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量词的发展
文言文的量词
文言文的量词1. 文言文的数量词有何特点文言文的数量词和现代汉语相比,有三大特异之处。
第一,量词不发达。
甲骨文中虽然已有了物量词,如:鬯(chàng,一种香酒)二升。
但只限于器具与度量衡单位。
一般的表示天然单位的物量词(如:个),在汉代以后才逐渐发达。
动量词起源更晚,直到魏晋以后才逐渐增多。
所以,这之前的文言文是很少使用量词的,特别很少使用动量词。
现代汉语里的数词往往要和量词结合起来使用,而文言文最常见的办法是不通过量词而直接用数词去修饰名词或动词。
如(加点的为数词,下同): 1.乃取一葫芦置于地。
(欧阳修《卖油翁》)2.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林嗣环《口技》)第二,词序上有差异。
数量词修饰动词,在白话文中,一般是放在动词后面作补语;而文言文中恰恰相反。
如: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诸葛亮《出师表》)这里,数词三放在动词顾的前边。
反之,数量词修饰名词,在白话文中,一般放在名词前面作定语;而文言文中的数词或数量词修饰名词时,则不仅可以前置,还可以后置。
如:4.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木兰诗》)第三,表数方法上的差异。
可分为三种:整数与零数之间往往加有或又。
如:5.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诸葛亮《出师表》)(二)分数的分母和分子之间,或省掉分,或省掉之,或两者都省略掉。
如:6.藉第令勿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司马迁《陈涉世家》)(三)以确数代替概数的表示方法。
古文中有些数词往往只是一种夸张的概数,这些数词常常是三九十二十八三十六七十二十百千万亿等。
这些数字作概数时都是表示众多的意思。
如:7.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
(《愚公移山》)8.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 9.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木兰诗》)10.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同上)11.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
(林嗣环《口技》)12.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李绅《悯农》)以上句子中的数字都是概数,千万不可拘泥字面作牵强附会的解释。
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
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
1.通用量词:先秦两汉时期通用的量词有“斤、两、钱、升、斗、担、石”等。
例如:“一斤菜、三两米、五钱铜钱”等。
2.部分专用量词:先秦两汉时期还存在一些专用的量词,主要用于特
定的物品或场景。
例如:“副”表示文书的担任职务,“首”表示诗文的
章节,“匹”表示马匹,“辆”表示车辆等。
3.古代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的搭配:古代度量衡单位和数量词之间有
一定的搭配规则。
例如:“五升水、三斤米、二斗酒”等。
4.古代数量词和名词的顺序:古代数量词和名词的顺序与现代汉语不同。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一般放在名词的后面。
例如:“杯水、碗酒、盘菜”等。
5.部分特殊语境下的量词变体:在古代汉语中,一些量词在特殊语境
下还会有一些变体或变化规则。
例如:“五百家人”中的“家”代替了原
本的通用量词。
综上所述,先秦两汉时期的量词运用相对简单,主要以通用量词为主,但也存在一些专用量词、特殊的数量词顺序和变体等。
量词的使用在当时
的语言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的特点。
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
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运用作者:王惠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3年第05期摘要:汉语中量词的存在,是汉语的一大特点,同时也是一大优点。
汉语量词的萌芽期是在先秦时代,两汉时期则是量词最重要的发展时期,因此研究先秦两汉时期中出现的量词,不仅有利于对先秦两汉量词断代史的研究,而且对于探讨汉语量词系统的产生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我们通过借鉴相关文献资料,对先秦两汉时代的量词进行研究,探讨先秦两汉时期量词的应用。
关键词:量词先秦两汉量词的应用汉语体系的一大特色就是量词丰富,量词是一种特殊的词语类别[1],但是强大的量词系统并非本来就有的,需要通过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来进行语法化。
一、量词概况量词是表示物体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也称单位词[2]。
汉语中最具特色的词汇中就包括量词,它是从实词的名词、动词以及少数的形容词虚化而来。
从称量物体和动作数量的角度,量词可以分为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类。
量词的作用是使语意表达更加生动、准确和鲜明,其独特的语法和形象功能是其他词类无法相比的。
在整个汉语词类体系中量词是独立的一类,它的发展经历了无、萌芽、繁盛、成熟和完善五个阶段,其中先秦两汉时期属于量词的萌芽阶段。
量词最早出现在殷商时代的甲骨文中,仅仅是量词的萌芽阶段,所以数量很少。
先秦时期属于量词发展的初级阶段,后世常用的一些计量单位大多在这一时期产生。
这个时期也出现了一些临时量词、个体量词以及集合量词,这些量词数量还是很少的。
两汉时期,一些沿用至今并且具有汉语特色的量词开始大量出现,旧的量词用法有了一些新的发展,但是这个时期的量词可用性还是不大,量词的运用也没有形成一定规律。
在两汉之前,量词还没有开始发展,只是在极少数的文献中出现了量词,量词在先秦两汉时期的发展很不成熟,但是到了西汉中期量词的发展有了一定的突破[3]。
二、量词的分类(一)名量词用于称量事物数量的单位词叫做名量词,汉简中的名量词共86个[4],分类有:(1)固定量词。
《汉语史》量词的发展教案.doc
%1囚蔡叔于郭鄰,以車七乘。(《尚书•蔡仲之命》)
• • •
%1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詩•魏風•伐檀》)
• • • •
%1子產以幄幕九張行。(《左传•昭公十三年》)
• • • •
%1負服矢五十个。(《荀子•議兵》)
• • • •
介绍:【王力认为,如果是度量衡单位就必须用第
一、物量词的发展
(一)表示物量的方式
在上古漢語里,表示人和事物數量,有三種方式:
詞。
甲骨文如:
%1人十()六人。(个)
%1羌百羌。(个)
%1羌十人乂五。
金文还保留这种用法,女口:
%1玉十玉。(块)
%1田十田。(丘)
