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阅读附答案
《洛神赋图》——魏晋风骨与人的自我觉醒
![《洛神赋图》——魏晋风骨与人的自我觉醒](https://img.taocdn.com/s3/m/4ac5d392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61.png)
一、魏晋南北朝社会生活与绘画艺术发展概况政权分裂、社会动乱、阶级和民族矛盾尖锐、朝代更迭,是魏晋南北朝这个动荡时代普遍的现象。
频繁的战乱使得那个时代的人们得以对世界、对人自身形成了更为深刻和独到的见解,新的文化环境也因之造就。
清谈之风兴起,直接促进了玄学的发展与完善。
哲学的思辨波及文学艺术的创作和品评,致使产生了大量留诸后世的经典名篇。
正是长期的社会动荡,让人们的思想勇敢地挣脱了秦汉封建礼制的限制和制约,更加深入地研究和探讨理论本身,更加重视个人的思辨和对“道”的追寻。
也正是在那样生命无常的时代,生活在其中的人们越发珍视生命的价值、珍视个性的自由表达和理性思维的深入探索,从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思想风貌。
那些代表着那个时代思想风貌的思想家、文学家、艺术家,他们的才情性貌不禁让人崇拜。
他们创作的文学艺术作品,留下的哲理玄思、清谈品藻之说以及传诸后世的种种典故,自然有一种独特的“风神”所在,后人美其名曰:魏晋风度。
时代风尚的转变,艺术的题材、手法、表现形式无疑会为了服务于新的审美理念而练就出相应的风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绘画作为直接诉诸感官的艺术,在魏晋南北朝深刻的社会思潮影响下,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气象。
在履行“成教化,助人伦”的社会作用外,绘画开始上升到更高的审美层次,成为使文化阶层得到美感享受而独立出来的艺术门类。
而人物画在这其中的转变尤为明显。
魏晋时期,评判人物的才情性貌成为了新的社会审美准则,追求对画中人物恬淡的心理刻画和秀骨清像的类型描写,这是那个时代人物绘画的特征之一。
画家顾恺之在描绘人物时,就注重表现人物的风貌气质以及传神写照,强调“气韵”“风骨”,而毛笔作为绘画工具,也逐渐为画家所重视,开始讲求用笔。
与此同时,一种对于艺术创作哲学思辨式的思考,又让人物绘画与玄理的探求和逻辑的思辨结合起来,创作主张“迁想妙得”“悟对通神”,逐渐改变和升华了艺术的审美风貌,而与当时画工之作明显地区分开来。
唐代张彦远就曾借用《庄子》的“清羸示病之容,隐几忘言之状”来概括顾恺之在瓦官寺绘制的维摩诘肖像壁画,人物画在当时思想和实践领域的改变可见一斑。
语文答案及详解
![语文答案及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562014d6a58da0116c17491e.png)
2014年济南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答案及详解一、1.A(B.载zaì;C.角jué;D.臭xiù)2. C (A.哄哄→烘烘;B.理→礼;D.盅→蛊)3. D(秀色可餐:指女子姿容非常美丽,也指景物非常优美。
嘱托:托人办事,托付。
应该用“重托”,重大的委托;历来:表示从过去到现在都是如此。
应该用“从来”:表示从过去以来,多用于后面带否定的内容;上行下效:上面或上辈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学着怎样做,多指不好的事。
感情色彩用错)4. B(A 项括号应在句号之内;C 项中“竞争程度高”后面的顿号应改为逗号;D 项引号中的句号去掉);5. A(B.搭配不当。
“推动”与“成果”搭配不当,应去掉“成果”两字。
C. 句式杂糅,可改为“有相当部分高血压病就是生活压力大、工作紧张诱发的”。
D.成分残缺。
“产生”后面缺少“新词”等之类的宾语。
)高考备考贴士:字音、字形、成语、词语部分,首先应把近五年各省市高考真题中考过的字词巩固熟练。
其次,建议学生建立字词积累本,反复记忆未掌握的字词,并扩充记忆范围。
标点部分应着重掌握引号、书名号、问号、破折号等的用法。
病句常见错误类型有:缺宾语、谓宾搭配不当、缺主语、偷换主语、句式杂糅、语序等,尤其要关注句中的“和”“由于”“通过”“是否”等字眼。
二、6.D(D选项中“融入了中国文人的灵魂深处”的是魏晋士人的气魄和感染力,而非魏晋风度);7.C(C选项是魏晋风度的具体表现,而非形成原因);8.C(A选项中“思想解放和自由论辩风气”不是由“人的觉醒”促进的,而是“人的觉醒”的表现;B选项属于强加因果,从第2段可知,魏晋文人名士内心大都崇尚老庄之学。
D选项原文为“追求精神解放”,而非“获得了精神的真正解放”);高考备考贴士:解答高考现代文阅读客观题的基本思路是“采集对位信息——比照题干要求——判断选顾正误”。
重点注意几大雷,即整体与部分、已然与未然、或然与必然、先期与后期、主要与次要、原因与结果、言此与言彼、肯定与否定、客观与夸大、有据与凭空等。
《世说新语·任诞(节选)》解析
![《世说新语·任诞(节选)》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b0ab0cdd36a32d73758139.png)
阮籍嫂尝还家,籍见与别,或讥之。 籍曰:“礼岂为我辈设也?” 阮籍当葬母,蒸一肥豚,饮酒二斗, 然后临诀,直言“穷矣!”都得一号, 因吐血,废顿良久。
阮公邻家妇,有美色, 当垆酤酒。阮与王安丰 常从妇饮酒,阮醉,便 眠其妇侧。夫始殊疑之, 伺察,终无他意。
相关评论
“《世说新语》虽是古代的一部小说,但一 直为研究汉末魏晋间的历史、语言和文学 的人所重视。”“所涉及到的重要人物不 下五六百人,上自帝王卿相,下至士庶僧 途,都有所记载,从中我们可以观察到当 时人物的风貌、思想、言行和社会的风俗、 习尚,这确实士很好的历史资料。” ——周祖谟
晋书潘安李熠霖?一千八百年前一个翩翩少年他有非凡人气一生爱美成癖不折不扣的才子他出世又入世眉目如画的美男子春风得意时代的万人迷趋炎附势却身不由己多少遗憾都留在洛阳多少个选秀今天在录像?有没有再世潘安是否传说中的尚书郎是不是白了头的沧桑招一阵风雨演一场生命的悲剧谁是英俊无比同时人格美丽谁追赶八千里路名和利谁愿回归故里下载歌词是否一首悼亡诗?世说新语一书计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三十六篇除德行言语文学政事属孔门四科其中有部分传承儒家礼教的内容外其余篇类大都洋溢着自由浪漫的人生格调显示了独立自觉的文学内涵
《世说新语 容止》
嵇康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见 者叹曰:‘萧萧肃肃,爽朗清举。’ 或云:‘肃肃如松下风,高而徐 引。’” “时人目王佑军,飘如游云,矫若惊 龙。”
“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时挟弹出洛阳道,妇 人遇者,莫不连手共萦之。” 《世说新语 容止》 “安仁至美,每行,老妪以果掷之满车。” 刘孝标注引《语林》 张载 “甚丑,每行,小儿以瓦石掷之”。 “左太冲(即左思,字太冲)绝丑,亦复效岳游遨。 于是群妪齐共乱唾之,委顿而返。” (《晋书 》)
扬州中学2020级高三9月周练历史试题及答案
