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问题初探
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浅析
语言新探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浅析王海琴四川大学摘要:音节语素化主要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连绵词的音节语素化,一个是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
音节语素化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汉语自身的语言特点。
如今,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日益明显,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成因与形成条件,将对现代汉语的丰富与发展起巨大作用。
关键词: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分类;成因关于音节语素化现象,在张斌主编的《简明现代汉语》教材上有明确的定义:所谓音节语素化,主要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
①如“蝴蝶”②这个连绵词,“蝴”③与“蝶”都只表示读音,两个音节单独都不具备意义,而现在,“蝶”这个音节能与一些语素组合成词,并具有了独立的意义。
如“蝶泳”、“蝶骨”。
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音节语素化。
这一现象在汉语发展过程中自古就存在了,汉语发展到现在,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和日益普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就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进行分析,试探究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的成因,丰富现代汉语研究,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与使用现代汉语。
关于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的研究成果颇丰,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万红(《当代汉语的社会语言学关照》)等都曾在文章中提及。
对这一现象做出明确定义的有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
关于音节语素化的讨论已产生不少理论成果,集中展现在对这一现象的描述上,而对音节语素化的形成机制缺少全面系统的阐释。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探讨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的形成机制,对这一现象的分类采用传统的二分法,分为连绵词与音译词的音节语素化,而对于外来词的划分采用董晓敏等学者主张的两分法,将外来词语素化音节的来源分为两类:音译外来词,音译加表义成分外来词。
一、音节语素化的界定及类别根据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的观点,汉语音节语素化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
这种现象大都出现在单纯词中,单纯词都是由一个语素构成,分为单音节单纯词,如天、人、花等;多音节单纯词多是音译词,多个音节共同表示一个语素,如奥林匹克、巧克力、加利佛利亚等;双音节单纯词是由两个音节构成的词,两个音节共同表示一个语素,单个音节只表示音而没有意义。
音节语素化后的语素义变化探析
音节语素化后的语素义变化探析语素化是指由只表音的音节演变为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语素的过程。
音节固定为语素之后,随着社会的发展,语素义在语言应用过程中出现了变化。
本文首先明确了语素化概念及其判定标准,然后基于词义变化理论,分析了单音节、多音节以及字母语素化后语素义变化的类型,探讨了词汇语素义及语法语素义的变化。
标签:语素化语素义变化类型词汇语素义语法语素义语言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语素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的使用而变化。
连绵词音节及外来词音节在使用过程中某些音节会由原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增加了语素的数量,扩展了语素的组合、衍生能力,丰富了汉语词汇。
一、音节语素化概说(一)音节语素化判定标准音节语素化是指由只表音不表义的音节升格为音义兼表的语素并参与构词的现象。
判定音节是否完成语素化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1.简缩化简缩是音节成分语素化的前提。
人们使用语言时都有求简心理,随着多音节语素使用频率的增加,人们会自然缩减其音节以便能够更简便地运用并与其他词组合构成更多的新词,满足交流需要。
如,外来音译词“的士”本义单指出租汽车,简缩为“的”这个语素后,出现了“打的、面的、摩的、的哥、的姐”等词。
2.表义性表义性是判定音节语素化最主要的标志。
从无义的音节发展为有义的语素具有了语素义是语素化现象的核心内容。
如“啤酒”音译自“beer”,表一种酒。
其中“啤”语素化表“啤酒”义,有干啤、瓶啤、青啤、鲜啤、扎啤等。
3.稳定性稳定性指离开特定的语境,语素义仍然明确。
如“模特”中“模”已语素化。
如:名模、超模、手模、车模等词中,“模”的语素义是稳定的,都表“模特”义。
(二)语素化1.连绵词音节语素化从古代汉语继承下来的双音节的单纯词中一个音节语素化后具有了语素义。
如“蝴蝶”中的“蝶”语素化后具有了语素义“蝴蝶”,与其他词组合构词,如黄蝶、彩蝶、蝶泳等。
2.外来音译词语素化多音节外来音译词一般选取第一个音节语素化,产生语素义,扩大构词能力。
外来词音节语素化问题分析
外来词音节语素化问题分析外来词一直是词汇系统中的活跃因素,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语言系统的逐渐完善,无意义音节语素化的现象俨然已成为一种愈演愈烈的趋势。
外来词无意义音节语素化构成新词,不仅折射社会发展程度和语言发展状态,还成为促进汉语词汇不断发展的途径之一。
标签:外来词无意义音节语素化一、外来词音节语素化外来词也叫借词,指的是从外族语言里借来的词,是不同民族不断接触,相互融合、吸收的结果。
外来词可以说是汉语词汇系统的重要来源之一。
一个外来词一般是由一个语素组成的。
然而,这种规律早已被打破,只是近来应用的范围更深广了。
外来词音节语素化,即外来词无意义音节语素化,指从外来词中分化出来的那部分音节,代表整个词的意义参与构词,从而获得语素资格。
现在,外来词中无意义的音节不仅可以独立地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有的甚至还可以单独成词。
二、外来词音节语素化的分类(一)音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现象。
比较典型的像“巴士”(bus)、“的士”(taxi)这些词来自英语的音译外来词,其音节的语素化也比较早。
第一个音节“巴”和“的”逐渐语素化后,就出现了“大巴、中巴、小巴”和“面的、摩的、的哥、的姐”等词。
还有“迪斯科”(disco)、“麦克风”(microphone)等音译外来词,前一个音节语素化后,构造出“迪厅、蹦迪”和“耳麦、麦霸”等新词语。
(二)音意兼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现象。
这类现象与其他类型相比,数量较少。
例如,“马克思主义”是英语词Marxism的音意兼译,我们经常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称为“马哲”。
(三)音译加意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现象。
此类词中,使用频率较高的有“网、啤”等无意义音节。
