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常用修辞手法.ppt

合集下载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解说。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部分。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达到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表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表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体现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课件:7.修辞手法

高三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课件:7.修辞手法

【方法点拨】赏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答题步骤 步骤一:指出诗中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阐释此种修辞手法在诗中是如何运用的。 步骤三: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在表达主旨和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赏析示例】
例1:“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 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春夜喜雨》)
〈2〉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来描写
借用相关事物 以简代繁 以实代虚 以事代情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征人怨 柳中庸
借 终岁不闻丝竹声 步骤三:指出运用此种修辞手法在表达主旨和情感方面所起的作用。
叙事、描写、议论、抒情 为一体 答案:①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李白《望天门山》)
主客移位,巧妙而含蓄的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随堂检测】
青玉案 宋·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桥花院, 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飞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问】词中下片“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甚是为人称 道,试简要分析词人在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
②微风中,亭边柳条、藤蔓轻盈招展,仿佛是伸出无数多情的手臂牵扯我的衣襟,不让我离去。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 甚是为人称道,试简要分析词人在这里运用的修辞手法。
承上启下 强调层次感 (1分) ③尾联表达了诗人这样的思想感情:一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1分) ③尾联表达了诗人这样的思想感情:一忧君王为奸邪所蒙蔽,忧奸邪为非作歹; (毛泽东《蝶恋花·答李淑一》) ②前者指战马,后者指武器,合起来指代战争;

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之互文、比喻课件

高考语文复习:修辞手法之互文、比喻课件
高三复习语法突破
——修辞手法之互文、比喻
互文
“互文,也叫互辞,是古诗文中常用的一种修辞 方法。古文中对它的解释是:“参互成文,含而 见文。”具体地说,它是这样一种互辞情势:上 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 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 一件事。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 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意思的修辞方法。”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 误解:打开我东屋的房门,坐在我西屋的床上。 正解:(这么久没回家,不禁欣喜)于是每间房门都要打开了,进去看看。
“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误解:对着窗户梳理美丽的鬓发,对着镜子贴上好看的花黄。 • 正解:当着窗户,对着镜子,先梳理美丽的云鬓,然后贴上漂亮的花黄。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的《岳阳楼记》) 误解:不因为所处环境而喜,也不因为个人遭遇而悲。 正解:不因为所处环境或个人遭遇而喜,也不因为所处环境或个人遭遇而悲。
• 借喻是比喻的一种。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 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 说成乙(喻体)。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 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 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 “我好像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 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 说不出话。”(鲁迅《故乡》)以“厚障 壁”来比喻“我”和闰土之间形成的感情
• 解析:上例中,用“牛毛”喻春雨的细密,人们不是常说“牛毛 细雨”吗;用“花针”喻春雨的晶莹透亮;用“细丝”喻春雨的 轻柔。三个喻体合起来,写出了春雨的多、柔、细、密的特点。
牛刀小试
解释下列互文句子的意思
• 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 秦时汉时关 • 烟笼寒水月笼沙 • 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 十旬休假,胜友如云,千里逢云,高朋满座 •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

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24种修辞手法例解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 24 种修辞手法例解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各种形象栩栩如生,从而表现出绚丽多姿的形象化美感,使作品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和艺术感染力。

比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的修辞手法。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李贺《马诗》
拟人
拟人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的修辞手法。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手法一:修辞手法(上课)

