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论文范文两篇

合集下载

地理科学学术论文

地理科学学术论文

地理科学学术论文地理(Geography)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这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理科学学术论文,仅供参考!地理科学学术论文篇一区域地理的乡土化摘要:乡土地理与区域地理共同作为地理课程的两大学习载体。

区域地理的可持续发展观念的确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乡土地理因其浓缩地理综合性、地域性,又可使学生在具体化、生活化的背景状态下感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湘教版的必修三中案例对于中学生来讲可近可远,但是要求大部分学生真正地把知识理解透彻却有相当大的难度。

这就要借助乡土地理来帮忙解决。

因此对于乡土地理的学习,体现了区域地理的实践性。

本文从学生的基本情况和区域地理乡土化的前提入手,在教学过程中乡土地理知识的实践及其反思。

关键词:区域地理乡土地理乡土化随着广东省新课程和高考改革,对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学习能力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要求地理课程更贴近学生生活和社会实际,着重于使学生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并能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的知识。

乡土地理因其浓缩地理综合性、地域性,又可使学生在具体化、生活化的背景状态下感悟正确的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以及可持续发展观念。

一、区域发地理乡土化背景1、学生的基本情况虽然学生从初中就开始接触区域地理,但是很多学生不把它当一回事。

一方面初中学校对地理课程的不重视,造成学生慢慢的觉得难学,进而让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是师资力量的不足。

初中地理教师大多并非专业出生,当然也不排除其中个别教师教得特别好。

整体上,很多学生在初中大多没有学到什么地理知识。

学生一进入高中,把以前学地理的观念也带了进来。

加上现在高中扩招,学生的整体文化素质下降,给我们中学教学带了很大难度。

不过现在广东高考的改革,学生只分文理科,不再分X科了。

文科学生对地理的重视也有很大的提高。

理科生因要进行学业水平测试,对地理的重视也有所提高。

2、区域地理乡土化的前提在区域地理教学的乡土化时,教师要注重所选的乡土地理知识必要以教学内容为中心,而且所选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

初中地理论文(5篇)

初中地理论文(5篇)

初中地理论文(5篇)学校地理论文(5篇)学校地理论文范文第1篇1.被调查者基本状况调查对象中男性27人,女性17人,年龄在23~45岁之间,分别是来自四川省12个市州下属44所不同县级以下学校的地理老师,地域分布广,具有较强代表性。

被调查者学历结构为讨论生学历2人,本科30人,大专11人,中等师范1人。

专业结构为地理科学18人,汉语言文学14人,物理1人,化学1人,美术3人,计算机2人,历史1人,教育学2人,英语1人,其它1人。

表明学校地理老师学历水平较高。

任教科目结构:专职地理老师31人,兼职地理老师13人,兼任科目有:体育1人、数学4人、信息技术2人、生物1人、英语1人、历史1人、语文1人、美术1人、物理1人。

表明地理老师师资短缺,兼职较多。

入职以来参与连续教育培训状况:在参与此次问卷调查的中学地理老师中,参加部级培训21人次,省级培训16人次,市级培训17人次,区级培训15人次,校级培训16人次,县级培训5人次。

被调查者均参与过不同级别的连续教育培训。

参加部级培训者占被调查者的47%,表明骨干老师参加培训等级较高,培训素养较好。

在参与此次培训的遴选方式中,96%的老师是受领导支配,仅4%的老师是主动争取。

由此看出,老师培训的个人乐观性不高。

除个人因素外,连续教育的激励机制和教育管理的行政干预性较强可能是导致老师乐观性不高的缘由。

2.学校地理教学状况简析(1)教材使用状况:中国在2021年义务教育改革以来,发行多个版本的学校地理教材,各地依据需要自主选择。

在44所调查学校中,使用人教版教材21所(48%),北师大版3所(7%),使用中图版4所(9%),湘教版5所(11%),其它11所(25%)。

被调查者大多在教学中只参考了学校规定使用的教材,少数老师也参阅其它版本教材。

(2)学校地理教学中的问题:问卷设计了"你认为影响你的教学的主要因素有哪些'?有28名老师认为地理课程受重视程度较低,10名老师选择课时少,10名老师选择教学资源不足。

地理论文三篇

地理论文三篇

地理论文地理论文三篇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地理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可以将多媒体技术有效地运用于地理教学过程中。

接下来小编搜集了地理论文三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帮助到大家。

篇一:德育渗透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摘要】当今社会,随着我国的社会市场主义经济迅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蒸蒸日上。

根据教育部门的工作人员对部分初中的地理教学情况的调查显示,目前初中地理教学实效不如人意。

随着新课改的要求,在初中地理教学中插入德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所谓德育,就是指在教学的过程中把一些思想道德素质知识传递给学生。

【关键词】德育;初中地理教学;实践分析初中阶段是学生品德形成和三观树立的关键时期,但是大部分教师都比较注重才智的培养,却忽视了品德的教育。

所以我们除了对学生进行地理知识的传递,还应该进行思想道德的培养。

本文就从以下几方面探讨浅谈初中地理老师应该如何把德育渗透到教学中去。

一、做好言传身教,从生活中小事做起韩愈《师说》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者也”。

这句话用现代文来理解就是“教师,是指能够为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并能解答疑难困惑的人”。

而这句话将“传道”放在了第一位,可见“传道”是为师者的首要目标。

古语还有云“为业师易,为人师难”,也能看出对为师者而言,“立德树人”也是最难以实现的一个目标。

教师作为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做好德育知识的传达首先自己就应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从生活中的每一件事做起。

这就需要我们的初中地理老师能够端正工作态度,保持工作热情,用一颗真诚的心去面对学生,从而能够潜移默化地来影响学生,有利于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人生观、世界观以及价值观)。

显而易见的是,这样持续下去,学生不仅能够在我们的初中地理教师的帮助之下学到丰富的地理知识,还能够拥有美好的人格,这其实是学生人生中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

