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浅谈小学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浅谈小学德育与教学的关系摘要:培养德才兼备的人才是我国教育的主要方向,小学阶段是塑造学生价值观及人生观的重要时机,避免培养出“文化盲人”,努力为学生构建正常的心态,就开展小学德育与教学的现状、其重要性及可运用的方法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现状;教学方式;方法德育现状不容乐观,作为独生子女成长起来的一代,处于无德育环境中,使学生无法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造成成年后适应社会能力下降,所以要从基础教育阶段抓起,提高整个社会的素养。
一、小学德育之现状(一)教师认识不到位,教学方法简单现行德育仍采用传统授课方式,以讲解书本知识为主,未涉及到其他学科中。
在陶冶情操方面,使道德作风与实际行为相背离,没有起到教学育人的作用。
(二)社会、家庭、幼儿园教育未给学生提供相应的道德环境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成年人的世界以追求速度与利益为主要目的和手段,在此环境下的孩子耳濡目染,受一些不良行为的影响,身心发育不健全;特别是独生子女这一代人,因家人过分溺爱,形成了自私但不自立、不懂规矩的性格特点,这些都是受社会与家庭的影响;在幼儿园阶段教师采用小红花、小红旗、好孩子等荣誉称号来教育孩子,使其处于受夸奖和炫耀的环境中,不利于孩子受挫力的培养。
(三)学校对德育不够重视,师资力量薄弱。
许多小学德育无专职教师,多是由其他学科教师代理,代理教师因为不是专职教师,所以在授课及备课方面并不专业,伦理水平也有待提升。
二、小学德育的重要性(一)家长应树立典范思維,给孩子做好榜样家长的言行举止时刻在影响孩子的道德导向,重视德育不是学校喊出的口号,是教师与家长以生作则并起到榜样作用,这样才可感化和教育学生。
不是只让学生背条条框框,而是要从小事抓起,从点滴做起,比如:不随地吐痰、大小便、闯红灯,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如何保护环境和过马路,但家长的做法与之学到的不一致,会让学生产生困惑的同时,对德育产生质疑,从而无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成果。
所以,需要家长这位启蒙老师积极配合学校的教育方针。
德育与语文教学
德育与语文教学德育与语文教学德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而语文教学则是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主要途径。
德育与语文教学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关系,两者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首先,德育与语文教学相互促进。
德育旨在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和道德意识,而语文教学则通过课文阅读、语言文字表达等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
学生通过阅读经典文学作品,了解社会历史、人类情感,从中汲取正能量,并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同时,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品质,通过让学生朗读优美的诗歌、演讲、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德育素养。
其次,德育与语文教学相辅相成。
德育是个体发展的基础,而语文教学则是实现个体发展的途径。
通过语文教学,学生不仅掌握了语言和文字的运用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人格修养。
德育教育着人的思想、品质、情感和意志,而语文教学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感悟和应用德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审美观、完成情感教育和心灵教育的功能。
例如,当学生读到一篇关于友情的课文时,他们会通过阅读理解其中的意义,并从中感受到友情的珍贵和重要性。
这样的课文教学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语文能力,还加深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的人文情怀。
最后,德育与语文教学共同构建了一个全面发展的教育环境。
在德育的引导下,学校可以创设语文课堂的教育生态,让学生在积极向上、互相尊重、与和谐的环境中展开学习。
在这样的环境中,学生将更有动力和兴趣去学习和探究语文,培养语文学科的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
同时,德育也要求语文教师要以身作则,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
语文教学要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的培养,将德育元素融入到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通过精心设计的德育与语文结合的教学内容,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德育与语文教学的结合中,学生不仅能够获得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提升,还能培养出健康积极的精神面貌和健全完善的道德品质。
德育与教学工作总结
德育与教学工作总结
德育与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两个重要方面。
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价值观,教学工作则是传授知识和技能。
这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建了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体系。
在德育方面,学校教育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品德和素养。
德育工作需要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共同努力,从教师到行政人员,都应该成为学生的榜样,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通过课堂教育、校园文化建设、学生活动等多种途径,学校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律意识、团队合作精神和社会责任感,使他们成为有担当、有爱心、有理想的新时代公民。
而教学工作则是学校教育的核心部分。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主体,他们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教育教学理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和方法,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
