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社会理论,包含了对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分析。
这两个核心概念被认为是了解资本主义制度运作和经济不平等的关键。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关于剩余价值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并解释它们对现代社会的重要性。
一、剩余价值的概念与意义在马克思主义中,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通过劳动创造的价值超过了其自身生活所需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雇主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而实现剩余价值的获取。
这种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工人为了生存需要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并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超过自己生活所需的价值。
剩余价值对于资本家来说,是通过出售产品或服务所得到的利润和财富增长的重要来源。
剩余价值的概念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中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工人无法享受到他们创造的全部价值,而是只能获得工资的一部分。
剩余价值的产生导致了贫富差距的扩大,使得资本家可以积累更多的财富,而工人则面临着经济上的困境。
这种不平等关系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
二、资本主义剥削的理论解析马克思主义认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一种基本矛盾,即资本家利润与工人工资之间的矛盾。
这种矛盾的产生源于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占有。
资本家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取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而实现了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主义剥削的具体过程可以通过劳动价值论来分析。
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实际上是由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生产过程中,工人创造出了对应于他们劳动时间的价值,而这部分价值被资本家占有为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购买劳动力,将工人的劳动力转换为商品,再以商品的形式出售从而获取利润。
这种过程实质上是将工人的劳动力抽象化为价值,而工人自身则成为资本家用来获取利润的工具。
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在于,工人为了生活被迫卖出了自己的劳动力,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夺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获取了工人创造的价值。
这种剥削程度决定了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财富和权力的分配不平等。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其现实意义分析
1 O7 一
剩余价值生产 出来后 ,还要在资本家间进行分配。剩 余价值 的分配 理论是 马克 思剩余价 值理论 的重要 组成部
会 发 展 到 一 定 的 历 史 阶 段 , 生产 力 发 展 到 一 定 程 度 的基 础
上,劳动者才 能在满足 必要 劳动 和必要劳动产 品之外提供
剩余 劳动 和剩余产品 。这也只是一种可能性 ,要把这种可 能性变成现 实性,还必须具备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
2 、 二 重 性
( 二)剩余价值 的分配
( 一)剩余价值理论产生 的历史背景
在马克思 以前,古典经济学家和 空想社 会主 义者都 曾 经对剩余价值进 行过探 索。但 是,古典经济 学家受到历史 的和阶级 的局 限,都没有从剩余价值 的具体 形式中抽 象出 剩余价值 的一般形式 。而空想社会主义者误认为剩余价值 的存在是对价值规律 的破坏 ,断定 资本和劳动 的交换 是不
成为商 品是 资本主义生产 的基本特征和必要条件 , 创 立了劳
动 力商品理论。 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不仅揭露 了资本主义剥 削的实质 、无产阶级与资产 阶级对立 的经济根源 ,而且使无 产 阶级 明白了 自己在经济上受剥 削、 政治上受压迫的真正原 因, 并向他们指出了推翻 资本主义 生产 方式和最后 消灭阶级 的历史使命 ,唤醒 了工人阶级和广大群众 。
一
所 以资本主义社会 的剥削关系几乎完全被商品交换关系
的表面现 象所掩盖 。直 到剩 余价 值理论创立 ,对此类 问题 做 出科学 的回答 ,马克思研究 出该理论是一项伟大 的历 史 功绩 ,使我们对剥 削及剩余价值 问题 有了全面系统的 了
;
资本主义生产 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 , 剩余价值体现 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当代意义作者:郑利来源:《科教导刊·电子版》2014年第19期摘要剖析剩余价值理论内容,对它的理解可以概括为资产阶级的三要素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及在当代中国剩余价值理论的发展。
随着时代的发展,剩余价值理论不仅对过去社会发挥作用,对当今社会发挥作用,更对未来社会发挥作用。
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只要存在着雇佣劳动制度,只要存在着剥削现象,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就会发挥威力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当代意义1几种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是剩余产品的价值表现,是剩余劳动时间的物化。
然而它从何而来,导源于何方?长期以来存在着对立和争论,表述方法更不一致。
一是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三要素理论;二是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这一理论十分关键,影响极大,列宁称它为“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2剩余价值理论的贡献2.1剩余价值术语的运用使古典政治经济学相形见绌剩余价值这一概念,是马克思首创的。
正如恩格斯所说:“一门科学提出的每一种新见解,都包含着这门科学的术语的革命。
”在马克思之前,威廉.配第、理查.康替龙、弗朗斯瓦.魁奈、安.罗伯特.雅克.杜尔阁和亚当.斯密等古典政治经济学家,虽然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问题研究出发,已经开始运用了利润和地租的概念,并且不同程度地知道了利润和地租都只不过是劳动者向自己雇主提供的无酬产品中的一部分。
但是这些古典经济学家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被恩格斯称为是个“从来没有”的缺陷:第一是古典经济学家从来没有超出工商业生活上流行的关于利润和地租的概念狭小范围的约束;第二是古典经济学家从来没有把产品的无酬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第三是古典经济学家从来没有对产品无酬部分的起源、性质、以及制约其随后的价值分配的规律有一个清楚的理解。
而《资本论》从分析商品开始,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进行剖析,提出了劳动二重性、劳动力、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基本范畴,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论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在当代中国的发展与价值
论 马克思剩 余价值理论及其在 当代 中国 的发展 与价值
文I 韩美琳 , 熊英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楱 内容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创 造 而被资本家无偿 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
的价值 ,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的体 现。 数量上来说 , 超过原有价值的余额就 是剩余价值 ; 从质量 上来说 , 剩余价 值是一 种物化了的劳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 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的, 在分析了商
是马克思关于剩余价值理论的核心 内 容依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它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的本质并坚 持社会主义道路提供 了 重要 的理论依 据, 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立足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分析, 探讨 了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内涵和存在的必然性 进 而论 述
.
