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南传佛教壁画的现状分析
寺观壁画研究报告

寺观壁画研究报告寺观壁画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文化意义。
本报告旨在对寺观壁画进行研究,探讨其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一、壁画的艺术特点1.色彩丰富多样:寺观壁画以鲜艳的色彩为特点,运用多种颜色和色调,既表现出自然界的色彩,又呈现出宗教信仰的象征色彩。
2.构图繁复精细:寺观壁画的构图常采用多层次、多角度的布局方式,追求空间感和立体感的表现,细节描绘精细入微。
3.题材广泛:寺观壁画的题材包括佛教故事、神仙传说、历史事件等,涵盖宗教、历史、文学等多个领域。
4.艺术风格独特:寺观壁画不仅受到中国本土艺术的影响,还融合了外来文化的元素,形成独特的风格,如唐宋壁画、明清壁画等。
二、壁画的历史背景1.佛教的传入: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壁画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随着佛教的流行,寺观壁画逐渐兴盛起来,成为佛教宣扬教义和崇拜佛祖的重要手段。
2.皇家庙宇的兴建:随着历代王朝的兴起,皇家庙宇的兴建成为奢华壁画的有利条件,壁画艺术得到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3.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寺观壁画的题材和风格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山水画对寺观壁画中山水的描绘有着重要影响。
三、壁画的价值和保护1.艺术价值:寺观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绘画技巧,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对于研究中国绘画史和宗教文化都有重要意义。
2.历史文化意义:寺观壁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艺术表现和历史事件,对于研究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3.保护措施:为了保护寺观壁画,需要加强文物保护力度,制定相应的法规和政策,加强科学研究和修复工作,提高公众对寺观壁画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寺观壁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艺术特点和历史文化意义。
对于研究中国绘画史和宗教文化,寺观壁画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然而,受到时间和环境的影响,寺观壁画面临着保护和修复的挑战,需要加强相关工作,保护这一重要的文化遗产。
佛教寺院壁画调研报告 佛教寺院调研报告 精品

佛教寺院壁画调研报告佛教寺院调研报告在利用佛教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就是要挖掘佛教文化中有利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内容,让它来为.从而探讨佛教文化建设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初步考察佛教文化建设过程中面临的机遇和存在问题,并提出切实的建议.2.时间:2019年2月14——2019年2月173.对象:达州市佛教旅游景点,信教群众,普通群众4.调查方式:文献综述,问卷调查,访谈法5.正文一主要佛教景点(一)三教圣地真佛山真佛山位于四川达州市达县城南30余公里的七里峡山脉中段的福善乡境内.属于国家aaaa级风景区.真佛山寺庙建筑约15000平方米,占地400余亩.寺庙由玉皇殿、天子殿、金刚殿、大雄宝殿组成.每年农历六月十九(佛教中观音生日)是真佛山的传统庙会,届时从各地赶来朝山拜佛的香客摩肩接踵,人山人海,场面十分火爆.人们会从山下的土地庙开始往上参拜,由阶梯徒步到最后的大雄宝殿.(二)一佛寺塔一佛寺塔又名双石塔,位于达县城东南40公里的景市乡一佛塔村,东到真佛山庙群约5公里,西至景市乡约1.5公里,周围树林茂盛,风景宜人,是真佛山至雷音铺旅游线上的一大景点.一佛寺建于清宣统元年(1909年),山门高5米,两边门柱上石刻楹联,为梵刹甚清幽孤月寒烟空色相,园多雅致万家烟火映禅登.距寺约20米是一佛塔,塔为双石塔,建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8年),六边形密檐式实心塔.其中1号塔高42.65米,底层边长3.6米,下为石砌素面台基,高0.23米,基座为须弥座,高0.47米,东边三面浮雕佛龛人物10余尊以及园林建筑图.(三)大竹凤凰寺古寺始建于唐朝,天授元年(公元690)据残碑记,名龙圣堂,兴盛于乾隆年间,游方高僧越莲禅师上心下提雷老和尚,扩建寺院,更名凤凰寺,规模宏大,有四十八堂,各殿飞檐琉瓦,金碧辉煌,非一般小寺.凤凰寺处于崇山峻岭,林竹凤雅中,海拔大约600多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在16至18度之间,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夏无酷暑,空气湿润,冬无严寒,霜雪稀少,春秋两季较长,四季分明,山脉起伏,山水秀,茂林修竹,草木苍翠,鸟语花香.(四)通寺川区朝阳位于通川区朝阳办事处龙爪塔社区的龙爪山(又名玉印山)上的朝阳寺,周环西外新区、老城区、南城区,下面是新修的美丽舒适供人休闲的塔坨广场.洲河水从上游环绕寺庙而下,山上有数百年的榕树、松树、绿树成荫,各种花卉、园林十分美丽,是一个花园式的寺庙,是众人拜佛修行、旅游观光的好去处,是原达城八景之一.朝阳寺始建于唐(玄宗天宝年间72---75年),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朝阳寺由龙爪塔和寺院两部分组成,龙爪塔气势宏伟、壮观,佛像庄严、梵音不绝、尤其在明代无垢和尚和广玉和尚任住持时,盛极一时,僧众达几百之多.庙会节日,远近朝山拜佛者,览胜观光者,云集此寺,斋堂炊米千斤亦供应不求,一些达官商贾,也幕名来寺拜佛问法.(五)通川区西圣寺西圣寺始建于明朝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清嘉庆六年(1801年)扩建.每逢晴日,一抹朝霞从雷音铺山垭冉冉升起,犹如一团火球徐徐上升,光耀夺目.正午,赤色如丹,霞光万道,红霞漫天.西圣朝霞为原达城八景之一.西圣寺计划在5年内为寺院建成天王殿、三圣殿、地藏殿、藏经楼、钟鼓楼、素餐厅、茶园等,并对寺内环境,按照佛教文化之特点,进行全面规划、美化,将西圣寺建成当地十分重要的十方丛林.届时西圣寺整体建筑将与凤凰山已落成的红军亭、凤凰楼、王家山农家乐群等连城一片,必将成为达州市凤凰山景区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和佛教色产的集佛教、旅游、休闲、娱乐于一体的佛教修行及旅游胜地.。
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_中国南传佛教壁画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

