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概论课件第五章 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演变

合集下载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五章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 第五章  中国古代教育PPT课件
4
四、书院
书院起源于唐代,是一种官办的图书收藏机构。 从宋代开始,书院成为私人讲学和学术研究机构。 书院制度是中国古代有别于官学的重要教育制度。它始于晚 唐,盛于宋,历经元、明,延至清末。据不完全统计,我国 历代创建的大小书院,有7000余所。 宋代四大书院:
庐山的白鹿洞书院 长沙的岳麓书院 商丘的睢阳书院(应天府书院) 登封的嵩阳书院
10
二、拓展学习:科举制度的利与弊
金榜题名
考场
11
北京国子监
12
宋代四大书院
13
《朱子童蒙须知》
夫童蒙之学,始于衣服冠履,次及言语步趋,次及洒扫涓洁,
次及读书写文字,及有杂细事宜。皆所当知。今逐目条列,名曰
《童蒙须知》。
《杂细事宜第五》: 凡子弟,须要早起晏眠。 凡向火,勿迫近火旁。。 凡相揖,必折腰。 凡饮食于长上之前,必轻嚼缓咽,不可闻饮食之声。 凡众坐,必敛身,勿广占坐席。 凡侍长上出行,必居路之右。住,必居左。 凡如厕,必去外衣。下,必盥手。 凡夜行,必以灯烛,无烛,则止。 凡危险,不可近。 凡道路遇长者,必正立拱手,疾趋而揖。 凡夜卧,必用枕,勿以寝衣覆首。 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7
二、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温故知新 学思并重 循序渐进 教学相长 言传身教 尊师爱生
8
第三节 科举制度
一、科举制度发展史
1、科举制度的初创:隋代 开皇18年(598),隋文帝“分科举人” 大业3年(607),隋炀帝“置明经、进士二科”
2、科举的制度化:唐代 明经和进士两科的独盛 常举和制举 殿试制度的初创(武则天时期) 武举
14
考试等级
考生身份
第一名功名

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发展与演变

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中国古代的帝王制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与演变过程。

从原始社会的氏族制度到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中国的帝王制度不断地变革和完善。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的发展与演变:先秦时期的封建制度、秦汉时期的集权制度以及晚期帝国的衰败与封建农奴制度的崛起。

1. 先秦时期的封建制度先秦时期,中国社会的政治组织以氏族为基础,形成了封建制度。

各个贵族家族通过婚姻、联姻等方式建立了庞大的关系网,形成了世袭制的贵族制度。

在这一制度下,帝王统治着众多的诸侯国,而诸侯国则分封与部分贵族家族,实行世袭的封建制度。

2. 秦汉时期的集权制度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后,建立了中央集权的汉朝。

在汉朝时期,帝王的权力进一步集中,推行律令法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封建制度开始退居到背后,政治地位与贵族家族的世袭制度逐渐削弱。

秦汉时期的帝王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3. 晚期帝国的衰败与封建农奴制度的崛起晚期的帝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形势逐渐动荡,社会经济状况恶化。