![扬州中学2020级高三9月周练历史试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02c4c0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66.png)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2-2023学年度第一学期9月周练高三历史(选修) 2022.9注意事项:1、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等写在答题卡上并使用2B铅笔在机读卡上填涂。
2、将选择题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上,非选择题一律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机读卡和答题卡交监考人员。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合计48分。
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考古发现,裴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磁山遗址(位于河北省邯郸市)和大地湾遗址(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出土了大量的石质工具,即石磨盘和石磨棒,石磨盘不但制作精良,而且形制也规整多样,同时发现的还有一定数量的谷物粟、稷及油菜籽等。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当时黄河中上游地区A.经济文明一体化发展B.已出现粮食加工技术C.农作物种植种类繁多D.家庭手工业较为发达2.据载:西周时期“宦学事师,非礼不亲。
班朝治军,莅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
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诚不庄。
是以君子恭敬撙节退让以明礼。
”由此可见,当时“礼”A.是早期儒家学说的重要内容B.起到维护君主集权的作用C.成为了国家施政的指导准则D.促成了政权与族权的结合3.西汉初期,女子颇有先秦遗风,并无妇人之贞节等方面的要求。
西汉中期以后,不仅男尊女卑之风愈演愈烈,而且对女子“从一而终”“守节”等伦理要求也呈增强之势。
西汉女性伦理的变化A.说明国家统一利于家庭稳定B.表明女性道德自律意识增强C.反映了女性婚姻观念的增强D.是社会主流思想影响的结果4.汉代《盐铁论·水旱》中提到,"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
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农夫乐事劝功”"今县官作铁器,多苦恶,用费不省﹐……盐铁贾(价格)贵,百姓不便,贫民或木耕手耨,土覆(农具)淡食”。
这说明汉代A.铁农具便利但使用范围有限B.传统工商食官制度得到恢复C.普通民众生活水平极端低下D.手工业发展滞后于农业生产5.南宋时期,北方的面食在南方推广开来。
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
![袁济喜《魏晋风度与现代人生》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db8d232b4daa58da0114abd.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风度,一般理解为当时的名士风度,实际上指的是在中国魏晋时代产生的一种人格精神与生活方式的统一体。
包括哲学思辨、人格境界、文学创作、审美追求等方面。
谈到魏晋风度,不能不与当时兴起的士族阶层相联系。
士族,或者叫做世族是东汉末年兴起的世家大族,他们垄断做官的权力,有着自己的政治特权与庄园经济,可以与皇权平分秋色,比如东晋时就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在中国历史上,唯一可以与皇权分庭抗礼的,就是魏晋南北朝年代的士族阶层。
魏晋风度的名士大部分是世家大族的人物,比如王谢家族,他们既是政治与经济上的大族,也是文化的大族,谢氏是诗歌家族,王氏是书法大族。
所以魏晋风度既是名士的精神贵族的产物,也是凭借经济与政治上的特权而形成的。
东汉末年,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战乱之中,南北分裂,生灵涂炭,老庄人生无常,企求解脱的学说走进人们的心灵之中。
王瑶先生在《中古文学史论集》中曾指出,感叹人生无常是汉魏以来文学的主旋律。
这种时代情绪又因了当时文化的主体士族的崛起形成为特定的思想体系。
当时,对人生苦难的解脱,对逍遥境界的寻求,成了魏晋以来人生哲学的重大课题。
名士冲决礼法,率真自得,狂诞任放的轶事。
他们的行动有着明确的追求,这就是抛弃了传统儒家哲学中过于拘执的一些道德说教,而以自己的生命意志来支配行为,通过偶发性的情节来组织行为,形成创作。
兰亭集会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酒是魏晋风度的典型写照。
曹操诗中就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的感叹。
最典型的便是“竹林七贤”的好酒狂饮。
“阮籍胸中垒块,故须酒浇之。
”刘伶作《酒德颂》,酒无疑成为他生命中的欢乐颂。
东晋大诗人陶渊明的诗中总是有酒,他专门写有《饮酒》,“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
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为迹焉。
”(萧统《陶渊明集序》)。
魏晋名士追求精神的境界,而酒有助于这种境界的创造与形成。
酒有助于形神相亲的合一,而艺术境界往往通过酒的刺激来创成。
魏晋人喜欢清谈。
当代美学家宗白华先生《美学散步》中有一篇《论〈世说新语〉与晋人的美》,篇末附有《清谈与析理》一文,其中对于清谈这样评价道:“被后世诟病的魏晋人的清谈,本是产生于探求玄理的动机,王导称之为‘共谈析理’。
《魏晋时期“人的觉醒”》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
![《魏晋时期“人的觉醒”》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12f78a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7ff4273.png)
《魏晋时期“人的觉醒”》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魏晋时期“人的觉醒”》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无论在学习或是工作中,大家都跟论文打过交道吧,论文是学术界进行成果交流的工具。
