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小说研究 1(2)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1-12编)目录
《古典文献研究辑刊》(1-12编)编者:潘美月杜洁祥出版发行:花木兰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06年2月(初编)4月(二编)9月(三编)开本:16开精装册数:初编40册;二编20册;三编30册;四编30册;五编30册;六编30册。
定价(新台币): 初编:62000元;二编:31000元;三编:46500元;四编:46500元;五编:46500元;六编:46500元。
适用对象:中国历史文献、古籍整理、古文字、出土文献、历史、考古、语言文字等专业的机构与学者以及国内外图书馆。
出版物目录:初编书目四库学研究专辑第一册龚诗尧:《四库全书总目》之文学批评研究第二册庄清辉:《四库全书总目?经部》研究第三册曾纪刚:《四库全书》之纂修与清初崇实思潮之关系研究─以经史二部为主的观察丛书研究专辑第四册徐小燕:张寿镛及其《四明丛书》研究类书研究专辑第五册张围东:宋代类书之研究图书馆史研究专辑第六册李家驹:中国古代藏书管理李健祥:南宋馆阁典籍考藏书史研究专辑第七册蔡文晋:宋代藏书家尤袤研究第八册严倚帆:祁承?澹生堂藏书研究第九册赵飞鹏:黄丕烈及其《百宋一廛赋注》研究第十册赵飞鹏:观海堂藏书研究蔡芳定:叶德辉观古堂藏书研究历代出版研究专辑第十一册吴瑞秀:清末各省官书局之研究第十二册刘曾兆:清末民初的商务印书馆─以编译所为中心之研究(1902-1932)韩锦勤:王云五与台湾商务印书馆(1965-1979)古代印刷研究专辑第十三册李贵丰:从传统到现代:中国图像版印技术之演变(1600-1900)历代书目研究专辑第十四册杨果霖:新旧唐书艺文志研究第十五册张围东:宋代《崇文总目》之研究专题书目研究专辑第十六册杨果霖:朱彝尊《经义考》研究(上)第十七册杨果霖:朱彝尊《经义考》研究(下)第十八册王鹏凯:历代《论语》着述综录第十九册陈文采:两宋《诗经》着述考辨伪学研究专辑第二十册刘人鹏:阎若璩与《古文尚书》辨伪:一个学术史的个案研究第二一册许华峰:阎若璩《尚书古文疏证》的辨伪方法吴铭能:梁启超的古书辨伪学考据学研究专辑第二二册张惠贞: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研究(上)第二三册张惠贞:王鸣盛《十七史商榷》研究(下)版本学研究专辑第二四册林淑玲:陆心源及其《皕宋楼藏书志》史部宋刊本研究(上)第二五册林淑玲:陆心源及其《皕宋楼藏书志》史部宋刊本研究(下)第二六册薛雅文:莫友芝之目录版本学研究传注学研究专辑第二七册吕珍玉:高本汉《诗经注释》研究方志学研究专辑第二八册宋天瀚:论章学诚的方志理论与「方志学」刘廷祥:我国方志地图的研究:以明代方志地图为例金石学研究专辑第二九册蔡清和:欧阳修《集古录跋尾》之研究─以书学、佛老学、史学为主熊道麟:罗振玉金文学着述第三十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上)第三一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中)第三二册沈宝春:《商周金文录遗》考释(下)第三三册李伯华:正史源流考廖正雄:杜佑《通典》的编纂创新及其史学思想文学文献研究专辑第三四册吕光华:今存十种唐人选唐诗考专题文献研究专辑第三五册曾阳晴:唐朝汉语景教文献研究第三六册林珊妏:《三教开迷归正演义》之研究第三七册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上)第三八册吴蕙芳:万宝全书:明清时期的民间生活实录(下)第三九册徐世珍:张岱《夜航船》研究─兼论晚明文人知识体系与审美意识第四十册陈淑卿:《徐霞客游记》研究─以文献观察为重点二编书目图书馆史研究专辑第一册《二编》总目宋建成:清代图书馆事业发展史历代出版研究专辑第二册黄韵静:南宋出版家陈起研究第三册张琏:明代中央政府出版与文化政策之研究专题书目研究专辑第四册何广棪:陈振孙之经学及《直斋书录解题》经录考证(上)第五册何广棪:陈振孙之经学及《直斋书录解题》经录考证(下)辑佚学研究专辑第六册江秀梅:《初学记》徵引集部典籍考(上)第七册江秀梅:《初学记》徵引集部典籍考(下)传注学研究专辑第八册简逸光:《谷梁传》解经方法研究第九册刘文清:《墨子闲诂》训诂研究经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册林叶连:中国历代《诗经》学史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一册林珊湘:《史记》「太史公曰」之义法研究第十二册高祯霙:《史》、《汉》论赞之研究第十三册戴美芝:老子学考第十四册黄圣旻:王先谦《荀子集解》的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五册陈绍慈:徐灏《说文解字注笺》研究佛教文献研究专辑第十六册王晴慧: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与诗歌之研究(上)第十七册王晴慧:六朝汉译佛典偈颂与诗歌之研究(下)第十八册萧文真:宗密《禅源诸诠集都序》研究道教文献研究专辑第十九册洪嘉琳:唐玄宗《道德真经注疏》研究出土文献研究专辑第二十册邹濬智:《上海博物馆战国楚竹书(一)》〈缁衣〉研究三编书目第一册《三编》总目周彦文毛晋汲古阁刻书考第二册卢锦堂《太平广记》引书考第三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上)第四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中)第五册王书辉两晋南北朝《尔雅》着述佚籍辑考(下)第六册陈冠至明代的江南藏书─五府藏书家的藏书活动与藏书生活第七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上)第八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中)第九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史学及其《直斋书录解题》史录考证(下)第十册杨菁刘宝楠《论语正义》研究第十一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上)第十二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中)第十三册蔡根祥宋代尚书学案(下)第十四册张成秋《诗序》阐微吴国宏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研究第十五册李兴宁魏晋时期别传研究第十六册郝至祥两《唐书》书法暨笔法比较研究─兼论《新唐书》辟佛删史第十七册吴宗儒清儒与元史第十八册潘秀玲《诗经》存古史考辨─《诗经》与《史记》所载史事之比较第十九册施锡美焦竑《庄子翼》研究第二十册郑柏彰钱穆先生《庄子纂笺》及其庄子学研究第二一册周淑媚刘熙载《艺概》研究李四珍明清文话叙录第二二册王熙铨贺裳《载酒园诗话》研究江惜美《乌台诗案》研究第二三册翁敏修唐五代韵书引《说文》考第二四册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说文》与归部之探究(上)第二五册李淑萍《康熙字典》及其引用《说文》与归部之探究(下)第二六册徐燕玲慧皎《高僧传》及其分科之研究第二七册黄志盛刘邵及其《人物志》研究第二八册吴德玲洪亮吉《意言》研究第二九册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上)第三十册苏建洲《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校释》(下)《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四编三十册书目辨伪学研究第一册林清科宋代伪撰别集考辨丛书研究第二册黄庆雄阮元辑书刻书考类书研究第三册孙永忠类书渊源与体例形成之研究藏书史研究第四册陈冠志明代的苏州藏书——藏书家的藏书活动与藏书生活专题书目研究第五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上)第六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中)第七册何广棪陈振孙之子学及其《直齐书录解题》子录考证(上)辑佚学研究第八册康世昌孔衍《春秋后语》研究专注学研究第九册车行健毛郑《诗经》解经学研究王淑蕙董仲舒《春秋》解经方法探究方志学研究第十册曾鼎甲论《台湾省通志稿》之纂修——以革命、学艺、人物三志为例经学文献研究第十一册黄复山汉代《尚书》谶纬学述第十二册周少豪《汉书》引《尚书》研究第十三册蔡根祥《后汉书》引《尚书》考辨第十四册赖温如清代《论语》述何学考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五册张立平司马温公《通鉴》臣光曰研究第十六册黄文荣论清代《三国志》之研究