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各宗大义

合集下载

中国佛教宗派简表

中国佛教宗派简表

汉语系佛教宗派简表藏语系佛教宗派简表世界佛教论坛由两岸三地佛教界发起于2005年,其宗旨是为世界佛教徒搭建一个交流、合作、对话的高层次平台,为中华佛教界提供一个宽阔的大有作为的舞台,更为海峡两岸佛教交流提供良好契机。

宗旨:为热爱世界、关爱生命、护持佛教、慈悲为怀的有识之士,搭建一个平等、多元、开放的高层次对话、交流、合作的平台。

原则:遵循佛陀的伟大教诲,无论南传北传、出家在家、教内教外,皆可平等参与;无论显教密教、真谛俗谛、世出世法,皆圆融无碍。

理念:一粒种子可以长出一片森林.一种观念可以唤醒一群迷惘的心灵一个论坛则可以播撒无数的种子与观念。

人心安宁、世界和平.就在我们的心念之间。

目标:面对这个并不安宁的世界,"世界佛教论坛"要为全球吹来一股和风、带来一团和气。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就是要争取人类的一个"新六和"的愿景.即"人心和善,家庭和睦,人际和顺,社会和谐,人间和美,世界和平,最终共同致力于一个和谐的世界。

"宣言:时惟佛诞吉日,普天同庆。

各国大德群贤,云集香江;赏紫荆之幽香,品文化之多元。

秉承佛陀遗教,广开法筵;再启佛教论坛,共沾法益。

万物莫不仗缘而生,世界咸依共业所感。

当今时代,世有不平,生态失衡;人有不和,行止乏仪;心有不安,贪欲不止。

故和谐世界之建设,须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当同愿同行。

虚空有尽,行愿无穷;随愿所成,行愿合一。

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故与会大德同发六愿,共倡六行:愿人心和善,惜缘护生,同行感恩。

愿家庭和乐,亲情稳固,同行奉献。

愿人际和顺,沟通互助,同行结缘。

愿社会和睦,各得其所,同行包容。

愿文明和谐,彼此欣赏,同行尊重。

愿世界和平,化怨为友,同行分享。

和谐世界,从心开始;和合众缘,同愿同行。

中国佛教哲学

中国佛教哲学

《中国佛教哲学》教学大纲李虎群 编写615目录前言 (619)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619)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619)三、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及学时分配; (619)序论中国佛教特色与学习方法 (620)第一节宗教的基础和宗教学研究 (620)一、宗教的基础 (620)二、宗教研究的基础 (620)第二节 中国佛教的特色和学习方法 (621)一、中国佛教的特色 (621)二、学习方法 (622)复习与思考题 (622)拓展阅读书目 (622)第一章印度佛教思想源流 (623)一、小乘兴盛时期 (623)二、大乘兴盛时期 (623)三、密咒兴盛的时期 (623)复习与思考题 (623)拓展阅读书目 (623)第二章 中国佛教思想源流 (624)第一节 佛教在中国的传播及中国佛教的特点 (624)一、取决于佛教自身的开放、含容性质。

(624)二、取决于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制约和融摄。

(624)三、中国佛学至少有如下四个特点 (625)四、佛教在适应中国社会和中国文化优良传统的同时,也屈从了其中的消极面,付出了影响至今的负面代价。

(625)第二节源流 (626)一、首先是传入阶段 (626)二、传播阶段 (626)三、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发展的第三阶段,也是中国佛教的鼎盛时期 (627)第三节中国佛教主要宗派介绍 (628)一、三论宗 (628)二、天台宗 (628)三、华严宗 (628)四、唯识宗哲学 (629)五、禅宗哲学 (629)复习与思考题 (629)拓展阅读书目 (629)第三章佛教基本理论 (630)第一节缘起性空 (630)616一、“有因有缘世间集,有因有缘世间灭。

” (630)二、缘起法和人生的关系 (630)三、性空与修学 (630)第二节四圣谛 (630)一、苦 (630)二、苦集 (631)三、苦灭。

苦灭道 (631)第三节《般若心经》解读 (631)复习与思考题 (631)拓展阅读书目 (631)第四章佛教修持法门(上):解脱道 (632)绪论 (632)一、佛法并不是一种在理论上单独存在的东西。

中国佛教简史

中国佛教简史

中国佛教简史起源佛教创建时,印度已经进入了封建领主统治的农奴社会。

当时印度传统的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种信仰,以及婆罗门作为一切智的垄断者和神权统治的代表的地位开始动摇,成为众矢之的。

自由思想家中出现了种种反传统信仰的沙门思潮。

佛教属于沙门思潮之一。

创始人释迦牟尼生于今尼泊尔境内的迦毗罗卫,是释迦族的一个王子。

关于他的生卒年月,在南、北传佛教中,至今仍有种种不同的说法,但一般认为生活于公元前6~前5世纪。

他在青少年时即感到人世变幻无常,深思解脱人生苦难之道。

29岁出家修行。

得道成佛(佛陀,意译觉者)后,在印度恒河流域中部地区向大众宣传自己证悟的真理,拥有越来越多的信徒,从而组织教团,形成佛教。

80岁时在拘尸那迦逝世。

演变佛教创立后,在印度几经演变。

佛陀及其直传弟子所宣场的佛教,称为根本佛教。

佛陀逝世后,弟子们奉行四谛、八正道等基本教义,在教团生活中维持着他在世时的施设和惯例。

由于佛陀生前在世时于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有着不同的说法,弟子们对此便产生不同的理解。

