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量词的发展流变

合集下载

名量词的发展流变

名量词的发展流变

名量词的发展流变名量词的发展流变摘要:具有丰富多彩的量词是汉语的特点之一,从上古到近代,量词经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本文以不同时期的名量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名量词不同时期的特征,进而反映出量词的演变轨迹及其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名量词;特征;演变轨迹;发展原因量词是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粘着于数词之后的词类,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数量单位的词。

用来计量事物单位的叫名量词,计量行为单位的叫动量词。

名量词从计量的对象来看,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量衡词;从名量词本身的职能情况来看,可分为专用量词、兼用量词、临时量词①。

本文将对名量词作历时性研究,以揭示量词的演变轨迹及发展原因。

一、不同阶段名量词的发展状况及特征㈠上古时期:萌芽阶段上古时期指太古三代和春秋战国时期,夏曾佑先生把它们分别称作传疑时代和化成时代。

②这一时期处于名量词发展的萌芽阶段。

名量词起源很早,我们在殷虚卜辞中看到度量衡量词“卣”和“升”,集体量词“朋”和“丙”,个体量词并未出现。

如:⑴鬯三卣.。

(殷虚文字甲编,1139)⑵车不其示十朋.。

(合集,11442)⑶马十五丙.。

(合集,11459)“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这里以鬯的盛酒器为单位计其数,“卣”与数词组合成数量结构。

“朋”像串贝形,其数《诗·小雅·菁菁莪者》笺以为五贝。

“丙”殷代驾车马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体量词已经出现,但仍处在初级阶段。

度量衡量词大量出现。

个体量词有“人”、“乘”、“两”、“匹”、“品”、“”、“编”、“个”、“札”、“言”、“章”、“枚”③⑴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

(非子·外储说右下)⑵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

(庄子·列御寇)⑶用币必百两.,百两必千人.。

(左传·昭公十年)⑷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

(左传·襄公二年)⑸楚子入飨于,九献,庭实旅百,加笾豆六品.。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⑹子产以幄幕九行.。

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问题

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问题

2010年5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M ay,2010第39卷第3期Journal o f Shaanx i N or m a lU n i versity(Ph il osophy and So cia l Sciences Editi on)V o.l39N o.3u语言文字学研究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问题王绍新(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北京100083)摘要:关于汉语量词的性质、范围和作用有两种不同看法,我们认为量词的主要作用就是计量。

量词语法化经历了漫长过程,远古时代出现了原始度量词。

殷商时代个体量词萌生。

周秦、两汉时期度量词已比较完备,个量词大量产生,其他类量词不断出现,数量名语序已确立,形成了量词的语感。

魏晋时期是量词语法化初步完成的时期,现代汉语1/3的量词已在那时产生。

关键词:汉语语法;量词;语法化中图分类号:H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4283(2010)03-0168-09收稿日期:2009-05-11作者简介:王绍新,女,天津市人,北京语言大学汉语速成学院教授。

上个世纪末叶,语法化研究形成语言学发展的一大潮流。

在这一热潮中,汉语量词的语法化也引起不少同行的关注。

此外,已有的汉语史专著在谈到量词的产生、发展时,尽管未必使用/语法化0的字样,但实际大都涉及了这个问题。

不过,大家对什么是量词的语法化,促成它的机制如何,看法不尽一致,至于谈到汉语量词是何时发展成熟的,亦即何时完成语法化进程的,分歧更为严重,早则认为在先秦[1],晚则主张为元代[2],甚至明清以后[3],相差近两千年。

