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礼仪习俗

合集下载

满族人的规矩

满族人的规矩

满族人的规矩
满族人的规矩是指满族民族的传统习俗和行为准则。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满族人规矩:
1. 尊敬长辈:满族人非常重视家庭中长辈的地位,尊敬和服从长辈是基本的道德准则。

2. 衣着规范:传统满族服饰是满族人的重要标志,满族人在特定场合或传统节日中会穿着传统服饰。

3. 宴会礼仪:满族人举办宴会时,有一套独特的礼仪。

例如,宴会开始前会按照特定的程序先给客人敬茶,然后举行祝酒仪式。

4. 尊重婚嫁习俗:满族人的婚嫁习俗十分丰富,有着一系列特殊的礼仪和习惯,例如满族婚礼上的“请亲饭”。

5. 多火葬:满族人多数信仰藏传佛教,在死亡后会选择进行火葬。

6. 传统节日:满族人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大年初一等,满族人会按照传统习俗举行各种祭祀和庆祝活动。

7. 尊重祖先:满族人重视祖先崇拜,并进行祭祀活动,祭拜自己的祖先以表达对祖先的尊敬和感恩之情。

需要注意的是,满族人的规矩在现代社会中已经有所减少或改变,但一些地区和家庭仍然保留传统习俗和行为准则。

满族见面礼节

满族见面礼节

满族见面礼节满族是中国的五大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

作为一个具有礼仪意识的民族,满族人在见面时都有一套独特的礼节。

下面介绍一些满族见面礼节的相关内容。

一、行礼动作1. 揖礼:两手合十微微下拱,行身礼,同时低头行礼,表示尊敬他人。

2. 手牵手礼:双方同时伸出手掌,轻轻握住对方手掌,没有过多的力道和摇晃动作。

3. 作揖礼:两手合十,同时低头躬身,表示恭敬和谦逊。

4. 接盏礼:同盏端起,嘱咐对方「慢用」;敬盏时轻轻提起,捧在掌心;背盏时只能扳着盏底,不可用手托底。

二、言辞礼节1. 称谓礼节:满族人注重称呼的准确和礼貌,尤其是对长辈和上级。

一般称呼男子为"阿哥"、"老哥",女子为"姐姐"或"老姐"。

2. 问候礼节:满族人见面时会互相问候,例如:"你好吗?"、"近来可好?"等,表达关心和友善之意。

3. 辞别礼节:在辞别时,满族人会说"路上小心"、"一路顺风"等祝福的话语,表达关心和祝福之意。

三、礼物的选择在满族的传统文化中,礼物是人们表示尊重和感谢的一种方式。

对于满族的见面礼节来说,送礼物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1. 常见的礼物:如传统的绸缎、花布、锦缎、丝巾、茶叶等,这些礼物代表着对对方的尊敬和祝福。

2. 收礼礼节:满族人在收到礼物时都是非常谦虚和谦逊的,一般都会说"哪里哪里"、"怎么好意思"等话语,表示对对方的感谢和谦逊之意。

四、注意事项1. 注意仪态举止:满族人重视仪态举止,要保持优雅、自信的姿态,姿势要端正,言谈要文雅,动作要得体。

2. 注意礼节仪式:满族人对礼节仪式非常重视,在满族的传统场合中,需要遵守相应的礼仪规范,例如婚礼、葬礼等。

3. 注意言辞选择:满族人在见面时要注意言辞的选择,要文明、客气,尊重别人的感受,避免说一些伤害他人的话语。

满族的礼仪风尚

满族的礼仪风尚

满族的礼仪风尚
满族自古以来重视礼仪和风尚,其文化习俗深受汉文化、蒙古文化和满洲文化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满族的礼仪风尚:
1. 尊敬长辈:满族人非常尊重年长者,尤其是长辈和祖先。

当与长辈交往时,应该保持尊重和礼貌的态度,并给他们带来礼品。

2. 腰牌:满族男子佩戴腰牌是一种传统文化习俗。

腰牌被视为男子的标志,象征着他们的家族和社会地位。

在特殊场合,男子必须佩戴腰牌。

3. 鞠躬:在满族文化中,鞠躬被视为一种尊重和礼貌的表现。

当向长辈或上司问候时,应该稍微低下头并鞠躬。

4. 鞭炮:满族人在庆祝新年、婚礼、重要节日和盛大场合时喜欢放鞭炮。

鞭炮被视为一种吉祥物,可以驱逐邪恶和迎来好运。

5. 聚餐:在满族人聚餐时,通常会设置主席桌和贵宾桌。

主席桌上会设有主席牌,用于指示座位。

通常由年长的男性担任主席,而贵宾桌则用于招待其他重要来宾。

6. 赛马:在满族文化中,赛马是传统的娱乐活动之一。

赛马通常在春季和秋季举行,参赛者和观众都会着传统的满族装束参加。

比赛过程充满竞争和娱乐性。

7. 祭祀:满族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萨满教和祖先崇拜。

在重要的节日和庆典中,满族人会进行祭祀仪式,以表达对祖先和神灵的敬意和感激。

总之,满族的礼仪风尚反映了他们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这一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地位。

满族现代文化礼仪

满族现代文化礼仪

满族现代文化礼仪满族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风格。

在现代社会中,满族文化依然有着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在礼仪方面,它有着独特的风格和独特的思想。

一、传统婚礼礼仪满族的传统婚礼礼仪非常隆重,它包括了多个环节,如订婚、过礼、拜堂、披露、退房等。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拜堂和披露,这两个环节具有特殊的意义。

在拜堂环节中,新郎和新娘各自带着亲戚双方前往会场,进行齐拜天地、祖先的仪式。

然后,新郎和新娘互换盖头巾,并进行拜堂的仪式,这个环节代表着两个家族的正式联姻。

在披露环节中,新娘换上新衣服,并在家族的祖厅中敬请先祖,向他们请安并且向他们表达对新婚生活的愿望。

这个环节也代表着新郎和新娘的正式“揭幕”。

二、饮食文化满族文化中,饮食文化也非常重要,满族人有着自己特殊的饮食方式和饮食风味。

满族的饮食非常讲究荤素搭配。

在传统的满族宴席中,通常都是肉菜分开分别上的。

荤菜不可偏食,要尽可能地多食用不同的肉类。

作为满族特色的宴席菜,酒鬼鸡更是备受宠爱。

这是一款带有酒香味的烤鸡,非常开胃。

此外,满族人也擅长制作腌菜,如火腿、酱菜等,这些传统的腌制食品不仅口感鲜美,而且还有着很好的保鲜效果。

三、服饰文化满族服饰也是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传统的时代中,满族服饰非常多样化,有很多不同的款式。

