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2-4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

合集下载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居住区规划设计是城市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相关内容,以期为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思路和建议。

首先,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应该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设置居住区内的公共设施,如学校、医院、商业中心等,以便居民能够便利地获取生活所需的各种服务。

此外,要合理规划绿地和公共休闲区域,为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和休闲场所。

其次,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交通便利性。

合理规划道路和交通枢纽,确保居民出行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同时,要充分考虑公共交通的便捷性,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辆对环境的影响。

另外,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生态环境保护。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绿化带和水系,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减少城市的环境污染。

同时,要注重建筑的节能环保设计,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排放。

最后,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还应该注重社区文化建设。

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社区文化设施,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等,丰富居民的文化生活。

同时,要鼓励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营造和谐、温馨的社区氛围。

总之,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需要全面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交通便利性、生态环境保护和社区文化建设等方面的因素。

只有科学合理地制定规划设计标准,才能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居民的幸福生活提供有力支撑。

希望各地在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时,能够充分重视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为城市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居住小区规划方案设计

居住小区规划方案设计

居住小区规划方案设计住宅小区是人们居住的重要场所,其规划方案设计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居住环境的美观。

为了确保小区规划方案设计符合人们的需求和期望,本文将从景观设计、交通规划和公共设施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景观设计一个宜居的小区应该注重绿化和景观设计,为居民提供美丽的自然环境。

在小区内部,规划方案应包括绿化带、花坛和喷泉等景观元素,使居民能够在家门口就能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

同时,要合理划分公共空间和私人空间,保证每户居民都能享受到私密性和安静性。

二、交通规划交通是小区规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规划方案应考虑到居民的出行需求,设计合理的交通组织方式。

首先,应规划行人道和自行车道,方便居民步行和骑行。

其次,要合理划定车辆通行区域,并设计停车位,以解决停车难的问题。

此外,公共交通站点的设置也是重要的考虑因素,以方便居民出行和减少交通拥堵。

三、公共设施一个宜居的小区必须拥有完善的公共设施。

规划方案应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娱乐设施等各类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

此外,还应考虑到公园、游泳池、健身房等休闲娱乐设施的设置,以满足居民的多样化需求。

四、环保和节能在规划方案设计中,应注重环保和节能。

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可以采用太阳能、地热能等新型能源技术,减少能源的消耗,并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同时,在垃圾处理和污水处理等方面,也应考虑到环保因素,为居民提供一个清洁卫生的生活环境。

五、社区管理一个良好的小区规划方案需要有健全的社区管理体系来保障居民的权益。

规划方案应包括社区管理中心、安保措施、维修服务等,以提供良好的社区管理服务。

同时,要加强居民与社区管理者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建立共同的社区文化和价值观。

总之,一个成功的居住小区规划方案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需求和期望,从景观设计、交通规划、公共设施、环保和节能以及社区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

通过合理的规划方案,可以为居民提供一个宜居、美观和安全的居住环境。

最新住宅设计规范完整版

最新住宅设计规范完整版

最新住宅设计规范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1总则1.0.1为保障城市居民基本的住房条件,提高城市住宅功能质量,使住宅设计符合适用、安全、卫生、经济等要求,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适用于全国城市新建、扩建的住宅设计。

住宅按层数划分如下:一、低层住宅为一层至三层;二、多层住宅为四层至六层;三、中高层住宅为七层至九层;四、高层住宅为十层及以上。

住宅设计必须执行国家的方针政策和法规,遵守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材、节约用水等用关规定。

住宅设计应符合城市规划及居住区规划的要求,使建筑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创造方便、舒适、优美的生活空间。

住宅设计应推行标准化、多样化,积极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促进住宅产业现代化。

住宅设计应在满足近期使用要求的同时,兼顾今后改造的可能。

住宅设计应以人为核心,除满足一般居住使用要求外,根据需要应满足老年人、残疾人的特殊使用要求。

住宅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2、术语住宅 residential buildings供家庭居住使用的建筑。

套型 dwelling size按不同使用面积、居住空间组成的成套住宅类型。

居住空间 habitable space 系指卧室、起居室(厅)的使用空间。

卧室 bed room 供居住者睡眠、休息的空间。

起居室(厅) living room供居住者会客、娱乐、团聚等活动的空间。

厨房 kitchen供居住者进行炊事活动的空间。

卫生间 bathroom供居住者进行便溺、洗浴、盥洗等活动的空间。

使用面积 usable area房间实际能使用的面积,不包括墙、柱等结构构造和保温层的面积。

标准层 typical floor平面布置相同的住宅楼层。

层高 storey height上下两层楼面或楼面与地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室内净高 interior net storey height楼面或地面至上部楼板底面或吊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2024全新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案2024新版