这是为什么?在此就这些问题谈一点浅见,敬请指正(本文所述限于名量词)。

一/语法化0含有两个层面的意义。

其一,/通常指语言中意义实在的词转化为无实在意义、表示语法功能的成分这样一种过程或现象,中国传统的语言学称之为-实词虚化.0[4]。

这就是单个词的语法化;其二,是/语法范畴和语法成分的产生和形成0[4]。

6 量词的发展

6 量词的发展

第六讲量词的发展一名量词的起源社会劳动分工——交换——产生了计算物品的量词。

二甲骨文中的名量词。

1甲骨文中表示数量的三种形式a.不用量词。

数+名(一牛)/名+数(虎一)。

b.名词复用。

名+数+名(俘人十ㄓ六人、乞骨十骨、羌百羌)c.用量词。

仅见:名+数+量(贝廿朋)孚车卅两,孚牛三百十五牛,羊卅八羊(小盂鼎)西周以后,名量词逐渐发达,b式被淘汰。

2甲骨文中的量词。

仅见计量的单位量词“朋”(贝的单位1)、“丙”(马和车的单位,如:马一丙、2车二丙)、“卣”、“升”(借用作鬯的单位),未见计数的天然单位(个体量词)。

三西周以后名量词的发展1 数量的增多。

(1)天然单位(匹、乘、两、张、个)。

马四匹(《尚书文侯之命》)车四乘(《庄子列御寇》)子产以幄幕九张行。

(《左传昭公十三年》)——处于萌芽阶段,真正发达在汉代以后。

(2)度量衡单位(丈、尺、寸;升、斗、石;斤、钧、镒)(3)借用量词(主要是借用容器名词作量词)。

如:一箪食、一瓢饮(《论语》),一杯水、一车薪、一钩金、一舆羽(《孟子》)一篋锦、一鼓铁(《左传》)一豆肉(《韩非子》)一升粟(《墨子》)。

2 语义上的发展,天然单位由特殊到一般。

个、枚、只、头。

个(箇):《说文》:“箇,竹枚也。

”《史记》“竹竿万个”。

《索隐》引《释名》云:“竹曰个,木曰枚。

”《汉简》有“一日伐竹六十箇。

”负服矢五十个(《荀子议兵》)(一般)枚:《说文》:“枚,枝干也。

”《汉简》有“□树一枚。

”石重中钧以上者五百枚。

(墨子)“枚”又用于龟、煎饼、笺纸、木器、石等。

3 语法上的发展。

a.数量短语分布的变化。

先秦基本形式是“名+数+量”(A),极少数“数+量+名”(B)至中古(王力:南北朝以后。

)B式才日益普遍。

1有人认为“一朋”是五贝,也有人认为是双贝、十贝,或无定数。

2“一丙”是一车二马,也有人认为“一丙”即一匹。

有学者(石毓智)做了如下统计:转变首先发生在宾语位置上。

b.“指代+量”的出现。

个体量词“个”和“条”的历时发展及表量泛化原因研究

个体量词“个”和“条”的历时发展及表量泛化原因研究

个体量词“个”和“条”的历时发展及表量泛化原因研究量词丰富是汉语的特色之一,其中的个体量词是汉语中尤为重要和独特的一种词类,对汉语个体量词进行历时研究具有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普通话及北方方言中的个体量词“个”和“条”使用频率高,泛化程度高。

本文从历时的角度,采用排比分析语料的方法,厘清个体量词“个”和“条”的发展脉络,分析它们语义泛化的途径及原因,并尝试探索汉语量词发展的一般规律。

标签:个体量词“个” “条” 泛化一、引言(一)研究意义现代汉语的名量词通常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衡量词、不定量词以及临时量词。

后四种类型的量词在其他语言中也广泛存在,而个体量词却为汉藏语系所独有,地位独特,具有很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

因此,对现代汉语个体量词的历时发展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具有一定的语言学意义。

普通话及北方方言中的个体量词“个”和“条”使用频率高,泛化程度高。

因此我们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厘清个体量词“个”和“条”在汉语中的发展脉络,促进相关问题研究。

对“个”和“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整个量词系统的发展规律有更好的认识。

通过厘清个体量词系统从萌芽至发展成熟的演变脉络,我们可以探索现代汉语个体量词系统的来源,进而尝试总结个体量词的发展规律,对将来构建完整的量词发展史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汉语个体量词研究现状从先秦开始出现的量词,至今已经存在了三千多年。

《马氏文通》①中在讨论名词的时候,提出了“记数之别称”的概念,开量词研究之先河。

上个世纪中期,量词被正式定名并分类,老一辈学者们在这一阶段为个体量词的研究做出了很多贡献。

然而,个体量词的研究进入全面化、深入化的发展阶段却是近三十年的事,这期间,对汉语个体量词的研究在专书量词的研究、量词断代研究、贯通性研究和新材料新方法的创新研究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

但总体看来,关于个体量词的研究,多停留在共时平面的一些用法的描写上。

对单个个体量词的研究,特别是历时发展演变角度的研究以及语法化过程的具体细节研究还不足,以代表性的个体量词为中心,探索整个量词范畴在泛化过程中的一般规律方面,还有值得研究的地方。

名量词的概念网络层次

名量词的概念网络层次

名量词的概念网络层次名量词是汉语中具有数词功能的词语,用来表示事物的数量或程度。

名量词在句子中可以作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起到限定或修饰名词的作用。

常见的名量词有"一"、"二"、"三"等基数名量词,以及"些"、"个"、"点"等量词。

下面我将从名量词的概念、特点、分类、使用方法以及例子等方面,来详细介绍名量词的层次关系。

概念:名量词是汉语语法中用来表示数量、程度、顺序或集合关系等的词语,是一种辅助数量表示的语法元素。

名量词和数字、数词一起构成汉语中的数字系统。

名量词主要与名词连用,起到独立数词或数词词组的作用。

名量词除了有体现数量的功能外,还有表示具体事物的程度、集合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以及空间顺序等的语义功能。

