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doc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期
下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1.古代阶段(约公元前1600年-公元220年)
古代中国文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商朝和周朝时期。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
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而周朝是中国的封建制度的起源。
这一时期,中国的文化主要以经典著作《尚书》、《诗经》、《周礼》等为代表,封
建礼制开始形成,儒家思想在这个时期得到了初步的发展。
2.中古阶段(约公元220年-公元1279年)
中古时期,中国经历了三国、隋唐、宋元等多个王朝的更替。
这个时期,中国文化开始发展壮大,佛教、道教和儒家三教并举,互相影响。
佛
教的传入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和艺术形式,诗词和绘画等文艺作品也有了
很大的发展。
此外,科技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如造纸术、火药和指
南针的发明。
3.近代阶段(约公元1279年-1949年)
近代时期,中国经历了元明清三个朝代的统治。
在明清时期,中国的
传统文化进一步成熟和发展。
文人墨客崛起,绘画、书法、诗词等艺术形
式达到了巅峰,封建礼制和儒家思想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更加深远。
此时期
的文化以四书五经为代表,儒家思想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想。
4.现代阶段(1949年至今)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断吸收外来文化
的影响,并不断与时俱进,保持着自身的特点和活力。
在当今社会,传统
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塑造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和身份认同,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 西学东渐及中断 明末清初,利玛窦、汤若望等欧洲耶稣会士东 来。他们在给中国人带来欧洲宗教神学,也将 近代的世界观念以及自然科技成就广泛传播, 打开了部分中国士人的眼界。 由于宗法专制沉重,雍正年间,随着耶稣会士 被逐出国门,“西学东渐”几近中断,中国对 外部世界的大门日益关闭
• 由于西方工业革命的兴起,中西方的冲突 已成为不可避免之势。 1840年爆发的鸦片战争,以血与火的形式把 中国文化推人了一个蜕变与新生并存的新的 历史阶段。
七、两宋:内省、精致趋向与市井 文化勃兴
• 爆发于公元750年的安史之乱,引发了潜藏 已久的种种危机,中国封建社会经济结构 发生了巨大变迁。 • 与社会政治、经济格局变迁的大势相呼应, 中国文化亦从唐型文化转向宋型文化。
• 两宋理学,不仅将纲常伦理确立为万事万物之 所当然和所以然,亦即“天理”,而且高度强 调人们对“天理”的自觉意识。 • 基本观点: 理一元论 理一分殊 存天理、灭人欲 • 理学是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 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
玄学的兴盛,体现出动乱时代人们对个体存 在意义和价值的关注,而这样一种社会心理 也成为道教与佛教兴盛的土壤。
道教是中国本土的宗教。它酝酿于东汉,发展于 魏晋,至南北朝时期,北魏萧梁陶弘景更以“天 子师”之尊构造道教神仙谱系,叙述道教传授历 史,道教至此基本定型。 与道教勃兴的同时,佛教进入了魏晋南北朝文化 系统。 魏晋南北朝时期儒、玄、佛、道二学二教的相互 冲突、相互整合,造成意识形态结构的激烈动荡。
• 公元前11世纪,周朝建立。 • 周人推行的种种制度典礼,如分封制、宗法制、 礼制,实质上无不渗透着一种强烈的伦理道德 精神。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治主义、民本主义、忧患 意识乃至“天人合一”的致思趋向,皆肇始于 此。
中国传统文化之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之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深厚而独特的文化,起源于公元前2000多年。
在其发展历程中,一个又一个文化传统开始发展结实,形成一种独特的中
国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有三个主要阶段:封建
文化、科技文化和现代文化。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开始于封建时代。
在这一时期,整个中国
采用统一的封建法制,君主代表国家权力,受到庄严尊敬。
封建时期,中
国文化和社会习俗以先秦的《诗经》、《礼记》为宗旨,以家、宗、社、
族为主要文化组织形式,将重要的传统文化如儒家、道教、墨家、法家、
兵家等渗入封建统治。
汉朝至清朝,中国传统文化在封建文化阶段发展至
巅峰。
其次是进入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科技文化阶段。
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中国传统文化由封建文化到科技文化的转变,由文化的活动从宗教活动和
社会活动转变为科学活动。
科学活动开始出现,科学思想、科学理论和科
学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发展科学社会主义。
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
历史进入新的时期,科技文化的发展趋势十分明显。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进入了现代文化阶段。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基本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民族性、国度性是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1840年以前的中国文化)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 (2)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 (3)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 (3)3.三大民族集团 (5)二、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期(夏商周) (6)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 (9)(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 10(二)成熟期(隋、唐——南宋) (11)(三)衰落期(元、明、1840年前的清朝) (16)四、中国传统文化的转型期 (19)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萌发期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1954年陕西西安半坡出土的人面鱼纹彩陶盆,距今约6000年。
陶盆内壁上的人面鱼纹图案,线条生动、明快、形象,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开创了中国传统艺术夸张、变形,不求形似而求神似的风格。
原始文化(指精神文化)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上。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对大自然(如太阳、月亮、大地等)的崇拜。
是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祖先崇拜:对祖先创造生命的崇拜。
在母系氏族社会,主要供奉女性祖先,到父系社会,男性祖先成为供奉对象。
与祖先崇拜密切相关的是生殖崇拜,生殖崇拜反映原始人对自身繁衍、大地母神和万物生育的虔诚祝愿。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发掘了陶塑孕妇裸体像(高腹丰臀、乳房硕大)。
红山文化陶塑孕妇裸体像图腾崇拜: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宗教形式。