其中,“因特网”来自英语internet,是一个半音译半意译的外来词。
近年来,“网”从整词中分化出来,代表整个词意义参与造词,形成了一批数量较大的网络词群:网吧、网页、网站、网址、网民、网友、网虫、网管、网恋、网卡、网盲、网迷、互联网、校园网、新闻网等一大批网络词语。
从语素的角度看汉语多音节字的发展
从语素的角度看汉语多音节字的发展裘锡圭先生在《文字学概要》中指出,汉字记录具有两个以上音节的语素,有用假借字和造专用字这两种方法。
用假借字记录双音节语素是很常见的,古代就已经出现的“仓庚”“犹豫”,现代的如“沙发、尼龙”。
三个以上音节的语素,几乎都是用假借字记录的,如古代的“璧流离”、(“琉璃”的旧译名)、“达鲁花赤”,现代的“苏维埃”、“布尔什维克”。
在记录具有两个以上音节的语素的时候,假借来的字必须连在一起才能表示出意义,各个字只具有表音节符号的性质。
造专用字的办法通常只用于双音节语素。
所造的字绝大多数采用形声结构,例如古代的“徜徉”,现代的“咖啡”、“噻唑”(一种有机化合物)。
非形声结构的如“旮旯”(ga la ,角落)之类,极为少见。
在词汇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些连绵词的音节被附会成有意义的音节,如“鸳鸯”历史上被附会为雄曰“鸳”,雌曰“鸯”,在今天报刊上又有“鸳死鸯随戚戚”的语句。
“凤凰”在历史上被附会为“雄曰凤,雌曰凰”(《尔雅•释鸟》::其雌,凰。
),又因为戏曲中妇女“凤冠霞披”的行为,“凤凰”的性别阴阳逆转,成为“雌曰凤,雄曰凰”。
以讹传讹,习非成是,于是就有“凤求凰”、“假凤虚凰”、“龙凤呈祥”等说法。
“望洋兴叹”中的“望洋”本为连绵词,也写作“望羊,望阳”等,形容仰望的样子。
由于人们望文生义,把“望洋”曲解为“眼睛望着海洋”,也就完成了对它们的重新分析,于是就比附出“望山兴叹”、“望楼兴叹”等等。
连绵词的音节由于曲解而在语用中成为习惯,就是从非语素音节到语素音节的转化,即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
诸如“美利坚、英吉利、奥林匹克”之类的的音译词,都是多音节语素,每个音节都不单独代表一个意义。
但在汉语中又有“美英两国、奥运会”等词语,其中的“美、英、奥”无疑都代表一个意义。
马克思不姓马,列宁不姓列,但“学马列、马列主义”的说法又可以让人们接受。
音译词的一个音节作为音译词的带称与汉语语素组合,自然是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
音节语素化现象及其发展趋势
音节语素化现象及其发展趋势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
它处于语言的最底层,是最稳定的语言成分。
因为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那就意味着所有的双音节、多音节语素是不能拆开的。
如果拆开,要么不能表示意义,要么表示与语素的整体意义毫无联系的意义。
语素是不能再切分的,这只是一条基本原则。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有一种例外的语言现象,那就是“音节语素化”现象。
所谓音节语素化现象,就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
根据其在词汇系统中的不同来源,可大致地分为以下两类:一、联绵语素的音节语素化现象这类联绵语素大都具有如下几个特点:(1)大多为表示动物名称的名词;(2)前后两个音节中的任何一个音节都有可能语素化,而代表整个音节。
例如:前一个音节语素化蜥蜴——巨蜥鸳鸯——鸳侣螳螂——螳臂蟾蜍——蟾宫、蟾光、蟾酥后一个音节语素化蜘蛛——蛛网蛛丝蝴蝶——蝶骨、蝶泳麒麟——麟角骆驼——驼背、驼峰、驼铃联绵语素的音节语素化在整个汉语词汇系统中所占比重较小,此类联绵语素所指代的动物名称,也大多为人们习见常说。
此类观象与汉语词汇由单音节逐渐向多音节,尤其是向双音节化演变有关,因此其形成有着悠久的历史。
二、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现象音节语素化现象大多集中于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现象上,且一般表现在外来音译语素的首音节语素化上面。
1.外来音译名词的音节语素化比较常见的是音译外来人名、地名的首音节语素化现象。
这些音译人名、地名大多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语素,但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的影响或某种表达的需要,有时用其第一个音节来代替整个名词,首音节具有了语素化特征。
例如:英格兰——英撒切尔夫人—撒夫人法兰西——法戈尔巴乔夫——戈氏美利坚——美阿拉法特——阿翁俄罗斯——俄贝克汉姆——小贝在外来音译的普通名词中,也存在着音节语素化现象。
如表示“taxi”(出租小汽车)译词“的士”,是一个复音外来词。
音节语素化的理论思考
《音节语素化》是一种较新的语言研究理论,它认为语言结构是由一系列音节组成的,而每个音节都可以细分为一个个独立的语素。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细微的组成,由
不同的音节和语素组成,这种细微的结构可以影响语言的意义、语法以及发音。
《音节语素化》的理论说明,音节是由不同的语素组成的,每个音节都可以细分为一
个个语素。
比如一个音节可以是一个语音、一个音调和一个语义,而这三个语素是由不同
的音节和音素组成的,它们有着不同的含义和用法。
因此,语言的本质就是由一系列的音节、语音、音调和语义组成的。
音节语素化的理论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复杂性,因为它可以帮助我们更
深入地分析语言的结构和含义。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发音、语法以
及各种表达形式。
《音节语素化》的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语言的结构,从而更好地控制语言
的表达。
此外,它还可以帮助我们找到语言表达的更精确的方式,以便更好地表达我们的
意思。
总之,《音节语素化》的理论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
更好地控制语言的表达。
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浅析作者:王海琴来源:《北方文学》2019年第21期摘要:音节语素化主要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连绵词的音节语素化,一个是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
音节语素化现象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汉语自身的语言特点。
如今,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日益明显,深入研究这一现象的成因与形成条件,将对现代汉语的丰富与发展起巨大作用。
关键词: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分类;成因关于音节语素化现象,在张斌主编的《简明现代汉语》教材上有明确的定义:所谓音节语素化,主要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
(1)如“蝴蝶”(2)这个连绵词,“蝴”(3)与“蝶”都只表示读音,两个音节单独都不具备意义,而现在,“蝶”这个音节能与一些语素组合成词,并具有了独立的意义。
如“蝶泳”、“蝶骨”。
这种现象就被称为音节语素化。
这一现象在汉语发展过程中自古就存在了,汉语发展到现在,这一现象更加明显和日益普遍,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本文就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进行分析,试探究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的成因,丰富现代汉语研究,使人们更好地认识与使用现代汉语。
关于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现象的研究成果颇丰,邵敬敏(《现代汉语通论》)、万红(《当代汉语的社会语言学关照》)等都曾在文章中提及。
对这一现象做出明确定义的有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