二、挖掘地理教材,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初中地理教材分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两部分,主要认识不同国家和区域的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

与地理有关的论文

与地理有关的论文

与地理有关的论文与地理有关的论文导语: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地理环境中各种自然现象和人文现象,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与地理有关的论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与地理有关的论文一内容摘要:自主创新学习是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当前课程改革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

发展学生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学科教学关注的焦点。

调查表明,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仍然是目前中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中学地理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本文着重探讨在中学地理教学活动中,如何发展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提高学习质量,改善中学地理所面临的现状,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的发展和地理科学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中学地理自主学习创新学习自主创新学习2001年6月,教育部颁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要求全国各地区逐步实行第八次课程改革,构建新课程体系。

《纲要》提出:“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审视目前中学的地理学习,存在的问题颇多。

主要表现在:学生的学围绕老师的教转,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听得多,独立思考、自我表现的机会少,兴趣低;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不教不学;多考多学,少考少学,不考不学。

针对目前教学现状和新课改要求,地理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学会学习,会学终身有用的地理知识,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增加的同时,良好的道德品质观念、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得到培养与发展。

那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教育,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呢?首先,创设和谐的教学氛围,引导学生自主创新学生的主体性的发挥需要引导,创新就像种子,需要一定的环境,包括适宜的土壤、气候、科学的灌溉、施肥和培养,才能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教师就是要去创设这样的环境,一种有利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适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环境。

关于地理小论文六篇_3300字

关于地理小论文六篇_3300字

关于地理小论文六篇_3300字关于地理小论文六篇【一】如何才能学好呢下面我就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首先,应当结合课本中的地图以及有关地图的介绍进行记忆。

记好地图,是学好地理的重要途径,可以根据地图进行形象记忆。

以中国地理为例:心中有地图,我们就可以记住自西到东分别是新疆、西藏、青海、四川黑龙江。

要让脑中有个立体图像,便于记忆。

其次,可以借助大的河流来进行记忆。

大江大河的流域都很广,记住它们流经的地方,就可以记住相应的地名。

例如,南美的亚马逊河,横穿了南美洲北部的广大地域,而它的两边就是宽广无边的亚马逊平原。

这样,我们就可以记住亚马逊平原在南美洲南部。

再次,就是把气候普遍相同的地区归为一类,记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

例如,在高纬度地区的英国、挪威、丹麦、冰岛等地区,气候基本一致干冷、少雨、温度低。

我们可以把丹麦或冰岛作为代表来记纬度较高的国家的气候特点。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那就是要下苦功。

想学好任何知识,不下苦功是不行的,地理也是一样。

以上,只是我在学习地理过程中的粗浅的心得体会,难免有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老师和同学多多指教!关于地理小论文六篇【二】一天下课后,我有一个问题弄不明白,便找到了她.她二话不说,扶了扶那镶边的眼镜,十分认真地说:那你可要认真地听了.说着又亲切地为我讲解起来.时不时还问问我懂了没有.如果我回答懂了,她就会微笑着点点头;如果我说不太明白,她就会重新为我讲解,直到我懂了为止.后来还弄得她上课时迟到了,还真有点对不起她了,可她却说这只是做老师的职责而以.我很佩服她,佩服她的知识渊博.有时我真怀疑她是不星一个机器人,或是一本电子词典.她有时不看书乜能准确说出今天要学的知识的页码,还能把知识变成压缩饼干给我们吃.嗯,我们翻到51页,今天我们来学世界的气候.说完,就在黑板上写下几个气派的大字世界的气候,接着就让我们看图.之后她便滔滔不绝地为我们讲解了起来.她从湖南讲到中国,又从中国讲到世界,语言简单却饱含着哲理.Look,她越讲越听着不像了,有时还讲到初二的《物理》上去了.真令晚生佩服!关于地理小论文六篇【三】你就是再大的学问家,也别想知道澳大利亚东北部那个岛的别名,只有我们高二(3)班的人知道它叫小王八岛,因为我们有个如此之神的地理老头儿宋老师,他会告诉我们这样形象的名字。

地理论文范文参考

地理论文范文参考

地理论文范文参考当今我国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非常重视教学的因地制宜。

教学中强调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不同区域、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论文范文,供大家参考。

地理论文范文范文一:中学地理教学与爱国主义教育在当前名为素质教育实则应试教育的中学教育大环境下,中学地理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怪圈,现在的中学生,做起高考题是得心应手,可是有时却连基本的关于国家领土的地理常识都不知道,闹出笑话。

中学地理教育存在重“理”、轻“地”,重应试训练、轻情感培养的问题。

在情感培养领域,爱国主义教育则是核心主旋律。

众所周知,地理是介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

正是由于地理学科这样特殊的性质,使得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和功能。

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之一,就是它的知识内涵极为丰富,其德育因素也丰富多样,其核心内容是:把国情、国策、国法教育与爱国主义教育密切结合起来,强化爱国主义;把加强国际意识、全球意识与国际主义教育密切结合起来,深化国际主义教育;把树立科学的世界观、环境观、资源观、人口观与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密切结合起来,使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具体化。

国际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深化开展,实际上也就实际上也就强化了爱国主义教育。

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很重要一个前提就是教师必须要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师有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感,就会保持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就会对祖国产生强烈的责任感,这样的教师教育出来的学生也会有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对祖国的强烈责任感。

要爱国,必先知国。

只有全面认识祖国,才能更好地热爱祖国,进而致力于建设祖国。

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大量体现在阐述祖国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方面。

海陆兼俱的地理位置,宽广辽阔的领土范围,种类繁多的矿产资源,体现了中国国土条件优越的主要特征。

通过这样有意识地将思想教育融合于知识的传授之中,学生能具体感受到祖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国土优势,从而焕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对自力更生建设社会主义祖国充满信心。

地理教学论文(10篇)

地理教学论文(10篇)

地理教学论文(10篇)地理教学论文(第一篇: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是指教师依据教学目标与教学资料有目的的将学生引入到自我精心设计的环境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到达教学效果的教学方式。

