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兼爱中》译文
墨子兼爱原文和翻译

墨子兼爱原文和翻译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墨子兼爱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2)?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3)?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4)。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注释(1)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
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
《墨子兼爱中》译文

《墨子·兼爱中》翻译此为本人整理,不足之处望给予指正。
第一段:子(第二人称的尊称)墨子言曰:“仁人之(取独)所以(用来)为事者,必(一定)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用)此为事者也。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天下之利何(什么)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补充音节,无义)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劫夺),人之与人之相贼(杀害),君臣不惠(名作动,施惠)忠(名作动,效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译】: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
”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果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之害。
”第二段:既以(通“已”已经)非(意动,以…为非;认为…不对)之,何以(宾语前置,以何,用什么)易(改变)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看待)人之国若(像)视其(代词,指自己)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所以)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控制)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傲视)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不)起者,以(因为)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称赞)之。
“【译】:既然已经认为这些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彼此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
”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彼此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应该怎么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看待自己之身。
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融洽、协调。
兼爱中文言文翻译

原文: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也。
天下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誉之曰:“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利则安。
”此圣王之道,而天下之大利也。
今天下为异,乱,异乎治;乱,异乎安。
当此之时,天下哀苦,不得安其乐宅,以效其志意,入则父子不相亲,出则君臣不相正。
吾所以为此言者,欲审合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故曰:“仁者誉之曰:‘天下兼相爱交相利,必无贼乱焉。
’”译文:兼相爱,互惠互利,这是圣王治理国家的方法。
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护,强大的不会压迫弱小的,众多的不会侵夺寡少的,富有的不会侮辱贫穷的,尊贵的不会傲视卑贱的,狡诈的不会欺骗愚昧的。
天下所有发生的祸乱、篡夺、怨恨,都是因为人们不相爱而产生的。
因此,仁者赞誉说:“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护,互相利益,那么国家就会治理好,人们就会生活得安宁。
”这是圣王治理国家的方法,也是天下的大利益。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天下大乱,不同于治理良好的时代;大乱不同于安宁。
在这个时候,天下的人民痛苦不堪,无法安居乐业,实现自己的志向。
在家里,父子之间不相亲近;在外面,君臣之间不相正。
我之所以这样说,是想要详细阐明兼相爱、互惠互利的方法,使天下的人都能相爱,强大的不压迫弱小的,众多的不侵夺寡少的,富有的不侮辱贫穷的,尊贵的不傲视卑贱的,狡诈的不欺骗愚昧的。
如果天下所有的祸乱、篡夺、怨恨都能消解,那都是因为人们相爱而产生的。
所以说:“仁者赞誉说:‘如果天下的人都互相爱护,互相利益,那么必然不会有贼乱。
’”此篇《兼爱》阐述了墨子对于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理想追求。
墨子认为,只有兼相爱、交相利,才能消除社会的矛盾和纷争,实现国家的治理和人民的安宁。
这一思想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墨子兼爱中 翻译 译文