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潜能。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心理健康,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德育与教学工作是学校教育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共同构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体系。
学校应该注重德育与教学工作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知识、有能力的新时代人才。
只有通过德育与教学工作的不懈努力,学校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其使命和价值。
中学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分析
中学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分析在传统理念下的教师执着于提升学科教学能力,对学生的应试成绩、学习质量过于看重,但是学生的德育形成相对就比较薄弱。
在素质教育推进和相关社会实际需求的变动下,教师首先要转变传统单一知识输出教学观念,要让学生能体会到学习过程中情感和信息的表达,实现学生全方面的素质、行为、知识、能力的提升。
学生本能的学习状态是听教师讲课后,对知识进行复述,没有深入地思考和感悟。
因此,在当前的教学阶段,应当发掘德育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联,从而实现多元化的教学发展,促进学生思维健康成长。
一、学校德育的主张中学德育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渗透,体现在多维度视角之上,教师方面包括:教育观、职业道德观、教学观等,学生方面包括:学习观、人生观、德育观等。
教师要在新环境下树立德育观念,在学科教学中对学生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德育教学更具有效性。
学生作为课堂的教学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必须积极合作、沟通,才能总结在各个教学阶段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尤其是教师教育主张的渗透,需要在学生群体的学习中、实践中得到体现。
这是最直观的反思、反馈渠道,应端正教师的德育观与学生的学习观。
为此,德育与教学的结合,是现阶段教师在工作中必须重点关注的内容。
学校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以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引领教育全过程,做好顶层设计强化引领,开展主题实践活动励志践行,完善梯队建设夯实队伍,以全方位立德树人为标准,落实学生道德、行为、素质、学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的内涵提升,学会审美,努力构建培育全面发展新时代的育人格局。
二、德育与课堂教学之间的关系(一)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要阵地在学生的内心认知中,他们对教师抱有学习态度和审视态度,教师的师风师德就是他们行为标准的模范。
因此,教师不仅需要注重文化知识的传输,同时还应当在言传身教的过程中渗透德育。
例如,教师在进行英语教学中可以结合国际文化视野进行融合渗透,所以教师在开展德育教学期间就可结合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中外文化融合,从而使学生学会“拿来主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精粹,提升学生鉴赏力、领悟力、品格力。
德育与教学的关系有些不自然
德育与教学的关系有些不自然按理说,学校德育与教学情同手足、相互依靠,不该对立。
不知何时起,教学行为被功利思想所干预,差不多都变成了地道道的应试教育。
虽然,上至教育部门,下至校内,大会小会都抬举德育,都说到了德育的如何重要,这让德育脸上有光,让德育骄傲、自豪,可现实,又有不少人因为从应试教学中得到了实惠,早已是应试教育的忠实的粉丝,他们与应试教育眉来眼去,他们总是在背后讲德育工作者看不出眉眼高低、看不出轻重缓急的坏话,于是,一些拿教学成绩换取好处的功利主义者们,对德育根本就不屑一顾,处处嫌德育碍手碍脚,德育工作被排挤到了“弱势群体”中的行列,弄得德育工作者左右为难、哭笑不得。
学校领导和老师们其实应该对德育和教学一视同仁,甚至得要偏爱德育。
即:一定要在领导对待德育的态度上、师德师风、教师的德育功夫等软环境建设上多做文章。
因为教育一个人去做一个成功的好人比单纯追求卷面的高分对孩子的一生更有价值。
现在很多事业和生活失败的人,往往不是差在无才,而是差在了无德!1、学校领导重视德育是维持德育与教学正常关系的主导性、关键性因素。
领导的意识虽不能完全左右学校的办学方向,但它决定着一个学校的办学特色、决定着学校的工作重心,领导重视哪个方面的工作,哪个方面的工作就会优先得到开展和发展,一定程度讲,领导的眼光就是一个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如果领导高瞻远瞩,真正对德育、对民族的道德水准有着一种忧患意识,他一定就会舍得投入精力、物力积极地组织人力认真研究德育且排除干扰加以落实。
同时,领导重视德育,处处以身作则,克服功利思想、特权思想,胸怀服务意识,端正工作作风和生活作风——廉政、勤政,不搞特殊化,把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都放在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师生的切身利益上,就绝对能底气十足地指导和带动老师们崇尚师德从而端正教职工们的价值观,并借以扶植正气、消除群众的失衡怠工心理,当然也就容易让全校教职工同心同德形成德育合力,否则,会让人觉得“所谓的德育,其实就是用来说给别人听的事”。
浅谈教学与德育的关系 (2)
浅谈高效课堂下的教学与德育的关系德育教育是贯彻整个学校教育教学的一条主线。
学校的教学必须围绕德育来开展,在教学中许多教师认为德育与教学是分离的,这是一个教育教学的误区。
我任教二十几年,在教学中,对于德育与教学的关系,我有点滴感受与大家共勉:首先,德育在教学中应该为主,教学为德育服务。
德育是教育教学中一条主线,我们作为教师应该搞清楚德育教学是怎么回事。
无论在什么时候、什么状况下,教师应该紧紧抓住德育教育为先这个原则。
许多教师在上课中只是讲知识化的内容,我们应该在教学知识的过程中穿插德育知识,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把德育潜移默化。
我在教学中,有时讲到有关做人的道理时,必须结合当时讲的知识穿插德育进去。
例如,我会举出一些例子来让学生知道:做人第一,学习第二。
我曾经就上海复旦大学一名高才生为了上下床位与另外一名同学发生口角,蓄意在寝室中的饮水机出水口上涂上有毒的化学药品,导致那位同学毒死的案例讲给了我的学生听。
学生在学习课堂上大家都认为“还有这样的同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作为教师不能单纯地将知识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在学习中懂得“做人第一”这个道理。
其次,德育教育为教学指明了道路,教学时刻不忘德育教育。
德育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相当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要时刻不忘记德育教育这项重要任务。