“图腾”(totem)是印第安语,意为“他的亲族”。
原始人相信每个氏族都与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着特殊的亲密关系,此物(多为动物)即成为该氏族的图腾——保护者和象征。
龙、凤就是中华先民崇拜的图腾物,它们是经过抽象概括出来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第二章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2.百家争鸣。中华文化的轴心时代。 儒家:孔子创立,思想体系是礼乐和仁义。孔子名丘,
字仲尼生于前551一前479年。孔子为儒家构建了一个体 大思精的政治伦理体系。他主张“仁,仁者爱 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非礼勿视,非礼勿 听。”他整理“六经”,传授“六艺”。著有《论语》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听其言而观其行”。孟子主张实行王道与仁政。
首先尊儒术、兴太平产生结果的是在文学方面。乐府大力采集民歌 是汉武帝“独尊儒术”的表现,广采“秦楚之乐,赵代之讴。”出 现了如李延年那样的能歌善武之人,五言这一中国诗歌史上时诗体, 在汉代人的歌唱中培养了出来。经过建安时代的慷慨悲歌,使中国 成为诗的国度。
其次武帝时代的政治理念是霸王道杂之。汉宣帝说:“汉重要家自 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到汉元帝上台后提拔了一大批名儒来 主政,西汉宽政减刑、不与民争利言论得以实行,儒学独尊的地位得 以确立。秦始皇与汉武帝殊途同归。
②秦文化一统的举措 秦统一文化的措施,开启了以政治暴力钳制思想文化的恶劣先例,但
它增进了秦帝国版图内广阔地域间人们社会生活乃至文化心理的同 一性,从而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秦朝确立的大 一统国模式和整齐划一的文化形态,对后世影响深远。秦的暴政导 致二世而亡,只存在了15年,但“秦”作为中华文化共同体的代号 流播世界。西汉的“CHINA”,东洋的“支那”,都是“秦”变音后 的音译。 秦亡之后,汉代统治集团,继续探索建立大一统帝国的模式,到汉武 帝时更加完善。司马相如将其概括为:“出德号,省刑罚,改制度, 易服色,革正朔”。即在首都、国号、律令、官制、历法、服色、 旗帜诸方面都重建统序。武帝规定以正月为岁首,色尚黄,数用五,定 官名,协音律。实现了“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政治大一统与文化 大一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第一节上古:中国文化的产生一、中国人的起源○元谋猿人(云南),距今170万年,我国境内最早活动的猿人。
○蓝田猿人(狭西),距今80万年。
○北京猿人(北京),距今60万年,能使用原始石块,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北京),距今20万年—1万年左右。
二、原始物质文化原始物质文化是指原始社会人化自然过程中所创造的实体文化。
我们可以把原始物质文化分为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加以介绍旧石器时代,相当于人类历史上从原始群到母系氏族公社出现的时期。
共经历了大约二三百万年。
主要特征是猿人使用的工具是简单加工的石块(打制石器)。
那个时代的工具主要是用石英岩和燧石制成的大型砍砸器、小型尖状器和刮削器。
另外北京猿人已经熟练的使用火。
能使用天然火,这是北京猿人征服自然、人化自然的重要本领。
火能用来躯寒照明,围捕猎物,还可以烧烤食物,熟食能促进身体和智力的发明。
火的使用标志着人与动物的最后诀别。
新石器时代,开始于公元前7000年。
中国人广泛使用经过磨光或钻孔加工的工具器型有石斧、石刀、石铲、石凿和石梨等。
粗糙的陶器也广泛出现。
三、原始观念文化在原始先民宗教崇拜的对象方面,大致分为自然崇拜、生殖—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三大类。
(1)自然崇拜: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对大自然的崇拜是先民最原始的崇拜形式之一。
在仰韶、屈家岭等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陶器上,有不少表现太阳图形的纹饰。
也有以动植物和自然物形象为纹饰内容的。
这些反映的就是原始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
自然崇拜对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起到了积极作用。
☆自然崇拜是以灵魂不死、万物有灵为基础的多神崇拜。
(2)生殖—祖先崇拜。
先民对自身的繁衍非常关注,由此产生帜热的生殖崇拜。
而且,生殖崇拜与祖先崇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生殖崇拜根源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包括对女性和男性的崇拜。
女性被先民认为是繁殖人种的决定因素,因此,人们把女性作为创世神、始祖神加以顶礼膜拜。
后来,随着男性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便转向了男性崇拜。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doc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或人类化。
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了文化。
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知道其起源问题。
(1)炎黄文化炎黄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狭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炎帝、黄帝时代的文化或炎黄时代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本讲所说的炎黄文化,主要取狭义,有时也涉及广义的内容。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二帝伟大历史功绩,早在《逸周书》、〈〈国语〉〉、〈〈周易·系辞〉〉等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
相传炎黄神农氏率领其部落作耒耜,教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
据晋皇甫谧《帝王世家》》和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载:炎帝为民采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即今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的鹿原坡。
黄帝的功绩则在于率领其部落养蚕制丝、始作农裳,伐木构材、筑造宫室,创造文字,制造历法并发明指南车,备厂险夷,艰难拓殖,将中华原始文明推想了新的历史阶段。
据司马迁〈〈史记〉〉载,“黄帝驾崩,葬于桥山“,即今天陕西黄陵市桥山区。
同时,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功绩还在于,立足中原,建立国家雏形,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
据〈〈国语·晋语〉〉,〈〈史记·帝本纪〉〉载:“昔少典氏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
”少典部族居住在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与有娇氏通婚,生下黄帝和炎帝。
黄帝居姬水,炎帝居姜水。
有学者认为,黄帝生于今陕西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陕西宝鸡姜水一带。
黄帝部落东渡黄河,顺中条山和太行山朝北方向发展,直达山西南部黄河之滨和河北一带。
与此同时,炎帝部落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直达河南山东一带。
在氏族部落的繁衍过程中,炎帝部落与东南的黎族部落发生冲突,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援。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发展的结晶。
