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第二章形而上学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课程PPT  第二章

(二)从认识到实践
笫二次飞跃是理论联系实际、改造 世界的过程,也是实践检验理论的过 程,它比笫一次飞跃更重要。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发展 (三)认识运动的无限反复性 1、人类的认识具有反复性 ①受主观条件的限制 ②受客观条件的限制 2、人类的认识过程具有无限性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一、真理客观性、相对性和绝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观上的唯物论) 1、真理的内涵 标志着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 范畴,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 正确认识。
绝对 原子 物 理学 原子 原子 原 子核 相对 绝对 核物理学 原子核 中子 质 子 相对 绝对 基本粒子 物理学 中子 质子 基本 粒 子 相对
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过程中,每个 真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因 此,真理发展过程就是不断接近无限发展着 的客观世界的过程。 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的发展过程,是 人类认识发展的深层动力机制。人类认识 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矛盾,决定了真理 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真理性认识由相对走 向绝对的过程,也就是人类认识活动无限 向前延伸的过程。
知觉 苹果=红+甜+硬+…… 表象 再现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硬!红!甜!
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
水果
(共性) (个性)
判断:
水果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推理:
(共性)
(个性)
我怎么看不见万有引力
感性认识 通过感官得到 表面的、外部的 直接性、生动性 感觉、知觉、表象 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 通过思维抽象得到 内部的、本质的 间接性、单纯性
概念、判断、推理 高级阶段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2020/3/16
35
③真理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真理的相对性是同一真理的两种不同属性。
(1)真理的绝对性:
一是任何真理都有其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二是指人类的认识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
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 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即承认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世界的 可知性,也就必然承认绝对真理。
2020/3/16
2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2、从认识到实践 ①怎样理解从认识到实践的必要性
实现认识的目的 检验和发展认识
②从认识到实践的条件
2020/3/16
2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
3、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①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和总规律
实践——认识——实践 实践 认识 实践 认识
34
②真理的具体性
(1)真理是有条件的,离开了具体的时间、地点、条件, 抽象地谈论真理是唯心主义的观点。
(2)真理是全面的,是事物多方面本质规定的综合,片面 地谈论真理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3)真理是历史的,是一个过程,静止地谈论真理是形而 上学观点。
(4)真理是具体的和真理是一元的是一个意思,即在同一 时间、地点、条件下,人们对同一事物的真理性认识只 能有一个,不因人而异,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 对于主体需要的意义。当客体能够满足主 体需要时,客体对于主体就有价值,满足 主体需要的程度越高价值就越大。因此, 价值必然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主体的 需要和要求;另一方面是客体的某种性质、 性能。价值是在二者之间的关系中发生和 形成的。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上)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本质与基本结构(一)实践的本质相关原著: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毛泽东在《实践论》1.实践的概念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2.实践的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二)实践的基本结构1.实践主体:具有一定的主体能力、从事现实社会实践活动的人,是实践活动中自主性和能动性的因素,担负着设定实践目的、操作实践中介、改造实践客体的任务。

2.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3.实践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实践的中介系统可分为两个子系统:(1)作为人的肢体延长、感官延伸、体能放大的物质性工具系统,如各种机器系统和动力能源系统。

(2)语言符号工具系统。

4.实践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1)实践关系: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是最根本的关系(2)认识关系:认识和被认识的关系(3)价值关系:主题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三)实践形式的多样性1.物质生产实践: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2.社会政治实践3.科学文化实践4.虚拟实践:是实践活动的派生形式,具有相对独立性。

(四)实践在认识活动中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恩格斯:“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毛泽东:“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

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

”二、认识的本质与过程(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1.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从物到感觉和思想,坚持反映论的立场。

2.唯心主义认识路线: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坚持先验论的立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第二章)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性第一节物质运动及其规律一、世界本原说的不同流派(物质观)从人之初就开始了对周围世界和对人本身的认识。

世界是什么?人从哪里来?将往何处去?1、唯物主义一元论(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观A、泰勒斯的“水”原说B、赫拉克里特的“火”原说C、中国古代的“五行”说D、古印度的“四大”说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的最高成就A、古希腊的“原子论”:原子和虚空B、中国古代的“元气”说3、马克思主义物质观(1)列宁的物质定义(p.33)(2)列宁物质定义的重要意义A、坚持彻底唯物论,同唯心论和“二元论”划清界限B、坚持彻底的唯物论的可知论,同不可知论划清界限C、把“客观实在性”作为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论物质观的局限性个性与共性、具体与抽象、特殊与普遍4、现代科学发展更证实、丰富和深化了科学的物质观(p.34)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观)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