其中最为著名的服装就是龙袍和蟒袍。

龙袍是满族皇帝的正式服装。

它采用的是黄色,象征着皇帝的尊贵地位。

此外,龙袍上还有着很多龙图案,代表着皇帝统治天下的权力。

蟒袍则是男性贵族的常见服装。

蟒袍的颜色很多,而且款式也非常丰富。

它是满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精华,代表着高贵和典雅的气质。

四、音乐文化满族音乐文化也非常丰富,有着典型的民族音乐风格和特殊的乐器。

其中最为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海兰浩克”乐队。

“海兰浩克”乐队是满族传统音乐的代表,它的成员主要由满族音乐家组成。

海兰浩克乐队的音乐旋律非常动听,富有强烈的民族气息。

乐队中常见的乐器有琵琶、二胡、锣鼓等,它们共同演奏出了一段段优美的满族音乐。

满族民俗文化礼仪

满族民俗文化礼仪

满族民俗文化礼仪民族信仰文化满族曾信仰萨满教。

“萨满”是通古斯语,意为“疯狂的人”。

汉译为巫师。

满族的萨满教兼有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和偶像崇拜四重含意,故崇拜的神祗既多又杂。

祭记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有宫廷与民间之别,富者与贫者之别及地区之别、家族之别。

清王朝初期,皇宫里的萨满多由熟悉爱新觉罗氏族方言而又聪明伶俐的女人担任,称萨满太太,专管皇帝举行各种神典,口诵满语祭神,与民间为人治病的萨满不同。

直到新中国成立前,在东北的宁古塔和爱辉等地,满族仍然保有萨满教。

民间萨满分两种,一种是跳神的萨满,为人治病、问卜、求神驱鬼,另一种是管理祭祀的家萨满,负责祭祀祖先神。

过去满族的农民“信巫不信医”,有病先请萨满跳神,无效才请医生诊治。

萨满祈祷跳神时,头戴尖帽,缀五色纸条,下垂蔽面,外悬小镜,身穿长布裙,腰系铜铃,击鼓而舞,口中念念有词。

而家萨满在各姓氏中都有一名。

在祭祀祖先时跳神唱满语神歌,歌颂一年的丰收,或赞颂祖先的功德。

服饰文化满族的服饰,男子自头顶后半部留发,束辫垂于脑后,清入关后,强行在全国推广,使之成为清代满、汉、蒙各族的共同发式。

女子发式,幼年时期与男孩一样,稍长,在脑后留有一根或两根辫子,结婚时开脸上头,戴钿子。

平时,在头顶盘髻,有架子头、两把头等样式。

佩戴耳环,有一耳三环的定式。

男子的袍褂两侧开叉,腰中束带便于骑射。

其中的“箭袖”(满语:哇哈)别具特色,是在窄袖口上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头,形如马蹄,俗称“马蹄袖”,平时挽起,冬季打猎或作战时放下,覆盖手背以御寒,后来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

少妇穿宽大的直筒旗袍,天足,着花鞋,有花盆底和船形底等样式。

早期,富人多穿麻布衣服,穷人用狍鹿皮为衣。

进入辽沈以后,贵族富人穿绸缎,平民则着布衣,服饰也等级化了。

入关以后,满汉服装逐渐趋于一致,男子所服的坎肩等至今仍有沿用,而女子旗袍历经演变,现已成为我国传统女装的代表。

习俗文化满族是中华民族中一个人口众多的少数民族。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

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人有什么风俗习惯盘点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就有很多。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满族人的风俗习惯,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满族人的风俗习惯:服饰满族历史悠久,文化发达。

其服饰高雅华丽,在中国民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并对中国的服饰文化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

由于寒冷的环境和射猎生活的需要,过去满族人无论男女,均多穿“马蹄袖”袍褂。

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以后,“旗人”的装束,便成为“旗袍”(满语称“衣介”)。

清初,旗袍的式样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

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

出猎时,还可将干粮等装进前襟。

这种旗袍有两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个是无领。

努尔哈赤为统一衣冠,曾厘定衣冠制,规定“凡朝服,俱用披肩领,平居只有袍”。

即常服不能带领子,只有入朝时穿的朝服方可加上形似披肩的大领;二是在窄小的袖口处还接有一截上长下短的半月形袖头,形似马蹄,俗称“马蹄袖”。

平时绾起来,冬季行猎或作战时放下,使之罩住手背,既起到了类似手套的保暖作用,又不影响拉弓射箭,故又称之为“箭袖”(满语称之为“哇哈”)。

满族入主中原以后,“放哇哈”成为清朝礼节中的一个规定动作,官员入朝谒见皇上或王公大臣,都得先将马蹄袖弹下,然后再两手伏地跪拜行礼。

旗袍的外面还习惯套一件圆领、身长及脐、袖长及肘的短褂。

因这种短褂最初是骑射时穿的,既便于骑马,又能抵御风寒,故名“马褂儿”。

清初,马褂儿是八旗士兵“军装”,后来在民间流行起来,具有了礼服和常服的性质,其式样、面料也更加繁多。

满族人还喜欢在旗袍外穿坎肩。

坎肩一般分为棉、夹和皮数种,为保暖之用。

样式有对襟、琵琶襟、捻襟等多种。

而作为有清一代“时装”的满族女式旗袍,则多有发展。

当初在北京等地曾盛行“十八镶”的做法,即镶十八道衣边才算好看,样式也变成宽袍大袖;辛亥革命后,旗袍样式由肥变瘦;在20世纪30代初受西方短裙影响,长度缩短,几近膝盖,袖口缩小;30年代中又加长,两边开高衩,并突出曲线美;40年代又缩短,出现短袖或无袖旗袍,外为流线型。

满族民俗礼仪禁忌

满族民俗礼仪禁忌

满族民俗礼仪禁忌
满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其民俗礼仪禁忌内容丰富多彩,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

