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经济学3
劳动经济学(全) 第三章 劳动力需求
Q1
Q0 L A L B
23
➢ 向下倾斜 ➢ 凸向原点 ➢ 不会相交 ➢ 离远点越远,
产量越高
L
整理课件
第三节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
二、等成本线
K
C1 C0
C1
C = wL + rK K C wL
rr
等成本线 (isocost line)
C0
V
α
0
L
劳动经济学
24
整理课件
第三节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曲线 (labor demand curve)
W
0
劳动经济学
D
L
36
整理课件
第三节 企业长期劳动力需求
某企业的产量可以表达为:
Q= f (L,K) = L K
企 业 使 用 机 器 的 成 本 为 750 元 / 周 , 人 力 成 本 为 300元/周。当企业产量为1000单位时,确定企业最佳 人力与资本组合。
第三章 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市场的结果,不仅取决于工作者 将他们的时间提需求工作活动的意愿,还取 决于企业雇佣这些工作者的意愿。
劳动经济学
1
整理课件
第三章 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概述
企业短期 劳动力需求
劳动经济学
企业长期 劳动力需求
2
整理课件
第一节 劳动力需求概述
一、劳动力需求
劳动力需求(Labor Demand)是指一定 时期内,在某种工资率下,雇主愿意并能 够雇佣到的劳动力的数量。 ➢ 派生需求(需要和欲望) ➢ 联合需求(相互依存的需求)
规模效应(scale effect) 是指由于工资率上升引起的 生产规模缩减所造成的劳动 力需求量的减少。
劳动经济学 第3章
2、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
工资率上升的收入效应,会促使劳动者减少劳动力供给时间,多 享受闲暇。相反,工资率下降的收入效应,则导致劳动者好像失 去了某种“非劳动收入”,从而导致劳动者为了维持原有的收入 水平而增加劳动力供给数量。 工资率的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消费闲暇的机会成本,因为现在如果 多从事一个小时的市场工作,则能够比过去从事同样一小时的工 作获得更高的工资了,而现在享受闲暇就比过去享受闲暇的代价 更大了。这种情况会促使劳动者减少闲暇时间的消费,转而增加 市场劳动力供给时间,从而获得更高的收入。相反,在工资率下 降的情况下,替代效应则会导致劳动者增加闲暇时间的消费,而 减少市场劳动力供给数量。
第3章 劳动力供给 章
本章围绕劳动力供给这一主题,阐 述劳动力供给的相关概念,讨论影 响劳动力参与率的因素,探讨个人 和家庭的劳动力供给行为,揭示劳 动力供给的一般规律。
3.1 劳动力供给概述
3.1.1什么是劳动力供给 什么是劳动力供给
劳动力供给是指在一定的报酬条件下, 劳动者个人及其家庭为社会提供的劳 动数量。 与劳动力供给密切相关的概念,包括 劳动力资源、经济活动人口和劳动参 与率等。
【术语和概念】 术语和概念】 劳动力供给 经济活动人口 劳动力资源 劳动力参与率 劳动力供给曲线 收入效应 替代效应 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 家 庭联合劳动力供给决策
【思考题】 思考题】
1、试分析劳动参与率与就业形势存在怎样的内在联系? 2、无差异曲线为什么是向下倾斜并且凸向原点的?请 绘出无差异曲线图和预算线,并确定劳动者的最优组 合点。 3、当工资率上升,并且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时,劳 动者将愿意工作更长的时间吗?当工资率下降,并且 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结果又将如何? 4、试分析在劳动力无限供给的二元经济下,市场劳动 力供给曲线是什么形状的?
