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合集下载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二世纪前后,经过了几个朝代的传播和发展,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在历史的长河中持续了数千年,影响了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也对世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之初,遭到了道教和儒教的反对和排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被接受和认可。

这其中的原因包括佛教教义的特点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符合,如佛教对于道德修养和内心净化的关注,与中国儒家思想的主题相类似;佛教强调慈悲和慈爱,也与中国传统观念和谐共存的精神相契合。

佛教在中国的文化传播有着独特的发展历程,既保留了原有的文化特点,也融合了中国本土文化,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不仅是简单的传播,也包含了各种形式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融入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使佛教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弥补,产生了新的文化形式。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涉及了文艺、哲学、艺术、法律等多个领域,也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

在佛教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中,佛教文化对中国的艺术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上的佛教艺术以石窟、佛塔和寺院为主要表现形式,这些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为了宗教信仰服务,而且通过借鉴吸收了中国传统的造型艺术,形成了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的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精湛的艺术技巧,为中国文化史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也影响了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发展。

佛教教义中的正义、公正、慈悲、啊饶等思想对中国传统道德和法律的影响具有深远的意义,佛教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的社会道德和法律领域的变革和进步。

在中国历史上,佛教文化对于法律制度的形成和完善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些佛教的规定和法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关系,推动了中国的法律制度的发展。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使中国的文化得到了不断的完善和发展,也使佛教在中国扎根生存,在中国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

简述佛教对中国文化发展的影响和佛教艺术的主要形式和特征?佛教传入中国内地时,中国本土文化已十分繁荣,儒、道等思想体系在社会生活中发挥了巨大作用,并积淀为社会心理和民族心理。

佛教与儒、道等本土文化,是宗教与非宗教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在理论思维上互有高下。

一般说来,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以及两者的文化元素之间具有相通不相通、兼容不兼容、互补互斥的错综复杂的关系。

佛教在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撞击、交涉过程中,与中国文化发生联系的机制主要是佛教思维,其内容和形式就是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这是佛教与中国本土文化发生交涉的重要根源,也是佛教渗透、转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组成部分的重要原因。

佛教价值观念的主要内容是人生解脱论。

佛教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由多种原因和条件构成,并处于不断变化、流动的过程中。

人生也是如此。

人有生老病死的自然变化,有对自由、幸福、永恒的强烈追求,有从自我出发的无穷欲念。

由于与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相矛盾、相冲突而不能得到满足,因此人生是痛苦的。

中国僧人说,人的脸形就是「苦」字形,是一副苦相:眼眉是草字头,两眼和鼻子合成十字,嘴就是口字。

佛教还认为,人要根据生前的行为、表现,死后转生为相应的生命体,这叫做「生死轮回」,轮回是无休止的。

这样人就陷于不断的生死轮回的痛苦深渊中。

佛教认为,人的理想、目标是解除痛苦、超脱生死轮回,就是「解脱」。

解脱的境界称为「涅盘」,涅盘梵语原意为「火的息灭」。

涅盘作为佛教所追求的一种解脱境界,是通过佛教修持,息灭、超越一切欲念、烦恼、痛苦和生死轮回而达到的理想境界。

人生现实是痛苦的,这是现实性,人生理想是涅盘,这是超越性,人生活在现实社会中,又要超越现实生活求得解脱,就是要由现实性转化为超越性,从而达到更高的主体性--理想人格。

应当承认,佛教对人生所作的价值判断有其一定的合理性。

人生确有欢乐的一面,但也有痛苦的一面,佛教看到了人生的痛苦,是符合现实的。

佛教强调人生是痛苦,这是现实生活的深刻反映,表达了人的心灵深处的基本忧虑,这也是人的一种觉醒、自觉,对于人们清醒认识人生是有一定意义的。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宗教与文化的融合中国是一个多元宗教、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家,佛教作为其中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促进了宗教与文化的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历程中,不仅是宗教的传承,更是一种文化的交流和融合。

本文将从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以及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佛教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 文化艺术的传承佛教在中国的传播过程中,带来了大量的佛教艺术和文化元素。

无论是佛教寺庙的建筑搭建、壁画雕塑的艺术创作,还是佛经的翻译传抄和音乐艺术的发展,都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以敦煌莫高窟为代表的佛教艺术精品,不仅体现了佛教信仰的内涵,也展示了中国艺术的长处。

佛教文化的传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更具多元化和包容性。

2. 思想观念的渗透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对中国人民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佛教的教义中,强调了生死轮回、因果报应和慈悲善良的重要性等核心理念。

这些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仁爱精神相契合,进一步强化了中国人民对于仁爱和博爱的追求。

佛教的思想观念也为中国人的社会伦理道德和个人修养提供了借鉴,对中国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共生1. 与儒家文化的互补佛教与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两个组成部分。

儒家文化注重社会伦理和家庭伦理,而佛教侧重于个人修行和解脱。

这两者的结合,实现了对于个人和社会的全面关怀。

佛教的慈悲和儒家的仁爱相辅相成,互补了彼此的不足,共同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同时,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实现了双向的交流与融合。

2. 与道家文化的交融佛教与道家文化有着同样的出发点,即对于人生的追求和对于生命的理解。

佛教强调的缘起性空、无我境界,与道家注重的自然和谐、无为而治相契合。

两者均强调超脱世俗、追求心灵解脱的目标,共同塑造了中国人民独有的精神风貌。

佛教与道家的交融,形成了中国人民独特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

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佛教自从传入中国以来,一直与中国文化产生了许多的融合和冲突,尤其在唐朝以后,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与中国文化的交流更加频繁,也因此形成了中国佛教的独特风格和特点。

