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论文】 微生物论文参考文献精选

合集下载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的论文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的论文

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关系的论文微生物对人类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有哪些相关的论文呢?下面是小编为你精心整理的微生物与健康关系的论文,希望对你有帮助!微生物与健康关系的论文篇1摘要:微生物对人类最重要的影响之一是导致传染病的流行。

微生物导致人类疾病的历史,也就是人类与之不断斗争的历史。

微生物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也相当奥秘,有的好就能为人类的健康事业做出很大的贡献。

作为可以思考的人类,我们的身体远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单纯,从降临到这个世界上那刻起,我们便不是作为单独的生命存在着。

关键词:微生物人类健康重要性很多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以引起疾病,但从进化史来看,这些微生物早已适应了人类提供的环境,同时为我们的健康所必需,凭着想多学点关于微生物与健康方面的知识,多了解我所生活的世界,生活环境。

一、什么是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的微小生物的总称。

形体微小,结构简单,通常要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看清楚的生物,统称为微生物。

作为面向全校非生物类专业大学生的一门公共选修课程,对微生物学的知识结构根据本课程的特点有所侧重,本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种类如细菌、真菌和病毒的结构和特点、微生物遗传和微生物免疫学等基础知识;通过基础知识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什么是微生物? 微生物长的什么样子?以及微生物的生活习性等具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并且在内容中,穿插某种病原菌会引起什么疾病等内容。

[1] 人类既然生活在微生物的世界里,那么一些和我们紧密生活在一起的微生物通常对人体无害,甚至可以幫助我们消化食物和产生人体所需的物质,如维生素等。

更重要的是,當有致病性微生物入侵的时候,人体往往还得靠這些共生菌一起将它们驱逐出去。

只是当人体的免疫力因先天或后天的种种因素而变差時,有些共生菌就会立刻翻脸,露出狰狞的面目,进一步侵入宿主体內的组织和器官,造成致命的感染。

因此,保持身体健康有一部分也意味着维持人体和共生菌之間的微妙平衡,而达到一种互利的关系。

微生物技术论文2400字_微生物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微生物技术论文2400字_微生物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微生物技术论文2400字_微生物技术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微生物技术论文2400字(一):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实践探析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深入贯彻,环保理念在我国逐渐广泛推进深入发展。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资源,随着水源污染问题的加重,人们开始重视对水源的治理。

笔者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角度出发,阐述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分析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应用方式,在文章的最后,重点分析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关键词:固定化微生物;水污染;水治理;应用在水污染现象加剧的情况下人们对环境治理提出新要求,为保证水环境的健康,为保证用水安全人们创新了污水处理技术,开始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运用在水环境治理中,充分利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来治理水污染。

从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运用来看,该技术属于新兴技术,被积极推广运用之后在具体的运用中采用物化方式,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限定在区域之内,高度富集来处理废水。

1.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在水环境治理中运用的技术原理从污水处理技术发展的角度来说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作为新兴技术,被积极推广运用有很高的价值。

在具体的实践运用中采取物化的方式将微生物固定在载体上,限定在特定的空间区域内富集,之后对污水进行处理。

运用这种技术生产出不易溶解的固定化小球,依赖微生物密集程度高和活性强的特征,连续使用净化污水。

在经过固定化处理之后的微生物对环境有很强的适应能力,即使是酸碱度比较高的环境。

在污水处理的时候能够实现固液分离,微生物还有比较强抵抗能力。

从技术分类来看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常用的固定化生物技术手段比较多,比如吸附法。

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研究中共价结合法是研究中的重点内容,该技术的运用对固定化载体材料造成的影响比较大,需要在使用的时候有很好的把控能力。

2.水污染治理现状2.1人口密集污染水源较多我国多数城市,人口集中,对水源的需求比较大,同样也是水污染严重的区域。

人们生活环境存在污染的同时、生活场所也被严重污染。

微生物论文

微生物论文

食品中的致病微生物与检测方法摘要:食品安全是一个世界性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直接关系人类健康.根据WHO统计,全球每年有近15亿人感染食源性疾病,其中70%是食品中致病微生物污染引起的.根据各医院临床检验和检验检疫部门的统计,在这些微生物中最常见的主要是沙门氏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福氏志贺氏菌等因食源性微生物污染,我国出口食品多次在国外发生退货销毁事件,不仅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损害了中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声誉.因此加强食品中致病微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致病微生物的来源与控制方法1.1采前管理生长环境对果蔬在生长期间有着重要影响。

环境条件主要包括土地状况、有机肥使用、灌溉方式及水源等几个方面。

土地状况:来自几年内饲养过牲畜或曾经放过牧的土地中的灌溉水源极易引入病原细菌。

某些细菌能在土壤中存活数月甚至数年,如Salmonella(沙门氏菌)和Listeria(李斯特氏菌)在用来农田灌溉的污水污泥中能存活数月(Robert,1999)。

另外,洪水流经的区域会对良田和下游水域造成污染,应该对其进行灭菌或消毒处理后再使用。

控制果蔬在生长期间受病源污染的最好办法就是避免使用近期圈养过或放牧过家畜和发过大洪水的土地。

这对货架期短的速食果蔬产品更为重要。

有机肥使用:未腐熟的有机肥含有来自牲畜或人粪便中的致病细菌,应使用完全腐熟的有机肥,完全腐熟的有机肥不含有致病微生物。

另外,,腐熟的池塘污泥不能作为肥料施用,因为其中可能含有病原体并且含有重金属污染。

灌溉方式与水源:自然的地表水如峡谷、湖泊、池塘的水中含有较多的有机质,有利于病原体的滋生与繁殖,用作灌溉水前需检测水中是否含有大肠杆菌,大肠杆菌的存在是灌溉水是否受粪便污染的指标。

地下水不易滋生病原体,但需要进行重金属与农药残留分析。

另外,过度灌溉比滴灌和喷灌更容易扩大病原菌或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果蔬的污染,含有病原微生物的水直接喷灌也易污染果蔬产品。

