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起点的伊壁鸠鲁哲学_聂锦芳
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的综述
![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的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10fef0a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a.png)
当前学界关于马克思博士论文研究的综述作者:石琳琳来源:《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年第06期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是马克思思想起源期一部重要的哲学著作,其在论文中探讨了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一般差别和具体差别,集中阐发了伊壁鸠鲁哲学所体现的自我意识思想,突破了基督教上帝观和黑格尔绝对精神对人的解放的奴役,奠定了人的全面自由与彻底解放这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主题和价值诉求,从而为此后马克思哲学运思写作的不断成熟提供了理论渊源和逻辑起点。
鉴于其博士论文在探究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以及在整体把握马克思思想发展脉络方面的重要价值,学界在其博士论文的文本、背景、内容、方法和意义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也存在论域集中、分歧较多等问题,因而博士论文有待继续深入研讨。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黑格尔;青年黑格尔派;自我意识哲学中图分类号: A8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21)06-0077-10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是马克思1841年4月向耶拿大学哲学系申请博士学位时递交的论文,是他思想起源期哲学思考的凝结。
带着对后黑格尔时代哲学的反思,怀着对人的自由与解放的关怀,马克思通过对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比较研究,强调了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重要性和深刻性,凸显了主体自我意识的自由建构在古希腊哲学史上的重要性,并以此来进一步凸显青年黑格尔派的自我意识哲学之于当时德国哲学的重要性。
由此来看,这一时期马克思将对自我意识的自由和心灵的自由的彰显看作是哲学的任务,隐含着他希望以思想的解放和进步改变现实不自由的专制制度的愿望。
因此,无论是认识后黑格尔时代的哲学,还是把握马克思的早期哲学思想,都不能忽视马克思博士论文的研究。
目前学界对博士论文在文本、背景、内容、方法和意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未能结合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前期笔记进行研究;二是论域集中在自我意识哲学方面;三是关于马克思论文中体现的早期哲学思想还存在较多的观点争锋等。
可为幸福:“从哲学上进行思考”——马克思早期文献《伊壁鸠鲁哲学》解读
![可为幸福:“从哲学上进行思考”——马克思早期文献《伊壁鸠鲁哲学》解读](https://img.taocdn.com/s3/m/3413f5c783c4bb4cf6ecd1b7.png)
作者: 聂锦芳
作者机构: 北京大学
出版物刊名: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页码: 26-35页
年卷期: 2016年 第1期
主题词: 幸福;身体;精神;超越
摘要:在早期著述《伊壁鸠鲁哲学》中,马克思通过比较分析在幸福问题上伊壁鸠鲁式的重视形而下层面的“身体健康,内心宁静”和普卢塔克式的关注形而上层面的“精神自由,神性境界”各自的必要性和局限性,强调必须坚持主体与对象、个体与普遍、肉体与灵魂、物质与精神、现实与超现实、日常意识与哲学意识等方面的对立统一,坚持理论逻辑与现实生活的一致,否则就会造成极端和错位。
回过头来,反思目前社会上关于“什么是幸福”、“以什么标准衡量幸福”讨论中出现的众声喧哗而莫衷一是的情形,马克思提出的“从哲学上进行思考,而且要十分彻底”的教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欧洲唯物主义哲学家
![欧洲唯物主义哲学家](https://img.taocdn.com/s3/m/6f34af7c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6c.png)
欧洲唯物主义哲学家欧洲是哲学的发源地之一,孕育了许多伟大的哲学家。
其中,唯物主义哲学家在欧洲哲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
唯物主义哲学强调物质世界的本质和现实,认为物质是存在的基础,精神和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几位著名的欧洲唯物主义哲学家,探索他们的思想和贡献。
一、伊壁鸠鲁伊壁鸠鲁(341 BC - 270 BC)是古希腊的一位哲学家,他被认为是唯物主义的先驱之一。
他的理论被称为伊壁鸠鲁主义。
伊壁鸠鲁主义认为,世界上只有物质存在,一切现象都可以通过物质的组合和运动来解释。
他强调追求快乐是人类的最终目标,而快乐是通过避免痛苦和满足欲望来实现的。
伊壁鸠鲁主义提出了一种以自然为准则的伦理观,主张人们应该追求简朴的生活,远离欲望的束缚。
二、费尔巴哈费尔巴哈(1818-1883)是德国的一位哲学家和社会学家,他是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之一。
费尔巴哈主张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唯一真实存在的东西,意识和思维是物质的产物。
他批判了宗教对人类的束缚,提出了“宗教是人民的鸦片”这一著名论断。
费尔巴哈的思想对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和社会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卡尔·马克思(1818-1883)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1820-1895)是德国的哲学家、经济学家和社会理论家,他们共同创立了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唯物主义的社会理论,强调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阶级斗争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的分析和批判极具影响力,他们提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主张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20世纪的社会变革和政治运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列宁弗拉基米尔·列宁(1870-1924)是俄国的政治家和哲学家,他是俄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
列宁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最高阶段的理论。
他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国际性和世界范围的社会主义革命,主张建立以工人和农民为主体的无产阶级专政。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1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哲学部分)1](https://img.taocdn.com/s3/m/6ae30800eff9aef8941e06df.png)
反杜林论
第三部分:分类。先验主义 (三)主要问题 2、意识的起源和本质(第91页) (1)意识是不能脱离人和自然界而独立存在 的。(意识的产生)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 的本质) (3)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思维为何能 反映存在)
反杜林论
第三部分:分类。先验主义 (三)主要问题 3、认识的矛盾运动过程(第92页) (1)人类的认识过程充满着无限和有限的矛盾。 第一,认识主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第二,认识的客体中存在着无限与有限的矛盾; 第三,由于认识过程中主体和客体矛盾的存在,具体的 认识都是有限的,认识的发展却是无限的。 (2)这一矛盾的解决,是在人类无限的前进发展中不 断得到实现的,但是,这个矛盾永远不能完全解决和 最终解决。 (3)认识过程中的矛盾不仅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 是人类认识发展的动力。 ※现实意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5、清算从前的哲学信仰,全面阐述新世界观。 (从《神圣家族》到《德意志意识形态》) 6、新世界观的公开问世。(《共产党宣言》) 7、新世界观的检验和发展(《反杜林论》、《自 然辩证法》)。运用、发展和使新世界观系统 化、体系化,并开拓新世界观的研究领域。 8、丰富唯物史观,厘清新世界观的理论来源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路德维 希· 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马克思(1818—1883)