一、婚嫁习俗
1.婚礼前后禁忌:新娘除了满月、半岁、一岁等大寿生辰之外,一定要在农历的良辰吉日举办婚礼,不能在鬼门关前后结婚,以免招灾祸。

过儿夜、黄道吉日和十月初一至十二月初六都是不吉利的日子,不宜选在这些日子办婚礼。

2.进门时的禁忌:新娘进门时,要用脚踏一碗“糖块”,寓意着生下一个甜蜜美满的孩子。

3.宴席上的禁忌:新娘坐在洞房里不能翻身,连衣服都不能自己脱,要由丈夫脱掉。

4.退房禁忌:新娘退房时不能碰到门槛,否则将不幸福美满。

二、丧葬习俗
1.禁忌:丧葬期间不能在家里晾晒鞋子和衣服,不能将鞋子和衣服悬挂在门和窗子上。

2.吊唁礼仪:死者家属通常会在丧期之内,接受邻居和朋友的吊唁。

来客需注意不要撞墙,不要推门,否则有不好的寓意。

三、饮食习俗
1.饮食忌讳:满族人喜欢吃肉,但是不吃狗肉和马肉,因为狗是人的朋友,马在满族传统中是神圣的动物。

餐桌上也不允许出现刀子,因为刀子在旧时满族文化中是与杀戮、战争等恶性事件联系在一起的。

2.宴席礼仪:满族人在宴席上通常将桌子围成圈,桌中间摆放带盖的盘子,主人放入“头道菜”,也就是最美味的一道菜,寓意着美好的东西必须先给最尊重的人品尝。

在传统的宴席上,头3个饮品通常是酒,而第4个饮品是鱼汁,寓意着“愿你一年比一年更红”。

桌子上不能倒酒(只能双手递过去),因为在满族传统中,倒酒时容易将好运倒掉。

满族民俗礼仪

满族民俗礼仪

满族民俗礼仪
满族民俗礼仪是满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是满族人民的精神财富。

满族民俗礼仪包括婚礼、葬礼、节日等方面,是满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婚礼是满族民俗礼仪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婚姻是一种神圣的事情,需要经过一系列的仪式和礼仪。

在满族婚礼中,新郎要先到新娘家中拜访,然后由新娘的父亲领着新娘出门,新郎要在门口等候,然后由新娘的父亲将新娘交给新郎。

在婚礼仪式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仪式,如拜堂、敬茶、献花等。

葬礼是满族民俗礼仪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葬礼是一种非常严肃的仪式,需要遵循一定的礼仪。

在满族葬礼中,首先要进行“请魂”仪式,然后进行“送魂”仪式,最后进行“安葬”仪式。

在葬礼仪式中,还有一些其他的仪式,如烧纸、献花等。

节日是满族民俗礼仪中另一个重要的部分。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节日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文化活动,是满族人民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在满族节日中,有一些非常重要的节日,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

在这些节日中,满族人民会进行一些特殊的仪式和活动,如祭祖、赛龙舟、吃粽子等。

满族民俗礼仪是满族人民的传统文化,是满族人民的精神财富。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弘扬满族民俗礼仪,让这种传统文化
得以传承和发扬光大。

满族的传统礼节

满族的传统礼节

满族的传统礼节
礼节(1)
满族是一个十分重视礼节的民族,尤其对长辈都极其尊重。

过去,无论官宦家庭和平民百姓家庭,都有“晨昏定省”的规矩。

每曰晨起,先到长辈老人屋内清安和打千,晚上临睡也必须去长辈屋中问候並施卧安礼。

小辈到长辈家,虽然为客人,也只能坐在旁边,晚辈不可与长辈人同坐,而是垂手站立,若路遇长者,无论自己是骑马或乘轿,都要下马落轿恭候在侧並请安问候,待长者过后方可行走。

外出归家,必先到老人屋内禀告以求长辈欣慰。

晚上回家,也必须先到长辈屋内看望,方可回自正屋内休息。

过年时,无论男女晚辈,都要给长辈行磕头大礼,起身后还要请安礼。

满族中行大礼多集中在春节时期。

“礼节”(2)
姑娘(格格)外出回家后也要到家中长辈屋中行礼问安,日常也要“晨昏定省”。

旗人妇女曰常所用之礼均称请安。

请安的动作是:稍微低下头,手空拳,顺腿两侧自然下滑,双膝微曲。

格格给祖母、母亲、外祖或其它女性近亲长辈要行“顶胸礼”,即头顶胸部,以示亲昵。

平辈不分男女相见时用“抱肩礼”,相互抱肩。

近兄弟姐妹相见用“贴面礼”。

即抱肩后贴面。

朋友见面“擦肩礼”,即相互碰肩。

平辈近亲久未谋面,见面用“长跪礼”,相互长跪。

长期未见近亲长辈时,用“单跪报腰礼”,平辈对长兄也有用这种见面礼节。

“抱腰礼”只适用男性。

满族风俗

满族风俗

有白日祭和夜晚祭两种。白日祭一般在祭祖之后。其程序是:将祭祖时所杀的猪分解成12件,连同内脏一起 到锅里煮,锅里不放任何调料。锅里所煮的肉,在上供之前都不许吃。
供品摆设整齐后,先请主祭人在前跪读祭文,参加祭祀的人仍要按辈分依次跪听,然后主祭人率众人行叩首 礼。夜晚祭神,一般分为两步。
首先要从祖宗匣子中按先后次序请出七位祖先,放在祖架上,再请出两位摆设在祖匣盖上,每位设净水一盅, 黄米一碟,将香碗、祭台放在桌上,然后燃起香和白蜡。
传统民俗
新媳妇新媳妇不能同公公、婆婆、丈夫同桌吃饭。长辈在吃饭时,媳妇在旁伺候,否则,就视为不敬不孝。 大爷伯父辈不得同侄儿媳妇开玩笑。侄儿媳妇不许在大爷面前露胳膊露腿。过去满族妇女旗装长至盖脚背,袖长 至手背后,与今日之短袖旗袍大相径庭。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有人冲父母状况,子 女必须起立回答。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孩子满月后正式起名,5岁前举行一次家祭,俗称“跳喜神”,一般只用一天,不杀猪羊,只杀鸡做糕,祭祀 祖先,感谢神龙送子.在族中公祭时,要举行“换锁”仪式。每个新生孩子每人领取锁带佩带一副,并拜柳求福.祭 毕,再将锁袋装入子孙袋内保存起来。
孩子第一次去姥姥家无疑是件大事。当姑奶奶带着可爱的外孙回娘家,姥姥一家不胜欢喜,待之如贵宾。这时, 年轻母亲把孩子的脑袋往房柱上轻轻一撞,表示孩子不仅能在姥姥家住得服(惯),而且将来肯定能长得健康壮实。
沐浴过程中,如婴儿放声大哭,则视为大吉大利,这叫“响盆。”
孩子出生后第七天开始上悠车。
悠车也叫摇车,用桦树皮做成,长约1.3米,宽0.7米有作,两端呈半圆形,如同小船。后世的悠车多用椴木 薄板做成,边沿漆以红色,绘制花纹,书写有吉利话,十分美观。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风俗习惯