劳动经济学(第三版)课件:劳动力市场均衡
S= f (W ) D = f (W )
W
S
静
a W1
b
态
We
e
均
c W3
衡
f
的
D形
成
Lc La Le Lb Lf L
五、劳动力供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一)劳动力供给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W S1 S S2
W0
D
L0
L
(二)劳动力需求变化对静态均衡的影响
W S
W1
W0
W2
D1
D
D2
L2
L0
L1
劳动经济学 分割与内部劳动力市场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一、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二、现代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三、劳动力供求关系与均衡
一、古典经济学描述的均衡
1. 局部均衡分析和一般均衡分析
局部均衡分析是经济学中用来考察 单个市场、单个商品价格与供求关 系变化的一种分析方法。它假定其 他市场因素处于静止不变状态的条 件下,研究单个市场均衡状态的实 现与新旧均衡的变动。
有时是因为制度的原因被固定或受到限制,
有时是由于信息不完全而得不到及时的调整,
因此,市场运行的结果,通常是非均衡的, 变量之间是不均等的。
三、劳动力供求关系类型
➢供大于求 这种类型表现为劳动力过剩,存
在相当数量的失业或潜在失业人口。劳动力供过 于求,不可避免地要造成社会劳动力资源的浪费。
➢供不应求 这种类型表现为一个国家或地区
假设条件:
➢假设形成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称为本期,以t 表示;执行或实现劳动力供给决策的时间为下 期,以t+1表示。在t与t+l期间, 已经形成的劳 动力供给决策不变。
➢假设本期(t)的劳动力需求量决定本期的工 资率,分别以Wt和Dt表示本期的工资率和本期 的劳动力需求量,两者之间的关系为 Wt=f(Dt)
3劳动经济学(人大三版)第三章课后参考答案 第三章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王延博名词解释均衡:古典经济学认为,在均衡状态下,相互对立中的任何一种力量在各种条件制约下不再具有改变现状的动机或能力。
在均衡状态下,队里的行为主体的利益共同达到最大化。
劳动经济学最初研究的均衡是劳动力市场均衡,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1)对立的力量即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需求在量上处于均等状态,即变量均等;(2)决定供求的任何一种力量这事不具改变状态的动机或能力,即行为最优。
同时具有以上两个放尿含义的均衡成为古典意义上的经济均衡。
现代经济学继承和发展了古典均衡理论。
现在经济学所说的均衡状态是指经济中各种对立的、变动的因素处于一种力量相当、相对稳定、不再变动的状态。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给和劳动力雪球相互作用,当供给等于需求时,即实现了劳动力市场的均衡。
内部劳动力市场:内部劳动力市场是相对于外部劳动力市场而言的,是指在一个用人机构(主要是企业)范围内,以特定的规则和习惯来调节劳动力供求的资源配置机制。
内部劳动力市场是相对于外部劳动力市场而言的,是指在一个用人机构(主要是企业)范围内,以特定的规则和习惯调节劳动力供求的资源配置机制。
在内部劳动力市场中,各有关利益之体之间的资源配置是通过合作、竞争以及企业内部计划来实现的,目的是使企业资源达到最优配置。
由于人力资源的效率并不是一个定值,它与产权主体的努力程度密切相关,因此,在这已实施过程中,长期的激励制度是直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是基础。
当然,过度竞争又将造成企业资源和竞争的无序,因而企业有关规章制度又成了保障企业激励机制制度发挥作用的保证。
因而,改善管理,促使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的积累和有效利用,也就成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的基本保证。
雇用调整:雇用活动实际上是以企业组织为前提并将其技能当做媒介来开展的。
雇佣活动意味着以它对企业内各个部门和环节是假影响老体现其自身和组织的调整。
因此,一般可以说企业的雇佣活动就是雇佣调整。
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劳动力市场实现均衡,劳动力资源就能达到最优效率的分配。
劳动经济学3——社会保险制度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板块三:工伤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影响分析
板块四:医疗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影响分析
医疗保险制度:是指职工及其供养直系亲属因疾病、 负伤,生育时,由社会必要的医疗服务和物质保障 的制度。 医疗保险制度对劳动供给地点的影响: 对劳动者而言,缴纳医疗保险费享受医疗保险,相当于以一定的价格 购买了一个期权,其执行与否取决于未来的患病与否。任何一个期权 都是有其内在的价值的,而且其内在的价值很可能大于其购买的价值。 在制度建立的过程中,用人单位要为劳动者缴纳一定的保险金,加上 政府的资助,劳动者能够享受的疾病受偿权益远大于自身缴费形成的 权益。可见,一个社会化程度高的医疗保险制度,能够有效保证劳动 者的权益,促进劳动力流动。
养老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影响分析
