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5孔乙己教案
第5课孔乙己【教课目】1.归纳文章内容,研究孔乙己的性格特色。
2.学用人物的相貌、言、作描绘来展现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理解境描绘及“以喜写悲”在文中的作用,剖析孔乙己悲的原由,掌握小主。
【情境入】同学,迅:“悲是将人生有价的西人看。
”他笔下的典作品《孔乙己》就再了一个小人物的凄惨世界。
下边我一起走《孔乙己》,去孔乙己,感觉一个笑中泪的酸楚故事。
【新解】一、初文——整体感知1.认识人物活的境。
(1)提思虑:孔乙己个人物是在什么的境里生活的呢?泛文 ( 第 1~ 3 段 ) ,要求:① 出故事生的、地址;②找出个境的特色有哪些。
明确::“ 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由作小的 1918 年上溯二十多年,那是十九世末,也就是清代末年。
距辛亥革命有十多年,科制度没有被除。
故事生的地址:咸亨酒店。
( 酒店是旧社会各来往聚会的所,是清末社会的一个影。
)酒店的客有着不一样的特色:“ 衫”和“短衣” “房屋里”和“柜外” “坐喝”和“站着” 。
富殊,比明。
(2)一步什么要用么多的篇幅来写孔乙己所的社会境。
明确:酒店里等森,酒客和掌柜的利冷淡正是孔乙己所的境,揭露了他悲的必定性。
2. 理清故事情。
(1) 个特别的人物与周的哪些人生了哪几件事情呢?速文第4~ 11 段,领会文中取了孔乙己的哪几个生活片段来睁开情的。
明确:①与“酒客”——短(第 4、6段)②与“我”——教字(第7段)③与“孩子”——分豆(第 8段)④与“丁人”——被打(第 10 段)(2)指出小情的四个成部分,并依据小情区分文构。
明确:初步 ( 第 1~ 3 段) :介咸亨酒店,交代境。
展 ( 第 4~ 9 段) :孔乙己的和性格。
热潮 ( 第 10、 11 段 ) :孔乙己被打折腿的凄惨遭受。
局 ( 第 12、 13 段 ) :孔乙己的凄惨局。
二、深入研究——人物形象1.指名朗第 4 段“孔乙己是⋯⋯替他取下一个号,叫作孔乙己”。
要求:文中哪一句形象而归纳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别身份?是怎的一种特别身份?明确:“孔乙己是站着饮酒而穿衫的独一的人” 句形象而归纳地刻画了主人公的特别身份。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案(共含三课时)
《孔乙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读写并解释“侍候、绰号、伤疤、惋惜、颓唐、不屑置辩”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常识。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4.分析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初步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本汉学家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评论称“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据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33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二、文学常识1.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所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新青年》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2.回顾文体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②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③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识记字词荤.菜hūn 侍.候shì 绰.号chuò 伤疤.bā 笔砚.yàn 惋.惜wǎn夹.袄jiá 乱蓬蓬..pēng 唠.唠叨.叨lāo dāo 不屑.置辩xiè颓唐:精神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屑,值得。
四、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孔乙己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预设:①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第④段)②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取得功名。
(第⑥段)③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回”字。
(第⑦段)④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第⑧段)⑤孔乙己最后一次用手“走”到酒店喝酒。
(第⑩段)2.孔乙己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呢?预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案(共含三课时)
《孔乙己》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读写并解释“侍候、绰号、伤疤、惋惜、颓唐、不屑置辩”等字词。
2.了解作者及相关作品,掌握小说文体的基本常识。
3.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把握小说的主要情节。
4.分析孔乙己的人物性格,初步理解人物形象的复杂性和丰富性。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日本汉学家增田涉在《鲁迅的印象》中评论称“孔乙己”是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据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33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孔乙己究竟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呢?二、文学常识1.了解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所写的第二篇白话小说,最初发表在《新青年》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2.回顾文体小说是一种文学体裁,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①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②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