教师能够提出一个巧妙的地理问题来吸引学生的关注,也可带给一个解题思路参考资料,将学生引入精彩的情境,让学生真正感觉到自我正面临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激起学生困惑、惊奇的心理,从而产生用心探究的欲望,用心思考。

如,在学习地球大气层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时,教师可提出以下问题:为何交通灯要以红色灯表示禁止、停止,而用绿色灯表示安全通行,以黄色灯表示有危险呢?进而透过学习大气对不一样光谱的散射与折射,从而逐渐解答问题,学习知识。

二、巧用诗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领土广阔,名山大川、名胜古迹众多,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留下了超多的名句,地理教师在教学时,如果能将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与名诗、名词相结合,必定会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如,在学习气候时,用不一样的诗句来描述不一样的季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在讲述气候的垂直分异规律时,用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在讲述地球的自转与公转时,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天河、醉时不觉乾坤转,醒来才知星斗移。

三、巧用民谣谚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民谣谚语通俗易懂,朗朗上口,如果在地理教学中能恰当的运用民谣谚语进行教学,能有效的加深学生对相关系列知识的理解掌握。

如在讲述我国内陆地区气候温差大时,可借用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既生动形象,又富有感染力。

在讲述生态平衡能量逐级递减的特点时,可借用谚语一山不容二虎,不仅仅言简意赅,且具有很强的启发性。

在讲授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时,可引用抢季节、不违农时等谚语。

在讲述草原地区的地理特征时,可利用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方马儿跑,让学生理解到草原的壮丽与辽阔。

大学地理教学论文范文10篇

大学地理教学论文范文10篇

大学地理教学论文范文10篇范文1:城市化对农村地理环境的影响本论文研究了城市化过程对农村地理环境的影响。

通过调查分析了城市化带来的农田面积减少、水资源污染等问题,并探讨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和政策建议。

范文2:环境保护在旅游地理中的应用本论文研究了环境保护在旅游地理中的应用。

通过案例研究分析了旅游业带来的环境破坏问题,并提出了环境保护的策略和措施。

范文3:气候变化对地理生态系统的影响本论文研究了气候变化对地理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模拟实验和统计分析,探讨了气候变化对物种分布、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影响,并讨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适应策略。

范文4:地理教育中的跨文化交流本论文研究了地理教育中的跨文化交流。

通过比较不同国家或地区的地理教育课程和教学方法,探讨了跨文化交流对地理教育的影响,并提出了促进跨文化交流的建议。

范文5: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本论文研究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

通过案例研究和实地调研,探讨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利用规划、交通规划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规划中的优化策略。

范文6:全球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本论文研究了全球化对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

通过统计数据和实地考察,分析了全球化带来的市场竞争、产业结构调整等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范文7:区域发展差异的地理解释本论文研究了区域发展差异的地理解释。

通过分析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人口等因素,探讨了区域发展差异的原因,并提出了促进区域均衡发展的政策建议。

范文8:地理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本论文研究了地理资源利用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案例分析和模型模拟,讨论了地理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并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和措施。

范文9:城市交通拥堵及解决对策本论文研究了城市交通拥堵及解决对策。

通过分析城市交通流量、道路规划等因素,探讨了城市交通拥堵的原因,并提出了改善交通状况的具体对策。

范文10: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本论文研究了地理教育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参考(优选4篇)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参考(优选4篇)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参考第1篇地理教学论文范文|初中地理教学反思在现代的教学中,我觉得现在我体验最深的一条是改变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尝试创新的教育理论,做到教、学、做合一的教学,重视对学生知识的传授,更要重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在实施过程中的标志性体现。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本人从事地理教育教学近12年,经历了几次的课改,这次的课改,让我感受很多,下面仅从地理教学方式上进行反思。

一、注重双方交流沟通新课程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

本人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教师不再仅仅去教,而且也通过对话被教,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同时在教。

师生共同对整个成长负责。

对教学而言,交流意味着人人参与,意味着平等对话,意味着合作性意义建构,它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过程,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

对学生而言,交流意味着主体性的凸 112356687989-0显、个性的表现、创造性的解放。

对教师而言,交流意味着上课不仅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促进学习;上课不仅是单向的付出,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

教师由教学中的主角转向“平等中的首席”。

二、重视课本地图的使用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参考第2篇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优化初中地理课堂之我见摘要:借鉴其他学科的一些特色,有效地融入地理课堂中,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地理课堂教学中来。

自然地理论文(共5篇)

自然地理论文(共5篇)

自然地理论文(共5篇)第一篇:自然地理论文论环境要素对生物的影响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和生物群周围一切生物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群体或生物群生存的各种因素。

20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发生了一次飞跃,人类开始认识到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中的各个组分和各种反应过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环境要素也称作环境基质,是构成人类环境整体的各个独立的、性质不同的而又服从整体演化规律的基本物质组分。

分为自然环境要素和人工环境要素。

自然环境要素通常是指阳光、水、空气、温度、生物、岩石、土壤等。

人工环境要素包括人口、粮食、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

在这里我们只讨论自然环境要素对生物的生理过程、形态构造及地理分布都产生了哪些影响。

生物在与环境相互作用、协同进化的过程中,每个种都留下了深刻的环境烙印。

一.光对生物的生态作用(1)植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阴生植物的光补偿点较低,阳生植物高,如果长期低于此值将造成饥饿而生长不良,或受荫部分枝叶枯落。

(2)动物对光强的生态适应光强影响动物的生活方式。

如弱光下的夜行性动物(猫头鹰)和强光下的昼行性动物(大多数鸟类)。

二、温度与生物温度对生物生命活动的影响(1)植物对低温的适应形态结构适应:有些植物通过改变生长形态躲避寒害,例如高山上匍伏地面的乔灌木和分枝密集的垫状(枕状)植物。