特点:1. 名量词是用来表示数量或程度的词语,它具有数词的基本特点,可以与名词连用,表示名词的具体数量或程度。

2. 名量词作为语法元素,在句子中可以作为主语、宾语、状语等成分,起到限定或修饰名词的作用。

3. 名量词通常在汉语中位于名词之前,表示名词所对应的数量或程度,与名词一起构成语义完整的短语。

分类:名量词可以根据其表示的数量、程度、顺序或集合关系等进行分类。

下面是一些常见的名量词分类:1. 基数名量词:表示具体的数量,如"一"、"二"、"三"等。

2. 集合名量词:表示一组或一类事物的数量,如"些"、"群"、"队"等。

3. 程度名量词:表示程度或强度,如"很"、"非常"、"太"等。

4. 顺序名量词:表示顺序或次序,如"第一"、"第二"、"最后"等。

《汉语史》量词的发展教案.doc

《汉语史》量词的发展教案.doc
5、口
“口"字最初用作人的量詞。
《孟子•梁惠王上》:“八口之家,可以無飢矣那個“口”
• •
字是一般名詞,不是量詞,但是量詞“口”字都是從這裏轉變來 的。到了漢代,“口”字就用作量詞了。例如:
%1募民徙朔方十萬口。(漢書.武帝纪)
%1關東流民二十萬口。(同上,萬石君傳羊。例
一、物量词的发展
(一)表示物量的方式
在上古漢語里,表示人和事物數量,有三種方式:
詞。
甲骨文如:
%1人十()六人。(个)
%1羌百羌。(个)
%1羌十人乂五。
金文还保留这种用法,女口:
%1玉十玉。(块)
%1田十田。(丘)
%1孚人万三千八十一人,孚马□匹,孚车卅两,孚牛三百五
十五牛,羊卅八羊。
在上古有两种比较少见的方式:
%1重量单位:斤、兩、石(一百二十斤)、钧(三十斤)、镒
(二十两,一说二十四两)、鼓(四石)等;
%1面积单位:亩、成(方三十里)、圻(方千里)、同(方百 里)、雉(墙长三丈,高一丈)等。
%1容器量词:杯、车、箪、盆、爵、箧、盂等,表示大约数 量;
%1个体量词:周代有“本、乘、介、個、两、匹、品、张、 编”等;汉代产生了 “把(火炬)、发(矢)、封(书信)、间(房 屋)、n(人、瓶瓮)、块、领(衣服)、皮(动物皮)、片(扁薄 状物)、篇(文章)、“树、章”(树木)、檯(船)、所(宗庙殿堂)、
中古产生了大批名量词70籍乐器处处所串丛簇搭块状的道文书某些条状东西滴点叠有层次者通汉代用于文书段堆顿朵番纸张片状物方医方方形物幅竿根股管件局卷窠植物株数科植物株数等古今通用
《汉语史》量词的发展
漢語的量词起源很早。在殷墟卜辭中,我們能看見的單位詞 就有“丙”(“馬五十丙”)、“朋”(“貝十朋”)、“奇”(“性chang H冑y6u”)、“升”(“皀二升”)。但是,這些單位詞只限 于度量衡單位(升)、容量單位(百)和集體單位朋、丙(十貝為朋, 若干馬為丙),還没有天然單位如“匹”、“張”等。周秦以来度量 衡单位产生了20多个。

浅谈汉语和缅语名量词的产生和发展

浅谈汉语和缅语名量词的产生和发展

浅谈汉语和缅语名量词的产生和发展作者:黄艳来源:《神州·下旬刊》2020年第10期摘要:汉语和緬语都属于汉藏语系,两者的基础词汇之间有着同源关系。

这两种语言量词的发展都是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

关键词:汉语;缅语;名量词;产生;发展汉语和缅语都属于汉藏语系,它们的基础词汇之间有着同源关系,而汉藏语系语言词类上的一个特点就是有着丰富的量词。

量词的大量存在和普遍使用体现了两个民族不同的思维方式、独特的文化信息和不同的语言风貌。

这两种语言量词的发展都是由少到多、由简单到复杂的演变。

汉、缅语都是属于缺乏形态变化的分析型语言,而这类语言的量词就是在“名词失去性、数、格等标记后需要增加新的羡余信息和标记作为补偿”(1)的情况下产生的。

由此可见,最初量词的产生是为了满足使用的需要而出现的。

在此之后,量词的种类和数量日益丰富起来,并逐渐发展成了一个独立的词类。

早期汉、缅都是以名量词出现,且数量较少。

这两种语言在古代的书籍中都有反映。

一、早期汉语名量词从汉语3000多年的文献记载中可以看到,在古代文献殷商卜辞中就出现了度量衡、容器和货币的单位。

如:①马五十丙(若干马为丙)(罗振玉《殷墟书契续编》)②贝十朋(十贝为朋)(董作宾《殷墟文字甲编》)③甲戌卜贞翌乙口于祖已三牛壬申卜贞王田口往来亡灾白鹿一狐二。

(徐中舒《甲骨文字典》)甲骨文献中还出现了“羌百羌”,“狐又十五狐”这样用相同的名词作为量词,这在现代藏缅语中仍常见,被称为反响量词或拷贝型量词。

可以看出,殷商时期的量词仅限于“丙”、“朋”等集合量词和“羌”、“狐”等反响量词。

这一时期量词、数词和名词结合的语序不固定,通常直接用数词与名词结合表示名词的数量,数词可置于名词前或名词后。

西周和春秋时代,汉语量词和数词放在被修饰的名词后面,如④“孚戎车百乘一十又七乘。

”(多友鼎)⑤“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

”(《诗经·魏风·伐檀》),这一时期最为常见的是数词直接修饰名词的结构。

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问题研究

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问题研究

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问题研究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问题研究
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是博大精深的汉语文法研究课题,也是汉语心理语言学
研究中一个值得深入探讨,受希望了解的重要课题。