随着贵族势力的衰落,地方势力与地主豪强崛起。

为了保护自身利益,这些地主豪强拥有了大量土地并控制了农民,逐渐形成了封建农奴制度。

帝王的权力也受到了地方势力的限制,导致政治衰败与社会动荡。

总结:中国古代帝王制度经历了先秦时期的封建制度、秦汉时期的集权制度以及晚期帝国的衰败与封建农奴制度的崛起。

从封建到集权,再到封建农奴制度,中国帝王制度经历了不断的变革与演变。

这一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不仅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变迁,也为后来的中国封建王朝奠定了基础。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第二节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第二节ppt课件
纬”的理论依据。其思想主旨在 于恢复宗教化的神灵之天,使 伦理准则归于“天意”,将“五行” 观念伦理化,从 “阳尊阴卑”、 “阳贵阴贱”推演出三纲五常理论 的合理性。
洛阳汉墓壁画艺术弥漫着天人感应的观念
三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常
“三纲”语出韩非,“三纲五常”连用则 为班固,而董仲舒是三纲五常理论化的始 作俑者。董仲舒根据五行观念推演认为, 君臣是天地关系,夫妇是阴阳关系,父子 是四季关系,天地和四季也归于阴阳,“君臣、 父子、夫妇之义,皆取诸阴阳之道”,因而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就是永恒的 “天意”,即“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三
李春明绘董仲舒三年不窥园
天人感应
天为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 生之,夏为子而养之,秋为死而棺之,冬为痛而丧之。王道之三纲,可求于天。
——董仲舒:《春秋繁露·基义》
在“天人合一”的思想体系 里,天的本质决定人的本质,天 的意志主宰人类社会。董仲舒在 解答宇宙的起源、演变、结构时, 把先秦的天命观与阴阳五行相结 合,创造出一个高踞宇宙本原之 上,具有意志和道德的人格神, 即天,称“天者,自神之君也,王 者之所尊也” ,认为宇宙由五行生成天地阴阳“十端”,演变出人事有序同构的 和谐宇宙,明确了孟子的“天人合一”论,推导出“天人感应”,成为两汉“谶
纲”以 父子夫妻的家庭关系为依据,以封建 宗法制为基础,以君亲忠孝为纽带, 以移孝作忠为目的,实现家庭政治化 和国家家族化、绝对化,强化家庭的 宗法统治和封建君权。他以三纲五常 等道德规范,作为建立法度、化民成 俗的根本,为封建专制统治提供了理 论根据,为以儒为宗的文化模式提供 了蓝本。
董仲舒
董仲舒对儒学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他在第三次应诏对 汉武帝的策问中,建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其主张的特点 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以奉天法古为旗号,以 先王之道为楷模,吸收阴阳五行说,纳韩非思 想,“推天道以明人事”,极力宣扬王权神授,论 证儒家的纲常名教,为儒家的伦理道德披上神 学外衣,建构了一个以天人感应为核心、以阴 阳五行为骨架的神学观念体系,按“天人感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2024版《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PPT课件目录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中国语言文字•中国哲学思想•中国文学艺术•中国传统节日与习俗•中国古代科技与发明•中国饮食文化01CATALOGUE中国文化概述文化的定义与特点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总和。

文化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传承性、变异性、共享性和象征性等特点。

中国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文化的起源中国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的华夏文明,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中国文化的发展中国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外来文化,同时也保持着自身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哲学思想,它认为人类和自然是一体的,人类应该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仁爱思想中国文化强调仁爱思想,即关爱他人、尊重生命、热爱和平,这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的价值观之一。

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是中国文化中的一种重要思想,它主张在处理事物时要保持适度、避免极端,追求平衡和和谐。

礼制精神中国文化注重礼制精神,即尊重传统、注重礼仪、讲究规矩,体现了一种对秩序和规范的尊重和维护。

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02CATALOGUE中国语言文字结绳记事、仓颉造字等传说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演变汉字的结构与特点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发展阶段象形、指事、会意、形声等造字法,以及汉字的表意性质030201汉字的起源与演变汉语的特点声调语言,音节清晰,词汇丰富,语法灵活汉语的传播与影响对周边国家语言文字的影响,以及汉语国际推广的现状与趋势汉语的魅力表达细腻,音韵和谐,文化底蕴深厚汉语的特点与魅力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中国方言的概况七大方言区及其特点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多样性、丰富性及其保护传承的重要性方言与少数民族语言的文化价值对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贡献03CATALOGUE中国哲学思想儒家思想概述01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等道德观念,注重个人修养和社会和谐。

皇帝制度PPT

皇帝制度PPT
✓ 唐、宋、元、明、清各朝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强化、 调整、充实,围绕皇帝的名号形成了系统严密的不 容僭用侵越的名位制度,并长期固定下来。皇帝名 号制度还扩大延伸到皇亲国戚。皇帝的亲属也有特 定的尊号。
02皇帝的名位制度
皇帝的名号制度还包括皇帝生前使用的年号,死后的谥号、庙号、陵寝号等。
年号
谥号
庙号
2
皇帝的名位制度
02皇帝的名位制度
✓ 名位制度是维护皇权的一种重要规定。秦始皇在确 定皇帝称号的同时,还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名位制度, 以维护皇帝的尊严,突出正统并加以神化。
✓ 汉朝沿用这些名号,又作了许多修订和补充:皇帝 自称朕,臣民称他为陛下;皇帝的言曰制、诏;皇 帝使用的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 所居曰禁中,后宫曰省中;皇帝的印曰玺,所至曰 幸,所进曰御;皇帝的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 三曰诏书,四曰戒书等。
消极影响
这一制度毕竟是一种剥削制度,对广大农 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从而造成他们 的极端贫困,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封建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使我国经济和科学技术 在明中期以后停滞不前,落在世界先进国 家的后面。
04皇帝制度对中国的影响
感谢观看
XXX年09月