本文将重点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冲突的相关问题。

一、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1、儒道佛三教融合的历史在佛教传入中国之前,中国的文化主要分为儒、道两大流派。

佛教与中国的结缘始于汉朝,从此开始了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的文化影响很大,在中国之前,没有这种阿塞罗摩道的安住法,以及轮回转世的观念,这都是当前已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深深根植的。

佛教一传入中国,就跟中国文化进行融合,在融合过程中,儒、道、佛的三教融合逐渐形成。

儒家中的性善论、社会责任、尊老爱幼等思想,与佛教中的慈悲心、舍得、戒律思想相结合,形成了佛教三宝中的戒、定、慧,真正实现了三教融合,这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佛教文化的影响佛教文化对中国文化影响的不仅只在文化理念上的交流,它还给中华文化艺术带来了新的灵感,佛教文化在中国创造了众多灿烂的文化艺术,如:佛教艺术、语言、书法、绘画、音乐等等。

佛教经文中富含精神修养、礼仪、礼节等方面的教导,这些教导的内容都为后来中国的礼仪文化、宗教信仰的形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除此之外,中国的茶道、园林等文化中,同样有着佛教文化的影响。

正是有了佛教的传入,中华文化后来才演变出茶道、庭院等,这些艺术在佛教文化的启发下,创造了中国独特而雅致的文化风貌。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冲突佛教传入与中国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冲突。

佛教理念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外来性,尽管在三教融合的时候,佛教也进行了中国化的改进,但是它与中国的文化没有完全融合。

1、佛教的异端佛教的传入,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些不良的影响。

尤其是在宋、元、明、清时期,佛教内部纷争不断,上山下乡、苦行者、不可轻视人间欲望等,都是佛教内部的畸形表现,给当时的中国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危害。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是一种重要的宗教信仰和文化传统,它自古以来一直在中国得到广泛的传播与融合。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与融合过程,并分析佛教对中国社会与文化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最早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东汉末年,当时社会动荡,人民苦不堪言,佛教以其独特的理念和修行方式吸引了一部分人的注意。

佛教的传入与西域丝绸之路的开通有着密切的关系,通过丝绸之路,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国逐渐扎根并传播开来。

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演变佛教传入中国后,开始在中国社会中传播和被接受。

佛陀的教诲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中国佛教独特的风格和特色。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1.初期传播与汉传佛教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主要以译经和传教为主。

早期的译经活动使得中国人能够了解佛教的教义与修行方法。

佛教经典的翻译和传播对于佛教在中国的推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与此同时,由于佛教与中国传统的道教、儒家思想等有着相似之处,佛教与中国文化形成了某种程度的融合。

2.中期传播与民间佛教随着佛教的传播逐渐深入,几个不同宗派的佛教逐渐兴起。

民间佛教在佛寺和庙宇中逐渐发展壮大,成为普通人民虔诚信仰的对象。

这一时期,佛教的仪式和礼节也逐渐融入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形成了中国式的佛教风格。

3.后期传播与地方宗教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佛教继续传播并在地方上产生了更多的变化。

不同地域和民族具有不同的宗教习俗和信仰方式,佛教也在这种环境下发展出各具特色的地方宗教。

地方宗教将佛教与当地的信仰体系结合起来,形成丰富多彩的中国佛教文化。

三、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与影响佛教在中国传播与融合的过程中,对中国社会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精神寄托与心灵寄托佛教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和心灵寄托。

在个人遭受困境或者社会动荡时,佛教教义的内化与修行,给予了人们一种寻找内心平静和希望的力量,成为人们渡过难关的精神支持。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

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建筑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和建筑艺术风格。

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寺庙的建筑设计上,还延伸到了绘画、雕塑以及音乐等各个方面。

下面我们将从佛教的传入、艺术表达、建筑特色等角度,探讨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

佛教的传入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佛教作为一种宗教信仰,不仅带来了一种新的宗教思想,也带来了印度文化的输入。

佛陀的教诲强调人性的善良和平等,这与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的仁爱和平等观念有着一定的共通性。

佛教的到来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融合。

在佛教文化的影响下,中国的艺术表达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佛教艺术注重表达精神境界,追求超脱尘世的美感。

在佛教绘画中,经常出现的譬喻性表达手法,使得画面具有超越尘世的象征意义。

佛教雕塑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以平和和静态的形象表示佛的智慧和慈悲。

另外,佛教音乐也成为了中国古代音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寺庙中的佛乐常常被用来祈福和冥想,营造出一种神圣而庄严的氛围。

中国古代佛教寺庙的建筑风格也受到佛教文化的深刻影响。

佛教寺庙作为传承佛教思想的场所,其建筑风格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寺庙一般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每个殿堂都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和功能。

殿堂的层次分明,屋檐高低错落有致,给人一种肃穆庄严之感。

寺庙内外的各类雕塑都以佛教教义为主题,从小到大,从壁龛到塔刹,无一不体现着佛教的理念和智慧。

此外,佛教寺庙的建筑还强调与自然的融合,往往依山傍水,取势自然,使人们在感受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得以领略自然之美。

中国古代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的影响力超越了宗教信仰本身,它成为了中华文明的一部分。

佛教文化的传播和建筑艺术的发展不仅带动了绘画、雕塑和音乐等艺术形式的繁荣,更为中国古代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

总而言之,中国古代的佛教文化与建筑艺术紧密相连,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

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中国古代的佛教传入与影响可以追溯到公元1世纪,随着印度、中亚地区的佛教传教士和商人的到来,佛教开始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在随后的几个世纪中,佛教逐渐融入中国文化,并对中国社会、哲学和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的传入中国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末的汉武帝时期。