1、什么是运动(p.34)(1)运动的概念(2)运动的内含A、物质的位置移动B、物质运动的过程C、人类思维运动2、物质与运动的不可分割性(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2)形而上学否认物质的运动性(3)没有无物质的运动(4)唯心主义否认运动的物质性3、物质运动的两种状态(1)运动是普遍的绝对的运动的客观性、普遍性、绝对性。

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2)运动的静止性相对性A、没有发生机械的位置移动B、没有发生质的变化(3)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动与静辩证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4、承认运动相对静止的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真正理解运动(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别和理解事物的多样性(3)承认相对静止,是认识和实践的前提5、正确把握两种运动状态的关系,防止极端化错误(1)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A、芝诺的“飞矢不动”说B、董仲舒的“道不变”说(2)反对相对主义的“诡辩论”A、赫拉克利特的运动观B、克拉底鲁的运动观C、庄子的运动观三、物质与时空的关系(时空观)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的关系1、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形式(1)时间的概念及特点(2)空间的概念及特点(3)物质离不开时空(没有离开时空的物质)(4)时空离不开物质(没有纯粹抽象的时空)2、时空的绝对性和相对性(1)时空的绝对性(2)时空的相对性(3)时空相对性的证明爱因斯坦相对论。

考研政治历年章节练习答案解析-《马原》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考研政治历年章节练习答案解析-《马原》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

1“哲学史宛如色彩斑斓的壁毯,其中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犹如浓粗的经线贯穿上下,而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如同纬纱交织其中。

”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以及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哲学发展史上的对立和斗争。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唯物主义就是辩证法B.唯心主义就是形而上学C.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形而上学是对哲学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不同回答D.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中交织着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参考答案]D[答案解析]解析: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根据对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C错误。

唯心主义不等于形而上学(如黑格尔的唯心辩证法),唯物主义不等于辩证法(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AB错误,D是正确答案。

2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对立的根本点在于A.世界发展动力问题B.意识本质问题C.世界本原问题D.实践本质问题[参考答案]C[答案解析]解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上的两大基本派别,其划分的根本标准在于它们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所作的回答不同,即世界的本原是否是物质的。

ABD虽然都是哲学的重要问题,但不符合题干要求。

3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过这个范围便是相对的了,这个范围是指A.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B.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C.物质和意识何者更重要D.物质和意识何者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更密切[参考答案]A[答案解析]解析:本题的题干引用的是列宁的话,其意思是说,物质和意识的对立只是在何者是第一性的范围内才有绝对的意义,超出这个范围,其对立便是相对的。

不应当把物质与意识的对立绝对化,否则就会陷入二元论或不可知论。

这是因为,虽然物质不依赖于意识而存在,但意识却依赖于物质,意识是物质的产物,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而反映者是不能同被反映的对象相脱离的,物质和意识之间具有同一性,意识可以转化为物质,因此正确答案是A。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

考研政治:马原第二章重点知识解答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1.请问什么是哲学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其是如何阐述的?(1)本体论是表述哲学理论的术语。

在西方哲学史和中国哲学史中分别具有各自的含义。

在西方哲学史中,本体论指关于存在及其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主要是探究世界的本原或基质。

各派哲学家力图把世界的存在归结为某种物质的、精神的实体或某个抽象原则。

(2)在中国古代哲学中,本体论叫做“本根论”,指探究天地万物产生、存在、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和根本依据的学说。

中国古代哲学家一般都把天地万物的本根归结为无形无象的与天地万物根本不同的东西,这种东西大体可分为三类:没有固定形体的物质,如“气”;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如“无”、“理”;主观精神,如“心”。

这三种观点分别归属于朴素唯物主义、客观唯心主义和主观唯心主义。

(3)对于本体论,有的学者提出,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主要讲的是本体论问题,第二方面主要讲的是认识论问题,而认识论是以本体论为前提的。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以物质为本体的物质本体论构成了马克思哲学体系的基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物质本体论认为现实世界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在作为整体的世界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所讲的本体,应该是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在内的整个世界的本体或本原,这样的本体只能是物质。

2.“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怎么理解?(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物质是运动的主体,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它包括一切变化和过程,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

(2)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这是因为,任何物质都包含内在矛盾,矛盾必然引起运动;物质通过运动而存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马原笔记#第二章-第二节