微生物实验论文

微生物实验论文

兰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微生物学实验微生物的染色与形态结构观察摘要:微生物(尤其是细菌)细胞小而透明,当把细菌悬浮于水滴内,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时,由于菌体和背景没有显著的明暗差,因而难以观察它们的形态,更不易识别其结构,所以需要先将细菌进行染色,借助颜色的反衬作用,可以更清楚的观察到细菌的形态及某些细胞结构。

微生物的染色及形态结构的观察是微生物实验中十分重要的基本技术。

用于微生物染色的染料,是一类苯环上带有发光基团和助色基因的有机化合物。

关键字:简单染色法,革兰氏染色法,细菌的芽孢染色法,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四联球菌,制片,显微镜的使用,油镜观察引言:1.学习并掌握油镜的使用方法2.学习并掌握对细菌进行进行涂片染色的技术3.学习无菌操作技术4.了解革兰氏染色法的原理及其在细菌分类鉴定中的重要性5.学习并掌握革兰氏染色法6.学习并掌握芽孢染色法7.了解芽孢杆菌的形态特征,注意观察芽孢的形态、大小、着生位置原理:1.简单染色法是用一种染料使细菌着色以显示其形态,不能辨别细菌细胞的构造,通常采用碱性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使其着色。

当在中性、弱碱性、弱酸性溶液中,细菌细胞通常带负电荷。

而碱性染料在电离时,其分子的染色部分带正电荷,因此碱性染料的染色部分很容易与细菌结合使细菌着色。

2.革兰氏染色法是1884年由丹麦病理学家C.Gram所创立的。

革兰氏染色法可将所有的细菌区分为革兰氏阳性菌(G+)和革兰氏阴性菌(G—)两大类,是细菌学上最常用的鉴别染色法。

该染色法所以能将细菌分为G+菌和G-菌,是由这两类菌的细胞壁结构和成分的不同所决定的。

G-菌的细胞壁中含有较多易被乙醇溶解的类脂质,而且肽聚糖层较薄、交联度低,故用乙醇脱色时溶解了类脂质,增加了细胞壁的通透性,使初染的结晶紫和碘的复合物易于渗出,结果细菌就被脱色,再经番红复染后就成红色。

G+菌细胞壁中肽聚糖层厚且交联度高,类脂质含量少,经脱色剂处理后反而使肽聚糖层的孔径缩小,通透性降低,因此细菌仍保留初染时的颜色。

微生物学小论文

微生物学小论文

微生物学小论文关键词:原核生物多样性形态结构应用类型能量代谢地球在宇宙中形成以后,开始是没有生命的。

经过了一段漫长的化学演化,就是说大气中的有机元素氢、碳、氮、氧、硫、磷等在自然界各种能源(如闪电、紫外线、宇宙线、火山喷发等等)的作用下,合成有机分子(如甲烷、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水、硫化氢、氨、磷酸等等)。

这些有机分子进一步合成,变成生物单体(如氨基酸、糖、腺甙和核甙酸等)。

这些生物单体进一步聚合作用变成生物聚合物。

如蛋白质、多糖、核酸等。

这一段过程叫做化学演化。

蛋白质出现后,最简单的生命也随着诞生了。

这是发生在距今大约36亿多年前的一件大事。

从此,地球上就开始有生命了。

生命与非生命物质的最基本区别是:它能从环境中吸收自己生活过程中所需要的物质,排放出自己生活过程中不需要的物质。

这种过程叫做新陈代谢,这是第一个区别。

第二个区别是能繁殖后代。

任何有生命的个体,不管他们的繁殖形式有如何的不同,他们都具有繁殖新个体的本领。

第三个区别是有遗传的能力。

能把上一代生命个体的特性传递给下一代,使下一代的新个体能够与上一代个体具有相同或者大致相同的特性。

这个大致相同的现象最有意义,最值得我们注意。

因为这说明它多少有一点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这种与上一代不一样的特点叫变异。

这种变异的特性如果能够适应环境而生存,它就会一代又一代地把这种变异的特性加强并成为新个体所固有的特征。

生物体不断地变异,不断地遗传,年长月久,周而复始,具有新特征的新个体也就不断地出现,使生物体不断地由简单变复杂,构成了生物体的系统演化。

地球上早期生命的形态与特性。

地球上最早的生命形态很简单,一个细胞就是一个个体,它没有细胞核,我们叫它为原核生物。

它是靠细胞表面直接吸收周围环境中的养料来维持生活的,这种生活方式我们叫做异养。

当时它们的生活环境是缺乏氧气的,这种喜欢在缺乏氧气的环境中生活的叫做厌氧。

因此最早的原核生物是异养厌氧的。

它的形态最初是圆球形,后来变成椭圆形、弧形、江米条状的杆形进而变成螺旋状以及细长的丝状,等等。

应用微生物论文1200字_应用微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应用微生物论文1200字_应用微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应用微生物论文1200字_应用微生物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应用微生物论文1200字(一):应用快速检测方法准确测定食品中的微生物论文影响食品安全的因素有很多,病原微生物是其中一个比较大的安全隐患。

随着检测技术的进步,出现了很多应用广泛的微生物快速检测方法,并具有检测速度快、检测准确性高等优点。

一、分子生物学快速检测方法1.PCR快速检测方法。

PCR技术是一种能够检测已知核酸序列的微生物检测技术,其通过大量复制微生物菌种的部分特异性强的DNA,如果食品中存在微生物菌种,能够复制出相关的特异性DNA片段,通过聚合酶链反应检测出微生物菌种,从而快速地检测出病原微生物。

该方法能够实现对很多微生物菌种的精确检测,包括乳酸菌、双歧杆菌、定分酵母、啤酒酵母、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肉毒梭菌等非常多种类的病原微生物。

2.核酸探针快速检测方法。

核酸探针快速检测方法具有快捷、直接、准确度高等特点,其核心原理是碱基配对,主要过程如下:首先,选择一段DNA片段,对其进行标记;其次,提供一个可以使目的菌种的DNA和所标记的DNA片段进行杂交的环境;最后,根据杂交的结果,检测出食品中是否含有目标微生物。

二、免疫学快速检测方法1.荧光抗体快速检测法。

荧光抗体快速检测法利用荧光物质来标注抗血清抗体,从而使之形成抗抗体,然后用荧光显微镜对样品进行观察,通过对比来确定食品中是否存在微生物菌种,并且确定微生物的类别。

