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阅读附答案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
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作者:陶思允来源:《文学教育》 2017年第21期内容摘要:知人论世最早由孟子提出,本是一种修身尚友之道,经过后人不断的阐发,在时代流变中逐渐演化成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成为中国古典诗学的主流观念之一。
在古诗文教学中,“知人论世”的教学方法一直沿用至今,这是古诗文的特点所决定的。
本文所要探讨的是“知人论世”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策略。
关键词:知人论世中学诗词运用一.知人论世的提出与内涵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杨伯峻编著:《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251页。
)孟子的本意在于阐发“尚友”之道,若“友”天下之善士还不满足,就要“尚友”古人。
但对于古人仅仅“颂其诗,读其书”是不够的,还要“知其人”,“论其世”才能达到“尚友”的目的。
这里的“人”朱熹认为当作如下解读:“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
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
”(朱熹注:《四书章句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82页。
)应当理解为“为人”。
这里的“世”,清代吴淇认为:“世字见于文有二义:纵言之,曰世运,积时而成古;横言之,曰世界,积人而成天下。
……人必与世相关也。
然未可以我之世例之,盖古人自有古人之世也。
”(吴淇:《六朝选诗定论缘起》,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上册),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第15一16页。
)吴淇所谓知人论世便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才能了解作者其人,作者和作品都受时代和社会的影响。
综上所述,“知人论世”应当理解为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和社会从而去了解作者其人,将作者和作品都当做当时历史条件的产物来研读。
二.知人论世在中学语文诗词教学中的运用(一)做好准备工作1.作为教师,上课前应该先对诗歌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和自己的解读,有的诗歌是不需要进行知人论世的解读的,如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阅读鉴赏部分的第二单元第四篇《诗经》两首《氓》《采薇》就不需要知人论世,它没有创作的具体作者,时间,背景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教师应该提前做好筛选。
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
诗歌鉴赏之“知人论世”作者:于雪来源:《语文周报·高中教研版》2013年第05期“知人论世”的观点出自《孟子·万章下》,本意是论述交朋友的范围问题。
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章学诚认为,不了解古人的身世、所处环境,就不能准确理解古人的作品。
“知人论世”是高中语文教育中极为重要的一种解读方法,教师在向学生讲解文学作品的时候常常先介绍作品的背景、作者的身世。
尤其是在古代诗歌教学中,“知人论世”更是成了同学们解读诗歌的“救命稻草”。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作品都适合“知人论世”。
因此,本文将结合具体的文本分析“知人论世”在诗歌学习中的运用。
在鉴赏诗歌时,我们往往喜欢给诗人贴标签,例如,提到苏东坡,我们就会说,苏东坡是豪放派的代表;提到李白,我们就会说,李白豪迈奔放、飘逸若仙。
这样的界定并没有错,这些特点都是研究者通过诗人作品分析出来的。
但是,试想,如果提到一个诗人的名字,我们脑海中浮现的并不是作品而是这些极具标签性的词语,那么这种学习就失去了意义。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的对诗歌和散文评价部分提出:“以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趣味和欣赏个性作为评价的重点”,可见,诗歌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让学生熟知诗人的标签性特点,而是通过诗歌的鉴赏提高自身的能力及兴趣。
众所周知,苏轼扩大了词的表现领域,一改当时的香艳词风,解放了词体,开创了豪放一派,在词学发展史上有着特别重要的位置。
因此,我们常常说,苏轼是豪放派的代表诗人。
这样的论述如果在学习中反复强化,可能给我们造成一种较为单一的印象,认为苏轼写的都是豪放风格的诗歌,这样并不利于我们对苏轼的作品进行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豪放与婉约仅仅是就词风而言,并不是对某个诗人的评价。
况且,诗人的创作更多的是出于情感的表达,并不会拘泥于诗歌的形式。
例如,人教版语文教材选入的苏轼作品《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开头“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一句,在广阔的时空背景下,为全篇激越的豪情造声势,豪放之特点十分明显。
孟子知人论世综述
知人论世综述“知人论世”作为一种文学批评的原则和方法,最早是由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提出的。