教师要教育小学生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点滴做起。
我在课堂上时刻提醒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有时候,我看到小学生在玩耍时乱丢垃圾纸屑,我会抓住时机教育这些学生。
记得有一次,我看到班上的扫帚乱倒,我会抓住时机教育学生如何去做。
做好事不留名,做善事不计得失。
因此,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德育教育放在首位,德育教育为我们教学指明了航道,我们教师应该认真对待,把自己的学生教会做怎样的人,健全他们的人格,让他们真正成为合格的小学生。
再次,德育教育要在高效课堂下起到重要作用,让教学活动生动起来。
现在的教学模式有了一定的改变,以前的教学模式陈旧了,我们教师要响应时代的号召,转变被落后思想占据重要位置的教育教学思想。
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马边第一初级中学德育安全工作会发言稿------德育与教学得关系德育与教学得关系,就就是一个整体得两个方面,简单地说德育犹如磨刀,而教学犹如砍柴。
经常有教师说“某某班级得学生真不错,上课认真、完成作业及时,比其它班级就就是好”.很明显这样得班级具有了良好得班风,这样一个风气良好得班级,相信它得各项成绩都会让人满意.而反过来,班里一天到晚乱哄哄,学生之间打打闹闹矛盾不断,教室里得卫生状况一团糟糕,在这样得班级里、在这样得环境里恐怕就是毫无学习得氛围,更不会有学习兴趣了,而班级工作与学生得成绩就可想而知了!虽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不完全对,但就是用在青春懵懂阶段得学生们身上却就是非常正确得。
当德育工作不能深入、班级管理出现问题后,整个学校得校风校貌会受到严重影响,学生得各种不良习气会逐渐增多,追求吃穿与玩乐得学生越来越多,聚众起哄、打架斗殴、小偷小摸等现象会慢慢泛滥。
当想认真学习得学生在校园里没有认同感以后,当学生崇拜得偶像由学习明星转向暴力明星以后,当比学习转向比操社会以后,当讲文明转向比放纵之后,这个学校还能出什么教学成绩呢?所以说教学与德育犹如学校得两条腿,就是相辅相成不可或缺得,就是相互促进、相互提高得,当良好得校风蔚然成型,优秀得学生必定会层出不穷,学校得品牌也就真正立起来了!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瞧法:(一)课堂应就是实行德育得主阵地,应就是开展德育工作得主战场.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课堂就是传授知识得场所,就是开展教学工作得地方,我们只要把自己得知识灌输给了学生,就认为这堂课上好了。
殊不知我们在课堂上开展教学工作得同时,还在进行着德育;我们在对学生传授知识得同时,还在以自己得思想、人品教育着学生,影响着学生,给学生正能量。
我们以正确得思想教育了学生,以高尚得人格魅力影响了学生,学生就愿意接受您得知识,否则她就不买您得帐,不领您得情,拒您得知识于门外,我们得课堂教学就难见成效。
如果作为一个科任教师对班级学生上课中睡觉、摆龙门阵、耍手机等违纪现象都不想管或不敢管,那么学生也就不会尊重您得课堂与尊重您这个老师,如果您将德育处发得课堂纪律反馈表形同虚设,那么学生在没有监管与惩罚得情况下就会更加肆无忌惮,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如果您在课堂教学中耍手机,在公开课听课时摆龙门阵,可能也会让学生对您差评。
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学的关系.docx
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学的关系为了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对学生的德育思想进行全面渗透,让学生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在新的教学背景下,教师需要采用恰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德育思想,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学习情感,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教学实践应用。
一、小学德育教育理论内涵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理论知识课堂,培养学生的德育思想,让学生拥有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的思想品德。
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思想观都会得到培养。
另外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也会提升,这样学生会具备全新的学习能力。
德育教育这一教学方式渗透在学生的各类学习思想中,学生也会通过学习知识内容,表达学习情感,在学习过程中提升自己的思想品质。
德育教育这一教学模式应用的目的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清楚的了解教学内涵,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思想道德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对小学生的日常行为进行规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建立学习守则,让小学生进行全面发展。
二、小学德育教育的教学特点1.德育教育题材选择。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教学时,需要选择合适的教学题材,从生活中寻找教学案例,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助人为乐的精神。
在进行德育教育教学时,教师需要让学生学会助人为乐,关心他人。
选择合适的教育素材,培养学生的教学思想,让学生融入社会,和他人相互帮助,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会提升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树立学习榜样。
2.多样化的教学模式。
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工作时,需要建立多样性的教学课堂,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教学环境,利用多媒体信息教学系统搜寻素材,帮助学生树立学习榜样,这样学生就会在学习过程中更好的感悟德育理论思想,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多样化的德育教学方式也能降低学生的学习疲惫感,很好的迎合了小学生猎奇、好动的特点。
3.德育教学实践活动。
进行良好的课堂活动,建立德育教学实践路径,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只有走出课堂才能发挥出真正的德育教学效果,学生在进行实践活动过程中可以感受生活中的真、善、美。
简析德育在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性
简析德育在教师教学中的重要性德育是教育事业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格品质和行为习惯的过程。