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 必兴天下之利, 除去天下之害, 以此为事者也.”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班, 家之与家之相篡, 人之与人之相贼, 君臣不惠忠, 父子不慈孝, 兄弟和睦调, 此由天下之害也.“ 既以非之, 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 视人之家若视其家, 视人之身若视其身.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 家主相爱则不相篡, 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 父子相爱则慈孝, 兄弟相爱则和调.天下之人皆相爱, 强不执弱, 众不劫寡, 富不侮贫, 贵不敖贱, 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 以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誉之.“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 乃若兼则善矣.虽然, 天下之难物于故也.“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 特不识其利, 辩其害故也.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 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 韦以带剑, 练帛之冠, 入以见于君, 出以践于朝.是其故何也?君说之, 故臣为之也.昔者楚屡王好士细要, 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 胁息然后带, 扶墙然后起, 比期年, 朝有黧黑之色,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 故臣能之也.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 教驯其臣, 私令人焚舟失火, 试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其士而进之.士闻鼓音, 破萃乱行, 蹈火而死者左右百人有余.越王击金而退之.”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 杀身而为名, 此天下苍生之所皆难也, 若苟君说之, 则众能为之, 况兼相爱, 交相利, 与此异矣, 夫爱人者, 人亦从而爱之;利人者, 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 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 人亦从而害之.此何难之有焉, 特上不以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今天下之君子, 忠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当兼相爱, 交相利.此圣王之法, 天下之治道也, 不成不务为也.”译文墨子说:“仁人处置事务的原则, 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 以此原则来处置事务.”既然如此, 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 而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 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 人与人之间相互摧残, 君臣之间不相互施惠、效忠, 父子之间不相互慈祥、孝敬, 兄弟之间不相互融洽、协调, 这就都是天下之害.”既已认为不相爱分歧毛病, 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既然这样, 那么人们全都相爱、交互得利应该怎样做呢?墨子说道:“看待他人国家就象自己的国家, 看待他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 看待他人之身就象自己之身.”所以诸侯之间相爱, 就不会发生野战;家族宗主之间相爱, 就不会发生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摧残;君臣之间相爱, 就会相互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 就会相互慈祥、孝敬;兄弟之间相爱, 就会相互融洽、协调.天下的人都相爱, 强年夜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 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 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 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下者, 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发生的原因, 是因为相爱而生产的.所以仁者称誉它.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兼爱固然是好的.即使如此, 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 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原故.畴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欠好的衣服, 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戴母羊皮缝的裘, 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 头戴熟绢作的帽子, (这身服装)进可以拜会君上, 出可以往来朝廷.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 所以臣下就这样做.畴前楚灵王喜欢细腰之人, 所以灵王的臣下就吃一顿饭来节食, 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 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比及一年, 朝廷之臣都(饥瘦得)面有深黑之色.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 所以臣下能做到这样.畴前越王句践喜爱士兵勇猛, 训练他的臣下时, 先把他们集合起来, (然后)放火烧船, 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玉帛全在这船里.”越王亲自擂鼓, 让将士前进.将士听到鼓声, (争先恐后), 打乱了步队, 蹈火而死的人, 近臣达一百人有余.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墨子·兼爱原文及翻译

墨子·兼爱原文及翻译墨子名翟,是宋国人,从小喜欢讲学。
有一天,他的弟子禽滑厘和他辩论起来,互相批评对方的学说不正确,又都很固执,谁也说服不了谁。
他们争吵到深夜,互不相让,难以结束,墨子就把它记下来,写成《非命》篇,作为自己的著作,从此,墨子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
原文:今人主之患,不在于人臣之不信,在于人主之不明;不明则赏罚不信矣。
故人主必有鉴也,必有见也,有以自知。
赏罚不信则禁令不行矣。
夫赏罚不信,禁令不行,此乱之所由生也。
君上,一国之本也。
国将亡,必先亡其君上。
何谓爱民?曰:必知其所利,必知其所恶。
二者,知而爱之,利而知之,可谓爱民矣。
爱民者,能得其利也;得其利者,能用其力也;用其力者,能爱其民也;爱其民者,能用其威也。
何谓恶民?曰:必知其所害,必知其所利。
二者,知而恶之,恶而知之,可谓恶民矣。
恶民者,能除其害也;除其害者,能用其力也;用其力者,能恶其民也;恶其民者,能用其威也。
及其身死国亡而后悔之,可谓晚已!爱民之道:务在博爱,必得其志。
博爱之人,谓之好善。
好善者,必以其道还诸天。
天之爱民,何厚于君上?凡兼相爱,交相利,必得其利,爱利之交,天下无不爱者。
爱民之道,在兼相爱;交相利。
利人者爱己,利己者利人。
此天之道,人之行也。
若夫爱人利人之义,未尽行也,天下之事有不可者三,可以言者一,可以行者二,而不可言者三。
古者圣王以为天下,非利之也;以为民,非害之也;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故圣王之立法度,设赏罚,所以利人也;所以利己也;所以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非以害人也。
故圣王不务为不利,不求为不害,而天下治;不敢专为天下之大利,而天下大害。
故曰:“不务为不利,不求为不害”,此之谓也。
不务为不利,不求为不害,而天下治;不敢专为天下之大利,而天下大害。
故曰:“不务为不利,不求为不害”,此之谓也。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礼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也,必无信也,此物奚宜至哉?自反而忠矣,自反而有信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孝也,必无义也,此物奚宜至哉?自反而孝矣,自反而有义矣,其横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弟也,必无勇也,此物奚宜至哉?。
《墨子》卷15兼爱(中)诗解3大禹治水兼利天下文王泽被鳏寡孤独