2.免疫酶快速检测法。

免疫酶快速检测法的检测原理是利用酶对抗体进行标记,通过使酶标记的抗体与抗原、酶标记的抗抗体与抗原结合物发生反应,从而形成特殊的组,而酶反应能够显色,从而检测出抗原抗体的存在,并计算出具体的浓度。

3.免疫磁珠快速检测法。

免疫磁珠快速检测法的原理是通过连接抗体的磁珠对目标菌种进行跟踪和捕捉,从而发现目标菌种,然后将发现的目标菌种样品放置到选择性平板之上,通过这样的方式对微生物菌种的情况进行仔细观察。

除此之外,这种方法还能够利用荧光标记抗体或者是酶标记抗体来对微生物菌种进行检测,再利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来确定菌种的浓度等详细信息,在大肠杆菌、沙门氏菌等细菌的检测中有很好的效果。

微生物科学论文1400字_微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微生物科学论文1400字_微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微生物科学论文1400字_微生物科学毕业论文范文模板微生物科学论文1400字(一):基于应用生物科学专业需求的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初探论文摘要:微生物学课程是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学位必修课之一。

结合高校微生物理论教学内容不断更新的趋势,因此开展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微生物学课程;教学改革;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作为林业院校的应用生物科学专业,旨在培养系统掌握生物科学理论的应用型人才。

学生在校期间通过接受应用生物科学基本技能和科学素养的训练,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林木种质创新、应用微生物开发与利用等领域的技能;同时学习企业管理、经济管理等知识,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能在农业、林业、工业、医药、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从事技术开发与技术管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微生物学课程作为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学位必修课之一,为了增加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将教学过程和学生就业实习的工作过程有机地融合,实现学校教学与企业用的人之间完美对接,基于此,微生物学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1以应用生物科学专业需求确定微生物学课程目标应用生物科学专业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的,因此学校对学生的培养应该重点体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方向。

学生毕业之后主要服务于农业、林业、工业、医药、食品、环境保护等领域,与微生物等相关课程之间总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微生物学课程是应用生物科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程之一,基于此,结合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以企业所需人才为培养方向,确定微生物学的课程教学目标。

在课程教学改革中适当调整课程内容,培养以“应用型”人才为导向,结合微生物检测、质量安全控制等岗位对人才能力的需求为依据,来确定微生物学的课程目标。

2以学生实践能培养为目标确定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传统的微生物学教学重视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重点实验技能。

微生物学实验课程内容较多,结合多年实验教学经验,发现实验过程中学生会出现不知道什么时候加琼脂、线绳怎么包扎的简单问题。

微生物论文范文

微生物论文范文

微生物论文范文摘要本文旨在探讨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通过对微生物的分类、生态学和生理学特征的介绍,阐述了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同时,本文还探讨了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包括微生物与人类疾病的关系、微生物在医学上的应用以及微生物对人类健康的保护作用。

最后,本文提出了未来微生物研究的方向和挑战。

引言微生物是指体积小、结构简单、无细胞核的生物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微生物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发挥着重要作用。

同时,微生物也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既可以引起疾病,也可以用于医学上的治疗和保健。

因此,对微生物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微生物的分类微生物的分类主要依据其形态、生理学特征和遗传学特征。

根据形态,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真菌、病毒等。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的微生物,其细胞壁由多糖和蛋白质构成,可以根据其形态、染色性质和代谢特征进行分类。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的微生物,其细胞壁由纤维素和几丁质构成,可以根据其菌丝的形态、生长方式和产生的孢子进行分类。

病毒是一类非细胞的微生物,其由核酸和蛋白质构成,只能在寄主细胞内进行复制。

微生物的生态学特征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微生物参与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包括碳、氮、磷等元素的循环。

微生物通过分解有机物质,将其转化为无机物质,从而促进了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其次,微生物参与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微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和化学合成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从而为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物提供能量。

此外,微生物还参与了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维持。

微生物的生理学特征微生物的生理学特征包括其代谢途径、生长条件和生长速率等。

微生物的代谢途径包括厌氧代谢和有氧代谢两种。

厌氧代谢是指微生物在缺氧条件下进行代谢,产生乳酸、酒精等代谢产物。

有氧代谢是指微生物在氧气存在的条件下进行代谢,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微生物的生长条件包括温度、pH值、营养物质等。

微生物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微生物论文范文精选3篇(全文)

微生物论文范文精选3篇甘草是豆科甘草属(Glycyrrhiz)植物,其根及根茎为常用中药,市场需求量大。

近年来,随着野生甘草资源的急剧减少,且GJ明令禁止采挖野生甘草,使甘草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在这种情况下,对甘草资源的保护性利用及栽培甘草势在必行。

近年来,随着人工甘草种植面积的逐年加大,提高甘草的质量成为亟待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相关研究表明,植物有益微生物可以产生促植物生长的活性物质,提高植物固氮性能,促进植物对恶劣环境的适应,加强系统的生态平衡,保证寄主植物健长。

因此本文就近年来甘草有益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对提高栽培甘草的质量有指导意义。

1甘草内生菌的研究现状内生菌是指一生或至少一生中的某个阶段能进入活体植物组织内,并且不引起明显组织变化的真菌或细菌[1,2]。

1993年,Strobel等[3]从短叶红豆杉TxusbrevifoliNutt的树皮中分离出二百多种微生物,其中有一株内生真菌Txomycesndrene 能产生紫杉醇,这一研究结果引起学者对内生菌的广泛兴趣。

目前,人们已经从长春花、千层塔、银杏、厚朴等多种植物中分离得到了内生菌,并取得了一些成果。

有学者对甘草内生菌也进行了研究,发现内生菌对甘草产生一系列作用。

宋素琴等[4]对采自新疆的健康野生胀果甘草不同组织中的内生菌进行分离,并纯化得到149株细菌和2株真菌,鉴定得出149株细菌分属于13个属,2株真菌分属于青霉菌属Penicillium和镰刀菌属Fusrium。

