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莫高窟壁画佛教形象的演变
浅析唐代敦煌佛教石窟壁画
浅析唐代敦煌佛教石窟壁画【摘要】唐代石窟壁画是敦煌石窟艺术的精华,而敦煌石窟绘画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本文对唐代敦煌石窟从唐代敦煌佛教石窟绘画发展脉络、主要题材、艺术特点三个方面进行了一定角度的阐述和分析。
论文关键词:唐代,敦煌,石窟,壁画,佛教一、唐代敦煌佛教石窟绘画发展脉络莫高窟绘画发展脉络主要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初唐和盛唐,在这一时期敦煌为中央政府控制。
第二阶段为中唐时期,敦煌为吐蕃占领。
第三阶段为晚唐时期,敦煌为张议潮统治。
这三个阶段在石窟形制、壁画内容、形式及技法上都有独特表现。
第一个阶段初唐与盛唐。
初唐石窟较突出的第九十六窟位于莫高窟中段南侧,窟内是高达三十五米的弥勒大佛。
这尊大佛是武则天登基的证圣元年建造的。
洞窟外面当时建造了三层窟檐,后几经改造,现存的窟檐有九层,是民国时期建成的,后经修复,当地人称之为九层楼。
九层楼高大雄伟,是莫高窟最高的建筑,成为了莫高窟的标志。
初唐壁画人物造型方正圆润,肩部丰润微削,腰部微扭,风姿挺然,在庄严的形象中已经出现了轻微的动态。
如敦煌壁画中最富特色的飞天,生动灵活,缠绕手臂的飘带流畅轻盈。
人物造型的比例也较之前协调,姿态更为生动,并且改变了以往建筑物向舞台道具那样草率的摆布。
盛唐时期敦煌开窟近百个。
窟型以西壁开龛的覆斗形顶窟为主要形制,也有少量其他形式。
例如第一三零窟是通顶大佛窟,东壁上部有两层明窗;第一四八窟是拱形长方形的大型卧佛洞窟;第三十九和第四十四窟的窟型还是前部“人”字披顶、后部平顶,保留有中心柱的旧样式。
第二个阶段中唐时期,莫高窟开窟五十多个,规模有初唐和盛唐时期大,但壁画的内容增加了许多,一个石窟之内经变少则五六种多则十几种。
布局方面也有创新,上部分绘两三幅经变画,下部分以屏风画的形式画出经变的各品内容,结构上比以前的壁画严密紧凑了。
经变内容,除沿用初唐盛唐流行的以外,还增加了不少新的内容,如金刚经变、报恩经变、华严经变、劳度叉斗圣变、天请问经变、楞伽经变、金光明经变等等,反映了当时佛教不拘泥于一宗一派兼容并蓄的特点。
敦煌莫高窟艺术
敦煌莫高窟艺术敦煌莫高窟是中国著名的佛教石窟寺庙之一,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25公里处的鸣沙山下,始建于北魏晚期的十六国时期,兴建时间跨越了大约一千多年。
敦煌莫高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佛教文化内涵而闻名于世。
一、艺术特色敦煌莫高窟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壁画、彩塑和佛像三个方面。
1.壁画敦煌莫高窟的壁画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多样,反映了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历程。
壁画主要分布在窟室的壁面、顶棚和门板上,包括佛像、佛经故事、世俗人物、风景等多种主题。
这些壁画既呈现出鲜明的浓墨重彩,又体现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工笔细腻。
尤其是莫高窟第17窟(东次南窟)和第96窟(北朝窟)上的壁画,被誉为“东壁画,西莫窟”。
2.彩塑敦煌莫高窟中的彩塑主要包括石雕和泥塑两种形式。
石雕彩塑雕刻精细,形象逼真,代表作品有铜檐彩塑、木雕彩塑等。
泥塑作品则主要表现在佛像的装饰和胸怀上,以泥质软腻、线条流畅为特征。
3.佛像敦煌莫高窟中的佛像造型不一,大致可以分为阿育王式、北方风格和狮子东铃式等。
这些佛像以庄严肃穆、神态和谐为特点,显示了佛教信仰的力量和崇高。
其中最著名的是高耸于第96窟中的拔仙像,被誉为“石窟之王”。
二、艺术意义敦煌莫高窟艺术不仅有重要的艺术价值,还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
1.艺术价值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艺术技法上。
壁画的色彩明亮鲜艳,表现了中国古代绘画的独特魅力;彩塑的雕刻工艺精湛,展示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佛像的造型庄严肃穆,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卓越境界。
这些艺术特点都使得敦煌莫高窟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2.文化意义敦煌莫高窟所蕴含的佛教文化、艺术和历史信息丰富多样,对于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宗教和艺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研究莫高窟的壁画、彩塑和佛像,我们可以了解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探究宗教与社会的关系,感受古代艺术的魅力。
历史文化中国敦煌莫高窟
历史文化中国敦煌莫高窟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酒泉市敦煌市境内,是中国著名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下面将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的历史、文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历史渊源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起初是为了保护丝绸之路上的旅行者而修建的。
随着佛教的传入,更多的洞窟和壁画开始出现。
到了唐代,敦煌莫高窟进入了黄金时期,壁画数量庞大,内容丰富多样。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敦煌莫高窟逐渐被遗忘,直到20世纪初才重新被发现并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
二、文化丰富敦煌莫高窟以其丰富多样的壁画和雕塑而著称。
这些艺术作品以佛教题材为主题,展现了佛教信仰和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色彩鲜艳,线条流畅,表现了古代中国绘画的高超技艺。
此外,莫高窟还保存有大量的经书、研究文献和历史资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和艺术史具有重要价值。
三、艺术风格独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具有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同时也吸收了西域文化和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
这种独特的艺术风格使得敦煌莫高窟成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表情丰富多样,衣饰华丽。
不仅展现了古代中国社会的面貌,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与西域的文化交流和融合。
