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传佛教传承

合集下载

释迦牟尼的佛法传统:南北传佛教之分

释迦牟尼的佛法传统:南北传佛教之分

释迦牟尼的佛法传统:南北传佛教之分佛教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宗教之一,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佛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纪,而南北传佛教之分则是在佛教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南北传佛教之分,源于佛陀的弟子在佛教传入亚洲的过程中的不同传播方向。

南传佛教主要传入南方的斯里兰卡、泰国、缅甸等地,而北传佛教则传入了中国、日本、韩国等地。

南传佛教推崇巴利语经典,它们是佛陀教诲的最早记载。

南传佛教注重萨恒(Pali)语的学习和使用,这是佛教经典所使用的语言。

南传佛教的修行方式强调个人的内心净化与解脱,尤其重视禅定(Samadhi)和智慧(Panna)的培养。

南传佛教中的禅修方式由清净观(vipassana)和专注观(samatha)组成。

此外,南传佛教还注重僧伽(Sangha),即僧人的团体,尊崇佛陀为上师。

相比之下,北传佛教强调译经,即将佛经翻译成中文等本土语言,使更多的人能够理解佛陀的教诲。

北传佛教注重修行中的智慧和慈悲,尤其重视念佛(Nianfo)和净土修行。

北传佛教中的净土修行方式是通过信心默念佛号,以此来超越尘世的痛苦和追逐。

此外,北传佛教中也有禅宗、禅修和禅定的修行方式,但与南传佛教相比,更注重照顾平常人的心灵需求。

虽然南北传佛教在一些细节上存在不同,但他们的共同目标仍然是追求真理和解脱。

无论是南传佛教还是北传佛教,都强调修行者要超越欲望,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他们都重视戒定慧三学(Morality, Meditation and Wisdom),强调通过控制欲望、修行禅定和培养智慧来达到内心的解脱。

此外,在佛教的传承中,南北传佛教也相互影响和交流。

南传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后,产生了南传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的禅宗,如曹洞宗、禅宗等。

而北传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中,也受到了南传佛教的影响,如净土宗等。

尽管南北传佛教存在一定的区别,但它们共同构成了佛教传统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无论南传佛教还是北传佛教,他们都是追求真理和解脱的道路,都是以佛陀的教诲为基础的。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

佛教பைடு நூலகம்传播
印 中亚
中国
朝鲜
日本

东南亚
佛教的传播
(一)北传佛教 1、教派:大乘佛教(为主);包括密乘佛教 2、语系:汉语系佛教; 3、传播地:主要在中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地传播; (二)南传佛教 1、教派:小乘佛教(为主); 2、语系:巴利语系佛教; 3、传播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以及中国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地 区)传播;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
(三)藏传佛教 1、教派:密乘佛教与西藏地区的本教融合; 2、语系:藏语系佛教; 3、传播地:主要在中国(藏、蒙、裕固、纳西等民族地区)以及不丹、锡金、尼泊 尔、蒙古、俄罗斯(布里亚特地区)传播;
佛教在世界的传播
课件提纲
一、佛教的发展 二、佛教的传播
佛教的发展
佛教建立后在印度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2世纪前后大约1800年的历 史。 1、初600年(公元前6世纪——公元前4世纪中叶):原始佛教时期(200年); 2、部派佛教时期(400年):上座部佛教(小乘佛教);大众部佛教(大乘佛教)。 3、中600年(公元1世纪中叶——7世纪):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时期; 4、后600年(公元7世纪——12世纪):密乘佛教时期。

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起源

中国佛教三大派别的起源

一、汉地佛教的起源自从西汉末东汉初佛教传入中国,随着佛经译介的发展,佛教越来越被更多的中国人所理解与接受。

到了南北朝时期(420-589),由于佛经的大量翻译,出现了诸多的佛教学派。

这些佛教学派各自以研究一部分佛典佛经为宗旨,独尊一经一论,各学派分别以大小乘佛教的佛典佛经中的某一部为研习对象,进行不同的阐释,互相辩论、争鸣。

佛教学派的出现,进一步推动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为佛教宗派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到了隋唐时期(589-907),为了满足各个阶层广大佛教徒对教义、教规和修持的要求,以适应佛教的发展,同时,也是为了各个佛教寺院的经济利益,从印度传入的“判教”(也称教相判释)得以广泛流行。

佛教各宗派为了树立自家的理论权威和地位,对佛教的经典著作和各派教义作出了不同的综合分类,判别浅、深、大、小、权、实、偏、圆等,判定哪一部佛经、哪一种教义是佛祖的最终和最圆满的说法,同时把自家的阐述理论摆在最高地位,以此作为立宗的依据,这就是“判教”。

这样,中国佛教宗派产生了,其中影响最大的有八大宗派。

二、藏传佛教的起源藏传佛教的经典以藏文为主,因主要在西藏形成和流行,故得名。

藏传佛教俗称喇嘛教,喇嘛为藏语,是上师的意思。

7世纪,西藏赞普松赞干布在他的两个妻子尼泊尔公主布丽库蒂(一译墀尊)和唐代文成公主的影响下,信奉了佛教,他还专门为两位公主建造了惹摩伽寺和大昭寺,用以供奉佛像。

松赞干布积极支持佛教在西藏的传播,组织人员将佛经翻译成藏文。

650年,松赞干布去世,西藏佛教发展陷入缓慢时期。

8世纪时,天竺僧人寂护、莲华生等到西藏传播显、密两系宗教。

9世纪,赞普朗达玛禁止佛教流行,使得佛教传播在西藏中断了一百多年。

10世纪末期,在新兴封建领主阶级的支持下,佛教以喇嘛教的形式得以复兴。

喇嘛教是佛教与西藏原有的本教(又称笨教)长期相互影响、相互融合的产物。

13世纪后期,由于元朝统治阶级的支持,上层喇嘛开始掌握政权,逐步形成政教合一的局面,并将该教传入蒙古和中原等地区。

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

古代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一门广泛传播的宗教,古代印度是佛教的发源地,而中国则是佛教受到广泛影响和传承的国家之一。

本文将探讨古代印度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传播途径以及对中国社会和文化的影响。

一、背景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印度,由释迦牟尼创立。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强调了人类的苦难与解脱之道。

在古代印度,佛教逐渐形成多派别,包括上座部、大乘佛教等。

随着佛教的发展,其影响逐渐扩展到亚洲其他地区,其中包括中国。

二、传播途径印度佛教传入中国有多个途径,其中最主要的是通过丝绸之路的交通和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和欧亚大陆之间的交通通道,随着商品和文化的交流,佛教也随之传入中国。

