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则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在临床医疗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由于抗生素种类较多,临床应用也极为广泛,其使用的合理性与患者的康复及医院的医疗质量密切相关。
但近年来由于应用不合理或滥用抗生素现象日见突出,几乎成为全球问题,我国有关专家多次呼呈,合理应用抗生素已成为当务之急。
为了不断总结临床应用抗生素用药中一些基本规律,使抗生素的使用达到科学合理,确保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好地发挥抗生素在救死扶伤的重要作用,本文就临床上合理应用抗生素必须掌握的几个基本原则,与医药同行进行商讨。
1正确选择原则选择抗生素治疗的前提是必须明确病因诊断,目前用药偏滥、针对性差,主要是病因诊断做得不够造成的。
正确估计致病菌,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是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基础。
对一些严重感染的患者,应尽一切努力寻找病原菌,在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未获得前,可根据病史和体格检查、病情变化和感染来源作出临床诊断,并根据临床经验选用抗生素。
致病菌确定后,应根据药敏试验,及时调整抗生素。
在选择抗生素时,应了解该药的抗菌作用、药代谢动力学及副作用,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选用,有条件的医院,在治疗过程中,可测定血药杀菌浓度及进行血药浓度监测,以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
总之,只有全面了解和分析机体的各种状态,从中找出抗生素应用中的一些基本规律,才能做到正确选药、合理应用、安全有效的原则。
2严格掌握适应证原则抗生素的应用必须根据临床诊断,严格掌握适应证的原则,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切忌轻率和盲目地应用。
对发热病人不能见热即用抗生素,应区别病因,是病毒性感染还是细菌性感染。
对已确诊为病毒感染者,除重症乙型脑炎、重症肝炎、流行性出血热、麻疹等与预防继发感染而适当用抗生素外,其他病毒感染一般不必用抗生素。
3熟悉与恰当原则熟悉药理学及体内药物代谢动力学过程,是合理用药的基础,同时要熟悉原发病的临床特点,注意个体差异及遗传特征差异选择用药。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四大原则
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四大原则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滥用抗生素的人可不在少数,这是极不正确也不科学的行为,每天都会有患者因为不合理使用抗生素而发生严重的不良反应甚至威胁生命安全。
更为关键的是,医疗研究人员根据疾病开发新一代的抗生素需要10年左右的研究时间,而我们人体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却只用短短两年时间,因此如果继续对抗生素不合理使用,那么将来很有可能就会发生“无药可用”的可怕现象。
那么使用抗生素需要遵循哪四大使用原则呢?今天我们就来说一说使用抗生素的那些事儿。
一、首次服用两倍剂量抗生素进入到人体血液中后,需要达到一定的浓度才能够发挥出抗生素的效用。
通常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使用的剂量越大,药物在人体当中的浓度就会越高,此时抗生素发挥的疗效也会愈加显著。
但人们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这样的失误:在进行严重的感染疾病用药时用药不足、用药时间间隔较长、稍有疗效就立马停止服药,这样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都会使得人体内的病菌死灰复燃,最终难以获得较好的疗效,甚至会加重病情。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充足的药量和按时服药,为了使抗生素在人体内迅速发挥其最大效用,可以在首次服药的时候按照常规剂量的双倍剂量进行服药,能够起到较好的抗菌效用。
同时,在用药时也需根据医嘱服用足量的药物,一般来说5~7天为一个疗程。
二、正确选药在我们人体患病之后,需要通过抗生素治疗时,基本选药原则是要有针对性,各种抗生素针对的疾病不同,也具有不同作用的特点,因此在选择药物时首先要保障抗生素能够与所感染的微生物相适应。
比如,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一般是由链球菌引起的,而这种病菌对青霉素保持较强的敏感性,所以在选择治疗上呼吸道感染的抗生素时,青霉素是最佳选择。
同时,患者也要注意,病菌对抗生素产生的敏感度并不是不变的,在使用某些抗生素后,病菌就会对这部分的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从而使药效降低。
因此,对于“可以用,也可以不用”的患者而言,尽量选择后者,减少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医院院感知识培训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导与策略
医院院感知识培训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导与策略近年来,医院院感(医院获得性感染)问题日益凸显,给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抗生素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是院感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为了提高医务人员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和知识水平,切实降低院感发生率,医院院感知识培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院院感知识培训中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导与策略。
一、抗生素的概念和作用抗生素是用于治疗和预防细菌感染的药物,通过杀死或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来达到治疗目的。
在医院院感防控的过程中,抗生素被广泛应用于各个科室,对于预防和治疗院感感染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抗生素滥用的危害抗生素滥用会导致多种严重后果。
