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的差异

合集下载

英汉语义对比浅析

英汉语义对比浅析

英汉语义对比浅析
对“英汉语义对比”来说,内涵上是同一个概念,但从表达方式上却有着不同的差异。

本文将以此为切入点,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深入探讨英汉语义之间的差异和联系。

英汉语义对比浅析
1. 介绍
中英文有不同的发音,文法构造,在表达上也有大小不同,因此在语义上也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本文将对英汉语义对比进行浅析。

2. 英汉语义不同
(1)首先,汉语的语义旨在把准确的实际意义传达给接受者,而英语的语义则是把伦理道德、文化价值以及社会现象等连续性的概念或行为传达给接受者。

(2)其次,汉语的语义往往以“语言”的形式表达,这就导致汉语语义比较立体化,而英语则倾向于表达“释义”。

一个字可以表达多种不同
的意思,而一个英文单词只能表达一种含义。

(3)最后,汉语的语义更多地侧重于细节,而英语的语义则侧重于语句的整体意义。

这种差异使得汉语比较简洁明了,而英语更加动态富
有表现力。

3. 结论
英汉语义有很大的不同,这些差异会对二者在表达上带来不小的影响。

翻译者需要综合考虑语义、文法、习惯等因素,才能够把字面意思完
整地转化为准确的实际意义,进而达成良好的语言沟通。

英汉翻译的8大差异

英汉翻译的8大差异

翻译中的英汉8大差别一、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Children will play with dolls equipped with personality chips, computers with inbuilt personalities will be regarded as workmates rather than tools, relaxation will be in front of smell television, and digital age will have arrived。

译文:儿童将与装有个性芯片的玩具娃娃玩耍,具有个性内置的计算机将被视为工作伙伴而不是工具,人们将在气味电视前休闲,到这时数字时代就来到了。

二、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Interest in historical methods had arisen less through external challenge to the validity of history as an intellectual discipline and more from internal quarrels among historians themselves.译文:人们对历史研究方法产生了兴趣,这与其说是因为外部对历史作为一门知识学科的有效性提出了挑战,还不如说是因为历史学家内部发生了争吵。

三、英语多从句,汉语多分句On the whole such a conclusion can be drawn with a certain degree of confidence but only if the child can be assumed to have had the same attitude towards the test as the other with whom he is compared, and only if he was not punished by lack of relevant information which they possessed.译文:总的来说,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有一定程度把握的,但是必须具备两个条件:能够假定这个孩子对测试的态度和与他相比的另一个孩子的态度相同;他也没有因缺乏别的孩子已掌握的有关知识而被扣分。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

2024年浅析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英汉互译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交流。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属的文化背景、历史传统、价值观念等存在显著差异,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英汉互译中的文化差异,并分析如何在翻译中妥善处理这些差异。

一、语言习惯差异英汉两种语言在语法结构、句子构造和表达习惯上存在明显的不同。

英语注重形式逻辑,句子结构严谨,常使用长句和复合句;而汉语则更注重意合,句子简短明了,多使用并列结构和流水句。

在翻译时,需要灵活调整句子结构,以适应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例如,英语中的定语从句和状语从句在汉语中可能需要转化为独立句或者前置修饰语,以确保译文的流畅和自然。

二、词汇文化内涵词汇是语言的基本单位,也是文化信息的载体。

英汉两种语言中的词汇往往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

一些在英语中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词汇,在汉语中可能找不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反之亦然。

在翻译时,需要深入了解词汇的文化内涵,选择恰当的译文,避免误解和歧义。

例如,“dragon”在英语中通常代表着邪恶和凶猛,而在汉语中则是吉祥和力量的象征。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文化认知,以避免产生误解。

三、习语与俚语翻译习语和俚语是语言中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它们通常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大量的习语和俚语,这些表达在直译时往往难以传达原文的含义。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对习语和俚语进行深入的研究和理解,找出它们在不同文化中的对应表达或者采用意译的方式传达原文的语义和情感色彩。

同时,还需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风格和韵律美感,以使译文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

四、思维方式的差异英汉两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英语国家的人们往往更注重逻辑分析和形式推理,而汉语国家的人们则更注重整体思维和直观感悟。

这种差异在翻译中表现为对同一事物的描述和表达方式的不同。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充分考虑目标语言读者的思维习惯,适当调整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习惯和审美需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1. 语序的差异:
在英语中,句子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而在汉语中,句子的语序是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或者是主语-宾语-谓语的顺序。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序来调整句子的结构。