你知道论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魏晋时期“人的觉醒”》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魏晋时期“人的觉醒”》高三议论文阅读题及答案魏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大变化时期。
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
被“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压抑了数百年的先秦的名、法、道诸家,重新为人们所探究。
在没有过多的统治束缚、没有皇家钦定的标准下,当时文化思想领域比较自由而开放,议论争辩的风气相当盛行。
正是在这种基础上,与颂功德、讲实用的两汉经学、文艺相区别,一种真正思辨的、理性的“纯”哲学产生了;一种真正抒情的、感性的“纯”文艺产生了。
那么,从东汉末年到魏晋,这种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新思潮即所谓新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反映在文艺-美学上的同一思潮的基本特征,是什么呢?简单说来,这就是人的觉醒。
它恰好成为从两汉时代逐渐脱身出来的一种历史前进的音响。
在人的活动和观念完全屈从于神学目的论和谶纬宿命论支配控制下的两汉时代,是不可能有这种觉醒的。
但这种觉醒,却是通由种种迂回曲折错综复杂的途径而出发、前进和实现。
文艺和审美心理比起其他领域,反映得更为敏感、直接和清晰一些。
《古诗十九首》一个基本音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S若飘尘”;“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这些“古诗”中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这种对生死存亡的重视、哀伤,对人生短促的感慨、喟叹,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中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曹氏父子有“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曹操);“人亦有言,忧令人老,嗟我白发,生亦何早”(曹丕)。
王羲之有“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他们唱出的都是这同一哀伤,同一感叹,同一种思绪,同一种音调。
新高考历史训练7-材料题
![新高考历史训练7-材料题](https://img.taocdn.com/s3/m/2828a62c02d276a200292ecc.png)
历史训练7-材料题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宣传画是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带有很强的政治、文化色彩。
提取上述图片中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2.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 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外侵内战,中国农村经济萧条、民生凋敝的状况日益严重。
一批有识之士纷纷为救活中国农村而加紧奔波,代表人物包括梁漱溟、晏阳初、黄炎培等。
史称“乡村建设运动”。
梁漱溟的邹平乡村建设实验最初从兴办乡农学校(不久改称民众学校)、成立农业合作社、改良农业这三个方面展开,体现的正是上述培育现代合格村民的思路。
他创立的乡村建设研究院采取了兴办乡农学校的方式来实施村民教育。
1932年1月,训练部派师生300余人分赴各区乡,兴办乡农学校。
这年冬天,全县共办起乡农学校91处,参加学习的村民3996人。
乡农学校起初设在条件校好的大村,每区5—8处,后来发展列几个小村合办。
乡农学校接受研究院指导,学校辅导员全部由训练部学生担任。
村民学习以3个月为期,课程为三民主义、精种陶炼、识字、史地、乡村自卫、农业科技等。
除正规乡农学校外,一些村立小学还附设了乡农夜校,教育对象为全村男女老幼,学习内容为识宇、时字、农业知识等。
截至1933年冬,全县共开办了156处夜校,参加夜校的农民共5241人。
另外,一些村还设立了女子部或女校,向农村妇女传授家事、卫生及育儿知识。
——宋乐颜《邹平的成年教育》第15期,1937年4月16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梁漱溟乡村建设活动的历史作用。
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人的觉醒的时期。
孔子说“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一些贵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
不仅贵族、游士弃宗族而不顾,就是普通民众也开始试图离开宗族和家长,他们积聚私财,分家另过,逐渐形成不同于大家族的小家庭。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a8ef79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ef.png)
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汉末魏初这个时代是很重要的时代,在文学方面起一个重大的变化,因当时正在黄巾和董卓大乱之后,而且又是党锢的纠纷之后,这时曹操出来了。
小编精心为你整理了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阅读答案,希望对你有所借鉴作用哟。
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鲁迅先生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演讲中指出“用近代的文学眼光来看,曹丕的一个时代可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其本意为嘲讽新月派与创造社“为艺术而艺术”的文学主张,孰料这一讽喻时事、有感而发的观点竟在传播中异化。
有人提出魏晋有所谓“人的觉醒”,并把魏晋时期“人的觉醒”与“文的自觉”结合起来,“魏晋文学自觉说”在学界影响愈加广泛。
实则不同于18世纪末以来西方流行的“纯文学”观念,中国古代文学自产生就自觉担负起传承道义的社会教化重任,“魏晋文学自觉说”乃至“文学的自觉”并不适宜用来描述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正如程水金教授所说,“文学的自觉”成立的前提是有一个亘古不变且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文学”概念,实际上这一概念并不存在。
虽然中国古代“文学”的内涵有一个不断演变的过程,新的文体也不断涌现,但正如曹丕《典论·论文》所说:“文本同而末异。
