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简述古代书院教育制度的特点
简述古代书院教育制度的特点古代书院是中国古代智慧的总结,古代中国的文化教育的发展起源于古代书院。
古代书院是古代中国的精神殿堂,是中国古代学者学习知识,进行思想研究的总称。
古代书院教育制度是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也是中国智慧的总结,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
古代书院教育制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以文史为主要内容古代书院教育以文史学习为主要内容,学习包括讲学、练习、口试、笔试、诗词成语等,重视从古代传统文化的学习,以及文化素养。
古代书院教育主要体现在学习重视文化,强调学生要做好基本文化素养的学习,重视认识传统文化的传承。
二、积极推行实践教育古代书院注重实践方面的教育,以实践教育为重点,可以通过实践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经验,提高学习成效。
例如:礼仪教育、政治教育、文艺教育、乐器教育等。
实践教育也是古代书院的重要内容,为学生做好终身发展的准备。
三、崇尚自学古代书院强调自学,把学习知识的责任和义务交给学生,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培养独立思考、自学自习的能力。
它把自学作为考试必备技能,让学生具备良好的学习意识,也能够主动探索知识,学以致用,提高学习效率。
四、坚持体罚制度古代书院教育采取体罚制度,体罚有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帮助促进学习氛围。
体罚督促学生认真学习,促进学生认真钻研知识,以达到高效的学习效果。
以上就是古代书院教育制度的特点,古代书院教育制度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它对当今的教育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借鉴古代书院的教育制度,实践教育的培养、自学能力的提高、以及惩罚性方面等都有自己的重要性。
在当前学校教育中,我们应当根据经验和实践开展教育,在当前教育机制下,努力实现传统教育精神,充分发挥古代书院教育制度的作用,来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勤奋,帮助学生做好终身发展的准备,建立和谐的学习环境。
第七章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第七章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有的教育组织形式,是私学发展的高级形式。
它是以私人创办为主,积聚大量图书,教育活动与学术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
我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从唐末五代至清末光绪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9月),清廷上谕改书院为学堂,存在了一千年多年。
它在办学形式、教育教学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教学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而对我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的影响。
书院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教育发展所做伟大贡献之一。
第一节古代书院的产生和发展书院制度自宋初基本形成,至清末改书院为学堂。
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进程中,时兴时衰,走着曲折的道路。
考察各个历史时期书院发展的概况,探讨其兴衰的原因,不仅有助于阐明书院制度在封建社会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使我们了解封建教育发展的某些规律。
甚至可以说,倘若完全离开了书院的研究,那么要弄清唐以后,尤其是宋以来的教育发展史、文化学术思想史,都是相当困难的。
它所形成的特色和经验,对当前我国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特别是高等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书院的起源在悠久的中国历史上,唐朝曾处于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其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空前繁荣昌盛。
从文化角度讲,无论在文学艺术还是在自然科学方面,都做出了卓越的成绩,是中国封建社会辉煌灿烂的时期,特别是书籍的普遍印行,已成为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在唐代,官府所藏书籍已有明显增加,为此不得不为藏书而开“乾元院”。
唐玄宗开元元年(717年),将乾元院更名为丽正修书院,后改名为集贤殿书院,这便是书院之名的最初例证,可以看出,它是专门用于藏书和校书的场所,类似于皇家图书馆,不是教学机构。
“安史之乱”后,中国进入了一个藩镇割据、连绵混战的时期,这不仅给广大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也使学校荒废,文化遭到破坏。
于是,许多人为避战乱和保护优秀文化,远走较为安定的穷乡僻壤和山林之间,以耕读为业。
他们在个人治学的基础上,开辟了一些家塾式的教学场所。
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与书院文化
促进社会进步: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促进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如农业、手工业、商业等方面的 知识传播。
提供教育机会: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为平民提供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如私塾、书院等。
书院文化的现实意义
传承传统文化: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具有重要意义。
稻壳学院
中国古代的教 育制度与书院 文化
THEME TEMPLATE
目录
CONTENTS
单击添加目录项标题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
书院文化的兴起与特点
书院文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 位与影响
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书院文 化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01 02 03 04 05
01
添加章节标题
THEME TEMPLATE
书院文化与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书院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历 程
书院文化在中华文化传承 中的作用
书院文化对中华文化创新 的影响
