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折衷主义建筑文化浅探
折衷主义建筑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他们不讲求固定的法式,只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
在十九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
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在十九世纪中叶以法国最为典型,巴黎高等艺术学院是当时传播折衷主义艺术和建筑的中心。
而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期,则以美国最为突
出。
总的来说,折衷主义建筑思潮依然是保守的,没有按照当时不断出现的新建筑材料和新建筑技术去创造与之相适应的新建筑形式。
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作有:巴黎歌剧院,这是法兰西第二帝国的重要纪念物,剧院立面仿意大利晚期巴洛克建筑风格,并掺进了繁琐的雕饰,它对欧洲各国建筑有很大影响;
罗马的伊曼纽尔二世纪念建筑,是为纪念意大利重新统一而建造的,它采用了罗马的科林斯柱廊和希腊古典晚期的祭坛形制;
巴黎的圣心教堂,它的高耸的穹顶和厚实的墙身呈现拜占廷建筑的风格,兼取罗曼建筑的表现手法;芝加哥的哥伦比亚博览会建筑则是模仿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威尼斯建筑的风格。
解析折衷主义在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形式语言
解析折衷主义在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形式语言折衷主义是一种哲学术语。
译为希腊文是容易选择的,有选择能力的,后来人们用这一术语,表示把各种不同的观点,将各种设计元素拼凑在一起,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固定的立场,只是把各种不同的思潮,无原则的、机械的拼凑在一起,这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表现。
其特征和表现是: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把一事物的许多属性不加区分地拼凑在一起,作为完全机械的拼凑,在原则问题上模棱两可。
1 折衷主义在近代建筑设计中的定位1.1 折衷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建筑主要指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建筑风格。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摄影技术的出现、印刷及出版事业的发达、考古学的进展,使人们对各个时期和各个国家及地区的建筑得到了更多的了解,设计师们整合各个国家的建筑风格,并充分利用到建筑设计中,兼具罗马、希腊、文艺复兴等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折衷主义建筑因此出现。
这些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直接模仿或自由组合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种建筑,注重纯形式美。
中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是随着鸦片战争的开始而进行传播的,鸦片战争以后,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先后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法、日、德、俄、美、比等国家先后进驻,西式的教堂、医院、海关、学校等相继建立,因此,折衷主义建筑是随着国门的打开而被动接受的。
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中国建筑大量融合了多种建筑元素,尤其是中国本土建筑元素的建筑作品相继出现,视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
从19世纪20年代中后期以来,新形式的建筑在中国的大地上大量的出现,比如,1926年上海沙逊大厦就采用了新技术、新结构非常具有折衷主义特征。
在1937年,“七七事变”前夕形成了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现代建筑时间高潮。
20世纪初的20余年是现建筑技术的初步奠定时期,那么从19世纪20年代中期到19世纪30年代后期,则是中国现代建筑实践的高峰时期。
中国近代折衷主义建筑文化浅探
摘要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在1900年—1937年是一个高潮,在此期间特别是中前期,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是西方折衷主义,姑且称作中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时期。
在这一时期涌现出的大量建筑作品,无论从其社会功能、使用材料、内在结构和外在形式,已经明显地不同于中国传统建筑了。
本文以西方成熟的建筑历史研究方法为工具,追溯其历史演变的源头,以探询这一特殊建筑形式所产生的历史人文环境。
关键词中国近代建筑折衷主义时期一、关于折衷主义建筑的几个概念折衷主义:英文eclecticism,意思是“从不同的思想体系中挑选若干学理而不采用各种学说的整个体系。
”折衷主义建筑:主要指19世纪上半叶-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的一种建筑风格。
随着19世纪科技的发达,摄影技术的出现、出版事业的发达、考古学的进展,使人们对以往各个时期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得到了更多的了解,并充分运用到自己的建筑设计中,兼具希腊、罗马、文艺复兴等各个时期的建筑风格,乃至东方情调的建筑大量出现,折衷主义建筑因此出现。
这些建筑直接模仿或自由组合历史上的各种建筑,注重纯形式美。