例如:
英语句子:He ate an apple.
汉语句子:他吃了一个苹果。

2. 被动语态的差异:
在英语中,被动语态通过在谓语动词前加上助动词“be”和过去分词来构成。

而在汉语中,被动语态通过使用“被”或“受到”等被动词语的转换。

例如:
英语句子:The house was built by my father.
汉语句子:这座房子是我父亲建的。

3. 主动与被动的强调差异:
在英语中,主动和被动的差异是通过动词的形式来表示的。

主动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被动句中,主语是动作的接受者。

而在汉语中,主动动词和被动动词的差异是通过句子的结构和上下文来体现的。

4. 掌握动宾结构的差异:
在英语中,动宾结构是指谓语动词后面直接跟着一个宾语的结构。

而在汉语中,动宾结构是需要通过一些连接词(如“给”、“让”、“叫”等)来连接动词和宾语的结构。

从主动与被动的角度来看英汉句式翻译的差异主要体现在语序、被动语态的构成、主动与被动的强调方式以及动宾结构的表达上。

在翻译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来进行调整和转换,以保证翻译的准确和自然。

英汉翻译中的句子结构差异分析

英汉翻译中的句子结构差异分析

英汉翻译中的句子结构差异分析
1. 英语中主语+谓语+宾语的结构在汉语中常被翻译为主语+宾语+谓语的结构。

例如:英语句子 "I drink tea" 在汉语中翻译为 "我喝茶"。

2. 汉语中的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前,而英语中的定语一般放在被修饰的名词之后。

例如:英语句子 "a red car" 在汉语中翻译为"一辆红色的车"。

3. 汉语中的状语位置较为灵活,可以放在句首、句中或句尾,而英语中的状语一般放在句尾。

例如:英语句子 "I often go to the park" 在汉语中翻译为 "我经常去公园"。

4. 英语中存在被动语态,而汉语中没有被动语态,因此在翻译时需要将被动语态转换为主动语态。

例如:英语句子 "The book was written by him" 在汉语中翻译为 "他写的书"。

5. 汉语中的句子通常比英语中的句子更加简洁,在翻译时可能需要增加一些修饰语或补充语来传达完整的意思。

例如:英语句子 "He is a teacher" 在汉语中翻译为 "他是一位老师"。

以上只是一些常见的句子结构差异,实际翻译时还会受到具体语境和文化差异的影响。

正确的翻译需要考虑词语选择、语序调整和意义传递等因素。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

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与解决方案在当前全球化的背景下,英汉翻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在这个过程中,文化差异成为了最大的问题之一。

由于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历史渊源、社会体制、思维方式等方面的差异,翻译难度逐渐增加。

本文将探讨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并提出相应解决方案。

一、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的影响文化差异是英汉翻译中不能避免的存在。

这种差异对翻译有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表达的差异汉语和英语在语法结构、词汇、词序、语态等方面存在非常大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中,句子强调部分放在句首,而在汉语中放在句尾。

这种差异使得翻译中的语言表达非常困难。

2、逻辑思维的差异汉语和英语的思维方式存在差异。

英语思维方式较为逻辑,重视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汉语思维方式则较为象征与比喻,强调意象和情感。

这种差异会影响到译者对语言的理解、选择和表达,导致翻译的精度和准确性下降。

3、文化内涵的差异汉语和英语之间还存在文化差异。

汉语文化历史悠久,注重传统伦理道德和家庭观念,而英语文化则更加开放多元,讲究个人自由与权利。

这种文化差异会涉及到翻译中的词汇选择、语言表达、社会价值观念等方面。

二、解决方案为了在英汉翻译中有效解决文化差异问题,以下方案可以提供一些帮助。

1、读懂原文在英汉翻译中,译者必须先理解原文的文化特点和背景知识。

只有读懂原文,才能有效地翻译出高质量的译文。

2、适度的文化调整在翻译时,译者应根据目标语言的受众和文化内涵适度地对原文进行调整。

例如,将饮食和节日的翻译调整为与受众文化相符的词汇和表述方式,从而使其更容易为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3、避免直译直译是指将原文的词汇、语法结构和语言风格等直接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方式。

在翻译中,直译往往会导致译文的意思不准确或者表达方式拗口,因此应该尽量避免直译的方法。

4、加大文化学习与交流英汉翻译中文化差异的问题需要通过增加语言学习与文化交流来进行解决。

翻译者需要加强对源语言和目标语言的学习,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从而提升翻译质量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英汉翻译中的一些文化差异

