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史第五讲
美国科学技术史概论5
电磁感应、场和力线的概念
1831法拉第发现,一块磁 铁穿过一个闭合线路时, 线路内就会有电流产生, 此即电磁感应效应。 法拉第还将“场”、“力 线”等重要概念引入物理 学,为后来的许多重大进 展开拓了广阔的道路,
法拉第的功绩
他还引入了诸如正负 极、离子等概念;
发现电磁感应效应, 并由此发明发电机;
美国提倡纯科学研究的先驱
亨利虽然发明过很多实用的装置,但他却 是美国最早开始提倡纯科学研究的先驱者。 他曾说道:“在美国,虽然许多人长于把 科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但很少有人为了发 现和发展新的真理的必要而进行辛勤的劳 动和认真的思索。” 亨利之后,美国从事纯科学研究的科学家 才开始逐渐多了起来。 亨利于1878年在华盛顿去世,享年80岁。
制成强电磁铁
1829年3月,他研制了一个统有400圈导线的 电磁铁。他把电磁铁上的线圈分成几组,然 后并联或串联,用不同类型的电池组供电等 方法研究电磁铁,以增强磁性。 最初制作的电磁铁能吸起三百公斤铁,1831 年他研制成功一个体积不大,但却能吸起约 1吨重物的电磁铁。 这算是电磁学最早的实际应用之一。
被称之为美国“接过富兰克 林披风的人”。
简略生平
童年仅读过小学和初中,但由于勤奋学习, 考进了奥尔巴尼学院,在那里他学习化学、 解剖学和生理学,准备当一名医生,可是, 毕业以后他却在奥尔巴尼学院当上了一名自 然科学和数学讲师。 1832年,亨利成为新泽西学院(即现今的普 林斯顿大学)的自然哲学教授,一直到1846 年离开那儿为止。
法拉第与电磁感应现象
在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 效应之后,当时担任着 英国皇家研究所实验室 主任的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 1791-1867)也转向了 电磁领域的研究工作。
北大 科学技术史 课件
北大科学技术史课件第一部分: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古代中国是科学技术的发源地之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
在古代,中国人民创造了众多的发明和创新,奠定了中国作为科学技术大国的基础。
1. 商代和西周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商代和西周时期,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已经开始萌芽。
在农业方面,中国人民已经开始使用犁耕牛耕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在手工业方面,青铜器的制作技术已经相当发达,同时还有一些草木染、织布等方面的技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 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秦汉时期,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
在农业方面,实行均田制,推动了农田灌溉技术的进步;在冶炼方面,中国人民已经掌握了高温煅烧的技术,并制造了大量的农具和兵器;同时还有造纸术、制陶术、丝绸生产等方面的技术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3. 南宋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南宋时期,中国的科学技术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在农业方面,中国人民开始使用田间水车灌溉,大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在制造业方面,中国人民掌握了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众多重要技术,这些技术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第二部分:近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19世纪至20世纪初,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受到了西方的影响,科学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特别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了重要贡献。
1. 清末科学技术的传入与发展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科学技术,在航海、农业、军事等领域进行了大规模的改革,如改进了农具、引进了新式的火炮等。
中国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今北大的前身)于1898年成立,这标志着中国开始知识教育的改革。
2. 北京大学的科学技术教育20世纪初,北京大学成为中国最早的现代综合性大学之一,为中国培养了大批的科学技术人才。
在北大,开设了一系列科学技术相关的学科,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地理等,这些学科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门人才。
科学技术史
科学技术史1、简述阴阳五行学说商周时期,具有朴素唯物自然观因素的阴阳说和五行说在酝酿中。
到战国时期,这一学说才发展成为比较完整的形态。
五行说:世上万物都是有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构成的,而又以土为主,土分别与金木水火四种元素“和”成百物,相反,“同”则不能生成百物;中国古代思想家企图用金木水火土五种基本物质来说明世界万物的起源和构成。
西周末年出现阴阳说,阴阳最初的意义,是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
古代思想家看到一切现象都有正、反两方面,就用阴阳这个概念来解释自然界两种对立和相互消长的物质势力。
天气属于阳气,性质是上升的;地气属于阴气,性质是沉滞的,阴阳二气上、下对流而生成万物。
反之,阴阳不和,自然界就要发生灾异。
