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学校中的班集体心理(教育心理学·小学)

合集下载

班集体凝聚力形成的心理分析

班集体凝聚力形成的心理分析

班集体凝聚力形成的心理分析在现代社会中,班级集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上,班级集体的存在对于个人的成长以及整体的发展都起到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对于班级集体凝聚力的形成来说,其本质上是一种心理现象。

在本文中,我们将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班级集体凝聚力的形成过程,以及其中所涉及到的心理内涵。

首先,我们来探讨班级集体凝聚力的形成过程。

在具体的班级集体中,个体的彼此交往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共鸣和联结。

当个体处于一个集体中时,他会受到其他成员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表现为行为和情感上的互动。

这种互动可以进一步增强成员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加强个体对自身所处的环境的感知和认识。

因此,班级集体的凝聚力具有高度的内在性质,其形成是一个逐渐演化的过程。

通过分析班级集体凝聚力的形成过程,我们可以发现其背后涉及到的心理原因。

首先,班级集体中的成员拥有共同的学习目标。

这个学习目标是班级集体的核心,也是使成员之间彼此联系的基础。

人们之所以会参与到班级集体中来,主要是因为他们认为这个集体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实现个人的某种愿望或者目标。

其次,班级集体中的成员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信念。

这些价值观和信念是集体凝聚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反映了班级集体内在气质和文化。

当班级集体的成员能够共有这些价值观和信念时,他们很容易产生相互理解和支持的情感互动,从而进一步加强集体的凝聚力。

除此之外,班级集体凝聚力的形成还与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密切相关。

互动的质量和方式,直接关系到班级集体凝聚力的形成程度。

在班级集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方式主要表现为互助、支持和包容等方面。

这些对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护具有重要的帮助作用。

同时,班级集体中的成员均有机会去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以及获得其他成员的支持和帮助。

正是这些互动关系,使得班级集体中的成员更容易相互协作和合作,从而形成更为紧密的关系。

总之,班级集体凝聚力的形成是一个相对复杂的心理现象。

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探究

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探究

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探究一、引言班集体德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学生全面发展的保障,也是学生德行品质的塑造和培养的重要路径。

在德育工作中,心理机制的研究和探究对于班集体德育的深入开展和全面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深入探讨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并试图给出一些建议和启示,以期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德育工作水平。

二、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1. 归属感与认同感在班集体德育中,学生的心理机制首先表现为对班集体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学生在班集体中度过了大部分的学习生活,因此他们对班级的依恋和认同感较强。

这种归属感和认同感是班集体德育的基础,也是班集体德育可以持续进行的保障。

当学生能够真正地认同和依恋班级,他们就会更愿意主动参与各项班级德育活动,积极配合和支持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开展,从而更好地完成提高个人道德素养的任务。

2. 自我认知与自我调节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还包括学生自我认知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

通过德育工作的开展,学生将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性格特点、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形成对自我形象的认知。

在此基础上,学生将能够更好地进行自我调节,根据自己的认知和意识到的问题进行积极的调整和改善。

这种自我认知和自我调节的心理机制是班集体德育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影响的关键,也是学生在班级中自我完善和成长的重要动力。

3. 互动关系与情绪支持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还包括学生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情感支持。

一个积极、和谐的班级关系是班集体德育的保障,也是学生个人德育素养的重要提升途径。

在这种互动关系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情感上的支持和关怀,也能够在交往中学到情感管理和人际交往的技巧。

在情感支持和互动关系的帮助下,学生能够更好地面对困难和挑战,更好地适应班级生活和学习环境。

4. 群体价值观与社会责任感班集体德育中的心理机制还包括学生对群体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的认同与理解。

在班级中,学生将逐渐形成对班级价值观的认同,树立正确的行为观念和价值导向。

班集体凝聚力形成的心理分析

班集体凝聚力形成的心理分析

班集体凝聚力形成的心理分析班集体凝聚力形成的心理分析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在校园中班集体凝聚力成为了学生的热门话题。

班级是一个学习、生活、游戏和成长的场所,班集体凝聚力不仅能增强学生的归属感,更能为班级的协调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因此,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至关重要。

一、班集体凝聚力的定义班集体凝聚力指的是班级内部成员相互之间的粘着力,是班级内部形成的普遍性的、有感知的、持续的人际关系,是集体成员感到彼此之间所存在的互相契合的感觉。

二、班集体凝聚力的形成原因1.共同目标:班级共同的目标是班级成员产生凝聚力的根本。

共同的目标能够让班级成员在相互合作中切身体验团结、协作的快乐和成就感,从而激发出班级的向心力。

2.心理认同:认同感是班级成员把自己视为一个整体的关键因素。

当班级成员感觉到被接纳且对班级的价值观、文化有所认同,才能激发出对集体的归属感。

在这个过程中,班级所追求的理念、价值、文化等,成为了班级成员间互相连接的纽带。

3.相互尊重:尊重是任何群体关系形成的基础,团体中的成员需互相尊重、理解与体谅。

班级在开展活动过程中需要关注别人的需求、感受和要求,进而创造出真正意义上的交往氛围。

4.相互信任:班级的成员需要相互信任,以便于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同时,也意味着减少了对他人的猜测、推测、偏见和争执等不必要的情绪因素。