书院文化在当代社会的价 值与意义
书院文化在中外文化交流中的地位与影响
书院文化是中国古 代教育制度的重要 组成部分,对中外 文化交流产生了深 远影响。
书院文化促进了中 外文化的交流与融 合,为中国文化的 发展提供了新的思 路和视角。
感谢观看
THEME TEMPLATE
书院文化在中外文 化交流中起到了桥 梁和纽带的作用, 促进了中外文化的 相互理解和尊重。
书院文化在中外文 化交流中展示了中 国文化的魅力和价 值,提升了中国文 化的国际地位和影 响力。
书院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与意义
传承传统文化:书院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传承和弘 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概述: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院既是教育机构,也是学术研究和知识传播的中心。
本文将从书院的起源、发展和影响三个方面,探讨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
一、书院的起源1. 前期教育形式:在商周时期,贵族子弟通过家庭教育接受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这种方式逐渐不再适应社会需求。
2. 学官制度的兴起:秦始皇统一我国后,建立了学官制度,选拔人才,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同时,为了培养更多优秀人才,书院开始兴起。
3. 两汉时期的书院:在东汉时期,书院开始成为一种常见的教育机构。
它们通常由有学识的士人组织,提供各种学科的教育。
二、书院的发展1. 隋唐时期的繁荣:隋唐时期,书院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成为推动文化繁荣的中心。
在这一时期,书院的规模逐渐扩大,教授的学科也更加丰富。
2. 宋代的进一步发展:宋代是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高峰时期。
书院规模庞大,分为南北两派,分别以岳阳楼和白鹿洞书院为代表。
书院内部设有多个科目,注重经学、史学、诗词等传统文化的传承。
3. 元明时期的变革:元代以后,我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书院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
明代推行科举制度,书院的地位受到了冲击。
但是,一些书院仍然坚持传统的教育方式,并在学术研究上取得了重要成果。
三、书院的影响1. 人才培养:书院为我国古代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他们成为了各个领域的杰出代表,推动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2. 学术研究:书院成为学术研究的中心,促进了各种学术思想的交流和碰撞。
在书院中,许多重要的学术成果得以孕育和传承。
3. 文化传播:书院为我国古代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书院中,人们不仅学习到了知识,还了解了我国古代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和社会规则。
结论:我国古代书院是我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源于汉代,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书院为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文化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对我国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古代书院管理
中国古代书院管理书院是晚唐、五代时期以后逐渐成为一种新型学校机构,最早由士族自助设立,后来一直发展到明清两代。
书院在管理组织上一般由学官和执事组成,学官由书院高级学者兼任,主要负责教育、讲学、分班制度等事务,执事则是由财主们出任的,主要负责书院的财务和日常管理。
书院并没有特别的纲领和规定,几乎都在学者的统领下自由管理,但同时保留了一定的自治权利,有自己的规章制度。
书院管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招生制度招收学生是书院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维持书院形象和声誉的关键因素。
书院的招生范围一般都是官员、士族、富商等社会精英之后的子弟,或是具有一定的才学的穷学子。
招生以考试为主,先经过筛选,然后由学官亲自面试才择优录取。
因此,书院的学生数量很少,但质量却相对较高,这也是书院管理制度的一大特色。
二、课程安排书院课程不受课堂时间限制,而是根据学术研究的进展和学生实际需要而定期安排。
课程的内容大致分为四类:经籍讲授、学术讲述、诗词作赋和讨论文化。
经籍讲授主要是解说经典,教授古代文化知识;学术讲述主要是针对一些时事、政治、历史现象进行研究讲授;诗词作赋则是锻炼学生的才艺,同时还能培养他们的情感和文学素养;讨论文化则是让学生进行文化沟通,互相交流看法。
这样的课程设置使得学生们在书院中不仅能够学会知识,同时还能养成一定的审美情趣和合作观念。
三、学生管理书院并没有太严格的管理手段,但学生们对于书院的信任和尊重,使其具备了稳定有序的环境。
书院中,学生的自律意识非常重要,一般不设宿舍,学生是跟随自己的老师学习,进行探讨和交流。
在学习过程中,取消排名制度,不对学生进行奖罚,尊重学生的自由和创新,这也是书院教育的特点。
四、独立财政书院是独立的学习机构,通过财主的社会捐赠、政府补贴等方式维持运营。
书院中设置男女分院,内部获得的捐款,根据每校实际情况来独立分配。
这样的独立财政制度,保证了书院教育的独立性,也确保了学生们的学习环境。
第八章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书院应运而生,起到了填补官学空白的作用,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
第二,朝廷崇尚儒术,鼓励民间办学。宋初提倡文治,但国家一时又无力大量创办官学,故朝廷对书院给予多方面的表彰和赞助。像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都得到朝廷赐书、赐匾额、赐学田和奖励办学者等不同形式的支持,这些支持无疑是促进宋初书院兴盛的直接动因之一。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右五教之目。尧舜使契为司徒,敬敷五教,即此是也。学者学此而已。而其所以学之之序,亦有五焉。其别如左: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
右为学之序。学问思辩四者,所以穷理也。若夫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其别如左: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应天府书院
嵩阳书院
石鼓书院
茅山书院
南宋书院在各方面都比北宋有长足的进步。书院的数量和分布的区域大幅度扩大;大量的宋初著名书院都得到了恢复和重建;书院内部的设施和功能更加完善;书院的规章制度也更加完备。著名的书院有:
白鹿洞书院
岳麓书院
象山书院
丽泽书院
在史料中反映出的两宋书院,总数大体约在200到400所之间。其中,北宋和南宋的书院数量比例大致为2:8左右。