关于音节语素化的讨论已产生不少理论成果,集中展现在对这一现象的描述上,而对音节语素化的形成机制缺少全面系统的阐释。
本文在前人的研究基礎上,探讨现代汉语音节语素化的形成机制,对这一现象的分类采用传统的二分法,分为连绵词与音译词的音节语素化,而对于外来词的划分采用董晓敏等学者主张的两分法,将外来词语素化音节的来源分为两类:音译外来词,音译加表义成分外来词。
一、音节语素化的界定及类别根据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的观点,汉语音节语素化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
最新-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研究 精品
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研究现如今,随着国家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更多更优质的人才来继续为我们的社会进步作出贡献,在对人才的需求上,不仅需要研究科技的技术型人才,来发展国家军事竞争力;也需要研究经济型人才,来发展国家民生;财政竞争力,更需要研究民生发展的人才。
增强人民民众生活活力,促使民众健康、积极、乐观的工作,生活,从一定程度上能促进全国综合国力的提升。
当今社会,国家发展稳定,经济发展日益增强,人们在自身经济能力高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注重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越来越注重自身品味、生活质量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升。
国家在发展经济、军事的同时,也注重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而声乐学,作为提升民众生活品味,是艺术鉴赏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肩负着发展中华文化的重任,近年来越来越受到艺术学家、文化学家乃至全体社会的重视。
2017年两会议题中,多名政协代表提议将音乐、舞蹈、美术作为小学、中学的必修课程,从小培养民众艺术鉴赏能力,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教育,有助于全面提升我国国民综合素质,进而侧面提升我国竞争软实力,更好地将我国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继续传承先人伟大智慧。
从古至今,在多年的实践经验中,我们明确地知道,要想胜利,就要未雨绸缪,不打无准备之仗,不下无把握之赌注,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音乐的教学中,要寻找一种合理、有效、可以完美的将传统文化发扬光大的方法。
所以,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使用何种教学方法,如何让声乐学习者能迅速、准确的了解到声乐的精髓,成为声乐艺术家乃至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话题。
经过声乐教育家们多年的实践教学发现,使用术语化教学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声乐学习的抽象理解难度,但不能很好的表现声乐教学所需要的象声语。
如何提升声乐教学质量,怎样找到一种教学方法能贴近声乐教学所需的象声教学,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非术语化声乐教学用语,作为声乐教学的一种捷径,延伸了术语话教学触角,拓宽了术语话教学道路,弥补了术语化教学不能贴切象声教育的缺陷,是声乐教学中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
非宾格语素\题元角色交替与汉语双宾句的句法语义分析
非宾格语素\题元角色交替与汉语双宾句的句法语义分析汉语双宾句①表达的语义是三种语义的叠加,而其句法结构是由复合中心语中的非宾格语素和及物动词逐次投射而成。
汉语双宾句的中心语是及物动词与非宾格语素组合的复合动词,其中的非宾格语素使得及物动词被非宾格化,进而使得复合动词与其轻动词也都具有非宾格属性,最终形成具有主格致事、与格涉事和部分格经事的双宾句。
标签:非宾格语素复合动词双宾句有无句得失句施为句致使句一、引言朱德熙(1979:153)认为,S1(我送给他一本书)中的Da类动词的词汇意义里都包含“共同的语义成分——给予”,而“S4(我送他一本书)是S1的紧缩形式”。
朱德熙同时(1979:153;154)描述了汉语双宾句的予取义:“予”类中直宾右移,即与/受之物从主语与者移向间宾受者,而“取”类中直宾左移,即得/失之物从间宾失者移向主语得者(我买他一本书)。
朱先生的论述涉及汉语双宾句的语义、主语和间宾的题元角色以及直宾的传递方向②。
本文认为,汉语双宾句表达领属关系的建立或丧失,主语为致事,间宾为涉事(与事和夺事),经事直宾可左可右的传递方向是汉语双宾句中心语动词自身的构词方式所衍生的现象而非其本质属性。
最重要的是,领属语义、题元角色和传递方向之间存在系统性,而可隐可显的语素成分“给/走”是三者关联的枢纽③。
汉英双宾句的差异源于二者中心语投射成分的构成不同,而轻动词的语义属性决定投射出的句式类型。
二、文献回顾20世纪60年代初有三位语言学家讨论过“给”的词性问题,但他们都不区分与“给”关联的三种句型④。
向若(1960:64)提供了各种例句表明“给”可能具有的词性:动词、介词、助词。
向若针对“给”在动词后作助词的讨论具有启发性:这样用的“给”(送给、踢给)“意义实在得多……,略去后会改变句子的合法性(比如,‘踢给左前卫’不等于‘踢左前卫’)”;“不看作独立运用的词,而算作与前面的动词合成一个词”。
在论及S1句型中的“送给”时,杨欣安(1960:66)提出疑问,“‘送给’是一个词还是两个词”,然后指出,“把‘送给’认成一个词或是两个词关系重大”;当时文献中的相关例句(“他还给图书馆一本小说”等)表明,“送给”“还给”等是一个词。
“语素教学法”初探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语素教学法”初探姓名:解永俊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指导教师:董为光20040509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却长期居于辅助的地位,词汇教学法的研究也相对薄弱。
近年来,吕必松教授对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根本途径做了深刻的反思,他认为长期以来,我国对外汉语教学采用的是西方语言的教学路子,即以词作为基本单位的“词本位”教学法,这不符合汉语的基本特点。
基于此,本研究运用词汇学基本理论、第二语言教学基本理论,构想更加符合汉语词汇教学规律、切实可行的“语素教学法”。
“语素教学法”不是仅仅局限在一词一语的范围内,而是作为对外汉语词汇教学的根本途径与根本策略提出的,具有全局意义的教学法则。
关于语素教学法的研究还刚刚开始,涉及到许多有待深入探究的具体问题:科学合理的教学大纲、配合紧密的教学材料、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都是实施语素教学法必须完成的工作。
“语素教学法”虽可以使学生通过已知语素、词语推及未知词语,但在实际运用中还应注意方法实施的阶段性与所适用教学客体的选择性;面向“语素教学法”的语素与构词的研究也是本文讨论的内容。
“语索教学法”遵循汉语的内在规律,是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也是现阶段对外汉语词汇教学改革的重要尝试。