二是养老保险制度对在职劳动者的闲暇时间选择亦会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养老保险筹资方式的不同对工作闲暇的选择会产生不同的影响, 在现收现付的筹资模式下 ,退休者的养老金金额是事先确定的,养老 金金额与所缴纳金额并不直接相关,也就意味着该种方式有着较强的 收入再分配效应。养老保险对劳动者工作闲暇选择的影响主要取决于 两种完全相反的经济效用比较:其一是收入效用,即养老保险的缴纳 使得劳动者单位时间的收入减少 ,若要取得同样的收入就需要劳动者 投入更多的劳动时间,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增加; 其二是替代效用,即 养老保险金的缴纳使得劳动者收入的减少 ,影响劳动者的工作积极 性,导致劳动力供给的减少 。如果要得出总效应是增加还是减少 ,则 取决于替代效用和收入效用的差额。与此同时,劳动力供给的增加还 是减少,在理论上因个人偏好的不同而不同。
板块三:工伤保险制度对劳动力供给影响分析
工伤保险:又称职业伤害保险,是指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或者在法定的 情形下因工作原因发生事故或因接触职业性有害因素,导致劳动者暂时 或长期丧失劳动能力、死亡时,对劳动者本人或其近亲属提供医疗救治、 职业康复、经济补偿等必要物质帮助的一个项社会保险制度。 最初,劳动者在工作过程中发生伤亡,往往由自己承担责任。后来,18世纪 中期,产业革命从英国的纺织业开始,机器化大生产以后,生产力得到空前 提高,社会分工不断细化,经济生产逐渐社会化。生产力的提高大大促进了 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提高了劳动过程中的危险因素。在这种背景下,劳动者 在工作过程中受到的工伤,仍然由劳动者自己承担责任,就超出了劳动者能 够承受的范围。工伤保险制度是解决工商业生产社会化中不可避免出现的工 伤的法律制度,能从源头――工伤预防、救济――工伤补偿、恢复――工伤 康复等方面实现全方位规制,以保护人权,促进劳动的供给,实现现代化建 设的稳定、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劳动经济学3劳动力需求
D——劳动力需求;Xi ——影响因素
如果只考虑劳动力需求量与工资率之间的关系, 即将工资率作为影响劳动力需求的唯一因素,以W表 示,则劳动力需求函数写为:
D=f(W)
(二)劳动力需求表
工资率W(元/小时) 劳动力需求量L(人) 组合
2.0
450
a
3.0
240
b
4.0
120
A
0
B
L
图3-7等成本线
(二)最佳生产方法与劳动力需求决定
⒈总成本既定条件下,要素的最佳组合 与劳动力需求的决定
总成本既定情况下,最佳要素组合必须满足 以下两个条件:
W·L+ r·K=C
(1)(限制条件)
MPL/W=MPK/r
(2)
运用等产量线分析法,在总成本既定的情况 下,要素的最佳组合在等成本线与其中的一条等 产量线相切的点。见图30
c
3.0 d
2.0 D
L 100 120 240 450
图3-1 劳动力需求曲线
三、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与劳动 力需求的变动
(一)劳动力需求量的变动
指在其他条件
不变的情况下,仅 由工资率的变动引 起的劳动力需求量 的变动,表现为在 劳动力需求量同一 条劳动力需求曲线 上的移动,如图 3—2所示。
(3)生产的技术水平保持不变 (4)生产时期分为三类:
一是市场时期:只有交换,没有“生 产”。
二是短期:其他生产要素不变,惟一 可变的生产要素是劳动投入。
三是长期:所有生产要素都可以调整 时期。
二、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一)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含义
指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当把可变的劳 动投入增加到不变的资本上,最初劳动的增加会 使边际产量增加,但当劳动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时, 继续增加劳动要素投入将使边际产量递减。
劳动经济学 曾湘泉第三版
劳动经济学考核知识点识记(Ⅰ):单选/填空领会(Ⅱ):名词解释/简答应用(Ⅲ):论述第一章导言(一)劳动经济学的研究对象识记:①劳动的定义;有些情况下,劳动就是劳动的主题而言的,即指“劳动力”;另外一种情况下,指的是劳动过程或一种有目的的工作或活动②劳动力的定义;马克思认为,只有创造物质产品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因此,只有从事物质生产的劳动者才属于生产劳动者③劳动经济学的定义。
劳动经济学是对劳动力资源配置市场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劳动力需求和供给行为,及其影响因素的分析和研究领会:①劳动经济学的发展历程;1886年,埃利·理查德《美国劳工运动》开创了对劳动力市场现象进行制度与组织分析的先河1925年,布卢姆《劳动经济学》历史上第一本以劳动经济学正式命名的劳动经济学教科书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货币通论》开创了宏观经济学和宏观劳动经济分析的先河②劳动力的“准商品”属性。
“准商品”:劳动力不是可以买卖的商品(二)劳动经济学的研究方法识记:①实证经济学的含义;一种对人的经济行为进行研究和分析的理论②规范经济学的含义;一种价值判断的理论③交易障碍的含义。
一方面指交易活动可能因一些法律或制度的障碍因素而不能发生;另一方面的障碍可能是由于实现这种交易活动的一方缺乏足够资金领会:①实证经济学的两个假说;1.稀缺性2.经济人②规范经济学的判断尺度。
判断尺度:互惠原则1.市场交易行为活动涉及的所有各方均受益,即没有人在此交易行为活动中遭受损失2.在市场交易行为活动中,有一些人获得收益,而无人遭受损失3.受益者收益的程度或数量超过损失者损失的程度和数量应用:①劳动力资源的稀缺性;人们对资源的使用存在着供求问题,存在着成本,特别是机会成本劳动力资源也是稀缺的可以通过劳动力的价格——工资反映②劳动经济学的“经济人”假设。
人是理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三)劳动经济学的研究特点识记:①劳动经济学的特殊性1.将问题的注意力投向了人们工作的范围,如就业、失业、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水平等;投向了人们选择以及变换工作的行为,如劳动力的流动;投向了人们为工作而获得的货币和非货币的报酬方面,如人力资本投资、薪酬决定的因素等。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人口、参与率和工作时间