早在汉朝时期,汉武帝派遣使者张骞出使西域,与西域各国建立友好关系,为后来佛教传入中国打下了基础。

古代印度的佛教经过一系列的传播和交流,逐渐在中国发展壮大。

三、对中国的影响1. 社会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受到了中国上层社会的重视和推崇。

佛教教义中的“不杀生”、“不妄语”等主张与中国传统的道德价值观相契合,因此受到了社会大众的欢迎。

佛教的传入也带来了寺庙、僧院等宗教建筑的兴起,为社会提供了一个宗教信仰的场所,成为社会团结和谐的象征。

2. 文化交流佛教的传入也促进了印度与中国在哲学、艺术和文学等方面的交流。

印度佛教的经典文献如《般若经》、《华严经》等被译成汉文,使中国的学者能够接触到印度哲学思想的精髓。

佛教美术和雕塑的技法也在中国得到发展和创新,丰富了中国的艺术形式。

佛教的传入还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一定影响,一些佛教故事成为了中国文学中的经典题材,如《西游记》中的唐僧和《红楼梦》中的宝钗都与佛教有关。

3. 思想影响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佛教中的“无我”、“缘起”等思想,挑战了中国传统的儒家和道家思想观念,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

佛教强调修行与悟道,鼓励个体追求内心的真理和平和的境界,对中国社会的个人信仰和精神追求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佛教的起源与传播

例如对玄奘这个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翻译家、旅行家、语言 家、佛学大师,在西方学者的世界史著作中都给他留下了 应有的篇章。在印度他的名字更是家喻户晓,印度前总理 尼赫鲁把他列为历史上四大伟人之一。但在中国,人们反 而只知《西游记》 而只知《西游记》中的唐僧,不知中国文化史中的玄奘。 今天,当你在旅游活动中遇到众多的佛教文化景观 时,你了解她们的独特含义与价值吗?能充分欣赏吗;作 为一名导游,特别在佛教旅游资源如此丰富的河南,你能 把我们为之骄傲的宗教旅游资源展现在八方游客面前吗? 通过本章对佛教起源和发展简史,佛教教义教理和佛教供 奉诸神,以及旅游活动中常遇到的佛教文化艺术的介绍, 希望能为大家打开一扇通向灿烂宗教文化之旅的大门。
悉达多驱逐魔女 太子的威光惊动了六欲天上的魔王宫殿, 魔王波旬心惊胆颤,害怕太子圆成佛道。 便派了三个妖冶美丽的魔女去迷惑太子。 魔女来到太子跟前,扭动着窈窕的身子, 露出妩媚的笑容,挑逗太子情欲,而太子 毫不动念!闭目静坐,稳如泰山。三个魔 女自惭形秽,狼狈遁去。
菩提树下悟道 悉达多太子独自一人,走到一棵枝叶繁茂 的毕钵罗树下,拾了一些草叶铺了一个座 位,面向东方,盘腿静坐。当时发下誓愿: 我若不能证到无上正觉,宁让此身粉碎, 永不起此座!” 永不起此座!”终于,在十二月初八日的 凌晨,大彻大悟。 我今若不证,无上大菩提,宁可碎此身, 终不起此坐。七七四十九天
罗睺罗“小沙弥” 罗睺罗“小沙弥” 佛陀回国省亲,讲经说法,王室宗亲纷纷 披剃出家。就连净饭王的爱孙罗睺罗也随 佛陀出家做了“小沙弥” 佛陀出家做了“小沙弥”。过了两年,佛 陀的姨母带着耶轮陀罗及五百宫女要求随 佛陀出家,佛陀慈悲让她们出家为比丘尼, 并且特制《八敬法》 并且特制《八敬法》戒律,要求比丘尼众 遵守。
佛教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中国佛教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

最早传入中国的佛教教派是大乘佛教,也被称为南传佛教。

当时,佛教徒通过丝绸之路从印度传入中国,最早在中国的中原地区得到传播。

此后,佛教逐渐在中国各地扎根,形成了各个教派和宗派。

公元4世纪,东晋末年,佛教在中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

当时的南昌王朝皇帝为了增加国家的道德和政治稳定,开始大力推崇佛教。

佛教寺院得到皇帝的支持,大量佛教经典被翻译成中文,佛教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的信仰基础逐渐加强。

唐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更多的政治和社会地位。

唐朝皇帝亲自供奉佛像,并修建众多的佛教寺庙。

佛教成为当时社会的主要宗教之一。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也面临了一系列的挑战和变革。

五代十国时期和北宋时期,佛教的兴盛逐渐受到了其他宗教的竞争。

尤其是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复兴,对佛教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到了明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明朝皇帝崇奉佛教,并且大力支持佛教的建设和传播。

当时,佛教寺庙数量和僧侣人数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规模。

清朝时期,佛教仍然在中国保持着较高的影响力,但在晚清时期和民国时期,佛教开始受到现代化和西方文化的冲击,信仰者逐渐减少。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佛教在中国经历了一段相对困难的时期。

毛泽东时代的政治运动对佛教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寺庙被关闭,僧侣被迫离开。

然而,改革开放以后,佛教又得到了一定的复兴,寺庙重新开放,僧侣数量逐渐增加。

至今,中国佛教仍然是中国的主要宗教之一,有大量信徒和寺庙。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是宗教信仰的传播史,也是政治、社会和文化变迁的一个缩影。

东南亚佛教

东南亚佛教

东南亚各国(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佛教的发展历史东南亚佛教(Buddhism in South East Asia)以南传上座部为主的佛教。

主要传播于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印度尼西亚,以及越南中、南部的部分地区。

据有关史料记述,公历纪元前后,上座部佛教已在东南亚流行。

《太平御览》引万震著《南州异物志》称:“林阳在扶南西七干余里,地皆平博。

民十余万家,男女行仁善,皆侍佛。

”《水经注》引竺枝著《扶南记》中也有“扶南举国事佛”的记述。

扶南即柬埔寨的古称。

2~6世纪,东南亚佛教已很隆盛。

比佛教传入更早的婆罗门教,经与佛教文字并存和融和的阶段之后,虽为佛教所取代,但对佛教的影响仍然存在。

婆罗浮屠、吴哥寺、薄甘王朝的塔寺以及其它一些寺庙建筑、佛像雕塑和佛事仪式,都带有一定的婆罗门教色彩。

十世纪以后,上座部佛教受到大部分国家封建领主的推崇和提倡,并加强了同锡兰(今斯里兰卡)的联系,互派僧侣留学,根据巴利语音序创立本民族文字,用以写定音译巴利三藏典籍,确定了摩诃尼迦耶和达磨育特两派僧王制度,佛教被尊为国教,在大众中产生了深刻影响。