从分布看,北宋书院仅在今河南、湖南、江西几个省区办过,而南宋书院分布在今湖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广、福建、四川等地区,遍布南宋统治的大部分疆土。在上述书院分布的地区中,以江西和福建两地的书院最多。这显然与理学家的活动密切相关。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及其启示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大亮点,不仅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对今天的教育仍有启示。
本文将探讨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背景、特点以及其对今天教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过隋唐时期的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最高形式。
书院是指寄宿制的教育机构,一般位于山林之间,环境清幽,有利于学生的学习。
书院的主要功能是招收学生、传授经典文化知识,以及培养士人才能。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的特点之一是注重挖掘人才。
书院不仅为学生提供学习的环境和资源,更重要的是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平台。
通过选拔与竞争,优秀的学生可以被提拔为助教或助教,进一步接受高级教育。
这种选拔制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并为他们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机会。
其次,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经典文化的传承。
古代书院以经典文化为基础,学生们在书院中主要学习经典作品,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体验传统文化的机会,也有利于他们在文化认同感上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同时,书院通过对经典文化的传承和研究,提升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地位,保护了中华文化的传统。
此外,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崇尚师生关系。
书院中的师生关系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更是一种师徒关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徒者,虔信顺从学道。
这种师道关系是书院教育的核心,通过师者的言传身教和徒者对师者的敬止顺从,使得学术传承和道德教育得以充分发展。
这种师道关系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注重个人品德和学识并重的教育理念。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对今天教育仍有很多启示。
首先,书院制度的选拔机制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竞争意识。
今天的教育可以借鉴这一点,通过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选拔机制,让优秀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机会。
其次,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
今天的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对本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让学生在学习现代知识的同时,对本国的文化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同。
最后,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注重师生关系。
关于我国古代书院制度对现代大学的意义
我国古代书院特点对现代大学的意义1201班王德君学号:2012130102 书院是我国自唐代以来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
它伴随我国古代各朝代的发展以及各种思想潮流发展,体现着古人智慧的来源,同时也是智慧的结晶。
从唐代至清代的一千多年里,它对我国古代的教育发展和学术发展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也对我们现代大学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书院的发展历史唐朝书院分为两种:一种是中央政府设立的主要用作收藏、校勘和整理图书的机构,例如丽正修书院和集贤殿书院。
另一种是由民间设立的主要供个人读书治学的地方。
这类书院或者直接以个人名字称呼,或者所在地命名。
书院萌芽于唐,但是作为一种教育制度形成和兴盛则在宋朝,出现了一些著名的书院。
例如“天下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嵩阳书院、岳麓书院和雎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元朝政府在积极提倡办书院的同时,也加强了对书院的控制元朝的书院一方面数量上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遍及全国许多地区,另一方面,官学化倾向越来越严重,许多书院万群被纳入地方官学系统,与路、府、州、县学一样,沦为科举的附庸,丧失了书院淡泊名利,志在问学修身的初衷。
明朝的书院由于受统治阶级对文教政策及其内部矛盾的影响,其发展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过程。
但是,官方越禁,民间越办;越是禁毁,越是发展,这就是历史的辩证法。
东林书院就是其产物,它既是当时一个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有事一个重要的政治活动中心。
无论是在明朝还是在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上,东林书院都有其特殊的地位。
清朝书院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两个时期。
顺治元年(1644年)至雍正十年(1732年)为前期,书院发展表现为从沉寂转为复苏。
雍正十一年(1733年)至鸦片战争以前为清朝书院发展的后期,请政府对书院政策,在积极提倡的同事加强了控制,是书院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书院特点1.既是教育机构的又是科研机构,两者既相互结合又相互促进,使书院往往成为一个地区教育活动和学术研究中心;2.书院的培养目标首先要求士子学会做人,追求人格的完善,道德与学位并进;3.书院实行开放式教学,学生不加限制,教师广邀社会名流来教学,促进学术交流发展,开阔了学生视野,升华了教学;4.书院教学方法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采取讨论式、启发式和辩论式;5.书院内学生关系融洽,感情深厚;6.书院管理实行山长管理制,其经费来源多样化,由民间资助、学生出资、官府资助,主要来源于学田。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制度