古诗手法一:修辞手法(上课)
[注]元至治元年(1321),张养浩因上《灯山疏》批评皇帝奢 侈而触怒了元英宗,为避祸辞去参议中书省事职务,归隐故 乡。
(1)请简要分析诗人晨起前后不同的心情。(2分)
(2)请简要赏析颔联和颈联景物描写的手法。(4分) 答:诗人晨起前,处于“恋枕”与“嫌多梦”的矛盾 答:颔联和颈联主要运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颔联 中,透露出些许烦恼和不平静;晨起后,发现村居环境 写鹤立与猿啼,一静一动;颈联“泉鸣屋”动中有静, 充满诗情画意,喜悦之情油然而生。(2分。意思对即可) “树吞烟”静中有动。景物描写动静结合,突出了清晨 山村的清新幽静,流露出诗人归隐田园后怡然自得的心 境。
概括意境特点2分1浅浅的春寒始退天气转暖但到处是花影摇曳掉落莺声也凄凉破碎结合诗句分析诗人几2本句用了借代和比喻夸张亦可的修辞手法手法飞红万点以飞红万点代指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美令人伤感
诗歌鉴赏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在古诗鉴赏中,命题者往往将 “表达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技法、 艺术特色、手法”等几种称谓综合 使用,实则大同小异。答题要看清 楚,不要被迷惑。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千秋岁①
秦观
水边沙外,城郭春寒退。花影乱,莺声碎。飘零 疏酒盏,离别宽衣带。人不见,碧云暮合空相对。 忆昔西池②会,鹩鹭③同飞盖。携手处,今谁在? 日边④清梦断,镜里朱颜改。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 海。
(2)本句用了借代和比喻(夸张亦可)的修辞手法(手法), 【注】①千秋岁:词牌名。此词作于词人被贬处州时。②西 飞红万点,以飞红万点代指暮春时节落英缤纷的景象,画面凄 池:汴京(.今开封)金明池。③鹩鹭:两种鸟,这里借指同 美令人伤感;“愁如海”比喻新奇,以深不可测、茫无边际的 游的同僚、朋友。④日边:指帝京 大海写出了词人愁之深、愁之广。(分析手法的特征表现),本句情 (1)词的开头四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2分) 景交融,写出了诗人之愁,这愁既有伤春之愁,年华已逝的悲 愁,也有人生失意的愁苦(情感)。 (1)浅浅的春寒始退,天气转暖,但到处是花影摇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

古诗词常见的修辞手法常见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大,比照,衬托,借代,排比,对偶,反复,顶真,互文,用典等。

下面我们详细的讲解。

一、比喻比喻,以彼物比此物也。

通俗点说,就是打比方,用另外一个事物来比这个事物。

构成比喻的两者间必须是不同性质的事物,且二者间有相似性。

比喻这个修辞格一般要具备本体、喻词和喻体三局部。

通常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使用比喻往往能突出事物特征,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到达生动传神、具体形象的表达效果。

1、明喻所谓明喻,即比喻的事物(喻体)和被比喻的事物(本体)同时出现,两者之间有的有比喻词,常用的喻词有:像、好似、好似、如、有如、如同、恰似、仿佛......有的省略比喻词,但都表示“甲像乙〞(即本体像喻体)的意思。

例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把西湖比作西施,有明显是比喻词“比〞。

苏轼用这个比喻来说明西湖的美丽。

2、借喻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是以喻体来代替本体,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直接把甲〔本体〕说成乙〔喻体〕。

借喻由于只有喻体出现,所以能产生更加深厚、含蓄的表达效果,同时也使语言更加简洁。

如李贺赞美端砚的诗句有“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就是直接用“紫云〞喻美丽的端砚石料。

3、暗喻暗喻又叫“隐喻〞,是本体和喻体同时出现,它们之间在形式上是相合的关系,说甲〔本体〕是〔喻词〕乙〔喻体〕。

喻词常由:是、就是、成了、成为、变成等表判断的词语来充当。

例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孔雀东南飞?, 此句中本体是君和妾,喻体是磐石和蒲苇,喻词是作。

这里用磐石来比喻男子的敦厚,用蒲苇来比喻女子的坚贞。

作者用这个比喻来说明焦仲卿和刘兰芝二人之间感情的深厚和笃定。

二、拟人指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赋予事物以人类的行为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例句: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这里作者运用“护〞和“排〞这两个属于人特有的动作的词,使用拟人手法赋予“水〞和“山〞人的特点,把山水写的更加生动形象活泼,更能表达出作者那种和自然亲近和谐的关系。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常见修辞手法

古诗文中常见的修辞方式诗歌鉴赏题中考查的修辞手法常见的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衬托、对偶、顶真、双关、通感等。

一、比喻比喻就是打比方,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拟另一事物,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倒喻、较喻等。

运用比喻可以突出事物特征,使表达更加生动鲜明,化深奥抽象为浅显具体。

如“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例句:1.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2.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杜甫《旅夜书怀》)3.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白居易《琵琶行》)5.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张九龄《自君之出矣》)6.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

(陶渊明《杂诗》)7.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两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木兰诗》)8.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

(苏轼《望湖楼醉书》)二、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比拟有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的更形象、生动的作用。

如“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李白《与夏十二登岳阳楼》),大雁有意为诗人带走愁心,君山有情为诗人衔来好月,写出了诗人流放遇赦的高兴心情。