(2)植物对高温的适应:植物避热方式主要在于减少强烈辐射造成的增温,如叶面或表皮毛反射光线,叶片侧向阳光等,或通过蒸腾消耗热能降温。

(3)动物对温度的适应: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身体往往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同类个体大,因为它们单位体重的散热量比个体小的动物相对少些。

三.水对生物的生态作用旱生植物能借助生理上和形态上的一些特性在干旱条件下保持植物体内适宜的含水量。

Ⅰ.根系很深且比较发达Ⅱ.叶面积缩小或消失Ⅲ.茎叶肉质化Ⅳ.叶面具有角质或腊质保护层,可以在体内保持大量水分,茎杆发生肉质化。

(3)动物对水分的适应生态类在干旱环境条件下,动物出现了许多适应干旱环境的特征:① 迁徙,旱季来临时往往发生大规模迁徒。

地理生活论文(精选11篇)

地理生活论文(精选11篇)

地理生活论文地理生活论文(精选11篇)生活中处处都有地理现象,善于观察,发现这些现象,独立思考,找到导致这些现象的缘由。

只有深入生活,才会发现地理之美。

下面请看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地理生活论文,欢迎阅读!地理生活论文篇1“地理就像万金油,东抹一下西抹一下皆可以,什么科都可沾上边。

”经过教学实践,我认为此话很有道理。

因为生活中随时可以接触到地理,只要做有心人,地理课程资源比比皆是,地理课程资源之丰富,可能是任何其它学科不能比的。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而如何体现这一理念,我想就是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把我们的教育理念渗透到新课程中,面向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社会实践。

因此,挖掘生活中的地理资源,让地理教学与学生生活实践相结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历、所见所闻入手,引导、启发学生去思考,激发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加强了地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地理与人的生活息息相关。

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结合生活中的常见现象,设疑激趣,阐述地理知识。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现象,都与地理知识有关,如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长短的变化等等,但学生却有可能“熟视无睹”,因太过熟悉了,反而没有更好地思考它们与地理的联系。

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抓住这点“空白”,从平时日常生活入手,在相关的地理教学中适当插入,并进而用地理知识阐述,无疑会引起他们的好奇感和探究心理,从而对学习内容产生一种极大的兴趣,对地理知识也会变得乐学、爱学,并将之变成一种学习的动力。

例如在讲地球的自转和公转时,我会提问“为什么我们每天都会经历昼夜更替现象?雅典奥运会,有时要到半夜才收看比赛,为什么?”“我们一年会经历四个季节,什么会有四季的变化呢?四个季节的昼夜长短一样吗?为什么?我们哈尔滨人买房子为什么愿意买朝南向的房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我指导学生用手电和地球仪做地球自转的演示实验,再让学生观察日、地、月天体演示仪,从演示实验中学生找到解释生活中常见的地球自转和公转所产生的地理现象的原因。

关于地理环境保护论文(优秀范文5篇)

关于地理环境保护论文(优秀范文5篇)

关于地理环境保护论文(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关于地理环境保护论文论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指全球大小不同的自然综合体内部的各要素和各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独立的、内部具有相对一致性、外部具有独特性的整体。

地理环境中各要素和各部分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地理环境中这一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这一要素的变化影响到另外要素的变化。

如副热带高气压带及信风带控制的大陆中心和大陆西岸,由于常年受到副高下沉气流及来自内陆的信风控制,因此,气候极其干燥。

由于水分不足,地表径流浅或全无,物理风化强烈,风成作用盛行,形成大片沙漠、砾漠,植被稀疏,动物则因食物不足而相当贫乏。

以上各要素之间是一环扣一环,一个要素影响另外的要素。

当其中一个要素发生变化时,其它要素因受其影响,相应的也会发生变化。

如人类在沙漠地区引水灌溉,改变水这个要素,就会使其它因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形成沙漠中的绿洲。

又如,在赤道两侧,一般是热带雨林地区,但在赤道两侧的安第斯山脉和东非高原,由于地形这个要素发生了变化,引起其它要素以及整个地理环境也发生变化。

安第斯山脉地理环境呈垂直分布,而东非高原则属热带草原景观。

另外,地理环境各要素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原因和结果经常交换位置。

如赤道两侧低平地区,由于全年高温多雨,因而生长茂密的热带雨林,地面发育着砖红壤,森林内生活着多种动物,在这里高温多雨的气候条件是原因,茂密的热带雨林等是结果。

但在某些热带雨林地区,由于人为的滥伐,森林植被遭到严重的破坏,反过来也会影响气候、土壤、动物等,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出现草原及半荒漠景观。

显然,在这里植被的变化是原因,其它要素的变化却成了结果。

其次,地理环境中,这一部分会影响到另外的部分,这一部分的变化,会影响到另外部分的变化。

如北美洲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位于北半球的西风带,欧洲位于亚欧大陆的西侧,北美洲位于两大洋之间,但欧洲气候海洋性显著,而北美洲却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重要的原因是由于北美西部高山高原地区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暖湿西风深入内地,使太平洋的影响仅局限于太平洋沿岸一带,而对东部广大地区的影响则很小,完全不可能同大西洋对欧洲气候的影响相比。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

初中地理论文范文学校地理论文范文学校地理论文范文第1篇假如学校地理老师需要利用课堂活动推动课堂教学过程,就需要做好课堂活动的前期预备工作,如选择教课堂活动的内容、设计课堂活动的形式和预备课堂活动的教具等,这样才能使课堂活动的应用更有目的性、方案性和实效性,避开课堂活动流于形式。

例如,学校地理老师在讲解“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的时候,其教学目标是让同学了解长江源头和沿途各段的自然特征,以及长江流经地区的进展状况,培育同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地理老师设计了“我爱长江”的课堂活动,并围绕这一活动内容,进行如下课前预备:(1)预备《长江之歌》的歌曲伴奏带,在教学开头前进行播放,引导同学一起唱,让同学在观赏和合唱的时候,顺当导入教学内容;(2)制作中国地图课件,在课堂教学中以投影形式呈现,带领同学观看和熟悉长江的源头和流经的省市和自治区;(3)预备长江之歌的歌词,带领同学分析歌词的内容,结合歌词了解关于长江的学问,如长江源头、长江流向、长江流经地区的地势状况和长江的贡献等,培育同学的爱国意识。