其起源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的远古时期,经历了多个朝代和历史阶段的演变与传承,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做一简要探讨。
【远古时期的萌芽】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国的祖先就已经开始了文化的创造与积累。
他们以生产生活为基础,创造了简单的语言文字、舞蹈乐器、器皿工具等。
在此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形成了原始的宗教观念、道德准则和生活方式,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
【夏商周时期的充实】夏商周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历史正式进入文明社会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伟大的文化成就,如甲骨文、六艺、诗经等。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是人类历史上已知的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它记录了夏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信息,为后世的历史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是古代中国帝王贵族的必备修养,代表了当时社会的最高水准。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记载了夏商时期社会的风俗民情,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秦汉魏晋时期的繁荣】秦汉魏晋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期,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辉煌时代。
在这一时期,我国的文化在政治、经济和思想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特别是在文学、艺术和科技领域,达到了巅峰。
诸葛亮、陶渊明、司马迁等一批杰出的人才相继涌现,为中国古代文化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文化遗产。
同时,兵法、医学、数学等学科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后世乃至整个世界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唐宋明清时期的继承】唐宋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不仅保留了古代文化的精华,还融合了外来文化的精髓,形成了独具魅力的中国传统文化。
在这段时期里,诗词、绘画、戏曲、建筑等方面都取得了杰出成就,成为世界瞩目的文化瑰宝。
唐代诗人杜甫、李白、宋代画家米芾、明代戏曲家汤显祖、清代建筑大师李纯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杰出代表,他们的作品至今仍被后人传颂。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涵盖面广,门类众多,其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而不可能是同步的。
但从历史行程看,也有其一致性,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阶段。
(一)雏形期历史学家习惯地把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称为远古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萌芽于这一现代人看来极为遥远的时期。
我们常说自从有了人,就开始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也就有了人在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远古源头正是因此而被逻辑地确定的。
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呈多元状态,不但黄河流域,而且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甚至东北地区等北方地区以及青藏高原,都有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广泛发现。
从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到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再到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山顶洞人,在这样一个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萌生并发展起来。
与多元状态相联系,中国远古时期的文化也就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
原始人不仅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而且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长了才智,不断有所创造发明。
于是,创造了文字,出现了绘画、雕刻、音乐和舞蹈,出现了原始宗教。
原始文化如黄河源头,她的每一片积雪、每一朵浪花,都直接孕育了华夏文化;原始文化的丰富,最终才流淌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在走过了远古的萌芽期之后,至夏、商、周三代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逐渐具备了雏形。
关于夏代的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夏代文化为商、周两代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
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珍贵的科学知识,这是无庸置疑的。
商代是我国历史进入青铜时代的兴盛时期。
这时的文化取得了不少新成就。
商代的历法继承夏历。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一、前文明期:猿人到大禹传子这是中国文化的史前期,它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
二、雏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尽管这一时期华夏组的宏大空间(“中国”)还很有限,尚没有对南北四方产生足够的作用力,但中国文明的基石已初步奠定,象形会意的汉字、儒墨道法等诸子思想、伦理宗法等等都对后世影响甚巨。
三、定型期:秦汉如果向前追溯,一统帝国文化的端绪应该溯源至春秋战国之际,因为其时所发生的第一次社会大变革和文化大转型,已经寓合着政治的大一统和文化的大一统。
四、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这一时期,与庄园经济和门阀贵族政治相表里,精神领域里神学弥漫,儒、道、玄、佛各擅胜场,影响着思想意识各文化门类。
五、强化期:唐中叶至明中叶唐代前后期的转折,规范了中国文化史后半段的大致框架。
唐宋以降的一年间,中国文化在自身的发展中,总体上已显示出走出中古文化故辙的种种动向,韵语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可以称之为近古文化期。
六、转型期:明末迄今这一阶段,已先期完成现代转型的工业西方以炮舰加商品打开了中国封闭的国门。
中国文化第一次遭遇到“高势位”文化的入侵,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调适、融合过程异常艰难也异常痛苦,中国文化在制度、物质、行为、精神诸层面进入现代转型期。
扩展资料:一、文化起源中国传统文化起源于远古文化时期的神农氏时代以前,依据中国历史大系表顺序,经历了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黄帝轩辕氏、尧、舜、禹等时代,《先秦史》云:“吾国开化之迹,可征者始于巢、燧、羲、农。
”;形成具有丰富多彩文化元素的灿烂文化。
二、词目译在中国,“文化”一词,古已有之。
“文”的本义,系指各色交错的纹理,有文饰、文章之义。
《说文解字》称:“文,错画也,象交文。
”其引申为包括语言文字在内的各种象征符号,以及文物典章、礼仪制度等等。
