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认识社会三种方式的致命缺陷

合集下载

认知的十大陷阱

认知的十大陷阱

认知的十大陷阱
1.确信偏见:我们往往会对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持有偏见,而忽视事实和证据。

这会导致我们做出错误的决策和判断。

2. 群体思维:由于社交压力和从众心理,我们往往会跟随大多数人的想法,而不是独立思考和判断。

3. 心理预设:我们倾向于根据我们的经验、信仰和价值观来解释新事物,而不是接受新的证据和信息。

4. 认知惰性:我们倾向于使用最简单和最熟悉的思考方式,而不是挑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新的思维技能。

5. 可得性启发:我们倾向于决定问题的重要性和风险,根据我们的记忆和信息的可得性,而不是根据真实的概率和证据。

6. 归纳推理:我们倾向于根据我们已知的经验和信息,来推断新的情况和问题,而不是根据真实的证据和数据。

7. 忽略基本比率:我们倾向于过分关注个人情况和细节,而忽略基本的统计规律和比率。

8. 想象力过剩:我们倾向于从我们的想象中产生偏见和错误的认知,而不是根据真实的证据和数据做出判断。

9. 确信谬误:我们倾向于在没有充分证据的情况下,坚信自己的观点和想法,而不是接受不确定性和矛盾的证据。

10. 自我确认偏见:我们倾向于寻找和接受和我们观点一致的证据,而忽略和拒绝不一致的证据。

- 1 -。

现代人的三大思维困境:环境陷阱、知识泛滥、认知危机

现代人的三大思维困境:环境陷阱、知识泛滥、认知危机

现代人的三大思维困境:环境陷阱、知识泛滥、认知危机编辑:哲学之路(ID:zhexuezhilu)哲学之路视频号已开通,欢迎关注。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查尔斯·狄更斯自人类文明出现到2003年,所有存储下来的信息总和仅相当于如今人类两天创造的数据量,这就是信息爆炸。

信息爆炸的时代下,知识的传播和获取速度变得更快捷,方式更多样,范围更广阔。

然而:●人们可以一键触达到世界上的各个角落,却无法跳出自己原有的思想圈子;●一个好学的人,可以学习海量的新知识,但在遇到现实问题时,还是会束手无策;●一位专业领域的专家,精通自己所在领域的知识,却不懂其他领域的基本“常识”;这些是现代人最普遍的困境,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又该如何去突破?▌环境陷阱:无法摆脱的思维偏好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曾说:“人是环境的产物。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一个环境就是一个能量场,什么样的环境塑造什么样的人。

想要跳出自己原有的思想圈子,同样也需要更换环境。

其中,环境包括:家庭环境、教育环境以及工作所处的行业环境等等,它们都会塑造我们不同的思维偏好,而这些思维偏好,在我们遇到问题时,马上被调用起来,会第一时间影响我们的行为。

但遗憾的是,很多环境我们无法选择,我们的生活中充斥着各种错误的思维和观点,它们左右着我们的大脑,如果不能跳出原有的思维方式,我们就如同《理想国》中“洞穴隐喻”的人那样,只能看见石壁上的影子,无法走出洞穴。

▌知识泛滥:知识越学越多,思想深度却越来越浅碎片化时代,我们每天漂泊在信息的海洋中,俯拾皆是海水,却没有一口能够下咽,人们在一片浩瀚的水世界中下沉,陷入了长久的精神干涸。

有人说:碎片化学习正在让我们越来越蠢,他们呼吁要系统化学习。

然而事实上,碎片化只是社会协作关系极度复杂化的结果,而当今时代下的碎片化知识的共性是,用新的形式,将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重新生产一遍。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其实,真正的问题不在于知识的碎片化,而在于我们有没有掌握知识骨架,学习到的是不是核心知识。

人性的三重局限:时间、空间、认知

人性的三重局限:时间、空间、认知

人性的三重局限:时间、空间、认知人性的三重局限是指人类在思考和交流中所面临的时间、空间和认知的限制。

这些限制不仅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也影响了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认知。

一、时间的局限性:夏虫不可语冰时间的局限性是指人类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受到时间的限制。

夏虫不可语冰,意味着不同的生物在不同的环境下有着不同的生存方式和语言。

同样的道理,人类在不同的时间和历史背景下也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

时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它的流逝是不可逆转的。

我们无法回到过去,也无法预知未来。

时间的局限性在于它的不可逆性和不可控性。

我们无法控制时间的流逝,也无法改变时间的走向。

时间的局限性使得我们必须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抓住当下,珍惜眼前的一切。

夏虫不可语冰,正是因为时间的局限性,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让我们更加努力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二、空间的局限性:井蛙不可语天空间的局限性是指人类的思考和表达能力受到空间的限制。

井蛙不可语天,意味着不同的生物在不同的空间环境下有着不同的生存方式和语言。

同样的道理,人类在不同的地理环境下也有着不同的思考方式和表达方式。

空间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给我们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场所。

然而,空间也有其局限性,这种局限性不仅限制了我们的行动和思维,也影响着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

首先,空间的局限性表现在其有限的范围和维度上。

无论是地球还是宇宙,它们的大小和范围都是有限的。

我们所处的空间只是宇宙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我们无法探索到更远的地方,也无法感知到更高的维度。

这种局限性使得我们对宇宙的认知和理解受到了限制,我们只能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来探索更多的未知领域。

其次,空间的局限性还表现在我们的身体和感官上。

我们的身体和感官只能感知到有限的事物和现象,比如我们无法感知到电磁波、微生物等微小的存在。

我们的视野和听力也受到了限制,我们无法看到和听到超出我们感官范围的事物。

这种局限性使得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也受到了限制,我们只能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手段来拓展我们的感知范围。

