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_《祝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高中语文_祝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祝福》教学设计这篇课文,正常情况下应该三课时,学校只录一节课,只能抓人物形象的塑造。
故事情节,环境描写无法展开。
我抓住了两点,一是在情节发展中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同时落实从正面描写(语言、动作、肖像、细节、心理等等)和侧面描写(别人眼里)同时来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这样,一个课时完成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概括加展开分析。
上课,先简单介绍鲁迅先生在现代小说史上的重要地位—现代小说之父,中国现代小说在他手里开始并且成熟—之后,直接引领学生抽取信息,抓住了几个问题。
祥林嫂是哪里人?姓什么?为什么叫她祥林嫂?为什么来鲁镇打工?她为什么要逃出来?在鲁镇做工情况怎样?怎么离开了鲁镇?然后呢?(不在鲁镇的故事都是虚写的)她婆婆怎么逼她改嫁到深山?她怎么嫁进去的?然后呢?怎么又回到鲁镇?回到鲁镇后抓三件事:祭祀,柳妈,捐门槛。
遇到“我”。
同时结合这些情节分析人物性格。
抓四次典型的肖像描写。
勤劳,能干,本分,顽强,勇于反抗,有见识,等等。
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定性概括+具体分析。
总结分析人物形象的手法:手法特点+具体运用+表达效果《祝福》学情分析鲁迅先生以文学为启蒙的工具,他的作品一直贯穿着“改造国民性”这一主题。
学习他的小说,一定要注意引领学生联系时代背景,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要联系必修一的《纪念刘和珍君》《孔乙己》等作品,加深对鲁迅思想和他的艺术表现手法的认识。
要把鲁迅先生弃医从文的心路历程交代清楚,改造国民性的认识来源,文学改良人生的主张等等都要给学生交代清楚。
时代背景,封建礼教的吃人事例要多举例子,引领学生们理解体会,形成认识。
学生对鲁迅先生相对较为熟悉,要从初中学过的《孔乙己》《故乡》等文本中,引导学生结合近现代史了解时代背景,了解鲁迅先生“民族魂”的由来,他的铮铮铁骨,他笔下的经典形象:阿Q,狂人,孔乙己,闰土,到祥林嫂。
引导学生感受鲁迅先生如何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揭示社会问题,这是所有小说中人物形象的使命。
高中语文_《祝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祝福》【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掌握倒叙的结构方式.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
3、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操。
重点: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
难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操。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精讲点拨法。
【教学时数】一课时。
【知识梳理】一、导入:初中学过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里面塑造的主要人物是闰土,少年时活泼可爱,中年时麻木愚昧;另一篇小说《孔乙己》塑造了一个穿着长衫站着喝酒的孔乙己形象。
这两篇小说塑造的人物形象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又一篇著名小说《祝福》,看看在这篇小说中作者给我们塑造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二、教学过程1、展示教学目标(1).理清小说的情节,掌握倒叙的结构方式.(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
(3)、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操。
重点: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动作﹑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准确把握祥林嫂的性格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原因。
难点:培养学生关心他人、同情弱者的高尚情操。
2、预习检测寒暄xuān 送灶zào 陈抟tuán 朱拓tà门槛kǎn 炮烙páoluò窈陷yǎo 草窠kē蹙缩cù歆享xīn 牲醴lǐ蹒跚pánshān一瞥piē驯熟xùn 俨然yăn 醉醺醺xūn 3、研读文本:整体感知(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明确:序幕:祝福景象与鲁四老爷(1-2)结局:祥林嫂凄然死去(3-33)开端:祥林嫂初到鲁镇(34-53)发展:祥林嫂被迫改嫁(54-65)高潮:祥林嫂再到鲁镇(66-111)尾声: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112)倒叙作用:1、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情节安排)2、把祝福的景象和祥林嫂的死连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对比,有震撼人心的力量,突出反封建的主题。
高中语文_祝福(第三课时)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祝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积累小说相关知识、重要字词。
