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美术
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
魏晋南北朝佛教美术佛教美术按其类别,一般可以分为佛教壁画、佛教雕塑和佛教建筑三大类。
在佛教初萌的魏晋南北朝,这三种美术形式集中体现于佛教石窟艺术之中。
佛教壁画一、新疆石窟壁画新疆石窟颇多,著名的有东疆的柏孜克里克千佛洞、胜金口千佛洞,南疆著名的有克孜尔千佛洞、库木吐喇千佛洞等。
其中规模最大历史最早的当属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千佛洞,从其壁画的风格和题材来看当属4~8世纪的依存。
早、中期的壁画题材佛教本生故事。
画面构图简洁明快、类似铁线描勾勒的轮廓严谨而生动,画面中人物多为半裸。
画面色彩丰富,人物肌肤部分的渲染富有质感和体积感,所用颜色以蓝、白、绿、赭、灰等为主调,图中配以散花装饰,十分精彩。
这些绘画风格被成为“龟兹风格”。
二、敦煌壁画这一时期的敦煌壁画主要使北朝时的壁画,以讲述佛本生故事为主。
常见的有尸吡王本生、须达那本生等故事,宣扬自我牺牲、自我拯救生灵以修成正果的佛教思想。
敦煌254窟北魏壁画表现的是萨垂那太子本生故事。
为适应信徒的欣赏习惯,用本土民族的语言加以改造,使其具有浓郁的民族地域特色。
佛教壁画的表现手法是用细劲线条勾勒轮廓并用色彩晕染,用赭红色加散花图案装饰衬底,具有明显的“龟兹风格”。
敦煌249窟和285窟显示了西魏时期的壁画成就。
249石窟壁画绘于窟顶,采用了中国的传统神话与佛教神祉合并的形式,画面天空有白虎、玄武、雷神、十一首蛇身怪兽等,还有帝释天妃乘坐龙凤驾的云车。
用笔不多,却生动感人,其中。
云车的造型与《洛神赋图卷》中的造型很有几分相似之处。
佛教雕塑一、云冈石窟云冈石窟位于山西大同西郊15公里的武州山之南崖,开凿于北魏时期,根据开凿时间先后和风格变化,大致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期,昙曜五窟。
第二期文成帝死后至孝文帝太和十八年迁都洛阳前,为云冈石窟造像最鼎盛时期,开十几窟。
第三期,太和十七年迁都洛阳至公元526年,此间主要是小型石龛。
昙曜五窟,即16至20窟,规模宏伟,石窟约呈马蹄形,穹隆顶,前门有明窗,窟内主造像为三佛像,主佛造型最高大,顶天立地。
佛教美术对中国画色彩发展的影响
佛教美术对中国画色彩发展的影响众所周知,外来佛教不仅以教义广布中土,其美术样态也对中国绘画不断造成冲击,推动着中国画在色彩领域不断革新,最终化聚为东方意蕴的审美范式,进而辐射至亚洲其他文化区。
1汉代佛教东传初弘期的主动采撷之影响汉代绘画,因为前代诸帝王用以章饰典制,奖崇风教,本身早已根基深厚,如《画史会要》卷一有(明)朱谋垔记载(秦)始皇元年骞霄国献善画工———裔,能“含丹青以潄地,即成魑魅及诡怪羣物之象”,可见中国的写意泼彩、花鸟画等皆有久远文化的呼应。
汉代还有“阳望、樊育亦善画,尤善布色”[1]的记载。
但是彼时画家多被礼教所囿,中国画在佛教美术的冲击中才变得更丰富多姿。
时汉明帝(28~75年)派遣郎中蔡愔等出使大月氏,延请印度高僧竺法兰与迦叶摩腾来华,并建立白马寺作千乘万骑三匝绕塔图等寺庙壁画,“盛饰佛图,画迹甚妙,为四方式”(《魏书释老志》)。
这种主动求法式研习,为中国绘画史注入了新鲜血液。
上好是物,下必有甚者矣,佛教艺术迅速在中土铺陈开来。
2魏晋南北朝本土开宗立派的激荡与影响魏晋南北朝时帝王玩权术,民族内外杀伐纷争,礼崩乐坏,士人清淡玄言佛理盛行,诗乐书画往还,在纷乱中营造了个高雅脱俗、优游闲适的文化模式。
三国尚老庄,乃承两汉方士之余风;两晋尚清谈,盖避前崇老庄之弊;东晋则多在宗教中寻慰藉。
宗教文化的勃兴,惠及绘画,尤其是佛教艺术,从内容到形式都为中国画开辟了新的疆土。
彼时印度美术,多从海路输入南方内地,形成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昌隆景象,佛寺艺术随之大盛。
如三国时,天竺僧康僧会到吴设像行道,吴人曹不兴见西国佛画像,乃范写而盛传天下,号我国“佛画之祖”。
曹不兴弟子,晋之卫协,谢赫谓其“古画之略,至协始精。
六法之中,迨为兼善”。
[2]六法兼善的意思涵盖“随类赋彩”,可见色彩艺术通过寺庙范本的中外流通,既方便学习,又渐趋完善。
而陆路方面,北魏始开的敦煌千佛洞,炳灵寺、麦积山、云岗和龙门等石窟,都留存有大量经典遗迹,在色彩造型上开时代先风。
画像砖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
画像砖名词解释中国美术史
画像砖又称佛教造像砖或佛画砖是一种起源于中国、盛行于唐代的佛教造像艺术形式。
画像砖通常是由泥土、石膏或石灰制成的浅浮雕、低浮雕或线刻图案,其形式多是长方形的平板或筒形的圆柱体,上面装饰有佛教图像、神像、神话故事和文字。
画像砖大量出现于唐代,此时佛教在中国的繁荣期,画像砖作为一种宗教艺术发挥了重要作用。
唐代的画像砖多表现了佛教故事、宗教场面和佛像塑造,并达到了相当高的技艺水平。
画像砖是唐代佛教造像艺术的重要代表,是中唐佛教艺术的精华。
其内容涉及佛教艺术的各个方面,包括佛像、菩萨、罗汉、天王、护法、供养品、顶礼、祈愿、梵文、经咒等。
在中国古代,画像砖被广泛应用于佛寺、道观、祠堂和宫殿等建筑装饰,成为佛教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今天,一些保存较好的画像砖成为了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成为中华民族宗教艺术的珍贵遗产。
佛教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完稿
佛教美术对中国美术的影响佛教对中国文化发生过很大影响和作用,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烂辉煌的佛教文化遗产。
尤其是佛教的美术艺术,佛教美术是佛教绘画、雕塑等的总称。
最初随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
佛教传入,首先引起了美术创作队伍的变化。
此前美术创作基本上是由工匠(画匠)完成的,而此后则出现了具有较高文化知识的士大夫画家,孙吴的曹不兴,两晋的张墨、卫协、顾恺之等便是其中的先行者。