中国古代的书院教育制度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颇具特色的教育机构。
书院发展成为集藏书、讲学和学术研究活动于一身的场所,成为古代高等学府的一个典型类别,又是推动一方学术文化发展的重要基地。
书院的名称最早见于唐代,在早期的书院中,最著名的是建在庐山的白鹿洞书院,约公元800年前后,最初是洛阳人李渤兄弟读书修行的地方。
相传李渤当时随身豢养了一只白鹿,所以人们称这个地方为“白鹿洞”。
北宋时成为书院。
北宋最著名的有六大书院。
除白鹿洞书院外,还有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石鼓书院,茅山书院。
北宋初是书院发展的高潮时期。
到南宋时,书院再次复兴。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等一些北宋著名书院陆续修复并扩建,而且又创办了一大批新的书院。
南宋书院的数量超过了北宋。
南宋书院的复兴,主要是在理学家的推动下促成的。
在南宋书院的复兴过程中,朱熹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热心书院事业,先后主持修复并扩建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
朱熹为白鹿洞书院制定了名为《白鹿洞书院揭示》的学规,它不同于一般官学学规多为禁令惩办性质的条规,而是重在引导,指明学习和道德修养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这个学规集中体现了书院教育的特点。
书院的集体教学活动主要是讲学,大体相当于现在的学术讲座。
书院实行“门户开放”的方针,学生可以自由前来求教听讲,这大概是学术会议最早的传统体现了。
书院搞讲学活动也不限于自己的教师,甚至可以邀请不同学派的学者来书院讲学。
书院的门户开放是古代高等教育中最有积极意义的特点之一。
元代以后,书院的发展趋势是官学化。
元代将书院纳入地方学校体系,书院的山长也纳入官吏系列,属于封建品官等级中的低级官吏。
明代不再将书院归到官学体制中,但严格加以控制,稍有失控,就下令取缔,全国性的禁止和捣毁书院就有四次,最后一次一直延续到明朝亡国。
清代前期仍不支持书院兴办,雍正以后才开始鼓励办书院。
但绝大部分书院是以学习科举之业为主的,只是官学的辅助或补充而已。
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书院注重钻研学术、涵养道德情操,保持了宋代书院的优良传统,代表了书院发展的主流。
古代书院制度的发展历程
古代书院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最早可以追溯到唐朝。
唐朝时期,书院主要是由私人或地方政府资助建立,主要是为了培养士人,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和政治素质。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制度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
宋代时期,书院制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当时,政府开始将书院纳入官方的教育体系,并且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书院教育。
此外,宋代的书院也开始注重实践教学,例如开设农业、手工业等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元代时期,书院制度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当时,政府开始设立官方的书院,并且开始向书院派驻教师,以确保书院教育的质量。
此外,元代的书院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例如开设政治、法律等课程。
明清时期,书院制度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了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形式之一。
当时,政府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书院教育,并且设立了大量的官方书院。
此外,明清时期的书院也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例如开设科学、技术等课程。
总的来说,古代书院制度的发展历程是一个逐渐完善和发展的过程。
它从最初的私人或地方政府资助的私人教育机构,逐渐发展成为了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教育机构之一,并且在政府的支持下,逐渐注重实践教学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论中国古代书院的学礼制度
论中国古代书院的学礼制度
中国古代书院的学礼制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的文化遗产。
书院的学礼制度是指在古代书院里,学生们所遵守的一系列的学习仪式,包括学习地礼、行官地礼、等等。
在书院里,学生们被要求要接受严格的纪律,遵守它们规定的学习仪式。
在古代书院里,学习者要学习地礼,这也是书院的学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习地礼的核心是学生应该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学习,这是从中华传统里承袭来的一种思想。
古代学者认为,如果学生想要获得一种扎实的学术知识,就必须以勤奋的态度学习,而这种态度就是从学习地礼里获得的原则。
学习者还要行官地礼,这也是书院学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行官地礼指的是严格而有礼貌地与官长礼节相互尊重,尊重老师,谦卑服从,用礼貌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并且在行官地礼中体现出对学术知识的尊重,这也是古代书院学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书院学礼制度还有着一系列规范,如作息时间、礼仪等。
学生必须按时上课,不许迟到早退,必须穿礼服,言行举止要正派,以礼相待,不许争吵,要勤奋、刻苦学习,这在古代书院里是严格要求的。
在古代书院里,学习者拥有平等的学习机会,这也是书院学礼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们都受到了平等的对待,无论他们的来源,家庭财富,也不管他们的宗教信仰都不会影响他们在书院里的学习。
古代书院也激发了学生们的创造力,实施“内聚力”,让学生们能够
分享同一个空间,一起学习,并且能够体验到相互激励的效果。
古代书院的学礼制度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它在这个时代可能显得有些过时,但它却也启发我们把注意力放在培养道德素养,拥有文明礼仪,谦虚谨慎等传统上,这也是古代书院最重要的贡献之一。
书院 制度
书院制度
书院制度是指一种教育制度,是指古代中国一种以教育为中心的学习机构。
它是中国传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人才的重要途径。
书院制度源自唐代,兴盛于宋代,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巅峰。
书院通常由士人或知识界人士创办,以教书育人为主要目标。
书院制度的特点是注重实际学习,崇尚经世致用,强调教育的实用性。