%1孚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孚马□匹,孚车卅两,孚牛三百五
十五牛,羊卅八羊。
在上古有两种比较少见的方式:
中古名量词,沿用“丈、尺、寸、斤、两、斗、升”等,“仞、 寻、常、仞、咫、钧、铢”等亦存在,但已失去精确度量的作用;
“碗、庾、秉、区、钟”等很少应用。中古产生了大批名量词(70个以上):般(种、样)、包(成包东西)、柄(有把的)、部(书 籍、乐器)、处(处所)、串、丛、簇、搭(块状的)、道(文书、 某些条状东西)、滴、点、叠(有层次者)、通(汉代用于文书)、 段、堆、顿、朵、番(纸张、片状物)、方(医方、方形物)、幅、 竿、根、股、管、件、局、卷、窠(植物株数)、科(植物株数)、 截、茎、类、粒、缕、轮、面、门、曲、扇、团、首(诗文)、丸、 围、味、文(铜币)、样、员、缘(衣服)、盏、阵、纸、帙、种、 轴、株、炷、尊、等。
上古产生的i般量词"把、发、封、齐(J、家、间、具、被、皮、章”等中古己消失;“称、贯、领、緡、 区、乘、袭”等中古仍出现,但现代不用。
古代汉语名词是怎么发展成现代汉语量词的
古代汉语名词是怎么发展成现代汉语量词的作者:秦美蓉来源:《魅力中国》2018年第23期摘要:量词在先秦时就已经产生,但直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才被正式命名。
现代汉语量词主要分两种,一种是各种语言普遍存在的度量衡量词,另一种是汉藏语系独有的个体单位量词。
个体单位量词比较复杂,目前仍然在对其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现代汉语中的量词大多是由古代汉语名词发展而来的,因而与名词的联系也最紧密。
本文以“眼”和“根”为例,探究它们虚化的过程与方法,综合认知论和语法化两个角度简单解释现代汉语量词由古代汉语名词发展的机制,认为认知是古代汉语名词虚化的动力,而语法化则是名词虚化的表现。
关键词:名词;量词;认知论;语法化一、量词定义及目前研究概况(一)有关量词的定义量词产生的年代很早,在先秦时就有了这类词,但现代汉语里对量词的单独分类及命名却是很晚的事。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曾把量词归在名词一类。
如王力先生先后使用了“单位名词”、“单位量词”的名称。
直到50年代,《“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简述》(1954年至1956年拟定)才正式定义量词:“表示事物或动作的数量单位的词是量词。
” 量词在这时才真正从名词中分离出来,70年代才被普遍接受。
量词是现代汉语中比较复杂的一类词,主要有两种:度量衡单位词,如斤、寸、斗、两、米等,这种量词是各种语言普遍存在的,也是汉语中最早的量词;另一类是个体单位量词,是汉藏语系中特有的,如汉语中的“个”、“支”等,“一个人”在英语中则表示为“a person”,英语中没有专门的量词来表示。
这类个体单位量词在汉语中也有两种,一类与表示人或事物的名词结合,叫做名量词(有的也叫物量词),表示人或事物的单位数量;另一类与表示动作的动词结合,叫做动量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次数,如踢一脚、看一下。
(二)现代汉语量词研究概况有关现代汉语量词的研究,前人已经做过不少。
“从主流看,汉语量词的系统研究在方法论上经历了三次大的变革:一是以列举为取向的量词类别研究,二是以关系为取向的量词选择研究,三是以解释为取向的量词认知研究。
参考文章:量词_条_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 13)故木之大者害其 =条 >, 水之大者害其深。 5淮南子 # 诠言训 6
可见, / 长 0是 / 条 0比较典型的特征, / 条 0虚化 为量词时忽略了质料属性, 选择了形状属性, 因此, 量词 / 条 0可以直接与长条状的道路、绳子相搭配, 而不必以 / 树木 0类名词作为过渡。
第二, 先秦时期还有一个表示 / 树枝、枝 条 0的 名词 / 枝 0。 5说文解字 6/ 枝, 木别生条也。从木, 支 声。0[ 9] 西汉时 / 枝 0已虚化为量词, 可用于 / 竹木花 草的枝条 0。
东汉时期, 表示 / 条令, 条款 0的名词 / 条 0后面 开始出现数词:
( 2)古 礼 三百, 威 仪 三 千, 刑 亦正 刑 三 百, 科 =条 >三千。 5论衡 # 谢短篇 6
( 3)科 =条 >三千者, 应天地人情也。 5白虎通 #
收稿日期: 2008- 03- 10 作者简介: 孟繁杰 ( 1975- ), 女, 辽宁抚顺人, 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讲师, 博士研 究生, 主要从事词汇学研究。
藏取经诗话 6、5全元曲 6上、5全元曲 6下、5元刊杂 剧三十种 6、5新编五代史平话 6、5全相平话五种 6、 5灯草和尚 6、5大 宋宣和遗事 6、5西厢记 诸宫调 6、 5元朝秘史 6、5训世 平话 6、5型世 言 6、5西 游记 6、 5水浒传 6、5金瓶梅 6、5醒 世姻缘 传 6、5姑 妄言 6、 5红楼梦 6、5儿女英雄传 6), 凡未出自这些语料的引 文均已在文中注明出处, 考察 / 条 0的产生及其演变 过程。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数量词的发展数词的发展汉语数词属于基本词汇,所以几千年来变化很少,但是,(1)甲骨文里没有分数和约数,战国后出现了“数、余、所、许、左右”等约数;还有不定数,如“一二邦”、“二三子”、“三四日”“六七人”、“七八岁”、“九十..其仪”、“或相什百..”、..,或相千万“三二千人”、“人民之众亿兆..”等,在甲骨文中尚未出现;基数和序数形式无区别,基数可作定语和宾语;例如:①作定语。
A.癸酉贞:帝五玉,其三.小牢。
B.隻(获)兔七.。
②作宾语。
雀入一百五十....。
(指雀国进贡了一百五十片甲骨)③作状语。
其用四.卜。
(四卜:第四..次占卜。
)上古末期汉语的整数、分数、倍数和约数均已基本形成,中古无太大变化。
零数的产生在宋元以后。
中古约数词有“许、所”,“所”字唐代被淘汰,而“许”得到广泛应用。
还有“余、可、约”等。
如:①庾子嵩读《庄子》,开卷一尺许.便放去。
(《世说·文学》)②才留三千所.兵守武昌耳。
(《三国志·吴书·周鲂传》)(2)有些数词和称数法曾经起过变化。
这里举“兩”、“參”、“什”、“佰”、“再”五字為例。
(一)“兩”字的用法、意义的发展《说文》:“再也。
一举而二也,凡物有二。
”“王筠《说文句读》:“古之布帛,自两头卷之,一匹两卷,故古谓之两,汉谓之匹也。
”两”是成双成对的意思,与“二”不同。
1、在先秦时代,主要用来指称天然成双的事物,或敌对双方的人.例如:①髧彼两髦..,实维我仪。
(《诗·墉风·柏舟》) (髧:dàn头发下垂貌。
仪:配偶。
那两绺刘海下垂的少年,就是我的心上人。
)②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
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论语·子罕》)【我抓住问题的正反两面加以彻底盘问,(答案就有了。
)】④五管在上,两髀..为胁。
(《庄子·人间世》)⑤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
(《庄子·秋水》)⑥两造..具备,师听五辞。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古代汉语中的数量词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这一过程不仅体现了汉字文化的延续与发展,也与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