思想战线S IX IA N GZ HANX I AN2007年第6期第33卷 6,2007V ol 33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中国南传佛教壁画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伍琼华(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1)摘要:南传佛教壁画是东南亚佛教文化圈里重要的外显文化之一,也是对贝叶经中所载典籍、历史、文学故事等内容的一种艺术化的解读和教育传播方式。
它在云南的本土化和民族化,使其长期以来影响着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意识形态,并成为民族历史、民族关系、民族传统工艺、民族生态观、民族伦理道德教育等内容的重要载体;又因其国际性地位,还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冲突中起着缓和乃至化解的功能。
关键词:民族文化;南传佛教;壁画;民族教育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78X(2007)06-0074-08南传佛教壁画分布状况与研究回顾南传佛教(南传上座部佛教的简称)流行于云南省西双版纳、德宏、思茅、临沧、保山5个州、市的傣族、布朗族、德昂族、阿昌族和少部分彝族、佤族中,据2004年云南省宗教活动场所年度检查统计,现有开放佛寺1700多所,其中德宏595所、西双版纳580所、思茅286所、临沧301所、保山17所,共有信众近120万人!,是云南省最大的宗教群体。
(一)南传佛教壁画分布与存量自明代以后,作为一种静态视角艺术的壁画就成为了佛寺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其中最为鲜活的元素,不停地被引用、被重复、被描绘,因此利用工笔彩描和漏金水印绘制佛寺内外墙壁、佛龛两侧、佛座的背面、经台、隔扇、照壁、门亭、回廊、天花板和粱、柱上的丰富多彩的壁画,也同时成为了记录和反映这些民族精神生活和现实生活的凝固画面。
据调查,西双版纳州属于原作的佛寺壁画,在20世纪60年代初尚保留在景洪县的曼占宰、曼飞龙、曼景兰、曼达、曼迈,勐海县的勐遮、曼根、曼勐养,勐腊县的曼边、勐仑等10个乡(镇)的20多个佛寺里。
从文化遗产视角谈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保护与传承

从文化遗产视角谈傣族南传佛教壁画的保护与传承【内容摘要】傣族南传佛教壁画是一种“活态”发展的宗教艺术。
在当今经济大潮的影响和冲击下,正在发生着从未有过的变化和变异。
文章从文化遗产的视角出发,就傣族南传佛教壁画所具备的条件和价值、保护传承的目的与意义、保护传承的重点和难点进行分析与阐述。
【关键词】傣族南传佛教壁画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傣族南传佛教壁画既是一种宗教艺术,又是一种民族艺术。
作为一种发展中的、“活态”存在的艺术,它是否具备文化遗产的条件或要素呢?笔者从傣族南传佛教壁画具备的条件和价值、保护传承的目的与意义、保护传承的重点和难点三方面进行分析。
一、傣族南传佛教壁画具备的条件和价值从《世界文化遗产公约》看,文化遗产可分为物质文化遗产或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称为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文化遗产。
所谓有形文化遗产是指:“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包括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石刻、壁画、近代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等不可移动文物,历史上各时代的重要实物、艺术品、文献、手稿、图书资料等可移动文物;以及在建筑样式、分布均匀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
”①依据这一概念和范畴,具有几百年历史的傣族南传佛教壁画,无论是作为历史的、文物的特性,还是其本身拥有的文化的、艺术的价值,都具有有形文化遗产的价值。
无形文化遗产是指:“那些被各地人民群众或某些个人视为其文化财富重要组成部分的各种社会活动、讲述艺术、表演艺术、生产生活经验、各种手工艺技能以及在讲述、表演、实施这些技艺与技能的过程中所使用的各种工具、实物、制成品及相关场所。
”②在这里,我们可以从无形文化遗产的几个重要特征,来判断傣族南传佛教壁画是否具有无形文化遗产的属性。
无形文化遗产的最大特性是“活态”性。
它是指无形文化遗产不是静止的,而是在不断发展和变化中。
在《世界文化遗产公约》中这样指出:“各个群体和团体随其所处环境、与自然界的互相关系和历史条件的变化不断使这种代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创新。
我国南传佛教壁画的现状分析

我国南传佛教壁画的现状分析我国南传佛教壁画的现状分析壁画是宗教活动中的重要赕品,是信众虔诚敬佛心理和宗教情感的产物,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南传佛寺壁画现状的,欢迎阅读查看。
前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边疆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以“赕佛”为中心的南传佛教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佛寺的翻修或新建上。
时至今日,西双版纳、德宏一带的佛寺几乎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或新建。
这一过程无疑对佛寺壁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在对诸多南传佛教壁画的考察中,均能看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原有的壁画被涂盖或重画,一些年代较远、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被新的壁画所替代;新的壁画在表现形式、技法和工艺材料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传统的矿物色颜料逐渐被广告色、油画色、丙烯颜料所代替。
虽然画面新了,色彩鲜亮了,但从艺术品质来看,许多壁画偏于媚俗、水平不高,失去了传统壁画中质朴、稚拙、自然、率真的特色。
虽然就装饰美化佛寺、增加宗教场所气氛而言,这样的壁画一样能得到群众的接受和认可,但从文化和民族绘画特质的角度看,失去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使人感到可惜。
如同画家高金龙所说:“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傣族佛寺壁画的继续发展逐渐停止。
并且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消亡,甚至你都来不及为它扼腕叹息。
”一、佛寺壁画保护与发展的尴尬在面对佛寺壁画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文化部门大多是从历史和遗产的视角,希望能多保存一些古旧寺庙和壁画,即便修缮也应注重修旧如旧,尽量保存原有的风貌。
但是,作为佛寺使用的主体的僧人和广大信徒,却较少会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来考虑问题,他们更希望将佛寺修缮一新,或建造更大、更漂亮的佛寺。
事实上,随着边疆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生活的富裕,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地居民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的愿望十分强烈。
如景洪市的曼景兰,改革开放初期还是美丽的傣寨,竹楼映衬在大榕树、棕榈树、黑心树、香蕉树及稻田鱼水池中,在外人眼里别有洞天。
但城市化进程使其过去的木构杆栏式民居建筑变成了砖混建筑。
南北朝时期佛教绘画艺术的历史地位与影响

