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曾国藩如何跳出 富不过三代的周期率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
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曾国藩学贯古今,见多识广,不仅齐家堪称典范,而且在教子育人方面也有一套成功的经验和完整的理论。
他集严父、慈父于一身,时时注意教子的方式方法,“爱之以其道,教之以其法”。
那么,曾国藩有哪些成功的教子经验呢?他的一套教子经验,对于今天年轻的父母们有什么借鉴意义呢?曾国藩的教子之道,我们把它归纳为:三句教子格言,五条教子原则。
一、三句教子格言格言一: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望子成龙”是每个父母的共同心愿。
所谓“成龙”,一般人的理解就是做官或发财。
但是,做官与发财是不可求的,不是你想做官就做官,你想发财就发财。
做官与发财,首先靠本人的基本素质,即才智和能力;但是光靠才智和能力还不够,还要靠机遇,没有机遇,你才能再高也是枉然。
用哲学原理说,就是“内因”加“外因”。
“读书明理”的过程就是造就良好素质、增强才智能力、塑造健全人格的过程,也就是改善“内因”的过程。
这个过程是可以通过自我努力实现的;然而“外因”则取决于“天时、地利、人和”等诸多因素,它是客观存在,不取决于人的主观意志。
所以说,曾国藩对子女“只求读书明理,而不求做官发财”的期望是明智的,恰当的。
封建时代的科举考试,是读书人进身入仕的阶梯。
但是曾国藩并没有把它看得相当重。
他的儿子纪泽、纪鸿参加考试的时候,他总是去信说:“或中或不中,都无甚关系”。
父亲的这个态度,无疑会给孩子减轻许多压力。
“只求读书明理,不求做官发财”,这也包含着对子女的期望值不必过高、应当恰如其分的意思。
这一点也很值得今天的家长们学习。
由于“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之心比较迫切,家长们往往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
不管孩子的天资如何,也不管孩子的学习基础怎样,一心巴望孩子能考进大学,甚至重点大学,将来好出人头地,就不恰当地给孩子提出过高的目标,施加过重的压力。
然而,物极必反,当孩子感到家长的要求过高,管束过于苛刻时,就会消极抵制,阳奉阴违,其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事与愿违。
高考作文鲜素材:曾国藩: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
高考作文鲜素材:曾国藩: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古人常说“三不朽”,即一个人可以立德、立功、立言。
古往今来,能做到这三点的有三个人,分别是孔子、王阳明、曾国藩。
曾国藩总结一生,写成家书告诫子女,其中最重要的一句话就是:“人败皆因懒,事败皆因傲,家败皆因奢。
”这是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也是一个家庭兴衰的根本。
01人败皆因懒俗话说得好:成由勤俭败由奢。
不论是修身自律,还是齐家治国,“勤”字都是不二法门。
早年的曾国藩并不聪明,科举考试接连失利。
在一次乡试中,甚至被湖南学政当众羞辱,他屡试不第,考了足足七次才成为秀才,可谓命途多舛。
曾国藩是家里的长子长孙,本身就承担着巨大的家族压力,心中况味可想而知。
智力不如别人,就只能一点点努力,进步一点是一点,他时刻检省自己,书本不舍,日课不辍,坚持了几十年。
曾国藩对自己儿子说:“熬过此关,便可少进。
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困境之中,勤奋刻苦,一步步走,慢慢熬过去,自然可以不断精进!不仅对自己如此,曾国藩对子孙后代的教育也是这样。
所有的曾氏子孙必须自己洒扫庭院,从小杜绝他们好吃懒做的坏习惯。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付出才有收获,努力才有回报。
只想着走捷径,耍小聪明,可能会得意一时,但终将原形毕露。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刻苦努力,才能抓住机遇,一飞冲天。
02事败皆因傲《易经》讲:谦谦君子,卑以自牧。
在易经六十四卦中,唯有谦卦全吉,无不利。
一个人必须保持敬畏,才能规避祸患。
目中无人,骄矜之心一起,整个人就会失去一份谨慎,从小错到大错。
慢慢就会衰败下来。
曾国藩平叛有功,升任二品大员。
但是他却没有把自己的蓝轿子换成高级官员的绿轿子。
出行仪仗,一切从简。
攻克南京,平定太平天国之后,他不敢居功,反而让弟弟辞职回家。
自己主动裁撤湘军,低调谦逊。
满招损,谦受益。
唯有保持一颗谦逊的心,才能有福气,人生才能顺遂。
唯有保持一颗谦逊的心,人生才能不断进步。
在满朝文武都以天朝上国自居的时候,曾国藩没有傲慢自大,他虚心学习西方的数理化,积极兴办洋务,为清朝中兴做出巨大贡献。
曾国藩成功之道之启示(新)
一、中国近代现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 曾国藩是中国历史上真正“睁眼看世界”并积极实 践的第一人。在他的指导下,建造中国第一艘轮 船,开启近代制造业的先声;建立第一所兵工学 堂,肇始中国近代高等教育;第一次翻译印刷西 方书籍,不仅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而且极 大地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 生,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其中民国第一 任总理唐绍仪,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清末外 交部尚书(部长)梁敦彦、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 唐国安等就是此中佼佼者。
吾辈读书只有两事, 一者进德之事,以图无忝所生; 一者修业之事,以图自卫其身。” 读书可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 观,还可以获得专业技术。
曾国藩日课十二条
• 五是读史 ——廿三 史每日十页,虽 有事亦不间断。
曾国藩日课十二条
• 六是日知其所亡
——每日记茶余 偶谈一则,分为德行 门、学问门、经济门、 艺术门。写日记,须 端楷,凡日间过恶 (身过、心过、口过) 皆需一一记出。 这条是反省自己有哪 些错误。
三、修身齐家治国千古第一完人
• 中国自古就有立功(完成大事业)、立德(成为 世人的精神楷模)、立言(为后人留下学说)“三 不朽”之说,而真正能够实现者却寥若星辰,曾国 藩就是其中之一。他打败太平天国,保住了大清 江山,是清朝的“救命恩人”;他“匡救时弊”、整肃 政风、学习西方文化,使晚清出现了“同治中兴” ;他克已唯严,崇尚气节,标榜道德,身体力行 ,获得上下一至的拥戴;他的学问文章兼收并蓄 ,博大精深,是近代儒家宗师,“其著作为任何政 治家所必读”(蒋介石),实现了儒家修身、齐家 、治国、平天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 业,不愧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
吾日三省吾身
• 为人谋而不忠乎? •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传不习乎?
