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则》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
六上《论语十则》中考题
![六上《论语十则》中考题](https://img.taocdn.com/s3/m/02d8832483c4bb4cf7ecd18b.png)
1、论语十则一、文学常识1、本文中的“子”指的是,名,字,时期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体著作。
它与、、合称为“四书”。
3、特别注意的是,本文的作者不是孔子,而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二、字词句1、重点字词的读音说()乎论()语乐()乎不愠()三省()传()不习乎罔()殆()诲女()2、解释下列词语⑴通假字不亦说乎:诲女知之乎:是知也:⑵其它温故而知新故:学而时习之时习:人不知而不愠愠:传不习乎传:学而不思则罔罔:死而不学则殆殆: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3、重点句子翻译(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课文内容1、出自本文的成语(不少于5个)2、关于内容分类(不少于3句) (1)谈学习方法的:(2)谈学习态度的:(3)谈品德修养的:3. 用原文填空(1)新学期又开始了。
我校要迎来一批新同学,请你从本文中为学校选择一句话制成欢迎横幅。
(2)由我国民间俗语“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你能联想到《论语十则》中的哪一句话?(3)《<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强调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起来的句子是:(4)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5)《<论语>十则》中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6)《<论语>十则》中当别人不了解自己甚至误解自己时,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7)揭示儒家所倡导的待人接物的处世之道的句子是:(8)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9)孔子认为可以终身奉行的一个字是“”,并阐述为:,。
(10)曾子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的句子是(11)比喻君子始终能坚守志节的句子是(12)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
文言文论语十则复习资料含试题和答案
![文言文论语十则复习资料含试题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d83075b4b35eefdc8d333d5.png)
《论语》十则复习指导:(75分钟)1.朗读全文并全文背诵。
2.识记课下重点字词注释和一词多义并默写到文中词语下方3.翻译全文写在字里行间。
4.完成练习题(30分钟)。
《论语》十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一、重点词语解释说:通“悦”愉快朋:志同道合的人愠:生气,发怒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吾:我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三,泛指多次。
信:真诚,诚实传:老师传授的知识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
罔:迷惑。
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女:你,后作“汝”是知也:这是聪明的。
是,此,这。
知,同“智”见贤思齐焉: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
齐,相同。
弘毅:胸怀宽广,意志刚强。
仁以为己任:把实行仁德作为自己的责任。
死而后已:奋斗到死才停止。
已,停止然后:这样一来之: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凋:凋谢其恕乎:大概就是“恕”了。
其,大概、也许。
恕:指儒家推己及人,仁爱待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二、一词多义而:学而时习之表承接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折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表转折温故而知新表承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十则总复习题2010
![《论语》十则总复习题2010](https://img.taocdn.com/s3/m/7541a012ff00bed5b9f31da7.png)
《论语》十则中考总复习题第一则: 为人处事[原文]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 (《学而》)[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时间去复习,不也很愉快的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开心的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君子吗?"重点字词解释:①子:先生,指孔子。
②说:同悦,愉快。
③时习:时常地复习④愠:生气,发怒。
⑤君子: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人不知”,后面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自己”。
第二则:为人处事[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 (《学而》)[译文]曾参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守信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重点字词解释:①吾:②我。
③日:每天。
④省:检查,反省。
⑤为:替。
⑥谋:谋划,办事。
⑦忠:忠诚。
⑧信:真诚,诚实⑨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第三则:学习方法[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译文]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了。
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重点字词解释:①故:旧的知识。
②而:连词,表顺承,从而。
③知:领悟。
④可:可以。
⑤以:凭借。
⑥为:做。
第四则:学习方法[原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茫而无所得,只是空想而不读书,就会让学业陷入困境。
‛重点字词解释:①而:连词,表示转折。
论语十则复习