约在佛来后100年,佛教分裂为上座部、大众部两大派,称根本二部。

此后100余年间续有分裂,先后分成十八部或二十部,称技末部派。

关于部派分裂的次第、年代、名称、地区均有不同的说法。

当时佛教传播的范围,北至喜马拉雅山麓,南至基斯那特河(克里希那河)。

一般认为由上座部直接分出的最大一部是说一切有部。

上座部(以说一切有部为代表)和大众部在教义上有较大差别。

两在部的主要差别是:①对法(事物、存在)的认识。

大众部认为“过去未来,非实有体”、“现有体用,可名实有”,即认为一切现实都依因缘生灭,过去的已经灭了,没有实体,未来的没有生起,也没有实体,仅仅现在一刹那中才有法体和作用;说一切有部主张法体是永恒存在的,过法、现在和将来三世也都是实有的,即所谓“法体恒有”、“三世实有”,被称为我空法有论。

②对佛陀的认识。

大众部认为生灭于人间的释迦牟尼佛是化身而非实身,佛陀的实身是积累极长期的修行而成,他有着无际的寿命和威力,所说一切言语为随机说法,并以一音说一切法;说一切有部不承认释迦牟尼是化身,认为佛说言语并非都是经教,也并不是一音说一切法。

第五章 中国的四大宗教

第五章 中国的四大宗教

第五章中国的四大宗教第二节佛教佛教起源与传播:创立时间:公元前六世纪,创始人: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儿子,乔达摩。

名悉多教派:小乘佛教:(南传)巴利语系佛教《三藏经》天台宗三论宗法相宗律宗净土宗密宗华严宗禅宗大乘佛教:(北传)汉语系佛教《大藏经》藏传佛教:(藏传)藏语系佛教《丹珠尔》[宁玛派(红教)萨迦派(花教)噶举派(白教)格鲁派(黄教)二:佛教的基本教义:基本教义:四谛:苦集灭道道谛: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三:佛教的经典与标记:经典:《大藏经》《三藏经》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编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编论藏:释迦牟尼的弟子言论思想的阐述汇编佛法的标记:佛教的旗帜或佛像的胸前,往往有“卐”(或“卍”,读为“万”)的标记,意为太阳光芒四射或燃烧的火。

后来作为佛教吉祥的标记,以表示吉祥万德。

法轮:(寓意佛的法轮如车碾转,可以催迫众生的烦恼)四:佛教供奉的诸像:佛:释迦牟尼:任何寺庙中都居主体建筑大雄宝殿中,或坐或立或卧神态庄严肃穆(释迦三尊)释迦牟尼(左:文殊菩萨)(右:普贤菩萨)(东方三圣)药师傅佛(左:日光菩萨)(右:月光菩萨)(西方三圣)阿弥陀佛(左:观音菩萨)(右:大势至菩萨)弥勒佛: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天下可笑之人过去佛(燃灯古佛)横三世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药师父佛)未来世弥勒佛三神佛法身神庇护者遮那佛报身佛卢舍那佛应身佛释迦摩尼五位主尊宝生佛南方庇护遮那阿弥陀佛西方阿閦佛东方不究或就佛七位主尊毗婆尼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据洛尼佛、据那舍佛、迦叶佛、释迦摩尼佛。

四大菩萨;文殊普贤。

地藏观音。

四大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名多罗吒面白色白色甲0 手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明毗琉璃面青色青色甲0 手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名留博叉面色红红色甲0 手持龙或蛇北方多闻天王名毗沙门面绿色绿色甲0 手持宝伞左手握银鼠佛教信徒的称谓:四众弟子:比丘比丘尼(出家男女二众)优婆塞优婆夷(在家男女二众)出家四众:比丘比丘尼沙泥(小和尚)沙弥尼(小尼姑)法师:通晓佛法的僧人经师:通宵经脏的僧人论师:通晓律藏的僧人律师:通晓律藏的僧人三藏法师:通晓经律论三藏的僧人。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ppt课件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ppt课件

③隋唐:汉地佛教的鼎盛时期。中国化佛教宗 派的产生标志佛教汉化的基本完成,汉地佛教 实际上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④唐末五代及宋:佛教开始衰落,世俗化倾向 加深,佛教与儒道合流,佛教内部禅、净、教 融合,宋明理学产生和定于一尊,佛教式微;
⑤明清:汉地佛教发展几乎处于停止阶段,但 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成为汉民族的一种 文化心理积淀。
② 格义:佛教学者所用一种解说、翻译佛典的方法,即观 念的比附,用中国幽玄,不是一般人所能够了解,于是讲说 佛法的人便用格义的方法,和此土旧有的学术思想相配合, 来发挥它的意义。
如魏初康僧会和陈慧合撰的《大安般守意经注》把“安 般守意”四个字作了十几种解释,其中就有一段说“安为清, 般为净,守为无,意为名,是清净无为也”,即是用此土的 道家所说“清净无为”来配释“安般守意”的。《阴持入经 注》也用“无为”配释“泥日”(涅槃的古译),这些都是格 义最初例子。
印度-斯里兰卡 -缅甸、泰国、柬 埔寨、老挝、马来 西亚、印度尼西亚 等国及中国云南傣 族、崩龙族、布朗 族等地区。
3.南、北传佛教的基本特点
北传以大乘为主,偏重对佛法大义的领悟和 发挥,注意与不同地区思想文化的结合,如 与中国思想结合而产生中国佛教宗派;
南传佛教主要是小乘上座部佛教,比较注重 原始佛教的精神和教理教义。
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腊, 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 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 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7. 中国化的佛学
①中国化的佛学
②佛教中国化的途径 宗教信仰、神学理论、礼仪制度、组织形式、
修行实践等。 如农禅并重-托钵乞食;传法世系-宗法制度
③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 方术灵神化、儒学化、老庄玄学化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

佛教分几大宗派,各自有什么特色?天台宗天台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创始人智顗常住浙江天台山而得名。