相互信任是班级内部产生凝聚力的重要保障。

5.互利合作:成员间的互助、互利合作是班集体凝聚力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互利合作的过程中,班级成员的团结性得到了加强,相互理解得到了深化,慕名和彼此的满意度也不断得到提升。

三、班集体凝聚力的提升途径1.有效的沟通:班级内部应该不断建立良好沟通的渠道,因为有效的沟通能够消除沟通障碍,有效地传达信息、建立信任,增进班集体凝聚力。

2.创造共同体验:班级共同体验的活动可以是一项课题解决,也可以是参加一项比赛等等,班级中共同的体验可以增进班级成员之间的信任感、连接感,以及共同目标的归属感。

优秀班集体的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

优秀班集体的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

优秀班集体的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在班集体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

一个优秀的班集体需要成员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以便更好地适应学习和生活的各种挑战。

本文将讨论优秀班集体的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

一、理解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优秀班集体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能力,这对于集体的凝聚力、团队合作和个人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

只有当班集体的成员心理健康时,他们才能更好地处理学习和人际关系的压力,提高学业成绩,并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交关系。

二、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在班集体中,常见的心理健康问题包括压力、焦虑、抑郁等。

这些问题往往由于学业压力、人际关系紧张等因素引起。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加强班级成员之间的交流与支持,以及提供相应的心理辅导和帮助。

三、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机制优秀班集体需要建立健康的情绪管理机制,以帮助成员更好地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实现:1. 提供专业的心理支持。

学校可以建立心理咨询服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帮助。

这样的支持可以包括心理咨询、情绪管理培训等。

2. 培养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

班集体的成员可以学习运用积极的情绪调节策略来管理自己的情绪。

例如,他们可以尝试深呼吸、放松训练、寻求社交支持等。

3. 培养合理的应对方式。

面对挫折和困难,班集体的成员需要学会采用合理的应对方式。

这样的方式可能包括争取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路径、调整自己的态度等。

四、促进班级凝聚力的重要性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不仅关乎个人,也关乎整个班级的发展和凝聚力。

在优秀的班集体中,成员之间可以共同分享和解决问题,相互支持和鼓励,形成积极的学习氛围和互助关系。

五、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优秀班集体还应鼓励成员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积极的态度。

这样的心态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应对压力,积极解决问题,并在学业和人际关系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六、加强班主任的角色班主任在优秀班集体的心理健康与情绪管理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

心理学——鲁忠义目录

心理学——鲁忠义目录

心理学第一章心理学与中小学教师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学的任务三、心理学的研究领域第二节心理学与合格中小学教师一、合格教师的心理素质二、心理学有助于培养合格教师第二章中小学生行为的调节与控制第一节行为的动力机制——动机第二节意志第三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上第一节注意第二节感觉与知觉第三节记忆第四章中小学生认知的发展与教育下第一节中小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教育第二节问题解决第三节中小学生创造力的发展与教育第四节中小学生想象力的发展与教育第五章中小学生情绪情感与教育第一节情绪情感概述第二节情绪和情感的种类第三节情绪情感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第六章中小学生个性心理与教育第一节中小学生气质与教育第二节中小学生性格的培养第三节中小学生自我意识教育第七章中小学生态度和品德的形成与培养第一节态度与品德的性质第二节态度与品德形成和改变的几种理论第三节态度与品德教育的主要方法第四节中小学生态度、品德形成和改变的条件与教育策略第五节中小学生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及品德不良的转化第八章中小学生学习心理第一节学习与学习迁移第二节学习策略第三节几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第九章中小学生人际交往心理与教育第一节人际沟通第二节社会认知第三节人际关系第四节学生常见的人际交往的心理障碍及其克服第十章群体心理与班集体建设第一节群体及其形成第二节学校群体的心理效应第三节班集体心理建设第十一章中小学生心理健康与教育第一节心理健康概述第二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第三节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与方法第四节中小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分析第十二章中小学生性心理与教育第一节性心理概述第二节中小学生性心理教育第十三章教学测量与评价第一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意义和作用第二节教学测量与评价的方法与技术第十四章心理学研究方法第一节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与基本程序第二节心理学研究的具体方法。