2024全新居住区景观设计方案2024新版
采用流线型、开放式的设计手法,打破传统居住区的封闭感,增强空间的通透性和流动性。
功能分区明确
根据居民需求,将居住区划分为休闲娱乐区、儿童活动区、健身运动区等,各区之间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景观节点设置
在关键位置设置景观节点,如入口广场、中心绿地等,提升居住区的整体形象和品质。
通过道域特色文化符号,如建筑风格、传统手工艺、民间艺术等。
将地域特色文化元素融入景观设计中,创造具有独特魅力的居住区景观。
研究现代审美趋势,了解当代人对美的追求和表达方式。
结合现代设计手法,如极简主义、抽象艺术等,打造时尚、前卫的居住区景观。
注重色彩搭配和材料选择,营造舒适、宜人的居住环境。
鼓励居民参与景观设计过程,收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设立居民景观设计小组,让居民成为景观设计的参与者和决策者。建立景观设计成果共享机制,让居民共同享有和维护居住区景观。通过以上三个方面的努力,我们可以打造出一个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充满现代气息,同时又能让居民共建共享的全新居住区景观。这样的景观不仅能够提升居住区的整体品质,还能够增强居民的归属感和幸福感。
设置雨水收集池、渗透井等设施,将雨水收集起来。
雨水收集设施
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对收集的雨水进行净化处理,达到再利用标准。
雨水净化处理
将净化后的雨水用于绿化浇灌、道路清洗、冲厕等用途,节约水资源。
雨水再利用
本土植物资源调查
01
对当地植物资源进行详细调查,筛选出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本土植物。
智能化技术应用拓展
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绿色低碳理念将在居住区景观设计中得到更广泛的普及和应用,如采用可再生材料、推广绿色出行等。
绿色低碳理念普及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最新版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最新版

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方案1. 引言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是为人们提供更优质的生活环境的重要手段。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人们对于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既要考虑居住者的需求,也要考虑城市化的发展需求。

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对居住小区的规划设计做出详细分析和探讨。

2. 总体规划居住小区的总体规划是设计之初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之一。

首先需要确定小区的用地性质,大体容积率和层数等参数,这些因素将直接影响到小区的发展成果。

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到居住者的需求,本文建议总体规划应该满足以下要求:•用地性质:居住用地;•容积率:不高于2.0;•层数:不高于8层。

同时,还应该考虑到一些其他的因素,如绿化率、交通、配套设施等。

3. 小区布局小区布局是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小区内部的环境和景观,也影响到住户的生活品质。

因此,小区布局需要精心设计,充分考虑到住户的需求和小区的整体形象。

小区的主体道路应该贯穿整个小区,方便住户通行。

其次是主入口、停车场和垃圾处理区的设置,需要与小区的主体道路相连通。

其余的小路则可以根据需求和情况设置合理的位置和布局。

此外,小区内部还应该设置公共区域和绿化带,为居住者提供多元化的场所和景观,增加小区的人性化设计。

4.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直接关系到居住者的舒适度和居住环境的质量。

因此,建筑设计必须精心设计和周到考虑。

在建筑设计上,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建筑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必须遵循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确保住户的生命财产安全。

其次是建筑的通风、照明和隔音等技术细节,保证住户的生活质量。

最后是建筑的外观设计和建筑形式,需要与小区整体形象和周围环境相协调,使居住小区成为一个美观、舒适、现代化的居住环境。

5. 环境治理环境治理是居住小区规划设计中一个重要而有挑战性的方面,它涉及到城市管理、社会治理、自觉卫生和环保等多方面的问题。

2024年创建市优秀住宅小区规划和实施方案范文

2024年创建市优秀住宅小区规划和实施方案范文

2024年创建市优秀住宅小区规划和实施方案范文如下:
在新的城市发展蓬勃的背景下,住宅小区规划成为了市民关注的焦点。

为了提升市民居住环境质量,打造优质住宅社区,我们制定了以下方案:
一、规划原则:
1. 以人为本,注重人居环境舒适度和居民需求;
2. 强调生态环保,注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平衡;
3. 秉持创新精神,不断提升住宅小区品质和功能;
4. 强调社会公平,确保住宅小区服务全市各阶层居民。

二、规划内容:
1. 设计理念:注重美学和实用性结合,打造绿色生态、便利舒适的住宅空间;
2. 基础设施:完善公共交通、配套商业、医疗教育等设施,打造完善的生活圈;
3. 绿化环保:建设绿地、景观大道等,提升空气质量和居民生活品质;
4. 社区管理:建立健全的社区管理体系,促进邻里和谐互助。

三、实施方案:
1. 监督机制:建立严格的规划实施监督机制,确保方案按时按质实施;
2. 招商引资:吸引企业投资,推动住宅小区建设和运营;
3. 政策支持:政府出台扶持政策,提供经济、政策支持,推动项目顺利实施;
4. 各方合作:鼓励政府、企业、社会各方参与,共同推动住宅小区规划落地。