”言志载道的传统是“本”,具体文体和文辞的变化是“末”,根本点并没有发生过动摇。
近代以前,中国文人的主要学习及研究对象是经史、诸子、辞赋等著作,但20世纪以来,中国受西方文学观念尤其是19世纪初法国女作家斯达尔夫人《论文学》的影响,认为文学的特质为抒情性、形象性与典型性。
照此标准,中国古代文学经典如六经、诸子就不是文学,至多含有文学因素。
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更侧重符合西洋近代文学分类的诗歌、小说、戏曲等文学种类的研究,这种现象限制了学者研究的范围,破坏了中国文学历时三千年的完整性和包容道统价值的深刻性。
这种典型的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学观是对中国古代文学及其价值的否定。
《魏晋风度》阅读练习及答案
![《魏晋风度》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d0d5b7002d276a201292e2a.png)
阅读下边的文字, 达成小题。
魏晋期间是地道的乱世,所以文人的广泛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进魏晋名士开始研究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辩真理。
在这类背景下,“文的觉悟”与“人的觉悟”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民风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采”正是在这类气氛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采”所代表的这类文化,由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热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发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集体成为魏晋风采的典型代表。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多数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
但是,因为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助的明主,只能用放浪形骸、不拘细节的行为来掩盖心里的难过,用不合时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详细表现为不一样常人的放旷、真率与智慧。
这类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切处境与心境的表露。
正是因为残忍的政治伤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满了无尽的忧愁惧怕和深重的悲伤。
这组成了魏晋风采深刻深重的一面。
玄学是这个期间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
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解说儒家经典。
在空谈中商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研究更实质的人买卖义,将关注点从力所不及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议论。
《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
玄学给两汉以来守旧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一样过去的自由、理性、思辩的哲学思想,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必定的激烈自信与任性自由的外化表现。
魏晋名士以任性率直的人性来品尝玄趣,由今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看法,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川的热爱与研究,以空灵之心审察山川自然的大道之美。
正是这类超越形的约束的情怀,使自然山川被给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量的玄趣。
另一方面,他们把在政治理想上的无望转向文学艺术,追求精神上的解脱。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阅读及答案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阅读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2fcffe7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a7.png)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阅读及答案《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阅读及答案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李泽厚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
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
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
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
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
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
《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
![《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61fc09d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03.png)
《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魏晋风骨》语文阅读和答案在整个士族社会阶段,魏晋的精神风貌最为特殊。
魏晋士人的精神风骨,在从秦朝到晚清几千年间,独一无二,空前绝后。
魏晋士人纵性任情,饮酒啸歌,其风度一直被后人追慕。
孙登布衣蔬食,绝人间事,“夏则编草为裳,冬则被发自覆”。
阮籍“或闭门视书,累月不出,或登山水,经日忘归。