09第九章小学班级心理辅导

09第九章小学班级心理辅导
当然,保密也是有限度的。在下述情况下,心理教师可以 有所改变:
一是对于有明显自杀意图的学生,教师应与有关方面联系, 尽最大可能给予挽救。
二是对于有伤害性人格倾向的学生,为了他人的安全,教 师要作些预防性工作,为了防止意外事件发生,必要时应 通过有关部门或家属,或与其他心理辅导师磋商,但应将 有关保密信息的暴露程度限制在最低范围之内。
(一)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特征 1、感知觉 感知觉在小学生的认知领域中是最先发展且发展最快的。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观察事务缺乏兴趣、缺乏系统 性。 2、注意 小学生的有意注意不断发展,无意注意仍起着作用,低年 领学生注意力容易分散。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 3、记忆 小学生记忆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记忆。对低年级儿童而言, 直观形象记忆、逻辑记忆开始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因此, 教学中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并使记忆系统化。
(七)坚守诚信保密原则
坚守诚信保密要求心理辅导老师要有较强的保 密意识,要为来辅导的学生保守秘密,维护学生名 誉和隐私,包括不泄露与学生谈话内容、不对外界 公布学生的姓名、拒绝任何有关对来访学生情况的 调查、尊重来访学生的合理要求,管理好个案记录、 测验资料、信件、录音、录像等专业信息。
(七)坚守诚信保密原则
2、小学中、高期儿童社会交往的特点
(1)儿童相互交往频率进一步增加, 共同参加的社会性 活动越来越多。 (2)此阶段的小学生与陌生人的交往水平呈上升趋势,而 与父母和教师的交往水平呈下降趋势。
二、 小学生心理发展的 健康问题
健康问题
学习适应
智力的发育
自我认知能 力的发展
情绪的不稳 定性
三、 小学生儿童的心理健康
自我反省法
时间磨练
心理侧练法
作业法

学校心理学教程第九章学校群体心理

学校心理学教程第九章学校群体心理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 (二)群体的特征 1.共同的目标 共同的目标 2.共同的情感 共同的情感 3.共同的价值规范 共同的价值规范 4.一定的组织结构 一定的组织结构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一,群体心理的一般问题 (三)群体的分类 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 2.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假设群体和实际群体 3.大群体和小群体 大群体和小群体 4.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 松散群体, 松散群体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二,班级与班集体 班集体的形成与阶段( (三)班集体的形成与阶段(略) (四)班集体的类型 1.简单聚合性 简单聚合性 2.初具雏形型 初具雏形型 3.理想成熟型 理想成熟型
第一节
群体心理概述
二,班级与班集体 (五)教师在班集体建设中的职能和作用 1.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教育者 1.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教育者 2.教师是班集体管理和建设的组织者 教师是班集体管理和建设的组织者 3.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 教师是班集体建设的领导者 4.教师是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者 教师是班集体良好人际关系的创造者
第二节 学生非正式群体及教育管理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功能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极大权 威性易造成群体心理与行为的整体偏离和失 误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与正式群体的冲突 会产生"内耗" 会产生"内耗" (六)少数学生非正式群体的消极破坏性 质已构成了危害班集体, 质已构成了危害班集体,学校和整个社会的 事实
第二节 学生非正式群体及教育管理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的特征 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 (一)学生非正式群体规模小,人数少 ( 二)学生非正式群体规范的无形性及较强的 约束性 ( 三)学生非正式群体情感的维系性和心理凝 聚性 (四)学生非正式群体核心人物的权威性 ( 五)学生非正式群体内部信息传递的畅通性 和随意性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影响学习的非认知因素

《教育心理学》第九章影响学习的非认知因素

一、动机因素动机及其在学习中的作用学习动机的分析增强课堂学习的动机二、人格因素和情感因素态度与学习性格与学习情绪和情感与学习三、集体因素和社会因素班集体的气氛竞争与合作社会上的要求和性别角色第七章已讲到某些非认知因素如人格或性格等对于创造性的影响。

学生的学习不仅取决于智力水平、认知方式和学习能力等认知因素,还制约于某些非认知因素。

非认知因素主要是指那些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但对认知过程起着始动、定向、引导、维持、强化作用的心理因素,也就是除了智能以外的心理因素,它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态度、性格等心理成分。

如有的学生以极大的兴趣主动进行学习,乐于接受学习任务,有的学生则不愿接受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这种差异与学习动机有关。

一个大脑反应较慢,但有耐力和恒心的学生,会在坚持不懈的努力中获得好成绩;而那种头脑聪明,却具蜻蜓点水习性的学生,往往得不到学习评定的最佳赞赏。

这种差异是个性特征所致。

纪律严明、学习风气占优势的班集体,会促进学生学习进步;而一盘散沙、学习优劣无评比的班集体,则会削弱学生的学习劲头。

上述种种影响学生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将是本章探讨的内容。

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简介

小学教育心理学内容简介

内容简介《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介绍了学习动机、知识与技能学习、学习策略、创新教育和品德形成等学习心理学理论,阐述了教学心理、群体心理、差异心理和教师心理等理论知识。