有学者发现内生菌可通过拮抗病原菌促进甘草生长。

饶小莉等[5]从乌拉尔甘草健康植株的根茎叶ZG分离到内生细菌98株,并采纳平板对峙方法筛选出6株菌株,其对植物病原菌有明显体外拮抗活性,鉴定这6株拮抗菌株分属萎缩芽孢杆菌(Bcillustropheus)、多粘类芽孢杆菌(Penibcilluspolymyx)、枯草芽孢杆菌(Bcillussubtilis)、Penibcillusehimensis。

食品微生物参考文献

食品微生物参考文献

食品微生物参考文献毕业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在一般状况下需要笔者将论文之中的学术资料、论文研究文献、注释文献等等诸多资料进行集中展示与整合,进而集中地展现在论文形态之中,下面是店铺整理推荐的一篇关于食品微生物参考文献,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食品微生物文献1 黄丹,殷文政.呼和浩特地区乳中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性试验研究[J].农产品加工,2007 , (12) : 72 - 742 刘冬香.动物性食品源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分析及blaZ、mecA和nuc基因的多重PCR [D].内蒙古农业大学,20093 东秀珠,.蔡妙英?常见细菌系统鉴定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 246-2554 何庆国,贾英民.食品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381-3825 刘秀梅.试论国内外食品安全保障体系[C].6 双金,嘎尔迪等.奶牛隐性乳腺炎的发生规律及其致病菌的分离鉴别与药物敏感性试验[门.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2001,22(1): 18-237 张中文.北京地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的分离鉴定与药敏试验[J].北京农学院学2002,17(4): 44-478 史冬艳.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及以黏附素为靶位的疫苗的基础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09 张善瑞.奶牛乳腺炎主要病原茵快速诊断及金葡菌a-溶血素的原核表达[D].山东农业大学,2007’ 233-23510 Walev I,Weller U,Strauch S,et al. Selective killing of human monocytes and cytokine release provoked by sphingomyelinase(beta-toxin)of Staphylococcus aurous[J]. Infect Immune, 1996,64(8): 2974-297911王蟲.金黄色葡萄球菌Panton-Valentine杀白细胞素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6,27 ( 6 ): 269-27112 Litton M J,Dohlsten M ,Hansson J,et.al. Tumor the ropy with an antibody-targeted superantigen generate a dichotomy between local an systemic immune responses [J]. American Journal of Pathology, 1997, 150(5): 1670-161713 Brakstad O.QAasbakk K”Maeland J.A.,1992, Detec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 of the nuc geneJ.Clin,Microbiol.30 :1654-166014 Chesneau,0.,Allignet,J .and el Solh,N.1993,Thermonuclease gene as a target nucleotide sequence for specific recogni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Mol.Cell Probes.7(4) :301-31015 Levy S B. The antibiotic paradox : how miracle drugs are destroying the miracle[M].New York, Plenum, 1992,ISBN 0-306-44331-7 37:32-3816 Jevons M P. “ Cellbenin \"-resistant staphylococci [J] .BMJ, 1961,1:124-12517 Van Duijkeren,Wolfhagen E,Boxe M J,et al.Human-to-dog transmission of methicillin 一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J].Ermerg Infect,2004,10,2235-223718 Leonard F C,Markey B K. Met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 in animals: a review[J].Vet, 2008,175:27-3619 Farmer T H, Gilbart J, Elson S W. Biochermical basis of mupirocin resistance in strains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J]. Antimicrob Chermother, 1992,30:587-59620 丁兆凤.奶牛乳房炎金黄色葡萄球菌红霉素耐药机制分析[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10, 1-221 Higgins C F, Hyde S C, Mimmack M M, et al. Binding protein-dependent transport systems [J]. Bioenerg Biomennbr,1990,22:571-59222 Rose S D. Application of a novel microarraying system in genomics research and drug discovery[J]. Association Laboratory Automation,1998,3:53—5623 Allignet J, Aubert S, Morvan A, et al. Distribution of genes encoding resistance to streptogramin A and related compounds among staphylococci resistant to these antibiotics[J].Antimicrob Agents Chermother, 1996, 40:2523-252824 Eltringham I. Mupirocin resistance and 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 [J],Hosp. Infect, 1997,35:1-825牛志强,郑敏.P-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知识[J].中国动物保健,2009,6: 63-66食品微生物参考文献毕业论文中的参考文献在一般状况下需要笔者将论文之中的学术资料、论文研究文献、注释文献等等诸多资料进行集中展示与整合,进而集中地展现在论文形态之中,下面是店铺整理推荐的一篇关于食品微生物参考文献,欢迎阅读参考。

微生物导致传染病流行的参考文献

微生物导致传染病流行的参考文献

微生物导致传染病流行的参考文献
以下是关于微生物导致传染病流行的一些参考文献:
1. 《微生物学》(第十版)著者:李斯特、马德林、帕克,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年。

2. 《病原微生物学》(第四版)著者:颜必钦,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年。

3. 《现代感染病学》(第二版)著者:汪小红、李建、王力涛、杨肖斌、王宜恒,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年。

4. 《病毒学》著者:蒋本禹、邓炜,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年。

5. 《细菌学与感染性疾病学》著者:黄敬敏、骆振华,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年。

6. Benjamin S. Weeks. The forgotten pandemic: how World War I became a vehicle for the spread of influenza. Public Health Rep. 2014;129 Suppl 3:46-50.
7. Kazanjian P. Reflections on the Histor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Microbiol Spectr. 2016 Apr;4(2):10.1128/microbiolspec.EMF-0008-2015.
8. Taubenberger JK, Morens DM. Influenza: the once and future pandemic. Public Health Rep. 2010;125 Suppl 3:16-26.。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

生物学微生物论文生物学微生物论文学生物专业的同学们,你们的毕业论文准备好了吗?毕业论文题目是什么呢?以下是关于生物学微生物论文,欢迎阅读!生物学微生物论文【1】生物医学中核酸适体应用分析摘要:核酸适体是一种经配体指数富集系统进化技术筛选而出的一种可以特异性结合的离子和分子,核酸适体在生物医学领域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

主要针对核酸适体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关键词:核酸适体;生物医学;应用1基于核酸适体的生物医学诊断1.1生物大分子检测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完成,研究蛋白质等生物大分子的具体跟踪检测高灵敏分析方法已经是目前基因组学的研究热点和重点。