《墨子》卷15兼爱(中)诗解3大禹治水兼利天下文王泽被鳏寡孤独题文诗:然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不可,行之物也.譬挈太山,越河济也.子墨子言:是非其譬;夫挈太山,而越河济,可谓毕劫,而有力矣;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况乎,兼相爱之,与交相利,则与此异,古圣行之.何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水,孙水皇水;北为防水,原水泒水,注召之邸,嘑池之窦,洒为厎柱,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之与,西河之民;东方漏穿,大陆迂水,防孟诸泽,洒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南为江汉,淮河汝水,东流之注,五湖之处,以利荆楚,吴越之与,南夷之民.此言禹事,吾今行兼.人间大爱,真情常在,常在常再,真情永恒.昔者文王,之治西土,若日若月,乍光四方,于西土也.不为大国,以侮小国,不为众庶,以侮鳏寡,不为暴势,夺穑人之,黍稷狗彘.上天屑临,文王之慈,是以老而,无子有所,得终其寿;鳏寡孤独,有所杂于,生人之间;少而失其,父母者有,所依而长.此文王事,吾今行兼.昔者武王,将事泰山,遂曰泰山,有道曾孙,周王有事;大事既获,仁人尚作,以祗商夏,蛮夷丑貉;虽有周亲,不若仁人;万方有罪,维予一人.此武王事,吾今行兼.故墨子曰:今天下之,君子忠实,欲天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此,圣王之法,天下治道,不可不务.真情兼爱,爱己及人,仁者爱人,情怀天下.【原文】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不可行之物也。
譬若挈太山越河、济也。
”子墨子言:“是非其譬也。
夫挈太山而越河、济,可谓毕劫有力矣。
自古及今,未有能行之者也;况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古者圣王行之。
”何以知其然?古者禹治天下,西为西河渔窦,以泄渠、孙、皇之水。
北为防、原、泒,注召之邸(11)、嘑池之窦,洒为底(厎)柱(12),凿为龙门,以利燕代胡貉与西河之民。
东方漏之陆(13),防孟诸之泽,洒为九浍,以楗东土之水,以利冀州之民。
墨子兼爱

《墨子·兼爱中》译文墨子说:“仁人所要做的事,必须是兴天下的利,除天下的害,以此为目标。
”然而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这样说:“现在,像国家与国家之间相互攻打,家与家之间相互抢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损害,君对臣无恩惠,臣对君不尽忠,父对子不慈爱,子对父不孝敬,兄弟之间不和睦,这都是天下的害了。
”考察这些害的起因是什么?是因为人与人之间不相爱而导致的。
墨子说:“是由于人不相爱而产生的。
现在的诸侯仅知道爱自己的国家,不爱他人的国家,所以不惜用全国的力量,去攻打别国。
今卿大夫只知道爱自己的家,不爱别人的家,所以不惜用全家的力量去抢夺别人的家。
现在人只爱自身,不爱他人,所以不惜用全身的力量去损害他人之身。
凡是诸侯不相爱,必定发动野战。
卿大夫不相爱,就一定相互抢夺。
人与人不相爱,就互相损害。
君臣不相爱,就没有惠与忠,父子不相爱,就没有慈孝,兄弟不相爱,就没有和睦。
天下的人都不相爱,强必凌弱,富必侮贫,贵必傲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的祸害、争夺、怨恨,产生的原因,都是因为不相爱。
所以仁人认为这样不对,既然认为不对,“用兼相爱,交相利的办法改变它。
”什么是“兼相爱、交相利”的方法呢?墨子说:“把别人的国家看作是自己的国家,把别人的家,看作是自己的家,把别人的身,看作是自己的身,所诸侯相爱,就不会发动野战,家主相爱,就不会互相争夺,人人相爱,就不会互相损害,君臣相爱,必定上惠下忠,父子相爱,就会上慈下孝,兄弟相爱必定和睦相处。
天下的人都相爱,强不凌弱,众不动寡,富不侮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所有天下的祸害抢夺怨恨,都可以让它不发生,这是由于相爱的缘故,所以仁者称赞它。
”但现在天下的士君子都说:“不错,兼爱当然很好,但这是天下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啊!”墨子说:“天下的士君子,只是不知道兼爱的利益,不明辨它的功效罢了。
”现在要是攻城野战,为了名誉而牺牲自己的生命,这才是天下百姓认为最难办的事呢!但是君子如果喜欢,那么他的部下也能够做得到。
战国鲁国-墨子《兼爱》原文、译文及注释