18世纪到现代,泰文、缅文、高棉文、老挝文的巴利三藏音译编篡工作逐渐完备,并进一步将部分经卷译为本民族文字,使上座部佛教得以更加广泛地流传。

【老挝】1世纪初期,大乘佛教和婆罗门教曾一度流行于南部地区。

14世纪中叶,由柬埔寨传人上座部佛教,被尊为国教,并确立了达磨育特和摩诃尼迦耶两派僧王制度。

16~17世纪,曾一度成为东南亚的佛教中心,修建了许多寺塔,雕塑了佛像,创立巴利语佛教学校和实行僧侣考试制度。

19世纪末,沦为法国殖民地后,佛教受到严重的打击,寺塔被毁经像被劫僧侣惨遭杀戮。

随着20世纪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佛教又出现复兴的气象,成立全国统中的佛教组织机构,整理出版了寮文巴利三藏典籍,并恢复以寺院为主的巴利语教学的教育中心制度。

【柬埔寨】早期的宗教信仰,除了原始的拜物教和精灵崇拜外,在公历纪元前后,即深受婆罗门教和佛教的影响。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云南作为佛教传承中心之一,自古以来就有丰富的佛教文化底蕴。

佛教在这里深植民心,影响深广,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更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云南南传佛教弘扬佛教精神,以“三皈五戒”作为法本,强调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特别强调不摄生、不吃五辛,给人们切身体验了“禅学因味言”,教化了所有信众在日常生活中尽情地去感受佛教的精神价值。

在这里,佛教界与社会界的融合是件司空见惯的事。

佛教在这里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方式。

不管是在宗教歌舞中,还是在信众的钟爱和保护下,许多古寺庙得到了完美的保存和传承。

著名的凤凰山六圣寺、大观寺、舍利塔等传统寺庙,成为大量信众和游客前来参拜和观光的地方。

同时,佛教在云南南传寺院也有了自己的特色,许多寺庙兼有佛教文化和民俗文化,成为南传寺庙中的瑰宝。

比如,地处玉溪的舍利塔,是一个融合了佛教文化、水族文化、壮族文化、傣族文化等等多民族文化的庙宇,这里的舞狮、祭‘火怪’等傣族传统节日也是成为游客们必去之处。

这种寺庙与当地民俗文化的融合大大增加了人们的了解和参与度,更是一种将佛教文化和当地文化融合进来的创新。

云南南传佛教的实践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寺庙的宗教活动中。

一些社会组织和私人团体也常常组织佛教义工、义诊等公益活动。

比如,分布在昆明七彩云南园内的三宝寺、万藏寺等庙宇中,都有自己的义诊中心,为当地百姓提供免费的医疗服务。

此外,云南南传佛教在“以慈为本”的基础上推广了慈善事业,更成为云南南传佛教世俗化实践的一部分。

佛教信众能够通过捐赠、帮助弱势群体等形式,将慈善行为变为行为准则,并使之融入自己的日常生活。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给我们娓娓道来了佛教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诠释。

这种寓教于乐、通达普及的方式给人们了解佛教,认识佛教提供了另一种形式。

这也许是佛教因世俗化取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原因。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云南是中国佛教的重要传统地区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着浓厚的佛教文化底蕴。

在云南南传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世俗化实践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云南南传佛教的发展概况、世俗化实践的内涵以及在云南的具体表现等方面进行探讨。

云南南传佛教的发展可以追溯到7世纪初唐朝时期的南诏国。

南诏国是云南地区的著名古代国家,其统治阶级崇尚佛教,并推崇佛教文化。

在此期间,佛教在南诏国得到了蓬勃发展,出现了许多重要的佛教广场、寺庙、塔楼等,形成了独特的南诏佛教文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传入云南其他地区,并与当地的宗教信仰相融合。

在云南南传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世俗化实践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世俗化实践是指佛教以及佛教徒在尊重宗教教义的前提下,融入社会生活并服务于社会的实践活动。

这种实践不仅丰富了佛教教义的内涵,也使佛教更加贴近世俗生活,为人们带来实际的福利。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具有以下几个主要内涵。

佛教尊重民俗习惯,将宗教仪式与民间习俗相结合,使得佛教的宗教仪式更加接地气,更加容易被普通人理解和接受。

在一些佛教活动中,人们会进行各种传统的民俗表演,如舞狮、龙舟赛等,使得佛教与民间文化相结合,增加了乐趣和互动性。

佛教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关心社会问题,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在云南的一些南传佛教寺庙中,设立了慈善基金会,为贫困家庭、残疾人、孤儿等提供援助和救助。

一些佛教寺庙还开办了养老院、孤儿院等社会福利机构,为弱势群体提供爱心关怀和帮助。

云南南传佛教还重视教育事业,积极推动佛教教育的发展。

一些寺庙在寺院内设立了学堂,传授佛教教义和传统文化知识。

佛教还积极参与教育机构的合作,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提供教育资助和奖学金,帮助他们改变命运。

在云南南传佛教的具体表现上,世俗化实践的影响可以在云南的许多佛教活动和寺庙建筑中看到。

云南举办许多盛大的佛教庙会活动,如大观佛会、云岭大庙会等,吸引了大量的信徒和游客前来参与。

而在一些佛教寺庙的建筑中,还融入了当地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元素,使得佛教寺庙更具特色和魅力。

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特点及南传上座部佛教介绍

南传上座部佛教建筑特点及南传上座部佛教介绍

西双版纳傣族佛寺建筑,以重檐多坡面平瓦建筑为主。

佛寺大多成方形,坐西朝东,屋顶坡面由三层相叠而成,中堂较高,东西两侧递减,交错起落。

屋顶使用长方形片瓦,瓦尾钩在平形的竹制横椽之上。

屋顶正脊及檐面之间的戗脊,用石灰抹平,上面排列各种瓦饰。

正脊上的那瓦饰呈火焰状,戗脊首端大多竖有凤的形象,风格独特。

各佛寺佛殿内部由佛座、僧座和经书台3部分组成。

佛座上塑的释迦牟尼像,大多是坐像,佛祖的耳朵奇特,又大又宽,成“<”形。

身材瘦小,眉清目秀,双手扶膝,流露出一种神秘的气氛,使人产生对傣族历史追溯的好奇心。

佛寺旁边或附近大多建有佛塔。

佛塔主要有:缅式钟形佛塔、亭阁式佛塔、泰金刚座佛塔、八角形密檐佛塔,千姿百态。

这些塔基本上由砖砌成,外敷石灰、涂料,大多是实心。

每座小塔塔座里都有一个佛龛,龛里有泥塑的凤凰凌空飞翔。

进佛塔要经过的门亭也别具一格。

在一个两重檐人字屋顶的一侧,成直角的再照样建筑一个屋顶,连接在一起组成门亭。

檐下只有柱子支撑,无墙壁,四通八达,供人出进,虽属重复建筑,由于布置巧妙,更显出了傣族特殊的建筑风格。

从中可以看出傣族建筑的显著特点。

那就是这些建筑物没有一座是把柱子镶嵌在墙中的。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

是指现在盛行于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斯里兰卡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