——以校勘、评论、补注为例第十七册康全诚《史记·五帝本纪》辑证曾庆生荀悦《汉纪》之研究诸子学文献研究第十八册张博动魏源《老子本义》研究第十九册苏美文章太炎《齐物论释》之研究第二十册张蜀蕙文学观念的因袭与转变——从《文苑英华》到《唐文粹》许蔓玲钱谦益《列朝诗集》文学史观研究第二一册游秀云元明短篇传奇小说研究第二二册游秀云宋代传奇小说研究陈大道《梼杌简评》研究——魏忠贤时事小说第二三册张继光《霓裳续编》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第二四册柯明杰《说文解字释意》析论第二五册巫俊动《字丛》编纂理论研究第二六册叶纯芳孙诒让《名原》研究佛教文献研究第二七册黄怡婷释智旭及其《阅藏知津》之研究第二八册罗永吉《四书蕅益解》研究简瑞铨《四书蕅益解》研究道教文献研究第二九册张美樱《列仙、神仙、洞仙》三仙传之叙述形式与主题专题文献研究第三十册吕乃基何良俊《四友齐丛说》之研究官廷森晚明世说体着作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五编三十册书目专题书目研究第一册李文琪焦竑及其《国史经籍志》丛书研究第二册林照君郡邑丛书之研究类书研究第三册江育豪徐元太《喻林》研究藏书史研究第四册陈惠美徐乾学及其藏书刻书辑佚学研究第五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上)第六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中)第七册黄庆萱魏晋南北朝易学书考佚(下)版本学研究第八册张翠云《说文系传》板本源流考辨传注学研究第九册张忠贞刘文淇《春秋左传旧注疏证》体例之研究古籍整理与研究第十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上)第十一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中)第十二册陈茂仁《新序》校证(下)文献学史研究第十三册谢莺兴胡应麟及其图书目录学研究经学文献研究第十四册赖贵三项安世《周易玩辞》研究第十五册陈明义苏辙《诗集传》研究第十六册陈文采清末民初《诗经》学史论第十七册吴连堂《春秋榖梁经传补注》研究第十八册高荻华皇侃《论语集解义疏》研究吴伯曜林兆恩《四书正义》研究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九册韩学宏黄宗义《明儒学案》之研究第二十册葛昌伦《宋元学案》成书与编纂研究文学文献研究第二一册徐志平《续玄怪録》研究第二二册张火庆典《说岳全传》研究第二三册沈惠如常尤侗《西堂乐府》研究文字学文献研究第二四册张意霞《说文系传》研究第二五册陈清仙王绍兰《说文段注订补》研究第二六册林叶达《说文古籀补》研究(上)第二七册林叶达《说文古籀补》研究(下)佛教文献研究第二八册方志恩拾得及其作品研究道教文献研究第二九册段莉芬唐五代仙道传奇研究专题文献研究第三十册施又文《神农本草经》研究《古典文献研究辑刊》六编三十册书目藏书史研究第一册阙晓云吴骞及其拜经楼藏书研究第二册张家荣孙丛添《藏书记要》研究专题书目研究第三册许秋碧欧阳修着述考赵国雄两宋《孟子》着述考版本学研究第四册刘卫林宋刊刘禹锡文集版本研究传注学研究第五册张素卿叙事与解释——《左传》经解研究经学文献研究第六册陈昀昀王质《诗总闻》研究成玲《春秋公羊传》称谓例释第七册姜义泰叶梦得《春秋传》研究第八册张清泉清代《论语》学第九册简瑞铨张岱《四书遇》研究第十册向鸿全真德秀及其《大学衍义》之研究第十一册林慧修陈奂之《诗经》训诂研究史学文献研究第十二册廖吉郎两汉史籍研究第十三册廖吉郎两晋史部遗籍考第十四册廖吉郎南北朝史部遗籍考第十五册余志挺裴松之《三国志注》研究第十六册张世昌《华阳国志》研究第十七册陈识仁《水经注》与北魏史学诸子学文献研究第十八册刘荣贤王船山《张子正蒙注》研究文学文献研究第十九册郑婷尹《文选》五臣注诗之比于思维第二十册颜智英《昭明文选》与《玉台新咏》之比较研究第二一册张哲愿方回《瀛奎律髓》及其评点研究第二二册陈文璇邱心如《笔生花》研究第二三册赖淑娟《龙阳逸史》之[小官文化研究第二四册陈怡君《跻春台》研究第二五册邵长瑛《娱目醒心编》研究林文玉《玉麟梦》研究文献学史研究第二六册林良如邵晋涵之文献学探究专题文献研究第二七册林礽乾陈书本纪校注出土文献研究第二八册高佑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阵》研究(上)第二九册高佑仁《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曹沫之阵》研究(下)第三十册郑玉姗《上博(一)·孔子诗论》研究出版说明:古典文献的研究是研究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基础工作。
古代小说理论研究
古代小说理论研究本书的第三章第二节曾描述了20世纪古代文论研究的抛物线话语运动轨迹,实际上,20世纪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的总体状况与这种抛物线话语运动轨迹也是十分吻合的。
从时间段的分布看,20世纪的中国古代小说理论研究大致上也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一、20世纪前半叶属于草创期。
早在1897年,邱炜萲就曾作《金圣叹批小说说》一文,对金圣叹的小说评点进行过研究。
1903--1904年,《新小说》一、二卷刊载的《小说丛话》中所录的平子、侠人、定一等人有关小说评点的论述,也涉及到金圣叹的小说评点、《红楼梦》评论等。
如侠人就曾指出:“评《红楼梦》者十馀家,支离灭裂,无一能见其真相”,对旧式《红楼梦》评点给予了批评。
1904年,王国维撰《红楼梦评论》。
该文在“红学”史、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美学史上可谓是石破天惊。
这篇专论虽然并非专论古代小说理论,但它一扫旧式红学评点家零星、随意的评点方式以及索隐派的牵强附会,以叔本华的悲观论哲学为底里,从美学、伦理学等角度系统地探讨了《红楼梦》的主题与价值,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旧式小说评点与新的小说研究之间的一个分水岭,是新旧小说研究方法之间的一个界碑,具有极重的方法论份量,对整个20世纪的小说理论研究方法与研究思维的影响也是十分深远的。
与王国维侧重于从美学、哲学的角度来进行小说研究不同的是,胡适的《水浒传考证》则开启了20世纪中国小说研究的历史考辨这一理路。
胡适对金圣叹式的小说评点绝无好感,认定此类发掘“微言大义”且带“八股选家气”的批评毫无意义,故而撰《〈水浒传〉考证》以扫荡之,其中既有重建学术规范之意,而他对金圣叹小说评点中的封建内容的指斥,则又深深烙上了“五四”的特殊时代印记。
与王、胡等人在小说研究上的首开研究风气或研究理路有别的是,一些批评史大家如方孝岳、朱东润等人,则在自己的批评史著述中对金圣叹等古代小说评点家加以介绍,并将之纳入到中国文学批评史的历史长河中加以观照。
古代小说专题期末复习参考题
古代小说专题期末复习参考题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复习题一一、名词解释1、《小孙屠》宋元南戏。
收录于《永乐大典》,为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之一,三种戏文都较高地保留了宋元南戏的原始面目。
《小孙屠》表现的重点则是家庭伦理、兄弟之情。
这和元杂剧创作晚期对道德伦理的关注表现出一致性。
2、折子戏:相对于整本戏而言,指从全本中拆出的、具有独立艺术价值的折(出)。
折子戏演出的鼎盛时期在清代,但其源头却在明代。
折子戏大多是戏曲中的精彩片断,是那部戏曲全剧的中心或灵魂,有很强的独立性,情节浓缩,人物个性鲜明,如《牡丹亭》中的《惊梦》、《西厢记》中的《拷红》、《玉堂春》中的《苏三起解》、《白蛇传》中的《断桥》等。
折子戏的风行,是清代曲坛的一个重要事件,它从一个侧面显示着中国戏曲发展的又一度变迁:演员的场上之曲正日益成为曲坛的主流。
二、简答题1.简述南戏与北杂剧的不同。
提示:(1)内容上,南戏叙事性强,抒情性弱,抒发的多是下层民众共有之情,作者个人主体意识不强烈;北剧故事情节较简单,抒情性强,人物形象单薄,作家主体意识比较强。
(2)语言上,南戏俚俗无文采,北剧文学性较高。
(3)音乐曲律上,南戏没有严格的曲律,用韵混乱;北剧重视曲律,在宫调、用韵上有严格规范。
2、《拜月亭》的艺术成就?《拜月亭》一方面是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第二是结构上两组线索的设置;三是曲辞的平易宛转、自然天成。
3、《宝剑记》在戏曲史上的价值李开先《宝剑记》在题材上的开拓。
李开先的《宝剑记》写的是林冲被逼上梁山的故事,这个故事超越了传统的南戏,以前南戏利用传统题材——婚姻家庭,开始表现政治上的中间斗争,这里面显示出文人对政治的参与精神和他们的无耐。
4、沈璟的剧作有哪些特点?(1)内容上注意表现市井生活。
(2)注意世风,注意剧本的道德意义。
(3)重视剧作的舞台效果,结构上注意避免冗长、拖沓。