他们的绘画,尤其是佛画的创作在当时就令人瞩目。
晋明帝司马绍以为帝王之尊绘制佛像更是极大的推动了佛教美术的发展,而建寺造像、依经图变以求福报的民众心理则成为佛教美术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社会挈机。
唐代佛教美术的繁荣,正是在一大批专业画家和无数工匠、画匠的共同努力下,才取得了至今令人惊叹不已的伟大成就,成为光辉的艺术典范。
佛教美术的传人带给中国美术全新的内容,极大的丰富了人物群像的塑造。
且不说各种域外风光及世俗民情使人耳目一新,但就题材而言,就新添了变相画、经变画、供养人画等品种。
这种经变、变相的创作,至唐而趋于极致,出现了吴道子、张孝师、卢伽、杨庭光、王韶应等一大批杰出的美术大师。
他们创作了数以千万计的作品,遍布大唐帝国的都市乃至乡村,教化无数的民众。
即使是在现代社会,佛教美术依然是民众宗教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其次佛教美术在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精彩纷呈的不同流派,它促进了中国美术向多元化方向的发展。
唐张彦远《历史名画记》卷二说:“至今刻画之家,列其模范,曰曹,曰张,曰吴,曰周。
”此即后世所谓四家样,实指四种不同流派和风格。
于此同时,佛教传入给中国美术带来了全新的技法和理论。
就图案制作而言,佛教传入之后图样样式大大丰富,出现了狮子纹、忍冬草纹、锯齿纹等,尤其以莲花纹和佛光的大量运用,更增强了宗教艺术的表现力。
就构图而言,由于佛教美术的影响,焦点透视法得以广泛应用,人物形象立体感增强,栩栩如生而魅力无穷。
特别是凹凸法的引入,使图画艺术具有了浮雕的审美效果。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佛教美术是佛教艺术在中国传播和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不仅承载着佛教思想,同时也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能够体现出佛教美术在中国化过程中的演变和发展。
本文将从各个方面来探讨这一过程。
要了解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我们首先要了解佛教的传入和在中国的发展。
佛教是在公元前一世纪由印度传入中国的,起初是以壁画、雕塑和石窟为主要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艺术作品大多保留了印度佛教的风格和特点。
而在中国,佛教逐渐与中国的宗教思想和审美情趣相融合,在造像、壁画、建筑等方面呈现出了独特的中国化特色。
而蓝田孔雀明王雕塑,就是佛教美术中国化的一个生动例证。
蓝田孔雀明王是佛教神话中的神灵之一,他是一只神通广大的孔雀,拥有无量无边的智慧和力量。
在佛教美术中,蓝田孔雀明王的形象一般是以孔雀的形态出现,但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蓝田孔雀明王的形象不断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下发生了变化。
在古代中国的壁画和雕塑中,蓝田孔雀明王的形象便不再仅仅局限于孔雀的形态,而是融合了中国传统神话和传说中的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式风格。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在中国化过程中,还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孔雀一直被视为吉祥、华美和富贵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绘画、装饰和文学中,对孔雀的描绘和赞美无处不在。
在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中,这种对孔雀的喜爱和崇拜也影响了蓝田孔雀明王的形象,使其更加得到了中国化的融合和发展。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在中国化过程中还受到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汉族文化和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形成了多元的文化交融,这对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中国的佛教美术中,我们可以看到蓝田孔雀明王的形象融合了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文化元素,呈现出了多样化和多元化的风貌。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还受到了社会历史变迁的影响。
中国佛教美术中汉译佛经的体现研究
中国佛教美术中汉译佛经的体现研究【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中国佛教美术中汉译佛经的体现情况。
首先介绍了这一课题的研究意义,接着从历史背景着手,剖析了不同时期汉译佛经在中国佛教美术中的具体体现形式。
随后分析了汉译佛经对中国佛教美术发展的影响,并探讨了在艺术表现形式中的具体呈现。
本文着眼于当代中国佛教美术中汉译佛经的地位,并总结了研究成果及未来研究方向,并强调了这一研究对于中国佛教美术领域的重要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中国佛教美术中汉译佛经的深入探讨,有助于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佛教美术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中国佛教美术、汉译佛经、体现、研究、历史背景、影响、发展、艺术表现、表现形式、当代、地位、总结、展望、研究方向、意义、价值。
