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矛盾纠纷的调查与思考
浅谈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思考

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需要注重解 决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对未来化解工作的展望与建议
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
建立多元化的解决机制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文化 交流
加强对农民的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他们 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引导他们通过法 律途径解决矛盾纠纷。
04
有效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实践 案例
案例一:某村土地纠纷调解案例
总结词
通过建立调解机制,加强沟通协商,实现土地纠纷的化解。
详细描述
某村村民因土地边界问题产生纠纷,经过村委会组织调解,双方达成一致,签订协议,解决了土地纠纷。
案例二:某镇劳动纠纷调解案例
总结词
通过专业机构介入,依法依规调解,实 现劳动纠纷的化解。
农村矛盾纠纷化解中存在的问题
问题复杂多样
农村矛盾纠纷类型繁多,涉及面 广,包括土地纠纷、家庭矛盾、 经济纠纷等,这些问题往往相互
交织,难以梳理。
信息沟通不畅
农村地区信息传播渠道相对单一 ,加上一些村民缺乏法律意识和 自我保护意识,导致信息沟通不 畅,增加了矛盾纠纷化解的难度
。
调解力量不足
现有的农村矛盾纠纷化解力量相 对薄弱,缺乏专业的调解人员和 法律工作者,导致一些纠纷无法
农村矛盾纠纷可能破坏社会稳定和谐,影响农民生产生活,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严重的农村矛盾纠纷可能导致暴力冲突和社会治安问题,对当地政府和基层组织 构成挑战。
农村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
经济利益冲突
文化传统与习俗差异
随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土地流转、资 源开发等过程中出现的利益分配不公问题 ,易引发农村矛盾纠纷。
对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工作的几点思考对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工作的几点思考当前,古山正在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集中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活动。
全镇各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大力弘扬“创新务实”主要精神,真抓实干,锐意进取,全力化解和调处各类矛盾纠纷,为“平安古山”的建设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在开展集中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工作的活动中,把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工作作为重点,加大了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力度,这对于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矛盾纠纷根据前一阶段下基层排查调处矛盾纠纷工作情况来看,农村在经济、政治不断向好的方向发展的同时,还存在着许多不利因素。
这些不利因素主要表现为农村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纠纷在增长,有的矛盾纠纷甚至激化酿成治安、刑事案件,危及到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影响了农村社会的稳定和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这些矛盾纠纷主要是:1、邻里、家庭不和睦导致的矛盾纠纷。
由于部分农民思想意识狭隘,争强好胜心强,常因相邻间的宅基、通行、排水、采光或田间地埂等事引起纠纷;有的还因生活往来间磕磕碰碰的小事酿成纠纷。
家庭中兄弟妯娌间为家务琐事搬弄是非、争吵殴斗、对老年人拒不履行或不恰当履行赡养义务的事件时有发生;多子女家庭中因互相攀比而不履行赡养义务的情况也较为突出。
农村婚姻家庭成员责任感不强、婚姻观念差,加之换亲、转亲、草率结合、婆媳矛盾、互相猜疑等因素,导致离婚纠纷。
2、村民之间伤害赔偿产生的矛盾纠纷。
由于文化水平低、法制观念淡、心理素质差、社会防范机制不健全等诸方面的原因,农村中因故发生殴斗的事件时有发生,双方的亲朋好友多倾巢相助,不计后果。
发生该类事件,容易造成人员伤害,致使疗伤药费高,向被害方索赔多,一旦处理不妥,就激化了矛盾。
3、村务管理不善引发的矛盾纠纷。
一些地方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部分群众要求对村集体土地承包和租赁、集体资产处臵、村干部报酬、村公益事业经费开支等情况,享有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监督权,对不能代表群众意愿,损害农民利益的基层领导提出罢免。
农村矛盾调研报告

农村矛盾调研报告农村矛盾是指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各种矛盾问题,如农村发展不平衡、农民收入差距大、农村环境污染等。
为了解决这些矛盾问题,进行了一次农村矛盾调研。
以下是我对调研结果的分析和总结。
首先,农村发展不平衡是当前农村矛盾的主要表现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相对较为繁荣,而另一些地区的农村经济却相对落后。
这种不平衡不仅对农民的生活造成了影响,也加大了农村地区的社会矛盾。
因此,应当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农业技术和资源,促进农村地区的发展。
另外,农民收入差距过大也是当前农村矛盾的重要方面。
在一些地区,一部分农民的收入明显高于其他农民,而另一些农民的收入则相对较低。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包括土地分配不公、资金支持不到位等。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应当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和培训,提高他们的就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同时加强对农村贫困户的扶持。
此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完善农村土地制度,进一步提高农民的土地收入。
第三,农村环境污染也是当前农村矛盾的重要表现之一。
随着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
在一些地区,农田受到了化肥农药的污染,地下水资源也遭到了破坏。
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加强农业环保宣传教育,推广绿色农业技术,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同时,政府还应该加大对农村环境保护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环境监测和治理体系,保护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
总的来说,当前农村矛盾的解决需要政府、农民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通过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减少农民收入差距,加强农村环保工作,可以有效缓解和解决农村矛盾问题,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关于农村矛盾纠纷的成因分析和对策思考

关于农村矛盾纠纷的成因分析和对策思考农村矛盾纠纷是指农村社会生活中因利益、文化、民族、信仰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的矛盾,如果不及时解决,就会引发不良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升级为群体事件和社会问题。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分析农村矛盾纠纷的成因,深入思考对策,促进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发展。
首先,分析农村矛盾纠纷的成因。
农村矛盾纠纷的成因较为复杂,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的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条件的落后和不平衡,产生了贫富差距、居民素质低下等问题。
其次,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一系列有效的对策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点此,笔者列举以下几点对策供大家参考:一、加强宣传教育。
政府和社会应该加强关于法制知识、社会道德、文化素质等方面的教育,做好基层宣传和群众教育。
加强农村普法工作,利用制度手段推动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发展。
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
加强对低收入农民的保障,提供贫困家庭的教育、医疗和品质住房等服务,全面解决民生问题。
建立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让村民自主组织、自主管理、自主决策,提高村民参与村务决策和管理的积极性。
三、发展社会组织。
政府应该支持发展各种形式的社会组织,如农民合作社、村民组织、教育基金会等,加强社区服务能力,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四、加强监管和执法。
加大对农村群众的曝光、打击力度,严格惩处非法拆迁、非法占地、非法抵押等犯罪行为,公平公正的保护农民权益。
规范户籍登记、土地流转等行政管理,加强政府职能的完善和创新。
以上是笔者对于农村矛盾纠纷的成因分析和对策思考的备选方案。
农村矛盾纠纷不仅涉及到农村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问题,还涉及到城市和农村之间的差距、人口迁移与流动、农民利益和权益等问题。
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积极参与到农村矛盾纠纷解决当中,力争打造和谐稳定的农村社会生活。
对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工作的几点思考

