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与控制论

钱学森与控制论
钱学森与控制论

钱学森与控制论

郑应平 同济大学CIMS研究中心

文章首先介绍了控制论的内容、方法和意义,以及历史回

顾,并特别强调其在人类文明和科技发展中的重要地位,进而

介绍了钱学森《工程控制论》的内容、观点及其在整个控制论

发展过程中的承前启后作用,特别强调了它定位于面向工程

应用的理论及其技术科学的特点,即把工程实际中行之有效的

原理和方法整理总结成为理论,又将此理论在解决工程问题中

不断充实、提高和发展。随着他结合系统工程和大系统、复杂

系统乃至复杂巨系统的控制问题逐步形成的综合集成方法论体

系,进一步明确了他对控制论在系统科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

和现代发展方向的观点,对现代控制论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

动作用。文中具体介绍了系统工程、系统科学体系和复杂系统

控制理论的发展和融汇,指出它们已成为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的

重要方面。最后简要介绍了当前信息科学全面发展的趋势,以

及系统和控制理论在现代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历史使命。

[关键词] 控制论;工程控制论;技术科学;复杂系统控

制;复杂巨系统综合集成方法论

1、控制论的基本内容、发展过程及其对社会发展和

科技进步的重要作用

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很早就希望构造一些精巧的机器能够代

替人类自动完成一些复杂的操作。最早实现的这类功能包括自

动计时,自动定向,利用水力、风力的自动装置等等。科学技

术发展的推动力归根结底来自于社会生产的需求。瓦特蒸汽机

首先解决了动力问题,但为了能够正常工作,瓦特还发明了一

种离心调速器,它能自动调节进汽阀门以保持一定的转速。这

里他实际上已采用了反馈原理,即根据转速变化引起离心球高

度变化反过来调整蒸汽输入以调整转速。这里有个“度”的问题,即不能矫枉过正,否则会恶性循环,自激振荡。为此物理学家麦克斯韦研究了这种反馈系统的稳定性问题,并于1868 年发表论文“论调速器”,当属最早的理论工作。

当时控制的对象主要是机械和电子系统。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电路和无线电方面运用频谱分析方法得到了关于系统稳定性和其他品质分析的大量成果。这套理论恰好可用于控制系统分析,形成今天所谓的古典调节理论,至今仍广泛用于许多简单的实际问题。较复杂的问题则涉及非线性和随机输入下的系统品质和控制问题。前者导入了李雅普诺夫和庞加莱关于动态系统稳定性和动态行为的定性分析方法;后者则由维纳发展了统计滤波和预测理论,据说曾用于二战中的防空火炮控制。上世纪30、40年代,系统和控制思想空前活跃,有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维纳的控制论,香农除了信息论以外,还发表了关于继电开关逻辑综合的理论,至今仍是计算机等离散状态系统控制综合的理论基础。冯·诺依曼除了决策和博弈理论以外,还提出了现代计算机体系结构和自组织、自修复、自繁殖系统的初步想法;阿什贝的控制论则比较强调从生物医学的角度提出新的思想,例如体温的自行镇定(homeostat)和适应环境(ultrastable)的系统。所谓“老三论” 就是那时开始形成的,它们今天仍然是信息科学技术发展的部分理论基础。

2、控制论发展面临的问题与钱学森《工程控制论》的发表

维纳把控制论界定为“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讯的科学”,他选用的术语“Cybernetics” 既来自希腊文中“掌舵人”的概念,又与麦克斯韦1868年的论文中“调速器”一词有关。但其内容主要涉及统计力学在通信、滤波和控制中的应用。反馈原理和稳定机制,控制论原理在生物医学和社会管理中的应用等等。这也不难从其各章标题看出:牛顿时间和柏格森时间,群和统计力学,时间序列、信息和通讯,反馈和振荡,计算机和神经系统,完形和普遍概念,控制论和精神病理学,信息、语言和社会等等。此外在第二版还加入了自繁殖机一章。阿什贝的书也类似。他们较多地谈论思想和方法论,而如何将它们用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英文版)[1] 在1954年应运而生。它包括18章,其篇幅按1958年的中译本[2]计为33万字,其内容特点可概括如下。

1) 面向工程应用的理论。书中指出,控制论(Cybernetics)一词,安培曾于1845 年用于描述一种关于国务管理的科学;工程中广泛应用的古典(伺服)控制系统理论(1930-1940年)是关于机械系统与电器系统的控制与操纵的科学;维纳控制论(1948年)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关于动物体和机器的控制与通讯的科学;钱学森进而将控制论的主要问题概括为“一个系统的不同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定性性质,以及由此决定的整个系统总体的运动状态”的研究;而工程控制论则被界定为研究控制论这门科学中能够直接用在控制系统工程设计的那些部分,它除了应当包括伺服系统工程实际的内容之外,更深刻更重要的在于作为技术科学,应把工程实际中各种原理方法整理总结成为理论,以显示其在不同领域应用中的共性,以及许多基本概念的重要作用,它的重点在于理论分析,而不是系统部件的详细构造和设计问题。作为技术科学,工程控制论使我们可能以更广阔的眼界、更系统的方法来观察有关的问题,从而得到解决老问题更有效的新方法,并揭示新的前景。

2) 承前启后。从理论结合工程实际的角度极其精炼地介绍了从应用拉普拉斯变换和传递函数概念解决线性常系数反馈伺服系统问题到非线性、变系数、时滞、多变量解耦(自治)、交流伺服、采样(离散时间)系统、自寻最佳点、噪声过滤和最速开关控制,以及自行镇定超稳定性和可靠性设计等当时最新甚至超前的研究成果。处于“古典(传递函数,频域法)” 和“现代(状态空间)” 控制理论的转折,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随着工业、国防等方面不断提出新的技术需求,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日益广泛应用和数学理论方法的发展,钱学森于1961年建议由关肇直、宋健等组织现代控制理论讨论班,引导了一批青年学者投身这一领域,使我国控制理论研究能较快赶上世界潮流。1980年与宋健等人共同完成的《工程控制论》中文修订版[3],更完整地反映了近期的进展,特别是中国学者的工作。

3) 综合集成。钱学森在对维纳的控制论、香农的信息论、贝塔朗菲的一般系统论、冯 . 诺依曼的博弈论以及信息论、系统论等基本肯定的同时,也指出其简单化的倾向。书中就其精华所做的精辟概括及突出强调贯穿全书的技术科学方法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他明确给出控制论在系统科学体系结构中的定位以及复杂巨系统及其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论,为这类重要系统的建模、分析、运筹和控制问题提供了理论和方法论的依据。

3、从现代控制理论、大系统理论到复杂系统及其控制理论

由于维纳控制论比较抽象的内容和比较广阔的思想,它与控制工程有一定的距离。在1978年纪念《控制论》发表30周年之际,国外曾征文以最短的篇幅阐明控制论的实质内容。对此我们也曾进行思考并提出若干自己的看法。

实际上,控制论的基本问题,即如何对系统施加控制作用使其表现出预定的行为,并不等于按其数学模型由预定轨道解一个“反问题”以求出控制输入这样一个数学的问题。关键在于存在各种不确定因素(uncertainty),任意小的误差或噪声干扰若处理不当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反馈系统要比开环系统强;稳定性的频率判据要比代数判据更接近实用;系统的结构和参数存在误差或发生变化时,为使系统保持良好性能,就需要研究系统对这些变化的灵敏度或鲁棒性问题;当存在噪声等随机不确定性时可以用统计滤波等方法;而当系统特性变化缓慢时可以采取自适应、自校正等方法跟踪这些变化;若存在主观的不确定性或知识不足时,又可以利用模糊控制、智能控制等技术;如此等等。可以概括地说,控制理论的所有概念、方法和内容都可归结为针对某种不确定性而使系统保持预定的品质。包括大系统、复杂系统和复杂巨系统的控制,要解决的也是由于“大” 和“复杂” 而无法用还原论方法进行微观处理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问题。用这条线索可以把整个控制论串起来。对于非控制专业人员,由此也不难理解控制论的基本思想、理论和方法论。