③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识记字词荤.菜hūn 侍.候shì 绰.号chuò 伤疤.bā 笔砚.yàn 惋.惜wǎn夹.袄jiá 乱蓬蓬..pēng 唠.唠叨.叨lāo dāo 不屑.置辩xiè颓唐:精神委靡不振,情绪低落。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屑,值得。
四、整体感知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本文围绕孔乙己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预设:①酒客揭短,取笑孔乙己偷东西。
(第④段)②酒客嘲笑孔乙己没有取得功名。
(第⑥段)③孔乙己教小伙计写“回”字。
(第⑦段)④孔乙己分茴香豆给孩子吃。
(第⑧段)⑤孔乙己最后一次用手“走”到酒店喝酒。
(第⑩段)2.孔乙己的最后结局是怎样的呢?预设: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大约”表估计、推测,因为没有人说起这件事,没有确凿的证据。
《孔乙己》教案优秀6篇
《孔乙己》教案优秀6篇《孔乙己》教案孔乙己教案教学篇一设计目的:《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理解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主旨有着特殊的作用。
本设计拟从人物的对话切入,以对话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悟鲁迅先生“画眼睛”“勾灵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
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及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
设想及步骤:一.以师生课前谈话导入新课教师举例阿累的《一面》引发学生回忆文章里面有关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指导学生得出感受:每处笔墨均极为简省,可描写的人物形态特点却逼真感人。
让学生体会到肖像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由此引出鲁迅先生描写人物时常用的“白描手法”(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
同时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在鲁迅看来,一位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还有“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连面目身体也表示着(《鲁迅全集》第4卷第466页)”的另一高超手法,从而将话题由外貌描写方面自然过渡到语言描写方面。
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去分析其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
从而导入对新课《孔乙己》语言描写这一成功范例的探究性学习。
二.明确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话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对话的概念广义的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话,主要指两个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即“会话”,但也包括一个人有时的“独白”。
“言为心声”,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是人物袒露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2.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话的段落,并指出其中哪些段落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让学生在文中用序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标出。
三.师生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对话1.学生找出文中的七个对话段,并明确其中有五个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学生回答,教师必要时加以指点)。
2.师生先就找出的五个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对话,依次展开讨论。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并尝试描述其性格特点;2.分析文本细节,探讨文本意义和表达方式,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3.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和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内容本次教学以《孔乙己》为主要教学内容。
三、教学重点1.了解文本情节并理解人物性格;2.探讨文本意义和表达方式。
四、教学难点1.理解人物形象并尝试描述其性格特点;2.理解文本意义和表达方式。
五、教学方法1.讲授2.课堂讨论3.小组合作探究4.个人总结六、教学过程1.导入课程通过读两组人物的对话,带领学生进入故事的世界。
学生看完后,可以手写一份观后感,表达看后的感受,开展一个小小的讨论学习小组。
2.教学过程1.组织学生阅读文本,了解故事情节,理解文中人物形象并尝试描述其性格特点。
2.探究文本细节,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在小组内,让学生通过互相讨论,分析文本中的细节和作者的表达方式。
构建归纳总结。
3.小组合作探究,在小组内逐个分析故事中孔乙己的性格形象,从生活层面提纯文学元素。
4.个人总结,思考故事中的意义和故事如何诠释人性。
相关主题阐述即可。