在介绍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的同时列举了大量的小学教育、教学的案例和实验。

目录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第三节: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第四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第二章:学习心理的概述第一节:学习及其概念第二节:学习的基本理论第三节:学习与发展的关系第三章:学习动机第一节:学习动机的概述第二节:学习动机的理论第三节: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第四章:小学生知识技能的学习第一节:知识的理解第二节:知识的巩固与转化第三节:知识应用第四节:技能的掌握第五节:学习迁移第五章:学习策略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第二节:几种常用的学习策略第三节:学习策略的培养与训练第六章:小学生创新教育心理第一节:创新与创造第二节:创造的心理过程第三节:创新的心理基础第四节:小学生创新心理与教育第七章:品德心理的概述第一节:品德及其结构第二节:影响品德形成的因素第三节:关于品德发展的主要理论第八章:小学生品德心理发展与教育第一节:小学生道德认识发展与教育第二节:小学生道德情感发展与教育第三节:小学生道德意志发展与教育第四节: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与培养第九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第一节:群体心理的概述第二节:良好班集体的形成第三节:有效的课堂管理第十章:小学生的心理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差异概述第二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与因材施教第三节:小学生智力类型、认知风格的差异与因材施教第四节:小学生的个性差异与因材施教第十一章:教学设计第一节:教学设计概述第二节:教学设计的基础分析与教学目标的制定第三节:教学策略的制定第四节:教学媒体的选用和教学设计成果的评价第十二章:小学教师心理第一节:小学教师的角色第二节:小学教师的威信第三节:教师的主要心理特征第四节:师生关系主要参考书目。

学校班级心理特点(一)

学校班级心理特点(一)

学校班级心理特点(一)学校班级是学生学习和生活的重要场所,在班级内形成的心理特点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分别从集体性、竞争性和归属感三个方面介绍学校班级的心理特点。

一、集体性学校班级是一个具有集体性的单位,学生们在班级内形成了强烈的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的集体活动中,如运动会、文艺比赛等,学生们可以体验到集体荣誉感的快乐和满足,从而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参与感。

然而,班级内也存在着由于集体制度带来的压力和焦虑。

在集体活动中,个人表现的好与坏都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班级的荣誉感,从而对学生们造成了一定的心理压力。

同时,由于集体制度的存在,班级内也容易形成“群体趋同”的现象,即学生们容易出现相似的行为方式、兴趣爱好等,影响了他们的个性和创造力。

二、竞争性学校班级内存在一定程度的竞争性,学生们常常会通过考试、测验等排名来衡量自己在班级内的地位和成就感。

竞争性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向上的动力,促进了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然而,过度强调竞争性也容易导致学生的学习焦虑和自卑情绪。

尤其是对于一些学习成绩不突出的学生,竞争往往会成为他们心理上的重大抑制因素,降低了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甚至导致他们产生逃避学习的行为。

三、归属感学校班级作为学生的社交圈和生活圈,能够满足学生对于归属感的需求。

在班级内,学生们能够寻找到共同的话题和爱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

这种归属感的满足不仅可以促进学生个体的情感成长和社交能力的提升,还有利于他们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是,归属感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排他性和歧视性。

在一些班级中,一些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低或者其他原因,往往显得与整体班集体格格不入,遭受到排挤和不公平待遇。

这种情况下,他们往往会感到被人孤立和无助,导致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综上所述,学校班级是学生情感体验和人格发展的重要场所。

学校班级的集体性、竞争性和归属感都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校中的班集体心理教育心理学·小学

学校中的班集体心理教育心理学·小学

第九章学校中的班集体心理一、学校中的群体心理概述(一)群体和集体1.群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群体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特定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集合体,其成员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联系和心理依附关系。

群体的特征:(1)群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结构,有自己的规范和准则,并由群体每个成员所共同遵守。

(2)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在心理上能彼此呼应、相互依存,在行为上互相影响、互相联系。

(3)群体成员怀有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并合作实现共同的目的。

(4)每个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并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执行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

(5)群体成员之间均进行观念、思想、情感等信息交流。

(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2.集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集体是为了实现社会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约束力和凝聚力的群体。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成员的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

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活动目标和利益,彼此之间密切联系,具有鲜明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心理相容性,集体成员能认识到群体活动对个人、本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

集体的特征:(1)集体是为了达到社会赞许的某个目标而形成的联合体。

(2)集体总是作为有组织、有职能分工、有一定领导和管理机构的某种活动体系而表现出来的。

(3)集体是成员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方式。

(二)学校中群体的类型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

(1)正式群体:建立在某种章程或文件基础上的群体。

群体中有固定的成员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统一的规章制度、组织纪律和行为准则。

如学校班级、教研室、行政组织。

(2)非正式群体:在相互好感和共同兴趣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群体。

它是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以共同的利益、爱好以及友谊、地缘等为基础而自然形成的群体。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试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试题

小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试题第十一章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一、选择1.年龄特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A)。

A稳定性B可变性C稳定性与可变性2.心理发展的潜在可能性来自(A).A遗传因素B环境因素C教育因素3.儿童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是(C)。

A成长B发育C发展4.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D)。

A客观因素B主观因素C心理的内部矛盾D、需要5.年龄特征的最本质的特征是指的(B)A可变性;B稳定性;C稳定性与可变性6.小学儿童处于(C),在整个发展的过程中,处于重要的阶段:A幼儿期;B少年期;C童年期7.不同的质构成了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B)A定向性;B阶段性;C差异性8.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是(C)A客观因素;B先天素质;C需要9.儿童心理的发展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逐步积累,逐步过渡的过程。