南北朝时期佛教绘画艺术的历史地位与影响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这个时期的佛教绘画艺术也因为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影响而备受关注。
首先,南北朝时期是中国佛教艺术的开端。
在这个时期,佛教在中国开始传播,这对于中国艺术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文化,它不仅给中国生活带来了一些新的想法和观念,同样也给了中国艺术家一个新的艺术方向。
其次,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绘画艺术在中国艺术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在这个时期,佛教绘画艺术开始成为一种主流的艺术形式。
在佛教绘画艺术中,艺术家们尝试着通过绘画来表现他们对佛教信仰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的艺术表现方式更加直观和形象化,不仅能够深入人心,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信仰和文化。
再次,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绘画艺术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这个时期,佛教绘画艺术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时,在佛教绘画艺术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也开始转向以表现精神境界为主的艺术方向,从而探索和表达人类内心的感情和思想。
最后,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绘画艺术不仅对中国艺术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对世界艺术史产生了重大影响。
佛教绘画艺术在中国的发展不仅推动了中国艺术的发展,同时也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特色的艺术文化。
随着佛教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佛教绘画艺术也开始影响到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发展和创作。
总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绘画艺术具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和深远的影响。
它为中国的艺术发展开启了新的方向和风格,同时也为世界艺术史展现了中国独特的艺术文化。
虽然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绘画艺术存在一些瑕疵和问题,但它仍然是中国艺术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时期和一种艺术形式。
莫高窟壁画现状调查记录方法的思考

莫高窟壁画现状调查记录方法的思考莫高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佛教艺术遗址之一,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
莫高窟是一个由492个洞窟和数千幅壁画组成的庞大的艺术宝库,反映了从4世纪至14世纪的佛教艺术发展历程。
这些壁画对于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历史和文化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然而,由于复杂的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莫高窟的壁画存在着严重的损坏和腐蚀现象。
因此,对莫高窟壁画进行现状调查是非常必要的。
一、现状调查的目的莫高窟壁画现状调查的目的是为了了解壁画的保存状况,以便为后续的保护和修复工作提供依据。
具体来说,现状调查应包括以下内容:1.壁画的损坏情况:包括颜色脱落、裂纹、褪色、剥落等情况。
2.壁画受到的环境影响:包括湿度、温度、光照、空气污染等因素对壁画的影响。
3.壁画的历史修复情况:包括历史上的修复情况、修复材料、修复效果等情况。
4.壁画的文化价值:包括壁画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等方面的评估。
二、现状调查的方法1.目视检查法目视检查法是最基本的现状调查方法,它可以直接观察壁画的表面状况。
这种方法需要专业的壁画专家进行检查,对壁画的损坏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和描述。
2.摄影法摄影法是现状调查的另一种重要方法。
通过对壁画进行拍照,可以记录下壁画的各种细节,包括颜色、线条、形状、质感等方面的信息。
摄影法不仅可以提供详细的记录,而且可以用于后续的研究和修复工作。
3.红外线检测法红外线检测法是一种非接触式的现状调查方法,可以检测壁画的内部结构和材料组成。
这种方法可以揭示壁画的隐藏信息,例如修复痕迹、绘画技法、颜料成分等。
红外线检测法需要专业的仪器设备和技术人员进行操作。
4.化学分析法化学分析法是一种用于分析壁画颜料成分的方法。
通过对壁画颜料进行化学分析,可以确定颜料的成分和特性,从而为后续的修复工作提供重要的参考。
三、现状调查的注意事项1.保护壁画在进行现状调查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保护壁画。
壁画是非常脆弱的,容易受到物理损坏和化学污染。
现当代壁画艺术创作现状分析与研究

现当代壁画艺术创作现状分析与研究前言壁画艺术是人类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中国古代,壁画艺术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墓葬壁画、寺庙壁画、宫殿壁画等都代表着我国古代艺术的最高成就。
但是,在当代社会,壁画艺术也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艺术形式趋向于多元化,面临着不少挑战。
本文将尝试从现当代壁画艺术创作现状的角度进行分析和研究,以期对现当代壁画艺术的发展有所启示。
现当代壁画艺术在美学上的特点现当代壁画艺术的美学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自由性现当代壁画艺术的自由性非常强,它可以在绘画语言、题材、风格等方面都有很大的自由度。
现当代壁画艺术的创作方法和技巧也很多样化,从传统的绘画技法到数字技术等等都可以运用。
艺术家可以很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追求跨越时空的艺术贡献。
观念性现当代壁画艺术是一个十分观念性的艺术形式。
在现当代壁画创作中,艺术家的思想和观念往往比技艺和材料更重要。
现当代壁画艺术的观念性表现在其对历史、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关注,其表达方式也更趋向于思想性和哲学性。
时代感现当代壁画艺术与当代社会联系紧密,它对社会问题和时代现象都有着深刻的关注和反映。
现代艺术家也通过壁画创作来表达自己对时代和社会的观察和理解,并将它们传达给观众。
现当代壁画艺术的创作现状分析地位不断上升在近年来的发展中,现当代壁画艺术的地位得到了不断提高。
众多现代化城市拥有了更好的生活条件和人文环境,同时增强了民众的审美意识和文化素质,对艺术的投入也越来越高。
参与人数逐年增多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艺术家加入了现当代壁画艺术的创作中,他们有着新鲜的创意和更多元化的表现方式。
众多画家、视觉传达设计师、建筑师和文化策划者等也参与了现当代壁画艺术的创作和策划工作中。
发展逐渐成熟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改进和社会各行各业的求新心态,壁画艺术在技艺、材料、创意、表现方式等方面都进行了创新,从而让现当代壁画艺术发展逐渐趋近成熟。
现当代壁画艺术的发展趋势以个性为创作方向现当代壁画艺术创作应该走个性化路线,秉持着独特、有思想、有灵魂的创作理念。
关于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分析

