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论文:

合集下载

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传统文化论文

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传统文化论文

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论文-传统文化论文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儒家文化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儒家的思想和实践入手,探讨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儒家的思想和实践儒家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其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社会的秩序。

儒家思想主张人性本善,但会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而走向恶劣。

因此,他们主张通过教育和道德规范来培养人的善性,使之在社会中发挥积极的力量。

儒家的道德规范被称为“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

这些规范被认为是人的基本品质,也是社会秩序和谐的重要保障。

除了道德规范,儒家还强调家庭和社会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孝道是家庭和社会秩序的基础。

儒家还主张建立一种君主制度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正。

他们强调君主是国家的根本,但必须遵循礼仪和道德规范,以便为人民服务。

儒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儒家的思想和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儒家道德规范中的“仁”和“义”强调尊重和照顾他人,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慈爱”等思想相符合。

同时,“礼”、“智”、“信”等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价值观。

人际关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非常重要。

中国历史上的“闻一多”就曾说过:“中国的道德之所以高尚,就在于它所主张的是人与人的关系,队伍和团体的关系。

”这与儒家思想中强调的社会秩序和家庭观念相符合。

儒家倡导的君主制度实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影响。

在中国历史上,封建君主制度一直是主导政治形态,这与儒家思想中的君主制度有一定联系。

总结儒家思想和实践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儒家的道德规范和家庭观念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慈爱等思想相符合。

同时,儒家倡导的君主制度实践也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今日,儒家思想和实践仍然在中国社会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论语》论文(通用3篇)

《论语》论文(通用3篇)

《论语》论文(通用3篇)论文,古典文学常见论文一词,谓交谈辞章或交流思想。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论语》论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第一篇: 《论语》论文《论语》,我在中学时候就曾通读过了,那时候受阶级斗争为纲的影响,对孔夫子的世界观和理论抱着一种审视的态度,有些地方甚至用讥笑的眼光看。

如孔夫子的“自行束樇而上,吾未尝不诲焉”,觉得迂得可以。

用这样的心情读书,得到的收获可想而知。

今年初丁检在会上推荐读《于丹论语心得》,于是在网上下载了认真看,看了后,有了严肃的思考和心得。

于丹是北京大学的一位女教授,她以读《论语》为引领,把高深的道理寓于生动通俗的语言中,抓住了论语的核心要义,剖析并展开来,结合我们当前的社会,很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对《论语》重新认识的体会主要有三方面。

一是把握自我,不为外界表象所迷惑。

忠孝礼仪是《论语》对“士人”的基本标准和要求。

以前的人一听到“忠孝”,立刻肃然起敬,乃至于“流涕”。

但文革后我们根据学到的理论对这些看法有了变化,对“忠”,认为是愚忠,封建礼教的产物,“孝”是封建社会家长专制的工具,“礼”是伪善。

于是,我们没有了文化行为标准,没有判断是非的镜子,除了法律因素外,我们的工作关系、家庭关系、同事关系、上下级关系、社会关系,如何处理好马克思主义上没有,法律上除了基本准则外也没有。

于是,种种千奇百怪的事情出现在我们身边。

有些掌握了机密的国家工作人员通敌,出卖国家机密,背叛了党和人民;有的不孝敬父母,欺诈老人的钱财;生意场上,有的不讲诚信,要么货到不拿款,要么款到不发货;官场上,买官买官,拉帮结派,做一些昧着良心的事情,乃至贪污受贿。

搞得来使人们对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好的,什么事情是坏的,都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了。

其实,《论语》早就把这问题解决了,只是我们以前没有注意到而已,处理好各项关系,就是要讲求“忠孝”。

对党,对国家,对事业,对领导,要“忠”;对朋友,对工作,要“诚”,对父母,对老人要“孝”,对子女,对孩子要“悌”,对他人,乃至敌人,要有“礼”。

儒家思想论文模板(10篇)

儒家思想论文模板(10篇)

任何一种有生命力的理论的产生,都是基于解决现实中其中一种问题的需要。

孔、孟、荀生当春秋战国之乱世,运用自己的学说帮助明君圣主结束各国纷争、建立有序社会,是他们共同的目标,也是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得以产生和发展的动因和基础。

这样,便有了先秦儒家德治思想内在逻辑的一个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元素:建立一个符合理想的社会。

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一个类似周朝制度的社会:“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论语·八佾》)孟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王治:“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仁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孟子·梁惠王上》)荀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可以称之为“政教之极”:“臣下百吏至于庶人,莫不修己而后敢安正,诚能而后敢受职。

百姓易俗,小人变心,奸怪之属,莫不反悫。

夫是之谓政教之极。

”(《荀子·君道》)从上可见,孔、孟、荀对理想社会的具体描述虽各有不同,但有一点是共同的,这就是社会有序,人民安居乐业,教化盛行,人人道德高尚。

正是从这个角度,我们也可以把孔、孟、荀追求的理想社会称之为道德社会。

那么,这种理想的道德社会如何才能成为现实呢?先秦儒家德治思想的内在逻辑由此往下推衍。

对于这个问题,孔、孟、荀的共同回答是:实行德治!孔子率先提出了他的德治主张:“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孟子亦在其《孟子》一书的开篇中亮明自己的德治主张:“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并在《公孙丑上》中继续阐发这一主张:“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荀子把德治进一步发展为礼治:“礼之所以正国也,譬之犹衡之于轻重也,犹绳墨之于曲直也,犹规矩之于方圆也,正错之而莫之能诬也”。