了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在我 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价值。 关键字: 剩余价值理论 ; 社会主义剩余价值 ; 市场经济
、 I
资本无偿 占有劳动者创造的剩余价值 的事
实。
社会主 义剩余价值的内涵 社会主义剩余价值是在社会主义公有 制的基础上 , 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者工资 的那部分价值 , 即劳动者为社会创造的新价 值。 社会主义剩余价值体现了社会 主义社会 国家、 企业 、 个人的根本利益一致 的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社会主义剩余价值以税收、 利 润等形式 由国家和企业统一支配, 用于全体 社会劳动者, 所以社会主义剩余价值的占有 者归根到底是全体社会劳动者。 社会主义生 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劳动者的需要, 社会主 义剩余价值取之于民 、 用之于民 , 也是为了 满足劳动者的需要。
何人如果不同时为了 自己的需要和为了这 种需要的器官而做事, 他就什么也不做。 ” 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正文: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体系进行深入批判的重要理论基础。
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创造的价值中,超过其自身生存和再生产所需的价值部分。
马克思主义认为,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占有和支配生产资料的私人所有制形式,而劳动者只能以出卖劳动力的方式,被迫参与到资本家的生产过程中。
在这种情况下,资本家可以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多于其支付给劳动者的劳动力价值的剩余价值。
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
剩余价值理论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还对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首先,剩余价值的产生使得资本家能够不断扩大资本积累,从而导致贫富差距的不断扩大。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增加并不意味着劳动者生活水平的提高,而是进一步加剧了他们的贫困和剥削。
其次,剩余价值的产生也带来了商品经济的扭曲。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成为创造剩余价值的手段,而资本家通过无止境的增长追求最大化利润。
这种利润至上的追求导致了商品生产的过剩和资源浪费,而不是真正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
此外,剩余价值的产生也使得资本主义社会充满了不平等和不公正。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和权力,而劳动者则不得不忍受压迫和剥削。
这种不平等的现象不仅在经济领域表现出来,也在社会和政治领域对劳动者造成了不公正和不平等的待遇。
基于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深刻分析,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实现剩余价值归劳动者共有的社会主义理论。
社会主义旨在通过消除私人所有制,建立公有制经济的方式来解决剩余价值问题。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归劳动者共有,劳动者能够共同决定生产过程和分配方式,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总结起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提供了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入批判。
通过剖析剩余价值的产生和现象,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本质、贫富差距、商品经济扭曲和不平等现象。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探析
马克思剩余价值论及其现实意义探析一、剩余价值概念及来源剩余价值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是指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减去生产资料的成本后剩余的部分。
这个概念的来源是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得出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通过出卖自己的劳动力来获取收入,而资本家则利用生产资料来组织生产,并从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中获取利润。
二、剩余价值生产过程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通过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的结合来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企业中,资本家拥有生产资料,劳动者则出卖自己的劳动力。
在生产过程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除了补偿生产资料的成本外,还会产生额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来获取利润,而劳动者则得到按照劳动力价值支付的工资。
三、剩余价值分配与资本积累剩余价值的分配是通过工资和利润的分配来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得到按照劳动力价值支付的工资,而资本家则占有剩余价值作为利润。
随着生产的进行,资本家会将利润用于扩大生产规模、改进技术和管理等,从而实现资本的积累。
这个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之一。
四、剩余价值论的现实意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和规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首先,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剥削的本质和根源,为理解社会不平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工具。
其次,它为分析现代社会中的经济问题提供了有益的视角和方法。
例如,在现代社会中,技术进步和自动化生产的普及使得传统产业的劳动力需求减少,但新兴产业的发展又需要更多的高素质人才。
剩余价值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现象背后的经济规律和趋势。
五、应对剩余价值论的挑战与对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剩余价值论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对策。
首先,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和知识产权的重视,传统意义上的剩余价值概念已经不能完全涵盖现代社会的经济现象。
因此,我们需要拓展剩余价值论的理论框架,将知识产权等非物质因素纳入考虑范围。
其次,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的劳动力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已经发生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探讨剩余价值论在新形势下的应用和发展。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及其当代意义
运用 了利润和地租 的概念 , 并且不同程度地知道了利润和地租 所 以在西方主流经济学 的分配理论中, 重“ 物” 轻“ 人” 也就显 都只不过是劳动者 向 自己雇主提供 的无酬产品中的一部分 。 得理所当然 ,其 中他们所宣扬 的三要素论是十分典型的。按 但是这些古典经济 学家在研究方法上存在着被恩格斯称为是 照这种理论架构 , 企业使用资本 、 劳动、 土地等“ 生产 要素” 制 个“ 从来没有” 的缺陷: 第一是古典经济学家从来没有超出工商 造产 品, 并按计算 出来的对总产 品所增加的贡献 ( 即边际产 品) 业生活上流行的关于利润和地租的概念狭小范围的约束 ; 第二 向每 一要 素付酬 。如果一切进行正常,所付 出的酬金总数 则 是古 典经济学家从来没有把产品的无酬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 刚 好 等 于 企 业 实 际获 得 的净 收 入 。在这 种 过 程 中 ,资 本 获 得 研 究; 第三是古典经济学家从来没有对产 品无酬部分 的起源 、 利润 , 劳动 获 得 工 资 , 土地获得地租 , 这 些 收 益 都 是 它 们 提 供 性质 、 以及 制 约 其 随后 的价 值 分配 的规 律 有一 个 清 楚 的 理解 。 的服务报 酬, 各种生产要素谁也不会剥削谁。 而《 资本论》 从分析商品开始 , 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 , 通过对资