工程控制论在各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20世纪40、50年代用于船舶、火炮等机电系统操纵的伺服(随动)系统理论和技术已发展得比较充分,并在工业、国防中发挥重要作用。60 年代前后由于火箭和航天技术的需求和支持,加上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发展了基于状态空间描述的多变量控制系统分析和设计理论,以极大值原理和动态规划为代表的最优控制和最优化理论,卡尔曼滤波和随机最优控制理论,非线性系统分析的状态空间方法,以及用于工业和国防的自适应和

自校正控制系统理论等等。以上述内容为主的现代控制理论曾经得到充分的支持和蓬勃的发展,并在1968年美国阿波罗成功登月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这里的许多理论和技术在《工程控制论》中均已做了总结和概括。有趣的是,由于大功告成,美国航天局撤消了对这方面的大量支持,解聘了许多雇员,迫使他们转向工业、生物医学、社会经济等新的应用领域,以寻求新的发展和支持。

使人感到意外的是:他们引以为豪的那些“交会对接”、“软着陆”等高精尖技术并没有很快找到用武之地或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那些新领域的对象和问题比较含糊、多变,难以描述,或者规模大、变量多,无法一揽子处理。许多问题事实上也不必动用那些昂贵、精密的仪器和设备。与此相应地倒是发展了大系统、模糊性理论、智能技术等新的方向,开辟了新的思路。在1980-1981年《工程控制论》修订版[3]中增加了5章新的内容:最速控制系统、分布参数控制系统、逻辑控制和有限自动机、信号与信息,以及大系统理论,也部分地反映了这种情况。

国外在这一时期也出版了几种以“工程控制论”为题的著作,如乌克兰的伊瓦赫年柯(1962年)等,主要介绍了有关自适应、自校正、自学习、变结构、极值控制等方面的一些新结果;美国R.M.Glorioso 的《Engineering Cybernetics》(1975,1983年)则侧重于智能系统方面的概念,与工程应用都有较大的距离。实际问题要考虑更多的约束因素,这比理论更加复杂。但同时也由于问题的特殊性而使人得到启发,找出解题的办法。只有通过结合实际的研究,才能不断地有所发现、有所前进。这也是钱学森教授经常对年轻人的谆谆教导。

4、系统工程和系统科学

1978 年,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在《文汇报》上发表文章[4],推动了系统工程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作为系统科学工程应用层次与自动控制并列的学科分支,系统工程在我国的发展和取得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对于控制论来说,一方面,系统工程从管理的角度为控制问题明确指标、分配资源、规定约束,以求达到全局的目标和均衡;另一方面,系统工程涉及到的人、物、事的全面协调,人类决策和对人的管理,各类“事件”的安排、调度等原属运筹学的内容也进入了控制领域。同样,系统动态演化过程,信息反馈和调度控制的概念,特别是离散事件和混杂系统控制等前沿分支,也自然地进入了系统工程。同时在系统工程领域,根据问题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模型和技术方法进行综合集成,已被公认为基本的方法论。

尽管系统工程领域早已开展了方法论的研究,Hall、Wymore、Sage等人也都发表了专门的论著,但他们多限于简单地把它看成一个过程、一种使用方法的方法,等等。韦氏大辞典中词条“methodology”释义为“用于科学、艺术或条律的方法、程式、法则,假定及工作概念的总体”,“用于解一个问题或做一件事的一组过程、技术、途径,一个特定的程式或一组程式”,似乎说得还更清楚些。但相比之下,钱学森等人1978年关于系统工程方法论的提法更加全面,更适用于我们的问题,更具可操作性。

作为对照,若干年后著名的国际应用系统分析研究所(IIASA)曾在1980年组织过一次对于系统工程的反思的讨论会。他们也谈到了需要一个坚实的方法论的基础,传统的还原论方法已不适用并特别强调要从实际需求出发并运用经验知识等等。其文集出版于1984年,这也说明了我国

在这方面工作的正确性和先进性。

1985年,钱学森在“大系统理论要创新”[5]的讲话中指出,大系统理论属于技术科学,要注意利用知识和经验,并接受基础层次的系统学的指导。此外还建议结合国家宏观社会经济问题组织交叉学科合作研究。

1986年在系统学讨论会上,钱学森多次明确提出了系统科学的体系:与哲学联系的系统论,基础层次的系统学,应用基础或技术科学层次的控制论和运筹学等分支,以及控制工程和系统工程等直接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工程技术层次的内容。其后又将其总结为“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综合集成方法论”及其在各方面实际应用的学科体系。以上表明,30多年来钱学森先生从工程控制论到系统科学体系的形成,再次明确了控制论在其中的地位,实现了一次重大的飞跃。

5、控制理论面临的挑战及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系统和控制科学的这一飞跃归根结底来自对复杂性和复杂系统的认识。将这种认识用于改造世界,人们在实践中遇到了更多的复杂性问题的挑战,并逐渐深化了对于复杂系统、复杂巨系统的控制问题的认识。应当说这是当前科技发展的趋势,也是国际控制界近年的热门话题。钱学森早在1986年就指出了控制论和自动化在社会生产、科技进步和人类文明建设等各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把控制论纳入复杂系统和复杂巨系统研究框架的思路。有趣的是,国内外控制界紧随其后也掀起了一股研讨自动控制面临复杂性问题的重大挑战,亟需寻求新的思想、方法和工具的研讨热潮。从中亦可看出钱学森对控制论发展趋势的预见性,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1986年9月美国IEEE和国家科学基金会邀请52名各国专家举行了一次关于“对控制的挑战”的研讨会。在回顾自动控制在航天航空、通讯网络、制造系统等科技领域中的重要作用之后,他们指出了目前控制科学面临的一系列挑战问题,诸如:未能完善建模或需要在运行中不断改进模型的系统;由突发事件驱动引起离散状态转移的各种模型描述的系统,它们需要与传统动态系统有本质不同的处理办法,也更接近计算机和逻辑控制的实际过程;鲁棒、自适应和容错控制;随机、非线性和分布参数控制问题;信号处理和通讯中的控制问题;分布式信号处理和决策机制问题;系统集成、实验及其技术实现;以及人和机器在更高层次上和谐交互的问题等等。

1988年美国工业和应用数学协会(SIAM)组织专家研讨提出了“控制理论的未来方向” 的调研报告。报告指出控制理论需要内容丰富的数学工具,并综合应用于建模、分析、计算和实验各方面。当前的挑战问题可概括为:非线性、多变量和分布参数的许多基本理论问题;机器人、加工系统和空间技术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问题;日显重要的实验研究不仅用于建立面向控制的模型,也用于检验新控制范式的有效性;计算能力的迅速进步不仅可提供实时算法,也为开发新控制范式提供巨大的需求和机会。必须克服重视有形的硬件而忽略其中算法和理论的倾向,才能保持领先地位。

