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合集下载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目的要求
掌握: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固有耐药和获得性耐 药的概念;细菌耐药性产生的主要机制。
熟悉:细菌耐药性的分类。
了解:细菌耐药性的控制策略。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1
常见耐药菌株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2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3
ü 在发达国家,抗生素院内使用率在20%左右;而 我国在60%以上,绝大部分地区的人已经出现对 青霉素耐药。
2.可传递的耐药性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11
基因突变
链霉素作用于30S亚基上的P12蛋白,当染色体 上的str 基因突变,P12蛋白构型改变,链霉素不能 与其结合而产生耐药。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12
细菌变异的机制
基因的转移与重组: 转化 接合 转导 溶原性转换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13
R 质粒
✓ R质粒包括
可能的机制:细菌没有药物的靶位。
如两性霉素B作用于真菌胞膜上固醇类物质而杀真菌,而对细
菌无效;
革兰阳性菌胞壁肽聚糖有四肽链与五肽桥连接,对青霉素敏感,
而阴性菌则否。
微生物6细菌的耐药性
10
2.获得耐药性
——指在正常情况下,敏感的细菌中出现了对抗菌药物有耐药性 的菌株。
机制: 1.染色体突变:突变株细菌的耐药性相对稳定,保持多代;突 变株细菌可回复突变,成为敏感菌。
1.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可特异性的打开药物分子 结构中的β-内酰胺环而使其失去抗菌活性。主要灭活青霉 素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由细菌染色体编码,也可以是 质粒编码。
2.氨基糖苷类钝化酶:产生磷酸/乙酰转移酶使抗生素(链 霉素)磷酸化/乙酰化而失活。
3.氯霉素乙酰转移酶:使氯霉素乙酰化而失效。

常见多重耐药菌的治PPT课件

常见多重耐药菌的治PPT课件

2024/10/15
.
17
治疗
• 抗假单胞菌ß-内酰胺类 哌拉西林及其复方 头孢哌酮及其复方 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 亚胺培南、美洛培南
• 喹诺酮类 • 氨基糖苷类 • 粘菌素类
2024/10/15
.
18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 简称艰难梭菌,为厌氧的革兰阳性杆菌。
• 艰难梭菌的芽孢可在医院等场所长期存活, 因而患者可在住院期间摄取到艰难梭菌的 芽孢。此时如果肠道正常菌群由于使用抗 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而破坏, 艰难梭菌可在结肠大量繁殖并成为优势菌 种,分泌肠毒素和细胞毒素从而导致腹泻 或者伪膜性肠炎。通过感染或者定植的患 者或医务人员还可导致医院内腹泻的暴发。
• 全耐药(PDR):对所有抗菌药物种类中所有 药物菌不敏感。
2024/10/15
.
2
细菌耐药机制(固有、获得性)
主动外排
15%
孔蛋白改变
10%
灭活酶产生
45%
15%
其他机制…
15%
靶点改变
.
3
耐药菌:G+球菌
MRSA(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MRCNS(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VRE(耐万古霉素肠球菌)
科细菌 • 多重耐药不动杆菌 •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 • 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2024/10/15
.
6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
• 对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和(或)头孢 西丁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 MRSA对除头孢洛林外所有临床使用的β内酰胺酶类均耐药,包括青霉素类、头孢 菌素类、碳青霉烯和含β-内酰胺酶抑制剂 的复合制剂等。另外还往往对氨基糖苷类、 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和林可霉素类等 耐药

耐药菌PPT课件

耐药菌PPT课件

★ESBLs耐药特点

1、青霉素类、一、二、三代头孢菌素、(部分可水解 四代)和单环酰类抗生素均耐药 2、对碳青霉烯类和头霉素类敏感 3、对酶抑制剂敏感 4、产生ESBLs的细菌往往多重耐药。其质粒上常有氨 基糖苷类、氯霉素或TMP-SMZ等的耐药基因。(例有 统计产酶株AMK70.37%耐药、CIP75.30%耐药;不产 酶株分别为13.20%、35.81%)
1耐药机制分类
质粒介导 TEM、 SHV、 OXA等 染色体介导TYPEI(AmpC酶)