主要内容
❖ 贝克尔模型:时间分配 ❖ 劳动力参与率:定义和度量 ❖ 工作时间:两种趋势
第一节 贝克尔模型:时间分配
❖ 诺贝尔奖获得者 ----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
❖ 贝克尔模型:时间分配
加里·贝克尔(Gary Becker)
199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
包括(1)就业人口;(2)失业但一直在寻找工作的人。
劳动力参与率的定义 公式
实际劳动力 LFPR = —————— × 100 %
潜在劳动力
对于不同的人口分类,如已婚女性或男性, 其劳动力参与率可以同样计算出来。
总的劳动力参与率是逐渐向上移动的,男性和女性的参 与率趋向均等
74%(03) 66%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贝克儿模型下的考察
❖ 贝克尔的收入效应:
工资率提高使收入增加,从而使家庭可以购买更多的物品。 但由于消费这些物品需要时间,由于物品必须与时间结合在 一起才能生产出产生效用的商品,随着消费时间的增加,工 作时间将有下降的趋势。
❖ 贝克尔的替代效应:
随着工资率提高: (a)家庭以物品替代商品生产中所花费的时间,这表示家庭
老龄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25~54岁
老龄男性劳动力参与率下降
❖ 实际工资和收入增加
--- 老龄男性而言,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因而很多人会选择退休形式的 闲暇。
--- 对闲暇的偏爱(无差异曲线变得陡峭),促使他们选择退休。
❖ 社会保障和私人退休金
--- 社会保障退休津贴覆盖面的扩大和数额的增加,提供了非劳动收入来源, 与此相关的收入效应抑制了工作的积极性
越来越不稳定的婚姻,促使很多 女性建立和保持与劳动市场的联 系。越来越多的女性,特别是打算 结婚的女性,可能把劳动参与作为 一种手段,使自己免于因潜在的离 婚造成的穷困的经济处境。
劳动经济学(3)
14
影响劳动供给的因素 ——社会制度因素
劳动制度 如休假制度 工资制度
15
工作时间的决策理论——劳动和闲暇
工作时间的决策是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的分配。劳动 者选择一部分时间作为闲暇,其余时间作为劳动供给。 闲暇直接增加效用,劳动可以带来收入,通过收入用于消费增加 劳动者效用。劳动者在闲暇和劳动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效 用最大化。 可以根据闲暇需求分析工作动机,对任何商品需求的标准分析方 法可以运用于发现闲暇需求,然后从总的可支配时间中减去闲暇 时间就得到劳动供给。 确定个人工作和闲暇时间分配是否最优必须拥有两方面的信息: 第一,有关个人对工作-闲暇偏好的信息,这一信息可用无差异 曲线描述;第二,反映预算约束的市场信息。
劳动力资源总数:在劳动年龄内(16周岁以上),具有劳动能力, 在正常情况下可能或者实际参加社会劳动的人数。 从业人员:从事一定社会劳动并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人。 从业人员按就业身份分组包括:职工;再就业的离退休人员;私 营业主;个体户主;私营企业和个体从业人员;乡镇企业从业人 员;农村从业人员;其他从业人员(包括现役军人)。 职工:在国有经济、城镇集体经济、联营经济、股份制经济、外 商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其他经济单位及其附属机构工作,并由其 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 失业人员
个性和爱好; 不同的个人从事的职业存在差别; 图(a)较为平坦的曲线属于有创造性或挑战性职业的人,如画家、音 乐家,工作带来的负效用很小,因此,只需要增加很少的收入,此人就 愿意放弃1小时的闲暇; 图(b)较为陡峭的曲线属于从事令人不愉快的煤矿工作或流水线工作 的人,工作涉及较大的负效用,只有收入的大量增加才会使工作者放弃 1小时的闲暇。 个人的具体情况会影响他对工作和闲暇的评价。 学龄前孩子的年轻母亲或大学生会有相对陡峭的无差异曲线,因为“闲 暇”对照看孩子或学习非常重要; 经济负担较重的人的无差异曲线更为平坦,因为他很愿意放弃闲暇来挣 钱;经济负担较轻的人不太愿意放弃闲暇来挣钱,其无差异曲线较为陡 峭。
劳动经济学第3章 劳动需求分析
分是必须支付给所有其他工人现在已经变得较高的工资。
MLC=[L·W(L)]'=W(L)+L·dW(L)/dL
• 买方垄断企业使用劳动要素的决定
1、等产量曲线与要素投入选择
• 等产量曲线: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 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 Q=f(L,K)=Q0 • 资本密集的技术与劳动密集的技术
等产量曲线的四个重要特征:
(1)等产量曲线具有负斜率。
(2)位置较高的等产量曲线具有 较高的产量,离原点远的等产量曲 线代表的产量高,离原点近的等产 量曲线代表的产量低。
• D=∑dm=n·dm
二、完全竞争下的长期劳动需求
• 企业对劳动价格上升不仅可以通过调整其使用的 劳动数量的方式,而且也可以通过调整其资本存 量的方式以作出反应。
• 长期劳动需求曲线与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的区别: 短期劳动需求曲线相对更为陡峭,而长期劳动需 求曲线则较为平坦。原因在于工资率变动对劳动 需求的长期调整幅度要大于短期调整。
劳动的边际产品价值VMP曲线与劳动的边际成本MLC曲线 的交点确定了买方垄断企业的最优劳动使用数量即L0点。 W0为劳动的价格,由劳动供给曲线W(L)决定。
W,MLC
•
•
W1
•
W0
•
E
MLC
W(L)
L0
• 买方垄断企业的劳动供给与需求曲线 由于买方垄断企业是劳动市场上的唯一购买
者,因此它所面临的劳动供给曲线与市场的劳动 供给曲线是一致的,而且劳动的边际成本曲线位 于劳动的供给曲线之上。
劳动经济学第三章
(三)主体均衡:约束条件下的最大效用
(四)约束条件变化与最佳时间结构的调整