#马原笔记#第二章-第二节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第二节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本身是主观的客观:普遍有效的)经典真理观(看天):反映论、可知论、符合论(一元性)非经典真理观:共识论(集体知觉)马克思主义: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

马克思主义真理观与旧唯物主义真理观的“符合论”的区别:它认为真理与客观事物之间的符合关系,是建立在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实践基础上,是通过人的能动的反映活动而实现的,并且必然随着人类实践的发展而拓展和深化。

真理的客观性表现在:(以下答案不够完整,应从“客观是普遍有效”来解释)1.指真理内容的客观性,即真理作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本身也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2.指真理检验标准的客观性,即真理之所以是真理,并不是因为某位天才人物决断,而是实践检验的结果,而实践本身是一种客观的物质性活动(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p77-78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辩证关系:1.相互依存。

相互依存,是说人们对于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必然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2.相互包含。

相互包含,一是说,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性的相对性之中。

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使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

二是说,反对割裂二者辩证关系的形而上学真理观: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真理的发展规律一(趋势):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根源于人的思维、人的认识能力的矛盾本性,是人的思维的至上性和非至上性或人的认识能力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矛盾,在真理性认识的形成和发展中的表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二章-课件

2.真理的思想内容是客观的 真理有不依赖于主体及其意识 的客观内容。
3. 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客体的特征:客观性、对象性、社会历史性。 其中对象性是客体最本质的属性。
客体的形式: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3. 中介:
是指主体和客体在相互作用 过程中所利用的一切条件,包 括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 以及运用、操纵这些工具 的程序和方法
4. 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实践关系,即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改造与被改造的 关系。
第一, 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 第二,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 第三,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的。
讨论:
1.对于一幅两可图,为什么甲和 乙的解释不同?
2.古希腊哲人说:如果没有理性, 眼睛是最坏的见证人。
3.凡是眼睛所见到的,都是真实 的。
3.认识过程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要掌握丰富可靠的感性材料;
●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首 要的基本的观点
●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
辩证关系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 ●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的主体与客体
2.理性认识到实践能飞跃的条件和途径
第一,理性认识要和具体实践相结合。 第二,理性认识要为人民群众所掌握。 第三,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物质条件,需 要经过路线、方针政策等中介。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的特点和作用
1、非理性因素
包括主体的情感、意志、欲望、需求等非认识能力的心理要素和幻 想、想象、直觉、顿悟、灵感等非逻辑的性的思维方式。

2018考研政治马原基础考点:形而上学否定观_毙考题

2018考研政治马原基础考点:形而上学否定观_毙考题

下载毙考题APP
免费领取考试干货资料,还有资料商城等你入驻
邀请码:8806 可获得更多福利
2018考研政治马原基础考点:形而上学否定观
每每提到千古奇冤的故事我们就想到窦娥,可是,其实有这么一个角色它比窦娥还冤,它就是否定。

否定通常像是还珠格格中的容嬷嬷、情深深雨蒙蒙中的雪姨一样让人觉得反感,其中重要的原因在于我们不了解否定,没有对否定形成一个清晰正确的认识,一不小心掉入形而上学的陷阱,形成了一种错误的否定观即形而上学否定观。

其实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是扬弃的过程。

下面我们来看下什么是形而上学否定观?
2018考研政治马原基础考点:形而上学否定观
什么叫形而上学否定观?
一方面是认为否定是外在的、主观任意的否定,比如,我一回头把一只小狗吓死了,我就是否定了小狗;我劈头盖脸骂你一顿,我就否定你了;另一方面就是认为否定就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的否定,换句话说,就是将否定和肯定看作是火与水的关系,认为否定和肯定是绝不相容的。

要么肯定一切,眼中只看到了好的地方,看不到坏的地方;要么否定一切,即眼中一切都是不利、不好的,没有一点有利、有用之处。

生活中很容易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次失败就觉得自己的天塌下来,从此一蹶不振;或者是因为一次成绩的提升就傲娇起来,认为自己自此踏入人生的巅峰不用再去努力了。

考试使用毙考题,不用再报培训班。

马克思第一、二章名词解释

马克思第一、二章名词解释

第一章: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观点和看法。

世界观人人都有。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方法论---就是关于人们行为方法的理论。

辩证法---辩证法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发展变化的,发展变化的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用孤立和静止的观点看问题,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是孤立静止不动的,否认事物的内部矛盾。

物质---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唯物主义---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唯心主义---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的,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精神决定物质,物质是精神的产物。