任何一种外语的构词规律可以说是该外语的本源。

汉语的名量词语法化是根源于中国古代叙事形式因素。

首先,要全面了解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首次需认识到它存在于古代文献中,如《三千口诀》、《春秋七雄》、《孔子家语》、《诗经》、《尚书》和《庄子》等,这些著作都涉及到名量词的特定用法,例如“以”、“之”,用于表示“以此”、“之此”或“此属事”。

此外,中国古代重视一字多释,因而词语的多义用法也受到重视。

比较而言,
此类量的认知行为在初学语言者中最为普遍。

例如,大多数语言学家都认为“量”这个字在古代中国本身有几种意思,如:量用为“代词”、“量词”或“助词”;名量词语亦有不同用法,用作定语、动语、表示因果关系等;另外也可以用作指示以及转义的词语等等。

此外,在今天的汉语里,名量词语法化已有许多应用。

例如,以《红楼梦》中
的句子“儿子当时不知道,不敢问先生”为例,这里“不知道”和“不敢问”均属于名量词语,表示否定义。

另外,在其他书籍和文献中,如《孟子》、《说文解字》等,均有不同程度地运用名量词语法化把握文意,搭建起句子能力,有较高的实证价值。

总之,汉语史上名量词语法化问题研究任重道远,但是所得的内容却可以很好
的丰富和发展汉语心理语言学的内容,为相关学科提出了新的视角和方式。

在狭义意义上说,名量词语法化是一种独特的和熟练的语言正确使用,同时也是一种可以培养语言学习者深度思考及使用语言层次能力的重要方式。

量词由来与数字起源

量词由来与数字起源

量词定义量词是表示事物、动作单位的词。

表示事物单位的叫物量词,表示行为动作单位的叫动量词。

量词只限于度量衡而已02量词的具体情况一、量词大都是由名词发展而来,有些量词同事也还是名词。

“尺”字,在“十寸为尺”里是量词;在“左手持刀尺”里,是名词。

二、有些量词在古代通行,到现代已消失,不被使用。

钧、仞、釜、乘、贝、朋等。

三、有些量词古代通行,现代仍在使用。

匹、个、根、条、里、块、片等。

四、量词在使用过程中,它所表示的内容、意义的使用范围,有的扩大,有的缩小,有的转移。

“个”字,最早是用于表示竹竿的量词,后来逐渐成为使用范围十分广泛的一个量词,在一般情况下它可以代替其它量词使用。

看看古代的度量衡03十寸为尺,一尺到底多少呢?古今名称一样的量词,但表示的实际数量意义有所不同。

看看尺的发展?战国以前,一尺约17.79厘米;战国时期,一尺约25.5厘米;秦朝时,一尺约23厘米;东汉时,一尺约23.10厘米;唐代时,一尺约28厘米;清代时,一尺约35厘米;现代,一尺约33.3厘米。

市场买布,一尺给你多少呢?这类量词主要是度量衡方面的。

我国自古至今不同历史时期,度量衡制度各不相同,不仅大小、长短、轻重不同,单位也不一样。

从历史发展的趋势来说是尺寸越来越长,升斗越来越大,斤两越来越重。

04量词的特点在一些文章里面,尤其是物量词较动量词更多。

看看这些文章中量词的使用有哪些特点。

一、在一般情况下不用量词,只有名词或动词前用量词,特别是动量词更少。

《曹刿论战》中“齐人三鼓”动词“鼓”与数词“三”之间省略量词“次”。

二、句中数词如果是基数“一”用在量词或整数加量词前,则“一”可以不用省略,而只用量词。

《促织》“片纸抛落”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三、数词表示物量时,一般放在名词前。

如果是数词、量词连用,则多数在名词的后头。

《劝学》“蟹八跪而二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劝学之路,异常艰辛05称数法、物量和动量的表示法是古今汉语差异较大之处。

名量词“只”的演变研究

名量词“只”的演变研究

名量词“只”的演变研究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现代汉语名量词“只”的量词产生之初及其作为量词的组合能力、词法特征、语法功能等的发展及成熟过程,并分析其演变特点及原因。

关键词:现代汉语;名量词“只”;演变一、研究现状国内对名量词“只”多从对外汉语、断代或与其它量词对比角度进行研究。

牛巧红(2007)对量词“只”从历时演变及认知角度做了细致分析。

严宝刚(2009)探究了吴语通用量词“只”的起源与发展;王添羽(2017)从历时角度对古代汉语名量词“只”的演变进行分析。

我国现阶段对名量词“只”演变的研究主要是对其称量范畴的发展演变进行剖析,而对“只”的变化形式、语法功能等的研究没有明确分析梳理。

本文将从历时角度对“只”的称量对象进行简单地总结与梳理,在此基础上分析各个时期“只”的语法功能、变化形式等并分析其演变特点与原因。

二、名量词“只”的演变过程(一)“只”的本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写:“隻,鳥一枚也。