1. 引言1.1 中国佛教美术中汉译佛经的体现研究概述中国佛教美术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始终受到汉译佛经的深刻影响。
汉译佛经作为佛教教义的最重要载体之一,在中国的传播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佛教美术中汉译佛经的体现情况,从历史背景、不同时期的体现方式、对美术发展的影响、艺术表现形式以及在当代中国佛教美术中的地位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分析,可以深入了解汉译佛经在中国佛教美术中的地位和影响,探讨其对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社会的价值和意义。
通过系统的研究和分析,可以为当代中国佛教美术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启示,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有着深远的意义。
1.2 研究意义中国佛教美术中汉译佛经的体现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通过对汉译佛经在中国佛教美术中的历史演变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佛教在中国传播过程中的文化交流与融合情况,揭示佛教与中国美术之间的关联。
探讨汉译佛经对中国佛教美术发展的影响,有助于揭示佛教美术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和发展趋势,为我们认识和珍视中国佛教美术的传统积淀提供深入剖析。
对汉译佛经在中国佛教美术中的艺术表现形式进行系统分析,有利于发现其中的艺术价值和审美特征,进一步推动中国佛教美术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美术史之宗教美术
中国早期佛教美术兴盛的原因?1、佛教传入后,在南北朝时期经统治者提倡和利用,发展十分迅速,佛教的传播也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形成带来了某些新的因素。
2、求法僧人的西行和佛教的东渐促进了中西文化的交流,尤其是大量寺院的兴建和造像的盛行,极大地丰富了建筑艺术和绘画。
3、一批优秀的艺术家在寺院中竞展才华,创造出适合中华民族审美风范的佛教新样式。
佛教造像时期面貌神态衣着身体魏晋南北朝第一阶段北魏云冈石窟造像为代表神态庄严祥和,超然而静穆佛的衣服既有如毛质厚衣料凸起的衣纹样式,也有薄衣贴体的细密平行衣纹线条第二阶段洛阳龙门的宾阳东造像为代表面目清秀,眉目开朗,神采飘逸第三阶段北齐石刻造像为代表身体较为膨胀,外衣罩着饱满的身躯,佛像的衣着不再显得自由松懈,逐渐变成圆筒式造型,注意表现佛像的立体感隋唐主佛多身着袒右袈裟或双领下垂式袈裟,受到印度造像的影响,可以见到早期犍陀罗式的通肩大衣菩萨菩萨造像较之佛像更加崇尚丰腴健康的肉体之美,发髻高耸,袒露上身,斜披天衣,长裙贴体以“S”型一波三折的优美姿态成为有唐一代菩萨造像的共同特征。
佛座这一时期的佛座仍以束腰须弥座为主,但上下枋、枭及壶门出的装饰愈趋复杂,佛床更多模拟自真实家具。
密宗“开元三大士”在唐玄宗时期致力于弘传的佛教密宗得以发扬光大,有别于后世“藏密造像”的“唐密造像”开始大量出现,特别表现在金铜佛像方面,开始批量铸造并流传于后世,颇值得关注。
宗教壁画魏晋南北朝简述莫高窟早期壁画的主要内容及艺术特色?何为本生故事?被誉为东方艺术宝库的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佛教艺术的代表,敦煌壁画就性质而言,大体分为:1、佛像画;2、民族传统神话题材装饰图案,故事画;3、本生故事,这也是壁画里最重要的内容。
早期佛教绘画打破了物理时空的画面组织,充满雅气和装饰味的造型,豪放泼辣的线条,浓重沉稳的色调,使其艺术风格给人的感受是激动不安、阴郁而又热烈,豪放而又多姿。
就技法而言早期壁画是外来艺术有益的因素与我国线描造型和以形写照等民族艺术传统相结合的产物。
佛教美术(3-13世纪)
3.麦积山石窟造像
❖ 麦积山石窟位于甘肃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秦 岭两端,因山状似麦垛故名,是保留泥塑造 像最多的石窟。今存泥塑7000余躯,间有少 量石雕。
❖ 其始凿于十六国后期,现存主要是北魏作品;
❖ 造型风格以儒雅从容的“秀骨清像”著称。 作为中国式佛像的范例,其价值在龙门造像 之上,其艺术表现力超过敦煌。
❖ 南北朝时代掀起了中国石窟寺艺术的第一个 高潮,甘肃敦煌、新疆克孜尔以及山西大同 云岗、河南洛阳龙门、甘肃天水麦积山都有 开凿于这一时代的著名石窟遗迹。
(一)敦煌莫高窟壁画
❖ 甘肃敦煌莫高窟是完整保留有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 的主要石窟。
❖ 始凿于前秦建元二年(公元366年),从十六国到 北周,是敦煌艺术的早期。
❖ 北齐佛教美术较前一时代有很大的发展,例 如:佛、菩萨在前代以较厚的中国式服饰为 主,而北齐作品则以薄衣肉体的表现为主。 简略、轻快的衣纹线条,润圆的肉体表现, 成为北齐佛教美术特有的面貌。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北齐佛教美术资料:山东青州的龙兴寺、河 北邯郸的北响堂山石窟、保定曲阳修德寺、 山西的天龙山石窟等。
二、佛教艺术的东渐和兴盛
❖ 佛教于两汉之际传入中国,起初只是道教的附庸。 ❖ 东汉末年,战乱不断,佛教开始深入人心,得到了
社会各阶层人民的共识。 ❖ 东渐路线有三条:一是西北路,即沿丝绸之路输入
内地;二是海路,即从锡兰(斯里兰卡)到广州; 三是南方丝绸之路,从尼泊尔到西藏,或从缅甸到 云南。
三、佛教石窟寺艺术 (南北朝时代)
❖ 早期石窟壁画所讲述的佛教故事分为两类:一为佛 本生和佛传故事,一为因缘故事。
❖ 所谓“佛本生故事”,指佛主释迦牟尼前生 的事迹;
佛教美术(印度中亚-南朝)
凉州美术的特点:
1:偏袒右肩的特定风格,(十六国时 代河北以通肩大衣、禅定印造像为主) 2:菩萨交脚和转法轮印相也是凉州美 术较独特的风格。 3:兜率天上的弥勒菩萨图象的流行也 是凉州美术的特点。