1、信奉黑格尔哲学(博士论文时期)。其博士论文全称是《德谟克 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认为伊壁鸠鲁 的原子论是在继承德谟克利特的的原子论的基础上,又发展了原子 论。 2、黑格尔唯心主义范围内的不自觉反叛(《莱茵报》时期)。第一 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马克思希望普遍的利益 战胜私人的利益,希望理性的国家和法战胜现实的国家和法,但是 胜利的却是私人利益、现实的法,这导致了马克思“苦恼的疑问” 这也是促使马克思去研究经济问题的“最初动因”。 3、第一次主动批判黑格尔哲学,转向唯物主义(《黑格尔法哲学批 判》 )。为解决“苦恼的疑问”,马克思再次研读黑格尔哲学家, 并在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影响下,开始批判黑格尔哲学,这表明马 克思已从一个唯心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唯物主义者,完成了哲学世 界观的转变。 4、阐述人类解放,完成政治上的转变( 《德法年鉴》时期)。马克 思在《德法年鉴》创刊号上发表了《论犹太人问题》和《〈黑格尔 法哲学批判〉导言 》,阐发了政治解放、人类解放和无产阶级历 史使命等问题,从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转变成为一个共产主义者。
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起点的伊壁鸠鲁哲学
![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起点的伊壁鸠鲁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66af0655284ac850ac024259.png)
Epicurean Philosophy as the Starting Point of
Marxian Philosophy
作者: 聂锦芳[1]
作者机构: [1]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
出版物刊名: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页码: 12-24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5期
主题词: 马克思哲学;起点;伊壁鸠鲁;原子论
摘要: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需要讨论的一个前提问题是:马克思本人哲学思想的起点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以下简称MEGA)第4部分第1卷刊出的文献提供了答案。
通过对“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的解读,可以知道,无论是就表征伊壁鸠鲁思想文献的选择、理论源流的追溯,还是其思想中的“准则学”和“主要原理”的概括,乃至“原子论”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换逻辑的探究,以及对“原子”的抽象性质与古代原子论的思维特征的揭示,都表明处于起点上的马克思哲学思想所具有的水准;这就要求我们也必须以此为基础来估量他之后哲学思想的发展,而不能再出现“低于起
点”“起点之前”乃至偏离起点的理解、诠释和发挥等情况了。
试析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伊壁鸠鲁元素
![试析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伊壁鸠鲁元素](https://img.taocdn.com/s3/m/974ddb71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ee.png)
试析马克思哲学发展中的伊壁鸠鲁元素王鹏飞;包利民【期刊名称】《求是学刊》【年(卷),期】2014(000)003【摘要】伊壁鸠鲁对马克思的哲学影响可以在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中直接看到。
不过,在马克思哲学发展中,这种影响并未消失,而是深化成了隐而不显的思想元素之一。
马克思之所以能独具慧眼地从《精神现象学》入手批判黑格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正是得益于伊壁鸠鲁主义。
马克思走向经济学批判从某种意义上看是其博士论文的思想延续。
此外,伊壁鸠鲁主义中的“花园”式理想世界与内在自由思想,都可以侧面说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想图景的某些特征。
凡此种种,都值得关心古今之争的学者们继续探究。
【总页数】7页(P36-42)【作者】王鹏飞;包利民【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杭州 310012;浙江大学哲学系,浙江杭州31001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121【相关文献】1.马克思的自我意识哲学:起源、形成与特征--《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解读 [J], 王浩斌;张亮2.对世界与哲学的相互作用的最初考察--马克思《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研读札记 [J], 李春生3.马克思早期对哲学变革的最初探索——以《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为中心 [J], 邵宇4.马克思早期对哲学变革的最初探索——以《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为中心[J], 邵宇5.青年马克思古典学研究的启蒙意蕴与政治旨趣——再读《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J], 臧峰宇;潘玥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思想探究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思想探究](https://img.taocdn.com/s3/m/cc193039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89.png)
学校代码*****学号************分类号B0-0密级公开硕士学位论文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自我意识思想探究学位申请人马瑞指导教师李伏清教授学院名称哲学系学科专业哲学专业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二〇一八年六月九日Research on Self-Consciousness in Marx’s Doctoral DissertationCandidate Ma RuiSupervisor Professor Li FuqingCollege Department of PhilosophyProgram PhilosophySpecialization Marxist PhilosophyDegree Master of PhilosophyUniversity XiangTan UniversityDate June9th,2018湘潭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
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导师签名:日期:年月日摘要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不仅是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其哲学思想的出发点。
马克思沉迷于对自由、自我意识的研究,自我意识的实现是其博士论文的基本旨归。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题为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题为](https://img.taocdn.com/s3/m/6bd75108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9d52dc6.png)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题为“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