存在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不足与挑战
调解能力不足
01
部分基层干部和调解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导致调解效果
不佳,甚至出现失误。
农民法律意识淡薄
02
一些农民对法律的认识不足,存在“以暴制暴”的现象,导致
矛盾升级。
资金和资源不足
03
化解农村矛盾纠纷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目前
一些地区的投入不足,影响了工作的开展。
案例二:债务纠纷调解
总结词
债务纠纷是农村常见的矛盾之一,往往与借贷、担保、买卖 等经济活动有关。
详细描述
这类纠纷涉及双方利益,处理不当可能引发更大的矛盾。在 调解时,应着重查清事实真相,明确责任义务,通过协商、 调解、仲裁等方式寻求最佳解决方案。同时,加强法律宣传 ,引导农民依法维权。
案例三:家庭纠纷调解
家庭矛盾
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如财产分配、赡养义 务、婚姻关系等。
社会关系纠纷
邻里之间的矛盾,如噪音、建房、通行等。
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
01
02
03
多样性
农村矛盾纠纷类型多样, 涉及土地、家庭、经济、 社会关系等多个方面。
复杂性
农村矛盾纠纷往往交织着 历史遗留问题、现实利益 冲突等多重因素,处理难 度较大。
敏感性
农村矛盾纠纷涉及农民切 身利益,处理不当易引发 群体事件和不良社会影响 。
农村矛盾纠纷的成因
土地制度不完善
农村土地制度存在缺陷,导致土地权 属不清、边界不明等问题。
法律意识淡薄
部分农民法律意识不足,对自身权益 认识不清,容易引发矛盾纠纷。
文化差异
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 也会导致矛盾纠纷。
农村纠纷调查报告

农村纠纷调查报告农村纠纷调查报告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纠纷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纠纷的现状和原因,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报告旨在总结调查结果,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以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
一、调查背景农村纠纷是指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各种矛盾和争议。
这些纠纷涉及土地、资源、劳动力等多个方面,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为了更好地了解农村纠纷的现状,我们在多个农村地区进行了广泛的调查。
二、调查结果1. 土地纠纷土地问题一直是农村纠纷的重要方面。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土地流转、承包权纠纷等问题较为突出。
一方面,农村土地流转不规范,存在违规操作和不公平交易的情况。
另一方面,承包权纠纷主要涉及土地承包合同的解除、违约等问题。
2. 劳动力纠纷农村劳动力纠纷主要涉及农民工工资拖欠、工作条件差等问题。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一些用工单位存在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情况,给农民工的生活带来了困扰。
此外,一些农民工的工作条件也不尽如人意,缺乏合理的工时、安全保障和福利待遇。
3. 资源纠纷农村资源纠纷主要包括水资源、森林资源和矿产资源等方面。
在我们的调查中,发现一些地区存在水资源过度开发、森林资源非法砍伐和矿产资源非法采掘等问题。
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还引发了农村社会的不稳定。
三、纠纷原因分析1. 制度不健全农村纠纷的根本原因是制度不健全。
在土地流转、劳动力保护和资源管理等方面,农村制度存在缺陷和漏洞,导致了各种纠纷的发生。
因此,应加强农村制度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提高制度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2. 信息不对称农村纠纷的另一个原因是信息不对称。
在土地流转和劳动力市场等方面,农民和用工单位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导致了一些不公平的交易和争议的产生。
因此,应加强信息公开和传递,提高农民和用工单位的信息获取能力。
3. 规划不合理农村纠纷的第三个原因是规划不合理。
在土地利用和资源开发等方面,一些地区缺乏科学的规划和管理,导致了资源的浪费和冲突的产生。
浅谈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

浅谈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现状及化解对策随着国家农村战略的不断推进,农村生活方式、生活水平加速调整,矛盾纠纷日益增多。
如何有针对性的预防和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已成为农村派出所开展公安工作、维护辖区稳定,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
正确把握新形势下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及时采取合理有效的方式化解,有利于维护基层社会稳定,是基层警务工作者面临的时代课题。
一、农村地区矛盾纠纷现状(一)家庭纠纷。
由于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比较落后,群众文化素质比较底下,农村地区家庭户成员之间矛盾纠纷突出,主要有婚姻纠纷、赡养纠纷、抚养纠纷、财产纠纷。
如,一大部分单身男性为了结婚,举债购城镇新房、准备高额彩礼,婚后女方不愿共同面临债务,容易产生离婚、赡养父母、抚养小孩等家庭矛盾。
(二)邻里纠纷。
川渝地区农村群众小聚居、群居现象突出,邻里之间由于道路、房屋、土地、林业、饮水、饲养牲畜等发生纠纷。
邻里之间由于宗族长期生活在共同的区域内,以前碍于情面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固定的、清晰的界址,近年来随着各类惠农补贴政策实行,在邻里之间“寸土必争”盛行。
(三)其他纠纷。
在修建通户公路、饮用水工程、污水处理站、垃圾周转站等一项项改善农村地区人居环境工程的时候,群众以占地赔偿、分布不均衡、受益不均衡、影响生活等为由,相互争吵、阻碍施工、破坏设施,成为农村矛盾纠纷的一个新的特点。
二、农村地区矛盾纠纷形成原因(一)干部素质不高。
有个别农村基层干部思想素质不高,在工作中作风不民主、决策不透明,搞“一言堂”,私心严重,在各种惠农政策上优亲厚友,企图借政府来打击报复对方。
如,张镇黄桷冲村村主任何某兵、原村主任何某勇等人利用宗族势力盘踞农村,操纵基层政权,贿选拉票、操纵破坏选举、侵占集体资产,严重破坏党的基层组织在群众心中形象。
(二)认识存在偏差。
农村地区党委政府、执法部门,人少事多,所有的工作都要靠基层工作者去落实。
基层干部围绕“硬指标”“硬杠杆”转,大量的精力投入到领导能够看得见、听得到的“短平快”工作上,选择性忽视了需要花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调解而不能尽快产生价值的矛盾纠纷“软指标”。
关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几点思考

