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窦血栓诊断

合集下载

静脉窦血栓的影像诊断

静脉窦血栓的影像诊断

影像学检查方法
CT检查
采用64排螺旋CT进行平扫和增强扫描,扫描范围从颅底到颅顶,层厚0.6mm,对比剂采 用碘海醇或碘帕醇,注射速率3-4ml/s,延迟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MRI检查
采用3.0T磁共振仪进行常规颅脑平扫和增强扫描,对比剂采用钆喷酸葡胺,注射速率12ml/s,延迟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DSA检查
误诊原因主要包括影像学特征的相似性、缺乏典型的临 床表现以及医生对罕见疾病的认识不足等。
研究局限性和未来研究方向
静脉窦血栓影像诊断研究仍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 影像学检查技术不统一、诊断标准不一致等。
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开展多中心、大样本量的研究,探索更准确 的影像学检查技术,制定统一的诊断标准,以及提高医生的诊 断水平等。
同时,需要加强临床医生和影像科医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进 一步提高静脉窦血栓影像诊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06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2
参考文献3
THANKS
感谢观看
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进行检查,对比剂采用碘海醇或碘帕醇,注射速率3-4ml/s, 延迟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数据收集和处理
数据收集
收集患者的年龄、性别、症状、病史等一般资料,以及影像 学检查结果、诊断和治疗情况等。
数据处理
对CT、MRI、DSA等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阅片和评估,结合 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得出诊断结果和治疗建议。
研究问题和目标
研究问题
静脉窦血栓的影像诊断在临床应用中有哪些限制和挑战?
研究目标
通过对文献的综述和分析,探讨静脉窦血栓的影像诊断方法 和效果,总结其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02
文献回顾

影像科大夫谈静脉窦血栓

影像科大夫谈静脉窦血栓

影像科大夫谈静脉窦血栓CVST 是静脉血栓栓塞的一种少见类型,包括颅静脉系统和静脉窦的堵塞,年发病率为(3 ~ 4) /100 万,占所有脑卒中的比例不足 1%,病死率为 5. 5% ~30% 。

临床表现多样而无特异性,诊断困难,易被误诊及漏诊。

随着影像学及介入技术的发展,使CVST的诊断率有所提高。

一、临床表现:取决于病因、年龄、病变部位、范围、进展速度,表现多样无特异性。

共同表现为颅高压症状、卒中症状、脑病症状。

(1)遗传性高凝状态:抗凝血酶缺乏、补体蛋白C和S缺乏、激活蛋白V抵抗、V因子突变、凝血酶原突变、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突变致高半胱氨酸血症等。

(2)获得性高凝状态:怀孕、产褥期、高半胱氨酸血症、抗磷脂抗体、肾病综合征等。

(3)感染:脑膜炎、耳炎、乳突炎、鼻窦炎、颈部、面部和嘴部感染、系统性感染、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等。

(4)炎性反应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韦格纳肉芽肿、结节病、炎性肠炎、血栓闭塞性血管炎、Adamantiades—Bechet病等。

(5)肿瘤:神经系统肿瘤、全身恶性肿瘤、神经系统外实体瘤等。

(6)血液病:红细胞增多症、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小板增多症、严重贫血和自体免疫溶血性疾病、阵发性夜间血红蛋白尿、肝素诱导血小板减少症等。

(7)药物:口服避孕药、锂剂、雄激素、舒马曲坦,静脉输入免疫球蛋白、激素替代疗法、天冬酰胺酶、类固醇、违禁药品等。

(8)物理因素:头外伤、神经外科手术、颈静脉插管、腰椎穿刺、脑静脉窦损伤、静脉滥用药物等。

(9)其他因素:脱水(尤其儿童)、甲状腺毒症、动静脉畸形、硬脑膜动静脉瘘、先天性心脏病、放射治疗后等。

二、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静脉窦血栓,导致脑静脉回流障碍和脑脊液吸收障碍是主要改变。

若早期侧枝循环建立,可引起皮层静脉及大量侧支静脉扩张,若失代偿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和脑静脉、脑脊液循环障碍,导致脑水肿、出血、梗塞。