这篇论文的主题是论伊壁鸠鲁、自我意识乃至自由精神马克思承认并总结了伊壁鸠鲁哲学的消极性内核:“善就是逃避恶”,“快乐就是脱离痛苦”,“众神也避开世界,对世界漠不关心,并且居住在世界之外”。
[1]不过,神的消极性对马克思来说隐含着人的积极性——改变世界。
我们如果要深入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发展,除了追溯黑格尔和费尔巴哈之外,也不能忘记伊壁鸠鲁。
从思想型上看,马克思肯定伊壁鸠鲁开始了一种现代人的自由观,即不是像施特劳斯或者阿伦特那样将政治生活放在首位、而是将社会领域中的自由发展,尤其是经济生产放在首位的理想社会观。
马克思的理论任务在于证明无产阶级劳动者作为“生而自由”的人“应该”被“解放”。
资本主义大生产在做“直线运动”,在这种作为人类劳动的历史运动中,原子式的个人或自我意识化的自由人被异化,而消除劳动的异化性以及“解放全人类”的哲学本质就是去做“偏斜运动”,摆脱资本主义这一“命运的束缚”。
资本主义(体制)是被缚而应该被解放的普罗米修斯所痛恨的诸神的“肉身”。
“异化劳动”这个经济性“罪魁”后来被借助于实证的经济学方法论证为隐含伦理性价值判断的“剩余价值”。
哲学的唯一目的是实用的,而不是/为思辨而思辨0。
这一实用或实践目的就是治疗人们的疾苦。
舍此,哲学没有任何意义!纽斯邦一上来就摆出伊壁鸠鲁的两段话:哲学论证如果不能帮助治疗人的疾苦就是空洞无益的。
正如医术如果不能帮助解除身体的疾病就毫无用处一样,哲学如果不能去除灵魂中的疾苦,也就毫无用处。
能够产生无上快乐的,乃是摆脱大苦难。
这就是最好(至善)的本质;如果一个人思考得当并毫不动摇,而不是在那儿漫步空谈什么至善,那他就能明白这一点。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伊壁鸠鲁哲学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伊壁鸠鲁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4277d3da76eeaeaad1f33096.png)
个 是怀 疑 主义 者 , 一个 是独 断 主义 者 ; 另 一个 把感
本 质性 的绝 对事 物 的一 种形式 的 内在实 质 , 能这 性 世界 看作 主 观 假 象 , 一 个 把 感 性 世 界 看 作 客 观 只 另 样地 显示 出来 : 由于 这些 规定 是 直接 的 , 定 会 同具 现 象 。把感 性世 界看 作 主观假 象 的人 注 重 经验 的 自 一 体世 界 发生 不 可避 免 的 冲 突 ; 它 们 和 具 体 世 界 的 然科 学 和实 证 的知识 , 表现 了进 行 实 验 、 在 他 到处 去 寻 观念 性 的一 种想 象 的 , 于本 身来 说 是 外在 的形 式 , 求 知识 和外 出远 游进 行 观察 的不 安 心情 。另一 个 把 对
质 的把握 :一般 为 了 阐明伊壁 鸠 鲁哲 学及 其 内在 辩 利 特注 重必 然性 , “ 伊壁 鸠 鲁注 重偶 然 性 , 且 每个 人 并 证法 的思想 进程 , 重要 的是要 注 意 到 , 管 原则 是 某 都 以激 烈 的论 战方 式 驳 斥 相反 的观 点 。 … “ 尽 ” 因此 , 种想 象 的 、 于 具 体 世 界 是 以 存 在 形 式 表 现 出来 的 我们 看 到 , 两个 人在 每 一步骤 上 都 是互 相 对 立 的 。 对 这 东西 , 辩证 法 , 但 即这 些 本 体 论 的 规定 (自身 已失 去
马克思 在 《 士论 文 》 , 过分 析 比较 德 谟 克 而 存在 着 。因此 , 们 的规定 本 身是 不 真实 的 , 自 博 中 通 它 是 利 特 和伊壁 鸠 鲁 的原 子 论 差 异 , 力 地 批 判 了把 我 扬弃 的 。能够 表 述 的 只是 这 么一 种 世 界概 念 : 有 这
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理论对青年马克思的启示
![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理论对青年马克思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0dc55c8a98271fe900ef972.png)
第40卷㊀第9期2019年9月哈尔滨学院学报JOURNALOFHARBINUNIVERSITYVol.40㊀No.9Sep.2019㊀㊀[文章编号]1004 5856(2019)09 0014 03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理论对青年马克思的启示王㊀然(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ꎬ黑龙江哈尔滨㊀150025) [摘㊀要]原子偏斜运动理论在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ꎬ也是启发青年马克思用自由 的视角来看待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支点ꎮ虽然此时的马克思还处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者ꎬ但关于自由的观点却贯穿了他今后的哲学思想历程ꎮ文章从对伊壁鸠鲁原子理论的分析以及马克思 自由意识 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出发ꎬ论述原子偏斜理论对青年时期马克思自由思想的启示ꎮ[关键词]伊壁鸠鲁ꎻ原子偏斜运动ꎻ自由意识ꎻ马克思[中图分类号]B50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doi:10.3969/j.issn.1004-5856.2019.09.004㊀㊀从亚里士多德的 人本自由 到法国大革命时期的 不自由ꎬ毋宁死 ꎬ哲学家及具体的人对自由的追寻从未止息ꎮ[1]伊壁鸠鲁在批判地继承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基础上ꎬ创新性地提出了原子偏斜运动理论ꎬ其在伊壁鸠鲁自然哲学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ꎮ马克思在充分研究伊壁鸠鲁的理论后ꎬ在其博士论文中系统论述了二者之间在原子论上的差别ꎬ并构建了完整的原子理论体系ꎮ在当时普鲁士封建专制以及基督教的黑暗统治下ꎬ马克思借助原子偏斜理论宣扬了 自由意识 观点ꎬ倡导人的自由解放ꎮ虽然此时的马克思还处于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者ꎬ但关于自由的观点却贯穿了马克思今后的哲学思想历程ꎬ即为人类解放而奋斗ꎮ㊀㊀一㊁马克思产生 自由 思想的时代背景㊀㊀«论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是马克思在耶拿大学就读时所写的博士论文ꎮ文章中对原子论系统的分析论述进而提出关于人的 自由意识 的宣扬ꎬ是马克思青年时期哲学思想的重要起点ꎬ也对马克思的思想历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ꎮ马克思对 自由意志 的思考主要有两方面的缘由:一是社会背景ꎬ即德国传统封建专制长期对人民的压迫以及基督教在思想上的黑暗统治ꎮ在18世纪ꎬ当英㊁法的工业革命进行得如火如荼并拥有了强大的资产阶级时ꎬ德国还是一个半封建的小资产阶级性质的社会ꎬ即封建农奴制依然存在ꎬ中小市民经济只局限于某一区域ꎬ具有狭隘的地方保护色彩ꎬ他们是依靠封建统治阶级而生存和发展的ꎮ即使在18世纪末法国爆发了大革命ꎬ拿破仑侵略德国并将德国的封建制度清除后ꎬ德国的中小市民仍没有团结起来同国内封建统治做斗争ꎬ而是继续以自己的幻想过日子ꎮ所以我们能够看出当时的德国市民习惯了被压迫ꎬ没有同封建制度作斗争的反抗精神ꎬ这也是马克思提出人的 自由意志 的大背景ꎮ马克思此时要著写的是博士论文ꎬ所以语言会偏学术论述型ꎬ不会像后期那样尖锐㊁赤裸裸地批判封建制度ꎮ二是理论基础ꎮ此时的马克思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㊀㊀[收稿日期]2018-08-27㊀㊀[作者简介]王㊀然(1994-)ꎬ男ꎬ吉林延吉人ꎬ硕士研究生ꎬ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ꎮ下ꎬ对古希腊晚期哲学产生了兴趣ꎬ从而开始了对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思考和领会ꎮ为了更全面地了解伊壁鸠鲁的理论ꎬ马克思还查阅了批判或反对伊壁鸠鲁学说的人的文章ꎬ研读了大量古希腊时期的作品ꎬ并写了七册名为«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ꎮ笔记的摘录让马克思对伊壁鸠鲁的理论有了清晰的思路ꎬ使得在迷茫中寻求对世界理解的马克思找到了新的切入点ꎮ在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ꎬ除了卢克莱修正确地理解并阐述了伊壁鸠鲁的偏斜理论ꎬ其他哲学家都对其理论带有误解和偏见ꎮ西塞罗曾批评伊壁鸠鲁的偏斜理论是极其幼稚的想法ꎬ认为伊壁鸠鲁的理论是对德谟克利特的抄袭和曲解ꎮ黑格尔认为ꎬ在伊壁鸠鲁原子 直线运动 和 曲线运动 之间没有一座桥梁ꎬ只是一种因为必须的样子所成为这样的现象ꎬ是一种 极端任意的虚构 ꎮ[2]但马克思看到了伊壁鸠鲁哲学理论的闪光点ꎬ并将原子论作为其博士论文的切入点ꎬ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理论进行系统的对比和阐述ꎬ从原子偏斜理论中找到了自己关于 自由意志 