太武帝的灭佛运动
公元440年,太武帝改年号‘太平真 君’。重用近臣是崔浩和寇谦之。 公元446年,太武帝灭佛。
永宁寺雕塑造型和艺术特征
总体上看:永宁寺雕塑风格接近龙门石窟北 魏时期的作品。(作品展示) 造型特征:1、有内衣和结纽的中国式服饰的 佛陀、菩萨造像成为造像的主流。偏袒右肩 的造像,也是中国式的袒右肩。2、佛陀、菩 萨等作品穿袈裟时,袈裟的末端一般悬在左 肩。 艺术特征:写实性强,注重造型,装饰简练 (和龙门石窟相比)。
中国式服饰的出现
背景原因:冯太后——孝文帝的汉化改 革。 皇帝服饰与释伽服饰——王权中心思想 的确立。 争议点:是云冈创立中国式服饰佛教美 术作品还是南朝创立中国式佛教美术作 品。(南朝中国式服饰佛教美术作品例 证)
平城美术(云冈石窟)对整个华北平原 的影响
云冈周边的石窟和寺院遗址有:大同西 北的鹿野苑石窟;武州河边的鲁班窑石 窟;吴官屯石窟;焦山石窟;大同北面 的方山佛寺。 平城作为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向东、 西、南辐射,平城美术直接影响到华北 平原各地。
昙曜五窟
正平2年(452年),魏太武帝被暗杀, 同年文成帝继位,改元兴安。 《魏书-释老志》记载:兴安元年平城 寺院有造皇帝等身大小的石像。 兴光元年(454年),为太祖以下5帝用 铜25万斤,造丈六释迦立像无尊。 太和元年(477年),平城城内寺院100 多所,僧尼二千余人,国中寺院6478所, 僧尼7,7258人。
佛教与佛教美术的传入 汉代文化背景:诸子思想与独尊儒术; 南方思想与北方思想的融合。 汉帝国与西域诸国的关系。 关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 西域丝绸之路上佛教思想的传入。 东汉白马寺的建立。
中国佛教美术发展问题探究
2 佛 教 美术存在 的 价值和 意 义
世间万物的存在都具有其价值和意义 , 佛教美 术亦在其 中。 佛教美术所表现的 价值意义大致可以 分为几个方面 . ( 1 】 尊像——诸佛菩萨以及护法天 神的各种形象, 或站、 或坐 、 或卧。 是佛教徒对于佛菩 萨的供养尊敬之用。( 2 ) 经变图 ——经书内容演变 的美术作品, 后人根据佛经 内容作为创作题材的绘 画形式。如《 地狱变相图 》 取材于《 地藏菩萨本愿经》 中地藏菩萨所述说地狱的状况。此类经变图把文字
图 像化更加形象的表现出 佛经内 容。 ( 3 ) 寺院庄严( 装
饰) 美术。 与其叙述为一种美术形式到不如归结为各 类佛教美术形式的集大成者。各种美术形式都能在 寺院体现, 诸佛菩萨 , 阿罗汉以及各类护法天神 的形 象都【 ≥ { 周 隹 塑, 壁画等美术形式庄严寺院。庄严( 装饰 )
寺庙石窟在刚刚传人中国时就结合了中国的建 筑风俗。 石窟的“ 龟 兹风” , 寺庙的建筑有了等级制度 .
、
中国佛教本土化特点及其美术形式
在释迦摩尼圆寂的一两百年后。 佛教的传播范 围仅限于迦毗罗卫( 今尼泊尔 ) —带, 真正将佛教推广 是因为阿育王的皈依, 运用政治力量推广并颁布了法
国的发展十分辉煌 , 更为世界佛教美术的发展起到 不可磨灭的推动作用。 2 . 当代 中国的社会观、 价值观 对佛教美术发展
( 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 贵 阳 5 5 0 0 0 1 ) 中图分类号 : J 5 2 文献标识码 : A
摘要 : 佛教 美术的功能是传播佛教教 义. 与其他的 艺术相比在表现 内容、 表现对 象上有 十分 明显
的区别 。在 当今佛教 美术功能衰退质 变的情 况下 , 经济物质生活迅速变更 , 对佛教的认识愈发表 面,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佛教美术是指以佛教为题材,以佛教教义为内容,以佛教艺术为表现形式的艺术形式。
佛教美术是佛教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文化交流和融合的重要载体。
在中国,佛教美术的传播与中国文化的交流融合密不可分。
本文将以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为例,探讨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
首先来看佛教美术在印度的发展情况。
佛教美术起源于印度,最早的佛教雕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的古印度。
在印度,佛教美术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
最早期的佛教雕塑以佛陀的形象为主,以石雕和泥塑为主要表现形式。
后来,随着佛教的传播和发展,佛教美术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孔雀明王是佛教美术中的一种重要形象,代表着佛陀的宝座和王者的象征。
这一形象在印度的佛教雕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佛教美术的重要表现主题之一。
随着佛教的传播,佛教美术逐渐传入中国。
中国是佛教的重要传播地之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始于东汉时期。
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了许多中国化的艺术作品。
在中国,佛教美术的发展呈现出了独特的艺术特色和表现形式。
特别是在佛教雕塑方面,中国的佛教美术表现出了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
蓝田孔雀明王是中国古代佛教雕塑中的一个重要形象。
这一形象来源于印度的孔雀明王形象,代表着佛陀的宝座和佛教的王者地位。
蓝田孔雀明王的雕塑在中国的佛教美术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成为了中国式佛教美术的代表之一。
这一形象的产生和传播,展现了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
论我国的佛教美术及其传播
第 8卷 第4期
Vo . No 4 I8 .