2、简述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德谟克利特在自然科学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他继承和发展了留基伯的原子论,为现代原子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石。
他指出宇宙空间中除了原子和虚空之外,什么都没有。
原子一直存在于宇宙之中,它们不能被从无中创生,也不能被消灭,任何变化都是它们引起的结合和分离。
原子在数量上是无限的,在形式上是多样的。
在原子的下落运动中,较快和较大的撞击着较小的,产生侧向运动和旋转运动,从而形成万物并发生着变化。
一切物体的不同,都是由于构成它们的原子在数量、形状和排列上的不同造成的。
原子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没有“内部形态”,它们之间的作用通过碰撞挤压而传递。
3、简述毕达哥拉斯定理这个定理在我国被称为“勾股定理”:任何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其倾斜边的平方4、简述欧几里得几何的逻辑结构答:欧几里得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之上,对希腊丰富的数学成果进行了收集、整理,用命题的形式重新表述,对一些结论作了严格的证明。
他最大的贡献就是选择了一系列具有重大意义的、最原始的定义和公理,并将它们严格地按逻辑的顺序进行排列,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演绎和证明,形成了具有公理化结构的,具有严密逻辑体系的《几何原本》。
科学技术史通识课
概括了比牛顿力学 耍广泛得多的系统, 同时它也提供了对 力学系统的动力学, 稳定性,振动过程 作一般性研究的可 能。
第四节 光学、电磁学与热学
一、光的本性 由光的粒子说到光的波动说
二、电磁学的诞生 (一)静电学的成就(库伦定律实验演示)
(二)电学的开始 安培定律,奥斯特效应(插视频)
奥斯特效应
第三讲
近代科学技术的诞生与进展
第一节 文艺复兴
一、起源及特征
近代科技文化产生的历史背景:
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说:“欧洲中世纪是现代的摇篮”。 前期——封建经济发展缓慢; 后期——封建化过程逐步完成。十字军东征。
文化教育机构的出现,阿拉伯的希腊文献翻译成拉丁文 神学自然观占统治地位,科学和哲学成了神学的婢女 出现了近代科学先驱和奠基人,孕育近代科技文化 中国造纸、印刷术、指南针的输入
罗杰尔·培根
马丁·路德
二、近代科学产生的前提 (一)地理大发现
(二)工艺技术传统为工场手工业时代的到来提 供了完整的技术基础
(三)大学教育制度的初步形成
早期美国的学校
第二节 理解运动
一、哥白尼及其日心说
重点掌握哥白尼学说的要点及其意义(插视频)
(一)日心理论-哥白尼的宇宙 代表作:《天体运行论》
三、经典力学的发展
阶段 1
阶段 2
阶段 3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代表人物—
牛顿
拉格朗日
哈密顿
找到了制约自然界物 力学的原理可以按某 质机械运动的相当普 种作用量的逗留值来 遍酌规律,同时也发 叙述.力学的状态描 明了研究这种规律的 述和动力学方程可以 数学方法——微积分。 找到一种优美的正则
形式以及等价的“波 动形式”。
科学技术史Microsoft Word 文档
21世纪实用教材主编李吉成高等教育出版社目录科学技术史 (2)绪论 (2)第一讲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古代河流文明的科学技术 (3)一、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 (3)(一)古代技术的发端 (3)(二)古代科学的萌芽 (4)二、古巴比伦的科学技术 (4)三、古埃及的科学技术 (4)四、古印度的科学技术 (5)五、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6)第二讲古希腊罗马的科学技术 (10)一、古希腊的科学技术 (10)(一)古希腊的科学 (10)(二)古希腊的技术 (11)二、古罗马的科学技术 (12)(一)古罗马的科学 (12)(二)古罗马的技术 (12)三、古代中、西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13)(一)古代西方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13)(二)古代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 (13)第三讲近代科学技术的兴起与第一次技术革命 (14)一、近代科学技术产生的历史背景 (14)(一)欧洲封建生产关系的瓦解与资本主义的成长 (14)(二)文艺复兴运动与宗教改革运动 (15)二、近代科学的独立宣言:哥白尼的日心说 (15)(一)日心说的创立 (15)(二)日心说的传播与发展 (16)三、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 (17)(一)观察实验方法的确立和实验科学的兴起 (17)(二)牛顿对经典力学体系的构建 (18)(三)16~18世纪物理学的其他成就 (19)四、近代生物学、化学和数学的形成 (20)(一)血液循环的发现与植物分类体系的建立 (20)(二)科学化学的确立与燃烧的氧化理论 (21)(三)数学的发展 (22)五、第一次技术革命 (23)(一)蒸汽机的发明与技术革命的兴起 (23)(二)工业革命及其历史意义 (24)六、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的主要成绩 (24)科学技术史主讲杨莉教授主要参考书目1、王士舫、董自励主编,《科学技术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2、王鸿生著,《世界科学技术史》,中国人名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张密生主编,《科学技术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4、杨沛庭著,《科学技术史》,浙江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5、[英]W·C·丹皮尔,《科学是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绪论●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科学技术史的发展历程●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一、