2分子生物学分类(Ambler)
A、B、C、D四类

功能分类—Bush分类
1、2、3、4个组
表 1 β 内酰胺酶的分类 Ambler 分类 Bush 分类 2a 酶的基因 基本位置 P(窄谱酶) 主要底物 对克拉维酸 的反应 反应 EDTA 的反 应 不反应 代表酶及菌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分裂繁殖方式: 以其二分裂繁殖方式使自身可在很短的时 间里分裂繁殖,使自身增加数百亿万倍, 有利于耐药性的播散。 耐药机制的产生: 细菌可以通过多种耐药 机制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产生各种灭活 酶、抗生素膜渗透障碍、靶位的改变等.
细菌产生耐药性的原因
抗菌药物的发现和广泛应用 环境的原因



产ESBLs细菌感染的临床表现

1、临床表现难以治愈的感染或反复复发的 感染。

2、三代头孢菌素治疗临床无效。
ESBLs表型的检测
筛选试验


标准纸片琼脂扩散法 MIC肉汤稀释法检测 双纸片协同试验
纸片确认试验 MIC肉汤稀释法 仪器
确认试验




E-test

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抗菌药物与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耐药耐性药细性菌细菌在在世世界界各各地地的的分布分图布图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细菌耐药性的出现,造成现存有效抗 菌药物不断失效,逐步限制着治疗方案的 选择。耐药菌感染导致住院时间延长,费 用增加,医院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增高。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人类已面临“抗生素耐药性危 机”,可能将进入“后抗生素时代 (post-antibiotic era)” 。
(resistant,R)。
耐药
敏感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多重耐药性(multiple-drug resistance) 细菌同时对多种作用机制不同(或结构完 全各异)的抗菌药物具有耐性。
结核分枝杆菌同时对异烟肼、 利福平、链霉素耐药。
二、细菌耐药性概念及其危害性
今天,越来越多的细菌产生耐药性, 甚至多重耐药性,耐药水平越来越高, 细菌耐药性播散迅速,已成为一个全球 性问题。
干扰核糖体50S亚基
(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红霉素、克 拉霉素、螺旋霉素、酮内脂(泰利霉素、 Cethromycin)等
(4)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 (5)氯霉素 (6)奎奴普丁/达福普汀、利奈唑酮
一、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3、抑制核酸的合成
喹诺酮类(诺氟沙 星、环丙沙星) DNA解旋酶
新生霉素 DNA多聚酶
一、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抗生素(antibiotic):由细菌、真菌、 放线菌等产生的抗生物质,极微量即能 选择性杀灭或抑制其它微生物或肿瘤细 胞。
临床应用的抗菌药物包括抗生素和 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的作用靶位
一、抗生素的杀菌机制
抗生素的杀菌机制:干扰病原菌的 代谢过程,包括:

《细菌耐药讲座》课件

《细菌耐药讲座》课件

细菌耐药性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05
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和管理
合理使用抗菌 药物:根据病 情选择合适的 抗菌药物,避 免滥用和过度
使用
制定抗菌药物 使用指南:医 疗机构应制定 抗菌药物使用 指南,指导医 生 管理:医疗机 构应加强抗菌 药物的管理, 确保抗菌药物
的合理使用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趋势
抗生素滥用:导致细菌耐药性越来越强
细菌进化:细菌通过基因突变等方式产生耐药性
耐药性传播:耐药性细菌可以通过各种途径传播 治疗难度增加:耐药性细菌的治疗难度越来越大,需要研发新的抗 生素和治疗方法
细菌耐药性的传播途径
04
医院感染
传播途径:接触、空气、飞 沫、血液等
医院环境:病房、手术室、 实验室等
推广使用安全的食品添加剂 和消毒剂,减少细菌滋生
定期对食品和水源进行抽样 检测,确保其符合卫生标准
加强水源保护,防止水源受 到污染,确保饮用水安全
加强动物和人之间的监测和管理
建立动物和人之间的监测系统,及时发现耐药性细菌的传播 加强动物和人之间的卫生管理,防止细菌的传播 加强动物和人之间的药物管理,防止滥用抗生素 加强动物和人之间的教育宣传,提高公众对耐药性细菌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YOUR LOGO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细菌耐药性
汇报人:PPT
汇报时间:20XX/01/01
目录
01.
添加标题
02.
细菌耐药性 的概念
03.
细菌耐药性 的现状与危 害
04.
细菌耐药性 的传播途径
05.
细菌耐药性 的预防和控 制措施
06.