据史书记载,当时印度传教僧人摩诃迦叶来到中国,向汉朝皇帝传授佛法。

从此开始了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历程。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在中原地区得到了大规模的传播。

东汉时期,佛教的传入更加迅速,大量佛教经典和文化思想进入中国。

受到汉朝政府的支持,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发展逐渐取得了显著成果。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逐渐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交流和融合。

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过程中,佛教不仅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同时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哲学、艺术和社会伦理观念。

1. 哲学影响: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对中国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教义中的“空”、“缘起”、“无我”等思想观念与中国传统哲学的“道”、“儒”、“墨”等思想相互交融。

佛学禅宗的“悟”、“觉”思维方式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亦有共通之处。

2. 艺术影响:佛教艺术是中国古代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绘画、雕塑、建筑等艺术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佛教艺术中的佛像、佛教壁画等作品成为了中国艺术的瑰宝,展现了佛教思想的精髓和中国文化的独特之美。

3. 社会伦理观念影响:佛教的核心教义中强调“舍”(放下)、“慈悲”、“善行”等,对中国古代社会伦理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提倡的慈善救济思想和“度生”观念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繁荣与和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佛教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与影响不仅仅限于文化与艺术层面,更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社会。

1. 社会福利:佛教强调慈悲与善行的重要性,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慈善事业的发展。

佛教寺庙兴办的济贫救困活动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了帮助与支持。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文化与艺术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颇为动荡的时代,但也是一个充满文化与艺术创作的时期。

尤其是佛教文化的兴盛,对当时的文化艺术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佛教文化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兴起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逐渐开始在中国得到推广,成为当时的一种主要文化现象。

这主要得益于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知识的传播,佛教信仰由一些湖南、江西等地方逐渐传播到了全国各地。

罗兰说过,“一个文化的出现往往涉及多个因素的交织,来源于多种文化的互动与叠加。

”在这种情况下,佛教文化在中国也得到了生长。

佛教文化的兴盛为当时的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血液。

例如,佛教艺术家们开始在艺术作品中表现自己的宗教信仰,塑造了许多富有表现力的佛像和佛教图案,在经典装饰、建筑雕塑、壁画等文化艺术领域赢得了极高的赞誉。

同时,佛教文化也为中国当时的思想观念带来了新的理念,特别是对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补充和发展,这种影响对中国后来的文化艺术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二、佛教文化与艺术的相互影响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与艺术的相互影响达到了顶峰。

佛教文化为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创作题材,创作出了许多充满哲学思想的佛教艺术品,如“莲花会”、“观音菩萨”、佛像等等。

佛教艺术品形象的变化表明了佛教文化思想的演变。

同时,艺术又为佛教文化提供了一种更加直观、生动的表达方式。

例如,佛教艺术品中经常出现佛教故事中的各种场景和人物形象,这些作品直观地将佛教思想传达给观众,成为佛教学识普及的重要途径。

除此之外,佛教文化与艺术之间还相互渗透,在艺术方面引入了佛教艺术表现手法,如线描、晕染等,成为中国艺术史上的重要创新。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建筑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文化的兴起也为佛教建筑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机遇。

佛教建筑被广泛应用于寺庙、塔、佛像和石窟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国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佛教建筑在造型、构造和装饰上都高度凝练了佛教信仰和文化的核心思想,如盘云式结构、经幢式建筑、宝顶式建筑等,都表现出佛教信仰的特点。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与融合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与融合

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与融合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的时期,也是佛教传播与融合的时期。

佛教以其包容性的特点和道德主义的教义,在中国文化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南北朝时期佛教传播的历史背景、佛教的传播途径以及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等方面来进行探讨。

一、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背景南北朝时期,中国社会十分动荡,各地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为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

其中,北魏时期是佛教在中国传播最为蓬勃的时期,世居中原的汉人对佛教教义的接受程度也达到了巅峰。

南北朝时期,随着佛教的传播,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佛教也逐渐融入了中国的宗教文化中,推动了中国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二、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途径南北朝时期佛教的传播途径和方法是多样的,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传禅传禅是佛教在南北朝时期传播的一种主要途径。

北魏时期,来自北方的禅宗僧人慧迹、慧慧等人,为佛教在中国推广禅宗奠定了基础,随着佛教认识水平的提高,禅宗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并成为佛教主流信仰之一。

2. 传经传经是佛教在南北朝时期传播的另一种主要途径。

如《楞严经》、《法华经》等多部大型佛经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各地广泛传播,成为佛教信仰的重要内容。

3. 传教传教是佛教在南北朝时期传播的另一种方式。

孙秉义、法藏、贺劭等人是南北朝时期各地传教的代表人物,他们以各自的方式传播佛教教义,将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相融合。

三、南北朝时期佛教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在中国的演变与融合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南北朝时期就是佛教文化不断融入中国文化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佛教与中国文化发生了深刻的互动与融合,佛教的思想体系、文化衍化与经典译介等方面,都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1. 吸收中华文化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吸收中华文化,形成了“融中峻华”的特点。

佛教很好地吸收了中国道教、儒家、墨家等思想,同时也对中国文学、音乐、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敦煌莫高窟壁中的宗教与信仰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敦煌莫高窟壁中的宗教与信仰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融合

敦煌莫高窟壁中的宗教与信仰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敦煌莫高窟壁中的宗教与信仰: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融合敦煌莫高窟是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一个著名的佛教石窟艺术遗址。