3.课堂讨论学生将个人总结报告给全班,让全体同学奖励自己的阐述和收获,想想哪些地方有启示。
4.活动扩展学生可利用作业时间继续思考,把自己的想法写下来,诠释故事中的意义。
七、板书设计章节内容主题孔乙己的生活困境人物形象孔乙己这个人文本分析细节描写和作者的表达方式意义总结关于人性格局的反思八、教学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深入体验了文学和生活的交汇。
希望他们在课后能继续探究和思考,发现更多生活和文学之间的联系,提升素养,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精品教案范文3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精品教案范文3篇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下面是小编今天为大家准备的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精品教案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孔乙己》精品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积累生字词,默读课文,梳理主要故事情节。
2、勾画描写句,分析人物,品读句子表现效果。
3、提炼主题,探究死因,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分析人物,品读句子教学难点:提炼主题,探究死因,体会情感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流程:一、导入激趣从《范进中举》进入学习,范进是活悲剧,但他起码还考中了举人,命运发生了根本变化,在旧社会等级森严的考试制度下,比他更可悲的人(半个秀才都捞不到)的大有人在。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鲁迅先生和他笔下的《孔乙己》。
二、学前检测1、小说的三要素是________ 、________和_________ 。
2、小说的故事情节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四部分。
3、小说的环境主要包括______ 和________ 。
默读、通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1、给课后生字词注音(点生上台) 2、划出课文中带笑的句子(读出来) 3、谁为我们带来了欢声笑语?如果请组一个带笑字的词来形容这些笑声,你会组哪些词?4、找出反映下列内容的语句并揣摩其含义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孔乙己的地位:孔乙己的结局:你发现什么规律? (孔乙己身上体现了很多自相矛盾的特质,他是一个很有用意思的人) (1)穿长衫却在柜台站着喝酒,(2)给孩子分豆,却又说不多也,(3)明明每次去都被人嘲笑,却每次都要“据理力争”不许取笑。
(4)明明身无分文,喝酒却从不赊账(5)结局:大约的确5、在笑声里,鲁迅写了关于孔乙己的哪些事儿,请你帮我归纳一下。
(字数越简洁越好) (1)偷书为窃书; (2)奚落考试不中; (3)教我认茴字; (4)给孩子分豆; (5)断腿买酒。
四、读懂课文,分析人物1、齐读课文第一二自然段,说说你从中获得了哪些有用信息? 2、鲁迅为什么不一开始就让孔乙己出场,连一个被掌柜责罚的小伙计都敢笑他,说明了什么? 3、合作探究:孔乙己除了地位低下以外,还具备了哪些性格特点?请你找出你认为最生动传神描写句子加以品读。
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教案(精选7篇)
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教案〔精选7篇〕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教案〔精选7篇〕九年级语文下《孔乙己》教案篇1教学目的知识与技能1.理解、积累“阔绰、颓唐、间或、不屑、置辩”等词语。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3.体会小说精巧含蓄的布局。
过程与方法1.学惯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品味小说辛辣深化的语言,理解社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孔乙己形象的思想意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社会的揭露和批判。
教学重难点1.把握小说主题。
2.分析^p 孔乙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多角度鲜明、生动刻画人物的写法。
3.结合时代背景,深层领会小说的思想意义。
教学方法1.诵读法反复诵读,仔细揣摩鲁迅小说含蓄、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以深化理解人物形象,进而整体把握内容。
2.质疑探究法小说从多个角度鲜明生动地刻画人物形象。
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时代背景,深化分析^p 和考虑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理解作品的思想意义。
3.比拟阅读法将本文与《范进中举》对照比拟,理解封建末期知识分子的心态。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投影仪、孔乙己画像“咸亨酒店”的图片资料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设计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据鲁迅先生的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对《孔乙己》如此钟爱,而孔乙己又是怎样一个艺术形象呢?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板书文题、作者)二、资料助读1、写作背景《孔乙己》写于19___年冬天,当时以《青年》为阵地,虽已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但是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
科举制度虽于1906年废除,但是培植孔乙己这种人的社会根底仍然存在,孔孟之道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这样就有可能产生新的“孔乙己”。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案(共含三课时)