社会进化论的缺陷

社会进化论的缺陷

社会进化论的缺陷一、社会进化论重争斗轻合作,造成盲目崇拜革命的现象根据严复的进化论观点,竞争是进化最基本的原则,脱离竞争,则失去生存的根据,必将被淘汰。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竞争意识的强化对激发中国人自立、自强的民族意识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客观上也造成了民族之间、人们之间,“你争我斗”“你死我活"的心态的消极作用。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党派斗争、派系斗争、民族斗争、军阀斗争与过分强调进化论中的“竞争”不无关系。

事实上,在《天演论》发表之后,严复很快就意识到了这一问题。

“故《天演论》既出之后,即以《群学肄言》继之。

”希望弥补单纯强调斗争的弊端。

恩格斯也曾经对这一缺陷进行过批判,他说:“在达尔文以前,他今天的信徒们所强调的正是有机界中的和谐和合作.---在达尔文的学说刚被承认之后,这些人便立刻到处都只看到斗争。

这两种见解在某种狭隘的范围内都是有道理的,然而两者都同样是片面的和褊狭的,自然界中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包含着和谐和冲突;活的物体的相互作用则既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合作,也包含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斗争,因此,在自然界中决不允许单单标榜片面的“斗争’。

”自然界如此,人类更不能仅用斗争来解答社会的发展与进步。

可是,在斗争思想的影响下,本世纪初中国社会对革命崇拜的现象初露端倪(如邹容的《革命军)),并逐步膨胀。

到五四时期,进步人士纷纷发文阐述革命的魅力。

如陈独秀批评中国的教育是“伪教育”,培养出来的青年往往是“手无缚鸡之力,心无一夫之雄;白面纤腰,妩媚若处子;畏寒怯热,柔弱若病夫”。

针对现状,他以进化论为依据,提出了“兽性主义"的教育方针,认为世界乃一战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是无法回避的现实,而所谓“适者”首先是指体魄强大的人。

从此,陈独秀主张大力“发展体力教育”,其理论根据乃是达尔文进化论中的“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随着革命声浪日渐扩大,革命崇拜日渐散布,中国思想界出现了激化的现象,到了‘五四'后期,XX年代初,这激化已经相当普遍,终而形成中国文化界、思想界在XX年代至XX年代间大规模的左转,而革命崇拜也逐渐激化成为一种革命宗教,象燎原的野火在当时吞卷着中国,”緬对这种如火如茶的革命风浪,也不无反对的声音,如杜亚泉已经意识到该思想的弊端,他认为人与人相侵相夺,不讲伦理道德,不讲博爱,社会生活将难以为继。

三大人生悖论之人类社会的悖论

三大人生悖论之人类社会的悖论

三大人生悖论之人类社会的悖论(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总结、工作计划、工作报告、方案大全、心得体会、随笔大全、诗词歌赋、教学教案、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work summaries, work plans, work reports, comprehensive plans, personal experiences, essays, poetry, song and fu, teaching plans,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三大人生悖论之人类社会的悖论三大人生悖论之人类社会的悖论人的基本的现实生存——存在境遇作为美学研究的出发点,包含了三大人生悖论:人性的悖论、人生的悖论以及人类社会的悖论。

人的三种思维方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人的三种思维方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

人的三种思维方式及其各自的优缺点1、感性思维感性思维「看到」的是“具体的,表面的,现象的,细节的,局部的,短暂的,过去的,消失的”,来自大脑的低级区域。

会钻牛角尖的是感性思维。

感性思维是大脑默认的思维方式。

它的优点是:最容易、最直接、速度最快。

思考时需要调用的信息和知识量最少。

与生俱来,不需要刻意的训练也能进行。

缺点是:缺乏规划性、盲目、容易遇阻或受挫。

感性思维往往是人遇到事情时的第一反应。

如果把感性思维比喻成一种进攻型工具,那它就是一根未经加工的木棍。

木棍的使用方法很简单,但杀伤力很有限。

2、理性思维理性思维「看到」的是“整体,全局,普遍,一般,长远,本质”,理性思维来自大脑的高级区域。

但理性思维还是会受“概念”和“观念/信念”的限制,并不是最高形式的思维。

理性思维是不受情绪干扰的思维。

是情绪冷静状态下的思维。

它的优点是:能透过现象看本质,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缺点是:有一定的学习训练成本和难度。

「理性思维」是精心打造的枪和炮。

3、觉性思维觉性思维是人在觉悟状态下的思维,是一种更高形式的思维,能摆脱“概念”和“观念/信念”的束缚与限制,进入到一种「空灵」状态,看到更完整,更全面的全局与整体。

觉性思维的优点是:能超越观念和概念,超越立场和视角,以一种最超脱的方式看世界。

缺点是:难度大。

「觉性思维」是核武器。

「感性思维」受阻或产生痛苦的时候,想办法唤醒并启动自己的理性思维,用理性思维去「看」它,就像是看「感性思维」在演戏,意识到感性思维的「痛苦逻辑」的虚妄,痛苦便会停止。

「理性思维」受阻或产生痛苦的时候,想办法唤醒并启动自己的觉性思维,用觉性思维去「看」它,就像是看「理性思维」在演戏,意识到这种「痛苦逻辑」的虚妄,痛苦便会停止。

人性的三大弊端

人性的三大弊端

人性的三大弊端人性的三大弊端---- 叫苦,抱怨和冷漠人可以在叫苦中寻求帮助,但是这是绕着弯子的,既然自己过不去,为什么以叫苦的形式呢?叫苦是把自己的负面暴漏出来叫人看,以博取别人的同情。

这实际是委屈求人的一种方法。

人可以做什么事情都按照自己的能力,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叫苦,这是认识问题,叫苦是认为世界别人对自己不公平,这是太自恋的结果。