收入效应:在工资不变的条件下,由于收入变化而
产生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一般情况下,收入效应使闲暇增加,劳动时间减少。
替代效应:在收入不变的情况下,工资的变化而产
生的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案例:
张华是个大学毕业生,刚参加工作,编写程序。 工作初期,涨工资会使张华增加工作量。当他成为一 个软件高手之后,工资已经足够高了,张华的积蓄也 在增加,这个时候,张华对涨工资的反映,不是选择 加班,而是选择更多的闲暇和体育活动。
需把握以下要点:
1、个体决策 决策由劳动力供给主体,即一个个劳动者个人 或家庭单独做出
2、个体意愿 (1)劳动力供给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 供给主体对职业的选择不仅考虑货币化收入, 职业的稳定性、劳动保障等也是影响的重要因素
案例导入: 来自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消息:根据2010年 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公务员招考实施方案的安排, 为期10天的网上报名工作已于24日结束,截止24日 24时,共有135万人通过招录机关的审查,预计今年 将有100万人确认参加考试。
(二)效用函数
U=f(q),效用是消费量的函数 (三)总效用与边际效用 (四)基数效用论 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是指用1,2,3 等基数词来表示效用的大小。
边际效用分析法
总效用与边际效用的关系表
巧克力的消费量 总效用 边际效用
说明: 1、边际效用可以 反映每一巧克力的 效用。
我国劳参率变化的趋势:
女性劳参率普遍上升
原因:1、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第三产业的发展创 造了大量适合女性工作的岗位
2、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缩小,家 庭劳务市场化 3、观念的变化:独立意识
北语23春《劳动经济学》作业3-学习答案
北语23春《劳动经济学》作业3
试卷总分:100 得分:100
一、单选题 (共 10 道试题,共 40 分)
1.当中央银行认为总需求过大有通货膨胀趋势时,可以采取以下哪项措施()
[第一项A.]提高贴现率
[第二项B.]增加政府转移支付
[第三项C.]减少政府购买
[第四项D.]提高税率
[正确.选择]:A
2.劳动经济学中的劳动力市场歧视是指具有相同生产率特征的劳动者仅仅因为他们所属的人口群体具有一些什么特征引起的不同而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第一项A.]个人受教育程度
[第二项B.]经济
[第三项C.]非经济
[第四项D.]个人兴趣
[正确.选择]:C
3.教育投资的理性依据是什么()
[第一项A.]教育投资的成本
[第二项B.]教育年限
[第三项C.]教育投资的收益
[第四项D.]教育投资成本与收益的比较
[正确.选择]:D
4.长期菲利普斯曲线是什么形状的()
[第一项A.]水平的
[第二项B.]垂直的
[第三项C.]从左下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
[第四项D.]从右下向左上倾斜的曲线
[正确.选择]:B
5.菲利普斯曲线说明,失业率与货币工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第一项A.]正相关
[第二项B.]负相关
[第三项C.]成正比
[第四项D.]成反比
[正确.选择]:B
6.以下哪种措施是紧缩性货币政策()
[第一项A.]增加政府转移支付
[第二项B.]提高利率
[第三项C.]减少政府购买
[第四项D.]提高税率。
劳动经济学题库及答案(三)
B、人力资源的心理开发
C、人力资源的伦理开发
D、人力资源的智力和技能开发
11、在影响劳动力供给的诸多因素中,最为主要的因素是( )。
A、市场工资率
B、非劳动收入
C、家庭性因素
D、个人偏好
12、现代劳动经济学认为,在工时固定的情况下,要实现最大的劳动供给量,
最好的办法是(
)。
A、实行奖励工资
B、实行计时工资
B、劳动经济学说史 C、人力资源经济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西方经济学
6、劳动力市场交易的行为,以下哪些情况符合“互惠”的标准( )。
A、所有人都受益没有人受损
B、部分人受益,但没有人受损
C、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但受益者受益可补偿受损者之损
D、所有人都受损,但受损者的损失相同
E、部分人受益,部分人受损,但受益者受益不能补偿受损者之损
D、工作机会较少
49、基尼系数越大,则它所代表的收入不平等程度( )。
A、越低 B、越高 C、越接近于 1 D、越接近于 0
50、“滞胀”是指通货膨胀与(
)共有的局面。
A、就业停滞
B、出口停滞
C、经济停滞
D、资本引停滞
51、下列属于扩张性财政政策的是( )。
A、提高税率
B、减少转移支付
C、扩大政府开支
D、某人的工资高,则其工资率一定也高
30、关于劳动报酬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它是劳动者因提供劳动而获得的所有报酬总和
B、它等于工资与福利之和
C、它就是劳动者的收入
D、工人的带薪休假工资、退休金是劳动报酬中的福利部分
31、下列等式不正确的是( )。
A、工资 = 工资率 × 工作时间
劳动经济学第3章课件 家庭劳动供给
前提:孩子类似一种耐用消费品,与其 他消费品中间存在替代关系
家庭对生育孩子数量的决策 与影响因素
Z:其他商品的数量 Z N:孩子的数量
替代效应:孩子相对价格的变化将导致预 算线的移动 AA’:其它条件不变 孩子对家庭潜在收入的贡献提高 政府对母亲的补贴提高 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工资率降低 AA’’:生育孩子导致实际收入降低 母亲工资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 E’
形受青睐。
为什么当代美女必须“骨瘦如柴”?