关于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影响分析作者:曹昱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14年第12期摘要:我国的绘画艺术有着比较悠久的历史,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也逐渐的融合了其它的一些元素。
自从佛教传入我国之后,对我国的绘画艺术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两千年以来,我国的绘画艺术佛教得到了相携的发展。
现就佛教对我国的绘画艺术带来的影响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希望能通过此次的研究对这一领域的研究有所裨益。
关键词:佛教;绘画艺术;影响佛教从东汉时期传入我国,并逐渐的和我国的绘画艺术相融合,从而进一步的促进了我国的绘画艺术的进步和发展。
在早起的佛教对我国的绘画艺术的影响只在于服务作用上有着体现,但经过不断的发展已经在思想上发生了转变,对其进行研究有着理论促进意义。
一、佛教对中国绘画艺术影响体现分析佛教是外来宗教文化,但对我国的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在我国的绘画艺术方面体现的比较明显,尤其是对中国绘画的人物画有着深远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在创造观念以及表现技法和题材、风格流派这几个方面比较的突出。
首先对我国的绘画创造观念的影响,它和我国本土的绘画相互得到了融合,使之成为新的创造绘画的观念;另外就是绘画的表现技法上的影响,在佛教的绘画过程中比较的重视凹凸法的应用,这样就显得有浮雕一样的艺术效果,在我国的唐朝工笔画就是对佛教壁画色彩的运用方式进行了借鉴,从而才变得华丽不俗气;再者就是在绘画的题材方面更加的多样化以及世俗化,风格流派也变得多种多样,有着独特的绘画风格[1]。
这些方面的影响使得我国的绘画艺术有了很大程度上的进步,两者的相互融合和影响在时间的推移中更显得深化。
二、中国绘画和佛教的关系融合及发展影响在我国的南北朝时期,佛教是被统治者所利用,中国的佛教化过程也是我国的绘画佛教化的过程,在当时的关于佛教题材的绘画已经占据了整个花坛,在艺术创作方面也是将佛教题材作为是主要的创作内容,从而才为后人留下了诸多的艺术珍品。
在这一过程中,也是佛教传入的初期,我国的绘画作品以及画家均是在佛教的影响下进行的创作,在佛教的理念当中,对人生的看法是苦难的,现实有着其自身的悲惨性,所以在绘画的过程中对对色彩均有着悲剧性的方式来描绘,对现世进行否定,所以在《萨垂本生图》等画作的表述上都有着比较血腥的意味,从而来折射出对现世的否定。
敦煌的壁艺术与佛教传播

敦煌的壁艺术与佛教传播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世界重要的历史遗产之一。
莫高窟壁画不仅在艺术上具有独特价值,更在佛教传播、文化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从壁艺术的特点、佛教传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壁艺术的特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巧而闻名于世。
首先,敦煌壁画具有多样性。
在不同洞窟中,我们可以看到来自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风格的壁画,既有贵族寺庙的宏伟盛景,也有平民居所的日常生活场景。
其次,敦煌壁画贴近生活,给人以亲切感。
无论是佛教故事、民间传说还是历史事件,都以形象生动的画面展现,使人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再次,敦煌壁画注重细节的表现,注重人物形象的刻画。
无论是佛陀的慈悲面容,还是战马奔腾的姿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动感。
二、佛教传播的影响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既是一种艺术表达,更是佛教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佛教思想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首先,壁画以图像的形式展现佛教故事,使人们更容易理解佛教的教义和禅意。
学者们通过解读壁画中的内容和符号,对佛教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和传播。
其次,壁画同时又是信仰的表达。
佛教徒可以通过观看壁画,加深对佛陀和菩萨的崇敬和信仰。
再次,壁画所蕴含的智慧和信仰也对后来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无论是中国绘画艺术还是西方文艺复兴,都可以找到敦煌壁画的影子。
三、壁艺术与文化交流敦煌莫高窟作为一个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壁画不仅独具艺术特色,还具有文化多元性。
在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丝绸之路沿线的多个文化元素的交融。
例如,壁画中的服饰、建筑等,既有中国传统元素,也有中亚和西亚的影响。
这种文化交融不仅在艺术上展现,还对各类文化学科研究和人类文明交流有着重要意义。
壁画中的敦煌音乐、舞蹈等也成为了中亚和西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敦煌壁画的保护与传承敦煌壁画所蕴含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因此对其保护与传承极为重要。
首先,科学规范的保护方法是保护壁画的关键。
中国寺观壁画展示设计研究

中国寺观壁画展示设计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中国寺观壁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文化的多元交流,中国寺观壁画展示设计也逐渐成为学术和实践领域的热点问题。
研究中国寺观壁画展示设计的背景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中国寺观壁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的重要形式,在表现中国古代宗教信仰、历史文化、生活风俗等方面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
通过对中国寺观壁画的展示设计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人们对中国传统艺术的认知和理解。
随着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游客文化消费的增长,中国寺观壁画展示设计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如何通过科学合理的展示设计手段,提升寺观壁画的展示效果,吸引更多游客参观和体验,成为了当前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寺观壁画展示设计研究在传承传统文化、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游客体验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发展价值。
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寺观壁画展示设计,可以为相关行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推动中国寺观壁画展示设计在传统与现代交融中的创新发展。
1.2 研究目的中国寺观壁画展示设计研究的目的主要在于深入探讨中国寺庙和观音殿壁画展示的设计原则和方法,旨在提高寺观壁画展示的质量和效果,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具体来说,研究目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研究中国寺庙壁画的历史和特点,总结其展示的特点和规律,为后续的设计提供参考;分析中国寺观壁画展示设计的现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改进和创新提供依据;探讨中国寺观壁画展示设计的要素,包括色彩、构图、灯光等因素,探索如何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探讨不同寺庙和观音殿的展示设计特点,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提出改进和创新的思路,促进中国寺观壁画展示设计的发展,为传承与创新提供新的路径和思路。
1.3 研究意义中国寺观壁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对中国寺观壁画展示设计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还能够推动中国寺庙文化的保护和传播。
我国现代壁画艺术面临的挑战及创新分析