它是原始佛教时期之后,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

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南传佛教是由印度向南传到斯里兰卡并且不断发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在教义上,南传佛教传承部派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统,遵照佛陀以及声闻弟子们的言教和行持过修行生活,因此他们自称为"上座部佛教"(Theravada),或可称为"声闻乘佛教",也即俗称的"小乘佛教"(在这里不含有贬称意义)。

三大佛教传入中国的时代特点和文化传承

三大佛教传入中国的时代特点和文化传承

三大佛教传入中国的时代特点和文化传承中国佛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一道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交流中的一部分。

佛教是从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的,最早传入的佛教是印度的南传上座部佛教,随着历史的变迁,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也被引入中国。

这三大佛教的传入,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而且在与中华文化的交融中,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佛教文化传统。

一、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时代特点和文化传承南传上座部佛教是中国佛教最早传入的一种,它是通过西域传入中国的,主要受到了中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承。

其主要时代特点如下:1. 早期汉传佛教的影响南传上座部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国早期的汉传佛教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影响了南传佛教在中国的传播。

同时,南传佛教的传入也对汉传佛教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补充,推动了佛教在中原地区的发展。

2. 中原文化的熏陶南传佛教传入中国的时候,中原文化对其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佛教由于积极借取中原文化中的各种精神文化素质和人文思想,形成了独特的文化传承,使得佛教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了更加深厚的底蕴。

3. 佛教与科举制度的融合南传佛教创立了“戒律僧”的制度,这一制度与科举制度的融合,使得佛教与中原文化之间实现了深度融合和交流,推动了佛教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发展。

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的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南传上座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佛经的翻译传播,起到了传承佛教思想、推动佛教文化传播的重要作用。

2. 佛教与中原文化的文化交流佛教与中原文化之间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文化交流,佛教思想不断地吸收和借鉴中原文化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同时,佛教的传入也对中原文化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影响和改造。

3. 佛教与民间文化的交织佛教与民间文化也进行了广泛而深刻的交织,在佛教与民间文化的交流中,民间文化对佛教进行了诠释、传承和创新,佛教也吸收了民间文化的营养,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文化传统。

佛法的三种传承

佛法的三种传承

佛法的三种传承佛法的三种传承宁玛派将显密佛法分为九乘次第,外、内、密各三乘,以显示其见地、戒律、修持方法与直接程度等特色。

九乘次第虽是宁玛派所说,但亦为各派所公认,简介如下。

各乘都是佛所说,只是针对根器不同众生,方便次第有所不同,如某些法没有需要,佛当初也不会说。

佛法就像大海,有不同层次的领悟,但都是为了达到成佛的同一目的,因此这里虽将佛法分类研究,以示其实修方法的特色,应该有以上了解,禀持对各乘法门的尊重。

依宁玛派观点,佛法真正的起源,是来自法身佛普贤王如来的正觉密意(注:密宗富于表徵,真如法身宁玛派称普贤王如来,并非外在某人),经种种报、化身佛的化现,依因缘而由佛界净土传到人间。

以「总传承」而言,有三种传承:一、「佛的心印传承」:由法身佛普贤王如来到五方佛等报身佛,法义本来如此,无需言语诠释,因此这种传承超出三界世间(欲界、色界、无色界)。

以下两种传承,则有传入人间与天界者。

二、「持明的表徵传承」:(注:「持明」即通达实相的佛法知识持有者、法主之义)报身佛以表徵印契(注:由某种姿式或形相即能瞬间传达智慧)传与持明导师,亦不需言语文字。

持明导师有化作人类,也有化作天、龙等以度化各道众生。

释尊灭后二十八年,五持明(人、天、龙王、药叉、罗刹)聚集玛拉雅山顶,得金刚手菩萨(即大势至)传法,这是普贤王如来在佛界传授的密法,在人间广为流传的开始。

大圆满传承由报身佛金刚萨陀到人间初祖胜喜金刚(Garab Dorje)、到妙吉祥友(Manjushrimitra),到吉祥狮子(Sri Sangha),再到莲华生大士,在这几代间「表徵传承」和「口耳传承」都有,以后一般只有「口耳传承」了。

三、「人间的口耳传承」:是指在人间由师徒代代口耳亲传,至今不断的传承。

人间传承以后又发展出三种传承:(一)「教传(Karma Lineage)」(又称「长传承」):师徒代代口耳相传。

(二)「岩传(Terma Lineage)」(又称「伏藏传承」,「短传承」):莲师预知藏王后代欲毁佛法,并且末法众生德薄障重,为免金刚乘教法破灭衰退,或为世智参杂走样,并为保留加持力,利乐后代有情,故将经续、仪轨等教法埋藏在山间岩中,及弟子心中。

佛陀的佛教传承:南传与北传佛教

佛陀的佛教传承:南传与北传佛教

佛陀的佛教传承:南传与北传佛教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被尊称为释迦牟尼佛。

他于公元前6世纪在印度尼泊尔边境的迦毗罗卫国出生,并成为一位伟大的教育家和引导者。

佛陀的教导被分为不同的传承,其中最重要的是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是佛陀教导的第一个传承。

这个传承最初通过佛陀的亲弟子目犍连(尊者目犍连)传承下来。

他在佛陀圆寂后组织了第一个僧团。

南传佛教强调严格遵守佛陀的教诲和戒律,特别重视清净、静默和禅修。

南传佛教的主要盛行地区是斯里兰卡、缅甸、泰国、老挝和柬埔寨。

与此不同,北传佛教,即大乘佛教,是佛陀的教诲通过一系列印度学者和翻译家传入中国,然后继续扩散到其他亚洲国家,如日本、韩国和越南。

北传佛教强调普遍慈悲、不二法门和菩萨理念。

这个传承主要是基于《阿含经》和《般若经》等经典。

北传佛教在不同地区的吸收和发展产生了各种不同的宗派,例如禅宗、净土宗和密宗。

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有许多共同点,但也存在一些差异。

首先,南传佛教重视僧团的纪律和修行,认为解脱的关键在于个人的努力和戒律遵守。

北传佛教则强调信仰、慈悲和福报的力量,例如通过忏悔和诵经积累功德。

其次,在仪式和仪式上也存在差异。

南传佛教以布薩節和凡提两个主要节日为代表,重点是禅修和慈善行为。

北传佛教有许多仪式和仪式,如坐禅、念佛和法会。

虽然南传佛教和北传佛教在一些教育和修行方法上存在差异,但都致力于达到相同的目标,即解脱和觉悟。

无论是南传佛教的禅修修行还是北传佛教的菩萨实践,最终目的是摆脱苦难,实现内心的平静和智慧。

佛教的南传和北传传承在世界范围内都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斯里兰卡的南传佛教被视为最纯正的佛教传承之一,是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中国的北传佛教对于东亚文化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禅宗的兴起和发展。