(《荀子·王霸》)以礼治国是荀子的治国之道的一大特色,但在先秦儒学那里,礼是德的外在表现,所以,礼治的实质仍是德治。

《论语》论文(通用6篇)

《论语》论文(通用6篇)

《论语》论文(通用6篇)第一篇: 《论语》论文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这里讲的是如何调和“学”和“思”的矛盾。

作为一个理科的学生,我觉得我对这个问题有相对深入的理解。

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

就像读《论语》,买一本书回来,刷刷几下读完,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

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进牛角尖出不来。

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荀子也说过“吾常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所以,孔子告诉他的弟子,在学习中要把握好“学”和“思”这对矛盾。

人们常挂在嘴边的话,我竟然不知出于《论语》。

像“父母在,不远游。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道不同,不相为谋,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朽木不可雕也。

三十而立……”我读《论语》这部书,当然不是想从中觅得修身、齐家的孔门秘传。

我只是在这部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常把孔子和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相提并论。

苏格拉底是被雅典民主政权处死的,据说是自由精神阻止他逃亡。

但我更喜欢孔子的直言不讳:“道不行,乖桴浮于海”,这同样是一种自由精神。

打开《论语》去读,像是穿越几千年的时光隧道,看到群雄逐鹿,争霸天下的春秋时期,产生了孔子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他的言行论述了孝道、治学、治国、为政,为历代君王所推崇,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儒家思想――中庸之道。

他的思想言论不一定与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相吻合,但对于影响了几千年的中国文化的经书,是有必要一读的。

第二篇: 《论语》论文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生命中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当我静坐书房,捧起《论语译注》这本书,听着耳边沙沙的翻书声,闻着淡淡的书墨之香,何等惬意,何等舒畅。

读《论语译注》这一本好书就好像在和一个高尚的人谈话,给我带来了快乐,让我摆脱幼稚,逐渐成长。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教育论文(共2篇)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教育论文(共2篇)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教育论文(共2篇)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第1篇:论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与当代思想政治教育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特别是儒家的伦理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新的历史文化背景下,发掘和发扬儒家思想(特别是其教育思想和德育方法论),并将之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扎根于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道德传统的土壤之上。

可见,在现阶段研究儒家思想与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的。

一、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困境1、脱离实际脱离生活。

由于特殊的政治意识形态,思想政治教育长期以来都是强调阶级教育、政治教育,而忽视了学生是一个正在长知识的生命个体,忽视了学生的德育,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培育人具有完善的人格,具有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一个青年应该具有的活力与生机。

而现实的情况是,只注重学生记住了多少党的指示、方针政策,而不管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

因此导致学生一提思想政治课就打不起精神,甚至反感思想政治教育课。

由于学习成绩下滑而酿就的杀亲惨剧不断;由于金钱权欲的诱惑而致使高级干部纷纷下马;由于纠纷而造成命案连连.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模式在现代已呈“半休克”状态!由此可见,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现今时代的要求,必须对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彻底反思并做出改革。

要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历史时期,使思想政治教育担负起精神文明建设的重任,实现真正的价值就必须将之与传统文化联系起来,这是时代的呼唤!2、教育模式僵化。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何克抗先生认为,导致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僵化的原因很多,最根本的有两方面:第一方面是由于学生的价值观、道德观存在问题。

家长们的思想观念则助长和强化了学生身上的问题。

高二有关儒家思想的作文5篇

高二有关儒家思想的作文5篇

高二有关儒家思想的作文5篇高二有关儒家思想的作文1儒家文化是一种高深莫测的思想文化,是现今扔在推崇的文化之一。

古代文人,孔子一手创办了儒家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流传至今,影响深远。

儒家文化中写道“约之以礼”“以德服人”等名句,有人曾问道:“这样做的话,会不会连公交都挤不上去?但我觉得,不会。

儒家文化是我们所推崇的,俗话说“用之于民,亲之于民。

”儒家文化里的一些道理与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所联系,它规范我们的行为处事,一言一行,值得我们去借鉴。

在生活中,有人对儒家文化存在着疑问,如果遵守儒家文化里的规则,那么会不会连公交车都挤不上呢?但我认为不会。

还记得儒家文化中“约之以礼”,把自己约束在礼仪之中。

礼让是我们的传统美德,是一种文化教养,是一个人素质的体现,也是国家所推崇的文化之一,我们应该去执行,在社会中传递。

公交车上亦是如此,做到让儿童,老人,孕妇和有需要的人坐。

发出善心,助人为乐,伸出援手,让有需要的人感到社会之爱,感到社会所散发的温暖,以爱来温暖人心。

俗话说“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如果人人做到这样,那么我相信社会将会更加美丽,更加和谐。

社会中也发生过“约之以礼”的事件。

在某报纸中,一幅图片展现在我眼前,图片中是两辆车互不相让,弄得道路堵塞,图二是一辆车先让别的车过,自己再过,道路顺畅。

这两张图给我们的启示是:当我们与他人互不相让时,那么结果便会是两败俱伤,既伤了别人,又伤了自己;但如果两个人中有一个人退让,先礼让另一个人,自己再做要做的事,这样一来,两人的目的也就达到了,形成和谐的画面。