数千年来,这个地方成为了佛教文化的传播与融合的重要场所。

在这个文章中,我们将探索敦煌莫高窟壁中所展现的宗教与信仰,并讨论佛教文化在这里的传播和融合。

一、壁画中的宗教与信仰敦煌莫高窟壁画是中国古代艺术的瑰宝。

这些壁画反映了佛教的故事、信仰和仪式。

其中最著名的是《佛祖敕请洒净佛妙七宝灯》、《转法轮图》和《六字真言图》等。

这些壁画通过精致的技艺和细腻的表现力,生动地展现了佛教的核心教义和佛陀的故事,塑造了一个充满宗教和信仰的世界。

二、佛教文化的传播敦煌莫高窟壁画不仅仅是艺术作品,更是佛教文化的载体。

在古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渐在中原地区扎根。

然而,正是在敦煌莫高窟这个宜居的绿洲中,佛教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从壁画中可以看到印度和中国的佛教文化元素的融合,体现了两个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三、文化融合的象征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我们可以看到佛教艺术和当地文化的交融。

这反映了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汉族文化、石窟艺术和民间信仰的影响。

例如,壁画中经常出现的飞天和仙人形象,传达了人们对超越尘世的追求。

同时,壁画中还有大量的背景绘制了当地的自然风景,如山水、植物以及动物等,体现了佛教与当地环境的融合。

四、佛教文化的影响敦煌莫高窟不仅仅是佛教文化的宝库,也对中国和世界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敦煌莫高窟壁画的绘制和保护,使得人们对佛教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得以深化。

同时,这些壁画也成为学者们研究佛教传播和中国艺术史的重要依据。

此外,敦煌莫高窟的石窟艺术对丝绸之路的历史和文化交流也起到了重要的见证作用。

五、保护和传承作为中国和世界遗产,敦煌莫高窟壁画的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目前,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加强文物保护、加强科学研究和推广宣传等。

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之处

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之处

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之处佛教是中国重要的宗教之一。

自佛教传入中国至今已有近两千年的历史。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佛教文化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社会、文化和艺术。

今天,我们要探讨的就是中国佛教艺术的独特之处。

佛教艺术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但随着唐朝的兴盛,佛教艺术达到了极盛期。

当时,佛教寺庙和世俗建筑如宫殿、陵墓等的装饰和雕刻几乎都采用了佛教艺术的元素。

玄奘法师回到中国后,带回了佛经及佛像,实行了造像的政策,为佛教艺术带来了崭新的发展。

由于中国佛教的特殊性,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作品。

首先,中国佛教艺术在造像上,具有独特的审美观念。

佛像不仅是信仰的象征,更是审美的产物。

传统的佛像造型多以平衡、协调、和谐为主,如释迦牟尼坐像、药师佛像等都是形象稳重、仪态端庄的形象。

此外,佛像的造型还在意的是表现蕴含在佛法中的上乘美德,如戒律、慈悲、般若等,这些美德通常被视为佛教文化的核心价值。

其次,中国佛教艺术在装饰上,常常运用壁画的形式。

佛教壁画是佛教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佛教文化的精华之一。

壁画不仅仅是文化遗产,更是艺术品,它主要以描绘佛教故事、表达佛教思想和美化佛教建筑为主要目的。

佛教壁画以其独特的色彩、构图、笔法为主要特征,传递着佛教文化的深刻内涵。

唐朝的大佛图、敦煌壁画、洛阳白马寺和云冈石窟等都是中国佛教艺术中的杰作。

第三,中国佛教艺术在雕刻上,也有着自己的独特之处。

雕刻是中国佛教艺术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

佛教建筑和佛像上的雕刻常常以精致、细腻、肉感、生动、具有现实主义风格的特点著称。

如唐代的露盘和永乐大殿的石雕等都是优秀的佛教代表作品。

最后,中国佛教艺术在印刷文化上,也有自己的独特之处。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印刷品成了佛教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

佛经、佛像、佛画、佛诗及其他佛教相关的图像都成为了印刷品的主要内容。

印刷品的出现使佛教文化更容易地传扬开来。

较早的印刷技术为木刻版印刷,它是通过在木板上刻下文字、图像而制作版面,在版面上涂上油墨,然后印在纸张上。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

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宗教和文化传统,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以来,佛教在中国逐渐融入了国人的生活,并对中国的哲学、艺术、文学等领域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中国文化接纳佛教、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融合三个方面来探讨佛教与中国文化的关系。

一、佛教的传入佛教是在公元1世纪传入中国的,当时佛教经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西北地区。

最早传入的是大乘佛教,随后又传入了小乘佛教。

佛教经过了古印度、中亚等地的影响,带来了自身的哲学思想、信仰体系和寺庙建筑等方面的文化元素。

二、中国文化接纳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得到了中国政府和民众的广泛接纳。

首先,佛教融入了中国的宗教体系,与中国的道教、儒家等宗教和哲学观念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

其次,佛教的思想与中国的文化传统相契合,如佛教强调的慈悲、般若等思想与中国的仁爱教育、道德观念相辅相成。

此外,佛教艺术、文学等方面的表现形式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产生了独特的中国佛教艺术和佛教文学。

三、佛教对中国文化的融合佛教在中国的传入和融合不仅影响了中国的宗教和哲学,也对中国的艺术、文学、建筑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在佛教艺术方面,中国佛教寺庙的建筑、佛像的雕刻等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和雕塑艺术的特点。

其次,在佛教文学方面,中国佛教的经典和经典故事通过文字的表达传播开来,成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再次,在佛教哲学方面,佛教的思想与中国传统哲学如道家、儒家等产生了对话和交流,促进了中国哲学的繁荣和发展。