首先,滥用抗生素可能会增加细菌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使得一些抗生素在治疗院感感染时变得无效。
其次,滥用抗生素还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的出现,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伤害。
此外,滥用抗生素还会增加医学费用的支出,增加患者经济负担。
三、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导策略为了解决医院院感中抗生素滥用的问题,以下是一些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导策略。
1.建立科学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制度医院应当建立科学合理的抗生素使用制度,明确医生开具抗生素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规定各科室的抗生素使用原则和规范。
2.加强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的院感知识培训,特别是对于抗生素的正确使用进行强调。
通过开展培训课程、讲座和研讨会等形式,提高医务人员的合理用药意识。
3.鼓励抗生素的合理使用评估医院可以通过建立抗生素使用评估机制,对医生的抗生素处方行为进行监测与评估,对滥用抗生素的医生进行约束和教育。
4.加强团队合作,优化用药决策医生、药师和护士等医务人员应该加强合作,共同参与病例讨论,共同制定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方案,减少滥用的发生。
5.倡导患者的合理用药观念医院应当向患者普及合理用药知识,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避免患者因自行使用抗生素而加重院感问题。
综上所述,医院院感知识培训中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指导与策略非常重要。
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是指细菌产生对抗生素的抵抗力,使得抗生素对其治疗效果降低或失效。
这种耐药性的发展主要是由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使用所致。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对于预防和控制呼吸道细菌的耐药性至关重要。
首先,了解耐药性的产生机制是十分重要的。
细菌产生耐药性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遗传变异:细菌具有高度的遗传变异能力,可以通过突变或基因转移等途径,产生复制错误或获得外源性抗性基因,从而使细菌具备对抗生素的抵抗力。
2.药物选择压力:抗生素过度和不合理使用会对细菌产生选择压力,使得原本敏感的菌株逐渐灭亡,而抗药性较强的菌株逐渐占据优势地位,从而导致耐药性的发展。
其次,合理使用抗生素是预防和控制耐药性发展的关键措施之一、以下是一些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1.严格遵守医生的处方:按照医生的嘱托使用抗生素,遵循正确的使用方法和使用时长。
不要自行选择、购买和使用抗生素,也不要将未使用完的抗生素留作下次使用。
2.避免滥用抗生素:在没有确诊为细菌感染的病情下,不要使用抗生素。
对于病毒性感冒、流感等疾病,抗生素并不起作用,需要通过其他方式进行治疗。
同时,也要避免给动物和农作物滥用抗生素。
3.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确定为细菌感染的病情,医生应该根据细菌的耐药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不同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有差异,因此准确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对于指导抗生素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
4.注意抗生素的副作用:合理使用抗生素也包括注意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如果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或者副作用,应立即告知医生,并停止使用抗生素。
最后,全面加强监管和教育宣传也是必不可少的。
政府应该加强对抗生素的销售和使用的监管,禁止非法销售和非法购买抗生素。
同时,也需要加强公众的抗生素科普教育,提高大众对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意识和理解。
总之,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对于公众的健康和医疗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_试行_上部分_
性扁桃体咽炎可以引起扁桃体周围脓
~12mg/ kg , 每 6 ~ 8 小 时 1 次 口 服 ;
4. 急性细菌性鼻窦炎诊断标准是 : 肿 、蜂窝组织炎 、咽后壁脓肿等化脓性
SMZco ( TMP/ SMZ) 剂 量 每 次 ( 4/ 20 ) 非特异性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和体征 (即 并发症 ,也可能在感染后 2~4 周引起
故 OM E 初 始 治 疗 中 不 使 用 抗 生 素 。 (剂量同前) 。抗生素的预防应用疗程
1. 单纯病毒性鼻窦炎无使用抗生
如果 OM E 患儿的中耳渗液持续 3 个 不宜超过 2~6 个月 ; 疗程在 1 个月以 素的指征 。
月以上则应考虑使用抗生素 。
上的预防性应用 ,选择 SMZco 为好 ,因
以 免 与 持 续 性 OME 相 混 淆 。对
随后总结发表 。
90 %以上原发病原为病毒 ,其中鼻 RAOM 患儿要注意各种潜在诱因 , 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 、冠状病毒占 60 % ,此外有流感病 被动吸烟 、托幼机构集居儿 、过敏性鼻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 U RI) 是一个 毒 、副流感病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 、腺病 炎和各种颅面畸形包括腭裂 、21 三体
1 次 ,口服 3 天 。(2) 疗程 : AOM 无并 窦部手术的患儿 。
毒 、呼吸道合胞病毒和柯萨奇病毒等 。
发症者疗程 7~10 天 ,对鼓膜穿孔者和
(二) 病原学