下面我将从“知人论世”的方法内容,此方法对文学鉴赏的影响,后人对其的评价与新解以及此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分别作出综述和总结,并提出一些我的观点。
一、知人论世作为文学鉴赏理论的提出。
“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它最早出自于《孟子·万章下》,“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从它的出处,我们可以看出“知人论世”最初并不是文学鉴赏理论,而是孟子的“尚友”之道,即与古人交朋友的方法。
“知人”并不是一件易事,正如孔子所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 在孟子看来,读古人的诗书,实际也就是与之交友(当然是神交),而要交接古人,只是读其诗书是不行的,还必须了解他们的为人行事,以及他们生活的时代,这样,才能读懂古人的诗书,才能和古人心契神交,成为知音。
在这里,孟子客观上为我们提出了一个十分正确的文学批评的原则与方法,它不但具有文学批评理论建构的意义,而且还具有阅读实践的指导作用。
在孟子那里,“知人”与“论世”是相互联系着的两个概念,“论世”是为了“知人”,而“知人”则必须“论世”。
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者的经历行事,理解作者的心志情思;“论世”,也就是了解作者生活的时代,了解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经济生活诸因素对作者的思想道德、心理性格的形成所产生的影响,以及激发作者创作的社会动因等等。
“论世”方能“知人”,因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一个人的处世行事的方式,思想精神的状况,都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养成并受到社会生活的客观的制约,因此,“论世”是“知人”的前提条件,不“论世”就无以“知人”,而不“知人”也就无以“论文”。
二、知人论世对文学鉴赏的影响。
首先,可以了解作者的家世出身、人生经历,有助于认知作者。
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谈谈你对“知人论世”的理解1000
结合具体的作家、作品分析,谈谈你对“知人论世”的理解1000人们常说要“知人论世”,写文章也常会提到这个词语(成语),但对这个词语怎么解释,怎么使用,却有不同的说法。
最近有网文谈如何使用“知人论世”一词才正确,并引了我一篇小文中的观点,但该文观点多有误,故本文拟再谈一下这个问题。
若查词典,查百度上的各种解释,可以归纳为两条,一是说“知人论世”指了解鉴别人物和论说世事万象,简单说就是"了解人;论时世”;另一种解释是:"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
”第二种解释是《辞海》的释文。
第二种解释把“知人”也解释为了解人物,但把“论世”解释为研究所欲知的人物所处的时代,这与第一种解释是不同的。
第一种解释,“知人”和“论世”之间没有内在联系;第二种解释,“知人”和“论世”有内在联系。
人们在使用“知人论世”这个词语的时候,总是选择其中一种的。
在我看到的使用和解释此词的文章中,似乎记者、作家,多取第一种解释,学者多取第二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当然不错,但缺少历史文脉,并非此词的原解;第二种解释有出典,是此词的原解,也可视为正解。
“知人论世”一词,源出《孟子·万章下》的一段话:“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后人将这段话浓缩,成为“知人论世”一词。
这段话第一句说,学诗、读书,不能不了解作者其人。
第二句说,要想了解作者其人,就要研究他所处的时世,即时代、世事。
《辞海》的释文,直接由孟子这段话而来。
朱嘉是注释《孟子》的权威,他对这段话中的“论其世”三字做了自己的解释:“论其世,论其当世行事之迹也。
言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
”前一句说,所谓“论其世”,就是要研究和论述诗书作者在其所处的时世中的行为和经历。
后一句说,读作品,就不能不了解作者的实际经历,因而必须考察他的行为和经历。
朱嘉这段话,是对《孟子》“论其世”三字的阐发性解释,实际上含有申说、发挥的成分。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第二十五课《诗词五首》知人论世悟深意
《诗词五首》知人论世悟深意“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
这就还需要了解他的时代。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课文示例【示例1】知人论世——杜甫“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是杜甫对自己真实的写照。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中,他的一生是极其不幸的,他饱受了人生的穷困,阅尽了人间的丧乱,颠沛流离大半生,就在他去世的那一年还曾挨过五天饿,难能可贵的是他始终高扬悲天悯人、关怀现世的精神,时时忧国,刻刻忧民,他的心因国破而碎,他的泪因战乱而流,他的叹息因“穷年忧黎元”而一刻不曾停息。
至德二年春,身处沦陷区的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萧条零落的景象,百感交集,便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作《春望》。
诗歌饱含着兴衰感慨,抒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示例2】知人论世——李清照李清照出生于北宋时期,她身处书香门第,前期生活优裕,与丈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搜集整理,共同从事学术研究。
志趣相投,生活美满。