(4)形式上表现出杂剧与传奇的融合。
(5)语言通俗浅近,并追求诙谐。
三、论述题1.《张协状元》、《荆钗记》、《琵琶记》都是反映士子的爱情与婚姻的作品,试分析其创作主旨的不同以及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
红楼梦专题研究研究性学习活动结题报告精选全文完整版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红楼梦》专题研究研究性学习活动结题报告一、【课题背景】《红楼梦》作为我国古典小说的扛鼎之作,多少年来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深远。
她如同文化界的瑰宝,在不时地闪烁着光芒。
但这一切都需要我们后人去挖掘,去体会去感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让我们的文化更加灿烂,也让红楼梦为更多人所熟知。
学生对《红楼梦》有着特殊喜爱,但大家也都是处在朦胧之中,对《红楼梦》焕发的神秘色彩充满了好奇,对她的奇妙,她的文学价值有这一股莫名的冲动,此外,也有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首,远在国外的学生们都能讲得头头是道,而我们所谓的本土学生却对她了解得少之又少,所以确定了这个题目。
二、【现状】在这次研究的过程中我指导学生进行名著阅读,和学生一起设计活动方案,召开师生见面会讨论形成开题报告,指导学生上网搜集材料、到图书馆查阅文献、筛选整合资料,对大量的信息进行整理,形成了自己解读人物的独特感受,并形成过程性材料;指导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召开学习讨论会,指导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和结题报告。
三、【活动主要过程与内容】(一)、读《红楼梦》,按照专题与老师同学共同探讨。
(二)、把学生分成2个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成员整体素质相当;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要求组内合作,组间交流。
(三)、教师对小组学习提出具体的训练要求,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作品,完成任务。
1、人物(1)在《红楼梦》中,除却著名的金陵十二钗,其他有名有姓的人物就有400多个,这么多的人物如“过江之鲫”,纷繁多姿,个性鲜明,生气勃勃,绝无重复,囊括了世间各色人形,即便在同个人的塑造上,也是一人千面,令人叫绝。
林黛玉,林如海与贾母的女儿贾敏之女,从小体弱多病,加上有点儿小心眼,比较多心,所以会“病如西子胜三分”,“娇袭一身之病”。
曹雪芹把她的绝代姿容与西施联系起来,拥有富有魅力的西施式的清瘦之美。
然而,使她更具艺术魅力的,是她丰富且优美的精神世界。
她不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她聪明,诗思敏捷,但太过于敏感,也许是她聪慧以及不幸的身世。
古典小说鉴赏方法
古典小说鉴赏方法
鉴赏古典小说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以下是几种常见的鉴赏方法:
1. 历史背景解读:通过研究小说所处的历史背景,了解作者创作时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以帮助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事件情节和思想观念。
2. 文学特点分析:分析小说的文学特点,如叙事手法、语言风格、人物塑造等,探讨作者的表现技巧、情感描写和主题意义等方面,从而欣赏和理解作品。
3. 人物形象评析:分析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包括主要人物和次要人物,了解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举止、变迁经历等,从而深入理解小说中的人物关系和情感冲突。
4. 主题意义解读:探索小说中的主题和意义,包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价值观念,以及对人性、社会、时代的思考和批判等,从而了解小说的核心思想和文化内涵。
5. 文化批评视角:结合相关的文化批评理论,分析小说在文化传统、思想观念、价值体系等方面的影响和贡献,从而将小说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背景中进行鉴赏。
6. 艺术欣赏角度:通过欣赏小说的艺术美感,包括情节的张力、情感的渲染、语言的表达等,体验小说给读者带来的审美享受和感染力。
综合运用以上的鉴赏方法,能够更全面地理解、评价和赏析古典小说,领略其中的深度和魅力。
《围城》小说研究
对《围城》中的讽刺艺术进行研究具有以下意义。
(一)研究《围城》中的讽刺艺术,可以更加全面的认识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众生相,了解当时的社会面貌,帮助人们透过小说了解历史。
(二)研究《围城》中的讽刺艺术,可以加深人们对讽刺艺术的认识以及把握相关的知识,了解讽刺艺术在文学作品中的多样化运用。
(三)人物形象
对《围城》中人物形象的分析研究是比较充分的。叶颖的《挣扎于“围城”中的悲剧人物形象——解读方鸿渐形象》中认为方鸿渐的性格具有双重性,既有怯懦、迷惘、盲动的一面也有正直、清高、善良的一面,传统文化决定了方鸿渐性格中的“怯懦、消极、缺乏抗争意识”的一面,西方文化也对他的性格产生了影响。也正是由于方鸿渐的双重性格造就了他的悲剧,注定了他的一生都是失败的一生。赵春敏《<围城>中的人物形象分析》认为方鸿渐是一个不学无术、爱慕虚荣而又优柔寡断的富家子弟;苏文纨是一个品性不好、没有同情心、不关爱小孩,同时又非常虚伪的受过高等教育,受其他女性欣赏的人物形象;唐晓芙是一个具有青春活力、可爱、真诚而且还具有女性的知性美,具有文化修养的人物形象;而孙柔嘉是一个有心计的女性形象。
(二)搜集整理有参考价值的文献资料,撰写提纲。
(三)在把握《围城》的内容上结合所搜集的资料,归纳出《围城》的讽刺主题、《围城》中讽刺的语言特色、《围城》中具有讽刺意味的人物形象以及《围城》中讽刺手法的多样化运用,并开始尝试论文初稿的写作。
四、撰写提纲及实施计划
提纲撰写:
(一)《围城》及讽刺艺术
1、讽刺及讽刺艺术
四、总结
总体上看,现在对《围城》的研究可谓面面俱到,其中也不乏对《围城》中讽刺艺术的研究,正如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每个评论者笔下的《围城》也各有不同。本文力求在前人研究评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之自己的观点,有所创新的从讽刺的主题、讽刺的手法、具有讽刺意味的人物以及讽刺的语言特色四方面入手,对《围城》的讽刺艺术做一个全面的论述。
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课程概说、理论基础、教学方法
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课程概说、理论基础、教学方法目录一、课程概说 (2)1. 课程介绍 (2)2. 课程目标与要求 (3)3. 课程内容与结构 (4)二、理论基础 (5)1. 中国古典文学概述 (6)2. 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历程 (8)3. 中国古典小说的主要题材与类型 (10)4. 中国古典小说的艺术特色与美学价值 (11)三、教学方法 (12)1. 文本阅读与分析 (13)2. 课堂讨论与交流 (14)3. 实践活动与创作练习 (15)4. 多媒体教学与网络资源利用 (17)四、课程实施与评估 (17)1. 课程安排与时间分配 (19)2.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估 (20)3. 学生学习成果展示与评价 (21)五、课程拓展与延伸 (22)1. 相关书籍推荐与阅读 (23)2. 学术研究动态与前沿 (24)3. 社会实践与文化传承 (25)一、课程概说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旨在深入探索和领略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
本课程以中国古典小说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系统而深入的研读,帮助学生全面了解这些作品的历史背景、思想内涵、艺术特色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课程内容上,我们将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入手。