不同的质构成不同的发展阶段,表现为心理发展的(B)A连续性;B阶段性;C定向性;D差异性10.不同年龄阶段的心理发展,具有不同的速度,这是发展的()性的表现:(D)A连续;B阶段;C定向;D不平衡11.(A)为每一个正常儿童提供了形成人类心理的基础:A遗传素质;B生理成熟;C物质环境;D社会环境12.(D)是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因素:A遗传素质;B生理成熟;C物质环境;D教育13.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最积极的因素是儿童的(A)A需要;B动机;C兴趣;D价值观14.小学儿童的主导活动是(B)A游戏;B学习;C劳动;D日常生活二、判断1.儿童心理纷繁复杂,其发展的总趋势既是向上的,同时又是可以逆行的。

(╳2,在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中,需要是最积极的因素。

(√3.遗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

(╳)4.年龄是心理发展的时间指标,这是心理发展的原因。

(╳5.在社会生活条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教育条件。

教育对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年龄本身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6.大脑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和水平。

优秀班集体的心理疏导与情绪管理

优秀班集体的心理疏导与情绪管理

优秀班集体的心理疏导与情绪管理心理健康是每个人都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在班级这个集体中,心理疏导和情绪管理更是至关重要。

优秀班集体应该注重提供心理支持和情绪管理的方法,以帮助班级成员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本文将探讨优秀班集体的心理疏导与情绪管理的重要性,并提供一些实用的方法来实现这一目标。

一、了解心理疏导的重要性心理疏导是指通过倾听、理解和支持来帮助他人解决心理困扰的过程。

在一个优秀的班集体中,了解心理疏导的重要性是首要的。

每个成员都应该意识到,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可能会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和挫折。

而理解并支持他人的情绪是维系班集体和谐的关键。

二、提供心理支持的方法1. 鼓励公开交流:优秀的班集体应该鼓励成员之间的开放交流。

成员可以分享自己的想法、困惑和情绪,并接受他人的支持和帮助。

这种交流有助于缓解压力,增强团队凝聚力。

2. 听取他人心声:成员之间应该互相倾听和理解。

当有人遇到困难或压力时,其他成员可以给予耐心的倾听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被理解和支持。

3. 建立信任和尊重:优秀的班集体应该建立一种信任和尊重的氛围。

成员之间要相互尊重,不评判他人的情绪和感受。

只有这样,大家才能真正打开心扉,分享彼此的困惑和疑虑。

三、情绪管理的重要性与方法情绪管理是指有效地处理和应对自己的情绪,以达到情绪稳定和健康的状态。

优秀班集体应该帮助成员学会正确的情绪管理方法,以更好地应对挑战和压力。

1. 自我认知:成员应该学会认识和了解自己的情绪。

通过自省和反思,了解自己情绪的来源和原因,从而更好地处理和管理情绪。

2. 倾诉和释放:当成员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他们应该学会倾诉和释放负面情绪。

可以选择与亲密的朋友或老师交流,或通过写日记等方式来宣泄情绪。

3. 心理疏导活动:班级可以组织一些心理疏导活动,如团队建设、心理课程和情绪管理讲座等。

这些活动可以提供情绪管理的技巧和知识,帮助班级成员更好地应对压力和挑战。

4. 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助于缓解压力和提升情绪状态。

第九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第九章  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

第九章群体心理与班级管理一、选择题1、群体:两个人以上,为了达到共同的目标,以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进行活动的人群。

2、群体的特点:群体成员有共同的目标、成员明确意识到自己属于某个群体、群体内存在一定的结构、群体内有多数成员所认同的价值观和规范,以及由此形成的强大的群体舆论压力。

3、群体的功能:生产性功能、维持性功能。

(1)生产性功能:体现为教学功能和教育功能;(2)维持性功能:学校和班级的维持性功能体现为对教职工及学生的凝聚功能。

4、群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从众和服从、去个性化。

(1)社会助长作用和社会阻抑作用A、社会助长作用:指个体对群体中活动增质增量的倾向。

1897年,由特里普里特发现的。

B、社会阻抑作用:群体情境使个体活动减质减量的现象。

(2)从众和服从A、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表现出与群体中多数人一致的意见或行为的现象。

如,阿虚进行的“三垂线实验”被奉为从众现象的经典研究。

从众受情境和个性两个方面因素制约。

情境因素有:问题的性质、群体的权威、群体意见一致的程度。

B、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或群体的要求、或他人的请求而做出的行为。

可分为:对群体规范的服从和对权威个人的服从。

如,有学生为了得到老师的奖励,有学生则害怕老师批评,这是对群体规范的服从。

(3)去个性化:个人在群体情境中可能失去自我认同感和责任感,失去自我控制,行为放肆,表现出独处时通常不会作出的行为。

这种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状态的现象称为去个性化。

如,许多人“起哄”的时候,平时文雅的学生也会表现得粗鲁无礼。

去个性化产生的原因:暗示、模仿和感染的作用、匿名、责任扩散。

5、在竞争和合作情境中,即使有的外部行为相似,其心理状态是完全不同的。

6、竞争(使用辐合思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在某项活动中力争胜过对方的行为。

7、合作(使用发散思维):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人或群体,为实现共同目标在某项活动中联合协作的行为。