的研究方向ꎮ二㊁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理论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理论是在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基础上批判地发展而来的ꎮ他们都认为原子运动形式是沿直线垂直下落ꎬ个体相互排斥运动ꎬ但是伊壁鸠鲁在两种运动的基础上提出了第三种运动形式ꎬ即偏斜运动ꎮ他认为如果原子间没有偏斜运动发生ꎬ原子就永远无法发生碰撞ꎬ新的物质不会形成ꎬ世界就不会出现ꎮ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理论由三部分组成:以标准论为基础ꎬ以双本原为前提ꎬ以偏斜运动为表现形式ꎮ第一ꎬ标准论是伊壁鸠鲁哲学理论的基石ꎮ伊壁鸠鲁认为ꎬ人们对知识真理性来源于人们对客体事物的直观性ꎬ即 以感觉为真理的标准 ꎮ他认为感觉一方面源于感觉对象的真实性ꎬ是对象所表现出来的对主观感觉的映射ꎮ例如人们看到一张桌子ꎬ人们看到的是桌子呈现给我们的它真实的外观ꎬ桌子也正是以这种形式映射到人的眼睛中的ꎮ我们可以看出ꎬ伊壁鸠鲁以感觉为判断事物的标准ꎬ是一个唯心主义者ꎮ另一方面ꎬ感性的真理性源于不同感觉器官对事物反映出的不同感受ꎬ这种感官感受虽相互独立ꎬ但它们合在一起却能对事物形成正确的认识ꎮ好比我们看到一朵花ꎬ眼睛能看到花的外观㊁颜色ꎬ即视觉ꎻ鼻子能闻到花的香气ꎬ即嗅觉ꎻ手能摸到花瓣和枝干ꎬ即触觉ꎮ视觉㊁嗅觉㊁触觉彼此相互独立ꎬ互不干扰ꎬ但它们结合在一起能使人们正确认识 花 这一客体ꎮ所以说伊壁鸠鲁的感性理念是他认识世界的方法论ꎬ也是其理论基础ꎮ第二ꎬ双本原是其理论前提ꎮ德谟克利特强调 宇宙的始基是原子与虚空 ꎬ[3](P501)它们从形成便带有某种预先安排好了的必然性ꎮ伊壁鸠鲁在此基础上完善了 原子和虚空 之间的关系ꎬ伊壁鸠鲁强调物体的形成和消亡不可能真正消失ꎬ当物体消失后留存的就是原子ꎮ在原子论中一切因原子而生ꎬ消亡后又转化为原子ꎬ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ꎬ是有限的存在ꎻ而宇宙则是广袤无垠的ꎬ是无限的ꎮ原子的有限性和宇宙的无限性形成矛盾ꎬ正是这样的对立ꎬ才促使虚空将原子分开ꎬ为原子的存在和运动提供场所ꎬ这样我们就可以理解一切原子在虚空中运动ꎬ发生偏斜ꎬ互相碰撞ꎬ形成万千世界ꎮ第三ꎬ原子 自由意志 的体现即偏斜运动的发生ꎮ伊壁鸠鲁认为原子的偏斜运动是以原子沿着直线垂直向下运动为前提所进行的ꎮ德谟克利特认为ꎬ原子只是会按照预先设定好的路线运动ꎬ彼此不会发生碰撞ꎮ伊壁鸠鲁认为ꎬ原子除了重量和形状之外ꎬ由于受引力的影响ꎬ在运动中还会发生重力ꎬ进而脱离直线运动发生偏斜ꎮ原子在虚空中发生偏斜后ꎬ彼此会发生碰撞ꎬ产生新的事物ꎮ伊壁鸠鲁的偏斜理论不仅解释了处在直线运动的原子之间如何发生碰撞ꎬ更体现了原子的 自由意志 进而推广到人的意志自由ꎬ这是伊壁鸠鲁原子论中一以贯之的思想ꎮ这一关于 自由意志 的思想也被马克思所发现ꎬ进而在其博士论文中详细论述探讨ꎮ㊀㊀三㊁马克思对原子偏斜理论的继承和发展㊀㊀马克思在系统地考察了原子论后ꎬ区分了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在原子论中的异同ꎬ进而提出了自己关于原子运动理论的看法ꎮ马克思指出伊壁鸠鲁的原子仅仅为 观念的东西和必然的东西只存在于这种对于它们本身来说是外在的想象的形式ꎬ即原子的形式中 ꎮ[4](P38)对此马克思完善了伊壁鸠鲁的原子理论ꎬ强调对原子自为存在的认知ꎮ原子在直线运动过程中ꎬ无法体现其自身的内在本性ꎮ点的运动连成线ꎬ那么在线中就无法看到点了ꎬ即点被线扬弃了ꎮ当处在直线运动中ꎬ人们关51第9期王㊀然:伊壁鸠鲁原子偏斜理论对青年马克思的启示注的是整体的直线ꎬ忽视了下落的物体的内在本质ꎮ例如一滴水和一块石头在垂直下落过程中都会划出一条垂直线ꎬ但在这一过程中它们就不是物体了ꎬ 而是一个在定在中即它自己所划出的直线中运动着的点ꎬ并且是一个不表征物体独立性㊁丧失其个体性的点 ꎮ[5]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都认同原子的运动分为直线性垂直下落和原子间相互排斥ꎬ但是伊壁鸠鲁在前两种运动的基础上又独创性地提出了原子偏斜运动ꎮ伊壁鸠鲁认为ꎬ如果原子之间彼此不发生碰撞ꎬ那么新的事物就永远不会产生ꎬ宇宙就不会出现ꎮ原子在运动中除了自身的重量发挥作用外ꎬ还会受到外来引力的影响使原子运动轨迹发生改变ꎬ进而产生偏斜ꎬ发生碰撞ꎬ形成事物ꎮ世界的发展若像德谟克利特所认为的ꎬ所有构成事物的原子的运动都是以单纯的直线性垂直下落的形式进行ꎬ那么世界就会被某种事先确定的必然性所掌控ꎻ而伊壁鸠鲁认为世界的发展是充满着偶性的㊁多彩的ꎬ只有摆脱必然性ꎬ人才能实现自由发展ꎮ我们从伊壁鸠鲁的观点可以看出ꎬ伊壁鸠鲁想摆脱强制的必然性ꎬ说明万事万物的发展具有自由的偶性存在ꎮ伊壁鸠鲁通过对原子的垂直下落运动证明出原子具有物质性内涵ꎬ又以摆脱单调的直线运动而产生偏斜论述了原子应有的运动形式ꎮ马克思在基于原子偏斜运动的理论基础上ꎬ开始了对人的意志层面的思考ꎮ他从单纯的原子概念外延到人这一主体上来ꎬ认为原子运动与人的行为目的都是一样的ꎬ都是为了脱离某种强制的定在ꎬ从而获得心灵的自在快乐ꎮ偏斜理论其实是原子的一种自我救赎ꎬ在虚空中ꎬ原子作为一个特殊的定在ꎬ为另一定在所规定ꎬ通过偏斜运动打破了这种定在ꎬ使原子脱离了与它相对的定在ꎬ是其自身个体性㊁独特性的充分展现ꎮ原子的这种变化最为体现的就是自由的自我意识ꎮ伊壁鸠鲁借偏斜理论强调世界充满了偶性ꎬ这有助于人们从新的视角去审视看待生活ꎮ人生而为人并不应该是被某种强制的必然性所规定ꎬ其实人们所在的世界就是必然性中充满了偶然性ꎬ每个人都摆脱不了死亡这一人生的必然结果ꎬ但是由生向死的这一过程却充满了偶然性ꎮ我们要在这一必然性过程中充分发挥自由意志这一主观能动性去打破命运的枷锁ꎬ实现自己为人所应有的价值ꎮ马克思在此时所阐述的 自由意志 观点虽然还只停留在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主义观中ꎬ但这对马克思的理论发展来说ꎬ更是体现了其勇于批判和质疑的可贵精神ꎮ马克思在当时没有尖锐地批判封建势力ꎬ只是以学术探讨的形式来旁敲侧击地宣扬人的自由ꎬ来反对宗教神学和普鲁士封建统治阶级对人民精神自由的压迫ꎬ同时也对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进行了扬弃ꎬ这是对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超越ꎬ也是对马克思在日后阐述共产主义思想㊁提倡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埋下了重要的伏笔ꎮ[参㊀考㊀文㊀献] [1]王凤君.自由:人类生存的理想境界 马克思㊁萨特自由观简析[J].哈尔滨学院学报ꎬ2004ꎬ(8). [2]王晨.马克思与伊壁鸠鲁的原子偏斜运动理论[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ꎬ2018ꎬ(1).[3]拉尔修.名哲言行录[M].徐开来ꎬ溥林ꎬ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ꎬ201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ꎬ1995.[5]聂锦芳.原子世界的哲学原则和结构[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ꎬ2016ꎬ(4).责任编辑:秦㊀平TheEnlightenmentofEpicurus sTheoryofAtomicSwervetoYoungMarxWANGRan(HarbinNormalUniversityꎬHarbin150025ꎬChina)Abstract:AtomicswerveplaysanimportantroleinthenaturalphilosophysystemofEpicurusꎬwhichisalsoanimportanttheoreticalfulcrumtoinspireyoungMarxtoviewsocie ̄tyfromtheperspectiveof freedom .AlthoughMarxwasstillinflectedbyyoungHegelianidealismꎬtheperspectiveof freedom runsthroughMarx sphilosophicalthought.BasedontheanalysisofEpicurus sAtomicSwerveandthehistoricalbackgroundofMarx s con ̄sciousnessoffreedom ꎬthispaperdiscussestheenlightenmentofatomicswervetoMarx sfreethoughtinhisyouth.Keywords:EpicurusꎻtheoryofAtomicSwerveꎻconsciousnessoffreedomꎻMarx6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㊀哈尔滨学院学报2019年。
马克思是怎样完成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
![马克思是怎样完成从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转变](https://img.taocdn.com/s3/m/00278a2afc4ffe473368ab84.png)
马克思的转变过程,主要是通过哲学——政治批判的途径实现的,即通过积极参加现实的政治斗争和批判黑格尔哲学实现的。
马克思写于1843年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1844年《德法年鉴》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标志他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共产主义学说的创始人。
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以下四个时期:(1)1836年10月至1841年的大学生时期。
这一时期是马克思初步确立自己世界观的时期,他接受了黑格尔哲学的影响,参加了青年黑格尔派运动,成为革命民主主义者。