一般而言 ,病毒性扁桃体咽炎的咽外症
2 岁以下年幼儿疗程常需适当延长。
病毒病原学参见“普通感冒”节 。 状明显 ,例如腺病毒引起咽结膜热 , EB
抗生素使用的绝对指征 。
(变态反应性) 所致 ,根据病程长短可分 选用对β- 内酰胺酶稳定的青霉素类
细菌耐药性机制和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被改变或修饰是细菌对抗生 素产生耐药性的另外一种主要的作用机制。这 里所指的靶位主要包括抗生素与之结合发挥作 用的细菌核糖体和被抗生素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抑制的某些酶 类或有关的蛋白等,这些酶和蛋白通常被称之 为靶酶或靶蛋白 。
已经研究清楚:β —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 位为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1in-bondingproteins, PBPs)、氨基糖苷类和四环类抗菌药物的作用靶 位为50S核糖体,大环内酯类和氯霉素以及克林 霉素的作用靶位为30S核糖体、利福霉素类的作 用靶位为依赖于DNA的RNA聚合酶,喹诺酮类的 作用靶位为DNA螺旋酶,磺胺类的作用靶位为二 氢叶酸(dihydropteroate)合成酶和二氢叶酸还原酶, 万古霉素的作用靶位为细胞壁五肽末端的D—丙 氨酰—D—丙氨酸的游离羧基。这些作用靶位结 构的细微变化都有可能产生很高的耐药性。下图 可以清楚的显示不同药物的作用靶位。
l一抑制细胞壁合成:环丝氨酸、万古霉素等;2一DNA促旋酶抑制剂:喹诺酮类; 3 一RNA聚合酶抑制剂:利福平; 4—50S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大环内酯类、氯霉素、林 可霉素类; 5—30S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四环类、大观霉素、氨基糖苷类; 6一tRNA 合成抑制剂:Mupirocin; 7一氯霉素酰基转移酶; 8一抑制细胞膜合成:多粘菌素类; 9一细胞周质空间: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 10—抑制叶酸代谢:磺胺类。 THFA:四氢叶酸;DHFA:二氢叶酸。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钝化酶
与β内酰胺酶一样,很多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产生耐药的细菌其主要耐药机制是产生多种不 同性质的钝化酶。但与β内酰胺酶水解β内酰胺 类抗菌药物活性分子的作用机制不同,氨基糖 苷类抗生素钝化酶的作用机制是对这些抗菌药 物分子中某些保持抗菌活性所必须的基因进行 修饰,使其与作用靶位核糖体的亲和力大为降 低。这些钝化酶包括氨基糖苷酰基转移酶、氨 基糖苷腺苷转移酶或氨基糖苷核苷转移酶和氨 基糖苷磷酸转移酶等。
细菌耐药性与抗生素选择
细菌耐药性与抗生素选择
抗生素的种类与作用
抗生素的种类与作用
β-内酰胺类抗生素
1.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头孢菌素等,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导致细菌 膨胀、破裂而死亡。 2.这类抗生素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好的抗菌效果,是临床应用最广泛的抗生素之 一。 3.但随着细菌耐药性的不断增强,一些细菌已经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产生了耐药性,需要开发新的 抗生素来应对。
▪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RE)
1.CRE是一种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抗性的肠杆菌科细菌。 2.CRE感染常发生在医疗机构中,且病死率较高。 3.治疗CRE感染需要选择有效的抗生素,并进行严格的感染控制措施。
常见的耐药性细菌
▪ 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
1.多重耐药结核分枝杆菌对多种抗结核药物具有抗性,导致治 疗困难。 2.多重耐药结核病的发病率在逐年上升,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 生问题。 3.治疗多重耐药结核病需要采用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并进行严 格的管理和监测。
抗生素使用现状与挑战
▪ 抗生素使用监管与政策
1.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 2.推动医疗机构和畜牧业合理使用抗生素。 3.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提高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意识。 加强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力度和建立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减少误用、过度使用和滥用抗生素 的关键措施。同时,推动医疗机构和畜牧业合理使用抗生素也需要加强监管和政策引导。此 外,加强公众宣传和教育也是提高合理使用抗生素意识的重要途径。
新型抗生素的研究与开发
1.加大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投入,鼓励创新。 2.探索新的作用机制和靶点,开发新型抗生素。 3.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细菌耐药性的挑战。 面对细菌耐药性的挑战,加大新型抗生素的研发投入和鼓励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同时,探索新的作 用机制和靶点也是开发新型抗生素的关键。此外,加强国际合作也是共同应对细菌耐药性挑战的必 要措施。
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中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汪建伟
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中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汪建伟发布时间:2023-05-16T05:36:07.417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3年5期作者:汪建伟[导读] 本文旨在通过对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的分析,探讨如何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保障患儿健康。