国际自控联(IFAC)理论委员会曾于1990-1993年组织关于“控制在工业中应用面临计算机的挑战”的调研,发表了总报告和14个工业项目调研分报告。这些项目包括钢铁工业、城市供水网络、汽车控制、生产调度、集成电路生产、垂直起落飞机、水力发电和城市供电管理、监控系统和故障诊断,以及柔性空间结构控制等等。其目的在于弄清其中控制论所起的作用,特别是由

于计算机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形成了对控制的挑战。在所统计的工业项目中,计算机的投入占60% 以上,其中大部分为软件的费用。软件中应用软件又远大于系统软件,反映理论成果的“智能软件”只占软件投入的5 %~10 %。尽管应用领域不同,其共性问题是系统和软件的复杂性。典型的程序规模达百万条语句,瓶颈问题为大型软件的规范描述,编程实现和验证查错。离散事件和混杂动态系统的理论和计算机科学的最新成果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问题。

《欧洲控制杂志》1995年曾就控制理论当前面临的挑战问题对专家进行问卷调查。普遍认为必须有新的应用、新的血液和新的研究问题,否则就要灭亡。其具体内容包括鲁棒控制、非线性系统、混杂系统、控制器和对象的集成设计以及系统/控制/逻辑/计算机的融合等等。特别值得强调的是计算机在其中的作用,它不仅是实现手段,而且近来发展的并行处理、矢量算法、自动编程、人机界面和CAD技术等,将为复杂系统控制设计提供越来越方便的手段。

1996年在美国召开的“网络和系统的数学理论”国际会议的大会报告汇编《21 世纪的系统与控制科学》中,强调运用新的方法论来解决诸如飞机设计、电路模拟、图像语音合成以及计算机视觉等各领域的问题。涉及的具体问题包括正系统理论(经济系统、马氏决策)、大变形弹性理论(合成橡胶动力学)、控制系统设计的数值方法研究、流形上的随机过程(用于计算机视觉)、非线性系统控制的新途径、集值映射、运动目标检测和视觉运动控制、风险敏感的马氏决策、自动目标重构算法,以及战斗机和导弹控制技术及其向工业的转移等等。

宋健教授于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自控联第14届世界大会所做的题为“21世纪的控制”的大会报告[6]中指出:推动自动控制学科发展的主要动力仍然是物质生产和消费。系统的智能程度将提高,对智能和复杂性的定量刻划将是未来发

展的紧迫任务。控制的应用范围今天已扩展到

制造工业、农业、航天航空和服务业,今后还将发展到金融业、生活及企业经营的计算机和智能化、机器人和外太空探索等。前沿科学领域如分子生物学、人类基因破译也都要用到系统和控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具体前沿课题包括:非线性(微分流形/辛流形方法)、离散事件系统、分布参数系统、鲁棒控制、自适应/自校正/自组织和容错控制等等。

以上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问题和许多具体深入的观点再次体现了钱学森在《工程控制论》中提出的技术科学方法论,特别是近年关于系统科学学科体系和复杂巨系统综合集成的理论,对当代科技发展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6、控制问题的特殊复杂性[7, 8]

对于复杂系统控制问题的特殊复杂性,即所谓复杂控制问题,我们也给予了充分的重视。这是因为除了控制对象的复杂性外,技术工具的进步如半导体微电子学、光学和光电子学,计算机和通信网络等信息采集、存储、传输、计算和处理技术的迅速发展,也强力推动着自动控制等具有明确的“改造世界”特征的那些学科分支的发展。这些技术工具反过来又给系统带来了新的复杂因素,提出了新的复杂性研究问题。人们认识到,在控制问题中除了被控系统本身的复杂性外,还要考虑许多新的复杂因素。这种复杂控制问题可以看成几方面复杂性的综合:

1) 被控系统的复杂性。大规模、非线性、多层次、多子系统、不确定性、人机交互及高复杂度的离散变量,须用不同模型描述等等;

2) 系统环境的复杂性。噪声、干扰、环境变化或未知(海底,外太空)及部件失灵等等;

3) 控制器的复杂性。传感、执行、计算机本身、互连网上的控制、对系统本身特性的影响(例如传感器、执行器的安放问题)及人机交互问题;

4) 控制问题本身的复杂性。系统设计的目标(过高或过低)、性能和费用的折中、多目标优化及多人合作或冲突环境中行为的不确定性。

由于这些复杂因素的错综复杂的影响,复杂控制问题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因此,智能化的方法是不可避免的。

关于智能,这里仅限于智能技术的应用方

面。概括地说,智能技术总是由于问题过于复

杂,无法或不值得花大力气精确处理,因而可采用一些近似的、经验的办法,以给出某种满意的解答。它是经验规则的总结和应用。由于可用计算机帮助处理大量数据,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做得更快更好,事实上这就是最常见的一种智能化的途径。智能技术的大量研究在于对人类决策行为的分析和模仿,它可以是规范式(normative) 的,或者是描述式的(descriptive)。当具有多决策单元相互作用协同工作的情形,将遇到多人决策和博弈论的问题。各单元拥有的信息多寡将强

烈影响全局的结果,这也是

信息经济学的基本问题之

一。

7、21世纪信息科技

与控制论

当今人类已进入信息时

代。系统与控制科学技术无

论在改造人类主客观世界,

还是在信息社会的国际竞争

中,都具有关键的作用。它

关系到国家乃至全人类的

命运。正当地球上物质和

能量资源日趋衰竭之时,信

息资源及其处理能力仍以每

一两年翻一番的势头迅速增

长(摩尔定率),这种趋势

对系统与控制科学提出了挑

战。

系统与控制科学旨在运

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延

伸人的信息获取、处理和决

策控制的能力,解决人类社

会面临的紧迫问题,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类当前面临的重大问题涉及自然探索、高新科技发展、物质财富生产、国防尖端和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和经济贸易、全球问题乃至人类自身行为和智能活动等方面。其中无论人的因素、客观对象,还是以计算机和通信网络为代表的各种技术工具,都是十分复杂的,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形成的复杂系统控制问题正是当前控制科学的主要课题。

与其他学科分支相比,系统与控制学科的发展更多地受到实际问题的推动和启发,也受到半导体、光电子技术、通信、计算机等相关学科的强烈影响,诸如关于知识和智能的研究、控制系统仿真和CAD 、基于通信网络或Internet 的分布式控制系统等等,它们将为复杂系统和复杂巨系统及其控制问题的研究不断提供强大的需求推动和技术支持。这对于新时代系统与控制科学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提供了无限生机。

8、结束语

控制论通过对系统运动规律的认识,能动地运用有关的信息并施加控制作用以影响系统运行行为,使之达到人类预定的目标。控制论是系统研究中最接近实际应用的学科分支,特别具有改造世界的品格。钱学森的工程控制论首先解决了一批工程实际中的控制论问题,并在不断探索各种复杂性层次系统运动规律的基础上,密切结合我国国防和政治、经济建设的需要,提出和解决了大系统、复杂系统和复杂巨系统的组织管理和控制中的大量理论和实践问题。由于他渊博的知识、科学的世界观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从文中介绍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到他在控制论方面的贡献明显高于国内外同行。

继承钱学森在控制论中开创的技术科学的学

术传统,结合我国国情研究系统科学多层次的集

成体系,形成从基础科学到工程应用的、实证的系统与控制科学技术体系,可能还需要几代人的献身努力。这一过程必将对我国和全人类做出重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Tsien H S.Engineering cybernetics. New York:[1]

McGraw-Hill, 1954.

钱学森. 工程控制论. 戴汝为,何善译. 北京:科学[2]

出版社,1958.