女性劳动参与率提高的影响因素
更多影响因素来自本人的工资提高,而不
是丈夫的收入提高;发展:家用电器普及; 思想解放、受教育程度提高
四、经济周期与劳动力供给
1、经济萧条时的附加劳动者效应 ——经济萧条时家庭候补成员进入劳动力 市场 2、经济萧条时的灰心丧气效应 ——经济萧条时使本想进入劳动力市场工 作的人自愿失业 ——现实中哪种效应占上风?
三、一种特殊的家庭生产决策——生育 决策 加里· 贝克尔(Becker ,1960)把孩子 看作是一种“耐用消费品”,运用消费 需求理论来分析人们的生育行为,从而 把生育行为置于经济学的研究范围中。 贝克尔的研究开创了芝加哥学派进行家 庭经济学分析的先河。
生育决策模型:家庭效用最大化
第3章 劳动力供给模型的扩展
家庭联合劳动供给决策
第3章 劳动力供给的扩展模型— —家庭生产与生命周期
劳动供给决策模型(劳动-闲暇模型)存在 的不足:
不足之一:略去了家庭背景,即劳动供给决策
常常是丈夫和妻子在家庭联合做出的。 不足之二:实际上没有完全分析人们对时间资 源使用上的分配决策。
解析:影响孩子抚养成本(价格)的因素
母亲的工资——养孩子的机会成本 抚养孩子的市场商品价格——养孩子的直接 成本
劳动经济学(第三版)-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库及答案
本科劳动经济学课程试卷库及参考答案试卷一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15分)1.引起劳动力需求量变动的根本原因是()A.工资率 B.生产技术 C.货币资本规模 D.企业的性质2.如果某种劳动力供给弹性系数大于1,则该劳动力供给弹性为()A.无限弹性 B.单位弹性 C.缺乏弹性 D.富有弹性3.计件工资的适用范围是()A.机械化、自动化程度高的行业和企业B.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易准确确定的行业和企业C.产品数量和质量能准确计算检验的行业和企业D.产品、经营项目较多和生产条件多变的行业和企业4.在完全竞争市场下,企业短期利润最大化的条件表述错误的是()A. MRL =MCLB. MRP=MCLC. MPL=W /P D. MRP= W /P5.下列关于由劳动要素增加所引起的总产量TP.平均产量AP.边际产量MP及其相互关系说法错误的是()A. TP.AP.MP三条曲线都是先增后减B.当AP与MP相交时,TP达到最大值C.当 MP达到最大值时,TP曲线出现拐点D. AP与MP相交后,AP大于MP6.造成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率上升的因素有( )A.劳动力供给曲线左移,需求曲线不动B.劳动力需求曲线左移,供给曲线不C.劳动力供给增加,需求减少D.劳动力供给增加,需求也增加7.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比,()A.摩擦性失业周期长,结构性失业周期短B.摩擦性失业周期长,结构性失业周期长C.摩擦性失业周期短,结构性失业周期长D.摩擦性失业周期短,结构性失业周期短8.劳动力市场均衡时,工资率与边际产品价值相比,()A.前者大于后者B.前者等于后者C.前者远大于后者D.前者小于后者9.凯恩斯认为,失业的原因在于()A.在效需求不足B.有效需求过程C.有效供给不足D.有效供给过度10.在市场工资率一定的条件下,居民家庭生产率提高,则劳动力参与率()A.提高B.降低C.不变D.不确定11.很多单位招聘部门经理时,都要求在40岁以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劳动供给决策现象
讨论: 讨论: 在实际生活中,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旅游的多是 青年人和老年人? 青年人和老年人? 超过65岁以后人们很少从事市场工 对"超过 岁以后人们很少从事市场工 作?"的分析
1),就业年龄 ),就业年龄 ),
1,选择就业的年龄出现向后推移的倾向 , (1)由于一个人年轻,因此将时间资源用 来投资教育的机会成本是最低的.从经济 的视角看是合理的. (2)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其投资于教 育的时间越早,则教育投资的收益率就越 大.
2,就业年龄向后推移是有条件的 , (1)这种推移是有极限的.因为人们接受教 育活动最终要与有酬的市场劳动联系在一 起,接受学历教育的活动总有终结之日, 接下来就是就业. (2)学历教育的发展要受到社会,经济的制 约.大学入学率并不是永远都是增长.