有人曾说过“退一步,海阔天空”。

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这么做,那么这个社会是如此安宁和谐啊!所以说,我支持儒家文化。

儒家文化带给我们的不仅是文化,更是一个人品德与素质教养的体现!儒家文化虽然高深,但也平易近人。

让我们一起学习儒家文化,把文化弘扬出去,同时在社会中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局面,传递正能量,让爱温暖人心,让“礼”与我们共存!高二有关儒家思想的作文2古人云“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的成就不依赖于谁的认可和肯定,全面否定孔学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儒家思想论文

儒家思想论文

儒家思想论文
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重要的哲学思想体系,对于中国社会乃至东亚地区的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张通过道德修养、教育培养、仁爱和以德服人来实现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

儒家思想的核心是仁爱,这是一种对他人的真挚关怀和关爱,同时也指导人们如何处理社会关系和建立秩序。

仁爱是儒家思想中最重要的道德原则,它要求个人以身作则、以仁爱的态度对待他人,从而实现社会和谐与和睦。

儒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

儒家追求的是完善的人格,通过修身来达到自己的内在和谐和美好的品格。

个人修身的方法包括经典的阅读、反省自己的行为以及追求道德上的高标准。

儒家思想还强调齐家治国,认为家庭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一个和谐的家庭可以培养出有公德心、有责任感的成员,进而推动整个社会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儒家思想强调家庭关系的重要性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关系,教育也被视为培养下一代良好品德的重要工具。

除了个人修身和齐家治国,儒家思想还关注政治和社会道德。

儒家认为政治体制的稳定和公正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儒家思想主张君主专制的政治体制,并强调君主应该以德治国,以德服人。

儒家重视教育的作用,认为通过教育可以培养有德行和智慧的人才,为社会治理提供良好的人力资源。

综上所述,儒家思想是一种以道德修身、齐家治国和为政治和社会提供道德指导为核心的哲学思想体系。

儒家思想的价值观贯穿于中国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中国以及东亚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传统产生了深远影响。

中国儒家伦理思想总结论文

中国儒家伦理思想总结论文

中国儒家伦理思想总结论文中国儒家伦理思想是一种重要的思想体系,深刻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儒家伦理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

它包含了诸多重要概念,如仁、义、礼、智等,这些概念构成了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

首先,儒家伦理思想强调了仁的重要性。

仁是指对他人的关切和关怀,并积极为他人提供帮助和支持。

仁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强调个体之间的相互关系。

在儒家伦理思想中,仁是一种道德情感和行为准则,是塑造良好社会秩序的重要基础。

仁的实践不仅要求个体关心自己的亲人和友人,更重要的是要扩展到整个社会,以建设和谐的社会关系。

其次,儒家伦理思想注重义的实践。

义是指为他人谋求利益和福祉的行为表现。

儒家伦理思想认为,个体应该忘我地为他人着想,始终以公正和正义为准则行事。

义不仅是个人品德的表现,更是社会秩序的基础。

只有当每个人都能够忠于义之道,社会才能实现和谐与稳定。

第三,儒家伦理思想强调了礼的重要性。

礼是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旨在调整个体之间的关系。

儒家认为,只有通过遵守社会规范和礼仪规范,个体才能与他人建立和谐的关系。

礼的实践需要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注重行为规范,讲究仪态和礼貌。

社会中的个体都应该尊重、理解和关怀他人,以传递出友善和谐的社会氛围。

最后,儒家伦理思想也强调了智的培养。

智是指个体的知识和智慧,儒家认为只有通过知识的积累和智慧的运用,个体才能真正理解和实践仁、义、礼等伦理概念。

儒家强调教育对个体智慧的培养,特别是强调了家庭教育的作用。

在儒家家庭中,强调父母对子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通过教育,传递给子女关爱他人和遵守社会规范的观念。

综上所述,中国儒家伦理思想强调了仁、义、礼、智等重要概念,这些概念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儒家伦理思想以孔子为代表,强调了道德修养和社会关系的重要性,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儒家伦理思想提供了人们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旨在使个体在社会中实现和谐和稳定。

此外,儒家伦理思想还强调了个体智慧的培养,通过教育和家庭教育来传递伦理价值观念。

孔子思想的优秀议论文

孔子思想的优秀议论文

孔子思想的优秀议论文孔子思想的议论文1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变成了一个不敢梦想,害怕失败的人。

面对心向往之的事物我退却了,渐渐的学会用“无所谓”三个字来掩饰自己内心的失落与难过。

有时候,当我无法不面对污浊的空气,拥挤的空间,我发现我再也找不回当年那个呼着“小时不识日”的我了。

而这种心态,在遇到孔子的时候发生了转变。

我开始相信有那么一种人,境遇比我差得多,却还在用自己的心为这个日渐不堪的社会做着奉献,还在为类似“挟泰山以超北海”的梦想坚持着。

我突然想起了我自己,从来没有一个人像荷蓧丈人那样用犀利的语言抨击我的梦想,因为我没有梦想,准确地说,是没有拥有灵魂的梦想。

曾几何时,我也“傻傻”地去给老人让座,在地上捡了钱去交给警察叔叔,看见同学抄作业会严厉制止。

而今呢,我看到老人上车会装睡觉,看到同学抄作业会走过去笑着对他说:“要不要抄我的?”看到插队的我也不会管,对着不喜欢的事我会笑,对着不公平的事我能忍。

当我以一个“完美无缺”的姿态重新站起的时候,我以为我不会再受伤了。

可是,我错了,我躲不了。

我终归不能像孔子一样喊出:“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在一个战乱不断,百姓流离失所,公平难觅的年代,说出这样的话的孔子,真的不能不让我敬佩。