“化”本义为变易、生成、造化,所谓“万物化生”,其引申义则为改造、教化、培育等。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汇编)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汇编)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涵盖面广,门类众多,其发展必然是不平衡的,而不可能是同步的。
但从历史行程看,也有其一致性,可以大致划分为以下阶段。
(一)雏形期历史学家习惯地把文字产生以前的历史称为远古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正是萌芽于这一现代人看来极为遥远的时期。
我们常说自从有了人,就开始了人类社会及其历史,也就有了人在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远古源头正是因此而被逻辑地确定的。
在中国大地上发生的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呈多元状态,不但黄河流域,而且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甚至东北地区等北方地区以及青藏高原,都有旧石器及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的广泛发现。
从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到马坝人、长阳人、丁村人再到柳江人、资阳人、河套人、山顶洞人,在这样一个从猿到人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萌生并发展起来。
与多元状态相联系,中国远古时期的文化也就呈现出多姿多彩的状态。
原始人不仅在劳动中创造了语言,而且通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提高了技能,增长了才智,不断有所创造发明。
于是,创造了文字,出现了绘画、雕刻、音乐和舞蹈,出现了原始宗教。
原始文化如黄河源头,她的每一片积雪、每一朵浪花,都直接孕育了华夏文化;原始文化的丰富,最终才流淌出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传统文化在走过了远古的萌芽期之后,至夏、商、周三代伴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逐渐具备了雏形。
关于夏代的文化,虽因文献不足,还看不到它的全貌,但正如孔子所说,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夏代文化为商、周两代文化繁荣奠定了基础。
夏朝是我国第一个奴隶制政权。
夏代的历法,是我国最早的历法。
保存在《大戴礼记》中的《夏小正》就是现存的有关“夏历”的重要文献。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夏代农业发展水平,保存了我国最古的珍贵的科学知识,这是无庸置疑的。
商代是我国历史进入青铜时代的兴盛时期。
这时的文化取得了不少新成就。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价值
道德伦理
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 、智、信等道德伦理,有 助于提高个人道德修养和 社会道德水平。
民族认同感
传统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 要标志,有助于增强民族 凝聚力和自豪感。
文化软实力
传统文化是国家文化软实 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 于提升国家形象和国际影 响力。
夏、商、周时期
总结词:文化形成
详细描述:夏、商、周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政治制度的完善,中华文化逐渐形成。这一时期 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甲骨文、青铜器、礼制等,它们在文字、艺术、哲学等方面为后世文化的发展 奠定了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
总结词:文化繁荣
详细描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但文化却取得了巨大的发展。诸子百家争鸣,各种思想流派涌现,形成了中国历 史上第一次文化繁荣。这一时期的代表性文化成果包括《诗经》、《尚书》、《论语》等,它们在文学、哲学、历史等方面 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资源。
05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
护
通过法律、行政、教育等手段,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如 民间艺术、传统工艺、民俗活动 等。
古籍整理与出版
对古代文献进行整理、修复和出 版,让后人能够了解和继承中华 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文化遗址保护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历程概述
目录
•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 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 •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 • 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01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
远古时期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和发展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具有深厚的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它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经历了多个朝代的演变和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明。
一、远古时期的传统文化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华民族的祖先们创造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元素,如汉字、传统节日、礼仪习俗等。
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最早的汉字出现在商朝的甲骨文中。
此外,远古时代还形成了许多神话传说,如《山海经》等,这些传说反映了古代人民对自然、生命和社会的认识。
二、夏商周时期的传统文化夏商周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特点。
夏商周时期的国家制度、礼制、音乐、舞蹈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例如,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当时社会秩序的象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夏商周时期还出现了一系列重要的哲学思想,如儒家、道家、墨家等,这些哲学思想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传统文化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
各个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和思想碰撞,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如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提出了各自的政治、哲学、伦理主张,形成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繁荣局面。
此外,春秋战国时期还出现了《诗经》、《楚辞》等重要的文学作品,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秦汉时期的传统文化秦汉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另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统一性。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了一系列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如统一度量衡、统一文字等,加强了中华文化的一致性。