关于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几点思考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的加快,城乡统筹的顺利推进,农民的生活进一步改善,农村面貌焕然一新,新农村洋溢着一派欢喜、和谐。
但是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依然大量存在,若处置不好,将会影响农村的社会和谐稳定,农村工作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也会失去。
有效化解农村矛盾已经至关重要,是巩固农村工作成果的必要保障,也是实现社会长治久安的必须选择。
只有鼓足面对矛盾的勇气,有针对性采取措施,才能切实做好当前农村稳定工作,确保社会稳定。
一、正视矛盾,渠道畅通是前提总体上,影响农村稳定中所存在的各类矛盾大多是人民内部矛盾,从目前反映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因农村土地征用、各种工程建设用地补偿标准不一或不到位、群众应有切身利益得不到维护、部分司法不公、社会治安防控不力、问题处理不及时等引发的,对于这些问题我们一定要正确对待,不能以冷漠的态度等闲视之,要建立和完善充分的民意表达机制,在各项政策和决策出台前,充分进行调查、走访、座谈,广泛征求专家和群众代表的意见,减少和防止随意性,避免工程、项目仓促“上马”,让政策、决策更加科学合理。
积极搭建基层政府、群众自治组织与群众交流沟通的平台,拓宽民意表达途径、民情反映渠道,完善群众来信来访的接待机制,明确职责,热情接待,耐心解释,指明“出路”,坚决杜绝“冷、横、硬、推”,不仅要奉行“谁的孩子谁抱走”,更要强调“谁的责任谁处理”的理念。
二、公正公平,维护权益是基础在农村矛盾中,因干部作风问题、土地征占、工程建设、农村政策落实等引发的农民与村干部、集体、政府之间的矛盾处理难度最大,表现形式也最为激烈。
由于历史、社会、文化等原因,无论是相对社会人,还是诸如企业等单位法人,农民仍处在相对弱势的一方。
这就要求切实转变农村干部作风和基层政府职能,认真践行“农民利益无小事”的思想,大力实行 “两公开”(村务公开、财务公开)、“三民主”(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制度,密切基层党群、干群关系,并将对各类矛盾的调处,当做实现保护和实现群众合法利益的一项活动抓好抓实。
调查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查报告

05
附录和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调查问卷 A1:农民问卷 A2:村干部问卷
附录
A3
专家学者问卷
附录B
调查样本分布情况
B1
各村样本分布
附录
B2
各乡镇样本分布
附录C
调查数据汇总和分析
B3
各县区样本分布
附录
C1
调查数据汇总表
C2
调查数据分析报告
参考文献
• [请在此处插入参考文献] NhomakorabeaTHANKS
感谢观看
撰写调查报告
根据调查结果和分析结论,撰写调查报告 ,对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进行全面 总结和评价。
设计调查方案
根据调查目的和问题,设计调查方案,包 括调查对象、调查内容、调查方式等。
数据处理和分析
对收集到的数据和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 处理,提取有用的信息和结论。
实施调查
按照调查方案,通过问卷发放、实地访谈 等方式进行调查,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
农村社会治安 问题
有10%的村庄存在社会治 安问题,如盗窃、抢劫等 。
其他矛盾纠纷
剩余的20%包括其他各种 类型的矛盾纠纷,如民间 债务、农民工权益保障等 。
结果分析
土地制度改革
加强家庭教育
提高基层干部素质
加强社会治安管理
多元化解决矛盾纠 纷
针对农民土地纠纷问题 ,建议深化土地制度改 革,完善土地承包、流 转和征用等政策,保障 农民合法权益。
调查农村矛盾纠纷排查化解调查报 告
2023-11-11
contents
目录
• 调查背景和目的 • 调查方法和过程 • 调查结果和分析 • 结论和建议 • 附录和参考文献
关于健全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的几点思考

关于健全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的几点思考引言随着中国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社会矛盾和纠纷也不断增加。
为了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建立健全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如何健全农村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进行几点思考。
1. 建立完善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在农村地区,矛盾纠纷常常由一些小问题逐渐积累而成。
因此,我们应该建立健全的矛盾纠纷排查机制,及时了解并发现矛盾纠纷的迹象。
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加强农村村委会、社区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组织建设,提高基层组织的服务能力和纠纷排查的实际效果。
•定期开展社情民意调查:定期开展社情民意调查,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和矛盾纠纷的存在情况,有针对性地制定政策措施。
•搭建投诉举报平台:建立农村矛盾纠纷的投诉举报平台,方便农民举报矛盾纠纷,并及时进行核实和处理。
2. 构建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特点是多样化的,因此我们需要构建多元化的矛盾纠纷调处机制,以满足不同类型和不同层次的农村矛盾纠纷的需求。
具体来说,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农村调解员队伍建设:培养和选拔一批矛盾纠纷调解员,他们要熟悉农村的实际情况,有能力解决农村矛盾纠纷,并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
•引入专业化的调处机构:建立农村矛盾纠纷调处机构,引入专业化的调处人员,既有法律专业人员,也有行业专业人员,以提高调处质量和效率。
•鼓励农民自治组织:鼓励发展农民自治组织,在农村社区层面解决一些小规模的矛盾纠纷,提高农民的自治能力。
3.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农民法律意识为了有效处理农村矛盾纠纷,我们应加强对农民的法律宣传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
具体措施包括:•加强法律知识宣传:通过制作宣传资料、组织法律讲座等方式,向农民普及基本的法律知识,教育他们依法维权、合理化解矛盾纠纷。
•增加法律援助力度:加大力度推进农村法律援助工作,为农民提供法律咨询和诉讼代理等服务,以增强他们的依法维权能力。
关于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调研报告