三、诊断:病史+临床表现(眼底检查)+影像学+脑脊液压力+DSA。

医院神经内科颅内静脉窦血栓诊疗常规

医院神经内科颅内静脉窦血栓诊疗常规

医院神经内科颅内静脉窦血栓诊疗常规
【诊断】
(一)海绵窦血栓形成:
1.多继发于眼眶周围、鼻部、面部“危险三角”的化脓性感染。

2.亚急性起病,可伴发热、面部肿胀。

3.一侧眼眶周围、眼睑、球结合膜充血水肿,眼球突出。

4.眼睑下垂,眼球固定,瞳孔散大光反射消失。

眼底静脉淤血、视乳头水肿、出血、视力下降、角膜反射消失、三叉神经眶支分布区感觉减退。

亦可扩散至对侧。

5.可合并脑膜炎,病情凶险。

(二)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1.多见于分娩后1-3周产妇及少数全身衰竭的恶病质患者,属非感染性血栓。

2.亚急性起病,出现颅高压症状如头痛、呕吐、烦躁、精神异常等。

3.如累及额、顶、枕叶皮质可出现癫痫发作、双下肢瘫痪、两便障碍等。

4.腰穿脑脊液压力升高,可见黄变或红细胞增多。

5.头颅CT可见索状征,增强CT可见空三角征,矢状窦两侧对称性水肿带及并发渗血。

6.MRV可明确显示血栓部位。

【治疗】
(一)感染性血栓:
1.大剂量有效抗生素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多数为革兰阳性球菌所致,应选用针对性强的抗生素,菌群未明者宜选用广谱抗生素。

2.脱水、降颅压。

3.保护眼球,选用眼药膏涂眼。

4.在有效抗生素应用同时可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减轻水肿和炎症反应。

(二)非感染性血栓:
1.甘露醇既可脱水、降颅压,亦可改善循环。

2.低分子右旋糖酐500ml,每日1次,可降低血浆粘度,改善循环,但慎防加重出血。

3.血栓明确者可考虑手术。

“静脉窦血栓”的临床与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

“静脉窦血栓”的临床与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

“静脉窦血栓”的临床与影像学要点及鉴别诊断静脉窦血栓临床资料女,29岁。

产后16天,抽搐4小时。

外院CT显示左额叶混杂密度病变。

图1A图1B图1C图1D图2A图2B影像学报告描述轴位CT平扫(图1A),左额叶近似三角形低密度灶,内见斑片状高密度影(无尾箭头),局部脑沟变浅。

轴位T2WI(图1B),左额叶病变呈高信号,内见脑回状及片状低信号。

矢状位T1WI(图1C),左额叶病变为低信号,内见斑片状高信号(无尾箭头),上矢状窦前中部不均匀高信号(箭)。

非增强MRV斜位投影(图1D),上矢状窦前中部信号下降,轮廓不整,内见充盈缺损(箭)。

影像诊断与最后诊断均为:上矢状窦血栓伴左额叶静脉性脑梗死,经DSA造影证实(未列出)及静脉窦溶栓治疗好转后出院。

临床与影像学要点静脉窦血栓(dural sinus thrombosis,DST)是一种容易误诊的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包括妊娠或围生期、感染、脱水、口服避孕药、血液病、肿瘤、创伤、血管畸形等,偶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吸毒等。

病理学上静脉窦血栓形成后导致脑皮质静脉回流障碍,甚至血栓逆行延伸至脑浅静脉,最终致动脉灌注受阻及颅内压增高、脑水肿及斑点状出血、脑梗死等。

DST发病年龄较轻,常见症状包括恶心、呕吐、抽搐、视盘水肿、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甚至死亡。

CT与MRI均具有典型表现。

①部位:上矢状窦(SSS)最常见,其次为横窦、乙状窦、海绵窦、直窦。

②CT检查:直接征象为病变静脉窦密度增高,呈三角形或索状、条状高密度影。

间接征象为脑梗死及出血,梗死部位为脑皮质及皮质下区,出血常为斑点状高密度。

增强扫描静脉窦内充盈缺损,典型者为矢状窦后部空三角或“△”征。

CTV直接显示静脉窦内充盈缺损。

慢性DST可见小脑幕、大脑镰增厚及显著强化。

③MRI上DST表现取决于血栓期龄,T2WI上静脉窦流空信号消失。

急性期为T1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为低信号。

亚急性期为T1及T2高信号。

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则(最新版)

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则(最新版)

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则(最新版)
背景
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血管疾病,常见于儿童和
成人。

由于其症状多样化,确诊和治疗一直是挑战性的。

因此,制
定一个准确的诊断准则对于早期发现和治疗至关重要。

目的
本文旨在提供一份最新的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则,以帮助医
生在临床实践中进行准确的诊断。