曾国藩说过的两句话
曾国藩说过的两句话1. 曾国藩说:“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就像我那朋友阿强,之前做生意亏了一大笔钱,要是一直陷在过去的失败里,整天唉声叹气的,那还有什么用呢?他就明白这个道理,过去的就过去了,不去留恋。
现在呢,也不被那些杂七杂八的事情干扰,就专心做新的小买卖。
至于未来,还没到呢,先把眼前的事儿干好。
你说,要是老纠结过去或者老担心还没发生的事儿,这人能轻松吗?2. 曾国藩讲过:“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
”我有个同学小花就是这样。
她打算考公务员,那可真是全身心投入啊。
周围有人劝她也去试试别的工作,她就跟人家说:“我现在就专注这一件事,就像爬山,我不能爬着这座山,还老看着别的山高,那我永远到不了山顶。
”她从早到晚都在学习相关知识,一点也不懈怠。
这要是换成那些三心二意的人,今天想干这个,明天想干那个,能做成啥事儿呢?3. 曾国藩说:“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
”咱就说隔壁老王吧。
他本来脑子挺聪明的,也有点小才华。
可是呢,这人特别懒。
找了个工作,每天就想着怎么少干点活,回到家就躺着玩手机。
时间一长,工作上老出错,最后被开除了。
你想啊,这就像一辆车,本来性能挺好的,但是不加油,它能跑吗?这懒惰啊,真是把好多人的前途都给毁了,真的是太可惜啦!4. 曾国藩提到:“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我邻居家的小孩小辉,那就是个读书的好榜样。
他有志气,从小就想当科学家,这就是有志。
而且他知识面可广了,看各种各样的书,这是有识。
最重要的是,他有恒心。
每天不管多忙,都要读一个小时的书,雷打不动。
这就好比盖房子,有志就是有个蓝图,有识就是有好的建筑材料,有恒就是天天去添砖加瓦,缺了哪一样能把房子盖好呢?5. 曾国藩说:“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我以前工作的公司有个项目,奖金特别丰厚。
我们小组的组长就特别明白这个道理。
奖金下来了,他没有独吞,而是按照大家的贡献分了下去。
曾国藩最精辟的10句话
1.曾国藩说:“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 这就好比走路,走过的路就别老回头看,脚下的路要稳稳当当走,还没到的路也别急着去想。
我有个朋友,老是纠结过去犯的错,对现在的事也心不在焉,整天担心未来。
可看看那些洒脱的人,就像轻装上阵的行者,多自在。
你想一直被过去和未来牵绊吗?肯定不想吧。
2.“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 就像盖房子,懒人连砖头都不愿意搬,房子怎么能盖起来呢?而那些有才华的人要是骄傲,就像高飞的风筝断了线,迟早得栽下来。
我认识一个很聪明的同学,老是觉得自己厉害,不把别人放眼里,结果后来好多事都做不好。
有才却傲,多可惜呀。
你觉得傲是不是很害人呢?3.曾国藩提到:“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 这就像分蛋糕,利益大家一起分享,蛋糕才吃得香。
但谋划事情呢,就像秘密行动,人多嘴杂反而坏事。
我爸做生意的时候,赚钱了就分给合作伙伴,大家都愿意跟他继续合作。
可有些事,他自己悄悄计划,等做成了大家才恍然大悟。
你说这样做是不是很明智呢?4.“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
” 这就像小蚂蚁搬东西,认定一个食物就一直搬,不会半路被别的东西吸引走。
我表哥考公务员的时候,每天就专心复习,别的娱乐活动都不参加,最后考上了。
要是他三心二意,今天想考这个,明天想干那个,能行吗?你觉得做事专注重不重要呢?5.“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这就像两个人打架,真诚就像坚实的盾牌,虚伪就像纸糊的一样,一戳就破。
而笨拙地努力就像慢慢磨铁杵的老妇人,那些耍小聪明的人就像走捷径却容易迷路的人。
我爷爷一辈子老实巴交,就靠自己的勤劳诚恳把家撑起来了。
那些油嘴滑舌想走捷径的人,最后往往啥也没得到。
你相信真诚和拙笨的力量吗?6.曾国藩说:“家勤则兴,人勤则俭,永不贫贱。
” 这就像种地,家里人都勤劳地耕种,土地就不会荒废,收获就多。
曾国藩人生感悟
曾国藩人生感悟
曾国藩是清朝末年的一位著名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一生坎坷,经历了许多挫折和困难,但他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努力奋斗,最终成为了一代名臣。
他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感悟。
首先,曾国藩告诉我们,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
但是,面对困难,我们不能气馁,而是要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
只有不断地克服困难,才能最终取得成功。
其次,曾国藩强调了坚定的信念和毅力的重要性。
在人生道路上,我们要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不轻易动摇,不被外界的诱惑和困难所影响。
同时,我们还要有足够的毅力,坚持不懈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超越自己。
最后,曾国藩告诉我们,做人要有担当和责任感。
他在担任官职期间,勤政爱民,励精图治,为民造福,深得人民的爱戴。
一个人只有担当起自己的责任,为社会、为人民做出贡献,才能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总之,曾国藩的一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人生感悟,他的坚韧不拔、毅力顽强、担当责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坚守自己的信念,担当起自己的责任,才能最终取得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曾国藩治家四字诀