在教师教学中,德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本文将从德育在教师教学中的角色、意义和方法等方面进行简析。
德育在教师教学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
德育是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主要途径,通过德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诚实守信、友善互助、勤奋自律等道德品质,使他们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
德育是引导学生正确行为的重要手段,教师可以通过德育引导学生养成尊重师长、团结友爱、遵纪守法等良好行为习惯,使他们成为社会上受人尊重的好公民。
德育是激发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教师可以通过德育引导学生关爱他人、热心公益、勇于担当等素质,使他们成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好公民。
德育在教师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德育有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通过德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人格品质,使他们身心健康、健康成长。
德育有利于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
通过德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团队意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人生价值观。
德育有利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通过德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帮助他们走上成功、幸福的人生道路。
德育在教师教学中有多种方式和方法。
要以身作则,以良好的品德榜样感染学生。
作为学生的楷模,教师应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做学生良好品德的楷模和榜样。
要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引导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建立健康的心理品质。
要积极加强家校合作,共同培养学生优秀品质。
通过家校合作,教师和家长可以共同关心学生的成长,共同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
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通过校园文化建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友爱、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德育在教师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它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学的关系
浅谈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学的关系摘要:小学是儿童进行生命教育的开始,这个时期的儿童心智比较稚嫩,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对错观及价值体系,因此他们的可塑性很强。
所以,在这一时期,对小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就成为了整个小学阶段最重要的一环。
尽管在小学阶段开设了道德与社会的相关课程,但道德教育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
所以,在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其与学科教育相结合,才能达到道德教育的最好效果。
关键词:小学德育教育;课堂教学;关系引言因为未成年人的心智尚未完全成熟,同时正处于他们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社会风气的冲击,这就要求对未成年人进行道德教育;要强化对小学生的思想教育,从小就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格,使他们能够健康地发展。
本文探讨了怎样提升小学生的品德,以及小学德育教育与教学之间的关系。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内涵及要求德育并非现代教育的独特产物,而是经千年文化追本溯源仍有迹可循的道德血脉。
自“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的精神塑造,到“修齐治平”“横渠四句”的家国情怀;从宋理新儒学下诞生的儿童启蒙《三字经》,到如今近现代教育内涵不断充盈的教育“五育”,德育为先。
思想教育与道德培养一脉相承,德育自始至终都与教育体系血脉相连。
在儿童教育启蒙阶段,德育承担着为学生思想境界、人格品质夯筑基础的重任,在当代小学教学过程中拥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要求将德育贯穿至学校日常教学的各个方面,培养学生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的正确价值取向与良好品德,并初步了解自然与社会常识,养成保护环境、爱惜资源、文明礼貌等基本行为习惯。
随着现代教育学与其他学科的研究领域不断交融,德育教育理论也在不断被注入新的理论支撑,教育心理学的深入研究,为小学德育教育提供了更加专业的教学角度建议及部分心理学方法论,使得小学德育在与心理教育的融合之中更具系统性与科学性,能够通过更加专业的教育心理分析,探寻更加深刻而有效的德育教育方式。
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的整合与协同发展
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的整合与协同发展从学生入学起,学校的德育工作一直贯穿着整个学生学习生涯。
学校的德育工作强调学生品德素质、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旨在帮助学生实现自我价值的发挥,完成人格发展的目标。
而教育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旨在培养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为学生日后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的整合与协同发展,可以在学生身上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校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一、德育与教育教学的定位与关系教育这个概念是广义的,是指人的全面发展,包括思想、道德、文化、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培养,是全方位、系统性的。
而教育教学活动则是教育的具体方式和手段,是培养人才所必须的一种组织活动。