![论语十则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c4b8aa4d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29.png)
论语十则复习第一篇:论语十则复习《论语》十则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⑤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⑥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1.《论语》是()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主要是记录()的言行。
全书共()篇,是()体散文。
它与()()()()是合称“四书”。
孔子(前551-前479),名(),字(),春秋末期()国人,我国伟大的()家、()家,儒家学派的开创者和重要代表人物。
2.结实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⑪学而不思则罔()⑫思而不学则殆()..⑬温故而之新()⑭择其善者而从之()......⑮学而时习之()⑯不亦君子乎()....⑰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⑱人不知而不愠()⑲其恕乎()..⑳不亦说乎()⑴吾日三省吾身().....⑵见贤思齐焉()⑶是知也()...⑷松柏之后凋也()⑸勿施于人()..⑹吾日三省()⑺必有我师焉()..3.找出文总的两个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⑪()通(),()⑫()通(),()4.用原文语句回答;⑪孔子讲述求学能获得乐趣的句子是:⑫表明巩固知识与创新知识的句子是:⑬讲述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要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⑭讲述做人要心胸开阔,要有君子之风的句子是:⑮讲述学友之间相互学习、探讨、激励,才能增长才干,得到快乐的句子是:⑯指出只要虚心学习,到处有老师的句子是:⑰文中与“取长补短”的意思相近的句子是:⑱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
《论语十则》中考题练复习1
![《论语十则》中考题练复习1](https://img.taocdn.com/s3/m/5ba2ad0d763231126edb1174.png)
《论语十则》中考题练一、基础知识1、本文中的“子”指的是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2、《论语》,儒家经典之一,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语录体著作。
它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3、特别注意的是,本文的作者不是孔子,而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4、重点字词的读音(1)说(yuâ)乎(2)论(lún )语(3)乐( yuâ)乎 (4)不愠( yùn )(5)三省( xǐng )(6)传( chuán )不习乎(7)罔( wǎng )(8)殆( dài )(9)诲女( rǔ)5、出自本文的成语(1)不亦乐乎(2)温故知新(3)见贤思齐(4)三人行,必有我师(5)任重道远(6)死而后已(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关于内容分类(1)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谈学习态度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三人行法,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谈品德修养的:人不知而不愠;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二、关于字词(一)通假字1、不亦说乎:说通悦愉快2、诲女:女通汝你3、是知也:知通智聪明,智慧(二)词类活用1、温故故:学过的知识2、吾日日:每天3、知新新:新的理解与体会(三)其他1、时习之时:时常习:复习2、朋:志同道合的人3、人不知知:了解4、愠:生气、发怒5、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6、三省三:多次省:反省7、信:真诚,诚实 8、传:老师传授的知识9、知新知:领悟 10、可以:可以凭借11、罔:迷惑 12、殆:有害13、思齐齐:相同、看齐 14、善者:优点好的方面15、弘毅:刚强,勇毅 16、仁以为己任:即“以仁为己任17、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18、不欲欲:想要19、施:施加 20、于:在,给(四)一词多义为 1、为人谋:替 2、可以为师也:担任,做3、知之为知之:是4、仁以为己任:作为三用原文填空1 新学期又开始了。
论语十则中考复习完整版
![论语十则中考复习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9b2fa678f242336c1eb95e16.png)
《论语》十则复习学习目标: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
一、填空1、,不亦说乎?,不亦乐乎?,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4、曾子曰:“,。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5、子曰:“其恕乎!,。
”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1、不亦说乎?通意思是:2、由,诲女知之乎。
通意思是:3、是知也通意思是:三、一词多义1、知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③知之为知之④是知也2、故①温故而知新②既克,公问其故3、思①思而不学则殆②见贤思齐焉4、任①任重而道远②仁以为己任四、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学而时.习之.⑵不亦说.乎⑶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⑷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⑸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⑥吾日.三省.吾身⑺为人谋.而不忠.乎?⑻与朋友交.而不信.乎?⑼学而不思则罔.⑽思而不学则殆.⑾诲.女知之乎!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⒀见贤思齐...焉⒁择其善.者而从.之⒂士.不可不弘毅..⒃任.重而道远⒄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⒅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⒆其恕.乎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五、解释下列语句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5.子曰:“由,诲女(rǔ,通‘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中考语文《论语十则》专题复习18页文档