不仅覆盖中国古代四大名著等经典作品,还将涉及其他重要的古代小说作品,力求展现中国古典小说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则致力于引导学生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思想内涵,分析其艺术特色,并探讨其在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影响。
在教学方法上,我们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帮助学生建立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基本认识和理解;另一方面,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1. 课程介绍中国经典小说研读课,旨在深入探索中华文学宝库中的瑰宝,通过系统研读经典小说作品,使学生领略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
本课程以中国古典文学为基础,精选了众多脍炙人口的经典小说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感受中华文学的韵味与魅力。
中国古代小说研究论文
暨南大学本科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以文喻史,以旨达志学院:人文学院专业:中文(编辑与出版)课程名称:中国古代小说研究学生姓名:方磊学号:指导教师:罗立群2016 年 6 月 20 日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以文喻史,以旨达志作为四大文学体裁之一的小说,通过描述或刻画故事情节和环境,以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进而来反应社会现象和作者或写作者的心中所感。
通过本学期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小说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代,而那时还只是一个简答的幼雏时期,历经朝代的变迁,更迭,和人类思想的进步,婴儿时期的小说体裁也在逐步完善并愈发成熟。
而在我看来,小说与其它文学体裁的基本不同之处分别体现在,首先,它的语言较诗歌,散文来讲,更加平实,普通,浅显易懂,但是较话剧而言,又更加普通容易接受。
另外,小说与诗歌相比较起来,描述的更加具体,而且一定会有核心事件,同时,它描述的东西也更加全面,完整,而与形散意不散的散文相比,小说又更加充实,完全。
总之一句话,小说这样的文学体裁极其大众化,可接受化。
不需要过多的文学功底或文化素养,适合社会各阶人群去阅读,同时,还会给人以发人深思的思考。
本学期,我们这门课重点学习了古代不同阶段,不同朝代,各个时期所具备代表性的小说。
在从先秦时期的小说开始读起,到明清甚至是近代小说的研究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的发展过程,实则也是历史的推移脚步,不同时期的文章,它的语言特点,描写手法,往往会折射出同时期的社会的风气,人们的心理感受,而其中作者所期待的所希望读者读到的情感,往往也折射了当时社会的发展状况和基层人民的生活情况。
这次,我打算通过分析不同时期,小说的发展过程,来研究小说的发展所折射的历史变迁过程。
一. 秦汉时期—小说问世华夏文明起源于夏商周时期,传说黄帝战胜蚩尤后建立了夏朝,中华大地首次出现了文字——甲骨文。
有文字寓意着文明的产生,文明实际上就是指人类有自己的独立的区别于动物的思考,对生活的思考,对未来发展的思考。
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史及其代表作
中国传统小说的发展史及其代表作小说的起源在古代中国,“小说”的概念相当含混。
尽管《庄子·外物》中已出现“小说”字眼,但并不是在文类意义上使用的。
班固《汉书·艺文志》收录“小说”15家,并称:“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
”此说影响甚大,可仍是界说不清。
后人虽借助“虚—实”这一理论尺度,力图把小说与史书区分开来(如明人胡应麟、清人纪昀等),然中国“小说”概念之含混这一先天性特点,仍无法根本改变。
一方面是不同时代“小说”的概念有所演变;一方面是同一时代接受不同文学传统的作家批评家心目中的“小说”大不一样。
大致而言,中国古代文言小说的概念大大超过现代文类学意义上的小说(在现代人看来,许多文言小说不是小说),而中国古代白话小说的概念则可能小于现代文类学意义上的小说(宋代说话四家,小说只居其一)。
小说的发展历程一、准备期:(从远古至先秦两汉):我国最早的叙事文学,如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史传文学等,虽然不是小说,但从思想上、题材上、语言艺术的表现方法上为古代小说的发展做了多方面的准备。
•这一时期的神话、寓言、史传、“野史”传说、宗教故事等都孕育着小说的艺术因素,为小说的形成准备了条件,同时也露出小说童年时期形成志人志怪两大类的端倪。
•神话: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
神话有简单的故事情节和有一定个性的人物形象,这正是萌芽时期的小说艺术要素。
•寓言故事是一种短小精悍而又富于讽刺力量的文学样式,其特点是通过假托的故事,说明一个抽象的道理。
先秦寓言,它敢于干预生活,有助于中国古代小说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它的讽刺艺术,直接为后世小说继承和借鉴。
后世的讽刺小说的小说中的讽刺艺术,无不受到寓言的积极影响;它是最早的叙事文学之一,又开创了自觉地虚构故事的先河,在叙事、写人、拟人、状物、夸张等多方面的艺术经验,为小说家所汲取。
二、成熟期:(魏晋至唐):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志怪志人小说是中国小说的雏型。
郑振铎中国文学史著中的古典小说
THANKS
感谢观看
人物塑造
郑振铎认为《红楼梦》的人物塑 造非常成功,不仅个性鲜明,而 且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反 映了封建社会的衰落和贵族阶层
的没落。
情节安排
郑振铎赞扬《红楼梦》的情节安 排巧妙,结构严谨,环环相扣,
跌宕起伏,令人拍案叫绝。
语言艺术
郑振铎认为《红楼梦》的语言质 朴自然,富有诗意,同时又具有 深刻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卓越的
对后世的影响及启示
01
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 料
郑振铎的研究成果为后来的学者提供 了宝贵的研究资料,为进一步深入研 究中国文学史著奠定了基础。
02
开创了小说研究的新 领域
郑振铎的研究为中国文学史著增添了 新的篇章,开创了小说研究的新领域 ,对后来的小说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03
强调小说的社会价值
郑振铎的研究强调了小说的社会价值 ,提醒人们在欣赏小说的同时,也要 关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进一步深化了对小说的认识和理解。
版本考证
郑振铎在研究古典小说时,十分注重对版本的考证。他通过对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发现 其中的异同,并探讨这些差异对理解作品的影响。这种方法有助于我们了解古典小说的演 化过程,以及不同版本之间的传承关系。
研究价值及其影响
丰富了中国文学史的内容
郑振铎的古典小说研究,为我们提供了 更加丰富和全面的中国文学史内容。他 的研究不仅关注小说的内部结构与艺术 特点,还注重其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和 社会意义,从而拓宽了文学史的研究领 域。
郑振铎对古典小说的研究
郑振铎在研究中国文学史时,对古典小说的源流、发展历程 、类型、特点等进行了详细的梳理和分析。他通过对大量古 籍的研读和整理,对古典小说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评价,并 探讨了其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小说传统
中国古典文学中的小说传统一、中国古典小说的分类中国小说一向没有明了的分类,就连它的范围,也历来是有争论,“小说者,有别于大言,有别于正语的著作也”过去,一切无当于大雅的,一切琐碎无足归类的著作,皆可称之为小说。