西方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西方工业革命后,现代建筑技术体系得以确立,而建筑思想相对滞后;加上早期资本主义全球化,打破了原来的民族、地域界限,不同民族、地域风格的建筑成为建筑师的模仿对象。
折衷主义建筑的出现是旧建筑体系开始瓦解、失控、陷入混沌状态的表现,也是从传统建筑体系向现代建筑体系演变的过渡时期的过渡产物,它代表了一种渐进的、温和的演化历程。
中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鸦片战争后,上海、广州、武汉等城市先后被辟为通商口岸,英、法、日、德、俄、美、比、意等国先后进驻,西式化的教堂、医院、海关、银行、学校等相继建立。
折衷主义建筑在中国最初是随着国门的打开而被动接受;后因“庚教留美”为首的留学生归国,开始主动吸收中西之长,在20世纪初至30年代,大量融合多种建筑元素尤其是中国本土建筑元素的建筑作品相继出现,是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
从折中主义角度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
从折中主义角度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
厦门,一个位于中国东南沿海的现代化城市,是一个充满魅力的地方。
其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访。
而作为厦门的标志性建筑之一,骑楼更是吸引着众多游客和建筑爱好者的目光。
从折中主义的角度来看,厦门骑楼所展现的美学价值无疑是令人称赞的。
从建筑外观来看,厦门骑楼的设计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格和西方建筑的元素。
在结构上,骑楼采用了中国传统的悬挑结构,利用木质或石质的墩柱支撑建筑物,使得建筑在外观上表现出一种轻盈的美感。
而在装饰上,骑楼的飞檐翘角、雕花栏杆等元素充分展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色。
而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骑楼则采用了西方建筑常用的砖石和水泥,使得建筑更加坚固和耐久。
这种中西合璧的设计理念,使得厦门骑楼不仅在外观上充满了美感,同时也体现了中西文化在建筑领域的融合与创新。
从建筑功能来看,厦门骑楼也展现出了折中主义的美学特征。
骑楼不仅可以作为商业街区的主要建筑形式,同时也为行人提供了遮阳避雨的便利。
在厦门的气候条件下,遮阳避雨的需求十分迫切,而骑楼的设计恰好满足了这一需求。
骑楼的独特设计理念,使得建筑不仅具有了经济功能,同时也兼顾了人文关怀,让人们在享受购物的乐趣的也能感受到建筑所带来的舒适和美好。
厦门骑楼所展现的美学价值符合了折中主义的美学观。
它不仅在建筑外观上体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创新,同时也在建筑功能和历史文化方面展现了折中主义的美学特征。
厦门骑楼无疑是一种被人们称赞的建筑形式,它所体现的折中主义美学必将为后人所喜爱和传颂。
从折中主义角度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
从折中主义角度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厦门骑楼是福建省厦门市传统建筑形式之一,它以独特的风格和文化内涵赢得了国内外游客的赞赏,成为厦门的重要旅游资源。
从折中主义角度来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厦门骑楼展现了东西方文化的融合。
骑楼于19世纪初由华侨引进厦门,在本土传统建筑的基础上吸收了西方建筑元素,呈现出独特的中西合璧之美。
其外观主要采用中式木构架和西式彩色琉璃瓦,悬挑的楼板和雕花栏杆等装饰细节既体现了东方建筑精髓又具有西方建筑的华丽感。
厦门骑楼这种吸收外来文化的建筑形式通过其独特的建筑艺术风格,打破东西方文化的边界,使人们的审美体验更加丰富。
其次,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其富有历史性和文艺性。
骑楼不仅是厦门城市建筑发展的历史见证,而且也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建筑风格及装饰形式的传播者,这些都是厦门骑楼美学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历史和文艺性方面,骑楼是历史的见证和文化的载体,在其塑造的空间和形式中蕴含了厦门文化的独特内涵和审美情趣,是厦门文化艺术的重要表现方式。
最后,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其人文性和实用性之间的平衡。
厦门骑楼建筑的人文性表现在其对生活环境的考虑和对人文文化的强调上,而其实用性则体现在其对空间的合理利用和对居住习惯的满足上。
骑楼设计从居住者的需要出发,以实用为本,体现了人们对于舒适居住环境的追求,在细节上考虑周到、精细,令人望而生畏。
这种平衡使厦门骑楼成为既美观又实用的建筑工程,并增添社区特色和生活气息。
总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体现在其东西方文化融合、历史文艺性和人文实用性之间的平衡中。
这种平衡使骑楼成为厦门文化艺术的重要代表,也是折中主义美学思想的创新应用。
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该更加珍视和保护这些厦门独有的文化艺术遗产,传承其美学价值,坚持折中主义精神,打造更加美好的城市环境。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是中国建筑历史中的重要部分,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经济背景对建筑的影响,同时也展现了中国建筑师对当代建筑的理解和创造力。
本文将从简要的角度出发,介绍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并分析其深度和广度的特点。
1. 西方学派引入: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开始于19世纪下半叶,当时,西方的建筑思想和技术开始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接触到西方建筑的新概念和新技术,尤其是从欧洲和美国传入的建筑学说和实践。