四、对中国的影响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为研究中国古代绘画、雕塑和文化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和实物。
其次,敦煌莫高窟的壁画艺术在艺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激发了许多艺术家的灵感。
无论是绘画的技法还是题材的选择,都对后世的艺术创作产生了重要的启示作用。
最后,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代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促进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
五、保护与传承敦煌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备受重视。
中国政府对莫高窟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和保护工作,确保其艺术珍品能够留存至今。
同时,敦煌莫高窟也积极开展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工作,举办展览、学术研讨会等活动,向世人展示中国古代艺术的魅力。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
从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看佛教艺术中国化佛教自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就开始与中国的文化相融合,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艺术作为佛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中国得到了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古代佛教绘画作为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展现了佛教艺术中国化的历史演变过程。
通过对我国古代佛教绘画风格的演变的考察,可以更清晰地看出佛教艺术在中国融合的独特之处,以及佛教艺术中国化的表现形式。
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绘画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程。
在这一时期,受佛教艺术印度风格的影响,中国佛教绘画呈现出了较为直接的印度风格特征。
绘画中的佛像造型多以印度梵天形象为主,线条细腻、姿态优雅,呈现出印度风格的特点。
南北朝时期的云岗石窟中的壁画,其佛像造型清新简练,表现出典型的印度风格。
这一时期的佛教绘画主要是模仿印度的佛教艺术,还未形成中国独特的艺术特色,还未实现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其后,隋唐时期,中国佛教绘画开始逐步迈向中国化的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受到佛教本土化的影响,中国佛教绘画开始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呈现出了独特的中国化风格。
唐代的云冈石窟中的佛教绘画,明显地体现了中国佛教绘画开始走向中国化的特征。
云冈石窟中的大型浮雕佛像,具有中国传统雕塑的特点,形象庄重、线条简练,呈现出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韵味。
这一时期的佛教绘画已经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开始形成了中国独特的艺术风格,实现了佛教艺术的中国化。
佛教绘画的中国化历程也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中国佛教绘画在实现中国化过程中,不仅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特点,更是在不断创新中寻求发展,最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传统绘画艺术。
这个历史经验为我们在今天的艺术创作、文化交流中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需要在借鉴外来文化的不断弘扬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实现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展现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舞台上的独特魅力和影响力。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
唐代敦煌壁画中的佛教艺术风格解读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珍品之一,它反映了唐代佛教艺术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发展和演变。
它是对唐代佛教文化和社会形态的一种重要见证,同时也代表了当时文化和艺术的最高成就。
一、基本特征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形式多样,题材广泛,内容深刻。
其中,唐代敦煌壁画是其代表之一。
唐代敦煌壁画的基本特征如下:1. 大量使用金色和银色唐代敦煌壁画常常使用金色和银色来描绘突出部分,例如佛的鬃毛、轮廓等。
这种用色方法突显了佛教壁画的神圣和纯洁。
2. 重视意象唐代敦煌壁画强调寓意和象征,除了描述佛教故事和场景外,还通过图案和符号来表达佛的意义和理论,如八相、十福、四谛等。
这种表现方式增强了佛教壁画的教化、感染力和道德作用。
3. 用“畸人”形象表现佛教意象唐代敦煌壁画与其他佛教艺术形式的一个显著特征是突出了“畸人”形象。
此类形象主要指的是像人一样的凡夫,与佛法相对立的生命。
这种表现方式提醒人们必须托福于佛法才能化解生活中各种困扰。
二、审美价值唐代敦煌壁画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它可以展现出艺术的美学原则和审美观念:1. 以美感为核心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注重画面平衡和美感,通过线、色、形的协调来营造优美的视觉效果。
其中,金色和银色的震撼性和光泽度是塑造唐代敦煌壁画特有艺术氛围的重要手段。
2. 高度的绘画技巧唐代敦煌壁画强调人物形象的清晰和表情的真实,通过细腻的线条和色彩对比来形象地表现出佛教故事中的角色,例如佛、菩萨、罗汉、阎王等,使画面更加生动。
3. 重视文化传承唐代敦煌壁画的图案和符号兼备着佛教的经典文化和传统艺术的特征,传达了一种文化的哲学和人文思想。
此类表现方式有助于推广佛教文化和传统文化,强化文化自信,激发人们的文化认同。
三、艺术价值唐代敦煌壁画是宗教信仰和艺术作品的融合,具有十分重要的艺术价值:1. 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敦煌壁画是中国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是中国延续至今的唯一留存的唐代壁画,为研究唐代佛教文化、历史和社会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敦煌莫高窟壁画论文(2)