老是哭哭啼啼叫苦的人使人厌恶。

因为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苦,只是多数人没有叫苦,只是在默默地生活。

抱怨是叫苦得不到帮助时的升级。

抱怨比叫苦更加深刻,就是因为抱怨已经转向客观,怨天尤人。

把自己的问题推到外在,已经是外界寻找使自己受苦的原因,这就带着微微的恨意了。

抱怨是恨意最弱的时候,但是抱怨已经昭示了一些敌对的情绪。

人们抱怨的时候不像叫苦的时候把责任归到自身。

冷漠是在抱怨得不到呼应的时候出现的,冷漠是把自己和外在的世界隔离开来,既然世界和自我的苦是毫无关系的,自己也无法得到别人的帮助,自己何必对别人同情?这样冷漠是对叫苦和抱怨都得不到呼应时的最后安静。

人在冷漠中把叫苦和抱怨都沉默下去。

这样精神就固化了。

世人的冷漠可能都要经过上述的过程,叫苦------- 抱怨 - 冷漠。

最终冷漠成为人生的基本状况。

人与人的关系就在冷漠中成为一种习惯性的状态。

叫苦中自我意识凸显,把自我看成是一种特殊性的存在,为什么世人不关注自己?为什么自我如此这般的存在无人理解?所以,叫苦实际是一种自我意识的凸显。

抱怨是环顾别人和世界,自然外在的一切,把自己的苦归于外在,这是种转向,转向世界。

自我意识转向外在世界和别人时,才算把一个自我客观化过程完成了。

其次冷漠是对自我和世界的关系的处置。

这种冷漠关系说明,自我与世界是漠不相关的。

才显示出独立性是什么。

冷漠是感性的,但是冷漠的客观性是自由和独立。

人在冷漠中既不被别人干扰,也不被自己的自恋干扰。

自己才是一个完全的人。

虽然人经过叫苦---- 抱怨--- 冷漠是不好的,叫苦和抱怨是人最被人看不起的毛病,但是随着叫苦和抱怨,人最终在冷漠中成为成熟的人。

人生三大坑的理解

人生三大坑的理解

人生三大坑的理解
人生三大坑是指人们在成长过程中容易陷入的三个陷阱。

这三个陷阱分别是:
1.能力陷阱:这是指人们在某个领域具备了一定能力后,就过于依赖这种能力,导致忽视了其他方面的提升。

例如,一个擅长理科的人在处理问题时可能过于依赖理科思维,而忽视了文科方面的知识。

能力陷阱使人容易陷入固有的思维模式,限制了个人全面发展。

2.认知陷阱:这是指人们在对事物进行判断和决策时,过于依赖自己过去的经验和认知。

这种陷阱可能导致人们无法适应新的环境和挑战,从而影响个人成长。

认知陷阱使人容易陷入保守思维,不愿意接受新的观点和观念。

3.情感陷阱:这是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困难时,过于沉浸在负面情绪中,无法自拔。

这种陷阱可能导致人们失去信心和动力,从而阻碍个人成长。

情感陷阱使人容易陷入消极情绪,需要学会调整心态,积极面对人生。


要避免这三大陷阱,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认知能力,培养良好的心态,以及保持开放的心态。

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不断成长,迈向成功。

当今社会有哪些社会弊端?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它们?

当今社会有哪些社会弊端?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它们?

当今社会有哪些社会弊端?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它们?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更新,人类的进步,社会也在不断变化着。

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也出现了许多的社会弊端。

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我们多方面的思考和共同的解决。

一、社会弊端:少子化问题近年来,少子化问题越来越成为社会的热点话题。

根据国家统计数据显示,中国人口总和正在向老龄化方向发展,城市人口的老龄化情况更加密集和突出。

这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社会问题,如养老保障、医疗保障等。

我们应该从以下方面解决:1. 经济刺激政策:政府应该制定经济刺激政策,推出一系列奖励计划,扶持有孩子的家庭。

比如,给予福利补贴,税收减免等。

2. 加强家庭教育:父母应该充分认识到孩子是家庭的未来,对于自己的孩子,要充分地爱和尊重,给与一定的家庭教育。

3. 提高女性地位:提高女性地位,保障妇女权益,鼓励女性多生育要从根本上解决少子化问题。

二、社会弊端:环境污染问题环境污染问题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工业污染、汽车尾气、烟花爆竹都成为了影响生态环境的因素。

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1. 促进新能源发展:政府应大力发展新能源和环境友好型产业,同时鼓励企业加强环境管理工作,不停地提高技术和设备创新水平。

2. 加大环保力度:国家加大环保力度,加强对污染企业监管,加强环境执法定期检查,保证环境质量。

3. 个人环保行动:每个人都需要从自身做起,正确处理废品和垃圾、节约能源等也是解决环境污染的必要角色。

三、社会弊端:教育问题教育是人们快速成长的重要阶段,但是当前的教育问题也日益凸显。

教育质量参差不齐,人们的思想观念偏狭,这给我们的根本建设带来了巨大压力。

解决教育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入手:1. 改善教育设施与科技设备:培养优秀的科学通常需要高水平的教师和雄厚的教育设备作为支撑,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需要配置高水平的教育设施与科技设备。

2. 推动大众普及教育:政府应该加大对于大众教育的推动,制定更为严格的调查评估标准,充分评估去年教育城市区的教育水平,定期出台支持城市教育与外围乡村教育公平化建设的规属。