![中考语文《论语十则》专题复习18页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9660c95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01.png)
60、生活的道路一旦选定,就要勇敢地 走到底 ,决不 回头。 ——左
Hale Waihona Puke 56、书不仅是生活,而且是现在、过 去和未 来文化 生活的 源泉。 ——库 法耶夫 57、生命不可能有两次,但许多人连一 次也不 善于度 过。— —吕凯 特 5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 朱熹 59、我的努力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 只不过 是愈来 愈发觉 自己的 无知。 ——笛 卡儿
中考语文《论语十则》 专题复习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乐 观而不 盲目。 ——马 克思
《论语》十则必考知识点及常见试题
![《论语》十则必考知识点及常见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82c3adea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975a507.png)
《论语》⼗则必考知识点及常见试题⼀则:⼦⽈:“学⽽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远⽅来,不亦乐乎?⼈不知⽽不愠,不亦君⼦乎?”注解:孔⼦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从远⽅来,不也很⾼兴吗?别⼈不了解我但我不⽣⽓,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吗?'重点字词解释:(1)⼦:先⽣,指孔⼦。
中国古代对于有地位、有学问的男⼦的尊称,有时也泛称男⼦。
(2)学:孔⼦在这⾥所讲的“学”,主要是指学习西周的礼、乐、诗、书等传统⽂化典籍。
(3)时习:按时地去复习。
在周秦时代,“时”字⽤作副词,意为“在⼀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
但朱熹在《论语集注》⼀书中把“时”解释为“时常”。
“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
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说:通假字,⾳yuè,实意“悦”的古体字,愉快的意思。
(5)朋:上古朋和友是有区别的:同门(师)为朋,同志为友。
(6)乐:与说有所区别。
旧注说,悦在内⼼,乐则见于外。
(7)⼈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不知道什么。
缺少宾语。
⼀般⽽⾔,知,是了解的意思。
⼈不知,是说别⼈不了解⾃⼰。
(8)愠:拼⾳:yùn,⽣⽓,发怒。
(9)君⼦:道德上有修养的⼈。
补充词解释:⽽:连词。
(可译为并且)例:学⽽时习之。
转折。
(可译为却) 例:⼈不知⽽不愠。
亦(yì):同样、也是。
乎:语⽓助词,表疑问语⽓,可译“吗”。
⾃:从。
知:了解。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个认识过程,“习”是⼀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
第3句话讲的是为⼈态度。
“⼈不知”,后⾯省略了宾语“之”,可译为“我”或“⾃⼰”。
⼆则:曾⼦⽈:“吾⽇三省吾⾝:为⼈谋⽽不忠乎?与朋友交⽽不信乎?传不习乎?”注解:曾⼦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替别⼈办事是不是尽⼼尽⼒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 '重点字词解释:(1)曾⼦:曾⼦姓曾名参(shēn)字⼦舆,⽣于公元前505~前436年,春秋战国间鲁国南武城(现在⼭东费县⼈),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
初三论语十则知识精讲试题
![初三论语十则知识精讲试题](https://img.taocdn.com/s3/m/474a735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79.png)
卜人入州八九几市潮王学校初三语文论语十那么知识精讲一.本周教学内容:〈论语〉十那么教学目的: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如“信、弘毅、处、恶、与〞等,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理解并学会运用“见贤思齐〞、“任重而道远〞、“成人之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词语。
3、感受孔子光辉的人格魅力,开阔胸怀,进步成熟的思想修养。
教学重难点:1、培养文言注释才能。
2、深层理解〈论语〉十那么内涵。
教学步骤:一、介绍孔子及论语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
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政治生涯孔子终生热衷于从事政治,有一腔报国之热血,也有自己的政治见解,但最高统治者对于他始终是采取一种假设即假设离、敬而远之的态度。
他真正参与政治的时间是只有四年多,在这四年多的时间是里,他干了不少事,职务提升也很快。
但终究因为与当权者政见不同而分道扬镳了。
此时他已50多岁,迫于形势,他分开了鲁国,开场了被后人称之为周游列国的政治游说,14年中,东奔西走,屡次遇到危险,险些丧命。
后虽被鲁国迎回,但鲁终不用孔子。
孔子自20多岁起,就想走仕途,所以对天下大事非常关注,对治理国家的诸种问题,经常进展考虑,也常发表一些见解,到30岁时,已有些名气。
鲁昭公二十年,齐景公出访鲁国时召见了孔子,与他讨论秦穆公称霸的问题,孔子由此结识了齐景公。
鲁昭公25年,鲁HY生内乱,鲁昭公被迫逃往齐国,孔子也分开鲁国,到了齐国,受到齐景公的赏识和厚待,甚至曾准备把尼溪一带的田地封给孔子,但被大夫晏婴阻止。
鲁昭公27年,齐国的大夫想加害孔子,孔子听说后向齐景公求救,齐景公说:“吾老矣,弗能用也。
〞孔子只好仓皇逃回鲁国。
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大夫的家臣手中,被称为“陪臣执国政〞,因此孔子虽有过两次从政时机,却都放弃了,直到鲁定公9年被任命为中都宰,此时孔子已51岁了。
孔子治理中都一年,卓有政绩,被升为小司空,不久又升为大司寇,摄相事,鲁国大治。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90d95d2f580216fc700afd6b.png)
(译文+解析)中考语文必考文言文备考复习(一)论语十则1、子(先生,指孔子)曰:“学而时习..(经常地复习)之,不亦说.(yuè,“悦”的古字,愉快)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yùn,生气,发怒),不亦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乎?”(《学而》)2、曾子曰:“吾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尽心竭力)乎?与朋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3、子曰:“温故.(学过的知识)而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为师矣。