总之,佛教的传入与中国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和融合表明中国是一个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的文明古国,能够吸收外来文化并与本土文化相互融合。

佛教的传入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并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多元发展。

佛教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传统,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传承至今。

唐代的佛教传播与文化交融

唐代的佛教传播与文化交融

唐代的佛教传播与文化交融佛教是在公元前6世纪由释迦牟尼所创,后来传至中国,与中国古代文化相互交融,形成了独特的佛教文化。

在唐代,佛教在中国迎来了辉煌的发展时期,与中华文化的交融也达到了高峰。

本文将论述唐代佛教传播与文化交融的重要性与影响。

首先,唐代佛教的传播得以广泛展开,受到了国家政策的支持。

唐玄宗时期,佛教被推崇为国教,并得到了皇家的大量资助和保护。

从这一特殊的地位可以看出,佛教的传播已经不仅仅是宗教的传播,而是成为了文化的传播。

佛教的诸多信仰、故事以及艺术形式也因此在社会各个层面得到了推广,深深烙印在中国人的心灵深处。

其次,唐代佛教的传播不能与其文化交融分离。

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与融合。

佛教中强调的“慈悲”、“舍己为人”等价值观与中国儒家思想中的“仁义”、“孝敬”等相通之处使得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具有了更深远的意义。

中国文人墨客们将佛教的智慧与艺术形式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形成了以佛教为主题的诗歌、绘画和雕塑等创作,以表达他们对人生与宇宙的思考。

唐代佛教的传播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发展。

一方面,佛教带来了大量的外来文化元素,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内涵。

比如佛教所传授的梵文和诸多佛经的翻译使得中国的文字体系得到了一次全面的升级。

佛经的译介不仅丰富了中国的宗教文化,更为中国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提供了基础。

另一方面,佛教还从中国文化中吸收了许多元素,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如唐代的禅宗,继承了中国传统的禅修方式,成为了中国佛教的重要流派。

禅宗强调顿悟的方法,与中国文化中追求人与自然、内省与超脱的态度相契合,深受中国文化精神的影响。

唐代佛教的传播与文化交融也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佛教的传播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与文化的繁荣。

佛教所弘扬的“育人”的理念以及对教育的重视推动了中国古代教育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佛教所建立的寺庙也成为了思想交流与知识传承的重要场所,对中国古代的学问与文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佛教是一种古老的宗教,起源于印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世纪。

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过程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为中国文化的发展与演变做出了重要贡献。

一、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背景佛教传入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但真正起到推动作用的是东晋时期。

当时,中国正处于动荡的时期,社会上存在着不少矛盾和危机。

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给人们带来了心灵的慰藉和安抚。

佛教中强调的“解脱人生苦难”的理念得到了广泛传播和接受,从而迅速在中国社会中扎根。

二、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佛教的普及不仅仅是学习佛经,更是融入到中国人的生活中。

佛教强调自我修行与慈悲为怀,这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关注个人修养和以人为本的精神相契合。

佛教的中心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为中国人民提供了生活的指导原则和价值观。

三、佛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与作用佛教在中国社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佛教为中国社会带来了宗教信仰多元化的格局。

在中国境内,佛教与道教、儒教等传统信仰并存,形成了中国宗教文化的多元共生。

其次,佛教通过僧侣的慈善活动和慈善事业的开展,为中国社会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佛教以“利他”为宗旨,倡导慈悲与善行,为弱势群体提供了援助和帮助。

最后,佛教的文化艺术对中国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佛教艺术以其独特风格和美学价值,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绘画、雕塑和建筑等领域的发展。

四、佛教在中国社会的保护与发展佛教在中国社会的保护与发展,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重视与支持。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法规和政策,保护佛教遗址、寺庙和文物,同时鼓励佛教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社会上也有不少佛教文化保护组织和爱心人士积极参与到佛教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中,为佛教的发展与繁荣努力奋斗。

总结起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融合,是中国历史与文化发展的重要一环。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融合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和融合中国是佛教的发源地之一。

佛教自公元一世纪末传入中国以来,经过了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和吸收,形成了独特的中国佛教文化。

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佛教与中国文化、哲学、艺术、社会等各个领域相互影响、交融、融合,在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一、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佛教最早是在东汉时期由印度传入中国的。

随着时代和地域的变迁,佛教在中国传承和发展着,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中国佛教,这与中国文化的影响不无关系。

佛教文化的传播离不开传播者和传播途径。

传播者主要有宣讲僧、翻译僧、礼诵僧,其中最著名的是大乘佛教思想的主要传承人鸠摩罗什。

传播途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佛经的翻译和传授,一种是佛教美术艺术的传播。

佛教的传播在佛经翻译、僧人方丈寺庙建立等领域取得了非常大的进展。

佛教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和启示。

佛教思想的传播在某种程度上也借助了中国儒家思想、道家思想等,从而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发芽。

经典的大乘佛教思想也在中国得到了比较广泛的传播,其中最为广泛传播的是佛教禅宗,它又对于中国的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佛教在中国的融合佛教在中国的恒久传承和发展远超过了印度。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中,不但在中国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迹,还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特色,这种文化特色与中国本土文化相互融合、交织的程度丝毫不亚于一些中土宗教。

佛教融合在文化方面表现得更为深刻。

佛教在中国对余下文化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影响,教育、思想、哲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影响。

佛教中的某些观念,例如空、因果、生命等基本哲学观念;佛教中的一些美学理念,例如写意、墨槎等,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很深的影响和启发。