而资本论从分析商品开始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通过对资3剩余价值理论的当代意义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整个过程进行剖析提出了劳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主要是以19世纪的英国为研究动二重性劳动力资本剩余价值资本积累等基本范畴深刻对象的它通过对人与人之间的生产和分配关系的研究为劳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与作用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与作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要义。
其中,剩余价值理论作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理论内涵与实际应用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剩余价值理论,是指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与他们获得的工资之间的差额,即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产生是以资本家占有劳动者的劳动成果为基础的,这也是资本主义经济中剥削的实质表现。
剩余价值理论的内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明:1. 价值与劳动的关系:马克思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劳动创造的,而不是由商品具有的物质特性所决定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剩余价值的产生来源于雇佣劳动,劳动者为资本家创造了价值,但只得到了工资的一部分,而剩余的部分则被资本家占有。
2. 剩余价值的实现:剩余价值并不是立即实现的,而是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得以体现。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分为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两种形式。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延长工人工作时间获取的,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的。
3. 剩余价值与剥削的关系:剩余价值的产生既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基础,也是剥削的体现。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获得了经济利益,而劳动者则遭受了剥削。
剩余价值的存在使资本主义社会呈现出阶级矛盾和社会不平等的状态。
二、剩余价值理论的作用剩余价值理论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作用。
1. 解析资本主义经济:剩余价值理论对于揭示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机制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实现过程,可以深入理解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不稳定性。
剩余价值理论为我们认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提供了理论基础。
2. 揭示阶级矛盾与剥削: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本家和劳动者之间的阶级矛盾和剥削关系。
通过剩余价值理论,可以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对立和经济剥削现象,进而推动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意义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其经济学理论中的一项核心概念,给予了我们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深刻认识。
这一学说在当代仍然具有广泛的意义和启示,对于理解和评估当代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将从剩余价值的概念、形成过程以及当代意义三个方面展开阐述。
首先,剩余价值是指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创造的超过维持其自身生存所必需的价值。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通过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劳动者,并将劳动力变为商品进行交换的方式,剥夺了劳动者对劳动产品的占有权。
作为对劳动力的购买者,资本家只为劳动力的维持支付对应的工资,而剩余价值则成为资本家所有。
简而言之,劳动者创造出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并用于扩大自身财富,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阶级的分化与激化。
其次,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是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的关系。
马克思将剩余价值分为相对剩余价值和绝对剩余价值。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延长劳动时间来增加剩余价值的产生,而绝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延长劳动时间来实现。
在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家通过技术进步、劳动组织的改革以及对劳动力的深度剥削,不断提高相对剩余价值的程度。
同时,资本家为了增加绝对剩余价值,不断延长劳动时间,限制劳动者权利,使其承受更大的工作强度。
因此,剩余价值的形成过程实际上就是资本家与劳动者之间的激烈阶级斗争。
最后,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它帮助我们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及其内在矛盾。
剩余价值的产生与资本家对劳动力的剥削密切相关,揭示了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
这有助于我们深刻理解当代社会的剥削与不公现象,为寻找建设公平正义社会的路径提供了理论指引。
其次,剩余价值学说也提供了对经济危机的解释。
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导致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资本无限扩张的逻辑与无法满足无限增长的需求之间形成了矛盾。
对剩余价值学说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到经济危机的根源,并提供了改革与调整的方向。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启示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启示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深刻影响。
马克思主义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为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导和启示。
本文将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实践经验以及当代社会主义挑战的角度,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主义理论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观点是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共产主义的实现。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包括唯物史观、阶级斗争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等。
这些原理对当代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
首先,唯物史观指出社会发展是在物质生产关系变革的基础上进行的。
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来说,必须意识到推动社会主义变革的核心是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只有不断提高生产力,优化资源配置,才能够实现社会主义的可持续发展。
其次,马克思主义强调了阶级斗争理论,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阶级斗争的矛盾。