研究结果表明,抗生素过度使用是当前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过度使用抗生素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而且还加剧了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
在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医生的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提高其对于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和意识,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其次,需要鼓励患者进行药物合理使用教育,提高患者对于药物的正确使用意识,降低滥用抗生素的风险。
新蔡县第二人医院河南省驻马店市 463500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抗生素使用情况的分析,探讨如何促进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保障患儿健康。
研究结果表明,抗生素过度使用是当前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
过度使用抗生素不仅增加了医疗费用,而且还加剧了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
在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关的措施。
首先,需要加强医生的抗生素合理使用培训,提高其对于抗生素使用的认识和意识,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
其次,需要鼓励患者进行药物合理使用教育,提高患者对于药物的正确使用意识,降低滥用抗生素的风险。
最后,应加强对于抗生素使用的监管和管理,建立健全的药物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控制抗生素使用。
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可以有效地降低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中抗生素的滥用情况,提高抗生素的合理使用率,减少抗生素耐药性的风险,保障儿童的健康和生命安全。
关键词:儿内科、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监管管理一、引言:上呼吸道感染(Upp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URTI)是指引起鼻、咽、喉和气管等部位炎症的疾病,包括鼻窦炎、咽炎、扁桃体炎、喉炎、气管炎等。
细菌耐药性机制与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抗生素产生菌的抗性机制
抗生素产生菌对自身产物产生抗性的机制与一 般病原菌产生抗性的机制一样,一个重要的原 因是由于其作用靶位核糖体或核蛋白发生变异 所致。
三、细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和菌 膜形成的耐药机制
大多数细菌对某种抗菌药物或对多种抗菌药物 的抗性具有多种耐药机制。从已有的研究来看, 细菌产生钝化酶的耐药机制和靶位改变产生的 耐药机制往往具有特异性,而由于细菌细胞膜 渗透性改变或是细菌菌膜的形成所产生的耐药 机制往往特异性较差。
MLS类抗生素钝化酶
MLS类抗生素即为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链阳 性菌素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尽管在化学结构 上的差异很大,但其对细菌的作用机制基本相 同,因而通常归为一类抗生素加以叙述。已经 发现了很多作用于MLS类抗生素活性分子的钝 化酶。在乳酸杆菌中发现有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钝化酶存在,但其作用机制和相应的基因结构 等还了解得不多。尽管这些钝化酶在细菌对 MLS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方面起着一定的作用, 但细菌对这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的主要原因是 由于其作用靶位被改变或修饰所致(将在下面 章节介绍)。因此,利用这种耐药性机制进行 新药研究的报道并不多见。
其他一些钝化酶 细菌也产生对其他一些抗菌药物作用的 各种不同的钝化酶,其中早期研究得到 最多的是氯霉素钝化酶,O-酰基转移酶。 最近研究发现有另外一类被称之为XATs 的氯霉素酰基转移酶,该酶除了能够酰 化氯霉素外,对具有羟基的不同结构的 化合物都具有酰变的耐药机制
细菌菌膜的形成特性
已有的研究表明细菌菌膜形成具有以下一些特 性:1)菌膜容易在惰性表面或是坏死组织以及 体内医疗装置如子宫内避孕器等上形成;2)菌 膜也能在活组织上形成,如心内膜;3)菌膜形 成速度缓慢,因而由菌膜引起的感染所出现明 显症状的时间较长,但一旦包裹在菌膜内的细 菌大量释放,则可以引起急性感染,这时的菌 膜可以认为是急性感染的病灶;4)形成菌膜的 细胞能够释放抗原刺激产生抗体,但这些抗体 不仅不能杀灭包裹在菌膜内的细菌,反而可能 引起周围免疫系统的破坏,即使对个别具有很 好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反应的情况,宿主防 卫系统也很难来解决由细菌菌膜引起的感染。
抗生素合理使用的意义与方法
属于新型喹诺酮类抗生素,主要用 于治疗呼吸道和皮肤软组织感染。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
主要用于治疗支原体肺炎 、军团菌肺炎等。
阿奇霉素
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 阴性菌均有较强的抗菌作 用,常用于治疗呼吸道感 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克拉霉素
主要用于治疗幽门螺杆菌 感染、扁桃体炎等。
林可霉素类抗生素
与餐隔开
口服抗生素应与餐隔开,以避免食物影响药物的 吸收。
避免滥用
不应随意使用抗生素,以免产生耐药性。
肌肉注射抗生素的使用方法
注射部位选择
肌肉注射应选择合适的注射部位,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注射。
注射技巧
掌握正确的注射技巧,避免肌肉损伤和药物浪费。
观察局部反应
注射后应密切观察局部反应,如有红肿、疼痛等症状应及时处理。
敏感的抗生素。