2、研读文本,把握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一、导入鲁迅的小说中有三个人物最为出名——孔乙己、阿Q、祥林嫂,孔乙己是有姓无名,阿Q是有名无姓,祥林嫂是既无名也无姓。
今天我们一起来鉴赏这个既无名也无姓的人物——祥林嫂。
我们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著名小说《祝福》(板书:课题、作者)二、展示学习目标1、积累小说相关知识、重要字词。
2、研读文本,把握故事情节,理清人物关系。
三、检查预习,识记重点字词(留两分钟读,巩固。
完成目标一)四、讲一讲按照时间顺序,讲述祥林嫂的故事。
过渡:这就是祥林嫂的故事,我们看文中是怎样写的,下面我们来梳理一下故事情节。
三、梳理故事情节本文以空行的形式自然地分成五个部分,请快速浏览小说,看每部分都写了哪些主要内容。
(快速读)内容情节(一)祝福景象和鲁四老爷序幕寂然死去结局(二)初到鲁镇,帮工鲁家开端(三)被迫改嫁,被卖深山发展(四)丧夫失子,再到鲁镇高潮(五)祝福景象和我的感受尾声四、情节安排特点(1)倒叙:把祥林嫂悲惨的结局放在开头,巧妙地设置了悬念,使读者急于探求事情的原委,有一定的吸引力;(2)一波三折:引人入胜,扣人心弦写出人物命运发展变化的轨迹外逃帮佣初到鲁镇交了好运捐门槛赎罪丈夫去世被人劫回丧夫失子未能赎罪婆婆逼嫁被迫改嫁再到鲁镇沦为乞丐,死去(板书:情节:倒叙、一波三折)过渡:我们理清了故事情节,再来看有哪些人物出现在故事情节中。
(完成梳理故事情节)五、理清人物关系文章还写了祥林嫂周围的哪些人?从文中勾画出他们分别对祥林嫂做了哪些事?(默读勾画)鲁四老爷:(1)皱眉,讨厌祥林嫂是个寡妇(2)“既是她的婆婆要她回去,那有什么话可说呢。
”. “可恶!然而……”(支持她婆家把她抢回,)(3)告诫四婶,不让祥林嫂在祝福时沾手。
(4)死后骂她是个“谬种”四婶:三次断喝“你放着罢。
”柳妈:对祥林嫂改嫁时留下的头上的伤疤采取奚落的态度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想救她跳出苦海,结果适得其反。
高中语文_ 祝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祝福》课本剧教学设计学生课前学习活动:1、讲小说《祝福》中的部分情节改变为剧本。
(师生合作)2、认真学习“剧本”,揣摩“角色”。
要演好课本剧,就必须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了解,需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其知背景、熟内容、明主题、识性格,细心揣摩人物高度个性化、富于动作性和丰富潜台词的语言,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把握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同时可以发动学生到图书馆、网上等查阅有关资料,多媒体资源等,让学生容易把握矛盾冲突和人物的性格。
为后一步的表演奠定良好的基础。
课堂活动1、目标展示:揣摩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深入感受人物形象。
2、学生表演话剧《祝福》3、课堂探究教师让观众同学谈一谈对作品中出现的人物形象的认识,或者基于你对人物的理解来评价一下演员的表演。
先从剧中的主要人物祥林嫂开始······(提问学生)让祥林嫂的扮演者李晶同学来谈谈自己在课本剧的改编、表演过程中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和认识。
······谈一谈对柳妈这个人物形象的认识······(先让观众分析、然后让表演者谈体会)鲁四老爷······(环节同上)四婶······(环节同上)阿新······(环节同上)柳妈······(环节同上)阿香这个角色是课本中没出现的,她在我们的话剧表演中也只有几句台词,几十个字。
她又是如何理解这个角色的,请阿香的扮演者张芙睿同学谈谈。
4、总结人物形象特点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质朴,同时也顽强、倔强、自发反抗。
高中语文_祝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把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进而理解祥林嫂悲剧的原因。
【教学重点】社会环境对祥林嫂的影响。
【教学难点】当时的社会礼教对妇女是如何要求的。
【教学方法】1、课前充分预习,完成导学案。
2、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劳动妇女的典型。
她勤劳善良、安分耐劳、质朴、顽强,生活要求低;在鲁镇人们的“祝福”走向死亡。
祥林嫂,一个最好的女人,亦是一个最苦的女人!最终死在了雪地里……引起我们深深的同情与思考。
祥林嫂为什么会死?今天我们化身刑侦专家,来完成关于祥林嫂之死的刑侦报告?为完成这个报吿我们需要做什么工作?(学生回答,课件梳理)1、案件回放2、死者分析3、嫌疑人分析4、死亡地点分析5、死亡原因分析结案二、案件回放:祥林嫂——悲惨遭遇(学生讲述,课件梳理)外逃帮佣,初到鲁镇被人劫回,被迫改嫁丧夫失子,再到鲁镇捐献门槛,未能赎罪逐出鲁家,沦为乞丐祝福之夜,凄然死去三、死者档案(学生讲述,课件梳理)姓名:祥林嫂性别:女年龄:四十上下身份:寡妇、逃妇、女佣人、被卖的女人、改嫁的女人、幸福的妻子、幸福的母亲、再次丧夫的寡妇、被赶出自己家房子的人、乞丐亲属:无遗产:一个竹篮、一个破碗、一根下端开裂的长竹竿四、祥林嫂死了,是谁害死了祥林嫂?(1)自主思考:请大家调查祥林嫂身边的嫌疑人,你认为谁是杀害祥林嫂的凶手?看他对祥林嫂做了什么?说了什么?对祥林嫂产生了什么影响?婆婆鲁镇的人柳妈鲁四老爷四婶我学生讨论,明确:(2)小组合作探究(3)小组发言课件梳理:在小组发言是老师适时补充引导,深化鲁四老爷:他迂腐、保守、顽固。
他自私伪善,冷酷无情,对祥林嫂的迫害大都是他授意或得到他默许的,是他通过“祝福”阻断了祥林嫂的生路,把她逼向死地。
鲁四婶:自私、冷漠,把祥林嫂当作一件工具。