通过以上规划和实施方案的执行,相信城市的优秀住宅小区将会成为广大市民向往的居住地,为城市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

我们将始终秉持“品质生活,共创未来”的理念,为城市建设贡献我们的力量和智慧。

2023-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最终版

2023-居住小区规划设计最终版

3.2 住宅建筑的根本设计要求 3.2.1 套内空间 〔1〕套型
住宅应按套型设计,每套应设卧室、起居室〔厅〕、厨房和卫生间等根本空间。
普通住宅套型分为一至四类,其居住空间个数和使用面积不宜小于下表的规定。
套型分类
----------------------------------------------------------------
居住区内道路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 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两个出入口;居住区内主要道路至少应有 两个方向与外围道路相连;机动车道对外出入口数应控制,其出入 口间距不应小于150m。 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消防车通道。人 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 人行通道; 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 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进入组团的道路,既应方便居民出行和利于消防车、救护车的通行, 又应维护院落的完整性和利于治安保卫; 在居住区内公共活动中心,应设置为残疾人通行的无障碍通道。通 行轮椅车的坡道宽度不应小于2.5m,纵坡不应大于2.5%; 居住区内尽端式道路的长度不宜大于120m,并应设不小于 12m×12m的回车场地;
〔四〕.空间环境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 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 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并应遵循以下 原那么: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组织管理;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 使用和社会化效劳;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有利安稳防卫; 构思新颖,表达地方特色。
3.1.2 住宅的合理间距
住宅间距,应以满足日照要求为根底,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定。 1.日照间距 住宅日照标准应符合一定的规定,对于特定情况还应符合以下规定: 〔1〕 老年人居住建筑不应低于冬至日日照2小时的标准; 〔2〕 在原设计建筑外增加设施不应使相邻住宅原有日照标准降低; 〔3〕 旧区改建的工程项目内新建住宅日照标准可酌情降低,但不应低于大寒日日照1小时的标准。

2-4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

2-4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设计
围合式是建筑沿街坊或院落周边布置。
(3)点群式布置
日照和通风条件较好,对地形的适应能力 强,可利用边角余地,缺点是外墙面积大 太阳辐射热较大,视线干扰较大,识别性 较差。
(4)混合式布置
混合式布置是行列式和围合式两种形式的 结合,最为常见的往往是大部分住宅以行 列式为主,以少量住宅和公共建筑沿道路 或院落布置,形成半开敞式院落。
5.注重提高科技含量
小康型住宅要求运用新材料、新产品、新 技术和新工艺(简称“四新”)。住宅选型应 考虑新型结构、材料和设备,使住宅具有 静态密闭和隔绝(隔声、防水、保温、隔热 等)、动态控制变化(温度变化、太阳照射、 空气更新等)、生态化自循环(太阳能、风能 、雨水利用、废弃物转换消纳等)以及智能 化安全防护(防干扰、防盗、防灾等),运用 科技进步改善住宅性能,提高居住舒适度 。
日照间距通常的表示方法:
日照间距一般采用H:D(即前排房屋高度 与前后排住宅之间的距离之比)来表示, 经常以1:x的比值形式出现,它表示的是 相邻两排建筑间距与前排房屋高度的倍数 关系。如前排房屋为六层,高度为18米, 要求日照间距是1:1.2,则该相邻建筑的实 际距离应是21.6米。
3.住宅间距的确定
1.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原型 2.影响住宅建筑布置的因素
1.住宅群体组合的基本原型
一般来说,住宅群体组合的布置有:行列 式、围合式、和点群式三种基本形式。其 他布局形式如混合式、自由式都是以此为 基础进行的演变。
(1)行列式布置
建筑按一定的朝向和合理的间距成排布置。
(2)围合式(周边式)布置
坡地住宅建筑处理手法示意:
3.适应家庭人口结构变化
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生活水平 的提高以及计划生育政策实施,我国家庭人口结 构变化有以下特征需引起住宅选型的密切关注(1 )家庭人口规模小型化,四口人核心家庭大量演 化为三口人核心家庭;(2)社会高龄化,预测下 世纪中我国将达到超老龄化社会标准;(3)家庭 人口的流动化、孤身家庭增长。相适应的住宅类 型可选择社会性较强的公寓式住宅、老人公寓、 两代居以及灵活适应性较强的新型结构住宅等。

2024年居住区规划设计完整方案范文

2024年居住区规划设计完整方案范文

2024年居住区规划设计完整方案范文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为了提供更舒适、宜居的居住区,以满足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追求,2024年居住区规划设计将以人为本,注重生态环境保护与便利的交通出行,提供多功能的公共服务设施以及社区建设等内容,旨在打造一个宜居宜业的理想社区。

二、规划原则1. 生态环保原则: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将立足于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以绿色生态为导向,注重保护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2. 人文关怀原则:人们对于居住环境要求不止是物质层面,更包括社区文化、社交设施等人文需求。