在 写给儿 子 的家书 中这样说 : “ 尔 当体我此 意 , 于叔 以议酒食 , 此二者 妇职之最要者也心 , 常存 休戚 一体之 念 , 温和 以待 同辈 , 此二者 , 妇 道之最要者也 。但 须教之 渠 系富贵子女 , 未 习劳苦 , 由渐而 习 , 则 日变月 无 怀彼此歧视 之见 , 则老辈 内外必器爱 尔 , 后辈兄弟 以渐 , 姊 妹必 以尔 为榜样 。 ” 曾 国藩 自己是 一个 大孝 子 , 他 化而迁善不 知。若 改之太骤 , 则难期有恒 , 凡此祈诸
国藩 一方 面教育 儿子 曾纪泽 要好 好孝顺 长 辈 , 另 一 命 。 方 面也 让 曾纪泽 充 当兄 弟姊 妹 的榜 样 。一个 大 家
1 8 f 2 01 4 / 3 前 线
文史 哲 I We n S h i Z h e
[ 札 记]
曾国藩治 家 四字诀
文 /罗 日荣
由 国 藩与王阳明、 孔子并称为中国 封建社会的完
庭, 晚辈 的孝顺 是家 庭和谐 的根 本 。曾 国藩 不仅要
日 人, 曾国藩一生立德、 立功、 立言, 实现了士大 求 晚辈要 孝顺 自己家 人 , 甚 至还要 求嫁 出去 的 晚辈
上下功 夫 , 不 同的人在一 起 , 就有不 同的生活 方式 ,
后辈诸 儿 , 须走路 , 不 可坐轿 骑马 。诸女 莫太懒 , 宜
书蔬鱼猪 , 一 家之生气 ; 少 睡多做 , 一人 不 同的处世 态度 , 不 同的利益追求 , 人 和人之 间最 重 学烧茶煮 菜 ; 俭 者收敛 之气 , 有此 二字 , 要 的是能 包容别人 。曾国藩劝诫家人 : “ 吾家读 书居 之 生气 。勤 者生 动之 气 , 官, 世守 礼仪 , 尔 当告诫 大妹三妹 忍耐顺受 。……吾 家运 断无不 兴 之理 。余 去年 在家 , 未将 此二 字切 实 服官多年 , 亦常在耐劳忍气 四字上做功夫 。 ”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_3
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2023年《曾国藩家书》读后感篇1《曾国藩家书》从1840年开始,终于1871年,记述了从他29岁到60岁这一段人生最重要阶段的心路历程。
从那一封封详尽到近乎啰嗦的家书里,你能真切的感受到他对自己、对兄弟、子侄的严格要求。
1841年10月19日在给父母的信中他说:“近因体气日强,每天发奋用功,早起温经,早饭后读《二十三史》,下半日阅诗、古文。
每日可看书八十页,皆过笔圈点”。
当时的他,已是京官,身边又有家小,还要时时交游。
按常理,没必要有这份对己的刻薄。
按事业,已然起步;按家庭,妻娇子弱;按社会,他当时朋友不少。
如果稍有放松,怎么能完成这份作业!如果是当下的我们,每日要边看边思考、做读书批注,单就完成80页书的阅读量,已属不易。
由此可以想见他当时的自律程度。
1842年10月26日给诸弟书说“余向来有无恒之弊,自此次写日课本子起,可保终身有恒矣”。
当时31岁的他,写下此话,应该是对他自己身上所存毛病的反思,以此立下对自己的规矩。
同年12月20日寄诸弟书中,又详细列举自己每日功课13项:主敬、静坐、早起、读书不二、读史、写日记、日知其所亡、月勿忘所能、谨言、养气、保身、作字、夜不出门。
尤其是在写日记下注写:须端楷,凡日间过恶,身过、心过、口过,皆记出,终身不间断。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他的日记也是十三套学问之一。
这种有反思、有目标的自律,现在读来,仍然叫人惊醒。
对自己的类似自律表述,在《家书》里处处可见。
对兄弟、子侄后辈的自律要求,在《家书》中更是比比皆是。
从1840年开始到1871年他接近生命终点,隔三差五,他都要在书信中对兄弟子侄后辈提出要求。
这要求,应该就是成就曾氏家族近代以来家族兴旺不衰的主要原因。
对克服身上恶习、努力向学的自律,终于使一个笨笨的人,成长为了近代以来备受人推崇的成功者。
曾国藩的自律不仅仅在此,他对自身人性欲望的自律,成为他保全自身和家族的关键。
曾国藩的人生三境说
曾国藩的人生三境说孔子曾讲过人生的“三段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简单回溯一下曾国藩61个年轮的人生历程,他对人生有着非常深刻的体悟,用他自己的三句话来概括就是: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曾国藩61岁的人生可以概括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他从孩童时到28岁这个年龄时段,标志性的成就有两点。
一是曾国藩在28岁这一年即道光十八年(1838年)考中了进士,并留在翰林院继续深造,从而拿到了传统社会的敲门砖,打破了曾氏家族几百年“寒籍”的历史。
故其弟子黎庶昌在为曾国藩写年谱时感叹道:“曾氏自占籍衡阳以来,无以科名显者,星冈公始督课子姓受学,宾礼文士,公遂以是年成进士,入翰林。
”湖南人将走出湖南,有更大出息的人称为“出湖”。
曾国藩在“出湖”改写个人和曾氏家族历史的同时,也为他改变时代的历史创造了必要条件。
二是在这一时段中,曾国藩还练就了一种经世致用的本领,尤以在岳麓书院学习时受到湖南经世思潮的影响最为显著。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即使乾嘉考据学极为盛行时期,岳麓书院仍以程朱理学为依归,以经世致用相勉励。
乾隆时,岳麓书院的一条学规写道:立志。
心之所之谓之志。
志,气之帅也。
志在南辕者必不肯北辙,则立志要矣。
历观古圣先贤,未有不先立志者。
诸生远来肄业,口诵先儒之书,已有年矣,试观此心,其果定志于圣贤之学乎?则宜加精进,益加涵养,以求至于其极。
如尚未有定志,则宜急反前日之沉迷,而力端今日之趋向,往可不谏,来犹可追。
须知古来圣贤豪杰,人人可为。
从后来的种种迹象看,尽管曾国藩在这里读书的时间不长,但他恰恰在这里受到湖南理学经世学风的熏陶。