学校地理老师课前预备的资料越充分,课堂活动的开展就越顺当,课堂教学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使课堂活动推动课堂教学过程,活跃课堂氛围的作用得到充分呈现。

二、注意师生之间的互动沟通学校地理老师在课堂活动中,需要坚持以同学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做好课堂活动的组织工作,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互动沟通,引导同学理解和把握教学内容,解答同学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怀疑。

这样既可以发挥同学在课堂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又有利于保障课堂活动的顺当进行,完成课堂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

例如,学校地理老师在讲解“西南边陲的特色旅游区———西双版纳”的时候,可以进行导游的角色扮演,带领同学熟悉漂亮富裕的西双版纳。

如,旅游景点介绍,四季春城———大理,天堂之地———香格里拉,浪漫之地———泸沽湖;动植物资源介绍,1700多年前的古茶树,珍稀濒危的懒猴和亚洲象,抗癌治癌的植物嘉兰;民俗风情介绍,傣族的泼水节、象脚鼓舞和孔雀舞等,傣家的酸笋和香茅鸡等特色美食,当然还有木雕、银腰带和绣花腰包等民族饰品和工艺等。

地理的论文

地理的论文

地理的论文•相关推荐关于地理的论文(通用14篇)在日常学习和工作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写论文的经历,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论文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地理的·论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理的论文篇1摘要:目前,我国高中地理教学还存在认识不正确、学习不科学、依赖性强等问题,针对这些实际问题,笔者主要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思维和提高学习效益等措施,进而改善高中地理教学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学习思维多元化地球知识高中地理是一门认知地球科学的重要学科,高中阶段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进展却并不怎么顺利。

通过长期的教学活动的实践以及自身多年的教学经验可以看出,学生普遍的感到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广泛、学习的难度较大。

高中学生在学习地理学科时所反映出的状况非常的不理想,因此,应提出解决问题的有效的实施策略。

一、学习现状和遇到的典型问题1、缺乏正确的认识。

在初中阶段,地理学科一直以来都因为所占的分数比例比较小而长期被学生轻视,大多学生都把地理学科看成一门不重要的学科,并且在高中的学习当中也继续漠视地理学习的重要性。

思想是不重视地理学科的学习,再加上高中地理学科的知识内容难度较大,导致了学生们在地理学习中产生了抵触情绪甚至畏惧地理学科的学习。

高中地理结合了理科和文科的特点,不再像初中地理只需要依靠死记硬背就能够考一个不错的分数,而是更加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2、缺乏科学的学习方法。

高中地理不再是一门纯粹的文科学科,而很多学生显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许多学生以为只要通过不断的记忆就可以学好高中地理,这就导致了很多的学生对基础的地理知识背的滚瓜烂熟,而在考试当中却不知道该如何做题。

因为高中地理对学生的逻辑能力和思维分析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会让很多的学生感觉到自身的努力没有得到与之相应的回报,进而对地理学科产生厌倦感,有的甚至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

3、学科思维差。

地理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地理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

地理教育毕业论文范文模板【精选两篇】地理教育论文2500字(一):对中学地理教育改革的几点思考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教育改革步伐的推进,各大领域、各学校都进行了相应的探索和尝试,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来指导教学。

同时,虽然在现代教育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都有一定的优势,但我们也遇到了许多新的困难和问题。

这就是我们如何在一线战斗的教学教师,是一个新的挑战,也是一个新的革命。

本文主要讲述相关教学经验和实践,谈一些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地理教学的思考和体会。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育改革;可持续发展一、可持续发展思想敦促了中学地理教育的目的全面化、综合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意味着一场深刻的变革,是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的变革,是人类行为的变革。

公众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也是环境的管理者;提高公众的可持续发展意识,倡导公众积极参与,是中学地理教育目的的新内容,同时也是中学地理教育不可推卸的责任。

作为中学地理教育,它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对全体学生——这支未来可持续发展参与者的大军进行可持续发展思想意识教育。

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激励学生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世界观、从观念上改变自己错误的环境意识,规范自己的行为方式,积极推动社会的参与,使人们不断提高环境意识,从我做起,从日常行为活动中做起。

进而用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来改变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使人类和生态朝着良性方向持续发展。

为此,中学地理教育应受到各级教育领导部门的重视,使其在21世纪这一历史时期有效发挥其特有的功能,为未来人才的素质建设做出贡献。

二、可持续发展思想促进了教学内容的更新随着现代地理学的发展和改革,许多现代地理的新知识、新成果,及时反映到地理教学内容之中。

特别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内容的加入,加强了资源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

要求合理使用、节约和保护水、土地、能源、森林、草地、矿产、海洋、气候、矿产等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科学、完善的生态环境监测、管理体系,形成类型齐全、分布合理、面积适宜的自然保护区,建立沙漠化防治体系,强化重点水土流失区的治理,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城市绿地建设,逐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地理论文范文两篇

地理论文范文两篇

地理论文范文两篇篇一(假如没有秦岭)从1908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首次提出秦岭一淮河地理分界线,到xx年在江苏淮安建成的中国南北分界标志,百年中秦岭一淮河被人们一再关注、议论和认识。

且让我们用逆向思维探究秦岭一淮河的地理意义:假如没有秦岭?假如没有秦岭,南北方地理分界会在哪里?南方与北方的地理环境又会怎样?要回答这些问题,先来了解一下秦岭一淮河的地理意义。

秦岭一淮河的地理意义的确丰富且重要。

秦岭一淮河是我国一月份OoC等温线;日均温≥lOcC积温4500。

C等值线;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水稻主产区与小麦主产区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有结冰期,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线。