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对象和内容1、研究对象: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及其客观规律2、研究内容:●研究科学技术的发展,揭示其内在规律;●研究社会因素对科学技术发展的影响,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研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反作用,预测科学技术未来的发展二、科学技术发展史的发展历程●古代:专门史●近代:兴起●20世纪初:独立的学科●内史外史三、学习科学技术史的意义1、理解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2、掌握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3、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强化科学意识;4、优化知识结构第一讲科学技术的起源与古代河流文明的科学技术●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古代巴比伦的科学技术●古代埃及的科学技术●古代印度的科学技术●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一、古代科学技术的起源(一)古代技术的发端1、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一个标志:打造石器旧石器时代:260 万年前开始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1 万年前开始石刀石斧石斧2、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二个标志:人工取火●利用天然火钻木取火或击石取火3、古代技术发端的第三个标志:创造文字●结绳结记事●刻木为契●图画甲骨文中国汉字西亚腓尼基人的文字古埃及象形文字西方文字古巴比伦的楔形文字4、古代技术发端的意义●植物栽培技术;●动物驯养技术;●制陶技术;●冶金技术;●纺织技术;●建筑技术;●运输技术;❑一切技术都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武器❑自然界最基本的东西:物质、能量和信息打造石器材料技术人工取火能源技术文字创造信息技术(二)古代科学的萌芽1、科学知识的起源●原始社会科学知识只能以萌芽状态存在于生产技术之中。
科学技术史课件
米利都学派:泰勒斯(科学之父)
水是万物的本原; 在天文学上,预测了公元前585年5月28 日将出现日全食,并被证实
在数学上,发展了初等几何,直径平分圆周; 两线相交对顶角相等,半圆内接三角形为 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的两底角相等,相似 三角形的对应边成比例,若两三角形的两底角 一边对应相等则两三角形全等;利用了影子与 实物的比例关系测量了金字塔的高度
2、天文学: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人们 逐渐意识到掌握季节的重要,而季节变化 与天文现象是紧密相关的。于是便开始了有意识 地观察天文现象,最初的天文学就这样诞生了。
两河流域:月盈亏,“月”为29.5、30或29天 一年12个月,354天;一周7天,一天12 小时, 每小时60分,每分60秒。 古埃及:一年=12月,1月=30日, 加5日,1年=365日 印度:1年=360日,1年又分为12个月 天文观测:两河流域:区分了行星和恒星,并取得了行星 运行的精确数据,土星379.06日,木星398.96日,误差 仅为1% 古埃及还绘制了星图
几何学方面:阿基米德确定了抛物线弓形、螺 线、圆形的面积以及椭球体、抛物面体等各 种复杂几何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方法。
在推演这些公式的过程中,他创立了“穷竭
法”,即我们今天所说的逐步近似求极限的
方法,因而被公认为微积分计算的鼻祖。
天文学方面:阿基米德在天文学方面也有出 色的成就。除了前面提到的星球仪,他还 认为地球是圆球状的,并围绕着太阳旋转, 这一观点比哥白尼的“日心地动说”要早 一千八百年。限于当时的条件,他并没有
(3)印度
主要就是两本医学著作
5、建筑技术
建筑技术是一种综合 性技术,是一定社会总 体技术水平的体现。 (1)神庙:公元前7 世纪的巴比仑城达到 了顶峰
科学技术史笔记整理版
四号字作业带开课班号(71525)、学号、姓名科学技术史第一讲:科学史学科的奠基人乔治·萨顿:1912 创办科学史杂志 ISIS科学技术的定义——科学:对自然规律的认识技术:是人发挥主观能动性、改变自然科学史的功能——科学史可以带来对科学本身及与其相关因素的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可以作为其他相关人文学科的基础(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教育功能——对人类自身的认识和对自然科学与人文学术两种文化之分裂的弥合。
内史:研究学科本身发展的过程外史:研究学科发展中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及该学科在历史上的社会功能和文化性质【科学不等于正确:判断是否科学,是依据它所用的方法,所遵循的程序】第二讲:古希腊的科学与哲学(公元前八世纪到公元五世纪)古希腊文明是近代科学的思想之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希腊科学的背景1.吸取了巴比伦为你们能够和埃及文明的精华2.城邦制造成的统一,但又具有多样性的文化3.奴隶制度下奴隶主有条件从事只是的创造各科学家的理论与成就——泰勒斯:万物本源是水阿那克西莱尼:万物本源是空气齐诺弗尼斯:万物本源是土赫拉克利特:万物本源是火思培多克勒:四元素说亚里士多德:四元素说欧几里德(几何学)《几何原本》(欧式几何学,公理化体系)阿基米德:杠杆定律盖伦(医生):系统地总结了希腊医学的成就创立了自身体系的医学理论托勒密:天文学家第三讲: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屈原《天问》,涉及了自然,社会,历史,人生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总的认识中国传统科学的思维模式1.阴阳说(向阳,背阴)《诗经》西周末:阴阳二气解释春秋末:老子“万物负阴而抱阳”2.五行说产生:殷商《尚书·洪范》水火木金土五行相生,五行相克五行无常胜3.八卦说天风水山地雷火泽代表自然界常见物质八卦互搭得六十四卦4.元气说(宋代张载元气学说)否极泰来天人关系1.天人感应夏:对超自然因素的崇拜,从“万物有灵”到“上帝”的产生商:“受命于天”,王与上帝联系方式:占卜周:天人感应学说2.天人相分“天人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3.天人相交“天之能,人故不能也;人之能,天亦有所不能也。