”可见,“只”最初为名词,本义“一只鸟”。

后来引申出量词用法,首先称量鸟类,再逐步扩大到其它事物。

(二)量词“只”的发展1.先秦两汉时期据语料库记载,表示量词的“只”最早应出现在春秋战国。

如:(1)匹马只轮无反者。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这个时期的“只”虽产生了量词的用法,但还未完全脱离名词的功用。

量词“只”既可以单独与名词结合,表示“一只”,也可以与数词配合使用,表示复数,如“万只”。

此时,“只”作为量词的用法还很少见,使用上也未成体系。

2.魏晋南北朝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量词的使用范围初步扩大,量词“只”的用法随之增多,除先秦两汉出现的“只+名”“数+只”外还出现了“名+只”的用法。

“只”在南北朝用作量词称量对象有三种:第一,南北朝时量词“只”虽偶可称量其它动物,但仍以称量“鸟”为主。

如:(2)鸠巢于庙阙而孕白鸠一只。

(左九嫔《白鸠赋》)第二,用于成双事物之一。

如:(3)达因取盘中只箸,再三从横之。

人称代词的发展

人称代词的发展

人称代词的发展(一)殷商时代1.甲骨文的人称代词:⑴ 第一人称:吾我卬言余予台朕⑵ 第二人称:女汝尔若而戎乃2.甲骨文的指示代词:之、兹(二)春秋战国时期:1.之:最初是指示代词,春秋战国已开始指代人,表现:⑴作定语的频率的减少。

在定语位置上的“之”一定是指示代词。

定语位置上的指示代词为别的指示代词取代,如“此、是、斯”。

如,之二虫又何知? (庄子)充当定语的“之”:《诗经》38例,《墨子》4例,《庄子》5例。

⑵宾语位置上的“之”:①指代具体事物、抽象事物、不明确的事物具体的事物:姜氏欲之,焉辟害?(左传.隐公元年)抽象的事物:先生所为文市义者,乃今日见之。

(战国策.齐策)指代不明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论语)②人称代词:不仅是第三人称:他、我、你晋侯饮赵盾酒,伏甲将攻之。

(左传)若从君之惠而免之(我,知罃),以赐君之外臣首(知罃父亲,荀首)。

(左传)谏而不入,则莫之(你,赵盾)继也。

(左传)2.兹:泛指性指示代词,未见指代人的用法。

我王来,既爰宅于兹。

(尚书.盘庚)3.其:特指代词①春秋战国时期:“其”一般作定语。

A特指代词--那、那个、那里的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

(庄子.山木)B人称代词--他、他的——定语晋侯问嗣焉。

称解狐,其仇也。

(左传)②取消独立性,一般充当主谓短语的主语,很少见到用于句子主语。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左传.僖公32年)师之入=定语③汉代开始作主语然其为人沈深好书;其所游诸侯,尽与其贤豪长者相结,其之燕,燕之处士田光先生亦善待之,知其非庸人也。

(史(三)汉代之后“其”开始取代“之”,可以指代第三人称。

表现:“其”的功能增多:⑴介词宾语:不忍与其战。

(说苑)上古时期在上述例句的“其”的位置上,应该是“之”,汉代之后,才可以用“其”。

⑵双宾语的间接宾语:有人遗其双鹤。

(世说新语.言语)⑶兼语:可率勉之,令其为善。

(论衡.率性篇)⑷句子主语:南北朝其为阿谁?子以言之。

论名量词“所”的历时演变

论名量词“所”的历时演变

作者: 冯赫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山东济南250100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166-173页
年卷期: 2017年 第12期
主题词: 量词“所” 名量词“所” 转指 转喻
摘要:名量词“所”由处所词“所”变化而来,学界以往对名量词“所”的历史缺乏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对量词“所”的源形式及其变化机制的认识也比较模糊。

量词“所”最早产生于秦代,但仅指称瘢痕、印迹单位,指建筑物单位到汉代才出现。

从南北朝时期开始,量
词“所”的指称功能趋于泛化。

唐代以后,量词“所”又倾向于专门表示建筑物的计数单位,呈现出专职化的特点。

量词“所”并非来源于指称建筑物的名词“所”,而是来源于表示处所的“所”,即由具体事物占据的空间处所而转指事物的单位,发生转指变化的机制是认知转喻(metonymy)。

转喻是汉语量词形成的重机制。

名量词“目”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名量词“目”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名量词“目”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郭子菡
【期刊名称】《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卷),期】2022(42)12
【摘要】“目”作为汉语基础词,引申义项繁多,相互继承关系复杂。

“目”在发展演变中基于形貌特征,遵循古人以己度物的取象比类法引申出“孔眼”义,又作为语素参与构词隐喻法网,于后代作为围棋术语固定下来,东汉时期以“网目”表达其特指绳网孔眼的引申义。