人教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孔乙己》优秀教案(共含三课时)一. 教材分析《孔乙己》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的一篇讽刺小说,发表于1919年。
本文通过描写一个穷困潦倒、受人嘲笑,但依然坚持自己尊严的酒徒孔乙己的形象,深刻揭露了当时社会封建势力的腐朽和人与人之间的冷漠。
文章语言幽默诙谐,讽刺意味浓厚,人物形象鲜明,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二.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阅读能力,对文学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但本文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地域特色,学生可能对文中的一些词语和习俗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同时,学生对鲁迅先生的作品接触不多,对他独特的文学风格和讽刺手法可能不太熟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重点词语和句式的用法;能够分析孔乙己形象,理解文章的讽刺手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和鉴赏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学作品,培养批判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批判精神,培养热爱文学、关注人生的情感态度。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孔乙己形象,掌握文章的讽刺手法。
2.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具有历史和地域特色的词语和习俗,体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定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合作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3.启发式教学法: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熟练掌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搜集相关资料。
2.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阅生字词,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
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的创作背景。
2.呈现(15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情节走向。
3.操练(2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和语气。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范文6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范文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范文精选6篇(一)教案范文:《孔乙己》是鲁迅先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通过讲述一个底层社会人物孔乙己的故事,揭示了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了解故事的含义和主题,并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孔乙己》故事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2. 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技巧,包括揭示社会问题和塑造形象的手法。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 故事的主要内容及思想。
2. 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3.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用一个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你在生活中是否遇到过不公平的待遇?请谈一谈你的经历。
Step 2:背景知识介绍(5分钟)根据学生回答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社会的不公平现象,并引出本课文的主题。
Step 3:阅读课文并理解故事情节(15分钟)学生们分组读课文,并回答以下问题:1. 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什么?2. 孔乙己的性格特点是什么?3. 孔乙己最终的结局是什么?Step 4:讨论故事的含义和主题(10分钟)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并回答以下问题:1. 故事中有哪些不公平的现象?2. 孔乙己为什么会成为社会的弃儿?3. 故事想要表达什么思想?Step 5:学习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10分钟)教师向学生介绍鲁迅先生的创作特点和写作手法,如通过描写细节来塑造形象,通过对话揭示社会问题等。
Step 6:分析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的写作手法(15分钟)学生们分组讨论,分析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中使用了哪些写作手法来揭示社会问题和塑造形象。
Step 7:课文梳理和总结(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回顾本课的教学内容,总结故事的主要思想、鲁迅先生的写作手法以及学生的收获和感悟。
四、作业布置:作业一:请写一篇作文,你对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感受和思考。
作业二:背诵和朗读《孔乙己》故事。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孔乙己》
二、教学目标:
1.学习孔乙己的故事,理解其中的人物性格特征及其社会价值观;
2.学习关于孔乙己的文学知识,掌握其中的文学技巧;