书院通常设有经学、文学、史学、诗词等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才艺和品德。
书院制度强调师生关系的亲密和师徒传帮,注重学习的自由和独立性。
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学业需要,自由选择课程和研究方向,不受强制性的考试和课程要求。
书院制度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它不仅为培养优秀的学者和文化精英提供了平台,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和知识人士,对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进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然而,随着现代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发展,书院制度逐渐衰落。
但书院制度仍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研究和传承中国古代学术和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一、背景概述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
书院起源于东汉,盛行于唐宋,并一直延续至明清时期。
书院以培养人才为目标,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主要机构。
本文将从书院的起源、发展、组织结构、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影响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二、起源与发展书院制度起源于东汉时期的明经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发展成为唐宋时期的兴起阶段,最终成为明清时期教育的主要形式。
中国古代的书院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的太学,孔子的学院也已经称为太学。
然而,在东汉时期,出现了更加兴盛的私立书院。
由于私立书院有较大自主权,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更加注重知识的深入和实用性。
在唐宋时期,书院成为培养政治和文化人才的重要机构。
到了明清时期,书院制度进一步完善,且书院在宗教、哲学、文学等领域的学术研究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
三、组织结构书院制度在不同朝代和地区有不同的组织结构,但一般包括院长、教习、助教和学生。
院长通常由当地的名士或文化名人担任,他们负责管理书院的日常事务和制定教学计划。
教习和助教负责具体的教学工作,传授各个学科的知识。
学生来自不同阶层,包括贵族子弟、士人、商人和农民,他们通过考试入学,并分为不同年级学习。
四、课程设置书院的课程设置以儒学为主,包括四书五经和经义学、文史哲学等学科。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
经义学是对经书的注释和解释,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研究。
此外,书院也会设置一些其他学科,如天文、地理、音乐、绘画等。
五、教学方法书院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讲授、讨论和辩论。
教学过程以教习为中心,学生通过听讲、阅读经书和经义、辩论等方式进行学习。
教习会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并与学生进行互动交流,以促进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六、影响力中国古代书院制度在培养人才、推动学术发展和弘扬传统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是中国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种官办学校制度,旨在培养优秀人才,传承国学经典。
书院制度在唐代达到鼎盛时期,直至明清时期也有不少兴盛。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
那时,书院是贵族家庭对子弟进行教育的私人院校。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才选拔制度的变化,书院逐渐成为官办学校,并开始对外开放。
隋唐时期,书院迎来了鼎盛时期,成为培养政治、军事、文化人才的重要场所。
书院经常邀请名士、学者为学生讲授课程,学生可以在书院内广泛学习文史哲学等学科知识。
中国古代的书院通常设有“文安”和“武安”两个部门,分别负责文学和武艺的教育。
学生们要经过一系列选拔考试才能进入书院学习,入学考试一般由县、州、府三级官员组成的考试委员会进行组织。
书院设有校长和教授,他们负责招生、选拔、教学等工作。
书院教学内容丰富多样,包括经典著作的讲解、文学创作、写作实践等。
书院注重德育教育,强调修养人格和培养学生为国家立功的精神。
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有助于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书院为年轻人提供了学习和进取的平台,广泛吸纳人才,不分贫富贵贱。
书院培养的学生大多数能够成为一方文化、政治的领袖,或者在科技、军事等领域有所杰出。
如唐代的韩愈、杜牧、宋代的苏东坡、明代的杨时等,都是书院培养起来的闪光之星。
然而,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方面,书院的选拔考试往往只看重文化成绩,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实用知识的培养;另一方面,书院的学科设置较为固定,缺少综合性的科学和艺术等学科的教育。
此外,古代的书院制度对女性教育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女性很难进入书院学习。
总的来说,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在官学、名师、严格选拔和多学科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书院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才,为中国的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书院制度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
古代书院管理规章制度
古代书院管理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古代书院的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维护校园秩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古代书院是传授经书、培养人才的场所,教职员工和学生应当尊重教书育人的职责,遵守规章制度,努力学习,勤奋上进。
第三条古代书院管理规章制度适用于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反。