运动---是指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

即所有的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是运动。

静止---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中的相对稳定状态,是运动的特殊形式。

由两种情况:一是指事物对于其他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变化;二是指事物的性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时间---时间就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

时间的特点是一维性,即不可逆性。

空间---空间就是物质运动的伸张性、广延性。

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

实践---是指人们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对象化活动。

实践具有客观性、能动性、社会历史性。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发展---是事物前进的、上升的质变,是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矛盾---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它有二个基本属性:同一性与斗争性。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摹写
主体
选择
客体 认识
建构
创造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 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 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 特征的认识形式,它是认 识的初级阶段。
感性认识有三种形式:感觉、知觉和表象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 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 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甜!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 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 反映。
马克思主义能动反映论的特点
列宁
第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 先是反映论;
第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 实践论,它把科学的实践观引 入认识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 认识论 是唯 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 统 一。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认识本质的科学规定
就认识活动在人的全 部生存活动中的地位来说, 红花! 它本质上是一种主体与客 体间的反映与被反映关系, 它以主客体实践关系为基 础,同时渗透着主客体的 价值关系。
理性认识的特点
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 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 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 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 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 规律。
由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客体的形式: 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
中介(手段)是指将主体(实践主 体、认识主体)和客体现实地连续 起来的各种工具系统及其操作、控 制的程序和方法。
认识中介系统由物质性认识工具、 观念性认识工具和作为感性符号系 统的语言工具组成。
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1.实践关系: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实践主体 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2.认识关系: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认识主体 与客体之间的本质关系) 3.价值关系: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利益关系 4.审美关系:主体在改造和认识客体中得到的 美感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

第一,实践是人存在的根据。 第二,实践是人生存的前提。 第三,实践使人成为有意识的类存在物。 第四,实践使人成为社会存在物。 第五,实践使人在历史发展中自我完善和发展
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
实践主体与客体是表征人作为活动者和活 动对象之间特定关系的哲学范畴。主体是 指从事实践、认识等活动的人。客体是指 实践、认识等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形而上学不变论
——
道天道
亦,之
不天大
董 仲
变 。

不 变 ,
出 于
两种错误倾向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 生,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
庄子
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空间是指运动着物质的广 延性。任何物体都占有一 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体 积和一定的形状。空间就 是表示物体彼此之间的并 存关系和分离状态,表示 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 和排列次序特性的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绝对静止和没有 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非物质的纯粹运动 是没有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辩证 统一。
静止 1、涵义 2、静止的相对性表现
A 、性质未变 B 、位移未变
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对于认识和改造世界 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相对静止是运动的量度
的越时科 无来空学 限越有的 性证限发 。 明论展
着所不 时设断 间置地 和的冲 空界破 间限着

时间和空间有限性与无限性辩证关系 有限包含着无限,无限通过有限体现出来
有限的事物本身包含着无限。
“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 不竭。”
1/2
1/4
1/8 ……
三、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1、世界的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第二节

唯心主义
认识路线为:从思想和感觉到物; 人的认识和认识能力是先于感觉经验、 先于时间的东西,是先天就有的; 颠倒了主客体的真实关系,歪曲了认识 的本质。
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主义
有两个缺陷: 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 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离开辩证法观察认识问题,把 认识看做是照镜子式一次完成的 过程。
以客观事物为原 型,是对某一客观事物 的反映,认识的内容来 源于客观现象。
揭示事物的本质 和规律,建立科 学理论;在思维 中构建理想的观 念对象。
反映具有创造性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 的能动反映
化学学院
沈秋彤
2011012779
认识是什么?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 体的能动反映。 下面我们通过了解各种哲学派 别对认识的不同观点来深入把握认识的 本质。
根本对立的两条路线
唯物主义反映论 唯心主义先验论
物到感觉和思想
思想和感觉到物
唯物主义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遵循“物——感觉——思想”的路线;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即பைடு நூலகம்映论。
旧唯物主义 的认识论被人的 认识看成是消极 地、被动地反映 和接受外界对象。
辩证唯物主义
(1)将实践的 观点引入了认 识论,科学地 规定了认识的 主体和客体及 其相互关系。 (2)把辩证 法应用于反映 论,应用于考 察认识的发展 过程,科学地 揭示了认识过 程中的多方面 的辩证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是主体对 客体的能动反映 反映具有摹写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电子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章——电⼦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电⼦书第⼆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本章引⾔:认识是⼈类的⼀种求知活动,认识论就是把⼈类认识活动作为研究对象的理论。