在德育与教育教学关系上,德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育工作强调学生品德素质、人文素养和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培养,通过开展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锻炼学生具有创新意识、团队合作精神、责任感等成就感、归属感、安全感等方面的情感认同。
然而,德育不能孤立存在,它应当和教育教学有机结合。
教育教学也不能只满足知识的传递,而是应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通过知识的传递,促进学生思维方式、能力、态度的改变和发展。
因此,在学校教育的整体规划中,德育工作应当与教育教学相融合,实现两者良性互动、协同发展。
二、德育与教育教学的整合策略1、整合目标的明确德育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应当由学校制定明确的整合目标,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出发,使得学生在一个更适合他们发展的环境下,更好地进行学习与生活。
2、课程的整合设置德育工作需要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发展需求,设置相应的课程内容,增加德育环节的设置。
学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当逐步融入德育元素,通过考虑德育与教育教学的合理关系,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3、教师的协同配合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都是学校教育的重任。
为保证两者的良性互动与协调,教育教学和德育工作需要有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队伍。
教师应充分认识德育和教育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共同制定教学目标、教学方案、课堂管理,实现两者的协调发展。
浅谈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浅谈德育与教学的关系论道德教育与教学的关系学校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虽然它可以分为两部分:道德教育和教学。
事实上,在你身边有我。
如果你有我,谁也离不开它,没有人可以。
道德教育和教学是马车前的两匹马。
只有当他们一起开车时,他们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冲向前方。
在教学实践中,我意识到,为了培养学生的良好素质和个性,他们必须根据学生的情感,意志,性格,气质和行为习惯来工作。
为此,我提出以下几点:(1)课堂应成为德育实施的主阵地,应成为德育的主战场。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认为课堂是传授知识和教学场所的地方。
如果我们向学生灌输我们的知识,我们认为这门课很好。
我们不知道在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仍然在进行道德教育;当我们向学生传授知识时,我们仍然在教育学生自己的想法和角色,影响学生。
拿我们的语文老师来说,每节课都是为了教育学生进行道德教育,语言课是一样的,其他学科也是一样的。
纯知识的课堂教学不存在。
作为一名教师,我相信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有意识地将道德教育纳入我们自己的课堂教学中。
首先,学生应该受到更多的赞扬,更少的批评,并消除“反向心理学”。
有些人认为贫困学生:不好!太糟糕了!贬之曰:'继续教育不会改变'。
我认为,“反复教育不改变”这一更常见的现象至少可以解释两个问题。
首先,教师经常讲道,训诫,教导非法;第二,学生产生“反向心理学”,破碎的罐头。
为了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不要急躁面孔,并且要有更多的关注眼睛。
同时,有必要看到它们的不足之处,同时也要善于发现它们的亮点,并赞美它们。
其次,我们必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
我们知道,素质教育指出“面向整体”。
“对整体而言”我们可以理解,每个学生都有差异,并根据每个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因此,面对现实生活中的饥饿,不同的气质和个性,这要求教师不仅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还要掌握不同的气质,性格,兴趣和爱好。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教学为本,德育为先,这是教育工作者一直秉承的宗旨。
教学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而德育则是教育的灵魂,是塑造学生健康成长的基石。
只有在教学为本的前提下,德育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教学为本,是指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学习效果为根本目的。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基础工作,也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内容。
在现代社会,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竞争力和人民的综合素质。
教学工作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学校教育的目标是培养人才,而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当不断探索教学的精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综合素质。
教学为本还意味着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质。
在现代社会,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更新,教育知识和教学理论也不断发展,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潮流,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德育为先,是指德育在教育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性高于其他教育内容。
德育是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培养学生良好品质和健全人格的根本任务。
德育不仅关系到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在现代社会,道德危机、道德滑坡等问题层出不穷,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更是凸显出来。