因为我做不到。

孔子曰:“仁”即“爱人”。

我无数次地希望这个世界充满仁,可是太难了,现在尚且做不到,更何况孔子所处的时代?于是我想起一个面色枯槁却神情依然焕发光彩的人,在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说着:“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当他面对外界“今之从政者殆尔”,怅然若失地说“鸟兽不与同群”时,谁又能够像他一样轻抚琴弦,浅吟低唱那千古之音?我轻抚着这冷漠的纸张,读着那些渐渐消逝在时空中的文字,我彻底折服了。

我的痛苦真的不算什么,因为真正的君子是绝不会为残酷的现实所击败,绝不会怀疑自己所选择的路,也绝不会因为身处困境而喋喋不休地抱怨环境的恶劣。

他们会自己动手,用自己的行为去改变环境。

孔子信仰儒家文化论文(全文)

孔子信仰儒家文化论文(全文)

孔子信仰儒家文化论文一、孔子的信仰:天信仰是人们的精神支柱,是理性的基础和情感的根源,能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克服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伤感以及对死亡的恐惧悲伤。

孔子把目光投向广阔世界,看到那些永恒存在,在时间淘洗中巍然不动的事物。

他说:“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松柏长青,不畏严酷的外部环境,傲然挺立。

孔子看到山水,主张“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论语雍也》),山巍然屹立,草木茂盛,鸟兽繁衍;水奔流不息,是生命之源,活泼轻灵,变化多端。

山水永恒,生机无限,人应像山水一样,“仁者寿,智者乐。

”(《论语雍也》)山水让人有感情的依托,有美好的生命状态。

孔子站在河边,无限感慨:“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论语子罕》)世界像流水一样总在不断变化,人生也是如此,无法停留,更不能回头。

但这滚滚流水,前赴后继,义无反顾,却形成了这浩浩荡荡的江河。

江河如此,历史、人生也是如此。

青春不再,必将步入暮年,归于死亡,但人生会留下精神的闪光,历史会有文化的制造,世界永远生生不息。

信仰是向更高远深邃处思索的结果,要超越现象,寻找到更真实的本质存在,作为人生的根基。

孔子相信宇宙自然、社会人生背后有永恒的“道”的运行,人要体会“道”,按照“道”的原则去做,如君子要“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

与躲避现实的长沮桀溺等人不一样,孔子有人生的使命感,不因外部环境而改变自我。

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是人就要有人的生活、追求和事业,不能躲到山林中与鸟兽为伍。

天下有道,不能改变自己的理想。

君子要超越现实的物质需要,努力追求精神性的道:“君子谋道不谋食。

”(《论语卫灵公》)道是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规律、道理,但道并不是有什么奇异力量的主宰者,而是存在于人的精神之中。

所以孔子说:“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论语卫灵公》)在这里,孔子的话表明了信仰与宗教的不同。

大学儒家思想论文结语总结

大学儒家思想论文结语总结

大学儒家思想论文结语总结在本论文中,我对大学儒家思想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分析了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通过研究发现,大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伦理道德观念。

大学儒家思想提倡人的完善和修养,追求天人合一,塑造卓越人格,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的幸福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首先,大学儒家思想强调人的完善和修养。

大学儒家思想认为,人性本善,但人也有修养不足的一面。

通过不断的学习和修身养性,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智慧素养。

大学儒家思想强调个体的内在修养,包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一思想在当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不断学习和修身,人们可以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

其次,大学儒家思想追求天人合一。

大学儒家思想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该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大学儒家思想强调人的道德修养和与天地万物的关系。

在当代社会,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共识。

大学儒家思想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思考方式,帮助我们建立与自然界和谐的关系,推动可持续发展进程。

还有,大学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卓越。

大学儒家思想认为,个人的修养和发展对于整个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大学儒家思想提倡道德和智慧的培养,以及对自己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

在当代社会,我们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机遇,个体的发展越来越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稳定和繁荣。

大学儒家思想的价值观和理念可以帮助人们实现个人的卓越和社会的发展。

综上所述,大学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理论体系,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和实践价值。

大学儒家思想提倡人的完善和修养,追求天人合一,塑造卓越人格,为社会的和谐发展和个人的幸福生活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借鉴。

在当代社会,大学儒家思想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为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个体的自我价值提供了有益的思考和行动指南。

儒家核心思想的总结论文

儒家核心思想的总结论文

儒家核心思想的总结论文儒家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学派之一,其核心思想是以仁为中心,以礼为准则,以孝为根基,以忠、信、智等道德品质为核心的伦理道德体系。

儒家思想贯穿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个体行为等各个方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以仁为中心。