关于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调研报告(仅供学习)农村社会矛盾纠纷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主要方面之一,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也是确保农村稳定发展、维护农民切身利益的迫切需要。
近日,结合自己在XX镇这一年的包村包片工作经历,认真调研梳理了所包过的2个片9个村的主要矛盾纠纷,以及通过到镇司法所、调解中心调查学习,对辖区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现状、成因进行了分析思考,提出了几点预防、化解农村社会矛盾的对策建议。
一、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主要现状通过对全镇辖区近两年来的常见矛盾纠纷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围绕家庭关系发生的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继承赡养等矛盾纠纷;围绕邻里关系产生的相邻关系、宅基界限等矛盾纠纷;围绕土地流转产生的土地承包、出租、转让、入股等矛盾纠纷;围绕新农村建设产生的拆迁补偿、私搭乱建、环境污染等矛盾纠纷;围绕劳动雇用活动产生的劳务合同、劳动争议等矛盾纠纷;围绕村官换届选举产生的干群关系、村务公开等矛盾纠纷。
不难发现,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和频发性的特点。
对不同类别的矛盾纠纷进行纵横对比分析,发现土地流转、房屋宅基和干群关系等矛盾纠纷表现尤为突出。
据不完全统计,这几类纠纷占到全镇农村全部矛盾纠纷的60%左右,已经成为影响辖区农村乃至社会改革、发展和稳定的最突出矛盾,值得深入探讨。
1、土地流转纠纷,土地利益最关切。
随着《土地承包法》及国家种粮直补、化肥农机补贴等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出台,现在农民视土地为“摇钱树”、“命根子”,人口地不足的农民要求分配土地,户与户间口头转包的要求收回土地,引生大量的土地流转纠纷。
主要表现在:一是个别农户因务工经商,从大包干到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二轮土地延包放弃种植土地,现在因农村土地水涨船高,如遇国家征用还能获得不少补偿款,所以又想取得土地。
二是个别村没按上级政策进行二轮土地延包,从大包干到现在始终没有变动土地,由于人口增减因素,农户之间土地严重不均,缺地户要求均分土地。
当前农村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调研与分析(五篇)

当前农村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调研与分析(五篇)第一篇:当前农村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调研与分析当前农村矛盾纠纷调处工作的调研与分析当前,三穗县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利益格局的逐步调整,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和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农村社会矛盾纠纷也表现出新的特点。
因土地承包、山林权属、村务管理、征地拆迁、婚姻家庭等引发的矛盾纠纷不断发生,各种矛盾特别是群众民主法制意识增强与乡、镇、村(社区)管理方式转变缓慢、农民精神文化需求增加与农村文化生活相对贫乏的矛盾日益突出,给基层社会稳定带来了挑战。
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维护社会稳定的任务十分紧迫和繁重。
为了了解当前农村基层矛盾纠纷的现状和成因,如何做好矛盾纠纷的排查调处工作,维护社会稳定,本人深入长吉、台烈等乡镇进行了调研,与乡镇党政主要领导、政法委书记、派出所长、司法所长、计生站长、社会事务办主任进行座谈,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1、土地问题成为焦点和难点。
其原因:一是国家对耕地使用权实行30年承包期不变的政策,对农业税进行减免、对农业进行反哺等惠农政策的出台,使广大农民对土地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惜地意识日益增强;二是由于我国征地、拆迁、安置标准偏低,在征地拆迁过程中,人民群众的抵触情绪越来越大,稍有不慎极易引发较大的矛盾纠纷。
2、宅院建筑引发的相邻权纠纷越来越多,占纠纷的20-30%。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农村宅院的翻建、改建日益频繁,宅基地纠纷、宅院建筑相邻权纠纷日益突出。
其原因:一是村寨建设缺乏统一规划,即使有规划也没有得到严格执行,使抢占、强占、多占宅基地的现象时有发生;二是由于建房设计施工不规范,随意性比较大,妨碍到他人住房的通风、采光、排水等相邻权,导致这类矛盾纠纷常发、多发。
3、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引发的纠纷成为当前农村矛盾纠纷的重点。
关于农村矛盾纠纷排调情况的问题与建议

关于农村矛盾纠纷排调情况的问题与建议前言农村矛盾纠纷是我国农村社会面临的一大问题。
针对农村矛盾纠纷,政府不断出台相关的政策法规,积极组织力量对纠纷进行排调解决。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一些问题仍然存在,导致有些农村矛盾纠纷难以化解,对当事人和社会造成了不利影响。
本文将针对农村矛盾纠纷排调情况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建议。
希望能够引起相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促进农村矛盾纠纷的有效解决。
问题1. 纠纷信息不足导致排调效果不佳农村矛盾纠纷的解决需要有足够的信息支持,但实际情况中,农村矛盾纠纷的信息往往不够全面、准确。
在排调过程中,有些重要信息被忽视,导致农村矛盾纠纷处理不充分,不够公正。
2. 排调机构力量不足导致处理效率低排调机构的力量不足也是农村矛盾纠纷未得到有效解决的一个问题。
由于农村矛盾纠纷数量庞大,排调机构的人力、财力、物力难以支撑,导致处理效率低下,一些纠纷得不到及时解决,进而延长了农村矛盾纠纷的处理时间。
3. 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机制还不够健全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机制不够健全也是一个影响农村矛盾纠纷排调效果的因素。
一些调解机构的调解能力不足,难以处理部分复杂矛盾纠纷。
同时,一些农村矛盾纠纷的当事人对调解机构也缺乏信任,导致调解的效果不佳。
建议1. 建立全面的农村矛盾纠纷信息系统针对信息不足问题,我们建议建立全面的农村矛盾纠纷信息系统,将相关信息进行搜集、整合、分析和共享。
同时,政府部门、媒体、学者等多方面共同参与,通过多渠道、多角度获取农村矛盾纠纷的信息。
2. 增强排调机构的力量和能力为了提高农村矛盾纠纷的处理效率,我们建议政府增加相关投入,加强排调机构的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让排调机构在处理农村矛盾纠纷时更具有优势。
同时,应支持相关部门、机构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排调人员的专业水平,提高农村矛盾纠纷的处理水平。
3. 完善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机制农村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的完善是治理农村矛盾纠纷的关键所在。
村矛盾纠纷调研报告