3,对于为什么读大学,从经济学的角度考 察有两种观念:一种是把大学教育看做人 力资本投资,另一种是把大学教育看做消 费. 讨论: 讨论:根据你自己的受教育经历及未来的 预期收入及发展态势,从经济学的角度分 析,选择读大学的决策是否合理?
关注妇女劳动参与率: 关注妇女劳动参与率:半边天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们国家女性劳动参与率上 升的原因是什么? 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第三产业的发展创造了大 量适合女性的岗位 社会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规模缩小,家 庭劳务市场化 观念的变化:独立意识,经济独立是基础 离婚率的上升:机会成本过高 妇女男女平等权意识
劳动和闲暇
闲暇: 闲暇:除了工作以外的时间,即可以用于各种消 费活动的时间.
闲暇可以带来直接效用,而劳动通过工作 获得收入,进而可以通过购买商品消费而 间接获得效用.
劳动供给涉及到劳动者对其拥有的既定时间资源 的分配.劳动者可以看成是消费者,他们在闲暇 和劳动二者之间进行的选择,就是在闲暇和劳动 收入之间进行选择,以满足自己效用最大化的愿 望.
引子:
▲有人说:时间象海绵,你抓得越紧,水份 越少.
一,劳动供给行为决策的基本分析
主要内容包括: 劳动和闲暇 偏好和无差异曲线 工资,收入和预算线 均衡的工作时数的决定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个人与市场劳动供给曲线
(一)基本概念
1,效用: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或劳务时的满足程度.表现 ,效用: 形式: (1)基数效用:第一,假定每个人都是合乎理性的人, )基数效用: 即"经济人";每个人都具备完全的信息;每一个消费者 都具有一定的收入.第二,假设效用和重量,长度一样, 是可以衡量的,比如用1,2,3等表示效用的大小.第三, 边际效用递减. (2)序数效用:消费者无从知道效用的数值,只能说出 )序数效用: 自己的偏好次序. 三大假设:第一,消费者对两种消费品的任意两个组合A 三大假设 和B,能够明确地表达出自己的偏好.第二,消费者的偏 好有明确的传递性.第三,消费者对品种相同而数量不同 的消费品组合,永远偏好数量多的组合.
女性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的特殊性
一般而言,女性在生命周期内的劳动力供给在青 年和中年以后出现峰值,呈驼峰状,这种现象被 称为女性的"M型就业". 在许多发达国家,20多岁时已婚妇女的劳动力参 与率下降,30-50时又会上升.家庭生产理论对 此的解释是,20-30岁的已婚妇女往往处于生育 时期,而在孩子出生之后的几年中,妇女在家庭 中的生产率不仅比男性更高,而且往往也比她们 自己在劳动力市场的生产率要高.因此,在这一 时期,许多妇女留在家里从事家庭生产活动.而 随着孩子逐渐长大,进入学校,妇女在家庭中的 生产率就会有所降低,她们会重新进入劳动力市 场区挣取工资报酬,然后用获得的收入来购买家 庭所需要的各种产品和服务.
二,劳动力供给假设
(一)劳动力供给主体的目标假设 经济学分析中有两个基本假定:一是人的欲望的 无限性与资源有限性之间的矛盾;二是经济活动 中的人都是"经济人",即其行为是自利的或理 性的. (二)市场环境的假设 假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 (三)关于劳动力质量的假定 劳动力供给基本模型假设劳动力是同质的.
2,母亲就业与生育孩子的相互影响 , 当父亲的工资上升时,家庭收入增加产生 的收入效应使得对孩子的数量和质量的需 求扩大.但是,当母亲市场工资率上升时, 母亲在家抚养孩子的机会成本增加,这时 人们选择较少生育孩子的数量,这是替代 效应.
3),退休决策 ),退休决策 ),
影响实际退休时间决策的因素除了个人或 家庭的财富积累程度和工作兴趣之外,主 要有养老金制度,社会经济环境,个人生 理条件等三个方面.
(三)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生命周期 :指与就业相关的人生各重要阶 段,也称为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在人生的不同时期,人们参与社会劳动的生 产率,即市场生产率(工资)是不同的. 注: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通常用劳动参与 率来表示.
劳动力供给的生命周期
角度一: 角度一 1,人们实际工资率的生命周期模式是一个典型的倒U形, 实际工资率从生命周期的中期到后期迅速上升然后下降, 因为在生命周期的中期市场工作报酬是最大的,而在生命 周期的后期闲暇的机会成本最低. 2,实际工资因为经济增长在长期是上升的,假定工资增 加的收入效应超过替代效应,那么增加一单位闲暇的最优 时间是一个人市场工作年限结束的时候,因为那时的机会 成本是最低的. 角度二: 角度二: 1,由于一个人年轻,因此将时间资源用来投资教育的机 会成本是最低的. 2,在一个人的生命周期中,其投资于教育的时间越早, 则教育投资的收益就越大.