”(《为政》)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为政》)5、子曰:“由,诲女.(通“汝”,人称代词,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此、这)知.(通“智”,聪明)也。
”(《为政》)6、子曰:“见贤.(德行高,才学好的人)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凋谢)也。
”(《子罕》)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恕(指儒家的推己及人,仁爱待人)乎!己所不欲,勿施.(施加)于人。
”(《卫灵公》)二、重点翻译1、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习(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2、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呢?‛3、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中考语文《论语十则》专题复习
![中考语文《论语十则》专题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32c6471110a6f524ccbf8530.png)
7、我们对美国向中国大量输出工业垃圾提出 严正警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8、越是艰苦的时候,越要坚强,要像松柏那样: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9、一个人要经常反思, 孔子是: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曾子是每天三省: 吾日三省吾身 10、我快步上前,伸出双臂,拥抱来自北京的朋 友,二千多年前的孔夫子不是说过吗: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怎样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句话的深刻含 义? 孔子借“岁寒”比喻险恶的社会环境,以
“松柏”比喻君子。只有在恶劣艰难环境下, 才能显示出坚贞不屈的人格。
能力拓展
4、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
这句话现在看来,有其现实意义。其中包 含相互体谅的意思。遇事如果换位思考, 推己及人,仁爱待人,就可能得出不同的 结论,改变已有的不正确做法,这样就会 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 成伤害。
复习课
复习目标:
• 1.准确、熟练的背诵课文。 • 2.掌握重点注释,积累文言词语。 • 3.理解课文大意,掌握句子翻译。
文学常识: 1《论语》是记录( ) 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 一部书,共 篇,是 家经典 著作之一。 20 儒 2.孔子,名 字 。 时期
丘 国人。 鲁 我国古代伟基础练习
5、写出选文中的成语(要求三
个以上)。
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能力拓展
1、用一个成语概括第七则“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 之”的主要意思。
取长补短
2、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你 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
能力拓展
论语十则 翻译以及练习【中考精华版】
![论语十则 翻译以及练习【中考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a68df4d533d4b14e85246809.png)
论语十则文学常识:1、《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
中国儒家经典的书籍有四书五经: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周易》、《尚书》、《诗经》、《礼记》、《春秋》2、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现在山东曲阜)人。
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我国古代的思想家、教育家。
原文与翻译:第一则: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译文: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 来,不也快乐吗? (指有权有势的人)人家不了解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重点字词翻译:(1)说:通假字,通“悦”音yuè,高兴,愉快的意思。
(2)乐:快乐。
(3)知:了解(4)愠:拼音:yùn,怨恨,心里不满。
(7)君子:道德修养高的人。
(5)而:顺接连词,表示被连接的两个部分意思是顺着下来的,可不译。
(6)之:代词,指学过的旧知识。
(7)乎:语助词,相当于“吗”。
“不亦……乎”,即“不是……吗”,反问句式。
(8)自:从。
本段理解:第1句话讲的是学习方法。
对于知识,“学”只是一个认识过程,“习”是一个巩固的过程,要想获得更多的知识,必须“学”与“习”统一起来。
第2句话讲的是学习乐趣。
志同道合的人来访可以增进友谊,并且可互相学习、共同提高。
第3句话讲的是为人态度。
第二则: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谋划是否忠诚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重点字词翻译:(1)三省(xǐng):多次反省(2)为:替。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4ea9a437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89.png)
《论语》十则复习资料班级:姓名:,愉快)乎?有朋.(志同道合的人)㈠、子曰:“学而时.(时常地)习.(温习,复习)之,不亦说.(通“悦”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有道德有学问的人)乎?”(《学而》)㈡、曾子曰:“吾日..(多次反省)吾身:为人谋(谋划)而不忠(尽心尽力)乎?与朋.(每天)三省友交而不信.(真诚,诚实)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不习乎?”(《学而》)㈢、子曰:“温故..(可以凭借)为师矣。
”(《为政》) .(旧的知识)而知新.(新的理解与体会),可以㈣、子曰:“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有害)。
”(《为政》),聪明),你)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这)知.(通“智”㈤、子曰:“由,诲女.(通“汝”也。