不准祥林嫂参加祭祀,粉碎了祥林嫂生前免于耻辱、死后免于痛苦的希望,加速了她的死亡。
柳妈:善意地把阴司故事讲给祥林嫂听,为祥林嫂寻求赎罪的办法,救她跳出苦海,这不但不会产生疗救的效果,反而给自己的姐妹造成难以支持的精神重压,把祥林嫂推向更恐怖的深渊。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作品叙写一个离开故乡的知识分子“我”在旧历年底回到故乡后寄寓在本家四叔(鲁四老爷)家里准备过“祝福”时,见证了四叔家先前的女仆祥林嫂瘁死的悲剧。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希望能帮助到大家!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高语必修三《祝福》教案。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教学难点: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教时教学要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具体步骤: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高中语文_祝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祝福》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
2. 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二、教学重、难点1.从细节描写中把握祥林嫂和祥林嫂周围人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2.注意领悟鲁迅先生冷峻的叙述之中所蕴含的强烈的爱憎之情三、课时安排:2课时四、预习作业:1. 结合文本情节,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
2.思考造成祥林嫂悲剧的根源。
第二课时:一、导入师:同学们,通过上节课对《祝福》的学习,我们知道祥林搜是个很不幸的人,她守节不成,被逼改嫁;她守家不成,失去了自己的丈夫和孩子;最后他守命也不成,最后在祝福之夜凄然死去,那么是谁造成了祥林嫂的悲剧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
师:(板书课题)《祝福》师:(出示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把握祥林嫂的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
二、问题探讨:1.都说性格决定命运,那么祥林嫂的悲剧是她的性格造成的吗?思考“祥林嫂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本分善良勤劳能干健壮有一定的反抗精神师:由此来看祥林嫂是一个想活又能活的人,为什么这样一个想活又能活的人却没有能活下去呢?2.讨论:是谁推着祥林嫂一步步走向死亡的深渊?结合文本分析明确:鲁四老爷鲁四奶奶柳妈和鲁镇上的人们,是以这些人为代表的贞洁观、夫权、族权和神权。
提供资料:(1)祥林嫂是非死不行的,同情她的人和冷酷的人,自私的人,是一样把她往死里赶,是一样使她精神上增加痛苦。
——丁玲(2)人世的惨事,不惨在狼吃阿毛,而惨在礼教吃祥林嫂。
——许寿裳3.祥林嫂命运太悲惨了,当一个能活又想活的生命在人们的厌弃中悄然消失,无数人原本保有的温情变成了冷冰冰的绝情的时候,鲁镇是什么样子?齐读最后一段思考。
明确:封建礼教的流毒如大雪般无声无息的弥漫在社会的各个角落,人们都依旧无知无觉过着一如既往的生活。
“凶人愚顽的欢呼”和“悲惨的弱者的不幸”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4.今天的我们从《祝福》得到怎样的启迪呢?学生思考回答提供资料::我们追悼了过去的人,还要发愿:要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3)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剖析作品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3)运用批判性思维,对作品进行合理评价。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揭示社会现实的勇气和担当,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2)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批判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3)学会关爱他人,关注社会弱势群体,弘扬正能量。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祝福》的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和主题思想。
(2)分析鲁迅运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封建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3)掌握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2. 教学难点:(1)鲁迅笔下的人物形象刻画和社会背景的关联。
(2)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
(3)如何从作品中提炼出具有现实意义的启示。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祝福》。
(2)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对作品有初步了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通读全文,把握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作品背景,揭示作品的社会意义。