⼈类的认识既包括求知的过程。

也包括求知的结果,即知识。

从古到今,存在着各式各样关于认识的理论,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认识论第⼀次科学地揭⽰了认识的本质和规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是哲学发展史上的⾰命变⾰,它不仅科学地揭⽰了世界的本质及其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般规律,⽽且在实践的基础上,把辩证法与认识论统⼀起来,把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统⼀起来,克服了旧唯物论认识论的直观性、机械性和形⽽上学性,创⽴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能动的、⾰命的反映论。

在整个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认识论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节 认识的产⽣及本质⽣活、实践的观点,应该是认识论的⾸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列宁⾃从地球上出现⼈,便有了⼈和外部世界的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两个⽅⾯:⼀是⼈改变外部世界,⼀是⼈认识外部世界。

⼈的认识活动与⼈的存在⼀样长久。

尽管如此,但对于什么是认识,认识是怎样产⽣的,什么是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对于这些问题并不是轻易就能给出⼀个统⼀的、明确的答案。

千百年来,各家各派的哲学家们对此做了不间断的探索,然⽽并未使这个问题获得真正的解决。

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第⼀次科学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哲学正确地揭⽰了认识产⽣的客观过程,论述了实践对认识的决定性作⽤,分析了认识的主客体及其相互关系,从⽽深刻地揭⽰了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认识的产⽣认识是指⼈所特有的⼀种能⼒和活动。

同⼈是怎样产⽣的是⼀个⾮常复杂的问题⼀样,作为⼈所特有的认识能⼒的产⽣也是⼀个⾮常复杂的问题。

1、认识的产⽣是⼀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认识是在劳动实践中产⽣的。

认识是⼈同外部世界的⼀种关系,这种关系随着⼈的劳动实践的产⽣⽽产⽣,随着劳动实践的发展⽽发展,从⼈类产⽣起⼀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

(完整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第二章教案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教学目的]了解认识的本质、认识与实践的关系、实践的重要意义;把握真理的绝对性、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1.认识与实践的关系2.认识的本质及发展规律3.真理及其检验标准4.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5.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难点]1.认识的本质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3.真理和价值的统一[教学手段] 讲授为主,讨论、多媒体为辅。

[教学时数] 9课时第一节认识的产生及本质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上,即中国传统哲学讲的知和行的关系上,不同的派别有不同的回答。

旧哲学都有缺欠,没有能够正确解释认识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了认识论,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揭示了认识的本质。

认为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的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总之,实践论既要强调认识的唯物论性质或客观主义原则,又要强调认识的能动性或主体性原则,并把二者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

而要了解认识的基础和来源,必须首先考察人类的实践活动。

在实践和认识的关系中,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起着决定作用。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这个认识论原理大家不易理解,因为大家根据自己经验会说,我的知识、认识来自于幼儿园、小学、中学的课堂,来源于书本。

这不错。

我们这里要问的问题主要不是你头脑中的知识直接是怎么来的,来自何处,而是问书本上的知识又是从哪里来的,也就是说知识最终是从哪里来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从最终来源的意义上说,知识来源于实践。

书本肯定是在人学会实践之后才有的。

有人可能会说,知识最终来源于人头脑的思考活动,这也有道理。

这一类已经包含在实践中了。

因为实践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已经把主体的思考活动包括于其中了。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陆游的《冬夜书示自律》“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荀子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呢?(1)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马原第二章第一节

第二章第一节世界的物质性和发展规律一、物质及其存在形式(一)哲学的基本问题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即世界本源问题、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世界本源问题产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产生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世界上的事物是孤立的还是相互联系的,是静止的还是发展运动的,产生出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辩证法用联系的、发展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内部矛盾。

形而上学用孤立的、静止的观点看问题,否认内部矛盾的存在和作用4.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产生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历史唯心主义片面夸大精神因素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夸大个人在历史中的作用,否认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二)物质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意识而存在的,能够被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的最高概括,是对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

区别于古典朴素的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中的物质概念,哲学概念的物质与自然界的具体物质形态的区别是一般和个别、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①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和派生性,这种对立只在本体论的范围内区分第一性第二性才有意义。

②坚持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③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将物质范畴与具体物质结构联系在一起,又看到其中的区别,从个性中看到个性,克服形而上学的缺陷。

④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将实践纳入物质的理解,将物质范畴拓展到社会历史领域,深化对自然物质的理解。