“来时春社,去时秋社,年年来去搬寒热。

语喃喃,忙劫劫,春风堂上寻王谢,巷陌乌衣夕照斜。

兴,多见些;亡,都尽说”(赵善庆《[中吕]山坡羊?燕子》),诗人把燕子趋热避寒想象成搬运寒热,让燕子带上了更多的人情味。

“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苏轼《海棠》),诗人怕花睡去,所以点燃蜡烛来照,以花比人,极富雅趣。

例:1. 杨万里《暮热游荷池上》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2. 杜牧《齐安郡中偶题》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课件

2025届高考语文复习-古诗词鉴赏之修辞手法 课件

【比拟】
• 含义:把物当做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做物来写叫拟物。 • 作用:①生动形象,突出事物特征;②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赋予无
情感的事物以情感,使事物形象化,显得生动活泼;③便于抒情,激发读 者想象,增强感染力。
• 例句赏析: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林逋《山园小梅》 •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先偷眼”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
【双关】
• 1. 意义双关 • 利用词的多义,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做意义双关。 • 【例】《红楼梦》中“将那三春看破,桃红柳绿待如何?把这韶华打灭,
觅那清淡天和”。“三春”表面指暮春,内含元春、迎春、探春三人的 境遇。
• 2. 谐音双关 • 利用词的同音,有意使语句具有双重意义叫谐音双关。 • 【例】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曹雪芹
【比喻】
• 明喻 • 本体、喻词和喻体同时出现。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恰似、如、犹如、仿佛...... • 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虞美人》李煜 • 隐喻 • 本体、喻体同时出现,但用「是」、「成」、「成为」、「变为」等系词代替「像」一类的
喻词。 • 借喻 • 借喻是比喻中的高级形式,运用它时要求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在特定的语境中,
【设问】
• 含义:先提出问题,接着自己把看法说出。
• 作用:①通过自问自答,强调思想内容或情感态度;②引起读 者注意,令人深思,发人深省;③能辅助反映思维过程,起廓 清思路、提纲挈领的作用。④问题引入,带动全篇;中间设问, 承上启下;结尾设问,深化主题,令人回味。
【设问】
• 例句赏析:问人间谁是英雄?有酾酒临江,横槊曹公。紫盖黄旗,多应借 得,赤壁东风。更惊起南阳卧龙,便成名八阵图中。鼎足三分,一分西蜀, 一分江东。——阿鲁威《﹝双调﹞蟾宫曲》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古诗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借代,对偶,设问,反问,双关等.在鉴赏诗歌时,我们要能辨别这些修辞手法,并能分析他们的艺术效果.1.对比:把两种对立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运用对比,或使对立的事物的矛盾鲜明突出,揭示本质,给人深刻启示;或使事物对立的两个方面互相映衬,相得益彰,给人深刻印象.如高适的《燕歌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以战士死在沙场与将帅纵情声色进行对比,形象鲜明,揭露深刻.再如"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李绅《悯农》),"无闲田"与"犹饿死"形成惊人的对比,揭露出尖锐的阶级矛盾.2.设问:故作无疑之问,然后自己回答;或者故作疑问,自己不答,让读者去思索体会.如杜甫《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开头一句,以问引起.祠堂何处锦官诚外,数里之遥,远远望去,早见翠柏成林,好一片蓊蓊郁郁,气象不凡——那就是诸葛武侯祠所在了.这第一联,开门见山,洒洒落落,而两句又一问一答,自开自合.3.比喻:通过两类不同事物的相似点,用乙事物来比甲事物.如李贺的《马诗》:"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对于比喻,尤其要弄清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把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是一种相似联想.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这幅战场景色,一般人也许只觉悲凉肃杀,但对于志在报国之士却有异乎寻常的吸引力.钩,是一种弯刀,从明亮的月牙联想到武器的形象,也含有渴望参加战斗之意.把一物比作另一物,是根据立意的需要,所以,我们对比喻的理解,也必须考虑到诗歌的主题.4.比拟: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拟人和拟物.使事物人格化,使无生命的东西活跃起来,使抽象的事物具体化,能启发人联想,使人倍感生动有趣.同时,还可以表达丰富的思想感情,如可以使可爱者更活泼可爱,使可憎者更可恶."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杨万里《暮热游荷上》),通过对塘中荷花的拟人描写,写出了荷花娇羞,鲜嫩的情态,写得新鲜活泼,情景交融,很有情趣."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武陵春》),作者把无形,无量的愁苦化成有质有量的东西,并且用船来载,运用了拟物的修辞手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写得淋漓尽致.5.借代;不直接说出要说的人或事物的本来名称,而借用和该人和该物密切相关的人或物的名称去代替.用借代的手法可以突现描写对象的特征,引发读者联想,使其获得鲜明深刻的印象.如李贺的《南园》: 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吴钩",古代吴地生产的一种弯刀.这里代指精良的武器."带吴钩"指从军的行动,身佩军刀,奔赴疆场,那气概多么豪迈.6.对偶:对偶也叫对仗,是指把字数相等或大致相等,结构相同或相似,意义相关的两个句子或短语对称地排列在一起.对偶可以使表达的意思更加充分,更加明确;使音律显得抑扬顿挫,节奏鲜明,和谐悦耳.从结构上看,对偶分为严对和宽对两种.严对要求上下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一致,平仄相对,不能重复用字.如"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前者是五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后者是七言律诗中的五,六句.律诗中的第二联(三,四句)和第三联(五,六句)都必须是对偶句.这两例完全符合严对的要求,形式整齐,韵律和谐,抑扬顿挫,琅琅上口.我国古典诗歌中的律诗讲究平仄相对和词语的对仗,所以多用严对.宽对要求不那么严格.宽对不用在律诗中,而是用在散文和骈文中.从上下句在意义上的联系看,对偶基本上有三种:正对,反对和串对.正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同相近或相补相衬.如"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个对偶,意思互相补充,描绘了从室内向外观察到的草堂景色.反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反或相对.如"梅须逊雪三分白,雪须输梅一段香".串对(流水对),上下句的意思相关相连(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如"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前者由假设关系相连,后者是承接关系.7.夸张:故意夸大或缩小表达对象的某种特征或品格,以增强话语的表现力.夸张可以强烈地表现作者对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的感情态度,或褒或贬,或肯定或否定,从而激起读者强烈的共鸣.也可以引发人们的联想与想象,有利于揭示事物的本质.如学龄前儿童都会背诵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就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瀑布飞泻而下的壮观景象,饱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颂.8.抑扬:把要贬抑否定的方面和要肯定的方面同时说出来,只突出强调其中的一个方面,以达到抑此扬彼的目的.抑扬按形式可分欲扬先抑,欲抑先扬两种.举个欲抑先扬的例子.如李商隐的《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的前两句从正面着笔,丝毫不露贬意,仿佛热烈颂扬文帝求贤若渴,虚怀若谷,和对贾生的赞叹.可是读了后面两句,才恍然大悟,原来郑重求贤,虚心垂询,推重叹服,乃至"夜半虚席",不是为了寻求治国安民之道,却是为了"问鬼神"的本原问题!这究竟是怎样的求贤,对贤者又究竟意味着什么啊!讽刺辛辣,感慨深沉,非抑扬而不能达到此效果。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