后期是南渡后,国破、家亡、夫死,颠沛流离。
因此她的词作也明显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多描写爱情生活、自然景物,韵调优美,如《如梦令》《醉花阴》等。
后期多慨叹身世,怀乡忆旧,情调悲伤,如《武陵春》等。
《渔家傲》一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
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公元1130年(宋高宗建炎四年)春间,李清照曾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
此词中写到大海、乘船,人物有天帝及词人自己,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所得到的感受有关。
此词写梦中海天溟蒙的景象及与天帝的问答,隐寓对社会现实的不满与失望,对理想境界的追求和向往。
技法点评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词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不同的朝代,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的身世,同一诗人不同年龄的境遇,都影响着诗词的表情达意。
孟子「知人论世」说与经典诠释问题
孟子「知人论世」说与经典诠释问题台湾大学中国文学系陈昭瑛前言孟子的「知人论世」说在历代注疏中出现不同的注解方向,从汉、宋到明、清,解释者多侧重其中的伦理学内涵,晚近学者则偏爱「知人论世」说的文学批评内涵及美学意识。
而不论其侧重点有何不同,大多能掌握孟子「知人论世」中的「历史性」(historicity)与「脉络性」(contextuality)的意味。
另一方面,从儒学史的角度来看,孟子「知人论世」说乃继承孔子有关「知言」、「知人」及论「文」与「友」之关系等言论,孟子之后的荀子、司马迁、刘勰皆重现「历史性」、「脉络性」概念的儒者,其说亦多有与孟子相契之处,值得一起讨论。
在〈「通」与「儒」:荀子的通变观与经典诠释问题〉一文,1我曾提出:「究竟在儒家思想内部是否蕴藏着一些与经典诠释相关并可提供为理论基础的概念?」窃以为欲建构中国的儒家的诠释学,不仅在实质研究方面应以中国经典为主,在理论上、方法上也应植根于儒家自己内部的思想,而逐渐摆脱援引西方诠释学此一类似借外债的窘境。
本文仍企盼为此一目标略尽抛砖引玉之力。
一、《论语》中与「知人论世」相关的看法:「知言」、「知人」、「以文会友」《论语》中与「知人论世」相关的引文约有下面几条:1.有朋自远方来....?(《论语·学而第一》)......;不亦乐乎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论语·学而第一》)1此文發表於第五次「東亞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討會,2001年2月13日、14日於上海。
3.子夏曰:「与朋友交....。
」(《论语·学而第一》)....,言而有信4.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论语·学而第一》)5.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论语·为政第二》)6.子曰:「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论语·里仁第四》)7.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
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在线测试(附答案)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_现代文阅读题“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
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知人论世”
“知人论世”作者:吴静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7年第30期摘要:本文先是简单介绍了“知人论世”,然后提出了“知人论世”的几点局限性,最后详细分析了“知人论世”在古诗词鉴赏中的作用。
关键词:知人论世古诗词鉴赏引言“知人论世”是一种鉴赏古诗词的方法,我们在阅读古代诗人的作品时,不仅要通过诗词的内容来认识他们,更要研究他们的生活经历、性格气质、时代背景等,进而了解诗人想要通过诗词来表达的深层含义,这就是“知人论世”鉴赏古诗词的具体应用。
但是,“知人论世”方法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使我们对古诗词鉴赏出现失误,因此,我们要灵活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更好地鉴赏出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学之美。
一、“知人论世”的概述“知人论世”最早出现是在孟子的《孟子·万章下》,是孟子讲述的与古人交朋友的方法。
但是,后人经过深入探究,发现了“知人论世”可以作为一种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渐渐发展成了古诗词鉴赏的重要手段。
作者、作品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三者的关系密切,作者在进行诗词创作时会受到时代的影响,而作者又会根据不同的时代背景产生出不同的感情,作者的这些真情实感又会对作者的作品产生印象,因此,在鉴赏古诗词时,要将“知人”和“论世”有机结合。
“知人”就是要了解古诗词的作者。
这里的“人”主要有两层含义,其一是作为古代社会中的人,作者的籍贯、家世、生活经历及其政治背景等;其二是作为诗人,作者的创作才能、文学素养、审美情趣以及性格气质等。
在使用“知人”的方法对古诗词进行鉴赏时,要注意对这两层含义的全面研究。
“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作者所在的时代背景是作者创作诗词的重要因素,很多作者都是通过诗词来影射自己所处的时代[1]。