敦煌莫高窟壁画论文(2)摘要: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美术在中国盛行,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随着时代和社会崇尚的变异而具有变化,本文试以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为例,浅析莫高窟佛教壁画在不同历史时期形象的演变,从而重新品读敦煌。
关键词:莫高窟;佛教壁画;形象特征;影响因素;演变一、前言敦煌从西汉起即为东西方交流的重镇,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
“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及时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和交流造就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殿堂,敦煌佛教壁画艺术,是敦煌艺术的主要方面和最为丰富的内容,是中西绘画融合的典范,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就这样凝固在石窟内的壁画上,并通过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创作,不断演绎着历史的变迁,书写了一部敦煌壁画佛教形象演变的艺术史。
二、莫高窟佛教壁画不同时期的佛教形象特征(一)第一时期——西域风情东汉、三国、西晋是我国佛教的初传时期。
由于这一时期佛教传播的范围不广,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也不清晰,佛神不分,信仰水平较为低下,因此这一时期的佛像普遍形象模糊。
十六国及北魏前期,佛像画则有了一定的改观,如佛像面相丰圆,神情庄重而恬淡,在衣冠服饰上,保留着西域和印度、波斯的样式,呈现出明显的西域风格。
(二)第二时期——秀骨清象北魏晚期与西魏,尤其是西魏,由于统治者阶层文化追求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以及中原地区道教神仙思想的流行,这一时期的形象特征有所不同。
造型上,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特别注重加强爽朗明快、生机勃勃的意趣,最终形成了面貌清癯、眉目阔朗、潇洒飘逸的“秀骨清象”。
画中的大部分形象,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如褒衣博带式的服装,面部以色块晕染双颊的中原汉式表现手法,以及体态潇洒、运动感很强的飞天等。
北周时期,由于地方政权与西域交好,出现了一些新形象和新特点。
如在造型方面,由中原式秀骨清象与西域式丰圆脸型相结合产生了“面短而艳”的新形象;人物精神面貌方面,淳朴庄静与潇洒飘逸相结合,产生了温婉娴雅、更富裕生活气息的新形象。
从敦煌莫高窟看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
从敦煌莫高窟看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世界上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也是中国古代佛教艺术发展演变的重要见证。
莫高窟以其雄伟壮丽的佛像和绚丽多彩的壁画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艺术风格和文化内涵等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
一、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的建造可追溯到4世纪末,当时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随着佛教的传播,莫高窟也逐渐兴起。
初期的莫高窟主要以石窟为主,后来逐渐发展成为石窟和壁画相结合的形式。
不论是石窟还是壁画,都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融合过程。
二、艺术风格1.雕塑艺术敦煌莫高窟的佛像雕塑以壁龛中的主尊佛为主,主尊佛通常占据整个龛位,并且多半为弥勒佛。
这些佛像造型庄严肃穆,线条流畅,面部表情慈祥,给人以一种内心的安宁感。
此外,莫高窟中还出现了许多辅佛、菩萨和护法神的雕像,各个形态各异,独具特色。
2.壁画艺术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壁龛和走廊为主,绘画内容丰富多样,包括佛教故事、佛教经典、神话传说等。
莫高窟的壁画风格多样,可以分为前期、中期和后期三个阶段。
前期的壁画风格受到印度佛教艺术的影响,线条简练,色彩鲜艳。
中期的壁画主题更加广泛,绘画技法更加成熟,兼具写实和艺术创作的特点。
后期的壁画则更加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和情感表达,具有浓郁的中国文化特色。
三、文化内涵敦煌莫高窟的佛教艺术不仅仅是艺术本身,更融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莫高窟中大量的佛教故事、经典和神话传说反映了佛教信仰的内容,象征着人们对幸福和解脱的追求。
其次,莫高窟中的艺术作品还蕴含着佛教哲学的思想,如因果报应、轮回转世等。
此外,敦煌莫高窟的艺术作品也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
通过对各个时期的壁画进行研究,可以了解到当时社会的风貌和人们的生活方式,为历史研究提供了有价值的资料。
总结:通过对敦煌莫高窟的探讨,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发展演变。
莫高窟佛教壁画文化解读
莫高窟佛教壁画文化解读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世界上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佛教艺术瑰宝之一。
莫高窟壁画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学者的关注。
本文将从艺术风格、宗教信仰、历史背景等多个方面解读莫高窟佛教壁画的文化价值。
一、艺术风格莫高窟的壁画艺术风格独树一帜,融合了印度、希腊、伊朗等多种文化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原佛教艺术风格。
莫高窟的壁画采用传统中国绘画的技法,如轮廓线条的处理和山水背景的表现,同时又吸收了西亚和中亚地区传统绘画的特点,如人物的描绘和色彩的运用。
在莫高窟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艺术对中国传统绘画的影响,它们以细腻的线条勾勒出人物的神情和衣纹,同时又凸显了佛教的宗教意蕴。
莫高窟壁画的艺术表现力极强,无论是人物形象的刻画还是背景的描绘,都展现了佛教信仰对艺术的深刻影响。
二、宗教信仰莫高窟佛教壁画的创作始于4世纪,成为了中国佛教艺术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佛教信仰自东汉以来逐渐传入中国,在莫高窟的壁画中可以看到佛教故事和佛教经典的描绘。