此外还有大家不怎么关注的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比值)为1的等值线也与秦岭一淮河吻合得相当好。

一月份是我国大陆气温最低的月份。

当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南国却是一派“草长莺飞,绿意盎然”。

我国南方与北方存在较大温差,除了因南北纬度跨度大,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较大差异拉大了太阳辐射的差异外,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北方地区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之影响大,加剧了冬季的严寒。

而南方地区远离冬季风的源地,加之诸多山脉的阻挡削弱作用,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自然小于北方地区。

秦岭横亘在黄土高原的南缘,犹如一个巨大的天然屏障,既阻挡了北方频频南下的猎猎寒风,也截住了南下的滚滚黄尘。

受益的自然是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和四川盆地,那里在冬日不用担心寒潮的侵袭和风沙的肆虐。

可以大胆地这样推测,假如没有秦岭,干百万年来黄土将会不断填充四川盆地,也许会出现一个“四川高原”,长江的中下游也许会被称作“黄江”。

地理的论文(优秀9篇)

地理的论文(优秀9篇)

地理的论文(优秀9篇)摘要:生态式教学充分贯彻了新课改背景下的教育观念,符合高中地理的学科思维,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能力、弘扬人文科学精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本文主要对构建高中地理生态式课堂的策略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中地理生态式课堂构建策略一、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生态失衡问题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生物各种群之间,通过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高度适应、协调和统一的状态,也就是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的相对稳定。

生态失衡是指外来干扰超越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能恢复到原有状态。

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是由课堂环境、教师、学生和外部环境(包括政治、社会舆论、高考制度等)构成的。

当前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生态失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现行的考核机制的偏向高考,导致学校系统的能量流、信息流失衡,导致高中地理教师生态群自我效能感偏低;二是由于当前社会中或多或少存在“重理工而轻文”的思想,地理学科夹在文理科之间,无法成为高中学科中的主角,地位在无形中降低,外部环境的变化势必引起地理课堂这个微观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

三是高中地理课堂的内部生态失衡,这主要表现在课堂上教师过多以教材为中心,教法不适当,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差异。

由于高中生即将面临高考,有的教师会片面追求教学效率,这样就压缩了学生成长的空间,由此带来的还有师生关系的异化。

二、高中地理生态课堂构建的原则(一)可持续发展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要求地理课堂成为促进师生生态主体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一要协调师生生态主体和课堂生态环境的关系,营造舒适的精神氛围;二要协调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关系,促进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的对话交流,学生之间合作探究;三是提高教师的自我发展能力,倡导多样性的教学风格。

(二)整体性原则高中地理课程的基本取向是坚持地理科学素养和人文性的统一,奠定学生终身学习的基础,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地整体发展。

地理论文范文大全

地理论文范文大全

地理论文范文大全地理教学模式对地理教学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架起了地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的桥梁。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地理论文,供大家参考。

地理论文范文一:学伴互助式地理教学分析【摘要】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存在了相当长的时间,有优势。

但时代在发展,学生在成长,如果教师及他(她)的教学方法一成不变,就会使其劣势凸显出来,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势必要进行课改,但是改向何方,怎样改,有很多先锋已经进行各种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也有各种各样的效果。

详细记录了在课改过程中的观念、做法、反思,很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课改;学伴互助;地理教学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常常是通过以下教学模式来进行的:(1)教师讲、学生听的模式,被人们称为“满堂灌”或者叫“填鸭式”教育,这种教学模式是最常见的。

(2)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这是“满堂灌模式”的一种变形。

这些教学模式有优势,但是过分强调了教师的作用,扼制了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与潜能的发挥。

在传统与新兴的矛盾冲突中,学校领导站位高,思想新,提出了我校要进行课堂教学改革。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义不容辞首当其冲进行课改。

在我的地理课堂上,确定为问题导学—学伴互助式地理课堂教学模式。

一、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的主导思想课改首先是理念的改变,要改变传统的思想,确定以生为本的课堂。

学生学习的地方过去叫学堂,现在叫学校,学生才是学习的主角,课堂教学应该是以学定教,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师是主导,要做好导的工作,定位应该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时刻关注学生的动态,随机生成的课堂才是真实的、精彩的,有生命力的。

学生间的情感沟通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思想的撞击和智慧火花的迸发;能够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生潜在的创造力,这是合作学习的优点,但是合作学习也存在弊端,人数较多的小组在进行学习和展示时,通常是一人做主角,其他人做配角。

所以我校的学伴互助式教学模式选择两人为一个学伴小组。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两篇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两篇

初中地理教学论文范文两篇范文一:地理教学中的实地考察活动引言地理教学是培养学生地理思维和地理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

而实地考察活动作为地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提供学生亲自观察、体验和实践的机会,促进他们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本文将探讨初中地理教学中实地考察活动的重要性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实地考察活动。

实地考察活动的重要性实地考察活动有助于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

通过亲自观察和实践,学生能够将抽象的地理概念与实际情境相结合,加深他们对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的理解。

实地考察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践能力。

学生在实地考察中需要观察和记录各种地理现象,并进行实际操作和实验。

这样的活动提供了锻炼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机会。

实地考察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与传统教室教学相比,实地考察活动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主动研究的欲望。

有效的实地考察活动的设计与实施确定考察目标和内容。

在设计实地考察活动时,需要明确考察的目标和内容,确保与教学大纲和学生的研究进程相契合。

制定详细的考察计划。

考虑到时间、预算和安全等因素,制定详细的考察计划,包括行程安排、实地考察点选择、学生分组等。

提前准备好所需的材料和工具。

在进行实地考察活动之前,教师需要提前准备好所需的地图、测量工具、观察仪器等,以便学生能够充分利用这些工具进行观察和实践。

组织学生参与实地考察。

在实地考察过程中,教师应该组织学生按照考察计划进行观察和实践,并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解答。

总结与反思。

实地考察活动结束后,教师应与学生一起总结和反思这次活动,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收获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改进意见。