西方学派的引入使得中国建筑开始寻求与世界建筑潮流的接轨。
2. 马丁·华尔德与传统主义:马丁·华尔德是近代中国建筑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被誉为“华尔德大师”,对中国的建筑思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华尔德致力于将西方建筑文化与中国的建筑传统相结合,提倡传统主义的建筑理念。
他强调建筑要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精神,同时融入现代建筑的理念和技术。
3. 转型期的新古典主义: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生巨大的变革,这也对近代中国建筑带来了新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影响下,中国的建筑师们开始反思传统文化和现代性之间的关系。
新古典主义成为转型期中国建筑的思潮之一,它强调借鉴古代建筑的艺术表达方式,以现代人的视角重新解读和创造。
4.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时代,这也对近代中国建筑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社会主义现代主义成为建筑思潮中的重要一环,它以国家建设和人民福祉为中心,强调工业化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
在这一时期,大量的公共建筑和城市规划项目被兴建,如一些著名的工人文化宫和体育馆等。
5. 后现代主义的兴起: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社会开放程度的提高也对近代中国建筑思潮带来了新的冲击。
后现代主义开始影响中国的建筑设计和实践,强调个体和多样性的表达。
一些具有流线型和立体化特点的建筑作品开始兴起,如鸟巢、水立方等。
折衷主义建筑设计综述
折衷主义建筑设计综述一、折衷主义建筑的定义折衷主义建筑是一种设计理念和风格,它混合或折衷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元素,以创造出独特的建筑形式。
这种风格的建筑不拘泥于单一的历史或地区风格,而是灵活地吸收各种风格的优点,进行自由的组合和融合。
二、历史背景与发展折衷主义建筑起源于19世纪中叶的欧洲,当时随着城市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增多,建筑风格也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由于历史和地区的限制,一种风格的建筑无法满足各种需求,因此折衷主义建筑开始逐渐流行。
这种风格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达到了顶峰,并在世界各地都有所体现。
三、设计特点与风格折衷主义建筑的设计特点是灵活性和自由性,它可以混合各种风格的元素,如古典的、浪漫的、哥特式的、文艺复兴的等。
这种风格的建筑常常采用复杂的装饰和细节处理,以创造出独特和引人注目的外观。
折衷主义建筑的风格多变,但通常都具有华丽、繁复和独特的特点。
四、建筑材料与技术折衷主义建筑在材料和技术方面也有所创新。
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新型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不断涌现,使得折衷主义建筑得以实现更加复杂和独特的结构形式。
同时,各种装饰材料也被广泛应用于折衷主义建筑的外观和室内装饰中。
五、典型案例分析许多著名的建筑师都曾采用折衷主义风格进行建筑设计,如法国的加尼叶、英国的斯科特等。
他们的作品往往成为折衷主义建筑的代表,如巴黎歌剧院和利物浦伊丽莎白塔等。
这些建筑的外观华丽、细节处理精致,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
六、对后世的影响虽然折衷主义建筑在20世纪中期逐渐被现代主义建筑所取代,但其影响仍然存在。
许多现代建筑设计都从中汲取了灵感,如混合使用不同风格的元素、注重装饰和细节处理等。
同时,随着后现代主义的兴起,折衷主义建筑的理念和风格也得到了新的诠释和应用。
七、当代的折衷主义建筑虽然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建筑占据了主导地位,但折衷主义建筑仍然在一些领域有所应用。
例如,一些历史街区和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再利用,以及一些旅游景点和商业建筑的外观设计等。
解析折衷主义在中国近代建筑中的形式语言
纪2 0到 3 0年代的中期 , 中国的固有形式建 筑的 高潮 中出现 了 “ 宫殿 式” 建筑 , 这是典 型的 中国的折衷 主义 的建 筑 , 这座建筑 的普 遍 特 征 是 : 在 新 技术 、 新 功能 的基 础 上 以大 屋 顶 为原 型 来 表 现 中国的民族形 式。继 “ 宫殿式 ” 建筑 之后 出现 的以平屋顶 为 主、 局部大屋顶的“ 混 合式 ” 建筑 , 也 属 于 折 衷 主 义 的建 筑 。 中 国特征 的现代建筑是 在“ 中国 固有形 式” 建筑 后期 出现的放弃 大屋顶 的“ 现代化 的中国建筑 ” , 基本上是在 现代建筑体量上加 上 中国的传统装饰构成 的。从 “ 宫殿式” 、 “ 混合 式” 到“ 现代化 的 中国建筑 ” , 我们可 以看到中国折衷主义建筑发展 的过程是 一 条渐进的向现代建筑演化的轨迹 。 2 从 样 式 的研 究角 度 看 中国 近代 建 筑 的 发展 历程
◎美学技术◎
解 析 折衷 主义 在 中国近 代 建 筑 中 的形 式 语 言
田 洋
( 东北 大 学 艺 术 学 院 , 辽宁 沈阳 1 1 0 8 1 9 )
摘 要: 西方建筑发展 的主流趋势是西方折衷 主义, 它通常 被 看作 中国建 筑 史上 的折 衷 主 义 时期 。 中 国近 代 建 筑 受 到 折 衷 主义的影响非常之大, 因此随 着时间的演变成为 中国的折 衷主 义建 筑 。从 1 9 0 0年 到 1 9 3 7年 是 中 国 近 代 建 筑 发 展 的 高 潮 时 期, 这一 时期 中国建 筑无论是在使 用材料、 内在 结构、 还 是外在 的形式都和 中国传统的建筑不 同, 本文就 中国近代 建筑的发展 来谈 谈 折衷 主 义在 中 国近 代 建 筑 中的 形式 语 言 及 深 受折 衷 主 义