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善弹琴。
”许多士人的纵情越礼达到怪诞骇俗的程度。
历史上最有名的片段是,刘伶“常乘鹿车,携一壶酒,使之荷锸而随之,谓曰:‘死便埋我’”。
阮籍“邻家处子有才色,未嫁而卒,籍与无亲,生不相识,往哭尽哀而去”。
这些都令后世读者心向往之而行不敢至。
他们公然蔑视礼法,阮籍当众放言:“礼岂为我辈设也!”他们中的很多人视仕途为污秽之地,在权力面前表现出的傲慢令人吃惊:为拒做官,嵇康忍痛与山涛绝交;为拒权贵,阮籍曾一醉六十余日。
《晋书·王羲之传》说,“王羲之既少年时期就有美誉,朝廷公卿皆爱其才器,频招他为侍中、吏部尚书,皆不就。
”传统中国社会以功名利禄来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体系在魏晋时代坍塌了。
魏晋时代,南渡的士人中,流行着一种时髦的活动,叫做“清谈”。
其形式类似于现在的辩论会,人们挑选一个清幽安静的场所,比如园林重屋之中,或者山水之畔,坐在胡床之上,铺开棋子方褥,靠着斑丝隐囊,手拿麈尾(和拂尘差不多)娓娓而谈。
他们激烈地辩论人究竟该怎样活才算快乐?究竟什么样的人格才是最理想、最完美的?如何协调个体和社会、“自然”和“名教”的关系?这种辩论往往通宵达旦,数日不休。
因此,魏晋时代第一次出现了人的觉醒,人对自己生命、意义、命运的重新发现、思索、把握和追求。
这一时期的文学,主题集中在对人生意义的追寻,对死亡的思索和哀伤。
像曹氏父子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
”如《古诗十九首》中的“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飘尘。
”这种对彼岸世界的思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时代的士人无暇也无意顾及的。
《魏晋风度文的自觉》阅读理解答案
![《魏晋风度文的自觉》阅读理解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021ae1be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ac.png)
《魏晋风度文的自觉》阅读理解答案《魏晋风度文的自觉》阅读理解答案魏晋风度——文的自觉李泽厚①鲁迅说:“曹丕的一个时代可以说是文学的自觉时代,或如近代所说,是为艺术而艺术的一派。
”②鲁迅又说:“汉文慢慢壮大是时代使然,非专靠曹氏父子之功的,但华丽好看,却是曹丕提倡的功劳。
”曹丕地位甚高,后来又做了皇帝,极人世之崇荣,应该是实现了人生的最高理想了吧,然而并不。
他依然感到“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两者并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
帝王将相、富贵功名很快便是白骨荒丘,真正不朽、能够世代流传的却是精神生产的东西。
显赫一时的皇帝可以湮没无闻,华丽优美的词章并不依附什么却被人们长久传诵。
可见曹丕所以讲求和提倡文章华美,是与他这种对人生“不朽”的追求(世界观人生观)相联系的。
③这样,文学及其形式本身,其价值和地位便大不同于两汉。
④在汉代,文学实际总是宫廷玩物。
司马相如、东方朔这些专门的语言大师乃是皇帝弄臣,处于“俳优畜之”的地位。
那些堂哉皇也的皇皇大赋,不过是歌功颂德、点缀升平,再加上一点所谓“讽喻”之类的尾巴以娱乐皇帝而已。
至于绘画、书法等等,更不必说,这些艺术部类在奴隶制时代更没有独立的地位。
⑤在两汉,文学与经术没有分家。
《盐铁论》里的“文学”指的是儒生,贾谊、司马迁、班固、张衡等人也不是作为文学家而是因具有政治家、大臣、史官等身份而有其地位和名声的。
两汉的门阀大族累世经学,家法师传,是当时的文化保护者、垄断者,当他们取得不受皇权任意支配的独立地位,即建立起封建前期的门阀统治后,这些世代沿袭着富贵荣华、什么也不缺少的贵族们,认为真正有价值有意义能传之久远以至不朽的,只有由文学表达出来的他们个人的思想、情感、精神、品格,从而刻意作文,“为艺术而艺术”,确认诗文具有自身的价值意义,不只是功利附庸和政治工具,等等,便也是很自然的了。
⑥所以,由曹丕提倡的这一新观念极为迅速地得到了广泛响应和长久的发展。
自魏晋到南朝,讲求文词的华美,文体的划分,文笔的区别,文思的过程,文作的评议,文理的探求,以及文集的汇篆,都是前所未有的现象。
论述类文本李文初《从人的觉醒到“文学的自觉”——论“文学的自觉”始于魏晋》阅读练习及答案
![论述类文本李文初《从人的觉醒到“文学的自觉”——论“文学的自觉”始于魏晋》阅读练习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83e3e70770bf78a652954a0.png)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从人的觉醒到“文学的自觉”——论“文学的自觉”始于魏晋李文初国内学界一般认为,我国历史上的文学自觉时代是从魏晋开始的。
所谓文学的“自觉”,其涵义至少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学摆脱经学“附庸”的地位而独立发展;二是按文学自身的艺术规律进行创作。
在汉代,文学本身以及文学理论批评都未曾挣脱经学的束缚,奉命文学、帮闲文学乃是文学发展的主潮,作家缺乏创作的独立自主精神,艺术上的追求和新变被视为离经叛道之举。
汉人对文学本身的认识和探讨,大体上还停留在文学与外部世界(尤其是社会现实、政治教化)的关系上,至于文学自身的艺术法则和创作规律,人们还很少顾及,一偶有涉猎,也多是只言片语之谈,缺乏理论的深度和概念的清晰度。
真正探讨文学自身艺术规律的专论,那是到魏晋时才有的事。
文学的“自觉”绝不是一种孤立的现象,它是以人的个体意识的觉醒为先导的。
没有对人的自身价值的认识和肯定,没有尊重人的个性人格的观念的形成,就不可能有文学“自觉”时代的来临。
因为艺术的创造,从来就是一种个体的精神活动,没有创作主体的相对自由,就谈不上文学的“自觉”发展。
这一点,只有历史的车轮进入魏晋之后才有可能。
风靡魏晋南朝数百年之久的玄学,进一步推动人们对社会人生和自我价值作更深层的理性审视,并从本体论的高度找到了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确认理想的人格就在于人自身展示出来的智慧和风采。
魏晋风度,其实就是标榜个性的自由和精神的潇洒。
由对个体生命的重新审视而激发起来的人的觉醒,使得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无论文学理论批评或是文学创作,都显示出强烈的主体性色彩。
这是人的觉醒促使文学“自觉”发展的时代特征,文学的这种主体精神表现在对文学自身的创作规律进行了多方面的审视和思考,使魏晋文学成就飞跃到一个新的阶段。
在我国古代文学理论中,“志”和“情”两个概念,常常是交织和相通的,但儒家诗教特别强调诗歌的社会功利作用,对诗歌的感情问题认识不多。
金岳霖的魏晋风度的阅读题答案
![金岳霖的魏晋风度的阅读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08577d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8d.png)