数量词的变迁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当时的数量词主要是基于天文、地理等自然事物以及人的身体部位,具有高度的象征和隐喻意义。
在古代汉语中,最早的数量词主要是由具象的事物表示的,例如:一、二、三、四等。
而针对大量事物的表达,则使用“众”、“众多”等词,如《尚书·虞夏书·大禹谟》中有“劳罪众多”一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字表达的需求,数量词逐渐趋于普遍化。
汉字文化的符号特点使得人们对事物的抽象数量把握逐渐增加。
到了秦汉时期,数量词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汉代《三礼注疏》中记载了汉代已经使用“十百千万”等较大的单位,说明当时人们对大量事物的计数已逐渐形成了一套规范化的词汇体系。
从汉代开始,数量词逐渐开始与数字相结合,出现了一些类似于“十二”、“五十”等精确的计数方式。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数量词的使用更加广泛,甚至出现了一些较为复杂的计数方式,如“二十四”、“五十六”等。
这一时期的数量词已经体现出明确的数目概念,为后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数学的发展和数字的普及,数量词的发展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到了唐宋时期,数字逐渐被广泛使用,数量词也开始体现更强的程度和数量意义。
例如《文昌帝君符文》中就有“六十钟”、“三十杯”等表达。
到了元明清时期,逐渐出现了更为复杂且精确的数量词,如“四十三”、“七十九”等。
这一时期的数量词已经趋于规范化,体现出了明确的计数和表达方式。
总结起来,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从最初的象征性词汇到后来的规范化、精确化词汇,数量词的发展反映了汉字文化的发展和变革。
随着时代的变迁,数量词逐渐与数字相结合,逐渐形成了现代汉语中丰富多样的数量表达方式。
这一演变过程不仅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也为今天的语言研究和文化传承提供了重要参考。
作者::汉语史第二章第七节_数词和单位词的发展
(五)上古汉语序数的表示方法
但是刚开始的时候,“第一、第二”等后面还不能带名词, 到汉末可以带名词了。 光武帝……生于济阳宫后殿第二内中。 《论衡· 吉验篇》 云有第三郎,窈窕世无双……云有第五郎……。《孔雀东南飞》 极进,然故是第二流中人耳。《世说新语· 品藻》 不识南塘路,今知第五桥。(杜甫诗) 这是很重要的一次演变,因为有了名词在后面,序数的性 质更加稳定。 总之,汉语序数形式产生上古后期,中古以后,除年、月、日的 序数形式不用“第”外,基数和序数大都有了固定的不同表达 形式。
(四上古汉语其它数的表示方法
3.约数的表示方法 甲骨卜辞还没有约数的表示方法。战国以后,出现了“数、余、 所、许、左右”等表示约数的方法。 天子杀殉,众者数百,寡者数十。《墨子· 节葬下》 地之相去者也,千有余里。 《孟子· 离娄下》 十八日所而病愈。 《史记· 扁鹊列传》 弟尝幸其所。留引十许日。 《汉书· 冯鲂传》 坚强老寿,百岁左右。 《论衡· 齐世》 4.不定数的表示 两个数字连用,表示数目不定,这也是甲骨卜辞所没有的。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论语· 先进》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 滑稽列传》
“再”的古今用法比较表
时间
词义 两次 第二次 又一次(2 次以上)
上古
再(不是 “二”) 二 不能用 “再”,用 具体数表示 (三、四)
中古唐代
再 再 复
现代
两次 两次 再
(三)古今零数的表示方法
1.古今人对零数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在上古汉语里,“十”被认为是整数, 十以下被认为是零数。因此“十”字一般不能直接和零数结合,中间往往 加上一个介词。在甲骨文里,这个介词是“屮”(有)字和“又”字。 周秦汉语依然保存这种表示数的方式。如“俘人十屮六人。”“自今十年 屮五。”“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论语· 为政》 不过两位数之间加一个“有”字,颇不简便。晚周作品中这种计数的方式逐 渐少用,到了两汉,就基本不用了。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史记· 太史公自序》 天有九野,九千九百九十九隅。《淮南子· 天文》 2.现代汉语零位法(三百零六)在古代不用。只是说“三百六”。“零”字 的表示方法是从数学上的演算开始的。用为演算用筹码(数码),碰到有 零位的数字,用笔写下来时,容易出错,所以创制一种“0”号以代零位, 如6020写作丄0二0。“0”最早见于宋代数学家的著作。“零”的使用是近 代产生的,当初用“单”《水浒》称“一百单八”,不说“一百零八”。 后来的《红楼梦》用了“零”,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 主要有三种情况: (1)用在不同的单位之间。“一本《心经》念了三年零六个月。”吴昌龄 (2)表示数的空位。“计二是二分,共一百零六两。”《金瓶梅》 (3)用作数词之间,表示空位。“发心要写三千六百五十零一部《金刚 经》”《红楼梦》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课件
➢ 二、名量词的产生和发展 甲金文中,仅见计量的量词,未见计数的量词。
亩贝十朋。《殷墟文字甲编》 鬯二升一卣。《殷墟书契续编》 从东周到汉代,度量衡量词有“丈”、“尺”、“寸”、
“升”、“斗”、“石”、“斤”、“钟”、“斛”、 “镒”等。 汉王赐良金百镒,珠二斗。《史记·留侯世家》 计数量词出现“枚”、“口”、“所”、“封”、 “合”、“匹”、“乘”、“两”、“张”、“个”等。 国君七个,遣车七乘。《礼记·檀弓》
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史记·太史公自序》
到了宋代,以使用“单”和“丹”为主。
展开看之,乃二百单五年事。(《三国志平话》卷 上)
起天下百万民夫,开一千丹八里汴河。(《大宋宣 和遗事》)
明清时代,“零”在文学作品中出现。
时八月廿三日申时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只活了一年零两个月。(《 金瓶梅》五十九回)
虽走了一个月零两日,日子有限,怕爷心焦,可不 赶着来了。(《红楼梦》五十三回)
思考题
➢ 1、在上古汉语里,名量的表达有哪几种方式? ➢ 2、近代汉语中名量词的新发展有哪些? ➢ 3、简述古汉语动量表示法的发展历程。
从汉代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名量词的应用日益增多。一是原 有的量词,用法在不断扩大;
“枚”本义为“树干”,发展为量词后,范围迅速扩大。如《史 记·货殖列传》:“木器髤者千枚。”《齐民要术》:“得 鲤鱼长一尺者一万五千枚。”
二是新的量词不断涌现。如“件”“颗”“朵”“架”等。 从唐代开始,名量词有了新的变化和发展。 使用范围扩大:“个”原来只是竹的单位词,《史記·货殖列
4、“数词+量词+名词”
金重於羽者,岂谓一钩金与一舆羽之谓哉?