仁是儒家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它是一种关爱他人、关心社会的道德情怀。

儒家认为,通过培养自身的仁心和修养,可以实现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仁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伦理观念,体现了对人性的高度肯定和关怀,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善互助,以及培育和谐人际关系。

其次,儒家以礼为准则。

在儒家伦理道德体系中,礼是一种规范和秩序的表达方式,也是一种社会伦理的准则。

儒家强调人的行为应当符合社会的规范,尊重他人,注重仪式和礼仪,以此来维系社会的稳定和秩序。

儒家认为,通过培养个体的礼敬之心,可以使社会成员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实现和谐共处。

第三,儒家强调孝道。

孝道是儒家思想中的核心价值观,它强调子女对亲长的尊敬和关心,强调家庭关系和家族道德。

儒家认为,孝道是一种天职,需要尊重父母、敬爱亲长,同时也要规范自己的行为,以身作则。

通过强调孝道,儒家试图塑造出一种强调家庭、家族和社会秩序的道德观念。

此外,儒家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如忠、信、智等。

忠诚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伦理要求,体现了对国家、社会和他人的忠诚,以及对职责和责任的承担。

信义则是儒家思想中的基本品质,儒家认为,个体应当言行合一,言必信、行必果。

智慧则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素质,儒家强调通过修养和学习,培养个体的智慧能力,以解决人际关系以及社会问题。

总结起来,儒家核心思想以仁为中心,以礼为准则,以孝为根基,以忠、信、智等道德品质为核心,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伦理道德体系。

儒家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影响了中国古代的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个体行为等各个方面,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思想价值和现实意义。

思想价值论文儒道思想的当代价值透析

思想价值论文儒道思想的当代价值透析

思想价值论文儒道思想的当代价值透析思想价值论文儒道思想的当代价值透析儒道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国民族精神的体现。

儒道思想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其中儒家注重礼法、道德、人伦、政治等方面的思考,而道家则强调道、自然、无为、修身、独立等方面的思考。

两者思想各有特点,但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那么,儒道思想对当代社会还有哪些价值呢?首先,儒道思想提倡仁爱和道德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关爱和关心。

这种思想在当代社会中仍然非常重要。

在当今这个物质文明日益发展,快节奏、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的价值和尊严常常被淡化,人们之间的心灵联系被逐渐削弱,这一点在疫情爆发时尤为明显。

然而,儒道思想所强调的“仁爱”却能够有效地弥补这一缺陷,让我们更加关注他人的存在,尊重他人的自由和尊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和谐。

其次,儒道思想注重个体的内涵修养,强调修身养性、顺应自然,这种思想也具有现代的启示意义。

在当今社会,人们常常追求物质的极度享受,无所顾忌地获得所想,逐渐丧失了对自我内在价值的认知和关注。

而儒道思想则强调内敛和持重的修养,是当代人摆脱物质束缚、追求内心平和的一种有效途径。

此外,儒家思想在社会治理和教育方面也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在治理方面,儒家思想提倡“仁政”,强调政治家必须有道德责任感,尊重民主权利和利益,使治理者与被治理者之间建立一种尊重而又互惠的关系。

在教育方面,儒家思想注重师德、传承和自我修养,强调学生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育全面发展,这种思想与现代教育的理念不谋而合,对于提升教育质量和机构运营效率非常有益。

综合以上讨论,儒道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现代社会的宝贵财富。

儒道思想强调人的本质价值,追求和谐、自由、平等,它的核心内容与现代社会的关注点不谋而合。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儒道思想的精华,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促进人们之间的关系、平衡社会利益、实现可持续发展。

儒墨道法的思想总结的论文

儒墨道法的思想总结的论文

儒墨道法的思想总结的论文儒墨道法是中国古代思想体系中的四大传统思想流派,对于中国的政治、社会和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对儒墨道法思想进行总结,探讨其主要观点和特点。

儒家思想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君臣、父子、朋友之间的关系。

儒家的核心观点是“仁”,即对他人的关爱和尊重。

儒家认为,通过道德教化和礼仪法度,可以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

儒家追求的目标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通过教育和修养塑造良好的个人品德,以达到社会和谐的目的。

墨家思想强调的是兼爱和无私的精神。

墨家认为,爱应该普遍而无差别地给予每个人,以实现社会的平等和公正。

为达到这个目标,墨家主张舍弃差别化的礼仪和权力,推行以功利主义为基础的政策和社会制度。

墨家的目标是实现共赢和和平,通过公正的制度确保每个人的利益得到保障。

道家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

道家认为,道是宇宙的法则,人应该顺应自然的规律而行事。

追随道的人应该摒弃私欲,以达到无为而治的境界。

道家主张的是以柔克刚、以静制动的原则,通过放弃强权和争斗来实现社会的和谐与平衡。

道家的目标是寻求心灵的和谐和自我解脱。

法家思想强调的是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法家认为,通过明确的法律和严格的制度,可以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法家主张以法治国,通过重罚和奖赏来管理社会,以遏制个人私利和滥权。

法家的目标是实现社会的效率和秩序,通过严谨的法律体系保障社会的公平和公正。

综上所述,儒墨道法思想各有其独特的观点和特点,但都追求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儒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道德修养,墨家强调兼爱和公平,道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法家强调法律和秩序的重要性。

这些不同的思想流派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对于中国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集合3篇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集合3篇