金岳霖的魏晋风度的阅读题答案赤子和名士,在金岳霖身上实现了无缝结合,他的可爱是公认的。
下面是店铺收集整理的《金岳霖的魏晋风度》阅读题目及其参考答案以供大家学习。
《金岳霖的魏晋风度》阅读原文:①有些人城府深,门禁严,大门之内还有二门,二门之内还有三门。
金岳霖特别单纯,他不功利,也不势利,是著名的老顽童。
②少年时,赶上辛亥革命,他兴冲冲地剪掉辫子,意犹未尽,又仿照崔颢的《黄鹤楼》作打油诗一首:“辫子已随前清去,此地空余和尚头。
辫子一去不复返,此头千载光溜溜。
”谐诗流出,立刻传为闾巷笑谈。
③金岳霖终身未婚,朋友们的孩子都叫他“金爸”。
他喜欢搜罗大个头水果,比如雪花梨、苹果、橙、柚、石榴,将它们摆在书案上,或拿去跟孩子们比赛,这种较量往往要拉锯多个回合。
好一位独孤求败,输了比赢了更开心。
在书房里他收藏着“水果状元”,谁能吃到它,谁就是得意门生。
④金岳霖对中国的大种鸡了如指掌,他养过大黑狼山鸡,还养过大斗鸡。
房屋一隅他摆放长排蛐蛐罐,只为在寂静的夜晚倾听它们的“瞿瞿奏鸣曲”。
吃饭时,大斗鸡跳上餐桌,伸长脖颈啄食荤素,他不驱不赶,待若家人。
在《世说新语》中,阮氏兄弟与猪崽共用大瓮饮酒,已属一奇,金岳霖不遑多让。
⑤金岳霖有个规矩和习惯:上午不见客,不干其他事务,集中精力读书写字。
构思时,他静坐冥想,仿佛老僧入定,红尘俗务不复萦怀。
有一次,那群惊弓之鸟都跑空袭警报去了,他却窝在宿舍里,浑然未觉,岿然不动。
待警报解除,大家奔回废墟寻人,竟发现他提笔而立,呆若木鸡,浑身都是尘土。
⑥金岳霖讲课,不带讲义,只带粉笔,但十有八九黑板上不著一字。
他的课学生爱听,大教室座无虚席。
他喜欢提问,西南联大没有点名册,他就想出奇招:“今天,穿红毛衣的女同学回答问题。
”将令一下,所有穿红衣的女同学都会深呼吸,既忐忑,又光荣。
⑦沈从文教语体文写作,主动为青年弟子开“小灶”,将金岳霖拉去讲“小说和哲学”。
大家仰颈翘盼金先生讲出一番精深的道理来。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ad43faf00c22590102029d73.png)
2019-2020年高三上学期第四次诊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A.放旷高蹈哀婉幽咽(yè)B.白露萧萧慷慨唾(chuí)壶C.上马横槊提跋樵(jiāo)渔D.沉郁顿挫抉别跋(bá)文2.文中括号中选用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回荡幽寂横居然B.回响幽寂怒果然C.回响幽冷横果然D.回荡幽冷怒居然3.文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气吞山河B.柔情似水C.月黑风高D.无所不为4.填入文中甲、乙、丙、丁四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白发萧骚一卷书不觉涕泗之横集满堂花醉三千客玉箫欲歇湘江冷B.满堂花醉三干客玉箫欲歇湘江冷白发萧骚一卷书不觉涕泗之横集C.玉箫欲歇湘江冷白发萧骚一卷书不觉涕泗之横集满堂花醉三千客D.不觉涕泗之横集满堂花醉三千客玉箫欲歇湘江冷白发萧骚一卷书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美国政府高级官员透露,IS越来越多地使用人肉盾牌,特别是儿童,以防止联军不对拉马迪等重要区域实行空中打击。
B.由于金融市场的误导,让我们产生了错误的财富增长预期,过度投资和消费,结果背上债务,更值得身处十字路口的我们警惕。
C.选择加入SDR而非另立门户,中国对人民币国际化道路的选择为今后在国际金融领域与欧美诸国的博弈与合作埋下了伏笔。
D.“人靠衣装佛靠金装”,银幕上的英国特工詹姆斯·邦德之所以魅力十足的原因,离不开植入电影的各大奢侈品牌对他的“包装”。
【答案】1.A2.C3.D4.B5.C【解析】1.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和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B项,唾(tuò)壶;C项,题跋,樵(qiáo)渔;D项,诀别。
2.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回荡”:指(声音等)回响在耳边,发出回声;“回响”:指回声;反响;声音回旋激荡。
这里是想象项羽兵败的场景,叙写《垓下歌》意在突出声音回旋激荡,因此选用“回响”。
②“幽寂”:幽雅寂静,孤独寂寞,一般形容环境;“幽冷”:沉静清冷。
《魏晋风度》阅读题及答案
![《魏晋风度》阅读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6ff487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25.png)
《魏晋风度》阅读题及答案一、现代文阅读〔6分,每题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魏晋风度魏晋时期是地道的乱世,因此文人的普遍心理即是思治,这就促使魏晋名士开始探究宇宙自然与人生本体的关系,并开始追求新的思辨哲理。
在这种背景下,“文的觉醒”与“人的觉醒”时代到来,思想开放与自由论辩的风气成为当时文人名士的生活常态,而“魏晋风度”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应运而生的。
“魏晋风度”所代表的这种文化,由何晏、王弼首发其端,他们酷爱庄老,而起清谈之风;进展至“竹林七贤”时代,这一群体成为魏晋风度的典型代表。
“竹林七贤”即阮籍、嵇康、山涛、刘伶、阮成、向秀和王戎等七人,他们都是当时的文人名士,他们大都崇尚老庄之学,对社会现实有着无比清楚的认识。
然而,由于身处乱世,虽有济世报国之才,却没有值得辅佐的明主,只好用形骸放浪、不拘小节的行为来掩饰内心的痛楚,用不合事宜的言行来表达对朝政的不满。
魏晋名士用自己的言行、诗文等外化行为使自己的人生艺术化,详细表现为不同常人的放旷、真率与聪慧。
这种艺术的人生是自然的,是个人的真实境况与心境的流露。
正是由于残酷的政治迫害和生命的命悬一线,使得魏晋士人的人生充斥了无尽的忧虑恐惊和深重的哀伤。
这构成了魏晋风度深刻沉重的一面。
玄学是这个时期文人的思想灵魂与源泉。
他们用老庄的哲学思想说明儒家经典。
在空谈中探讨自然与人本体的关系,探求更本质的人生意义,将关注点从无能为力的政治转向了自身存在价值的争论。
《周易》《老子》和《庄子》被奉为玄学经典。
玄学给两汉以来保守腐朽的儒学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给中国的哲学文化领域带来了一种不同以往的自由、理性、思辨的哲学思维,同时是魏晋名士们自我确定的剧烈自信与率性自由的外化表现。
魏晋名士以率性率真的人性来品尝玄趣,由此生发出一种由外知内、以形显神的美学观念,这使他们开始转向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与探究,以空灵之心端详山水自然的大道之美。
正是这种超越形的束缚的情怀,使自然山水被给予了人性化的灵性与无穷的玄趣。