第二章师德规范第四条教职员工应当尊重学生,严格遵循教学大纲,不得恶意挑剔学生,不得辱骂、体罚学生。
第五条教职员工应当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正确的榜样,积极引导学生,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并根据学生的特长进行针对性的教育。
第六条教职员工应当关心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情况,及时发现学生的问题,并与家长、学生进行沟通协调,共同解决问题。
第三章学生行为规范第七条学生应当尊敬师长,听从教职员工的指导和管理,严格遵守校规校纪,不得私下违反校规校纪。
第八条学生应当爱护校园环境,不得破坏校园设施,不得擅自离校,不得在校内吸烟、喧哗、聚众闹事。
第九条学生应当勤奋学习,按时到校上课,按时完成作业,不得在校内进行赌博、吸毒等违法行为。
第四章管理制度第十条古代书院设立校长负责全校的教学管理和日常工作,设立教务处、学生处、后勤处等部门协助校长管理学校。
第十一条学校设立教务科目,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制定课程表和教学计划,教职员工应当按照教学大纲进行教学。
第十二条学校设立学生管理制度,包括学生考勤制度、奖惩制度、学生活动管理制度等,学生应当遵守学校的管理规定。
第五章附则第十三条本规章制度由校方制定,经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代表讨论通过后执行。
第十四条本规章制度经常性进行评估和修订,以适应学校的发展和变化。
第十五条本规章制度自发布之日起生效,违反者将受到相应的处罚。
以上为古代书院管理规章制度,教职员工和学生必须严格遵守,不得擅自违反。
希望全体教职员工和学生共同努力,为古代书院的发展和改进作出自己的贡献。
论中国古代书院的学礼制度
论中国古代书院的学礼制度
中国古代的书院的学礼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史上最重要的
部分,它包括学徒、准备学习期间的礼仪,书院教学活动,以及毕业考试期间的礼仪等内容,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已经初步形成。
古代书院学礼制度的始祖是著名的书院制度,它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框架,它的内容包括礼物、吟诗、节日宴会等等。
因此,书院学礼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书院的学礼制度,学生们要求遵守规矩,勤奋学习,不得恶作剧,不得拖延,不得偷窃,不得有轻微的冒犯行为。
同时,学生们还要穿着正式、整齐齐全的衣服,在教室里面要保持安静,不要使用污言秽语,要尊重他人,不准带食物进入教室。
学习期间,学生要在书院学习拜读,并用手板和练习写字,学礼严格,要求学生穿着整齐,头上戴有宽带子;除此之外,学生还要进行开卷考试、口语考试、画画考试等,有时还要辅导学生举行各种学术活动。
毕业考试期间,学生们要认真准备,穿着校服参加考试,要屏住呼吸,不准咳嗽,以免影响其他人。
同时,学生们要礼貌行事,做出适当回答,但不要无礼口出狂言,以免作弊。
总之,古代书院的学礼制度是中国古代社会教育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促进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文化发展,对古代书院学生的影响深远。
从学习环境的整洁行为的规范,到考试期间的礼仪行为,书院学礼制度既培养了学生的礼貌,又显示出中国古代学习环境的先进性。
书院制的发展历程
书院制的发展历程
书院制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特别是宋代和明代。
这种教育制度起源于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传统,强调以经世致用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在宋代,书院作为地区或城市教育的中心逐渐兴起。
这些书院由有识之士、贵族或地方政府支持建立,旨在培养学生的儒家思想和传统文化。
学生们通常在书院内集中学习经典著作,听取经义讲座,并参加各种学术讨论和比赛。
随着时间的推移,书院成为了儒家学术和文化的重要中心。
无论是学术研究还是培养人才,书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一些著名的学者和思想家也通过书院制教育成为知名人物,例如程颢、程颐、朱熹等。
在明代,书院制度得到了更大的普及和发展。
明代书院广泛分布于全国各地,起到了传播儒家思想和培养人才的作用。
明代的书院往往由教授和学生组成,学生需要在书院内学习一定的时间后参加考试,通过考试才能获得文凭。
然而,随着近代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西方教育模式的引入,书院制逐渐式微。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开始大规模引进西方的教育理念和体制,建立了现代学校制度。
书院制度逐渐被学校制度所取代,儒家传统教育也受到了挑战。
尽管书院制在现代教育中逐渐消失,但其对中国古代教育的影响和贡献是不可否认的。
书院制度提供了一个培养传统文化和
儒家思想的重要平台,同时也为中国古代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人才,为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书院制度与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
书院制度与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在中国古代,书院制度是传承和发展学术文化的一个重要机制。
它是教育琢磨的开始,是儒家思想教育的主要趋势。
其特点是由一位学者执掌,招收一批学生,在书院中教授儒家经典,通过传承和借鉴,实现学者的相互认同和交流,从而培养出优秀的学者和人才。
书院起源于汉代,但真正兴盛的时期是唐代。
唐代书院建设规模较大,数量较多,充分发挥了书院制度的传承教学和学术交流的作用。
其中,洛阳的龙门书院、长安的国子监、绥德的崇文院、泾州的西华书院等书院,成为当时最有影响力的学术机构。
这些书院不仅吸引了许多天下英才,也在促进各地学术的交流和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历史的发展,书院制度并没有消失,而是一直流传至清代。
清朝时期,尤以东南地区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最为兴盛。
如福建泉州的文庙书院、广西百色普觉书院、广东梅州古典书院等,都是书院制度的代表。
这些书院发挥了重要的教育和文化交流的作用,为当地的学术繁荣和人才培养做出了积极贡献。
书院制度不仅对学术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同时也在贯彻和传承儒家思想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在书院中,学生可以接受师傅的悉心教诲和指导,学习经典典籍,感受儒家思想的庄严深邃,更进一步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并有机会对其进行消化和诠释。
书院的教育内容也十分丰富,不仅仅是儒家经典的教学,还包括书法、诗歌、音乐、绘画、卜筮、天文、地理等众多课程。
这些课程丰富且实用,引发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学子的兴趣,在提升个人修养的同时,也为中国的文化遗产增添了更深的内涵。