规划将关注社区精神文化建设,注重社区公共设施建设,提供全方位的人文关怀。

3. 空间布局原则: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合理利用资源,提高居住面积和使用效能,以满足人们对于生活空间的需求。

4. 交通便利原则:规划中将注重发展公共交通系统,提供便捷的交通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的使用,提倡绿色出行。

5. 社区共建原则:规划将倡导社区参与,鼓励社区共建,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服务,提高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

三、规划内容1. 空间布局设计:(1)住宅区划分:规划将打破传统的住宅单元划分,采用多样化的住宅形式,如高层公寓、别墅、联排别墅等,以满足不同居住需求。

此外,在住宅区周边设立商业、公共设施等区域,方便居民的生活需求。

(2)绿地系统规划:规划将保留并扩大绿化面积,规划绿地系统,提供休闲、娱乐、健身等场所,增强居民的生活质量。

(3)公共空间设计:规划将加强公共空间的规划与建设,包括公园、广场、步行街等,提供多样化的休闲娱乐场所,促进社交交流,增强社区凝聚力。

2. 生态保护与环境建设:(1)水环境建设:规划将注重水源保护与水环境治理,建设湿地公园、人工湖等水景设施,提供自然景观和休闲娱乐场所。

(2)绿色生态建设:规划将推广绿色建筑技术,鼓励绿色生态建筑的设计与使用,提高建筑能耗效率。

同时,注重植被种植与保护,打造城市氧吧,提高空气质量。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

一、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体组合、绿地系统及空间环境等的内在联系, 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1. 方便居民生活, 有利组织管理;2.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相应的公共活动中心, 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3.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 有利安全防卫;4. 布置合理, 空间丰富, 环境美, 体现地方特色。

居住区的空间与环境设计应遵守下列原则: 1). 合理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避免烟、气、味、尘及噪声对居民的污染和干扰;2). 建筑应体现地方风格、突出个性, 群体建筑与空间层次应在协调中求变化;3). 精心设立建筑小品, 丰富与美化环境;4). 注重景观与空间的完整性, 市政公用站点、停车库等小建筑宜与住宅或公建结合安排;供电、电讯、路灯等管线宜地下埋设;5). 公共活动空间的环境设计, 应解决好建筑、道路、广场、院落、绿地和建筑小品之间及其与人活动之间的互相关系。

居住区住宅建筑和规划设计, 应综合考虑用地条件、选型、朝向、间距、绿地、层数与密度、布置方式、群体组合和空间环境等因素拟定。

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涉及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商业服务、金融邮电、市政公用、行政管理等设施。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指标应按有关规范规定拟定。

居住区内绿地应涉及公共绿地、宅旁绿地、配套公建所属绿地和道路绿地等。

绿地率新区建设不应低于30%;旧区改造不宜低于25%。

居住区道路可分为居住区道路、社区路、组团路和宅间小路四级, 其道路规划设计应符合有关规范规定。

二、建筑基地也可以称为建筑用地。

它是有关土地管理部门批准划定为建筑使用的土地。

建筑基地应给定四周范围尺寸或坐标。

基地应与道路红线相连接, 否则应设通路与道路红线相连接。

基地与道路红线相连接时, 一般以道路红线为建筑控制线。

如城市规划需要, 主管部门可在道路红线以外另订建筑控制线。

建筑基地地面宜高出城市道路的路面, 否则应有排除地面水的措施。

2024年居住区规划设计完整方案

2024年居住区规划设计完整方案

2024年居住区规划设计完整方案1. 引言2024年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方案旨在创建一个宜居、可持续发展和社区凝聚力强的生活空间。

本方案将关注人们的生活需求、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旨在为居民提供一个舒适、安全和和谐的居住环境。

2. 规划目标2.1 提供多样化的住房选择,满足不同居民的需求。

2.2 确保良好的基础设施,包括交通、公共设施和社区服务设施。

2.3 保护环境,提高可持续发展水平,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2.4 增强社区凝聚力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互帮互助的社区环境。

2.5 促进创新和科技应用,提高居住区的智能化水平。

3. 住房规划3.1 不同居住群体的需求分析和满足根据居民的需求分析,提供多种类型的住房,包括独立别墅、联排别墅、高层公寓和经济适用房等。

同时,为特殊群体,如老年人和残障人士提供无障碍住房。

3.2 社区住房建设在居住区内设立社区住房,为需要短期租房的人提供便利。

社区住房将配备必要的设施和服务,能够满足居民的临时住房需求。

4. 基础设施规划4.1 优化交通系统通过合理布局道路、建设公共交通系统,并加强非机动车道建设,优化交通系统。

同时,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和非机动车出行,减少对私家车的依赖。

4.2 建设公共设施提供完善的公共设施,包括学校、医院、商店、娱乐设施等,以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