村矛盾纠纷调研报告村矛盾纠纷调研报告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矛盾持续增多,很多乡村地区经常发生各种各样的纠纷事件,给农村社会稳定和发展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为了深入了解和研究农村矛盾纠纷的现状、原因和解决方法,我们进行了一次村矛盾纠纷调研。
调研发现,农村矛盾纠纷凸显了以下几个主要问题:首先,农村土地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较为突出。
由于土地资源有限,乡村地区土地被随意占用、私自出租、非法转让等问题时有发生,导致土地流转不畅、土地权属不明,进而引发许多纠纷。
同时,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划转、补偿和退出机制不健全,也成为土地纠纷的重要原因。
其次,农民收入分配不公平是引发矛盾纠纷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调研发现,农村地区广大农民的收入来源单一,大部分依靠农业生产,而农业收入增长缓慢,难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
此外,农村居民的收入差距较大,地域、行业等因素造成了收入分配的不公平,这也是导致矛盾纠纷的重要原因。
再次,农村社会管理机制不健全也是引发纠纷的主要原因之一。
调研发现,乡村地区社区服务中心、农村自治组织等相关机构薄弱,缺乏有效的运作和管理,无法及时有效地解决农村居民的诉求,导致农民权益无法得到保障。
此外,农村地区的法治观念薄弱,群众对法律法规的认识不足,法律意识淡薄,也容易造成纠纷的发生。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加强土地管理,明确土地权属和流转机制,减少土地争议。
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补偿和退出机制,规范土地管理,保护农民土地权益,防止土地流转中的乱象出现。
其次,加大农业与农村经济发展力度,提高农民收入。
通过农业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等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渠道,提高农业效益,推动乡村振兴。
同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高农民的社会保障水平。
再次,加强农村社会治理,完善相关机构的管理和运作。
加大对乡村社区服务中心、农村自治组织等相关机构的资金和人力支持,提高其服务质量和效率,加强乡村社会管理和农民权益保障。
对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工作的几点思考

对化解农村矛盾纠纷工作的几点思考汇报人:日期:CATALOGUE目录•农村矛盾纠纷现状及特点•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原则和方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与提高化解矛盾纠纷能力•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完善矛盾纠纷调解机制•结论与展望农村矛盾纠纷现状及特点011土地纠纷由于农村土地制度、边界不清、权属不明等原因,农民之间经常发生土地纠纷。
家庭矛盾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如财产分配、赡养义务、婚姻问题等。
经济纠纷农民之间的经济往来,如借贷、债务等,往往也会引发矛盾。
社会关系矛盾邻里之间的矛盾,如噪音、建房、排水等问题,以及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矛盾等。
土地制度不完善农村土地制度存在很多漏洞和不足,导致土地纠纷频繁发生。
家庭关系不和谐家庭成员之间缺乏沟通、理解和尊重,导致家庭矛盾难以化解。
经济利益冲突农民之间的经济往来,往往涉及到利益问题,容易引发矛盾。
社会关系紧张邻里之间缺乏信任和理解,以及村民与村干部之间的矛盾,导致社会关系紧张。
复杂性01农村矛盾纠纷往往涉及到多个方面的问题,如土地、家庭、经济、社会等,处理起来较为复杂。
敏感性02农村矛盾纠纷往往涉及到农民的切身利益和情感问题,处理不当容易引发更大的矛盾和冲突。
易发性03由于农村社会的特殊性质,一些小问题往往容易引发大的矛盾和冲突。
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原则和方法02尊重历史、照顾现实处理农村矛盾纠纷时,既要考虑当地的历史和文化传统,也要照顾到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实现和谐稳定为目标。
注重调解、疏导为主对于农村矛盾纠纷,应当以调解和疏导为主,通过平和的方式解决问题,避免激化矛盾。
公正、公平、公开在解决农村矛盾纠纷时,必须遵循公正、公平、公开的原则,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存在。
教育与处罚相结合在化解矛盾的同时,也要对当事人进行必要的教育和处罚,以实现真正的和谐。
完善基层调解组织加强基层调解组织的建设,使其在化解农村矛盾纠纷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强化法律宣传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加强法律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农村矛盾纠纷的调查与思考

农村矛盾纠纷的调查与思考近年来,随着农村地区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矛盾纠纷也逐渐增多。
这些纠纷既有土地问题、农民工问题等传统矛盾,也有新兴问题,如农村环境污染、农村养老问题等。
针对这些矛盾纠纷,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查与思考,以期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案。
首先,要进行全面的调查,了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具体情况和原因。
调查可以从农民自身、农村干部、社会组织等多个角度入手。
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大量实际材料,掌握真实的情况。
调查的内容可以包括农民对土地经营权、农业支持政策、农村环境污染等不同问题的看法和态度。
同时,还要了解农民对于矛盾纠纷处理方式的期望,以及他们认为应该由谁来承担责任等相关信息。
调查结果显示,一方面,土地问题仍然是乡村矛盾纠纷的核心。
农村土地确权和流转问题,往往导致农民之间的矛盾激化。
此外,农民对土地流转金、土地承包费等问题的异议也仍然存在。
另一方面,农村环境污染、农村养老等新兴问题也逐渐突出,对农民的生活质量产生了影响。
同时,农民工工资拖欠、农村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成为矛盾的焦点。
针对农村矛盾纠纷,我们需要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
首先,政府要加大政策宣传和执行力度,确保政策的全面落实。
政府部门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座谈会等活动,向农民解释政策,并与他们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此外,政府还应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加强对土地流转、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监督,确保规定的实施。
其次,应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民收入增加。
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农村发展新兴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此外,还可以推动农村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组织形式的发展,增加农民的集体经济收入。
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农村旅游等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有效减少农村矛盾纠纷的发生。
另外,要加强农村社区建设,提高农民自治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建立健全的组织机构、完善的农民代表制度、与政府沟通的渠道等,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参与发言的机会。
3关于嘉善县农村矛盾纠纷的调研思考