”(《为政》)㈥、子曰:“见贤.(贤能的人)思齐.(相同,一样)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㈦、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此”,在这中间)。
择其善.(优点,长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㈧、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刚强,勇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把……当作)己任,不亦重.(重大)乎?死而后已.(停止),不亦远乎?”(《泰伯》)㈨、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凋谢)也。
”(《子罕》)㈩、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奉行)之者乎?”子曰:“其.(大概,也许)恕乎!己所不欲.(想要),勿施.(施加)于人。
”(《卫灵公》)一、文言知识总结及理解性填空。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代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仁爱”。
后世将他与儒家学派的另一代表人物孟子合称“孔孟”。
2、《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共20篇是我国古代儒家的“四书五经”之一,其中“四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指《诗》、《书》、《礼》、《易》、《春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中考复习要点及试题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尽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真诚,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过了呢?”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 可以凭借这个成为老师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为政》)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5、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为政》)孔子说:“仲由,教给你的理解了吗?懂得就是懂得,不懂就是不懂,这也是聪明啊。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孔子说:“见到贤人就要向他学习,希望能达到他的水平,见到不好的人就要自我反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述而》)孔子说:“三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
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凋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忠言可以一生受用遵循的呢?”孔子说:“也许就是仁爱待人!自己所不愿要的,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一、文学常识《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
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
《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
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
在我国历史上,他是第一个把教育普及到平民的人。
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二、句读停顿:1、学 / 而时习之,不亦 / 说乎?有朋 / 自远方来,不亦 / 乐乎?人不知 / 而不愠,不亦 / 君子乎?2、温故 / 而知新,可 / 以为师矣。
3、学而不思 / 则罔,思而不学 / 则殆。
4、诲女 / 知之乎!知之 / 为知之,不知 / 为不知,是 / 知也。
5、择其善者 / 而从之,其不善者 / 而改之。
6、仁 / 以为己任,不亦 / 重乎?死 / 而后已,不亦 / 远乎?三、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⑴《论语》(lún)⑵不亦乐乎(lè)⑶三省吾身(xǐng)⑷罔(wǎng)⑸殆(dài)⑹愠(yùn)⑺传不习乎(chuán)⑻弘毅(hóng)⑼凋(diāo)⑽恕(shù)四、重点词语解释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按时习:复习“说”同“悦”,愉快有朋自..远方来朋:志同道合的人自:从人不知.而不愠.知:了解愠:生气,发怒不亦君子..乎君子: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吾日三省...吾身日:每天三:多次省:反省为.人谋.而不忠.乎为:替谋:办事忠:尽心竭力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交:交往信:诚实,真诚传.不习.乎传:老师传授的知识习:复习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知新:新的理解和体会可以为...师矣可:可以以:凭借为:做,当学而不思则罔.罔:迷惑。
思而不学则殆.殆:有害诲汝..知之乎诲:教导女:同“汝”,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是是知..也是:这知:同“智”,智慧,聪明见贤思齐..焉思:想,想要齐:看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省:反省士.不可以不弘毅..士:读书人弘毅:刚强,勇毅仁以为...己任仁:实现仁以:把为:作为死而后已.已:停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然:这凋:凋谢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可以:能够行:奉行其恕..乎其:大概,也许恕:恕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要的勿:不要施:施加五、一词多义1、而: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表顺承②人不知而.不愠,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表转折,但是,却③任重而.道远表并列:④拔山倒树而.来表修饰2、焉:①见贤思齐焉.语气助词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兼词“于之”,在其中3、其:①其.恕乎大概,也许表猜测②择其.善者而从之蹲其.身代词,他们的、其中的、自己的4、之:①知之为知之.代词:它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代词:它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代词:它②故时有物外之.趣的③心之.所向,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主谓间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5、为:①为.人谋而不忠乎替②可以为.师矣做,当③仁以为.己任当作六、古今异义:①吾日三省吾身:虚数,泛指多次(古);数词,三(今)。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善者”古义:优点,今义:善良的人③可以为师矣:可以(凭借)(古);可能,许可(今)。