黄河科技 大学学报
J R A F HU GH & NI R I Y OU N L O AN E S T U VE S T
20 06年 1 2月
De . OO c2 6
但他们在相貌 、 身形特征 上 , 还与道 教 中神 仙 的“ ” 的朴 人 化
素描写 比较接 近。而且 , 佛教造像也 只是作 为一 种附属性 的
纹饰 。 并非是宗教崇拜偶像。所以, 中国最早的佛教艺术, 也
并非是石窟 艺术。只是从东晋十六 国开始 , 随着 佛教 的大 规 模兴起 ,佛 ” “ 的特权—— 凌驾于众 神 、 驾于 众生 的特权 才 凌 得 到迅速 扩张 , 佛教石窟 艺术 才得 以发展。
以这里为中转站 , 丝绸之 路 向东挺进 , 展到 辽 阔的中原 沿 扩
题材 比较 复杂 , 含有 神化传 说 、 道家 、 佛家等 内容 , 于融 合 属
性、 连续性造像 , 其佛教 内容表现手法 与徐州 、 鲁南一带汉 画 像 石风格接近 , 然是早期作品。 显 结合以上文献及考古 资料 , 虽然我们 现在还没有 发现东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样式。武昌莲寺东 吴永 安五 年 , 中 出土一件 鎏金铜 饰 , 墓 上
镂刻一尊佛像立于莲花台上, 裸上身, 下着裙 , 有高肉髻和圆
形顶光 。同墓 出土的还 有 4件陶俑 , 部都 塑有 凸出 的“ 额 白 毫相” 显然与佛教造形形式有关 。浙 江绍 兴九岩 窑址 , , 采集
石窟 是指在河 畔 山崖 上开凿 的佛 教寺 庙 , 源于 印度 , 最 初是释迦 牟尼和弟 子们 坐禅 的场所 。中 国最早 的石窟是 禅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佛教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佛教教义和中国传统艺术相互融合的产物。
在佛教美术的发展过程中,印度对中国佛教美术的影响是深远而持久的。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是中国佛教美术的一个典型代表,它的形象承载着佛教美术中国化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蓝田孔雀明王雕塑为例,探讨从印度到中国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以及这一过程中形象的变迁和文化内涵的发展。
蓝田孔雀明王是中国佛教传说中的一个神话形象,它源于印度佛教中的孔雀明王(Sārnāth)传说。
根据传说,佛陀在印度的Sārnāth讲经时,孔雀明王飞到佛陀身边,开屏盛开,并发出五种颜色的光芒,象征佛陀的五种智慧。
这个传说在中国传入后,融合了中国的神话元素,形成了蓝田孔雀明王的形象。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是中国古代艺术的杰作,它的形象具有鲜明的中国传统审美特点,展示出了中国佛教美术的独特魅力。
从印度到中国,佛教美术在传播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变革和融合。
印度佛教美术以其庄严肃穆的风格和丰富多彩的形象闻名于世,而中国佛教美术则在保留印度传统的基础上,逐渐融合了中国的宗教和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风格。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正是这一融合过程中的典型代表,它既传承了印度孔雀明王的外形和神话内涵,又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艺术形象。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外形和神话内涵上都有所变化。
首先在外形上,蓝田孔雀明王雕塑采用了中国传统的艺术手法,将孔雀的形象进行了夸张和变形,使其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
雕塑中的孔雀头部呈现出中国式的线条和曲线,羽毛的纹饰和造型也与印度孔雀明王有所不同。
其次在神话内涵上,蓝田孔雀明王雕塑融合了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元素,如孔雀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赋予了吉祥、美好和祥和的象征意义,成为了代表幸福和美好未来的图腾。
在蓝田孔雀明王雕塑中,孔雀的形象更加丰满和生动,展现出了中国传统审美情趣和文化认同。
浅谈中国佛教美术
摘要在一千多年的中国山水画历史中,青绿(金碧)山水拥有正统山水画地位的时间是极其短暂的。
这种山水画的成型期出现得很早,从史料记载和现存文物仿本来看,展子虔(传)即以勾勒填色画山水楼阁,其作品初现青绿山水画的雏形。
及至盛唐李思训,已总结出有一套绘制金碧山水的成熟画法,元汤屋说他“画着色山水,用金碧辉映,为一家之法”(1)。
到北宋,青绿山水画的创作达到了高峰期,这时名家辈出,出现了像王希孟《千里江山》这样成熟的作品。
甚至被视为文人画开创者的苏轼,在观念上,对青绿山水画也是相当尊重的((2) o随着文人画观念的确立,青绿山水也渐失其辉煌局面。
一方面,文人士子认为工笔青绿是匠人所为,斥其为不齿,使其在主流画坛渐失位置;另一方面,青绿山水在佛教文化里找到了最后的栖息地,并走入民间,成为现实的宗教和世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装饰。
尽管明清及近代,文人画家中仍有青绿大家,但多半都是兼涉青绿,如文微明、沈周、仇英、董其昌等等,其创作也穿为小青绿,更确切地说,是淡着青绿的水墨山水画。
曾向民间学习的仇英偶作大青绿,虽凝丽清新,却不复再有唐宋时期青绿山水的富丽辉煌和写实精神,实际上已被深刻地文人化了。
至于民间画工,承袭传统,依剥画诀,创新不多,从艺术式样发展的角度看,青绿山水失去了其盛期的蓬勃生机。
关键词:中国,佛教,美术,研究;AbstractIn one thousand years of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history, green ( layered ) with the orthodox position of landscape landscape painting time is very short. This landscape painting molding period appears early, from the historical records and the existing heritage imitation originally, Zhan Ziqian ( Biography) is to outline coloring landscape pavilion, the works of early landscape painting form. When Tang Li Sixun, has summed up a set of drawing Jinbi landscape mature drawing, Yuan Tang Housesaid he" colored landscape painting, with Jinbihuiying, as a law" ( 1). To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 landscape painting reached a peak, then masters come forth in large numbers, appeared as Wang Ximeng" a thousand miles of such mature works". Even as a literati painting pioneer Su Shi, in concept, to the landscape painting is quite respect (2 ) ( o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cept of literati painting, landscape is losing its brilliant situation. On one hand, scholars and intellectuals believed that Chinese green is the