将公共设施的建设与交通系统紧密结合,以提高居民的便利性。

5.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5.1 建设绿色空间在居住区内设置公园和绿地,增加绿化覆盖面积,提高环境质量,为居民提供健康的生活环境。

5.2 智能化节能措施通过使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如智能照明系统和节能电器,降低能耗和碳排放。

鼓励居民使用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和风能,实现绿色能源供应。

6. 社区凝聚力和社会发展6.1 创建社区活动中心建立社区活动中心,为居民提供文化、娱乐和体育活动的场所,并组织相关活动,增强居民的互动和凝聚力。

6.2 支持社区组织和志愿者活动鼓励居民参与社区组织和志愿者活动,提升社区参与度和居民的自治能力。

城市居住用地与居住区规划设计

城市居住用地与居住区规划设计

长度
住宅长度直接影响建筑造价,住宅单元拼接 越长,山墙也就越省。
据分析,四单元长住宅比两单元长住宅每平 方米居住面积造价省2.5%-3%,采暖费省 10%-21%。
但住宅长度也不宜过长,否则就需要增加伸 缩缝和防火墙,且对通风和抗震也不利。
层高
住宅的层高是指下层地板面或楼板面到 上层楼层面之间的距离,也就是一层房屋的 高度。
北京一公司设计的生态住宅
对坡地和山地地区的处理
1)筑台 2)提高勒脚 3)错层 4)跌落 5)错跌
6)掉层 7)吊脚与架空 8)附岩 9)悬挑 10)分层入口
筑台
对天然地表开挖和填筑,形成平整的台地。
提高勒角
将房屋四周勒角高度调整到同一高度。
勒脚
勒脚是指外墙与室外地坪接近的部分。 勒脚经常采用抹水泥砂浆、水刷石,或在勒 脚部位将墙体加厚,或用坚固材料来砌。
套型比是指各种不同套型建造数量的比例。 套型比平衡的三种方法:
一是选用多种套型的住宅,在一个单元或一幢住宅 中平衡;
二是选用单一套型住宅,在几幢住宅或更大范围内 平衡;
三是既采用单一套型,又选用多种套型的住宅。
普通住宅套型分类
套型 居住空间数(个) 使用面积(平方米)
一类
2
34
二类
3
45
面宽(开间)是和进深相对应的,建筑设 计师在设计一个房间时,把有采光的一面 叫面宽(开间) ,是指房间的横向,把没 有采光的一面叫进深,是纵深方向。
A
C
B
D
对一套住宅来说,进深和面宽是影响房间 有没有黑厅的主要因素,因而进深对一个 房间的最大影响是采光。
加大进深有利于节约用地。住宅进深在11米 以下时,每增加1米,每公顷可增加建筑面 积1000平方米左右,而11米以上效果则不显 著,因为有时需要设内天井。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是指根据城市规划和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的规划设计进行统一规范,以确保居住区的合理布局、良好环境和便利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在规划设计过程中,要注重人文关怀,关注居民的生活习惯和需求,合理规划居住区内的公共设施、绿化环境、交通布局等,以提供舒适便利的居住环境。

其次,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在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合理规划绿地和水系,减少对自然资源的破坏,促进生态平衡,实现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

另外,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社区功能和服务设施的完善。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社区内的商业设施、教育机构、医疗服务等公共设施,以满足居民的各种生活需求,提高社区的功能性和便利性。

此外,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交通便利和安全保障。

在规划设计中,要合理规划道路交通、停车设施等,保障居民的出行便利和交通安全,提高居住区的交通效率和品质。

最后,居住区规划设计应注重文化建设和社区管理。

在规划设计中,要注重文化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促进社区文化建设和居民精神文明的提升,同时加强社区管理,提高社区的整体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

总之,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的制定和执行,对于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只有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需求和社会发展的要求,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完善社区功能和服务设施,保障交通便利和安全,加强文化建设和社区管理,才能实现居住区的合理布局、良好环境和便利设施,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促进城市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可持续发展。

住宅用地规划设计方案

住宅用地规划设计方案
• “适用、安全、经济、美观”
• (2)尺寸
• 长 (面阔)——50多米~60多米
• 宽 (进深)——11米~12米
•高
——多层住宅6层

中高层9层
• (3)板式住宅优缺点
• 由多个单元构成,一个 单元有一梯三户或一梯 两户
• 可用在低层、多层、中 高层、高层、超高层
板式住宅的优缺点
• a:优点 • 施工工艺方便 • 多为南北通透布局 • b:缺点 • 建筑外观较为单调
• •
积极向上的心态,是成功者的最基本要素 5、
。20.1 0.1820. 10.180 3:55:43 03:55:4 3Octobe r 18, 2020
生活总会给你谢另一个谢机会,大这个机家会叫明天 6、
。2 020年1 0月18 日星期 日上午3 时55分 43秒03: 55:432 0.10.18