原来的蛋白质检测一般是根据抗原/抗体免疫分析的方式来进行检测,一般分析出来的数据都会受到抗体性质的干扰。

而核酸适体能够与蛋白质进行特异性结合,在不同温度、不同盐浓度络合剂条件下能够进行特异性变性与复性研究,所以在蛋白质分析检测上的使用越来越受到各方面重视。

运用核酸适体能够通过GIC方法实施扩增的特点,增强酶联核酸适体诊断方法的检测精确度,把两种不一样的核酸适体组合到蛋白或蛋白复合体两个相近的结合位置上,两种核酸适体的游离末端通过互补碱基链接起来,最终根据GIC方式实施实时扩增。

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较,该种新型检测方式非常明显地应用了核酸适体在发展各种可取代抗体的蛋白靶的功能,在测定体内蛋白质含量和研究蛋白质的功能以及对疾病的早期诊断等方面拥有非常大的使用价值。

1.2肿瘤细胞鉴别分析从分子水平实现早期癌细胞的准确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设计和发展特异性分子探针成为癌细胞早期检测的关键因素。

研究显示,将前列腺专一性膜抗原(GFBE)的核酸适体连接到具有近红外光性能的量子点上,可以特异性地检测前列腺癌细胞,为核酸适体应用于活细胞及生物体内的分子检测提供了新思路。

在癌症早期检测中,从病人血液或唾液等收集到的恶性肿瘤细胞含量通常较低,所以发展一种从低含量体液中聚集并检测肿瘤细胞的方案成为目前癌症早期诊断的核心,运用先进的双功能纳米粒子作用于白血病细胞的加速富集与检测的速度。

微生物论文2000字

微生物论文2000字

微生物论文2000字植物和微生物的演化植物界发生、发展和演化的历史过程。

当今地球上生长着约40多万种植物。

它们不仅在形态结构上不同,而在营养方式、生殖方式和生活环境上也各不一样。

现代科学和化石研究表明,现存的这些植物并不是现在才产生的,更不是由“上帝”创造出来的,它们大约经历了30多亿年的漫长历程逐渐发生发展和进化而来的。

地球上最早出现的植物是细菌和蓝藻等原核生物,时间大约距今35~33亿年前。

以后经历了5个主要发展阶段才发展到现在的状况。

第一个阶段称为菌藻植物时代。

即从35亿年前开始到4亿年前(志留纪晚期)近30亿年的时间,地球上的植物仅为原始的低等的菌类和藻类。

其中从35~15亿年间为细菌和蓝藻独霸的时期,常将这一时期称为细菌—蓝藻时代。

从15前亿年开始才出现了红藻、绿藻等真核藻类。

第二阶段为裸蕨植物时代。

从4亿年前由一些绿藻演化出原始陆生维管植物,即裸蕨。

它们虽无真根,也无叶子,但体内已具维管组织,可以生活在陆地上。

在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早、中期它们经历了约3千万年的向陆地扩展的时间,并开始朝着适应各种陆生环境的方向发展分化,此时陆地上已初披绿装。

此外,苔藓植物也是在泥盆纪时出现的,但它们始终没能形成陆生植被的优势类群,只是植物界进化中的1个侧支。

第三个阶段为蕨类植物时代。

裸蕨植物在泥盆纪末期已绝灭,代之而起的是由它们演化出来的各种蕨类植物;至二叠纪约1.6亿年的时间,它们成了当时陆生植被的主角。

许多高大乔木状的蕨类植物很繁盛,如鳞木、芦木、封印木等。

第四个阶段称为裸子植物时代。

从二叠纪至白垩纪早期,历时约1.4亿年。

许多蕨类植物由于不适应当时环境的变化,大都相继绝灭,陆生植被的主角则由裸子植物所取代。

最原始的裸子植物(原裸子植物)也是由裸蕨类演化出来的。

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最繁盛的时期,故称中生代为裸子植物时代。

第五个阶段为被子植物时代。

它们是从白垩纪迅速发展起来的植物类群,并取代了裸子植物的优势地位。

微生物论文

微生物论文

论生物固氮文颖09环境24号近20年来,生物固氮研究异常活跃,已成为世界范围的重要课题。

在固氮资源的有效利用方面,许多国家都在大力发展豆科作物,通过其有效的共生固氮体系,增加生物氮源,改善土壤肥力,以促进农业增产。

此外,接种根瘤菌提高豆科作物产量已在全世界范围内使用。

在稻田里接种和放养红萍和固氮蓝藻,既能增加土壤中生物氮数量,又能提高水稻的产量。

这种共生固氮途径的有效利用,在我国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已有悠久的历史。

随着分子生物学的进展,固氮的遗传工程受到了广泛重视,已成为目前最活跃的研究领域。

生物固氮将大气中游离态的氮元素转变成生物体能直接吸收利用的氮元素,而氮元素是生物体蛋白质组成的必需元素,也是生物生长必须的大量元素之一,同时还参与多种生命活动。

大气中的氮气以氮氮三键结合,结合非常紧密,很不容易被生物直接吸收。

人工固氮的效率不高,而且高温高压的条件也比较苛刻,而雷电固氮火山喷发固氮所固定的氮素很难被收集。

同时生物固氮所固定的氮素站世界上固氮量的90%,占绝对的数量,同时促进了生态圈物质的循环,因此生物固氮作用在整个生物界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固氮微生物多种多样,不同的划分标准满足了不同的要求。

从它们的生物固氮形式来分,有自生固氮、联合固氮、和共生固氮3种。

1,自生固氮微生物自生固氮微生物是指能够在自由生活状态下固氮的微生物总称。

根据非光合细菌的自生固氮菌对氧的需求,可以分为厌氧的细菌如梭状芽胞杆菌;需氧细菌如自生固氮菌、贝捷林克氏固氮菌、固氮螺菌等;以及兼性细菌如多粘芽胞杆菌、克鲁伯氏杆菌、肠杆菌等。