现代学者郑振铎先生将中国的古典小说分为了五类:1、是所谓“笔记小说”。
如六朝时的《搜神记》、《世说新语》,明清时的《虞初新志》、《阅微草堂笔记》之类。
但严格说来,这些不能算真正的小说,不过是具体而微的琐碎的故事集而已。
郑先生认为,其中亦有很好的小说资料,但不过仅仅是资料而已,其本身始终未入小说的途径。
2.“传奇小说”,包括唐人传奇一类的作品,如《霍小玉传》、《李娃传》,以至《聊斋志异》等。
这一类的小说作者,始有意于写小说,有意于布局、结构与经营。
笔记小说往往是朴实无文的,只是记载一件事情、报告一件新闻等等;传奇小说则于记载、报告之外,还着意于叙写与描状。
“不仅使之成为一篇动人的故事,且还使之为辞采焕发神情宛肖有不朽的名作的价值。
”3、是“评话小说”。
这也是短篇的小说,与传奇小说相类。
唯后者是文言,前者是白话。
两者相同点很多。
但在来历上,评话小说和传奇小说却完全不同。
传奇是由笔记小说脱胎而来的,作者以著作为志,以“传奇”为意,或自娱自乐,或维道,或寓意寄怀,并无实用的目的。
评话则不然,最早的作品系出自说书先生之手。
说书先生们为了要娱悦大多数的听众,有时编造一些新闻和故事出来,他们重在讲述不在著作,所以虽然通俗,在文坛上的影响却不大,其历史也短促,所谓三言二拍等都是后来的文人们察觉到它们的价值而搜集刊印或模拟著作的。
以上三类都是短篇的作品,其中评话最长,但也不超过六回。
4、“中篇小说”虽然名字在中国很新鲜,但作品是“早已有之”的了。
但它比短篇和长篇小说出现得晚,篇幅大都是在八回到三十二回之间,主要是佳人才子书,如《玉娇梨》、《平山冷燕》等,充斥大量“艳情”故事。
郑振铎先生称这些作品没有价值,有些甚至影响很坏。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书目
2005年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书目【作者】陈才智辑文学史及总论1.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月2. 周建忠《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下)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8月3. 郭丹《中国古代文学史专题》(上下册)学林出版社,2005年7月。
4. 林传甲,朱希祖,吴梅著《早期北大文学史讲义三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9月。
本书辑录早期北京大学开设“中国文学史”课程的讲义三种,即林传甲的《中国文学史》、朱希祖的《中国文学史要略》以及吴梅的《中国文学史》,感性而全面地呈现出20世纪初出现的作为一种研究方法的文学史以及首开文学史教学的北京大学的风貌。
5. 游国恩《游国恩中国文学史讲义》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
本书是作者20世纪40年代在武大中文系教授中国文学史时的讲义。
全书共分4卷,包括:周前、周、秦、两汉、三国和宋文学。
6. 李中华《中国古代文学风貌与文学精神》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珞珈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本书包括学术思潮与文学风貌、封建政治与文人遭遇、宗教民俗与文学蕴含、文学观念与时代精神、文学体式与考证等五部分。
7. 李定广《古典文学新视角》汕头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
本书是用当代新理论、新视角来研究、解读中国古典文学的系列成果结集。
作者特别注意采用中西结合的理论观照,其文章大都有新颖的观点,或推翻前人成说,或发前人所未发,或解决旧问题,或提出新主张。
既新人耳目,又言之有据。
8. 汪小洋、孔庆茂《科举文体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3月。
科举文体,即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使用的文章体裁、体式。
作者从这一角度研究科举制的内涵、科举取士的观念及科举制下文学的发展。
9. 陈飞主编《中国古代散文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10. 齐裕焜主编《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二十世纪中国人文学科学术研究史丛书”11. 熊礼汇《中国古代散文艺术史论》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年6月,“珞珈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3+0
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3+0.5+0.5”指导性人才培养计划(修订)一、培养目标培养具备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和良好的人文素养,具有比较扎实的汉语言文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初步的语言文学研究能力,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交流能力,能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以及相关领域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文科专业人才。
二、基本规格要求1、思想道德素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热爱社会主义祖国,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愿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有为国家富强、民族昌盛而奋斗的志向和责任感;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热爱教育事业,敬业奉献,求实创新,为人师表。
2、业务素质:具有从事语文教育教学工作和教育管理工作的能力以及良好的教师职业素养。
掌握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了解本专业的最新成果与发展动态,具有较强的自学能力;受到教育及教学研究的初步训练,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社会调查与社会实践能力;同时具有从事相关领域文职工作的基本能力。
掌握一门外国语,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并取得相应的等级证书。
懂得教育教学基本规律,具备从事新世纪基础教育教学和教育管理的基本能力和素质。
3、文化素质:具有人文社会科学素养、自然科学素质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修养,具有良好的文化素质和审美情趣。
4、身心素质:具有健全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主干学科中国语言文学四、主要课程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写作、语文学科教学论。
五、学习年限与学制基本学制为4年,学习年限4—6年。
六、授予学位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七、毕业最低学分及课内总学时:毕业最低学分:167+6学分(其中6学分为课外必修学分);课内总学时:2312学时。
古典小说赏析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古典小说作为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深刻的人生哲理。
为了提高教师对古典小说的鉴赏能力,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我校于近日举办了一场古典小说赏析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教师之间的交流与探讨,提升古典小说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对古典小说的鉴赏能力,掌握古典小说的教学方法。
2. 增强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探讨古典小说教学中的疑难问题。