中央:三省六部 中书门下 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前所未有的程 度,基本上消除了造成封建割据和威胁皇 权的种种因素。
01皇帝制度的发展——元明清时期的特点
元朝
为了加强封建统治和对辽阔疆域的管辖,在中央设中书省,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这是加强中央集权的 新举措。
元 朝 皇 帝 出 行
明清朝
明清达到顶峰(衰落): 明朝中央废丞相,权分六部;地方废行省,设三司;设立厂卫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 清朝沿用明制,设军机处,大兴文字狱,密奏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达到顶峰。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ppt课件

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ppt课件
(3)历代王朝都重视选官制度的建设,科举制成为隋唐以后 重要的选官制度。
(4)虽然历代王朝都重视监察,但专制制度的本质决定了监 察的效能十分有限。
2019/9/29
38
从秦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特点
皇帝
制主义中央集权
2、这种高度中央集权,造成地方 官对中央和君主绝对依赖,难免人 浮于事。
的制度是:
A.宗法制
B.皇帝制
C.分封制
D.郡县制
2019/9/29
D
44
下狱死 2年7月
去世
8年3月
下狱死 12年2月
下狱腰斩 2年2
昭帝时死 2年
汉武帝所用丞
相13人,下狱死者 占其半,生者如田 蚡、石庆、公孙弘 辈,只能装聋作哑, 唯命是从而已。以 至于讨论出兵边疆 的大事,汉武帝竟 说 “田蚡不足与 计”。汉武帝如此 重用内朝官,用近 臣、内朝来压制宰 臣和外朝,当拜公 孙贺为相时,贺竟 伏地大哭,不受印 绶。此外,武帝还 大胆启用出身寒微 的士人做官:比如 从奴隶群众提拔了 卫青做大将军等。 11
道、州、县三级制 路、州、县三级制
省、路、府、州、县 省(承宣布政使司)、府、县
省、道、府、县
37
小结
从秦汉至元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变特征:
(1)皇权确立后不断加强,君主主宰国家的一切大权。相权 被不断分割,且权利日益削弱,对皇权的威胁也日趋减弱。
(2)历代王朝中央都不断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行省制度便利 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③宣政院辖区: 西藏和四川、青海部分地区 ④省下行政区: 路、府、州、县
2019/9/29
33
蒙古:岭北行省
东北:辽 阳 行 省
云贵: 云南行省 台湾:澎湖巡检司