满族的风俗习惯一、满族人的供祖、祭祖与祭神满族人祭祖先和天地神佛的传统源远流长。

农村满族人又因其特定的环境和条件,决定了他们在祭奠形式上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一) 满族人的供祖满族人对祖宗非常尊敬,称祖宗叫“祖上”,祖宗板叫“位板”,供祖叫“立位”,祖宗板因年久更新叫“换位”。

祭祖时用的猪,叫“使唤猪”或“祭祀猪”。

日子过得比较兴旺的满族人,都立位。

民间流传着这样的话:“日子旺,敬祖上,狗大孩子胖。

”位板是两块长方形的木板,长二尺许,约八寸宽,三面装板刻花。

满族人以西为大,位板供在西墙上,西炕不准坐人。

每个位板前面刻四个字,南边位板上刻“蒸尝百世”,北边位板上刻:“俎豆千秋”(这八个字是“诗经”所载,表示子孙万代不断祭祖)。

位板前摆香碟,木制,四寸见方,二寸高,上刻趟槽,正面刻莲花。

南边位板摆三个香碟,北边位板摆四个香碟,供七个。

这种摆法表明我们是长白山七道沟人。

我屯赵家摆六个香碟,说明赵家是六道沟人。

洪家摆一个香碟,就表明洪家是一道沟人{1}。

我见到洪家板位前贴一张黄满洲彩(黄挂钱),这是他们头道沟人供祖的规矩。

我家两个位板,南边位板比北边位板高一寸,香碟完全刷黄油。

立位时,木匠做位板等祭器,都必须用吉星尺排尺寸,长短尺寸一定要赶上尺上的“吉星”。

供祖烧达子香{2},不用一般香。

达子香别名“满山红”,每到春季开花最早,先开花,后长叶,开花时清香扑鼻。

这种植物在依兰县满山都是。

烧达子香时把香碟由位板上请下来,碟内放上净灰,然后将达子香连叶带枝轧成香面,放在槽点燃。

点燃达子香叫描香,先放净灰是为防止燃烧香碟。

两个位板中间靠下的位置贴一张大红纸{3}写的“福”字,“福”字下边贴一张“素洋房”。

“素洋房”是用蓝色、黑色加白粉色画的一张画,上有一片松林,远处有山,近处有水,前边一道小桥,桥下还有莲花,松林边是几所房子。

因是索画,就叫“素洋房”。

祖上忌孝服,穿孝服的人不准进祖堂,如果进去要把孝服剪掉一块,表示这身孝服已经作废。

满族的人际礼仪习俗

满族的人际礼仪习俗

满族的人际礼仪习俗满族的人际礼仪习俗,既有尊老、敬上、好客等美好的礼节,也有受汉族影响,吸收一些儒教的“三纲五常”封建道德,当然还保存着某些氏族部落制度的残留。

(一)“尊老敬上”是满族人礼仪的中心内容。

入关后康熙、乾隆皇帝数次举行“千叟宴”,身体力行提倡尊老敬上。

因此,满族人无论是官宦士绅,还是平民百姓,都把尊老敬上视为美德,成为家规族法的重要内容。

平日,同居的晚辈人每天早、晚都要给老人请安。

长辈的教诲要洗耳恭听,不能顶撞。

与长辈同行,要随从其后。

进出门时,要先行几步为长辈开门,并请长辈先行。

在屋中,要长辈先坐。

长辈说话,非得允许,不得插言。

长辈外出远行,要送出大门外,归来要迎至大门。

年轻人外出归来,要先向父母请安,然后再回到自己房里。

路途相遇,小辈须垂立路旁,让长辈先走。

吃饭时,要长辈先坐、先吃,自己才能坐,才能动筷子。

食毕,长者先放下筷子,晚辈才能够离席。

过去满族是“父子不同席”,现已改变。

媳妇对公、婆礼节最多,也最恭谨。

如每天要早起做饭,还要装烟、打洗漱用水、问安等。

一日三餐要站立侍奉,不能与公婆同席。

而未出嫁的姑娘则有特殊地位,“可就食于翁姑之侧”。

(二)满族人非常“重客守信”。

满族人好宾客,信朋友,重感情。

入关后的满族仍沿此习。

家里来了宾客,必设炕桌,置酒款待。

宴客的菜肴均是双数,饮酒必以大盅,尽欢而止。

满族人守信用,答应朋友的事情,一定会千方百计去做。

山区里的满族人家,难得有客人来到,更为好客。

主人外出或下地干活,房门也不锁,路人或来客可随意入门、喝水、吃饭,只是临走时将门前箱内木棍指向自己去的方向即可,这个放木棍的小箱叫“客铭箱”。

(三)满族人主要的和最常见的礼仪形式有:见面礼、请安礼、告别礼等几类:1、见面礼见面礼主要有叩头礼、顶头礼、抱见礼、执手礼、鞠躬礼、擦肩大礼等;叩头礼是小辈见长辈,过去平民见王公贵族,奴仆见主人时所行的见面大礼。

叩头礼有四种。

一种是“一跪三叩”,一般对父母、主人或尊长;另一种是“二跪六叩”,一般也对父母、爷爷、奶奶和尊长;再一种是“三跪九叩”,主要在祭神、祭祖、见皇帝时用;还有一种是“一跪四叩”,一般是在过年小孩见尊长时用。

满族传统的基本礼仪动作

满族传统的基本礼仪动作

满族传统的基本礼仪动作满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作为满族人,他们有着独特的传统礼仪动作,这些动作反映了他们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念。

接下来,我们将介绍满族传统的基本礼仪动作。

一、鞠躬礼鞠躬礼是满族人最基本的礼仪动作之一。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鞠躬是表示尊敬和谦虚的一种表达方式。