(2)分析人物形象,阐述鲁迅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3)讲解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主学习心得和小组讨论成果。
(2)教师点评并给予指导。
(2)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深入思考作品的意义和价值。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巩固学习成果。
3. 课程反馈:收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优化教学方法。
五、教学反思1. 反思教学内容:是否全面讲解了作品的重要知识点,是否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高中语文_《祝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祝福》优质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对文本《祝福》、《氓》多个维度、主次分明的对比阅读,进一步加深对以祥林嫂为代表的封建女性悲惨命运的认识。
教学重点以祥林嫂三次形象的变化为贯穿全文的线索,使学生整体把握课堂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两篇文本特定维度的分析,拓展相关时代背景,得出造成祥林嫂等封建女性悲惨命运的原因,进而获得其进步的现实意义教学方法求同求异比较阅读法、小组合作探究法、提问法、一、今昔对比背景导入(生动,切入快,激发兴趣)同学们,有这样一段有名的话生动地描绘了新时代的女性,相信大家都听过,叫做“上得了厅堂,下的了厨房,杀的了木马,翻得了围墙,开得起汽车,买得起洋房,斗得过小三,打得过流氓”。
如今,女性无论在政界还是商界都有着可圈可点的成就。
但是,读过红楼梦的我们知道,封建时代女性生不逢时,命运浅薄。
今天我们就以鲁迅小说《祝福》中的祥林嫂为主要学习对象来探究束缚封建时代女性命运的枷锁究竟是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祝福》,走进祥林嫂。
(板书《祝福》)二、巧用插图过渡语:同学们都很好奇,祥林嫂究竟长得什么样子呢?首先我们来看PPT,这里有一张祥林嫂的木刻插图,从图中我们可以直观的看到祥林嫂的形象,哪位同学能用几个词语来描述一下你所看到的祥林嫂。
生(可能的回答):憔悴、苍老、面无血色、像个乞丐、木讷、衣衫褴褛、消瘦、师:能从一幅静态的图中感知到这么多动态的信息,大家捕捉信息的能力很强。
(适当的鼓励肯定的评价)三、引出祥林嫂三次外貌描写过渡语:有的同学不禁要问了,祥林嫂为什么会沦落到形同乞丐的这番田地?她究竟经历些什么?别急,我们就着以祥林嫂的外貌为主要探究对象,来解决心中的疑惑。
鲁迅先生可以说花费了不少笔墨,去描写祥林嫂的外貌特征,首先请大家快速浏览文章第一部分,找出能为文章中这幅插图做解释的语句。
生:在文章中的第三自然段:五年前花白的头发,即今已经全白,全不像四十上下的人;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的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迅《祝福》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祝福》的基本内容,把握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2)能够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能够领悟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深刻内涵。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
(2)学会欣赏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培养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鲁迅先生对封建社会的深刻批判,认识到改革的重要性。
(2)培养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的高尚情操。
(3)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祝福》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领悟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深刻内涵。
2. 教学难点:(1)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鲁迅先生的文学风格和审美特点。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文学地位。
(2)阐述《祝福》在鲁迅作品中的重要性。
2. 阅读理解:(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
(2)分组讨论,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性格特点。
3. 内容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作品,揭示作品的主题和寓意。
(2)讨论作品中的讽刺手法和深刻内涵。
4. 课堂拓展:(1)对比阅读其他鲁迅作品,探讨其文学风格和审美特点。
(2)联系现实生活,谈谈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启示。