曾国藩在翰林院及早期为自己立下的诸多“立志箴”、“课程”等,明显受到书院学规、学箴的影响。
也就是说,曾国藩虽然以儒家文化为依归,以捍卫传统的道统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但他同时是一个博学的人,他没有走入腐儒一途,而养成的经世致用本领,使他能够通权达变,以适应时代的需要。
曾国藩怎样转变的
曾国藩怎样转变的
曾国藩在思想上的三次转变:
1.京城10年有余,勤奋努力,崇尚“儒学”;
2.镇压天平天国运动后,到咸丰7年回家奔丧期间,推崇“申不害、韩非”的法家思想,非常残忍,不留后患,有“增剃头”之称;
这时的曾国藩,没有得到应得的功名时,心里非常的不平衡。
3.咸丰八年之后,曾国藩推崇的是道家思想。
懂得了以柔克刚,以小博大的道家思维,懂得了“刚柔互用,不可偏废,太柔则靡,太刚则折”的道理。
通过研读“老庄”道家思想,终于大彻大悟,简直和之前是判若两人。
曾国藩在人生低谷时,深刻吸收了道家思想,又结合自身缺点,总结出了十二个字:“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使他的人生产生巨大转变,为人做事更加圆通,做起事来也更加得心应手、游刃有余,直至最后取得成功平定太平天国运动的圆满胜利。
争来斗去,也是一生,闲庭漫步,风轻云淡也是一生,何必非要争出个高低呢!。
富不过三代的典故
富不过三代的典故富不过三代是一个古老而深刻的典故,反映了家族财富的传承和衰落。
这个典故贯穿了中国历史的许多时期,成为人们反思家族财富管理的经典之一。
在这个故事中,财富的传承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包括家族价值观、经济环境和个人品德等。
故事的开端,是一位勤勉而有远见的创业者努力奋斗,积累了可观的财富。
这位祖先通过智慧和毅力,建立了家族的经济基础,为子孙后代创造了丰厚的物质条件。
然而,正是在这个时候,家族的命运往往取决于对财富的正确管理和对家族价值观的传承。
首代的富裕可能来得辛苦,但它往往还带有对未来的信心和理想。
然而,随着第二代的到来,可能会出现一些变化。
这时,家族的财富管理需要更加谨慎和明智。
如果第二代能够理解并继承祖先的经验教训,将财富用于更有意义的事业和发展,那么家族就有可能继续繁荣。
然而,故事中往往出现的情况是,第二代可能面临更多的诱惑和挑战。
他们可能缺乏对财富管理的正确观念,过度奢侈或者投资决策失误。
这样的情况很容易导致家族财富的减少和不稳定。
如果第二代没有正确处理这些问题,那么富不过三代的命运可能就已经注定了。
第三代是这个故事的关键。
在这一代,家族的财富管理更加复杂,因为他们既要应对家族传统的压力,又要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
如果第三代能够保持谦逊、聪明和稳健的特质,他们有可能扭转家族命运,延续财富的传承。
然而,如果第三代沉迷于享乐和过度消费,没有对家族财富进行有效管理,那么富不过三代的现象就会再次显现。
这时,家族可能经历财富的急剧减少,甚至陷入破产的境地。
富不过三代的典故不仅仅是一个关于财富传承的故事,更是一个关于家族价值观和人生态度的教训。
它提醒我们,在财富面前,谨慎、理智和责任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在正确的家族价值观的指导下,才能实现财富的可持续传承。
这个典故还反映了社会的变迁和个人品德的重要性。
在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社会中,家族需要适应新的环境,保持开放的心态。
同时,每一代人都要注重自身的品德修养,以更好地履行对家族和社会的责任。
曾国藩最经典十句话
曾国藩最经典十句话1.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
”你看啊,就像咱走路,老是回头看走过的路有啥用呢,还不如专心走现在的路,也别老想着前面还没到的地方,这样才能走得稳当呀!比如你考试的时候,别想着上次考得咋样,也别担心下一次,就专注于当下这一题。
2. “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这话说得多在理呀!你想想,你要是对钱财不那么看重,是不是能吸引更多人跟你玩呀;你对自己严格要求,别人是不是就服你;你心胸宽广点,就能得到更多人的心;你自己带头干,别人不就跟着你了嘛。
就像一个团队的领导,做到这些,团队能不团结吗?3. “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
”哎呀,这就好像大家都抢着去挖金子的地方,那金子还能有多少呀,别跟着瞎凑热闹!那些一直看起来很容易获利的事,往往可能有问题呢。
就好比那些突然火起来的投资项目,大家都去,你可别盲目跟风。
4. “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
”这就好比分蛋糕,一个人独吞肯定不行呀,得大家一起分享。
但做计划的时候,人多嘴杂反而不好,少数几个人商量出个好点子就行啦。
你看那些成功的生意伙伴不就是这样嘛。
5. “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
”这多明显呀,老说别人不好,不就是为了掩盖自己的缺点嘛;老夸自己多厉害,不就是嫉妒别人比自己强嘛。
咱可不能这样,得客观看待自己和别人。
就像有的人总嘲笑别人成绩差,其实是怕别人超过自己呢。
6. “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
”你想想,那些没啥成就的人,很多不就是因为懒嘛;那些有点本事的人,很多不就是因为骄傲最后栽跟头嘛。
就像那个有点天赋却不努力练习的运动员,最后啥成绩也没有。
7. “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
”老是急躁的人,肯定没有沉稳的见识呀;老是害怕的人,肯定也不会有特别出色的见解呀。
好比做一件事,你要是慌慌张张的,能做好吗?要是老怕这怕那,能有新发现吗?8. “凡成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
曾国藩是如何改造自己,成就国家的?