本课题从宏观理论、微观方面对语素教学法的科学性及基本要素进行了初步探索,对于改变对外汉语词汇教学落后的现状,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对外汉语教学语素教学法语素词AbstractVocabularyteachingisallimportantpartofexternalChineseteaching.butithasalwaysplayedanassistantrole.Furthermore.theresearchonthemethodofvocabularyteachingiscomparativelyweak.Inrecentyears.Pro.¨Bi—songthinksprofoundlyoverthefundamentalwayofe)(ternalChinesevocabularyteaching,HebelievesthattheteachingwayweuseinexternalChineseteachingisthesamemethodaswesternlanguageteaching.namelytheof“WordStandard’’whichconsidersthewordasthebasicelementofteachingmethodlanguage.ThismethoddoesnotmatchwiththecharacteristicsoftheChineselanguage.Onaccountofthat,thisthesis,bymeansofthefundamentaltheoryoflexicsandasecondlanguageteaching,conceivesofamorepractical“TeachingMethodologyofMorphemes”whichanswersmuchmoretothelawofChinesevocabularyteaching.PutforwardasthefundamentalwayandstrategyofexternalChinesevocabularyteaching,theTeachingMethodologyofMorphemesisnotjustconfinedtotherangeofwordsorMorphemes,butateachingprinciplewithgreatsignificanceasawhole.TheresearchonTeachingMethodologyofMorphemesisjustunderway.Itisinvolvedwithandreasonableteachingmanyconcreteproblemsneedingfurtherstudy:scientificoutline、closelyharmonizedteachingmaterialandpracticalteachingmethods;alltheseworkhastobecompletedbeforecarryingoutteachingMethodologyofMorphemes.candeducellnknownwords’meaningthroughknownmorphemeAlthongstudentsandwordsbyMorphemeTeachingMethod,itneedstograsptheimplementationstageandtheteachingobject’Sselectivityinthepracticalsituation;facingthe“MorphemeTeachingMethod'’,themorphemeandword—buildingstudyisalsothecontentsofthisPaper.‘However,the‘‘MorphemeTeachingMethod’’,whichfollowsthenatureoftheChineselanguageandadvocatesmorphemeisthebasicelementoflanguage,representsaninnovativeteachingidea.nepaperexploresthereliabitityandbasicfactorsofthisnewmethod.ThistaskwouldhavesomepositiveinfluenceonchangingthebackwardsituationofstudingandteachingpolysemantinTCSL.Furtherstudiesinthisfieldalsoneedtobefollowed.Keywords:teachingChineseasasecondlanguageteachingmethodologyofmorphemesmorphemeswords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汉语词汇发展语素化问题刍议2200字
汉语词汇发展语素化问题刍议2200字摘要:在汉语词汇的发展过程中,语素化问题是其基本问题之一。
本文主要探讨了语素化的形成条件,分析了语素的“非独立性”和“结合能力”的形成,可知语素是汉语词语双音化的结果,应该是汉语发展的中古时期形成的。
毕业关键词:汉语词汇;语素;发展一、汉语词汇与语素化的发展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应该从词的发展角度开始研究,以继承和发展的形式进行分析。
汉语词汇博大精深,词汇间的联系十分紧密,有的引自外语,有的来自当代,很多时候我们观察词汇系统时仅使用静态的视角,这是不科学的,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这个问题。
双音化是现代汉语词汇最显著的特征,上古汉语词汇以单音节为主。
关于汉语词汇双音化这一问题,学者们认为加强对语素形成的研究。
?Z素是现代汉语的基本要素,主要来源于汉语词语双音化的过程。
从上古词语向语素转换的过程也就是语素化的问题,显示出了语素化问题的根本性,做好这一问题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认识汉语语素的特点,掌握汉语词汇的发展规律。
二、词汇语素化的形成条件语素化问题的研究首先要明确语素的基本特征。
合成词中的语素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非独立性,也就说它不单独使用,不能独立充当句子的成分;二是结合展示,即语素只有和其他成分相结合才能体现出应有的作用。
语素也能单独使用,这时候它是词,继承了它的原本性,它没有经历语素化的过程;不单独使用的时候它是构成词语的一个成分。
因此,语素具有“非独立性”和“结合展示”,它们是在语素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如果语素还保持独立性,它还是词,不是语素;如果它失去了独立性,它不具备构成功能,只是在历史积淀中不具备构成语素的特征或能力。
国内研究认为,语素的“非独立性”和“结合能力”的产生最早从短语凝固成一个词开始,例如,例如较早的“民人”和“人民”、“朋友”和“有朋”,开始是两个单音词的组合,也可以颠倒,经过长时间的演变,两个成分相互独立,分裂成为“民”“朋”“友”等。
第一节有关语素、词素意见的几种分歧(下)
第一节有关语素、词素意见的几种分歧(下)三无异说持该说的是何知,他在《关于“词素”和“语素”的问题》一文中,写道:“现代某些语法书所用的‘语素’和过去用的‘词素’,实质上,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凡是在用‘语素’之术语的地方,往往都可以用‘词素’之术语来替换,两者的含义,也没有什么不同。
”四分立说(一)张寿康说:“语素是先于词的划分,这是从语言的整体上,给它的名称的缘故。
并且,词素是后于词的划分,其原因是,词素是词的内部结构单位,当分析词的内部结构时,就不能用‘语素’这个名称了。
因此,‘语素’和‘词素’适用于不同的方面,两个术语可以并存。
”这是从构词法之分析角度,入手提出的问题(观点),显然(因此),它(该观点)的功能,是把语言的整体组合序列(规律)和词内部的结构(组合规律)分析,当作两个问题来看了,就是说,术语“语素”和术语“词素”,两者的概念(符号、广度外延)不同,两者所指称的语义(深度内涵),绝对地对立。
五分立说(二)仇志群说:“为了解决汉语中语素划分的某些困难,这里提出一个语素和词素分立的分析方法。
详细说,术语‘语素’和术语‘词素’,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符号、广度外延),但是,它们所指称的语义单位——用来构词的元素——之实体(深度内涵),却是基本一样(相对地统一)的;并且,所谓‘分立’,即是认为语素和词素所指称的语义,有时也不相等(一一对应、相对地对立),例如,一个词素的语义,有时不一定等于(代表、对应)一个语素的语义。
因此,在以语素为基础单位(本位、根本、元素)的语法里,如果用构词法来分析词,那么,词的构成元素,有语素词素(能代表语素的语义的词素),也有非语素词素(不能代表语素的语义的词素)。
其中,非语素词素,因不能代表语素的语义,而不能充当基础的语法单位(语素),只能充当单语素词(能代表语素的语义的词)里的形式成分(形素)。
因此,非语素词素,也不同于一般说的黏着语素(定位语素、化石语素和虚语素,详见第六章第三节),就是说,非语素词素,或者是没有实在意义(包括基义和陪义)的虚语素,或者是含有一个‘死去(过去存在)’基义、‘遗留’(现在存在)陪义的化石语素(一用语素,详见第十章第二节)。
现代汉语中的音节语素化现象浅析