人类思维十大常见谬论

人类思维十大常见谬论

人类思维十大常见谬论人类的思考是件很奇妙的事情。

认知——这种思考的行为或过程——可以使我们快捷地处理海量信息。

举例来说,每当你睁开眼,你的大脑就不断地受到所见事物的刺激。

你可能有意识地思考着某一具体的事物,然而你的大脑却处理着成千上万的潜意识想法。

不幸的是我们的认知并非尽善尽美,有时我们会潜意识地制造出判断偏差,这就是心理学上所称的认知偏误。

认知偏误不受年龄、性别、受教育状况以及智力等因素的影响,每个人都会遇上这事。

认知偏差中有些很显著,有些却不常见,但它们都趣味十足。

下面列表中的认知偏差大家或多或少都有一点。

第十名:赌徒谬论赌徒谬论是指倾向于相信未来(某事发生)的几率将会由过去的事件所改变,但实际上那是扯淡。

必然概率——如你投掷一枚(正常的)硬币正面朝上的概率——是不会改变的。

正面朝上的概率永远是50%,即使你已经连续投出了十次背面朝上(下次投出正面的概率依旧还是50%,不会增大或缩小)。

认为概率会改变是很多人都有的认知偏误,尤其是在赌博的时候。

举例来说,我玩轮盘赌博,已经连续四次转停在黑色区了,下次总该是转到红色区了吧?错!转到红色区的几率仍然是47.37%(总共38个点区,红色有18个)。

这听上去似乎显而易见,但正是这种几率可变的潜意识让赌徒们输的得血本无归。

第九名:反应机能反应机能是指当人们意识到自己被他人所注意和观察时会表现出(与自然状态下的自己)异常的行为。

在1920年代,霍桑制业(一设备制造公司)委任(研究者)研究照明度的改变是否能影响工人们的工作效率。

他们得出的结论让人惊异,改变照明亮度竟然能让工作效率飙升!不幸的是当研究结束后,工人们的生产效率又恢复到了平常水准。

原因就在于:工人们的工作效率不是因为照明亮度而变化的,他们是因为被人关注着所以才有所变化。

这正是反应机能的证明——当一个人意识到自己被他人关注时,他就会主动改变自己的举止行为,一般来说都是让自己看上去更加神采奕奕。

反应机能对实验会造成很大困扰,只有通过“盲人”试验来控制其所带来的问题(“盲人”是指对研究的个体隐瞒其正被拉入实验受到关注这一信息,这样对实验结果就没有太大影响了)。

方法论:空想社会主义的致命伤

方法论:空想社会主义的致命伤

方法论:空想社会主义的致命伤空想社会主义为什么不能成为科学的理论?主要是由于空想社会主义者从纯理性的角度出发,他们“既不会阐明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奴隶制的本质,又不会发现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也不会找到能够成为新社会主义的创造者的社会力量。

”所以,他们不主张采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去改造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幻想通过向统治者和有产阶级呼吁和平的方式来实现他们的社会主义计划,等等。

这是目前在教科书和教学过程中对空想社会主义缺陷的一般共识。

应该说,空想社会主义存在这些缺陷是毋庸置疑的。

但实际上,仅注意到以上这些缺陷是不够完全的,至少还存在着一个不能忽视的重要方面,这就是方法论上的错误。

可以说,方法论上的错误也是导致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不能成为科学的一大缺陷。

空想社会主义者是怎么设想未来的理想社会的呢?它的创始人托马斯﹒莫尔(1478-1535)认为,未来的理想社会在一个岛上,共有54座城市,首都居中央,实行公有制,不分男女都要劳动,每天6小时工作,睡眠8小时,每30户每年民主选举一名行政长官,这个美好的社会叫乌托邦。

把公有制推广到实行公妻制,每天仅工作4小时,且十分注重精神上的奖励,所有的建筑物墙壁上都绘着很美丽的图表来说明科学的发展情况……这些则是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先驱康帕内拉(1568—1639)在其名著《太阳城》中所描绘的理想社会。

而被列宁誉为成长时期的无产阶级的“象征、表现和先声”的19世纪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是如何描绘未来的理想社会的呢?昂利﹒可劳德﹒圣西门(1760-1825)认为未来的理想社会主义实行的是“实业制度”,在这个制度下的实业家除了工人、农民外,还包括了工厂主、农场主、商人和银行家。

显而易见,他的学说里,“资产阶级的倾向还有一定的影响”。

以“和谐制度”为基础,并由一个最基层组织“法郎吉”构成的理想社会主义则是另一个天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沙尔﹒傅立叶(1772-1837)的设想。

在这个和谐的社会中每个居民可按照自己的兴趣在同一天参加七八种工作,每次工作时间最多不超过一个半至两个小时。

社会研究“价值无涉”的三大无知

社会研究“价值无涉”的三大无知

社会研究“价值无涉”的三大无知何凡兴世界各国的社会学科学术主流,片面理解德国大思想家马克斯·韦伯的“价值无涉”或“价值中立”(Value-free),并将这种片面理解奉为社会研究的金科玉律,将重大社会问题的对策性研究排除在科学研究的大门之外,这种做法至少具有以下三大无知:1、如果没有价值,也就没有人类社会,研究社会怎么可能价值无涉?人是一个有目的性的物种。

人在地球上活得,这是一种有明确指向的“目的性”行为。

另外,人类的个体与组织之间必须进行各种各样的合作;合作也是一系列的“目的性”行为。

人的“目的性”必然与“好-坏”、“善-恶”、“应该-不应该”等价值紧密相连。

如果没有价值,就不会有人类社会。

在《科学心理学》一书中,马斯洛说:“科学建立在人的价值的基础上,它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体系”。

在社会研究中,如果要将价值排除在研究之外,就像倒洗澡水时,连同被洗澡的小孩也一起被倒掉了一样。

2、人类社会的“价值”至少有两种:“少数人价值”和“多数人价值”;对“少数人价值”,社会研究人员应该“价值无涉”,对“多数人价值”,社会研究人员不但应该对它们进行科学研究、而且完全可能对它们进行科学研究。

“少数人价值”是某个人或少数人的目的、愿望和好坏标准等;“多数人价值”是社会中大多数人的目的、愿望和好坏标准等。

人类社会的价值是多方面的,并且随着时间而变化,“多数人价值”中的“多数人”不是某一固定的人群,而是“变动多数”。

如果有人用权力或名利等作为回报,要求社会研究人员去论证“少数人价值”是绝对真理,大多数人应该无条件地服从,如果大多数人不服从,就应该用暴力去推行,如希特勒要求社会学科知识分子论证纳粹主义是真理,这种研究当然应该被拒绝,对这种价值研究当然应该“价值无涉”。