钱学森,宋健. 工程控制论(修订版)

[3] . 上、下册.

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1981.

钱学森,许国志,王寿云. 组织管理的技术——系[4]

统工程. 文汇报(上海),1978-09-27(1, 4).

钱学森. 大系统理论要创新. 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5]

1986(1): 1.

宋健. 21世纪的控制. 国际自控联(IFAC)第14届[6]

世界大会论文集. 北京,1999.

黄琳,秦化淑,郑应平等. 复杂控制系统理论:构[7]

想与前景. 自动化学报,1993,9(2):129-137.

郑应平. 复杂系统及其控制理论. 21 世纪初科学发[8]

展趋势.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 342-344.【作者简介】郑应平,1941年出生,同济大学教授。1963年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本科毕业,1967年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毕业并留所从事科研工作,1999年5月赴同济大学任职。1988年10月晋升研究员,1990年9月起为博士生导师。曾任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委员、秘书、副主任,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控制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理论委员会委员、政策委员会委员,亚洲自动控制会议(ASCC)常设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1986年至1990年,协助钱学森先生组织“系统学”讨论会,参与组织中国科学院“复杂性研究”讨论会。

郑应平教授长期致力于控制理论、复杂系统、预测与决策、离散事件动态系统等方面研究,承担过多项国家重大、重点科研任务和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先后获863自动化领域课题一等奖、国家科委表彰并授予863计划先进工作者称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二等奖等奖励。1990年,1994年,1998年,三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奖,1999年获国家教育部表彰。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森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 森 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 钱学森是我心目中的伟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创业奠基人。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钱学森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却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我们立身做人、治学研修、干事创业、为官从政的光辉旗帜。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1947年,庄逢甘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的条件。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回望钱学森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回望钱学森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回望钱学森 卞毓方 一天,炊事员对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讲,你爸爸是个有学问的人。他儿子听了觉得好笑,心想,这事还用你说?炊事员不慌不忙,接着讲,你爸爸每次下楼吃饭,都穿得整整齐齐,像出席正式场合,从来不穿拖鞋、背心。明白不,这是看得起咱,尊重咱。钱学森的儿子听罢一愣。从此就向父亲学习,每逢去餐厅吃饭,必穿戴得整整齐齐。 还有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我说是欣赏,他眼中流露的正是这样的目光。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笔者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莫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曦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钱学森的这份自供,同时也纠正一个误区:一个人的成才与否,跟考试成绩并不绝对成正比。 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有天一大早——是个假日,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乐曲高潮到一半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了钱学森。我这才知道中国学生比犹太学生更用功。”钱学森在麻省理工的一位学生麦克则回忆:钱学森教学很用功,全心全意用在课程上,他希望学生也付出相同的热忱学习,如果他们表现不如预期,他就会大发雷霆。有一次,他要求麦克做一些有关扇叶涡轮引擎的计算,麦克说:“我算了好一阵子,但到了午餐时间,我就去吃饭了。回来的时候,他就在发脾气。他说:‘你这是什么样的科学家,算到一半竟敢跑去吃中饭!”(摘自《读者》2010年2期) 5.细读第二段,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钱学森“唯美的人格”的具体表现是什么。(4分) (1) (2) 6.第三段写了钱学森的读书成绩,其作用是什么?(3分)

钱学森主要学术贡献

钱学森主要学术贡献 钱学森长期担任中国火箭和航天计划的技术领导人,对航天技术、系统科学和系统工程做出了巨大的和开拓性的贡献。钱学森共发表专著7部,论文300余篇。 主要贡献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①应用力学 钱学森在应用力学的空气动力学方面和固体力学方面都做过开拓性的工作。与冯·卡门合作进行的可压缩边界层的研究,揭示了这一领域的一些温度变化情况,创立了卡门——钱学森方法。与郭永怀合作最早在跨声速流动问题中引入上下临界马赫数的概念。 ②喷气推进与航天技术 从40年代到60年代初期,钱学森在火箭与航天领域提出了若干重要的概念:在40年代提出并实现了火箭助推起飞装置(JATO),使飞机跑道距离缩短;在1949年提出了火箭旅客飞机概念和关于核火箭的设想;在1953年研究了行星际飞行理论的可能性;在1962年出版的《星际航行概论》中,提出了用一架装有喷气发动机的大飞机作为第一级运载工具,用一架装有火箭发动机的飞机作为第二级运载工具的天地往返运输系统概念。 ③工程控制论 工程控制论在其形成过程中,把设计稳定与制导系统这类工程技术实践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钱学森本人就是这类研究工作的先驱者。 ④物理力学 钱学森在1946年将稀薄气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结合起来的研究,是先驱性的工作。 1953年,他正式提出物理力学概念,主张从物质的微观规律确定其宏观力学特性,改变过去只靠实验测定力学性质的方法,大大节约了人力物力,并开拓了高温高压的新领域。1961年他编著的《物理力学讲义》正式出版。现在这门科学的带头人是苟清泉教授,1984年钱学森向苟清泉建议,把物理力学扩展到原子分子设计的工程技术上。 ⑤系统工程 钱学森不仅将中国航天系统工程的实践提炼成航天系统工程理论,并且在80年代初期提出国民经济建设总体设计部的概念,还坚持致力于将航天系统工程概念推广应用到整个国家和国民经济建设,并从社会形态和开放复杂巨系统的高度,论述了社会系统。任何一个社会的社会形态都有三个侧面:经济的社会形态,政治的社会形态和意识的社会形态。钱学森从而提出把社会系统划分为社会经济系统、社会政治系统和社会意识系统三个组成部分。相应于三种社会形态应有三种文明建设,即物质文明建设(经济形态)、政治文明建设(政治形态)和精神

“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非连续性文本阅读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每一颗巨星的陨落,都会让我们伤感一番,都会让我们头顶的星空暗淡些许。然而,似乎很少有一颗巨星之殇,会如钱学森的离去一样,引起从上至下的深切关注。 在中国,钱学森不仅是一位科学家的名字,而且是对科学家这个词的诠释。 1947年2月,刚满36岁的钱学森因在空气动力学、火箭飞行理论、数学等领域的优异才能,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最年轻的终身教授。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条件,一心想要回到祖国。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钱学森的好友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 (摘编自《此生睢愿长报国》)材料二: 钱学森素以治学严谨著称。在交大求学期间,他就秉承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至今,交大校园里还在盛传他在水力学考试和热工实验报告中“两个100分”的故事。他在科研中形成的手稿,字体工整秀丽,图形表格规范,等号划得如同直线一般,有的计算数字精确到小数点之后8位,充分体现了严谨细致、一丝不苟的治学精神。在领导“两弹一星”工程期间,他严格贯彻“严肃认真,周到细致,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的要求,精心组织工程实施,经常亲自到第一线具体指导,在航天界传为佳话,并影响了几代科技工作者。他指导青年同事们,科学上不能有一点失误,小数点错一个,打出去的导弹就可能飞回来打到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做研究都必须做到“严谨、严肃、严格、严密”。 (摘编自《弘扬钱学森的精神》)材料三: 这位中国的“导弹之父”不仅是一名技术专家,还被认为是一位文、理、工结合型的科学家。 1950年以后,他在美国因为无法继续参与机密研究,于是及时调整心态,进入一个新的理论领域,并最终创建了“工程控制论”。在他回国之后,“工程控制论”成为指导国内进行人才培养、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重要理论。 在20世纪80年代初,他把对工程控制论的理论探索,和组织指挥重大科研工程的实践相结合,进一步提出了“系统科学”思想。至此,这位科学家快速地挣脱了“导弹轨迹”的束缚,开始了一场对不同领域的科学技术问题的全面解读。 他开始审视中医,还关注建筑与城市的研究,并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谈园林学》一文,后又提出“山水城市”的构想。此外,他和年轻学者张沁文还提出了农业系统工程理论,用以分析我国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功成名就的钱学森着迷于用他在航天实践中提炼出的科学方法来解读社会和自然科学领域形形色色的问题。在这个科学家眼里,科学无禁区,思想无禁区。 (摘编自《钱学森的遗产》)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钱学森能够成为麻省理工最年轻的终身教授,和他在空气动力学等领域所表现的优异才能有关。 B.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国后参与的许多科研项目对于我国航天事业都是具有