佛教以觉悟、慈悲和智慧为核心价值观,莫高窟的壁画通过形象的描绘和寓意的表达,传达了佛教的精髓和信仰内涵。
壁画中常常可以看到佛陀的形象,他们端坐在莲花宝座上,面带微笑,给人以宁静和平和的感觉。
此外,壁画中还出现了众多的佛教神明和佛教故事,如观音菩萨、文殊菩萨等,它们的形象和寓意都与佛教的教义息息相关。
三、历史背景莫高窟的壁画创作始于魏晋时期,历时数百年,并在唐朝达到鼎盛。
莫高窟所处的敦煌是古代中国西北重要的文化交流中心,曾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
莫高窟的壁画承载了中国古代文化与西方文化的交融与融合,是中国古代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体现。
莫高窟的壁画以其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服饰、建筑等,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经济和文化的状况,对后世的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此外,莫高窟的壁画还记录了中国佛教在历史上的发展过程,对研究佛教的起源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研究莫高窟维摩诘经变对《维摩诘经》的文化选择与时代解读
敦煌莫高窟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研究莫高窟维摩诘经变对《维摩诘经》的文化选择与时代解读在敦煌莫高窟中,维摩诘经变是一组非常重要的壁画之一。
这组壁画在图像和文本方面都非常独特,是研究敦煌莫高窟以及佛教艺术和文化的重要材料。
本文将通过对莫高窟维摩诘经变的研究,探讨该组壁画对《维摩诘经》的文化选择与时代解读。
一、《维摩诘经》的文化选择《维摩诘经》是佛教经典中的重要经文,其文化影响力和历史地位已经得到广泛认可。
在敦煌莫高窟中,维摩诘经变反映了敦煌佛教壁画中维摩诘经思想的发展和演变。
从该组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不同版本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当时西域佛教传播的情况,也反映了佛教不断改变和发展的特点。
以“大悲遮像品”为例,这个故事讲述了一个老夫子砍伐树木,不幸误伤一只众生,后来他获得了阿弥陀佛的救赎。
在莫高窟的维摩诘经变中,这个故事出现了不同的版本,包括一个更简单的版本和一个更复杂的版本。
这些不同的版本反映了不同时间和地区的佛教文化选择和传播。
此外,在莫高窟中,有一些从外部文化传入的元素也被纳入了维摩诘经变之中。
比如,在一幅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东方突厥人站在一个类似于佛教建筑的结构前。
这个场景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这个场景中,佛教建筑与东突厥文化相互交织,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当时异文化中的传播和融合。
二、时代解读莫高窟壁画的创作时间大约在5世纪至14世纪之间。
在这样长的时间跨度中,莫高窟承载了许多历史和文化的信息。
对于维摩诘经变这一组壁画来说,它反映了佛教文化在这个时间段内的演变和变化。
在莫高窟维摩诘经变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文化的发展从初期纯正佛教到佛教与其他文化相互渗透,到最终的本土化。
这一过程可以从维摩诘经变中的不同版本和艺术表现形式中看到。
例如“朱那本缚魔品”,在不同的时间段内,这一故事出现了不同的版本。
早期版本中,缚魔者年轻英俊,形象华丽;而在后期版本中,缚魔者则呈现出一种更精神、更内敛的形象。
这种变化反映了佛教文化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追求。
敦煌莫高窟的解释
敦煌莫高窟的解释敦煌莫高窟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被誉为世界艺术宝库,它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中国佛教文化的重要遗址之一。
这些石窟精美的壁画和雕塑作品,不仅展示了古代艺术的卓越成就,也蕴含着佛教文化的深邃内涵。
首先,我们来探讨一下敦煌莫高窟的历史背景。
这些石窟始建于十六国时期,主要集中在唐朝和五代十国时期。
在这段时期,敦煌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也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之一。
佛教的传播和发展给了创作壁画和雕塑的契机,许多寺庙和宫殿在这个时期出现,而莫高窟就是其中之一。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莫高窟的艺术特点。
这些石窟内的壁画和雕塑作品,形象生动、色彩鲜艳,风格独特。
壁画内容以佛教故事、佛像和菩萨形象为主题,描绘了佛教的思想和教义。
雕塑作品则包括了佛像、菩萨、龙、神等多种形象,每一件作品都展示了古代艺术家的精湛技艺和创作才华。
此外,敦煌莫高窟的保护工作也备受关注。
因为长期的风沙侵蚀和人为破坏,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面临着严重的保护问题。
为了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政府和专家们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修复受损的壁画、限制游客数量、加强监管等。
这些努力旨在将敦煌莫高窟的珍贵艺术遗产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欣赏到这些宝贵的艺术和文化。
最后,我们来思考一下敦煌莫高窟对我们的影响。
莫高窟不仅是我国古代艺术的瑰宝,也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欣赏莫高窟的壁画和雕塑,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艺术的发展历程和风格特点。
同时,莫高窟也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学习和理解其中蕴含的佛教思想,我们可以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和人文关怀。
总的来说,敦煌莫高窟是一座博大精深的艺术宝库,它不仅代表了古代艺术的巅峰成就,也承载着佛教文化的深厚内涵。
通过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我国古代艺术的魅力,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灵感,为我们的现代文化发展做出贡献。
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探究和分析
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探究和分析摘要:佛教故事是佛教艺术最早的形式之一,它出现的时间早于佛教绘画、经变绘画、供养人绘画。
公元前3世纪,在古印度的巴尔胡塔和桑植塔上雕刻了许多本生佛教绘画。
这一时期还没有出现过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像,由于内容丰富、寓言生动、通俗易懂、生活情趣浓郁,佛教绘画故事最能被世俗理解和接受。