掌握集体心理,建设优秀班集体

掌握集体心理,建设优秀班集体

掌握集体心理——用爱和智慧建设优秀班集体成都市龙泉一中黄兴班集体建设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的好坏和素质的高低。

班集体建设,是班级能否取得教育教学成果的前提和基础。

班集体有极大的教育功能,班集体一旦形成,便成为教育的主体,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对每个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极大的作用。

作为班主任老师,应当学习一些班集体建设的科学理论,掌握班集体建设的规律和方法,用爱和智慧建设优秀班集体,让班集体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最优化环境。

一、集体心理基本理论集体及其心理特征1、含义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是一种“精神共同体”。

它不是人员的简单组合,而是相互间的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不可分割的整体。

这就是说,集体不是一般群体,集体一旦形成,其力量将不会是集体成员间简单的力量相加。

集体指人们为了实现有社会价值的目标,借助共同活动把群体成员严密组织起来,形成有纪律、有凝聚力的群体。

好的集体就是一个团队。

2、特征第一、集体成员对集体目标的共识和个人目标与集体目标的统一内化。

第二、良好的心理气氛是集体存在的重要心理特征。

(情感融洽、相互尊重、团结一致、士气高涨)第三、成员正常心理需要的基本满足。

(理想、事业、发展、尊重、交往、安全等多方面合理需要。

)第四、集体成员的集体主义自觉性。

这一特征是群体发展进入高级阶段的标志,也是集体形成的象征。

集中表现在集体成员在集体行为上的高度团结一致,没有外部压力和他人暗示。

(二)优秀集体的特征:心理上的认同性行为上的关联性利益上的依存性目标上的共同性配合上的组织性集体有点像孔子所说的“君子不器”——即君子不能用具体的器物来衡量,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君子可以因势而变、随器成型,集体是拥有一个共同目标,能够用最理想的状态来面对和解决所遇到的任何问题和困难的群体。

朱子就在“德体器用”的基础上将之解释为:“器者,各适其用而不能相通。

成德之士,体无不具,故用无不周,非特为一才一艺而已。

小学心理学课件第九章

小学心理学课件第九章

二、班集体及其形成过程 (一)班集体的特点
(二)班集体形成的四个阶段: 松散期;同化期;凝聚期;形
成期。
第十六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二分。
三、建设班集体中的关键问题 (一)集体目标的形成 如何促进集体目标的形成? 1、教师要根据党的教育方针,结合班级
的实际提出切实可行,通过努力可以达 成的目标。 2、教师向学生讲明目标达成的意义,统 一认识,激发学生达成目标的自觉性。 3、积极组织和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富于 实际意义的活动,通过活动促进目标的 达成。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二分。
3、竞争和合作对学生学习和个性发展
的影响
(1)对学习动机的影响。 (2)对学习能力发展的影响。
(3)对信息交流的影响。
(4)对自我情绪体验的影响。
(5)对自尊的影响。 (6)对建立积极人际关系的影响。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二分。
第二节:班级群体和班集体 (一)班级群体的特点 (二)班级群体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1、对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1)教师对学生的社会化影响最大。 (2)同学关系对学生的社会化有着直接
(3)服从的作用。Βιβλιοθήκη 第八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二分。
3、去个性化
(1)去个性化: 个人在群体中处于相对丧失个性
状态的现象。 (2)原因: 第一,暗示、模仿和感染的作用。
第二,匿名。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二分。
三、竞争和合作
1、什么是竞争和合作
竞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或 群体,在某项活动中力争胜过对方 的行为。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二分。
(二)规范和舆论 1、规范及其功能 (1)什么是群体规范: 是群体中每个成员必须遵守的已经确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九章学校中的班集体心理一、学校中的群体心理概述(一)群体和集体1.群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群体是由两个以上的个人为了实现共同的、特定的目标而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集合体,其成员之间存在一种稳定的联系和心理依附关系。

群体的特征:(1)群体是一个有组织的结构,有自己的规范和准则,并由群体每个成员所共同遵守。

(2)群体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其他成员的存在,在心理上能彼此呼应、相互依存,在行为上互相影响、互相联系。

(3)群体成员怀有共同的兴趣和目标,并合作实现共同的目的。

(4)每个成员具有群体意识和归属感,并在群体内占有一定的地位,执行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承担一定的责任。