佛教融合在艺术方面表现得更为显著。

佛教和中国传统艺术深度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

典型的佛教艺术包括佛像、壁画、石刻、经幡、佛教画等等。

佛教造像艺术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一大瑰宝,它代表了中国古代雕刻和彩绘艺术的最高成就。

其它佛教文化特色物品包括佛教印章、佛教经蝶、佛教阑干等。

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结合

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结合

佛教和中国文化的结合赵朴初佛教传入汉地,时间最长,发展变化最多,影响也最为深远。

这一历史经验很值得我们进行深入研究。

大体说来,佛教与汉民族文化的结合是沿着三个方面进行的,即佛教的学术化、艺术化和社会化。

(一)学术化佛教传入中国时面临着一个民族传统文化高度发展的社会。

从一开始,这个社会的知识阶层就把佛教作为一种思想学说来接受,钻研讲习,不遗余力。

由于书写工具的便利,每一新译经论不久即可传遍全国,讲、录、注、述,蔚然成风。

因此,在教理、教义的研究方面很快就达到了很高的水平,赢得当时国外佛教学者的赞美和崇敬。

如东晋时的道安(312~385),被西域的佛教大师鸠摩罗什誉为“东方圣人”,“恒遥而礼之”。

唐玄奘在印度被尊称为“大乘天”和“解脱天”,更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历史事实说明,大乘佛教传入中国后,教义的研究始终是发展的主流,由此引起十余种宗派的繁兴和二万三千余卷大量译籍及著述的出现。

(二)艺术化在佛教传入以前,中国的艺术和工艺已达到极高的水平,书法、绘画、制造工艺、纺织、建筑等的精美在世界上冠绝一时。

大乘佛教传入后,吸收了汉文化这一方面的长处,从而引起了画像、造像、寺塔建筑等艺术和工艺的发展,佛教面目焕然一新。

公元三○一年前后,来华的耆域大沙门看见洛阳寺、塔、宫殿的壮丽,赞叹说“兜率天宫仿佛似此”。

至于历史上一些著名画家,如顾恺之、吴道子、楊惠之等为僧寺所作的壁画、塑像引起轟动的故事更是脍炙人口。

今天,敦煌壁画、龙门造像、乐山大佛、雍和宫大佛、札什伦布寺大佛、布达拉宫以及遍布全国的寺、塔、石刻等,其艺术上的价值已为世界所公认。

事实上,大乘佛教的这一发展方向,是用汉文化中高超的艺术手段和方式来表达佛教的思想教义。

近代有人认为,中国佛教是多神教,是偶像崇拜,这是一种误解。

事实上,大乘佛教信奉“诸法缘起性空”的学说,佛教不承认有创世主,也不相信有主宰人类命运的天神。

(三)社会化中国大乘佛教继承和发展了龙树的“一切资生事业悉是佛道”和弥勒的成佛必须修学五明的思想,在僧俗信徒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学者,如一行、道宣、王维、孙思邈等人就是天文学家、医师、史学家、文学家。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

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在中国古代历史长河中,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成了深厚的交融。

佛教自西域传入中国,不仅在信仰和宗教方面给予了中国人民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和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互影响1. 理念交融佛教强调“空”、“无”、“缘”、“悟”,主张从痛苦中解脱,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平和。

而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信”,倡导伦理道德,追求和谐与中庸。

佛教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产生了共鸣与交融,相互借鉴,互相影响。

2. 艺术融合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与中国的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产生了深入互动。

佛教艺术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和雕塑的艺术风格,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的佛教艺术风格,如洛阳大佛、敦煌壁画等都是佛教艺术的杰作,展现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交融之美。

3. 文化共通佛教弘扬慈悲、智慧和善行等精神,与中国传统文化追求人伦关系、道德准则的理念相契合。

佛教的禅宗等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

佛教的传入也为中国传统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历程1. 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最早是通过丝绸之路从西域传入中国。

公元前2世纪,汉朝时期,佛教传入中国,西域与中国之间的文化交流逐渐增多。

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逐渐在中国扎根,为中国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2. 佛教在中华文化中的融合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佛教的经文翻译、传教活动以及修行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创造出了中国的佛教体系,如禅宗、华严宗等。

佛教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中国文化的影响,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元素,形成了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

三、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贡献1. 倡导人伦关系佛教倡导众生慈悲为怀,尊重他人权利与尊严,提倡平等与和睦的人际关系。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与文化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与文化交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与文化交融魏晋南北朝时期(220年-589年)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时期之一,在这一时期里,佛教的传播和影响逐渐加深,与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逐渐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佛教艺术和文化。

一、佛教传入中国佛教是从东北印度传入中国的,随着经过长途跋涉,传播到中国的时候,已经有了相对完善的体系和组织,从印度传入的佛教,因为受到了大乘经典的影响,促使了它的文化特征愈加丰富,成为了中国文化艺术的一部分。

二、佛教文化与当时的政治局势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是一个乱世,但同时又是一个承载了艺术、文化、宗教与哲学交汇的繁华时期。

这个时期,有很多政府和皇室对佛教的支持和赞赏,这种奉佛教为国家宗教的风气,促使了佛教在文化和艺术上的蓬勃发展,因为佛教的宗教性质,它与时政有一定的联系。

三、佛教艺术的繁荣佛教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发展,助推了佛教艺术、文化的繁荣。

在艺术领域,佛像、佛塔、佛龛、佛殿等众多佛教建筑和装饰开始出现。

佛教艺术主张“观世音菩萨、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菩萨和佛的造像,不断推动佛教艺术的发展和改进。