《孟子· 告子下》
先秦时期数词与名词组合的表达形式出现的 频率不平衡。“名词+数词”格式使用的频 率高,“名词+数词+量词”格式使用的频率 低,“数词+名词”格式使用介于二者之间。
浅析古汉语量词的产生、发展及运用
领如 衣、 、 、 、 等用“ ”被亦 用“ ”, 袍 裘 糯 拎 领 ( 领 )下衣 成对如 挎和 履 、 袜等 皆用 “ ” 成 套则称 “ ” … 。 两 , 袭 …
在汉 语 的发展 过程 中, 词 从无 到有 , 少到 多, 量 从 显示 出它旺 盛 的生命 力 , 在语 言的应 用 中发挥 着越 来 越重 要 的作用 。 不 同 而
到 了汉代 , 量词 迅速 地丰 富和 发展 起来 , 一方 面 产生 了大 量 季舒 欧帝 三拳 。 ( 书 ・ ”魏 孝静 i) E 新量 词 , 汉 时期的 物量 词 在数量 上大 大地 增加 了, 如 “ ” 两 例 枚 , 在上 古时 代 , 行为 的次数 不用 单位 词来 表 示 , 而是 把数 目字 “ ,具 ”“ ” 等 。 口” “ ,所 等 一方 面量 词本 身 的分 工愈 来愈 细 , 量词 的
( ) 量词 的分 类及 运用 三 动
“ (贝十朋 ” :3 表示 集 体单位 的 , :丙 ”“ 五十 丙”等 。 朋”“ ) () 如 “ (马 )
动量 词大致 上可 以分 为 二类 : 一种 是通 用动 量词 , 常见 的有
殷 墟 卜 中的物 量 词是 量词 的萌 芽 , 虽然 不多 , 辞 它 但是 证 明 了古 “ , 次”“ ,度 ” 过” “ ,回” “ 四字 , 南北朝 的 时 候已有 出现 。另 一种 在 汉 语 中不是没 有量 词 , 明 了汉 语 的量词产 生 的很早 , 远流 长。 是专用单 位词 , 说 源 专用 单位词 常见 的有“ ”“ ,匝 ”“ ,顿” 遍 ,周”“ ,番”“ , 下” 如 “ 无枝可 依 。 ( 操 ・ ”曹 短歌 行 ) “ : 因示语 先秦文 言 中的量词 在殷 墟 卜 辞量词 的基础 上 , 过商 周金 文 “ 等等 。 : 绕 树三 匝 , 经
汉语数量结构演变及量词产生的语言认知机制
汉语数量结构演变及量词产生的语言认知机制安丰存;程工【摘要】量词是汉语名词数量结构中的必需成分.以往的研究过于关注量词的属性和功能以及语法化等问题,对于量词的产生及数量结构变化关注不够.量词的产生与发展需要有内在的语言基础以及外在的认知条件.研究表明量词是在受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的类推作用下产生与发展的.可数名词数量结构首先受到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名词-数词-单位词”序列的类推作用产生了“名词-数词-名词”的序列构造,进而右侧名词逐渐由左侧名词同范畴的名词取代.由于不可数名词表量结构“名词-数词-单位词”序列变为“数词-单位词-名词”,在类推作用下,可数名词数量结构也演变为“数词-名词1-名词2”序列构造.在新的序列构造中,中间的名词经过语义虚化后,最终发展成为量词.【期刊名称】《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5(048)001【总页数】8页(P103-110)【关键词】数量结构;量词;语言;认知【作者】安丰存;程工【作者单位】延边大学外国语学院,吉林延吉133002;浙江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5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146汉语量词一直是语言学界备受关注的语言现象之一。
汉语言学界针对量词的属性及功能,量词与名词的搭配规律,量词的语法化等问题展开了大量的探讨。
[1][2][3][4][5][6][7][8]同时,很多汉语学者还对汉语不同历史文献中的量词进行了不同方面的研究。
[9][10][11]根据汉语历史文献中呈现出的具体的量词使用情况,汉语量词是汉语语言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类词,但是,对于汉语中为什么会发展出量词系统,学界很少论述。
本文将在考察汉语数量结构发展演变的基础上,从语言及认知的角度来发掘语言结构自身的特点及变化为汉语量词产生和变化所提供的语言内在基础。
一、汉语数量结构的历时演变数量结构是语言的基本结构之一,是名词量化意义的表达手段。
无论是可数名词还是不可数名词均可以借助语言表达手段来体现其数量意义。
《汉语史》量词的发展教案.doc
“口"字最初用作人的量詞。
《孟子•梁惠王上》:“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那個“口”
• •
字是一般名詞,不是量詞,但是量詞“口”字都是從這裏轉變來 的。到了漢代,“口”字就用作量詞了。例如:
%1募民徙朔方十萬口。(漢書.武帝纪)
%1關東流民二十萬口。(同上,萬石君傳羊。例
一、物量词的发展
(一)表示物量的方式
在上古漢語里,表示人和事物數量,有三種方式:
詞。
甲骨文如:
%1人十()六人。(个)
%1羌百羌。(个)
%1羌十人乂五。
金文还保留这种用法,女口:
%1玉十玉。(块)
%1田十田。(丘)
%1孚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孚马□匹,孚车卅两,孚牛三百五
十五牛,羊卅八羊。
在上古有两种比较少见的方式:
%1重量单位:斤、兩、石(一百二十斤)、钧(三十斤)、镒
(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鼓(四石)等;
%1面积单位:亩、成(方三十里)、圻(方千里)、同(方百 里)、雉(墙长三丈,高一丈)等。
%1容器量词:杯、车、箪、盆、爵、箧、盂等,表示大约数 量;
%1个体量词:周代有“本、乘、介、個、两、匹、品、张、 编”等;汉代产生了 “把(火炬)、发(矢)、封(书信)、间(房 屋)、n(人、瓶瓮)、块、领(衣服)、皮(动物皮)、片(扁薄 状物)、篇(文章)、“树、章”(树木)、檯(船)、所(宗庙殿堂)、
中古产生了大批名量词70籍乐器处处所串丛簇搭块状的道文书某些条状东西滴点叠有层次者通汉代用于文书段堆顿朵番纸张片状物方医方方形物幅竿根股管件局卷窠植物株数科植物株数等古今通用
《汉语史》量词的发展
漢語的量词起源很早。在殷墟卜辭中,我們能看見的單位詞 就有“丙”(“馬五十丙”)、“朋”(“貝十朋”)、“奇”(“性chang H冑y6u”)、“升”(“皀二升”)。但是,這些單位詞只限 于度量衡單位(升)、容量單位(百)和集體單位朋、丙(十貝為朋, 若干馬為丙),還没有天然單位如“匹”、“張”等。周秦以来度量 衡单位产生了20多个。
浅谈汉语和缅语名量词的产生和发展
浅谈汉语和缅语名量词的产生和发展作者:黄艳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10期摘要:汉语和緬语都属于汉藏语系,两者的基础词汇之间有着同源关系。
这两种语言量词的发展都是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