无论是南传佛教还是北传佛教,佛教的核心教义都是无私、慈悲和智慧。

这两个传承都通过其独特的方法和教学使人们能够实现内在的和平和福祉。

南北宗论的具体内容

南北宗论的具体内容

南北宗论的具体内容
南北宗论是一种学术讨论,旨在比较和分析佛教南传和北传的差异。

南传佛教
主要分布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等地,而北传佛教则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韩国等地。

下面将对南北宗论进行具体内容的描述。

南传佛教,又称上座部佛教,以巴利语经典为依据,强调原始佛教教义的传承。

南传佛教注重个人修行的道路,强调禅定和智慧的培养,以达到解脱和解脱他者的目的。

南传佛教强调专注于个人修行,通过消除欲望和迷惑来实现解脱,并认为通过这种解脱可以帮助他人获得解脱。

与此相反,北传佛教,又称大乘佛教,以梵语经典为依据,强调普度众生的教义。

北传佛教强调慈悲和智慧,并主张通过度化众生来实现解脱。

北传佛教强调菩萨道,即培养成为菩萨的道路,通过慈悲和智慧来帮助他人脱离苦难。

北传佛教的中心理念是利他利他,即为他人的利益而行动。

南北宗论的讨论围绕着这些差异展开。

辩论的焦点在于两种佛教传统中关于解
脱和如何帮助他人的不同理解。

南传佛教强调个人解脱和从个人解脱中派生的解救他者,而北传佛教则强调为他人的利益而行动的重要性。

这种南北宗论的讨论有助于人们理解佛教在不同地域发展的历程和不同文化背
景下的影响。

它也促进了佛教学者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有助于进一步推动佛教研究的发展。

通过深入研究南北宗论的具体内容,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佛教教义的多样性和其在世界各地的传播。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又称南方佛教、南传上座部。

指传布于南亚的佛教。

分布在南亚地区的佛教,可大别为四类∶(1)流布于现在锡兰、缅甸、泰国、柬埔寨、寮国等国家的南方上座部佛教。

(2)兴起于越南,而与儒道二教混融的混成佛教。

(3)过去在柬埔寨曾盛极一时的吉蔑民族所信奉的佛教。

(4)爪哇、苏门答腊、马来半岛等地所传的南海佛教。

上列四类中,第三、四类现今仅存艺术的遗迹。

第二类属中国佛教系统。

第一类又称为巴利佛教,盖此系统大部分均依据巴利语圣典。

而所谓南方佛教,主要即指此系而言。

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派遣其子摩哂陀长老将印度本土佛教输入锡兰岛,此为锡兰佛教之开端。

西元前一世纪,锡兰佛教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寺派。

三世纪时,无畏山寺派又分出南寺派。

其中,大寺派被视为锡兰佛教的正统。

五世纪时,有觉音、达磨波罗等大注释家。

在其他国家方面,西元四至五世纪以后,缅甸即有佛教传入,然采纳南方上座部佛教,则始于1058年阿耨楼陀王时代。

西元十二世纪以后,泰国开始接受上座部佛教。

1361年,锡兰的僧伽领袖,被迎入泰国,为泰王传戒。

至于柬埔寨、寮国之接纳上座部佛教,则始自十四至十五世纪泰民族之征略后。

南方上座部之特质在于严守戒律,保持原始佛教传统。

在巴利文献方面,除了完备的经律论三藏,还有数量极为庞大的注释书、复注、纲要书、史书、文法书、诗书等。

◎附∶叶均〈南传上座部佛教源流及其主要文献略讲〉(摘录)南传(一称南方)上座部,是指现在盛行于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及我国云南省傣族地区等的佛教。

它是部派佛教中的一个派系。

南传,是从其源流及地理而说,因为这个派系是由印度南传到斯里兰卡而后发展起来的。

这一系的佛学,近代发展比较快,世界上已有许多国家的佛学者用各种文字翻译和研究他们的典籍。

近代佛学者,为了研究整个佛教学说的方便,按照语文分为三大系,即汉语系、藏语系、巴利语系。

南传上座部属于巴利语系,因为他们的三藏典籍和许多重要的著作,都是用巴利语写的。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云南是中国南部一个地理环境多样性显著的省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宗教风貌。

在这个多元文化和多元宗教的地方,佛教一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南传佛教是云南省最为普遍的宗教信仰之一,其世俗化实践也在当地生活中呈现出独特的特点。

一、云南南传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南传佛教是指通过斯里兰卡传入中国的佛教,主要流派有上座部和南传大藏部。

在云南,南传佛教早在公元7世纪就传入,并在唐代达到了鼎盛时期。

当时,云南地处南方丝绸之路的要冲,是文化交流的重要节点,佛教便通过这一渠道传入云南。

地处边疆,云南与印度东南亚地区的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这为南传佛教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经过千百年的传播和发展,南传佛教已经深深扎根于云南的土地上,成为了当地的主要宗教之一。

而且,在这一过程中,南传佛教还与当地的民族和地方宗教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云南南传佛教。

南传佛教在云南的发展历程中,不仅仅是在宗教仪轨和教义的传承上有所表现,更在世俗化实践方面展现出独特的特点。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佛教寺庙与民族信仰融合云南有着多样的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和宗教习俗。

南传佛教在云南的发展过程中,与当地的民族信仰融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宗教文化。

在许多寺庙中,可以看到佛教与傣族、彝族、藏族等民族信仰相融合的现象,这种融合既体现了南传佛教的包容性,也反映了云南的多元文化特点。

2. 佛教文化与民间习俗融合在云南,佛教文化与民间习俗也有着深厚的联系。

许多佛教寺庙中的庙会、法会等活动,常常与当地的民间习俗结合在一起,如傣族泼水节、彝族火把节等。

这种融合不仅丰富了佛教文化,也丰富了当地的民间文化,形成了一种丰富多彩的宗教文化景观。

3. 佛教慈善事业与社会服务云南南传佛教在世俗化实践中还体现在慈善事业和社会服务方面。

许多寺庙都设立了慈善基金会,用于救助贫困学生、孤儿和残障人士,开办医疗诊所等。

许多寺庙还开办了养老院、孤儿院等社会服务机构,为社会提供了各种形式的帮助和服务。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文化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文化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文化影响佛教是东方文化宝藏中璀璨的明珠,它曾经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并渐渐融入了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佛教的传播与文化影响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为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艺术造诣等方面带来了巨大的改变。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里,它经历了时代的变迁、政权的更迭。