真菌性感染
部分抗生素使用后可能会引起真 菌感染,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 可能导致口腔、肠道等部位的真 菌感染。此时应使用抗真菌药物
进行治疗。
根据感染部位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上呼吸道感染
如喉炎、扁桃体炎等,应选择 能够覆盖上呼吸道常见细菌的 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
素类等。
下呼吸道感染
如肺炎、支气管炎等,应选择 能够覆盖下呼吸道常见细菌的 抗生素,如大环内酯类、氨基 糖苷类等。
规范抗生素使用剂量和疗程
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使用抗生素,确保使用剂量和疗程足够,但不过度使用, 有助于降低细菌耐药性的风险。
提高治疗效果
针对病因治疗
合理使用抗生素可以针对病原菌 进行治疗,提高治疗效果。
缩短病程
及时使用抗生素可以缩短病程, 减轻疾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 质量。减少医疗资源浪费
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使用指南
急性呼吸道感染抗生素合理使用指南(试行)(上部分)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呼吸学组中华医学会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1999年.昆明) 前言急性呼吸道感染(ARI)是小儿最常见的疾病,高居门诊就诊数、住院数和病死数的首位,同时也是小儿感染性疾病的“百病之源”,是使用抗生素频率最高、数量最多的疾病。
即将进入世纪之交的今天,儿科工作者要实现2000年ARI病死率较1990年减少1/3的目标,仍有许多工作要做,其中ARI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现实意义很大,这是因为一方面我们总是在"经验性"地选用抗生素,忽略病原学的研究,另一方面日趋严重耐药病原菌的资料恰恰提示,经验治疗的局限性和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导致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针对这一矛盾状况,我们组织国内呼吸方面专家召开专题研讨会,从中国国情出发,制订了ABI合理使用抗生素指南,将其作为全国各级各类医院医疗实践的参考。
中药及抗病毒类药物的选用不在此指南中论及。
本指南分为上呼吸道感染(URl)和下呼吸道感染(LRl)两大部分,两者的解剖界限在喉部,喉本身属于上呼吸道。
本文为URI部分,LRI 部分将在随后总结发表。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URl)是一个统称,它包括了以急性鼻咽炎为主的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中耳炎、扁桃体咽炎、喉炎、会厌炎等。
不同感染部位的病原学有同有异,因此,要倡导ARI抗生素合理使用,就必须对URI作出明确的定位诊断。
不宜笼统诊断为UPI,否则客观上极易为滥用抗生素创造条件。
普通感冒;鼻窦炎;中耳炎;咽炎;扁桃体咽炎;喉炎;急性会厌炎普通感冒(Comnon cold)(一)概况1.大部分儿童1年中可患普通感冒3~6次,约10%左右的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一年中可发生普通感冒达8次以上。
2.本世纪60~90年代,文献资料中普通感冒时抗生素使用与否的双盲对照试验一致表明,抗生素既不能改变本病的病程和转归,也不能因此而有效地预防普通感冒的细菌性并发症。
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合理使用
演物 03.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04. 抗菌药物管理
细菌耐药
细菌耐药性产生原因
抗生素滥用:过度使用或滥用抗生 01 素,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
基因突变:细菌基因突变,产生耐 02 药性
细菌间传递:细菌之间可以通过接 03 合、转导等方式传递耐药基因
传播扩散:耐 药菌可以通过 各种途径传播, 导致更多人感 染。
耐药菌的预防措施
1
保持良好的卫 生习惯,勤洗 手,避免接触
感染源
3
加强医院感染 控制,防止交
叉感染
2
合理使用抗菌 药物,避免滥 用和过度使用
4
提高公众对耐 药菌的认识, 加强健康教育
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分类
01
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 菌素、红霉素等
保护生态环境: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可以减少抗 菌药物在环境中的残留和传播,保护生态环境。
抗菌药物管理
抗菌药物的管理政策
1
制定抗菌药 物使用指南,
指导临床合 理使用
4
加强抗菌药 物知识培训,
提高医务人 员合理使用
意识
2
建立抗菌药 物使用监测 系统,定期 评估使用情
况
5
鼓励研发新 型抗菌药物,
应对耐药菌 株挑战
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的重要性
1
防止细菌耐药:合理使用抗菌药 物可以减缓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 发展,保持抗菌药物的有效性。
2
降低医疗费用:合理使用抗菌 药物可以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
用,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3
保障患者安全:合理使用抗菌 药物可以降低药物不良反应的 发生率,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
4
提高医疗质量:合理使用抗菌药 物可以提高医疗质量,降低医疗
呼吸系统疾病抗生素的应用
了解各种抗生素的抗菌谱,根据感染的具体病菌种类选择合适的药 物。
结合病情和患者情况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肝肾功能状况等因素,选择适宜的药物和 剂量。
抗生素的给药方式与剂量
要点一
给药方式
根据感染部位和病情,选择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 合适的给药方式。
要点二
剂量调整
根据患者的体重、病情等因素,计算并调整抗生素的剂量 ,确保治疗效果。
支气管扩张症
总结词
支气管扩张症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抗生素主要用于治疗急性加重期和预防感染。