我国现代壁画艺术面临的挑战及创新分析作者:杨会俊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16年第02期【摘要】从敦煌莫高窟到汾阳五岳庙,从稷山青龙寺到街头涂鸦,从古至今,壁画在我国及世界的绘画艺术中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我国的壁画历史由来已久,早已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
随着各类思想文化的传播,我国壁画有了巨大的发展,近年来,地铁、机场、街道等都有了现代壁画的身影,我国的壁画艺术有了更加多元化的发展。
本文简要分析了我国现代壁画艺术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如何实现我国壁画艺术的现代化发展创新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分析。
【关键词】现代壁画艺术;挑战;创新【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与经济都有了显著的进步,社会文化环境变得更加开放与宽松,人们对于精神文化艺术的需求也是日益提升。
壁画艺术有着十分丰富的艺术形式及内容,绘画风格更是多种多样,因此,受到了人们的广泛推崇。
现代壁画艺术的发展,促进了我国传统壁画艺术的创新,但由于国外文化艺术的渗透,我国的现代壁画艺术出现了许多的发展问题,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我国壁画艺术的健康发展,给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一、我国现代壁画艺术面临的挑战现阶段,我国的壁画艺术发展势头极佳,但是由于其行业内部艺术家及学者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壁画艺术市场又十分混乱,所以现代壁画艺术的发展质量仍较为不足。
总结分析,我国现代壁画艺术的发展中主要面临着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创新型设计模式的缺失普通的绘画艺术大多是凭借艺术家自身思想及创作意识来进行的艺术行为。
但是壁画艺术的创作主题、材料及艺术形式大多有委托人进行规范,因此,委托人的思想及意愿对于壁画创作的质量有着极大的影响。
而由于壁画创作中需要考虑委托人的意愿及要求,这就要求了壁画艺术家们一方面需要满足壁画艺术的大众化的、创新化,另一方面又必须满足委托人的主观需求,所以其创作思维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加之我国的美学教育普遍偏低,因此,委托人自身的艺术修养较为不足,而且大多带有自身的艺术喜好,而委托人大多是政府或建筑物主人,因此其对于壁画的要求多是具备一定的装饰性与通俗性,难以对壁画艺术家的创作进行全面主观的欣赏,使得壁画艺术创作丢失了应有的文化性与艺术性。
托林寺壁画调研报告

托林寺壁画调研报告托林寺壁画调研报告摘要:本报告对托林寺的壁画进行了调研和研究,主要围绕壁画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展开,深入分析了托林寺壁画在佛教文化传承和艺术价值方面的重要意义。
研究发现,托林寺壁画不仅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而且融合了多种艺术风格,展现了佛教文化的独特魅力。
1. 引言托林寺坐落于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是著名的佛教寺庙之一。
托林寺的壁画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佛教文化的发展和西藏的艺术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调研旨在深入了解托林寺壁画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揭示其在佛教文化传承和艺术价值方面的重要意义。
2. 调查方法本次调研采用了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对于托林寺的历史文献进行了梳理和分析,了解其建造和壁画创作的历史背景。
其次,深入托林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和研究其壁画的艺术表现形式和风格特点。
3. 历史背景托林寺建于七世纪,是藏传佛教的祖庭之一。
由于西藏在历史上是佛教的中心地区,托林寺作为佛教学问和文化的重要场所,成为了佛教艺术的重要集中地之一。
壁画是托林寺的重要装饰元素,也是佛教教义和传统文化的艺术表达方式。
4. 艺术风格托林寺的壁画融合了各种艺术风格,如印度、尼泊尔和中国的影响等。
其特点包括鲜明的色彩、细致的线条和精湛的构图。
在绘画中,托林寺的壁画以佛教教义和佛教传承为主题,表现了佛教信仰和人生哲学。
此外,壁画还描绘了佛教故事和传说,以及藏传佛教高僧和学者的形象。
5. 文化内涵托林寺壁画反映了佛教文化的丰富内涵,彰显了佛教教义的智慧和美学价值。
通过壁画,人们能够感受到佛教教义的指导作用和对生活意义的思索。
此外,壁画还具有教化作用,能够通过视觉艺术语言向人们传递佛教的理念和价值观念。
6. 艺术价值托林寺的壁画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珍贵遗产,同时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其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精湛的绘画技巧,使其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托林寺的壁画在美学上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其细腻的线条和鲜艳的色彩令人叹为观止。
寺院壁画调研报告

寺院壁画调研报告寺院壁画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为了深入了解寺院壁画的现状和发展动向,本文进行了一次调研,并撰写了以下报告。
一、调研目的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寺院壁画的历史背景、艺术表现形式以及现状和发展趋势,以期对寺院壁画艺术有更系统和全面的认识。
二、调研方法1. 文献资料调研:通过查阅相关书籍和专业杂志,收集寺院壁画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起源、流派和发展历程。
2. 实地调研:我们前往了本市多家寺庙,观赏了其壁画,同时与一些相关艺术家和专家进行了交流,了解他们对寺院壁画的看法和创作经验。
三、调研结果1. 寺院壁画的历史背景:寺院壁画起源于古代印度,最早用于佛教传播和宣扬佛法。
后来传入中国,并结合了中国的传统绘画技法和文化特色,逐渐形成独特风格。
2. 艺术表现形式:寺院壁画以人物形象为主要表现对象,通过绘制佛陀、菩萨、罗汉等圣贤形象,描绘了佛经故事和佛教的核心思想。
同时也有以山水和花鸟为主题的寺院壁画。
3. 现状和发展趋势:目前,寺院壁画在中国的寺庙中仍然得到广泛应用和发展。
一方面,传统壁画在一些著名寺庙中得到保护和修复,以保留其历史价值;另一方面,一些新寺庙也开始尝试创作新风格的寺院壁画,以更好地传达佛教思想和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四、调研得出的结论寺院壁画是佛教艺术的精华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传达了佛教的核心思想,还承载了历史的记忆和文化的积淀。
在现代社会,寺院壁画不仅在寺庙中得到保护和传承,也得到了新形态的创作和发展。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寺院壁画在其内容和表现形式上也需要与时俱进,吸引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
五、建议1. 加强研究与保护:相关部门可以加强对寺院壁画的研究与保护工作,对具有历史价值的壁画进行修复和保存,同时加强对壁画艺术的研究,推动其发展与创新。
2. 加强创作与传承:寺庙可以积极鼓励艺术家创作新颖的寺院壁画作品,吸引更多人对佛教艺术的关注;同时,加强对寺院壁画技法和传统艺术的传承,确保其发展的可持续性。
我国壁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壁画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作者简介:曾雪瑶(1989-),女,长江大学艺术学院美术系壁画专业,学生,研究方向:壁画。
摘要:壁画是环境艺术,是营造当代大环境的文化形,它展示了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08年北京奥运会和10年上海世博会都出现了许多中国壁画的应用和展览。
当代壁画作为公共艺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社会需求达到了空前的兴盛状态。
近些年来,我国现在壁画正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在艺术形式、表现手法、创作技巧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本文浅谈了我国壁画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关键词:壁画;民族文化;素质;创新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1-0000-01一、壁画的概述(一)壁画的定义壁画,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
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
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壁画是最古老的绘画形式之一,埃及、印度、巴比伦保存了不少古代壁画,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壁画创作十分繁荣,产生了许多著名的作品。
我国自周代以来,历代宫室乃至墓室都有饰以壁画的制度;随着宗教信仰的兴盛,又广泛应用于寺观、石窟,例如敦煌莫高窟、芮城永乐宫,至今大量保存着著名的佛教壁画和道教壁画遗迹。
(二)壁画的分类现在的壁画包括了四个种类:一是画完直接张贴在墙上的画,有些是机器印刷的(像市面上装饰行普遍用的就是这种),有的是画家手画的,画在某种材质上,高档点比如丝绸,金箔之类,画完直接张贴在墙上,普遍称为手工画;二是通过画工直接画在墙上面的,也有人叫手工画,和前面第一种的里面的一个小类有点像,只不过它的载体是墙,没有通过其它介质,只不过这样的画耐久度色彩鲜艳度等就不如第一种来的久,所以现在普及的范围也不广;三是通过机器雕刻,用不同颜色的彩纸刻出各各不同的形状,组合成图案,这种基本统称墙贴;四是通过绘制或者印刷出画心,然后用木条或者木板绷起,或者直接在木板上作画,而后直接挂墙上的,也称装饰画。
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中国南传佛教壁画在民族教育中的作用