结论实地考察活动是地理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够提供学生丰富的研究体验和亲身感受,促进他们对地理知识的深入理解。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实地考察活动的优势,合理设计和组织实地考察,以提升地理教学效果。

范文二:地理教学中的跨学科教学方法引言地理教学不仅仅是单一学科知识的灌输,更应该借助跨学科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在地理学科中获得其他学科的知识和技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理论文范文两篇地理论文范文两篇篇一(假如没有秦岭)从1908年我国著名地理学家张相文首次提出秦岭一淮河地理分界线,到2009年在江苏淮安建成的中国南北分界标志,百年中秦岭一淮河被人们一再关注、议论和认识。

且让我们用逆向思维探究秦岭一淮河的地理意义:假如没有秦岭?假如没有秦岭,南北方地理分界会在哪里?南方与北方的地理环境又会怎样?要回答这些问题,先来了解一下秦岭一淮河的地理意义。

秦岭一淮河的地理意义的确丰富且重要。

秦岭一淮河是我国一月份OoC等温线;日均温≥lOcC积温4500。

C等值线;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年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分界线;旱地农业与水田农业的分界线;水稻主产区与小麦主产区的分界线;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的分界线;该线以北的河流流量小、水位变化大、有结冰期,该线以南的河流流量大、水位变化小、无结冰期;秦岭是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分水岭;该线以北地形完整,以大高原和平原为主,该线以南地形破碎,以盆地和丘陵为主;是我国南方和北方的分界线;我国华中和华北的分界线。

此外还有大家不怎么关注的干燥度(可能蒸发量与降水量比值)为1的等值线也与秦岭一淮河吻合得相当好。

一月份是我国大陆气温最低的月份。

当北国“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时,南国却是一派“草长莺飞,绿意盎然”。

我国南方与北方存在较大温差,除了因南北纬度跨度大,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角的较大差异拉大了太阳辐射的差异外,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北方地区临近冬季风的源地,受之影响大,加剧了冬季的严寒。

而南方地区远离冬季风的源地,加之诸多山脉的阻挡削弱作用,受冬季风的影响程度自然小于北方地区。

秦岭横亘在黄土高原的南缘,犹如一个巨大的天然屏障,既阻挡了北方频频南下的猎猎寒风,也截住了南下的滚滚黄尘。

受益的自然是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和四川盆地,那里在冬日不用担心寒潮的侵袭和风沙的肆虐。

可以大胆地这样推测,假如没有秦岭,干百万年来黄土将会不断填充四川盆地,也许会出现一个“四川高原”,长江的中下游也许会被称作“黄江”。

更重要的是秦岭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抑制了冬季低温带(一月平均气温OcC以下)向南方低纬度推进,它让我国东部冬季的低温带偏北方。

秦岭的作用更表现在对南下冬季风的阻挡和削弱,抑制低温带南移的作用更为明显。

假如没有秦岭,我国东部一月份的OcC等温线将南移。

我国东部的降水主要来自夏半年的锋面雨。

夏季风由南而北推进,雨带随之由南向北移动。

总的来讲,南方夏季风来得早去得晚,雨季较长;北方夏季风来得晚去得早,雨季较短。

秦岭作为横亘在中国中部海拔3000多米,宽数十至二三百公里,绵延1600公里的巨大山脉,对夏季风的阻挡削弱作用不言而喻。

秦岭对夏季风的抑制,让东部的多雨带(年降水量≥800mm)位置偏南。

但是,秦岭山地地形的抬升又会在山南迎风坡形成较充沛的地形雨。

这却让东部的多雨带更容易出现在较高纬度的北方地区。

那么,秦岭到底让我国夏季的多雨带偏南还是偏北?理由和前面一样,影响我国东部气候的主导因素是大气环流。

因此在夏季秦岭的角色主要还是担当了抑制湿润夏季风北上的巨大屏障。

假如没有秦岭,我国东部800mm的年等降水量线将会向北方推进。

那样至少可以想象渭河是何等丰富的径流,黄河下游也许就不会有过断流的痛楚,“八百里秦川”将是“鱼米之乡”,黄土高原上飞扬的黄尘也会收敛些。

还有,西安至咸阳一带农村的“倒人字形”房顶屋檐也许会改成江南的“人字形”房顶屋檐了,也许该消失的还有那句有点苦涩的,在关中流传久远的“肥水不流外人田”……综上分析,假如没有秦岭我国一月份OcC等温线将南移,而我国800mm年等降水量线将北推。

那么,假如没有秦岭我国南方的分界线将是南移还是北推?其实不必自寻烦恼,我国南方与北方的分界肯定存在,但断然不是一条单薄的线,更不是一条可以画在地图上清晰可见的明确界线。

假如没有秦岭,南方与北方的分界依然在现在的秦岭一淮河“一带”,这个分界应当是个过渡带。

这是因为首先秦岭的位置刚好在我国南北方自然带的边缘地带;其次秦岭是沿纬线分布的山脉;再者,秦岭拥有足够高的海拔高度。

满足了这三个先天性条件,秦岭对陆地自然带由南而北的演变更替自然起到了加速作用,于是临界现象在此得以发生。

在我国东部季风区同时拥有秦岭上述三个特征的山脉还就只此一座。

临近的大巴山具备了高海拔纬向分布,但位置偏南不在自然带边缘,自然无缘成为中国南北方的分界。

至于迟迟未说到的淮河,既无屏障可言,又无地形变化之态,只是纬度位置距秦岭相近,且流向自西向东,也就成为秦岭这个南北分界的自然延伸。

更是因为《晏子春秋》中一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让淮河成为人们心中南北方分界的一条界河。

也正因为此,在一片口水仗中,江苏淮安古淮河上的南北分界标志最终宣告竣工。

这恐怕误解了南北分界。

其实淮河两岸无论自然环境还是生产生活方式几乎没有区别,只有远离淮河南北两岸数百公里之外才能看到一些差异,如武汉与郑州,扬州与徐州……这就是本文不以“假如没有淮河……”为题的原因。