(四)影响劳动参与率高低的因素
1,教育制度与教育供给规模 , 2,工资政策及工资关系 , 3,工资水平 , 4,个人非劳动收入 , 5,居民家庭生产率的变化 , 6,社会保障制度 , 7,宏观经济状况 , 8,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因素 ,社会文化,
一般而言,劳动参与率随工资水平提高而提高,如果工资 水平一直处于低位,很多劳动者会选择退出劳动力市场. 研究表明,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趋于降低劳动参与率. 教育对劳动参与率有直接影响,当一个国家教育发展水平 较高时,青少年接受教育人数增加,进入到劳动力市场的 人数就会减少,劳动参与率下降. 人口年龄结构也会直接影响劳动参与率,如果一个国家以 老年人口为主,则参与市场活动的人口会相对减少,劳动 参与率下降. 思考:为什么解放以来,我国女性的劳动力参与率比许多西 方国家高?
4),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 ),就业与转换工作决策 ), 跳槽的决策
1,确定预期效用:期望总工资收入 ,确定预期效用: (1)劳动者选择就业单位,既顾及当前的 劳动条件,又考虑未来的预期收入. (2)未来各期期望工资收入除以现在的贴 现率后得到的数值之和称为期望工资收入 现值. (3)期望工资总额与企业的未来发展共同 受到企业薪酬体系的影响.
三,劳动供给的衡量指标(劳动参与率 ) 劳动供给的衡量指标(
(一)概念 劳动参与率是与劳动供给相关的一个重要概念. 它测量的是一个国家从事经济活动的工作年龄人 口的规模. 劳动参与率是反映劳动市场活动水平的一项总指 标,它也可以以性别和年龄组分类计算,因而可 以反映出一个国家经济活动人口的分布情况. 劳动参与率指标在研究确定一个国家人力资源规 模和构成因素以及预测未来劳动力供给时有着重 要的作用.也可以用来了解不同类别的人口群体 在劳动市场上的行为.
案例 中国城市女性就业历程
第一个阶段:迅猛起步阶段 第一个阶段:迅猛起步阶段(1949年至1957年) 就业方式为不完全计划式,就业领域从集中于轻纺等传统行业向 商业,服务业,邮政业等较广泛的领域拓进. 规模: 60万人 328万人 比重: 7.5% 13.4% 第二个阶段:主观激增阶段( 年至1980年) 第二个阶段:主观激增阶段(1958年至 年至 年 就业方式为计划就业式.就业领域几乎包罗了所有行业和多种职 业. 规模:1960年,猛增到1008.7万人 比重:提高到20%,比1957年上升了6.4个百分点 第三个阶段:理性调整阶段(80年代开始至今) 第三个阶段:理性调整阶段 此阶段以城市女性既有机遇又有挑战的自主择业为主要特征,其 就业方式为从被动安置转向自我发展式. 现状总结: 现状总结:全国7亿从业人员中,女性占47%,比世界妇女参与劳 动平均比例高出11个百分点.现在,产业结构的调整势必引起就业 结构的调整,过去占第一,二产业近半数的城市女性必然有相当部分 要退出原有产业领域,下岗或转向新的领域再就业.
从国际经验来看,中国的劳动参与率是比较高的,2000 年以来一直在75%以上,劳动率曾缓慢下降趋势.而发达 国家的劳动参与率一般在65%-70%之间. (1)参与率较高原因分析: 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劳动者为了生活必须加入到劳 动力市场中,获得满足基本生活需要收入. 中国社会保障体制很不完善.相当一部分劳动者没有被社 会保障网络所覆盖,导致这些劳动者在年老,生病或失业 时难以得到有效的保障,从而促使他们加入到劳动力市场 中去,使得劳动参与率保持在较高水平上. (2)劳动参与率的下降原因分析: 可能原因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不断扩招,高 校人数激增,相应减少了适龄参与劳动的人口,在一定成 对上促使了劳动参与率下降; 另外,中国在2000年正式进入老龄化社会,而且老龄化 程度在不断加快,从而导致了劳动参与率的下降.
第三章 劳动力供给分析
3.1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参与率的含义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参与率的含义 3.2 最佳劳动供给时间的选择机制 3.3家庭生产,时间配置与个人劳动供给理论 家庭生产, 家庭生产 3.4劳动力的供给弹性 劳动力的供给弹性
3.1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参与率的含义 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参与率的含义
一,劳动力供给的基本概念 ●劳动力供给:指在一定的市场工资率条件 下,劳动力供给主体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 劳动力投入量. ●劳动力供给量不等同于劳动力的实际使用 量或实际就业人数. ● 劳动供给不仅包括劳动力的供给数量,还 包括劳动者愿意提供的劳动时间和强度 (比如积极性)
2,核算成本:信息的影响 ,核算成本: (1)劳动力市场非均质,异质劳动力与异 质雇用机会并存的情况下,调节供需的信 息有很大的作用. (2)收集信息需要成本,从收集信息到认 识市场工资率的动态分布,发现边际收入 随信息的增加而递减. (3)信息的不完整性是影响工作转换决 策的另一个重要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