马克思参加青年黑格尔激进派的活动,但很快转向对专制国家的政治批判,“青年黑格尔派”对专制政权深恶痛绝,渴望民主政治。
青年黑格尔派公开批判普鲁士国家制度,宣传空想共产主义,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立场批判宗教和黑格尔哲学。
1837年马克思显现出了不同于黑格尔派的哲学观点的唯物主义立场,认为要从事物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矛盾研究事物的内在理性。
马克思这样评价黑格尔:“我读过黑格尔哲学的一些片断,我不喜欢它那种离奇古怪的调子。
我想再度潜入大海,不过有个明确的目的,这就是要证实精神本性也和肉体本性一样是必要的、具体的并有着坚实的基础……”。
这个论断,揭示了精神来自物质实体这个唯物主义命题。
1841年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在伊壁鸠鲁哲学的基础上,吸取黑格尔的辩证法与费尔巴哈的唯物论,显露出扎实的辩证唯物主义理念,伊壁鸠鲁的原子辩证唯物论构成了他后来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2)1842年初至1843年3月的《莱茵报》时期。
在这一时期,马克思积极参加了现实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认识到研究经济问题的重要性,开始了向唯物主义和共产主义的转变。
大学毕业后,马克思以《莱茵报》为阵地投身于现实的政治斗争和思想斗争,《莱茵报》活动中提出的“自由报刊”和“人民报刊”的命题,其核心是革命民主主义范畴。
他为《莱茵报》撰写是的文章中,一方面以黑格尔哲学为武器进行斗争,把国家和法看成是理性的表现,认为法律是实现自由的客观形式,深信社会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国家的改革,而现实的理性国家正是通过哲学的批判才得到发展的;另一方面,在对现实问题的分析中,马克思又有许多唯物主义的因素。
聂锦芳:《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
![聂锦芳:《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c2cad6757fd5360cba1adb75.png)
聂锦芳所著《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入选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学术进展 2011年10月13日按:9月26日,经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2011年《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入选成果名单正式公布,北京大学哲学系聂锦芳教授所著《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入选。
全书60余万字,即将出版。
以下是内容简介、目录和后记。
内容简介《德意志意识形态》是表征马克思主义理论最重要的文本之一,但长期以来它并没有被归入“经典”之列,从而给予与其思想分量相匹配的关注和重视,迄今为止,国内外还没有一部全面解读这一论著的书问世。
本书的出版具有填补这一领域研究空白的意义。
作者依据《德意志意识形态》原始手稿、新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MEGA2)编辑的最新进展和研究动态,从文献学的角度,对这一文本的产生背景、写作过程、版本渊流进行了详实的梳理和考证;按照原书写作的先后顺序,对其各个组成部分,特别是学界研究非常薄弱而又占全书绝大部分篇幅的第一卷中的《圣麦克斯》、《圣布鲁诺》部分以及第二卷的《“真正的社会主义”》进行了详尽的释读,对过去相对来说较为熟悉的《费尔巴哈》章的内容重新进行了认真的辨析;根据作者自己的理解,对其中各章节关涉到的重要问题和思想一一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从总体上重构了整部文本的理论视界和逻辑架构,勾勒出马克思透过观念世界和意识形态的层层迷雾,“从现实出发”观照和理解人、社会和历史的致思路向,并将其置于人类思想史的进程和当代社会实践的图景中,阐明其现实价值与意义,予以客观的历史定位。
本书是作者数年殚精竭虑、潜心研究的结晶。
从版本考证、文本解读和思想阐释三方面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全面性研究,体现了作者所理解和倡导的“文本学研究”的一般范型,反映了我国青年一代学人在马克思主义文本、文献研究方面所取得的最新进展和实绩。
目录导论在文本学研究的视野内一、马克思文本研究的一般图景勾勒二、文本解读中两种不同的探究路径三、作为文本个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研究第一章思想的传承、决裂和锻造一、对一种流行的解释思路的质疑二、融入青年黑格尔派三、从发生歧见到进行反叛四、11部文本所昭示的思想进程第二章未完成的文本如何表述思想一、《神圣家族》工作的继续与完成二、解读《唯一者及其所有物》三、剖析费尔巴哈与“制定新观点”四、“真正的社会主义”批判第三章思想的参与者——赫斯“问题”一、赫斯是在什么意义上参与写作的二、马克思、恩格斯与赫斯之间关系的流变三、赫斯是如何与马克思、恩格斯合作的四、“真正的社会主义”与赫斯的关系第四章文本命运与版本源流一、马克思、恩格斯在世时的刊布情形二、遗稿的保存、归档情况三、从零散刊布到全书出版四、《费尔巴哈》一章的不同版本五、MEGA2的编排设想以及编排顺序六、版本考证与文本解读、思想阐释的关系附录:《德意志意识形态》发表情况一览表第五章“离开思辨的基地来解决思辨的矛盾”一、鲍威尔的反批评依据的是什么材料二、“莱比锡宗教会议”场景描绘三、德国古典哲学的难题及鲍威尔的“解决”四、“征讨”费尔巴哈五、面对感性时的尴尬和幻觉六、在费尔巴哈和施蒂纳之间七、费尔巴哈学派哲学前提再定性八、人格化了的批判即作为主体的批判九、批判的“液体”聚集态变成了“结晶”态十、与“莫•赫斯”的诀别十一、一段思想姻缘的了断第六章理解人生与历史的方式一、人生以什么作为出发点二、书写“人”的传记三、精神追求还是“思维的绝技”四、“唯一者”体系与德国哲学的思考方式五、观念能否解释古代历史的演变第七章究竟该如何把握精神一、近代是如何过渡而来的二、精神的实质及其创造活动三、精神的变形、流转形态四、把握精神的规则五、“彻底或可靠的历史反思”六、“Die Hierarchie”问题第八章自由之境及观念嬗变:政治、社会与人道一、在自己的虚构中享乐二、政治自由主义三、社会自由主义四、人道自由主义第九章从“人”到“我”思维路径批判一、“唯一者”的家政及其逻辑二、“利己主义者的现象学”批判三、思维能否“建构”世界第十章“独自性”能否超越“自由”一、由“自由”悖论引申出“独自性”问题二、独自性与自由的差别三、个案分析:“身为奴隶者”的自由和独自性四、“独自性”的“假设”性质和“贫乏”问题第十一章权利、法律与犯罪:“属人”还是“为我”一、自由主义视角下“人”与“我”的分野二、权利的“神圣化”与“现实化”三、把法律看作是普遍意志,意味着什么四、犯罪:孤立的个人反对统治关系的斗争第十二章什么样的社会能使人的“个性”得以彰显一、“通行本”目录和正文中遗失了哪些内容二、作为“资产阶级社会的社会”症结何在三、独特的超越方式和途径——“暴动”四、作为社会的超越形态的“联盟”第十三章“享乐”与现实生活一、很多人其实从来没有真正“享受过生命”二、“类”思维导致了现实生活中的“无我”状况三、回到“我的自我享乐”吧四、从社会变迁看享乐生活和享乐观念的演进五、两种思路之间是否存在互补、对接的可能性第十四章唯物史观的阐释方式与论证逻辑一、《序言》对观念论的嘲讽和质疑二、怎样理解恩格斯对标题所作的修正三、1842-1845年间的思想图景及其实质四、社会、历史的现实前提及运动五、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社会结构理论和方法第十五章唯物史观的理论视域和现实归旨一、人的现实处境及其“解放”的途径二、感性世界•人•历史•自然:超越费尔巴哈式直观三、“原初的历史关系”的因素和意识发展的阶段四、分工的后果及其前景五、异化的逻辑和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六、“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及其后果七、唯物主义历史观对唯心主义的超越八、唯物主义怎样才能透视清楚唯心主义第十六章“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过程与环节一、“世界历史”形成前后两个时代的变迁二、城市与乡村的分离和对立三、城市中行会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四、商人作为一个特殊阶层的出现及其影响五、工场手工业的产生六、人口跨国度的迁徙和“流浪时期”七、“商业和工场手工业集中于一个国家的现象”八、大工业的垄断与“世界历史”的形成九、防止历史解释中的简单化、极端化第十七章“现实的个人”与“共同体”关系之辨一、“现实的个人”与社会历史的发展二、个人是怎样隶属于共同体的三、共同体缘何会制约个人的个性和自由四、个人自主活动对“生产-交往形式”的促进和改变五、古代共同体-现代市民社会-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变迁六、个体与社会关系之思的深化、发展与当代意义第十八章社会主义与“哲学论证”一、诉诸“思维”和“情感”的“社会主义”二、“人道主义”能否超越“社会主义”三、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建筑基石”第十九章社会主义史:理解与叙述一、文本与思想的理解和叙述二、是什么影响着思想家分析问题的深刻性三、“德国人”怎样撰写“法国”思想史第二十章超越现实的苦难需要“救世主”吗一、同一个人物,两种极端的评论二、“库尔曼式”的“启示”方式三、“精神王国”的论证和展示四、“潜入新世界的规则”第二十一章社会主义与人类之“爱”一、以“爱”来宣传的共产主义是一幅什么图景二、“爱”能否成为一种“新宗教”三、以“爱”来观照现实无法触及症结四、在什么意义上必须拒斥人类之“爱”第二十二章面对现实,如何避免走向肤浅和天真一、现实境况及其描述二、现实变革的主体与方式三、现实变革的前景和方向四、德国现实探究中的“人学”转向五、“歌德现象”:德国国民性讨论综论“新哲学”的体系特征、思想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一、“马克思-恩格斯关系”之辨二、“新哲学”的对象、方法和特征二、在思想史进程和当代实践格局中参考文献后记《清理与超越》出版已经整整六年了,我才向学界奉献出这本研究马克思文本个案的专著。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伊壁鸠鲁哲学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伊壁鸠鲁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b27421f0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6.png)