佛教的传入源自于印度,最早传入中国的是传统上称为“大乘佛教”的“南传大乘佛教”。

但是,最终在中国传播开来的是“北传”,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中原佛教”。

佛教传入中国后,在汉代出现了达到了鼎盛时期。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文化高度繁荣的时代,佛教的理念和思想得到了许多受过儒家教育的文人的欢迎。

大量的佛经被翻译并传入中国,佛教经典的研究与解读也开展起来。

同时,佛教艺术和建筑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著名的石窟寺庙如龙门石窟、云岗石窟等应运而生。

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不仅仅是普通人民接受佛教信仰和进行佛教修持,也深入了政治和社会生活中。

许多皇帝和贵族都崇尚佛教,支持佛教的发展。

佛教的繁荣不仅催生了大量的建筑和艺术作品,还影响了政策和法律制定。

例如,“祈雨法会”和“禅坛会”成为了人们祈求风调雨顺和平安的重要仪式。

而佛教的文化影响也延续至宋、元、明、清等朝代。

尤其在宋代,佛教与儒教、道教一起成为了中国宗教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北宋时期,佛教学与科举考试并重,许多文人通过学习佛教经典来求取一种超越尘世的理想境界。

佛教的哲学思想也对宋代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徐渭、辛弃疾等文人多有涉猎。

此外,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还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理念强调“度众生”,注重亲情、友情和世间关系的和谐。

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思想有着一定的契合点。

佛教对于个体修持的重视也间接促进了中国文人文化艺术的繁荣。

诸如诗词、书画、茶道、园林等方面,都因佛教而得以发展壮大。

佛教也在中国的民俗文化领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很多中国人对佛教产生了浓厚的信仰,皈依五戒甚至十戒成为了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南传佛教传承

南传佛教传承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禮敬彼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試論南傳佛教的傳承試論南傳佛教的傳承(本文載於香港《內明》第281期 1995.8.)當代的佛教,按照源流和地理分佈來分,可以分為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兩大體系。

北傳佛教主要流傳著「大乘佛教」或「菩薩乘佛教」,其經典來源於古印度雅語梵文(Sanskrit)語系佛經以及西域文字佛經。

北傳佛教按其經典語言體系又可以分為漢語系佛教和藏語系佛教。

漢語系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漢族地區和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藏語系佛教又稱「藏傳佛教」、「藏蒙佛教」,俗稱「喇嘛教」,主要流傳于我國的藏、蒙古、羌、土、裕固等民族,以及尼泊爾、不丹、蒙古、哈薩克等國家和地區。

南傳佛教是由印度向南傳到斯里蘭卡並且不斷發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在教義上,南傳佛教傳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統,遵照佛陀以及聲聞弟子們的言教和行持過修行生活,因此稱為「上座部佛教」(Theravāda),也即訛稱的「小乘佛教」。

南傳佛教主要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以及我國雲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龍族一帶地區。

南試論南傳佛教的傳承傳佛教使用的經典語言屬於巴利語體系,所以也稱為「巴利語系佛教」。

南傳佛教流傳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現在我們不能夠更系統一點地去瞭解和南傳佛教同時或者更晚時期盛行過的其他部派佛教(說一切有部除外),因為他們大多數是在漫長的歲月之中湮滅無聞了,遺留下來的至多是一兩部經典論著,甚至只是片言斷語。

然而,南傳佛教不但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一套巴利語三藏聖典以及許多重要文獻,而且這些經典是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相當大的地域中唯一不可爭辯的權威性著作。

在南傳佛教國家,我們至今依然還能夠看到按照佛陀當年所教導的行為規範一樣過著剃除鬚髮、三衣一缽、托缽乞食、半月誦戒、雨季安居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庫1僧團,使我們仍然能夠親切地感受到最接近於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時佛教僧伽簡單樸素的修行生活。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云南南传佛教作为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之一,自古以来就在云南地区有着深厚的影响力。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会的变迁和发展,佛教在云南地区的传播与实践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是指将佛教的教义和修行理念与当地的社会文化、生活方式相结合,使佛教不仅存在于寺庙和僧侣之间,更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本文将就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进行探讨,分析其在教育、文化、社会活动等方面的表现。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在教育领域有着积极的表现。

在云南地区,一些寺庙和僧人积极参与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开设夏令营、义工服务等活动,向社会传播佛教理念,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文化,传承佛教的智慧。

一些佛教寺庙也开设了禅修班、经典讲座等,吸引了很多社会人士参与提高了人们的文化修养和精神追求,对社会的教化和影响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在文化领域也有着显著的成就。

云南地区的南传佛教以崇尚自然、尊重生命为核心理念,这与云南地区的宗教文化、民间信仰相契合,相互融合,形成了云南独特的佛教文化。

在云南的一些古寺中,举办佛教文化展览、举办佛经诵读比赛、开展佛教经典讲座等活动,引导人们了解佛教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一些佛教寺庙还开设了书法、绘画、音乐等艺术班,促进了佛教文化与当地民俗文化的交流,使佛教文化更加丰富多彩。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在社会活动领域也呈现出多样性。

一些佛教寺庙积极参与扶贫帮困、慈善捐赠等公益活动,关心社会民生,传递爱心和正能量。

一些佛教僧侣还积极投身到环保和生态保护工作中,倡导低碳、环保、绿色生活方式,为社会注入了一股清新的力量。

在灾难救援方面,云南南传佛教也积极参与各种救灾活动,为社会稳定与发展做出了贡献。

云南南传佛教的世俗化实践在教育、文化、社会活动等方面都有着积极的表现,对当地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未来,云南南传佛教应继续发扬佛教的温文尔雅、和谐共融的特点,更好地融入社会,服务人民,传播佛教文化,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南北朝的宗教信仰和佛教传播

南北朝的宗教信仰和佛教传播

南北朝的宗教信仰和佛教传播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不仅包含了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特征,还包含了博大精深、绵延千年的宗教信仰。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成为了南北朝时期宗教信仰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南北朝的宗教信仰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的宗教信仰是多元化的,不同的信仰被不同的人群所接受。

其中,道教、儒教和佛教是比较主流的宗教信仰。

南北朝时期的人们在宗教信仰上非常开放,他们并不排斥异教,相反还对异教非常感兴趣。

这一点反映在当时的社会活动上。

比如,当时经常有高僧、道士在宫廷中进行一些神秘的仪式活动,他们被视为很神秘、很神圣的人物,因此备受关注和庇护。

此外,南北朝时期还有一些民间信仰,比如巫俗、罗教、氐教等,这些信仰大都深受边地人民的欢迎,但是在官方意识和文化中还没有形成统一的体系。

佛教传播的背景佛教是一种宗教和哲学体系,它起源于印度,在中国传播的时间比较长。

佛教在中国得以广泛传播,并且有着独特的学术体系和文化内涵。

佛教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当时社会的开放和多元化氛围,但更重要的是当时佛教传播的背景与推动力。