第五章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ppt课件

第五章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ppt课件

:: :
小宗 庶子4(祢)
: : : :小宗 庶子5(本人)
22
ppt课件
嫡长子=宗子
嫡长子被认为是继承始祖的,称为宗子。 宗子作为本宗始祖的嫡系继承人,是全宗 人尊奉的对象,他有着许多特权。
宗子有权主持祭祀,也只有宗子有权祭祀 始祖。
宗子有掌管本宗财产的权力。
宗子还有权掌管宗族成员的婚丧事务。
周天子及其继承者,从君统看,他是天下的 共主,是政治上的最高统治者;从宗族来看, 他又是天下的大宗。
西周统治者划分为四个等级:天子,诸侯, 卿大夫,士。
天子的嫡长子继承天子之位为大宗,其余庶 子被封为诸侯,为小宗;
诸侯的嫡长子继承诸侯之位,位大宗,其余 庶子封为大夫,为小宗;
卿大夫之嫡长子继承卿大夫之位为大宗,其 余庶子为士,为小宗。
具体体制,据《礼记·王制》记载,为: “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大祖之庙而七。 诸侯五 庙,二昭二穆,与大祖之庙而五。 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大祖之庙而三。 士一庙。庶人祭于寝。”
宗庙排列极其严格,太祖之庙居中,昭居 左,穆居右。
29
ppt课件
昭、穆
庙次序,始祖居中,二世、四世、六世位于始 祖之左方,称“昭”;三世、五世、七世,位于 右方,称“穆”。
弊端:嫡长子继承王位是天经地义,他的 贤与不贤不在考虑之列,哪怕他是个傻子 照样继续王位。
11
ppt课件
晋惠帝
比如公元209年,西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 傻儿子司马衷依照嫡子继承制当了皇帝,称 为晋惠帝。惠帝非常傻。有一次,他在花园 里听见蛤蟆叫,就问随从,这叫着的蛤蟆, 是属于官家的,还是属于私家的?这是毫无 意义的问题,只有傻子才会产生疑问。有一 年发生灾荒,百姓饿死的很多。惠帝知道后 问道:他们为什么非等着饿死,他们挨饿的 时候为何不吃肉粥?喝点肉粥不就饿不死了 吗?皇帝自然无法掌管朝政,只能有别人代 管,于是便引出了八个宗师亲王为争夺中央 统治权而进行的连年混战,史称“八王之乱”。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第三节ppt课件

中国文化概论第五章第三节ppt课件
第三节 宋明理学:儒家文化新形态
两宋兴起的理学,主 要讨论“性与天道”,同时 涉及政治、教育、道德、 史学、宗教等问题。北宋 以周敦颐、程颢、程颐为 代表,是理学的形成和初 步发展时期,南宋理学进 一步得到发展,朱熹思想 的统治地位逐步确立,在元朝时向北传播,明代有新的发挥,清代前期渐趋
衰落。理学的兴 起,与北宋时期州县 学校兴起、书院 林立有密切关系。由 于学术思想的发展, 许多学者要求用 新观点释释经书。与此同时,佛学和 道家思想,对理学的兴起也有很大作 用。
行度而,尤不其合注古重制恢的复礼祭仪丧;惯婚于冠从的儒仪家式经,极 典力 中寻纠找正当 现成时答流
张张载载((11002200~~11007777)),,字字 子子厚厚张,,隐隐载居居(陕1陕0西西20眉眉—县1县0横横77渠渠)镇镇,字,, 人 法 之 矛 治 恢 上子 人 法 之 矛 治 恢 上人 法 之 矛 治 恢 上称 复 厚 , 事 盾 上 ,称 复事 盾 上 , ,称 复事 盾 上, ,从 他从 他横 西 , , , , 横 西从 他横 西, , ,, , ,政 针 隐 热 提 他 热 提 他政 针渠 周政 针 热 提 他渠 周渠 周心 出 崇后 对后 对 居 心 出 崇后 对 心 出 崇先 的 先 的先 的十 北 陕 于 了 尚 于 了 尚十 北生 分 生 分十 北 于 了 尚生 分分 宋 西 了 许 三 了 许 三分 宋封分 宋 了 许 三封 。封。。解 多 代少 关 时关 时 眉 解 多 代 少关 时 解 多 代少制 制制心 期 县 当 主 之 年 当 主 之年 心 期心 期 当 主 之年;;;边 土 时 张 治横 时 张 治 时 时 边 土在 在边 土 时 张 治时在的学 境 地经境 地 渠 的 学 经 。 ,境 地 的学经 。 ,。 ,在 主在 主在 主御 兼 镇 社 过 济 社过 御 兼济御 兼 社过济政 张 政 张会敌 并 兵 敌 并会 政 张 兵 ,敌 并 会兵 剧剧剧烈烈烈的 的的状状状况 况况,,,提 提提出出出“““均 均均平平平”””的的的主 主主