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亦也称法华宗。

以《妙法莲华经》为宗旨,《大智度论》作指南,《大般涅盘经》为扶疏,《大般若经》为观法。

智顗的天台三大部,是该宗的根本典籍。

此宗的主要思想是实相和止观,以实相阐明理论,用止观指导实修。

该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

它集合南北各家义学和禅观之说,加以整理和发展而成一家之言,当时得到朝野的支援和信奉,对隋唐以后成立的各宗派多有影响。

元明以后,该宗学者往往兼倡并净土,形成'教在天台,行归净土'之风。

该宗在汉族地区虽几经兴衰,但仍廷续至今不绝。

三论宗三论宗,中国佛教宗派。

隋吉藏创立。

因依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的《百论》等三论立宗,故名。

此宗所依经典,自罗什、僧肇、僧朗相承以来,就以《大品》、《法华经》、《华严经》为宗依。

至法朗又加《涅盘经》。

即有4部大经,所以隋唐诸三论师的传记中每每有'四经三论'或'四论三经'之说。

此外《维摩经》、《仁王经》、《金刚般若经》、《胜鬘经》、《金光明经》等,也都有较详细的疏解。

《智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是此宗的根本论典,除《智论》外,吉藏均有注疏。

关于此宗的专着如《大乘玄论》、《法华玄论》、《净名玄论》、《二谛章》、《三论玄义》等皆是此宗的要典。

诸法性空的中道实相论,为此宗的中心理论。

法相宗法相宗,中国佛教宗派。

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和绝对真实(性)而得名。

又因强调不许有心外独立之境,亦称唯识宗。

由于创始者玄奘及其弟子窥基常住大慈恩寺,故又称慈恩宗。

主要奉古印度大乘佛学瑜伽一系学说,其所依经典,即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

中国佛教哲学之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公元581年,隋朝的建立了统一到国家,公元618年,李渊建唐,隋唐时期,正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开展时期,为了适应封建统治的需要,出现了佛、道、儒三教并存的局面。

伴随着当时寺院经济的开展〔辛替否曾说:“七分天下之财而佛有七八分〞〕,佛学研究出现了空前的繁荣。

先后形成了如天台宗、唯识宗、华严宗、禅宗等佛教教派。

佛教哲学本质上是一种宗教伦理学说,其根本宗旨是宣扬人生是苦,涅槃极乐。

其目的是让人们从现实的苦难中解脱出来,追求来世,到达成佛的理想境界。

首先简单介绍一下天台宗,天台宗的始祖为龙树,但事实上,天台宗真正的开创者确是智顗,因他常住浙江天台山,故名天台宗,但又因为其创立该宗的依据是印度的?法华经?,因此天台宗也称为法华宗。

在南北朝时期,南方的宗教注重义理,北方的宗教重视禅定,天台宗把南北方的宗教结合起来,提出了“止观并重〞、“定慧双修〞的宗教主张,止就是禅定,观即是义理,并主张要从世俗的痛苦中解脱出来,进入“泥洹〞也即“涅槃〞——成佛的理想境界,必须坚持止观并重、定慧双修。

其主要观点是“三谛圆融〞、“一心具三千〞。

“三谛圆融〞是从“一心三观〞开展而来的。

“一心〞即是“一念〞,指人的心理活动的最短时刻。

“三观〞即假观、空观和中观,指的是观察、分析世界的方法。

所谓三谛,就是三观。

并认为空、假、中三者并无区别,一念便可以同时具足三种看法,因此,空、假、中三者,只要悟到其一,便可悟到其它二者,三者本是一体,互不阻碍,所以叫“三谛圆融〞。

所谓“三千〞,即“三千世界〞,也就是佛教心目中的整个世界。

只要有一点点主观思维的活动,便会产生出三千种世界,千差万别,包罗万象的三千世界都存在于“一念心〞中,都只不过是“一念心〞的产物。

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思想。

接下来是唯识宗。

唯识宗由我们所熟知的唐代名僧玄奘以及其弟子窥基所建立。

又因他们曾长期住在长安的慈恩寺,因而又称慈恩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南郊雁塔村〕。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的特点

谈到佛教的各宗各派,追溯佛陀最初创教之时,为了适应众生的根器而说了种种的法门并未曾提到宗派的分别。

到了后代,由于社会环境以及历代大德,依个人研究兴趣的不同,而对佛陀一代的教化作各种不同偏重性的探讨,加上个人的修持体验,而对经典产生种种的诠释,以自己所阐扬的最为代表佛陀的教义,衍变所及,乃渐渐形成各种的宗派。

在中国的八大宗派中,其共同的特点就是同时兴盛于隋唐盛世。

佛教自从印度传入中国。

在中国经过五,六百年的发展,到隋唐时进入了创宗立派的新时期。

南北朝时由于政治上的分裂,佛教也形方法。

中国化佛教各宗派的建立,标志着佛教在中土的发展进入了鼎盛阶段。

佛教的八大宗派虽是中国佛教的产物,但其根本依据均不离佛所说的教法。

每派都有其完备的体系和经典理论依据。

若细说之,则无法尽其意达其理,今据八大宗派的修持特点浅而说之。

八大宗派的特点可以用一偈浅而概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

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首先:“密富禅贫方便净”这句中说明了三大宗派的修持特点。

“密富”告诉我们,在八个宗派里面,如果要学密宗的话,在经济上必须是富有的。

密宗也称为“密教”“秘密教”“真言乘”“金刚乘”等。

由于自称授法身佛大日如来深奥秘密教旨的传授,为真实言教,这种真言奥秘,若不经灌顶和秘密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现于人,因而得名。

又由于他修习在密想应,又称“瑜伽密教”。

密教本是公元七世纪以后,印度大乘佛教的一些派别(中观,瑜伽)与婆罗门教——印度教相结合的产物,很快就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