(5)群体成员之间均进行观念、思想、情感等信息交流。

(影响着群体与每个成员行为发展变化的力量的总和就是群体动力。

)2.集体的概念及其特征。

集体是为了实现社会目标而组织起来的有约束力和凝聚力的群体。

集体是群体发展的高级阶段,其成员的活动表现出一定的社会价值。

在集体中,成员之间具有共同的活动目标和利益,彼此之间密切联系,具有鲜明的组织性、纪律性和心理相容性,集体成员能认识到群体活动对个人、本群体以及整个社会的利益。

集体的特征:(1)集体是为了达到社会赞许的某个目标而形成的联合体。

(2)集体总是作为有组织、有职能分工、有一定领导和管理机构的某种活动体系而表现出来的。

(3)集体是成员间相互联系的一种特殊方式。

(二)学校中群体的类型1.正式群体和非正式群体(按构成群体的原则和方式的不同)。

(1)正式群体:建立在某种章程或文件基础上的群体。

群体中有固定的成员编制,有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有明确的职责分工。

为了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有统一的规章制度、组织纪律和行为准则。

如学校班级、教研室、行政组织。

(2)非正式群体:在相互好感和共同兴趣基础上自发形成的群体。

它是人们在共同的活动中,以共同的利益、爱好以及友谊、地缘等为基础而自然形成的群体。

它没有明确的章程,也没有规定各个成员的职责,活动的目的是为了使每个成员的社会需要得到满足。

如球友、同乡会、兴趣活动小组。

2.参照群体和一般群体(按成员对群体规范的态度)。

(1)参照群体(标准群体或榜样群体):该群体的规范和目标能成为人们的行动指南,成为努力照办的准则,个人会将自己的行为与之对照,如果不符合则会自觉改正。

如先进集体。

参照群体是人们效仿的榜样,对引导人们的行为会起较大的作用。

(2)一般群体:相对于参照群体而言,主要指那些存在但其标准和目标还没有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的群体。

3.松散群体、联合群体和集体(按群体发展的水平)。

(1)松散群体:人们仅在空间和时间上结成的群体,其成员之间并没有活动的共同内容、目的和意义。

如同一病房里的病人、同一车厢里的乘客、刚建立的班级。

(2)联合群体:松散群体的进一步发展,其成员有共同的活动目的和内容,但活动结果的个人意义较多,群体活动的成功或失败都直接与个人利益密切相关。

(3)集体:群体发展的最高水平。

它是有组织的团结的群体,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如先进团支部、党小组。

(三)班集体的形成过程(四个阶段)1.探索期。

形式上属于一个团体,但彼此间还不了解,相互间的交往带有某种相互探索的性质,不会很快地袒露真实的心理。

2.同化期。

经过一段时间的接触与了解,对周围的人有了初步的认识,相互间有了较密切的交往和一些共同的语言。

3.形核期。

在同化的基础上,一些有才干的人开始崭露头角,在各自的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能,并取得大多数人的信任与拥护,成为集体的核心层,他们对集体活动的内容和方向有着很大的影响。

4.发展期。

集体的凝聚力开始形成,集体荣誉感普遍增强,逐渐形成关心集体、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风尚。

在各种活动中以团结一致、朝气蓬勃的集体面貌出现,并能完成集体任务,创造出较高的社会价值。

(四)学校群体对学生心理的影响作用。

1.社会助长作用。

社会助长作用是指,个人在与他人一起学习、工作时,由于彼此间的相互影响而提高效率的现象。

在班级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社会助长作用,对于保证教学进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从众行为。

从众行为是指,在群体作用下,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相一致的行为,类似于“随大流”。

从众行为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它的实质是通过群体规范、群众舆论的压力来影响和改变个人的观念和行为。

3.模仿与流行。

模仿是对他人言行举止的仿效,是模仿者的一种自觉的或无意识的行为。

模仿是小学生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是再现榜样的外部特征和行为方式。

模仿优秀的榜样,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之中培养积极向上的心理定势,并且完成与榜样的同化;而模仿不良的行为或对象,会使学生染上各种不良的行为或习惯。

如果相当多的人在短时间内模仿某种行为或事物,从而形成一种风尚时,那就是流行。

4.暗示效应。

暗示是指,人们为了实现某种目的,用含蓄的间接的方式对别人的心理或行为施加影响的过程。

暗示是双方的,学生在班集体中无时无刻不在接受别人的暗示,同时也暗示别人,从而实现人们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

暗示可分为直接暗示和间接暗示。

二、影响班集体形成的社会心理因素(一)班集体的目标及其形成。

班集体的目标是全班学生通过共同奋斗所要得到的结果。

在班级成立初期,确立共同的奋斗目标对班集体的形成起着重大的作用。

班级目标既是全班学生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学生活动的归宿。

一个优秀班集体的建立必须首先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这是由目标的功能(动机、导向、激励、聚合)决定的。

任何班级目标的形成,既离不开班主任的指导,也离不开学生的参与、接纳、认可和同化。

班集体的目标应当远近结合,形成一个目标体系。

远景目标是班集体最终要实现的目标,能给学生指出奋斗的方向,具有更大的价值。

班主任对远景目标的拟定应当与党的方针政策、培养目标相一致;而学生亲自参与制定出的近景目标,应当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操作性强的目标。