中国古代的皇权政治-完整版PPT课件

中国古代的皇权政治-完整版PPT课件

谢 谢
中国历史文化
中国古代制度文化
中国古代的皇权政治
一、帝王的称谓及名号 二、后妃制度与宦官制度
一、帝王的称谓及名号
1.帝王、皇族、皇戚的称谓 (1)后、王、天子、皇帝、太上皇
奴隶社会中最高的统治者称为 “后”、“王”、“天子”。
“后”、“王”的称谓始于原始 社会,夏、商、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 都称为“王”。
➢ (5)年号
帝王即位后为纪年而设置的称号。一般新君 即位,于次年改用新年号,叫“改元”。一个皇 帝在位期间,如遇祥瑞灾异等重大事件,也常常 改元。明清两代的皇帝除明英宗外均用一个年号, 所以人们常用年号来称呼在位的皇帝,如“嘉靖 皇帝”、“乾隆皇帝”等。
➢ (6)陵号
封建帝王陵寝的名号叫陵号,始于西汉,如 明长陵、唐昭陵等。
➢ (3)皇太子、皇太孙
皇太子:皇帝诸子中皇位的法定继承人,也称 为“太子”。
皇太孙:由皇帝册封的有皇位继承权的嗣孙。
➢ (4)公主、驸马 公主:汉代开始专指皇帝之女,皇帝的姊妹称
长公主,皇帝的姑母称大长公主。 清代除皇帝之女外,其他皇族之女均称“格
格”。 驸马:魏晋以后指皇帝的女婿,清代称“额
二、后妃制度与宦官制度
1.后妃制度 中国古代皇权政治的组成部分。 由秦汉到明清,后妃制度中太皇
太后、皇太后和皇后的称谓、地位和 权限变化不大。一般皇后下面设有贵 妃、妃、嫔、贵人和婕妤、才人、常 在、答应等。
➢中国古代的后妃制度体现着森严的等级观念, 不同级别的后妃在官爵、用人、年例、仪仗、 服饰、膳食等方面都有严格的限定,不得僭越。
➢“天子” “天子”一称始于西周。自春秋战国诸侯争霸 以后,各诸侯国的君主纷纷开始自称为“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统一全国,建立了中 央集权制国家。此后,“皇帝”的称谓被我国封 建社会历代君主所沿用,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有 名称。

中国文化概论第5讲PPT

中国文化概论第5讲PPT

2010年10月17日
“杯酒释兵权”的影响
• • • • • • • • 降低禁军统帅的地位和职权 疏远禁军将兵关系,兵无常将,将无常兵 削弱地方军事力量 稳定国内局面,巩固统治,最温和的方式 文官集团最快乐的朝代 重内轻外的军事政策导致了“积弱” 中央养兵百万消耗财政导致了“积贫” 冗官、冗兵、冗费
2010年10月17日
武则天时代
• 一代女皇登上皇位的历程。 • 反对贵族政治,大力发展科举制度:“糊名” 考试、开创殿试的先例。 • 打击贵族政治,瓦解了西魏以来垄断中央政 权的关陇贵族集团,使寒族有更多的机会参 与政治。自武则天以后,中国可以说彻底摆 脱了汉魏以来世族门阀控制政权的局面,进 入科举官僚治国的时代。
2010年10月17日
• 户籍制:整顿地方基层组织,设保、里、党, 由里正、党长负责检查户口。 • 开皇二年(582年)制订户籍新法,把人口按 年龄分为黄(3岁以下)、小(3-10岁)、中 (10-17岁)、丁(18-60岁)、老(60岁以 上)。同时核实户籍,根据各户的人口情况 调整赋役。 • 隋朝创建的制度多数为唐所继承,影响深远。
2010年10月17日
范仲淹与王安石的变法
• 面对庞大的官僚与军队,对内“积贫”,对 外“积弱”,宋仁宗在庆历三年(1043年) 起用范仲淹为参知政事,主持改革,整顿官 僚机构,与提出《答手诏条陈十事》。 • 庆历新政涉及官僚阶层的财产、权力再分配 问题,触犯了既得利益集团,震动极大。保 守派于庆历五年初将范仲淹等人斥为“朋党” 驱逐出朝廷。
2010年10月17日
一脉相承,胡汉交融
• 脱胎于北朝的隋唐,继承了北朝胡汉交融的 新传统,改革了原有的华夏文化和价值观, 为中国文化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 “玄武门之变”与唐太宗李世民。 • 唐太宗即位后,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声明 要“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 衣食有余”。 • 根据魏征的政治见解,偃武修文,从谏如流, 良好的政治氛围造就了贞观之治。