二、“知人论世”有一定的局限性1.缩小了诗歌的意蕴很多的古诗词所蕴含的意义深远,有着巨大的信息量和艺术力,但是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很容易将诗词中涉及到的人和事落实到具体的历史人物或者事件中,这样会将诗词中深厚的意蕴狭隘化。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阅读附答案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
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
甘肃省陇南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段考试卷
甘肃省陇南市高一上学期语文第一次段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20高三上·张掖月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宇宙起源的解释不是个新话题,数千年前,这个世界上就流传与此相关的各种神话传说,给出的解释,这些神话传说更多仰仗脱缰放马的想象力,满含激情,又不失智慧的光芒。
(),宇宙并非无始无终,至少不是“无始”的,而是起源于约137亿年前的大爆炸。
同样,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也不是自来就有的,大约45亿年前,地球才奇迹一般粉墨登场。
说这是一个奇迹,并不是因为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就要,而是因为在地球上最终出现了生命。
迄今为止,我们在浩瀚的宇宙中还没有发现其他星球有生命的迹象。
可怜的人类不时就感到孤独,而无数次满怀激情地过与外星人相遇的场景,就如科幻电影《外星人E.T.》或者《星际迷航》带给我们的畅想一样。
略有些遗憾的是,这些激动人心的场景只在文字或者银屏上呈现,至今没有确切证据表明这样的事情发生过,我们始终没有摆脱孤独。
值得欣慰的是,孤独也常常扮演激情的母亲的角色,最富有激情的人常常也是最孤独的。
我们今天的是,从生命初露头角到人类最终登场,生命的进化是个极其漫长,又富有魔术意味、激动人心的过程。
常常只要我们偶然一瞥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就会感到激情澎湃。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千奇百怪自吹自擂预想乐此不疲B . 千奇百怪自吹自擂想象津津乐道C . 稀奇古怪大言不惭预象乐此不疲D . 稀奇古怪大言不惭想象津津乐道(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今天我们可以科学地推测,全得益于许多科学家的努力B . 得益于今天我们许多科学家的努力,可以科学地推测C . 得益于许多科学家的努力,今天我们可以科学地推测D . 许多科学家的努力是得益的,今天我们可以科学地推测(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只要我们常常偶然一瞥对这个进程的某个片段,就会感到激情澎湃。
论“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
论“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作者:蔡菲菲来源:《文教资料》2013年第03期摘要:“知人论世”是文学鉴赏的重要原则之一。
本文从“知人论世”的提出和“知人论世”在文学鉴赏中作用的角度,阐释了对“知人论世”的理解,并对“知人论世”在鉴赏中可能会出现的局限性加以说明。
关键词:知人论世文学鉴赏作用局限性“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鉴赏和评论文学作品的一条重要原则。
这一原则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
一、“知人论世”作为文学鉴赏理论的提出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曾对其弟子万章说:“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
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在这里,孟子谈的本是取友之道,后来人们把它误作为一种艺术批评方法,认为鉴赏文学作品,要能够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思想性格、审美趣味,以及其所处的时代环境等,方能准确地把握作者之“志”。
关于知人论世流传较广的解释出自清人章学诚。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
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遽论其文也。
”章学诚把知人论世分成两个部分: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了解作者的个人际遇。
实际上知人论世就是对作品本体的客观研究。
它包含作者和作品两个方面的研究。
这一批评方法,无疑有其科学性。
“知人论世”可以离析为“知人”与“论世”两部分,它们既相互联系,又各有其独立的含义。
“知人”,就是研究、了解和理解作品的作者。
“人”有两层含义:一是作为社会的人,他的生活经历、政治遭遇、思想崇尚,乃至籍贯、家世、交游等,都在研究的范围之内;二是作为作家的“人”,还必须加上若干特定的主观条件,如创作才能、个性气质、文学修养、审美情趣等因素,甚至涉及有关的客观条件,如师承、流派等,也都应当列入研究的内容。
诗歌鉴赏之客观性探究——论“知人论世”的作用
132美学2019/06一、“知人论世”的理论来源“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篇: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1]孟子这里是对弟子万章讲述如何与古人交朋友,读书颂诗是一方面,但还不够,还应该了解这个人和这个人所处的时代。