这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
社会主义社会要始终坚持阶级斗争,保持对资本主义的警惕,并通过适当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措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最后,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理论强调了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剩余价值应该归劳动者所有。
对于当代社会主义来说,要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力,确保劳动者能够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实现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
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经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经验对当代社会主义的理论建设和实践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在苏联、中国等国家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系列重要理论和制度成果,为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首先,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为当代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启示。
苏联在经济建设、社会福利、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重要借鉴和参考。
同时,苏联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如官僚主义、计划经济的弊端等,这些问题对于当代社会主义的发展提出了警示。
其次,中国的改革开放经验为当代社会主义探索了一条新的道路。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当代意义
•
总结
•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中隐含“创造性劳动创造剩余”因素, 不过,由于在马克思那个时代,创造性劳动不占主导地位, 因此,马克思没有强调这个因素,相反,他注重的是重复 劳动和价值的创造,并在此基础上强调价值的积累,将剩 余看作是价值的多余部分,他没有能够直接提出“创造性 劳动创造剩余”的命题,对以知识为本质的使用价值的积 累估计不足,并使得他的价值论在逻辑上存在一定的内在 不协调。所以,我们明确提出“创造性劳动创造剩余”这 个命题,这样一来,劳动价值论的内在矛盾就消除了,并 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和剩余劳动价值论,使之能与知识经济 时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 就个别企业来说,可能由于其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而它仍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价值或价格出售,所以,它能获 得剩余价值。但对整个部门或整个社会来说,就不存在剩余劳动时间, 没有剩余价值!从直观上来看,这是因为还有一部分企业的个别劳动 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它是亏损的。从整个部门或整个社会来 说,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的盈余的总和恰好等 于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企业的亏损的总和,两方面 相抵,整个部门或整个社会的剩余价值之和等于零!
•
•
•
•
对我们今天的企业来讲, 科学技术的作用日趋重要, 为此我们一方面要千方百 计地加大资本投人力度, 另一方面还必须强化国民的科技意识, 特别是在目前 发展资金相对不足的情况下, 正确处理好技术进步与劳动替代、科技开发与成 果转化、内部攻关与外部引进等方面的关系, 以全面推动企业科技潜力的充分 发挥。 二是大力提高与优化劳动者的综合素质, 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发挥我国相对优 势。实践证明, 没有高素质的合格的人力资源, 任何雄厚的资本与先进的科技 都只能是潜在生产力, 难以转化成为现实生产力,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那样在 生产力的诸要素中, 人是决定性的因素。因此我们在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条件 下, 应采取全方位的措施, 切实提高人口质量, 全面优化与改善劳动者的文化素 质、技术素质、心理素质、应变素质, 以满足现代科技发展对人力资源的客观 要求因为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运行的历史与现实充分证明, 资本增殖能力及水 平的最根本最关键的条件就在于劳动者素质, 换言之, 在于劳动力商品的质量, 所以加大人力资本投人与注重人力资源开发, 将是关系到我国资本增殖总体水 平的关键所在。 三是加强分工协作, 整合资源配置, 科技提高效益, 马克思关于分工与协作的原 理, 同样适合于我国的改革与发展,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 不仅 有分工协作的必然性, 而且也有分工协作的可能性因此我们应从政策引导、法 律保障、资本支持等多个层面, 为企业之间、个人之间、地区之间的横向分工 与横向联合创造条件, 借助于科学合理的分工协作, 全面优化我国资源配置格 局, 有效发挥各种资源的内在潜能, 从而为经济增长创造新的动力。 四是改善企业经营管理, 推动资本增殖效益。管理出效益, 管理也是生产力, 应 当成为当代人的共识, 因为马克思早已指出“ 一切规模较大的直接社会劳动 或共同劳动, 都或多或少地需要指挥, 以协调个人的活动, 并执行生产总体的运 动所产生的各种一般职能。”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价值.doc
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价值摘要: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在当今社会,加深对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理解及当代价值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马克思参与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以及其存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必要性,并以此为基础认为,剩余价值学说至少能够体现出如下四点现代价值,一是能够作为我国有效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理论基础,二是能够促进企业发展,三是有利于充分发挥竞争的作用,四是能够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当代价值1.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阐述19世纪的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并不发达,一方面,整个资本主义社会还处于早期的成长阶段,另一方面,资本主义企业经营规模也相对较小,这就决定了当时资本主义的生产的主要依靠力量源于工人的体力劳动,换言之,只有通过延长工人的工作时间,资本家才能够获得高额的利润,在这一背景下,工人群体普遍具有很高的反抗情绪,并且逐渐激化。
在马克思以前,古典政治经济学最早形成于英国,英国当时也是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通过对经济制度的研究之后,逐渐建立了劳动价值论,马克思一方面结合前者的劳动价值论,另一方面结合前文论述的历史背景,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也被称为剩余价值学说)。
总体而言,马克思所处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社会具有强烈的阶级特征,其中的资本家阶级的建立基础是由于该群体能够占有大量社会生产资料,而作为弱势群体的工人阶级,由于他们的生产资料被前者剥夺,因此只能依靠通过为资本家阶级劳动而生活。
但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几乎完全被商品交换关系的表面现象所掩盖,这是由于工人的剩余劳动被转换成为剩余价值的形式,所以从表面来看,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交易是公平的,实际上,这一秘密的生产过程中,隐藏着人们现在已经熟悉的揭示的资本家对工人剩余劳动剥削的整个过程的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剩余价值理论与社会分配问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剩余价值理论与社会分配问题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其中包括了复杂的经济理论。