方法
我们综合了近年来相关研究和临床指南的内容,结合专家意见,制定了以下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则:
1. 临床症状准则:
- 静脉窦区域局部疼痛
- 静脉窦区域静脉淤积
- 其他与静脉窦血栓形成相关的症状
2. 影像学表现准则:
- 静脉窦区域磁共振成像(MRI)或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显示静脉窦内血栓形成
3. 实验室检查准则:
- 降钙凝血酶原激活物时间(ACT)延长
- 凝血酶时间(TT)延长
- 平台凝血酶原时间(PT)延长
- 血小板计数降低
- 血红蛋白浓度降低
结论
该诊断准则考虑了临床症状、影像学表现和实验室检查方面的指标,为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提供了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然而,鉴于该准则的制定尚属初步,进一步的研究和验证仍然是必要的。

> 注意:本文提供的静脉窦血栓形成诊断准则仅供参考,具体的诊断和治疗请咨询专业医生。

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最新版)

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最新版)

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最新版)静脉窦血栓形成临床表现及诊断方法(最新版)摘要本文旨在探讨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以及最新的诊断方法。

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它通常发生在颅内静脉窦及肌窦中。

了解其临床表现和有效的诊断方法对早期治疗和预防并发症至关重要。

介绍静脉窦血栓形成指的是颅内静脉窦及肌窦中的血栓形成。

这种病情常常由静脉内血液流动受阻、血浆高凝、或其他局部因素引起。

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头痛、视力改变、意识障碍等。

早期诊断对于避免并发症和进行有效治疗至关重要。

临床表现静脉窦血栓形成的临床表现是多样的,因个体差异和血栓位置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常见的临床症状:1. 头痛:头痛是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以出现在任何部位,疼痛程度也不尽相同。

头痛可能持续较长时间,并伴随其他症状如恶心、呕吐等。

2. 视力改变:静脉窦血栓形成可引起视力模糊、视力减退或视野缺损。

这种改变可能是突发的或逐渐加重的,应引起警惕。

3. 意识障碍:静脉窦血栓形成可能导致意识障碍,表现为嗜睡、昏迷或精神状态改变。

诊断方法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和临床症状综合分析。

以下是常用的诊断方法:1. 脑磁共振成像(MRI):MRI能够提供详细的图像,帮助医生观察血管情况和血栓形成程度。

2. 影像学验证: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确诊可以通过脑磁共振静脉成像(MRV)、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影像学检查进一步确认。

3. 血液检验:血检可以排除其他可能引起类似症状的疾病,并检测血栓相关指标。

结论静脉窦血栓形成是一种严重的疾病,临床表现多样,包括头痛、视力改变和意识障碍。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避免并发症和提高治疗成功率至关重要。

脑磁共振成像、影像学验证和血液检验是常用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确定病情。

6例重症急性静脉窦血栓诊断及治疗

6例重症急性静脉窦血栓诊断及治疗

6例重症急性静脉窦血栓诊断及治疗摘要】目的研究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的方法及疗效。

方法总结我院自2005年以来6例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的局部溶栓治疗经验,女4例,男2例,其中均采用一侧股动脉及对侧股静脉Seldinger 穿刺,导管置入一侧静脉窦血栓处后,于颈内动脉及静脉窦血栓处先后各用尿激酶50万U,以每分钟1万U泵入,再于静脉窦血栓处泵入尿激酶持续溶栓,维持外周血中纤维蛋白原含量1.0~1.5g/L,同时予全身肝素化,维持外周血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正常值的2~3倍。

结果本组6例痊愈,颅内压正常,神志清楚,无神经功能障碍,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见浅表静脉扩张消失,静脉窦显影较前明显好转,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侧支循环血管的建立。

结论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采用动静脉系统联合应用尿激酶局部溶栓治疗是快速、安全、有效的方法。

【关键词】溶栓治疗硬脑膜窦血栓形成治疗结果颅内静脉窦血栓(CVT)是一种较少见的闭塞性脑血管病,包括皮质静脉、深部脑静脉和硬膜静脉窦的血栓。

血栓使静脉窦狭窄或闭塞,继而出现颅内压升高、脑组织水肿、静脉性梗死及出血性梗死。

重症硬脑膜静脉窦血栓患者(病情不断恶化或广泛血栓形成),常表现为进行性加剧的颅内压增高,伴随或不伴随神经功能障碍,其内科保守治疗疗效差、病程长、并发症多。

本文报道2005.8~2010.8我科收治的6例不同部位的重症颅内静脉窦患者,采用的治疗,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女4例,男2例。