民国时期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民国时期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 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内涵上半叶至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流行
的一种建筑风格。是把过去各种知名的建筑风格混用在一座建筑物中。 因古典式或哥特式的旧形式较严谨,与新的生活要求之间产生矛盾,只 好另找出路。折衷主义建筑师任意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或自由 组合各种建筑形式,通常不讲求固定的法式而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 式美。
从折中主义角度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
从折中主义角度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厦门,一个历史悠久、风景秀丽的海滨城市,被誉为“骑楼之都”。
骑楼是厦门独特的建筑风貌,它将西方文化元素和东方传统建筑风格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厦门风情。
从折中主义的角度来看,厦门骑楼不仅是一种建筑形式,更是一种文化符号,具有深厚的美学价值。
从建筑风格的角度来看,厦门骑楼融合了中西方建筑元素,体现了折中主义的思想。
骑楼建筑在结构上采用了传统的中国式木质搭建,同时在外观上借鉴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特色。
这种折中的设计理念,使得厦门骑楼不仅兼具中国传统建筑的沉稳与庄重,同时又融入了西方建筑的轻盈与舒适,展现出一种特有的和谐之美。
从文化内涵的角度来看,厦门骑楼是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元素,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内涵。
骑楼建筑的雕梁画栋、精美的砖雕木刻以及中西结合的风格,充分展现了文化折中的思想。
在骑楼建筑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中国的龙凤图案与西方的花卉图案交相辉映,既彰显了中国传统的庄严与尊重,又展示了西方的浪漫与活力。
这种文化折中的特点,使得厦门骑楼具有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了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历史见证。
从都市风貌的角度来看,厦门骑楼是城市的魅力之一,体现了城市的折中美学。
骑楼建筑在城市中独具特色,使得厦门成为了一座独具风情的城市。
骑楼建筑的古朴与现代的融合,如同一条时光隧道,将古老的历史与现代的都市风情融为一体。
走在厦门的街头巷尾,可以看到骑楼建筑在现代都市背景下的独特魅力,既有传统的韵味,又不乏现代的气息。
这种折中美学的展现,使得厦门成为了一座具有历史底蕴与现代魅力的城市。
从生活方式的角度来看,厦门骑楼是久远与现代的和谐体现,具有独特的生活美学。
骑楼建筑中的庭院、天井和楼梯等设计元素,为居民创造了一个舒适宜居的生活环境。
骑楼建筑中的商铺、客厅和卧室等功能空间,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可能性。
在骑楼建筑的生活方式中,我们可以看到古老的东方传统与现代的西方生活方式相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折中生活美学。
浅谈艺术中的“折衷主义”
浅谈艺术中的“折衷主义”折衷主义是19世纪上半夜兴起的一种风格思潮,又叫做新巴洛克式、模仿主义,“混搭”多种风格,这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国家颇受艺术家喜爱。
折衷主义(Eclecticism) 是一种哲学术语,起源于希腊文,意为“选择的”,“有选择能力的”。
后来被人们定义为同时认同不同学派的学说和观点,也就是将不止一个学派的观点综合拼凑起来,表现出折衷主义特点的哲学家及其观点。
折衷主义是将不同的学派观点结合在一起,并没有自己独立的观点和见解,只是将各种学说机械地拼凑在一起,这种思维方式是形而上学的一种表现方式,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把矛盾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把对立双方调和起来,混淆是非;将某种事物的多个特点这取一点,那取一点,进行机械的拼凑;在根本上的问题优柔寡断,只是将各个思想、观点没有原则性的、机械的拼凑在一起,杂糅在一起进行调和,没有自己固定的观点和立场。
19世纪中叶以后,资本主义社会发展很快,资产阶级已不再是为自由主义而战的斗士,他们的心现在只为钱跳动,连文化和建筑也成了商品。
因此,以抄袭、拼凑、堆砌为能事的折衷主义创作手法占了主要地位。
二、折衷主义建筑折衷主义在艺术中的表现主要在建筑的设计上,出现了一些典型的作品。
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国家开始流行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
这些建筑师们会对历史上多种建筑风格和形式进行模仿、改造、组合等,集合了古典主义、巴洛克样式和具有洛可可风格雏形的样式。
折衷主义建筑师们不会追求固定的形式,他们只是注重形式美法则,又被称为“集仿主义”,因为折衷主义在古典风格上加来巴洛克风格装饰,所以也被称为“新巴洛克式”。
世界和社会都在发展,迎向更加多样的生活,因此旧样式已经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开始要求出现新的样式。
十九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
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从折中主义角度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