“魏晋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魏晋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7eded12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e84d27d.png)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追溯起来,“魏晋风流”中的生死主题在东汉末就已发端,“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古诗十九首》中出现了大量古墓、白杨一类让人想起生死的灰色意象。
《古诗十九首》中的迁逝之悲之所以有惊心动魄之效,不仅仅在于作品创作主体对时光流逝的深刻体验,还在于他们在价值失衡后表达出的孤苦无依和生命之痛。
这些确确实实是他们的亲身经历,较之理性认识.上的泛泛而谈,这种生命体验无疑要深刻得多,感人得多。
他们对日常时世、人事产生感叹,感叹生命短促、人世无常,这些构成了诗歌中的生死主题。
表面看来悲观、消极的感叹中深藏着的却是对生命、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留恋。
魏晋的士大夫们确实厌弃了世界,但并未厌弃生命。
他们厌弃世界正是由于对生命无比的热爱和珍视。
那是一个扼杀生命的时代,热爱和珍视生命的魏晋士大夫们自然要厌弃它,所以魏晋名士们纵情山水、高蹈隐逸、率性旷达,但他们无论如何旷达,依然超脱不了死亡带来的忧惧和哀伤,正如李泽厚所说“外表尽管装饰得如何轻视世事、洒脱不凡,内心却更强烈的执着人生,非常痛苦,这就构成了魏晋风流内在的深刻-一面”。
因为对死亡的无比忧惧所折射出来的是对生命的强烈执着,所以魏晋时代对人生、生死的悲叹并不使人彻底灰心丧气,.反而具有一种积极的情感,催人奋发,教人进取,在生命的绝境中唱出生命赞歌的最强音。
读魏晋人的诗,最深刻动人的,是诗中充满着的对时光飘忽和人生短暂的思考与情感。
魏晋诗歌尚未能创造出唐诗宋词那样完美的抒情意象和抒情境界,它的抒情大多是直抒胸臆的表达,木质无文,而创作主体自身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他们所抒之情直白却不流于肤浅,能准确恰当地表现出敏感的心灵面对生死时那一份震撼人心的颤动,使得生与死以最接近原质的方式直白地表达出来,有一种令人难以回避的正面冲击力和震撼力,逼人正视、催人深思。
“人生处一世,去若朝露晞”“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其感情之真、力度之大,直至今日依然能唤起人们强烈的共鸣。
内蒙古中考语文传记训练题及答案
![内蒙古中考语文传记训练题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24d774a69dc5022abea00b4.png)
内蒙古中考语文传记阅读原文王瑶教授去世,我们弟子献了一副挽联:“魏晋风度,为人但有真性情;五四精神,传世岂无好文章。
”我们把先生看作是“魏晋风度”和“五四精神”的一个传人。
鲁迅对魏晋风度有个概括,就是“清峻、通脱”。
鲁迅也说:“我有时候很峻急,有时候很随便。
”因此可以说魏晋风度与鲁迅所代表的五四精神是相似的。
先生对他所生活的时代,对知识分子境遇的严峻的判断,也有鲁迅式的清醒、冷峻,敢于直面现实。
先生说他“出语多谐”,面对那个时代严酷的事实,他却用幽默的语言来表达,这表现了一种心态,即看穿、看透了一切以后的坦然自如。
先生这种危难中的坦然,给人的印象是难忘的。
他去世后,林庚曾撰文回忆他在__时的表现:他们被打成“反动学术权威”,并且被勒令在公共场所扫地,以示“斯文扫地”。
林庚说我们都觉得非常窘迫、难堪,但王瑶却泰然处之,他“游刃有余,如入无人之地,穿过无数杂乱的脚下,就这么不急不慢地一路扫去”。
先生从来不给我们上课,第一次见面就打招呼说,你们平时没事不要来找我,一个星期只准去我家一次。
我们一般都是下午四点以后去跟他闲聊,想到什么就谈什么:政治、思想、文化、人生等等,很少谈学术。
他平时对我们放任不管,一入学开一个书单,你怎么读、怎么弄他通通不问。
其实这个放任不管,我倒觉得正是抓住了学术研究的特点。
学术研究是个人独立的自由的精神劳动,因此它从根底上就应该是散漫的。
散漫,并不是无所事事,一个真正的学者,一个有志于学术的学生,学术研究是他内在生命的需要,根本不需要督促,看起来他在闲荡,读闲书,其实总在思考。
看起来漫不经心,其实是潜入生命与学术的深处,进行自由无羁的探讨与创造。
这是不能管的,更不能乱管。
搞学术就是得无为而治,先生深谙无为而治的奥妙。
但关键时候,先生也会点醒你,一点就让你终生难忘。
在学术上,他只抓毕业论文,而且先要求学生提出两个论文选题,向他汇报设想,然后他给定一个题目,并点醒你做这个题目应该注意什么。
《魏晋风度二十讲序言》阅读答案
![《魏晋风度二十讲序言》阅读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3e7678f3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5243ed5.png)
《魏晋风度二十讲序言》阅读答案《魏晋风度二十讲序言》阅读答案①魏晋风度是个不易捉摸的概念,因而也是个纷扰不已的话题。
说简单点,是这个时代的士人们在自觉地追求活得更漂亮些。
②所谓漂亮,显然不仅仅指外在的仪表容颜,还有内在的精神情韵,表现在行事中,第一:尤其是在突然而至的变故前惶然失措,这说明缺乏坚定的自我认同能力,而容易受到外在压力的干扰,以致一挤则垮,尊严尽丧,于此当然说不上什么风度了。
因此,彼时的舆论特别看重人在生死、荣辱等关口的表现,把此境之下所流露出的从容不迫、镇定自如视为优雅和高贵之举,称之为“雅量”。
《世说新语》这部“名士教科书”专列“雅量”一门,收罗了不少此类逸事。
譬如嵇康安然弹琴,无视死亡的迫近;谢安接到淝水一役的捷报,默然无动于衷,都足以展现斯人的`翩然风姿。
唯有高贵才是美的,这是魏晋名士们的共识。
③所谓漂亮,第二点:美妙的生活姿态应该是自在、舒缓、闲适、雅致、随心、任情,而不必刻意自我约束与激励以趋附某种外在价值,尽管后者可能引人崇仰。
这与东汉士人气节、然诺、忽生死、富贵、大义、护纲常的作风显然两样。
人生除了道德,还有艺术,或许艺术更为重要。
魏晋名士们把生活艺术化了,他们热衷清谈,但不为寻求理论的成果而是享受智慧的隽永精妙;他们耽玩山水,但不为排遣失意的落寞而是体验情感的清雅高致……总之,唯有自然才是美的,这也是魏晋名士们的共识。
④所谓漂亮,还有第三点:适度的诙谐不但可以化解因生活的过于严肃所造成的拘谨、沉闷和尴尬,还可调度起沉酣中的想象力去呼应学识以作创造性发挥,散发生命的活力。
《世说新语》中记载有许多名士相互调侃机辩的事迹,这构成了他们生活的一部分。
对谐趣的欣赏实质上是对生活情趣的推崇,这样的人显然有风度。
唯有生趣才是美的,这同样是魏晋名士们的共识。
⑤高贵、自然、生趣这些构成了魏晋风度的内涵,它最终指向的是名士们对自由境界的向往。
(节选自《魏晋风度二十讲·序言》)题目:1.细读全文,选取恰当的短语给这篇文章命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阅读附答案
人的觉醒与魏晋风度李泽厚
魏晋时期,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是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的崩溃。
代之而兴的是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