据我所知,马克斯·韦伯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主张“价值无涉”的。

但是,如果通过民意调查发现,大多数人都希望实现某个目标(如世界和平、国家民主),那么,这种价值研究不但不应该拒绝,而且完全应该被纳入科学研究的内容,因为用“服从多数、保护少数”这个基本原则去寻找多数共识可以满足“科学”的最低要求。

社会的三大缺失社会有何三大缺失

社会的三大缺失社会有何三大缺失

社会的三大缺失_社会有何三大缺失*导读:社会的三大缺失,你知道吗?现在的社会竞争压力大,每个人每天几乎都处于紧绷的状态,尤其是将要走进社会的大学生,下面一起来看看社会的三大缺失。

十堰郧县杨溪铺镇刘湾村第一个大学生王小林曾经是全村人的骄傲。

然而,这位昔日的天之骄子,却不愿工作独居家中14年,并最终宅死,令人扼腕叹息。

蝼蚁尚且贪生,何况是万物之灵的人。

然而,王小林去世前,村民好些天都没见他出门找东西吃,怀疑是被活生生饿死的。

当然,大学生宅死家中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个例和偶然因素,但必须看到,这并不仅仅是个人和家庭的不幸,更是教育和社会的悲哀。

与之相佐证的一份调查显示,目前我国有65%以上的家庭存在老养小现象,30%左右的青年基本靠父母供养。

为什么我们辛辛苦苦培养出来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独立自强?为什么一个大学生独居家中14年,社会都没有拉他一把,使其早日回归?这个不幸的故事引发一系列沉重思考,更折射出当今教育和社会的三大缺失。

首先是家庭教育缺乏独立意识培养。

心理学认为,啃老的最主要原因是父母包办产生的后遗症。

对儿童正常行为的压制和约束,不利于培养孩子独立、自信的品格;而父母在孩子青春期包办得太多,代替孩子成长,又会使得孩子缺乏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尽管报道对王小林的成长经历报道不详,但仅从读大二时父亲去世,很长一段时间家人都瞒着他的细节来看,父母的呵护溺爱可见一斑。

其次是学校教育缺乏人格意识塑造。

奥尔波特在《人格一种心理学的解释》中提出,所谓人格是决定个体适应环境所独有的心理生理内在动力系统。

形成对自己社会地位、尊严、能力的思想意识,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心理成熟的标志。

毕业后,王小林不能适应工作,不满学校的安排就辞职不干;回到家后,也很少帮助母亲干农活,甚至为此争执把母亲打骨折。

显然,我们的国民教育培养出的只是会读书考试的大学生,而不是一个拥有成熟人格的社会人,无法正确处理各种社会关系,甚至没有用劳动创造价值的自尊。

我眼中的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案

我眼中的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案

我眼中的社会问题与解决方案社会问题:当今社会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威胁着社会的长期发展。

在我眼中,以下是我认为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之一:1. 教育不公平:教育机会不平等是当前社会普遍存在的问题之一。

社会背景、地域差异和贫困等因素,限制了一部分人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进而增加了社会不平等现象的存在。

这造成了社会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剥夺了很多人实现个人潜力的机会。

2. 就业难题:随着技术发展的加速和产业结构的改变,许多人面临着失业的威胁。

技能不匹配、年龄歧视以及失业率上升等因素导致了很多人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导致社会紧张和不安全感的增加。

解决方案:面对这些社会问题,我们需要采取行动来找到解决方案,以确保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的福祉。

以下是我认为可以采取的解决方案:1. 教育公平:为了解决教育不公平的问题,我们需要采取措施来缩小教育机会差距。

首先,政府应该增加对低收入家庭的教育补贴,确保每个孩子都能接受到优质教育。

其次,改革教育制度,推行弹性学制,提供不同能力学生的个性化教育,使每个孩子都能发展出自己的潜力。

2. 就业机会:为了解决就业难题,政府应该鼓励创新和技术发展,提供更多的技能培训机会,以提高人们的就业竞争力。

此外,建立起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职业教育体系也十分重要。

政府还可以通过减税政策和企业扶持计划鼓励企业招聘更多员工,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3. 社会意识和价值观教育:除了上述解决方案,我们还需要关注人们的社会意识和价值观。

通过进行社会意识和价值观教育,我们可以增强人们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并培养公民责任感。

这可以通过在学校教育中增加社会公益活动、提供公共事务知识以及道德教育来实现。

结论: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我们需要政府、教育机构和社会各界的合作。

通过制定政策、提供教育机会和培养社会意识,我们可以共同努力,为社会创造一个更加公平和有机会的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

社会问题的根源与改变

社会问题的根源与改变

社会问题的根源与改变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贫困、失业、不平等、歧视、腐败、环境污染等等问题危害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

这使我们不得不思考,这些社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我们又该怎样去解决这些问题?社会问题的根源在哪里?社会问题的根源非常复杂,但我们可以将其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人性的贪婪与自私人性是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

人类天生就有利己的本能,这使得一部分人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顾他人。

他们会利用自己的权力、地位和财富,剥夺他人的利益,甚至是生命。

这种贪婪和自私是社会问题最基本的根源。

二、社会制度和政策社会制度和政策也是社会问题的重要根源。

有些社会制度和政策会导致贫富不均、腐败等问题的出现。

政策的不公平和执行的不力也会导致很多社会问题。

此外,一些社会制度和政策还存在缺陷,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导致社会问题的滋生。

三、文化和传统观念文化和传统观念也是社会问题的根源之一。

一些陈旧、落后的文化和传统观念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受到歧视和剥削。

比如,对女性的歧视和家庭暴力就与传统观念密切相关。

四、全球化和科技进步全球化和科技进步是社会问题的另一个根源。

全球化和科技进步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复杂和动荡,导致人们的利益和感情变得更加分散和虚无。