古诗鉴赏之诗歌的修辞手法古诗鉴赏1.比喻:将一种事物或情景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博喻。

作用:突出事物的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

例句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王观《卜算子》)分析词人把明澈的水流比喻为美人的眼波,把青黛的山峦比喻为美人的眉峰,极言浙东山水的漂亮可爱2.借代:借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现的事物。

借代可用部分代整体,具体代抽象,特征、标志代本体。

作用:借代的运用使语言简练、含蓄。

例句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李清照《如梦令》)分析词中用“绿”和“红”两种颜色分别代替叶和花,写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3.夸张: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做扩大或缩小的描述。

作用:更突出、更鲜明地表现事物。

例句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李白《秋浦歌十七首(其十五)》)分析愁生白发,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白发竟有“三千丈”那么长,可见愁思的深重4.对偶:用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字数相等的两个句子或短语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作用:从形式上看,音节整齐匀称;从内容上看,意义集中含蓄。

例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杜甫《登高》)分析从篇章结构来讲,这首诗四联八句,句句皆对仗,对得圆浑自然,不见斧凿之痕。

“无边落木”对“不尽长江”,使诗的意境显得广阔深远,“萧萧”的落叶声对“滚滚”的水势,更使人觉得气象万千。

更重要的是,从这里能感受到诗人壮志难酬的苦痛5.比拟:把物当作人来描写叫拟人,把人当作物来描写叫拟物。

作用:促使读者产生联想,使描写的人、物、事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例句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林逋《山园小梅》)分析这一联采用拟人、夸张的手法。

“先偷眼”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合断魂”写粉蝶因爱梅而至销魂,把粉蝶对梅的喜爱之情夸张到极点。