3关于嘉善县农村矛盾纠纷的调研思考第一篇:3关于嘉善县农村矛盾纠纷的调研思考关于嘉善县农村矛盾纠纷的调研思考近年来,伴随着农村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持续推进,嘉善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据统计,2009年我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751元,已达到小康社会水平。
与此同时,由于我们正处在社会转型期,生产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新的利益格局逐渐成型,各类深层次的矛盾纠纷在农村进一步呈现。
正确认识和分析新时期农村矛盾纠纷的形成原因及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发生,对于构建和谐新农村,营造良好的社会发展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此,笔者通过长期深入农村基层调研,作文试对我县农村矛盾纠纷情况做出剖析并提出建议,为政府决策提供参照。
一、当前农村社会矛盾纠纷的类型及成因通过深入农村的蹲点调研以及对我县近几年农村各类矛盾纠纷的统计、梳理、归纳,笔者发现当前农村有以下几类矛盾纠纷在比较突出:(一)农村建房纠纷。
2009年至今年9月(下同),这部分纠纷共发生68起纠纷,占纠纷总数的3.50%。
此类纠纷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原因:一是未经政府部门建房审批,农户乱占田地作为宅基地,违章搭建房屋的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村庄规划执行不严,村民抢占、强占、多占宅基地,1 建新房不拆旧房的现象常常发生。
三是由于农村建房规格不统一,邻里之间往往因为风水、迷信等当地习俗问题发生争执。
(二)土地权属纠纷。
这类纠纷共发生41起,占纠纷总数的2.11%。
此类纠纷的形成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自农业税取消和政府补贴农田开始,广大农户对“田地”的热情空前高涨,往往为一点点地边子和以前荒废的地而发生口角,甚至厮打。
二是因转包方与承包方当初未签订书面土地转包合同或者二次承包开始后田地的再次分配问题,引发农户土地权属争议。
(三)拆迁补偿纠纷。
这类矛盾纠纷共发生14起,占纠纷总数的0.72%。
其主要成因有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基础建设投资加大,因项目建设用地、沪杭高铁拆迁补偿、道路拆迁补偿、特高压占地补偿等,需要拆迁的房屋较多,征用的土地较广,部分农户由于对政策知晓不多而不配合、阻扰拆迁工作的正常开展。
浅谈农村矛盾纠纷

浅谈农村矛盾纠纷第一篇:浅谈农村矛盾纠纷浅析矛盾纠纷化解一、当前农村存在的主要矛盾纠纷及成因。
1、资源权属类。
主要是农村土地、林业、矿业等各类资源性权属纷争,以及进行各类建设引发的农村土地征用、房屋拆迁补偿方面的矛盾纠纷等。
2、婚姻、家庭、邻里关系类。
这类纠纷多数是由日常生活中的琐碎小事引发的,经过各级基层调解组织的调解,大多数化解在基层,但如果化解不及时,极易造成家庭、宗族矛盾,甚至引发群体性乃至暴力事件。
3、干群关系类。
主要是个别地方村务管理不善,村务不公开透明,严重侵害群众的知情权、管理权、决策权;少数村干部甚至以权谋私,侵占公共财产;还有个别村、基层单位和部门的工作人员为民服务意识淡化,对待群众诉求缺乏耐心,使一些可以不发生的矛盾发生了,让一些发生的矛盾激化了,造成干群关系紧张等等。
4、债权债务类。
主要是个别地方由于村级经济基础薄弱,债务消化不了,长期被拖欠,引发干部与群众之间、现任干部与原任之间、村干部与包工头之间的矛盾纷争。
还有就是在发展家庭经济中,借款融资以及从事买卖、承包、租赁、承揽、建筑、运输等民事活动中形成债权债务纠纷等。
5、信访类。
主要是个别信访老户对信访处理或答复不满意、不及时而持续信访,甚至越级上访,以及少数人想通过上访获取个人利益而无理闹访、缠访等。
6、因安全生产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
主要为交通事故纠纷、医患纠纷等。
7,因环境污染、征地拆迁、安置补偿等问题引发的矛盾纠纷。
发生区域主要为城乡结合部。
二、一些矛盾纠纷难调的原因1、村民的法律意识淡薄。
多年来,经过多次的普法知识教育,一些村民的法律意识、法制观念仍然淡薄,遵守法律、法规、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能力和观念不强。
2、公平、诚信道德观念缺失,社会风气滑坡的影响。
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村民的公民意识并没有提高,良好的道德观念和社会风气并没有形成,在人与人的交往中发生纠纷时,体现为一种争强夺利、占别人便宜的意识,而缺少了一种公平诚信的道德观念。
关于农村矛盾纠纷的成因分析和对策思考