英汉翻译中的一些文化差异
I am tied up now. Will you come tomorrow? 我忙得脱不开身 ,您还是明天再来吧.
5. “马拉松”的妙用 大家都知道,马拉松跑是一项体育比赛,这是一个超长距离跑, 全长42公里。 后来又出现了一些运动项目,也就又产生了一些新的英语单词。 它们的名字则都和马拉松有关而产生的。 Marathon n.马拉松 ;耐力比赛 walkathon n.长途步行竞赛 talkathon n. 冗长的演说 workathon n.紧锣密鼓的工作 bikeathon n. 长距离自行车赛 telethon n. (由television marathon缩写而成)长期连续电视节目。 所以,以athon后缀的词表示时间持久的活动;运动等。
3. “低头族” 在英语中是怎么翻译的?
新时代产生了一个新词,这个词现在连很多词典都赶不及将它载入。
人们对智能手机过度迷恋,大部分人无论走到哪里都会低头专注在自己 手机上而冷落、忽略身边的人。为了描述这种现象,澳大利亚的 麦考瑞词典 杜撰出了一个新的英语词汇:phub。这个词的构成挺有意思的
英语中 phone 是电话, 另外有个词snub 是个动词“冷落、怠慢”。于是两 个词一组合就成了phub vt. 专注手机而冷落身边人, 而phubbing 自然就名词 化了, 表示“低头玩手机”的状态 ,phubber “低头玩手机的人”,这就是我 们所说的“低头族”了
他负债累累,不得不拆东墙补西墙 2.I am in deep water, I have to borrow from Wang just to pay Zhang. That's to say, I have to rob Peter to pay Paul. 我深陷困境,我不得不借王家来还张家。也就是说我不得不拆 东墙补西墙。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

英语与汉语翻译的差异语言是交际的工具,不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我们就不能确切地理解和正确地用英语表达思想。

所以,了解英汉语言的差异,对于学好英语至关重要。

鉴于此,我将其差异方面的知识归纳如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英语的屈折语现象①动词的屈折变化(包括动词现在时第三人称单数、过去式和过去分词、语态、动名词、不定式等的变化。

)②名词单复数的屈折变化③代词的屈折变化(包括数和格的变化)④比较形容词的屈折变化⑤词性的变化二、英语冠词现象由于汉语没有和英语冠词相对应的词语,学生在使用英语冠词方面会因此受其累,常常缺乏良好的意识和习惯。

冠词是英语句子里的一个重要部分。

在英译汉时,“the”或者省去,或者用指示代词表示;反之,在汉译英时,就要在需要的地方加用冠词。

例我是老师,你是学生。

【误】I am teacher and you are student.【正】I am a teacher and you are a student.三、连词的用法不同现象在英语中,有了“因为”就没有“所以”,有了“虽然”就没有“但是”,二者只能有其一,而在汉语中二者皆有。

例因为我们有同样的爱好,所以我们是好朋友。

【误】Because we have same hobbies,so we are good friends.【正】Because we have same hobbies,we are good friends.【正】We have same hobbies,so we are good friends.四、英语一致现象(1)主谓一致主语和谓语动词应保持数和人称上的一致,而在汉语中主语和谓语动词则没有这样一致性,即无论主语的人称和数如何,动词形式都没有变化。

例现在,这个男孩想尽自己最大努力学好英语。

【误】Now the boy want to do his best to learn English well.【正】Now the boy want s to do his best to learn English well.(2)称谓一致例史密斯一家人尽力让我感到就像在自己家里一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域政治与社会生活差异对翻译的影响莎士比亚十四行诗中把情人比作夏天可爱而温柔Shall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 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Rough wind do shake the darling buds of May And summer’s lease hath all too short a date(译文:我可否将你比作夏日?你更可爱,更温柔:暴风摇撼五月钟爱的嫩芽,而夏日的周期太过短暂)。