关键词:汉语;缅语;名量词;产生;发展汉语和缅语都属于汉藏语系,它们的基础词汇之间有着同源关系,而汉藏语系语言词类上的一个特点就是有着丰富的量词。
量词的大量存在和普遍使用体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文化信息和不同的语言风貌。
这两种语言量词的发展都是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
汉、缅语都是属于缺乏形态变化的分析型语言,而这类语言的量词就是在“名词失去性、数、格等标记后需要增加新的羡余信息和标记作为补偿”(1)的情况下产生的。
由此可见,最初量词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使用的需要而出现的。
在此之后,量词的种类和数量日益丰富起来,并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词类。
早期汉、缅都是以名量词出现,且数量较少。
这两种语言在古代的书籍中都有反映。
一、早期汉语名量词从汉语3000多年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在古代文献殷商卜辞中就出现了度量衡、容器和货币的单位。
如:①马五十丙(若干马为丙)(罗振玉《殷墟书契续编》)②贝十朋(十贝为朋)(董作宾《殷墟文字甲编》)③甲戌卜贞翌乙口于祖已三牛壬申卜贞王田口往来亡灾白鹿一狐二。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甲骨文献中还出现了“羌百羌”,“狐又十五狐”这样用相同的名词作为量词,这在现代藏缅语中仍常见,被称为反响量词或拷贝型量词。
可以看出,殷商时期的量词仅限于“丙”、“朋”等集合量词和“羌”、“狐”等反响量词。
这一时期量词、数词和名词结合的语序不固定,通常直接用数词与名词结合表示名词的数量,数词可置于名词前或名词后。
西周和春秋时代,汉语量词和数词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后面,如④“孚戎车百乘一十又七乘。
”(多友鼎)⑤“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诗经·魏风·伐檀》),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是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结构。
两汉量词用法初探
两汉量词用法初探摘要:量词是汉藏语系语言的重要特征之一。
量词在汉语史上不是一个先在的语法范畴,而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产生、发展、成熟的。
两汉时期是量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
本文拟从两汉时期的相关语言学材料入手,结合以往的研究,着重探讨两汉时期量词的使用方法。
两汉时期的量词主要包括名量词和动量词两大基本类型。
其中名量词的用法比较丰富,动量词的用法相对简单。
关键词:两汉;名量词;动量词;用法一、名量词与数词、名词的组合关系(一)名量词独用与名量词组合使用1.量词单用。
量词单用,语法用途上只有一种,即用作主语,表示“每”的意思,大抵是重复前面的量词而说。
据黄载君的考察,甲骨文中并未出现量词单用的用法,这一用法是在晚周金文中出现的,但仅限于度量衡单位量词,如:梁半尚(当)二金尚(当)孚。
[1]这种用法在两汉时期有所发展,单用的量词已不仅限于度量衡单位量词,如:马三匹,匹二吏(《居延汉简》91)。
2.量词重叠。
刘世儒认为,量词的重叠形式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初步形成的。
[2](P.531)我们考察了两汉时期量词所有的研究成果,对量词重叠问题大多未有提及。
但我们在两汉时期的文献中,确实发现了一些量词重叠的用例: 例1,南书二封,封封皆橐佗。
(《居延汉简》120)因此我们可以说两汉时期出现了量词重叠用法的萌芽,但以上用例在两汉时期的文献中还是非常少见的,因此我们认为量词重叠用法系统地发展起来应该是汉代以后的事。
3.量词并用。
量词并列使用,先秦就有。
汉代简帛中只有同义类量词可连用,而且这种量词只限于度量衡量词。
秦汉时期这种度量衡单位的并列使用,所量之物相同,如:边塞卒戍不得去离亭尺寸(《敦煌汉简》),这种用法以后一直沿用。
汉代以后名量词有了进一步分工,因而也出现了新的量词并用形式,连用的量词并不仅限于度量衡单位量词,其所量之物也可不同,如:例2,诸道行营将士,共赐物二十八万四百三十端匹。
(《旧唐书·穆宗纪》)(二)名量词与数词的组合关系1.数词+量词。
量词“条”的产生及其发展
量词“条”的产生及其发展“条”是中文量词,一般用于表示长度的单位,如“一条街”、“五条河流”。
它既可用于表示客观的衡量单位,也可用于表示客观事物的关系或有序系列,比如“一条线”、“五条政策”、“十条原则”等等。
二、“条”的来源及发展“条”可以追溯到古汉语。
古汉语是谓语格和体格的汉语,是汉语语法形成的最早阶段的语言。
汉语的第一个量词“条”,是源于古汉语的“条”,表示长度的单位,而古汉语中的“条”又源自古藏语。
古代汉语之所以有量词“条”的出现,是因为当时的人们使用类似“多少条街”、“多少条河”、“多少条路”等用语来表达长度的单位,表示大小。
随着时间的发展,“条”也被用于表示客观事物的关系或有序系列,必要时也用于表达比喻之意,如“一条线”、“五条政策”、“十条原则”等等。
唐诗《竹石》中就有“五百年来,争论无几条”的表达,表示比喻之意。
在中国文化中,“条”又有一个有趣的用法用来表示管理政令及规定。
它指的是一种有特定定义和目的的规定,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里面就有关于“犯罪”、“刑罚”以及“刑事责任”等政策,这些政策就可以用“条”来表达。
无论是在客观事物的衡量单位,还是客观事物的关系或有序系列,或者是在社会管理政令及规定上,量词“条”都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三、“条”的意义“条”的出现,表明了在中国文化中,对形式和模式的重视。
它象征着“有序”,表示了中华文化对于“秩序”的追求,它也表明了社会活动的规范和权限的界限,为社会的运转秩序提供了一种可依靠的标准。