然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社会因素的影响,书院制度已经渐渐式微。
传统的书院制度也已不能完全适应当今复杂而多样化的社会背景。
然而,我们不应该忘记,书院制度代表着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传统,其中不乏深刻而适合现代教育的思想和方法,这是我们应该拥有和传承的。
现在,大学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机构,承担着沉甸甸的学术传承责任。
与传统的书院相比,大学虽然形式和内涵不同,但本质上仍然承担着承传、发扬和创新传统文化的重要使命。
中国教育史课件-中国古代的书院制度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 ■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
■ 清代初年,统治者推崇科举和官学,对书院采取抑 制的态度。
■ 雍正十一年(1733年)诏谕在各省设立书院,同时 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书院的管理和控制。
■ 著名学者阮元创办的杭州诂经精舍和广东学海堂,
就是当时训诂考据学研究与教学的重点场所。
讲堂
笃行之事,则自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要。 其别如左:
■ 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 ■ 右修身之要。 ■ 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 右处事之要。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 右接物之要。
三、元、明、清的书院
■ 官学化是元代书院的一大特点, 将书院山长列 为各地儒学提举司下属官员的编制,规定书院 山长待遇同州学学正相等,山长由行省任免。 元代设立直学之职,掌管书院钱粮,于是书院 财权也由官方掌管。学生和地方官学学生一样, 通过考核也可以有作官的前途。这样,书院就 完全被纳入官方教育体制。
■ (一)书院兴盛的原因
■ 造成北宋书院兴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 中最主要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 第一,北宋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 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第二,朝廷崇尚儒术, 鼓励民间办学。
■ 第三,佛教禅林制度的影响。 ■ 第四,印刷术的应用,使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
变得极为便利,是促成宋代书院兴旺发展的重要基 础。
■ 官方创办的书院只是校书、藏书的场所,如唐 代的丽正书院.唐开元六年(718)将乾元院改为 丽正修书院,十三年(725)改丽正修书院为集贤 殿书院。
■ 私人所设的书院多是读书人私人读书之地,他 们把自己的书房称为书院,如白鹿洞书院。
二、两宋的书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书院是我国古代特有的一种教育形式。
它起源于唐代,发达于宋代,至清代达到顶峰,1901年后改制为学堂。
书院一般为私人创立,与官学相对应,选址在风光秀丽的名山、清溪、竹林等幽邃佳境,刻意追求“情景交融”的效果,在远离尘埃“无市井之喧”的地方建立校舍。
而后,广收门徒,讲学著书,切磋学术,为国家培育栋梁之材。
中国古代的书院遍及全国各地,数量达7000余所。
据统计目前至少有400余所书院以学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形式留存下来,成为各地的文化教育场所及重要的文化景观,服务于今人,造福于社会。
书院教育历时1000多年,是我国教育发展史上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可以说,书院是我国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结合得最为完美的地方。
走进任何一所书院都能感受到那无法言说的庄重和人文氛围。
那些“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风致趣闻,给人一种舒适、爽朗的感觉。
置身其中,拂去历史的尘埃,古老的书院就会浮现在我们面前。
说起“书院”名称的由来,要追溯到唐朝。
它是中国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讲学、著书、刻书、祭祀活动的教育机构。
唐开元年间,国家富庶,经济和文化空前昌盛,史称“开元盛世”。
开元五年(717年),唐玄宗任命学士马怀素为修书使,专门负责国家图书,并且组织了一批文士在乾元殿整理编辑国家藏书,又借来民间流传的异本,派人抄录,使图书更加丰富。
还委派了官员负责管理,设立了乾元院。
转年,乾元院改名丽正修书院。
后来,在京都长安的光顺门外、东都洛阳的明福门外,也设立了丽正书院。
开元十三年,唐玄宗召集张说和学士们设宴饮酒,唐玄宗非常高兴。
当众宣布:“朕和众贤士在这里饮酒欢乐,就叫集贤吧。
”于是丽正书院更名叫集贤殿书院。
任命张说担任集贤院学士,管理书院事务。
收藏的图书多达53915卷,唐朝学者自己著作的书,即有28469卷,真可以说浩如烟海,盛况空前。
所有的书籍都抄写正、副两份,分别在长安、洛阳的集贤书院两处收藏。
集贤殿书院除负责收存图书外,还向朝廷推荐贤才,并提出政策方面、文化方面的建议。
书院,毕竟是皇家用来收集贮藏书籍的宝库,是推广和应用知识的地方,是经常同皇帝打交道的无比荣耀的机构,所以是读书人非常羡慕的所在。
于书院是我国封建社会独具特色的文化教育模式。
作为中国教育史上与官学平行交叉发展的一种教育制度,它萌芽于唐末,鼎盛于宋元,普及于明清,改制于清末,是集教育、学术、藏书为一体的文化教育机构。
它在系统地综合和改造传统的官学和私学的基础上,建构了一种不是官学,但有官学成分,不是私学但又吸收私学长处的新的教育制度,它是官学和私学相结合的产物。
自书院出现以后,我国古代教育便发生了一个很大变化,即出现了官学、私学和书院相平行发展的格局,三者成鼎立之势,直到清朝末年,它们之间具有排斥,但更多的是互相渗透与融合,促进了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和繁荣。
书院在中国大地上存在了1000余年,成为中国文化史和教育史上引人注目的一大奇观。
?(一)中国古代书院发展之轨迹1、书院制度的起源书院之名始于唐代,分官私两类,但都不是聚徒讲学的教育组织,前者如集贤殿书院为藏修书之所,后者为文人士子治学之地。
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国家由强盛走向衰落,政治腐败,民生凋敝,文教事业也受到严重冲击,官学废驰,礼义衰亡。
于是一些宿学鸿儒受佛教禅林的启发,纷纷到一些清静、优美的名胜之地读书治学。
此后,归隐山林、论道修身,聚徒讲学之风逐渐兴起。
真正具有聚徒讲学性质的书院至五代末期也基本形成,北宋初年才发展成为较完备的书院制度,成为中国传统教育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2、书院制度的确立到了宋代,国家重归统一,社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相对稳定,士心开始向学,由于统治者忙于拓疆守土,无暇顾及兴学建校之事,只重科举对现有人才的选拔和吸收,以满足立国之初的一时之需。
因此在建国近百年的时间里,官学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