自生固氮微生物中的某些种类,在有些情况下可以与植物进行联合固氮。

一般地,自生固氮微生物固定的氮素满足本身生长繁殖需要以后就不再固氮了,多余的氮反过来会抑制它们自身.2 联合固氮微生物联合固氮微生物有些自生固氮微生物在特定植物根际环境中生长、繁殖比非根际土壤中旺盛得多,这是由于植物根系的分泌物和脱落物提供能源物质,固氮微生物利用这些能源物质生活和固氮,这种互利关系称之为联合固氮。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论文(2)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论文(2)

微生物与人体健康论文(2)故用好微生物也会为人类利用,更是为人类的事业进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1 与人类互利共生的微生物人体体表及体内存在大量的微生物。

微生物种类繁多。

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微生物约有10万种,有人估计目前已知的种只占地球上实际存在的微生物总数的20%,微生物很可能是地球上物种最多的一类。

不过这些细菌在人类的长期进化中已经成为人体的一部分,它们中大多数是中性的,对人体没什么不好的影响,而且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对人体有益和不可缺的。

对人体有害的细菌无论在种类还是在数量上,都不是很多或不占主流,因此全世界大多数人才能在这个庞大的生命体系中维持正常的繁衍。

2 能危害到人类的微生物在人类疾病中有50%是由病毒引起。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资料显示:传染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在所有疾病中占据第一位。

在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方面,人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新现和再现的微生物感染还是不断发生,像大量的病毒性疾病一直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

一些疾病的致病机制并不清楚。

大量的广谱抗生素的滥用造成了强大的选择压力,使许多菌株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性的产生,人类健康受到新的威胁。

一些分节段的病毒之间可以通过重组或重配发生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流行性感冒病毒。

每次流感大流行流感病毒都与前次导致感染的株型发生了变异,这种快速的变异给疫苗的设计和治疗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而耐药性结核杆菌的出现使原本已近控制住的结核感染又在世界范围内猖獗起来。

三、微生物与人类健康很多微生物,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和藻类都可以引起疾病。

从流感、某些癌症到艾滋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

微生物引起疾病的致病过程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微生物在我们的体表或体内生长,引起感染而致病;另一种是在我们的体外生长,产生有毒物质,从而引起疾病。

众所周知,肝炎、艾滋病等病的广泛流行对于人类群体本身的存在构成了潜在威胁,特别是近年来疯牛病、口蹄疫、禽流感、SARS等的发作给人们带来的心理阴影绝不亚于911带给美国人的阴影。

微生物发酵技术论文(2)

微生物发酵技术论文(2)

微生物发酵技术论文(2)微生物发酵技术论文篇二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应用和推广前言:发酵床养猪技术的由来与发展。

微生物发酵床技术最早起源于日本,上世纪40年代末,日本微生物专家岛本觉先生开创研究了一门新型农业高新技术一酵素菌。

上世纪50年代,在日本本国、泰国、瑞士、澳大利亚、美国、巴西7个国家设立了50多个山岸农法示范基地,这些基地遵循循环农业的原理,将养殖业与种植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发酵床养猪技术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技术,从此,发酵床养猪技术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我国对此项技术研究时间较晚,上世纪末,长春市食用菌研究会开始了对此项技术的研究,在全省及全国推广此项技术。

1、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原理。

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原理是利用微生物发酵床进行自然生物发酵,利用发酵剂,按一定比例混合稻壳、锯末、秸秆等进行发酵繁殖,并以此作为猪圈的垫料,再利用生猪的拱翻习性,辅以人力的翻动作为机器加工,使猪粪尿和垫料充分混合,通过发酵床的分解发酵,使猪粪尿中的有机物质得到充分的分解和转化,微生物以尚未消化的猪粪为食饵,繁殖滋生。

随着猪粪尿的处理,臭味也就没有了,是一种低污染、低排放、无臭气的新型环保生态养猪技术。

2、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效果和效益分析2、1微生物发酵床养猪技术的应用效果2、1、1解决了粪尿污染问题在发酵床内,猪排泄的粪尿通过微生物降解、消化,水分被蒸发,不再需要对猪粪尿进行清扫排放,从源头上解决了猪粪尿污染问题,同时,将氨、吲哚、硫化氢等臭气转化成无毒无臭的物质,再加上锯末辅助除臭,猪舍不再臭气熏天,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2、1、2提高了猪的抗病力和猪肉品质发酵床内有益生物大量繁殖,有效抑制来自外界病原菌的侵袭,同时,垫料发酵过程中产生的热量(65℃--70℃),杀死了大部分病原菌,减少了疫病的发生。

另外,发酵床养猪满足了猪拱掘的生物习性,再加上饲料密度降低,活动空间变大,运动量增加,提高了猪的抗病力,发病率明显降低,大大减少了抗生素和消毒剂等药物的使用,避免了药残的存在和耐药性菌株的产生,提高了猪肉的品质。

微生物生化药学论文

微生物生化药学论文

微生物生化药学论文微生物与生化药学是一门先进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如DNA重组技术,分子克隆技术和生物化学技术来研究生化药物、生物制品的一门新的学科。

下文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微生物生化药学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微生物生化药学论文篇1探究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摘要】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是应用于环境处理的一项新技术,本文通过总结专家学者的研究概述了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载体种类及固定化小球的制备方法。

【关键字】固定化微生物技术;载体材料;制备方法固化微生物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末发展起来的一项现代生物、环境等领域中的新兴技术。

该技术是运用物理或者化学等方法,将游离的细胞或酶与固态的非溶性载体相结合,将其限制于有限的空间区域内,使其不溶于水但保持活性,并可反复和连续的使用。

它主要包括固定化酶技术和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与传统的活性污泥法相比,存在着明显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生产工艺连续化和自动化;(2)污泥产量少,减轻了后期处理污泥的负担,降低工程投资成本和造价;(3)生物密度高,有利于降解有毒有害物质;(4)耐受能力强且易于回收再利用,大多数载体材料市场价格低廉;(5)固液分离效果好,可纯化和保持高效菌种;(6)不会造成环境二次污染;(7)微生物被固定后,细胞内相当于一个反应器,酶系保存完整。

1 固定化载体材料1.1 固定化材料的性能要求固定化小球载体材料的选择是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中的关键步骤之一。

其要求成本低廉、易于制成各种形状、抗冲击能力强、性质稳定、对固定的微生物无毒、在常温下固化快、传质性能好、寿命长、小球的基质具有通透性,单位体积的载体固定的微生物的数量多等。