3.通过阅读孔乙己的故事,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教学重点:
1.理解孔乙己的故事内容;
2.掌握孔乙己的文学技巧;
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过程:
(一)热身环节:
1.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根据图片猜猜这是什么故事,并让学生讨论其中的人物性格及其社会价值观;
2.教师出示一组文字,让学生根据文字猜猜这是什么故事,并让学生讨论其中的文学技巧。
(二)正文阅读环节:
1.教师出示《孔乙己》的文本,让学生自主阅读,并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记录下重要的人物、地点、情节;
2.教师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就人物性格及其社会价值观进行讨论;
3.教师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理解,就文学技巧进行讨论。
(三)总结环节:
1.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概括出孔乙己的故事内容,人物性格及其社会价值观,以及文。
《孔乙己》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孔乙己》教学设计5【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习本文精巧的布局和社会环境的描写。
(2)学习小说中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方法。
2、能力目标:(1)认识孔乙己的形象。
(2)了解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
3、情感与价值观: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从而分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和病态社会的冷酷。
【教学设想】:1、学习课文之前,可让学生自我介绍相关鲁迅的思想状况及本文的写作背景,从而达到复习旧知识的效果。
2、本文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学习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和动作刻画人物的小说写作方法。
3、本文的教学难点: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学生对主人公当时的生活背景不够了解,所以本文以引导学生了解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在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人物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其中人许多是我国著名作家鲁迅先生所创作的,如狂人、祥林嫂等,其中之一就是孔乙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孔乙己》这篇小说。
二、文体与作者:1、文体:四大文学样式之一,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1)小说的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描写。
(2)小说的情节结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
(3)小说的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2、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代表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短篇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
3、时代背景:本文写于1918年冬,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与《范进中举》一样)。
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
三、孔乙己的个人资料:1、姓名:来自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有姓无名,社会地位低下。
2、年龄:五十岁上下——穷苦潦倒的大半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部编版)第二单元第5课《孔乙己》教学设计
《孔乙己》教学设计教材分析:《孔乙己》这篇小说极其深刻地反映了孔乙己一生的悲剧和整个社会的世态,它揭露了为封建科举制度所戕害的读书人的病苦,是一篇讨伐封建制度以及封建文化教育的战斗檄文。
小说运用侧面描写、对比映衬、白描手法,通过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等方面的描写,鲜明地表现了孔乙己这个人物的性格特点,成功地塑造了孔乙己这个封建社会下层知识分子的形象。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学习本文,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用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重难点:1、理解孔乙己这一形象所揭示的社会意义。
2、把握主题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鲁迅是现代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一生共写了33篇白话小说。
有一次,他的好朋友孙伏园问他:“在先生的小说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篇?”同学们,你知道鲁迅先生回答是哪篇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孔乙己》——板书:孔乙己(鲁迅)展示目标。
二、检查预习情况:检查预习,正字注音(出示幻灯片先让一位程度中等的学生注音,然后集体订正)阔绰(chuò)阔气。
绰:宽绰,如绰绰有余羼(chàn)混和,掺杂;绽出(zhàn)突露出来。
比较“绽”“淀”字间或(jiàn)偶然,有时候。
注音“中间”读jian拭(shì)擦蘸(zhàn)在液体粉末或糊状物里沾一下就拿出来;打折(shé)打断附和(hè)(言语动作)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孔乙己》教案(优秀7篇)