6.排比:把内容紧密关联、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几个句子或短语接连说出来。

作用:运用排比,写人可将人物刻画细致;绘景可将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形象;说理可将道理说得充分透彻;抒情可使文章节奏和谐,增强语势,深化中心。

2024届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基础复习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PPT课件

2024届中考语文第一轮专题基础复习 古诗词鉴赏表达技巧 教学PPT课件
“实”,通常是指眼前的现实的景。“虚”,指过去的、想象的或梦中的景。二者结合,使表达的思 想感情更有广度、更有深度、更加丰富。 (3)动静结合
山川景物,有静态也有动态:静态是指景物处于相对静止时的形态和神态,动态是指景物处于运动中 的形态、神态和音响。静态和动态包含了景物存在的全部态势和主要特征。写静态,便于显现事物的外形, 却容易产生呆滞感;写动态,有利于传达事物的精神,却又可能失去稳定。因而,诗人在描写景物时,往 往把静态与动态的景物描写构想在同一个意境中,使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4)视听结合
鉴赏古诗词表达技巧
诗词鉴赏 表达技巧(艺术手法)
表达方式 表现手法 修辞手法 篇章结构
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 议论。(说明)
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借代、 反问、对偶、排比、反复等。
表现手法:象征、衬托、对比、用典、虚实 (想象、联想)、照应、抑扬等。
篇章结构:首句标目、开门见山、曲笔入题、卒章显志、以 景结情、总分 得当、以小见大、层层深入、过渡照应、伏笔铺垫等。
抒情方式 (1)直接抒情
直接抒情又称直抒胸臆,即以第一人称“我”为抒情主体,直接表达作 者的思想感情。 (2)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是诗人把自己的“情”移植到其他对象(景、物、人、事)上, 也就是所谓的“移情”。 ①借景抒情
指的是借对客观景物的描写来抒发诗人的主观情感的抒情方式,它往往 使情感含而不露,蕴藉悠远,深切动人。 ②触景生情
指诗人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发联想,从而产生某种感情的抒情方式。 ③寓情于景
诗人的喜怒哀乐等情感与所写的景物融合在一起,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来 寄寓自己的感情。
鉴赏表达方式“三步骤”
考法 阐释
诗歌主要运用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 所谓鉴赏表达方式就是指能辨析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以及这些表达方式所起到的作 用。

古诗词中的巧妙用典(用典的作用与形式)PPT课件

古诗词中的巧妙用典(用典的作用与形式)PPT课件

8
.
再如:孟浩然《过故人庄》中“故人具鸡黍, 邀我至田家”句,“鸡黍”即为用典。语出《论 语•微子》“子路从而后章”,说子路随孔子出 行楚国而落了后,遇见一位荷蓧(diào)丈 人,子路非常恭敬地向老人询问,老人就留 子路住宿,且“杀鸡为黍而食之”。后来就用 “鸡黍”专指招待客人的饭菜。孟浩然借这个 典故写出了主人的款款深情和客人感激欣喜 之情,十分自然贴切。
李白著名的《行路难》其一中之名句:“拔剑四顾
心茫然!”实是化自鲍照《拟行路难》十八首其六中的
“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这便是有名的模仿诗
句之水平过于原典之典型一例。此外,太白更为著名的
《将进酒》中的“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仍化自鲍照的《拟行路难》其六中“自古圣贤尽贫贱,
何况我辈孤且直!”
古诗词中的巧妙用典
1
.
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 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 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 愿望或情感,而增加词句之形象、含蓄与典雅, 或意境的内涵与深度,即称“用典。”用典也是诗 歌的一种修辞手法,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 可给读者在诗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的确, 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 洁含蓄、庄重典雅,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诗句 更凝练,言近而旨远,含蓄而婉转,从而提高作 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古诗人常说的力透纸 背,掷地有声的效果。
7
.
二、诗词用典的主要形式
用典从形式来看,常用和常见的主要有引用历史故 事和化用前人诗句两种。
1、引用历史故事,也叫“用事”。即把典故浓缩化为诗 句,借以抒怀言志或影射时事。
如:
夏日绝句(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古诗词技法赏析++修辞手法+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古诗词技法赏析++修辞手法+课件-++2024年中考语文二轮专题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似无晴却有晴。 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1、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 2、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3、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4、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似无晴却有晴。 7、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作用:使得描绘生动形象,表意丰富。
例:(难) 新晴
青苔满地初晴后, 绿树无人昼梦余。 唯有南风旧相识, 偷开门户又翻书。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偷开门户又翻书”。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偷开门户”“翻书”等系 列动作是人才有的,将南风人格化,生动形象的写出 了南风吹过事物的状态,表现了久雨初晴后宁静恬适 的心情,以及对南风“恶作剧”的喜爱之情。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露水比作珍珠,把月 亮比作弓;生动形象地突出了露珠和月亮的特点, 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喜悦、热爱的心情.。
望洞庭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 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 白银盘里一青螺。
这首诗运用了哪种修辞手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请具体分 析其作用。
答案:这首诗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诗中将潭面 比作未磨过的镜子; 生动形象表达了洞庭湖水明亮的特点; 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比拟
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一种修辞方式,包括 把物当人来写的拟人,还包括把人当物来写的拟物。
例:(易)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古诗词中比兴手法的运用课件(10张)