表面看来,孟子是在讲修身尚友的法则,这与诗歌没有什么太多的联系,和文学批评也没有太多的关系,但是在通读《孟子》时,会发现孟子正是运用这一原则来说理的。
但是通读《孟子》会发现孟子对其认识不只在人际关系上。
在《离娄下》有言:“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春秋作。
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
”孟子认为西周盛世才有《诗》,诸侯争霸有《春秋》。
这都体现了孟子对时代的重视。
王国维先生曾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2]“知人论世”也就超越历史的局限,成了重要的批评理论,在后代论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二、“知人论世”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一首诗歌的魅力,在于它跨越千年仍能感动读者,这就是诗歌中包含情感的魅力。
中国诗歌自古以来就有“诗言志”的传统。
《毛诗大序》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3]13诗歌是表达作者感情的,因此我们在解读一首诗歌时,不仅要解读诗歌的意象、意境、分析诗歌的艺术技巧,更重要的是要透过短短的几十字来体悟作者的感情。
但是“诗无达诂”,在把握诗歌感情时,往往采取“以意逆志”的方法。
“以意逆志”是孟子诗论的另一个重要方法。
它的意思是以己之意迎受诗人之志来体会诗人的情感。
这就要求诗人有较高的诗歌素养和诗歌领悟能力,以及丰富细腻的情感,可是这种方法有较大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因此我们要全面客观地分析诗歌,避免较大的主观性和随意性,避免诗歌根本无法解读或者随意解读的混乱现象。
周裕楷曾指出:“由于作者及其生活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只是在文献中留下了印迹,这就意味着要‘知人论世’。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整理资料解析
曰:“辞达而已矣。”这是孔子在
论述文字的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他
主张言辞通晓畅达即可。“辞”指
语言,文学。达:表达。“文质”
说,孔子在《论语·雍也》云:“子
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
质彬彬,然后君子。”这是关于文
学的内容与形式关系的论述,完美统一的基
货》中提出,子曰:小子何莫学夫
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
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这是孔子从
“诗教”的观点出发。对文学作品
的社会作用给了很高的估价。这里
孔子对文学作品的美学作用、认识
作用、教育作用乃至知识学习方
面,都作了充分的肯定。对后来的
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兴”:指“引譬连类”,可以激
缘情”而不讲言志,使诗从“止乎 礼义”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缘情” 就是要诗歌注重感情的抒发。说明 陆机对文学的艺术特征的了解又 在前人基础上大大深入了一步。 18.《文心雕龙》的“神思”说: 《神思》篇重点论述了艺术思维中 的想象问题,提出了“思理为妙, 神与物游”的创作观:作者阐述了 志气和辞令在想象活动中的作用, 刘勰认识到了艺术创作活动中思 维与语言的非对应关系,即是认为 思维中想象容易奇特,写成却往往 大打折扣。 19.《文心雕龙》的“才、气、学、 习”说:刘勰的《体性》篇中提出, 才、气、学、习。才,指作家才能; 气,指作家的气质个性;学和习指 后天的,指作家的学识和习染。刘 勰实际上把后天的学和习放在先 天的才和气之上。这种认识比曹丕 只强调先天作用大大进步了一步。 20.风骨说:风骨是刘勰文学批评 中的重要概念,对后世文学理论产 生了深远影响。风是一种表现得鲜 明爽朗的思想感情,骨是一种精要 劲健的语言表达。从某种意义上 看,风骨可以看作是文学作品的某 种艺术风格,但又不同于表达作家 个性一般意义上的艺术风格,它具 有普遍性,是文学创作中作家必须 普遍追求的审美特征,也是文学作 品在内容和形式上应具有的风貌, 就此而论,风骨这个概念体现了刘 勰对文学创作的审美本性的认识。 21.钟嵘的“性情”说:钟嵘在《诗 品序》里认为诗歌的本性是表达人 的感情的,他指出:诗歌既是人的 “性情摇荡”的产物,又可反作用 于人的“性灵”,使之受陶冶感化。 性情之所以摇荡,是因为“物之感 人”。“物”包括自然事物和社会 人事两者,这就对文艺和现实的关 系作了正确的解释,具有进步积极 的社会内容,《诗品序》还特别强 调诗歌要抒发怨情,“诗可以怨”, 是中国古代文学创作理论的一个 进步传统。
什么是“知人论世”说
什么是“知人论世”说
“知人论世”说是孟子在《孟子•万章下》中提出来的:“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是尚友也。
”其意思是说,读者阅读文学作品应该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和作品写作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站在作者的立场上,与作者为友,体验作者的思想感情,准确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正确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
“知人论世”说“以意逆志”说都是比较科学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孟子以这种方法解说《诗经》中的一些作品,比较接近于它们作为文学作品的本来面目,为中国文学提供了比较客观实在的批评原则。