“孔眼”义于唐代演变出名量词用法,属天然单位,发展至现当代演变为度量衡单位,为物理学术语,除指每英寸筛网的孔眼数量外,还可指称过筛物料的粒径,并进一步引申指砂纸号。

【总页数】3页(P47-49)
【作者】郭子菡
【作者单位】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46
【相关文献】
1.量词“所”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2.量词"条"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3.个体量词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过程探析——以量词"本"为例
4.量词"首"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5.浅谈《量词“张”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中的几个问题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元代量词研究

元代量词研究

元代量词研究
量词是汉语的重要词类,它不仅数量多,而且历史悠久。

量词历史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可以丰富我们关于汉语史的知识,也有利于建立科学的汉语史体系。

本文以元代文献为依据,考察了元代量词的使用情况,希望能为建立科学的汉语量词发展史做一点工作。

本文采用共时描写与历时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力图对元代量词作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首先本文将元代量词分为名量和动量两大类进行讨论,其次对于元代名量词,笔者依次讨论了个体量词、部分量词、不定量词、专职量词四类,而对于动量词,笔者将它分为通用、次通用、非通用三类进行讨论。

对于每个量词,笔者尽可能地指出它产生的最早时代、最早用法。

同时也注意结合后世文献及现代汉语(包括方言),既描述它在元代使用情况,又说明它在整个汉语量词发展史上的发展变化情况。

本文以大量实例揭示了元代量词的面貌和特征,肯定了元代量词在整个汉语量词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二编 第二章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汉语史纲要第2版PPT第二编 第二章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第二章汇报人姓名第一节数词的产生和发展一基数词表示法二整数带尾数的表示法三分数表示法表示法四约数的表示法五序数词表示法六数词两的表示法七零位数表示法第二节量词的产生和发展从东周到汉代度量衡单位词有等
数词和量词的产生及其发展
第二章
汇报人姓名
方数形,汉
面和式其语
的序有使中
产数基用,
近代汉语中,名量词在语法上又有新突破。
量词直接跟在名词后面,成为名 词词缀,并形成新的名词。如
“枝条”、“官员”、“墨 锭”、“事件”、“船只”、 “书本”等。这样的新名词多是
无定名词。
量词后面出现 “子”、“儿”、 “头”等词缀,从而使量词又 变成为普通名词。这种现象 很 晚才出现。起初,多出现在北 方话中。
生 和 发 展 。
等 方 面 。 下 面 讨 论 数 词 在 这 些
数 、 整 数 带 尾 数 、 分 数 、 约
一 直 发 生 着 变 化 。 数 词 的 表 示
数 词 属 于 基 本 词 汇 。 从 古 到 今
第一节 数词的产生
和发展
表示法
一、基数词表示法
二、整数带尾数 的表示法
三、分数表示法
西周金文中数词语序 发生了变化,可以用 在谓语动词后作补语。
动量词产生于汉代。汉代 开始出现从动词或名词虚 化而来的动量词。如 “反 (返)”、 “遍”、 “过”、“下”、“通”、 “匝”等。
唐代,原来的动量词语义 范围在扩大,新的动量词 不断产生。 宋代以后,动量词的发展 更趋于完备,分工更趋于 明确,词项也更趋于专业 化。
东周到汉代,名词已经不能直接和数词结合 ,需要加上个体单位词,并且单位词大量出 现。计算数目的单位词出现 “个”、“两” 、 “双”、 “匜”、 “合”、 “就”、 “条”、 “领”、 “合”、 “所”、“口 ”、“乘”、“张”、 “枚”等。这些单位 词已经从名词中分化出来,作普通的个体量 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量词的发展流变摘要:具有丰富多彩的量词是汉语的特点之一,从上古到近代,量词经过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本文以不同时期的名量词为研究对象,分析名量词不同时期的特征,进而反映出量词的演变轨迹及其发展的原因。

关键词:名量词;特征;演变轨迹;发展原因量词是汉语的重要特点之一,是粘着于数词之后的词类,表示人、事物或动作行为数量单位的词。

用来计量事物单位的叫名量词,计量行为单位的叫动量词。

名量词从计量的对象来看,可以分为个体量词、集体量词、度量量衡词;从名量词本身的职能情况来看,可分为专用量词、兼用量词、临时量词①。

本文将对名量词作历时性研究,以揭示量词的演变轨迹及发展原因。

一、不同阶段名量词的发展状况及特征㈠上古时期:萌芽阶段上古时期指太古三代和春秋战国时期,夏曾佑先生把它们分别称作传疑时代和化成时代。

②这一时期处于名量词发展的萌芽阶段。

名量词起源很早,我们在殷虚卜辞中看到度量衡量词“卣”和“升”,集体量词“朋”和“丙”,个体量词并未出现。

如:⑴鬯三卣.。

(殷虚文字甲编,1139)⑵车不其示十朋.。

(合集,11442)⑶马十五丙.。

(合集,11459)“鬯”是古代祭祀时用的一种香酒,这里以鬯的盛酒器为单位计其数,“卣”与数词组合成数量结构。

“朋”像串贝形,其数《诗·小雅·菁菁莪者》笺以为五贝。

“丙”殷代驾车马数。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个体量词已经出现,但仍处在初级阶段。