当满族人见到长辈、领导或者重要客人时,会进行鞠躬礼以示敬意。

鞠躬礼的动作是先抬头挺胸,然后身体向前弯曲,手臂自然垂放在身体两侧。

鞠躬的幅度和角度可以根据对方的身份和地位适当调整。

二、握手礼握手礼是满族人之间交流时常用的一种礼仪动作。

握手是一种亲切友好的举动,可以表示友谊和合作。

在满族传统文化中,握手的方式是右手与右手相握,握手时双方应该用力适中,不要过分用力,也不要松弛。

握手的时间一般应该持续2-3秒钟,不要过长也不要过短。

三、敬茶礼敬茶礼是满族人在重要场合或者拜访长辈时的一种传统礼仪动作。

在满族文化中,茶是一种象征着尊敬和友好的饮品。

敬茶礼的具体步骤是:先将茶杯端起,右手托住杯底,左手托住杯沿,然后向对方递茶。

递茶时应该低头微笑,表示尊敬和谦虚。

四、行礼礼行礼礼是满族人在特殊场合或者遇到重要人物时的一种礼仪动作。

行礼是一种表示敬意和尊重的举动,可以表达满族人的礼貌和谦虚。

行礼的动作是先将右脚向前迈出一步,然后身体微微前倾,右手搭在左胸前,目视对方。

行礼时应该保持身体挺直,动作流畅。

五、请坐礼请坐礼是满族人在接待客人时的一种礼仪动作。

请坐礼是表示欢迎和尊重的一种方式,可以让客人感到舒适和受到重视。

请坐礼的具体步骤是:先用右手示意客人坐下,然后自己也坐下。

请坐时应该保持身体挺直,不要翘腿或者趴在桌子上。

六、祝酒礼祝酒礼是满族人在庆祝活动或者宴会上的一种礼仪动作。

祝酒是一种表示祝福和庆祝的方式,可以增加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友谊。

祝酒礼的具体步骤是:先举起酒杯,然后向对方敬酒,同时说出祝福的话语。

祝酒时应该保持微笑,目视对方,动作要轻柔流畅。

满族礼节

满族礼节

满族礼节叩头礼。

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

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

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以头触地有声为好。

孙子对爷奶是一跪三叩礼。

祭祖是一跪三叩礼,祝寿、婚礼时、丧礼时行一跪三叩礼。

如果遇见皇帝则行三跪九叩礼。

请安礼。

请安时屈右膝,同时手臂向地伸直,伸手臂时握拳,身体呈半蹲状,头稍仰起,眼看对方,这样速蹲速起,并且同时称呼对方,称呼加上您好。

如:二伯您好! 满族人幼辈每天早晚向长辈问安,三天请一小安,五天请一大安。

侧立礼。

是在路上或遇见长者,男子请安后,立正站在一侧,双腿并拢站直,双臂下垂,身体向右侧稍斜,待长者走过再走。

抱见礼。

至亲相见,贵宾来,重要交际场合行此礼。

右腿迈前一步,两手张开,左膝着地,双手报住受礼者腰部,头轻轻顶在受礼者的胸下,受礼者略弯腰,双手轻摸施礼者的头部,立规距。

新媳妇头一年不能上炕吃饭,对公婆恭而敬之,百依百顺,每天早晨为公婆送洗脸水,装烟,然后做饭,吃饭时媳妇在地下伺候,给公婆盛饭要八分满,吃完一碗马上盛饭,公婆吃完,马上送温水漱口,装烟给公婆点着,然后撤到外屋媳妇再吃饭。

晚上给公婆送洗脚水,装烟,立在一边,公婆让休息再回自己屋内去。

打千礼。

一般男子多用。

左腿向前迈半步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于左膝的大腿上。

右手握拳下垂于右脚上边,身体略前倾,抬头,面向被请安的人,口中亲切地说:“给您请安”、“爷爷吉祥”、“叔叔好”。

半蹲礼。

一般女子多用。

双腿分行站立,左手放于右膝上,右手放于右膝上,腰略屈,上身向前一弓身,行状象半蹲状,口中轻声而亲切地说“大爷好’’、“大叔好”、“给您请安”。

打横礼。

这是告辞的礼节,若客人要走,主人送客,送大门外时,客人返回身,再后退两步,两手贴于身体两侧,眼看主人,表示向主人辞行致敬。

口中说些感谢、请回之类的话,然后客走主回。

擦肩礼。

客人与主人互擦肩膀头,此礼一般用于陌生客人,不必说很多感谢的客气话,行此礼方可。

满族的民风民俗

满族的民风民俗

满族的民风民俗满族是中国的一支民族,分布在中国东北的辽宁、吉林、黑龙江等地。

满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他们的民风民俗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和习俗。

本文将介绍满族的一些典型民风民俗,包括传统节日、婚礼习俗、传统服饰、饮食文化等。

一、传统节日1. 清明节:满族人在清明节期间会祭扫祖先墓地,烧纸、供品,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和敬意。

此外,还有踏青、赏花等活动,用来迎接春天的到来。

2. 端午节:满族人在端午节会包粽子、赛龙舟,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每年端午节,满族人会欢聚一堂,品尝美食、参与民间传统竞技活动,弘扬民族传统。

3. 重阳节:满族人在重阳节会登高、饮菊花酒、佩花杏叶,以求健康长寿和祈福。

此外,也会载歌载舞,展示传统技艺。

二、婚礼习俗满族的婚礼习俗独具特色,以下为一些典型的习俗:1. 婚庆活动:满族人通常会邀请亲友参与婚礼庆典,举办盛大的婚礼宴会。

2. 婚车队伍:新郎的家族会派遣庞大的车队接新娘,车队由一辆鸣锣开道的花轿引领。

3. 迎亲仪式:新娘到达新郎的家时,新郎会放鞭炮、敬茶,以示欢迎。

4. 喜宴:新婚夫妇会主持一场盛大的喜宴,邀请亲友分享他们的幸福。

三、传统服饰满族的传统服饰以马褂、袍子、长裙为主,色彩鲜艳、图案独特。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满族传统服饰:1. 女士服饰:传统的满族女士服饰通常包括上衣、裙子和披肩。

上衣常为交领长袖的短装,裙子则为长裙,常用鲜艳的红色为主色调。

2. 男士服饰:满族男士常穿马褂,马褂通常是长袖、立领的,可使用丝绸等材料。

四、饮食文化满族的饮食文化丰富多样,以下是一些代表性的满族食品:1. 豆瓣酱炒兔肉:满族传统美食之一,以酱香味浓,肉质鲜嫩而闻名。

2. 锅包肉:锅包肉是满族的传统名菜,以糖醋味道独特,口感酥脆为特点。

3. 包子:满族包子是一种有着悠久历史的特色小吃,口感软糯,馅料种类丰富。

总结:满族的民风民俗丰富多彩,反映着他们的历史和文化传统。

通过了解满族的传统节日、婚礼习俗、传统服饰和饮食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欣赏这一民族的独特魅力。

满族注重的礼仪有哪些

满族注重的礼仪有哪些

满族注重的礼仪有哪些满族注重的礼仪有哪些导读: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

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等。

满族是一个十分注重礼节的民族。

满族人见面或拜见客人,有各种礼节,其中有打千礼、抚鬓礼、拉手礼、抱见礼、半蹲礼、磕头礼、抚胸礼等。

其中,打千礼、抱见礼、磕头礼、抚胸礼主要为男人所用,其他则用于妇女。

打千礼用于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形式为弹下箭袖,左膝前屈,右腿微弯,左手放在左膝上,右手下垂,并问安。