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面临着巨大的变化,因此人们对宗教信仰也产生了新的需求。

首先,在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争频发,生命的不确定性加剧了人们对宗教的依赖和追求。

这时候,佛教的“度苦渡难”和“涅槃解脱”等信仰理念就成了不少人寻找精神安慰的希望。

其次,佛教的崇高信仰和比丘制度,吸引了许多人加入佛教。

佛教的比丘制度使得佛教徒之间有着独特的僧众关系,这种关系一方面使得佛教徒获得了社会信仰和认可,另一方面也赋予了佛教比较稳定的社会地位。

南北朝佛教传播的特点佛教在南北朝时期的传播有着许多独特的特点。

首先是佛教的地域性传播。

佛教传入中国后,经过了一段时间的融合与波折,形成了唐代以后的中国佛教体系。

而在南北朝时期,美食节传播的方式多以散传、点传为主,相对于以后的南传、北传、中传,则缺乏统一的组织和口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禮敬彼世尊、阿拉漢、全自覺者!試論南傳佛教的傳承(本文載於香港《內明》第281期1995.8.)當代的佛教,按照源流和地理分佈來分,可以分為北傳佛教和南傳佛教兩大體系。

北傳佛教主要流傳著「大乘佛教」或「菩薩乘佛教」,其經典來源於古印度雅語梵文(Sanskrit)語系佛經以及西域文字佛經。

北傳佛教按其經典語言體系又可以分為漢語系佛教和藏語系佛教。

漢語系佛教主要流傳於中國漢族地區和日本、韓國、越南等國家;藏語系佛教又稱「藏傳佛教」、「藏蒙佛教」,俗稱「喇嘛教」,主要流傳于我國的藏、蒙古、羌、土、裕固等民族,以及尼泊爾、不丹、蒙古、哈薩克等國家和地區。

南傳佛教是由印度向南傳到斯里蘭卡並且不斷發展形成的佛教派系。

在教義上,南傳佛教傳承了佛教中上座部佛教的系統,遵照佛陀以及聲聞弟子們的言教和行持過修行生活,因此稱為「上座部佛教」(Theravàda),也即訛稱的「小乘佛教」。

南傳佛教主要流傳於斯里蘭卡、緬甸、泰國、柬埔寨、寮國等南亞和東南亞國家,以及我國雲南省的傣族、布朗族、崩龍族一帶地區。

南試論南傳佛教的傳承傳佛教使用的經典語言屬於巴利語體系,所以也稱為「巴利語系佛教」。

南傳佛教流傳至今,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了。

現在我們不能夠更系統一點地去瞭解和南傳佛教同時或者更晚時期盛行過的其他部派佛教(說一切有部除外),因為他們大多數是在漫長的歲月之中湮滅無聞了,遺留下來的至多是一兩部經典論著,甚至只是片言斷語。

然而,南傳佛教不但非常完整地保存了一套巴利語三藏聖典以及許多重要文獻,而且這些經典是在斯里蘭卡、緬甸、泰國等相當大的地域中唯一不可爭辯的權威性著作。

在南傳佛教國家,我們至今依然還能夠看到按照佛陀當年所教導的行為規範一樣過著剃除鬚髮、三衣一缽、托缽乞食、半月誦戒、雨季安居等等如法如律生活的比庫1僧團,使我們仍然能夠親切地感受到最接近於二千五百多年前佛陀在世時佛教僧伽簡單樸素的修行生活。

這種特異的文化現象和歷史現象,的確令我們感慨萬千。

1比庫:巴利語bhikkhu的音譯,有行乞者、持割截衣者、見怖畏等義。

即於世尊正法、律中出家、受具足戒之男子。

漢傳佛教依梵語bhikùu音譯爲「比丘」、「苾芻」等,含有破惡、怖魔、乞士等義。

其音、義皆與巴利語有所不同。

現在使用「比庫」指稱巴利語傳承的佛世比庫僧衆及南傳上座部比庫僧衆;而使用「比丘」、「比丘尼」指稱源自梵語系統的北傳僧尼。

試論南傳佛教的傳承隨著歷史性原因所造成的「大小乘佛教」之間的隔閡逐漸被打破,南北傳佛教之間的對話日益增多,中國與南方國家佛弟子們的交流溝通不斷頻繁,使我們覺得很有必要來探討一下關於南傳上座部佛教的歷史傳承問題。

一、從南傳佛教的淵源方面來看西元前6世紀,釋迦牟尼創立了佛教,為了宣揚清淨解脫的教義,轉動無上法輪,他的足跡遍及了古印度恒河流域中游廣大地區。

佛滅當年雨季安居期,大弟子馬哈咖沙巴長老(Mahàkassapa,摩訶迦葉)為了使正法久住,由未生怨王(Ajàtasattu,阿闍世王)護持,在馬嘎塔國首都王舍城召集了五百位大阿拉漢合誦世尊的正法、律。

會上推舉了持律第一的伍巴離尊者(Upàli,優婆離)誦出了律藏(Vinaya),由多聞第一的阿難尊者(ânanda)誦出了經藏(Sutta), 然後進行集體寨定、合誦,以師徒口口相傳的方式傳誦下來。

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一次結集」,又稱「五百結集」。

2馬嘎塔國(Magadha):古音譯爲摩揭陀國、摩羯陀國等。

位於恒河中游南岸地區,即今日比哈爾省南部,爲西元前7-前5世紀時印度的大國之一。

佛陀住世時,其首都爲王舍城(Ràjagaha), 後遷都至巴嗒厘城(Pataliputta,古音譯作波吒厘子城、巴连弗邑)。

試論南傳佛教的傳承佛滅一百年左右,東方韋沙離城的瓦基子(Vajjiputtaka,古音譯爲跋耆子,即犊子)比庫乖違律制,西方長老亞薩〃咖甘達咖子(Yasa kàkaõóakaputta,耶舍迦乾陀迦子)召集七百位上座比庫,經過討論,宣佈瓦基子比庫擅自提出的「十事」為非法,並合誦律法。

這就是佛教史上的「第二次結集」,又稱「七百結集」、「韋沙離結集」。

遭否決的瓦基族比庫不滿上座長老們的裁決,另外糾集了一萬朋黨自行編集經律,自成一派。

於是教團中逐漸有了「上座部」和「大眾部」的分裂。

佛教學者把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到部派根本分裂之間的一百多年稱為「原始佛教時期」或「根本佛教時期」,把根本分裂之後直到西元1世紀前後大乘佛教的興起這四、五百年的時間稱為「部派佛教時期」。