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集合3篇【篇1】孔子仁爱思想的论文摘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和礼各自的地位和价值及其相互关系,一直是众所注目的重要问题。

或云仁重于礼,或云礼重于仁,众说纷纷,莫衷一是。

事实上,仁固然是孔子的发现,但仁的发现原本是对礼的意蕴深入开掘的结果,而礼的价值也正由仁的发现而重新确立。

仁是礼的内在根据,仁心外化而成礼,依礼而行而成仁,这两个方面相辅相成,恰成一辩证的统一关系,而其前提则是:仁作为一个德性范畴乃是一个动态的存在,即仁由根之于心的潜在的德性,到经过礼的规范而实现为完美的人格,其间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仁之作为潜在的德性和礼之作为外在的规范,各有其不可取代的地位和价值。

仁不发于心,则礼便成为毫无意义的虚文;而失去礼的规范,则仁流为自然性情,虽不失为直,但却难免于野,甚至难免为乱。

由仁之作为动态的范畴这一特点,我们又不妨推断:人性美善而又非纯美纯善或即是孔子未曾明言的独特的人性观。

关键词:孔子仁礼相成动态人性观孔子的学说,当时深得其心的弟子颜渊已有“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叹(《论语·子罕》以下引《论语》只出篇名),不同的弟子对孔子学说的理解也已有差异。

孔子卒后,关于孔子学说的真谛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两千多年来,解释孔子的着述汗牛充栋,但孔子的思想却不仅没有因此而变得清晰明朗起来,相反,却变得更加扑朔迷离,更加难以把握了。

不过,在众多不同的解释中,我们也不难发现一些为大家所一致认同的东西,这就是仁和礼。

尽管人们对仁和礼各自的内涵及相互关系仍有不同意见,但几乎无人否认,仁和礼是孔子思想中具有纲领性意义的两个概念。

一、仁的发现及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仁的观念在孔子之前已经产生。

据学者们研究,仁字和仁的观念皆渊源于古东夷文化,后来进入“中国”,成为“中国人”的文化观念。

春秋时,仁往往与忠、义、信、敏、孝、爱等并列,被看成是人的重要德性之一、但是,孔子以前,仁并未受到特别的重视,只有到了孔子这里,仁才被从其它德性中超拔出来,并被赋予新的丰富的内涵。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论文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论文

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内容提‎要】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以民为本、仁‎者爱人、为政以德‎等思想对当今"以‎德治国"有着重大‎的意义;其天人合‎一、和而不同、以‎义制利等思想契合‎当今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可持‎续与和谐发展。

‎【关键词‎】儒家思想现实‎意义以德治国‎可持续发展‎儒家思想自孔子创‎立以来,经过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逐渐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对当今社会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儒家思想与‎当今的"以德治国‎"中国自远古三‎代就有"以德治世‎"的思想传统。

孔‎子继周公之后,第‎一次明确提出了"‎德政"的思想,首‎开儒家德治主义之‎先河。

强调道德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把道德‎视为治国安邦、协‎调人际关系、提高‎个人道德素养和境‎界的根基和出发点‎。

后经孟子、荀子‎的系统发挥,《大‎学》、《中庸》的‎理论升华,形成了‎一套严密完整系统‎的治国方略,成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

后世儒家,‎无论是董仲舒的宇‎宙论,还是宋明理‎学的本体论,都只‎是在理论层面上论‎证为政以德的重要‎性、必然性而已。

‎在当今社会,古‎代德治主义思想虽‎不能直接作为治国‎之道为我所用,但‎其思想精髓及合理‎内核仍具有显著的‎价值意义,并为当‎今实施以德治国方‎略提供必要的思想‎资源。

(一‎)以民为本"以‎民为本"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基础。

‎所谓"民本"就是‎认识到人民、民众‎在国家中的重要地‎位,如果统治者背‎离了民心,得不到‎民众的拥护,国家‎政权就不能巩固,‎甚至会被人民群众‎用武力推翻的。

‎孟子的"仁政"理‎论就是以民本为基‎础的,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孟‎子看来,人民是宝‎贵的,不能忽视人‎民的利益和疾苦。

儒家发展历程脉络论文

儒家发展历程脉络论文

儒家发展历程脉络论文儒家思想源于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认知和政治理念,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至今仍对中国社会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以时代为线索,梳理儒家思想的发展脉络,从《尚书》至明清儒学,逐一探讨各个历史时期对儒家思想的发展和贡献。

在先秦时期,儒家思想的发展主要受到两个重要学派的影响,即孔子及其后的儒家学派和墨子及其后的墨家学派。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他以“仁”为核心的伦理价值观和崇尚“中庸”的政治理念深刻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化。

而墨子则提出以兼爱和非攻为核心的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对儒家的发展产生了一定影响。

秦汉时期,儒家思想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在秦朝统一六国之后,儒家思想遭到一定程度的压制,但秦始皇推行的法家思想并未完全取代儒家。

汉朝的刘邦继位后,恢复了孔子所创辟的儒家学派,并加以发扬光大。

当时儒家的思想成为了国家的官方学说,并对社会伦理和政治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时间的推移,儒家思想逐渐与其他哲学思潮融合,形成了独有的发展路径。