从折中主义角度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折中主义是一种哲学和美学观点,主张在对立的观点之间找到一个折中的立场。
在这个观点下,美学价值的评判不应该是武断的、绝对的,而应该是在不同观点之间找到平衡点。
那么,从折中主义的角度来看,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又是如何呢?厦门骑楼是福建厦门的一大特色建筑。
骑楼建筑是厦门城市建设中的一大特色,被誉为“海上花园”,是厦门的一种独特景观。
骑楼是中国南方城市的一种特色建筑,与海外乡民文化相融合。
骑楼建筑,是厦门市区的一种标志性建筑物,最早的骑楼建筑始建于19世纪的清代末年。
在厦门,骑楼建筑绝大多数建于19世纪的末年至20世纪的初年。
目前厦门市区仍保留有数百条不等长的骑楼路 ,为世界骑楼保存最为完善的城市之一。
从历史和文化价值来看,厦门骑楼无疑是非常宝贵的文化遗产,代表了厦门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形式。
从美学角度来看,厦门骑楼也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
厦门骑楼的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传统建筑和海外文化的特点,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
骑楼建筑的特色在于其檐柱、卷棂、双层天井等建筑元素,其造型别具一格,充满了浓厚的南洋风情,展现出一种多元文化的融合美。
骑楼建筑的线条轻盈流畅,结构简洁明快,建筑整体造型美观大方,充满了艺术韵味。
再加上厦门气候湿润,青藤蔓延,相映成趣,更为建筑平添了一份优雅的气质。
厦门骑楼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争议。
一方面,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老旧的骑楼建筑面临着保护和维护困难,多年的风雨侵蚀也让这些建筑面貌愈发残旧。
骑楼建筑的传统设计并不完全符合现代城市的功能和规划需求,因此在城市更新中也面临着一些困扰。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实现骑楼建筑的更新和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从折中主义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发现厦门骑楼的美学价值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找到了一种平衡。
传统的骑楼建筑代表了厦门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具有非常高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而现代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城市建筑与规划更符合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需求。
浅析折衷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建筑中的表现
浅析折衷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建筑中的表现——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建筑为例系别:美术学系专业:美术学学生姓名:***学号:********2016年10月20日简述以折衷主义建筑思潮的历史发展为依据,对中国近现代建筑中的折衷主义建筑理念的表现,并分析其建筑形式与内涵关系。
关键词折衷主义近现代上海建筑表现形式浅析折衷主义在中国近现代建筑中的表现——以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建筑为例喻晓聪一、折衷主义的产生及其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有丰富多样的建筑来满足各种不同的要求。
在十九世纪,交通的便利,考古学的进展,出版事业的发达,加上摄影技术的发明,都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掌握以往各个时代和各个地区的建筑遗产。
于是出现了希腊、罗马、拜占廷、中世纪、文艺复兴和东方情调的建筑在许多城市中纷然杂陈的局面。
折衷主义建筑是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流行的一种建筑风格。
折衷主义越过古典主义与浪漫主义在建筑创作中的局限性,任意选择与模仿历史上各种建筑风格,把它们自由组合各种建筑形式,故有“集仿主义”之称。
他们没有固定的风格,语言混杂,但讲求比例均衡,注重纯形式美。
二、折衷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在1900年—1937年是一个高潮,在此期间特别是中前期,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是西方复古主义和折衷主义,西方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发生在十九世纪上半叶至二十世纪初,但是西方建筑对中国建筑的影响往往是滞后的,这是常见的文化传播时间差。
因此,中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发展兴盛期在二十世纪初至30年代。
姑且称作中国建筑史上的折衷主义时期。
需要解释的是,在中国近代建筑史时期建造的西方复古主义建筑和折衷主义建筑之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两者都是运用传统建筑语言包括建筑模式、建筑母题、建筑细部进行建筑创作,它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复古主义建筑创作中的风格混杂是无意识的,而折衷主义建筑创作则是有意识的去进行模仿和拼凑。
因了这个原因,许多风格不纯正的复古主义建筑就可能会归为折衷主义建筑的范畴了。
简要说明近代中国建筑的建筑思潮
近代我国建筑的建筑思潮一、引言近代我国建筑的发展,受到了来自西方的影响,同时也在保持和发扬着传统我国建筑的特色。