中国顶级科学家钱学森去世了

中国顶级科学家钱学森去世了,不少悼念文章还是老调重弹,称颂他当年一腔赤子之情,放弃在美国的优厚待遇和良好条件,毅然回国参加新中国的建设,美国官员很后悔钱老回国,说宁愿枪毙了他,因为他可以顶5个师,云云。于是想到去年钱老的堂侄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奖后谈到钱学森时说的一段似乎透着不屑的话: “My father""""s cousin was quite a famous engineer (H.S. Tsien). He was the head of the ballistic missile program for the People""""s Republic. It""""s actually a strange tale. He was at Cal Tech as an aeronautical engineer, but then got in trouble in the 1950s because he had some communist links in his past. He was put under house arrest and then deported. Back in China, he started up the ballistics program, I guess partly because he was mighty pissed off at the US!” https://www.360docs.net/doc/2d1858368.html,/articlerender.fcgi?artid=2064723 “我父亲的堂兄是一个很有名的工程师(钱学森)。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弹道导弹计划的头儿。 这实际上是一个古怪的故事。他在加州理工学院当一个航空工程师,但后来在20世纪50年代陷入了麻烦,因为他过去有一些共产主义联系。他被软禁,然后被驱逐出美国。 回到中国后,他开始了弹道导弹计划,我猜部分是因为他对美国非常生气!” 钱永健的这番话与我们耳熟能详的宣传口径是多么矛盾! 最有意思的是钱永健用“piss off ”一词,字面本义是“撒尿赶走人”,意思是“立刻滚开”,好像比中文里的“扫地出门”要严重些,引申为“激怒”“使人气恼”,用作被动语态则表示处于生气状态。所以这句话隐含的意思是,美国撒尿赶走钱学森,把钱学森惹毛了! 更详细的资料,这里有美国权威的“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上的一篇文章则非常详细地叙述了钱老的专长,贡献以及回国前后的波折,足以佐证钱永健的说法,彻底推翻钱老“放弃优越条件,毅然回国报效”的爱国主义宣传的高大形象。因为钱老是被驱逐出境的,当时他正在申请美国国籍,企图留在美国! 有兴趣的朋友不妨看看(我只择其要点翻译一下,全文太长,这里也不能全贴出来):https://www.360docs.net/doc/2d1858368.html,/aw/generic/story_channel.jsp?channel=space&id=news/aw010708p

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科学成就

中国航天报/2011年/12月/8日/第003版 航天论坛 钱学森系统科学思想和系统科学成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原710所副所长科技委主任于景元 钱学森在开创我国航天事业过程中,同时也开创了一套既有普遍科学意义、又有中国特色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与技术。实践已证明了这套组织管理方法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从今天来看,就是在当时条件下,把科学技术创新、组织管理创新与体制机制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实现了综合集成创新,从而走出了一条发展我国航天事业的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道路。我国航天事业一直在持续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自主创新和协同创新。 系统科学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航天系统工程的成功实践,不仅是钱老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重大贡献,同时也为建立系统科学体系奠定了实践基础。 系统科学是有三个层次结构的学科体系。在钱老建立的系统科学体系中,处在工程技术或应用技术层次上的是系统工程;处在技术科学层次上直接为系统工程提供理论方法的有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等;而处在基础科学层次上属于系统理论的便是系统学。这样三个层次结构的系统科学经过系统论通向辩证唯物主义。 在系统科学体系中,系统学是需要建立的新兴学科。20世纪80年代中期,钱老以系统学讨论班的方式开始了创建系统学的工作。在讨论班上,钱老首先提出了系统新的分类,将系统分为简单系统、简单巨系统、复杂巨系统和特殊复杂巨系统。生物体系统、人体系统、人脑系统、地理系统、社会系统、星系系统等都是复杂巨系统。其中社会系统是最复杂的系统了,又称作特殊复杂巨系统。这些系统又都是开放的,与外部环境有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所以又称作开放的复杂巨系统。 20世纪90年代中期,钱老提出开创复杂巨系统的科学与技术,实际上就是由综合集成方法、综合集成理论、综合集成技术和综合集成工程所构成的复杂巨系统科学技术体系,这就把复杂科学体系大大向前发展了,发展到了复杂巨系统科学体系。 系统科学、复杂巨系统科学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特别对现代科学技术向综合性整体化方向发展必将产生重大影响。这是钱学森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巨大贡献,也是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宝贵知识财富和思想财富。 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体系 钱老从系统科学思想出发,从整体上去认识和把握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知识结构,提出了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人类知识体系,这是钱老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贡献。 钱学森提出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结构,从纵向上看有11个科学技术部门。这11个科学技术部门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数学科学、系统科学、思维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军事科学、行为科学、建筑科学、文艺理论。这是根据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到目前水平所做的划分。随着科学技术发展,今后还会产生新的科学技术部门,所以这个体系是动态发展系统。 我国正在实施科技兴国战略,我们不仅要充分发挥自然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更要发挥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的综合优势和整体力量。 从钱老建立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人类知识体系可以看出,钱老作为一位伟大的科学家,他不仅有学科和领域的深度,又有跨学科、跨领域的广度,还有跨层次的高度。如果把深度、广度和高度看做三维结构的话,那么钱学森就是一位三维科学家。 系统科学的实践意义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森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森31 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 钱学森是我心目中的伟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创业奠基人。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钱学森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却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我们立身做人、治学研修、干事创业、为官从政的光辉旗帜。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1947 年,庄逢甘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的条件。 1955 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钱学森对祖国无限热爱,充分彰显了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基于大义,本于大德。钱学森之所以成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最根本的是他有一颗赤诚之心,始终把祖国至上、人民至上的信念追求熔铸到自己的血脉和灵魂,毕生实践着“人民满意才是最高褒奖”的座右铭。钱学森把爱国与爱党、爱民完美地结合起来,为国家强盛、百姓幸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

回望钱学森

回望钱学森 ------读《走进钱学森》有感 谁不曾有过美丽的梦?谁不曾有过欢乐的童年当你在明亮的教室里学习时,你可知道这幸福的生活,曾经历了一般悲壮的历史,传唱这一曲动人的颂歌。读了《走进钱学森》,我才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 钱学森博士是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莫基人。这本书更深一步了解钱学森传奇、奇妙的人生:钱学森出生在华丽家族,他们家也是书香世家,知识渊博。他去美国求学,变成了科学巨星。这本书不仅仅是钱学森的个人传记,也是他创建中国“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的发展史。 “我在读书时,没有死背书。看了许多书,但从不死读书。而是真正理解书。”这是钱学森说的一句我感悟最深的话之一。对于我们而言,读书就是死读书,懒懒散散的,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没有更深的理解这包含的含义;背书也是死背书,只是觉得完成了任务就能玩儿了。过了几天这里不会背,那里不会背,根本没把“认真、专注”这两个点做到。而钱学森不一样,他是深刻理解之后,再背的。这样才能牢牢记住这段内容。 再说一下中国吧!我们中国为什么会被被的国家牵着鼻子走,那是清政府无能。俗话说得好“落后就要挨打”说的就是我们!钱学森对我国教育非常关注,在钱学森最后一谈话中,他说:“中国还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料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都是人云亦云、一般的,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东西,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一直都是这个样子的。我看,这个中国目前的一个很大的问题!”我觉得钱学森讲得很好,我们就是因为这些问题,才会有南京大屠杀、卢沟桥事变、圆明园的毁灭等等。 读了这本书,我增强了我的民族责任感。以后,我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勤奋学习,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所以让我们谱写中华最璀璨的诗篇!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森