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伊壁鸠鲁哲学贺淑珍;黄秋生【摘要】In his Ph.D. treatise, after criticized certainty and spoken highly of contingency, Marx has understood concrete possibility and abstract possibility and has taken human self-consciousness as the highest divinity. So, Marx has solved in it a heretofore unsolved problem in the history of Greek philosophy that is the nature of Epicures' philosophy.%在《博士论文》(指马克思在1839-1841年初撰写的博士论文一《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对德谟克利特必然性的批判和对伊壁鸠鲁偶然性赞誉过后,马克思通过实在的可能性和抽象的可能性的理解,颂扬了“人的自我意识具有最高的神性”。
这样,马克思“解决了一个在希腊哲学史上至今尚未解决的问题”,即揭示出伊壁鸠鲁哲学的本质。
【期刊名称】《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2(013)001【总页数】4页(P41-44)【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伊壁鸠鲁哲学【作者】贺淑珍;黄秋生【作者单位】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衡阳421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A21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通过分析比较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原子论差异①,有力地批判了把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等同的根深蒂固的传统偏见。
在马克思看来,“根据伊壁鸠鲁哲学的本质而来的”,“最深刻的结论”的“原子脱离直线而偏斜”,纠正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决定论,从而在打破命运束缚的同时,找到了创造世界的原动力。
在文本中走近马克思
![在文本中走近马克思](https://img.taocdn.com/s3/m/56ffc3f304a1b0717fd5dd24.png)
聂锦芳:在文本中走近马克思王琎2014年08月04日08:20 来源:光明日报新时代,马克思并未成为历史;国际金融危机过后,马克思思想的解释力和时代性更受推崇。
回溯过往,却是另一番景象:苏联解体、东欧剧变之际,马克思主义“失败论”“过时论”大为流行……为何会有这种转变?回到马克思原始文本中,找寻马克思思想的本真含义,不失为一条稳妥途径。
近年,国内外学界兴起“重读马克思”热潮,试图以文本为基础,走近马克思的精神世界。
北京大学哲学系聂锦芳教授,正是这一领域的默默耕耘者。
“我的梦想,就是‘回到马克思’”纵使近20年时光飞逝,却抹不去第一次走进中国人民大学马列主义发展史研究所资料室时的记忆。
“屋子最后几排的书架上落满尘土,走近一看,全是苏联和东德赠送的俄文、德文资料,除马恩著述外,还有大量考证马克思写作、修改、整理著述过程的文献资料。
”此情此景令刚到人大攻读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学位的聂锦芳感到震撼。
“能否借力这些资料,实现梦想呢?”聂锦芳的梦想,就是“回到马克思”“理解马克思”。
而梦想的开端,却多少有些偶然。
高考填报志愿时,酷爱诗歌的聂锦芳报考了中文系,却阴差阳错被哲学系录取。
“刚入学时,我‘身在曹营心在汉’,旁听了很多中文系课程。
真正对哲学产生兴趣,是在大二期末考试前夕。
”聂锦芳回忆。
在翻阅原理教科书时,马克思所说的“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令他为之一振。
“我找来原作一探究竟,结果却走进一个与教科书全然不同的思想世界,马克思宽广的视域、激情的论辩和缜密的逻辑令我对哲学肃然起敬,也使我产生了探寻马克思原始思想的好奇心。
”从此,聂锦芳放下小说和诗卷,捧起了马恩著述。
博士期间,“我阅读大量原始资料,发现马克思生前发表的论著不到其全部的三分之一,其著述中已完成的定稿也很少,大部分是成型稿之外的准备材料、先行稿、最初草稿、过程稿、修改稿及其他相关材料。
因此,要全面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单纯从现成的著述中加以概括不尽可靠。
伊壁鸠鲁哲学论文
![伊壁鸠鲁哲学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e205f9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1b.png)
伊壁鸠鲁哲学论文伊壁鸠鲁是原子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高度盛赞了伊壁鸠鲁在继承和发展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中所作的贡献,并提炼出自我意识这一全新的哲学思想。
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伊壁鸠鲁哲学论文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伊壁鸠鲁哲学论文篇一马克思博士论文中的伊壁鸠鲁原子论摘要:伊壁鸠鲁是原子论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马克思在他的博士论文中高度盛赞了伊壁鸠鲁在继承和发展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中所作的贡献,并提炼出自我意识这一全新的哲学思想。
本文通过对马克思博士论文的分析,对伊壁鸠鲁原子论的主要观点,特别是对原子的偏斜运动、原子有重量的特性和原子的两种规定性等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初步解读,以期能够对以后的学习有所裨益。
关键词:伊壁鸠鲁,原子论,偏斜运动,重量,天体伊壁鸠鲁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在有关原子论的思想上,伊壁鸠鲁继承、修正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学说,将原子论进一步向前推进。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就是主要探讨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在自然哲学中的主要差别,特别是在原子论上的差别,并重点阐述伊壁鸠鲁的原子论。
一德谟克利特(Demokrit,约公元前460-370年),是古希腊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古希腊原子论的创始人之一。
他是古希腊另一位哲学家留基波最著名的学生,他的原子学说主要就是从留基波那儿继承并发展起来的,他们两人一起发展了阿那克萨克拉的“种子”思想,创立了原子论。
阿那克萨戈拉认为宇宙万物各有自己的本原,这无限多的本原就是各种事物的最小微粒――“种子”,每一种“种子”的形式、颜色和气味各有不同。
在此基础上,留基波首先提出了万物是由物质构成的原子学说,认为原子是最小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
原子之间存在着虚空,无数原子从古以来就存在于虚空之中,既不能创生,也不能毁灭,它们在无限的虚空中运动着构成万物。
德谟克利特认为,“一切事物的本原是原子和虚空,别的说法都只是意见。
世界有无数个,它们是有生有灭的。
没有一样东西是从无中来的,也没有一样东西在毁灭之后归于无。
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哲学