《孔乙己》教案(优秀7篇)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弄通教材内容,进而选择科学、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下面是漂亮的小编帮家人们整理的《孔乙己》教案(优秀7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孔乙己》教学设计篇一【学习目标】1、了解作家作品及小说的创作背景,并掌握本课重点字词的音、形、义。
2、熟读课文,把握故事情节。
3、抓住文中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分析孔乙己的性格特点;4、理解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分析众人对孔乙己的态度,领悟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学习重难点】1、通过学习课文,感受作者对孔乙己的批判与同情;2、明确封建教育对读书人的毒害和封建社会的腐朽与病态。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步骤】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先生的《范进中举》,深刻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鲁迅先生有名小说《孔乙己》,也是讲述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看看在他身上发生了哪些故事?二、知识链接1、作者回顾:鲁迅(1881年-1936年),现代伟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浙江绍兴人。
幼年时受诗书经传的教育,青年时代受“进化论”影响。
后东渡日本学医,又弃医从文,立志用文学来改变落后的国民精神面貌。
1918年5月发表现代文学史上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
从此以后,鲁迅用他手中的一支笔,同旧势力旧思想进行着斗争。
自1918年至1926年,陆续创作并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南腔北调》等专集。
2、写作背景:小说写于1918年冬天,较初刊载在1919年4月的《新青年》上,是鲁迅在五四前夕继《狂人日记》之后的第二篇白话小说,后收入小说集《呐喊》。
当时辛亥革命刚推翻封建帝制,但是中国社会封建势力仍然根深蒂固。
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年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
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5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5篇九年级下册语文《孔乙己》教案精选篇1教学目的:一认识封建教育科举制度的罪恶,学习鲁迅反封建的战斗精神。
二理解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体会环境描写在刻画人物表现主题中的作用。
学习本文遣词造句的简炼精确。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运用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塑造人物形象。
难点:对孔乙己人物性格的理解。
教学时数:三教时。
第一教时一激发兴趣,引入课文。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
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不知道《孔乙己》的。
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
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篇小说中,最喜欢《孔乙己》。
他为什么最喜欢《孔乙己》呢?孔乙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艺术形象?鲁迅先生怎样运用鬼斧神工之笔来精心塑造这个形象的?学习本文之后就可得到明确的回答。
过去有人说,古希腊索福克勒斯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悲剧是主人公性格的悲剧,而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
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有道理的。
那么,孔乙己的悲剧是什么样的悲剧呢?悲剧,往往令人泪下,然而,读了孔乙己的悲剧,眼泪往往向肚里流,心里有隐隐作痛之感。
这又是为什么呢?学习之后我们可得到回答。
这篇文章是举世闻名的著作,情深意深含蓄深沉,必须认真阅读,积极思索,好好领会。
二检查预习,点出传神之笔。
谁能准确地回答:作品中的主人公姓甚名谁?文中哪一句话形象而概括地刻画了作品主角的特殊身份?这是一种怎样的特殊身份?学生回答后,点明:“孔乙己”是“绰号”,不是姓“孔”名“乙己”。
孔乙己三字出自旧描红簿,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大意是“上古大人孔氏一人而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作孔乙己。
一个人活在世上,连姓名都不知道,以“绰号”代名字,可想而知这个人物的命运不佳,是一个悲剧性的人物。
《孔乙己》初三语文教学教案教学5篇
《孔乙己》初三语文教学教案5篇《孔乙己》是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发表于《新青年》,后编入《呐喊》。
该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迂腐不堪、四体不勤,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孔乙己》初三语文教学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孔乙己》初三语文教学教案1一、讲读分析第二部分(第4节至第9节)。
1.交流漫画作业,加深对孔乙己的印象。
2.指名朗读第4节至第9节的内容,思考:(1)孔乙己一出场就成为人们嘲笑的对象,他为什么会成为嘲笑的对象?别人嘲笑他时,他怎样答对?表现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学生回答,点明:从他外貌特征看,他既穷困潦倒,又要摆读书人的架子,显示出比“短衣帮”高贵。
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封建思想毒害,总脱不下那件破长衫。
既穷又懒,衣服又脏又破,那件长衫十多年不补,不洗。