本文将着重回顾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并进一步探讨它与社会分配问题的关系。
一、剩余价值理论概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核心之一。
这一理论描述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与工人实际收到的工资之间的差距。
简而言之,剩余价值指的是劳动力使用价值和劳动力交换价值之间的差异,它是由劳动者创造的,但归资本家所有。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资本家雇佣工人给予工资作为工人劳动力使用价值的报酬,然而,工人实际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他们的工资。
这部分实际创造的价值被资本家占有,即为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存在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部矛盾的产物。
二、剩余价值理论与社会分配问题剩余价值理论与社会分配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的产生和分配通常导致了贫富差距的加剧。
资本家通过占有剩余价值使自身财富不断累积,而工人则无法分享到他们创造的全部价值,仅仅依靠工资生活。
由于剩余价值的存在,社会分配不公平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显著特征。
资产阶级占有剩余价值,而无产阶级只能依靠出卖劳动力生存。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社会贫富悬殊的进一步拉大,形成了阶级的对立和社会矛盾。
三、对剩余价值理论的解读与争议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基石,但同时也引发了很多争议。
其中,有学者对剩余价值理论的提出和计算方法表示怀疑,认为剩余价值理论过于简化,无法完全准确地描述现实经济。
此外,剩余价值理论还会受到资本主义体系中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市场需求、竞争状况、劳动生产率等。
缺乏对这些因素的全面考量可能导致对剩余价值计算的不准确。
四、剩余价值理论的现实意义与启示尽管剩余价值理论存在一些局限性,但它对理解资本主义经济及社会分配问题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剩余价值理论提醒我们,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广泛而深刻的不平等现象,贫富的悬殊并非偶然,而是制度内在的矛盾体现。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前景展望
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及其前景展望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学说,引领了人类思想史的潮流,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个方面探讨马克思主义对当代社会的影响,并对其前景进行展望。
一、经济方面的影响1.1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与危机,为当代社会经济学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它通过对剩余价值理论的阐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中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本质规律。
这使得人们对经济现象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同时也推动了对社会公平与正义的思考,激发了对社会主义经济模式的探索。
1.2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体制改革的影响马克思主义将货币、商品和资本的运动规律纳入研究范畴,对资本主义经济体制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刻批判。
这对当代社会的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向。
例如,一些国家推行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试图通过在市场经济中引入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和调控机制,解决经济发展中的一些矛盾和问题。
二、政治方面的影响2.1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强调了人的自由解放和个体权益的保护,对当代社会的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影响。
它提供了一种关注社会整体利益的政治思路,对权力与资源的分配进行了合理调控,推动了政治体制和权力关系的变革。
当代一些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以及对多元化政治参与的重视,都与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理论有关。
2.2 马克思主义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影响马克思主义是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重要理论依据,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诞生、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远影响。
尽管在一些国家出现了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和问题,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原则仍然指引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
在当代社会,一些国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更好的社会主义道路,试图实现社会公平、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社会方面的影响3.1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社会学探讨了社会结构、社会关系和社会变革的规律,对当代社会学研究产生了广泛影响。
试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
试述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对我国当前社会的现实意义分析剩余价值理论及对当前社会的借鉴作用贾晓超关键字:剩余价值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谐社会、基本经济制度、分配制度摘要: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和理论基石,是马克思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
剩余价值理论是与时俱进的,这既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可贵品质,也是时代和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合我国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要求我们准确而完整地把握剩余价值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剩余价值理论,赋予剩余价值理论时代的新内涵,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概念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深刻揭示了资本家对雇佣劳动者的剥削关系,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和工人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活贫困的根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矛盾和历史趋势。
正是剩余价值理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才第一次真正被揭露出来。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的劳动处于异化状态;劳动力是活的人体中存在的体力与智力的总和,剩余价值成为劳动力商品的产物。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资本家在市场上购买了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劳动力进入劳动过程进行消费,耗费了体力和智力,形成了商品的价值。
而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的费用。