在这个主题下,我们将探讨近代我国建筑的建筑思潮,从中了解我国建筑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二、传统与现代的融合1. 传统建筑的特点在近代我国,传统建筑思潮仍然影响着建筑师和设计师的创作。
传统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如宫殿式建筑、庭院式建筑等。
这些传统建筑体现了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对当代建筑也有着一定的启发意义。
2. 西方建筑思潮的引入随着近代我国与西方的交流,西方的建筑思潮也开始影响到我国的建筑领域。
西方建筑注重实用性和功能性,建筑风格多样化,这与传统我国建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3. 融合与创新近代我国建筑师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西方的建筑理念。
他们尝试在传统建筑中加入西方的元素和设计理念,取得了许多创新的成果。
三、近代我国建筑的发展历程1. 早期的西方建筑影响近代我国建筑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当时我国开始接触西方的建筑风格。
一些早期的西方建筑师在我国设计了许多新式建筑,如民国时期上海的外滩建筑。
2. 民国时期的建筑思潮在民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股以国家振兴为宗旨的建筑思潮。
建筑师们试图探索我国传统建筑与现代建筑的结合之道,大力倡导本土化建筑风格。
3. 新我国成立后的建设热潮新我国成立后,我国的建筑事业迎来了蓬勃的发展。
政府提出了大规模的城市建设计划,许多标志性建筑如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上海的东方明珠电视塔等相继建成,展现了我国建筑的现代化风貌。
四、个人观点和总结从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到建筑发展的历程,近代我国建筑的建筑思潮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同时又积极吸收和融合西方的建筑理念。
作为建筑行业的从业者,我深感近代我国建筑思潮的发展是一个富有启发和挑战的过程,也充满了无限的创新潜力。
期待未来,我国建筑将继续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发展壮大。
总结起来,近代我国建筑的建筑思潮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迎接了西方建筑思想的挑战,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折衷主义对后来建筑的影响
折衷主义对后来建筑的影响篇一折衷主义对后来建筑的影响摘要本文旨在探讨折衷主义对后来建筑的影响。
通过对折衷主义的理论背景和核心概念的阐述,分析了折衷主义建筑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接着,本文深入探讨了折衷主义对现代建筑、后现代建筑以及当代建筑设计方法和理念的影响。
最后,对折衷主义的影响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其局限性和未来可能的发展趋势。
一、引言折衷主义作为一种多元化的设计理念,在现代建筑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本文将对折衷主义的起源、发展及其在后来建筑中的影响进行深入探讨,以期对折衷主义在建筑领域的价值有更全面的认识。
二、折衷主义的理论背景和核心概念折衷主义的起源与发展折衷主义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是对多种艺术风格和建筑流派的综合与融合。
它打破了传统建筑的单一风格,倡导多元并存的设计理念。
折衷主义的核心概念折衷主义的核心概念在于兼容并蓄,吸取各种风格的优点,融合成一种独特的、具有多样性的建筑风格。
它追求形式与功能的和谐统一,注重建筑的实用性和审美性。
三、折衷主义建筑的特征和表现形式特征折衷主义建筑的特征主要表现为多元化、融合性和创新性。
它汲取了古典、现代、民族等多种建筑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貌。
表现形式折衷主义建筑在表现形式上,既有古典建筑的庄重典雅,也有现代建筑的简约时尚,更有民族建筑的独特韵味。
这种多元化的表现形式使折衷主义建筑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广泛影响。
四、折衷主义对后来建筑的影响对现代建筑的影响折衷主义为现代建筑提供了丰富的设计元素和灵感来源,促进了现代建筑在形式、功能和材料等方面的创新。
同时,折衷主义也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更加开放和包容的设计理念,推动了建筑设计风格的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
许多现代建筑作品都能看到折衷主义的影子,例如勒·柯布西耶的作品就将古典与现代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的设计风格。
对后现代建筑的影响后现代建筑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折衷主义的启发。
后现代建筑师们借鉴了折衷主义的多元并存和融合创新的思想,打破了现代主义的单一理性观念,倡导多元、混沌和模糊的设计手法。
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多元融合
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多元融合折衷主义建筑风格是一种独特的建筑风格,它融合了多种不同的建筑元素和设计理念,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建筑形式。