corner, accused him of not, make it in mainstream artists losing position; on the other hand, the green landscape in the Buddhism culture to find the last habitat, and walked into the folk, to become a reality in the religious and secular life indispensable decoration. Although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 and modern painters, still green, but mostly and involving green, such as the twilight, Shen Zhou, Chou Ying, Dong Qichang and so on, the creation of wear for green green, more precisely, is pale green ink landscape painting. To learn even as big folk Chou Ying green, although coagulation Li fresh, but no longer have the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landscape brilliance PhotoREt and realistic spirit, had in fact been profoundly the humanized. As for the folk tradition, with peeling paint, tactic, innovation is not much, from the artistic style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landscape lost its flourishing period of vigorous vitality.Key words: China, Buddhism, fine arts, research;目录摘要 (1)Abstract (1)目录 (2)引言 (3)一、学术史简述 (4)1.1、金石著作、地方志的著录与考证 (4)1.2、现代的调查发现与研究成果概述 (4)1.3、佛教美术区域史研究的必要性及可能性 (5)二、关于区域选定及相关问题的简要说明 (5)2.1、关于区域选定的问题 (5)2.2、关于“青齐”区域名称使用的说明 (6)三、舟形背光立佛三尊式造像研究............................................................. 错误!未定义书签。
佛教美术对我的影响
佛教美术对我的影响佛教美术对我的影响佛教美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宗教信仰与艺术表现的完美结合,将佛教思想融入到艺术作品中,通过形象的符号和象征表达了佛教的教义和精神内涵。
佛教美术的独特表现形式、丰富的意蕴和深刻的哲理让我深受感染,着实对我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审美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佛教美术启示我的人生观佛教美术描绘的主题多为生死轮回、佛法教化和慈悲世间等,它往往通过形象直观的影像展现人生的喜怒哀乐、红尘与清净,给人以启示和感悟。
我在欣赏佛教美术作品时,深深领悟到了“缘起性空”、“一切皆无常”、“四大皆空”的哲理,认识到人生的苦与乐皆是自己造成的,悟出了“法尚未灭,众生未休”的真经旨义,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天人合一和生命的无价。
佛教美术告诉我们,生命如茶,不停地沉淀、熬煮、沸腾,没有一个终点与尽头,一切都是循环和转化。
它提醒我们珍爱生命,珍爱眼前的每一刻,从平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好和意义。
同时,佛教美术让我看到了大千世界中各种动人心魄的故事和传奇,从中领悟人生的平凡与伟大,并学会对生命的经历心怀感恩。
二、佛教美术让我了解到价值观的精髓佛教美术从根本上反映了佛教的核心思想:慈悲与舍得。
慈悲就是善意地对待一切生命,了解他们的钦点和烦恼,给予救济和关怀;舍得就是放下自我中的贪婪、嗔恨、愚昧,寻求解脱和自由。
在佛教美术的世界里,它通过形像和象征象征告诉我们慈悲与舍得的重要性,指引人们向正义、清净、尊重和和谐的道路。
佛教美术深深启迪了我对真正的财富的认识。
它告诉我们,金钱并非终极目的,聚敛财富只会带来更多的贪念和烦恼,而内心的安宁、喜悦和慈悲,才是真正的财富。
佛教美术教育了我如何发扬人间美德,如何承担责任,如何用智慧检视自己。
三、佛教美术影响我的审美观佛教美术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展示方式不同,它突破了传统的艺术表现方式和方法,具有其独特的审美价值和特有的视觉效果。
佛教美术作品的色彩、线条、构图和结构等方面,都呈现出一种神秘、幻象、空灵、庄重的气息,在瞬间就能够把人带进一个神奇、虔诚、安详、崇敬的世界。
中国佛教美术的世俗化:基于造像、仪轨与人物的考察
读书笔记模板
01 思维导图
03 目录分析 05 读书笔记
目录
02 内容摘要 04 作者介绍 06 精彩摘录
思维导图
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中国佛教 美术
美术
佛像
世俗化
结语
中国
造像
考察
佛教
艺术 思想
生成
仪轨
三结语
生平
佛教
仪式
影响
瑞像
内容摘要
本书主要考察了佛教中造像艺术的发展变化,属于佛教艺术研究。佛教美术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同时 代佛教美术都有不同的突出表现,艺术是人们思想审美的表现,佛教深受中国民众的信仰,因此佛教的艺术表现 有着明显的世俗化倾向。本文分为上中下三编:上篇主要是基于佛教造像与艺术方面进行(考古)图像学的分析 和研究;中篇是对佛教的世俗化作宗教学方面的分析与研究;下篇则主要是从佛家人物与思想的角度考察佛教美 术的世俗化现象,全文是围绕“佛教美术的世俗化”这一核心主题进行的。
一迎像显圣 二迎像祈福 三迎像仪式 四结语
一孙敬德造观音像灵验故事母题的演变 二遂宁妙善公主传说故事母题的演变 三结语
第一章南宋灵 1
隐寺画僧智融 研究
第二章弘一法 2
师驻锡闽南院 行历考
3
第三章法眼宗 永明道潜禅师
法嗣暨禅学思
想钩沉
4
第四章从南岳 慧思传略生平
考述其佛学思
想
5
第五章圆悟克 勤《碧岩录》
一行像仪式 二行像娱乐 三行像质料 四行乐图 五结语
一中土早期佛像的传入 二中土祥瑞思想对早期佛像崇拜的影响 三中土神仙信仰对早期佛像崇拜的影响 四结语
佛教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
佛教美术在美术教育中的积极作用【摘要】虽然佛教利用美术表现其教理,但是佛教也常充当美术的舵手。