佛教历史形象已成为佛教徒向僧侣和群众宣讲教义的工具,几乎所有的佛教石窟和寺庙都雕刻着佛教历史形象。
本文主要对敦煌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作一个深刻的研究和分析。
关键词:佛教故事;敦煌莫高窟;宣讲教义引言以莫高窟为主体的敦煌画作中主要描写佛教绘画故事,莫高窟中的佛教故事壁画多数是来自印度的佛教传播故事绘画(释迦牟尼传记故事)、本生故事绘画(萨垂那舍身饲虎)、因缘故事绘画(小沙弥守戒自杀因缘)、瑞像故事绘画(菩提树的故事)和经变故事绘画,并且还有大量的历史绘画图记录了历史发生事件(张骞出使西域),经变故事绘画百分之百是由中国人创造的,是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它把深奥晦涩的佛经转换成了绘画表达方式,让其变的通俗易懂并且好看,对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1.敦煌佛教故事壁画的类别历史上的佛教绘画是以佛经作品为基础的,佛经作品众多,佛教著作中有数百个故事,佛经内容非常丰富,所以佛教故事壁画的内容也丰富多彩【1】。
根据佛经故事的内容和性质,敦煌石窟中的佛教故事绘画,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类型:佛传故事绘画--佛传故事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生平的故事和传说,而在佛教经文中,佛教故事是以释迦牟尼生平故事为题材的绘画故事,这些故事被人们神化,并用宗教色彩加以装饰来讲述释迦牟尼的生平故事【1】。
佛教的教徒们经过多个时代的变迁,把很多古印度和东南亚那些有趣并且有意义的神话故事和一些民间的传说故事用在释迦牟尼的身上,让人相信的历史记载现在很少了,所以佛经里面的故事主要就是以释迦牟尼为主角来讲述的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集。
敦煌莫高窟文化解读
敦煌莫高窟文化解读敦煌莫高窟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伟的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
这座石窟群于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之间,由佛教徒在悬崖峭壁上凿刻而成。
在这些洞窟中,有数量众多的雕刻、壁画,以及经卷等文物,展现了丰富的莫高窟文化。
本文将对敦煌莫高窟文化进行解读,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一独特的艺术遗产。
一、佛教文化的传播善于传播佛教的名家们在莫高窟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壁画和雕塑。
这些作品描绘了佛陀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佛教教义中的重要概念,如般若、因果律等。
莫高窟的佛教艺术作品融合了印度、波斯、中亚等地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敦煌风格,对后来的中国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绘画艺术的瑰宝莫高窟的壁画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壁画描绘了佛教的故事、人物、仪式等,以及当时社会各个阶层的风俗、农耕、舞蹈等。
这些绘画采用了鲜艳的颜料,通过精细的线条和层次感,展现了强烈的动感与视觉冲击力。
壁画中的人物形象生动而富有表情,让人仿佛能够感受到当时的生活场景。
三、文化交流的见证在莫高窟中发现了许多关于北魏、北周、隋唐、五代等时期的文物,这些文物与当时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
例如,莫高窟中的一些壁画描绘了外国商队的形象,这反映了当时丝绸之路的繁荣。
同时,莫高窟内的经卷和书法作品也表明了佛教文化在东西方文化传播中的重要作用。
四、宗教信仰与社会生活莫高窟中的艺术作品展示了佛教信仰对当时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
壁画中经常出现的佛教仪式和法事场景,描绘了信众们虔诚的礼拜、诵经的场景,以及对佛教教义的思考和探索。
这些作品不仅展现了人们的宗教情感,还反映了佛教对社会生活的规范和指导作用。
结语通过对敦煌莫高窟文化的解读,我们能够更全面地了解这一千年古老的艺术遗产。
莫高窟的艺术作品展示了佛教文化的传播,揭示了莫高窟在东西方文化交流中扮演的重要角色。
同时,这些作品也让我们深入了解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
敦煌莫高窟文化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艺术的卓越,更在于其所承载的历史与文化的厚重。
敦煌莫高窟壁中的宗教与信仰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敦煌莫高窟壁中的宗教与信仰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敦煌莫高窟壁中的宗教与信仰: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个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遗址。
数千年来,这个地方成为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融合的重要场所。
在这个文章中,我们将探索敦煌莫高窟壁中所展现的宗教与信仰,并讨论佛教文化在这里的传播和融合。
一、壁画中的宗教与信仰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这些壁画反映了佛教的故事、信仰和仪式。
其中最著名的是《佛祖敕请洒净佛妙七宝灯》、《转法轮图》和《六字真言图》等。
这些壁画通过精致的技艺和细腻的表现力,生动地展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和佛陀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充满宗教和信仰的世界。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敦煌莫高窟壁画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佛教文化的载体。
在古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原地区扎根。
然而,正是在敦煌莫高窟这个宜居的绿洲中,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文化元素的融合,体现了两个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文化融合的象征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艺术和当地文化的交融。
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汉族文化、石窟艺术和民间信仰的影响。
例如,壁画中经常出现的飞天和仙人形象,传达了人们对超越尘世的追求。