抱见礼是平辈之间用,晚辈对长辈也可用,不过晚辈要抱长辈的.腰,长辈抚晚辈的背,等等。

现在,有些繁琐的礼节已被简化。

抚胸礼是满人受蒙古人影响,在晚辈对长辈、下属对长官时,右手五指并拢抚左胸,弯腰行礼。

在下属对长官领命时,右腿单膝跪地,右手抚胸,头稍敌弯腰。

皇太极改制称帝后,抚胸礼不再出现。

满族尊老敬上的传统更为明显。

晚辈每日早晚要向父、祖问安,途中遇长辈人要让路,吃饭时长辈先坐先吃。

满族重感情讲信义,对宾朋真诚相待,有客人必设宴招待,所允诺之事必全力去做。

满族传统的婚姻仪式较为复杂,大致经过通媒、放定、纳彩、过箱、迎亲、拜堂、拜祖、分大小、回门等程序。

通媒即由男方家请媒人向女方家求婚,两家都同意后便放小定,即男方家赠如意或钗钏诸物为定礼。

然后是定婚,即选择吉日,男方家及其亲戚往女家问名,女家设宴款待,男方家长致辞求婚,女方家则推谢再三,男方家坚持求婚,女方家同意后,才算定下婚事。

此时男方要拜女方家神位及其长辈。

定婚后要过礼,也是选择吉日,男方家送衣服、绸缎、羊、鹅等礼物。

男方家还要赠银两钱财。

此时要议定婚期。

进入迎亲阶段,女方家在婚期前一天陪送嫁妆,俗称“过箱”,新郎要往女家致谢。

迎亲时,新郎在迎亲队伍的陪伴下赶着彩车迎亲,在途中两车相错时,新娘的哥哥将新娘抱上新郎家的彩车,俗称“插车”(由于各地区满族风俗不同,也有新郎与迎新队伍直接到新娘家迎亲的。

满族的礼仪有哪些

满族的礼仪有哪些

满族的礼仪有哪些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肃慎人,其后裔一直生活在长白山以北、黑龙江中上游、乌苏里江流域。

1644年清军入关,统一了中国,形成满汉长期杂居的局面。

辛亥革命后,满洲族改称满族。

那么你知道关于满族的礼仪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满足的礼仪有那些吧!满族的礼仪满族人孝敬长辈,注重礼节,在路上遇见长辈,要侧身微躬,垂手致敬,等长辈走过再行;不但晚辈见了长辈要施礼,在同辈人中年轻的见了年长的也要施礼问候。

亲友相见,除握手互敬问候外,有的还行抱腰接面礼。

叩头礼常见于下级对上级、少辈对长辈。

表示恭敬、侍奉、恳求之意,或春节拜年,均行叩头礼。

行礼时,先脱帽,跪左膝,后跪右膝,马蹄袖一弹,双手着地,连叩三下头。

此俗自建州女真时就有,脱笠叩头,卒胡之于将胡亦然。

"祭祀时也叩头。

满族有敬老尊上的风尚。

青年人见了长者要垂手站立并要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

有人冲父母状况,子女必须起立回答。

对老人,三天请小安,五天请大安。

请安礼,男有"问安"、"打千儿"、"叩头"。

"问安",是请小安,垂手站问好。

"打千儿"是请大安,也叫"单腿跪",满语为"埃拉塔拉米",即先敏捷地掸下袖头,左腿前屈,右腿后蹲,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头与身略前倾。

"叩头礼",即磕头,一跪三叩或二跪六叩,新年请安"首必四叩,至三则跪而昂首,若听命者然。

尊长者以好话祝之,乃一叩而起,否则不起也"。

妇女相见,兴手拉手之礼,俗称"拉拉礼",与汉族妇女拜见礼有别。

至亲久别相见彼此抱腰接面,然后执手问安,是谓抱腰接面大礼。

如幼辈见长辈,两手抱其腰,长者用手抚其背。

老年夫妻相见有"顶头礼",老夫妇久别重逢,老伴迎上去用头顶住老头胸脯,老头轻轻抚摸几下老伴后脑勺或后脖颈。

满族礼仪特点

满族礼仪特点
禁忌与习俗
- 不吃狗肉:满族人认为狗是忠诚的象征,忌杀狗、吃狗肉。- 西炕不坐人:西炕被视为尊贵之地,通常用于供奉祖宗,不随意坐人或堆放杂物。- 敬老尊上:青年人见到长者要垂手站立,和颜悦色地回答长者的问话,体现了满族人的敬老传统。
请安礼
- 男人多施问安礼或打千礼,待长辈回话后方可动身。- 女子则施蹲安礼,或行抚鬓礼(以右手抚其额,点头为拜)。
特殊礼节
- 顶头礼:老年夫妻久别重逢时的礼节,妻子用头顶住丈夫的胸脯,丈夫则轻抚妻子的头或背,表达深厚的感情。- 抱腰礼:子女向长辈或久别重逢的亲友行此礼,表示亲近和尊敬。
节日礼仪
- 辞岁礼:除夕之夜,全家老少到祖宗牌位前三拜九叩,然后逐家叩拜,以示对祖先的崇敬。- 拜年礼:正月初一早上,有选择地到本家长辈家施叩拜大礼,以示新年的祝福和尊敬。
满族礼仪特点
礼仪类别
特点描述
见面礼
- 打千:男人见面时常用的礼节,也称“请大安”尊敬。- 蹲安礼:满族妇女的礼节,双脚平行站立,两手扶膝一弓腰,膝略屈如半蹲状,俗称“半蹲儿”。
问安礼
- 问安:垂手站问好,是请小安。- 三拜六叩:晚辈向长辈请安时常用的礼节,表达深深的敬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满族礼仪习俗篇一:满族礼仪忌讳礼仪忌讳:满族尊老敬上,居家对父母三天请一小安,五天请一大安。

满族人忌害乌鸦、喜鹊、狗,有并于崇鸦、鹊、狗的习俗。

不准打狗、杀狗,不吃狗肉,不穿用狗皮。

服孝中男子不剃发,女不簪花,三年内不穿红。

室内禁忌:满族将西墙作为供奉祖先的神圣部位,不准在此挂衣物,张贴年画;西炕俗称“佛爷炕”,供有“祖宗板子”。

忌讳人们尤其是女人随便坐卧。

通常客人也不得在西炕休息,更不许将狗皮帽子或鞭子放在这里。

忌打狗、杀狗和忌食狗肉;不戴狗皮帽、不铺狗皮褥,忌讳戴狗皮帽或狗皮套袖的客人。

不许从锅灶、火塘的三脚架上越过,不能用脚蹬踏或者随便坐在锅灶上或火塘边;不准在锅灶口或塘上烤脚、袜子、鞋靴;禁止将吃剩下的食物、骨头、鱼刺等扔进锅灶或火塘里。

0.禁杀狗满族禁杀狗、吃狗肉、服狗皮。

明末以来满族人有不食狗肉之俗。

民间相传努尔哈赤被明兵追杀,昏睡在荒草甸里,追兵放起火来,跟随他的大黄狗沾水灭火救了罕王,最后却累死了。

为报答大黄狗“救驾之恩”,满族从此不吃狗肉不穿狗皮缝制的衣服。

实际上,满族敬犬习俗是在长期狩猎生活中形成的。

狗在满族的生活和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狗可以看家、狩猎、拉纤、拉爬犁、侦察、传递情报等。