年龄24~52岁,平均33岁。

其中4例女性病前1~2周均有正常分娩史,1例病前1周有上呼吸道感染史,1例无明显病因。

均有进行性加剧的持续头痛,抽搐,患者意识状态进行性加重,甚至昏迷。

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lasgow coma scale,GCS):4例5~7分,2例3分。

自发病到治疗时间为20~30d不等。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常规及细菌培养检查正常,压力均大于400mmH2O (100mmH2O=0.098kPa);凝血酶原时间、凝血酶原活动度、部分活化凝血活酶时间均正常,纤维蛋白原均增高(>4.5g/L)。

静脉窦血栓的影像诊断

静脉窦血栓的影像诊断
间接征象
MRI可以观察到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引起的脑实质内多发散在出血灶、脑室积血、脑水肿等情况,与CT检查类似。 此外,MRI还可以显示脑组织的充血和水肿情况。
血管造影检查
直接征象
血管造影可以显示静脉窦内的血栓以及血栓的位置和范围。同时,还可以观察到血栓造成的静脉回流 障碍和侧支循环的形成情况。
间接征象
脑膜刺激征:部分患者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 、克尼格征阳性等。
05
讨论与分析
静脉窦血栓形成的原因和机制
原因
外伤、感染、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
VS
机制
血液凝固性增加、血流速度减慢、血管壁 损伤等。
不同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诊断中的优缺点
超声检查
无创、实时、便携,可观察血流状态,但操 作者依赖性强。
疑诊:若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明显血栓,但患者有典型的三联征表现,可疑诊为本病 。
诊断结果与诊断标准
• 排除:若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明显血栓,且患者无典型三联 征表现,可排除本病。
诊断结果与诊断标准
诊断标准
局灶神经功能缺损:部分患者可出现局灶性神经功能缺 损,如偏瘫、失语等。
颅内高压:颅内压增高,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等颅 内高压症状。
血管造影可以显示脑实质内多发散在出血灶、脑室积血、脑水肿等情况,与CT检查和MRI检查类似。 此外,血管造影还可以观察到血栓对静脉瓣膜的影响情况。
04
影像学表现与诊断结果
颅内静脉窦血栓的影像学表现
直接征象
间接征象
静脉血管显影不完整或消失:急性期可见受累静脉窦不显 影或显影不完整,部分可见侧支循环建立。
所有患者均接受了CT、MRI、DSA等 影像学检查。检查方法的选择根据患 者的具体情况而定。

静脉窦血栓的影像诊断

静脉窦血栓的影像诊断
治疗方案:药物治疗、手术治疗或其他治疗方法
治疗效果:血栓溶解、血管再通等
案例一:患者年龄、性别、病史等基本信息
影像诊断结果:静脉窦血栓的位置、大小、形态等
静脉窦血栓的影像诊断展望
PRT 06
影像诊断技术的发展趋势
高分辨率成像技术:提高图像清晰度,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静脉窦血栓
功能成像技术:通过观察器官或组织的功能变化,提高诊断准确性
PRT 05
典型案例介绍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案例二:患者女性,32岁,因突发性耳鸣、听力下降就诊,MRI显示左侧乙状窦血栓形成
案例一:患者男性,45岁,因头痛、恶心、呕吐就诊,CT显示右侧横窦血栓形成
案例三:患者男性,58岁,因肢体麻木、无力就诊,CT显示左侧上矢状窦血栓形成
案例四:患者女性,25岁,因面部肿胀、头痛就诊,MRI显示右侧海绵窦血栓形成
智能化诊断技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辅助诊断,提高诊断效率
远程医疗技术:实现远程影像诊断,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效率
未来静脉窦血栓影像诊断的挑战与机遇

挑战:提高诊断准确性,减少误诊率
机遇:新型影像设备的研发和应用,如高分辨率CT、磁共振等
机遇: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应用,如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等
挑战:降低辐射剂量,减少对患者的伤害
挑战:提高诊断效率,减少检查时间
机遇:低剂量扫描技术的应用和优化,如自适应扫描、迭代重建等
提高影像诊断准确率的措施与建议
提高影像设备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建立影像诊断的规范和标准,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加强影像医生的培训和经验积累
采用多模态影像技术,如CT、MRI、超声等
THNK YOU