付酒钱时还要“排”。
一个“排”字,传神地刻画出他摆阔的情态。
“夹些伤痕”,又说明在他身上发生过某些事件。
从他语言特点看,满口“之、乎、者、也”,难懂,表现他的迂腐不堪。
当别人揭他“偷”的疮疤时,他的表现是“不回答”,逆来顺受;当别人再挑衅时,他“睁大眼睛”辩解;别人揭穿事实后,他窘得“涨红了脸……”自我解嘲以维护自己的尊严。
这样抓住特征进行描绘,使一个心灵受到侮辱的形象,跃然纸上。
性格刻画入木三分。
比如,在他被侮辱之时,他仍要表现出高人一等,知书识理,满口“窃书不能算偷……”以表现自己的斯文。
可见,迂腐可笑到何等程度。
(2)孔乙己为何只好向小伙计说话?向孩子们说话?孩子对他采取什么态度呢?从教写字和吃茴香豆的事情中反映出他怎样的思想性格?孔乙己感到孤苦寂寞,只好和孩子们说话,以求得安慰。
他社会地位低下,和劳动人民一样处于社会底层,而又由于迂腐和品行不端,更为低下,连小孩都看不起他。
一个“配”字,极其深刻地揭示了他十分低下的社会地位。
教写字和吃茴香豆二事,反映了孔乙己的善良,也进一步刻画其麻木不仁,迂腐可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乙己1.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通过研读有关孔乙己的语言、动作等描写语句,把握人物形象。
2.学习文中的环境描写,把握环境描写在文中的作用。
3.品析本文精练且含义深刻的语言,分析造成孔乙己人生悲剧的原因,认识作品深刻的主题。
一、激情导入鲁迅先生的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本小说集中,其中他自己表示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己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
《孔乙己》到底是怎样一部作品?人物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二、新课感知目标导学一:阅读全文,梳理故事情节1.快速阅读课文,说说小说中的主人公是谁,文章围绕主人公叙写了什么事。
明确:主人公:孔乙己;叙写了孔乙己到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
2.请按照你对小说文体的理解,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1~3):介绍孔乙己活动的社会文化背景和具体环境。
第二部分(4~13):写孔乙己在咸亨酒店喝酒的情景及其悲惨遭遇。
第一层(4~9):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概述其人物形象和社会地位。
(开端、发展)第二层(10~12):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的不幸遭遇。
(高潮)第三层(13):交代孔乙己的悲惨结局。
(结局)目标导学二:分析事件,初步把握人物形象1.阅读上述第二部分,说说作者主要围绕孔乙己的出场写了哪几件事。
明确:(1)众人取笑孔乙己脸上又添上新伤疤,孔乙己为偷书挨打做辩解;(2)众人讥笑孔乙己考不中秀才,孔乙己用之乎者也来搪塞;(3)孔乙己教“我”写“茴”字,“我”不耐烦;(4)孔乙己给小孩子们分茴香豆;(5)孔乙己因偷窃被打断腿后爬到酒店喝酒。
2.仔细阅读课文第二部分,结合上述所分析的事件,分小组进行合作探究,根据下列句子的提示,把握孔乙己的形象特征,并对孔乙己性格成因做简要分析。
(1)孔乙己是站着喝酒但又______的人。
(穿长衫)(2)孔乙己是穷得将要讨饭但又______的人。
(好喝懒做)(3)孔乙己是以读书人为傲但又______的人。
(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4)孔乙己是竭力争辩维护清白但又______的人。
(偶有偷窃)(5)孔乙己是穷困潦倒偶尔偷窃但又______的人。
(从不拖欠酒钱)(6)孔乙己是热心教小伙计认字,给孩子分茴香豆但又______的人。
(屡遭冷遇)【教学提示】由于孔乙己的性格具有很深的矛盾性,因此,教师宜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提示性句子宜在教学课件中有所展示。
3.根据上述已分析的孔乙己形象,探究孔乙己矛盾表现的思想原因和社会原因,深刻理解孔乙己形象。
明确:(1)孔乙己“站着喝酒”是因为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内坐着喝;但他“穿长衫”是因为他自视清高,自以为有地位,不愿与“短衣帮”为伍。
(2)孔乙己“穷得将要讨饭”是因为他受封建科举制度的毒害,一生追求功名而不得;认为“万般皆下品”,不愿劳动;而“好喝懒做”也是因为他受封建教育熏染,好逸恶劳。
(3)孔乙己“以读书为傲”说明他受封建教育毒害,“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根深蒂固;而“把‘半个秀才也没捞到’当作灵魂伤疤”,表明他中封建科举的毒甚深。
(4)孔乙己“竭力争辩维护清白”是因为他死爱面子,想清白做人;而“偷窃”是因为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使他不会营生又好逸恶劳,贫困无法自存不得已而为之。
(5)孔乙己“从不拖欠酒钱”说明他质朴、忠厚。
(6)孔乙己热心教“‘我’‘茴’字写法”表明他也有热心的一面,对于“我”的不屑又感到深深遗憾,这里既表现了他存在的某种热心、善良,又从教法上体现出了他的迂腐;而“屡遭冷遇”进一步表现出他的地位卑下,连小孩都不愿理睬他。
【教学提示】学生研讨回答,教师归纳。
目标导学三:学习本文描写方法,把握人物鲜明性格1.孔乙己的形象之所以让人如此印象深刻,除了文章记叙事件本身具有典型性外,更得益于文章中精彩的人物描写。
请你在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句子并加以赏析,说说其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突出了孔乙己怎样的性格特征。
【肖像描写】(1)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
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
赏析:出场时运用了肖像描写,青白脸色、乱蓬蓬的胡子,都揭露着孔乙己的生活条件相当差;穿着长衫却又脏又破,这是他自命清高的有力铺垫,又是他穷困潦倒,生活无法自理的有力表现,简单的几句描写,都已明显地暗示着他的性格。
(2)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
赏析:这是他第二次出场的肖像描写,“黑而且瘦”,这是贫困与被打后病痛的折磨所致,而孔乙己的穿着与姿态,更是生动诠释了这个时代贫苦之人仅能做到的一点医疗保护。
简短的描写中,更多的是体现了孔乙己命运的悲苦。
【语言描写】(1)“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赏析:“窃”和“偷”自然是同一个概念,说“窃书不能算偷”,是强词夺理;“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这体现的是自命读书人的清高之态。