科学技术发展史课件整理
管中窥豹——课程介绍科学技术发展史是关于科学技术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它以科学技术发展的史实为基础,按照历史进程进行分析和概括,向人们展示了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本课程以科学技术的历史发展为线索,史论结合,在重点介绍科学技术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著名科学家在科学思想、科学方法方面的突出成就的基础上,阐明科学技术和人类自然观的发展规律,并根据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介绍新学科、新技术的基本内容、思想方法和现实意义,以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规律,开拓未来。
2012年度中国科技十大进展1“神九”载人飞船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神舟九号飞船于2012年6月16日18时37分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先后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在轨成功进行了两次交会对接,第一次为自动交会对接,第二次由航天员手动控制完成。
在轨飞行期间,航天员景海鹏、刘旺、刘洋按计划开展了一系列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取得了丰富成果。
6月29日10时03分,在经过近13天太空飞行后,神舟九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内蒙古主着陆场安全着陆,3名航天员身体状况良好。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天宫一号与神舟九号载人交会对接任务的圆满成功,实现了我国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又一重大突破,标志着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二步战略目标取得了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要进展。
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取得的新成就,是中国人民在攀登世界科技高峰征程上铸就的新辉煌,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探索利用外层空间作出的又一卓越贡献。
神舟十号飞船是是中国第五艘搭载太空人的飞船。
飞船由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和附加段组成。
升空后再和目标飞行器天宫一号对接,并对其进行短暂的有人照管试验。
对接完成之后的任务将是打造太空实验室。
任务将是对“神九”载人交会对接技术的“拾遗补缺”。
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921工位”,于2013年6月11日17时38分02.666秒,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遥十)“神箭”成功发射。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书目
《中国科学技术史》是一部系统性地记录和研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历程的著作。
该书分为多卷,每一卷都以不同的主题和时期为重点,全面地呈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上的重要事件和成就。
以下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
第一卷,《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古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古代农学技术》。
3. 《中国古代医学技术》。
4. 《中国古代冶金技术》。
5. 《中国古代纺织技术》。
6. 《中国古代造纸技术》。
第二卷,《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近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近代农学技术》。
3. 《中国近代医学技术》。
4. 《中国近代冶金技术》。
5. 《中国近代机械制造技术》。
6. 《中国近代航海技术》。
第三卷,《中国现代科学技术史》。
1. 《中国现代科学技术概论》。
2. 《中国现代农学技术》。
3. 《中国现代医学技术》。
4. 《中国现代信息技术》。
5. 《中国现代航空航天技术》。
6. 《中国现代能源技术》。
以上是《中国科学技术史》各卷的书目,每一卷都涵盖了不同时期和领域的科学技术发展,全面地展现了中国科学技术史的丰富内涵。
希望这些书目能够为你提供所需的信息。
《科学技术史》文档---第五讲
第五讲近代科学的诞生第一次科学革命(1543~1755)概述一、第一次科学革命大事记1543年,哥白尼《天体运行论》出版,提出了日心说;维萨留斯出版了《人体的构造》。
1583和1590年,伽俐略先后发现摆的等时性和落体定律,晚年在监禁中完成两大“对话”。
1599年,开普勒于1609年到1619年间,发表行星运动三定律。
1628年,哈维出版《心血循环运动论》,阐述了血液循环原理,标志着人体血液循环理论的建立。
1666年和1676年,牛顿和莱布尼茨先后各自独立创立微积分。
1687年,牛顿的主要代表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完成了自然科学理论上的第一次大综合。
1738年,伯努利(1700-1782)出版《流体力学》,给出了流体力学中著名的伯努利方程。
1744年,莫泊图(1698-1759年)的《自然规律的一致性》、欧拉(1707-1782)的《求极大极小的方法》,均提出最小作用原理。