古诗词中比兴手法的运用课件(10张)
比兴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描绘事物,使诗歌更加生 动形象。比喻是将两种不同的事物进行比较,以突出它们的相似之处;
而象征则是通过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概念或情感。
比兴手法在古诗词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它不仅可以帮助诗人含蓄地表达 情感,还可以使诗歌更加富有想象力和艺术感染力。
比兴手法在古诗词中的重要性
唐宋时期
唐宋时期是比兴手法发展的高峰期。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等都善用比兴手法,如 李白的“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宋代词人苏轼、辛弃疾等也大量运用比兴手法,如 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比兴手法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明代诗人袁宏道、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等 都对比兴手法有深入的研究和应用,如纳兰性德的“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
01 02
含蓄表达情感
比兴手法可以帮助诗人含蓄地表达情感,避免了直接抒情可能带来的直 白和肤浅。通过比喻和象征,诗人可以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景物和事物中 ,使诗歌更加深刻和感人。
增强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比兴手法可以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富有想象力。通过比喻和象征,诗 人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和情感具象化,使读者更加容易产生共鸣和理解。
艺术传承
比兴手法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 要遗产之一,对后世的文学创作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文学艺术 的传承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跨文化交流
比兴手法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表 达方式,也成为了中国文化与世 界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促进了
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05 总结与展望
比兴手法的总结
比兴手法是中国古代诗词中常用的表现手法,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将抽象的情 感、思想转化为具体的形象,增强诗词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ppt

古诗鉴赏之修辞手法.ppt
古 诗 鉴 赏 之 修 辞 手 法
01、比兴
02、比喻
03、比拟

04、对偶 05、对比

06、用典

07、双关:谐音双关

08、夸张 09、叠字
10、互文
11、反问 设问
12、反语
一、比喻
1、概念(定义):比喻是把一种事物比成另 一本质不同的事物的手法。 2、作用(效果):诗词中经常运用这一手法 以达到形象生动和化虚为实的艺术效果。 3、实例:“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 楹”(刘攽《雨后池上》),水面如同轻轻磨 过的明镜一样,倒映出池塘边的房檐和楹柱, 以此表现了雨后池塘水面的平静。
(《江南逢李龟年》)
其中“见”与“闻”互补见义。即 “(当年我)常在岐王与崔九的住宅里见 到你并听到你的歌声”,并非在岐王宅 只见人而不闻歌;也并非在崔九堂只闻 歌而不见人。
互文举例
•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琵琶行》)
其中“下马”与“在船”互补见义。 言主人下了马来到船上,客人也下了马 来到船上。不然。主人在岸客人在船, 这样举酒饯行就可笑了。
竹枝词 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晴”表面上是说晴雨的“晴”,暗中 却又是在说情感的“情”,一语相关。
它描写了一位沉浸在爱恋中的少女的心情。她喜欢上了一 个人,可无法确定知道对方对自己的态度,因此既有希望, 又有疑虑;既欢喜,又担忧。诗人用她自己的口吻,将这 种微妙复杂的心理成功地与以表达。而这句“道是无晴却 有晴”语带双关,表面上的意思是说天气,而实际上则表 达了少女对爱情的渴望与迷茫。既体现了少女娇羞的天真, 也写出了感情起伏的猜测。