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夏天”带给中国人和英国人的联想和感受是不相同的。

在中国,情人象夏日,有你受的。

风俗习惯差异对翻译的影响同一件事物, 不同的文化背景, 看法大相径庭。

在汉文化中龙(dragon) 凤( phoenix) 是一个图腾形象。

在封建社会, 龙比喻是皇帝, 凤比喻皇后, 帝王成婚称龙凤呈祥。

在汉语中, 龙和凤都用于好的意思。

如龙凤, 龙虎、凤毛、山窝里飞出金凤凰。

汉语中还有不少表示欢乐、愿望而气势磅礴带龙的成语: 龙飞凤舞、龙盘虎跃、生龙活虎、藏龙卧虎、攀龙附凤、望子成龙。

龙在中华民族的心目中是顶礼膜拜的, 所以称自己是龙的传人。

但在圣经中, 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San tan) 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 Dragon 总是代表邪恶, 令人感到恐怖。

说一个人象龙不是一句好话, 尤其是讲女人象龙, 指的是又凶恶又歹毒、令人讨厌。

She is a bit of a dragon around this place. (她是一个很专横跋扈的人)。

Phoenix 在西方的传说中是一种鸟, 在沙漠中生存了五、六百年后, 将自己烧成灰烬, 然后从中又诞生一只的Phoenix, 所以英语中Phoenix, 有再生、复活的意思。

英语习俗差异是多方面的, 最典型的莫过于对狗这种动物的态度上。

西方人把狗当作宠物来养, 狗是人类最好的朋友, 所以, 英语中大部分用狗的形象词语比喻的是普通人的形象, 毫无侮辱的意思。

如love me love my dog. 爱屋及乌。

Every dog has its day. 凡人皆有得意日。

He works like a dog.他干得十分卖力。

Dog doesn’t eat dog. 同类不相残。

Y ou lucky dog . 你这个家伙真走运!中国人当然也养狗, 但对狗的看法大不相同, 与狗的成语总是含贬义, 表示坏人恶行,典型的如走狗、狗仗人势、狗眼看人低、狗嘴里长不出象牙来、狼心狗肺、狗急跳墙、狗头军师、狗改不了吃屎、狗娘养的、狗屁等。

孔雀(peacock) , 汉文化中,peacock 是吉祥的象征, 孔雀开屏是大吉大利的事。

傣族人跳孔雀舞来表达自己美好的愿望。

在英语中, 孔雀的意义基本上是否定的, 强调它骄傲的一面。

如: He attempted to peacock his way through the world。

他想名扬世界。

Mary was peacocking about in the classroom. 玛丽在教室里趾高气扬地走来走去。

3宗教信仰与历史典故、谚语对翻译的影响中西文化的历史渊源不同, 宗教信仰不同, 典故、谚语的来源不同。

汉英语言中涉及宗教的词语数目庞大,蔚为壮观。

大多数西方人信基督教, 崇拜的神称为上帝(God) , 上帝只有一个, 但包括三个位格(Person) 即: 上帝圣父(God the Father)、上帝圣子(God the Son )、上帝圣灵(God the Holy Ghost ) , 统称为三位一体(Trinity). 这三位不是三个神, 而是同具一个本体的独一真神。

中国有盘古开天、道教的玉帝, 有佛教的阎王和观音(Buddhism Guan Ying, the Goddess of Mercy) 有神话的龙王。

典故、谚语是每个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常常在不自觉运用各民族文化遗产的典故、谚语。

中国人常说“东施效颦”“叶公好龙”“真是马后炮”“原来又是个空城计”。

中国人的典故多来自于《诗经》和中国的四大名著等。

西方人的典故则来自于《圣经》和莎士比亚及希腊、罗马神话和传说。

若缺乏对中西文化不同的宗教信仰和历史典故、谚语的个性深刻了解, 难以翻译出词语中的文化内涵。

比如“Being a teacher is being at present at the creation, when the clay begins to breathe. ”要翻译出这个句子, 首先要弄清上帝之创造(Creation of God)。

上帝用六天的时间创造了世界。

第一天, 创造光, 划分昼夜。

第二天, 创造空气, 划分天地。

第三天, 划分海陆, 使陆地长植物。

第四天, 创造日月星辰, 划分季节。

第五天, 创造鸟类与鱼类。

第六天, 创造昆虫、兽类, 并按照自己的形象造人。

第七天, 安息日(Sabbath)。

其次要明白(clay) 指的是人体(clay figure)。

据圣经记载, 上帝用泥土造一个人形, 再在人体的鼻孔吹一口气, 人体就复活了。

这里把老师的工作比做上帝之创造, 意思是说父母给了学生的身体, 是老师塑造了学生的性格。

译文: 老师是创造的见证人, 目睹了生命呼吸成长。

4个人价值观、行为准则差异对翻译的影响文化的不同带来价值观念的大不相同。

“不同的文化具有不同的思想基础、不同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因此,不同文化间的翻译, 如果任意拿自己的东西去替代别人的东西, 把一种异质文化的‘血液’输入到另一种文化的“血液”中去, 这无异往人身上输‘羊血’, 得到的不是文化交流, 而是文化‘凝血’”。