3. 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4. 推动古典小说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提高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专家讲座:邀请古典文学专家为教师们进行专题讲座,解读古典小说的内涵、艺术特色及教学策略。
2. 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观摩,展示古典小说教学成果,交流教学经验。
3. 教学研讨:围绕古典小说教学中的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讨,提出改进措施。
4. 课题研究:鼓励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际,开展古典小说教学课题研究,提升教学水平。
5. 学生展示:组织学生进行古典小说朗诵、表演等活动,展示学习成果。
四、活动过程1. 专家讲座活动伊始,专家以《古典小说的鉴赏与教学》为题,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古典小说的文学价值、艺术特色以及教学策略。
专家强调,教师应关注古典小说中的历史背景、人物形象、情节结构等,引导学生从中汲取智慧,培养审美情趣。
2. 教学观摩观摩环节,教师们展示了各自精心准备的教学案例。
有教师通过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关系,引导学生了解封建社会的家族制度;有教师以《西游记》中的取经之路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观摩结束后,教师们纷纷表示受益匪浅。
3. 教学研讨研讨环节,教师们围绕“如何提高古典小说教学效果”这一主题展开讨论。
针对教学中的难点,如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如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等,教师们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经过热烈讨论,大家达成共识: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创新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推荐阅读书目
中国古典小说研究推荐阅读书目一、通史类《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全集》第九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共16卷,注释本)。
《中国古典小说史论》,《杨义文存》第六卷,人民出版社,1998年10月第1版。
《中国分体文学史》(小说卷),李修生主编,2001年7月第一版。
《中国小说学通论》,宁宗一主编,安徽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简史》,谈凤梁著,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中国古代小说演变史》,齐裕焜著,敦煌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中国小说史》,徐君慧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中国小说发展概论》,王恒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二、断代史1、《明末清初小说叙录》,林辰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
2、《汉魏六朝小说史》,侯忠义著,春风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
3、《《唐代小说史话》,程毅中著,文化艺术出版社,1990年版。
4、《晚清小说研究》,方正耀著,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5、《宋元小说研究》,程毅中著,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6、《汉魏六朝小说史》,王枝忠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7、《隋唐五代小说史》,侯忠义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8、《宋元小说史》,萧相恺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9、《明代小说史》,齐裕焜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10、《清代小说史》张俊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11、《晚清小说史》,欧阳健著,浙江古籍出版社,1997年6月第1版。
12、《晚清小说史》,阿英著,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
13、《二十世纪中国小说史》(第一卷),陈平原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14、《中国近代小说演变史》,武润婷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三、体裁史(文体史)1、《话本小说概论》,胡士莹著,中华书局,1980年5月版。
2、《宋元话本》,程毅中著,中华书局,1980年10月第2版。
3-1 中西古典古典小说比较及中国古典小说传统
西方古典小说特别是 批判现实主义小说中经 常有大段的环境描写。 有些描写是为了增加故 事的真实性,有的为了 表现人物之间的关系, 有的为了衬托人物的心 情,有的作为性格描写 的一部分---。
总之,在中国古典小说中,环境描写往往处 于陪衬地位,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才是小说 的主体。欧洲小说家比较重视环境描写在塑 造人物、烘托气氛中的作用。十九世纪末已 有作家把情景作为小说的主要内容,而到现 当代,在一些现代派小说中,甚至压倒了人 物与情节的作用。
中外古典小说家都注 意用情节来吸引读者。
由于各民族文学传统不同,中西方古典小说在结构 布局上的差异十分明显,在这方面,我国古典小说 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结构首尾完整,每个人物的来龙去脉都交代 得清清楚楚,矛盾冲突最后都有一个结局。我国古 典小说介绍人物往往从籍贯、出身、年龄、品貌说 起,有时还要先讲父母祖先,再讲本人。介绍完人 物身世,然后按时间顺序,从头至尾开展故事,结 尾时不但情节发展告一段落,还要说明主人公甚至 儿孙几代的结局。
中西古典小说艺术表现手法比较
一、人物形象
同:中国和西方国家早期的小说有一个共同 的特点,即以叙述情节为主。小说吸引读者, 靠的是曲折动人的故事,而不是感人的人物 形象,人物只是构成情节的一个部分。
异:中国古典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艺术 手段,是描写人物的外貌和行动,通过人物 的肖像和言行表现人物的性格,较少有像西 方古典小说那样的大段的心理描写。
中——开宗明义,西——闷葫芦。
三、环境描写
中国古典小说中没有大段大段的环境描写,这也是由于话本 或拟话本是讲给人听的,孤立的环境描写不仅沉闷,而且不 易上口,在迫不得已必须作环境描写时,也往往以几句有韵 的诗句来吟唱,或者只是在紧要处简略地点染几笔,起到画 龙点睛和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的作用。
朝鲜古典小说《谢氏南征记》作者与创作主题研究
朝鲜古典小说《谢氏南征记》作者与创作主题研究◎何剑叶①摘要:在韩国朝鲜时期的古典小说中,《谢氏南征记》是出色的现实主义代表作之一。
该小说以中国明朝为背景,虚构了一个中国贵族家庭所发生的妻妾之争《重申了封建伦理纲常的重要性。