后世大量的诗话词话大抵是在此原则下展开文学批评和记录读后感想的。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
“知人论世”与文言文释义摘要:“知人论世”不仅是一种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其对文言文词义的解释也有很大帮助,本文以归有光《项脊轩志》中“乳”字的意义为例,略谈此方法在文言文释义中的重要性。
关键词:知人论世文言文释义“知人论世”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种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
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
” 所谓“知人”,就是了解作者其人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辨明作品的写作时间。
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批评和鉴赏古代文学作品。
“知人论世”不仅是一种文学批评方法,而且是一种理解文言文词义的方法,现举一例,加以说明。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有这样一句话:“家有老妪,尝居于此。
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
”鲁人版高中必修第三册收录了此文,课下注释对“乳二世”的解释为“给两代人喂过奶。
乳,用作动词,用乳汁喂养。
”[①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三册.山东人民出版社,2006.第63页.]①人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也曾收录此文,其对“乳二世”的注释为:“给两代人喂过奶。
乳,用乳汁喂养。
”[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第三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第96页.]②苏教版必修第五册也收录了此文,其对“乳二世”的注释为“喂养了两代人。
乳,喂养。
”[③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第48页.]③对“乳”字解释,鲁教版和人教版两个版本皆为“用乳汁喂养”,苏教版为“喂养”。
“乳”字在《项脊轩志》中该取何种意义呢?在探讨这个问题之前,我们有必要先了解归有光散文的总特点和《项脊轩志》的主旨。
归有光的散文不以重大的题材反映他所处的时代,而是通过记叙一些日常生活和家庭琐事,来表现母子、夫妻、兄弟之间的深情。
语言朴素流畅,细节真实生动,“不事雕琢而自有风味”。
“知人论世”的误区与超越
本版编辑/面对学生……所有这些“身教”如同润物之雨,对学生的影响绝不仅仅是“赠人玫瑰,手留余香”这么简单。
教师正是通过对诸如此类的众多细节的把握去影响学生,这样的教育才可能是成功的。
每节课前的提问、作业的检查跟踪,要求细致到位,执行起来不折不扣。
比如课前背诵诗文或其他需要口头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走到讲台上,面向全体同学,站姿端正,目光平视,不能左顾右盼,也不可抓耳挠腮,清楚流利地表达。
“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这样的要求有助于学生清楚流畅正确地表达。
再如对学生记笔记的要求,不要看一个字记一个字,要把一个意思看完之后再记;学生回答问题,经常是一个词一个词地蹦,要让学生说完后把词语连成句子再表述一次,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口头提问上节课学过的内容,要求学生必须合上书合上笔记,因为这些都是学过的内容,应该记在脑子里。
课上提问回答得不好,课后老师继续追踪,下节课还要继续提问。
长期下来,就会让学生养成一种习惯,当天的事当天做,不再心存侥幸心理,更不会拖欠作业。
而学生的语文积累就是在这样的要求中一天天丰富,语文素养也是在这样的要求中一天天得以提升的。
“精彩源于细节。
”语文课不能上得粗糙,教学细节虽小,有时毫不起眼,却是任何一堂成功的课都离不开的闪光点。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我们应该善于抓住细节,研究细节,打磨细节,从细微处入手,追求教学的合理化与精确化,用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细节构建和谐的课堂,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扎扎实实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殿堂。
摘要:知人论世作为中国传统诗学和文本鉴赏的方法,在中学课堂依然有旺盛的生命力。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不少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策略,很容易落入印证式阅读或标签式解读的窠臼。
文章试图探讨作为个人解读文本的方法如何移植到语文教学中使其成为一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并分析审视知人论世对语文学科的意义。
关键词:中学语文知人论世文本解读一、知人论世的根源及误区“知人论世”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孟子...阅读附答案“知人论世”最早见于《孟子·万章下》。
孟子这里所谓的“知人论世”,其
本义是指“交友之道”。
后经文论家的发展,“知人论世”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即“知人论世法”,是一种要理解文本必须先了解作者为人及其所处时代的论文方法。