现代汉语中的音节语素化现象浅析作者:李金闰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15期摘要:音节语素化是汉语中一种很常见的语言现象,这种语言现象自古以来就存在于汉语当中。
音节语素化对现代汉语产生了广泛地影响,从音译外来词和连绵词的角度出发,分析说明音节语素化现象及其带来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音节语素化;音译外来词;连绵词;积极意义音节语素化的定义很明确,张斌先生认为:“所谓音节语素化,主要就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
”这种语言现象针对的是双音节和多音节语素而言的。
语素是一种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这里的“最小”是指不能够对一个语素再进行拆分。
而对于“音节语素化”现象,则可以理解为是对双音节、多音节语素进行拆分的一种特殊情况。
对于一些双音节、多音节语素,人们在使用过程中为了满足表达的需要,往往取其中一个音节来代表整个语素的意义,在这种情况下这个音节就具备了音义结合的特点。
由于经常性地被人们在生活中使用,久而久之,这样的音节就变成了构成相关词语的构词语素。
音节语素化现象在汉语中十分常见,它广泛存在于音译外来词和联绵词当中。
音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是汉语发展的一个趋势,它适应了汉语的表达习惯,在音译外来的人名、国名和地名中出现的频率相对较高。
拿人名来说,我们常常管莎士比亚叫作莎翁,“莎翁”中的“莎”字则是代表“莎士比亚”这个语素,从一个音节变成语素,这就是音节语素化的表现。
“翁”,浮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位慈祥、和蔼、平易近人的老者形象,因此“莎翁”比“莎士比亚”显得更具有亲切感,而且这也符合中国人的表达习惯。
并且,加工过后的词语从原先的四个音节变成了两个音节,在表达上更为精简,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
这种音译外来的人名数不胜数,比如在报纸上可以看到这样的标题:“撒夫人急流勇退”、“戈式面临新的挑战”,我们都知道这两个标题分别说的是曾经的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前苏联最后一位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对这样的称呼并不会感到困惑。
“音节语素化”的理论思考
“音节语素化”的理论思考一、“音节语素化”的提出及表现(一)“音节语素化”的提出“音节语素化”也有学者称为“语素化音节”,关于它的定义,比较集中地体现在张斌主编的《新编现代汉语》教材上。
教材第三章(P151)指出:所谓音节语素化,主要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语素。
这种提法从总体上指出了音节语素化的实质,即音节升格为语素。
但善于再思索的人可能会发生这样的疑问:音节是怎么变成语素的?“不表义的音节”具体又指哪些音节呢?诸如此类的问题并不能从此定义中得到解答,显而易见,这个定义是不完备的。
笔者在这里想提出自己的看法。
所谓音节语素化,即由于语言交际的语用需求,某些双音节或多音节单纯词中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升格为表义的语素,并代替整词的意义参与构词或行使交际目的一种语言现象。
这里指明了音节语素化的动因,音节的所属范围,音节化为语素后的作用,从而给人的一种明晰的认识。
(二)“音节语素化”的表现本文所说的“音节语素化”的表现是以一种动态发展的眼光来审视的。
某些单纯词,无论是外来的还是本民族固有的,在运用中都有不同的语用需求,即具体的言语交际对这些单纯词中某些音节化为语素的要求不一样。
从语言发展的实际和现有的语料来看,音节语素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音译外来词的首音节语素化;其二是音译加注外来词的双音节语素化;其三是联绵词的音节语素化。
本文拟在这三方面作细致探讨。
第一,音译外来词只求对译过程中声音相似地接近,较少考虑所用汉语音节所结合的意义。
比较常见的是音译外来人名、地名、概念名的首音节语素化。
如老瓦(瓦尔德内尔)、巴以冲突(巴勒斯坦、以色列冲突)、米教练(米卢教练)。
这些音译的人名、地名往往是专有名词,但所用音节很长,所以采用首音节来指称事物。
此外,普通名词中也有首音节语素化而参与构词的,比如,由“的士”的“的”构造出“打的、的姐、摩的”等,由“咖啡”的“咖”派生出“奶咖”“苦咖”等。
第二,音译加注外来词就是在音译的基础上再加上表示该事物类别的语素。
浅谈现代汉语语素的非语素化
也不够 。 将在
语素
义出 ,将现
代 汉 语 语 素 的 非 语 素 化 (以 t
非语素化”) 现 划 分 为 音
失 义 ”和 “存 义 失 音 ”两种类型来
为 的分 析 ,
现 生的
以 究,
我们
非语素化和
词
及
有所 。
二. 非语素化的两种类型
语素是
的音义
,
其
是音义 , 失去其
中任意一方就不
为合法的
语素。
被 英 语 语 素 对 应 翻 译 为 “宽
带 ”,意思是模拟通信中指
于音的带宽, 字通中
通常指
2兆
秒的带宽。表 面 来 ,“宽带”是
个 有 意 义 的 音 节 , 它 是 “宽 ”
与 “带 ”的无
,与 传 统 汉 语
词 “宽 带 ( 指 衣 带 宽 。另
瘦 )”
有一性。 以 :
借词 是外来语素 语中的
的语素便被非语素化了。
3. 借用外来词
音译外来词的本质是把外语
词 中 的 语 素 音 节 非 语 素 化 (杨锡 彭 ,2003 )。chocolate是以可可粉为
主 要 原 料 ,加糖和香料等制成的
食 品 。它本是一个都是有意义的
英 语 词 ,但 “chocolate”的 音 译 词
“巧 克力”从字面上我们无法分析
绵 词 与 拟 声 词 、儿 化 和 合 音 词 这 些 小 类 。汉 字 书 写 和 口 语 发 音 是 促 使 非 语 素 化 产 生 的 两 大 动 因 ,且这二者本质
是对词内部结构和形式的“重新分析”。而 该 现 的 本 因 是 汉语音形义的互动
语
与语法
外来词译音成分的非语素向语素演化现象分析
外来词译音成分的非语素向语素演化现象分析语素是最小的语音语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介于非语素和词之间。
非语素向语素的演化是语素发展的必然,其演化的情况主要见于联绵词和外来词。
本文主要论述外来词中非语素向语素演化的现象、方式以及产生的原因和对汉语的影响。
标签:外来词译音成分语素“语素”(morpheme)一词最早出自美国描写语言学派,它在语言系统中极其重要,是构词的备用单位。
汉语语言学引入morpheme的概念,将之作为语言中最小的音义结合体和最小的语法单位。
现代汉语中有一部分多音节的语素,如“秋千、玫瑰”,其中的每一个音节(汉字)都不是语素,因为其具有音而无义,不符合语素条件——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我们称之为非语素。
非语素向语素演化是一种语言发展现象。
其演化情况主要见于外来词。
外来词也叫借词,就是借用其他语言中的语词来传达信息,汉语中的大多数音节都有意义,单音节占优势使得汉语译记外来词的时候,也习惯在音节的书写形式——汉字的意义上下工夫,实质上把外来词的音节汉语化,语素化。
把多音节外来词变为汉语中的单音节语素,是汉语汉化外来词的重要方式,也是汉语构词成分丰富、发展的重要途径,其中的基础正是汉语语素单音节特点。
外来词中非语素向语素演化为多音节单纯词中的某个音节(汉字)具有代表性或区别特征,被人们当作构词语素。
例如:(1)她们就是被人们称作巴姐的直过快车上的服务人员。
(湛江交通安全网,2000年12月26日)(2)妇联还与有关单位联系在全市公开招聘“空嫂”,继而又推出了房嫂、物嫂、巴嫂等招聘活动,唤起失业就业岗位女性的自主就业的热情和信心。
(上海女性网,2002年11月12日)(3)北京“的爷”三闯红灯为救人。
(桂龙新闻网,2002年12月13日)(4) 打“飞的”抵达南京,米卢忙里抽空“赶场子”。
(激动足球,2002年10月10日)(5) 由于路途较远,下车时她竟然忘了拿信封,也没有要的票。
(《京华时报》2002年3月18日)(6)比起“书吧”的静谧,“迪吧”的狂欢,此处别有一番风味。
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问题初探