自命清高、自欺欺人一直是孔乙己身上的显著特征,作者用一句话便将其表现出来,可见此处语言描写功力之深厚。
(2)“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
”赏析:孔乙己身上保留着封建腐儒的迂腐是作者在前文提到了的,这里同样表现着一种迂腐之气。
但是难能可贵的是他自己就只有为数不多的茴香豆,却愿意将它们分给孩子,而孩子们再次把“眼睛都望着碟子”,他不是谩骂,不是恐吓,竟也“着了慌”哼起了《论语》里的调子直哀求。
这里的语言描写,使一个拥有善良与透明心性的老头形象跃然纸上。
【神态描写】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
赏析:这是孔乙己为自己的偷窃作辩解时的神态描写。
可以想象,“涨红了脸”,既是酒客的讥笑戳痛了他内心的伤疤,也是他极力为自己争辩的最好表现方式。
同时,我们也可以认为他的内心中仍旧有着文人的一丝尊严,对该行为有不屑,也有羞愧。
由此神态描写,我们可知此人此时的复杂心理。
【动作描写】(1)便排出九文大钱。
赏析:这是孔乙己第一次出场时的付钱动作,一个“排”字,表现出的是孔乙己拮据而穷酸的本相,他要向酒店卖弄分文不少,表明自己是规矩人,并对短衣帮的耻笑表现出若无其事,这一“排”的动作,恰如其分地显示他掩饰自己虚荣的心理。
(2)摸出四文大钱。
赏析:这是孔乙己再次出场的付钱动作,一个“摸”字,表明孔乙己穷酸潦倒到了极点,从“排”到“摸”的动作变化,说明孔乙己的经济状况每况愈下,穷酸潦倒至极,也再无显摆之意。
(3)原来他便用这手走来的。
赏析:“走”本来只适用于脚,而孔乙己却用“手”来“走”,说明了孔乙己只能用手来支撑身体的全部,腿已经完全被打断,受伤严重,突出了丁举人的残忍霸道,此时的孔乙己已全无人的尊严,更突出了孔乙己命运的悲惨。
【教学提示】本文在刻画孔乙己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且用得十分准确,在恰当的时候运用合适的人物描写方法,生动地刻画出孔乙己的形象气质与性格特征。
上述分析只是部分示例,教师宜引导学生在文中多做分析,深入把握。
2.请你结合上述分析,概括孔乙己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明确:孔乙己是一个地位低下的读书人,追求功名,深受封建思想毒害。
他穷困潦倒,又好喝懒做;迂腐不堪、死要面子却又要自欺欺人;遭人嘲笑但又孤芳自赏、自命清高;凄苦惨绝但麻木不仁至死不悟。
但是他也有热心、善良的一面,非十恶不赦,却终究因身份卑贱而沦为被嘲弄的对象。
目标导学四:分析社会环境,把握文本主旨1.探究:有人说,一个人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样子,孔乙己的形象让大家略觉可笑,同时又满满的都是同情,这是否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有关系呢?请同学们阅读全文,结合下列提示性问题,说说他所处的社会环境。
问题提示:(1)阅读课文前三段,说说你能从中看出一个怎样的社会环境。
(2)孔乙己在这个环境中,无时无刻不成为他人的笑料,你如何理解众人的“笑”?(3)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最终却以悲剧收场,你如何看待他的悲剧?作者仅仅在文中写了孔乙己一个人的悲剧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1)作者在前三段简要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咸亨酒店。
咸亨酒店是一个人群集中之地,反映着形形色色的人,但重要的是长衫和短衣的区别,昭示着这是一个阶级分层的封建社会。
而“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也凸显出这个社会的薄凉。
(2)“笑”是贯穿文中始末的一个关键词,首先从“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的基调开始,孔乙己便已然注定是众人的笑料;果然,辩别盗窃,“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质疑他是读书人,“众人也都哄笑起来”;给孩子们吃茴香豆,“孩子都在笑声里走散了”;他最后一次出现,也是“在旁人的说笑声中,坐着用这手慢慢走去了”。
然而,这个“笑”字在文中只是“轻松活泼”的假象,它是森然的,沉重的。
“笑”里面表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是世态人情的薄凉。
而也是从这“笑”中,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写在其中的怒,对社会于苦人的薄凉的控诉。
(3)孔乙己作为一个读书人,写得一笔好字,能知道回字的四样写法,站在今天的立场,这绝非毫无本事之人。
但他确也有自己的迂腐,不愿放下读书人的架子,死要面子,可以说,是封建文化教育造就了他的悲剧。
但是他在文中,并不是唯一的悲剧,不难想象,在这个阶级分层的社会,每个笑别人的人都会成为被笑者,薄凉是社会的本色。
国民精神的麻木愚昧、冷酷无情,正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孔乙己只是这悲剧中的典型。
2.请你根据上述分析,简要说说本文主旨。
明确:作者以极俭省的笔墨和典型的生活细节,塑造了孔乙己这位被残酷地抛弃于社会底层,生活穷困潦倒,最终被强大的黑暗势力所吞没的读书人形象。
孔乙己那可怜而可笑的个性特征及悲惨结局,既是旧中国广大下层知识分子不幸命运的生动写照,又是中国封建传统文化氛围“吃人”本质的具体表现。
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人们冷漠麻木的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对不幸者的冷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封建社会的腐朽和病态。
目标导学五:把握文本写作技法这篇文章以酒店小伙计的视角叙事,说说以该角度叙事的好处。
明确:这篇小说以一位不谙世事的酒店小伙计的口吻,不动声色地讲述着孔乙己的凄惨遭遇,貌似平淡轻松,实则蕴含着深沉的批判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叙述者“我”实际上又是以一位对社会人生有着丰富体验和深刻认知的中年知识分子的口吻,回忆着二十多年前发生的一幕幕景象。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世事变迁,当年的小伙计早已人到中年,并远离了鲁镇和咸亨酒店,却仍然对穷困潦倒中的孔乙己及自己在当时对待孔乙己的态度念念不忘,其中复杂的内心隐曲是可想而知的,但作者又刻意隐藏了内心深处的真实想法,只是以一种含蓄平淡的口吻徐徐道来,增添了小说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