同时,壁画中还有大量的背景绘制了当地的自然风景,如山水、植物以及动物等,体现了佛教与当地环境的融合。
四、佛教文化的影响敦煌莫高窟不仅仅是佛教文化的宝库,也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绘制和保护,使得人们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得以深化。
同时,这些壁画也成为学者们研究佛教传播和中国艺术史的重要依据。
此外,敦煌莫高窟的石窟艺术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交流也起到了重要的见证作用。
五、保护和传承作为中国和世界遗产,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文物保护、加强科学研究和推广宣传等。
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例分析佛教绘画本土化的过程
以敦煌莫高窟壁画为例分析佛教绘画本土化的过程摘要:从佛教的传入到在中国的发展、繁荣,经历了各个时期的起伏变化。
作为佛教研究的重要依据,敦煌莫高窟的佛教壁画见证了佛教的演变,是这个千年宗教的一个缩影。
同时,不同时期的壁画也记录着佛教绘画本土化的进程。
关键词:敦煌莫高窟、壁画、佛教绘画莫高窟,位于甘肃省敦煌市东南25千米处,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
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东汉明帝时,明帝永平十年,蔡愔赴西域访求佛法返国,邀得佛僧来华,并以白马驮回佛像及经卷。
其后明帝在洛阳兴建了中国早期的佛寺白马寺,作供奉佛像及佛法之用。
佛教之初应在两汉之间,约公元一世纪左右。
在敦煌莫高窟,最能反映敦煌佛教发展变化的,是不同时期的莫高窟壁画和雕塑。
神圣佛窟时期公元303年—580年,佛教传入中国初期。
此期的壁画则偏重将佛理概念具体化、情节化、通俗化,以利在人群中传播,让人们礼拜与观像中,接受教化,增进理解,引发情感共鸣,坚定对佛教的信仰。
说明此期佛的“神圣”性质。
其风格,可大致归纳为三点:其一,是反映敦煌人们的心态,以佛家的“忍让”、“牺牲”、与“好善乐施”,唤起人们的良知;其二,是反映敦煌人们的气度和文化,以西部民族固有的、近乎于原始的野性、粗朴、求实、狂放与佛、道、儒三家的理性规范、玄想、清虚、伦理道德相融合;其三,在艺术风格上,是西部风格、印度风格、希腊风格与中国内陆艺术风格汇合而成的一种新型的敦煌独有的佛教艺术风格的雏型,其特点是飞腾动荡、雄浑质朴、神秘超脱。
人佛共窟时期隋朝建立到吐蕃于唐玄宗天宝最后一年。
这个时期,中国逐渐演变为当时世界上经济、政治、文化最繁荣、先进、发达的帝国。
这时期的佛教绘画在敦煌此期壁画中,都表现出来了。
从魏晋南北朝时期石窟壁画题材的演变看佛教美术的本土化过程
魏 晋南 北 朝 是 我 国历 史 上 一个 十 分 特 殊 的 时期 ,历 经 汉代 二百 多年 的稳 定 繁 荣 ,中 国陷 入空 前分 裂 动荡 的 局面 。但这 一 时 期 的文化 艺术 却 得 到了长 足 的 发展 ,其 最 主要 的 动 因是 佛教 东传 和 中国历 史上 的第 一 次 民族 大 融合 。佛 教 是东 汉 时期 从 印度 经 阿 富汗 又通 过西 域 传入 中 国 内地 的 ,作 为佛 教艺 术 重要 载 体 的石窟 寺 艺术 ,它 伴 随 着 佛 教 的 东传 路 线 经 新 疆 到敦 煌 , 穿过 河 西 走 廊 ,最 终 到达 中原 。这 一传 播过 程 也就 是 佛教 艺术 不 断 中 国化 的 过 程 。在 石 窟 寺 艺 术 中 石 窟 壁 画 因 具有 装饰 建筑 、营 造 宗 教氛 围、解 析 佛教 教义 的功用 而 被大 量 绘制 ,为佛 教在 中国 的传 播发 展 起着 重 要作 用 。现存 魏 晋 南北 朝 时期 的石 窟 壁 画 ,主要 分 布在 新 疆 、甘 肃 ,有 克孜 尔石 窟 壁 画 、敦煌 石窟 壁 画 、炳 灵 寺石 窟壁 画 、麦 积 山石 窟壁 画 等 ,大 量 的文化 遗 存 为我 们探 究 其本 土 化演 变 提供 了丰 富的研 究 史料 。其 内容 的丰 富 、题 材 的多变 、构 思 的 自由使 我 们 能 从 多 个 角度 把握 其本 土化 的轨 迹 ,探 究 其 演 变 趋 势。 龟 兹作 为佛 教 传入 的 第一 站 ,最 先 感知 外 来文 化 的冲 击 。佛 教 壁画 属 于纯 粹 的新 生事 物 ,绘 制 者对 其教 义 、 内容 、题 材 等完 全 陌生 ,诸 多 佛教 绘 画要 素又 有 严格 的 描绘 程 式 ,传统 经 验 没有 用武 之 地 ,拿 来主 义便 是 最有 效 可行 的 方法 ,此 时 壁 画呈 现 出浓 厚 的笈 多 艺术 及犍 陀 罗艺 术特 征 ,但 从 克孜 尔 石窟 壁 画后 期风 格 的变 化 中 ,我们 可 以感 知 在外 来 文化 的冲 击 面前 ,克孜 尔 石窟 壁 画并 没有 全 盘抄 袭 ,而 是 很快 地将 龟 兹地 区 的 西域 民族 特 点融 入 进 古印度 佛 教 艺术 风格 中,创 作 出一 种 中 印融合 的新形 式 ,带 有 强烈 的 中亚 艺术 气 息 ,充 分展 现 出早 期佛 教 美术 特 征 。这 一话 域 艺术 样式 作 为一 种全 新 的 文化 养分 又 开始 对敦 煌 莫 高窟 壁 画产 生 直 接 影 响 。在敦 煌 随着 时 间的 推移 ,当地 的文 化 、 审美 心 理又 逐 步 渗 透其 中,本 土 的特 征 开始 显现 ,随之 而来 又 会诞 生 一种 新 的 敦 煌 艺术 样式 ,它 随佛 教 的东传 路 线 向 中原地 区 进行 辐 射 ,并 反 过 来 去影 响先 前 的西 域文 化 , 正是 中华 民族文 化 具有 的 包容 性 , 对 外 来文 化进 行有 针 对性 和 选择 性 的吸 收 ,并 不 断产 生 新 的文 化 艺 术形 式 ,才 最 终形 成真 正意 义上 的 多元 性 中国文 化 。 现 就这 一 时期 石窟 壁 画 的 内容题 材 的 演变 为例 来 阐述 其 本土
敦煌莫高窟壁中的人物形象研究佛教思想与艺术的融合
敦煌莫高窟壁中的人物形象研究佛教思想与艺术的融合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之一,其壁画以其丰富的人物形象而闻名于世。
这些精美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佛教思想与艺术的独特融合,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艺术享受,同时也对佛教信仰和文化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对敦煌莫高窟壁中的人物形象进行研究,探讨其中蕴含的佛教思想与艺术的融合关系。
一、敦煌莫高窟概述1. 起源和历史背景敦煌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是一处由千余个洞窟组成的佛教艺术宝库。
始建于4世纪晚期,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金元等时期的修建与扩展,持续时间长达千余年。
2. 艺术风格和内容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以佛教题材为主要内容,绘制了佛教经典故事、佛教神佛形象、僧侣和信众等人物形象。
壁画风格多样,有简洁明快的线条描绘,也有繁复细致的彩绘。
这些画面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体现了佛教思想与艺术的融合。
二、佛教思想在人物形象中的表现1. 佛教教义与佛陀形象敦煌莫高窟中的佛陀形象是最常见的人物形象之一。