这种风格的建筑不仅具有丰富的视觉效果,而且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介绍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起源、特点、代表作品以及其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一、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起源折衷主义建筑风格起源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欧洲,当时欧洲正处于工业革命和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时期。
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土地资源的紧张,建筑师们开始尝试将不同的建筑元素和设计理念融合在一起,以创造出更加实用、美观和具有特色的建筑形式。
二、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特点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特点是多种元素的融合。
它吸收了古典建筑、哥特式建筑、文艺复兴建筑、巴洛克建筑、洛可可建筑等多种传统建筑风格的元素,同时也吸收了其他地区的建筑风格和现代建筑的元素。
这种风格的建筑通常具有丰富的装饰和复杂的设计,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三、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品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代表作品有法国的凡尔赛宫、英国的巴斯议会大厦、意大利的罗马斗兽场等等。
这些建筑的共同特点是融合了多种不同的建筑元素和设计理念,形成了独特的建筑形式。
其中,罗马斗兽场是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它融合了古罗马建筑的元素和现代建筑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价值。
四、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现代建筑师们通过借鉴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元素和理念,创造出了许多具有特色的现代建筑。
例如,上海中心大厦、广州塔等现代建筑也采用了折衷主义建筑风格的设计理念,形成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和艺术价值。
此外,折衷主义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还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上。
现代建筑师们通过借鉴传统建筑的元素和理念,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创造出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现代建筑。
这不仅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也有利于推动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和创新。
中国近代“折衷式建筑”柱式发展特点初探
亮 点是 民居 “ 门楼 ”和商 铺 “ 门脸 ”,即在 类 似 巴洛克 壁柱 洋 洋 的轮 廓上 饰 以 中式卷 草 、鸟 兽等 图案 。与此 同 时 ,作为 西式 建筑 重 要 代表 的 教堂建 筑 柱式 却 出现 了一种 逆化 ,既 逐渐 融入 中国传 统建 筑 元 素 ,成 为 早 期 中 国近 代 “ 衷 式 建 筑 ” 的 另 一重 要 类 折 型 ,这应 该归 结 为教 堂功 能 性的 客观 需 求 。这 时的 西式 柱式装 饰
摘 要 :对 中国近代 “ 折衷 式建筑”柱 式发展特 点进行 了研 究, 将 “ 折衷 式建筑” 柱式 同中西传统柱 式进行 对 比、分析 ,并分析 了 “ 折衷 式建筑”柱式 不同时期 ,不 同地域 的柱 式特 点,对 “ 折衷 式建 筑”柱式发展特点进行研究 。分别 阐述 了 “ 折衷式建筑”柱式发展 的 多元性 , “ 折衷式建筑”柱式 外观造型的 多样化及 “ 折衷 式建 筑”柱 式应用 范围的广泛性 , “ 衷式建筑”柱 式使 用建 筑材料 的现代化 。 折 关键词 :中国近代 “ 折衷式建筑”;柱式;中式;西式
中国传统建筑柱子多以木材作为主要材料虽然柱子在中国传统建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承重作用但防火性较差木质自身易燃正由于柱起承重作用失火后房屋极易大面积损毁西式建筑无疑在这些方面优于中式民居
理 论 研 究
中国近代 “ 折衷式建筑’ ’柱式发展特点初探
毛 彬 丁 ( 四川 大 学 艺术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学 院 6 0 6 ) 10 4
更具吸引力,这也是新鲜感的作用 ,有条件的人都追求新鲜的装
饰 效 果 ,特 别 是 商业 店 铺 ,对 西 式 柱 式 的 运 用更 能提 高店 铺 档 次 ,招 揽 生意 。而 传教 、发展 信众 为 目的的教 堂 ,在 体现 异域 文 化 、宗 教氛 围的 同时 ,更加 需 要 拉近 宗教 与广 大群 众 的距 离 ,以 便 于宗 教的传 播 。 10年 后 中 国近代 “ 衷 式建 筑 ”柱 式 出现在 各个 领 域 ,其 90 折 形 式与 类别 大 大丰 富 。在 民居 方面 ,以上海 石 库 门里弄 住宅 为代 表 ,特 别是 其发 展 中后 期 。在 商业 建筑 方 面 ,除 了西式 建筑 的大 量 出现 ,近 代 “ 衷式 建筑 ”的发 展主 要表 现 为 “ 门脸 ”铺面 折 洋 的广 泛建 造 。这 种现 象 在京 津 地 区犹为 突 出 ,传统 店面 的 “ 火焰 牌楼 ”、雕 花望 板等 木 结构 装饰 被 抛弃 或改 造 。砖 石建 筑 的立面 上充 斥着 西 式立 柱 、栏 杆和 装饰 图案 ,中 国元 素则 作为 附属 装饰 物 ,如 卷 草 、狮 子 以及用 以书 写店 名 的砖石 字匾 等等 。 中 国近代 “ 衷 式建 筑 ”柱 式 的发展 变 化 也离 不开建 筑 材料 折 的近 代化 。 中 国传 统 建筑 柱 子 多 以木 材 作为 主要 材料 ,虽然 柱子 在 中国传 统建 筑 中起 着至 关 重要 的承 重 作用 ,但 防火 性较 差 ,木 质 自身易 燃 ,正 由于 柱起 承重 作用 失火后 房 屋极 易大 面积 损毁 , 西式 建筑 无疑 在这 些 方面 优 于 中式 民居 。在 长期 的 发展过 程 中 , 中 国近 代 “ 衷 式 建筑 ” 的本 体 结 构 已逐 渐 融 入 西 式建 筑 的成 折