该小说有金万重的谚文(朝鲜语)本和其侄孙金春泽的汉译本传世#本论文利用重要的传记资料、文集和其他文献,考证了该小说的作者并不完全是被普遍接受的金万重,而是有更多金春泽的再创作#小说的主题原本是关于忠臣被谤、见弃于君的身世之叹,由于金春泽曾经参与了为被废的皇后闵妃而进行的复位运动,在创作中暗含了现实的成分,以致被认为是一部政治影射小说#关键词:朝鲜古典小说;南征记;作者;主题A Study on Authorship and Theme of the Korean Classic NovelSa Ssi Namjonggi◎jianye HeAbstract:The Korean classical novel Sa Ssi Namjonggi is an outstanding example of realism in fiction.①何剑叶,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校区东亚图书馆中文馆员(Librarian for Chinese Collection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o天禄论丛032#——中国研究图书馆员学会学刊第2卷,2012年3月Set in China during the Ming dynasty,the novel tells a story of conflict between wife and concubine in an aristocratic household,ultimately reaffirming the primacy of feudal ethics.The novel was originally written in Korean by Kim Man-jung and later translated into classical Chinese by his grandnephew Kim Ch'un-t'aek.On the basis of evidence in biographical materials,anthologies,and othersources,thispaperarguesthat Kim Man-jung wasnotthesoleauthorofthenovel,asis widely accepted,but that he shared authorship with Kim Ch'un-t'aek.In its original version,the novels dominant motif was the lament of the slandered but loyal official;after its reworking by Kim Ch'un-t'aek who was himself involved in the movement to reinstate the dethroned empress Min Sa Ssi Namjonggi became a political roman d clef.Keywords:Korean classical novel;Namjonggi&authorship;theme-、《谢氏南征记》的研究概述《谢氏南征记》①(以下简称《谢)一般认为是朝鲜文人金万重(1637—1692,字重叔,号西浦)创作的一部古典小说,讲述的却是中国明朝嘉靖年间的关于刘基后人的虚构故事。
夏氏书信与《中国古典小说》写作
022《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夏志清的《中国古典小说》结合西方文学批评理论,深入剖析了中国文学及文化传统,是欧美汉学界首屈一指之作。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的问世,为学界提供了新的史料宝库,也为研究《中国古典小说》提供了全新的角度。
通过对书信集的梳理,复原夏志清《中国古典小说》的写作背景,细察二人书信中的思想交锋,发现夏济安参与了《中国古典小说》从萌发到成形的全过程;从书信出发,对理解夏志清的文学批评理路同样多有助益。
[关 键 词] 夏志清;夏济安;《中国古典小说》;《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文学批评理路夏氏书信与《中国古典小说》写作孙 颍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与《中国古典小说》(以下简称《古典小说》)被称为欧美汉学界文学研究领域的扛鼎之作。
相比前书所受的关注,《古典小说》在国内研究界似乎引起的水花较小。
夏志清先生写作此书,原想向西方读者介绍中国古代的6部经典小说,然而若仅将此书定性为导论著作,显然是片面的。
作为其酝酿已久的第二部力作,《古典小说》较前书在思想上更深刻,从中国白话小说演变史出发,对所选6部小说的内在意蕴与艺术特色进行了鞭辟入里的分析。
《夏志清夏济安书信集》以个人私语的方式呈现出真实的社会历史,记录了夏氏兄弟学术思想的发展历程。
书信集展现了《古典小说》从萌芽到写作的全过程,也为《古典小说》研究提供了新的观照角度。
本文借助书信集有关内容,复原《古典小说》诞生的真实历史背景,挖掘夏济安和《古典小说》之间的密切联系,探讨夏志清古典小说研究独特的文学批评理路。
一、《中国古典小说》的萌发与成形夏志清的《古典小说》是在和兄长的书信交流中诞生的,这本书主体部分在夏济安去世前就已经基本完成。
夏志清在书的扉页和前言中专门提及兄长,不仅是出于他对兄长的怀念,更是由于夏济安与这本书从萌发到撰写过程中深刻的联系。
细察书信,夏济安对夏志清的鼓励和启发随处可见。
多番思想交锋下,夏济安的观点为夏志清所消化吸收,呈现在《古典小说》之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说复习思考题一、名词解释题1、传奇:唐传奇就是指唐代的短篇文言小说,作者大多以记、传名篇,以史家笔法,传闻奇异事。
宋代话本小说中也有“传奇”一类。
元末明初时也有人将元杂剧称为“传奇”。
明传奇,戏剧之长者。
自从宋元南戏在明代规范化、典雅化、声腔化和全国化之后,传奇就成为不包括杂剧在内的明清中长篇戏曲剧本的总称。
2、“三言”“二拍”:“三言”即明代冯梦龙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的合称。
“二拍”则是明代凌蒙初的拟话本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的合称。
3、单线网络型艺术结构单线式结构,就是俗称“一条道跑到黑”的结构,小说的情节按一个线索,一个方向发展下去,直到故事结束。
单线式结构很容易掌握,也符合读者的阅读习惯。
但是如果篇幅很长的作品也使用这样的结构,就显得枯燥了,而且这种结构缺乏变化,缺乏表现力。
“网状结构”就是指小说的结构仿佛一张大网,其中有拎起全篇的主线,又有纵横其中的支线,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情节,都像是一根根网绳,经作者针密线细、巧夺天工地编织进去,成为整个一张大网的有机组成部分。
抽掉或割断其中的任何一根,整张网就会破裂以至散开。
用张竹坡的话说,就是“一百回是一回,必须放开眼光作一回读,乃知其起尽处”。
意即《红楼梦》尽管分了一百二十回,但就其结构,就其内部联系而言,却是一个整体,断然不可分割。
割裂其中的任何一个部分,就会损害相关的甚或看似无关、却有着不易察觉的内在伏脉的人物或故事的逻辑性与合理性。
所以一百二十回要当它一回来读,才能从整体上把握《红楼梦》的艺术与思想底蕴。
4、《三国演义》毛本:三国演义》,流传甚久,各时代都有人在罗贯中的原稿上加以修改和勘正,造成版本众多,故有X本、X本之说。
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重新勘定的版本,叫做《第一才子书——三国志演义》。
这就是我们现在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也就是今天流传最广的《三国演义》版本。
它最大的特点是通过对原文的删改,着重突出了“尊刘贬曹”、“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等原文没有的观点。
5、《搜神记》:是一部记录古代民间传说中神奇怪异故事的小说集,作者是东晋的史学家干宝。
6、特征化人物性格结构的单一和谐性:1、单一性:指这类形象都有一个主要的、突出的特征,它在形象内部诸因素中占决定性位置,足以撑得起整个形象。
2、稳定性:指人物主要特征及其他因素基本稳定不变,类似雕塑,处于古典的静穆状态。
3、和谐性:指形象内部诸因素非常和谐,没有现象与本质、理智与感情的矛盾。
7、四大谴责小说:曾朴《孽海花》、刘鹗《老残游记》、吴趼人《官场现形记》、李宝嘉(李伯元)《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8、“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所谓“极骇人之事”,就是采用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叙事写人,以突出人物超现实的神与奇;所谓“极近人之笔”,就是一种写实,即在渲染人物超人、超现实的行为时,以表现其真实心理。
这一特色在中国古代小说、小说理论的发展中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理论意义。
)(【写极骇人之事用极近人之笔】小说中人物描写技法之一。
写极骇人之事以表现人物之伟大,用极近人之笔以体现人物之平凡,从而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自然近情。