(三)物质的存在形态1. 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运动囊括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和过程,从位置的变动到思维变化。

运动和物质不可分割。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的是物质,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一般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静止包括空间相对位置的不变和物质根本性质的暂时不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讲解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二章讲解
•其次,人们关于时间和空间的观念也是可变的、发展 的,它随人们对时间和空间的认识的发展而不断深化, 人们时空观念的可变性反映着时空具体特性的可变性, 这一重要含义也说明,时间和空间具有相对性。
时空相对性的表现
1、时空特性随着物 体的运动速度不同 而不同
2、时空随着物体形 态的不同而不同
现代科学的发展,特 别是非欧几里得几何 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不仅进一步证明了时 间和空间的客观实在 性,而且更深刻地揭 示了时间和空间同物 质运动的联系,时间 和空间的绝对性和相 对性的统一。
❖形而上学不变论
——
道天道
亦,之
不天大
董 仲
变 。

不 变 ,
出 于
两种错误倾向 ❖相对主义诡辩论
方生方死,方死方 生,方可方不可, 方不可方可。
庄子
什么是时间和空间
空间是指运动着物质的广 延性。任何物体都占有一 定的位置。具有一定的体 积和一定的形状。空间就 是表示物体彼此之间的并 存关系和分离状态,表示 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 和排列次序特性的
•第三、时间和空间既有绝对性的一面,又有相对性的一面, 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辨证统一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的。
一方面,物质运动离不开时间和空 间,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是无法 存在的。另一方面,时间、空间离不开 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 是不存在的。
E=MC2
M = M0
1
V C
2 2


来识衰回
。,;,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空间是 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和方位性。空间的 特点是三维性。
Y

Y1
P•(X1,Y1,Z1)

最新马原第二章ppt课件精品文档

最新马原第二章ppt课件精品文档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 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 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 进”。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无畏的宇宙人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西红柿——“狼桃”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第一只被吃的螃蟹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柏拉图: “灵魂回忆说”唯心.doc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朱熹: “存天理, 灭人欲”
笛卡尔: “天赋观念说”
唯物主义反映论
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唯心主义 先验论
从感觉和 思想到物
认识主观自生, 是心灵的创造物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唯物主义 反映论
旧唯物主义反映论
亚里士多德——蜡块说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洛克——白板说
旧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
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 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不了解认识的辩证性质,离开辩 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 作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 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黄鼠狼是偷鸡的“专家”吗?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二.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二)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心主义先验论
唯物主义反映论
中国药科大学社会科学部
唯心主义先验论
知觉 表象

马原第二章形而上学

马原第二章形而上学

外部世界存在的证明(1)



论证:我们有关于物理对象的感觉,所以 物理对象存在。 反驳:即使物理对象不存在,我们也会产 生相应的感觉。 通过感觉只能推测事物的客观存在,不能 证明事物的客观存在。
外部世界存在的证明(2)



论证:我们可以制造出一种精密的机器,通过 这台机器证明对象的存在。 反驳:有待论证的结论不能成为论证的前提, 机器本身的客观存在性有待证明; 我们只能凭借感觉去把握机器提供的信息。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准确表述:

Under what possible circumstances is a person who exists at one time identical with something that exists at another time?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准确表述:
存在就是被感知



A事物是由一系列性质构成的。 B所有的性质依赖于人的心灵。 C事物是观念的集合,依赖于心灵。 D事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既然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不感知 事物的时候,事物就都消失了?



(1)事物的存在不是实际上被人感知,而是 能够被人感知。 (2)当我们不在感知事物时,上帝在感知。 上帝将他的观念传输到我们的心灵中。 上帝,人的心灵,观念(事物)
两种人格同一性的解释方案


一、身体进路(somatic approach) 二、心理进路(psychological approach)
身体标准


t1时刻的p1和t2时刻的p2是同一个,当且仅 当:p2的身体与p1的身体具有连续性。 身体不具有连续性,就不是同一个人了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元论的困难:


2、二元论无法解释他人心灵(other minds)的存在。 如何证明他人也具有意识?
二元论的困难:

(1)类比论证 A我和他人在很多方面是相似的。 B我有心灵和意识。 C 他人也具有心灵和意识。 一个类比只能得出可能的而非确定的结 论。
二元论的困难:


(2)观察论证:通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 表现,可以确定他是否具有意识。 根据一个人的外在表现,我们只能推测 他具有某种意识,而不能确证他具有某 种意识。
记忆标准


t1时刻的p1和t2时刻的p2是同一个,当 且仅当:p2记得p1的一些经验。 主观经验不同于外在行为。
记忆标准的困难(1)

同一性可传递,而记忆不可传递。 p1 p2 p3 t1 t2 t3
记忆标准的困难(2)

循环论证。 记忆只能是对自己经验的记忆。 p2记得p1的经验,已经预设p2和p1是同 一个人。
宗教是唯心论 的一个版本


(1)上帝创世说(精神产生于物质之前)。 (2)灵魂永生(精神可以独立于肉体而存在)。
人和机器有什么区别?
一、二元论


人不仅仅具有肉体,人还拥有心灵,正 是这种心灵才具有意识经验。 如何论证心灵的存在?
笛卡尔:我思,故我在



A一切(包括我的身体)都可以怀疑,但“ 怀疑”这件事情本身是无可置疑的。 B怀疑也是一种思想。 C思想存在,预设了一个会思想的主体—— “自我”——的存在。 D我不仅仅是我的身体。


物质和心灵是独立存在的两个实体。 物质的属性是广延(extension),心灵的 属性是意识。 人是两种实体的结合,既有物质性的身体, 也有能思维的心灵。
二元论的困难:


1、二元论无法解释身心相互作用的事实。 A身体和心灵是不同性质的两种实体。 B只有相同性质的实体才能发生相互 作用。 C身体和心灵不能相互作用。
贝克莱批评物质存在的假定(3)


不用假定物质对象的客观存在,也可以 解释观念的产生。 即便假定物质对象的客观存在,也不能 解释观念的产生。
观念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排除法: A观念是被动的东西,观念不能产生观念。 B观念的产生不是自愿的,自我(心灵)不 能控制观念的内容。 C观念只能是由其它的精神实体产生,这个 精神实体就是上帝。
贝克莱批评物质存在的假定(2)

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 形状、大小、运动 颜色、味道、声音
贝克莱批评物质存在的假定(2)

第一性的质,也是依赖于心灵的(minddependent))


A事物的性质不可分离。 B第二性的质依赖于心灵。 C第一性的质也依赖于心灵。 结论:事物的所有性质都依赖于心灵,假定 这些性质背后存在一个不依赖于心灵的物质 实体是多余的。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两种可能的表述:


(1)在什么条件下,现在的人和过去的某 个个体(或未来的某个个体)是同一个? (2)在什么条件下,现在的人和过去的某 个人(或未来的某个人)是同一个?
为什么不是问题(2)?


问题(1)更加宽泛,问题(2)遗漏了一些有 意义的问题。 例如:成为植物人后,他还是原来的他吗? 他是当初他母亲身体里的那个受精卵吗?
二、唯物论



意识经验可以还原为物理过程,心理状态就是 大脑状态,从而世界统一于物质。唯物论可以 更好地解释身心相互作用。 问题是,如何用物质来解释人类心灵? 霍布斯认为,人的感觉、欲望都是原子运动撞 击的结果。 现代科学用电流在神经脉络中的流动解释人的 意识经验。
对唯物论的反思:



1、意识的产生伴随着大脑中的电流活动, 并不意味着意识就是这些电流活动。 我们无法说意识是什么,但可以说意识不 是什么。 唯物论难以解释专属于人的意识特征:痛 苦、爱、勇敢… …

无论是类比论证,还是观察论证,都不 能证明他人具有意识。
二元论的困难:



3、心灵真的能独立于身体而存在吗? 笛卡尔认为,身体可以怀疑,而心灵不可 怀疑。似乎心灵可以独立于身体而存在。 能够设想无身体的自我,并不能证明我真 的可以脱离身体而存在。 思考世界的方式和世界真实存在的方式不 是一回事。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准确表述:

Under what possible circumstances is a person who exists at one time identical with something that exists at another time?
人格同一性问题的准确表述:
对唯物论的反思:


2、唯物论贯彻到底的话,将瓦解道德和法律 实践的意义。 如果意识状态就是大脑状态,那么,我们的行 为就可以归结为神经系统、肌肉、骨骼及其他 器官的作用,而物理运动都受因果关系支配。 因此,一切行为都没有“自由”可言。
对唯物论的反思:

3、唯物论假定存在一个独立于意识的物 质世界,问题是如何证明这一点。



在什么情况下,在t1时间的p1和在t2时间的 p2是同一个?经历了什么事情之后,p2和p1 不是同一个? p1和p2中至少有一个具有人格(person)。 人格:有意识;行为反映动机;支配身体。 人格同一性问题是关于量的同一性,而非质 的同一性。