战国鲁国-墨子《兼爱》原文、译文及注释原文:兼爱战国鲁国-墨子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也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
盗爱其室,不爱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身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
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有亡。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有亡。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翻译: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圣人是以治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
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
墨子兼爱译文

墨子兼爱译文《墨子·兼爱》原文有好多章节呢,咱就先从比较经典的部分开始翻译哈。
原文:“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之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翻译过来就是这么个意思哈。
要是让全天下的人都互相友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那还能有不孝顺的人吗?你要是把父亲、兄长和君主都看成和自己一样(重要),怎么会做出不孝顺的事呢?还能有不慈祥的人吗?把弟弟、儿子和臣子都看成和自己一样,怎么会做出不慈祥的事呢?所以啊,不孝顺和不慈祥的人就不会有了。
那还会有小偷和强盗吗?要是把别人的家看成自己的家一样,谁还会去偷呢?把别人的身体看成自己的身体一样,谁还会去伤害呢?所以小偷和强盗也就不会有了。
那还会有大夫互相扰乱家族、诸侯互相攻打别的国家这种事吗?要是把别人的家族看成自己的家族,谁还会去扰乱呢?把别人的国家看成自己的国家,谁还会去攻打呢?所以大夫互相扰乱家族、诸侯互相攻打的这种事也就不会有了。
出处呢,就是《墨子·兼爱》。
你看啊,墨子的这个想法其实挺实在的。
他就像是在跟大家唠家常一样,说你看啊,大家要是都互相友爱,就像爱自己一样爱别人,那这个世界上好多糟心事就都没了。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说的,大家都互相体谅,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想,那哪还有那么多矛盾呢?就像在一个小区里,如果每家每户都把邻居当成自己家人一样对待,还会有因为占个楼道空间就吵架的事吗?或者在公司里,如果同事之间都像对待自己一样对待别人,那还会有因为抢个项目就互相使绊子的情况吗?墨子这思想虽然是老早以前的,但拿到现在来说,也还是很有道理的,就像我们长辈经常念叨的,大家互相包容,这个世界就和谐了。
《墨子兼爱中》注释与翻译

墨子兼爱中原文: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1)?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2),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是以行者非之(3)。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
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4)。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若君说之(5),则士众能为之。
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6),韦以带剑(7),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兼爱》(上、中、下)原文-出自《墨子》卷四

《兼爱》(上、中、下)原文-出自《墨子》卷四关键词:墨子兼爱一:《兼爱上》1、兼爱上: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兼爱上: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
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
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
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
治理混乱又何尝不是这样,必须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治理。
如果不知道混乱产生的根源,就不能治理。
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不可不考察混乱产生的根源。
2、兼爱上: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兼爱上:试考察混乱从哪里产生呢?起于人与人不相爱。
臣与子不孝敬君和父,就是所谓乱。
儿子爱自己而不爱父亲,因而损害父亲以自利;弟弟爱自己而不爱兄长,因而损害兄长以自利;臣下爱自己而不爱君上,因而损害君上以自利,这就是所谓混乱。
反过来,即使父亲不慈爱儿子,兄长不慈爱弟弟,君上不慈爱臣下,这也是天下的所谓混乱。
父亲爱自己而不爱儿子,所以损害儿子以自利;兄长爱自己而不爱弟弟,所以损害弟弟以自利;君上爱自己而不爱臣下,所以损害臣下以自利。
这是为什么呢?都是起于不相爱。
3、兼爱上: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墨子之15章兼爱(中)》完整版原文全文及白话文翻译

《15章兼爱(中)》原文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崇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
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兼爱文言文的翻译高中