汉朝时期,儒家思想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此外,汉朝还开通了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的文化交流。
五、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传统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的一个多元并存、交融发展的阶段。
这一时期的传统文化具有明显的交融性,如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中国传统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最丰富的文化之一,承载着数千年的历史和智慧。
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演变,不断吸纳外来文化,最终成为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传统文化。
1. 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的先民社会。
在这个时期,人们开始使用石器,开启了文明的起源。
他们通过狩猎、采集和农耕生活,逐渐形成了最初的生活方式和思维观念。
这些原始社会的经验和智慧逐渐积累并传承下来,为后来的文化奠定了基础。
2. 发展随着先民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
商代和周代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重要阶段。
商代是中国最早的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它的兴衰和物质文化的变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而周代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黄金时期,包括了封建社会的建立、礼乐制度的确立等重要事件。
周代的思想家们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孔子、老子等。
3. 特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独特的特点,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儒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以“仁者爱人”为核心,强调人伦道义和社会秩序。
这种思想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重心,注重社会稳定和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
除了儒家思想,中国传统文化还包括了道教、佛教等思想的影响,形成了多元而丰富的文化体系。
4. 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它塑造了中国人民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强调了家庭、亲情、友情和社会责任等重要概念。
中国传统文化也对艺术、文学、哲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在国内外都享有盛誉。
此外,中国传统文化还对世界其他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推动了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的共存。
5. 传承与发展传承与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
现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新的挑战和变革,传统文化需要适应新的环境和需求,才能继续发扬光大。
在传承方面,教育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理解是非常必要的。
同时,传统文化也需要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以创新的方式在新的领域发展,提高传统文化的时代性和吸引力。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政治上的强盛、宽容、开放,造就了一个丰富热 烈的艺术世界。唐代诗歌创作热情高涨,留下了许多 脍炙人口的诗篇,绘画在唐代已有明确的分科,人物 画极盛,书法在唐代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等,造就了 一批杰出的诗人、画家、书法家、散文大家。
人物画仍然是主流,并且由于佛教艺术的传入,中 国宗教绘画开始繁荣起来。
书法成为中国独特的艺术形式,以王羲之、王献之 父子为代表的一大批文人士大夫书法家在这一时期出现, 被称作书法艺术的一大高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汉唐时期
隋、唐不仅继承了南北朝汉族传统的封建文化, 而且还采撷了国内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精华,体现出兼 容并包的宏大气派,造就了一个辉煌灿烂的时代。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五、宋元明清时期
辽夏金元的统治体现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 的冲突与融合。这造成了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冲 突的双重效应,元代蒙古人把汉族士人文化践踏 得支离破碎,科举一度中止,文人仕进之路堵塞, 于是一部分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
汉文化被少数民族吸收,元帝国对欧亚大陆 的征服,西方人的涌入,也带来了异邦的先进文 化,在外域文化输入的同时,中国文化也源源不 断地传入欧洲。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四、汉唐时期
秦汉以后,中国历史进入了分裂、动乱的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文化打破了秦汉帝国所形成的 以经学为核心的一元文化格局,出现了内容更加丰富、 更加生动活泼的多元发展局面。
在宗教方面,玄学兴盛成为道教和佛教发展的土壤。 五胡乱中原不仅使得大量的少数民族进入中原地区并融 入汉族,还通过南渡繁荣了江南地区文化。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完整版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
而丰富的文化传统。
本文将从古代至现代,细致地探讨中国传统文化
的完整发展历程。
古代时期,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夏、商、周三个朝代。
在夏朝时期,人们开始书写甲骨文,这标志着中国文字的起源。
商朝
时期,青铜器的盛行体现了古代中国工艺美术的特点。
周朝时期,儒
家学说开始兴起,孔子等思想家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
这一时期,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形成并得到了传承和发展。
进入中古时期,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兴起和统治,也为中国传统
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隋朝的大运河和均田制,唐朝
的大永初政策和科举制度,宋朝的王安石变法和文学艺术等,都是中
国传统文化在中古时期的重要表现。
元明清时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更加深入人心,包括了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形成了中
国传统文化的多元化格局。
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也得到了继续传承和发展。