细菌的耐药性

细菌的耐药性
的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产生了对这一类药物的共价修饰酶。 这些酶通过磷酸化、乙酰化和腺苷酸化等途径对其进行
修饰而使其灭活。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钝化酶的产生
氯霉素乙酰转移酶: 此酶为一种胞内酶,早在1987年,Lyon等就确定此酶由
质粒或染色体或转座子基因编码, 主要作用:使氯霉素类抗生素乙酰化,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
导致与抗生素结合的有效部位发生变异,影响药物的 结合,对抗生素不再敏感,这种改变使抗生素失去作 用位点和亲和力降低,但细菌的生理功能却正常。
如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导致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亲和 力极低导致耐药。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抗菌药物的渗透障碍
细菌细胞壁的障碍和/或外膜通透性的改变将严重影响抗生素进入 细菌内部到达作用靶位发挥抗菌效能,耐药屏蔽也是耐药的一种机 制。
成为无抗菌活性的代谢物。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钝化酶的产生
红霉素酯化酶 是一种体质酶,由质粒介导, 主要作用:水解红霉素及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结构中的内酯
而使之失去抗菌活性。
细菌耐药性产生机制
药物作用的靶位发生改变
由于抗菌药作用的靶位(如核糖体和核蛋白)发生突变 或被细菌产生的某种酶修饰而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 作用,以及抗菌药的作用靶位(如青霉素结合蛋白和 DNA回旋酶)结构发生改变而使之与抗生素的亲和力 下降,这种耐药机制在细菌耐药中普遍存在。
如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 BF)是细菌为适应环境而形成的, 可保护细菌逃逸抗菌药物的杀伤作用。又如细胞膜上微孔缺失时, 亚胺培南不能进入胞内而失去抗菌作用。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 通透性比其他G-菌差是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固有耐药的主要原因之 一。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课件

《细菌耐药性的发展》课件
宣传教育的途径
宣传教育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如媒体报道、公益广告、社区宣传 等,以扩大覆盖面和影响力。
THANKS
感谢观看
02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机制
Chapter
细菌基因突变
01
02
03
自然突变
细菌在没有外界压力的情 况下,基因自发突变,产 生耐药性。
适应性突变
细菌在抗生素等外界压力 下,基因发生突变,产生 耐药性。
交叉突变
一种细菌的基因发生突变 ,产生耐药性,并将这种 突变基因传递给其他细菌 。
细菌染色体变异
点突变
治疗费用增加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存在,治疗某 些疾病的费用大幅度增加,给患 者家庭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
药物研发成本上升
为了应对细菌耐药性,需要不断 研发新的抗生素药物,这导致药 物研发成本上升。
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由于治疗费用增加,医疗资源可 能会向大城市和富裕地区倾斜, 导致医疗资源分配不均。
对抗生素药物的影响
疾病治疗难度增加
随着细菌耐药性的增强,许多常 见疾病的治愈率下降,治疗周期 延长,甚至出现无药可治的情况

新型传染病出现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发展,新型传染 病更易爆发,且传播速度更快,控 制难度更大。
医疗资源压力增大
由于细菌耐药性的存在,医疗系统 需要投入更多的人力和物力资源用 于疾病治疗和控制。
对医疗费用的影响
Chapter
加强抗生素管理
制定严格的抗生素使用规范
01
限制抗生素的滥用,规定只有符合适应症的情况下才能使用。
实施处方药管理制度
02
确保抗生素只能通过医生处方获得,减少患者自行购买和使用
的机会。