民族文化传承的基石——中国南传佛教壁画在民族教育中的
作用
伍琼华
【期刊名称】《思想战线》
【年(卷),期】2007(033)006
【摘要】南传佛教壁画是东南亚佛教文化圈里重要的外显文化之一,也是对贝叶经中所载典籍、历史、文学故事等内容的一种艺术化的解读和教育传播方式.它在云南的本土化和民族化,使其长期以来影响着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意识形态,并成为民族历史、民族关系、民族传统工艺、民族生态观、民族伦理道德教育等内容的重要载体;又因其国际性地位,还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冲突中起着缓和乃至化解的功能.
【总页数】8页(P74-81)
【作者】伍琼华
【作者单位】云南民族大学,民族研究所,云南,昆明,65003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5
【相关文献】
1.民族教育应担当起民族文化传承重任 [J], 周国茂
2.中国民族教育研究10年回顾与展望——中央民族大学校长、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常务副理事长哈经雄教授在“第三届全国民族教育理论与管理研讨会”开幕
式上的讲话 [J], 无
3.第三届全国民族教育理论与管理研讨会总结——中国少数民族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教育研究所所长、《民族教育研究》杂志主编滕星副教授在闭幕式上的讲话 [J], 无
4.民族教育在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作用——以北京邮电大学民族教育学院为例 [J], 特木尔巴根
5.浅论中国书法、绘画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中的作用 [J], 刘婷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论壁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论壁画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内容摘要:壁画在中国是最古老的艺术,代表着一个国家历史时期的高度成就,随着历史的变迁它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从衰落到逐渐复兴的阶段。
文章主要就壁画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
关键词:壁画艺术价值艺德立法保护壁画艺术作为美术诸多表现形式的一种,是目前所能发现的人类最古老的艺术。
壁画是最直接跟国民经济、国家文明盛衰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艺术。
乱世出诗人,文学家——“穷苦而后工”,但乱世不会有壁画家。
国家强盛,经济蓬勃发展,社会建筑环境大幅度改善,才有对壁画的需求;国家动乱不安、贫困落后,民众生活艰苦,壁画就失去了生存空间。
中国盛唐时期壁画兴盛,宋明以后壁画走向衰退。
到了清末,中国只有佛道寺庙中还有一些少量的壁画,只落到了一种工匠们的“营生活计”的水平。
一、壁画面临的危机有许多人对壁画的认识仅仅局限在只在墙上作画。
其实,壁画是泛指与建筑空间相结合的视觉艺术综合的领域,是一切绘画手段都可以涉足的领域。
可以用油画、粉彩画、丙烯画、重彩画法、湿壁画法、浮雕、高浮雕等种种传统技法的结合。
还可以用喷、涂、现代化机械手段如金属中的切割、焊接等等新的绘画技法。
长久以来,壁画追求的是恒久性,要与建筑固定的永远结合在一起,但现在社会因生活节奏变快,建筑环境功能也与时俱进的在不断改变,跟古代不一样,不是寺庙的、宗教的、皇家的——要千秋万代传下去;也不是墓室的,永埋在地下,寄望于永垂不朽。
现在人们的生活观念变了,原有的那些壁画,可能会因建筑环境功能的改变而不时宜了,比如变成商场以后,就会随时空的功能需求而产生新的变化,一些壁画作品被拆除,换作一些无定期的广告。
种种的因素给壁画带来了不利影响,究竟是哪些原因是有使壁画面临着危机呢?首先,人们对壁画艺术价值认识的不足。
在市场建设过程中或是艺术家与大众审美情趣不符,都会造成壁画的损毁与流失,使一些有价值的壁画被摧毁。
其次,艺术家的“艺德”。
壁画艺术的产生是业主与艺术家在不断的磨合的过程中,达到共识的情况下,才产生的作品。
传统壁画问题分析报告

传统壁画问题分析报告传统壁画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内涵。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传统壁画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传统壁画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传统壁画问题之一是技艺传承困难。
由于传统壁画的技艺独特和复杂,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然而,传统壁画的传承面临着许多困难,包括人才匮乏、传统师傅资源减少等。
很多传统壁画技艺已经失传,导致传统壁画的发展受到限制。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传统壁画技艺的教育和培养。
一方面,要加大对传统壁画师傅的培养力度,通过开设专门的培训课程和推出相关政策,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参与到传统壁画技艺的研究和实践中。
另一方面,要注重传统壁画技艺的教育传承,在学校和社区等场所开展相关的教学活动,传承和弘扬传统壁画的技艺。
传统壁画问题之二是市场需求不足。
由于传统壁画在现代社会的应用受到限制,市场需求相对较小。
一些传统壁画师傅面临着生计困难,导致他们失去了从事传统壁画的动力。
与此同时,由于现代艺术形式的冲击,一些人对传统壁画的兴趣逐渐减少。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创新传统壁画的应用形式,拓宽市场需求。
传统壁画可以结合现代科技手段,如数字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吸引更多人的兴趣和关注。
同时,要加强对传统壁画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其在社会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培养更多的传统壁画爱好者和消费者。
传统壁画问题之三是保护和维修困难。
由于传统壁画的保存需要特殊的环境和条件,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壁画面临着自然老化和破坏的风险。
然而,由于资金、技术和专业人员不足,传统壁画的保护和维修工作存在一定的困难。
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传统壁画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一方面,要增加对传统壁画保护的投入,提供必要的资金和设备支持,建立专门的传统壁画保护机构和专业团队。
另一方面,要加强对传统壁画修复技术的研究和培养,提高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平和修复能力。
傣族南传佛教壁画“活态”发展的对策与途径