高考专题复习: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50张

高考专题复习:常见的9种修辞手法+课件50张

赤壁(杜牡)
折戟沉砂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析: “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分别是 孙策、周瑜的妻子,她们的命运代表了东吴国 家的命运。 “锁二乔”指的是大乔、小乔被曹 操虏去,意味着东吴的败亡。以“锁二乔”借 代东吴的败亡,既显得委婉,又显得深沉,同 时又能给人联想与思考。
本体是“看信”,喻体是“咀嚼食物”, 相似点是:仔细、反复、回味。
例句:虽然这是些无关大局的小事,可是在 这位观察别人很精细的姑娘身上却投下了一个 不太好的阴影。
本体是“印象”;喻体是“阴影”;相 似点是“暗淡”。
学以致用
“天边偶尔飘浮着淡淡的白云”后面连接 哪一项才能构成最佳比喻句?
A.有如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答案示例:看着你归来,我的心一 阵高兴,高兴。
修辞分析之比喻
①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 ②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例如: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 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 出是火把 还是星星。
例句中“火把排成的形状”和“之”字形,两者 的形状完全相同,而不是什么在某一方 面有相似点的 问题,不具备构成比喻的第二个条件,也不是比喻。
拟人:把物当作人来写。事物“人化”
山中与幽人对酌(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问:诗中第二句连用了三个“一”字,有何表达效果?
答:三个“一”连用形成反复修辞,极言诗人饮酒之 多。诗人一杯又一杯地喝酒,让人仿佛看到了他和幽 人痛饮狂歌的情景,表达了诗人与幽人对酌时,无限 的豪情快意。
仿照下面句子的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运 用相同的修辞,意思完整。(不要求与原句字数 相同) 例句:看着你离开,我的心一片凌乱, 凌乱。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40页PPT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40页PPT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古诗中的修辞手法
31、园日涉以成趣,门虽设而常关。 32、鼓腹无所思。朝起暮归眠。 33、倾壶绝余沥,窥灶不见烟。
34、春秋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 扬明辉 ,冬岭 秀孤松 。 35、丈夫志四海,我愿不知老。
谢谢你的阅读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识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的 真理 ——立身品 格
把某种理想、人格、流响出疏桐。 高洁的人,不需要某种
言 志
观点寄托在描摹的 事物上,咏物与抒
称“我”
子昂)
不见来者”的苍凉意境,
直抒 为抒情主 前不见古人, 这意境引发了诗人感时
胸臆 体,直接表 后不见来者。 伤事的情怀,想着天地悠
达作者的 念天地之悠悠,
思想感情。 独怆然而涕下。 悠之大而人之渺小,不禁
“独怆然而涕下”。
微专题一
借助于客观景物的 绝句二首(其 全诗抒发了羁旅异乡
借 景
描写来抒发诗人的 主观感情,往往使
用一问一答的设问
篇;中间设问,承 清明(杜牧) 形式点出人物和地

……
上启下;结尾设问,
点,一幅充满春意

借问酒家何处有,
深化主题,令人回
和乡野情趣的画面
牧童遥指杏花村。
味。跃然纸上。微专 Nhomakorabea一用疑问的形式表 题乌江亭(王安石) 使 用 反 问 句
百战疲劳壮士哀,
反 达确定的意思。
式,语气冷峻,
中原一败势难回。
…… 萧”的落叶声对“滚 对 或短语对称地排
无边落木 滚”的水势,更使人觉 偶 列在一起。从形
萧萧下, 得气象万千。更重要的 式上看,语言简
不尽长江 是,从这里可以更深刻 练,整齐对称;
滚滚来。 地感受到诗人韶华易 从内容上看,意
逝、壮志难酬的苦痛。 义集中含蓄。
微专题一
又分为拟人和
诗中将“南风”人
二、练一练 1.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正宫]塞鸿秋 浔阳即景 周德清①
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②; 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 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 【注】 ①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 人。②淀:蓝靛,蓝色染料。
微专题一
(1)请各举一例说明这首散曲运用的三种修辞手法。 解析 该散曲用了七个比喻句,从物象的远近高低、动静明暗、 声光色态着墨,组成了一幅充满生机的图景。 答案 ①比喻,如将长江比作白练,将江帆比作疾箭,将下泻 的山泉比作闪电,将天上一字排开的飞鸿比作一条线等。 ②对偶,如一、二两句对偶,二、四两句对偶,五、六两句对 偶等。 ③比拟,如说新月“学”扇。
物,可以使语言