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细菌耐药性ppt课件
加强消毒与隔离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切断传播途径,防止耐药菌在院内传播。
提高公众认知度
加强宣传教育
通过媒体、宣传册等多种形式,向公众普及细菌耐药性的危害和防 控知识。
倡导合理用药
呼吁公众在医生指导下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自行购药和滥用药物。
提高公众卫生意识
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如勤洗手、保持环境清洁等,减少感 染风险。
02 细菌耐药性现状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情况
细菌耐药性全球蔓延
耐药机制复杂
全球范围内,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严 重,多种常见病原菌对常用抗菌药物 产生耐药性。
细菌通过多种机制产生耐药性,如产 生灭活酶、改变药物作用靶位、减少 药物摄入或增加药物排出等。
耐药菌种类增多
随着抗菌药物广泛使用,耐药菌种类 不断增多,部分细菌甚至对多种药物 产生耐药性。
基因水平转移
细菌之间通过质粒等遗传物质交换耐药基因。
适应性进化
细菌在抗生素压力下发生适应性进化,产生耐药 性。
医疗环境感染
医院感染
医院内患者、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携带的耐药细菌造成交叉感染。
医疗器械污染
医疗器械清洗消毒不彻底,残留耐药细菌。
医疗废水排放
医院废水处理不当,导致耐药细菌传播到环境中。
04 细菌耐药性检测方法
国际合作与交流加强
国际组织与合作
介绍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组织在推动细菌耐药性国际合作 方面的作用,以及各国之间的合作机制和项目。
信息共享与平台建设
概述在细菌耐药性领域的信息共享平台建设情况,包括数 据库建设、信息交流机制等方面。
技术转让与援助
探讨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转让和援助的重要性, 以及如何提高发展中国家的细菌耐药性防控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抑制蛋白质的合成
抗生素可影响细菌蛋白质合成,作用部位 及作用时段各不相同。
氨基糖苷类 四环素类 氯霉素 林可霉素类 大环内酯类
30S亚基抑制药 50S亚基抑制药
结果细菌蛋白质合成受到干扰。
4.抑制核酸(DNA/RNA)合成
抗生素可通过影响细菌核酸合成发挥抗菌作用。
喹诺酮类:作用于DNA回旋酶,抑制细菌繁殖。 利福平(RFP):与依赖DNA的RNA多聚酶结
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及其来源
细菌耐药性(drug resistance)
亦称抗药性,是指细菌对某抗菌药物(抗 生素或消毒剂)的相对抵抗性。指病原体或肿 瘤细胞对反复应用的化学治疗药物敏感性降低 或消失的现象。
细菌耐药性的来源
•非遗传性来源的耐药性:表型改变 •遗传性来源的耐药性:
S o m e o f a n t i b i o t i c -r e s i s t a n t bacteria
三、抗菌药物的作用机制
根据对病原菌的作用靶位,将抗生素的作 用机制分为四类(表3-1)。
1.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内酰胺类 2.影响细胞膜功能(多粘菌素) 3.抑制蛋白质合成(大环内酯类、氨基糖 苷类) 4.抑制核酸合成:利福平、磺胺类
表3-1 抗菌药物的合成 核酸合成
合,抑制mRNA的转录。 磺胺类药物:与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化
学结构相似,竞争二氢叶酸合成酶,使二 氢叶酸合成减少,影响核酸的合成,抑制 细菌繁殖。
影响叶酸代谢
(TMP)
TMP与磺胺药合用(复方新诺明)有协同作用
抗菌药物作用机制总结图示
第二节 细菌的耐药机制
一、细菌耐药性的概念及其来源 二、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 三、细菌耐药性的生化机制 四、细菌耐药性的防治原则
M. tuberculolsis
E. coli
P. aeruginosa S. dysenteriae S. pneumoniae