禁捕食鸦鹊满族认为鸦、鹊为吉祥之鸟,当为原始图腾崇拜之遗,也出于“神鹊救主”之意。

民间相传老罕王努尔哈赤被明兵追杀,躲在树洞中,一群鸦鹊飞来,掩护罕王脱险,所以满族不伤害鸦鹊,并且忌食鸦鹊。

禁坐西炕满族卧室布局特点是环室三面筑火炕,其西炕窄,下通烟道,炕口一般不摆设杂物,因为西炕壁上供奉着神圣的祖宗板。

祖宗板上放有神匣,神匣内有祭神的神器或神木,故而忌坐西炕。

祭祀中的禁忌满族家祭中的禁忌有:不许怀孕者、衣狗皮者、疯癫者、僧丐、衣孝者入祭,祭祀吃剩的骨头和肉必须送到高岗上,或撒到江河中。

满族院内的索伦杆不得污秽,不许在神杆下拴马和喂家禽。

祭祀前要进行斋戒,包括沐浴更衣,不能喝醉酒,不能食肉动荤,不能参加吊丧等等。

此外祭祀之日还有十二禁忌:意不诚笃、仪度错乱、器物不洁、生气口角、衣冠不整、闲谈外事、喜笑无度、长幼无序、投犬顿器、刀勺声响、内祭未毕不洁出屋、外祭未毕不洁入屋。