佛教美术是美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对佛教美术的学习,并以之作为美术教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对于推进学生的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博大精深的佛教美术无论从思想、形式、题材等方面都是其他艺术无法比拟的,它对学生可以起到:增强德育教育、提高人文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多方面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佛教美术;美术教育;德育;人文精神;创新能力the positive effect of buddhism fine art in the fine arts education【abstract】although buddhism displays its principles by using the fine arts, it usually acts as the helmsman of the fine arts. the buddhism fine arts are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arts education, strengthening the study of the buddhism fine arts, and as an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teaching of the arts education. it plays a vital role to move forward the students’ quality education. regardless of the thought,form, theme, the profound buddhism fine arts which other arts are unable to compare, has a lot of effects on the students in three aspects: 1st the enhancement of the moral education 2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humane spirit 3r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novation abilities【key words】buddhism fine arts fine arts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humane spirits innovation ability 美术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对于塑造完整的人格,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
从印度到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形象看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佛教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就在中国的土地上开枝散叶,并与中国文化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美术风格。
在佛教美术的发展历程中,印度佛教雕塑作为最早传入中国并且在中国得到广泛发展的形式,不仅在艺术技法上对中国佛教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且从佛教造像的表现形式和意义上来讲,它们的中国化也被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本文将以蓝田孔雀明王雕塑为例,探讨从印度到中国的佛教美术中国化的过程,以期能够更好地理解佛教美术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特点。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位于陕西省蓝田县西南部,距离西安约50公里,是中国佛教艺术中的一件珍贵文物。
该雕塑是一尊巨大的孔雀形佛像,高27.5米,宽28米,是中国历史上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孔雀明王造像。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的雕刻风格和艺术技法融合了印度佛教雕塑和中国传统雕塑的元素,展现了佛教美术中国化的成果和特色。
从形式上来看,蓝田孔雀明王雕塑继承了印度佛教雕塑的一些传统特征。
孔雀明王是佛教中的护法神之一,其形象最早起源于印度,受到了希腊和罗马彩绘工艺的影响,形象美丽、优雅、华丽。
在印度,孔雀明王通常是以浮雕或者立雕的形式出现在佛教寺庙或者佛塔的装饰上,它们在造型上常常会受到当地文化和艺术的影响,表现出不同的特色。
蓝田孔雀明王雕塑在形象塑造上延续了印度雕塑的特点,孔雀明王的姿态优美,雕刻精细,栩栩如生。
这种形象的保留和发扬,使孔雀明王在中国的佛教美术中保留了原有的印度风格,同时也为中国佛教美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从意义上来看,蓝田孔雀明王雕塑在中国化的过程中,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佛教在传入中国后,不断地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孔雀明王的形象和意义也在中国化的过程中发生了变化。
在中国的佛教美术中,孔雀被赋予了更多的象征意义,它代表了吉祥、和平、美好的意义,常常出现在佛教寺庙、佛塔、宫殿等建筑的装饰中。
而蓝田孔雀明王雕塑则是这种象征转化的典型代表,它以孔雀明王的形象寄托了人们对和平、吉祥的向往,实现了佛教美术的中国化和本土化,是中国佛教文化的体现。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美术与文化传承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美术与文化传承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
此时期受到佛教的影响,佛教文化在中国开始出现了一定的影响。
佛教美术也在南北朝时期开始成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的发展和文化传承。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美术和文化的传承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汉朝时期。
汉朝时期佛教的传播和发展,极大地促进了佛教美术的发展。
佛教美术在南北朝时期得到了更为广泛的发展。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美术与文化传承,主要体现在雕塑、壁画、佛教经书等方面。
其中,佛教艺术的最高典范是佛教雕塑。
佛教雕塑的发展,始于汉代,而在南北朝时期达到了顶峰。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雕塑,外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内涵也十分丰富。
雕塑的表现手法已经逐渐从单纯的传统模仿转向了大胆的创新和表现。
雕塑中的善、恶、美都得到了合理的表达。
在南北朝时期以前,佛教雕塑主要表现的是佛教经典中的形象,以及佛陀的特征,而南北朝时期佛教雕塑的表现已经突破了这个局限。
佛像的外型可以逐渐地与其他文化相融合,表现出更广泛的文化影响。
壁画是南北朝时期佛教美术的另一种形式。
南北朝时期的壁画较为注重艺术形式和艺术表现。
壁画的绘制主要分为干法和湿法。
干法和湿法的主要区别在于,干法使用的是粉画的技法,而湿法使用的则是水墨画的技法。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壁画,有着丰富的内容和精湛的技巧。
这些壁画充分体现了佛教文化和艺术的高度发展。
同时,壁画中除了佛教故事之外,还引入了很多当时的时代特色和文化内涵。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经书对当时的佛教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佛教经书中,包含了佛教的思想、历史、艺术等多方面的内容。
佛教书法也是南北朝时期的杰出成就。
佛教经书的文字内容让当时的人们更好地理解佛教思想,传承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的传承是南北朝时期的重要主题。
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融合,也是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传承的关键之一。