度量衡量词大量出现。

个体量词有“人”、“乘”、“两”、“匹”、“品”、“”、“编”、“个”、“札”、“言”、“章”、“枚”③⑴臣有子三人.,家贫无以妻之。

(非子·外储说右下)⑵人有见宋王者,锡车十乘.。

(庄子·列御寇)⑶用币必百两.,百两必千人.。

(左传·昭公十年)⑷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

(左传·襄公二年)⑸楚子入飨于,九献,庭实旅百,加笾豆六品.。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⑹子产以幄幕九行.。

(左传·昭公十三年)⑺或取一编.营焉。

(左传·昭公二十七年)⑻庙门容大扃七个.。

(周礼·考工记)⑼夫子语我九言.。

(左传·襄公四年)⑽《静女》之三章.。

(左传·襄公四年)⑾(二步置)枪二十枚.。

(墨子·备城门)“人”表示人的个体单位,由名词“人”沿用而来;“乘”表示车的个体单位量词,相当于“辆”;“两”表示车的个体单位量词,相当于“辆”;“匹”表示马或牛的个体单位量词;“品”表示物件的个体单位量词,大致相当于“件”;“章”表示诗篇的章数;“编”表示席子的个体单位量词,大致相当于“领”;“个”表示人的个体单位量词;“言”表示言语中句的个体单位量词;“”表示帷幕的个体单位量词;“枚”表示物件的个体单位量词。

度量衡量词表示长度的有:“丈”、“尺”、“寸”、“仞”、“寻”、“常”、“步”、“跬”、“里”、“咫”、“舍”等。

如:⑴里而栽,广丈.,高倍。

(左传·哀公元年)⑵故兵车之轮,六尺.有六寸.。

(周礼卷39)⑶堂高数仞.。

(孟子·尽心下)⑷其察色也,不过墨丈寻常...之间。

(国语·周语下)⑸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孟子·梁惠王上)⑹之上地方数百里.。

(荀子·议兵)⑺退一舍.而原降。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丈”是十尺;“寸”是十分;“寻”为八尺,“常”是一丈六尺;“仞”是四尺;“步”相当于今之二步,“里”为三百步,“舍”为三十里。

度量衡量词表示重量的有“斤”、“两”、“锱”、“铢”、“钧”、“镒”、“鼓”、“石”等。

如:⑴有能捕告之者,赏之黄金二十斤.。

(墨子·号令)⑵颜高之弓六钧.。

(左传·襄公八年)⑶于宋,馈七十镒.而受。

(孟子·公丑下)⑷冬,晋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

(左传·昭公二十九年)⑸我树之而成,实五石.。

(庄子·逍遥游)“钧”为三十斤;“镒”为二十四两;“鼓”为四十八斤。

度量衡量词表示容量的有:“升”、“斗”、“斛”、“锺”、“釜”、“豆”、“区”、“箪”、“杯”、“瓢”、“秉”、“舆”等。

如:⑴请欲固置五升.之饭足矣。

(庄子·天下)⑵为卒干饭,人二斗.。

(墨子·备城门)⑶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

(孟子·告子上)⑷一箪.食,一瓢.饮。

(论语·雍也)⑸岂谓一舆.金与一舆.羽之谓哉!(孟子·告子下)⑹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

子曰:“与之釜.。

”(同上)⑺譬如为山,未成一篑.。

(子罕篇第九)“箪”古时盛饭的圆形竹器;“瓢”剖葫芦做成的舀水器或盛酒器;“蒉”盛土的筐子。

度量衡量词表示面积的有:“亩”、“成”、“同”、“圻”、“雉”等。

如:⑴家五亩.宅,百亩.田。

(荀子·大略)⑵有田一成.。

(左传·哀公元年)⑶土不过同.。

(左传·昭公二十三年)⑷天子之地一圻.。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⑸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左传·隐公元年)集体量词有:“称”、“乘”、“部”、“两”、“双”、“旅”、“耦”、“舍”、“社”、“家”、“户”、“室”、“肆”、“布”、“爵”、“车”、“盛”等。

如:⑴归公乘马,祭服五称.。

(左传·闵公二年)⑵叔仲子欲构二家.。

(左传·昭公十二年)⑶公享之,展庄叔执币,射者三耦.。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⑷夏少康有田一成.,有众一旅.。

(左传·哀公元年)⑸自莒疆以西清致千社.。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⑹凡兵车百乘,歌钟二肆.。

(左传·襄公十一年)小结:上古时期名量词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有:①数量少,类别少。

尤其是殷商时代只有表容量的度量衡量词“卣”和“升”,集体量词“朋”和“丙”。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集体量词才有所增加,度量衡量词较丰富,而个体量词仍很少。