5. 总结反思:(1)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进行教学反思。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阅读理解: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思考与启示:收集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启示,评价学生的思维深度和广度。
五、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是否全面、准确地传达了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第一单元2《祝福》教案
《祝福》教学设计(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把握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2.探究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1.把握小说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难点】分析《祝福》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和思考封建礼教的现代残余。
【教学方法】讲授法、合作探究法【学情分析】这个班的学生中考录取分数线属全县最低,所以学生整体的语文基础薄弱,虽然基础薄弱,但是学生对阅读小说有浓厚的兴趣。
学生对小说中的环境描写的了解很少,甚至可以说基本没有了解,所以,在讲解本课的环境描写之前,要详细地为学生讲解环境描写的概念和作用。
在学生详细了解了环境描写的基础上才有能力分析文章中环境描写的作用,才会在平时的小说阅读中留意其中的环境描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方法:回顾前两课时的知识点和内容。
(一)小说的三要素和主题。
(二)故事情节:序幕、结局(本课倒叙)、开端、发展、高潮、尾声(三)祥林嫂的形象特点:安分耐劳、质朴善良、容易满足、封建愚昧、命运坎坷二、环境描写方法:列出概念,再为学生举例子,加深理解。
社会环境:指能反映社会、时代特征的建筑、场所、陈设、地域风貌、民俗民风等。
自然环境:指自然界的景物,如四季变化、阴晴雨雪、山川日月、森林湖海等。
三、环境描写的作用方法:给出经典例子,引导学生分析例子,总结出环境描写的作用。
(一)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等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
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明确:交代封建社会末年,贫富分化严重、阶级严重对立的社会现实。
(二)交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掌柜说,样子太傻,怕侍候不了长衫主顾,就在外面做点事罢。
外面的短衣主顾,虽然容易说话,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
他们往往要亲眼看着黄酒从坛子里舀出,看过壶子底里有水没有,又亲看将壶子放在热水里,然后放心:在这严重兼督下,羼水也很为难。
高中语文_祝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鲁迅《祝福》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掌握本文运用肖像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3.学习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2.掌握本文运用肖像描写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1.学习运用肖像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关于小说小说是通过完整的故事和典型的描写,塑造各种具有典型性格的,广泛地、多角度地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作品。
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2.了解刻画人物的主要方法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侧面描写。
二、祥林嫂的形象分析:分析祥林嫂形象:1.思考:找出文中刻画祥林嫂形象的语句,填写下列表格。
时间服饰面貌眼睛初来鲁镇再来鲁镇临死之前初到鲁镇: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年纪大约二十六七,脸色青黄,但两夹却还是红的。
再到鲁镇:仍然头上扎着白头绳,乌裙,蓝夹袄,月白背心,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临死之前: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
她一手提着竹篮,内中一个破碗,空的;一手拄着一支比她更长的竹竿,下端开了裂:她分明已经纯乎是一个乞丐了。
①对祥林嫂的眼睛的描写:a.鲁迅曾经说过:“要极俭地画出一个人的特点,最好是画出他的眼睛。
”b.初到鲁镇:顺着眼---表现他的老实、善良、忠厚;再到鲁镇:顺着眼,有泪痕,无精神——表现她内心悲哀、痛苦;临死之前:眼珠间或一轮----表现她精神麻木、呆滞。
c.小结:这几次眼睛的描写突出了祥林嫂心理的变化和痛苦的加深,真实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②对祥林嫂的脸色的描写:a.第一次是青黄,第二次还是青黄,第三次是黄中带黑;b.脸色的变化-----表现了她生活情况的逐渐恶劣,更说明心理的极大负担,身心的极度悲痛。
《祝福》高中语文课后反思(2篇)
《祝福》高中语文课后反思在《祝福》的讲授过程中,除了让自己的教学理念体现“生本位”这一课改标志性的理念外,还强化了教学过程的多元性、思维过程的多维性,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尤其是注意做到把这一创设点延续到了课外,即让学生以“阿毛”的身份写一篇反映“母亲”不幸遭遇的文章。