它们的造型通常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和奥秘性,派生出了许多业已闻名的佛教艺术品。

四、佛教艺术与民间文化融合佛教艺术与民间文化的融合,创造了很多让人们赞叹的作品。

出现了舞狮舞龙、民间表演艺术、带发饰等等佛教艺术物品。

除了民间文化,佛教艺术还与一些专业人士联系,比如许多散文作家的作品、壁画创作者和曲艺演员的创作等等,都与佛教艺术息息相关。

五、独特的文化传承佛教艺术与文化的交融,已经成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独特文化传承。

佛教的传播、宣传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都这对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佛教所包含的慈悲、智慧和宽容等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开创了独特的艺术和文化。

六、佛教艺术的现代价值随着时间流逝,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艺术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意义,为人们所珍爱和向往。

中国古代的佛教信仰与文化艺术

中国古代的佛教信仰与文化艺术

中国古代的佛教信仰与文化艺术中国古代佛教信仰与文化艺术中国古代佛教信仰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佛教的传入,不仅对中国宗教文化发展产生了深刻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中国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

本文将从佛教的传入、佛教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佛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几个方面谈论中国古代佛教信仰与文化艺术。

佛教的传入是中国古代佛教信仰得以形成和发展的根源。

佛教自公元前1世纪传入中国,在中国汉代时期达到鼎盛时期,佛经翻译、佛教传播、佛教思想与文化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成就。

在唐宋两代,佛教又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唐代人玄奘亲赴印度,长达17年,历经千辛万苦,历马走船,克服重重困难,赐于佛经四百多部,是佛经翻译和流传史上的大大功臣。

这些佛经和佛教思想文化的传入,推动了中国佛教信仰的形成和发展。

佛教信仰的传入和发展史,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上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佛教与中华文化艺术的交流,促进了我国独特的佛教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佛教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可分为三个时期,即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和宋元明清时期。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进入中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佛教与当时汉族的文化互相融合,汉字成为佛教书写的工具,佛教的艺术表现也更加的多元化。

隋唐时期则是我国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美术、音乐、诗歌等各种形式的艺术,为中国佛教文化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

宋元明清时期,则出现了禅宗和临济宗的盛行,体现了我国佛教文化的深层次的文化内涵。

在佛教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方面,中国古代思想文化艺术形成了独特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在封建王朝统治时期,由于皇帝和王公贵族大力推崇佛教信仰,佛教的保护和传承得到了空前的重视和保护。

同时,佛教僧侣也成为皇室和王公贵族的重要顾问,繁荣曾创造出许多璀璨的艺术品。

总而言之,佛教文化在中国不仅仅是一种信仰和宗教文化,在中国文化艺术史中还具有非同寻常的地位和影响。

通过佛教的传入和发展,中国佛教文化在艺术和思想文化上形成了独特的文化艺术表现形式,也保护和传承了这一文化的独特内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佛教文化与艺术的融合
摘要:在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佛教属于外来佛教,但是,佛教不仅作为宗教信仰在中国深入传播扩散,同时它所带来的是文化的新血液——将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注入了中国。

佛教自东汉初年传入中国,至今已两千余年,其间几经兴衰、沉浮、变化、融合,直至现在成为中国国学文化的三大脉络之一。

佛教建筑、符号、绘画等元素都在中国艺术史上形成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汉传佛教;佛教建筑;佛教形象本土化
中国佛教的传播,有北传佛教、南传佛教和藏传佛教三支。

在当时,佛教的艺术事实上是为佛教教义的传播所服务的,在进入中原后,特别是北传佛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汉传佛教,它将中国原有文化融入其中。

它在中国的影响最为广泛,如对我国的政治、文化影响最大的禅宗、净土宗;如我们所熟知的鸠摩罗什、达摩祖师、唐玄奘等著名佛教人物大都来自汉传佛教。

无论是佛教建筑还是绘画层面,汉传佛教也是融入汉文化最多最典型的一个派别。

佛教的艺术载体也与其他世俗艺术所不同,例如:道场、壁画、寺庙、石窟等,这些带有浓烈宗教色彩的艺术载体,它是与其他艺术所呈现的表象完全不同的另一种艺术形式。

其中寺庙应是最能体现中国佛教本土化的一个方面,而且寺庙作为佛教美术的载体,比石窟、道场等更接近于统治者乃至信徒的真实生活环境。

东汉时期,白马寺成为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座寺庙,后来官邸舍为寺的形式
慢慢出现。

佛教在中国本土开始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第一座寺庙。

在那个时期,还处于以塔为中心,立塔为寺的阶段。

到了西晋时期,由于中国进入了一个长期混乱的时代,统治者及人民都将安定生活,国泰民安的希望寄予佛教信仰,所以在当时,南北都出现了大量兴造佛像和佛寺的举动。

这时,便出现了以佛塔、讲堂为主,附有其他建筑形式的佛寺形态。

在那个时期,译经也成为了佛教传播的主要活动之一,所以对于佛教建筑而言,满足更多的居住容纳功能的需求,成为当时改变汉地佛教建筑的主要依据。

《法苑珠林》记载,北齐沙门僧苑于邺城显义寺讲堂讲经,“至华严六地,忽有一燕飞下,从浮屠东顺行入堂,并对高座,伏地听法,讲散徐出,还顺塔西,而乃翔逝。

”由这段描述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寺至南北朝前后还保持着典型的塔堂布局形式。

建立精舍、舍宅为寺是带有中国特色的文化演变过程。

后来慢慢形成现在还在沿用的以殿为中心,以殿代塔的佛教建筑形式。

这种形式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僧民在供奉佛像的时候,出于对佛本身的尊敬之情,需要一个来专门供奉佛像的场所,为佛像遮风挡雨,而并不是给信众和僧徒来讲经说法用。