中西的Individualism 是不能等同的, 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在中国Individualism 是集体主义的大敌; 在西方特别是在美国Individualism 是支撑一个积极进取, 发挥个人独立性、创造性的基础。

这种价值观我们可以从Homer 的史诗中看出, 荷马的描写是这样的:When the heroes fight. The foremost place I claim. The first in danger as the first in fame. 这首诗的意思是: 当英雄们打仗的时候, 我要站在第一个, 冒险我是第一个, 争名夺利也是第一个。

前两句体现了西方个人英雄主义精神。

“冲锋陷阵我带头”, 但同时“论功行赏”我也要带头。

因此, 西方文化体现个体性文化特征, 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这跟传统的中国不一样, 中国是冲锋陷阵鼓励人家上前, 但论功行赏你要谦虚; 应“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应吃苦在前, 享受在后”不要去追名求利。

中国的传统价值观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所以, 中国人喜欢说“们”, 历来讲究集体意识, 以免搞个人主义, 出风头, 枪打出头鸟。

而美国人一向标榜是个人奋斗, 追求个人价值。

5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民族, 他们的思维活动以及与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语言文字, 无疑存在着许多相似世界上存在着众多的民族, 他们的思维活动以及与思维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语言文字, 无疑存在着许多相似之处, 表示出人类的共性。

但是, 几乎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独特思维方式, 而且思维的方式的差异, 正是构成了不同文化类型的重要原因之一。

汉英两个民族也不例外, 在思维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英语注重运用各种具体的连接手段达到语法形式的完整。

句子结构严密, 层次井然有序。

如“If winter comes ,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冬天来了, 春天还会远吗?) 一见连词if 两句间的逻辑关系一清二楚。

而汉语用连接手段则少得多,句子间的逻辑联系外表不易看出。

如“打得赢就打, 打不赢就走, 还怕没办法?”句与句之间没有连接词, 有连续的多个动词, 外表上看不出主语, 句子关系表面上不太明现, 但句子的意思却把他们联系起来了。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英语重形合, 汉语重意合。

此外, 英汉两民族在逻辑思维上也存在差异。

例如: 英文句子we can not exaggerate its importance 其正确的译文是: 无论你把重要性夸大到什么程度, 都不算过分。

二、英汉思维差异在句子翻译中的体现翻译不仅仅是语言间的转换,更是思维的转换。

因此,上述思维差异会对学生的翻译实践造成一定的障碍。

下面从四个方面对这个问题进行探讨。

1、抽象与具体由于学生不了解英汉思维差异和语言差异,在英译汉时,往往局限于字面转换,使得汉语译文晦涩难懂。

下面的句子是从英语专业大三学生的翻译作业中选取的。

The absence of intelligence is an indication of satisfactory developments。

S1:信息的缺失表明发展很顺利。

S2:信息的缺乏是发展充分的表现。

原文短短一句话,就有“absence”、“intelligence”、“indication”、“developments”四个抽象名词,学生译文基本上还是以抽象的方式译出,并没有表达出原文真正的含义。

参考译文:没有消息即表明有令人满意的进展。

2.聚集与流散由于对英汉差异的敏感性不强,英译汉时,学生仍选择英语句式,摆脱不了形式束缚;汉译英时仍是流散句式,即使用连接词连接,也有很多错误,逻辑关系混乱。

如以下例句:(1)Now the integrated circuit has reduced by many times the size of the computer of which it forms a part, thus creating a new generation of portable minicomputers。

S1:目前,电脑组成部分之一的集成电路已经被缩小了好几倍,因而创造出了新一代的便携式微型电脑。

S2:经过多次的综合线路的简化,在体积上使电脑已经成为一个整体,因此新一代便携的迷你电脑已经问世。

原句的主干是circuit has reduced the size,其他部分均是对基本成分的修饰。

原句由连词(which)、介词(of)、分词(creating)连接,十分紧凑。

而S1 的译文首先理解有误,由于受到by many times 的干扰,理解为“集成电路已经被缩小了好几倍”;S2 的译文很难懂,将“the integrated circuit”误解为“综合线路的简化”,导致前半句理解错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