那为何称为“密富”呢因为密宗的坛场要布置的非常精致庄严,道具的打造材料非金即银,或者是铜质的铸造,样式很多,并且要样样齐全。

修持作法,每次都要花相当的时间,对于上师更要有优厚的供养,所以要如法学密,经济上必须富裕,时间上相当空闲的人才好修学。

“禅贫”是不是说禅很贫穷呢非也。

禅宗是中国化最为典型的中国佛教宗派。

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而得名。

中国的佛教禅宗--五家七宗

中国的佛教禅宗--五家七宗

中国的佛教禅宗--五家七宗五家七宗我国南宗禅各派的总称,又称五派七流。

即临济宗、曹洞宗、沩仰宗、云门宗、法眼宗等五家,加上由临济宗分出的黄龙派和杨岐派,合称为七宗。

禅宗自初祖菩提达磨,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之后,分为六祖慧能的南宗禅及神秀的北宗禅。

此中,北宗禅主张渐悟,不久即衰落;南宗禅主张顿悟,在中唐以后渐兴,成为禅宗主流,而传衍出五家七宗诸派。

中国禅宗的禅法至晚唐五代出现五家宗派,进入了兴盛时期,高度的发展必然造成宗派分歧的情况。

其时,南怀让一系就出现有临济宗、沩仰宗两家,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了曹洞宗、云门宗和法眼宗三家。

唐宋时期尤以临济宗和曹洞宗为盛,有“临天下,洞一隅”之说(洞,指曹洞宗。

禅宗五宗七派只有这两宗还比较完整,其他的都渐渐失传了)。

初祖达摩在传法二祖慧可的偈语中说:"吾本来兹土,传法救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偈中的一花五叶,所指就是六祖慧能的南宗顿教禅法这一枝花,发出了后来的五家之叶。

尔后临济宗下又衍生出黄龙派和杨歧派,会同前面的五宗合称五家七宗。

各家宗派的门风各有特色,接引学人的手法各自不同,传承自成完备的体系。

其中沩仰、法眼二宗在宋元时代相继断绝衰微,临济、曹洞与云门三宗则延续至今。

尤以临济宗的杨歧派门庭繁茂,于宋代五祖法演以后几乎囊括了临济宗之全部道场,至今后嗣仍灿若繁星,成为中国汉地佛教的主流。

临济宗:中国禅宗"五家"之一,属"南辙"大系。

创始人为唐代希运禅师(?-867),临济宗为禅宗南宗五家之一,由希运禅师住持宜丰黄檗山的黄檗寺时暂露端倪,因子黄檗山成为佛教临济宗的祖庭圣地。

希运(?-857),少时在家乡福建福清县随师出家。

之后,参谒名师,得奉新百丈山怀海禅师(720-814)正传,唐开成年间(836-840)到宜丰黄檗山驻锡,宣讲自己所悟得的禅宗新法,四方僧侣趋往问法者甚众。

僧徒义玄(?-867)从希运学法33年,之后往镇州(河北正定)滹沱河畔建临济院,广为弘扬希运所倡启的禅宗新法。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

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佛教三大派别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也有人说第一个阶段是原始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大乘佛教,第三个阶段是密教。

第二种说法的大乘佛教阶段应当是显宗阶段,密教也属于大乘佛教,但与显宗有很大差别。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外传。

大乘佛教阶段传到中国内陆,后来发展成汉传佛教,所以汉传佛教的教义基本上是大乘佛教显宗的教义。

印度佛教往西藏传,有一个路线是从印度传过来,从印度传的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是密教阶段。

密教传入了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特点就是显宗和密宗结合。

在部派佛教阶段或原始佛教阶段后期,佛教内部发生了辩论。

辩论的时候,主张大乘佛教的这一派僧人座位比较低,人多,所以叫“大众部”,主张原始佛教的这一部分僧人坐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叫上座部,上座部得名就是座位高。

上座部从南边往外国传,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区,从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上座部佛教。

上座部佛教也叫南传佛教。

汉传佛教、藏传佛教、上座部佛教是佛教的三大派别。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佛教三大派别都齐全的国家。

藏传佛教的教义和修法是显密结合,属于大乘佛教。

上座部佛教属于小乘佛教,其教义和修法更多地保留着佛教的原始面貌。

藏传佛教中也包含者原始佛教的基本教义,与南传佛教还是有共同的基础的。

佛教的传入现在一般认为,佛教是在大约西汉末年,东汉初年时由印度从西域传入的。

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

到了东汉永平十年(67年),汉明帝梦见金人,于是派人去西域,迎来迦叶摩腾与竺法兰两位高僧,并且带来了许多佛像和佛经,用白马驼回首都洛阳,皇帝命人修建房屋供其居住,翻译《四十二章经》。

也就是现在的白马寺。

因此,在中国佛教史上,多以汉明帝永平十年作为佛教传入之年。

白马寺成为中国第一座佛寺。

《四十二章经》,也成为中国第一部汉译佛经。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下)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下)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下)作者:魏道儒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13期禅宗禅宗是中国佛教各宗派中影响最大的一派,法系至今传承,并且流传到世界许多国家。

由于本宗以禅来概括其全部教理和修行实践,故名。

因为奉菩提达摩(也作磨)为中土始祖,也称“达摩宗”,又因自称“传佛心印”,被称为“佛心宗”,或简称“心宗”。

还因为自称与“教门”(华严、天台、唯识等)有区别,称为“宗门”。

后世公认的中土传承是初祖菩提达摩、二祖慧可、三祖僧璨、四祖道信、五祖弘忍、六祖惠(慧)能。

其中,菩提达摩和惠能受到格外尊崇。

达摩是南印度人,出家之后悉心研究大乘佛教,学识渊博。

中年之后,他立志来中国传教。

大约刘宋(420~478)末年,他渡海来到中国南方,此后又辗转渡江北上,在北魏传禅授徒。

他曾在河南少林寺面壁9年,提出“理入”和“行入”的修禅方法。

“理入”要求舍伪归真,解决思想认识问题。

“行入”要求按佛教的某些规定修行,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践问题。

他特别强调“藉教悟宗”,就是把佛教经典(教)作为手段,通过壁观修禅,达到心与超言绝相的真如(宗)相契合的境界。

在高僧林立的南北朝时期,菩提达摩只是众多来华传教的印度僧人之一,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辉煌的业绩,知名度是很一般的。