1743年,达朗贝尔(1717-1783)发表《力学原理》。
1748年,欧拉发表《无限解析概论》,从数学上完善了经典力学,发展为分析力学,为力学的广泛应用创造了理论前提。
二、第一次科学革命的特点1、近代科学作为一种革命力量,在血与火的洗礼中走上历史舞台,争得了崇高的社会地位。
科学成为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的革命力量,科学精神成为支撑资本主义社会的强大力量。
2、近代科学作为一种实验科学,在实验和理性认识的基础上实现科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变革。
A、开始形成了新的科学传统B、产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方法论C、将尽可能排斥目的论解释方法3、近代科学作为一种社会建制,率先在欧洲国家确立起来,开创了科学社会化的发展道路。
第一节哥白尼革命一、哥白尼革命1、哥白尼生平哥白尼(Nicolas Copernicus 1473—1543),生于波兰托伦市一个富裕家庭。
10岁丧父,由兼任主教的叔父抚养。
18岁时就读于波兰旧都的克拉克大学学医学,其间对天文学产生了兴趣。
科学技术史-绪论
跨学科性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需要跨越不同学科的界限,与相关学 科进行交叉融合,形成新的研究领域和视角。
实证性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基于实证材料和证据,通过分析和解 释这些材料来揭示科学技术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历史性
科学技术史关注科学技术发展的时间进程,探究不同时 期和地域的科技发展状况及其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 面的互动关系。
科学技术史-绪论
• 绪论 • 科学技术史的起源与发展 • 科学技术史的主要内容 • 科学技术史的研究方法 • 科学技术史的学科价值与意义
01
绪论
科学技术史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科学技术史是研究科学技术发展历程及其与社会、经济 、文化等相互关系的学科。
特点
综合性、跨学科性、实证性、历史性。
综合性
科学技术史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等多个 领域,需要综合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方法进行研究。
科学技术的重大突破与飞跃
工业革命
18世纪的工业革命是科学技术发展 的重要里程碑。蒸汽机、纺织机等技 术的发明和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生产 力的提高和经济的发展。
20世纪科技革命
20世纪初,科技领域出现了许多重大 突破,如相对论、量子力学的提出, 电子计算机的发明等,这些都对现代 科技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科学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
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
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正在迅速发展,未来将有更多的 智能化应用出现在各个领域,如自动驾驶、智能医疗等。
生物技术
生物技术领域的发展将为人类带来更先进的医疗技术和治 疗方法,同时也会对农业、环保等领域产生积极的影响。
新能源技术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和能源需求的增长,新能源技术将得 到更广泛的应用和发展,如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技 术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科学技术史第一章(5)
阿拉伯人在科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有人把阿拉伯人建立的科学文化说成是无意中 造了一个“冷藏库”,在黑暗的中世纪保持和 维护了古代科学的巨大躯体。 在阿拉伯科学的许多方面,并非仅仅处于旁支 地位,而是在从希腊到阿拉伯、再到近代欧洲 这三大阶段中占据着第二段的高级位置。 阿拉伯人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独特贡献在于: 在时间上沟通了欧洲的古代与近代;在空间上 沟通了东方与西方
The Byzantine Empire,查士丁尼(483~565年)
一叶扁舟曾载着保罗和巴纳巴斯从亚洲 来到欧洲,带来了希望和仁慈。 但是另一个家伙也悄悄溜上了船。 它戴着神圣高洁的面纱。 但掩盖的嘴脸却是残忍和仇恨。 它的名字是:宗教的专横。
--摘自房龙《宽容》
亚里斯多德主义之前的基督教神学
欧洲学术的复兴——大翻译运动
查理曼帝国(加洛林王朝)时期,英国学者阿 尔昆(732-804)的启蒙工作 基督教重新夺回西班牙(1085),使西班牙的 托莱多成为翻译运动的中心之一 杰拉德(1114-1187),主持翻译托勒密的 《至大论》以及亚里士多德、希波克拉底、盖 伦的著作 南意大利的西西里成为翻译运动的另一中心, 它与拜占廷的商务交往一直十分密切 1207年,亚里士多德的著作全部被译成拉丁文
三、中世纪西方科学 技术的发展
(1)伟大的实验科学的
预言家罗吉尔· 培根 (2)大学的出现 (3)冲力理论的问世
中世纪大学 罗吉尔· 培根
罗吉尔·培根 Ronger Bacon 1214-1294
罗伯特·格罗塞特的学生罗吉尔·培根一直以来 被人们看成是改革自然科学的先驱、远远走在时 代的前面而得不到别人理解的人物。 他积极主张并且从事科学实验活动。认为观察和 实验才是获得真知的唯一方法。 他对经院哲学和教会权威的批判加速了经院哲学 的没落,但本人因为“异端思想”而被囚禁。 1266-1268年间发表《大著作》、《小著作》与 《第三著作》
科学技术史
托马斯·阿奎纳而在东方,阿拉伯帝国的阿拔斯王朝时期,伊斯兰世界进入了长达五百年的伊斯兰黄金时代, 自哈里发哈伦·拉希德起,翻译希腊典籍之风在阿拉伯帝国盛行。公元830年在巴格达创办了一所“智慧馆”, 这所“智慧馆”与亚历山大里亚的缪塞昂十分相似,设有两座天文台、一座翻译馆和一座图书馆,招聘了一批专 职翻译人员。翻译员受命从希腊语、波斯语、叙利亚语翻译希腊科学著作,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阿拉伯百年翻译运 动。翻译运动使阿拉伯人很快掌握了最先进的科学知识,为进一步的科学创造打下了基础,巴格达成了当时的世 界科学中心。