2、
。0 3:55:43 03:55:4 303:551 0/18/2 020 3:55:43 AM
每天只看目标,别老想障碍

3、
。20.1 0.1803: 55:430 3:55Oct-2018-Oct-20
宁愿辛 5:4303: 55:430 3:55Sunday, October 18, 2020
第二部分:宅旁绿地
一、宅旁绿地分类
树 林 型
•植 •篱 •型
•庭 院 型
草 坪 型
二、绿化同住宅之间的布置关系
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

1、
功的路 。20.10.1820.10.18Sunday, October 18, 2020
成功源于不懈的努力,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怯懦

居住区规划方案

居住区规划方案

居住区规划方案第1篇居住区规划方案一、项目背景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居住区规划与建设日益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内容。

本项目旨在通过科学合理的居住区规划,提高居民生活质量,构建和谐宜居的生活环境。

二、规划目标1. 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

2. 优化居住区空间布局,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3. 完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求。

4. 建立绿色、生态、环保的居住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5. 强化居住区安全管理,确保居民生命财产安全。

三、规划原则1. 合法合规原则: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确保规划方案合法合规。

2. 人本原则:以人为本,关注居民需求,提高居住环境品质。

3. 可持续原则:注重生态环保,实现经济、社会、环境可持续发展。

4. 灵活适应原则:充分考虑未来发展需求,提高规划方案的可适应性。

四、规划内容1. 土地利用规划(1)居住用地:合理确定居住用地规模,提高土地利用率。

(2)公共设施用地:按照居民需求,配置教育、医疗、商业等公共服务设施。

(3)绿化用地:加大绿化面积,提高居住区生态环境品质。

(4)道路用地:优化路网布局,保障居住区交通便捷。

2. 空间布局规划(1)居住建筑:采用多样化建筑形式,营造丰富的居住空间。

(2)公共空间:设置休闲广场、公园等公共空间,提升居住环境品质。

(3)景观规划:结合自然景观,打造优美的居住区景观。

3.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1)教育设施:配置幼儿园、小学、中学等教育设施,满足居民教育需求。

(2)医疗设施:设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便捷的医疗服务。

(3)商业设施:布局商业街区、超市等,满足居民日常购物需求。

(4)文化设施:设置文化活动中心、图书馆等,丰富居民精神文化生活。

4. 绿色生态规划(1)绿化系统:构建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系统,提高居住区生态环境。

(2)节能环保:推广绿色建筑,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3)水资源利用:合理利用雨水、中水等资源,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

2021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版

2021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版

2021年《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版城市居住区的规划设计。

2.0.2小区居住区的一级划分,一般为几十至几百户,由若干个楼栋或住宅组成,配备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

2.0.3组团居住区的二级划分,由若干个小区或楼栋组成,配备更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2.0.4居住户数指某一居住区内的住户数量。

2.0.5人口规模指某一居住区内的常住人口数量。

2.0.6绿地率指居住区内绿地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值。

2.0.7建筑密度指居住区内建筑面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2.0.8容积率指居住区内建筑总体积与用地面积的比值。

2.0.9建筑高度限制指居住区内建筑物的最高高度限制。

2.0.10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比例指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面积与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的比值。

2.0.11居住区规划设计代号指居住区规划设计的代号或编号。

用地与建筑3用地与建筑3.0.1居住区的用地性质应为住宅用地,建筑物应为住宅建筑。

其中可配建有公共服务设施和商业、办公等建筑。

3.0.2居住区的建筑密度、容积率、绿地率、建筑高度限制等指标。

应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形式,综合考虑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居住区的地形地貌、气候条件、环境质量、公共服务设施配建比例等因素确定。

3.0.3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规定。

并应按照安全、经济、美观、舒适的原则设计和建造。

3.0.4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充分考虑防火、防盗、防震、防水、防潮等安全防护措施。

3.0.5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符合节能、环保、绿色建筑的要求,尽可能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4规划布局与空间环境4.0.1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符合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综合考虑居住户数或人口规模、地形地貌、交通条件、环境质量等因素,采取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综合开发、配套建设的原则,创造舒适、安全、方便、美观的居住环境。

4.0.2居住区的空间环境应充分考虑采光、通风、日照、景观绿化等因素,创造宜居的生活环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
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居住区的安全、舒适和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

下面是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的一些建议:
1. 应充分考虑居住区的人口密度,合理确定居住区的建筑物高度和容积率,以确保住房供应与需求的平衡和居住环境的舒适性。

2. 居住区应设置合适的公共设施,如公园、运动场和社区中心,以满足居民的休闲和社交需求。

3. 居住区应配置完善的交通设施,包括道路、人行道和自行车道,以提供便利的交通和交通安全。

4. 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应考虑节能和环保设计,采用可持续的建筑材料和技术,以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5. 居住区应合理规划小区内的绿地和植被,以改善空气质量和生态环境,同时提供休闲和娱乐的场所。