同时,科技进步也催生了一些社会问题,比如网络欺凌和隐私泄露等等。

如何改变社会问题?改变社会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人们的智慧、勇气和努力。

以下是一些应对社会问题的思路。

一、重建人性重建人性是最根本的改变社会问题之道。

我们需要让人们认识到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同时也需要加强道德和法律的教育,让人们真正懂得如何做个有责任的公民。

二、改革社会制度和政策改革社会制度和政策是解决社会问题的重要途径。

需要制定和实施更加公平、透明和有效的社会制度和政策,同时也需要加强执法力度,保障社会公正和法治。

三、创新文化和传统观念创新文化和传统观念是推动社会进步和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

专家盘点中国当下的社会三大明显问题引热议

专家盘点中国当下的社会三大明显问题引热议

专家盘点中国当下的社会三大明显问题引
热议
来源:综合
一是普遍的有法不依。

比如,以“小事”论,禁烟有法规却并不实施;城区禁止汽车按喇叭,按了也没有事;闯红灯,只要没被抓住也就没事总之是老实守法的人往往吃亏。

二是互相猜忌防范,时刻防止上当被坑,视“他人为地狱”。

如此互不信任,怎么可能友好相处?心想,“皮笑肉不笑”的讲礼貌就免了吧!连孔子也说:“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我孔)丘亦耻之”呢。

三是话语粗暴。

官方的话语,充满武断和自以为是,不容批驳。

民间的话语,则以粗鄙为荣。

骂人就是SB之类,自夸就是“逼格高”之类,还有层出无穷的“你妹”“特么”之类时髦词语在诞生。

这种世道,“真小人”吃香,别说要培养谦谦君子,就是培养“伪君子”都难!。

社会弊病——精选推荐

社会弊病——精选推荐

“社会弊病”医疗、就业、贫富差距成当前最突出3大社会问题:医疗是“看病难、看病贵”就业是“就业失业问题”贫富差距是“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排在第一至第三位的社会问题依次为“看病难、看病贵”,“就业失业问题”和“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问题”✓排在第四至第六位的是“贪污腐败问题”、“养老保障问题”与“教育收费问题”✓就业失业、收入差距、贪污腐败、社会保障通常是排在前四位的社会问题(贪污腐败问题)。

✓排在第七至第十位的是“住房价格过高”、“社会治安问题”、“社会风气问题”和“环境污染问题”。

而且,这种排序总体上不存在明显的地区、城乡、群体差异。

生活的效率和质量:职业是我们生存、发展的舞台,也是我们奉献社会、服务他人的载体。

每个人按照各自职业的要求,提高职业活动的效率和质量,就能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

正是在一些“代表穷人利益”的制度下,社会的中下层民众中,除了一小部分成为新权贵之外,多数人虽然名义上“当家作主”了,实际上依然是一无所有。

而当领袖们以“革命的名义”或“人民的名义”推行政策时,许多穷人被迫奉献出来的不仅是血汗,甚至还包括生命。

各部门(包括一些政府部门)、各企事业单位为了自身的物质利益,也有的是因为乌纱帽的关系,而没有了原则,没有了党性国法,没有了职责……没有了一切应有的,余下的只有金钱了。

总之,金钱迷失了原则,迷失了政治,哪里还管什么职责所在?哪里还管什么政治方向?当时人们把那些握有实权的基层或地方官员叫做“土皇帝”。

他们张口出“圣旨”,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权力下放”给了他们为所欲为的良好天地。

“以金钱为中心”,要想政治不被视若无物也就很困难了。

于是,买官卖官、贪污腐败、大批企业倒闭、矿难频发、环境污染、各种资源受破坏、各级政府财政困难、出卖国法、社会犯罪率居高不下……等现象的发生,谁能杜绝?在道德、思想、文化、教育等领域也变得不那么为人所称道了。

谁还管什么礼仪廉耻?“经济”一词除了“经邦济世”、救国救民这一层意思之外,几千年来,尤其是近代,人民群众在不知不觉之中沿袭、演变了许多比较狭隘的意思。

社会的困境探索人类的黑暗面

社会的困境探索人类的黑暗面

社会的困境探索人类的黑暗面探讨人类的黑暗面是一项复杂而引人思考的任务。

社会的困境往往是由人类的行为所导致的,它们揭示了人性中的阴暗面。

这篇文章将探讨几个典型的社会困境,并分析人类行为中所显露出的黑暗面。

一、资源的有限性与贪婪本能人类社会现存的最大问题之一是资源的有限性。

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类的需求却是无限的。

这种情况导致了人们之间的竞争,同时也激发了人们贪婪的本能。

在追逐资源的过程中,许多人表现出了自私自利的行为。

他们可能通过欺骗、剥夺、甚至暴力手段来获取自己所需的资源,忽视了其他人的需要和权益。

贪婪的本能使得人们在竞争中逐渐丧失了道德和伦理的感知,展现了人们黑暗的一面。

二、权力的滥用与腐败行为权力是社会中的一种资源,然而,当权力落入不负责任或不道德的人手中时,它会诱发滥用和腐败行为。

权力的滥用往往涉及操纵、欺骗、虐待和违法行为等。

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的是人们对权力的渴望和对他人的控制欲望。

腐败行为在政治、商业和社会各个领域中普遍存在。

腐败不仅浪费了资源,也剥夺了普通人的权益。

权力的滥用和腐败行为揭示了人们掌权时可能呈现的黑暗面。

三、社会不平等与歧视现象社会不平等是社会困境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在许多社会中,由于地位、种族、性别或财富等因素影响,人们面临不同的待遇和机遇。

这种不平等导致了歧视现象的存在。

歧视现象是人性中的黑暗面之一,它往往源于偏见和群体间的对立。

人们可能会因为对方的不同特征而将其排斥、歧视甚至施加暴力。

这种对他人的偏见和歧视凸显了人类的黑暗面。

四、战争与冲突的无休止战争与冲突是社会中最残酷的一种困境。

在人类历史上,战争和冲突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战争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摧毁了社会基础设施,并导致其他社会问题的恶性循环。

战争与冲突无休止地发生,背后隐藏着人类争夺资源、地盘、信仰和意识形态等的动机。

这种无止境的冲突揭示了人类的暴力倾向和对其他群体的敌对心态。

在面对这些社会困境时,我们不能回避人类的黑暗面,而是应该深刻地反思人类行为中的错误和缺陷。

现代化社会的缺点是什么?