佛陀形象通常以青铜肌肤、穹隆头、半闭双目、左肩露出亵衣等特征来描绘。
这些形象展现了佛教教义中的慈悲、智慧、超脱尘世的特点。
2. 佛教故事与众生形象敦煌莫高窟中的壁画描绘了许多佛教故事,其中涉及到了各种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有僧侣、信众、凡夫俗子等,通过他们的形象,诠释了佛教教义中的因果报应、生死轮回、修行救度等重要概念。
三、艺术与佛教思想的融合1. 符号意义的运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经常运用一些特殊的符号,如莲花、宝塔、声音之轮等。
这些符号在佛教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通过其在壁画中的运用,使得艺术形象得以超越物象本身,具有更深层次的意义。
2. 表现手法的多样性敦煌莫高窟的壁画采用了丰富多样的表现手法,如线描、彩绘、浮雕等。
这些不同的手法使得人物形象具有了更加立体的表现,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观赏价值。
四、敦煌莫高窟对佛教思想和艺术的影响1. 佛教的传播与弘扬敦煌莫高窟作为佛教艺术宝库,承载着丰富的佛教思想和文化遗产。
关于敦煌莫高窟的故事和传说
关于敦煌莫高窟的故事和传说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宝库之一,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宝库之一。
这里保存着大量的佛教壁画、彩塑和经卷,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珍品。
敦煌莫高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366年,当时,敦煌地区是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各种文化交流在这里发生。
佛教也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敦煌成为佛教文化的中心之一。
为了纪念佛教的传播和发展,当时的皇帝下令在敦煌的崖壁上开凿佛像和佛经,这就是敦煌莫高窟的起源。
据传说,敦煌莫高窟的开凿是由一位名叫摩诃迦叶的印度僧人发起的。
摩诃迦叶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弟子之一,他曾经到过中国传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做出了巨大贡献。
摩诃迦叶在敦煌地区传教时,发现这里的人们对佛教非常热情,于是他决定在这里建造一座佛教艺术宝库,以纪念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
摩诃迦叶在敦煌莫高窟的开凿过程中遇到了很多困难,但他始终坚持下去,最终完成了这座佛教艺术宝库。
据说,摩诃迦叶在开凿过程中还遇到了一只神秘的白鹤,这只白鹤一直陪伴着他,给他带来了好运和祝福。
因此,敦煌莫高窟也被称为“白鹤洞”。
敦煌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它们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反映了佛教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这些壁画和彩塑
中的佛像、菩萨、天王等形象,都是佛教文化的重要代表,它们传达了佛教的教义和精神,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它的历史和传说让人们更加珍视和保护这里的文化遗产。
今天,敦煌莫高窟已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参观,感受佛教文化的魅力。
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基本介绍
莫高窟飞天壁画的基本介绍在古代佛教没传来之时,因道家崇尚自然,所以很少为了刻像毁山裂石,而在中国的飞天多画在墓室壁画中,象征着墓室主人的灵魂能羽化升天。
墓葬中和羽人一起出现的还有各类神仙。
战国甚至更早期墓葬中就有升仙场景,东汉以后随着神仙思想和早期道教的传播更为流行。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道教交流融合。
在佛教初传不久的魏晋南北朝时,曾经把壁画中的飞仙亦称为飞天,是飞天、飞仙不分。
后业随着佛教在中国的深入发展,佛教的飞天、道教的飞仙在艺术形象上互相融合。
敦煌飞天指的就是画在敦煌石窟中的飞神,后来成为中国独有的敦煌壁画艺术的一个专用名词。
敦煌飞天从艺术形象上说,它不是一种文化的艺术形象,而是多种文化的复合体。
飞天的故乡虽在印度,但敦煌飞天却是印度文化、西域文化、中原文化共同孕育成的。
它是印度佛教天人和中国道教羽人、西域飞天和中原飞天长期交流、事融合为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飞天。
它是不长翅膀不生羽毛、没有圆光、借助云而不依靠云,主要凭借飘逸的衣裙、飞舞的彩带而凌空翱翔的飞天。
敦煌飞天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家最天才的创作,是世界美术史上的一个奇迹。
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洞窟创建同时出现,从十六国开始,历经十个朝代,历时千余年,直到元代末期,随着敦煌石窟的建成而消逝。
在这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由于朝代的更替,政权的转移,经济的发展繁荣,中西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历史情况的变化,飞天的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
一千余年间的敦煌飞天形成了具有特色的演变发展的历史。
其演变史同整个敦煌艺术发展史大体一致,分为四个阶段。
佛教中飞天是乾闼婆和紧那罗。
乾闼婆的任务是在佛国里散发香气,为佛献花、供宝,栖身于花丛,飞翔于天宫。
紧那罗的任务是在佛国里奏乐、歌舞,但不能飞翔于云霄。
后来,乾闼婆和紧那罗相混合,男女不分,职能不分,合为一体,变为飞天。
把早期在天宫奏乐的叫天宫伎乐,把后来持乐器歌舞的称飞天伎乐。
莫高窟从古至今见证千年历史的文化
莫高窟从古至今见证千年历史的文化莫高窟,这个坐落在河西走廊深处的千年古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璀璨明珠。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艺术的宝库,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内涵,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莫高窟的开凿始于前秦时期,最初只是一些简单的洞窟,供僧人修行。
随着佛教的传入和丝绸之路的繁荣,莫高窟逐渐成为一个重要的佛教艺术中心。
历经数代人的不断修建和完善,莫高窟的规模不断扩大,艺术水平不断提高。
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是中华民族艺术的瑰宝。
这些艺术作品,以其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内涵,向世人展示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莫高窟的壁画内容丰富,题材广泛,从佛教故事到民间传说,从历史事件到风土人情,无不囊括。