曾国藩是如何“脱胎换骨”的刚过而立之年的曾国藩和每个普通人一样,有着大大小小许多缺点。
一是心性浮躁,坐不住。
虽然他给自己订了自修课程表,但执行得并不好,认真读书时间太少,有时间读书心也静不下来。
二是为人傲慢,修养不佳。
第三个缺点就是“伪,谓对人能作几副面孔也。
”一)三十岁是曾国藩一生最重要的分水岭。
曾国藩之于后人的最大意义是,他以自己的实践证明,一个中人,通过“陶冶变化”,可以成为超人。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真诚地投入自我完善,他的本领可以增长十倍,见识可以高明十倍,心胸可以扩展十倍,气质可以纯净十倍。
愚钝之人,通过自我磨砺,也可以看得透,立得定,说得出,办得来。
浮嚣之人,也可以变得清风朗月般从容澄静。
偏执之人,亦可以做到心胸开阔,不矜不伐。
曾国藩发现,这些人的精神气质与以前的朋友们大有不同。
他们都是理学信徒,有着清教徒般的道德热情。
他们自我要求严厉峻烈,对待他人真诚严肃,面对滚滚红尘内心坚定。
三十岁前的曾国藩人生目标只是功名富贵、光宗耀祖。
结识了这些良友之后,检讨自己,不觉自惭形秽,因毅然立志自新:慨然思尽涤前日之污,以为更生之人,以为父母之肖子,以为诸弟之先导。
二)人类最基本的一种心理倾向就是使自己变得完美。
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成四个层次。
第一层是食色性也,第二层次是安全的生存环境,第三层次是人际交往的需要,第四个层次是功名荣耀、出人头地。
最后一个层次是自我实现。
所谓自我实现,就是将自身的生命能量燃烧到最充分,把自己变成一个大写的人。
人的巨大潜力往往是人类所不自知的。
所谓庸人,就是昏睡了一生的人,因为欲望缠绕,意志软弱,智慧不明,普通人一生只能动用上天赋予的很少一部分潜能。
而英雄伟人则是醒过来的人,他们天性刚强,头脑有力,可以把自身潜能发挥得比较充分。
从另一个角度看,这种“圣人学说”也不失为一个强大的心理武器。
所谓“取法乎上”,它确实给传统中国人提供了一个可以调动起全部潜能的奋斗目标。
三)从曾国藩身上,我们可以悟出自我完善的必经途径。
富可以过三代2
道德传家,十代以上, 耕读传家次之,诗书传家又次之,
富贵传家,不过三代
。
关键是传承的问题
富 有物质财富 有精神财富
用什么传家?
道德传家?
(精神 还是文化传家? 财富) 还是单纯的物质财富传家?
传承良好风气才能富过三代。
富过三代者是受良好风气熏陶的结果。 良好的风气其内容有: 勤劳正直、遵纪守法、艰苦奋斗、谦虚谨慎、
注意:
教儿婴孩, 教妇初来。 给孩子多讲家里的故事。
修谱不能等,
修谱不要等。
及时修谱, 建立自己独特的、生生不息的家族文化。
传家宝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之理念
为寻常百姓出书, 为现代家庭修谱。 助您创建宝贵的家族文化, 让您的家道从此兴旺发达。
传家宝新家谱之特色
量身定作,详细具体。 古今之长,兼容并蓄。
以大家庭为主体,详实记载每个家庭的历史。 根据客户的实际情况,公司为客户修订家规、家训(客户出具意思,公 司进行文字整理,可用文言文、骈文等形式),定立家学,形成独特家 族文化,更好发挥家谱的教育作用,。 图文并茂,详实生动,照相、摄影并用,多方位记载家庭史。 利用现代的测量技术,清明节时,由公司提供数码相机及经纬仪,拍摄 好墓图、对祖墓进行卫星定位、测量出祖墓的经纬度和海拨高度,录入 家谱,使后人不忘祖墓之所在。 新家谱的体例在旧式家谱的基础上做了改进,并留有空白页,每个家庭 可以随时记录,科学设计,方便适用。 新家谱具有以下特点:记载内容的广泛,实是本家族(庭)的一部百科 全书;记载体例的多样性,史、图、表、志、传,兼容并蓄。
好学奉献、心系社会等。 尤其是良好的家庭风气对家族兴旺具有决定 性的作用,因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
曾国藩治家的启示
曾国藩治家的启示一、对曾国藩的评价梁启超说:“曾文正者,岂唯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之大人也已;岂唯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蒋介石说:“其苦心毅力,自立立人,自达达人之道,盖已足为吾人之师资矣。
”毛泽东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
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一个普通农家子弟,以并不超绝的资质,后来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于将倾,被誉为“中兴第一名臣”。
他的政治家风度、品格及个人修养,使其成为19世纪中国最受人敬仰、最伟大的学者型官员。
正如一副对联对他的评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为师为将为相一完人。
”曾国藩是一个传奇,曾氏家族同样是个传奇!古语云“富不过三代”,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繁盛到三代。
而曾国藩终生倡导寒素、勤勉、笃学的家风,其家族在二百年间英才辈出,共产生杰出人物240余人,大多成为学术、科技、文化领域的精英,至今没出现一个败家子,堪称中国家族史上的奇观!二、“八字”治家之法曾国藩的祖父曾星冈留下了八字家训:书、蔬、鱼、猪、早、扫、考、宝。
读书、种菜、养鱼、喂猪,为居家之事;起早、打扫、诚修祭祀、善待邻里,是治家之法。
这八个字,影响了曾国藩的一生!先说书、蔬、鱼、猪四字。
百姓家,首先要园中有蔬,塘中有鱼,栏中有猪,生活就有了基本保障。
大人们辛勤劳动,持家有方,就会丰衣足食;小孩们好好读书,健康成长,长辈就放心。
做到了书、蔬、鱼、猪四个字,百姓家就能小康居家。
居家后,进而考虑的就是如何治家。
勤俭持家,读书明理,首先要讲究两个字:“早”和“扫”。
早,就是事事要赶早,要勤于劳动,勤于读书。
扫,就是要天天打扫环境,扫除心灵灰尘。
家中儿女们只要发奋读书,勤于劳动,修身养性,成就事业不就指日可待吗?在治家中,还要强调“考”和“宝”两个字。
考,即诚修祭祀,告诫家人要诚心缅怀先人;宝,即善待邻里,告诫家人要友善对待身边的人。
诚心、友善待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为人的根本所在,体现了一种淳朴的民风。