从折衷主义的思想谈建筑创作中的形式问题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0520045202从折衷主义的思想谈建筑创作中的形式问题收稿日期:2008210210作者简介:杜 平(19742),男,建筑师,大理白族自治州建筑设计院,云南大理 671000杜 平摘 要:试图运用折衷主义的思想探讨了建筑创作中的民族化与现代化问题,提出我们对建筑创作中形式问题的原则,并通过一个设计实例探索了该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以期创作出更好的设计作品。
关键词:折衷主义,民族化,现代化,形式问题,设计中图分类号:TU 2021文献标识码:A 建筑,作为文化载体,大于器物,早于典册,久于金石。
建筑传统因时代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表现,在每一个社会阶段中,都有具体特定的建筑形式与内容。
如何继承和汲取民族化传统建筑文化的精华,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筑是我们探索的目标,表现建筑的文化性是目前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1 折衷主义的思想1.1 民族化与现代化世界各国在建筑现代化的过程中,几乎都会遇到怎样处理现代化与民族化的关系这个问题。
民族———本来就是历史的产物,在久远的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交通不便,人类的群体之间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因而形成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不同的宗教信仰。
建筑的民族形式也正是建立在各自的自然资源、气候条件、经济状况、政治制定、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上。
建筑形式的民族、地区差别和特点,正在逐渐丧失它继续存在的基础。
这就是现代建筑发展过程中出现“国际式”的内在原因。
当代的民族形式应该从大量现代建筑创作实践中去总结、去探求,而不是一味地从传统中挖掘。
民族形式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民族形式概念是应该改变的。
民族化与现代化之间,矛盾是绝对的,统一是相对的,要使二者得以结合,就必须下功夫选择传统中适合现代化的部分,或者下决心改造传统使之适合现代建筑技术。
这种适合也是暂时的,建筑技术在飞速发展,现在适合的将来又会变得不适合,又得重新取舍和改造。
中国近现代洋式建筑的探析
中国近现代洋式建筑的探析摘要:伴随着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建筑领域也迅速开始了近现代化的进程。
近现代中国的建筑形式和建筑思潮十分繁杂,在这一时期,西方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等的克隆与传播是建筑发展的主流趋势,本文对这个时期的洋式建筑进行了探讨和分析,以期对中国近现代洋式建筑及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洋式建筑;西方复古;折衷主义;Abstract: as the China’s entry into the semi-colonial and semi-feudal society, China’s construction field started nearly quickly also the process of modernization. The modern architectural form of Chinese architectural thoughts and is very multifarious, in this period, the west to restore ancient ways socialist, eclecticism, cloning and spread is building the mainstream of development trend, the paper on the period of YangShi construction is discussed and analyzed, in order to YangShi modern China construction and related research to provide certain reference and the.Keywords: YangShi architecture; The west to restore ancient ways; Eclecticism;20世纪初期,在西方的建筑发展中正经历着巨大的历史变革:一方面,复古主义、折衷主义的建筑风格仍然延续,另一方面,新建筑运动已悄然登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近代折衷主义建筑文化浅探
作者:陈晓燕
作者单位:湖北省艺术职业学院
刊名:
云南艺术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AITS INSTITUTE
年,卷(期):2009,""(3)
被引用次数:0次
1.卜舫齐圣约翰大学五十年史略 1972
2.梁思成中国建筑史 1999
3.孙中山纪念馆中山陵园史话 1999
1.会议论文陈洋中山大学校园传统建筑风格评析2003
本文研究对象为现存于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校园内建于1936年以前的传统建筑.通过对这些建筑的分析,根据建筑风格的不同将中山大学传统建筑分为两个时期:折衷主义时期(1904-1928)和古典复兴主义时期(1928-1936),对这两个时期的建筑风格分别进行概括,并列举了一些代表性的建筑实例.
本文链接:/Periodical_ynysxyxb200903018.aspx
授权使用:武汉理工大学(whlgdx),授权号:d39c6ca7-6f49-442b-8fc6-9e5e01707837
下载时间:2011年1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