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切实履行育人责任,切实关注学生的品德发展。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二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教学为本是德育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在教学为本的前提下,德育才能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首要任务。
教学为本是实现德育目标的关键,只有通过精心设计的教学活动,才能真正激发学生的道德意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品德习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德育为先是教学的目的和意义所在,只有德育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落实,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价值和意义。
教学为本,德育为先,要求教育工作者不仅要有扎实的教学技能,还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德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德育教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目的、有组织的塑造学生心灵的活动。
小学生是人格开始形成的基础阶段,适时适度的品德教育将为形成、发展、巩固小学生良好的个性奠定基础。
我们身为教师,既是教学工作的操控着也是德育教育的实施者。
在学校,课堂是实施德育工作的主阵地,不论是哪门课程,都离不开德育工作,德育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它必须落实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始终。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三维目标”,也重点强调“情感与态度”这一点。
但在实践过程中,教师往往注重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数学思考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情感与态度这一方面有些偏失。
事实上,情感与态度对学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教师应针对学生的现状,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德育,让学生的品德和智力得到双重发展,这也正是素质教育的需要。
作为一名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找准时机,不放过每一个可以渗透德育的机会。
例如:数学的学习需要具有一丝不拘、认真仔细的良好品质。
在学习新知时,学生要积极思考,理清思路,勇于发表自己意见。
在练习过程中,需要认真审题,仔细计算,小心验算。
久而久之,培养了学生做事有条有理、科学严谨的态度。
联系实际,在实例中在渗透德育。
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中第十五页的主题图以及后面的统计图,介绍了我国特有动物的种数、濒危和受威胁动物的种数,借此我们可以对学生进行保护野生动物的教育。
在教“时、分、秒”时,可进行惜时守时教育;在应用题教学中,可结合“植树造林”事例,培养学生绿化祖国意识,以及结合诸如节约用煤气、粮食增产、激光测距等许多具体事例中的数据资料,使学生在解题中受到多种思想的教育。
我们要想在数学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只有直面学生的现实生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才能使学生在生活中得到具体的、丰富的德育训练,并在这种训练中发展学生的道德智慧。
通过活生生的社会生活,教育、启迪学生,并使学生自觉用科学的方法思考生活、创新生活、享受生活,在生活中内化道德规范,最终实现我们的德育目标。
浅析德育与教育之关系
浅析德育与教育之关系摘要“德育”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德育目的是教育的流动目的之一,不能将其对象化,需要依赖于固定目的而实现。
所有教师都有实施德育的任务。
德育实施离不开学校教育内容,但又不属于哪一门课程,它的目的的实现有赖于以教育内容为中介和前提的师生、生生、师师等相互关系的展开。
关键词德育教育目的教师教育内容关系一“德育”就是道德教育,如果将“法律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环保教育”,甚至“性教育”等纳入“德育”,会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混乱和麻烦:德育概念的泛化,德育地位的异变。
德育方式的偏颇等。
教育“是人们尝试持续在任何一方面改善他人心理素质结构,或者保留其心理素质结构中有价值的部分,或者避免不良心理素质形成的行动”。
相应地,“道德教育”就是通过教育形成或者改善个体品德素质,让个体成为“有道德”的人。
在杜威看来,“教育即生活”,教育与个体生活具有先天的血缘关系。
而道德则是生活的“构成性因素”,不能脱离生活存在,生活也不能离开道德进行。
可以看出,生成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重要的目的之一,道德教育则是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在我国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把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的现象。
如在古代,教育在很大程度上被等同于道德教育;在近代和现代则又有把德育空虚化的倾向,名义上给德育一定的地位,而在落实中不是用意识形态的东西来替代德育,就是把德育完全流放到边缘地带。
对这种种情况,虽然已有不少学者进行过反思,但是仍有进一步厘清德育与教育之关系的必要。
二从教育目的看,培养“有道德”的人是教育的应有之义。
在这里最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在制定教育目的时,一般都能通盘考虑。
着眼于完整的人的培养;而在具体实施这一目的的过程中,则往往会把该目的分割成一些独立的部分,而对这些独立部分之间的关系又缺乏恰当的处理。
在古代,把教育等同于道德教育,只注重个人品德的发展,而轻视其他方面,教育成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代言人,“目中无人”;当今的教育似乎走上了相反的道路:只重视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知识技能的获得,而把道德品质培养流放到了边缘地带。
德育与教学的关系
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就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
没有较好的德育工作基础,学生学习就没有动力,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也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质量。
只有德育工作抓好了,学生才可能增强自律意识,这样教学工作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学质量也就会随着提高。
反之,没有坚实的教学工作,学生学习质量上不去,德育也会失去根基。