帘人,却道海棠 颜色分别代替
简练、含蓄,突

依旧。知否,知 叶和花,写叶的
出描写对象的特
否?应是绿肥 茂盛和花的凋
征,引发读者
红瘦。
零。
联想。
微专题一
“三万里”“五 千仞”“上摩
为了表达某 天”“泪尽”都
种强烈的感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 是夸张,把诗人对
情,突出事 凉有感(陆游) 祖国的热爱,对苟 夸 物的某个特 三万里河东入海,
拟物。比拟能促 新晴(刘攽) 格化,通过一系列
使读者产生联 青苔满地初晴后, 动作描写,表现了 比
想,使描写更形 绿树无人昼梦余。 久雨初晴后诗人宁 拟
象、生动,还可 唯有南风旧相识, 静恬适的心情,以
使 诗 人 的 表 意 偷开门户又翻书。 及对南风“恶作
更加丰富。
剧”的喜爱之情。
问题引入,带动全
且偷安、不去收复 张 征,有更突 五千仞岳上摩天。
失地的求和派的 出、更鲜明 遗民泪尽胡尘里,
愤懑,对遗民遭受 地表达事物 南望王师又一年。
的苦难的深切同 的作用。
情表现得淋漓尽 致。
微专题一 把字数相等或大
“无边落木”对“不 致相等、结构相
登高 尽长江”,使诗的意境 同或相似、意义
(杜甫) 显得广阔深远,“萧 相关的两个句子
微专题一
(2)这首散曲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其中“长江万里白如练” 和“塞鸿一字来如线”两句在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上有何不同? 答案 最主要的修辞手法是比喻。而且句句用比,一句一景, 千姿百态,气象雄伟。“长江万里白如练”一句从形和色的角 度写远望长江,形象而有气势;“塞鸿一字来如线”一句只从 形的角度,描写南归的大雁一字排开、划过江天的景象,既点 明时令,又引人遐思。
一)(杜甫) 江碧鸟逾白,
的感慨,诗人借对清新 美好的春光景色的描

山青花欲燃。

情感含而不露,蕴 藉悠远,深切动人。今 何春 日看 是又 归过 年, 。
写,透露出思归的感 伤,以乐景写哀情。
三、四句借蝉声远传的
不直接表露思想、
独特感受,道出了蕴涵
托 物
感情,而是采用象 征、寄兴等手法,
蝉(虞世南) 垂 饮清露,
问 用来加强语气,
强调了历史之
江东弟子今虽在,
表达强烈感情。
必然。
肯为君王卷土来?
“晴”与
为了表达出一种
“情”同音,
委 婉 含 蓄 的 情 竹枝词(刘禹锡) 是双关隐语,

……
感,诗歌往往采
写出一位沉浸

东边日出西边雨,
用隐语、双关的
在初恋中的少
道是无晴却有晴。
修辞手法。
女微妙复杂的
心理。
微专题一
比喻除使诗歌
诗歌巧妙地以
所描绘的意象 望洞庭(刘禹锡) “螺”作比,将
比 更加形象生动
……
皓月银辉下的山
喻 外,还可体现 遥望洞庭山水色, 比作银盘里的青
出意象的情态 白银盘里一青螺。 螺,色调淡雅,
特征。
山水浑然一体。
微专题一
借用相关事物代
替要表达的事 如梦令(李清 诗中用“绿”
照) ……试问卷 和“红”两种
【温馨寄语】 语文知识是形成语文能力的基础,几乎所有的 语文试题都要靠语文知识来帮助解决,因此考前莫忘对语文知 识进行再回顾。这里,只是借核心知识的回顾触发你对语文知 识的回忆和整理。
微专题一
微专题一 古代诗歌核心知识再回顾
Ⅰ 古诗常用修辞手法
一、读一读
古诗常用修辞手法一览表
修辞 手法
说明
示例
赏析
微专题一
答案 ①对偶,如“秋月”句对“春花”句等。 ②比喻,如将“人情”比作“云”,“风景”比为“箭”等。 ③夸张,将“风景”比为“箭”的同时又兼用了夸张的手法。
微专题一
Ⅱ 古诗常见抒情方式
一、读一读
古诗常见抒情方式一览表
抒情 说 明 方式
示例
赏析
以第一人
登幽州台歌(陈
诗句开门见山,直叙登上 高台后“前不见古人,后
微专题一
2.(2008·四川)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 [双调]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吴西逸①
春花闻杜鹃,秋月看归雁。人情薄似云,风景疾如箭。 留下买花钱,趱②入种桑园。茅苫③三间厦,秧肥数顷田。床 边,放一册冷淡渊明传;窗前,钞几联清新杜甫篇。 【注】 ①吴西逸:生平不详,曾当过小官,终看破红尘归 隐。此曲为归隐前后所作。②趱:赶快。③苫:用草覆盖。 这首元散曲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试作赏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