但是,从中唐以后,伴随着禅宗的崛起,佛教界逐渐公认禅宗不是中国产生的,而是达摩从印度传过来的。

禅宗在古印度的祖师传承,也逐渐编制出来,就是所谓从摩诃迦叶到达摩的“西天二十八祖”。

所以,达摩的地位不断提高,关于他的各种神话传说也不断涌现出来。

到北宋时期,推崇达摩达到了顶峰,他被认为是正宗佛法的唯一传播者,在佛教中的地位仅次于释迫牟尼,可以与孟子在儒家中的地位相提并论。

实际上,禅宗是印度佛教与中国本土思想经过长期冲突、融合的产物,并不是达摩一个人从印度照搬照抄过来的。

格外尊崇达摩,是禅宗为了证明自己是正宗。

禅宗基本理论的真正奠基人是六祖惠能,这是他受到格外尊崇的原因。

惠能生于唐贞观十二年(638),逝世于先天二年(713)。

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终稿]

佛家文化中的慈善思想[终稿]

佛教诞生于古印度,及至西汉末年,它始由西域传入我国。

佛法东传后,受到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特别是儒家思想的影响,形成了以善恶观、人生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佛教伦理思想。

由于佛教在中土的发展中,一直伴随着对现实生活至善的追求并与传统伦理的不断融合,使得中国佛教善恶观及劝善理论特别丰富。

正缘于此,佛教在中国本土化之后,它的社会功能也就趋向一种劝善化俗之道,以通俗的教化劝导人们止恶从善,避恶趋善。

佛教寺院的慈善活动乃应时而起,至唐达到兴盛。

(一)修善功德观善恶是中国佛教文化中关于心性论的一对范畴。

在印度佛教中,它原指心性的净染。

《大乘义章》卷十二有言:“顺理为善,违理为恶。

”《成唯识论》卷五也说:“能为此世他世顺益,故名为善”;反之,违损此世他世则恶。

由此看来,佛教最初的善恶观是以能否契合佛理为标准,凭染净来作为善恶的尺度。

具体而言,顺应佛法、佛理是善,心地清净无染是善;违理背法是恶,烦恼痴迷是恶。

“善恶是根,皆因心起。

”于是佛教就制定了一系列戒律约束众徒,以断恶修善。

佛门认为,只有不断改过,心地才能恢复清净,才能修成善果。

因此,佛门中有“十善十恶”之说。

所谓“十恶:杀、盗、淫、妄言、绮语、两舌、恶口,乃至贪欲、瞋恚、愚痴,此名十恶。

十善者,但不行十恶即是也”。

这样,佛教徒以十善十恶为准尺,明善辨恶并求改过积德,产生一种崇贤尚善的力量。

佛法对于修行实践的佛教徒在修善方面还有更高的要求:即“修三福”、“持五戒”。

修“三福”的具体内容有:一是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二是受持众戒,不犯众仪;三是发菩提心,深信因果,读诵大乘,劝行善事。

“五戒”是指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饮酒,戒妄语,这与十善颇有相通之处,只是佛门中人将其奉为戒律并身体力行视作功德无量。

这种佛教的伦理道德观推动了南北朝以来中国慈善活动的开展。

后世人们不杀生而行放生,建放生池、立放生会,不偷盗而行施舍,设善堂、建义局,凡此种种善行就是佛教教义中三福、五戒、十善中蕴涵着的慈善思想外在的具体表现。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上)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上)

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上)作者:魏道儒来源:《百科知识》2009年第11期唐代初年,有一位名叫那提的印度僧人,游历了古印度各地和南亚、东南亚诸国之后,来到中国。

看到唐朝的佛教盛况,那提说:“脂那东国(指中国),盛传大乘,佛法崇盛,瞻洲称最”。

“瞻洲”即“南瞻部洲”,也译作“阎浮提”,泛指当时已知世界的所有地方。

那提这句话的意思是,中国大乘佛教的兴旺发达,在隋唐时期居世界第一。

隋唐佛教昌盛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形成了一些独具特色的佛教宗派,其中主要有天台宗、三论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和密宗。

这八个宗派有一些共同点:首先,各宗派的实际创始人大都得到统治阶级,特别是最高统治者的直接或间接支持。

第二,各宗派都创立了相对完整和独立的教理体系,其内容既有承袭印度佛教的成分,更有融合中印民族宗教文化后的创新理论。

第三,各宗派都建立了相对稳定的传法基地,一般以一处或数处大寺慌为中心,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

不少这样的寺院被后代称为“祖庭”。

第四,大多数宗派的祖师之间有师徒传承关系,有些宗派还逐步编制出上溯印度著名宗师,下接中土历代祖师的传法世系。

从八大宗派的核心教理方面看,有的比较客易理解,有的则比较难懂。

从八大宗派的历史方面看,其发展很不平衡:有些在百年之内就消亡了,有些至今还流传。

一些宗派在不同时期传入朝鲜、日本、越南等周边国家,成为汉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深刻影响了那里的思想和文化。

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的第一个宗派,由于本派的实际创立者智顗(538—597)常住天台山,故名;又因本派崇奉《法华经》,也称“法华宗”。