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与发展PPT参考课件

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与发展PPT参考课件
中央与地方:郡县制、郡国并行制、推恩令、行省制 度
官员选拔:世官制、察举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官员监督:御史大夫、刺史、御史台
2021/3/10
授课:XXX
10
4、为什么说明清时期的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如何评价 这一现象?
明朝:太祖时废丞相,权分六部; 成祖时设殿阁大学士,职能:参与机要,备皇帝顾问; 评价:对皇帝 对政治决策 导致宦官专权
第1讲 家族、宗族与家国一体 ——古代中国君主专制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2021/3/10
授课:XXX
1
思考重于记忆
古代中国有哪两种金字塔式的君主制度?
一种是周代以周天子为中心的等级分封制; 金字塔的顶端是周王,然后是诸侯、卿、大夫、士各等级贵族, 金字塔的底层是千万庶民。
一种是秦朝开始的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 这个金字塔的顶端是皇帝,然后是各级中央官僚和地方官僚, 底层是庶民,分为士农工商,其中自耕农、佃农(租地农民) 最多。
4)不良影响
a 这种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造成地方官对中央和君主的绝对依
2)君权与相权: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君
臣关系,实质上是“主人”和“奴才”的关系。
3)中央与地方: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不断发展,中央严格控制地方行政, 不
允许有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b中央对地方实行多层次、多渠道的管理。在分权的基础上,牢
牢控制着地方官吏的任免、监督和考核。
c地方服从中央,最后听命于君主。
2021/3/10
授课:XXX
5
中华五千年朝代沿革示意图
约4600年前 黃帝

前2070
商 前1600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中国古代皇帝制度的演变中国封建社会以皇帝为中心,实行皇权至上和皇权专制的政治制度。

它以君权神授学说为理论基础,用严格的名位等级、封建礼乐和皇位继承等各种制度和措施,集中突出皇帝个人的权威地位,保证皇帝高踞于国家机器之上,拥有至高无上、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

这一制度自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经过历代王朝的不断发展、强化,直至1911年清宣统皇帝逊位才被彻底废除,前后历时2131年。

一、皇帝和皇权⏹“皇帝”这一称号渊源于上古传说中的三皇五帝。

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六国之后,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决定用“皇帝”作为空前统一的封建大帝国最高政治首脑的专用称号,并建立起皇权专制的政治体制⏹皇帝一人独治天下,全国的土地、资源、人民、财富均为他所有,可谓“履至尊而治六合,执捶拊以鞭笞天下”,“天下之本无小大,皆决于上”。

皇帝可以决定任何人的生死荣辱,可以“涂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

“明主之所操者六:生之、杀之、富之、贫之、贵之、贱之,此六柄者,主之所操也”。

皇帝是国家政治事务法定的唯一最高决策者,有权统率和指挥自中央朝廷以至各级地方军政系统和文武官吏,要求他们绝对遵照自己的意志和指令办事。

一切以帝名义发出的指示,都被赋予神圣不可侵犯的地位,“朕即法律”,不允许有任何违抗或异议。

一切法律的颁行和解释,所有一定品级的文武官员的任免、奖惩和升贬,全国性财政赋役的征调和开支,对外和战与对军队的调遣指挥,都只有皇帝一人才能决定。

⏹皇帝控制和指挥着整个国家机器的运转。

他主要通过奏事、朝议、刺察等形式掌握全国全社会和军政信息,进行日常统治活动。

⏹奏事有面奏和书奏的区分。

面奏是具有一定身份等级的大臣和贵族当面向皇帝反映情况、回答咨询或请示。

书奏是具有上奏资格的官署或官员通过一定渠道呈递文书请皇帝裁定审批。

奏事的文种主要有章、表、书、启、议、疏、封事、题本、奏折、状、册等。

⏹皇帝通过口头或文书下达制令,其形式有谕、旨、策、制、诏、诰、戒、朱批等,不同的形式适用于不同的政务,均具有绝对的权威。

⏹朝议有廷议和集议的区别。

皇帝在殿堂听政,百官按例朝见,有事皇帝口头提出,有争议的当朝议论,谓廷议。

有些事皇帝不在朝会中提出,而“下其议”于一定范围的官员,如“九卿会议”、“王公大臣会议”,然后再将意见上奏,谓之集议。

举行廷议或集议,都是为了有利于皇帝决策。

⏹刺察,即皇帝通过自己控制的监察系统,甚至使用特种刑狱部门(如明朝的锦衣卫和东厂、西厂等),对各级文武官员进行监督和审察,或用以了解社会的政治情况,加强对社会和百官的控制。