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语法学研究课程考核论文院(系、部):中文系年级: 08级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姓名:艾冰学号: 2008020006 密封线任课教师:姚晓波一、命题部分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问题初探二、评分标准1 能够搜集足够的语料,30分;2 分析深入,论证有条理,30分;3 语言流畅,具有逻辑性、论证性,20分;4 格式规范,20分。
三、教师评语请根据您确定的评分标准详细评分,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1:本页由学生填写卷头和“任课教师”部分,其余由教师填写。
其中蓝色字体部分请教师在命题时删除。
提交试卷时含本页。
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
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
注3:试题、评分标准、评语尽量控制在本页。
注4: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密封线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问题初探艾冰提要所谓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音节,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连绵词的音节语素化,另一个是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
汉语具有语素大多单音节的特点,导致人们倾向于把词汇中的每一个词都看成是有意义的词,在构词上会用其中的一个词作为语素再组成新词,习非成是,这样就形成了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
另外,汉语还具有词汇上音节的特点,由于连绵词或者外来词都是两个以上音节,把它们作为一个语素和其他语素构词以后,就会形成更长的词,一方面是汉语的上音节特性,另一方面也是语言的经济原则,人们就会选择其中的一个词来代替原来整个连绵词或者外来词的意义来和其他语素构成新词,同样也形成了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
这样的词汇组合,由于新颖的组合方式在汉语词汇中出现频率非常高,这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因此,我们说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是符合汉语构词的规律的。
关键字非语素音节语素化类型影响一、引言布龙菲尔德(1926/1961)对语素的定义是“一个语素就是一个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语音形式。
汉语单音节外来语素初探
汉语单音节外来语素初探本文通过对当下流行的单音外来词的考察,以语言学界对语素的普遍看法为基点,提出了单音外来语素,并分析了其形成的两个条件:复音外来词凝固为单音语素的过程和单音外来词的直接引入导致单音外来语素的形成,详细论述了其形成特点及规范要求。
标签:单音节语素外来词形成条件特点书写定型一、问题的提出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的20多年间,新词语大量出现,同时大量的外来词语进入汉语并被国人所接受。
近几年比较流行的单音节外来词如:酷(cool)、嗨(high)、吧(bar)、秀(show)等,不仅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且在各种媒体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这些单音节外来词有很强的能产性。
它们可以构成不同类型的合成词:以前缀形式构成的偏正式:吧男、吧女、吧台、嗨歌、嗨网、嗨妹、嗨吧、秀场、奥班、奥赛、的哥、的姐等;以后缀形式构成的偏正式:网吧、话吧、书吧、板的、残的、脱口秀、时装秀、中巴、大巴、巧克力派、蛋黄派、扎啤、红啤等;动宾式:玩酷、扮酷、选秀、作秀、申奥、打的、拦的等。
既然这些词有如此高的能产性,我们可以把以上的外来词以及类似的外来词称为单音节外来语素。
①语言学界对语素的一些普遍的看法:第一,从汉语语素的存在形式看,主要是单音节,少数是多音节。
“汉语语素在口头上表现出来是单音节,在书面上表现出来是汉字。
汉语语素多数是单音节的写出来就是一个汉字;也有双音节或者多音节的,写出来就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汉字。
”②第二,从汉语语素的来源看,人们认为绝大多数是从古汉语中继承而来的,少数是近现代从外语中借来的;从古代继承而来的是单音节的,从外语借来的则是多音节语素。
“汉语语素绝大多数是单音节形式,吸收外来语言成分形成的语素一般是双音节或多音节形式”③“汉语语素一直是以单音节为主的。
单音节语素在语素的总数中占绝对优势,同时又有极强的构词能力,可以繁衍出成千上万的词语。
”“双音节语素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从古代汉语中继承下来的联绵语素,一种是近代现代用音译的办法产生的外来语素”④通过上面的引述可以看到人们一般认为汉语语素主要是单音节的,单音节语素基本上是本土的。
不成词语素语法性类问题探微
第卷第期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年月∑竺塑旦』旦墨型垒坠兰坚垦堕垒堕塑垦丛垒坠旦塑∑垦壁墨墨旦不成词语素语法性类问题探微王生龙新乡学院河南新乡摘要不成词语素是语素的一个重要分支从语言的历时性角度观察现代汉语中的不成词语素多为古代汉语的单音节词其本身大多都保留着明确的意义但在语言的嬗变过程中逐渐丧失了独立性其功能只限于专职构词。
不成词语素和成词语素是相对的区分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由于是着重语素功能的研究有着重要的价值。
关键词语法不成词语素辨析划分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一、不成词语素辨识与辨别一不成词语素的辨识原则首先是现代汉语共时性原则。
区分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一定要坚持在现代汉语中的共时性原则因为现代汉语中的不成词语素在古代汉语中大都是单音节成词的。
这在保留下来的成语和一些固定短语中都有所体现。
比如“民”在现代汉语中是不成词语素但在成语“民不聊生”和固定短语“民以食为天”中它可以单用但这是古代汉语的遗留不能作为成词的依据。
其次是要把普通话和方占区别开来。
有一些语素在普通话中不成词但在方言中可以单用。
比如“浊”在普通话里和北方方言中是不能单说的但在南方的粤方言中“浊”是可以单说的。
因此辨别不成词语素一定要在普通话的范围内不能以方言作为辨别的依据。
二不成词语素辨别方法不成词语素的区分有赖于成词语素的区分反过来也一样。
因此不成词语素的辨别和词的确定可以说做的是同一件事。
辨别不成词语素我们也就可以借鉴确定词的一些方法然后通过排除来辨别出不成词语素。
一是能单说、单独回答问题的是成词语素。
二是入句能单用、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或撇开句子中所有能单说单用的成分后剩余下来的是成词语素。
三是看能否纳入一定的语法框架。
语素是一级语法单位不同类的语素其语法分布肯定不同。
我们可以根据这一方法来判断一些常见的实词。
比如名词性的成词语索町以纳入“数一量一名”的结构一场病一口井可收稿日期—以单独做句子的主语天不会塌下来动词性的成词语素可以带多音节名词宾语或带代词宾语挨批评、愁什么后面可以接语气助词、时态助词或趋向动词作句子的谓语你来吧山崩了船浮起来了形容词性的成词语素前面可以加“很”“太”等副词作句子的谓语粥很稠规则太繁少数形容词性成词语素后面带上“的”组成判断式合成谓语这张桌子是方的等等。
浅论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
浅论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
王鑫
【期刊名称】《张家口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7(20)4
【摘要】本文通过对非语素音节语素化的描述,重点分析了这一语言现象产生的来源类型和特点,并简要探讨了其产生的原因及其对汉语词汇的影响.旨在揭示现代汉语词汇及语素的发展变化,以期进一步推动现代汉语词汇的研究.