满族禁忌—满族的家祭来源:中华五千年作者:时间:20XX-12-2610:20:01阅读:1次满族早年信奉萨满教。

萨满也叫“查玛”,有男有女,他们被看作是沟通人与神的使者。

昔年满族一些旺族都有萨满,其中有专管祭祀的,也有为人治病的。

祭祀分成家祭与野祭。

在辽宁地区家祭比较常见。

野祭一般在山区,那是狩猎时期的遗俗。

过去满族家家西墙供祖宗板,有的叫祖宗龛子,也有的叫神祖龛子。

在西墙上设扬手架,搭一块板,板上放祖宗匣子,也有的在北墙设神位的。

祖宗匣子里有祭祀用的谱单子(谱表)、索绳、神偶(用木、皮或布做的)。

祭祀用具有碗、鸾力、神箭……。

碗是领牲时舀水用的。

香碟子有的放在匣子里,也有的放在下边。

满族以西为上,因此祖宗龛子供在西屋。

正房是南、西、北炕相连,称万字炕。

南北炕住人,尊长住在南炕,晚辈住在北炕。

西炕特殊,因为西墙有神位、祖宗之位,不能随便坐卧,也不能乱扔杂物,它是摆放祭品的地方。

但是,也有一些地方,贵客如姑老爷第一次登岳父家门可以住西炕。

很多人家在西炕摆箱柜,祭具则摆在柜上。

祭祀分为常祭、大祭。

一般祭祀对祖宗龛子叩头。

儿女亲家换盅,或家主人外出,均在祖宗龛子前叩头。

在清末民初,大祭一般每年一次,秋收完了之后举行。

富裕人家每年两次,春祭与秋祭。

经济较为困难的人家。

也有两三年举行一次的。

大祭为三天。

第一天在室内祭西墙的祖宗龛子,分成白天和晚上祭祀,清宫叫朝祭与夕祭。

大祭的前一天或当日清早,蒸糕做饼,准备好供品,以面食为主。

用黄米面、江米面做成圆形糕饼、豆面卷子(俗称驴打滚)。

满族祭祀祖先非常虔诚,在挑选豆粒、米粒时必须是籽粒饱满的。

祭祀用的酒,大都是用黄米做的。

参加祭祀是本家族的成员。

在祭祀仪式方面,当满族在部落时期,各个部落有很大差别。

清代乾隆时期下令出一部书叫《钦定满洲祭神祭天典礼》,将祭礼规范化了。

因此,在辽宁地区的满族一般都按规范进行祭祀,特别是宗室皇族之家更是如此。

白天祭祀时,要对西墙祖宗神位叩拜,所拜包括天、神仙、祖先、佛、菩萨等。

在清宫里祭奉着释迦牟尼、观世音、关羽。

民间各地的情况不一样,有的根据摆香碟子数目,几块香碟子就是几位神祗。

我们佟家昔日就摆五块香碟子,祭奉着三位仙女(诞生满族的始祖)、两位菩萨(观世音、地藏王)。

祭祀时将供桌摆在西炕上或地下,将糕饼分成九盘。

按规矩酒应当用酒缸盛着。

祭祀时由男性家长率男性叩祭,女性由女性家长率领叩祭。

一般祖宗龛子均在族长家。

但到后期有社会地位的、当官为宦的,自家也设立祖宗龛子。

大祭时最重要的供品是猪,必须是纯黑色的公猪,还必须是自家饲养的,从外边买来的不行。

这口猪不能有伤有病。

宰猪所用的绑猪绳必须是在西炕上搓的,宰猪的刀也必须是在西炕上磨的。

宰猪叫“使唤猪”。

在“使唤猪”时,将猪绑好,抬到神案上,重要仪式是“领牲”,是用热酒或凉水灌猪耳朵。

仪式由萨满主持,没有萨满的由族长主持。

主妇端酒,由男性家长灌猪耳朵,猪一摇头,就表示神领牲了,接受了。

如果猪不摇头,还要往猪耳朵里灌酒或灌水,并且全家人要向祖宗和“气息”。

猪退毛后解成7块、8块、11块,11块的居多。

猪的内脏灌成血肠。

煮好的祭肉摆到案子上,再拼凑成猪的原形。

叫“摆体”。

也有在祭祀时将猪肉的各部位切一块凑成一盘。

代表一个猪。

由萨满跳神,还有弹琵琶、三弦拍板伴奏(均是本族的人)。

仪式完了“吃福肉”。

领牲之后,这头猪就变成神赐的了,所以谓之“福肉”。

吃“福肉”有个规矩,必须由吃肉的人用自己身上佩带的解食刀将肉切成片吃,这是从狩猎时代遗留下来的习俗。

吃“福肉”在早期不许蘸佐料,也不放饭桌,只在炕上铺油纸,将肉切成薄片。

不蘸佐料吃的意思。

就是将神赐的肉原原本本吃掉。

后来有的在油纸上抹咸盐面儿,再以后也可以蘸韭菜花佐料。

吃“福肉”时不准带出屋外。

必须在室内吃完。

晚祭,又叫“背灯祭”。

在黄昏时分开始祭祀。

按满族民间的说法,是祭“万历妈妈”。

关于万历妈妈其人,有两种传说:一种传说是明神宗万历皇帝的母亲,因为她对女真人有恩,所以后世的满族人祭祀她;另一种普遍的说法,说万历妈妈是明代辽东总兵李成梁的小妾,她因救努尔哈赤被李成梁杀死,后来努尔哈赤当上皇帝后命满族人祭祀她。

因为她被杀时赤身裸体,怕受祭时害羞,所以才用“背灯祭”。

其实,这只是民间传说。

满族的夕祭,主要是祭本氏族传统的神祗。

清宫及民间祭祀文献上所列的夕祭诸神,大多是满语神名和蒙古神。

“背灯祭”与早祭差不多。

较明显的区别是向神献牲(猪)时要熄灭室内的灯火,遮挡六窗,祝祷、跳神、跪叩仪式结束后再重新点燃灯火。

在清宫和满族民间一些家族中,背灯祭的神位供在西墙北侧或北墙。

祭祀时的供品和香碟数目也略有区别。

满族家祭时使用的香碟是用木块刻凿而成长方形,用的数目各家也不一样,从三块到八块的都有。

满族民间传说,用几块香碟子就是从长白山几道沟(或岗)迁过来的;另有一种说法是用几块香碟,就是祭几位神。

如我们佟家祭祀时是用五块香碟,据长辈说,这是因为我们家祭五位神:三位仙女(恩古伦、正古伦、佛古伦)和两位菩萨(观世音、地藏王)。

满族祭祀时用的香多是“达子香”,上香时把香面在香碟中撒成相连的“s”形,这样点燃的时间长。

大祭的第二天是祭天。

也叫“还愿”。

过去满族入在做一些比较重要的事情之前,常祈求天神保佑。

如在农村,春天种地,向老天爷(满语称天神为“阿布凯恩都里”)祈求保佑五谷丰登,并许下丰收后酬谢天神的誓愿。

这个“愿”就要在祭天时还。

满族人家的院里都竖立“索罗杆”,又称“神杆”、“得胜杆”、“祖宗杆”、“妈妈杆”等。

这便是用来祭天的。

立杆的位置一般都是在正房前庭院中的东南侧,下面为高一尺到二尺的石头座,杆一般是长一丈左右的松木,下粗上细,顶端尖锐。

接近杆顶之处,套一个锡斗或锡碗。

祭神杆的来源,满族民间传说不一。

有的说是由努尔哈赤少年时采人参时所用的拨拉杆子演变而来;也有的说当年李成梁追努尔哈赤时,他跑到一棵枯树下躲藏,一群鸟鸦落在枯树上,明朝追兵就以为树下不会藏人,努尔哈赤因此得以逃生,后来他便命满族人家家立杆,在杆顶放肉和粮食酬谢乌鸦。

事实上,立杆祭天的习俗早在辽金时期女真人中即已存在,是在努尔哈赤以前就已有之的传统习俗。

篇二:满族风俗我有一个满族的同学,以下的材料是我通过采访她而来的。

她家是丹东凤城的,距离宽甸比较近。

据她所说,她高考的时候还加了五分,就因为她是满族人。

凤城本身是一个满族自治县,所以她们那里几乎遍地都是满族人。

下面就是我从她那里了解到的满族的一些生活习俗。

首先,在地域分布上,满族分布在辽宁、内蒙古的比较多。

在丹东一带,有凤城、新宾、岫岩、宽甸等满族自的治县,那里满族的气氛很浓厚。

此外,在东北三省和其他省份,也还有许多满族聚集地。

在穿着方面,如果比较正规的应该是带虎头帽、皮帽。

当然,小孩子还有肚兜和裤子,他们一般穿的都是大袍裤。

平时穿的鞋都是便鞋,布鞋千层底。

清代,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皆穿袍服,外套马褂。

袍服分单、夹两种。

清初,袍服无衣领,袖头为剑袖。

大襟左衽,系纽扣绊。

下摆直筒式,有两开衩或四开衩之分,衣长过膝。

后来受汉族服饰的影响,四开衩改为左右两开衩或不开衩,马蹄袖改为平袖。

满族的袍服或旗袍是满族的传统服饰。

满族又称旗人,故有旗袍之称。

旗袍,男女老少皆穿。

但是男女异有贵贱之分。

旗袍款式高雅,清新大方,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至今仍在流行,深受欢迎。

满族妇女的服饰原为宽松肥大型,服长掩足,并有不同纹样大花边。

在布料选择上,贵妇人或新妇多先用朱红、大红颜色,中年妇女多为藕荷色,中青少女喜欢粉、绿、月白颜色,长辈尊者多用深紫色,老年或婆妇惟兰、灰素色。

旗袍布料多为绸缎,农家妇女多用棉麻布料。

满族妇女的旗袍,后来逐渐发展演变为略开瘦小。

从民国时期,由宽松肥大变为窄瘦,并有长短袖之分。

一般款式紧贴腰式,直领开右大襟,两开衩,钉纽扣,长至膝下掩足,至今仍在盛行。

男士袍服镶有花边。

有身份者所用布料皆为绸缎。

清初多为天青色,后来流行玫瑰紫色,谓之福色。

一般男士多用蓝、灰色的棉麻布料。

袍服外皆套卦,俗称马褂,多为对襟,圆领、平袖,两旁开衩,卦长仍及于脐。

男士穿袍服时,袍外系扎腰带。

腰带上配有腰配,系有解食刀,烟荷包、眼睛盒袋等,格外显得端庄文雅。

满族男女早年流行穿套裤,套裤用皮制作,后来改用布。

这种服饰,仅有两条单腿筒裤,不连在一起,用时分套在腿上。

干农活的时候套裤不磨裤腿,对老年男女来说又可以防寒。

在饮食方面,他们吃的大部分是以炖菜为主。

此外,还有烤肉,米饭,面食。

在肉的方面,以烤肉为主,炖肉为辅。

他们这一到小年也就是一月一日就会杀猪,来迎接新的一年。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