没有班集体的奋斗目标,就不可能有良好的班集体。

(二)班集体的规范和舆论。

规范反映一个集体中认为某种行为是对或是错的集体期望。

班集体的规范有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

班集体的规范对班集体作用很大,它既可以统一班级学生的意见和看法,调节、规范他们的言行,也可以使全体成员形成共同的认识,即使个别人持不同的意见,但也会在规范的压力下与规范保持一致。

舆论是一种在集体中占优势的群众性意见,是集体中通过信息交流而形成的共同信念。

它具有评价的作用,对成员的言行起着制约和调节作用。

集体舆论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手段,也是制约学生的力量。

正确的舆论是促进班集体形成和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它能够团结集体,鼓舞集体,阻止不正确的言行发生。

(三)集体心理气氛。

集体心理气氛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某些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

不同的班级有不同的心理气氛,它既可能是和谐欢快的,也可能是紧张而有序的,还可能是相互猜疑、对立或懈怠的。

心理气氛不仅使各个班级各具特色,也使班集体中的每个学生受到熏陶感染。

班集体的心理气氛受班主任或班干部的领导方式的影响:在民主型的班集体里,容易形成和谐、欢乐的气氛;在专制型的班集体中,大家可能苦恼、烦闷,甚至充满敌意。

班集体心理气氛还与全班学生对班集体目标与任务是否认同,对班干部领导能力是否心悦诚服,对班集体工作开展现状是否满意,同学之间关系是否友好等有关。

此外,任课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也会影响班集体的心理气氛(课堂心理气氛)。

(四)集体凝聚力。

集体凝聚力是指,集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以及集体成员间相互依存、相互协调、相互团结的程度。

班集体的凝聚力主要通过学生的团结、向心力、荣誉感、责任心、友谊等表现出来。

班集体的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班集体是否有战斗力、是否成功的标志。

一般来说,班级凝聚力强,班集体活动的效率就高。

(高凝聚力班集体的特征就是优秀班集体的特征。

)三、班集体中的人际关系与交往(一)人际关系的概念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方面的交往关系。

人际关系表明人与人在交际过程中彼此关系的深入、亲密、融洽和协调程度。

在人际关系中,人们在心理方面的相互作用具体表现在认知、情感和行为这三个方面。

人们在交往中,彼此能够正确地感知和理解,是形成协调、融洽关系的认识基础。

人们在交往过程中,情投意合,和谐融洽,彼此热情、欢喜、亲近、信赖、关心,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心理气氛。

一个人的言行是内心活动的外在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对人际关系发生直接的作用。

人际关系的协调程度,主要体现在行动的配合、支持和协作上。

所以,人们之间的相互理解、情感融洽、行动协调,乃是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标志。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使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润滑剂,是使个人心情舒畅的兴奋剂。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保持个人之间、群体内部、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维持社会安定团结,发挥群体实力都十分重要。

(二)班集体的人际关系班集体是学校教育工作的基本单位,也是学生日常活动的基本单位;既是一种社会组织(具有集体目标和任务的正式群体),又是一个心理集体(学生拥有共同的兴趣和情感、共同的活动和行为模式并接受集体的心理影响)。

班级人际关系,即班级成员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直接的心理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和良好的同学关系相结合,是形成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的基础。

班级人际关系具有三个特点:1.教师的主导性。

教师是班级的领导者,既是学生的人格楷模,又是学习的指导者和活动的组织者,具有主导和调节的作用。

2.学生的全员性。

班级的每一位学生,作为班级的一员,在班级中占有一定的地位和起着一定的作用;集体对每一个人的行为、观念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每个人都以自己的方式参与班级生活。

因此,教师必须重视每一位学生。

3.班级人际关系的发展性。

低年级学生较侧重于师生关系,教师的权威性对学生的影响较大;高年级学生逐渐把同学关系放到较为重要的位置,他们积极地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并努力建立友谊且逐步形成非正式小群体,同伴之间的影响作用越来越重要。

(三)影响班集体人际关系的因素1.保持思想一致。

思想一致,不仅构成人际关系的认知基础,也直接影响人际关系的情感成分和行为成分。

思想一致,首先指班级成员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世界观。

友谊应当建立在正确的思想基础之上,应符合共产主义的道德原则。

同学之间应该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2.交往水平。

人际关系的建立和发展有赖于交往的程度,直接交往多了,便能促进了解,产生感情。

交往程度由交往频率和交往深度两方面构成。

老师应创造一些机会,增加同学之间的交往接触;同时,还应指导同学间交往朝深度方向发展,真正相互关心,做知心朋友,共同进退。

3.个性相似与相容。

研究表明,个性因素是影响学生之间人际关系的一个重要因素,年龄愈大,影响愈大。

学生的个性特点(气质、能力、性格)相似,个性倾向性(理想、动机、兴趣态度、抱负水平)相近,自然容易合得来,有共同的语言,感到亲切和彼此吸引,愿意经常在一起,结成亲密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