换一句话说,没有学习质量作保证的德育是空的德育,应该说也是没有意义的。
对学生成长而言,切不能只重智育抓教学,也不可只重德育抓活动。
就教师而言,当然既要做好德育工作者,又要当好教学工作者。
学校工作是个系统工程,虽说可以分德育与教学两大部分,实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谁也少不了谁。
德育与教学是一辆马车前的两匹马,只有并驾齐驱,才能以最快的速度奔向前方。
(一)课堂应是实行德育的主阵地,应是开展德育工作的主战场。
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课堂是传授知识的场所,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地方,我们只要把自己的知识灌输给了学生,就认为这堂课上好了。
殊不知我们在课堂上开展教学工作的同时,还在进行着德育;我们在对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在以自己的思想、人品教育着学生,影响着学生。
我们以正确的思想教育了学生,以高尚的人品影响了学生,学生就愿意接受你的知识,否则他就不买你的帐,不领你的情,拒你的知识于门外,我们的课堂教学就难见成效。
(二)德育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它必须落实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始终。
我认为德育工作只有促进了教学,才是一项实实在在的工作,才算是真正的德育,否则只能算是假大空。
如果我们的德育工作不能落实在教学上,不能促使学生心地学习,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不能为国家培养出有用的人材,那我们的德育工作还有何意义?这样的德育只能是失败的教育,是必须抛弃的不切实际的教育。
由此,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在考虑德育教学的工作时首先应该想到是否有利于学校教学工作的开展,我们每位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时,也应该想到是否有利于学生接受知识,茁壮成长。
德育安全与教学之间的关系-最新教育文档
徳育、安全与教学之间的关系一、德育为首教师是“灵魂工程师”,教师首要的职责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一一做有理想、有追求、有社会责任感,对父母、他人和自己有责任感的人,做全面发展的人。
人民教师是人娄灵魂的工程师。
要把爱国主义作为始终高扬的光辉旗帜,把教书育人作为奉献社会的职责使命,把为人师表作为不懈追求的优良品德,把终身学习作为人生进步的重要阶梯,进一步明确肩负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
“身教重于言教”。
老师的工作是最平凡的,年年月月,千件万件,看不出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地方。
但是教师对学生品行的潜移默化的教育,却能为国家、社会和学生带来不可估量的价值和十分重要的影响。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师者一定要是学生的表率,为人师表不需要有多少特殊举动,它如同流水,流淌在自己日常的行为里。
坚持“教育是服务”的理念,创造“人人讲道德,个个比奉献”的氛围,把抽象的道德准则、行为习惯内化为教师的道德行为习惯,进而使师生在和谐交融中让学生自觉接受德育教育,把教师的严格要求作为严格要求学生的前提,让表率充分发挥作用,使教师和学生扎根于学校德育活动中,共同得到发展和提高。
如:要求学生不迟到,自己就不能有一次迟到的记录。
以活动为载体、丰富德育内容,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传统节日活动,班团队活动等,不但可陶冶情操、开拓学生视野,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
故此,教师要重视开展此类活动,每次活动都要精心地制定活动方案和活动细则,并组织实施开展好,让学生通过发生在身边的鲜活事例,以讨论、演讲、现身说法、谈感想、写体会、表决心等各种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在讨论和辩论中明是非,鉴言行,增强了他们爱护环公物、环境,热爱集体的主人翁意识,养成了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及服务他人、贡献于社会的高尚情操,从而在平等宽松的氛围中,在畅所欲言地表述时,对照、发现、思考,形成了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态。
有血有肉的德育工作,使素质教育和安全工作落到了实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育人先育德。
德育与教学的关系,就是一个整体的两个方面,它们是互相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相辅相成的关系。
没有较好的德育工作基础,学生学习就没有动力,不知道为什么而学习,也就不可能真正提高学习质量。
只有德育工作抓好了,学生才可能增强自律意识,这样教学工作也就有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教学质量也就会随着提高。
在语文教学中,,要把思想教育渗透教学全过程,熔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智力开发于一炉,才能真正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课程改革体现了新的时代背景下对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原则与方法探究的必要性。
进一步发挥它的育人功能,使语文教学充满人性美,塑造完美的人格。
这样学生不但能使学生“成才”,而且也能“成人”。
因此,德育应该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在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意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促进各方面和谐发展。
唐代韩愈提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传道”其实就是进行道德教育,并把这种教育寓于授业解惑之中,这是每一位教师应尽的职责。
人们说“文以载道”,小语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精心挑选的,字里行间都流露着思想教育的因素,这就决定了德育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利用语文课堂进行德育教育,必须以课文为主要工具。
语文学科由于其学科的性质特点,更成为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有人曾做过这样的比喻:“把人比作一部汽车,智力和能力如同发动机,而个人品德如同刹车和方向盘,没有良好的发动机就不是好汽车,没有良好的方向盘和刹车,发动机越好越可怕。
”由此可见德育工作与学科教学二者之间应是密不可分、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一、德育渗透在小学语文中的意义
〈一〉加强语文德育渗透完善教育目标体系
教育目标体系是教育教学所达到的目的,教育教学的要求等方面所形成的有机的系统。
任何真正的教学不仅向学生提供知识,而且予学生以教育道德普遍地被认为是人类最高的目的,知识是通向道德的阶梯。