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以及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对中国
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时,现代中国传统文化
的传承也体现在文化产业的繁荣、书法绘画的传承、传统戏曲的发展
等方面。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不仅漫长而丰富多彩,更是凝聚
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结晶。
今天的中国,正以崭新的姿态继续
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共融作出积极的贡献。
愿中国传统文化的璀璨之光永远闪亮于世界的文化舞台上。
中华文化渊源流程
中华文化渊源流程中华文化的形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历经多个时期,逐渐发展成熟。
以下是中华文化的主要发展历程:1. 史前期:这一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从猿人到大禹传子。
在这个阶段,中华文化的雏形开始形成,包括原始物质文化的发展,如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的出现,以及原始精神文化的发展,如原始宗教和艺术的萌芽。
2. 雏形期: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国文明的基础已经初步奠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华夏族的疆域逐渐扩大,与周边民族的文化交流也日益频繁。
在这个时期,汉字的发展为中国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同时,诸子百家的兴起也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注入了多元化的思想元素。
3. 定型期:秦汉时期。
这一阶段标志着中国文化的定型。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了一系列的文化统一措施,如统一文字、度量衡等,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文化的核心元素。
汉朝时期,儒学成为主流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融合期: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民族融合和外来文化的交流。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佛教的传入,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形成了多元的文化格局。
同时,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融合也促进了中国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5. 强化期:唐中叶至明中叶。
唐朝时期,中国经济发展达到了巅峰,文化艺术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唐诗、宋词、元曲等文化艺术形式的发展标志着中国文化的繁荣。
明朝时期,儒学复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 转型期:明末迄今。
这一阶段的特点是中西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工业文明的兴起,中国传统文化受到了挑战和冲击。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文化,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总之,中华文化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文化不断吸收、融合各种外来文化和民族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体系。
传统文化发展历程
传统文化发展历程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内容,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独特的文化体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华夏文明、夏商周文明等一系列古代文明的兴起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这个阶段,包括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各种思想流派相继兴起,为后来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传统文化在历史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变迁,中国传统文化逐渐发展壮大。
在历史的长河中,汉朝、唐朝、宋朝等一系列朝代相继兴起,各种文化形式与艺术表现形式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在这个阶段,包括诗歌、书法、绘画、戏曲等各种文化形式相互融合,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三、传统文化在现代的传承与创新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在进行创新。
在当代中国,包括书法、绘画、京剧、传统医学等各种传统文化形式依然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同时也不断接受新的文化元素和创新,形成了融合古典与现代的独特文化现象。
四、传统文化的全球传播随着中国的国际影响力逐渐提升,中国传统文化也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传播。
包括汉语、太极拳、中医、茶道等各种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世界各地得到了热烈欢迎,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总而言之,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体系,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注入了强大的力量。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传统文化在传承与创新中继续焕发着独特的魅力。
愿我们共同努力,传承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让其在当代社会中继续绽放光彩。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张课件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概述-张课件 (一)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多个方面,从哲学到文学,从艺术到道德,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发展的智慧结晶。
下面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进行简要概述。
1.奠基阶段(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221年)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阶段是从商周时期开始的。
在此时期,典籍《诗经》和《易经》问世,儒家学说开始兴起,齐物论成为孟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学说和墨家学说也相继出现。
2.发展阶段(公元前221年-公元618年)秦汉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阶段,此时儒家学说的盛行使得孔子教育思想及儒家经典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论语》、《孟子》、《大学》、《中庸》等儒家经典在此时期逐渐成为考试科目,儒学成为官员必修学科,理论体系逐渐完善。
同时,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佛教文化也在中国继续发展。