二、皇权的维护和巩固⏹1、神化皇权: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来神化体现、捍卫皇权<。

君权神授学说是皇帝掌握与运用至高无上的权力以及中国皇帝制度长期延续的重要理论依据。

历代统治者都充分利用神权来加强君权的不可侵犯性。

汉武帝时,董仲舒发展了儒家的君权神授学说,给君权披上了一层神圣又神秘的外衣。

凡取得正式皇帝名号的人,便“奉天承运”,成为皇天上帝授权处理人间政事的最高代表。

“王者,父天母地,为天之子也”。

“天下乃皇天之天下也。

陛下上为皇天子,下为黎庶父母,为父牧养之之”。

⏹2、礼制与严刑⏹礼乐制度是维护皇权的又一个重要支柱。

历代皇帝大力加强礼的建设,使礼乐礼仪成为维护社会和政治秩序,巩固等级秩序,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及权利义务的规范和准则。

以礼入法、入政,提倡“礼本刑辅”,并不断加以完善;同时,他们还推行儒家礼治的理论,宣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三纲”和“仁义礼智信”的“五常”,确立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全国全社会以尊卑上下区分的等级关系。

封建社会历代统治者还运用法律的强制力来捍卫皇帝的尊严和权力,严厉打击对皇权的任何侵犯。

从隋、唐到明、清,各个封建朝廷颁行的法典中都在首要地位列有被认为是罪大恶极的犯罪“十恶”,集中打击一切图谋反对君主统治、侵犯皇权的思想言论和活动。

⏹3、封建官制⏹历代封建王朝的文武职官设置及其实际职、权、责的规定也都体现了对皇权的维护。

中国的封建官制以皇权为核心向全国各级伸展,构成网络式的结构,历代皇帝总是极力保持和加强对它的绝对控制,并为此目的不时进行调整。

中国古代官制的演变轨迹,大体是皇帝将身边的侍从人员逐步演化为朝廷的正式官吏,由职秩较低的事务性官吏提拔为位阶较高、拥有相当权力的政务官僚,将身边的侍卫人员提拔为军事将领,其中少数人甚至一度执掌过重大的军政实权。

宦官制度有时在这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过皇帝依靠宦官控制军政大权,维护皇权不受侵犯(见中国古代宦官制度)。

但是,当这些部门或人员掌握的权力已构成对皇权的威胁或被认为已存在潜在的危险时,皇帝便毫不犹豫地采取保留其官衔名称,削弱其实权,再将新的亲信侍从或宦官外戚等以新的名义取而代之。

⏹4、名位制度⏹名位制度是维护皇权的一种重要规定。

秦始皇在确定皇帝称号的同时,还建立了与之配套的名位制度,以维护皇帝的尊严,突出正统并加以神化。

汉朝沿用这些名号,又作了许多修订和补充:皇帝自称朕,臣民称他为陛下;皇帝的言曰制、诏;皇帝使用的车马衣服器械百物曰乘舆,所在曰行在,所居曰禁中,后宫曰省中;皇帝的印曰玺,所至曰幸,所进曰御;皇帝的命令一曰策书,二曰制书,三曰诏书,四曰戒书等。

唐、宋、元、明、清各朝又在此基础上发展、强化、调整、充实,围绕皇帝的名号形成了系统严密的不容僭用侵越的名位制度,并长期固定下来。

皇帝名号制度还扩大延伸到皇亲国戚。

皇帝的亲属也有特定的尊号,诸如太上皇、皇太后、皇后、妃、嫔、皇太子、皇子、公主、皇弟(妹)、皇孙等,甚至连皇帝同一宗族的人也被称为宗室皇族,按其亲疏辈份享有不同等级的特权三、皇帝的名号制度皇帝的名号制度还包括皇帝生前使用的年号,死后的谥号、庙号、陵寝号等。