《兼爱》者,墨子之教也。
子墨子曰:“天下兼相爱,强不执弱,众不暴寡,富不辱贫,贵不傲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
是以贤者不仁则乱,不肖者不仁则危,盗贼淫暴则乱,臣子不忠则危。
故仁者之为天下度也,曰:‘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不识天下之人,与我同类者,不可一日而相离也。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若一身,此圣王之道,而天下之大利也。
”翻译:《兼爱》,是墨子所倡导的教义。
墨子说:“如果天下的人都能够兼相爱,那么强者不会欺凌弱者,多数人不会欺凌少数人,富人不会侮辱穷人,贵族不会傲视贫贱,欺诈者不会欺骗愚昧之人。
天下所有的祸乱、篡夺、怨恨,它们的起因,都是因为人们不相爱。
因此,贤人如果不仁,就会导致混乱;不贤的人如果不仁,就会导致危险;盗贼、淫乱、暴虐之人,会导致混乱;臣子如果不忠诚,就会导致危险。
所以,仁者对于天下的考量,会说:‘把别人的国家看作自己的国家,把别人的家庭看作自己的家庭,把别人的身体看作自己的身体。
’不认识天下的人,和我一样的人,是不能够一天不在一起的。
如果天下的人都能够兼相爱,爱别人就像爱自己一样,就像是自己的身体一样,这就是圣王的治国之道,也是天下的大利。
”墨子认为,兼爱是解决天下诸多问题的根本之道。
他主张人们应该超越亲疏、贵贱、贫富的界限,以平等的心态对待所有人。
他认为,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兼爱,那么天下将不会有战争、欺诈、贪婪等种种罪恶,人们将生活在和谐、安宁的环境中。
在墨子的眼中,兼爱不仅仅是道德的倡导,更是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
他强调,国家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都需要建立在兼爱的基础上。
只有当人们都能够以爱心对待他人,才能构建一个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
在现代社会,墨子的兼爱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面对全球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不同文化、不同阶层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尊重,倡导兼爱,消除偏见,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墨子兼爱原文和翻译

墨子兼爱原文和翻译墨子兼爱原文和翻译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墨子兼爱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2)?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3)?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4)。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注释(1)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
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
墨子·兼爱原文及翻译

墨子·兼爱原文及翻译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2)?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3)?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4)。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译文:圣人是以治理天下为职业的人,必须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才能对它进行治理。
如果不知道混乱从哪里产生,就不能进行治理。
这就好像医生给人治病一样,必须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才能进行医治。
如果不知道疾病产生的根源,就不能医治。
墨子兼爱原文和翻译

墨子兼爱原文和翻译墨子兼爱原文和翻译兼爱是墨家学派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之一,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是墨子兼爱原文和翻译,欢迎阅读。
原文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不能治。
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不知疾之所自起,则弗能攻。
治乱者何独不然?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不知乱之所自起,则弗能治。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不可不察乱之所自起。
当察乱何自起(2)?起不相爱。
臣子之不孝君父,所谓乱也。
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弟自爱,不爱兄,故亏兄而自利;臣自爱,不爱君,故亏君而自利,此所谓乱也。
虽父之不慈子,兄之不慈弟,君之不慈臣,此亦天下之所谓乱也。
父自爱也,不爱子,故亏子而自利;兄自爱也,不爱弟,故亏弟而自利;君自爱也,不爱臣,故亏臣而自利。
是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天下之为盗贼者亦然:盗爱其室,不爱其异室,故窃异室以利其室。
贼爱其身,不爱人,故贼人以利其身。
此何也?皆起不相爱。
虽至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亦然:大夫各爱其家,不爱异家,故乱异家以利其家。
诸侯各爱其国,不爱异国,故攻异国以利其国。
天下之乱物,具此而已矣。
察此何自起?皆起不相爱。
若使天下兼相爱,爱人若爱其身,犹有不孝者乎?视父兄与君若其身,恶施不孝(3)?犹有不慈者乎?视弟子与臣若其身,恶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4)。
犹有盗贼乎?故视人之室若其室,谁窃?视人身若其身,谁贼?故盗贼亡有。
犹有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乎?视人家若其家,谁乱?视人国若其国,谁攻?故大夫之相乱家,诸侯之相攻国者亡有。
若使天下兼相爱,国与国不相攻,家与家不相乱,盗贼无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则天下治。
故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故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故子墨子曰:“不可以不劝爱人者,此也。
”注释(1)所谓兼爱,其本质是要求人们爱人如己,彼此之间不要存在血缘与等级差别的观念。
墨子认为,不相爱是当时社会混乱最大的原因,只有通过“兼相爱,交相利”才能达到社会安定的状态。
墨子兼爱上原文及翻译