现代化社会的缺点是什么?

现代化社会的缺点是什么?如今的社会已经进步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人们不仅物质生活丰富多彩,同时也受到了全民教育、医疗保障等节目的双重保障。

然而,仔细观察我们现在所处的社会,其实也有不少令人头痛的问题。

下文将为大家总结现代化社会存在的缺点。

1、社会趋于个体主义随着经济繁荣和个人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社会的各种制度和文化越来越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意识形态,为了遵循这些要求,社会也逐渐趋向于个体主义。

这种趋势的结果是,社会不再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助和合作,而是更加强调每个人的独立性。

这往往会带来很多不良影响,如社会关系越来越冷淡,社会凝聚力下降等等。

2、社会心理障碍增多现代社会的生活压力越来越大,人们的心理负担也随之增加。

工作紧张、家庭关系矛盾等问题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产生了心理障碍。

与此同时,虽然心理辅导愈来愈普及,但仍有不少人不太能够接受或者不愿意接受心理辅导。

这就导致了心理障碍问题的加剧。

3、社会犯罪率上升虽然现代社会的治安相对较好,但是犯罪现象也并不少见。

尤其是针对老年人、儿童、女性的犯罪事件时有发生。

产生这种犯罪现象其实是因为社会上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

一些人因为贫困、教育水平低等原因导致了他们不能获得自己的权利,他们可能采取不同寻常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求。

4、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现代生活方式所导致的环境问题是目前世界各国都关注的问题之一。

工业污染、交通污染、生活垃圾等都导致了空气、水、土地等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

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投入大量的财力和精力,这也是许多国家正在共同努力解决的问题。

但要想真正地改变现状,不能仅凭政府和企业的努力,个人也需要从自己做起。

5、信息泛滥与媒体失范现代化社会让我们越来越容易获得信息,但是这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问题。

由于各种渠道提供或传递信息,其中可能存在虚假的信息。

媒体失范也是其中之一,他们有时会过分渲染,不顾事实,甚至有意刻意误导观众。

这会给人们带来精神负担,甚至有时候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类认识社会三种方式的致命缺陷
何凡兴
迄今为止,人类认识社会的方式只有以下三种。

如用“科学性”和“有用性”去评价,它们都存在致命缺陷。

第一类社会研究用“独白”、“对话”或“讲故事”的方式来表达作者对社会的认识和主张。

这类方法最古老,用这种方法生产的知识成果构成了人类知识的一个巨大系列,其一流作品可能是《论语》《道德经》《理想国》《圣经》《古兰经》《佛经》、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等等,二流作品如《三字经》《增广贤文》《蒙田随笔》《培根论说文集》、梭罗的《瓦尔登湖》等,三流作品如一些作家或专家写的随笔,如林语堂的《吾土吾民》、余秋雨的《文化苦旅》等,四流作品是一些业余作者写的随笔或随感等,网络上的很多文章都属于这一类。

这类文章和著作能表明作者的聪明才智和对社会的洞见,如果能得到掌权者的青睐,它们甚至能够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或主流意识形态。

但这类作品至少有两个弊端:1、无法解决“盲人摸象”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主张,不同的人讲不同的故事,众说纷纭、莫衷一是;2、没有可以重复的创造知识和检验知识的方法,无法使知识升级换代——不同时代的作者讨论同一个问题时,几乎都是从零开始。

2011年底,韩寒在互联网上发表的《谈革命》、《说民主》、《要自由》三篇文章,讨论的都是几百年的老话题,由此引发很多议论,都无法克服这类文章的缺陷。

看看目前网络上关于民主的文章,将它们与70-80年以前胡适、丁文江、蒋廷黻等人关于民主的辩论比较一下,我们能发现什么实质的进步吗?很多人现在还在将孔子两千多年说的话当宝贝,还在反复地解读《论语》,而在自然科学领域,除极少数研究者外,几百年前牛顿写的书,人们早就不读了。

这种现象说明,人类在认识社会与改革社会领域2000多年没有质的整体飞跃,只有量的增加和部分质的变化。

总体而言,这类文章是: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属于高级聊天的性质。

即使其中某些思想被掌权者看中,也只能是挂一漏万,必须罢黜百家,独尊一术,在整个国家实行一言堂,而众多不同观点或学派都必须统统被消灭或被打入地下。

中国过去几千年一直就是这样。

第二类社会研究用比较“严谨”的论证和“引经据典”的方法表达作者对社会的认识。

在中国,这种方法也叫“六经注我”。

这是世界各国社科知识分子做学问的主要方法,其成果构成了人类知识另一个大系列,其一流作品成为经典学术名著,如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洛克的《政府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等,二流作品是提出了能够引起全世界关注的重大问题但没有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如亨廷顿的《第三波》和《文明的冲突》、福山的“历史的终结”等,三流作品可能只在一个国家一段时间内引起人们关注,如李泽厚的三本思想史论,四流作品是讨论的问题很重要、但存在致命内伤的著作,如潘维的《法治与“民主迷信”》、王绍光的《民主四讲》等,五流作品是无以数计的“有它不多、无它不少”的文章和著作。

“引经据典”的基本方法是:作者有了一些想法之后,大量搜集和阅读资料,然后大量引用别人的观点或二手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并在引用别人的观点时注明出处。