傣族南传佛教壁画“活态”发展的对策与途径
安佳
【期刊名称】《艺术设计研究》
【年(卷),期】2015(000)003
【摘要】傣族南传佛教壁画是一种“活态”艺术。
在当下,佛寺修缮兴建使许多
具有历史和文化价值的壁画消失。
傣族本土画工的缺失,在使模仿境外现代壁画样式成为一种时尚的同时,也让壁画创作中的本土因素或传统样式变得式微。
而宗教活动中商业化或消费式的倾向,不仅导致神圣的诵经、赕佛等宗教仪式变得世俗化,也使相关的壁画绘制沾上了功利主义的色彩。
如何解决壁画的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问题,如何使傣族南传佛教壁画能够可持续性地健康发展,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探讨了相关的对策与途径。
【总页数】6页(P20-25)
【作者】安佳
【作者单位】北京服装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196.2
【相关文献】
1.西双版纳南传佛教教育与傣族文化发展 [J], 刘晓巍
2.傣族南传佛教壁画“活态”发展的对策与途径 [J], 安佳;
3.景谷傣族南传佛教的传播发展和经文系统初探 [J], 周寒丽;李莲
4.傣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政策实践及对策建议——以云南省西双版纳州勐腊县曼龙代傣族特色村寨建设为例 [J], 宋雪峰;
5.当代中国南传佛教现状、对策及发展战略(下) [J], 郑筱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南传佛教壁画的现状分析
壁画是宗教活动中的重要赕品,是信众虔诚敬佛心理和宗教情感的产物,下面是搜集的一篇探究南传佛寺壁画现状的,欢迎阅读查看。
前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边疆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宗教政策的进一步落实,以“赕佛”为中心
的南传佛教活动,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对佛寺的翻修或新建上。
时至今日,西双版纳、德宏一带的佛寺几乎都进行了大规模的翻修或新建。
这一过程无疑对佛寺壁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重大影响。
在对诸多南传佛教壁画的考察中,均能看到这样的情况:许多原有的壁画被涂盖或重画,一些年代较远、艺术水平较高的作品被新的壁画所替代;新的壁画在表现形式、技法
和工艺材料等方面发生了很大的变异;传统的矿物色颜料逐渐被广告色、油画色、丙烯颜
料所代替。
虽然画面新了,色彩鲜亮了,但从艺术品质来看,许多壁画偏于媚俗、水平不高,失去了传统壁画中质朴、稚拙、自然、率真的特色。
虽然就装饰美化佛寺、增加宗教场所气氛而言,这样的壁画一样能得到群众的接受和认可,但从文化和民族绘画特质的角度看,失去了许多优秀的作品,使人感到可惜。
如同画家高金龙所说:“由于时代和社会的变迁,傣族佛寺壁画的继续发展逐渐停止。
并且以难以想象的速度消亡,甚至你都来不及为它扼腕叹息。
”
一、佛寺壁画保护与发展的尴尬
在面对佛寺壁画的保护与传承问题上,文化部门大多是从历史和遗产的视角,希望能多保存一些古旧寺庙和壁画,即便修缮也应注重修旧如旧,尽量保存原有的风貌。
但是,作为佛寺使用的主体的僧人和广大信徒,却较少会从历史和文化的视角来考虑问题,他们更希望将佛寺修缮一新,或建造更大、更漂亮的佛寺。
事实上,随着边疆地区经济的繁荣和生活的富裕,其生存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当地居民改善生活居住环境的愿望十分强烈。
如景洪市的曼景兰,改革开放初期还是美丽的傣寨,竹楼映衬在大榕树、棕榈树、黑心树、香蕉树及稻田鱼水池中,在外人眼里别有洞天。
但城市化进程使其过去的木构杆栏式民居建筑变成了砖混建筑。
又如勐海县城周边及勐遮镇、大勐龙镇的诸多村寨中的民居也大都如此,原来灰黑色平板瓦构成的屋顶,皆被红、橙、赭、蓝等色彩鲜艳的筒瓦所替代。
过去院子的围墙是篱笆或仙人掌等构成的生态植物墙,现在变成了与内地并无差异的砖砌院墙。
橄榄坝傣族村寨,因为被作为西双版纳的重点旅游区,为了供游人参观体验,才保留一些傣族的竹楼。
与之相比,佛寺作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场所,自然也是被重建的重点。
以勐海县勐遮乡为例,几乎所有村寨里的佛寺,都是推倒式的重新修建。
如勐遮县的曼宰龙佛寺也新建了主殿,旁边的僧房由于壁画所具有的历史和文化价值,被州文物局颁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而得以存留下来(图1)。
对此,从寺里的僧人到村里的管理者及村民都不以为然,他们
认为寺庙太陈旧,完全应推倒重建。
这种现状一方面是他们对古旧遗迹所具有的历史文化价值认识不足,同时也缘于在佛寺修建上的一种攀比心理。
认为旧寺庙丢人,会使本村人颜面扫地。
南传佛教宣扬善恶因果报应说,主张以“赕佛”积个人的善行,修行来世。
不管家境如何,无论贫贱还是富有,只有多“赕”才会有福。
如果村民的住房都盖得新而漂亮,佛寺却
陈旧不堪,势必反映出该村民众对佛的不敬。
而佛寺建得好,自然也是大家虔诚“赕佛”的
一种体现。
在这样的心理支配下,壁画的保护与传承很难用文化或艺术尺度来把控,除了极少数艺术价值较高的壁画可以依据文物法进行保护外,其他也只能顺其自然。
二、本土画工的缺失与壁画“外来化”倾向