【人生哲理】曾国藩: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曾国藩: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晚清名臣曾国藩曾写过一句话:“少年经不得顺境,中年经不得闲境,晚年经不得逆境。
”细想人这一辈子,似乎谁也逃不过这个定律。
人在年少时,常以为“顺风顺水”就是人生至境,后来才发现:命中所有的馈赠,都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走过中年后,喜欢过清闲的生活,久而久之却发觉:闲的越久,愁的越多;当步入暮年,一场风浪就会打破生活里所有平静,那时才明白:知足常乐是人生一大幸事。
不论到了什么年岁,处于何种境地,都不要忘了:修炼自己的心境。
01少年经不得顺境前段时间看一档节目,其中有一期嘉宾是演员宋丹丹。
她在采访时谈到一段话颇有道理:“少年得志跟中年丧妻、老年丧偶是一样背的一件事。
太早了,在你完全还不明白人生是怎么回事的时候,你太顺利得到的太多,是非常糟糕的一件事。
”看到这段话,不禁想起之前被热议的天才少年魏永康。
魏永康从小天资过人,2岁掌握一千多汉字,4岁就自学完初中课程,8岁时连跳几级进入重点中学读书,13岁时凭借高分考上了湘潭大学,17岁时考入中科院进行硕博连读。
20岁那年,已经读研3年的魏永康,因“生活不能自理,知识结构不适应”被中科院劝退回家。
他退学后,他的母亲曾学梅才开始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
原来,为了让他能够把心思全部放在学习上,曾学梅很少让魏永康出门,并且承包了他生活里所有大小事,包括洗衣服、洗澡、洗脸,就连吃饭也是喂给他吃。
在读湘潭大学期间,曾学梅也一起过去“陪读”,照顾儿子的饮食起居。
除了学习,魏永康几乎没有独立生活过,导致他在读研期间不会穿衣、上课迟到,缺乏基本的生活常识,也不会和同学、导师交流,生活一团乱麻。
年少时跑得太快,一路上太过顺风顺水,没有翻过该翻的山,没有过该过的河,终有一天要重走一次这条路。
“少年太得志,容易栽跟头。
”从来都不是一句空话。
作家茨威格在《断头王后》里有一段描述:“她意识到,命运对自己过于偏爱。
她一路顺境,好运接踵而至。
曾国藩:做到三个字,避开人生三个陷阱
曾国藩:做到三个字,避开人生三个陷阱导语:曾国藩:做到三个字,避开人生三个陷阱一、做到三个字曾国藩是晚清末年的“中兴四大名臣”,他一生恪守“立德、立功、立言”的古训,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大贤。
他做人做事归纳起来,强调“三贵”,也就是三个字。
1、做到“恒”曾国藩给儿子曾纪泽的家书中,曾国藩谈到“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常者,恒也。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为有恒为主。
”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
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
说难就在于难坚持,坚持几天可以,支持几个月就难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一辈子更难了。
所谓“恒”指的是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
曾国藩给自己规定,必须做到自订的十二条功课,即:敬、静坐、早起、读书不贰、读史、谨言、养气、保身、日知所亡、月无忘所能、作字、夜不出门。
他把自己制定的一系列必须遵循的规矩严格施行,一坚持就是一辈子。
曾国藩结合自己的读书的感悟,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因此,他反复要求弟弟以及自己的晚辈们要做到“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曾国藩不仅要求家人这么做,自己更是以身作则,曾氏家族后来人才辈出,与曾国藩言传身教有很大关系。
2、做到“勤”关于曾国藩读书有一个耳熟能详的故事,据说曾国藩小时候的天赋却并不高。
有一天夜里他在家读书,对一篇文章不知道重读了多少遍,还是没有能够背下来。
这时候他家里来了一个贼,潜伏在他的屋檐下,贼想等读书愉睡觉后捞点好处。
可是等啊等啊,就是不见他睡觉,还是翻来覆去地诵读那篇文章。
贼实在忍无可忍,推门进去说:“这种水平还读什么书?”然后将那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由这个故事可见曾国藩之勤奋苦读。
曾国藩说为官者当有五勤:“一曰身勤:险远之路,身往验之;艰苦之境,身亲尝之。
二曰眼勤:遇一人,必详细察看;接一文,必反复审阅。
三曰手勤:易弃之物,随手收拾;易忘之事,随笔记载。
四曰口勤:待同僚,则互相规劝;待下属,则再三训导。
从曾国藩家训遗嘱看一个家族的兴衰
从曾国藩家训遗嘱看一个家族的兴衰曾国藩出生于晚清一个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
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
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
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
他对清王朝的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曾国藩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
可以说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化建设的开拓者。
曾国藩的一生,凭借一个“挺”字在困厄中求出路,在苦斗中求挺实,历尽劫波,以坚韧挺劲的无畏精神而成就了“天下之大功”。
他潜心治学砺志,使他饮誉士林;他投笔从戎,奏陈时弊,敢于直面现实,赢得“中兴名臣”的美誉;也正是由于他顺应世界,首倡洋务,而为中国揭开了近代化的序幕……曾国藩家训的智慧与思想:修身、养性、自立、自达;识人、用人,立人、达人。
让我们品悟其人生智慧、教育思想。
他说:看一个家庭的兴败只看三个地方。
第一看:看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第二看: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第三看: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