6. 居住区应配备适当的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设施,以确保废物和污水的有效处理和环境的清洁。

7. 居住区内的建筑物和设施应考虑无障碍设计,以方便老年人和残疾人的出行和生活。

8. 居住区应设置合适的消防设施和应急逃生通道,以确保居住区的火灾安全和居民的生命安全。

9. 居住区的规划和设计应与周边地区的城市规划相协调,以确保整个城市的协调发展。

总之,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是为了确保居住区的安全、舒适和可持续发展而制定的一系列规定。

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居住区,我们可以创造一个宜居和可持续的居住环境。

区2024年宜居住区建设方案

区2024年宜居住区建设方案

区2024年宜居住区建设方案一、背景介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住房问题逐渐成为了我国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了促进人民群众居住条件的改善,提高城市宜居性,我们制定了2023年宜居住区建设方案。

二、总体目标1. 提高住房供应:加强住房建设,按照市场需求和居民收入水平,推进廉租房、公共租赁住房和共有产权住房的建设。

2. 改善住房品质:提高住房的环保性、舒适度和安全性,推广绿色建筑和智能家居技术。

3. 完善住区配套设施:建设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包括教育、医疗、文化、运动等,提供便利的生活服务。

4. 优化住区空间布局:合理规划住区内的道路、绿地和公共空间,提高住区的景观品质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三、具体措施1. 加大住房建设力度(1)增加廉租房供应:鼓励开发商和政府合作建设廉租房项目,提供经济适用住房给低收入家庭。

(2)扩大公共租赁住房规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增加公共租赁住房的供应,优先满足新就业人群和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3)推进共有产权住房建设:鼓励企业和居民共同出资建设共有产权住房,通过产权共享的方式,满足中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

2. 提高住房品质(1)推广绿色建筑:鼓励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技术,建设低碳、零排放的绿色建筑,提高住房的节能性和环境适应性。

(2)推动智能家居技术应用:利用物联网技术和智能控制系统,提供便利的家居生活服务,提高居民生活的智能化水平。

3. 完善住区配套设施(1)加强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建设区内的学校、医院、图书馆、文化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方便居民生活。