3.繁荣阶段(公元618年-公元1368年)隋唐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繁荣阶段,唐代诗人李白、杜甫等诗人在文学领域有重大贡献,隋唐时期也是儒家学说和佛教文化相互渗透的时期。
此时期的代表作品有《四书五经》以及儒家经典《大易》《周易》《春秋》等。
4.变革阶段(公元1368年-1911年)明清时期是中国传统文化变革的时期,儒家学说逐渐失去原有的威望,科举制度被废除,终止了繁荣了近千年的科举文化。
此时期,南明学人开始了对朱熹学术的批判和反思,并以阳明学说为代表开始逐渐发展。
同时,西方传入的文化也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所影响,如天文学、医学等。
5.现代阶段(1911年以后)20世纪初期,新文化运动兴起,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思想逐渐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此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胡适、鲁迅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到了新的发展,也吸引了更多的国际关注和学者的研究。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历程,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它不仅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表现。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分为四个大的时期(四大阶段):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孕育期1.时间:原始社会时期:从最早的原始文化算起,中国文化已有200万年的历史。
大约在距今7000年前,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
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
2.原始艺术与原始宗教:原始艺术主要有:模仿劳动动作的舞蹈,以及陶塑、陶绘和木雕、骨雕。
原始宗教主要有: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和图腾崇拜。
二、中国传统文化的雏形期1.时间:夏、商、周时期,具体是公元前2070年至公元前221年(共约1800多年)。
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成果,夏代始年约为公元前2070年,夏商分界约为公元前1600年,商周分界为公元前1046年。
2.各代文化特征夏文化特征:尚忠。
从鲧、禹治水的故事可知,恪尽职守,英勇无畏,实干苦干,是夏文化的基本精神气质。
商文化特征:宗教色彩很浓,可称之为神本文化。
西周文化特征:(1)以神为本的文化逐渐向以人为本的文化过渡,即人本文化取向。
(2)农耕文化取向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的总特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
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浪潮。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轴心时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格局。
孔子、孟子、老子、庄子、韩非子、墨子、荀子是最杰出的思想家。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定型期总特征:制度化、模式化、程序化。
又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一)发展期(秦汉——魏晋南北朝)秦汉时期:①开拓、进取、创新是秦汉文化精神的主旋律。
②思想文化统一。
最重大的文化活动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①社会虽动荡,但文化多元,生动活泼,是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②兴起了一股新的文化思潮——玄学。
玄学由老庄哲学发展而来,着眼点在于思考个体的人生意义与价值,崇尚精神自由。
这影响了中国文人的生活情趣。
③佛教与道教勃兴,发展到隋唐时期,与儒学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
(二)成熟期(隋、唐——南宋)隋唐时期:①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隆盛时代,气度恢宏、史诗般壮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发展、分期一、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文化的本质是人化或人类化。
有了人就开始有了历史,也开始了文化。
所以,学习中国传统文化,首先要知道其起源问题。
(1)炎黄文化炎黄文化也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中华文化或中国传统文化;狭义的炎黄文化,可以理解为炎帝、黄帝时代的文化或炎黄时代中华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本讲所说的炎黄文化,主要取狭义,有时也涉及广义的内容。
炎帝神农氏和黄帝轩辕氏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黄二帝伟大历史功绩,早在《逸周书》、〈〈国语〉〉、〈〈周易·系辞〉〉等先秦文献中就有记载。
相传炎黄神农氏率领其部落作耒耜,教种五谷、遍尝百草、发明医药,日中为市,首倡交易,是中华农耕文明的创始者。
据晋皇甫谧《帝王世家》》和南宋王象之《舆地记胜》载:炎帝为民采药治病,来到南方,因误尝“断肠草”“崩葬长沙茶乡之尾,”“炎帝墓在茶陵县南一百里康乐乡白鹿原。
”即今湖南省株州市炎陵县的鹿原坡。
黄帝的功绩则在于率领其部落养蚕制丝、始作农裳,伐木构材、筑造宫室,创造文字,制造历法并发明指南车,备厂险夷,艰难拓殖,将中华原始文明推想了新的历史阶段。
据司马迁〈〈史记〉〉载,“黄帝驾崩,葬于桥山“,即今天陕西黄陵市桥山区。
同时,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其功绩还在于,立足中原,建立国家雏形,为中华民族的多元文化统一奠定了基础。
据〈〈国语·晋语〉〉,〈〈史记·帝本纪〉〉载:“昔少典氏娶有娇氏,生黄帝、炎帝。
”少典部族居住在今陕西、甘肃交界处,与有娇氏通婚,生下黄帝和炎帝。
黄帝居姬水,炎帝居姜水。
有学者认为,黄帝生于今陕西黄土高原,炎帝生于今陕西宝鸡姜水一带。
黄帝部落东渡黄河,顺中条山和太行山朝北方向发展,直达山西南部黄河之滨和河北一带。
与此同时,炎帝部落沿渭水,黄河向东发展,直达河南山东一带。
在氏族部落的繁衍过程中,炎帝部落与东南的黎族部落发生冲突,炎帝战败,向黄帝求援。
黄帝和炎帝联合,与蚩尤率领的九黎族部落发生“涿鹿之站”,蚩尤战败,被杀。
后来,黄帝与炎帝部落又发生“阪泉之战”(今河北涿鹿东南),炎帝败北,南迁(今长江流域,湖南,湖北等)。
黄帝统一了黄河流域的大片土地,从此成了华夏集团的代表。
随着时间的推移,以炎帝与黄帝为代表的两古族融合发展,沿向四方,后经夏、商、周及其后的发展,使中国境内的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等各有特长的氏族部落融合为一个以中原族体为主体,包括四方民族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大家庭。
几千年来,炎黄二帝作为中华民族始兴和统一的象征,对于海内外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和增强凝力、向心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而以炎黄子孙为荣,以同源同祖为荣,已成为维护民族大团结和祖国统一的感情纽带和精神力量。
当然,黄帝时代的仓颉造字也是功不可没。
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官,他的出生地是今陕西白水县史官村。
文字的发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有了文字,中国历代的文明创造才能通过文字载体而时代相传。
汉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
〈二〉〈〈周易〉〉文化理论化、系统化的中国传统文化的起源与形成,长时间一直是学术界关注和讨论的问题。