![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哲学](https://img.taocdn.com/s3/m/9a4ca841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6.png)
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哲学哲学是对万物本源、本质和意义的探究,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众说纷纭。
而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哲学,则是其中一种思想流派,其逻辑严密、风格干练,引领了后来哲学家的创新思想。
一、关于伊壁鸠鲁伊壁鸠鲁(341BC-271BC)是希腊古代哲学家和道德家,雅典学院“亚里士多德学派”的学生和老师,他被认为是古希腊伦理哲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著作主要通过友人彼得拉克思编纂的《乐经》传世。
伊壁鸠鲁一生致力于推崇真正的幸福在于对人生价值的正确追寻,他认为人的每一种追求都是为了达到快乐的目的。
二、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哲学,认为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物质的本质是不可减少的细小、质点状态的组合。
他强调人生的根本目标是快乐,而快乐是由感觉中的愉悦和痛苦组成的,这一观点构成了他的道德理论。
伊壁鸠鲁认为,物质是永恒不灭的,原子(他称之为“元素”)是造物者所造出的不可分割的物质粒子,它们不断地运动,发生组合与分解,从而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世界。
伊壁鸠鲁的唯物主义哲学强调人的行为是可以改变的,他认为,如果为达到快乐而追求某一事物,达不到预定的快乐目标,就需要改变追求的事物,而不是继续奋斗,否则只会引发更大的痛苦。
他的哲学认为,人生的目标是快乐,而快乐的实现是通过比较和选择来实现的。
三、伊壁鸠鲁的道德哲学伊壁鸠鲁的哲学非常重视道德规范,他在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完整的道德体系。
在伊壁鸠鲁看来,资质及状态是不平等的,才智越高的人,就会更容易获得快乐,而这种快乐是通过远离妄想和痛苦而获得的。
因此,他强调自我约束和养成好的操守,认为追求快乐的方法在于通过坚定不移的自我控制和减少自己的欲望来实现,这就是“节制”这个伊壁鸠鲁哲学中的基本原则。
感性的快乐和理性的信仰相结合是伊壁鸠鲁的快乐哲学的核心。
他的哲学突破了描述世界的观察方法,他强调哲学的作用在于指导人们如何获得快乐,这使得他的哲学更加接地气。
因此,他的哲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指引。
马克思主义哲学优秀论文3000字
![马克思主义哲学优秀论文3000字](https://img.taocdn.com/s3/m/f794ac31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26997cd.png)
马克思主义哲学优秀论文3000字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是人们谈论的问题。
以下是店铺整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的相关资料,欢迎阅读!马克思主义哲学论文3000字篇一首先给哲学观下一个定义,从字面来说,哲学观就是“对哲学本身的理解”。
它不是哲学理论中的“一个观念”,而是构成这种理论的“核心观念”、“根本观念”、“灵魂观念”,它决定该种理论的生命力,构成该种哲学理论与其他的理论的原则区别。
与其说它是托马斯·库恩的较为复杂意义上的“研究范式”,毋宁说它是伊姆雷·拉卡托斯的较为单纯意义上的“理论硬核” 。
[1]这个硬核包括哲学的定义、性质、研究对象、特征和功能等。
马克思的哲学观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哲学观是不一样的,必须予以区分。
为了真正地理解马克思,我们必须回到马克思的文本,追本溯源。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对象,从四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批判哲学,改造世界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强烈的批判精神,它不仅对社会现实进行批判,而且对各种各样的理论和旧的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最后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进行自我批判。
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从深入人心的真理变成了束缚人的教条。
哲学的目的是要解放人的思想,这种行为与哲学的精神是背道而驰的。
有人断言,只有马克思主义是唯一的科学,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和现代西方哲学都不是科学的。
我想,这种做法表面上看似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权威,实质上则损害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威严。
这样做将会使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越来越封闭,越来越停滞不前。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是开放的理论系统,必须在批判中萌发创造性,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区别》中,引用原子的偏斜运动,阐述了倾斜运动对直线运动的脱离,表达了一种自由意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1卷第5期2014年9月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Peking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Vol.51,No.5Sep.2014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起点的伊壁鸠鲁哲学聂锦芳(北京大学哲学系,北京100871)摘要: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需要讨论的一个前提问题是:马克思本人哲学思想的起点何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以下简称MEGA )第4部分第1卷刊出的文献提供了答案。
通过对“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的解读,可以知道,无论是就表征伊壁鸠鲁思想文献的选择、理论源流的追溯,还是其思想中的“准则学”和“主要原理”的概括,乃至“原子论”哲学由本体论向认识论的转换逻辑的探究,以及对“原子”的抽象性质与古代原子论的思维特征的揭示,都表明处于起点上的马克思哲学思想所具有的水准;这就要求我们也必须以此为基础来估量他之后哲学思想的发展,而不能再出现“低于起点”“起点之前”乃至偏离起点的理解、诠释和发挥等情况了。
关键词:马克思哲学;起点;伊壁鸠鲁;原子论中图分类号:B 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5919(2014)05-0012-13收稿日期:2014-08-28作者简介:聂锦芳,男,山西寿阳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最新文献的马克思重要文本再研究”(14AZX002)。
引言:为什么要讨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问题?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通常有两条途径,一是“论”的方式,即通过原理教科书了解和领会这一理论形态的核心范畴、基本命题、体系框架和思想主旨。
二是“史”的方式,即把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看成一个不断探索、深化的过程,通过对马克思及其后继者不同阶段文本、文献的细致阅读来把握其思想的原始情形、论证逻辑及其内涵演变。
总体上看,这两种方式当然各有其特点、合理性,也都有欠缺处,但长期以来,第一种方式则更为普遍和流行,不必说普通民众、广大党员、干部,就是不以马克思文本、文献为专业的研究者,也基本上是通过这一途径来接触、评判马克思主义的。
这里并没有完全否定原理教科书的价值和意义的意思,但同样显见的事实是,由于马克思本人并未以这样的著述形式表述过其哲学体系,所以教科书实际上是后人根据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而做出来的概括和阐释,而且相当程度上带有时代的印记和编写者特有的考量。
实际上通过这一途径把握到的马克思的思想与马克思思想的原始状况之间就“隔”了一层。
如果接受者不直接面对第一手的原始文献,却要作出属于自己的梳理、甄别和判断,那么由此而达致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正因为如此,通过细致的文本阅读、思想发展进程的考察和辨析,来呈现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复杂性、丰富性、变动性和总体性,就成为提高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水准非常必要和紧迫的事情。