1.2 固定化材料的种类固定化材质分为三大类:(1)有机高分子载体,分为天然高分子载体材料和合成有机高分子载体材料。

其中天然高分子载体材料包括琼脂、角又莱胶、海藻酸钠、无烟煤、卡拉胶、海藻酸钙、葡萄糖、纤维素、明胶、胶原蛋白等,合成有机高分子载体材料包括离子交换树脂、塑料、聚丙烯酰铵、聚乙烯醇、光硬化树脂、聚丙烯酸凝胶等。

医学微生物论文

医学微生物论文

医学微生物论文医学微生物学是医学专业留学生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其目的是使医学专业留学生掌握医学相关主要病原微生物基础知识以及基本实验操作技能与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其独立思考、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医学微生物论文,供大家参考。

医学微生物论文范文一:临床医学八年制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思考医学微生物学是基础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联系基础与临床的桥梁课程,它与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密切相关。

随着生命科学的不断发展,医学微生物学所涵盖的内容越来越丰富,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泛。

这就要求医学专业学生在掌握这门课程基础知识的同时,学会灵活运用,举一反三。

然而,由于医学微生物学课程本身具有知识点多而散、难记忆、易混淆等特点,因此,传统的以课本为主体,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方法不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也不利于实现现代医学教育培养实用型、创新型综合性医学人才的目标[1]。

本校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培养实行的是“3+5模式”(即3年文化基础教育加5年医学教育)。

作为医学基础课程之一,《医学微生物学》被安排在医学教育第2学年的第2学期。

在此之前,该专业学生已经就《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组织胚胎学》等医学基础课程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医学基础知识;其次,就学员本身素质而言,八年制学生基础扎实,思维活跃,求知欲及接受能力强。

再者,本校八年制班级人数一般为20人左右,人数少,具备了小班开课的条件[2]。

因此,针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结合八年制学生自身的特点,本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临床医学八年制学生的《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进行了改革和探索:1案例引导教学法《医学微生物学》的传统教学模式,通常是先讲授微生物的基本生物学形状,再讲其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这种系统、规律的教学方式便于学生对于各种理论知识点的横向比较记忆,但相对枯燥平淡,不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因此,可以利用医学微生物学与临床结合紧密的特点,用一个临床案例引出教学内容。

微生物文献综述附参考文献

微生物文献综述附参考文献

乳酸菌在生产中的应用及其鉴定方法摘要:乳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

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具有悠久的历史,也是一种宝贵的微生物资源, 和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本文介绍了乳酸菌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以及目前研究中发现适用于乳酸菌的鉴定技术。

关键词:乳酸菌应用鉴定Abstract:Lactic acid bacteria refer to a class of non - spore,gram positive bacteria,which is the main product of lactic acid. It have been applied in food industry for a long time and are valuable resource of microorganisms,which closely related to our health。

The application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in the practical production and the identification technology of the present research were introduced。

Keywords: Lactic acid bacteria Application identification1。

前言乳酸菌指发酵糖类主要产物为乳酸的一类无芽孢、革兰氏染色阳性细菌的总称,是一个广义范畴的概念而非正式的细菌分类学名称。

乳酸菌可以分成18个属, 共有200多种.乳酸菌的功能主要有: 改善人体肠道功能, 恢复人体肠道内菌群平衡,增强人体免疫能力,抑制腐败菌的生长, 降低胆固醇, 抗氧化,抗高血压, 抗肿瘤, 保藏食品,改善食品风味等。

人们要利用乳酸菌,就需要了解它们的生物学特性,因此对乳酸菌进行快速、准确的分类与鉴定在微生物学和食品科学的研究中是必需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论文】微生物论文参考文献微生物论文医学微生物学【1】【摘要】以本科预防医学专业55名学生为实施对象,进行了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初步探讨,通过学生自己选题、查阅文献资料、设计实验方案,在教师指导下开展实验、整理与分析实验结果、撰写实验论文,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创新能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1]。

要求医学院校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还须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造就满足新时代需要的高素质实用型医学人才。

为此,我们在2005级本科预防医学专业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中进行设计性实验的初步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对象与方法1.1对象选择预防医学专业本科学生作为设计性实验教学的实施对象,将医学微生物学设计性实验安排在实验教学的最后一次进行,这样学生已经系统地掌握了医学微生物学的知识,并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掌握了一定的实验技术和方法,对实验仪器设备的使用有初步了解,为完成设计性实验做好前期准备工作。

1.2方法1.2.1讲座与分组实验前2周,带教教师先给学生讲授医学科学研究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初步了解如何进行设计性实验。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题,按照自由组合的原则分实验小组,每组4~6人,并推选一名学生担任实验组长。

1.2.2查阅文献资料,提出实验方案学生在组长的带领下检索、查阅文献资料与工具书,了解和掌握与实验课题有关的国内外技术状况和发展动态,并在此基础上,根据实验课题要求和实验室条件,提出具体的书面实验方案,主要包括:①实验题目;②实验目的与原理;③实验合作者;④实验动物与器材;⑤实验方法与步骤;⑥观察指标;⑦注意事项;⑧参考文献;⑨实验计划进度等。

1.2.3实验方案的讨论与确定教师认真审查学生拟定的实验方案,组织学生对实验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讨论。

在讨论中教师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对各组的实验方案提出意见。

学生根据提出的意见修改实验方案后再次交给教师审查。

经过反复修改确定实验方案,使之具有可操性。

学生依据最后确定的实验方案,提出所需药品、试剂及仪器的清单,在实验开始前1周交给实验室。

实验技术人员按照学生提出的清单准备药品、试剂及仪器,为实验的顺利进行提供物质保证。

1.2.4实验方案的实施按确定的实验方案,学生领取所需实验材料后正式进行实验。

对于在正常上课时间不能完成的实验项目,允许学生打破课堂时间的限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指导教师负责现场指导,解答学生实验中遇到的难题,启发学生深入思考,创造必要的实验条件。

1.2.5实验总结及撰写实验论文实验完成后,每组对各自的实验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科研论文的基本格式,要求每个学生撰写一篇实验论文。