这样安排的目的,既能让学生清晰地、完整地把握小说的情节、明确小说的倒叙手法,还可以锻炼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写作能力,更能让学生通过角色的置换,进一步调动他们参与阅读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审美热情。
也许阿毛的存活,会降低文本悲剧性的感染力,但却能给学生宽广的空间去想象“母亲”——祥林嫂命运的悲惨,同情有如“祥林嫂”般的底层劳动妇女生存的艰难,进而让他们学着把视角放到自己周围乃至社会中的弱者身上,获得较为真实的生活体验,学会关怀,懂得珍惜。
《祝福》高中语文课后反思(2)《祝福》是一篇极具思想深度和情感感染力的作品,通过描绘年轻的窦娥在残酷社会现实中的挣扎和奋斗,反思了人性、社会道德和命运等问题。
在读完这篇作品后,我感受颇深,对自己和社会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思考。
首先,这篇作品让我深刻理解到了人性的复杂性。
在文章呈现的人物形象中,我既看到了人性的美好一面,如窦娥的坚韧不屈和对生活的热爱,也看到了人性的丑陋一面,如许溟的冷漠自私和对他人利益的无情剥削。
这让我意识到,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和不公平往往源于人性的善恶,同时也提醒我要时刻保持良好的品德和道德观念,积极向上地面对生活。
其次,这篇作品对社会道德与人的命运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
窦娥不幸受到了社会的压迫和歧视,但她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和向上的精神,而许溟却因为追求私欲而选择了违背道德的行为。
这引发了我对人的命运是否完全受社会环境所左右的思考。
我意识到,无论处于何种环境和命运,每个人都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正直和勇敢的态度去面对困难和挫折,力争让自己的命运受自身的掌控。
高中语文_祝福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祝福》教学设计【课型】新授课【课时】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结合社会背景,分析祥林嫂性格的复杂性及矛盾性;2.通过小组讨论迫害祥林嫂的凶手,从而对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有更深的认识;3.观照女性命运,理解《祝福》这一文学作品的时代意义。
【教学重点】分析祥林嫂性格的复杂性及矛盾性;讨论迫害祥林嫂的凶手,从而对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有更深的认识。
【教学难点】观照女性命运,理解《祝福》这一文学作品的时代意义。
【教学准备】幻灯片、导学案、课本、翻页笔,视频素材【教学方法】自主探究法、合作讨论法、点拨引导法等【教学过程】一、温习旧知——提问上节课我们讨论了祥林嫂的性格特点,请大家概括总结一下。
(指定学生回答)明确:祥林嫂是旧中国劳动妇女的典型,她身上既有共性(勤劳、善良、质朴),又有着自己的个性(顽强、倔强,坚韧)。
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思想占统治地位的旧社会,她被践踏、被迫害、被摧残,以至被旧社会所吞噬。
封建礼教对她的种种迫害,她曾不断地挣扎与反抗,最后还是被社会压垮了。
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了旧社会封建礼教对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控诉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
二、进入新课——自主探究 + 合作讨论(一)面对人生的种种遭遇,祥林嫂抗争过吗?请独立思考,各抒己见。
(学生充分发言)预设学生的两种答案——抗争没有抗争1、“没有抗争”主要表现在:面对婆婆的逼嫁,祥林嫂以死抗争,只是为了所谓的贞节;面对加诸身上的罪名,努力清洗,却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捐门槛上。
由此可见,祥林嫂本人也是个受封建礼教思想毒害很深的人,她把封建礼教思想和迷信思想当作救命稻草,结果反而使自己陷入更恐怖的深渊。
她越反抗,说明她中封建礼教的毒害越深。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她实际上是顺从了封建礼教的。
2.祥林嫂“抗争”过,她善良本分,吃苦耐劳,是一个真正“拼命硬干”的人,她能思考有决断,并且勇于行动。
①丈夫死后,她只身从婆婆家逃出来,在鲁四老爷家当佣人,为的就是做一个不依赖他人,自立自守的“未亡人”。
高中语文(祝福)教学反思 教案
《祝福》教学反思:《祝福》解读,关于学情和小说读法,在这节课后有一些新的认识,这里做一些片断式的记录。
鲁迅先生在作品一开始就让祥林嫂死去,这样就使作品全篇带有逼问祥林嫂死因的意义,因此,我在上课伊始就抛出了这个问题,作为同学们探讨这篇作品的线索。
第一节课有四、五个学生谈了谈应对祥林嫂人生悲剧负责任的几个人物,鲁四老爷、四婶、柳妈甚至“我”。
但同学们缺乏后续性的表达、思考,小组讨论热烈,全班X围内的个人表达则冷场,这不知为何?为什么我们的学生不喜欢发言,总保持沉默。
在第二课时中,则普遍沉默,学生的不喜表达这种状况,值得教师深思。
有一个现象值得关注,即同学们动不动就用封建礼敬、封建思想、封建制度来概括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我认为他们的解读脱离小说文本,缺乏阅读体验,空泛、抽象、无意议。
我告诉同学们,小说解读应以文本为据,从人物开始。
《祝福》分三课时,在前两课时中,教师与同学们一道分析了小说中的人物,同学们或认为这个或认为那个人物有责任,但在讨论中,教师提出自己的看法,鲁四、柳妈、卫老婆子、婆婆及鲁镇的其他人未必对林嫂的人生悲剧负直接责任,如果让某一个人负责,让我们回到文体,这样的认识让人不踏实,缺乏说服力。