本派的传法世系是龙树、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

智顗是荆州华容(今湖北监利县西北)人。

30岁时,他遵照慧思的嘱咐,前往金陵弘法传教。

他的《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和《摩诃止观》,后来被称为“天台三大部”,是天台宗最重要的著作,奠定了天台宗的教理基础。

天台宗理论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把“止观”作为修行解脱的根本途径,倡导通过修习“止观”获得佛智,把握实相。

佛教宗派

佛教宗派

佛教十大宗派俱舍、成实为小乘,禅、密、律、净、华严、三论、唯识、天台为大乘。

大乘八宗的特色可以用四句话涵盖之:“密富禅贫方便净,唯识耐烦嘉祥空,传统华严修身律,义理组织天台宗”。

可以从源流..和法门..这两个切入点进行探究:禅宗因菩提达摩东来,提倡“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禅法精要,以“内传法印,以契证心;外付袈裟,以定宗旨”,由此衣钵相传,心法相付,传法于二祖慧可。

经僧璨、道信、弘忍而至六祖惠能,以顿悟禅大弘于南方,形成“一花开五叶”、“五家七宗”的辉煌时期。

净土宗因庐山慧远大师结社念佛,后经昙鸾、善导、少康等祖师的提倡,形成一大宗派,主张一心念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其后以三经一论发展出“三根普被,利钝全收”的念佛法门,广受古今佛教大众欢迎,至今仍盛行于北传佛教各个国家,各个阶层。

密宗因善无畏、金刚智来到中国,在八世纪初才成立宗派,注重身、口、意三密相应,对于仪规、观想、结印、持咒,特别重视。

提倡修四加行来加速成就,或求得当生成佛,因而也盛行于各地。

律宗至南山道宣律师发扬《四分律》,以大乘教义解释小乘律典,完成“南山五大部”,依据戒律精神,阐述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尤其戒体至为重要,提倡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以戒为师,在受持各种戒法与日常修持上,统摄其他各宗各派。

华严宗由盛唐贤首法藏国师大成其体系,阐扬法界缘起,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六相、十玄思想,说明佛陀在海印三昧中所呈现的一真法界相状,称为性起法门。

天台宗以一心三观、圆融三谛、一念三千的思想为中心,由智顗大师大成天台判教体系,成为我国佛教思想发展史上,最有特色的贡献。

同时又在一心、十法界、百界千如的思想上,开展出性具思想,正好与华严宗的性起思想相对。

唯识宗又称法相宗,因玄奘大师翻译印度瑜伽系统的经论,门人窥基大力阐扬万法唯识的思想,大成唯识宗。

唯识学可说是佛教的心理学,对于心识有深入的分析,阿赖耶识种子如瀑流,由此说明生命的流转、轮回业报的力量以及解脱的根本,主张一切万法皆由阿赖耶识缘起。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

中国佛教发展历程
安居:又名坐夏,或坐腊, 即在夏季的三个月中, 僧徒们不得随便外出, 以便致力于坐禅和修习佛法。
7. 中国化的佛学
①中国化的佛学
②佛教中国化的途径 宗教信仰、神学理论、礼仪制度、组织形式、修行
实践等。 如农禅并重-托钵乞食;传法世系-宗法制度
③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关系 方术灵神化、儒学化、老庄玄学化
③隋唐:汉地佛教的鼎盛时期。中国化佛教宗 派的产生标志佛教汉化的基本完成,汉地佛教 实际上成为世界佛教的中心;
④唐末五代及宋:佛教开始衰落,世俗化倾向 加深,佛教与儒道合流,佛教内部禅、净、教 融合,宋明理学产生和定于一尊,佛教式微;
⑤明清:汉地佛教发展几乎处于停止阶段,但 仍广泛存在于社会生活中,成为汉民族的一种 文化心理积淀。
中 发国 展佛 历教 程
1.中国佛教三大系
汉地佛教
藏传佛教
云南傣族地区上座 部佛教
2.印度佛教的传播路线
①北传: Ⅰ印度北部乾陀罗-阿富汗兴都库什山、帕米尔高原-中国 新疆-中国内地-朝鲜、日本、越南等国; Ⅱ中印度-尼泊尔-西藏(形成藏传佛教)-中国内地、蒙 古、西伯利亚等地。
5.藏传佛教:在藏族地区形成和发展并流行于西藏、青海、内蒙等少数民族 地区的佛教,它是印度佛教、西藏苯教和汉地佛教相互融合的产物,俗称
“喇嘛教”。
①主要教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 派、格鲁派等。
②后世影响最大的藏传佛教宗派是15世纪经 宗喀巴改革后形成的格鲁派,格鲁派中的达 赖和班禅两大活佛转世系统,构成了后期藏 传佛教的主要特色。
4.汉地佛教: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 文化结合的产物。
①汉代:佛教初传,依附黄老神仙方术,被视为黄 老神仙方术的一种,格义,译经等;