甲在车祸之后,虽然大脑仍然正常运作,但身 体已不堪使用。除非进行身体移植,否则活不 了多久。乙身体完好,但罹患大脑绝症,其大 脑不久将停止运作。医生将甲的大脑移植到乙 的身体上,而成功救活了一个人。 问题是,这个被救活的人(具有甲的大脑和乙 的身体)究竟是谁,甲还是乙?
贝克莱的困难:

(1)A存在就是能够被人所感知。 B上帝的存在也仅仅在于被人所感知。 C不存在一个独立于人的意识的上帝。

(2)A存在就是被上帝感知。 B上帝能够感知自己。 C上帝存在。 无效推理。
小结:


既然超越感觉经验的那个外部世界的存 在无法得到证明,那么我们就将这个问 题悬置起来。 唯心主义的洞见:我们观察和描述的世 界,是我们所经验的、解释的、塑造的 世界。
外部世界存在的证明(3)



论证:我在某种情境下有关于某事物的感 觉,别人在这种情境下也有关于该事物的 感觉,因而证明该事物独立于我的感觉而 存在。 反驳:别人的感觉是否和我的感觉相同, 是可疑的。 对我来说,其他人也是外部世界的一部分 ,他们的客观实在性正是有待证明的。
缸中之脑
一个人(可以假设是你自己)被邪恶科学 家施行了手术,他的脑被从身体上切了下来, 放进一个盛有维持脑存活营养液的缸中。脑的 神经末梢连接在计算机上,这台计算机按照程 序向脑传送信息,以使他保持一切完全正常的 感觉。对于他来说,似乎人、物体、天空还都 存在,自身的运动、身体感觉都可以输入。这 个脑还可以被输入或截取记忆(截取掉大脑手 术的记忆,然后输入他可能经历的各种环境、 日常生活)。他甚至可以被输入代码,‘感觉’ 到他自己正在这里阅读一段有趣而荒唐的文字 。
三种主要立场:





一、二元论(dualism):物质和心灵是两种同样 基本的实体,不可相互还原、相互转化。 二、唯物论( materialism ):世界上真实存在的 只有物质,意识、精神归根到底也是物质的。 三、唯心论(idealism):世界上真实存在的只有 心灵,物质的东西归根到底只是心灵中的观念。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第二章 形而上学问题

第一节 存在
第二节 人格同一性

第一节 存在



形而上学的基本问题:存在着什么(What is there)? 物质:恒星、行星、树、桌子、身体、分 子、原子… … 精神:感官知觉、情绪、虚构事物、上帝…


什么是真正的存在,物质还是精神?物 质和精神,何者具有优先性?(p29) 何谓优先? (1)时间上优先。 (2)存在地位上优先。
课后阅读材料:



托马斯·内格尔:《你的第一本哲学书》, 第3—42页。 罗伯特·沃尔夫:《哲学概论》,第95— 133页。 斯坦福哲学百科全书 /
作业(一)




读一本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经典著作, 写一篇评论。 写出自己的所思所想。 题目自拟。 不少于800字。 在网络教学综合平台提交。 5月1日之前完成。
存在就是被感知



A事物是由一系列性质构成的。 B所有的性质依赖于人的心灵。 C事物是观念的集合,依赖于心灵。 D事物的存在就是被感知。
既然存在就是被感知,那么是否意味着我不感知 事物的时候,事物就都消失了?



(1)事物的存在不是实际上被人感知,而是 能够被人感知。 (2)当我们不在感知事物时,上帝在感知。 上帝将他的观念传输到我们的心灵中。 上帝,人的心灵,观念(事物)
三、唯心论


外部世界的存在无法证明,充其量是一 个假定。 唯心论主张,假定独立存在的物质实体 是多余的。
贝克莱批评物质存在的假定(1)


A观念反映对象,与对象有相似性。 B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 C如果对象是一种非观念的物质实体,观 念和对象之间就不可能有相似性,知识 就是不可能的。 D要避免怀疑论的结论,就不能承认有独 立于心灵的物质实体。


想象一下,一个人抢劫银行被逮捕后, 大声喊冤:“你们抓错人了,你们该抓 的是当时抢银行的那个人!” 如果你是警察,你有什么理由说:“就 是你抢的!”有这样一个经历时间变化 而维持同一的“你”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