最后,再作一次假设。

假如没有秦岭,在中国古老的中部大地上将会出现比京杭大运河早一千年的“渭水一汉水运河”,也许就在大禹时代,或是武王时代,再者秦皇时期……还有,全球气候的持续变暖,一月份的OoC等温线将会北移。

我国亚热带将会向暖温带推进,秦岭山地及附近地区的生态系统将发生调整和变化。

其实,南北方的分界已然在悄悄的变化了。

这,可不是“假如”。

篇二土地荒漠化是指干旱、半干旱和亚湿润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这种现象在世界各国是普遍存在的。

作为土地荒漠化的重灾区,我国西部存在着大量荒漠化的土地[1]。

从某种意义上讲,土地荒漠化已成为制约西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本文拟对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问题进行宏观考察和微观研究,希望有助于大家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一、中国西部荒漠化土地的分布中国西部分为西北和西南两大区域:西北包括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等省区,西南则包括四川、云南、贵州、广西、重庆、西藏等省市区。

学术界一致认为,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很严重,但对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尚未达成共识。

事实上,土地荒漠化的问题在西北和西南地区都是存在的,只是表现的特征不同而已。

据国家林业局《第二次全国荒漠化监测》结果,1999年我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达到267.4万平方千米,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27.9%。

其中风蚀荒漠化面积187.3万平方千米,占荒漠化土地总面积的70%;水蚀荒漠化面积26.5万平方千米,占9.9%;土壤盐渍化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占6.5%;冻融荒漠化面积36.3万平方千米,占13.6%[2]。

这些荒漠化的土地主要分布在18个省(区)的471个县(旗)。

这些县(旗)大部分位于西部地区。

西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主要表现为农田和草场的沙化。

我国西北地区有十几处面积较大的沙漠,它们是新疆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库姆达格沙漠,青海的柴达木沙漠风蚀地,内蒙的巴丹吉林沙漠、乌兰布和沙漠、雅玛利克沙漠、浑善达克沙地,内蒙、甘肃的腾格里沙漠,内蒙、宁夏、陕西的毛乌素沙地等等。

这些沙漠分布于东经75°至东经122°,北纬37°至北纬47°的高原、盆地和平原之间,总面积达70多万平方千米[3](P3)。

除沙漠之外,西部地区还有将近60万平方千米的戈壁。

如此广袤的沙漠、戈壁是中国西部独特的自然景观,也是西部土地荒漠化的重要表现。

在茫茫沙漠和漫漫戈壁的周边地区,土地荒漠化的情况随处可见,不少地方的耕地和草场已经完全沙化。

内蒙古沙漠化土地最多,达80 560平方千米;其次是新疆,沙化总面积为30471平方千米;陕北地区沙化21686平方千米;甘肃沙化面积10736平方千米;宁夏沙化面积10215平方千米;青海沙化面积亦达到4400多平方千米。

在上述沙化土地中,正在沙漠化的土地约67000平方千米,强烈沙漠化的土地约60000平方千米,严重沙漠化的土地约35000平方千米。

陕北地区和内蒙鄂尔多斯地区,内蒙科尔沁、西拉木伦河上游、锡林郭勒及察哈尔草原,宁夏中东部地区、贺兰山西麓山前平原,甘肃弱水流域、阿拉善中部及河西走廊绿洲边缘地带,沙漠不断向外扩展[4],使大片农田、草场呈现出荒漠景观。

据统计,陕西土地荒漠化率为15.96%,甘肃为50.62%,宁夏为75.98%,青海为33.06%,新疆为86.07%,内蒙古为59.27%[5](P153)。

情况相当严重。

西南地区的土地荒漠化则主要表现为农田的石漠化。

石漠化地区土层浅薄,植被稀少,生态环境脆弱。

在漫长的岁月中,西南诸省区形成一些面积较大的岩溶地貌和石漠景观。

如云南全省岩溶面积达11.1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滇东、滇东南和滇东北地区,占全省总面积的29%。

贵州省石漠化土地在黔南、黔西南、黔东南、六盘水、安顺、毕节、铜仁、遵义等地均有分布,总面积达13.888万平方千米,占全省总面积的7.9%。

在石漠化地区,岩石裸露率在70%以上者占石漠化面积的38.9%。

有不少旱地还潜伏着石漠化的危机[6]。

广西石漠化的情况更为严重,岩溶山区的石漠化面积已占总面积的37.8%[7](P336)。

除沙漠化和石漠化外,水土流失等原因引起的土地退化也相当普遍。

20世纪末,全国水土流失面积为179万平方千米,西部地区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全国水土流失总面积的2/3。

据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小组的《199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和陆大道等的《1999年中国区域发展报告》,1999年西北各省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为56.22万平方千米,西南各省区水土流失面积为45.99万平方千米,这还没有包括西藏的水土流失面积,如果加上西藏,数字就更大了。

在西部各省区中,宁夏的水土流失率达69.94%,陕西66.87%,四川43.65%,贵州43.55%,高出全国平均值的1至3倍。

由于水土流失,地力不断下降,不少原本适宜农牧的地方也出现了荒漠化的倾向。

二、西部土地荒漠化的历史过程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来看,中国西部地区土地荒漠化并非一朝一夕之故。

无论是西北地区的沙漠化现象,还是西南地区的石漠化现象,都是在“史前”时期和历史时期逐渐形成的。

换言之,西部地区的土地荒漠化经历了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据地质资料、考古资料和文献资料,位于西部地区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和浑善达克沙地在地质历史时期就已经存在。

陕北黄土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之间的毛乌素沙地则是在第四纪以来逐渐形成的[8]。

尽管这些沙漠形成的时间有先有后,但都经历了由小到大的变化。

翻开丰富的历史典籍,我们在先秦、秦汉时期的文献中已可看到“流沙”的记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