语文是传情达意的工具,语文教学的自身特点要求教师把思想政治教育、道德情操教育融汇渗透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之中,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方面得到发展。
新修订的《小学语文教学大纲》在“教育目的”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
〈二〉加强语文德育渗透,启动智力动力系统
德育的发展对于智育的发展是一种巨大的动力资源。
有的心理学家把各种智力因素称作“操作系统”,把各种非智力因素称作动力系统。
如果没有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非智力因素的作用,观察想象思维等智力因素都只能永远在黑暗中沉睡。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片土壤上。
”教学实践中最明显的事实是:如果学生自己有了健康而积极的思想感情,其对教学内容的学习就能以非常快的速度进行,并且达到高度复杂的水平,而健康积极的情感正是德育的重要目标之一。
因此,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得到加强,学生也得到了健康的发展。
二、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过程
〈一〉理解语文德育渗透,把握德育渗透过程
语文学科的德育渗透较其它学科的特殊优势就在于其教学内容以文学作品为主。
这些作品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渗透感染和陶冶作用。
这种作用是直观的、形象的、整体的,对学生的影响深远。
学生学习了这些课文,一方面感受到祖国的语言文字美,从而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也使学生产生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绪体验。
〈二〉重视语文德育渗透贯穿教学过程始终
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贯穿语文教学过程始终,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是渗透理论,即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第二是指向理论,即教学过程的每一步都指向课文结尾或总结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阅读教学、拼音教学、汉字教学和作文教学,都是小学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的主阵地。
因此,在教学中,应灵活巧妙地将德育教育贯穿于其中。
三、小学语文德育渗透的实践
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渗透理论和指向理论,均在小学语文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灵活和运用,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和可操作性。
德育教育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去体现,而且还要在备课和作业中去设计。
作为将已有的语文知识技能在实践中运用,又在运用中获取新知提高能力的语文实践活动,与阅读课口语交际课写话习作课一样,要遵循教育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原则。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既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和文化科学知识的教育,又要将教育寓于有趣的活动之中,力求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活动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陶冶情操,受到良好的教育。
最终检验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效果,不仅要看道德意识的形成和道德感的建立,而且还要看道德意识和道德感支配的道德行为。
换句话说,德育渗透的最终归宿是学生的道德实践活动。
四、小学语文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在揭示课题中渗透德育
课题,是文章的眼睛,也是课文思想内容的聚焦。
因此,抓住题眼,揭示课题的内涵,既有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有利于学生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达到学文悟“道”的目的,还能激发学生学习文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阅读,习作水平。
(二)在剖析词句中渗透德育
每篇文章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观点总是隐含在词句之中。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剖析和品味课文的词句,借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思想内容,可以较好地渗透品德教育。
(三)在了解故事情节中渗透德育
文章的思想,往往是作者情感的流露,而这又往往通过情节表现出来。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从情节的发生、发展和结局的全过程进行剖析,在理解文脉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发展,从而以情激情,掀起学生情感上的波澜,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四)在指导朗读中渗透德育
古语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让学生朗诵一些声情并茂、文质兼美的课文佳作,有利于他们体验祖国文学的音韵美,加深对课文内容、思想感情的品味,并培养美好的心灵和高尚的情操。
语文教学中的美育,不仅是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进行思想教育的有效手段。
它教会学生分辨假丑恶真善美。
在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我体会到,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德育因素,只要老师选好切入点,随时都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寓德育于语文教学之中。
只要细心发掘德育工作和学科教学的最佳结合点,并在备课的同时注意将二者融为一体,都可以让学生得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的潜移默化教育作用,而不会使德育成为空泛的口头说教,从而很好地促进学科知识的学习,为学科知识的吸收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从而使学生也得到了健康全面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