H. influenzae N. gonorrhoeae E. faecalis Acinetobacter S. aureaus
抗菌药物的作用与细菌耐药性的关系 抗菌药物的选择压力
包括:
青霉素(penicillin)类:青霉素G、甲氧西林等 头孢菌素(cephalosporin)类:头孢唑啉等 头霉素:如头孢西丁 单环-内酰胺类:如氨曲南 碳青霉烯类:亚胺培南与西司他丁合用称泰能 -内酰胺酶抑制剂:如舒巴坦、棒酸使酶失活
2.大环内酯类(macrolides) 红霉素、螺旋霉素等。
二、细菌耐药性的遗传机制
遗传学上把细菌耐药性分为固有耐药性和获 得耐药性。
(一)固有耐药(intrinsic resistance) 固有耐药性指细菌对某些抗菌药物的天然不 敏感。固有耐药性细菌称为天然耐药性细菌,其 耐药基因来自亲代,由细菌染色体基因决定而代 代相传的耐药性,存在于其染色体上,具有种属 特异性。如肠道杆菌对青霉素的耐药,固有耐药 性始终如一并可预测。
细菌一旦失去细胞壁的保护作用,在相对低 渗环境中会变形、裂解而死亡。
2.损伤细胞膜的功能,增加细胞膜的通透性
有两种机制: ①某些抗生素分子(如多粘菌素类)呈两极
性,亲水端与细胞膜蛋白质部分结合,亲脂端与 细胞膜内磷脂结合,导致细菌胞膜裂开,胞内成 分外漏,细菌死亡。
②两性霉素B和制霉菌素能与真菌胞膜上固 醇类结合,酮康唑抑制真菌胞膜中固醇类的生物 合成,均致细胞膜通透性增加。细菌胞膜缺乏固 醇类,故作用于真菌的药物对细菌无效。
-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抑制肽聚糖合成所需 的转肽酶反应,阻止肽聚糖链的交叉连结,使细 菌无法形成坚韧的细胞壁。
-内酰胺抗生素可与细胞膜上的青霉素结合 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PBP)共 价结合。该蛋白质是青霉素作用的主要靶位,当 PBPs与青霉素结合后, 可以抑制转肽酶活性, 导致肽聚糖合成受阻。
环丙沙星等。 8.其他
抗结核药物:利福平、异烟肼、乙胺丁醇、 吡嗪酰胺等。
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等
(二)按生物来源分类
1.细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多粘菌素和杆菌肽。
2.真菌产生的抗生素 如青霉素及头孢菌素, 现在多用其半合成产物。
3.放线菌产生的抗生素 放线菌是生产抗生素 的主要来源。其中链霉菌和小单孢菌产生的抗 生素最多。常见的抗生素包括链霉素、卡那霉 素、四环素、红霉素、两性霉素B等。
第3章
细菌的耐药性
潘建平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种类及其作用机制
一、抗菌药物概念
1.抗菌药物(antibacterial agents) 指对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杀灭作用、用于
预防和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包括抗生素 (antibiotics)和化学合成的药物。
2.抗生素(antibiotics): 微生物在其代谢过程中产生的能杀灭或
β-内酰胺类 万古霉素 杆菌肽 环丝氨酸
多粘菌素类 两性霉素B 制霉菌素 酮康唑
氯霉素
四环素类
红霉素
林可霉素类 氨基糖苷类
磺胺药 甲氧苄啶 利福平 喹诺酮类
1.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抑制胞浆外交叉联接过程(青霉素、头孢菌素) 抑制胞浆膜阶段粘肽合成(万古霉素、杆菌肽) 抑制胞浆内粘肽前体的形成(磷霉素、环丝氨酸)
3.氨基糖苷类(aminoglycosides) 链霉素、庆大霉素
4.四环素类(tetracycline) 四环素、强力霉素等。
5.氯霉素类(chloramphenic) 包括氯霉素、甲砜霉素。
6. 多肽类和糖肽类:多粘菌素、杆菌肽、万古霉素 7. 化学合成的抗菌药物
磺胺类:磺胺嘧啶(SD)、复方新诺明等。 喹诺酮(fluroqinolone)类:包括氟哌酸、
抑制其它特异病原微生物的产物。抗生素分 子量小,低浓度就能发挥其生物活性,有天 然和人工半合成两类。
二、抗菌药物的种类
(一)按抗菌药物化学结构和性质分类 1.-内酰胺类(-lactams) 化学结构中含有-内酰胺环的抗生素。
-内酰胺抗生素分子侧链的组成形式多样, 形成了抗菌谱不同、临床药理学特性各异的 多种不同-内酰胺抗生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