【总页数】3页(P70-72)
【作者】王鑫
【作者单位】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甘肃兰州,73007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11
【相关文献】
1.汉语音节语素化探析——兼论《现代汉语词典》中语素义的入典问题 [J], 支玲
2.双音节联绵词的单音节语素化现象浅探--从“尬×”说起 [J], 娄春华; 钟舟海
3.蹿红的"咖"类词语
——论外来词音节语素化现象 [J], 丁石林
4.音节语素化后的语素义变化探析 [J], 徐婷婷
5.汉语多音节音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 [J], 王文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渤海大学硕士研究生语法学研究课程考核论文院(系、部):中文系年级: 08级专业: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姓名:艾冰学号: 2008020006 密封线任课教师:姚晓波一、命题部分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问题初探二、评分标准1 能够搜集足够的语料,30分;2 分析深入,论证有条理,30分;3 语言流畅,具有逻辑性、论证性,20分;4 格式规范,20分。
三、教师评语请根据您确定的评分标准详细评分,给定成绩,填入“成绩”部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注1:本页由学生填写卷头和“任课教师”部分,其余由教师填写。
其中蓝色字体部分请教师在命题时删除。
提交试卷时含本页。
学生从第二页开始写作,要求见蓝色字体部分。
注2:“阅卷教师评语”部分请教师用红色或黑色碳素笔填写,不可用电子版。
无“评语”视为不合规范。
注3:试题、评分标准、评语尽量控制在本页。
注4:不符合规范试卷需修改规范后提交。
密封线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问题初探艾冰提要所谓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音节,这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连绵词的音节语素化,另一个是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
汉语具有语素大多单音节的特点,导致人们倾向于把词汇中的每一个词都看成是有意义的词,在构词上会用其中的一个词作为语素再组成新词,习非成是,这样就形成了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
另外,汉语还具有词汇上音节的特点,由于连绵词或者外来词都是两个以上音节,把它们作为一个语素和其他语素构词以后,就会形成更长的词,一方面是汉语的上音节特性,另一方面也是语言的经济原则,人们就会选择其中的一个词来代替原来整个连绵词或者外来词的意义来和其他语素构成新词,同样也形成了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
这样的词汇组合,由于新颖的组合方式在汉语词汇中出现频率非常高,这大大丰富了汉语的词汇。
因此,我们说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是符合汉语构词的规律的。
关键字非语素音节语素化类型影响一、引言布龙菲尔德(1926/1961)对语素的定义是“一个语素就是一个重复出现的(有意义的)语音形式。
”后来他又通过简单形式(simple form)和复合形式(complex form)的比较,进一步给语素下了定义:“凡是跟别的语言形式在语音-语义上有部分相似的语言形式是复合形式(complex form)”,“跟任何一个形式在语音-语义上没有任何相似的语言形式是一个简单形式(simple form)或者叫做语素(morpheme)。
[1]根据布龙菲尔德对语素的定义,汉语研究中通常把语素定义为“最小的音义结合的语言单位。
”它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它是一种构词成分,所有的语言成分都是在语素的基础上实现组合构成的。
[1]转引自杨锡彭《汉语语素论》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第1版第37页密封线汉语的语素有单音节的,如天、人,这种语素在汉语里占绝大多数;也有双音节的,如疙瘩、逍遥;还有三个音节以上的,这大多数是音译词,如巧克力、奥林匹克等。
由于汉语的单音节语素占到绝大多数,汉语的这种优势使人们总是把没有意义的音节也当成有意义的,习非成是,沿用既久,就会导致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
那么到底什么是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呢?所谓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是指“一些本来不表义的音节变成了表义的音节”。
这个现象主要有两个来源,连绵词音节语素化和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
二、非语素音节语素化的来源非语素音节的语素化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连绵词音节语素化;一个是外来词音节语素化。
(一)连绵词的音节语素化我们都知道,连绵词是双音节的单纯词,也叫做“连绵字”或“联绵字”,比如“伶俐”、“逍遥”、“玛瑙”等。
本文所涉及的连绵词,不仅包括汉语中原有的,还包括新产生的连绵词,如“坦克”、“摩托”、“雷达”、“马达”等等。
按公认的说法,连绵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表示一个概念,不能拆开解释。
大多数的连绵词的确是这样,如“囹圄”、“囫囵”、“猢狲”等等,单个的字并没有意义,只有当两个字合在一起才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义。
连绵词中的某一个词,经过语素化,由无义的汉字演变成跟整个连绵词意义相同的意义,也就是经历了由无义到有义的过程。