2结果为调查学生对设计性实验教学的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自制问卷55份,收回有效问卷55份,收回率100%。

2.1学生在完成实验设计方面的反馈信息设计性实验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查阅文献资料并写出实验方案。

学生的反馈信息结果显示,90.91%的学生能顺利完成,9.09%的学生感到任务较重难以完成。

在设计实验方案时,92.73%的学生查阅了文献资料,其中,查阅1~5篇文献的学生占35.24%,查阅6~10篇文献的学生占53%,查阅10篇以上的占11.76%。

2.2学生对开设设计性实验的看法见表1。

表1学生对开设设计性实验的看法(略)2.3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见表2。

表2学生对设计性实验的评价(略)3讨论设计性实验是指给定实验目的要求和实验条件,由学生自行设计实验方案并加以实施的实验。

它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为目的[2]。

设计性实验教学与传统的实验教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并没有现成的完整实验方案,每一个实验步骤都需要学生自己去设计,每一个实验条件都需要自己去尝试和摸索,每一个实验结果都需要自己去思考和总结。

因此,设计实验步骤、统筹实验时间、安排实验用具,都需要通过认真的思考以进行合理的安排,否则将直接造成实验时间的浪费,甚至是实验的失败。

设计性实验由学生自己动手操纵实验,既有验证性实验的一切优点,还具有验证性实验所没有的优点。

从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普遍认为开设设计性实验是非常必要的,能满足分层次和个性化的教学要求,而且绝大部分学生有能力完成实验方案的设计。

学生对设计性实验非常感兴趣,做实验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愿意利用课余时间完成实验,甚至有部分学生愿意自筹经费完成实验。

开设设计性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多数学生认为,设计性实验大大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由以往的“让我学,让我做”变成“我要学,我要做”,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营造了切磋研讨、教学相长的机会和氛围[3]。

从学生反馈的意见来看,设计性实验深受学生的欢迎,学生普遍认为做实验时虽然时间长困难大,但实验完成后有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是科学研究的初步尝试。

然而在设计性实验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偏简单,组与组之间雷同的比较多;有些实验小组准备不够充分,考虑欠周全,做实验时手忙脚乱;个别学生缺乏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实验过程中我行我素;学生对实验材料的节约意识比较薄弱,浪费比较严重。

总之,设计性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是现代教育的必然趋势。

如何克服上述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1]谢安邦,阎光才.理性地应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j].高等教育研究,1999,5:16.[2]王忠印.高校实验室开展设计性实验探析[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6,27(2):136.[3]刘燕,曹济民,冯逵,等.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实践体会[j].基础医学与临床,2006,26(3):327.医学微生物学教学探讨【2】摘要:高等教育面临着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形势。

作为高等医学院校实验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有其特殊性:操作性、综合性较强,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操作能力和生物安全意识。

为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实验教学质量,针对在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一些问题,从多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质量实验教学在医学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对培养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科学思维方法以及严谨的科学精神均具有重要意义,对实现素质教育和创新人才培养目标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院学生学好后续的病理学、免疫学、药理学及临床各科的感染性疾病的基础。

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该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实并验证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手段,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担负着对微生物基本技术的学习掌握和严格规范操作的任务。

因而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如何培养学生的动脑、动手和操作等基本能力,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及积极性,是提高医学微生物学教学质量和培养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部分。

本文就个人几年来教学实践谈些体会。

1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1.1对实验课准备不够充分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是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实验有助于学生更好理解理论课讲授的内容。

但是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同学对实验内容并未事先预习,存在着“临时抱佛脚”的现象。

由于没有充分的实验前预习.学生在实验进行过程中尤其是一些操作性实验,往往是看一步实验步骤然后再操作一步,根本做不到前后联系以及与理论课的融会贯通。

究其原因,可能是目前医学院校基础教学实验学时较少,学生对实验操作不够重视;学生本身对这门实验课兴趣不大。

但最根本原因是学生主观上不重视实验课,认为实验课无关紧要。

1.2无菌观念淡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以细菌性实验为主,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意识和无菌观念。

尽管授课教师在教学中多次强调注意无菌操作,但是在实验教学中,发现仍有部分学生无菌观念淡薄,基本上属于“粗放型”操作。

如个别同学手握灭菌后的接种环四处走动,对着接种细菌后的平皿说话,直接用手捡起打碎的接种有细菌的培养皿等。

1.3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在实验课中我们还常常观察到部分学生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分组实验效率不高。

例如由于实验课人数较多,个别同学用完器材后随意摆放,不仅不雅观而且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使用,造成课堂秩序混乱。

在分组实验时,往往组内分工不明确,时间安排不合理,实验进程不顺利,往往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实验内容。

1.4独立分析问题能力欠缺临床医生诊断病情时需要将病人的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等综合分析,才能做出合理的诊断及治疗方案。

这要求医学生在基础学习阶段就要养成良好的思考和分析问题的习惯。

但实验教学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同学对实验内容缺乏思考,对实验结果分析无从下手,甚至出现个别学生抄袭他人结果的现象。

这些问题的出现一方面因为学生对课本知识掌握不熟练,并且没有进行必要的实验预习,另一方面也与现有的教学和考核模式有关。

2进行教学改革探索在教学中,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是起合理的引导作用。

为了改进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我们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考核方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有意义的探索。

2.1调整实验课内容。

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传统的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体系大多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各个实验内容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必要的联系。

针对实验教学内容分散、相互不连贯的问题,我们调整了教学内容,增设综合性实验,将原来一些分散的验证性实验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系列实验,提高了实验的系统性、完整性。

同时,学生参与了从实验准备到最终检测的整个实验过程,极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收到了满意的效果。

例如,我们在部分班级授课中尝试开设了肠道杆菌检测的综合性实验,从标本的采集、培养基的制备、培养基的高压灭菌、细菌的划线分离培养、革兰氏染色及生化反应、血清学反应以及最后的实验结果分析及讨论均由同学自己完成,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2.2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实验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该学科实验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了解基本原理,并且通过实验技能的培养,形成良好的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但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操作为辅,教师讲授时间过多,使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降低,只能被动按照教材步骤操作,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不到有效的锻炼。

针对此问题,要求教师有必要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合理安排教学过程中示教时问,及时发现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