“静脉窦血栓”的诊断要点及特别提醒,附表:静脉性脑梗死与动脉性脑梗死的鉴别要点

“静脉窦血栓”的诊断要点及特别提醒,附表:静脉性脑梗死与动脉性脑梗死的鉴别要点

“静脉窦血栓”的诊断要点及特别提醒,附表:静脉性脑梗死与动脉性脑梗死的鉴别要点静脉窦血栓静脉窦血栓(dural sinus thrombosis, DST)静脉窦血栓(DST)为静脉窦内血栓导致静脉性脑梗死及颅内压增高的脑血管病,也可侵犯脑浅及深静脉。

临床上易误诊,基础疾病包括围生期、感染、脱水、口服避孕药、血液病、抗磷脂综合征、肿瘤、创伤等。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包括恶心、呕吐、抽搐、视盘水肿、神经功能障碍、意识障碍等。

【诊断要点】1.好发部位依次为上矢状窦、横窦、乙状窦、海绵窦、直窦、脑静脉,平扫密度增高(CT值>50HU)(图1A),可为绳索状。

2.静脉性脑梗死为椭圆形低密度伴灶内高密度(图1B、C)。

3.大脑镰和小脑幕增厚及密度增高。

4.增强示静脉窦内充盈缺损。

【特别提醒】1.可疑病例应行MRI及DSA检查。

2.大静脉血栓为丘脑等对称性低密度。

3.需与动脉性脑梗死等鉴别(表1)。

图1静脉窦血栓(DST)A.男,44岁。

MRV证实多发DST。

大脑大静脉、直窦(白箭)、矢状窦后部密度增高(白色短弯箭),CT值66HU。

横窦密度也见增高(未列出)。

B、C.女,25岁。

产后头痛、呕吐。

DSA证实多发DST。

B.两侧颞叶及右基底节多发低密度灶(3个白箭),颞叶病变内见块状不均匀高密度;C. 2个白箭示左侧横窦、乙状窦及颈内静脉闭塞表1静脉性脑梗死与动脉性脑梗死的鉴别要点项目静脉性脑梗死动脉性脑梗死好发年龄各年龄段,青年为主中老年常见基础疾病高凝状态、围生期、口服避孕药、外高血压、糖尿病、高血伤、感染性疾病、脱水、恶性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肾病、颈静脉损伤脂、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变部位上矢状窦,其次为横窦、乙状窦、海绵窦、Galen 静脉-直窦脑深部与脑干穿支动脉、分水岭区、大脑中动脉等脑实质平扫不规则或椭圆形低密度灶,内见椭圆形或斑片状高密度,大脑镰及小脑幕增厚及密度增高局限性、大片状或分水岭区低密度、较大动脉血栓形成时可见动脉密度增高征深静脉/静脉窦平扫条状、索状密度增高正常平扫是否符合动脉分布不符合动脉分布区特点符合动脉分布范围CT增强扫描呈三角形或“8”字形充盈缺损亚急性及以后可见强化CT灌注CBF及 CBV可能↑,MTT↑CBF↓CBV 不同表现,MTT↑确诊影像学方法及表现MRV,增强 MRV,DSA CTA,MRA,DSA。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
1资料与方法
搜集2008年至2011年经临床、辅助检查确诊并治愈的18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病人,男8例,女10例,年龄12-64岁,平均38岁,起病急,表现为头痛、恶心、视乳头水肿等颅内高压的表现,另外有癫痫、反应迟钝、局限性神经功能障碍等。影像学检查:18例行MR扫描加MRV扫描,12例行CT平扫同时增强扫描,6例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
摘要】目的探讨脑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表现及各种影像学表现,并对各种影像学检查的价值进行评价。资料与方法回顾分析我院最近三年18例脑静脉窦血栓病人的临床表现,MR、CT、血管造影的表现。全部病例均经过MR扫描,包括SE序列及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运用时间飞跃法(2D-TOF)。12例经CT检查,全部做平扫及增强扫描,6例经血管造影检查。结果MR18例均显示良好,既包括显示栓塞静脉的直接表现,又包括脑实质改变的间接表现。12例CT扫描中有5例表现为脑实质内异常改变,9例CT增强扫描显示“空三角态、大小、范围。结论CT平扫对静脉窦血栓的显示率相对较低,增强扫描可提高显示率。脑血管造影可清晰显示栓塞情况和侧枝循环情况,为目前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金标准,如果病变是处于早期,还可以进行血管内溶栓治疗,缺点是费用高,属于有创检查,MR(特别是运用MRV)可以较清晰地显示静脉窦血栓的情况,脑实质的改变情况,更重要的是一种无创的检查方法,综合考虑MR是诊断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最佳选择。