劳动力耗费体力和智力形成的商品价值和劳动力的价值的差额,即剩余价值。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动机,是资本主义利润的源泉和本质,体现了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就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剩余价值理论认为,资本家作为人格化的资本不断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所使用的方法是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通过延长工作日榨取的剩余价值,是绝对剩余价值,绝对剩余价值是由既定的生产力水平为基础的;通过劳动力的智力耗费,通过科学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形成的剩余价值,是相对剩余价值。
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意义
论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当代意义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及其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意义。
我们将回顾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概念和核心原理,阐述马克思如何在他的经济学理论中构建和发展了这一学说。
接着,我们将分析剩余价值学说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实际运用,揭示其对资本主义经济结构和运行规律的深刻揭示。
在概述部分,我们还将简要介绍剩余价值学说在历史上的发展和影响,包括它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地位,以及它如何被后来的学者和政治家用于理解和改变资本主义社会的实践。
我们还将概述本文的研究方法和目的,阐述我们将如何通过对剩余价值学说的深入研究,来揭示其在当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和潜在应用。
本文旨在通过对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系统梳理和深入分析,为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探索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道路提供理论支持和启示。
二、马克思剩余价值学说的基本内容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作为其政治经济学理论的核心,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规律。
这一学说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基本内容:马克思提出了劳动价值论,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在此基础上,他区分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指出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则形成商品的价值。
这一理论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深入分析了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
他指出,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通过劳动不仅再生产了自己的劳动力价值,还生产出了一个超出自身劳动力价值的部分,即剩余价值。
这个剩余价值被资本家无偿占有,成为资本家利润的源泉。
马克思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两种基本形式: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通过延长工作日长度来增加剩余劳动时间;而相对剩余价值则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从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
马克思探讨了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他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剩余价值被资本家以利润、地租和利息等形式瓜分。
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及当代价值
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及当代价值摘要:剖析了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
分析了发现它们的意义以及两者的关系,进而阐叙它们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当代价值一、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及其含义我们从小学的课本上开始了解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经过十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我对马克思及其贡献有了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
马克思一生中最主要的理论功绩,就是发现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理论。
历史唯物主义用以观察社会历史的方法与以前一切历史理论不同。
它承认历史的主体是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但历史唯物主义所说的人不是处在某种幻想的与世隔绝和离群索居状态的抽象的人,而是处于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发展过程中的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历史唯物主义者认为历史发展是有其特定规律的,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最终走向共产主义社会。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现实的人无非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人格化,他们所有的性质和活动始终取决于自己所处的物质生活条件。
只有从那些使人们成为现在这种样子的周围物质生活条件去考察人及其活动,才能站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描绘出人类发展的真实过程。
剩余价值是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并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它是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凝结,体现了资本家和雇佣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理论,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就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它决定着资本主义的一切主要方面和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高涨和危机;决定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灭亡。
二、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的意义历史唯物主交的创立具有重要意义:(1)它把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避难所——历史观中驱逐出去,使马克思主义哲学成为包括自然观、历史观在内的完备的唯物主义学说;(2)它为科学社会主义提供了理论前提和基础。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主要思想及现实意义关键词: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现实意义摘要:剩余价值生产理论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主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经济理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它为分析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揭示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的规律,都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
马克思剩余价值生产理论在当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依然有指导价值与现实意义。
可以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服务。