开设院校
拥有世界一流学科的高校(2所):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拥有国家重点学科的高校(3所):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西北大学(培育)
拥有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13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 、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 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大学、山西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内蒙古师范大学、景德镇 陶瓷大学 、广西民族大学
1913年,萨顿创办了第一份科学史独立刊物,提出了科学史的研究纲领,在哈佛大学首次开设了系统的科学 史课程。1928年,萨顿、辛格、米利等科学史家创立国际科学史研究院,次年,首届国际科学史大会召开。
科学技术史课件PPT课件
详细描述
文艺复兴时期,科学开始从宗教束缚中解放出来,重新焕发生机。天文学、物理学、数学等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 如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的望远镜观测等。同时,技术也取得了显著进步,如达芬奇的机械设计、冶金和水利 工程等。
工业革命时期的科学技术
总结词
技术革新与工业化进程
详细描述
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蒸汽机、纺织机、铁路 等重大发明引领了工业生产的变革。化学、生物学等学科也在这一时期取得重要 进展,推动了工业生产的现代化。
阿拉伯数学在代数和几 何方面取得了重要成就, 为现代数学的发展做出
了贡献。
美洲文明
美洲的玛雅、阿兹特克 和印加等文明在农业、 建筑和天文学方面有着
独特的成就。
非洲传统工艺
非洲的传统工艺如纺织、 制陶和金属加工等具有 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
格。
03
中世纪科学技术
阿拉伯的科学技术
阿拉伯数字的传播
阿拉伯数字系统在欧洲中世纪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应用, 对欧洲数学和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制定科技政策法规
政府应制定合理的科技政策法规,规范科技 发展,保障科技安全。
提高公众科学素养
通过科普教育,提高公众对科技的理解和认 知,增强科学素养。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应加强科技领域的 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
THANKS
感谢观看
长。
改善生活质量
科技在医疗、交通、通讯等领 域的应用,极大地提高了人们
的生活质量。
促进社会进步
科技推动了社会的变革,改变 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
增强国家竞争力
(精品)科学技术史第五讲
2020/3/5
15
中世纪大学的建立
大学的建立 波伦亚大学(1142) 巴黎大学(1160) 牛津(1167) 剑桥(1209)
2020/3/5
16
中世纪的大学是欧洲重新获得和了解古代希腊、罗马的哲学和科学知识的 重要媒介
•牛津大学
2020/3/5
17
二、大学对于中世纪欧洲的科学文化发展的意义
2020/3/5
7
罗马的衰亡导致了传统自然哲学的衰亡
罗马制度的衰亡动摇了“对于人用理性来理解这个世界的能力的信心”。 “真理的依据必定在于信仰而不是理性。” “理性解决社会问题和构建秩序的能力并不是自足的。”
2020/3/5
8
基督教产生
基督教产生于公元1世纪,最早流传于小亚细亚,巴勒斯坦的犹太人中间。最初的 基督教反对富人和罗马统治阶级,遭到罗马皇帝的残酷镇压。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
2020/3/5
29
2020/3/5
30
思考:这些中世纪的画都有什么特点?
2020/3/5
31
《蒙娜丽莎》被称为“永恒的微 笑”,在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 位。整幅画形象逼真,色彩调和, 在光线明暗的变化上,表情的刻 画上,都表现了精湛的艺术造诣。 更重要的是,在这幅画上,第一 次展示了人类永恒的微笑,表明 人活在世上是可以而且应当找到 幸福的。这充分体现了反对神权、 提倡人权的人文主义思想本质
2020/3/5
23
目录
1 回顾欧洲中世纪 2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3 中世纪的科学探索 4 本章小结
2020/3/5
24
文艺复兴(Renaissance)
➢ 近代自然科学产生于文艺 复兴后期,是伴随资本主义的生 长而产生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电力技术的革命
—1820年(丹麦)奥斯特发现电的磁效应 —1831年(英国)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 —1832年(法国)皮克希发明了发电机 —1866年,(德国)西门子制成了第一台自激式发电机 —1882年(美国)爱迪生电气照明公司在伦敦建立了第一座发 电站 —1891年(瑞士)布洛制造出第一台30千伏变压器,高压输电 网迅速发展。
4.产业革命的传播
法国:1830年-1860年; 德国:1840年-1875年; 美国:1865年-1890年; 日本:1868年-1900年。
5.第一次产业革命的重大影响
(1)生产力水平的极大提高 (英国)
小资料
到1840年前后,英国的大机器生产已基本取代了工厂手工业,英国 工业革命基本完成,其工业总产值占全世界的47%,成为名副其实的“世 界工厂”。
格拉斯哥大学的机修工瓦特(1736-1819)
瓦特的贡献:
为了使汽缸保持温度,单独增加一个冷凝 器(事先抽成真空以引入高温蒸汽); 将活塞的直线往复运动转化成轮轴的旋转 运动。
美国费城博览会上展 出的蒸汽机(1876年)
瓦特蒸汽机的出现掀起了一场动力革命。 纺织业、采矿业、冶金业在瓦特机的带 动下迅猛发展。
问题与讨论
1、科学技术与大国崛起之我见 2、一次、二次产业革命对中国现代化的启示?