9、单线网络型结构艺术:人物传记体代表作是《金瓶梅》10英雄传奇小说:把英雄人物的传奇性和现实性、超常性与平凡性结合起来刻划其性格,以“近人之笔”写“骇人之举”。
作品既注重对英雄人物的本质特征和传奇行为极力加以夸张渲染,把他们塑造成高度理想化的典型,同时也注意描写他们与常人接近的一面,以富于生活气息的细节把他们置于真实合理的具体环境中,使得这些英雄既可敬可佩,又可亲可信。
二、问答题1、简述神话和中国古代小说的关系。
答:1、意识结构(情节构思间架)2、积极浪漫主义创作精神和创作方法 3、题材故事成为小说的情节来源2、简述《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中史书与讲史的结合的特点。
(一)《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三国故事很早就流传于民间。
宋代说话中,有“说三分”的专门科目和专业艺人,同时皮影戏、傀儡戏、南戏、院本也有搬演三国故事的,此时三国故事已有明显的尊刘贬曹倾向。
现存早期的三国讲史话本,有元至治年间所刊《三国志评话》。
与此同时,戏剧舞台上也大量搬演三国故事,现存剧目即有四十多种,桃园结义、过五关斩六将、三顾茅庐、赤壁之战、单刀会、白帝城托孤等重要情节皆已具备。
罗贯中“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高儒《百川书志》),创作出杰出的历史小说《三国志通俗演义》。
它是文人素养与民间文艺的结合。
一方面,作者充分运用《三国志》和裴松之注以及其它一些史籍所提供的材料,凡涉及重要历史事件的地方,均与史实相符;另一方面,作者又大量采录话本、戏剧、民间传说的内容,在细节处多有虚构,形成“七分实事,三分虚假”的面目。
3、明代小说较之前代小说有哪些方面的进步?1明代摆脱历史故事对小说创作的束缚,转向现实题材,对平常生活作细致的描写,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有重要意义。
以《金瓶梅》为代表2明代白话短篇小说兴起并反映了广泛的社会生活面。
其中爱情婚姻题材占有重要地位,表现了对爱情婚姻自主要求的肯定和对封建礼教及门第观念的批判,如《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乐小舍拚生觅偶》描写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生活与思想的作品,显示了明代拟话本新的思想特色,比如歌颂小商人的勤劳诚实、互相帮助的友情以及对发财致富的追求等。
这是市民阶层力量壮大和在社会上活跃的表现,是明中叶以后城市商业经济发展的产物3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和商品经济相适应的新思潮的出现,如主张自由民主、反对夫权等的小说类型兴起。
4明代描写冤狱诉讼的公案小说兴起,李春芳著《海刚峰先生居官公案传》4、简要表示古代写实人物艺术发展的基本脉络5、“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所谓“极骇人之事”,就是采用夸张渲染的艺术手法叙事写人,以突出人物超现实的神与奇;所谓“极近人之笔”,就是一种写实,即在渲染人物超人、超现实的行为时,以表现其真实心理。
这一特色在中国古代小说、小说理论的发展中具有极高的美学价值和理论意义。
)(【写极骇人之事用极近人之笔】小说中人物描写技法之一。
写极骇人之事以表现人物之伟大,用极近人之笔以体现人物之平凡,从而使读者感到真实可信、自然近情。
6、简述史传文学对中国古代小说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说,《史记》作为我国第一部以描写人物为中心的大规模作品,为后代文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基础和多种可能性。
《史记》所写的虽然是历史上的实有人物,但是,通过"互见"即突出人物某种主要特征的方法,通过不同人物的对比,以及在细节方面的虚构,实际把人物加以类型化了。
在各民族早期文学中,都有这样的现象,这是人类通过艺术手段认识自身的一种方法。
只是中国文学最初的类型化人物出现在历史著作中,情况较为特别。
由此,《史记》为中国文学建立了一批重要的人物原型。
在后代的小说、戏剧中,所写的帝王、英雄、侠客、官吏等各种人物形象,有不少是从《史记》的人物形象演化出来的。
在小说方面,除了人物类型,它的体裁和叙事方式也受到《史记》的显著影响。
中国传统小说多以" 传"为名,以人物传记式的形式展开,具有人物传记式的开头和结尾,以人物生平始终为脉络,严格按时间顺序展开情节,并往往有作者的直接评论,这一切重要特征,主要是渊源于《史记》的。
在传记文学方面,由于《史记》的纪传体为后代史书所继承,由此产生了大量的历史人物传记。
虽然,后代史书的文学性显著不如《史记》,但其数量既浩如瀚海,如果将其中优秀传记提取出来,也是极为可观的。
此外,史传以外的别传、家传、墓志铭等各种形式的传记,也与《史记》所开创的传记文学传统有渊源关系。
《史记》也是一部形象生动的历史传记。
它的文采历来为我国文学界所称颂,它开创了我国传记文学的先河。
司马迁像一个出色的画家,以他那十分传神的画笔,为我们勾画出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画像;又像一位善于捕捉瞬间的雕塑家,以他那锋利的刻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个风采各异的雕像。
在《史记》这座人物画廊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历史上那些有作为的王侯将相的英姿,也可以看到妙计藏身的士人食客、百家争鸣的先秦诸子、“为知己者死”的刺客、已诺必诚的游侠、富比王侯的商人大贾,以及医卜、俳优等各种人物的风采,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想上的启迪。
司马迁创造性地把文、史熔铸于一炉,为我们写下了一部形象的历史。
所以,鲁迅先生称赞《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正因为如此,在中国古代浩瀚的史著中,《史记》拥有的读者量是首屈一指的7、试述宋元市人小说的特点。
1、诗起诗结(词起词结),主题为散文,叙述故事2、结构上分为三大段:入话、头回、正话。
8、简述《红楼梦》的语言艺术特点。
1以夸张的、诙谐幽默语言调侃描绘笔下人物形象,是红楼梦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
堪称人物形象刻画和语言艺术运用的经典中的经典。
例如,第五回尚处小小少年的贾宝玉,魂魄被仙姑般的可卿给勾去了,刚至可卿房门就眼饧骨软,连呼“好香”。
这段夸张的、诙谐幽默的文字主要是描写刻画贾宝玉的,写出了贾宝玉被可卿情色迷住了的感觉和性状。
人物形象刻画真正可谓是入木三分,实在是写出了人物的灵魂。
2在同一环境或面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物语言表现出不同的人物性格。
3通过对话的论辩色彩表现人物性格4不同人物性格,表达统一内容的话各有千秋。
9、列举明代小说的主要类型,并各举一例。
明代小说的分类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
从语言媒体的角度,可以分为白话小说与文言小说;从篇幅长度来看,又可以分为长篇小说和短篇小说,明代的长篇小说一般都是白话小说,而短篇小说则有文白之分;而从题材、内容与创作方法来分,则可以分为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世情小说四种主要类型,而本书还把描写家将英雄的那一批作品独立出来,命名“家将小说”。
世情小说内部到明末也出现了一些分支。
要比较清晰地描述明代小说的分类及其演变,分文言小说、白话短篇小说、白话长篇小说三条路线比较方便。
10、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的历史变迁》里说“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
联系作品,分析鲁迅先生这句话所包含的涵义。
1、曹雪芹反对题材的因袭,《红楼梦》艺术地再现了18世纪广阔的社会生活,题材丰富、深刻、宽广的程度,不能不数曹雪芹为前无古人。
他对那个生活的爱情问题、婚姻问题、妇女问题、道德法律、思想艺术、文化宗教等都做了不同程度的接触,并给予了艺术的判决。
例:大到皇帝:表面说是“主孝纯仁,体天格物”(第16回),实质是任用小人:如贾元春(第18回)省亲,皇宫是“不得见人的去处”,牺牲才貌为贾家换来金护官符。
小到吃茶:如小红倒茶(第24回),小红想方设法让贾宝玉看见图一出头,“才之屈伸,可以通于国家用人之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