畅游史海,可以看到'盛不过三代'是大多数官宦之家很难逾越的魔咒。
而曾氏家族却代有英才层出不穷,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广铨、曾昭抡、曾宪植等一代代杰出人物。
探寻曾氏家族长盛不衰的奥秘,曾国藩留给后代的'四条遗嘱'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曾国藩四条遗嘱:一是慎独则心里平静自我修养的道理,没有比养心更难的了。
心里既然知道有善恶,却不能尽自己的力量以行善除恶,这是自己的表现。
内心是不是自欺,别人无从知道。
孟子所说的上无愧于天,下无疚于心,所谓养心一定要清心寡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看曾国藩如何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周期率曾国藩(1811--1872年)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37岁任礼部侍郎,后任总督,任大学士,直到封侯拜相,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各个领域都有独到的见解;尤其是曾国藩的家教家风更是令后人传诵。
一、曾国藩跳出“富不过三代”的历史周期率曾国藩在家中是长子,他的教育思想对其兄弟及子女都有很深的影响。
长子纪泽精通诗文书画,他刻苦学习英语成为一名出色的外交官;清代末年,在处理西北边境危机中,曾纪泽凭着其斗志和谈判艺术舌战强敌,从沙俄口中夺回了伊犁城,从而取得清末外交史上惟一的胜利。
次子纪鸿喜爱自然科学,精通天文、地理,最精代数,著有《对数详解》《圆率考真图解》,还计算出100位的圆周率。
难得的是不仅其子成才,其孙辈曾宝荪、曾约农等也都成为教育家和学者。
俗话说“富贵不过三代”,但据调查,曾国藩及其四兄弟家族,绵延至今190余年间,共出有名望的人才240余人,没有出一个纨绔子弟。
如此长盛兴旺之家,在古今中外皆属罕见,原因当归于曾国藩的教子有方。
二、曾国藩教子的六项内容曾国藩认为持家教子主要应注意以下十事:(一)勤理家事,严明家规。
(二)尽孝悌,除骄逸。
(三)“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
(四)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
(五)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六)家事忌奢华,尚俭。
(七)治家八字:考、宝、早、扫、书、疏、鱼、猪。
(八)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九)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十)择良师以求教。
归纳起来,曾国藩教子的内容主要有六项,即“勤、孝、俭、仁、恒、谦”六字。
1、勤。
曾国藩认为子女教育中“以习劳苦为第一要义”;他提倡“勤理家事”、勤奋学习、勤劳工作,反对奢侈懒惰,“不可厌倦家常琐事”。
针对子弟生长于富贵家庭、惯于养尊处优的特点,曾国藩特别强调戒骄奢、倡勤俭、主敬恕、不忘本。
他认为“居家以不晏起为本”,从不准许子女睡懒觉。
在家里男要扫地、种菜,女要做饭、织布。
妻子女儿跟他同住江宁(今南京)两江总督府时,他规定她们白天下厨做饭菜,夜晚纺纱织麻到深夜,而且天天如此。
2、孝。
“百善孝为先。
”曾国藩提倡“尽孝悌,除骄逸”。
他教育子女在家敬老爱幼,出嫁后尊敬公婆。
3、俭。
曾国藩认为“居家之道,不可有余财”,“家事忌奢华,尚俭。
”他自己的日常饮食,总以一荤为主,非客到,不增一荤。
其穿戴更是简朴,一件青缎马褂一穿就是三十年。
他不准子女积钱买田,衣勿华美。
对子女的婚姻,他认为品德为上,联姻“不必定富室名门”。
曾国藩深刻认识到:“仕宦之家,不蓄积银钱,使子弟自觉一无可恃,一日不勤,则将有饥寒之患,则子弟渐渐勤劳,知谋所以自立也矣。
”人的本质有好逸恶劳的一面,如果父母蓄积足够的钱物让子女花销,他为什么还去吃苦呢?结果坐吃山空。
如果“一无可恃”,则逼得他们去奋斗、去谋生、去立业,结果能成大器。
4、仁。
曾国藩教育子女仁义待人,认为“亲戚交往宜重情轻物”。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
”曾国藩深刻地指出骄奢的害处,“盖达官之子弟,听惯高议论,见惯大场面,往往轻慢师长,讥弹人短,所谓骄也。
由骄而奢,而淫,而佚,以至于无恶不作,皆从骄字生出之弊。
”为此他告诫子弟:“家门太盛,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人人须记此二语也。
”“吾家现虽鼎盛,不可忘寒士家风味,子弟力戒傲惰,戒傲以不大声骂仆从为首,戒惰以不晏起为首。
吾则不忘蒋字街卖菜情景,弟则不忘竹山坳拖碑车风景。
昔日苦况,安知异日不再尝之?自知谨慎矣。
”他要求纪泽、纪鸿等日修“四课”,“慎独则心安,主敬则身强,求仁则人悦,习劳则神钦。
”他要求子女“守先人耕读家风,不要有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添茶。
”不许子女斥骂仆佣,不许轻慢邻居,不许仗势欺人。
5、恒。
曾国藩说:“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穷,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泊之观海,如牛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此三者缺一不可。
”于此三者,曾国藩特别看重有恒。
他教导纪泽“人生惟有常是第一美德。
”常者,恒也。
“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做到有恒,既是易事,又是难事。
说易,因为人人可以做到。
说难就在于难坚持,坚持几天可以,支持几个月就难了,坚持几年、十几年,一辈子更难了。
然而,只有“守常”,才能获得成效。
曾国藩结合自己的体验,对儿子说:“年无分老少,事无分难易,但行之有恒,自如种树蓄养,日见其大而不觉耳。
”因此,他反复要求儿子“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