三论宗风简说

三论宗风简说

一一、三论宗风简说印顺导师三论宗,依鸠摩罗什三藏所译的──龙树的『中论』,『十二门论』,及提婆的『百论』得名。

在公元五世纪初,什公因秦王姚兴的迎请,从姑臧到长安来。

当时,南北的优秀法师,都慕名来到长安,从什公学习,也协助他翻译。

什公的译品中,包括了大乘与小乘,经律论三藏,所以他不是专弘局部的学者,而是一位全体佛教的大通家!但他的教学中心,无疑是般若经论,特别是龙树与提婆的论典。

后代的三论宗,可说以什公的译传为根源;但在什公时代,并无三论宗的派别意义,这是不可不知的。

什公去世以后,接着是姚秦的乱亡。

什公的弟子们,各各带了新译的经论(三论也在内),分头去弘传。

由于各人的爱好不同,什门的教学,形成了不同的发展。

其中,追随什公十几年,被称为「解空第一」的僧肇,不幸的早死了。

向东南弘传的,如彭城的僧嵩,寿春的僧导,都着重『成实论』。

到江南的僧叡,从重视『法华』,而信受涅盘常住的教说。

尤其是「中途还南」的道生,独抒机运,而与『涅盘』的佛性说相契合。

慧观他们,热心于经典的译传,建立起南方的判教说──顿渐二教,渐分五时,也归宗于『法华』,『涅盘』。

所以严格说起来,什公的教学中心──『般若』与三论,虽多少讲说,而实际是并没有受到尊重。

宋代重顿悟与『涅盘』,齐代,渐偏重于『成实论』的弘扬;到梁代,更是成论大乘的黄金时代。

『般若』真空,以三论为中心的法门,几乎被遗忘了。

在这样的佛教发展过程中,首先发扬关河(什公时代的)古义,而兴起三论宗风的,是齐梁间的辽东僧朗大师。

那时,辽东属于高丽,所以也称「高丽朗」。

齐建武(公元四九四──四九七)年间,朗大师到江南来,被称为「华严、三论,最所命家」。

毕生隐居于摄山(即栖霞山),应机示导,专精止观。

梁武帝派了僧诠等十人,去向他学习三论,三论也就因僧诠的继承,而日渐光大起来。

关于朗大师的传承,三论宗的大成者──嘉祥大师,说他在北方学得什、肇山门的正义,实际是传承不明。

僧传说:朗公是摄山法度的弟子;法度是一位专精的净土行者。

佛教的分支与派别1

佛教的分支与派别1

1、佛教的派别1、藏传佛教——主要盛行于西藏,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藏语。

比较完整的接受了佛陀的教义,向来对小乘、大乘、密乘三乘的戒律格外重视,但由于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素食只为少数行者所受持。

有较大影响力并流传至今是噶当、萨迦、宁玛、噶举、格鲁5个教派2、汉传佛教——汉传佛教也被狭义地称为汉地佛教,属于大乘佛教。

虽有许多古代大德的论典与教言流传于世,也有许多寺院与佛学院,但像藏传佛教这样系统闻思修佛法的道场却极为罕见,提倡素食观,广大弘法与饶益社会人群。

主要有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3、南传佛教——主要在东南亚诸国盛行,典籍所使用的语言为梵语、巴利语,属于小乘佛教。

但是缺乏大乘空性见与菩提心的教授,素食观念也略显不足,也有利济社会的善举,但与汉传佛教相比,显得过于狭隘。

主要有一切有部、经部、唯识法相宗、中观宗四大部派。

1、佛教知识(二):佛教的三大派别2009-06-14 15:24佛教三大派别佛教产生于印度,其发展一般分为原始佛教、部派佛教和大乘佛教三个阶段;也有人说第一个阶段是原始佛教,第二个阶段是大乘佛教,第三个阶段是密教。