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
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_丈思想武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终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19世纪40年代的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的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的全面确立阶段。
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剩余价值理论也是社会主义有空想变为科学的重要标志。
一.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理论的主要内容:剩余价值实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其主要内容是劳动力成为商品时剩余价值生产的基础;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与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是生产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体现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关系;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增加剩余价值的方法是提高剩余价值率,基本方法是相对剩余价值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剩余价值的生产马克思根据他创立的劳动二重性学说,从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特征入手,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也具有二重性,一方面,工人用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即劳动过程;另一方面,工人的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和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
从而得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既是劳动过程也是价值增殖过程的科学论断。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作者:李楠[内容提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具有历史阶段性、二重性和阶级性的特点;研究当代社会的剩余价值理论问题要弄清其是否过时,以及与剥削的关系这两大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中。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既逻辑严密、又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基础,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页)。
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然而,剩余价值理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资产阶级学派和其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诋毁和攻击。
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远的新的科技革命的产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
同时,社会主义的中国现已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于是,国内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流派,不约而同地宣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了”。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和考察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它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问题。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与当代社会作者:李楠[内容提要]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其具有历史阶段性、二重性和阶级性的特点;研究当代社会的剩余价值理论问题要弄清其是否过时,以及与剥削的关系这两大问题。
[关键词]马克思剩余价值剩余价值理论剩余价值理论是马克思的最伟大的两个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基石和核心,是科学社会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根据,是无产阶级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主要集中在《资本论》中。
《资本论》以剩余价值为主线,既逻辑严密、又生动形象地论证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对立的经济基础,阐明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灭亡的规律。
恩格斯在评论《资本论》时指出:剩余价值问题的解决,“是马克思著作的划时代的功绩”(《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548页)。
列宁高度评价说:“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经济理论的基石。
”(《列宁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12页)然而,剩余价值理论自从诞生之日起,就遭到资产阶级学派和其他各种反马克思主义学派的诋毁和攻击。
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迄今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和影响最深远的新的科技革命的产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特点。
同时,社会主义的中国现已建立起了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和完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于是,国内外一些反马克思主义流派,不约而同地宣称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已经“过时了”。
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研究和考察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以及它与当代社会的关系问题。
一、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是在批判地继承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成果和他所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理论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考察和研究逐步建立起来的。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即:19世纪40年代为萌芽阶段;19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为基本形成阶段;19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为全面确立阶段。
马克思对剩余价值的研究,是从考察雇佣劳动与资本的关系开始的。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里,马克思认为“资本,即对他人劳动产品的私有权”,“资本是对劳动及其产品的支配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62页),并进而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整个社会分裂为有产者和无产者两个阶级,此时“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是最贱的商品”(同上书,第89页)。
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不仅考察了私有制下劳动和资本的对立关系,而且还指出劳动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结果是使劳动成为商品,即“异化了的劳动”。
尽管这部著作中还存在着一些不成熟的提法,但他当时事实上已经开始研究资本主义雇佣劳动。