关于农村矛盾纠纷的成因分析和对策思考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矛盾纠纷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正确认识和分析新形式下矛盾纠纷的特点及成因,采取有效的措施,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矛盾纠纷的发生,对于维护社会稳定,推进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矛盾纠纷的主要特点和成因笔者深入基层6个乡89个村民组进行调研,发现现阶段农村发生的矛盾纠纷具有以下新特点:一是纠纷的群体性;二是思想的复杂性;三是问题的集中性;四是人员的组织性;五是事件的突发性;六是情节的危害性。
这些矛盾纠纷的主要成因:一是因土地、山林、水利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等权属不清而引发;二是因家庭暴力、婚姻家庭纠纷和相邻权纠纷而引发;三是因干部和群众关系紧张而引发;四是行政执法、执法人员方法简单,态度粗暴,处理问题表面化,群众有意见而引发;五是当事人寻求解决问题的渠道不畅通,问题不能及时解决而引发。
二、预防和处置农村矛盾纠纷的对策1、建立健全排查预防机制。
矛盾纠纷的发生存在一定时间的诱发性阶段,因此做好矛盾纠纷的预防和处置工作十分必要。
为有效地预防和发现矛盾,就要及时主动,不失时机进行矛盾纠纷的排查;工作人员要制作排查表,深入农村的每一户农户对有潜在激化可能的矛盾纠纷逐一登记;然后,进行矛盾纠纷分类,具体落实调解人员,千方百计地把可能激化的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
2、建立快捷有效的调解机制。
坚持便民、利民、方便、快捷作为调解的原则,积极构建乡、村两级调解室。
把调解室作为乡、村调解委员会的载体,细化量化工作目标,制定管理制度,层层落实责任。
配备调解室人员时,坚持严把准入关口,充分利用村委会换界选举的有利时机,推举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的人员选入调解组织。
坚持业务培训合格证制度,调解人员上岗前,要经过严格的业务培训,不合格的人员一律不得上岗,以此实行人民调解的专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切实提高人民调解组织化解矛盾纠纷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农村矛盾纠纷的调查与思考[摘要]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决定》中强调要建立健全社会矛盾预警机制、利益表达机制、协商沟通机制、救济救助机制,畅通群众利益协调、权益保障法律渠道。
作为一名法院的助理审判员,从《决定》中我体会到党中央对司法领域改革的高标准、严要求。
和谐社会的构建需要良好的法治环境,而良好的法治环境需要司法工作来保障。
近年来,XXX县人民法院受理的民事案件数量不断上升,2013年已达到2700余件。
在所受理案件中,涉及农村的数量占有很大的比重。
农村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基层调解组织能否将这部分矛盾纠纷有效化解?带着这些问题,笔者开展了调研,目的在于探究农村产生矛盾纠纷的根源,了解基层调解组织的运作模式,希望能给法院的审判工作带来一些启示。
[关键字] 农村矛盾纠纷探究1 农村矛盾纠纷概况1.1 农村矛盾纠纷的类型据统计,去年,全县各基层司法所指导和参与各级调解组织排查调解矛盾纠纷3183件,调解成功3139件,调解成功率达98.6%。
其中:婚姻、家庭、赡养纠纷发生674件,邻里纠纷1192件,房屋宅基地纠纷102件,医疗纠纷10件,道路交通事故纠纷37件,其它各类纠纷302件。
这其中农村的矛盾纠纷主要体现为家庭纠纷、林地承包纠纷、征地拆迁纠纷、婚姻纠纷、邻里纠纷等类型。
1.2 各类纠纷案例案例一:征地拆迁纠纷在某白酒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占用某村部分村民的土地和房屋,该村村民与政府在赔偿问题上达成一致后同意拆迁,在政府征用这部分村民的土地和房屋后,却在搬迁房的修建上没有实现当初的承诺,这部分村民在租住他人房屋两年多后仍然没有看到政府开工为自己修建搬迁房,因长期租房而产生了很多具体的问题,他们不断向政府讨要说法,何时才能搬进属于自己的新房,从而导致这部分村民和政府之间产生矛盾。
评说:该案例体现了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在政府征地拆迁过程中,政府要把村民安抚好,特别要在经济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对这部分村民的补偿问题的解决,如搬迁房的修建,要兑现与村民协商时的承诺。
案例二:家庭纠纷某村有已分家的兄弟二人,老人随小儿子生活。
大哥在把分给自己的房屋重新修建时,因楼梯的修建需要占用兄弟的房屋,遂与兄弟协商,希望兄弟能给予方便,但兄弟二人在补偿款问题上没能达成一致意见,于是二人产生矛盾。
老人也因平日里大儿对其未尽孝心而坚决不同意其在小儿子的一边修建楼梯,矛盾越演越烈。
在小组、村委会、镇调解委员会和司法所调解无效后起诉到人民法院。
评说:此类家庭纠纷在农村还比较普遍,主要体现为家庭成员在对家庭财产的占用、分配上无法达成一致意见而产生矛盾纠纷,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及亲情而反目成仇。
案例三:林地承包纠纷某村有一荒坡,因无人耕种,经村民同意将其以每年600元的承包费承包给一承包者,该承包费为村民集体享用,并签订了承包合同。
后该承包者在荒坡上种植了苦竹等经济作物,每年有好几千元的收益,并且一年比一年好。
该村的村民见状后,均要求将该承包出去的林地收回,从而产生了林地承包纠纷。
评说:该案例说明了农村群众法律知识的缺乏,承包合同一经签订便具有法律效力,在合同履行期限届满前除非发生解除合同的事由,是不能单方解除合同的,否则应承担违约责任。
案例四:婚姻纠纷某村有一已婚女子在外出打工期间与另一村一男子同居,打工期间因故双双死亡,在处理其后事过程中,其夫家自始至终不愿出面,无奈之下,其打工所在地只好将女子尸体代为处理。
之后,女子丈夫一方找到与其同居的男方家属,要求其赔偿损失,而男方家属以该女子是自愿的,且他二人没有办结婚证为由拒绝,双方为此产生矛盾纠纷。
评说:该案例反映了农村外出打工的村民,在自己未解除婚姻关系时便与他人同居,该同居关系不受法律保护。
案例五:交通事故纠纷某村有一残疾的村民,为挣生活费而骑电动三轮车为他人拉货,某一日,他在拉货过程中被一货车撞伤。
货车司机为其支付了医药费,面对其昂贵的后续医疗费,货车的保险公司以其原来有残疾为由只认可很少的一部分,无奈之下,村委会和司法所出面协调,努力为该村民多争取点费用。
评说:交通事故中此类弱势群体应该受到各级的关注,各级应运用好救济渠道维护他们的权益,不至于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窘迫,难以延续。
1.3 农村矛盾纠纷的特点随着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农村的矛盾纠纷不断增加,呈现出复杂性、多样性、专业性和面广量大的特点。