壁画的色彩鲜艳,线条流畅,人物形象生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莫高窟的彩塑造型生动,表情丰富,色彩绚丽,具有很强的立体感。
彩塑不仅反映了佛教艺术的特点,也体现了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成就。
莫高窟不仅是艺术的殿堂,也是一座历史的博物馆。
通过莫高窟的壁画和彩塑,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艺术观念等。
莫高窟的文化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莫高窟是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的最高峰,对东亚乃至世界佛教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莫高窟的壁画中,有很多反映丝绸之路上的商人和使节的形象,这表明莫高窟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莫高窟的壁画中,融合了汉族、少数民族以及中亚、印度等地的文化元素,体现了中华民族多元文化的特点。
莫高窟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工作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对莫高窟的保护力度,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游客数量、加强环境监测、开展科技保护等,以确保莫高窟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莫高窟作为中华文明的瑰宝,其价值是不可估量的。
我们应该倍加珍惜这片文化遗产,将其传承给后代。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本文以莫高窟为主题,从其诞生、发展、艺术价值、文化价值以及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莫高窟壁画佛教形象的演变
摘要:自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美术在中国盛行,它与中国本土文化相结合,随着时代和社会崇尚的变异而具有变化,本文试以敦煌莫高窟佛教壁画为例,浅析莫高窟佛教壁画在不同历史时期形象的演变,从而重新品读敦煌。
关键词:莫高窟;佛教壁画;形象特征;影响因素;演变
中图分类号:j21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9-0024-01
一、前言
敦煌从西汉起即为东西方交流的重镇,是古代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标。
“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中国和中亚及西方诸国的商业、文化交流得以发展,佛教和佛教艺术及时循此路线,经敦煌传入中国,经济与文化的繁荣和交流造就了一个多元化的文化殿堂,敦煌佛教壁画艺术,是敦煌艺术的主要方面和最为丰富的内容,是中西绘画融合的典范,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就这样凝固在石窟内的壁画上,并通过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的创作,不断演绎着历史的变迁,书写了一部敦煌壁画佛教形象演变的艺术史。
二、莫高窟佛教壁画不同时期的佛教形象特征
(一)第一时期——西域风情
东汉、三国、西晋是我国佛教的初传时期。
由于这一时期佛教传播的范围不广,人们对佛教的认识也不清晰,佛神不分,信仰水
平较为低下,因此这一时期的佛像普遍形象模糊。
十六国及北魏前期,佛像画则有了一定的改观,如佛像面相丰圆,神情庄重而恬淡,在衣冠服饰上,保留着西域和印度、波斯的样式,呈现出明显的西域风格。
(二)第二时期——秀骨清象
北魏晚期与西魏,尤其是西魏,由于统治者阶层文化追求和审美观念的不同,以及中原地区道教神仙思想的流行,这一时期的形象特征有所不同。
造型上,在继承传统绘画的变形手法,特别注重加强爽朗明快、生机勃勃的意趣,最终形成了面貌清癯、眉目阔朗、潇洒飘逸的“秀骨清象”。
画中的大部分形象,面貌有了很大改观,如褒衣博带式的服装,面部以色块晕染双颊的中原汉式表现手法,以及体态潇洒、运动感很强的飞天等。
北周时期,由于地方政权与西域交好,出现了一些新形象和新特点。
如在造型方面,由中原式秀骨清象与西域式丰圆脸型相结合产生了“面短而艳”的新形象;人物精神面貌方面,淳朴庄静与潇洒飘逸相结合,产生了温婉娴雅、更富裕生活气息的新形象。
(三)第三时期——丰腴华贵
隋唐时期,由于宗教服务于政治、伦常的儒家思想终于深入佛教,唐代的佛教作品中,一种温柔敦厚关心世事的神情笑貌和君君臣臣恪尽职守的统治秩序表现在了莫高窟佛教壁画上。
唐代前期壁画,“菩萨的面相有方额广颐型、条长丰满型,头束高窃,戴宝冠,
“素面如玉”、“长眉入器”均有丰满莹润的风貌。
更接近现实中真实的美女。
菩萨的姿态有多种:一种肢体修长亭亭玉立;另一种身姿扭曲“一波三折”如“s”型;在开元天宝时期,还出现了“丰胶腻体”、“曲眉丰颊”的杨贵妃型。
唐代后期的壁画,虽然出现了许多优秀的的作品,但总体的趋势是江河日下。
在佛像形象上,充分掌握了“骨法用笔”的奥秘,注意了骨与肉的结合,佛像面向多为统一的条丰型,菩萨摒除了扭妮的体态,出现了双腿直立、腰部微扭、自然和谐的姿态。
(四)第四时期——僵板世俗
唐以后,我国进入了封建社会的后期。
随着政治与经济的衰落,佛像艺术开始由盛而衰,步入了衰微期。
佛像艺术带着浓重的世俗审美特征迈上了世俗化发展的历程。
五代、两宋时期,佛像的面相或方或圆,或长圆,两腮鼓出,眼凸起,从额头到鼻梁处一般凹陷下去,呈一条明显的圆弧线,与当时现实中庶民面型十分接近。
白毫一般饰于两眉正中。
造像躯体肥胖,肌肉均显松弛,不如唐代键劲有力。
西夏、元代时期崇重藏传佛教。
佛像形象表现为:头顶平缓,肉髻高隆,额部宽平,五官端正,肩宽体壮,四肢粗硕,衣纹简洁,躯体光洁圆润,气势雄浑。
菩萨像特点是:形象媚妩,装饰繁缛,姿势优美,富于动感和肉感。
明清时期,佛教在明清诸帝的提倡下继续发展,大量寺庙得到
重修,出家僧人众多,世俗士庶奉佛者有增无减。
这时期佛像艺术体现明显的世俗化发展趋向,佛像面相宽平,体态丰臃,姿态停僵板,装饰繁琐,结构细腻,完全是一种世俗崇尚的富态和福相审美模式,失去了内在的精神力量。
三、结语
综观中国的佛教美术,它的发展演变,就是一部佛教中国化的历史,佛教美术的蓬勃发展,更多的是促进了中国古老文化的发展,滋润了中国的各种文化艺术,在佛教美术中除了敦煌壁画外,还有石窟艺术和佛教建筑,它们的发展同样也是佛教文化中国化的发展,敦煌壁画艺术以佛像艺术为切入口,融入了中国本土民族文化,在历经了数千年的风雨后,仍然具有其重要的艺术价值,并深深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绘画爱好者。
参考文献:
[1]王爱和.图说敦煌艺术.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
[2]敦煌研究院.敦煌.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年版.
[3]陈丽萍,王妍慧.中国石窟艺术.时代文艺出版社,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