因此,“条”的出现象征着中华文化独特的社会活动规范,反映了中华文化对秩序的追求,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从而成为中华文化及其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结语以篇幅有限,只是对“条”量词产生及其发展历史进行了一种浓缩的介绍,但是它仍然是中华文化及其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承载着中华文化的精神内涵,值得大家细细品味,学习和运用。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度量衡量词历时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量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例如,“升”这个单位沿用至今,成为现代度量衡制度中 的重要单位。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度量衡量词对社会经济产生了重要的影 响。精确的度量衡制度有利于促进商业贸易的发展,也有 利于国家的财政收入。
04 先秦到汉魏晋南北朝时期 度量衡量词的演变及影响
度量衡量词演变的规律和趋势
从简单到复杂
早期的度量衡量词往往比较简单,如“尺”、“斗”等,后来逐渐 增加了更为复杂的度量衡量词,如“里”、“亩”等。
逐渐标准化
随着社会的发展,度量衡量词逐渐变得标准化,不同的地区和国家 开始采用相同的度量衡标准。
政治色彩浓厚
在封建社会中,度量衡量词往往与政治密切相关,统治者会通过制 定度量衡标准来控制经济和民生。
起源与演变
这些度量衡量词在先秦时期逐渐形来自并沿用至今,其具体起源和演变过程仍需进一步研究。
先秦经典中的度量衡量词
《诗经》中的度量衡量词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其中涉及到了许多度量衡量词,如“尺”、“寸”、“斗”、“升 ”等,用于描述长度、容量和重量等。
《尚书》中的度量衡量词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之一,其中也涉及到了不少度量衡量词,如“里”、“亩”等,用于 描述长度和面积等。
度量衡量词演变的原因和机制
经济发展需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度量衡量词需要不断更新和改 进以适应新的贸易和生产需要。
政治统治需要
统治者通过制定度量衡标准来控制经济和民生,同时 也可以通过调整度量衡标准来增加财政收入。
文化交流影响
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不同的度量衡量词逐渐相互融 合,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度量衡体系。
秦汉时期度量衡量词的单位明确,标准统一 ,为当时的商业、农业、手工业等领域提供 了可靠的计量依据。
古汉量词的发展
汉语发展的时间很长,当然颇有演变。
例如中国人说养狗养猪,日本人就说是犬养猪饲,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中国人听了总要发笑,因为「狗养的」乃是骂人的话。
可是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现象并不罕见,如《论语.子罕》:「吾谁欺?欺天乎?」就同时用了两种语序,有宾语在前的,也有宾语在后的。
又如汉语中量词极为发达,一个人、一X床、一匹马、一头牛、一只羊、一扇门、一根葱、一尾鱼、一叶舟、一方塘、一口刀、一把枪、一锭金、一泡尿、一坨屎,都有不同的量词,印欧语系语言便不如此丰富。
但古汉语的量词使用原先却较简单,与印欧语系差不多。
再者,印欧语系中复声母的现象甚为普遍,汉语古亦有之。
依古音学家之推考,古汉语中辅音接合的可能性,甚至更多於现代的印欧语,如dg-、tp-、dm-、ml-、nd-、mbl-、nh- 等均为现代印欧语所不习见者。
但后来复声母语终被淘汰了,汉语只以单音来表示。
故由语序、量词、复声母等等这类事来看,汉语之演变不可谓不大。
然纵观汉语史,又可发现汉语的基本特质古今并无大异。
其变化者,一是古有而渐丰,如量词在先秦,虽已有之但尚不发达,魏晋才大量出现。
这种变,其实只是发展,只是踵事增华。
在古人说:「孚马四匹,孚车卅两」(小孟鼎)「卯五牛于二珏」(殷虚文字乙编,7645)「其礻登新鬯二升,一卣」(殷契粹编,525)「予光赏贝二朋」(三代吉金文存,十三卷)时,早已注意到每一物事之特殊性,故其后才会广泛地以不同计量词去指称每一不同的物事。
另一种变化,则是选择的结果,例如上文所谈到的词序和复声母。
词序渐渐稳定,以宾语放在动词后面为主,复声母则遭放弃,都是有意识的作为,故是变本而加厉。
这也就是说:语言虽然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中国人也认为用语出於自然,但对语言的意识,各民族并不一样。
各民族语言之所以不同,即肇因於此。
本於这种「对语言的思维」,各民族分别创造了他们的语言。
汉语相较於其他语系,所具有的特色,便可显示古人在造语时特具的思维状态或倾向。
古代汉语的比喻性量词
古代汉语的比喻性量词作者:朱安义文章来源:《语文教学通讯》量词是表示事物数目单位或动作次数单位的词。
古代汉语量词在早期很不发达,魏晋以后才多起来。
如《荀子·议兵》中的“负服矢五十个”,杜甫《绝句》中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等。
古代汉语的量词,有一种值得注意的情形,这就是有一些量词对其所描绘的事物具有颇为明显的比喻作用。
这样使用量词,并不需要比喻词,便可构成生动具体、鲜明形象的比喻,具有十分别致的修辞作用。
宋人吴可《小醉》句:“风前有恨梅千点,溪上无人月一痕。
”“痕”是事物留下的迹印、痕迹的意思,本是名词,如水痕、泪痕、伤痕等。
在句中借作量词,“月一痕”即“一痕月”,空中之月是半月或残月,处于朦胧中,看不甚分明,月亮好像一道痕迹,带有比喻的意味。
北宋词人谢逸《南歌子》云:“画楼朱户玉人家,帘外一眉新月,浸梨花。
”“眉”细长而弯曲,“一眉新月”说的是新月如眉,既言新月形状之曲,又说月初月亮细细长长。
月末的月亮颇似月初的月亮,又细又弯,恰似钩子一般,故又可用“钩”作量词称月亮。
北宋词人秦观《南歌子》云:“水边灯火渐人行,天外一钩残月,带三星。
”残月如钩,也极形象。
“一钩”加“三星”,构成一“心”字,使词境意蕴无限。
称太阳和满月,量词多用“轮”,如一轮红日。
古人称月亮的如唐代喻凫《绝句》:“一泓秋水一轮月,今夜故人来不来!”宋人黄庭坚《渔家傲》:“深入水云人不到,吟复笑,一轮明月长相照。
”宋人晏殊《中秋月》:“一轮霜影转庭梧,此夕羁人独向隅。
”这三例中的量词“轮”借用于名词,作为月的喻体,很容易使人通过车轮而联想圆圆的月亮。
古人亦将月称为“月轮”。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皎皎空中孤月轮。
”未圆之月,偶也可用“轮”作量词。
明王稚登《立冬》有“一点禅灯半轮月”句。
通常说月亮,也可用“个”作量词,如云南民歌的句子“半个月亮爬上来”,这显得较为平淡,而以名词“痕”、“钩”、“轮”等作量词称月亮,就生动传神了。
汉语计时动量词“年”“月”“日”“天”的流变
( ) 乾坤 启圣 吐 龙泉 , 水 年 年 胜一 年 ” 《 1“ 泉 ( 全 唐 诗卷 0 2 ) 1) 。 ) ( ) 可 惜 东 窗 月 , 寥 过 一 年 ”( 全 唐 诗 卷 2“ 无 《