45590 万磅 3000 万吨
139640吨
原 棉 消耗量
铁产量
煤产量
5200 万磅
25000吨
260 万吨
1800年 1840年
1720年
1840年
1770年
1836年
(2)改变了世界力量对比格局
第一次技术革命使英国成为当时头号工业强国: 工业产值占世界工业总产值的39%; 煤、生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50%; 外贸总值占世界的32%; 商船总吨位相当于荷兰、美国、德国、俄国的总和。
(2)科学与技术储备 1662年,英国皇家学会成立,群众团体的 学术与科普活动引发了英国的科学革命; 1687,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成 为英国科学革命理论的顶峰。 1660-1830间,世界的科学技术中心。
(3)经济及其制度基础: 较早实施一系列工商法律制度(例如专利制度); 从16世纪开始长达三个世纪的“圈地运动”,建 立资本主义大农场,消灭自耕农。 “圈地运动”为资本主义提供了: 劳动力 粮食 工业原料 国内市场
(4)国际竞争中的“先动优势”
战胜西、荷,成为海上霸主,“日不落帝国” 国际掠夺与罪恶的原始积累
2.第一次产业革命的具体历程
(1)纺织技术——第一次产业革命的源头。 英国议会于1700年颁布禁止进口棉布的法令; 纺纱技术与织布技术相互促进、相互加速; 纺织业在你追我赶中成为工业革命的龙头产业; 纺织业的新发明规定了工厂制度的发展方向。
2.德国的崛起与第二次产业革命
自19世纪50年代开始, 德国在基础科学、应用科学、 工业生产以及社会经济各方 面迅速崛起,后来居上。 1875年,世界科技中心转移 到德国。从1870年到1900年, 德国煤产量增加了两倍, 钢铁产量增加了5倍。德国的 工业发展速度超过了英、法。
在科技中心转移到德国之后的20年,即1895年,世界经济中心 由英国转移到德国。德国用了约40年的时间(1860--1900),完成 了英国100多年的事业,实现了工业化。直到20世纪的前20年, 德国在科学技术中仍然保持着领先的地位。到1920年为止,获得 诺贝尔奖的人数,英国为8人,法国为11人,美国为2人,而德国 则为20人之多。
产业革命简介
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机器的发明
发明者
凯伊 哈格里沃斯 阿克赖特 康普顿 卡特莱特
出身
钟表匠 织布工人 理发师 童工出身 的发明家 牧师
发明物
飞梭 珍妮纺纱机 水力纺纱机 骡机
发明
作用
1733年 加快织布速度 1770年 提高纺纱效率 1769年 利用水力纺纱 1779年 纺纱速度快、 价格低 水力织布机 1785年 织布效率提高40倍
回顾近代科学的全面发展
拉瓦锡的贡献? 康德(德)一拉普拉斯(法)假说?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什么? 达尔文进化论的主要观点?
本讲基本内容
一、第一次产业革命
二、第二次产业革命
三、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一、第一次产业革命
1.为什么是英国?