而如果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看作一个不断演化的过程,那么对这一过程中若干关节点、阶段性的把握和划分就成为很关键的事情了;而这其中需要讨论的一个前提问题是: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何在?因为起点就是基点、出发点,表明马克思是在什么样的基础上展开其哲学运思的、是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开始其哲学征程的。
马克思后来的哲学观点、哲学思想当然会有变化、超越乃至自我反省和否定,但就理论思维来说,却是对起点不断提升的过程,而不会低于起点的水准;后人更不能把马克思后来逐渐深邃起来的思想阐释得比起点第5期聂锦芳:作为马克思哲学思想起点的伊壁鸠鲁哲学13的视界还要狭窄、思路更为单一、体系也更为简单化。
这充分昭示出认真解读文本、探究思想“起点”的意义。
我们注意到,在以往的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研究中,起点问题并没有被突出出来加以讨论。
与其相关的列宁的“来源”说倒是影响广泛,起了主导作用。
但现在看来,列宁的说法不仅将马克思主义与马克思完全画了等号①,而且在对“起源”的理解和解释中,“来源”与“组成部分”是紧密关联在一起的。
这就是说,列宁实际上是以“组成部分”来反向逆推出的“来源”,从而他决绝地判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就是唯物主义”,并且将其“来源”界定为德国古典哲学。
这种做法实质上是为了突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性变革”而抹杀了“起点”,并没有把“来源”视为“起点”。
②回到前文对“起点”的界说,可否将德国古典哲学确立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呢?我认为,对于作为在黑格尔哲学由如日中天走向分化和衰落过程中展开思想探索和建树的马克思来说,似乎是有关联的,作为背景和对其有启示性的作用来说也是可以的;但如果回到原始文本、文献,“用文献和事实来说话”,那么,这一点却并不能被坐实。
至于国内有的学者把马克思哲学思想的起点推延到《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对象性”“感性活动”,那更得不到佐证,因为那时马克思的哲学思想不是尚在“起点”阶段而是已经“在路上”了。
基于此,我还是主张“回到马克思”,从他写作和留存下来的文本、文献为依据来解决这一问题。
所幸的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以下简称MEGA)第4部分“笔记和摘录卷”第1卷刊出的文献提供了答案。
在马克思开始人生和思想之旅的起始阶段,如果说他中学期间留存下来的文献、大学时代的文学习作表明他最初成长、思考的启蒙主义背景和人文主义情怀,那么当他经过痛苦的思索,终于意识到不能以情感和浪漫来理解世界、写诗“仅仅是附带的事情”,而应该“首先渴望专攻哲学”,“又一次使我明白了,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③,表征的是他哲学自主意识的觉醒、是他哲学探索的起步。
为此,他留下了七册标明为《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关于古典、近代哲学家著作的摘录汇集(MEGA编者分别命名为“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和“柏林笔记”),其中所摘录、叙述和评论的那些丰富、复杂也不免显得杂乱的思想,就成为马克思开始哲学征程的起点。
就目前的研究状况看,“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因马克思后来的博士论文以《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和伊壁鸠鲁自然学的差别》而为人们知晓,国内外也出过几部研究论著,但基本上都是“外围言说”,即并没有通过详尽而完整地考察和解读七册笔记的内容而探究马克思理解伊壁鸠鲁思想的轨迹和缘由,进而分析这种理解与马克思以后哲学思想的复杂关系。
而包括了对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莱布尼兹部分著述、休谟的《人性论》、斯宾诺莎的《神学政治论》及其通信以及卡尔·罗生兰茨的《康德哲学的历史》的摘录和评论在内的“柏林笔记”,迄今为止还很少为论者所知,更鲜有学者对其进行过研究。
这对于马克思原始思想的把握来说,是多么大的遗漏啊!作为马克思文本、文献的研究者,我和我的同道虽然致力于对这些新文献的发现和研读,但我们并不是等量齐观地看待所有文献的思想价值的,更不会矫情地认为“新的就是好的、价值最大的”,但对于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总体理解和宏观把握而言,他特别经过认真选择而记录、评论的古希腊和近代思想家的哲学思想的确是不能无视的。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量,我们将一一对其进行详尽的梳理①②③笔者当然不同意“马克思主义之后的马克思”的论者所主张的二者判然有别、根本对立的看法,但也认为不将作为这一思想体系创立者的马克思的思想与其后继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进行认真比较、分析而是笼而统之地完全等同,不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的丰富性、复杂性和变动性。
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宁全集》第2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1—48页。
马克思:《给父亲的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10、13页。
14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和分析,而本文解读的是“关于伊壁鸠鲁哲学的笔记”中第一册的内容。
一、表征伊壁鸠鲁思想文献的选择与其理论源流的追溯那么,为什么伊壁鸠鲁哲学会成为马克思哲学的起点呢?普遍流行的解释是,这时的马克思加入了青年黑格尔派的俱乐部,而这一俱乐部的主将们(比如,布鲁诺·鲍威尔)对古希腊晚期哲学很感兴趣,马克思是受其影响而做出这一选择的。
尽管从现在留存下来的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的文献中似乎并没有发现其他人写过关于伊壁鸠鲁的文章或著作,但从当时德国思想界的情形和马克思登上思想论坛的经历来推测,上述因素是可能存在的;然而,这至多只能算是一种外部的诱因,内因还在于伊壁鸠鲁哲学本身的思考框架、意旨以及马克思的领会和掌握,使在激情和迷茫中寻求对世界的理解的马克思有了参照系、思考支点,为其之后哲学思想的发展确立了初步的视界、意旨和基础,蕴含着某种程度上较为接近的价值追求和趋向,同时也明白了包括伊壁鸠鲁哲学在内的古代原子论的逻辑困境和必须超越的局限性,因而产生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尽管当时的马克思还只是一个21岁的大学生,但他选择伊壁鸠鲁思想作为其哲学思想的起点却是相当精心的。
首先是他完整、准确地搜集、甄别和梳理了表征伊壁鸠鲁思想的文献材料。
据传伊壁鸠鲁本人著述甚多,但可惜的是留存下来的却只有三封信件和个别残篇,当时权威的伊壁鸠鲁编本还没有问世,人们主要是通过其追随者的复述来了解他的思想的。
马克思淘沙砺金,浏览了几乎当时可以看到的所有记述和评论伊壁鸠鲁及其学派的著作,在此基础上,他选择有代表性的第欧根尼·拉尔修、塞克斯都·恩披里柯、普卢塔克、卢克莱修、鲁齐乌斯·安涅乌斯·塞涅卡、约·斯托贝、亚历山大里亚的克雷门斯、西塞罗、伽桑迪等人的著作、论文、对话、言论做了摘录、转述、概括和评论,而且每一部作品的版本都是当时最权威的,这为保证他能较为完整而准确把握和理解伊壁鸠鲁的思想提供了可靠的基础。
其次,马克思把伊壁鸠鲁哲学看成是一个有思想传统的理论体系。
在阐述具体观点之前,马克思特别追溯了其来源和先驱,这成为理解其思想内涵的前提。
伊壁鸠鲁的哲学不是突兀生成的,他是在偶然中发现了德谟克利特的著作、了解了其思想的主旨后,开始“献身于哲学”的。
后来,在理论建构过程中,他把德谟克利特原子论和亚里士提卜的快乐学说作为其思想的基础,同时也很推崇阿那克萨哥拉的观点。
德谟克利特是古希腊原子论的重要奠基者。
他认为,万物的本原是原子,原子在虚空中运动。
原子是一种最后的不可分的物质微粒,宇宙的一切事物都是由在虚空中运动着的原子构成的。
所谓事物的产生就是原子的结合。
原子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即运动为原子本身所固有。
虚空则是原子运动的场所。
原子叫作存在,虚空叫作非存在,但非存在不等于不存在,只是相对于由充实的原子而言,虚空是没有充实性的。
所以非存在与存在都是实在的。
世界是由原子在虚空的旋涡运动中产生的。
这种思考方式直接确立了伊壁鸠鲁把握世界的本体论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在写作这一本笔记时,马克思还没有甄别伊壁鸠鲁与德谟克利特原子论之间的差别,这与后来他博士论文的选题和论述是有差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