( ) 疾数月而卒” 《 1“ (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年》 。 ) ( ) 守备缮利, 2“ 薪食足 以支三月 以上” 《 ( 墨子 卷十四》 。 ) ( ) 子 生五月 而 能言 ” 《 3“ ( 庄子 外篇 ・ 天运 》 。 ) 两汉 魏晋南 北 朝 “ ” 为 计 时 动 量 词来 使 用 月 作 次数 大大增 加 , 用 的范 围也更 为广泛 , 以直接用 使 可
同时 , 年年 ” 为计 时 动量 词 在 这一 时 期 也经 “ 作 常 使用 。如 “ 怅 无 人 为 疏 凿 , 愁 含 恨 过 年 年 ” 惆 拥
( ) 留邸一月, 1“ 见罢” 《 ( 汉书卷三十七》 。 ) ( ) 水 行 十 日, 行 一 月 ”( 三 国 志 卷 三 2 “ 陆 《 十》 。 ) ( ) 妾 闻王 老无 嗣 , 怀 君子 一 月 矣 ” 《 绝 3“ 今 (越 书卷 十 四》 。 )
上看 , 我们认 为这 类 量词 多和 数 词 构成 数 量 词 组在 句 中做 状语 和补语 , 用来计 算 时间 的单 位 , 合 动 是 符
出现 的动量 词 有 “日、 、 、 、 、 ” , 用 的 月 年 岁 旬 载 等 使 格式相 对 比较简 单 。本文 只就古 代汉 语发 展到 现代
K e o d Tmn e a qate; s e Aaals。e V r l 。oa。; s e r uny C ag y w r s: ii vr l unfr Ua ; vib p ; e aclctn Ua e ec; hne g b i i g l ec b l i gfq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发展的时间很长, 当然颇有演变。
例如中国人说养狗养猪, 日本人就说是犬 养猪饲,把宾语放在动词前面。
中国人听了总要发笑,因为「狗养的」乃是骂人 的话。
可是古汉语中宾语前置的现象并不罕见,如《论语.子罕》:「吾谁欺? 欺天乎?」就同时用了两种语序,有宾语在前的,也有宾语在后的。
又如汉语中 量词极为发达,一个人、一张床、一匹马、一头牛、一只羊、一扇门、一根葱、 一尾鱼、一叶舟、一方塘、一口刀、一把枪、一锭金、一泡尿、一坨屎,都有不 同的量词, 印欧语系语言便不如此丰富。
但古汉语的量词使用原先却较简单, 与 印欧语系差不多。
再者,印欧语系中复声母的现象甚为普遍,汉语古亦有之。
依 古音学家之推考,古汉语中辅音接合的可能性,甚至更多於现代的印欧语,如 dg-、 tp-、 dm- 、 ml-、 nd-、 mbl-、 nh- 等均为现代印欧语所不习见者。
但后来复 声母语终被淘汰了,汉语只以单音来表示。
故由语序、量词、复声母等等这类事 来看,汉语之演变不可谓不大。
然纵观汉语史,又可发现汉语的基本特质古今并无大异。
其变化者, 一是古有而渐丰,如量词在先秦,虽已有之但尚不发达,魏晋才大量出现。
这种 变,其实只是发展,只是踵事增华。
在古人说:「孚马四匹,孚车卅两」(小孟 鼎)「卯五牛于二珏」(殷虚文字乙编, 7645 )「其礻登新鬯二升,一卣」(殷 契粹编, 525 )「予光赏贝二朋」(三代吉金文存,十三卷)时,早已注意到每 一物事之特殊性, 故其后才会广泛地以不同计量词去指称每一不同的物事。
另一 种变化,则是选择的结果,例如上文所谈到的词序和复声母。
词序渐渐稳定,以 宾语放在动词后面为主, 复声母则遭放弃,都是有意识的作为, 故是变本而加厉。
这也就是说:语言虽然是每个民族都有的,中国人也认为用语出於 自然,但对语言的意识, 各民族并不一样。
各民族语言之所以不同, 即肇因於此。
本於这种「对语言的思维」,各民族分别创造了他们的语言。
汉语相较於其他语 系,所具有的特色, 便可显示古人在造语时特具的思维状态或倾向。
顺著这些状 态或倾向发展, 后来汉语遂越来越与其他语系不同了。
某些与其他语系类似的语 言现象,则也已逐渐淡化或改变。
语言,为人禽之分的界限,人文起始於此。
故 对语言的思维,也是思想史的起点。
中国思想史,即应由中国人如何看待语言、 如何创造语言、如何发展语言特色讲起 O 薛培】:正一量词丰富多样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量词在古代汉语里的运用 ,虽然比不上在现代汉语里来得普遍、细致 ,但在先秦时期已略具雏 形和变化。
《诗经》作为这个时期的文学代表作品 ,使用的量词已有一定数量 ,正好用作语例 , 分析量词的使用情况 ,带出量词的一些发展。
[作者简介]薛培,女,河北石家庄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士。
古代汉语中数量词的发展演变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 610064) 【摘要】 古汉语数量词的用法古今有很多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地方, 概念就已产生,其历史远比文字的历史悠久得多。
先民经历了从“有” 与“少”,到从中分出具体的“一” “、二”、“三”等数。
本文试从数、量概念的产生,古代 汉语中表示数量的方法、 数词量词合用的过程以及数量词的形成等方面来探讨古代汉语中数 量词的发展演变, 以便更清楚的了解古今汉语数量表示方法的异同, 从而对现代汉语数量词有一个更加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关键词】数词;量词;数量词;合用语言文字修辞一、古代数、量概念的产生在汉字产生之前人类就有了数的概念。
只是由于文字尚未产生,也就没有任何的书面文献流传下来。
在人类开化的初期,古猿人以捕猎为生,一旦在江河湖 海中捕到了鱼,或在崇山峻岭中打到了猎物,开始“有”了食物,便饱餐一顿,而后尽情歌2007 级汉语言文字学硕在人类的远古时期数量到“无” ,到“多”舞。
一旦时运不济,捕猎无获,便“无”食物了,他们就要忍受饥饿之苦。
这时期的人类,大概只有“有”与“无”,“多”与“少”,“大”与“小”等数的概念。
后来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各种物质相对丰富起来,我们的祖先开始对食物、衣服和武器作适当分配的经济生活逐渐形成,所有这些情形,使人们以某种方式对公共财产要进行计算。
恩格斯曾经指出:“数字是从人的需要中产生的。
”先民们为占领新领土,不得不对与之战斗的敌人的力量和其他情况做出统计。
这时人类开始从“多”这个概念中,分出“一”的概念,这被认为是人类经过最困难的阶段才做出的数的概念。
分出“一”的概念,想必发生在人类处于低级发展阶段。
后又从中分出具体的“一”、“二”、“三”等数。
史前人类曾用结绳计数,至厅殷商时代,农业、手工业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促进了商品交换的进一步扩大。
修建宫殿、丈量土地、编制历法等都需要一定的数字知识和计算技能,这就更加强了数字产生的需要。
至®商时代的甲骨文中,已有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个、十、百、千、万等计数字的产生。