④是知也:这(古);表判断(今)。
七、词类活用:①吾日三省吾身:日,名词作状语,每天。
②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做名词,旧知识。
③传不习乎:传,动词作名词,传授的知识八、理解默写1、《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4、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6、喜迎来客,《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调也。
”这句话说明一个人要经得起环境考验。
8、《论语》中,“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远”表现在“死而后已”。
9。
、《两小儿辩日》中,孔子面对小儿的争辩“不能决也”,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孔子,你会用《论语》中的哪句话作答?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10、唐太宗李世民有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由此你能联想到孔子的哪句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1、在《论语》十则中表明一个人能经常检查自己,反省自己的句子是:吾日三省吾身。
12、在表示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和看齐时经常引用《论语》十则中的:见贤思齐九、内容理解:1、各则注解:第一则是学习方法、学习乐趣和个人修养,启发人们热爱学习,要有君子之风。
第二则是个人修养,告诉人们“人无完人”的道理,要每天反省自己,以便完善自己。
第三则是学习方法,讲知识的继承和创新。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阐明“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第五则是学习态度,强调要有谦逊求实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
第六则是学习方法、学习态度、思想修养。
强调随时都该反省自己。
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正确的学习态度。
第八则是个人修养,强调怀有抱负就该有坚毅的意志。
第九则是个人修养,强调人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第十则是个人修养,强调要学会换位思考。
十、课外拓展:1.这十则论语内含有的成语:①②三人行,必有我师。
③温故知新;④不亦乐乎;⑤见贤思齐;⑥择善而从;⑦任重道远;⑧死而后已;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你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一观点?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
其中包含相互体谅的意思。
遇事如果换位思考,推己及人,就会多一分理解,少一分对立,避免对他人造成伤害。
3.积累格言警句:①谈学习态度的:三人行,必有我师。
/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
②谈学习方法的:学而时习之。
/ 温故而知新。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③谈修身做人的: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三人行,必有我师。
/ 吾日三省吾身。
士不可以不弘毅。
/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在学习中,你是否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本文中所谈的某一种学习方法,说出来与大家交流一下。
示例:我在学习上经常自觉地运用学思结合的学习方法,即"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我发现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5.学了本文,你受到哪些教益?作为学生不应死学书本,应该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更应加强思想品德修养,使自己的各方面全面发展,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适应社会的需要。
6.在第三则中“温故”与“知新”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答:“温故”与“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
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
7.请用一个成语概括第7则的含义。
答:取长补短。
8.“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这句话揭示了松柏怎样的品质?你从中获得怎样的启示?答:这句话揭示了松柏高洁傲岸、不畏严寒的品质。
获得的启示是:君子的风度和才能只有经历考验后才能体现出来。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反映了孔子什么教育思想,对弟子说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现实意义?答:这是孔子从学习态度方面来谈的。
告戒弟子要善于发现并学习别人的长处,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告诉我们要向一切人学习,在今天仍有实际意义。
只有用谦虚的学习态度,向周围的一切人学习,才会有成就。
10.本文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对你有何启示?答:(1)告诉我们学习必须有端正的态度和良好的学习方法。
(2)作为人必须养成好的品德修养。
11.“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句子填写)“重”和“远”分别表现在哪些地方?答:任重而道远。
“重”表现在“仁以为己任”上;“远”表现在“死而后已”上。
12.根据课文内容拟一副对联。
答:孔子遍游六国,论语影响全球。
13.课文中提到曾子、子路、子贡,你能列举他们或孔子其他弟子的事迹吗?列举两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