唐宋时期,儒家学派成为了当时社会的主导思想,与道家、佛教等其他学派相互交流、借鉴,形成了多元化的文化格局。

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主张注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充分体现了儒家对于社会秩序和个人道德的重视。

明清时期,经过了战乱与社会动荡,儒家思想经历了一段低谷期,但并未被完全抛弃。

随着明清社会的稳定,儒家思想逐渐重新崛起,形成了新的发展方向。

朱熹提出了“程朱理学”,通过系统整理、阐述了经典儒家思想,使其得到更加完善和深入的发展。

总结起来,儒家思想在中国古代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起伏和变迁,但其核心价值观一直贯彻于社会中,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孔子的提出到明清时期的整理与发扬,每个历史时期都留下了儒家思想发展的痕迹。

儒家思想的脉络发展,为中国社会的稳定和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儒家思想论文:儒家民本思想探析摘要:儒家民本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流,有其独特的内涵。

它以调和君民关系为核心,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并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对历代统治者有着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对我们当前进行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本文剖析了儒家民本思想的利弊,以有助于实现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变。

关键词:民本思想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制度建设在中国传统思想史上,民本思想十分丰富,它既是历代封建统治者的治国之术,又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重要的传统哲学思想,而儒家的民本思想因其完善的理论体系和对现实的正面反映成为中国民本思想的主流。

对儒家民本思想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中国古代儒家民本思想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家从社会现实的正面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的人文精神,提出爱民、利民、重民、养民的思想。

作为古代占据主流地位的统治思想,儒家民本思想是中国两千多年统治阶级治国的要略,对中国古代政治学说和君主政治实际运作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以君主民从的既定关系为前提,讨论设君之道和治民之道,其最终去向是通过规范君主对民的政治行为实现国泰、君尊、民安。

(一)以调和君民关系为核心儒家民本思想是关于君民关系的政治理论,其核心论点是:国家为君主之本,庶民为国家之本,所以安定民生为政治之本。

“重民”思想最早萌生于西周初年,在春秋时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重民轻神”成为社会上的普遍思潮,《左传》中的有关论述,都突出宣扬了“恤民以德”的主题。

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继承这些宝贵资源,系统形成了“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

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人孔子整理出一套以“仁”为核心的学说,其“仁爱”精神推及社会,“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为外王,亦即“德政礼治”。

他将政治和伦理相结合,要求统治者“为政以德”,以德教为本,德刑相辅,宽猛相济。

孔子还反对厚敛、攻伐与独裁,要求统治者正己以正天下,所谓“政者正也”,正是对统治者提出了严格的道德要求。

战国中后期的孟子,极大地充实和发展了孔子的仁爱学说及德政主张。

在对待君民关系上,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他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立足“以民为本”的原则,将其更多地应用于政治之中,以内圣之学开启了外王之道,进而提出了丰富而具体的“仁政王道”思想——这也是孟子政治学说的中心思想。

孟子之后的荀子更强调民众的力量的两面性。

一方面明确地提出了“上之于下,如保赤子;下之视上,欢如父母”的“父母官”思想,另一方面则又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思想。

他比孟子更加重视教化,更加重视对利用民心作乱的提防。

(二)以维护封建专制为目的儒家所大力提倡的民本思想,其根本立足点是出于巩固封建专制的目的。

在他们看来,民众终究是“至贱”、“至愚”的,是“夫民之为言叶,暝也;萌之为言也,盲也”。

其重视民众的力量,注意民众的生计,关心民众的哀乐,归根究底是出于民众为统治阶级剥削的对象的考虑,意识到不能以过度压迫的政策驱使这个被统治对象走向反面,失去控制,成为封建王朝的掘墓人。

从其本质属性上看,儒家民本思想是在承认民众生存前提下的带有阶级调和色彩的政治理论,由此决定了其治国思想是实行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是“替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

(三)以人文关怀为导向儒家民本思想对其治国思想的建构具有重要的指导规范意义。

这就是按照“以民为本”的原则施政,儒家普遍强调在治国管理上要体现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治国目标的设定与治理方式的运用,都必须考虑到民众的具体利益,采取富有人性、相对温和的统治方式,力求避免激化矛盾,酿成冲突,在满足统治者根本利益与照顾民众基本生存权利之间保持一定的张力,并为这种张力寻找到一个适当的平衡点。

因此,以“德政”作为治国的最高纲领,以“仁政”作为治国的最佳模式,就成为儒家治国思想的必要之义和主导倾向。

孔子规劝人君要“薄以待一身,厚以待百姓”,并进而阐发了对君主的道德规范,从而表明了自己的人文关怀。

孟子的人文关怀则体现在其民生主张上,概而言之,就是保民、养民、富民、教民,施仁政于民。

二、儒家民本思想的利弊分析儒家民本思想有其合理的方面,因而具有永恒的理论价值,它主要包含两方面的涵义:其一,人民的利益是国家和社会的价值主体。

其二,君主权力只有得到人民的拥护才能巩固,表现在政治方面是重民意,在经济方面是重民生,在思想方面是重教化。

然而,儒家所大力提倡的民本思想,其立足点仍然是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其本质属性是主张阶级调和的封建统治理论。

(一)儒家民本思想的合理性在封建专制君主体制既定的前提条件下,儒家民本思想重视民众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地位及作用,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民众的利益,对社会进步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其一,在政治上,从民众的地位和作用出发,提醒执政者要顺应民意,实行德政,认为民众是制约王权的一个重要因素。