正是在此背景下,书院才以其强大的生命力获得较大的发展,并确立了自己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形式的地位。
宋代书院的发展轨迹,大致可分为三大阶段:1)宋初的勃兴宋立国后,暂时无力顾及振兴官学,因而对著名私学采取“赎买”政策,始为官私联营的学校模式出现。
宋初的六大著名书院即为代表。
2)中期的消沉北宋三次兴学期间,官学空前兴盛;且重在改革的实践理性成为主流,纯学术的研究日渐消沉,因而书院不彰,连著名的六大书院也破败停办或改为官学。
3)南宋的大盛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和科举的腐败,致使南宋的官学形同虚设。
更由于朱熹等人对书院卓有成效的复办和理学的流行,书院又日渐昌炽宋代书院普遍订立了比较完备的条规,这是书院制度化的重要标志,其中朱熹亲自拟订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成为书院学规的典范。
3、书院制度的官学化到了元代,统治者为缓和蒙汉民族的矛盾,笼络汉族士心,对书院采取保护提倡的政策,同时也逐渐加以控制,使元代书院日益呈官学化趋势。
1)控制书院办学的领导权元代书院的中后期,其山长或洞主由朝廷或地方政府委任,或派员出任,他们是朝廷命官,纳入官制系统。
2)控制书院师资延聘权元代书院的直学、教授等须经礼部、行省或宣慰司延聘、审批或在朝廷备案。
3)控制书院经费使用权元政府通过给书院调拔钱物,遣员到书院监督使用,对经费进行控制。
此外,元政府还对书院的招生、考试、毕业后的出路等方面严格控制。
元政府采取这些措施,逐渐使书院失去了其自由讲学的特质,最后与官学无异。
它赖以生存,饮誉于世的学术特色逐渐由淡化到消失,最后沦为科举的附庸。
不过,元代政府对书院改造所持的极为审慎的理性克制态度,值得注意。
4、书院制度的勃兴与毁禁明代书院的发展“经历了沉寂——勃兴——禁毁的曲折道路”。
1)明初的沉寂明初因政府重视发展官学,提倡科举取士,使官学兴极一时,书院备受冷落,近百年不兴2)中期的复兴明中叶以后,因官学空疏,科举腐化,书院教育由此复苏,嘉靖以后,发展到极盛。
3)后期的沉沦由于书院研究学术特质的复归,书院讲学的政治色彩愈来愈浓,“讽议朝政、裁量人物”,统治者深感“摇撼朝廷”。
明代后期,当权者先后四次禁毁书院,严重地戕害了学术思想的发展。
尤其是,“洞学科举”的创设,使书院、官学、科举逐渐融为一体。
5、书院特质的消失与改制清初,统治者为压制舆论,消除南明的复国情绪,对书院严加限制,但禁而不绝,不过这时的书院已经同官学没有什么区别,从元代开始的书院官学化倾向,到清代达到极致。
清代书院学习的主要内容是八股文制艺,目的是参加科举考试,获取功名,完全丧失了书院原有的教学风格与学术研究的性质,其独立性和自主性已所剩无几。
鸦片战争之后,闭关锁国百余年的“天朝大国”的大门终于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所打破。
在“师夷制夷”的洋务运动中,洋务学堂如雨后春笋般兴起,改革旧式书院就成为大势所趋。
在此情形下,清政府终于采纳了张之洞、刘坤一的建议,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下诏将各省城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书院改为小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
至此书院制度走完了近千年的曲折历程之后,最终汇入了近代学校教育的洪流之中。
(二)中国古代书院制度之评价1、形成机制书院的出现绝非偶然,它不仅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流密切相关,而且与封建经济的发展及期独特的政治结构紧密相连。
1)思想文化因素中国封建社会以儒家文化为核心,孔子首创儒学,后经汉代“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由此成为官方哲学和统治方略。
隋唐以后,儒、佛、道三教鼎立局面形成。
为与佛、道抗争,再创儒家教育的真精神,宋代新儒家无可避免地要担此重任。
当然,宋代理学家,并非盲目的排斥佛、道,而是理智地吸收佛、道的某些思维。
到了南宋,由于外族的入侵,内部的倾轧,科举的腐败,导致社会动荡不安,有识之士,纷纷避居乡野民间,创办书院,潜心研究学问,力图再造先秦儒学的自由讲学之风,借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矫治社会弊病,以复兴华夏民族。
正是由于上述因素,书院才在宋代形成而勃兴,它是中国古代私学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是私学的制度化阶段,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传承和传播做出了历史贡献。
2、办学特质书院是介于私学与官学之间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组织形式,它具有“非官非私”、“既官既私”的特征。
具体而论,其办学特质可以归纳为:1)官方的认可、扶助从历代书院的确立来看,往往与皇帝赐匾额,经书或学? 有关。
宋初的六大书院皆是如此。
2)注重藏书、读书宋代“书院之所以称名者,盖实为藏书之所”,而藏书的目的自然是为了读书。
3)自由讲学,研讨学术宋明的书院,更多地承袭了私学讲学自由、各有所本之风习,以传播学术思想为职志,宋代理学的流行与书院自由讲学,研讨学术的追求密不可分。
4)坚守儒理,与佛、道争胜书院是“三教”鼎立、争斗和兼容的产物之一,可为印证的是书院的确立正好是佛、道式微的开始。
书院大多选址于名山大川、风景优美之地,这与佛、道的抗争与影响不无联系。
3、教学方式1)讲演辩论中国书院十分重视学术讲演,其形式有“升堂讲说”、“学术会讲”等。
书院大师除了阐发自己的学术见解外,还十分重视不同学术观点的论辩交流。
明代后期的顾宪成、高攀龙就特别制订了书院会讲制度、规定:“每年一大会”,“每月一小会”,并订有“会约”、“会规”,以道义相磋磨,学术相珍重。
2)自修问难除学术讲演外,书院教学的另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学生自修研究和质疑问难。
书院藏书丰富,这为学生自由读书和独立钻研提供了方便。
朱熹认为,除集体讲演外,书院的老师的职责就是指导学生自修读书,强调读书须有疑,有疑而又深思未得者即当请教大师,这就叫做“质疑问难”。
朱熹创造的读书六条(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著紧用力,居敬持志)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3)研究探讨书院以学术探究和理智训练为根本。
无论是大师讲演,还是学生自修,都十分明显地体现了注重学术探讨的研究精神。
书院作为知识分子求知问学的精神家园,努力将学术研究与教育活动结合起来,他们一方面通过学术研究深化学理探讨,促进教学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教学和学术研究培养人才,扩大学派影响。
正是这样交互递进,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思想和学术的发展。
4、组织管理在组织管理上、书院也与普遍学校有所不同:1)管理机构精简化与私学一样,书院只有一位明确的主持人。
其名称有洞主、山长、堂长、院长等,主持人往往是学派宗师,讲学释难为主要职责,而管理实为兼领。
有些规模较大的书院,虽增设副讲、管干、典谒等职,但专职人员极为有限,往往由书院学生轮流分任,相较于官学,书院冗员极少,且有吸收学生参与管理的特点,或称“高足弟子代管制”。
2)管理原则民主化与普通私学一样,书院师生均可来去自由,较少专制性的处罚。
书院主持人的产生,多为公推,而非官委。
有些书院曾明文规定。
主持者“不称职则更易”,还有“按季更易”的条例,不搞终身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