详细描述
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支气管结构异常,容易发生感染。在急性加重期,患者可能出现高热、咳嗽、咳 痰等症状,此时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预防感染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可以通过长期使用低剂量 抗生素来降低感染风险。
头孢菌素类
具有广谱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均有较强抗菌活性。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红霉素
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 部分革兰氏阴性菌和支原体等有效。
阿奇霉素
具有较长的半衰期和抗菌后效应,对多种细菌和支原体等具 有良好抗菌作用。
氟喹诺酮类抗生素
左氧氟沙星
通过抑制细菌DNA旋转酶发挥抗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和支原 体等有效。
药物相互作用
联合用药可能会产生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疗效和安全性。因此,需要深入研究药 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以确保联合用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抗生素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研究
特殊人群
针对老年人、儿童、孕妇和身体虚弱的人来说,抗生 素的应用需要特别关注。这些人群的生理特点和疾病 进展可能不同,因此需要针对他们的特点进行抗生素 应用的研究。
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
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关键词】呼吸道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20世纪末,呼吸道病原菌的耐药状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无论其合理或不合理,无论何时何地对何对象使用,均可能诱导细菌耐药。
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抗生素使用频率相当高,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甚至滥用将诱导细菌产生耐药,还可能产生选择性耐药菌,从而引起病程迁延、并发症产生、治疗失败等,也可能使耐药菌扩散,一旦发生在高危病区或高危人群,必将导致严重后果。
为此,本文就儿童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探讨如下。
1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自1967年发现第一株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并不断增多。
欧美开展的Alexander 项目研究结果显示,1998~2000 年肺炎链球菌(Sp)的青霉素耐药率为18.2%,红霉素耐药率为24.6%。
1996~1997 年亚洲地区病原监测网(ANSORP)的研究报道显示,韩国PRSP为80%,香港59%。
而在1998~1999年ANSORP第二次监测结果显示,一些国家PRSP 有所上升,台湾高达91.3%、韩国升至85%。
2000~2001年北京、上海、广州和西安四地分离肺炎链球菌共654株,PRSP 发生率依次为上海55.0%、广州50.0%、西安45.0%、北京42.3%。
目前全球范围内大约95%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近年美国已经报道5株耐万古霉素Sa(VRSA),国内迄今尚未发现。
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1.1.1 作用机制是通过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以表现其抗菌活性。
PBP按分子量不同可分为5种,每种又分若干亚型:肺炎链球菌的PBP可分为PBP1A、PBP1B、PBP2A、PBP2X、李昌崇,男,50岁,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副院长。
合理使用抗生素专题知识宣讲专家讲座
合理使用抗生素专题知识宣讲
第22页
图1 细菌4种耐药机制示意图
合理使用抗生素专题知识宣讲
第23页
05年ATS指南与96年指南比较
HAP涵盖范围扩大和界定更明确
• HAP:无气管插管患者在入住医院病房≥48h后发生肺 炎
• VAP:气管插管48-72h后发生肺炎。一些HAP病情加重 而 需要插管其处理与VAP相同。
合理使用抗生素专题知识宣讲
第27页
起始经验治疗晚发型或含有MDR病原菌 RFHAP、VAP和HCAP和全部重症感染患者
MDR病原菌
铜绿假单胞菌
肺炎克雷伯杆菌 (ESBL+)
不动杆菌属
抗生素*联合治疗
抗假单胞菌头孢菌素(头孢吡肟、头孢他啶)
或
抗假单胞菌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美罗培南)
或
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1. 对全部-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 2. 对绝大多数大环内酯类、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也耐药 3. 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极少耐药
合理使用抗生素专题知识宣讲
第9页
抗菌药品辉煌发展史
磺胺类
(百浪多息)
20世纪30年代,磺胺类药品发觉,开创 了化学治疗新纪元,使死亡率很高细菌性 传染疾病得到控制。
接触三代头孢后可使AmpC酶量增加(10~100倍),去除诱导剂后, 酶表示水平将恢复至正常基础水平
类型—诱导型、结构型、质粒型
常见菌:肠杆菌属(阴沟、产气)、枸橼酸菌属、沙雷菌属、铜绿假单 胞菌、吲哚阳性变形杆菌、摩根变形菌、普罗威登斯菌
合理使用抗生素专题知识宣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关键词】呼吸道细菌抗生素耐药性合理使用抗生素20世纪末,呼吸道病原菌的耐药状况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抗生素的广泛使用,无论其合理或不合理,无论何时何地对何对象使用,均可能诱导细菌耐药。