佛滅二百餘年,孔雀王朝(Maurya)第三代王阿首咖王統一了印度的絕大部分地區,成為印度史上的最大帝國。

阿首咖王是位虔誠的佛教弟子,他經常親近僧伽,修持佛法,並把佛教定為國教。

為了使佛法普及全國各地,他把一些道德訓誡和業績行跡以法敕的形式銘刻於3韋沙離(Vesàlã):古音譯作毗舍離、吠舍厘等,意爲廣嚴城。

位於恒河中游北岸,爲西元前6世紀時中印度瓦基國(Vajjã,又作跋耆國、跋闍國)的都城。

4阿首咖王(Asoka):又作阿育王、阿輸迦王、無憂王,西元前272-前232年在位。

試論南傳佛教的傳承岩壁和石柱上。

這些摩崖法敕和石柱法敕成為研究古代印度歷史非常珍貴的確切資料。

阿首咖王還經常到全國各地進行佛教巡禮和朝聖,並且設臵正法大官(Dhamma-mahàmàta,又稱達摩大臣)管理佛教僧伽和其他宗教事務,並廣行佈施,用正法教育和保護人民。

根據斯里蘭卡史書《島史》(Dãpavaüsa)、《大史》(Mahàvaüsa)和律藏的註釋《普端嚴》(Samantapàsàdikà,與漢譯《善見律毗婆沙》有點相似)中記載:阿首咖王篤信佛法,廣施僧眾,於是有諸多外道爲了生計,自行披剃,混進佛教,以自宗見,謬解法律,擾亂正法。

諸比庫不願與他們共作誦戒,致使在首都巴嗒厘子城(Pàñaliputta)的無憂僧園(Asokàràma)竟然七年沒有舉行誦戒。

為了淘汰外道、整頓僧團,阿首咖王從阿呼岡嘎山(Ahogaïgà)迎請了摩嘎莉之子〃帝思(Moggaliputta Tissa)大長老為上座,在巴嗒厘子城召集精通三藏的一千名比庫,舉行第三次結集,歷時9個月,合誦了律經論三藏,並編纂了一部《論事》(Kathàvatthu),廣引經典,駁斥了上座部分別說系(Vibhajjavàdin)以外的252個非正統見解。

這次大會還作出決定,派出九個弘法使團到國內外各地去傳播佛法。

其中的第九使團,就是派往師子國(Siïhala dãpa)以馬興德(Mahinda)長老為首的使團。

5師子國:又稱錫蘭、獅子洲、蘭卡島、楞伽島(Laïka),即今斯里蘭卡。

試論南傳佛教的傳承關於第三次結集以及派遣弘法使團的記載,僅見於巴利語方面的文獻,在北傳佛教方面除了譯自蘭卡的《善見律毗婆沙》之外並沒有提及此事,因此有些學者懷疑這些記載的真實程度。

然而,在鹿野苑(Sàrnàth)發現的石柱法敕中,阿首咖王曾以護法國王的身份命令企圖製造分裂的僧尼離開寺院和尼庵。

在桑奇、伽烏桑比等地發現的法敕中也有類似的訓誡,這說明了作為一位虔誠的國王召集一次會議來確定校訂三藏聖典、制止僧團的分裂並不是一件不可能的事。

另外,在摩崖法敕第5號和第13號中提及的正法大官派往地和傳教地,基本上和巴利語文獻中記載的弘法使團到達地相一致。

近代在桑奇附近發現的比爾沙塔(Bhilsa Stupa)舍利壺上,刻有「喜馬拉雅山地區的阿吒利、聖者咖沙巴果答之遺骨」和「聖者馬耆馬之遺骨」的銘文,確證了巴利文獻中提及的第七使團馬耆馬(Majjhima)、咖沙巴果答(Kassapa- gotta)、敦度毗薩拉(Dundubhissara)、阿臘嘎得瓦(Aëakadeva)以及大天(Mahàdeva)五位長老前往喜馬拉雅山一帶地區(Himavantadesabhàga)弘法傳教記載的歷史真實性。

據巴利文獻記載:西元前3世紀,由阿首咖王的兒子馬興德長老組成的第九弘法使團把佛教正式傳入蘭卡。

馬興德早年出家,師事摩嘎離補答〃帝思大長老學習三藏聖典,博學多聞、戒行精嚴。

在他32歲、12瓦薩(vassa,戒齡,僧齡)時,率領由伊帝亚(Iññiya)、伍帝亞試論南傳佛教的傳承(Uttiya)、桑拔喇(Sambala)、跋達薩喇(Bhaddasàla)四位比庫,以及沙馬內拉蘇馬納(Sumaõa)、般度咖(Paõóuka)居士一行七人組成的使團,於西元前247年渡海來到蘭卡島。

當時蘭卡的國王迭瓦南畢亞〃帝思(Devànampiya t issa,又作天愛〃帝須王,西元前247-207年)和一批大臣首先皈依了佛教,佈施御花園「大雲林園」(Mahàmegha- vanaya),修築「大寺」(Mahàvihàra)供養僧團。

這座大寺日後成爲整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發祥地和弘法中心。

接著長老剃度了國王的外甥馬哈利特(Mahàriññha)等五十五位蘭卡青年,弘法工作進展非常順利。

不久,馬興德長老又邀請他的妹妹桑喀蜜妲(Saïghamittà)長老尼從印度帶領十位比庫尼來到蘭卡,爲王后阿奴喇(Anulà)等五百多位女子傳授戒法,建立比庫尼僧團。

佛教迅速普及全島各地,成爲幾乎是全民信仰的國教。

佛教之所以能夠非常順利地傳入蘭卡島並迅速發展起來,這固然與作為大帝國王子出身的馬興德長老及其妹桑喀蜜妲長老尼親自前往弘法,以及國王、大臣等統治階層的鼎力護持有密切關係,但更重要的是當時蘭卡的文化背景。

印度大陸和蘭卡島之間僅隔幾十公里寬的保克海峽,島上的主要居民新哈勒(Sinhale,僧伽羅)人就是從印度遷去的雅利安人的後裔。

因此,他們在民族、語言、文化、宗教、風俗等方面,都與印度極爲相似。

我們知道,當一個民族的文化發展到越高層次,它試論南傳佛教的傳承往往就會以自己的立場來看待、吸收外來文化;反之,一個發展尚未成熟的文化在受到外來先進文化的衝擊時,可塑性就非常高。

蘭卡島在佛教傳入之前,只存在一些鬼神崇拜和婆羅門教等信仰的因素,但都未形成強大的宗教勢力或系統的學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