“知人”是指鉴赏作品时必须了解作者的身世、经历、思想状况及写作动机等信息;“论世”是指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特征去考察作品的内容。
“知人论世”是广为人知、影响深远的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其基本的原则是:分析理解和评价诗歌,必须将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以及作家的生平遭际等与作品联系起来。
清人黄子云认为,在吟咏之时,应先揣知作者当时所处境遇,然后以“我”之心,求无象于窅冥恍惚之间。
清人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也提出,不了解古人生活的时代,不可妄论古人的文辞,知其世,而不知古人的身处,也不可以遽论其文。
王国维也认为,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人之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
由此看来,在教学古代诗歌的过程中,必要的背景简介不可少。
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师要有意识地加以引导,通过持续的背景简介,帮助学生建构文学史的框架,这样学生就会在文学常识积累中逐渐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智慧和能力。
鲁迅在评论陶渊明时曾说,陶渊明固然写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寄兴田园的篇章,却也写过“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等愤世嫉俗的悲壮之歌;这“猛志固常在”和“悠然见南山”的是同一个人,倘有取舍,即非全人,再加抑扬,更离真实。
朱熹也曾评论说,陶渊明的诗,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不易察觉,露出其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的人,又如何写得出这样言语的诗句。
由此看来,没有对作者及其时代全面而深入的了解,而是任意取舍,必定会影响到对其诗作的理解。
唐代诗人朱庆馀的《近试上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
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这首诗表面上写一位新嫁娘精心打扮自己等待天亮见公婆时的忐忑不安,心理描绘惟妙惟肖,其人呼之欲出。
而诗人的本意却是以此为喻,委婉试探自己的诗作合不合主考大人的评判标准。
“洞房昨夜停红烛”喜举进士也,“待晓堂前拜舅姑”将见主考大人也,“妆罢低声问夫婿”以所
作之诗请教于张籍也,“画眉深浅入时无”能否获主司之赏识也。
张籍自是心领神会,于是用同样的手法做了巧妙的回答,《酬朱庆馀》:“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
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前两句是说朱庆馀德才兼备,文质彬彬,自知文章写得好,但是还不够自信;后两句张籍对其作了肯定的回答,同时流露出对朱庆馀的赞赏之情。
不了解诗人这些进献、酬和文字背后的交往,就无法理解作诗的本意。
“知人论世”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对更深刻、更透彻的全面了解作家的创作本意和思想情感都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王美智《知人论世与古代诗歌鉴赏》)
1.下列关于“知人论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知人论世”语出《孟子》,本义是指交友之道,后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论
文的方法,即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法”。
B.“知人”是指对作者的身世、经历、写作动机等作了解;“论世”是指考察文学作品内容要考虑作者所处的时代。
C.“知人论世”就是要联系作家的生平遭际、思想为人和诗歌产生的时代背景、历史条件等,来理解和评价诗歌。
D.“知人论世”作为传统诗歌鉴赏方法,广为人知,影响深远,对古诗文教学和文学作品鉴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1【答案】A(张冠李戴,“知人论世”经历代文论家的发展,才成为一种论文的方法;“知人论世法”与孟子最初所说的“知人论世”已不是同一概念)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人黄子云、章学诚的论述,从正反两面对比论证了评论诗文必须先了解作者的身世处境和时代背景。
B.王国维运用假设论证法指出,如果已经做到了知人论世,还不能正确解读诗歌,这样的读者是很少的。
C.鲁迅和朱熹对陶渊明的评论,都指出其具有既平淡、又豪放的特点,有力地论证了“知
人论世”的必要性。
D.朱庆馀和张籍的献酬诗,极富生活气息,看似写闺情,实则另有深意,以此论证了“知人论世”的重要性。
2【答案】D(A不是对比论证;B不是假设论证,同时,原文是说不能解读的诗歌是很少的,并不是说这样的读者很少;C朱熹并没有认为陶渊明平淡,而是认为其豪放,原文是“众人皆说是平淡,据我看他自豪放”)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了文学常识的积累,拥有高瞻远瞩、触类旁通的文学鉴赏能力,就构建起了文学史的框架。
B.如果对作品任意取舍,不全面而深入地了解作者及其时代,就必定会影响到对其作品的理解。
C.如果不用“知人论世”进行赏析,那么《近试上张水部》一诗很可能被看成闺情诗。
D.高中学生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对作品相关背景知识的深入了解和正确把握。
3【答案】A(因果倒置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