2 农村矛盾纠纷产生的原因2.1 部分农村群众思想观念较落后中国是几千年的人治国家,虽然解放了几十年,但强大的历史惯性使得人治观念根深蒂固。
在解决涉及自己的矛盾纠纷时,不是按照正当程序寻求解决途径,而是凭自己的主观臆断去解决。
走访中了解到有的群众在处理邻里纠纷时,往往有寸土必争的思想,认为自己如果吃亏就会在人前抬不起头来,所以往往为了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与邻居针锋相对,谁也不肯退让一步,这就使得矛盾升级,甚至发生肢体冲突而造成两败俱伤的恶果。
有的群众在处理家庭纠纷时,父母与儿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为了自己的一小点利益反目成仇,完全不顾及亲情的存在,从口角之争到肢体的冲突,使得矛盾纠纷已完全冲淡了血浓于水的亲情。
2.2 当前基层调解组织力量薄弱农村人民群众内部的矛盾纠纷解决的途径主要还是依靠基层调解组织的调解。
从与XXX县司法局庆符镇司法所高榜莲所长交谈中了解到,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农村产生的矛盾纠纷日益增多,矛盾纠纷越来越复杂,应对这些矛盾纠纷,他们的调解模式是先由村小组长进行调解,如调解没有效果再由村委会出面调解,其中驻村干部要参与,如果村里调解提出的调解意见双方不采纳,再由镇上调解委员会与镇司法所联合调解,这就是调解矛盾纠纷先由组再到村最后到镇的模式。
就2013年来说,庆符镇全年通过这种模式调解下来的案例有130件左右,形成的调解卷宗达60余卷,而今年的数量应该会超过这个数字。
面对日益繁重的调解任务,分配用于调解的人、财、物却十分有限,如高所长介绍,调解好一个个案只有几十元的经费,但往往需要耗费几天或者更长的时间来完成,有时需要调解到深夜一两点钟。
镇司法所的人手又紧缺,还要应对社区矫正等其他重要的工作任务,而且每项工作任务都不可小视,出不得半点问题。
如社区矫正这项工作,现在社区矫正人员不断增加,而对社区矫正人员的管理要求却越来越高,加上司法所工作人员又没有执法权,管理起来难度很大。
如果管理中出现问题,轻则工作不保,重则要承担刑事责任。
村一级调解组织主要是村委会主任和书记两个人,而村委会主任和书记多由当地公认有一定威望的年长者担任,他们在知识文化上比较欠缺,在调解村民的矛盾纠纷时往往采用传统的办法进行,当然凭着自己的威望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产生效果,但在面对较复杂的矛盾纠纷时,因为他们没有具备相应的调解知识就达不到调解的预期效果,在履行其调解职责时显得力不从心。
2.3 对农村的法制宣传不到位通过走访可以看出一部分村民受封建专制思想的影响仍然很深,封建专制思想的文化对一些村民在法律的认识、态度上造成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表现为,人治的思想排挤了法律在其心目中的位置。
一些村民认为权的位置比法高,法从属于权,服从于权,是权力的配角,从而形成了信权不信法、信访不信法的思想。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于相关部门的宣传法制的力度不够,法制宣传工作有时流于形式,没有深入农村进行宣传,使农村群众对法律知识了解得很少,那么造成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矛盾纠纷不会依法处理,往往使得矛盾纠纷扩大升级。
3 化解农村矛盾纠纷的对策及建议3.1 加强对农村的法制宣传力度法制宣传要深入农村,走村串户,特别要注重到边远村组实地调查,掌握民情、民愿、民意,把握“三个重点”:一是重点对历年来的老信访村、大姓居住的宗姓村以及有各类企业、流动人口较多的村组开展宣传;二是重点人群。
着重对近几年的刑满释放人员、外出务工返回人员和农村闲散人员进行宣传;三是重点年龄层次。
对农村青壮年尤其是辍学在家的未成年人开展宣传。
要针对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要求,抓好分类、分层教育。
分类教育就是要抓好农村调解人员和农民群众的法制教育,从源头上预防和堵住普法教育在实施者层面上的漏洞,从根本上打牢农村法制建设主体队伍的依法行政意识。
分层教育就是要抓住村组干部、农民群众和青少年三个层次的教育重点。
一是村组干部的法制教育要在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要将“两委”班子、村民小组长等基层干部培养成“法制教育辅导员”、“普法宣传员”,增强农村干部依法治村意识;二是农民群众的法制教育重点是法律知识的普及,使农民群众既能及时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还能调动其依法参与村务管理的积极性;三是青少年的法制教育,通过宣讲有关法律的基本常识,使他们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好品德。
对辍学的未成年人,以家庭为主,通过《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增强他们的守法意识,提高自我约束、自我保护能力,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行为。
3.2 增加基层调解组织的人、财、物配置面对日益增长的农村矛盾纠纷,需要政府在配置基层调解组织时在人、财、物上予以增加。
当前,各级基层调解组织的人员是比较紧张的,而调解人员还要完成其他繁琐的工作任务。
其次用于调解的经费保障十分有限,而工作范围内有的村落地势偏远、交通不便,往返一次就需要大半天,下雨天根本无法乘车前往。
面对这些困难,基层调解组织需要配强配齐人员,要有足够的人员从事调解工作,去化解矛盾纠纷,去调查分析矛盾纠纷,有时间去处理矛盾纠纷。
只有满足了人员、时间,才能真正了解矛盾纠纷的根源,制定调解方案。
建议社区矫正工作能从司法所的工作职责中分离出来,由具有执法权的司法警察担任。
其次,村上的调解员要从“杂货铺”中脱离出来,从事独立的调解工作。
从事调解工作的人员,要相对稳定,不能经常随意的更换。
稳定的人员,才熟知当地的民风民俗,对自己辖区内人民群众的特性、个性比较了解,有利于矛盾纠纷的正确解决。
最后要增加对调解组织的经费投入。
政府要舍得投入调解组织费用,解决好调解员的办公费、交通费、出差费、培训费、书刊费、通讯费等等,不能“只要马儿跑,又要马儿不吃草”。
3.3 推广行之有效的调解方法很多矛盾纠纷之所以扩大化,原因在于调解时方法不当。
如调解家庭纠纷、相邻纠纷时,如果一开始便当着双方的面调解,那么调解可能会陷入双方无休止的争吵当中,不仅不利于调解的开展,反而会使双方的矛盾加剧。
这种因生活中的琐事而产生的纠纷,可采用“背靠背调解法”,指在对产生纠纷的原因深入了解后,先找一方进行调解,再对另一方进行调解,利用亲情、邻里之情为突破口,争取让双方能各让一步,从而有效化解双方的矛盾纠纷。
此外,还有“冷却降温法”、“情理交融法”、“扶正却邪法”、“逆向求助法”、“案例引导法”、“亲友疏导法”等等,这些方法的运用是针对不同类型的矛盾纠纷而采用的,在运用这些方法前需要调解者首先弄清事实真相,弄清事实真相是进行调解工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