我心目中的伟人一一钱学森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 钱学森是我心目中的伟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火箭' 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创业奠基人。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 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 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钱学森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却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我们立身做人、治学研修' 干事创业、为官从政的光辉旗帜。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1947年,庄逢甘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的条件。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 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 导弹和航天事业。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钱学森对祖国无限热爱,充分彰显了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基于大义,本于大德。钱学森之所以成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最根本的是他有一颗赤诚之心,始终把祖国至上' 人民至上的信念追求熔铸到自己的血脉和灵魂,毕生实践着“人民满意才是最高褒奖”的座右铭。钱学森把爱国与爱党' 爱民完美地结合起来,为国家强盛' 百姓幸福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将中华民族爱国主义的

回望钱学森阅读及答案

回望钱学森阅读及答案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 回望钱学森卞毓方 一次,是在中科院一位朋友的办公室。我去时,朋友在欣赏一卷《钱学森手稿》。这一套手稿,分两卷,五百多页,是从钱学森早期的手稿遴选出来的。我拿过来翻了翻,与其说是手稿,不如说是艺术品。无论中文、英文,大字、小字,计算、图表,都工工整整,一丝不苟,连一个小小的等号,也长短有度,中规中矩。钱学森的手稿令我想到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进而想到他的唯美人格。如是我闻:在美国期间,钱学森仅仅为了解决一道薄壳变形的难题,研究的手稿就累积了厚厚一大摞,在工作进展到五百多页时,他自我感觉是:“不满意!”直到八百多页时,才长舒一口气。他把手稿装进牛皮纸信封,在外面标明“最后定稿”,继而觉得不妥,又在旁边添上一句:“在科学上没有最后!” 对我来说,印象最为深刻的,是他如下的几句老实话。回顾学生时代,钱学森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我在北京师大附中读书时算是好学生,但每次考试也就是八十多分;我考去上海交大,并不是第一名,而是第三名;在美国的博士口试成绩也不是第一等,而是第二等。”八十多分,第三名。第二等,这哪里像公众心目中的天才?然而,事实就是事实,钱学森,没有避讳,倒是轮到世人惊讶,因为他们已习惯了把大师的从前和卓越、优异划等号。 钱学森的天才是不容置疑的。麻省理工的学子曾对他佩服不已。有一回,钱学森正在黑板上解一道十分冗长的算式,有个学生问了另一个与此题目无关、但也十分困难的问题,钱学森起初不予理会,继续在四个十英尺长、四英尺宽的黑板上,写满了算式。“光是能在脑袋中装进那么多东西,就已经够惊人了,”一位叫做哈维格的学生回忆,“但是更令我们惊叹的是,他转过身来,把另一个复杂问题的答案同时也解答出来!他怎么能够一边在黑板上计算一个冗长算式,而同时又解决另一同样繁复的问题,真是令我大惑不解!” 天才绝对来自于勤奋。钱学森在加州理工的一位犹太籍的校友回忆:“一个个假日一大早,我在学校赶功课,以为全幢建筑物里只有我一个人,所以把留声机开的特别响。乐曲进入高潮时,有人猛力敲我的墙壁。原来我打扰到钱学森了。后来他送我最新论文,算是对曾经向我大吼大叫聊表歉意。” 关于归国后的钱学森,这里补充一个细节。你注意过钱学森的履历表吗?他先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然后改任副院长。这事不合常规,怎么官越做越小,难道犯了什么错误?不是的。原来,钱学森出任院长时,只有45岁,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的好时光。但是院长这职务是一把手。钱学森不想把精力耗费在琐事上,就主动打报告,辞去院长职务,降为副院长。这种胸怀与情操,很好有人能与之匹敌。 钱学森有着十分粗犷而任性的另一面。他当年的学生们回忆,他上课总要迟到几分钟,正当大家猜测他今天是否会缺席时,他快速冲进教室,二话不说,抓起粉笔就在黑板上写开了,直到用细小而工整的字迹填满所有的黑板为止。又有一次,一个学生举手说:“第二面黑板上的第三个方程式,我看不懂。”钱学森不予理睬。另一个学生忍不住问:“怎么,你不回答他的问题吗?”钱学森硬邦邦地说:“他只是在叙述一个事实,不是提出问题。”又有一次,一个学生问钱学森:“你刚才提供的方法是否万无一失?”钱学森冷冷地瞪了他一眼,说:“只有笨蛋才需要万无一失的方法。”期末考试,钱学森出的题目极难,全班差不多都吃了零蛋。学生有意见,找上级的教授告状。钱学森对此回答:“我又不是教幼儿园!这是研究所!”

钱学森阅读答案

钱学森阅读答案 1955年10月1日清晨,广阔无垠的太平洋上,一艘巨轮正劈波破浪驶往香港。一位四十来岁的中年人,迈着稳健的步伐踏上甲板。阵阵海风不时掠过他那宽大的前额。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他,就是世界著名的科学家钱学森。 1.最能表达钱学森归国心切的句子是【B】。 A.他屈指一算,已经在海上航行15天了。 B.它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呀! C.眺望着水天一色的远方。 2.由于钱学森的杰出贡献,他被誉为“”,我国还有一位科学家邓稼先被誉为“”【C】。 A.两弹元勋中国原子弹之父 B.三弹元勋中国导弹之父 C.两弹元勋中国导弹之父 3.按时间的先后顺序,这段话应放在课文,把它放在文章的开头是一种写法【A】。 A.倒数第二自然段倒叙 B.倒数第二自然段插叙 C.最后一段倒叙