儿童呼吸道感染发病率高,抗生素使用频率相当高,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甚至滥用将诱导细菌产生耐药,还可能产生选择性耐药菌,从而引起病程迁延、并发症产生、治疗失败等,也可能使耐药菌扩散,一旦发生在高危病区或高危人群,必将导致严重后果。
为此,本文就儿童呼吸道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与合理使用抗生素探讨如下。
1 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机制自1967年发现第一株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SP),世界各地陆续发现并不断增多。
欧美开展的Alexander 项目研究结果显示,1998~2000 年肺炎链球菌(Sp)的青霉素耐药率为18.2%,红霉素耐药率为24.6%。
1996~1997 年亚洲地区病原监测网(ANSORP)的研究报道显示,韩国PRSP为80%,XX59%。
而在1998~1999年ANSORP第二次监测结果显示,一些国家PRSP有所上升,XX 高达91.3%、韩国升至85%。
2000~2001年、XX、XX和XX四地分离肺炎链球菌共654株,PRSP 发生率依次为XX55.0%、XX50.0%、XX45.0%、42.3%。
目前全球X围内大约95%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Sa)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近年美国已经报道5株耐万古霉素Sa(VRSA),国内迄今尚未发现。
1.1 β内酰胺类抗生素1.1.1 作用机制是通过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结合阻碍细菌细胞壁合成以表现其抗菌活性。
PBP按分子量不同可分为5种,每种又分若干亚型:肺炎链球菌的PBP可分为PBP1A、PBP1B、PBP2A、PBP2X、李昌崇,男,50岁,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XX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副院长。
中华儿科学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儿科呼吸学组副组长,XX省省儿科学会副主任委员,XX省儿童呼吸疾病诊疗研究中心主任,XX省儿科呼吸学组组长,XX儿童哮喘协作组组长,XX医学院儿科研究所所长,XX 市儿科学会主任委员。
《中华儿科杂志》、《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中国实用儿科杂志》、《中国循证儿科杂志》、《国际呼吸杂志》、《临床儿科杂志》、《中国小儿急救医学》等杂志编委。
研究方向:儿童呼吸系统疾病基础和临床;变态反应和免疫;危重病医学。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3项。
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中华系列杂志10余篇。
获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项。
参编人民卫生7版《儿科学》、高教版《儿科学》、科学《儿科学》双语教材等5部著作。
E mail:wzlichch21.。
PBP2B、PBP3 6个亚型;流感杆菌PBP可分为PBP1A、PBP1B、PBP2、PBP3A、PBP3B、PBP4及PBP5 7种亚型。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抗菌活力,一是根据其与PBPs 亲和性的强弱,二是根据其对PBPs 及其亚型的选择,即对细菌的作用点而决定的。
抑制90%的菌株所需要的最低药物浓度(MIC90)的值可间接反映抗生素与PBPs 的亲和性。
1.1.2 耐药机制其耐药机制因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的不同而有一定的差别,大体上可以分为三大类:(1)PBPs 的基因变异: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法与之结合,是形成耐药的根本原因,并可进一步转化为高度耐药性菌株。
临床医师在临床工作中无法了解这种变异,只有通过药敏实验了解敏感菌、中度敏感菌和耐药菌。
(2)β内酰胺类抗生素被β内酰胺酶分解而失活:β内酰胺酶迄今为止报道的已超过300 种。
1995 年Bush将β内酰胺酶分为四型:第Ⅰ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头孢菌素酶;第Ⅱ型为能被酶抑制剂抑制的β内酰胺酶;第Ⅲ型为不被所有的β内酰胺酶抑制剂抑制的金属β内酰胺酶;第Ⅳ型为不被克拉维酸抑制的青霉素酶。
其中重要者为第Ⅰ型和第Ⅱ型。
第Ⅰ型酶有染色体介导的AmpC 型和质粒介导的AmpC 型,主要为高水平表达的染色体编码的AmpC β内酰胺酶,属Bush J M 1群。
产生前者的有阴沟杆菌、绿脓杆菌、枸橼酸杆菌和沙雷菌等,后者主要由肺炎克雷伯杆菌和大肠杆菌产生。
目前对G杆菌染色体编码的诱导性AmpC β内酰胺酶的调控机制已基本阐明,如在铜绿假单胞菌中AmpC β内酰胺酶高水平表达与调控基因突变,其中AmpD 基因的突变是产生去阻遏型AmpC β内酰胺酶高度表达的重要原因。
第Ⅰ型酶不能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主要作用于大多数青霉素、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类,而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不受该酶作用。
临床上由这种耐药菌引起的感染,病死率很高。
第Ⅱ型酶是由质粒介导的ESBLs。
其分类:①来自TEM1、TEM2和SHV1的点突变,具有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的作用;②非TEM和非SHV酶,能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类和氨曲南;③近年出现了BushⅠ组质粒介导的头孢菌素酶,可水解第三代头孢菌素、头霉素类和氨曲南;④90年代后又出现了耐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酶,为质粒介导即IRBIS或IRt,导致细菌对氨基和羧基青霉素耐药,但对第一代头孢菌素仍敏感,其产生与克拉维酸复方制剂的广泛应用有关。
第Ⅱ型酶主要由肺炎克雷伯杆菌、大肠杆菌及大肠杆菌属、枸橼酸杆菌、沙雷菌属和沙门菌属产生,可被β内酰胺酶抑制剂所抑制,主要作用于大多数青霉素、第一、二、三代头孢菌素和单环类,第四代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不受该酶作用。
自1983年德国首次报道ESBLs肠杆菌科细菌以来,产ESBLs菌迅速在世界X围内流行。