在第三课时,再一次细读文体,最后认识到不是这些具体人物,而是这些人物身上所承载的东西伤害了祥林嫂。
正是鲁镇人的形形色色、奇奇怪怪的信仰、风俗和文化笼罩着每一个人,从而造成一种扼杀无辜生命的合力。
这是一种关于鲁迅小说的文化解读法。
祥林嫂在小说中不是一个卑弱的人,她热爱生活,勇于反抗,极度勤劳、能干,她是那么得富有活力,其实她最有理由过幸福的日子。
肯定是一种特别强大而又不易为人觉察的力量摧毁了她。
这种力量漠视人的尊严,轻视人的生存价值,它的重重、种种风俗、信仰和禁忌在不自觉当中成为杀人的凶器。
进一步挖掘一下文本:1、说封建礼教是祥林嫂人生悲剧的原因不完全,此外还有巫鬼文化的因素,小说似乎暗示了儒、释、道文化的杂合是造成伤害无辜生命的背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2.阅读全文,把握结构特点。
【重点难点】1、梳理概括小说的情节。
2、赏析文中倒叙手法及其作用。
【学法指导】1、反复诵读法。
2、学生小组讨论。
学习过程【预习内容】一、了解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
主要作品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二、背景介绍《祝福》写于1924年,是鲁迅短篇小说《彷徨》的第一篇。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是取而代之的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的《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三、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并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四、学生课前认真、细心默读文章,在文章圈点、勾画,并了解文章大致内容。
【预习检测】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寒暄.送灶.陈抟.朱拓.荸荠..门槛.咀嚼.渣滓.炮烙..窈.陷草窠.蹙.缩歆.享牲醴.唾.弃蹒跚....一瞥.驯.熟醉醺醺钝.响瓦楞.间.或悚.然踌躇..俨.然不更.事谬.种雪褥.瑟瑟..尘芥.堆形骸.呜咽.桌帏.讪讪..嚎.叫【情节分析】1.诵读课文,概括情节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2. 分析本课情节的布局特点与作用:3. 祥林嫂——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诵读课文,用简洁的话,概括祥林嫂的悲惨遭遇。
4. 思考:作者为什么把祥林嫂悲剧发生的时间都放在了春季?学情分析本堂课授课对象是高一13班学生,经过第一学期对语文的系统学习,学生在学习语文兴趣和专注方面都有了较大提高,逐渐摆脱了初中时学习语文的方式和方法,顺利过渡到高中语文教学的路子上来。
无论是对于语文的基础知识、基本能力,还是学生的语文素养,都有了质的飞跃。
本班学生善于思考,能够积极讨论教师抛出的问题,但是积极性不足,所以在设计教学方法时,以诵读和讨论为主,积极鼓励他们大胆质疑,大胆提问和回答问题。
这对于训练他们的敢于质疑的能力无疑是有一定帮助的。
但就我的教学经验而言,以往的学生对于本篇小说的细节尚有一定的分析能力,但是体会鲁迅小说的当下性对相当一部分学生而言是非常困难的。
这基于他们的生活环境,人生经历,不是一个语文教师所能解决的问题。
钱理群说过一个人在困境下更容易走进鲁迅,这无疑是正确的,对于一群迷茫的生命而言,走进鲁迅几乎是一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基于以上的经验,我将整篇文章的重点定位于对细节的分析、体会上,适当的引导学生理解鲁迅的“当下性”。
通过分析祥林嫂的人物形象、悲剧根源,积极探讨本课在现在的意义。
效果分析《祝福》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三课时。
第一课时主要从作家作品和文章的篇章结构入手,解读本文,让学生对于鲁迅以及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一个了解和认识,同是,让学生根据小说情节,从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分别给每个情节拟定一个小标题。
学生通过这一活动,基本上能够从整体上把握全文。
接着,让学生考虑鲁迅先生为什么把祥林嫂悲惨死去的结局放到开端之前,引导学生探讨倒叙手法的运用以及好处。
第一课时,学生基本上能够紧跟老师的思路,积极回答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第二课时,主要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入手,让学生明白祥林嫂是一个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一个贫困劳动人民的形象;其次,探讨祥林嫂的反抗精神,学生讨论比较激烈,认为其有一定的反抗性。
教师要正确引导,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祥林嫂反抗精神的本质,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同。
第三课时从次要人物入手,分析造成祥林嫂北京的社会根源,同时理解环境描写的作用。
理解造成悲剧根源的时候,效果较好,分析环境时,感到学生对于环境,尤其是自然环境的描写的作用,体会不深刻,不能很准确的回到问题。
同时,本人感到第三课时教授时状态欠佳,也是造成效率不高,课堂气氛稍加沉闷的重要原因,设置问题有点粗糙,不够精细,有待进一步改正。
课后,精心编订评测练习,基本涵盖本课基本知识,课文重点内容,由易入难,由浅入深,有一定的梯度,学生接受良好。
相信同学们认真听课,认真做好本课评测练习,一定会有很大的收获。
《祝福》课文分析《祝福》是鲁迅的小说代表作之一,它是鲁迅第二个小说集《彷徨》中的第一篇。
写于1924年2月7日。