墨子兼爱上原文及翻译原文:子墨子言曰:“仁人之所以为事者,必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此为事者也。
”然则天下之利何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君臣不惠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则天下之害也。
”然则察此害亦何用生哉?以不相爱生邪?子墨子言:“以不相爱生。
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
今家主独知爱其家,而不爱人之家,是以不惮举其家以篡人之家。
今人独知爱其身,不爱人之身,是以不惮举其身以贼人之身。
是故诸侯不相爱则必野战,家主不相爱则必相篡,人与人不相爱则必相贼,君臣不相爱则不惠忠,父子不相爱则不慈孝,兄弟不相爱则不和调。
天下之人皆不相爱,强必执弱,富必侮贫,贵必敖贱,诈必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其所以起者,以不相爱生也,是以仁者非之。
既以非之,何以易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贱,诈不欺愚。
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起者,以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之。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兼则善矣。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故也。
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不识其利、辩其故也。
今若夫攻城野战、杀身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苟君说之,则士众能为之。
况于兼相爱、交相利,则与此异!夫爱人者,人必从而爱之;利人者,人必从而利之;恶人者,人必从而恶之;害人者,人必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特上弗以为政、士不以为行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士之恶衣,故文公之臣皆牂羊之裘,韦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见于君,出以践于朝。
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要,故灵王之臣皆以一饭为节,胁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墨子·兼爱中》翻译
此为本人整理,不足之处望给予指正。
第一段:子(第二人称的尊称)墨子言曰:“仁人之(取独)所以(用来)为事者,必(一定)兴天下之利,除去天下之害,以(用)此为事者也。
”然则(既然如此,那么)天下之利何(什么)也?天下之害何也?子墨子言曰:“今若国之(补充音节,无义)与国之相攻,家之与家之相篡(劫夺),人之与人之相贼(杀害),君臣不惠(名作动,施惠)忠(名作动,效忠),父子不慈孝,兄弟不和调,此由天下之害也。
“
【译】:墨子说:‚仁人处理事务的原则,一定是为天下兴利除害,以此原则来处理事务。
‛既然如此,那么天下的利是什么呢?天下的害又是什么呢?墨子说:‚现在如果国与国之间相互攻伐,家族与家族之间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互残害,君臣之间不施惠、效忠,父子之间不慈爱、孝敬,兄弟之间不融洽、协调,这些都是天下之害。
‛
第二段:既以(通“已”已经)非(意动,以…为非;认为…不对)之,何以(宾语前置,以何,用什么)易(改变)之?子墨子言曰:“以兼相爱交相利之法易之。
”然则兼相爱交相利之法将奈何哉?子墨子言:“视(看待)人之国若(像)视其(代词,指自己)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是故(所以)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君臣相爱则惠忠,父子相爱则慈孝,兄弟相爱则和调。
天下之人皆相爱,强不执(控制)弱,众不劫寡,富不侮贫,贵不敖(傲视)贱,诈不欺愚,凡天下祸篡怨恨可使毋(不)起者,以(因为)相爱生也,是以仁者誉(称赞)之。
“