目前认为,产ESBLs细菌已成为除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外的医院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产ESBLs的细菌耐药性较强,其携带的ESBLs质粒上可同时带有对喹诺酮类、磺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多种抗生素的耐药基因,往往具有多重耐药性,其编码基因绝大多数位于质粒上,可将耐药质粒通过转化、转导、转座、接合转移和整合等方式在同种和不同种细菌间传递造成爆发流行,极易导致院内交叉感染和耐药菌扩散。
此种耐药质粒还可以在正常人群中长期保存。
有人认为第三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使用是引起这类耐药细菌出现的主要因素,酶抑制剂类药物和亚胺培南不易诱导ESBLs 的产生。
临床工作中已经能够通过实验掌握ESBLs 和AmpC 型酶,并针对其酶而应用抗生素。
(3)细菌细胞膜渗透性改变:这是引起菌体内药物摄取量减少,使细胞内药物浓度低下的重要原因。
临床上尚不能知晓细菌胞内抗生素的浓度,只能借助文献了解有关抗生素的渗透性。
有报道G菌还可通过膜孔蛋白进入细胞,某些细菌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原因是其缺乏膜孔蛋白的微通道所致。
1.2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1.2.1 作用机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通过结合细菌核糖体靶位点50S亚基,抑制转肽作用及(或)信使核糖核酸(mRNA)移位,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是快速抑菌剂。
1.2.2 耐药机制以肺炎链球菌为例,体外耐大环内酯类肺炎链球菌(MRSP)目前定义为:红霉素或克拉霉素MIC>1 μg/mL,阿奇霉素或地红霉素MIC>2 μg/mL。
部分可伴有多药耐药(MDR),包括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四环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等联合耐药。
最早有关肺炎链球菌MDR的报道在南非,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克林霉素、TMP SMZ、氯霉素均耐药,从世界X围看来,绝大多数MDR 菌株仅来源于少许克隆株,例如西班牙克隆株(血清型23F),西班牙法国克隆株(血清型6B、9、14),以及西班牙克隆株的变异体(血清型19A、19B、19F)。
(1)主动外排机制:由mef 基因编码,可将进人细菌内的红霉素泵出菌体外。
mef基因是染色体通过结合转移传递的(在化脓性链球菌中为mefA,在肺炎链球菌中为mefE)。
该机制将引起低、中度水平耐药(红霉素MIC 1~32 mg/L)。
(2)核糖体靶位改变:通过ermB 基因介导,其编码了核糖体甲基化酶,使得位于23s rRNA的腺嘌吟残基甲基化,从而阻止了大环内酯同核糖体的结合。
23s rRNA甲基化的结果使得核糖体构象变化,将引起了同抗生素结合位点的亲和力减低。
这种机制导致高水平耐药(红霉素MIC>54 mg/L)。
由于红霉素、林可霉素及链霉菌素B三种抗生素在细菌的核糖体上有作用的重叠位点,因此该耐药机制对此三种抗生素具有交叉耐药(被称为MLS 表型)。
(3)新发现的机制:临床发现有1%~3%的MRSP既无ermB基因又无mefE基因,表明有其他的耐药机制在起作用。
如50S核糖体突变,即23s rRNA突变和/或编码L4、L22蛋白基因突变。
目前发现临床菌株23s rRNA突变的位点主要有A2058、A2059、C2611等,这些突变改变了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作用位点的亲和力而造成耐药。
一些突变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青霉素、链霉菌素B耐药,而对林可霉素及泰利霉素敏感,幸运的是大部分对酮内酯类及唑烷酮类敏感。
有些新的耐药表型及机制最近已被北美及东欧发现,有人还发现了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中度耐药而对泰利霉素高度耐药的菌株。
另外,在L4上的突变导致了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链霉菌素B及酮内酯类的耐药。
2 抗生素的合理使用2.1 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状2.1.1 全球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状抗生素的不合理使用是一个世界X围的现象,Wise 等估计当今人类使用了抗生素产量的一半,80%用在社区,主要用于呼吸道感染,不合理使用率为20%~50%;动物使用了另一半,80%为预防性使用和促生长使用,不合理使用率为40%~80%。
我国很多人类使用抗生素与动物使用抗生素重叠,更有甚者将人用抗生素次级产品作为动物饲料使用,这加剧了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
而抗生素使用的主要人群之一是15 岁以下儿童,儿科领域的抗生素不合理使用需引起卫生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2.1.2 我国抗生素不合理使用现状据XX市儿童医院、儿童医院和XX儿童医院资料,门诊就诊患儿已使用抗生素者80%~85%,普通感冒者62%甚至达92%~98%,肺炎则达100%。
我国小儿CAP抗生素不合理使用还表现在:过多使用静脉途径抗生素,忽视口服抗生素的治疗地位,不恰当地每日1次静脉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头孢曲松例外),更有甚者在门诊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喹诺酮类抗菌药物等,这有可能产生引起不良反应和致残等现实问题。
我国每年新增聋哑儿3 000余名,50%左右与使用药物尤其是氨基糖苷类药物相关。
2.2 耐药形势严峻当抗生素作为抗感染化疗后,抗生现象就此复杂化,细菌为了生存会产生形态、结构、代谢等改变,也就是形成耐药。
而抗生素使用不合理成为产ESBLs菌株引发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尤其是第三代头孢菌素的大量使用,诱导细菌产生ESBLs,该酶可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活性基团即β内酰胺环断裂而失去抗菌活性,敏感菌因抗生素的选择性作用而被大量杀灭后,耐药菌得以大量繁殖而成为优势菌;同时抗生素的选择性作用也加快了细菌突变的速度,产生相应耐药菌株甚至新的耐药菌株,从而助长产ESBLs 细菌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