20XX—019学年度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指导思想 以新一轮课程改革为抓手,更新教育理念,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实现教学创新,改革教学和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校的内涵性发展。同时,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在全面实施新课程过程中,加大教研、教改力度,深化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研究。正确处理改革与发展、创新与质量的关系,积极探索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生物教学自如化教学方法和自主化学习方式。 主要工作 一、教研组建设方面: 、深入学习课改理论,积极实施课改实践。 、以七年级新教材为“切入点”,强化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 、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把先进理念学习和教学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以学促研,以研促教,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强化教学过程管理,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效益,规范教学常规管理,抓好“五关”。 ()备课关。要求教龄五年以下的教师备详案,提倡其他教师备详案。要求教师的教案能体现课改理念。 ()上课关。 ()作业关。首先要控制学生作业的量,本着切实减轻学生负担的精神,要在作业批改上狠下工夫。 ()考试关。以确保给学生一个公正、公平的评价环境。 ()质量关。 、加强教研组凝聚力,培养组内老师的团结合作精神,做好新教师带教工作。 二、常规教学方面: 加强教研组建设。兴教研之风,树教研氛围。特别要把起始年级新教材的教研活动作为工作的重点。 、教研组要加强集体备课共同分析教材研究教法探讨疑难问题由备课组长牵头每周集体备课一次,定时间定内容,对下一阶段教学做到有的放矢,把握重点突破难点 、教研组活动要有计划、有措施、有内容,在实效上下工夫,要认真落实好组内的公开课教学。 、积极开展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听课不少于20节,青年教师不少于节,兴“听课,评课”之风,大力提倡组内,校内听随堂课。 、进一步制作、完善教研组主页,加强与兄弟学校的交流。 我们将继续本着团结一致,勤沟通,勤研究,重探索,重实效的原则,在总结上一学年经验教训的前提下,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 校内公开课活动计划表 日期周次星期节次开课人员拟开课内容 10月127四王志忠生物圈 10月137五赵夕珍动物的行为 12月114五赵夕珍生态系统的调节 12月2818四朱光祥动物的生殖 镇江新区大港中学生物教研组 xx- 20X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范文 20X年秋季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化学生物教研组的工作计划 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年下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20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 20X年化学生物教研组计划 中学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第一学期生物教研组工作计划 20XX—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XX—XX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中英语教研组工作计划 一.指导思想: 本学期,我组将进一步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把课程改革作为教学研究的中心工作,深入学习和研究新课程标准,积极、稳妥地实施和推进中学英语课程改革。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研工作,加强课程改革,紧紧地围绕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的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加强课题研究,积极支持和开展校本研究,提高教研质量,提升教师的研究水平和研究能力。加强教学常规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我校英语教师的英语教研、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为我校争创“三星”级高中而发挥我组的力量。 二.主要工作及活动: .加强理论学习,推进新课程改革。 组织本组教师学习《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及课标解度,积极实践高中英语牛津教材,组织全组教师进一步学习、熟悉新教材的体系和特点,探索新教材的教学模式,组织好新教材的研究课活动,为全组教师提供交流、学习的平台和机会。 .加强课堂教学常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强化落实教学常规和“礼嘉中学课堂教学十项要求”。做好集体备课和二备以及反思工作。在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抓好上课、课后作业、辅导、评价等环节,从而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加强教学方法、手段和策略的研究,引导教师改进教学方法的同时,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 .加强课题研究,提升教科研研究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 组织教师有效开展本组的和全校的课题研究工作做到有计划、有研究、有活动、有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撰写教育教学论文,并向报刊杂志和年会投稿。 制订好本组本学期的校公开课、示范课、汇报课计划,并组织好听课、评课等工作。 三.具体安排: 二月份:制订好教研组工作计划、课题组工作计划和本学期公开课名单。 三月份:、组织理论学习。 、高一英语教学研讨活动。 、组织好高三第一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四月份:、组织好高三英语口语测试。 、高三英语复习研讨会。 五月份:、组织好高三第二次模考、阅卷、评卷和总结等工作。 、协助开展好我校的区级公开课。 六月份:、组织好高考的复习迎考工作。 、收集课题活动材料。 2019学年春季学期小学语文组教研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课程改革精神,以贯彻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为核心,以研究课堂教学为重点,以促进教师队伍建设为根本,以提高教学质量为目标,全面实施素质教育。 本学期教研组重点加强对教师评课的指导,使教师的评课规范化,系统化,定期举行主题教学沙龙和“会诊式行动研究”,促进新教师的成长,加快我镇小学语文教师队伍成长速度和小学语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结合区里的活动安排,开展各项有意义的学生活动,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调动启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二、工作目标 、以课改为中心,组织教师学习语文课程标准,转变教学观念,深入课堂教学研究,激发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努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师队伍建设,让“语文研究小组”,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组织教师开展切实有效的说课沙龙、评课沙龙,提高教师说课能力,和评课能力,能够结合主题教研活动,对典型课例进行互动研讨,开展教例赏析活动。 、加强教研组集体备课,每周以段为单位组织一次集体备课,分析教材,赏析重点课文,进行文本细读,交流教学心得。让备课不再是走场,形式主义,而是真真实实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提高教师的素质服务。 、根据上学期制定的语文常规活动计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竞赛活动、过关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在自主活动中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和谐发展。 、加强学习质量调查、检测工作,及时分析,寻找得失,确保完成各项教学指标。 三、主要工作及具体措施 (一)骨干教师示范、把关,当好“领头羊”。 、本学期,语文研究小组成员继续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示范作用,重视团队合作智慧、力量。教研组将围绕“探索实效性语文课堂教学模式”这个主题,深入开展精读课文教学有效性研讨活动。低段(1-2年级)则继续进行识字教学的有效性的探讨。分层、有序地开展教研活动,使教研活动更成熟、有效,切实提高我校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 、开展“师徒结对”活动,以老带新,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 (二)年轻教师取经、学习,争取出成绩。 、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促成新教师迅速成长,—年教龄新教师每一学期上堂模仿课和一堂校内研讨课。上模仿课的内容可以通过观看名师的关盘、视频或者教学实录等途径,根据个人教学需要,有选择性地进行局部模仿,从而使新教师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2019年高二历史第二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范文1 一、指导思想 高二的历史教学任务是要使学生在历史知识、历史学科能力和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各方面得到全面培养锻炼和发展,为高三年级的文科历史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为高校输送有学习潜能和发展前途的合格高中毕业生打下良好基础。 高考的文科综合能力测试更加强调考生对文科各学科整体知识的把握、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为解决问题而迁移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体现多学科、多层次、多角度分析解决问题的通识教育理念。教师要认真学习和研究教材转变教学观念,紧跟高考形势的发展,研究考试的变化,力争使高二的教学向高三教学的要求靠拢。 按照《教学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认真完成高二阶段的单科复习工作。坚持学科教学为主,落实基础知识要到位,适当兼顾史地政三个学科的综合要求,培养提高学生学科内综合的能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落实基础,提高学科思维能力和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水平。 二、教学依据和教材使用 全班共40人,其中男生15人,女生人。学生的数学基础较一般,多数学生能掌握所学内容,少部分学生由于反映要慢一些,学习方法死板,没有人进行辅导,加之缺乏学习的主动性,不能掌握学习的内容。能跟上课的学生,课上活泼,发言积极,上课专心听讲,完成作业认真,学习比较积极主动,课后也很自觉,当然与家长的监督分不开。部分学生解答问题的能力较强,不管遇到什么题,只要读了两次,就能找到方法,有的方法还相当的简捷。有的学生只能接受老师教给的方法,稍有一点变动的问题就处理不了。个别学生是老师怎么教也不会。 二、教材分析 本册的教学内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量的计量;()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平行四边形和梯形 本册的重点:混合运算和应用题是本册的一个重点,这一册进一步学习三步式题的混合运算顺序,学习使用小括号,继续学习解答两步应用题的学习,进一步学习解答比较容易的三步应用题,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复杂的数量关系,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得意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并继续培养学生检验应用题的解答的技巧和习惯。第二单元整数和整数的四则运算,是在前三年半所学的有关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概括,整理和提高。先把整数的认数范围扩展到千亿位,总结十进制计数法,然后对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运算定律加以概括总结,这样就为学习小数,分数打下较好的基础。第四单元量的计量是在前面已学的基础上把所学的计量单位加于系统整理,一方面使学生所学的知识更加巩固,一方面使学生为学习把单名数或复名数改写成用小数表示的单名数做好准备。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认识自然数和整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含有三级的多位数。 、使学生理解整数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加法与减法、乘法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③提出教学任务:在全面发展体能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灵敏、力量,速度和有氧耐力,武德的培养;引导学生学会合理掌握练习与讨论的时间,了解实现目标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不断体验进步和成功的过程中,表现出适宜的自信心,形成勇于克服困难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优良品质;认识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在武术学习过程中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将自身健康与社会需要相,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品质,结合本身项目去了解一些武术名人并能对他们进行简单的评价;加强研究性的学习,去讨论与研究技能的实用性,加强同学之间的讨论交流的环节。 ()教学目标: ①总体目标:建立“健康第一”的理念,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和体魄,在必修田径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初级长拳”、“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以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都受益,以及多样性和选择性的教学理念,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设计本教学工作计划,以满足学生选项学生的需求,加深学生的运动体验和理解,保证学生在高一年田径必修基础上再加上“长拳”来引导男女生学习体育模块的积极性,再结合高二年的“剑”选项课的学习中修满学分。加强学习“长拳”以及“剑”的基本套路,提升学习的的兴趣,提升学生本身的素质,特别是武德的培养。 ②具体目标: 运动参与:养成良好的练武的锻炼习惯。根据科学锻炼的原则,制定并实施个人锻炼计划。学会评价体育锻炼效果的主要方法。 运动技能:认识武术运动项目的价值,并关注国内外重大体赛事。有目的的提高技术战术水平,并进一步加强技、战术的运用能力。学习并掌握社会条件下活动的技能与方法,并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 身体健康:能通过多种途径发展肌肉力量和耐力。了解一些疾病等有关知识,并理解身体健康在学习、生活中和重要意义。形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与健康行为。 心理健康: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变心理状态,并努力获得成功感。在武术练习活动中表现出调节情绪的意愿与行为。在具有实用技能练习中体验到战胜困难带来喜悦。 社会适应:在学习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与合作创新精神。具有通过各种途径获取体育与健康方面知识和方法的能力。 ()教学措施: 采用教师示范与讲解,学生讨论,练习,教师评价,再进行个别指导,后进行学生练习,最后进行展示与学生的综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方法,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标;实行培优扶中辅差,,采用学习小组的建立,加强学习小组的相互学习、相互讨论、相互研究的功能,提升学习的效率;加强多边学科的整合,特别是加强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强运动力学、运动医学等进行学习,以提升学生的运动自我保护意识与能力。 二、教学研究的计划 ()课题研究:加强校本课程“剑”、“平山初级长拳”的开发与教学;做好“趣味奥运会进入校园”课题的开题准备。做为“青春期健康教育进入校园”课题组的成员,协助课题组进行研究,开展活动。 ()校本教研:加强校本课程的开发,加强体育备课组的教研能力,做为备课组长的我与其他老师加强讨论校本的研究与开发,本次校本开发重点放在“剑”、“初级长拳”、“花样篮球”三个项目上,有所侧重。 ()论文撰写:结合课题研究的内容进行撰写。 ()校际、教研组、备课组教研活动:做为晋江市兼职中学体育教研员及校际组成员,积极参加校际组开展的各项活动,加强提升在校际组的教研水平,做好兼职教研员的本职工作,协助教研员开展教研活动;积极参加教研组的各项活动,提升教研水平;做为备课组长的我,我计划是积极组织本组老师一起提高高中的课改力度与水平,集中老师的备课时间与讨论在备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针对选项会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加强学习过程的评价,协调选项内容的评价标准及认证过程。 高二下学期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 高二下学期化学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工作计划 关于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20X学年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范文 20X高二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高二下学期工作计划范文 20X年高二下学期地理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物理教学计划 高二下学期语文教学计划 生积极性,要求作业在课堂上完成,并及时反馈。 4. 做好后进生的辅导工作,实施“课内补课”的方法,组织互帮互学。 5.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和综合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 7. 培养学生的迁移类推能力。 8.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五、课时安排 四年级下学期数学教学安排了课时的教学内容。各部分教学内容教学课时大致安排 一、混合运算和应用题(11课时) 、混合运算课时 、两、三步计算的应用题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二、整数和整数四则运算(18课时) 、十进制计数法课时 、加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减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乘法的意义和运算定律课时 、除法的意义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三、量的计量(课时) 、常用的计量单位课时 、名数的改写课时 四、小数的意义和性质(17课时) 、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课时 、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的大小比较课时 、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课时 、小数和复名数课时 、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 2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五、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课时) 小管家课时 六、三角形、平行四边形和梯形(10课时) 、角的度量课时 、垂直和平行课时 、三角形课时 、平行四边形和梯形课时 、整理和复习课时 七、总复习(课时) XX年月26日 向纵深发展。 、做好论文的撰写、参评工作。 活动安排: 二月份:课例展示交流。王钧、李汪俊、罗建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三月份:课例展示交流。(姚爱祥)组织课题学习,程中华、戴辉文、孙小娟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四月份:课例展示交流。(姚爱祥)组织课题学习,刘华波、曹辉、钱芸上研究课;课题成员进行子课题研究交流。 五月份:课题研究小结 、组织年轻教师开展会诊式课堂教学诊断活动、同课异构活动、同构异教活动,有效,切实提高我校年轻语文老师的专业水平,获得快速成长。 、选拔教龄——年新教师参加区教研室组织的区新生代课堂教学比赛,并做好指导、培训工作。 (三)教研形式稳中有变,踏实而生动。 、继续组织两周一次的专题学习沙龙和互动式评课沙龙,结合教研活动的主题组织好教师学习、交流。听展示课的教师对听课内容进行精心、系统的评点,写成评课稿,在两周一次的互动式教学研讨沙龙中进行交流、探讨。与往年不同的是,在保证互动评课活动开展同时,不影响正常教学,本学期安排次集体评课活动,其他评课通过qq群来交流、研讨。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森