这些数字的产生表示商代人使用的记数字已经比较丰富,其中最大的数目已达三万。
从这些甲骨文来看,这时汉语中的数词已趋完整,使用也很普遍。
在史前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建造日常生活中需要的住房、生产工具和其他等等物品,所以就产生了确定这些物体形状大小的要求。
这样人们就得出了初步的长度、重量和容积的度量。
随着生产的发展,测量物体的长度和容积也就成为先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事了。
然而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在当时人们难以找到一种不变的、大家能够共知、共同遵循的长度单位,于是聪明的祖先则采用了人们所共有的,又容易遵循的与人体器官相关的长度作为标准单位,在人群中才得以逐步推广开去。
史前人类根据人体器官来确定长度单位标准的事实,在汉语长度单位的量词中得到了反映。
这也是人类最早的关于量的概念的产生。
如:为了测定长度,常以“步”为单位,即把成年男子的步子当作最通行的测量单位。
一直沿用到今天我们还时常用脚步来测量距离。
如果要测量一些体积不大的物体,先人们就动用自己的手和脚一起帮忙。
这时手指的厚度、大拇指关节的长度、手掌的长度、大拇指与食指或者中指顶端之间的距离、手的肘到指尖的长度、脚掌的长度等等,都成了人类祖先的测量单位。
还有,中国古代的不少长度单位,如“寸”、“尺”、“丈”、“寻”、“仞”等所表示的长度几乎都与人体有关。
二、古代数量的表示方法古代汉语的数量表示方法与现代汉语有着诸多的不同。
现代汉语中数词或量词的单独使用是很少见的,一般都是二者连用。
因此,有些语法书将它们合称为数量词。
但在古代汉语中,数词常单用,修饰、限制名词,或修饰说明动词。
其具体用法如下:1. 古代汉语中直接以数词放在名词后面表示物量,形成 “名词 +数词”的形式(暂称这种形式为 很早,甲骨文中亦已出现。
如: 116(1)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
( 2 )齐为卫故,伐晋冠氐,丧车五百。
(3)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
2. 古代汉语中数词可以不与量词组合,直接以数词放在名 词前表示物量,做定语,形成“数词 +名词”的形式(把这种形式 称为 B式)。
如:(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攘,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2)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论语•述而》)(3) 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论语•为政》)(4) 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劝学》) 数词的这两种用法,起源都很早。
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应 在数词后加上适当的量词。
这种数词从名词后转移到名词前是 数量词发展的一种飞跃。
3. 在上古汉语里,数词也可以直接放在动词前修饰、说明 动词,表示动量,作状语。
形成“数词 +动词”的形式 把这种形 式称之为 C 式)。
如:1 )2) 输》)3) 现代汉语动量的表示法,一 动词的后面,比如“九合” 动量词,而且词序也变动了。
以上(A )式、(B )式、(C )式都出现得比较早,很可能是远古 时期汉语语法形式的残留。
由此可见,古代汉语中表示数量的 方法多是数词单用,而现代汉语中数量词多连用,这也是数量 词古今用法的一个最大的不同之处。
4. 另外,古代汉语中数词的用法比较灵活,除了可单作定 语、状语之外,他还可以作谓语,而在现代汉语中数量词作谓语 的极少。
如:(1)晋车人百乘。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2 )金人十二,各重千石。
(《史记•秦始皇本纪》) 数词有时还活用为动词、副词,而这些在现代汉语中也是 很少见的。
如:1 )六王毕,四海一。
杜牧《阿房宫赋》 ) 一,用作动词,译为“统一” 。
(2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诗经•卫风•氓》) “二三”皆用为动词, “二三其德”即“改变 ,使他的行为不专 ” 一。
”A 式),这种形式起源 (《核舟记》)(《左传•哀公十五年》)(《礼记•名堂位》)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
(《许行》)公输般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墨子•公三进及溜,而后视之。
(《左传•宣公二年》)般是把表示动量的数量词放在 ,现代汉语则说“回合九次” ,不但用了(3)伯乐喟然叹息曰: “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 无数者也。
”(《列子•九方皋相马》) “一”,活用为副词,竟然。
“千万”,活用为动词,强千万倍。
三、数词量词的合用过程及数量词的形成 以上所述,是古代汉语数量表示的主要方法,也是远古时 代汉语语法的主要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于文字的使 用日趋成熟,对数量的表达日趋完善,而量词和数词的结合更 有利于表达完整清晰的意思,并且避免了重复的形式,于是数 词和量词的结合使用范围越来越广,数量词也在逐渐形成,逐 步取代了古汉语中数词单用表示物量的方法。
这是汉语自身发 展演变的结果。
正如王力先生指出: “当数词和单位词(量词)放 在普通名词后面的时候,他们的关系是不够密切的 ;后来数词到了名词前面,他和名词的关系就密切起来,逐渐成为一种语 法范畴,从此以后,汉语名词分为数百的种类,每一种类有特定 的单位词(量词) ,最后的结果是,名词和数词结合,不能不借助 单位词 (量词 )作中介。
”数量词的发展与演变大体经历了以下几 个阶段 :1. 在殷墟卜辞中出现了这样一种形式,以同一名词复用代 替量词,形成“名词 X+数词+名词X ”的形式(把这种形式称 之为 D 式,其中 X 表示前后两个名词所指相同,后一个名词是 对前一个名词的复举) ;如:(1) 羌百羌。
( 2)人十又六人。
到了西周金文中还存在着这种形式:如:(1) 田十田。
( 2)玉十玉。
(3)孚牛三百五十五牛,羊廿八羊。
这种形式在以后的典籍中还时有出现,如: 凡愍国九十有九国。
(《逸周书•世俘》) 据有些学者推测,可能古人觉得数词和名词直接结合的 式 B 式 C 式表达量不够明晰,或是为了句法的整齐, 用了这种在数词之后复举前面的名词的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