佛教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需要用当时的先进文化,创新的思想,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作为环境来实现。
中国早期佛教美术考古泛议
中国早期佛教美术考古泛议关于《中国早期佛教美术考古泛议》,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内容摘要:近年来关于早期佛教美术考古的一大发现是在丰都槽房沟汉墓出土青铜钱树佛像及伴出的延光四年(125)陶器座,揭示了中国佛教美术滥觞的年代。
西晋以后,中国佛教告别初传期,走向成熟,在战乱纷扰的北方,佛教中心先后形成于河北、长安和凉州。
十六国佛教美术始于后赵金铜佛系统,继而经过关中秦陇与河西凉州两个系统的发展,奠定了北魏佛教美术走向兴盛的基础。
平城佛教的形成与发展,聚集了山东六州、关中长安、河西凉州、东北和龙、东方青齐五个方面的实力。
以五所大窟承前启后,在北魏统一北方和推行改制的过程中,云冈模式逐渐形成。
下载论文网关键词:钱树;金铜佛;麦积山;炳灵寺;莫高窟;云冈石窟中图分类号:K87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5)01-0001-20Abstract: A recent discovery in the early archaeology of Buddhist art in China has unearthed a bronze money tree with Buddha statues and a pottery base dated from the fourth year of the Yuanguang era (125 CE),which shed light on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Buddhist art. After the Western Jin dynasty,Chinese Buddhism began to mature,successively forming three Buddhist centers in Heibei,Chang’an and Liangzhou,northern provinces in China ravaged by war. After the Sixteen Kingdoms period,Chinese Buddhist art began to appear in the form of gilt bronze Buddha statues from the Later Zhao dynasty and developed into two Buddhist art systems,one in central Shaanxi and eastern Gansu,the other in Liangzhou in the Hexi regions. This early work would become the basis for the prosperity of Northern Wei Buddhist art.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Buddhism in Pingcheng was influenced by the Buddhist art from five Buddhist centers:Liuzhou in Shandong Province,Chang’an in Shaanxi Province,Liangzhou in the Hexi Regions,Helong region in northeast China,and Qingqi region in east China. With the unification of north China and the reformation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the five caves,which inherited past Buddhist art,gradually gave birth to the “Yungang Pattern.”Keywords:money tree;gilt bronze Buddha;MaijishanGrottoes;Binglinsi Grottoes;Yungang Grottoes一近30年来,关于早期佛教美术考古的发现与研究,硕果累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佛教美术
中国佛教美术源于古印度而在中国发扬光大的佛教绘画、雕塑等的总称。
最初随佛教从印度传入,后来逐渐发展而具有中国民族风格和特色。
晋袁宏《后汉纪》称:“初,明帝梦见金人,长大,项有日月光,以问群臣。
或曰:‘西方有神,其名曰佛,其形长大,陛下所梦,得无是乎?’于是遣使天竺,而问其道术,遂于中国而图其形像焉。
“《后汉书·西域传》的记载与此略同。
《佛祖统纪》等也记其事。
传蔡于明帝永平初遣使赴大月氏,至永平十一年(公元68,一说永平九年),偕沙门迦叶摩腾、竺法兰东还洛阳,时以白马驮经及白毡裹释迦立像,因在洛阳城西雍关外,建立白马寺并在寺中壁上作千佛万骑三匝绕塔图。
《释书·释老志》说:”自帝令画工图佛像,置清凉台及显节陵上。
“这是中国最初自作的佛画。
渊源和发展中国佛教造像、画佛、造塔,最初都从印度传来。
从印度现存佛教遗迹看,第一期的菩提伽耶,第二期的巴鲁特、桑奇都无佛像,只有佛座和佛的足迹,以表示佛的所在。
第三期的阿摩拉瓦提已有雕刻的佛像与佛足迹,两者同时存在。
到第四期的阿旃陀、犍陀罗只有佛像而无佛足迹,并刻有佛传。
无论造像绘画与雕塑等,都是在中国土地上发育成长的,具有中国的民族风格。
初期虽曾受有印度的影响,但同一题材、内容和表现的方法都已不同。
印度的佛教壁画在阿旃陀石窟中,表现不少娱乐场面,饮酒宴谈,神通游戏,菩萨人物装饰华艳,婉娈多姿,色彩鲜明,即使降魔变这样的题材,也布置得如同演剧的场景一样,使人并无畏怖之感。
反之在敦煌北魏壁画中,常常阴森可怖,画出了苦行的故事,如舍身饲虎,强盗挖自等。
线条与色彩,也是粗犷而强烈,看不出柔和与可亲的感情。
壁画隋唐时代的壁画,今存于麦积山石窟与敦煌莫高窟。
敦煌所存唐代壁画,尤为富美,色彩艳丽,人物造型,往往以当时的贵官贵嫔为范,端庄华贵,男女形貌,都甚肤丽。
佛前演奏,弦管杂陈,较之阿旃陀壁画,尤或过之。
敦煌莫高窟有唐代壁画与彩塑的洞窟,共207个,可分初、盛、中、晚四期。
其重要的洞窟,如初唐的220窟,造于贞观十六年(642),盛唐的第335窟,造于垂拱二年(686),第130窟和第172窟,造于开元、天宝年间。
中唐的112窟,晚唐的第156窟(此窟为张议潮建,窟外北壁上有写于咸通六年的《莫高窟记》等,都存有辉煌灿烂的作品,可为唐代佛教美术的代表。
这些洞窟壁画,虽出于无名画家之手,但是研究它的作风,应该说是与吴道子、阎立本诸大家的作品是一致的。
例如壁画中的维摩诘经变,在座前的听众,有诸王贵官,与现存的阎立本的帝王图相似。
相此可以推知这些图像的画法,应有共同的渊源为当时的规范。
莫高窟壁画主要有佛像、佛教故事、佛教史迹、经变、神怪、供养人、装饰图案等七类题材。
由于莫高窟的发展时间很长,横跨北朝、隋唐、五代和宋、西夏和元,所以记录了佛教艺术的风格演变。
唐代这些壁画,表现的题材是佛经经变故事、净土变相以及佛菩萨像等。
其内容较之过去更丰富,色彩也比较绚丽,表现的境界也更扩大。
当时最流行的是佛教净土信仰,因此净土变相在壁画中也表现得最多,约占228壁。
其他如乐师净土变相,报恩经变相等,也往往采取净土变相作为主要的部分。
在净土变相中,以富丽的物质现象,描绘观想的境界。
如彩缓七宝楼台、香
花伎乐、莲池树鸟等,将西方极乐世界装饰得非常美丽。
这与出世苦行禁欲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异。
其中所绘的佛、菩萨、诸天、力士等,都是健美的化身。
这和唐代的社会生活、人民的爱好是完全一致的。
有些佛画还点缀许多人们社会生活小景,乐观、明朗,富有情趣。
随着佛教的绘画艺术传入中国,印度佛教的绘画理论也同时传入。
南齐谢赫曾经总结绘画的艺术有“六法”,而印度也有“六支”,两者解释都不很明确,不能肯定说“六法”就是“六支”,但彼此之间互相影响的确是存在的。
隋唐代的壁画,今存于麦积山石窟与敦煌的莫高窟,敦煌所存唐代壁画,尤为富美,色彩鲜丽,人物造型端庄华贵,男女的形貌,都非常映丽。
往往以当时的贵官贵嫔为范。
音乐弦管、胡旋、柘枝,都搬到佛前演奏,极乐世界也就是人间的世界。
尽态极妍,较之阿旃陀壁画,尤或过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