我心目中的伟人——钱学森31日清晨,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科学泰斗钱学森,静静地走了,悄然离开了他牵挂一生的祖国和人民。 钱学森是我心目中的伟人,是一位德高望重的科学大师,是新中国火箭、导弹、航天事业的重要组织者和创业奠基人。在近一个世纪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中,他不仅为中国科技事业、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建立了不朽功勋,更以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卓尔不群的科学品质、无私无我的价值追求,深刻展示了一代科学巨擘崇高的大师风范和超凡的人格魅力。仰大师之学更慕大师之德。钱学森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德馨品高的大师风范却历久弥新、光耀后人,永远是我们立身做人、治学研修、干事创业、为官从政的光辉旗帜。 巨星陨落,划过天际留下的是璀璨的光芒。钱老的离去带给人们的是无尽的哀思,而他的科学成就和爱国情怀却生生不息。 1947年,庄逢甘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深造,那时,钱学森已是世界著名科学家。他和同事一道为美国设计、研制出可以用于作战的第一代导弹,为世界航空工业的建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然而新中国的成立、祖国的召唤让他毫不犹豫地放弃了一切优越的条件。 1955年,钱学森克服重重阻力和困难回到祖国。他受命组建了中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担任首任院长。随后,他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参与制定了中国第一个星际航空的发展规划…… “他把自己全部的热血和智慧,奉献给了祖国的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庄逢甘说,“他经常鼓励我们说,外国人能干的,中国人都能干。”钱学森对祖国无限热爱,充分彰显了赤胆忠诚的爱国情怀 爱国情怀基于大义,本于大德。钱学森之所以成为爱国知识分子的杰出典范,最根本的是他有一颗赤诚之心,始终把祖国至上、人民至上的信念追求熔铸到自己的血脉和灵魂,毕生实践着“人民满意才是最高褒奖”的座右铭。钱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