②名词与量词的界限不明晰。

郭锡良先生说:“统观先典籍,都说明单位词和一般的名词语法功能和语法作用是完全一致的,这也就是说,单位词还没有从名词中分化出来,只是名词中的一个小类。

”④造成词性不确定的原因是量词数量极少,人们习惯于在数词后面再加同一个这样的名词,重要的是量词与名词之间有密切的关系,许多量词是有名词引申而来的,例如:城邑的“邑”,既可以表示城,又可以表示计城的城;“人”既可以是名词人,又可以是计量人的单位量词。

③名量词有表量含混的现象。

例如《论语》中一个量词有几种含量,“乘”既可以是四马一车,也可指定数四马;“庾”的两一说为十六斗,一说为二斗四升。

而同类量词中的进制也不一致,给当地社会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不便。

这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各诸各国各自为量,所以计度量的单位互有不同,进制亦有不同的缘故。

⑤④名量词,尤其是度量衡量词已经有了搭配使用的界限,但只是局限于计同一量且相互之间有一定进制关系的不同量词之间的搭配使用。

如“斗”和“升”。

⑤称数计量方式主要是“数+名”、“名+数”、“名+数+量”三种。

㈡中古时期:发展完善阶段中古时期指汉及晋南北朝时期,夏曾佑先生把它们分别称作极盛时代和中衰时代。

这一时期名量词有较大发展,两汉是汉语从极少用量词到普遍用量词发展过程中的过渡阶段。

这一时期的个体量词有“乘”、“匹”、“枚”、“级”、“行”、“树”、“种”、“人”、“重”、“篇”、“头”、“章”、“足”、“本”、“层”、“颗”、“番”、“册”、“丸”、“枝”、“粒”等。

如:⑴于是汤乃革车一百乘.。

(子·本经训)⑥⑵以玉盘盛鲜桃七颗.。

(汉武传)⑶浮图有九级.,角角皆悬金铎。

(伽蓝记)⑷扉上各有五行.金铃,合有五千四百枚.。

(同上)⑸千树.枣。

(史记·货殖列传)⑹使五种.各得其宜。

(子·族训)⑺天有九重.,人有九窍。

(子·天文训)⑻土有九山,山有九塞,泽有九蔽,风有八等.。

(同上)⑼我棺中可着百纸。

(书·昭成子传)⑽赐羊千口.,帛百匹.。

(书·于什门传)⑾今有一丸.药,得济一人疾。

(世说新语·轻诋)度量衡量词表示长度的有:“舍”、“里”、“纯”、“匹”、“仞”、“围”、“咫”、“尺”、“寸”、“寻”、“常”、“步”等。

如:⑴晋伐楚,三舍.不止,大夫请击之。

(子·道应训)⑵五寻.百拔,十步千过,则知巫山弗及,未审蓬莱如何。

(伽蓝记)⑶太后始造七层浮图一所,去地百仞.。

(同上)⑷今外郡之地或几千里.。

(史记,2959)⑸匹者,中人之度也,一匹.而为制。

(子·天文训)⑹终日行不离咫尺..,而自以为远,岂不悲哉!(子·道应训)⑺无有分寸..之功。

(史记,2595)⑻郢人有买屋栋者,求大三围.之木。

(子·说道训)度量衡量词中表示重量的有:“斤”、“两”、“石”、“钧”、“镒”、“锱”、“铢”、“锤”等。

如:⑴虽割国以锱锤..以事人,而无自恃之道,不足以为全。

(子·诠言训)⑵疑人之心,则锱铢..有余。

(子·兵略训)⑶千钧之重加铢两..而移。

(史记,2198)⑷鸟或举千钧.,又况一斤.乎?(子·道应训)度量衡量词表示容量的有:“庾”、“秉”、“斛”、“钟”、“勺”、“升”、“斗”、“石”、“釜”等。

如:⑴十石.而有塞,百斗.而足亦。

(子·说林训)⑵一朝用三千钟.赣。

(子·要略)⑶刹上有金宝瓶,容二十五斛.。

(伽蓝记)⑷夫水势胜火,章华之台烧,以升勺.沃而救之。

(子·兵略训)度量衡量词中表示面积的有:“亩”、“顷”、“畦”、“雉”、“成”、“里”等。

如:⑴渭川千亩.竹。

(史记,3272)⑵宣王郊迎,列田百顷.封之。

(子·道应训)⑶汤之地方七十里.而五者,修德也。

(子·兵略训)除此之外,度量衡量词还有表刻度的,如:“度”;表货币单位的,如:“金”、“钱”、“率”、“工”、“朋”等。

如:⑴玄玉百工.。

(子·道应训)⑵大贝百朋.。

(同上)这一时期集体量词有两类:一类是定两量词,如:“双”、“乡”、“里”、“对”、“旅”等,一类是不定量量词,如:“束”、“群”、“家”、“户”、“”、“辈”等。

如:⑴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史记·项羽本记)⑵故江河决流,一乡.父子凡弟相遗而走。

(子·齐俗训)⑶三人成市虎,一里.能挠椎。

(子·说山训)⑷晓言及隶书,翻十地楞伽及诸经论二十三部.。

(伽蓝记)⑸舒之幎六合,卷之不盈于一握.。

(子·原道训)⑹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

(子·泛论训)⑺一群.生之短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