第二种说法的大乘佛教阶段应当是显宗阶段,密教也属于大乘佛教,但与显宗有很大差别。

佛教形成以后,不断向外传。

大乘佛教阶段传到中国内地,后来发展成汉传佛教,所以汉传佛教的教义基本上是大乘佛教显宗的教义。

印度佛教往西藏传,有一个路线是从印度传过来,从印度传的时候,印度佛教已经到了第三阶段,是密教阶段。

密教传入了西藏,形成了藏传佛教,藏传佛教的特点就是显宗和密宗结合。

在部派佛教阶段或原始佛教阶段后期,佛教内部发生了辩论。

辩论的时候,主张大乘佛教的这一派僧人座位比较低,人多,所以叫“大众部”,主张原始佛教的这一部分僧人坐的位置比较高,所以叫上座部,上座部得名就是座位高。

上座部从南边往外国传,传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等地区,从缅甸传入我国云南,和当地文化相结合,形成了上座部佛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为主的 佛教发展
▪ 魏晋南北朝各家师说 ▪ 隋唐宗派佛学(八大宗派) ▪ 1、三论宗(源于印度中观学) ▪ 2、法相唯识宗(源于印度唯识学) ▪ 3、天台宗 ▪ 4、华严宗 ▪ 5、禅宗 ▪ 6、净土宗 ▪ 7、密宗(唐密,有别于藏密)
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约前278 前232)统 治时期,佛教从恒河中下游传播到印度各地。
公元五世纪初,后 秦王姚光接西域龟兹 的(今新疆库车县) 僧人鸠摩罗什到长安, 译出佛经约35部300卷。
东晋鸠摩罗什铜像 (新疆克孜尔石窟)
梁武帝萧衍
南朝各朝统治 者都崇信佛教, 梁武帝萧衍自称 三宝之奴,四次 舍身寺院,由群 臣出重金赎回, 并亲自登台讲经。
隋文帝杨坚 多次兴建寺院、 佛塔,还召请和 剃度僧侣,组织 人力翻译佛经。 唐太宗李世民在 统一全国后,下 诏在全国交兵之 处建立寺院。
梵文《妙法莲华经》
后赵统治者尊奉 西域僧人佛图澄为 大和尚,允许汉人 出家为僧。其弟子
道安对汉译佛经进
行整理,又为僧侣 团体制订法规、仪 式,为中原地区寺 院制度打下基础。
道安(东晋)
慧远(东晋)
道安弟子慧远 到庐山,除宣传般 若空宗理论,还宣 传死后转生阿弥陀 佛净土的信仰,对 以后净土宗建立有 直接的影响。
法藏(唐)
杜顺和尚塔(陕西长安县华严寺遗址)
唐僧道宣创立, 因着重研习、传持 戒律而得名。因依 《四分律》建立宗 派,也称四分律宗。 因道宣本人住终南 山,又称南山律宗 或南山宗。
道宣
三国时期开始 翻译戒律和实行受 戒。东晋道安制定 僧尼轨范。南北朝 僧人慧光撰写《四 分律疏》,形成四 分律学。后来律宗 分化出相部宗和东 塔宗,与南山宗合 称律宗三家。
鉴真塑像(唐)
隋初僧人智顗创立, 因在浙江天台山寺院创 立而得名。教义主要依 据《妙法莲华经》,故 也称法华宗。
智顗(隋)
慧文(北齐)
天台宗自称由龙 树传承下来,实际启 蒙于北齐慧文。元明 后,天台宗学者也同 时倡导净土宗,形成 教在天台,行归净土 的风气。
国清寺(浙江天台山)
吉藏(隋)
隋僧吉藏依据龙 树《中论》《十二门 论》和提婆《百论》 建立宗派,故称三论 宗。释迦牟尼去世后, 龙 树 《 中 论 》《 十 二 门论》发挥缘起性空 学说,为大乘佛教建 立牢固理论基础。唐 武宗李炎禁佛时,三 论宗残遭打击,几乎 成绝学。
大势至菩萨 (四川广元皇泽寺)
武则天
武则天在争夺 政权中为了利用佛 教制造舆论,下命 令说释教宜在道法 之上,缁服(僧人) 应处黄冠(道士) 之前。
南北朝时期,佛 教只有不同的学派, 还没有形成独立的 宗派。隋唐时期, 才出现在佛教理论、 寺院经济方面都相 对独立的佛教宗派。
不动明王(西藏唐卡)
印度阿育王石柱
汉武帝建元二年至元朔三年(前139 前126),张骞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 富汗境内)见到印度贩运去的中国货物, 说明当时中印已有民间来往,佛教可能此 时传入中国。
唐朝壁画《张骞出使西域》(甘肃敦煌)
宝生佛像 (西藏唐卡)
据说西汉哀帝元
寿元年(前2),佛教 经典传入中原。东汉 明帝永平年间,汉明 帝刘庄派人去印度求 法。东汉末年,来自 外国或西域的僧人增 多,译出不少佛经, 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 同时介绍到中国。
▪ 藏传佛教:中国藏区(西藏、青海、川西、 川北)与蒙古区等——所传以晚期大乘 (密宗)为主(包括:宁玛 – 红教、萨迦 – 花教、噶举-白教及格鲁– 黄教)
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统: 汉地佛教 藏传佛教 云南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巴利语是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
族印度语支的古代语言,是小乘的经 堂语言。
玄奘(唐)
629 年 ,玄 奘 从 长 安 出发,经今新疆北路和中 亚抵印度,在那烂陀寺师 从戒贤学习法相唯识理论。 645年回国,带回佛典650 部。在朝廷资助下,他设 译场翻译佛经74部1335卷。 所著《大唐西域记》在国 际享有盛誉。
754年,律宗僧人鉴真应日本僧人邀请, 前往日本都城奈良,在东大寺建戒坛,传 播律宗。
中国佛教各宗大义
一、佛教发展的大致脉络
印度为主的 佛教发展
▪ 1、原始佛教 ▪ 2、部派佛教 ▪ 3、大乘佛教 ▪ 初期大乘佛教:龙树、提婆的中观学(空
宗) ▪ 中期大乘佛教:无著、世亲的唯识学(有
宗) ▪ 晚期大乘佛教:
释迦牟尼及直传弟子所传佛教,称根本 佛教。释迦牟尼生前在不同场合里,对不 同对象有不同说法,因此释迦牟尼逝世后, 弟子对他的说法便产生了不同的理解。
释迦牟尼说法图
释迦牟尼去世 后的一百年,根本 佛教分裂为上座部 和大众部两大派, 称为根本二部。此 后一百多年间,佛 教先后分裂成十八 部或二十部。
印度佛教胜地菩提迦耶纪念塔
世界范围内的佛学
▪ 南传佛教(上座部):南亚、东南亚、中 国云南等地——所传以原始佛教与部派佛 教为主
▪ 汉传佛教:中国汉地以及日本、朝鲜、越 南等地——所传以大乘佛教为主
慈恩寺(陕西西安)
杜顺(唐)
华严宗自称创 始人为唐初僧人杜 顺,实际是法藏。 杜顺原名法顺,曾 在终南山宣讲《华 严经》,著《华严 法界观门》《华严 五教止观》各一卷, 为华严宗奠定理论 基础。
法藏跟杜顺弟子 智俨学《华严经》, 创立华严宗。因以 《华严经》为根本典 籍,故称华严宗。因 法藏号贤首,也称贤 首宗。华严宗以法界 缘起思想为宗旨,又 称法界宗。
栖霞寺舍利塔(江苏南京)
唐僧玄奘创立,
因强调剖析法
(一切事物)的
相(相对真实)
和性(绝对真实)
而得名。强调不
许有心外独立又称慈恩宗。
兴教寺玄奘塔(陕西长安县)
王夫之(明)
法相宗唯识学对 后世影响很大。晚明 王夫之撰写《相宗络 索》,探索法相宗基 本概念。法相宗在日 本也是最有影响的佛 教宗派之一,至今流 传不绝。
魏晋玄学用老庄思想解释儒家经典,提出有 无、本末等哲学范畴,论证在现象世界背后存在 永恒不变、超然绝相的精神性本体——道或无。 以般若(《般若道行品经》)学说为基本内容的 大乘空宗的思想与玄学相似,得到迅速传播。
大足石刻(重庆)
大、小《般若经》等大乘空宗经典宣传诸法 性空,认为世俗认识的一切现象,因缘和合,假 而不实,唯有通过般若否定世俗认识,承认永恒 真实的、超然绝相的实相,才能达到觉悟解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