”6、谦。
曾国藩一生谦虚诚敬,谨慎持重,整肃端庄,他教育子弟也要借此修身,“以勤劳为体,以谦逊为用,以药佚骄”。
在对子弟的为人教育中,他多次强调主敬恕。
他说:“圣门教人,不外敬恕二字。
”又说:“作人之道,千言万语。
大抵不外敬恕二字。
”曾国藩写的歧求诗中有“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二语,他教育子弟待人宽厚、宽容,设身处地推己及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他在给弟弟的信中叮嘱:“子侄辈须以敬恕二字常常教之。
敬则无骄气,无怠惰之气,恕则不肯损人利己,存心渐趋于厚。
”三、曾国藩教子的六种方法曾国藩将“勤、孝、俭、仁、恒、谦”六项内容,通过训教、信教、言教、身教、事教、师教等六种方法,全面深入地传授到子女身上、灌输到子女心中、融化到子女的血液里。
1、训教。
曾国藩善于提炼家训,以培养淳朴的家风,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从而有利于后代的健康成长。
他将祖父星冈公治家之方提炼为“八个字”:“考、宝、早、扫、书、蔬、鱼、猪”,又将其不喜欢的东西概括为“三不信”:“不信地仙、不信医药(指补药、保健药之类)、不信僧巫”,还将自己立身处世治学做事的体会归纳为“八本”(读古书以训诂为本,作诗文以声调为本,事亲以得欢心为本,养生以少恼怒为本,立身以不妄语为本,居家以不晏起为本,居官以不要钱为本,行军以不扰民为本)、“三致祥”(孝致祥,勤致祥,恕致祥)。
“八字”、“三不信”、“八本”、“三致祥”就是曾国藩给曾氏大家庭制定的家训。
他认为“无论治世、乱世家之贫富,但能守星冈之八字与余之八本,总不失为上等人家。
”他反复叮嘱子弟“莫坠高曾祖考以来相传之家风”,谆谆告诫诸弟子侄谨记家训。
他把家训、家风与家运联结在一起,认为家运取决于家中气象——生气和敛气。
“书、蔬、鱼、猪,一家之生气;少睡多做,一人之生气。
勤者生动之气,俭者收敛之气。
有此二字,家运断无不兴之理”。
2、信教。
曾国藩身居要职公务繁忙,长年在外,无法经常督促子女,于是写信成为他教育子女的重要手段。
即使工作到深夜,他也要抽空阅读子女书信,并及时回复,细加指点。
3、言教。
曾国藩只要跟纪泽、纪鸿等子女在一起时,总是精心指点做人之道、读书之方、习字之法,无微不至。
如“看生书宜求速”,“温旧书宜求熟”,“习字宜求恒”,作文“宜若思”,读书要“虚心涵泳,切己体察”,读经典“猛火煮漫火温”以及“读书须勤作札记,诗文与字宜留心摹仿”。
他还对纪泽、纪鸿因材施教:“泽儿天资聪颖,但过于玲珑剔透,宜从浑字上用些功夫。
鸿儿则从勤字上用些功夫。
”针对纪泽“语言太快,举止太轻”的缺点,要求“力行迟重”,即“走路宜重,说话宜迟。
”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四日这天,曾国藩拜过父亲的牌位,让儿子纪泽扶他去花园散步。
他对纪泽说:“我这辈子打了不少仗,打仗是件最害人的事,造孽,我曾家后世再也不要出带兵打仗的人了。
”父子俩拉着家常,不知不觉走近一片竹林。
忽然,一阵大风吹过,曾国藩连呼“脚麻”,便倒在儿子身上。
扶进屋时,曾国藩已经不能说话了。
他用手指指桌子:那是他早已写好的遗嘱。
这时全家人都已围拢来,曾纪泽双手把遗嘱展开,以颤抖的声音念道:“余通籍三十余年,官至极品,而学业一无所成,德行一无可许,老年徒伤,不胜悚惶惭赧。
今将永别,特立四条以教汝兄弟。
一曰慎独则心安。
自修之道,莫难于养心;养心之难,又在慎独。
能慎独,则内省不疚,可以对天地质鬼神。
人无一内愧之事,则天君泰然,此心常快足宽平,是人生第一自强之道,第一寻乐之方,守身之先务也。
二曰主敬则身强。
内而专静统一,外而整齐严肃,敬之工夫也;出门如见大宾,使民为承大祭,敬之气象也;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敬之效验也。
聪明睿智,皆由此出。
庄敬日强,安肆日偷。
若人无众寡,事无大小,一一恭敬,不敢懈慢,则身体之强健,又何疑乎?三曰求仁则人悦。
凡人之生,皆得天地之理以成性,得天地之气以成形,我与民物,其大本乃同出一源。
若但知私己而不知仁民爱物,是于大本一源之道已悖而失之矣。
至于尊官厚禄,高居人上,则有拯民溺救民饥之责。
读书学古,粗知大义,即有觉后知觉后觉之责。
孔门教人,莫大于求仁,而其最初者,莫要于欲立立人、欲达达人数语。
立人达人之人,人有不悦而归之者乎?四曰习劳则神钦。
人一日所着之衣所进之食,与日所行之事所用之力相称,则旁人韪之,鬼神许之,以为彼自食其力也。
若农夫织妇终岁勤动,以成数石之粟数尺之布,而富贵之家终岁逸乐,不营一业,而食必珍馐,衣必锦绣。
酣豢高眠,一呼百诺,此天下最不平之事,鬼神所不许也,其能久乎?古之圣君贤相,盖无时不以勤劳自励。
为一身计,则必操习技艺,磨练筋骨,困知勉行,操心危虑,而后可以增智慧而长才识。
为天下计,则必己饥己溺,一夫不荻,引为余辜。
大禹、墨子皆极俭以奉身而极勤以救民。
勤则寿,逸则夭,勤则有材而见用,逸则无劳而见弃,勤则博济斯民而神祗钦仰,逸则无补于人而神鬼不歆。
此四条为余数十年人世之得,汝兄弟记之行之,并传之于子子孙孙。
则余曾家可长盛不衰,代有人才。
”待儿子念完,曾国藩努力把手伸起,指指自己的胸口,纪泽纪鸿一齐说:“我们一定把父亲的教导牢记在心!”曾国藩脸上露出一线浅笑,便溘然长逝了。
曾国藩遗嘱对子孙的影响是深远的。
曾家后裔恪遵遗言,没有一个带兵打仗的。
曾纪泽在曾国藩死后才承荫出仕,从事外交;曾纪鸿一生不仕,专研数学;孙子曾广钧虽中进士,长守翰林;曾孙、玄孙辈中大都出国留学,无一涉足军界、政界,全部从事教育、科学、文化工作,不少成为著名专家学者,饮誉五洲四海,为人类的文明进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4、身教。
身教重于言教。
曾国藩每天日理万机,自晨至晚,勤奋工作,从不懈怠给子女树立了很好的榜样。
主要公文,均自批自拟,很少假手他人。
晚年右目失明,仍然天天坚持不懈。
他所写日记,直到临死之前一日才停止。
5、事教。
曾国藩善于从家务劳动入手整饰家风,即使富贵及顶时,亦告诫子弟切不可丧失乡间以勤俭治家的根本。
同治三年,曾国藩夫人、女儿、媳妇来到安庆督署,他“共办纺车七架,每日纺声甚热闹。
”贵为总督家属,却要自纺棉纱;堂堂督署后院,终日响着纺车声,可见曾国藩治家之严与曾家家风之淳厚。
从生活学习中教育子女,用具体的事物教育子女,这样的教育最生动、最深刻,一生都铭记,一辈子都受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