①年号是反映在位皇帝的执政纪年。

自西汉武帝刘彻在公元前140年定为建元元年起,至1911年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宣统年号被废止,历朝诸帝皆立年号纪元,亦有中途改元的。

②谥号是皇帝死后按其生平事迹评定褒贬的称号。

早在西周时期,谥号便已在贵族之间普遍采用。

秦始皇为突出帝王的尊严,不允许群臣和后人对自己有所评议和指摘,下令废去对皇帝之谥。

西汉吕后当权时加以恢复,一直沿用到清末。

谥号本应反映去世皇帝一生的功过,但实际上多用推崇溢美之词,而且字数越来越多。

如清光绪帝爱新觉罗·载湉1908年去世,被谥为“同天崇运大中至正经文纬武仁孝睿智端俭宽勤景皇帝”,这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帝的谥号。

谥号一般是在皇帝死后由礼官拟定,报请新皇帝裁定公布。

在改朝换代之际,也有由新王朝为前朝末帝定谥号的,如清朝建立后,曾为明朝的崇祯帝朱由检定谥为庄烈愍皇帝。

③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起的名号。

秦始皇自以为其统治可传万世,因此以世系为庙号。

汉代恢复古礼,以“祖”或“宗”作为庙号,在“祖”或“宗”之上再选择一个符合去世皇帝“功业”的字眼,如西汉创业的刘邦,其庙号为“高祖”;唐朝李世民的庙号为“太宗”等,其他如世祖、真宗、仁宗等不一。

清末光绪帝死后被称为德宗,此亦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皇帝庙号。

④陵寝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其名号一般是根据去世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

开国皇帝之陵一般称为“长陵”,其后诸帝则应依其事迹和世系来命名,诸如康陵、定陵、显节陵等。

也有以所在地命名的,如霸陵、首阳陵等。

为皇帝建陵后,还要设置守陵奉祀之官以及禁卫和陵户。

四、皇位继承制度皇位继承是皇帝制度的一个核心问题,它关系到皇权的延续和王朝的稳定与兴衰。

自传说中的西周到清朝中叶,预立太子制是皇位继承的正统做法。

即沿用宗法制度嫡长继承、顺序嗣位的原则,皇位由正后所生的长子继承,如长子早死,有子即立其子,无子再由嫡次子顺序继承。

只有在正后无子的情况下,才考虑庶生的长子。

皇帝无子则依照穆亲疏顺序选立继位人。

制订这套制度是为了避免皇族内部因争夺皇位而激成内讧,希图借此保持皇位交替的相对稳定。

但是,皇帝制度建立后,围绕皇位继承的残酷斗争即与之俱兴,宗法制度不断受到冲击。

历史上不断出现骚乱、争议、政变、兵变、谋杀、篡位等。

直到清朝雍正元年(1723),雍正下诏宣布废除预立嫡长为太子的制度,改用“密建皇储”的办法。

即皇帝在自己诸子中物色、选择继承人。

皇帝将选中的继承人的名字及有关诏旨写好密贮,等到临去世前或去世后,才将密旨公布,被选定者立即登位,一切嫡庶兄弟尽列臣位。

选立继位人之权全由皇帝一人掌握,任何人不得进言推荐。

密建皇储制度,削弱了宗法制在皇位继承问题上的法定支配作用,扩大了对皇帝候选人的选择范围。

选立继位人不以嫡、庶、长、幼为条件,而以是否具有统治才能和是否符合统治者的根本利益为原则。

这是对皇帝制度的重大改革。

五、后宫制度它是维护皇权的一个重要方面,不仅为了满足皇帝的各种私欲,而且是培育皇位继承人,使皇权世代相传的重要保障。

在这种制度下,当皇帝幼小昏庸、懦弱或皇嗣中断的情况时,皇后有权以监护人名义,监督和选立后嗣,甚至临朝称制或垂帘听政,代行皇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