“注明出处”的目的,一则表示对他人思想或知识产权的尊重,二则表明作者有时间读很多书,相当于学术门槛。

很多美欧学者将这种方法发展到极致,一本300页左右的书,其注释和引用的书目竟有几十页之多。

从表面看,这类研究比第一类研究高一个层次,算是真正的“学问”。

实际上,用这种方法获得的观点也只是假设或猜想。

这类方法的实质是“归纳法”——寻找尽可能多的论据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上个世纪,世界著名的科学哲学家波普就发现,试图用归纳法去得出普遍规律是徒劳的,比如说,只要发现一只天鹅是黑的,就可以将“所有天鹅都是白的”这个命题否定掉,因为我们面临的或正在讨论的问题很可能就是一个黑天鹅。

在《黑天鹅:如何应对不可预知的未来》一书中,塔勒布将“引经据典”的方法称之为“无知的经验主义”,他说,为了支持某个论点,大量引用他人观点是一种无知的经验主义,因为只要去
找,你总能找到某个人,他曾经说过能够支持你观点的冠冕堂皇的话,而同时,对每一个观点也能够找到一个恰好说过相反观点的其他说法。

在《民主还是独裁——70年前一场关于现代化的争论》一书中,智效民认为史学界做研究的毛病之一是“对待史料,常凭个人好恶和口味而取舍,为了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每置大量‘不利’的史料于不顾,却把孤证当宝贝津津乐道。


由于社会是复杂巨系统,而个人的知识经验和精力都非常有限,因此,对任何一个重大问题的研究,即使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花了一生大部分时间写出的巨著,其他学者几句话就可以将其否定掉。

如对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汤恩比花了几十年写作的《历史研究》,哈佛大学社会学教授索罗金的评价是:“他虽然具有惊人的渊博知识,可是这位作者却对于许多重要的社会学作品不是一无所知便是故意加以忽略,而这些作品对于汤恩比所企图解决的问题却比他所引用的那些其他作品具有更根本意义的重要性”。

“他对于艺术、哲学、自然科学、法律以及其他一切方面的现有知识看起来也是非常不够的,……因此这位作者对于这些方面所下的结论就显得浮浅而一知半解了”。

用“引经据典”的方法去研究社会,其成果只是时间和耐心的积累,与第一种研究方式没有本质的区别,同样不能解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以及支离破碎的问题。

第三类社会研究以美欧学术主流为代表,采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尽可能小和具体的社会现象进行量化研究和经验研究,而且只进行“描述性研究”、“解释性研究”和“预测性研究”,将“对策性研究”排除在外。

在《送你一颗子弹》一书中,哥伦比亚大学政治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剑桥大学政治系教师、清华大学人文社科学院政治系副教授刘瑜说:学者们简直可以说是将“无趣”当作了自己的使命,他们显然找到了证明自己智力的最有效方式:给简单的东西带上术语的墨镜使其扑朔迷离。

大部分美式社科学问的特点就是:精致的平庸。

这个体系不太关心你是不是平庸,但是关心你是否精致。

一个经济学朋友跟我说:只要我用数个复杂的模型作为论证方法,哪怕我的结论是“人渴了就要喝水”这样的废话,也会有很多杂志愿意发我的文章。

对社会进行精确量化研究,虽然符合自然科学的科学标准,基本上能够解决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问题,能够对认识社会的知识在数量上进行积累。

但这类研究无法解决知识支离破碎的问题,无法对人类重大问题进行整体研究和应用研究。

人类社会包括大量人的创造,个人、家庭、企业、国家、种族等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并随时间的变化而不断变化,如果只是对复杂巨系统的某一点或某一方面进行“描述”、“解释”或“预测”,这样的知识即使是科学的,对人类解决面临的众多问题不可能有什么用。

好比“盲人摸象”,如果不同的人只是精确地研究“大象”的不同部位,没有人去整合所有人对“大象”的认识,让大象不同部位的研究就像一堆积木散落一地,结果只能是,谁也不知道整个大象是什么样。

伽利略曾经说过“自然这本书是用数学写成的”,无数事实表明,人类社会这本书不仅仅是用数学语言写成的。

如果对社会只是进行精确量化研究,将“模糊性”或“不确定性”排除在社会研究的范围之外,这样的研究虽然离自然科学的标准很近,但是离人类社会的迫切需要却很远。

世界各国社科学术主流目前研究范式的潜在假设是,社会学科还不到出现牛顿的时候,还必须做大量的知识积累工作,必须继续为未来建造社会科学知识大厦做准备,因此,目前的社会研究只能做微观研究和中层研究。

但是,如果社会研究领域不能出现牛顿那样的个人英雄,如果社会研究不可能建造类似于自然科学那样确定的知识大厦,那么,一百多年来用这种方法生产出来的无数知识“零部件”,就永远也派不上用场,其社会效用与知识垃圾没有什么区别。

小结:
虽然人类目前认识社会或研究社会的三种方式都存在致命缺陷,但并非要抛弃这三种方法。

用“根本问题(或重大问题)—招标竞赛—局部试验—不断改进”这个模式,可以将目前三种社会认识方式整合起来,使它们互相取长补短,既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又克服它们的局限性,从而使社会研究既是科学的(能够使问题解决办法获得多数共识),也是有用的。

人类社会永远不可能彻底消除利益冲突和认识冲突。

但多数人或多数国家的最大利益永远是一致的,即建立一个“服从多数、保护少数”的法治权威去解决各种冲突。

如果多数国家或多数人能够认识到用“根本问题(或重大问题)—招标竞赛—局部试验—不断改进”这个模式,去寻找重大问题的解决办法,是所有国家和所有人获得可持续最大利益的唯一途径,人类将创造一个新的更伟大的时代。

(注:本文为《各国社科知识分子四大智力盲区》一文的部分内容摘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