从国内南传佛教壁画的历史考察看,新中国成立前,壁画的绘制者中虽然没有进入过美术学院学习的专业画家,但各个村寨都有民间画工,专门从事佛寺修缮和壁画绘制活动。
老百姓很尊敬这些艺人,称他们为“萨拉典”,即画师。
然而,由于“文革”时期的宗教活动受
到禁止,僧人被迫纷纷还俗,致使佛寺和大量的壁画被毁,本土画工也严重断层。
据统计,20世纪60年代从事壁画绘制的傣族画工到今天已屈指可数。
西双版纳州
的傣族画工刀署明是当时擅长绘画的代表人物之一。
刀署明目前已60余岁,是勐海县景
龙村人,11岁入佛寺当小和尚,15岁开始学习绘画,24岁时他还俗回村务农,同时从
事民族工艺品制作和傣族佛寺壁画绘制。
1958年10月,勐海县文化馆根据刀署明的特长,将他吸收到县文化馆专门从事美术工作。
1980年起,他带领多名徒弟为勐海县一带
塑佛像多座,并绘制了大量的壁画和金水图案。
杨八是德宏地区较为知名的民间艺术家,据说他的代表作布画《公郎巴体》,画一妇女化装外出寻夫,后得仙人帮助而出征获胜,终得复仇的故事,表达了错综复杂的情节,是绘画作品中的精品。
可惜这些壁画作品现今已不得见。
因而,目前的现状是,一方面,过去水平较高的画工少之又少;另一方面,新
的自学成才的画工也寥寥无几。
这样的情况使得国内佛寺壁画绘制不得不依赖于信奉南传佛教的泰缅画师及其“粉本”.
从诸多寺庙的考察中不难发现,目前的壁画绘制主要有四种途径:第一,直接聘请缅、泰等境外的画师绘制。
这种情况一般在较富裕的地区盛行,特别是一些重要的佛寺多选择这种途径(图2);第二,有一些绘画基础的僧人和还俗的村民,依照外来的样式进行绘制,
或者参考一些资料并依自己的想法进行绘制(图3);第三,请受过高等院校美术教育、具有
良好绘画功底的专业画家,依照国外样本进行的临摹绘制;第四,各种“赕”的布画、幡画,多为傣族业余绘画爱好者绘制,水平参差不齐。
壁画的形式风格在当下盛行对外来现代壁画样式的模仿是一种无奈之举。
虽然模仿行为可解决一时之急,但长此以往,不仅会使具有本土特色和民族风格的壁画传统被消解;
同时,也导致有本土特色的、水平较高的画工继续缺失,不利于我国南传佛教壁画的良性发展。
三、佛寺功能的世俗化与壁画创作心态的变化
壁画是宗教活动中的重要赕品,是信众虔诚敬佛心理和宗教情感的产物。
南传佛教认为,以个人的纯洁劳动进行准备的赕品才是至上的赕品。
因此,从专门的壁画画师,到具有一定佛画基础的还俗僧人或民间艺人,再到制作纸扎、幡画(包括剪纸、刺绣)的信众,
自古以来都怀着虔诚的敬佛之心来进行“赕品”的制作。
这种具有明确宗教信仰的艺术创作
活动,几百年来一直保持着平和有序的运作。
然而在今天,南传佛教本身经历了一个由被动转化为主动求变的过程,其中变化最大的方面就是在原来傣族宗教世俗化的基础上,又急剧加速了这种世俗化的程度。
例如,神圣的佛殿更加走向世俗人间,变得更加宽容、更加富有人情味,对信众投射更多人性的关爱。
而佛教作为信众精神文化的支柱,人们不仅对物质方面的欲求更加强烈,这种结果使人们对赕佛及其仪式投入更大的消费;同时由于
商业文化的影响,在“赕佛”消费中,世俗文化也成为宗教活动的重要内容,如在赕佛仪式
中增强娱乐性、趣味性等。
从“赕佛”消费为特征的各种仪式上,可以看出神圣与世俗的交
融已达到空前,南传佛教的神圣与现今的世俗交织在一起,促使佛寺功能发生明显变化。
佛寺的这种变化在壁画绘制中也有所反映。
如在不少佛寺壁画中都开始注意签姓留名。
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作者自己画完后的签名;另一种是出资人所“赕”壁画要留下其名。
按
理说在寺庙里绘制壁画或出资人请人画的“赕”画,都是一种“赕佛”行为,是一种敬佛、积
公德、做善事的好事,不留名在过去是一种共识或习俗。
然而,现今的签名留姓,反映出宗教活动世俗化的一些特点:前者如同画家要留名签字盖章,体现出个人的价值;后者表
示由自己出资出钱绘制,以体现某种功利意识。
当然,傣族佛寺的修建和壁画的绘制,历来都不是政府出资,而主要靠信众捐资。
“赕”佛捐资绘制壁画也是傣族的惯例,如表现不同的故事情节时,画工会将墙面分成若干
块或分成大小不等的格子,并计算出每一大小面积所需的费用,谁出资画了这一面积,那么画师就会在这幅画的下角写上出资者的名字和所“赕”的钱数。
某种意义上看,这种出于
全体村民的捐资“赕”画行为,是一种傣族集体意识的反映,也是无可非议的。
不过,由于
功利思想的影响,目前一些富裕的村民表现出强烈的个人意识,他们以自己或家庭的名义来“赕”画,有的地方甚至出现由个人捐资修建主殿或整座寺庙并留下大名以彰显个人功德
的情况。
此情形使佛寺修建和壁画绘制罩染上了一层浓重的功利色彩,这对傣族社会所形成的和谐融洽、淳朴善良的民风和人人平等的人际关系是不利的。
结语
在商业大潮特别是佛寺功能极度世俗化的影响下,绘制壁画的画工无疑也会受到现实的影响,在意识上染上某种功利的色彩。
那么,作为凝结和传递着历史记忆、情感、经验和智慧,作为构成南传佛教文化和信徒精神家园重要组成部分的壁画,又会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和情状中得以绘制,这也是我国南传佛教壁画发展所将面临的问题。
:
[1]高金龙。
谈傣族佛寺壁画[J].美术丛刊,1984(2)。
[2]岩峰。
傣族文化大观[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1999.
[3]安佳。
傣族佛寺壁画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
[4]田玉玲。
“赕”与傣族南传佛教艺术关系解构[J].思想战线,2009(5)。
[5]龚锐。
圣俗之间--西双版纳傣族赕佛世俗化的人类学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