3讨论
静脉窦血栓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生育期的妇女,特别是产褥期高发,按照静脉血栓形成的原因分为感染性和非感染性两类。病理变化主要是与病变静脉窦或静脉通畅程度以及侧枝循环是否建立有关[1]。当部分发生栓塞或侧枝循环良好时可无症状,当全部阻塞时同时侧枝循环又没有有效建立,则形成静脉性栓塞,引起脑淤血、脑水肿、脑出血。脑出血多位于大脑表层,出血量一般不大,出血是因为皮层浅静脉回流受阻,静脉血管内压增大,红细胞经血管壁渗透到周围脑组织。本病以颅内压增高为特点,头痛通常是最常见、最早出现的症状[2],慢性或急性起病,头痛进行性加重,还有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视力下降等症状,神经定位症状和体征取决于栓塞的部位和程度。局限于前部、范围小的血栓可无症状和体征,累及顶枕部的可有明显症状,除了颅内高压症状外,还可出现偏瘫、下肢感觉障碍等,意识障碍、癫痫发作也可发生。腰穿脑脊液压力增高,可见红细胞,感染性的可见中性粒细胞增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nd
compensated
venous
drainage。
六、静脉窦血栓的影像
1、CT检出率较低。 2、MRI可直接显示静脉窦和血栓,且脑静脉窦
中血栓有特异信号表现, 并对显示血栓后继发 性病变的敏感性较强。但MRI在显示直窦、大 脑大静脉和大脑内静脉血栓形成不敏感,对其诊 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人增大2 7~7倍。
四、静脉窦血栓形成的病理
静脉窦阻塞 受累静脉窦引流区内出现脑水肿,并可有红
细胞渗出,引起脑出血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 若血栓范围广,严重影响循环时,可出现血
管怒张、脑静脉瘀血、脑水肿、颅内压增高。 患者的皮质及皮质下可见多数出血点、出血 性梗塞或软化灶,病灶周围可出现典型的环 状出血点。
表现,则应考虑有乙状窦血栓形成的可能。 其主要症状为:颅内压增高、嗜睡、复视及头
部静脉怒张,严重者出现精神症状和昏迷,病 变对侧出现不全偏瘫和锥体束征。
乙状窦血栓
直窦血栓
很少见,常发生于感染、外伤和脱水等情况。 患者出现昏迷,颅内压急剧升高,肢体强直, 惊厥或呈去大脑强直发作,手足抽搐或不自主 舞蹈动作等症状,脑内出血可破入脑室而引起 血性脑脊液。病情危重,患者可在短期内死亡。
由于本病极为少见,临床上常误诊为脑出血或 脑室出血,往往在尸检时才能明确诊断。
直窦血栓
横窦血栓
48 year-old man with 5
week hiΒιβλιοθήκη tory of very slight
recurrent headaches 。
MRI and DSA show right
lateral sinus thrombosis
海绵窦在MRI的位置
海绵窦在MRI的位置
静脉窦示意图
二、静脉窦血栓的分类
根据病变性质:炎性血栓形成 非炎性血栓形成
三、静脉窦血栓的病因
感染性 :易引起海绵窦及乙状窦血栓形成 。 非感染性 :多见于上矢状窦。 约20%原因不明。
感染性静脉窦血栓病因
易引起海绵窦及乙状窦血栓形成 。
接受诸多导静脉和小脑静 脉的引流。
静脉与静脉窦
乙状窦在MRI的位置
海绵窦
位于颅中窝,蝶鞍的两侧, 接受眼上、下静脉的血液。 其后部通过岩上窦与横窦 交通,经岩下窦与乙状窦 或颈内静脉交通,通过基 底丛与椎内静脉丛交通, 通过基底静脉、大脑大静 脉与直窦相连。