多数学者都认为〈〈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之一,其影响于后世既远切深。
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所说:“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
”易道博大精深,实为我中国传统文化的大根大本。
现今传世的〈〈周易〉〉,包括〈〈易经〉〉、〈〈易传〉〉两大部分。
〈〈易经〉〉包括六十四卦和卦辞、爻辞。
卦是象征性的符号。
卦由爻组成。
爻有阳爻,阴爻。
“—”为阳爻,“——”为阴爻,代表两种相反的性质或具有相反性质的事物或作用。
“—”和“——”三叠,形成八种组合形式,称为八卦,其图象和名称分别为:(见左图)乾、坤、震、巽、坎、离、艮、兑,分别代表天、地、雷、风、水、火、山、泽。
从卦的阴阳爻搭配上,可以看出古人对事物的某种认识和理解,八卦两两相叠,组合成六十四卦,六十四卦皆有名称。
古人称八卦为经卦、六十四卦为别卦。
在〈〈周易〉〉中,六十四卦,每卦有卦辞;一卦由六爻组成,每爻也有爻辞。
卦辞和爻辞合起来,就是《易经》的经文,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第一部成书。
需要指出的是,《易经》虽然是以六十四卦成文的,但又并不是单纯卜筮性质的著书,其内容涉经济、政治、军事、教育、家庭和自然界的各种现象,是对当时社会生活及人们对外部世界认识的系统总结。
《易传》对《易经》的卦象、卦辞、爻辞作了注释和阐发,更加具有义理性。
它包含《彖》上下、《象》上下、《系辞》上下、《文言》、《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
对“经”而言称为《十翼》,又称〈〈易大传〉〉这样《周易》就发展为一部内容博大精深的哲学著作,它包括的重要哲学思想有:本体论,辩证法,天人学说,人生哲学,社会伦理道德等等。
其中对宇宙运动变化的规律论述得最为深入,并将其视为社会及人生变化的基础,因此“易”可解释为宇宙变化之大历程,及变易变化的意思。
关于《周易》的作者与创造时代,传统的说法是《汉书·艺文志》所谓的“人更三圣,世历三古”。
唐代训诂学家颜师右(581-645)注曰:“伏羲为上古,文王为中古,孔子为下古。
”就是说,伏羲氏始画八卦,周文王演为六十四卦并作卦爻辞,孔子作《易传》认倡明《易经》。
这种观点在汉代广为学者所接受。
后来,东汉马融又提出周公制作爻辞的观点,遂又南宋打哲学家朱熹的“人更四圣”说。
今天学术界一般认为,《易经》产生于殷周之际,《易传》完成于战国末期,都不是一人一时所为,是历史的产物。
《周易》是中国文化的“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也是一部以占噬为源头活水和外在形式的特殊的文化典籍和哲学巨著。
其价值在“学”,不在“术”。
“学”是将周易经传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解释和阐发其中的哲理,“术”则视周易为算命方术,为人占卜吉凶祸福,因此,我们在学习和研究周易的时候,也要明确这一点,切不可把两者混为一谈。
否则就会迷失方向。
《易传·系辞上》把自然,社会,人生联系起来对包括世界观在内的宇宙生成论做了一个最高的概括与表达:“《易》有太极,是生两议,两议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是故发象莫大乎天地,变通莫大乎四时。
”“太极”谓世界的本体,“两议”谓阴阳。
自然的演化,产生了阴阳,阴阳化生万物。
这是中国最早的,也是最富理论性的宇宙生成论。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它表现了中华先祖们对人类生存环境的自觉意识和理性抽象,字引导后世充分认识自己的生存环境,“发象天地,变通四时,”顺天而行,变动不居,遵循自然之道,才能驱弊以尽利,逢凶化吉,成就大业。
《易经》本身是个占卜的书,带有一定的神秘,即迷信色彩,仅此不会又太大影响。
《易经》把它哲理化,使得它对中国的哲学,文化,特别对人们的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又以下几个方面:“天人合一”的整体思维。
《易传。
说卦》曰:”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叁天两地而倚数,观乎于阴阳而立卦。
(由数所占噬出来的64卦象,明确地包罗了天、地、人的万物之象)。
《易传·系辞下》曰:“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
兼三才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
三才之道也。
”《易经》64卦每一爻的六爻中,上面两爻象征天,中间两爻象征中间人人,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易转·彖·乾》曰:“乾道变化,各正性命。
保合太和,乃利贞。
”(”太和”是天地人整体运动的最佳状态)。
“一阴一阳之谓道”的辨正思维。
《易传·系辞上》曰:“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任何事物都有阴阳,任何变化都是离不开阴阳,阴阳相互依存,相反相成,这就是自然之道)。
“是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乾知大始,坤作成物。
”(天地自然以至人间社会,一切都是“有对”的。
刚与柔,天与地,乾与坤,日与月,寒与暑,男与女等等。
惟其如此,天地之间才有变化。
其变化的动因是对立石的相推,相荡造成的变化。
)《易经·泰》九三爻辞曰“无萍不陂,无往不复。
”《易传·彖·丰》曰:“日中则昃,日盈则食。
天地盁虚,与时消息,而况人乎,况鬼神乎?”(一切对立的两各方面都是相互转化的)。
穷变通久的变易思维。
《易传学辞下》曰:“《易》之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固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为变所适。
”(这是《易传》在论《易经》,而《易经》自身同样充满着变易气息。
用司马迁的话说“《易》长于变”。
)《易传·系辞下》曰:“易穷则变,变则通,通作则久。
”《革卦·彖传》曰:“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大矣哉。
”(革命一词即出自这里,认为商汤灭夏,武王灭商,这些都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革命,体现了变革的精神。
)可以说“变易”是《周易》的典型性格,精微灵魂和深邃奥秘之所在。
不懂“变易”也就不懂《周易》,《周易》是一部以讲哲理的典籍,也是古代先民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积累的对宇宙人生体验的智慧和结晶。
它不仅第一次将华夏民族的原始记忆和意象上升到了理性的高度,抽象和凝聚成整体思维,辩证思维,易变思维等几本的思维模式,而且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安身立命,尽利向吉的为人处世之方,特别是陶冶乐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
正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钱穆所说:“《易经》本来是当时占卜人事吉凶用的书,但中国后代的人生哲学,却由此有所渊源。
“这里仅举几个例子,以为说明。
崇德广业德全面发展。
《易传·系辞上》曰:“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
”《易传·系辞下》曰:“精义入神,以致用也。
利用安身,以崇德也。
”见几而作德行动准则。
《易传·系辞上》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
君子修此三者,故圣也。
”物极必反的人生规律。
"《易传·文言·坤》"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易传·系辞下》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
故恶积而不可掩,罪大而不可解。
”安不忘危的忧患意识。
《易传·系辞下》曰:“《易》之兴也,其于中古者?作《易》者,其有忧患乎?”vvvvv“危者,安其位也。
亡者,保其存者也。
乱者,有其治者也。
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
“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易传·象·乾》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博大胸怀。
《易传·象·坤》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与天地合德的超越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