20世纪20年代,正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时期。
鲁迅正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残酷的现实不久就让他失望了。
他看到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取而代之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因此他在作品《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对封建的必要性。
祥林嫂是一个受尽封建礼教压榨的穷苦农家妇女。
丈夫死后,狠心的婆婆要将她出卖。
她被逼出逃,到鲁镇鲁四老爷家做佣工,受尽鄙视、虐待。
很快她又被婆婆家抢走,并且拿走了她在鲁四老爷家打工的所有工钱,然后卖到贺家成亲。
贺老六是个纯朴忠厚的农民,很快又有了儿子阿毛,祥林嫂终于过上了安稳日子。
然而命运多舛,贺老六因伤寒病复发而死,不久,阿毛又被狼吃掉。
经受双重打击的祥林嫂,丧魂落魄,犹如白痴,于是,走投无路的她只能去再次投奔到鲁四老爷家。
可是人们还说她改嫁“有罪”,要她捐门槛“赎罪”,不然到了“阴间”还要受苦。
她千辛万苦积钱捐了门槛后,依然摆脱不了人们的歧视。
最后,她沿街乞讨,在鲁镇一年一度的“祝福”的鞭炮声中,惨死在街头。
但是,人们非但没有可怜她,还都骂她是一个谬种。
《祝福》这篇课文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一单元,这一单元从体裁上来说是小说单元,分别选取了《林黛玉进贾府》《祝福》《老人与海》,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多个层面,既有展示中国古代大家族生活的《林黛玉进贾府》,也有表现现代中国妇女命运的《祝福》;还有塑造现代西方硬汉形象的《老人与海》。
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人类社会生活的丰富性和多样性,给人以人生的启示与精神的陶冶。
教授《祝福》是要通过分析祥林嫂的悲剧,探讨发生悲剧的根源,透过现象看本质,理解反封建的必要性。
在分析人物形象时,让学生学会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尤其是肖像描写里面的关于祥林嫂眼睛的描写,细微之处见精神,把握“一个没有春天的女人”给我们带来的心灵上的震撼。
《祝福》评测练习基础练习1.小说以《祝福》为题的深刻寓意是:()A.“祝福”是全文故事发展的线索,贯穿始终。
B.“祝福”为塑造祥林嫂的性格提供了典型环境。
C.祥林嫂出现在祝福之夜,亦死于祝福之夜,突出了主题,又使文章结构严谨。
D.题目是“祝福”,内容是祥林嫂的悲惨遭遇,富人的“福”和穷人的“苦”两相对照,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2.《祝福》开头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于一项):()旧历的年底毕竟最像年底,村镇上不必说,就在天空中也显出将到新年的气象来。
灰白色的沉重的晚云中间时时发出闪光,接着一声钝响,是送灶的爆竹;近处燃放的可就更强烈了,震耳的大音还没有息,空气里已经散满了幽微的火药香。
A.真实地描绘了鲁镇旧历年底的欢庆气氛。
B.具体交待了故事发生的特定环境。
C.形象地展现了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背景。
D.衬托“我”及时回到故乡过年的欢愉心情。
E.表现“我”对故乡鲁镇深沉的感情。
3.《祝福》运用倒叙的写法,这样写的好处是:()A.这是小说惯用的手法,在于使结构多样化。
B.有利于人物形象的刻画。
C.是展开情节必不可少的因素,可以造成悬念,吸引读者去探索。
D.设置强烈悬念,可以造成极浓重的悲剧色彩,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也深化了主题。
4.《祝福》开头一段文字中对鲁四老爷语言、外貌描写的作用是(不限于一项):()A.为展示小说的人物关系拉开序幕。
B.表现鲁四老爷是一位令人敬畏的长辈。
C.说明“我”对四叔的矛盾心情。
D.表现鲁四老爷对晚辈的关心及对新党的仇视。
E.表现了鲁四老爷冷漠无聊、顽固守旧的思想和性格。
5.下面这段文字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在刻画人物的方法上有什么特点?日子很快的过去了,她的做工却毫没有懈,食物不论,力气是不惜的。
人们都说鲁四老爷家里雇着了女工,实在比勤快的男人还勤快。
到年底,扫尘,洗地,杀鸡,宰鹅,彻夜的煮福礼,全是一人担当,竟没有添短工。
然而她反满足,口角边渐渐的有了笑影,脸上也白胖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在祥林嫂被婆家抓走之后,鲁四老爷说了三次话:①“可恶!然而……”②“可恶!”③“然而……”两次说“可恶”,意思有什么不同?两次“然而”表现了鲁四老爷怎样的态度和思想性格?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指出下列四句话各使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并说说这些修辞方法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即使看见人,虽是自己的主人,也总惴惴的,有如在白天出穴游行的小鼠;否则呆坐着,直是一个木偶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只觉得天地圣众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醺醺的在空中蹒跚,豫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年年如此,家家如此,——只要买得起福礼和爆竹之类的,——今年自然也如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综合练习1.根据注音写出相应的汉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