梁思成说“在建筑的结构和功用上,佛寺和宫殿可以在一个总题下讨论。

”二是建筑本身的需求。

这个时期,塔的形式都比较单一,佛像如置于其中,空间狭小且不利于传教受法。

最后佛殿这一建筑形式彻底成为土生土长的汉地佛教建筑。

从南北朝开始,转入隋唐时期,中国的寺院布局,完成了以塔为中心到以佛殿
为中心的转变。

在汉传佛教的演变过程中,出现了八宗。

其中禅宗是最赋有中国特色,也是在中国遍布最广的一脉。

禅宗的佛寺布局形成特殊的体制,称为迦兰七堂制。

这种佛寺的建筑布局普遍采用了纵轴式,整齐对称,体现的是我国古典的建筑布局形式,一般形成三至四个四合院落。

一般佛殿排序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菩萨殿、法堂、藏经楼。

但由于各寺供奉佛像略有不同,殿的名称也不尽相同,但是这七个殿的排列方式建筑形式是固定不变的。

这种带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排序院落群,可以有序的引导信徒,有层次地观赏参拜整个寺院,从而达到信仰的高潮。

轴线上的各进院落,则可借助立体建筑的造型不同、院落大小的不同以及周边附属建筑不同从而达到在建筑艺术上的变化。

北京的卧佛寺是现存最完整的伽蓝七堂制的佛教建筑,从平面上仍能清晰可见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与整体寺庙的关系。

这种层层递进的层级关系与中国古典皇家建筑分布是有着密切联系的。

在北魏时期佛殿的建筑多为方形平面的歇山顶形式。

带有中国色彩的佛殿建筑除了殿宇式佛殿之外,还有楼阁式佛殿和亭式佛殿。

唐朝时期,楼阁式佛殿成为了佛寺里供奉佛像的主要建筑形式。

这种建筑形式甚至深深影响了日本、韩国的佛殿建筑。

例如,建于607年的日本奈良法隆寺,就为两层全木构建筑的楼阁式佛殿。

壁画也是一种艺术载体,在很多壁画中我们可以发现不仅是绘画艺术,而是间接的为我们留下了当时佛教建筑的
建筑形制。

这种壁画大都是场景宏伟、场面宏大,体现的是佛国世界的宇宙观,佛教人物的层级关系等。

这一点藏传佛教尤为明显,在密宗中,体现大量铁围山大威海的佛学世界观。

唐卡唐密曼陀罗都体现着这一点。

西藏的桑耶寺更是从寺院布局体现出浓浓的异域佛教文化气息。

而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中我们可以分析看到唐朝时期的佛殿形象。

梁思成先生认为这种亭式佛殿“常常位置在走廊瓦上,或在转角的地方”。

中国佛教建筑是在佛教文化体系上形成的一种具有宗教精神与信仰情感的宗教性建筑空间。

相比之下,因佛教建筑空间在初期受印度寺院的影响,便很快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观和文化性格,充满了宁静、平和而内向的意境。

大抵而言,中国中古时代佛教建筑空间宗教意境的塑造方法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加强外环境的表达。

宗教建筑随着宗教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自身的形式,因为它总是努力体现宗教的要求。

中国中古时代佛教建筑空间就是通过对建筑外部形式与周围环境所造成的“意境”,以及外部的动势来表现佛国的神圣。

如《戒坛图经》中的寺院图,由50多个大小不一的院落组成的大型寺庙建筑群,横长由12个单位组成,纵长由7个单位组成,体现出佛教建筑空间聚集与阵列的空间特征。

第二,注重内环境的体现。

中国佛教建筑需要表达一种对佛国净土世界的向往,对佛的依恋,因此佛教建筑内部空间的着意渲染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对中国中古时代佛教建筑内部空间宗教
意境的塑造主要从内部平面布局、装饰图案与色彩、光与影等方面入手。

再如敦煌莫高窟内部的彩塑像和作为辅助表达佛教思想内容的壁画显得丰富多彩,隋唐时期的敦煌莫高窟内壁上的经变壁画结构布局严谨而精密,从而引导僧人们灭绝一切尘世间的杂念,把自己的思想高度集中在佛全身各个细胞的冥思苦想中,使自己的精神进入虚幻的佛国世界。

第三,把握材料的特点。

宗教建筑是宗教观念、宗教情绪、宗教情感的物化形式,所以中国中古时代佛教建筑空间的构造必须适应它所附着的物质材料及技术条件,同时必须尽可能的动用当时社会所能提供的物力与财力,使佛教建筑笼罩一种宗教气氛,融入一种人与神直接亲近的感情色彩。

佛教艺术其实是佛教思想、审美观念、风俗习惯、地域特色的集中体现,而佛教建筑,特别是汉传佛教深受佛教文化及中国古代建筑营造法则的影响。

中国佛教建筑空间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历史过程,是随着佛教文化在中国的传播而发展变化的,对于我们来说这种新文化的产生在中国艺术史乃至建筑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续高僧传(卷8)释僧范传[m].no.2060:483.
[2] 梁思成.我们所知道的唐代佛寺与宫殿[m].北京:中国营造学社,1932.
[3] 汪小洋.中国佛教美术本土化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
社,2010.
[4] 黄春华,李静.中国中古时代佛教建筑探析[d].华中建筑,2010.
作者简介:杜季月(198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环境文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