【译】:既然已经认为这些不对,那用什么去改变它呢?墨子说道:‚用人们彼此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去改变它。
‛既然这样,那么人们彼此相爱、交互得利的方法应该怎么做呢?墨子说道:‚看待别人的国家就像看待自己的国家,看待别人的家族就像看待自己的家族,看待别人之身就像看待自己之身。
所以诸侯之间相爱,就不会发生战争;家族宗主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掠夺;人与人之间相爱就不会相互残害;君臣之间相爱,就会施惠、效忠;父子之间相爱,就会慈爱、孝敬;兄弟之间相爱,就会融洽、协调。
天下的人都相爱,强大者就不会控制弱小者,人多者就不会强迫人少者,富足者就不会欺侮贫困者,尊贵者就不会傲视卑贱者,狡诈者就不会欺骗愚笨者。
举凡天下的祸患、掠夺、埋怨、愤恨可以不使它产生的原因,是因为相爱而产生的,所以仁者称赞它。
‛
第三段: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曰:“然,乃若(如果)兼则善(好的)矣。
虽然,天下之难物于(对于…来说)故(迂腐)也。
“
【译】:然而现在天下的士君子们说:‚对!如果能兼爱固然是好的。
即使如此,它也是天下一件难办而迂阔的事。
‛
第四段:子墨子言曰:“天下之士君子,特(只是)不识其(指兼爱)利(益处),辩其害故(缘故)也。
昔者晋文公好(喜欢)士之恶(è破旧或粗劣之衣)衣,故文公之臣皆牂(zāng母羊)羊之裘,韦(熟牛皮,此指围着牛皮带)以(用来)带剑,练帛之冠,入以(省略“之”,以:凭借)见于(到)君,出以践(行走)于(在)朝。
是(这)其故何也?君说(同“悦”,喜欢)之,故臣为之也。
昔者楚灵王好士细腰,故灵王之臣皆以(把)一饭为(当作)节,胁息(屏住气息)然后带,扶墙然后起,比(等到)期年(一年),朝有黧黑(面容焦黑)之色,是其故何也?君说之,故臣能之也。
昔越王勾践好士之勇,教驯其臣,私(暗地里,密密地)令人焚舟失火,试(考验)其士曰:…越国之宝尽在此!‟越王亲自鼓(击鼓)其士而(表顺承)进(使…进)之。
士闻鼓音,破萃(聚集的人)乱行,蹈火而(表修饰)死者左右百人有余。
越王击金而退(使…退)之。
”
【译】:墨子说道:‚天下的士君子们,只是不能辨明兼爱的益处、辨明兼爱的害处的缘故。
从前晋文公喜欢士人穿不好的衣服,所以文公的臣下都穿着母羊皮缝的裘,围着牛皮带来挂佩剑,头戴绢做的帽子,(用这身打扮)进可以参见君主,出可以往来朝廷。
这是什么缘故呢?因为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下就这样做。
从前楚灵王喜欢细腰的人,所以灵王的臣下都只吃一顿饭来节食,收着气然后才系上腰带,扶着墙然后才站得起来。
等到一年,朝廷的臣子饿得面有黑黄色。
这是什么缘故呢?君主喜欢这样,所以臣子能这样做。
从前越王勾践喜爱士兵勇猛,训练他的臣下时,暗地让人放火烧船,考验他的将士说:‘越国的财宝全在这船里。
’越王亲自擂鼓,让将士前进。
将士听到鼓声,聚集在一起的人分开了,队伍乱了,蹈火而死的达一百多人,越王于是鸣金让他们退下。
‛ 第五段:是故子墨子言曰:“乃若夫少食恶衣,杀身而(表顺承)为名,此天下百姓之所皆难也,若苟(假如)君说之,则众能为之,况兼相爱,交相利,与此异矣,夫(发语词)爱人者,人亦从(跟随)而(表顺承)爱之;利人者,人亦从而利之;恶人者,人亦从而恶之;害人者,人亦从而害之。
此何难之有焉,特(只是)上(君王)不以(省略“之”,以:用)为政而士不以为行故也。
今天下之君子,忠(内心)实(确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当兼相爱,交相利。
此圣王之法,天下之治(大治)道(途径)也,不可不务(努力)为(做)也。
”
【译】:所以墨子说道:‚像少吃饭、穿破衣、杀身成名,这都是天下百姓难于做到的事。
假如君主喜欢这样,那么士众就能做到。
何况彼此相爱、交互得利是与此不同的(好事)。
爱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爱他;有利于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做有利于他的事;憎恶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憎恶他;损害别人的人,别人也跟着损害他。
这有什么困难呢?只不过是君王不用这样的方法施政而士人不用这样的方法行事的缘故。
现在天下的君子,(如果)内心确实希望天下富足,而厌恶贫穷,希望天下治理得好,而厌恶天下混乱,那就应当彼此相爱、交互得利。
这是成为圣王的方法,天下大治的途径,不可不努力去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