其基本特征,就是人的觉醒。
《古诗十九首》以及风格与之极为接近的苏李诗,在对日常人事的咏叹中,直抒胸臆,深发感喟:“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人生非金石,岂能长寿考”……被钟嵘推为“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的这些“古诗”中,却有多少个字用于这种人生无常的慨叹! 它们与友情、离别、相思、怀乡、行役、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结合糅杂在一起,愈显其沉郁和悲凉。
这种感喟,从建安直到晋宋,从中下层直到皇家贵族,在相当一段时间和空间内弥漫开来,成为整个时代的典型音调。
生命无常、人生易老本是古往今来一个普遍命题,魏晋诗篇中这一命题的咏叹之所以具有如此感人的审美魅力,与其所包含的具体时代内容密不可分。
从黄巾起义前后起,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接着便是战祸不已,疾疫流行,死亡枕藉,连大批的上层贵族也在所不免。
于是,如何有意义地自觉地充分把握住这短促而多苦难的人生,便突现出来了。
它实质上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正因为如此,才使那些公开宣扬“人生行乐”的诗篇也抒发着一种向上的、激励人心的意绪情感:在“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底下的,是“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老骥长嘶,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是与其建功立业“慷慨多气”结合交融在一起的。
在“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后面的,是“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企图在大自然的怀抱中去找寻人生的慰藉和哲理的安息。
正由于有这种内容,便使所谓“人的觉醒”没有流于颓废消沉;正由于有人的觉醒,才使这种内容具备美学深度。
由人的觉醒意识的出现到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其间正以门阀士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为中介。
自曹丕确定九品中正制度以来,对人的评议不再停留在东汉时代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的品评,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成了重点所在。
“朗朗如日月之入怀”“双眸闪闪若岩下电”“若登山临下,幽然深远”……无不要求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
“以形写神”和“气韵生动”,在这一时期被提出,是毫不偶然了。
所谓“气韵生动”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而不在外在环境、事件、形状、姿态的如何铺张描述。
“以形写神”也是这个意思。
顾恺之说,“四体妍媸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即是说,“传神”要靠人的眼睛,而并不靠人的形体或在千什么;眼睛才是灵魂的窗子。
这种美学趣味和标准,与前述人物品评一致,它们共同体现了这个时代的精神——魏晋风度。
(节选自《美的历程》,有改动)
1.下列各项中,不属于“魏晋风度”出现的原因的一项是
A.魏晋时期,社会动荡,战祸不已,原本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占据统治地位的经学解体,门阀士族地主阶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兴起。
B.魏晋时期,由于社会原因,人生短促而多苦难,但一些人没有随波逐流,而是努力思考把握人生的方法,这种探寻标志着一种人的觉醒。
C.当时对人的评议标准发生了重大变化,以九品中正制度为代表,门阀士
族的政治制度和取才标准,导致那个时代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
D.“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就是要求绘画生动地表现出人的内在精神气质、格调风度,它与“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表达出的内在人格,共同体现了魏晋风度。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人的觉醒是魏晋时期新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基本特征,它突出地表现在把握住短促而苦难的人生,活出生命的意义和精彩。
B.正因为整个社会日渐动荡、死亡枕藉,当时的文人才写下“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群籁虽参差,适我无非新”等诗句,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
C.《古诗十九首》中,人生无常的慨叹与友情、离别、命运、劝慰、愿望、勉励等结合糅杂在一起形成的感喟,成为从建安直到晋宋时期的典型音调。
D.魏晋时期对人的评价实现了从关注人的道德、操守、儒学、气节到关注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以漂亮的外在风貌表达出高超的内在人格的转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钟嵘评价《古诗十九首》“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可见,他也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
B.顾恺之说“传神写照正在阿堵中”,要从眼睛去表现一个人的才情、气质、格调、风貌等,这与“双眸闪闪若岩下电”的说法异曲同工。
C.建安风骨的人生哀伤与建功立业交融在一起,正是人生短暂才更想建功立业,正是希望建功立业才更觉人生短暂,二者互为因果。
D.魏晋风度的形成源于当时的社会变迁,它不仅表现为人物品评中对人的存在风貌的追求,而且表现为其他领域中对人的内在精神气质的强调。
参考答案:
1.D (“气韵生动”“以形写神”“朗朗如日月之入怀”等是魏晋风度的体现,不是原因。
)
2.B (当时的文人能在“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诗句中表达积极向上的情绪的原因是由于人的觉醒。
)
3.A (钟嵘对《古诗十九首》的评价着眼于艺术,推导不出钟嵘认为《古诗十九首》常常表达人生无常的慨叹的结论。
)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