(1)政治前提: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1640-1660)。 宗教改革。
(2)钢铁产业的发展
1709年,达比(A.Darby)发明生铁冶炼方法,将 煤转化为焦炭后再炼铁。 1784年,搅拌式炼铁法的出现(科特,H.Cort)。 1750年,钟表匠亨次曼(B.Huntsman)炼钢法的发 明,炼钢工业也发展起来。
(3)蒸汽机的发明与改进
塞维利 纽可门 瓦特 “矿工之友” “大气蒸气机” “万能动力机” 第一台蒸气机 奠定工业发展基础 标准化普及工业领域
李比希(1803-1873)学 派 德国化学工业的兴起 内燃机的发明: 法国雷诺二冲程煤气机 德国工程师奥托研制第 一台四冲程煤气机 汽油机(戴姆勒);柴 油机(Diesel,狄塞尔)
李比希,德国 科学家链条之源
戴姆勒发明的汽车
莱特兄弟制 造的飞机
1903年美国莱特兄弟(W.Wright,1867—1912; O.Wright,1871—1948)驾驶内燃机发动的飞机首次飞上 天空。1909年法国工程师莱里奥特(L.Bleriot)驾驶飞机飞 越英吉利海峡。1927年林德伯格实现了从纽约到巴黎的不 着陆飞行。全世界都被这一航空成就所震惊,更大更安全 的飞机从此得到了发展。
南北战争之后,美国农业机 械化迅速发展。1869年仅犁 的改进专利就有255项,播种 机、以蒸汽为动力的联合收 割机;1907年履带式拖拉机。 从1860年到1916年,美国农 场数目从200万个增加到640 万个,可耕地面积从近25亿 亩发展到53亿亩,农场主的 农机具资产从25亿元增长到 (1920年的)360亿美元。从 1859年到1919年,小麦产量 增加了4.5倍,玉米增加近2 倍,棉花增加了近两倍。
4.蒸汽技术扩散带来的革命 以蒸汽动力技术为核心的技术体系
蒸 汽 动 力 技 术
造纸技术 农业生产技术 煤炭生产技术 纺织技术 冶炼技术 交通运输技术
··· ···
促进了煤炭业发展
1800年左右,美国发明家富尔顿受到瓦特蒸汽机的启发设计制造汽船, 1807年造出“克莱蒙(特)”号轮船。使得富尔顿成为蒸汽船的发明者。
三、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科学中心与经济中心的转移 (1)科学中心的转移 -意大利(1504-1610) -英 国(1660-1830) -法 国(1770-1830) -德 国(1875-1920) -美 国(1920- ) 存在世界科学中心;科学中心是变化的。 (2)经济中心的转移 英国 → 德国 → 美国 (3)经济中心转移与科学中心转移有正相关。
这是英国理发师阿克莱特发 明的水力纺纱机。这种水力纺 纱机有四对卷轴,以水力作动 力,纺出的纱坚韧结实,但比 较粗。此后不久,英国第一家 用水带动纺纱机运转的棉纺厂 便出现了。
Hale Waihona Puke 这是英国工业革命 时期工人康普顿发明 的骡机。这种骡机集 中了水力纺纱机和珍 妮纺纱机的优点,它 可以推动300到400个 纱绽,纺出细致而又 牢固的纱线。
5.第二次产业革命的影响
(1)生产力的飞速发展 1850年-1870年第一次技术革命的20年间,世界工 业产量增加了1倍; 1870年-1900年第二次技术革命的30年间,世界工 业产量增长了 2.2倍; 当历史进入20世纪初的13年间又增长了 66%。
(2)德国、美国先后成为世界经济中心 1870年——1880年间,年均工业增长率4.1%; 1880年——1900年是6%以上。 德国只用了13年时间(1900年——1913年),钢 产量就从640万吨猛增到1833万吨,而当时英国的 钢产量才770万吨,1913年德国工业总产值已超过 英国。
二、第二次产业革命
1.简介
这是以电力技术为主导技术,包括内燃机技术、 冶金技术、化工技术等技术群,在此基础上形成 了近代第二次产业革命,引发了一大批电力、电 讯、钢铁、机制、化工等新兴工业兴起。 以内燃机和电力技术的应用为标志,真正开始体现 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成为现实生产 力 。
这是英国工业革命时期英国工 人哈格里沃斯发明的珍妮纺纱机。 它用人作动力,整台机器包括一个 手摇轮和一排并列的纱锭。用手摇 动轮子,不用手指的帮助,棉花就 能够同时纺成16到18根绵纱。 它的发明是棉纺织业中第一项 有深远影响的发明,标志着工业革 命的开始。 虽然珍妮纺纱机可以同时纺出 十几根纱,但纺出的纱比较细,而 且易断,这是它的缺点。
北美和俄国的平原是我们的玉米地;加拿大 和波罗的海是我们的林区;澳大利亚有我们的 牧羊场;秘鲁送来白银,南非和澳大利亚的黄 金流向伦敦;印度人和中国人为我们种植茶叶, 我们的咖啡、甘蔗和香料种植园遍布东印度群 岛。我们的棉花长期以来栽培在美国南部,现 已扩展到地球每个温暖地区。
——英国的经济学家杰文斯(1865年)
美国的农业机械化运动在18世纪 末就开始了。
工业实验室的发明
实验室的出现证明了试验研究和 工业发展密不可分。 大公司的出现为工业实验室提供 了财务基础。
爱迪生在曼罗公园里的实验室
标准化、流水线 与大规模生产体 制
4.第二次技术革命有两个特点
(1)第一次技术革命生产经验起主导作用,而科学 原理只是起到辅助作用。这次则完全不同,各项 电气技术主要都是在电磁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产 生的。 (2)第一次技术革命的时候,科学原理转化为物质 成果的速度较慢。牛顿力学用了100年—200年的 时间才完成了理论到技术的渗透或生产的应用。 而这次从电磁学理论到电力技术的转移,一般只 经历了几十年、甚至十几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