儒家的民本思想强调民众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性,认为民心之向背直接关系着国家的兴亡、统治者地位的安危。

这些主张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统治者对民众的压迫,在当时封建集权的背景下是有一定的进步意义的。

其二,在经济上,认为统治者应当让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制民于产,藏富于民,减轻徭役和赋税。

孟子的民生主张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的措施,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其三,在思想上,重视对民众的文化教育和人格教化,强调个人主观的道德修养。

这对于改善当时社会的风气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孔子的“仁学”思想,造就了中国“礼仪之邦”的美称,同时也为中华民族形成自身独有的文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儒家民本思想的局限性儒家民本思想虽有其进步性,但是当我们透过现象看本质后就不难发现,其实质是为了更好地统治民众并用来服务封建专制。

这一本质体现了儒家民本思想的阶级局限性。

也正是这种阶级局限性使得民本思想无法在理论上彻底,进而导致其无法在实践中真正实现。

首先,儒家民本思想是为了调节君民关系而产生的。

其目的是为了使“民”更好地接受“君”的统治,君主则在不损害封建专制统治的前提下采取一些“利民”的措施,使民众更加心甘情愿地受统治阶级的驱使。

其最终目的是“利君”。

其次,儒家民本思想虽然标榜“重人”、“重民”,但这种“重人”的思想又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先,一旦个人利益或群体利益与国家利益抵牾,都要无条件地让位于国家利益。

同时,在“君”和“民”的关系上,“民”始终处于被动消极、无所作为的一方,其最终意义只能靠君主的统治和施舍来体现。

因此,“重民”只能是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而非最终目的。

最后,儒家民本思想对于统治者而言,不过是上台时巩固统治的工具。

由于缺乏相应的机制限制统治阶级的权力,儒家民本思想的政治主张只能依赖于君主的个人喜好和道德修养,大部分都无法真正得到落实,只能充当无力的道德说教。

三、传统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变儒家民本思想里孕育着一些朴素的人本和自由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中国现代性转变所必需的历史资源。

然而,儒家民本思想中“以民为本”的“民”指的是抽象的人民大众,而不是指具体的个人,这就导致其民本思想不能成为真正惠及百姓的治国理论。

在当代社会,儒家民本思想应当吸收自由主义思想中的有益成分,与西方人本主义尤其是马克思人本主义理论相结合。

儒家政治哲学中的民本思想讲德治、重民本,与民主是不同的,但二者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儒家民本思想主张重视人民的精神,与现代民主维护人民权益的精神是相通、相顺的。

因此在民主化的进程中,我们很有必要将儒家政治文化中的精华进行时代性转换,使其与现代民主制度相结合,以弥补民主制度的不足,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向前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应当延续历史的逻辑,注重利用本土资源,实现儒家民本思想的现代转化。

(一)理论转变儒家民本思想的民本是相对于君本、官本而言的,其中所提及的“民”,实际上是属于“类的群体”的概念,阶级性和阶层性是民的实然属性。

正如黄宗羲所言:“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此语境中所提及的“民”一般是指相对于“君”而言的普天之下的民众,具有较宽泛的群体性意义。

然而,“民”作为一个群体概念,过于抽象,无法包含个体的差异性。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和完善,民众的利益出现新的分化,人们的价值观日趋多元,人们的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公民的个人意识逐渐增强,传统儒家的民本思想已经不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

西方的人本思想作为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利益权利的思想体系,以“类的个体”为关注焦点,并以此为理论基点和逻辑起点衍生出对人类普遍价值的颂扬,极大地促进了对这些客观社会现实的理性思考,儒家民本思想应吸收西方人本思想的有益成分,将“民本”和“人本”相结合,完成其理论上的现代转变。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其基本涵义是,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以人为本理念是现代民主思想发展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从以人为本的基本内涵来看,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重大转变,也开拓了我国人本思想的新境界。

1.以人为本就是要把人作为发展的目的。

《共产党宣言》指出,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

传统的民本思想,往往是在统治阶层看到漠视民众利益对统治秩序产生的巨大破坏力基础上产生的,是被动形成的,注意满足民众短期的、现实的需要,而就长期而言,实际上常采取愚民政策。

而以人为本,不但要关注民生,解决人民群众现实中的困难和问题,而且要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对象,通过实施科教兴国方略和合理的社会制度安排,努力为人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每一个人自由和全面的发展。

2.以人为本就是把人民群众作为发展的动力。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根本动力,科学的发展必须充分调动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以人为本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把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发展和历史的主体,相信人民群众自我解放、自我发展的能力。

3.以人为本就是把人的发展作为衡量工作成败的标准。

如果说在传统民本思想领域,衡量工作的标准是是否有利于巩固政权,那么,在以人为本理念中,衡量一切制度是否合理、一切工作是否有效的终极标准是是否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否能最大限度地增进全社会和每个人的利益,也就是坚持用人民的意愿这一标准来衡量一切决策,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

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地融合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西方的人本主义思想,将二者的精髓结合起来。

它的目标由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转化为促进每一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其对象由抽象的群体转化为具体的个人,其方法从传统的道德教化转变为制定合理的社会制度和科学的政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