(2)优化交通配套设施:规划合理的道路网络和交通运输设施,提高居民出行的便捷性。

(3)增加商业设施:建设购物中心、超市、餐饮店等商业设施,满足居民的日常消费需求。

4. 优化住区空间布局(1)加强绿地建设:规划合理的绿地空间,增加住区内的公园、花园等休闲场所,提供居民的休闲娱乐空间。

(2)打造智慧住区:利用科技手段提升住区管理水平,推广智能化的社区管理系统,提高居民生活的便利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照间距(sunshine spacing)是指前后 两排房屋之间,为了保证后排的住宅能在 规定的时日获得所需的日照量而必须保持 的距离。
日照间距的确定主要城市不同日照标准的间距系数:
不同方位日照间距关系:
日照间距计算示例:
重庆地区某居住区,前排房屋檐口标高为 20m,后排房屋底层窗台标高为1.5m。试求 1、该房屋的日照间距;2、该房屋朝向为 南偏东20度的日照间距。
2-4居住区住宅用地的规划 设计
住宅用地及其规划设计考虑的主要内容:
住宅用地,在居住区内不仅占地最大,其 住宅的建筑面积及其所围合的宅旁绿地在 建筑和绿地中也是比重最大的。住宅用他 的规划设计对居住生活质量、居住区以至 城市面貌、住宅产业发展都有着直接的重 要影响。
住宅用地规划设计应综合考虑多种因素,
中国建筑气候区划图:
建筑气候区划分:
Ⅰ:黑、吉、内蒙古东、辽北; Ⅱ:鲁、京、津、宁、晋、冀、陕、甘东、
豫北、苏北、辽南; Ⅲ:沪、浙、皖、赣、湘、鄂、渝、黔东、
闽北、川东、陕南、豫南、苏东南; Ⅳ:桂、粤、闽南、琼、台; Ⅴ:滇、黔西、川南; Ⅵ:藏、青、川西; Ⅶ:新、内蒙古西、甘西。
2.日照间距
人均居住用地控制指标:
一梯三户户型:
一梯两户户型:
一梯两户户型:
一梯两户户型:
(二)住宅的合理间距
居住建筑间距,简称住宅间距,以满足日 照要求为基础,综合考虑采光、通风、消 防、防灾、管线埋设、视觉卫生等要求确 定。住宅间距应大小适宜。 1.日照标准 2.日照间距 3.住宅间距的确定
住宅建筑日照标准:
住宅间距主要根据所在地区的日照、通风、采光 、防止噪声和 视线干扰、放火、防震、绿化、管 线埋设、建筑布局形式以及节约用地等要求,综 合考虑确定。
建筑间距(building interval)的控制要求不仅仅 是保证每家住户均能获得基本的日照量和住宅的 安全要求,同时还要考虑一些户外场地的日照需 要,如幼儿和儿童游戏场地、老年人活动场地和 其它一些公共绿地,以及由于视线干扰引起的私 密性保证问题。
6.利于规划布置
住宅形式应适应用地条件,协调用边环境 ,利于组织邻里及社区空间,形成可识别 的多样空间环境及良好街景,使整个居住 区具有特色风貌。
7.合理确定住宅建筑层数
住宅层数是确定居住区用地规模的直接因素。要 确定住宅层数,首先要考虑城市规模和城市规划 要求,同时要考虑居住区规划人口数、用地条件 、地形地质、周围环境及技术经济条件等,此外 还应考虑居住区空间环境及建筑景观规划的需要 。从经济角度看,合理提高住宅层数是节约用地 的主要手段,但不是层数越高用地越省就越经济 .随着层数增高,建筑造价越高,人们心理和生 理承受能力减弱,在使用上也带来某些不便。
经济原则——制定合理的技术经济指标,
充分适宜地利用每一处土地、空间;
美观原则——运用美学原理,既能体现地
方特色,又能反映出建筑个性。
(一)住宅群体空间特征
1.空间的封闭感和开敞感 2.主要空间和次要空间 3.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 4.刚性空间和柔性空间
1.空间的封闭感和开敞感
封闭的空间可提供较高的私密性和安全感 ,但也可能带来闭塞感和视域的限制。开 敞空间则与此相反,封闭和开敞可以有程 度上的不同,它取决于建筑围蔽的强弱。
2.主要空间和次要空间
建筑物的单调布置,或杂乱地任意布置都 不能建立具有一定视觉中心的空间,但是 只有单一的主要空间也会给人以单调感。 如果结合主要空间布置一些与其相联系的 次要空间(或称子空间),就能使空间更为 丰富;当人处于某个特殊位置时,这些子 空间将被遮掩,使人感觉空间时隐时显, 产生奇妙的变化而耐人寻味。
日照间距通常的表示方法:
日照间距一般采用H:D(即前排房屋高度 与前后排住宅之间的距离之比)来表示, 经常以1:x的比值形式出现,它表示的是 相邻两排建筑间距与前排房屋高度的倍数 关系。如前排房屋为六层,高度为18米, 要求日照间距是1:1.2,则该相邻建筑的 实际距离应是21.6米。
3.住宅间距的确定
其中主要内容包括:住宅选型、住宅的 合理间距与朝向、住宅群体组合、空 间环境及住宅层数密度等。
4.利于节地、节能、节材
住宅的尺度包括进深、面宽、层高,对“三节”具有直接 的影响。由几何学可知,圆的内接矩形中以正方形的面积 最大,周长最短。因此一般认为—“梯两户的住宅单元进 深在11m以下时每增加1m,每公顷用地可增加建筑面积约 l000㎡,同时因外墙缩短可节约材料和能量,进深在11m 以上效果则不明显。若将单元拼接成接近方形的楼栋时, 更能体现“三节”要求,但进深过大住宅平面布置会出现 采光和穿套等问题。住宅的面宽宜紧缩,但过窄使进深相 对加大也会产生上述问题。关于住宅的层高,据分析层高 每降低10cm,便能降低造价1%,节约用地2%,但必需 满足通风、采光要求,同时要顾及居民生活习惯和心理承 受。
主要空间与次要空间关系:
3.静态空间和动态空间
具有动态感的空间,常能使人们引起对生 活经验中某种动态事物的联想,缓解呆板 的建筑形象,给人以轻松活泼、飘逸荡漾 的良好心理感受。
住宅侧面间距:
多层之间最小6m; 高层与各种层之间最小13m; 如果侧面有窗,考虑视觉卫生的需求应增
加侧面的间距。
二、住宅群体空间组织
(一)住宅群体空间特征 (二)住宅群体空间组合 (三)住宅群体空间组合实例分析
居住区建筑群体的组合的原则:
功能原则——符合日照、通风、密度、朝
向、间距等功能要求,使居民生活更方便 、安全、安静;
5.注重提高科技含量
小康型住宅要求运用新材料、新产品、新 技术和新工艺(简称“四新”)。住宅选型应 考虑新型结构、材料和设备,使住宅具有 静态密闭和隔绝(隔声、防水、保温、隔热 等)、动态控制变化(温度变化、太阳照射、 空气更新等)、生态化自循环(太阳能、风能 、雨水利用、废弃物转换消纳等)以及智能 化安全防护(防干扰、防盗、防灾等),运用 科技进步改善住宅性能,提高居住舒适度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