海绵窦内有动眼神经、滑 车神经、外展神经、三叉 神经和颈内动脉通过。
海绵窦血栓表现
炎性多见。可见动眼、滑车、外展神经麻痹, 伴或不伴三叉神经第1支的疼痛和感觉减退; 甚至累及三叉神经第2支。
由于静脉回流障碍,可引起眼睑、结膜水肿, 眼球突出。患者还可出现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海绵窦血栓形成可引起脑膜炎、脑脓肿、颈内 动脉炎、颈内动脉海绵窦瘘及蛛网膜下腔出血 等并发症,并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
随着医生认识的提高和影象技术的发展,特 别是MRI和MRV,大大提高了该病的诊断率, 治疗也有很大进展。
一、脑静脉窦的解剖
脑静脉窦主要有6个: 上矢状窦 下矢状窦 直窦 横窦 乙状窦 海绵窦
颈内静脉造影示意图
上矢状窦
位于大脑镰的上缘,向 后至枕内粗隆附近的窦 汇。
主要接受大脑背外侧面 和内侧面上部的血液, 以及通过蛛网膜绒毛再 吸收的脑脊液。上矢状 窦的血流方向由前向后, 在颅内与大脑浅、深静 脉以及其它窦腔相通。
五、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表现
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多见炎性静脉窦血栓形成。 神经系统症状因受累静脉窦的部位、范围、血栓
形成的速度、侧枝循环建立的情况不同而异。一 般有以下症状: 1、颅内压增高 2、静脉窦阻塞引起循环障碍的局 灶症状(颜
面肿胀、静脉怒张、球结膜水肿、突眼等)。 3、继发的脑梗塞、出血所致的限局性症状。
多继发于眼眶、面部、乳突、鼻 窦、颅内感染或败血症, 中耳乳 突部的感染。
非感染性静脉窦血栓病因
(1)血液成份的改变:高凝状态,高脂血症、口服 避孕药、血液病。
(2)血液动力学改变:全身衰竭、脱水、心力衰竭、 高热等,血流缓慢而形成血栓。
(3)机械因素:外伤、开颅后、肿瘤或血肿压迫等。 (4) 近年来,遗传因素受到重视,约占15%~20%。 (5) 活性蛋白C抵抗的个体患本病的危险度较正常
MRI上矢状窦位置
上矢状窦在MRI的位置
下矢状窦
位于大脑镰下缘上方1cm 左右,呈弓形向后走行, 至小脑幕的前缘处,与 大脑大静脉汇合延续为 直窦。
下矢状窦主要接受大脑 内侧面、大脑镰及胼胝 体的部分静脉血,血流 方向也是由前向后。
直窦
自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汇合的膨大起始,位于 大脑镰与小脑幕的附着处,向后直行,在枕内粗 隆附近与上矢状窦汇合。
主要接受大脑大静脉与下矢状窦的静脉血。
直窦在MRI的位置
横窦
为颅内最大成对的静
脉窦,横窦起于窦汇, 向外、向前行至岩枕 裂处急转直下延续为 乙状窦。上矢状窦血 液偏流于右侧者居多 (约63%),所以右侧 横窦较粗。正常人亦 可见一侧横窦缺如。
横窦示意图
横窦在MRI的位置
乙状窦
是两侧横窦的延续,也是 颅内成对的静脉窦。位于 颞骨乳突部和枕骨内侧的 乙状沟内,上接横窦,下 经颈静脉孔延续为颈内静 脉。
上矢状窦血栓表现
多为非炎性血栓,与妊娠、消耗和恶 液质等因素有关(见前面非炎性血栓病 因),多见于幼儿、老年人及产妇。
主要临床表现: 1、颅内压增高 2、额顶上部皮质受损:以下肢为 重的偏瘫、癫痫、皮层觉障碍、 精神症状等。 3、头皮静脉怒张。
上矢状窦血栓
乙状窦血栓
多为单侧,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当化脓性中耳炎或乳突炎的患者出现败血症的
内容
一、静脉窦的解剖 二、静脉窦血栓的分类 三、静脉窦血栓的病因 四、静脉窦血栓的病理过程 五、静脉窦血栓的临床表现 六、静脉窦血栓的影像特征 七、静脉窦血栓的继发改变 八、静脉窦血栓的诊断 九、静脉窦血栓的治疗
前言
静脉窦血栓是一种不常见的特殊临床类型的 脑血管病,是血栓引起窦腔狭窄、闭塞、脑 静脉血回流和脑脊液吸收障碍的一种疾病。 其临床表现及体征缺乏特异性,临床常有误 漏诊的发生,延误最佳治疗时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