1845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公开出版了他们合作的第一个成果《神圣家族》,在这部“奠定了革命唯物主义的社会主义的基础”(《列宁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7页)的著作中,马克思和恩格斯不仅首次提出了雇佣劳动这个范畴,而且还阐明了:“无产阶级执行着雇佣劳动因替别人生产财富、替自己生产贫困而给自己做出的判决”(《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第44页)。
从1845年9月到1846年5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了《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详细地考察了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关系是怎样随着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逐步发展起来的,特别是第一次使用了“劳动力”这个术语,尽管此时他们还没有把这一概念固定下来,还没有把劳动力和劳动严格地区分开来,但已经包含有这一区分的萌芽。
1847年7月,马克思出版了《哲学的贫困》一书,这是马克思出版的第一本政治经济学著作。
在《哲学的贫困》中,马克思第一次对剩余价值问题作了科学的表述。
马克思在驳斥蒲鲁东认为强制实行等价交换就能够在资产阶级范围内消灭资本主义剥削时,批判了蒲鲁东把劳动创造的价值和“劳动商品”的价值相混同、把生产商品的劳动和“劳动商品”相混同等谬论,阐述了他对剩余价值理论的独特见解:“等量的劳动时间的交换并没有改变生产者的相互地位,正如工人和工厂主的相互关系没有任何改变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版,第95页)他揭示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正是建立在“劳动本身就是商品”(同上书,第94页)的基础上,即资本家对雇佣工人进行剥削的基础之上,“由于劳动被进行买卖,所以它本身就是商品。
为什么人们要买它呢?‘由于人们认为劳动中隐含着价值’。
”(同上书,第101页)他指出,正是“劳动产品在直接劳动者与积累劳动占有者之间的不平等分配”(同上书,第95页),使得劳动所创造的价值要比“劳动”本身的价值要大,其中的差额(实际上是剩余价值)即以利润形式为资本家阶级所占有。
后来,马克思对此评价说:“我们见解中有决定意义的论点,在我的1847年出版的为反对蒲鲁东而写的著作《哲学的贫困》中第一次作了科学的、虽然只是论战性的概述。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34页)1847年底,马克思在布鲁塞尔德意志工人协会上作了《雇佣劳动与资本》的著名演讲,更全面地分析了“劳动商品”,第一次把剩余价值理论问题公布于世。
在演讲中,马克思不仅说明了“劳动”只有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才能成为商品,而且还揭示了资本增殖的秘密就在于资本和雇佣劳动的交换后面。
马克思指出:“工人拿自己的劳动换到生活资料,而资本家拿归他所有的生活资料换到劳动,即工人的生产活动,亦即创造力量。
这种力量不仅能补偿工人所消费的东西,并且还使积累起来的劳动具有比以前更大的价值。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版,第489页)恩格斯后来分析指出:上述两部著作可以证明,19世纪40年代末的马克思“不仅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资本家的剩余价值’是从哪里‘产生’的,而且已经非常清楚地知道它是怎样‘产生’的。
”(《资本论》第2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版,第12页)可见,尽管当时马克思还未将劳动和劳动力区分开来,也还未将剩余价值从它的各种具体形态中抽象出来,但是,他已为彻底地解决剩余价值理论的这两个问题铺平了道路,从而为他建立科学的剩余价值理论打下了基础。
从1857年11月至1858年8月,马克思完成了篇幅巨大、内容丰富的《政治经济学批判》(1857-1858年草稿)的写作,这是一份专题论文形式的手稿。
在手稿中,马克思第一次系统地论述了自己关于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基本要点。
马克思详细地考察了商品价值和货币,研究了由简单商品生产到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发展过程,分析了货币到资本的转化,进而分析了雇佣劳动市场的形成及其特点。
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比较严格地区分了劳动力与劳动,创立了劳动力商品的原理。
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出卖的不是劳动而是劳动力,“工人同资本进行交换的,是他例如在二十年内可以耗尽的全部劳动能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册,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50页),结果资本家占有了劳动者本身,“对于工人来说,他的劳动的生产性成了他人的权力,总之,他的劳动如果不是能力,而是运动,是实际的劳动,就会是这样的;相反,资本是通过占有他人劳动而使自己的价值增殖。
”(同上书,第267页)显然,马克思此时已深入地揭示了剩余价值的实质。
在这份手稿里,马克思不仅已经把资本主义剥削的各种具体形态即利润、地租和利息等抽象为剩余价值,而且还第一次使用了剩余价值这一术语并正确地界定了它的涵义。
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总是超过等价物的价值”(同上书,第286页),它“按照交换价值的一般概念来说,表示物化在产品中的劳动时间即劳动量……大于资本原有各组成部分所包含的劳动量。
而这种情况只有当物化在劳动价值中的劳动小于用这种物化劳动所购买的活劳动时间时才是可能的。
”(同上书,第282页)马克思首次使用剩余价值这一术语并正确地阐明了它的科学含义,对于全面确立他的剩余价值理论具有重要意义,总之,到19世纪50年代末,马克思的剩余价值学说已经基本形成。
19世纪60年代,马克思初步完成了对剩余价值的研究。
他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的主体部分《剩余价值学说》中,在吸收了古典政治经济学有关剩余价值的合理因素的同时,还尖锐地指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由于受资产阶级立场的局限,没有把剩余价值同它的各种具体形式区分开,斯密尤其是李嘉图在研究中的诸多缺点和错误均源于此。
马克思还阐明了利润和剩余价值的含义和区别:剩余价值是物化在商品中的劳动超过有酬劳动的金额,它仅是从可变资本来考察的,而利润则是从整个预付资本考察的。
他还指出等价交换同资本和雇佣劳动间的交换之所以产生“矛盾”,“是由于劳动能力本身成了商品,作为这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因而同它的交换价值毫无关系)是一种创造交换价值的能力。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I,人民出版社1972版,第67页)马克思还揭示了剩余价值规律,他说:“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不是生产商品,而是生产剩余价值或利润”(《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Ⅱ,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第624页)。
可见,马克思当时已经初步完成了剩余价值理论。
马克思第一次公开发表剩余价值理论是1865年6月在第一国际总委员会上所做的《工资、价格和利润》的报告中。
在报告中,马克思精辟地论述了剩余价值理论的基本要点,深刻地阐述了劳动创造的价值大于劳动力本身的价值就是剩余价值的源泉,而资本家之所以能无偿地占有剩余价值就是因为存在着资本和劳动力之间的等价交换。
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的最终完成是在19世纪60年代末至80年代,其标志就是《资本论》的发表。
1867年9月,由马克思亲自编辑的《资本论》第一卷胜利出版了,之后马克思又继续改写和补写了二、三卷的手稿,恩格斯在马克思逝世(1883年)后,又分别于1885年、1894年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二、三卷。
第一卷以剩余价值的生产为研究的中心,通过对剩余价值的起源、实质、后果和历史趋势的分析,揭示出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最终得出私有制必然灭亡的革命结论;第二卷考察的是产业资本的再生产过程,研究了剩余价值如何实现为利润;第三卷考察的是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研究了剩余价值在实现为利润后如何转化为平均利润,又最后如何分割为产业利润、商业利润、利息和地租。
其中,《资本论》第一卷在整部《资本论》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它所分析的“资本的生产过程”是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和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的基础,它所揭示的剩余价值的起源和本质理论是《资本论》的核心,而它所得出的“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丧钟就要响了,剥夺者就要被剥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