例如:“巴士”(英语bus)的“巴”还能构成“大巴”、“中巴”、“小巴”等复合词,“蜥蜴”的“蜥”能构成“巨蜥”、“草蜥”、“蛇蜥”、“鳄蜥”、“飞蜥”等复合词。
“蚂蚁”的“蚁”还能构成“白蚁”、“蚕蚁”、“蝼蚁”等。
这说明“巴”有“巴士”义,“蜥”有“蜥蜴”义,“蚁”有“蚂蚁”义。
这种现象就叫做“连绵词音节的语素化”。
联绵词中能够语素化的绝大多数是名词,而且表示动物名称的居多。
如“蚂蚁”、“蜘蛛”“螳螂”、“蜥蜴”等。
联绵词的音节语素化可以是联绵词的前一个音节,如:蜥蜴——巨蜥玫瑰——玫红螺蛳——海螺也可以是联绵词的后一个音节语素化,如:蚂蚁——雄蚁蝴蝶——彩蝶骆驼——驼毛密封线语素化后的音节的意义相当于由这个音节构成的联绵词的意义。
如“雄蚁”中的“蚁”是语素化了的音节,它的意义就是“蚂蚁”。
因此,我们可以把语素化了的形式看成是原来的联绵词的缩略形式。
有些连绵词音节的语素义,我们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都可以查到,比如:狰狞→狞笑[狞,(面目)凶恶];鸳鸯→鸳侣(鸳,指鸳鸯);蝴蝶→蝶泳(蝶,蝴蝶);蜘蛛→蛛网(蛛,指蜘蛛);骆驼→驼峰(驼,骆驼) ;蟾蜍→蟾酥(蟾,指蟾蜍)。
其中被注释音节的有,蚂蚁→工蚁(蚁,昆虫的一种);螺蛳→田螺(螺,一种软体动物);硫磺→硫酸(硫,非金属元素,符号S)。
而有些连绵词,实际上音节已经语素化了,但是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却并没有注释,如:玻璃→玻片标本;摩托(英语motor)→单摩;涤纶(英语terlene)→涤棉布;模特儿(法语modèle)→名模。
连绵词的地位,不因为某个音节的语素化而发生动摇,连绵词仍然是连绵词,即或少数连绵词的某个音节是自由语素也是这样。
从构词角度考虑,任何一个双音词只能是下列三种方式之一:复合词、派生词、连绵词。
对于任何一个连绵词,由于只有一个音节语素化,另一个音节不表达意义又不是词缀词缀,因而这样的连绵词既没有变成复合词,也没有变成派生词,只能仍然是连绵词。
(二)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外来词的语素化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音译加意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另一类是音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
1、音译加意译的外来词。
指外语词音译后,另外加一个表示义类的汉语语素。
这类外来词,其音译部分也就是外来词在外语词中的音译,例如:外来词“芭蕾舞”中的“芭蕾”(英语ballet)、“啤酒”中的“啤”(英语beer)。
正因为如此,它们与外来词整词意义具有同一性,从而具备了代替整词意义而语素化的条件。
这类外来词,当音译部分为双音节时,从整词分化出来后,能代表整词完整表意,故经常独立成词。
例如:穿“茄克(衫)”、喝“香槟(酒)”、抽“雪茄(烟)”、跳“芭蕾(舞)”、开“摩托(车)”。
密封线当音译部分为单音节时,由于独立成词的条件不成熟,这表现在:第一,音节自身缺陷,因为汉语的词大多数为双音节;第二,意义不明显,比如说,喝“香槟(酒)”、开“吉普(车)”好懂,而喝“啤(酒)”、开“卡(车)”则都不好懂。
因此,为了表义的清晰才经常与汉语语素组合成词。
例如,由“啤酒”的“啤”构造出“鲜啤、生啤、冰啤”,由“酒吧”的“吧”构造出“吧台、吧女、网吧、茶吧”。
2、音译外来词。
指照着外语词的声音对译过来的词。
这也可以分为一下几种情况:(1)表示国名、地名、人名、概念名的音译外来词。
这里边第一个音节经常代表整词意义使用,类似于缩略构词。
比如说,菲总统(菲律宾总统)、巴以冲突、(巴勒斯坦、以色列冲突)、莎翁(莎士比亚)、德先生(德谟克拉西,“民主”的早期音译)。
(2)一些外来的计量单位词,常用第一个音节来代替整个单位。
比如:瓦特——瓦(功率单位)开尔文——开(热力学单位)安培——安(电流单位)坎德拉——坎(发光强度单位)赫兹——赫(频率单位)牛顿——牛(力、重力单位)帕斯卡——帕(压力、压强、应力单位)焦耳——焦(能量、功、热单位)法拉——法(电容单位)西门子——西(电导单位)韦伯——韦(磁通量单位)特斯拉——特(磁通量密度、磁感应强度单位)戈瑞——戈(吸收剂量)希沃特——希(剂量当量单位)库仑——库(电荷量单位)勒克斯——勒(光照度单位)三、非语素音节语素化的原因(一)非语素音节语素化由来已久非语素音节语素化并不是近现代才出现的想象,其实古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大多见于六朝以后的来自梵语的汉译佛经。
如:“Buddha”起初音译为“浮图、佛陀、佛驮”,后来语素化为“佛”,并且参与构词“佛法”、“佛像”、“佛门”、“佛寺”。
“stupa”起初音译为“窣堵波”、“率都婆”;后来译为“塔婆”、“兜婆”;最后语素化为“塔”,构成“水塔”、“宝塔”、“灯塔”、密封线“纪念塔”。
我们知道,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这些外来词融入汉语词汇,就顺应了汉语的这种特点,语素化为单音节,代表整词的意义,并且参与构成复合词。
(二)汉语自身发展的特定条件1、汉语语素多为单音节语素单音节的基础使得人们习惯于每个音节都有意义,往往把没有意义的音节变为有意义的音节。
比如说“联绵词”,即双音节的单纯词。
这种单纯词,每个音节都不表示意义,只有两个音节连在一起才表示一个意义,构成一个语素,才能在语言中作为一个词自由运用。
如“枇杷”、“蜻蜓”、“珊瑚”、“蜘蛛”、“徘徊”等。
而人们习惯了每一个音节都有意义,在词汇的发展过程中,有些连绵词的音节就会被附会成有意义的音节,比如“凤凰”在历史上被附会为“雄曰凤,雌曰凰”,又因戏曲中妇女“凤冠霞帔”的行头,“凤凰”的性别阴阳逆转,成为“雌曰凤,雄曰凰”。
以讹传讹,习非成是,于是就又了“凤求凰”、“假凤虚凰”等说法。
这种连绵词中的音节由于曲解而在语用中习非成是,就是从非语素音节到语素音节的转化。
由于遵循汉语这种单音节语素的特点,连绵词或者外来词在参与构词的过程中就会出现很长的词,比如,“蚂蚁”作为一个连绵词,在构词的过程称,就会出现“白蚂蚁”,这种三个音节的词,因为汉语词汇大多为上音节,因此这样的词在语言的发展演变中就会减少多余的音节,而只用“蚂蚁”中的“蚁”来代替整体的词义,这不仅顺应了汉语自身的词汇特点也体现了语言的经济原则,又为构词提供了基础。
所以说,单音节语素符合汉语的规律,也顺应了语素单音节的趋势。
2、汉语词汇多为双音节如果用连绵词或音译外来词直接参与构词,那不符合汉语的客观实际,正如杨锡彭所说:“‘的士’、‘巴士’之所以闯进汉语,不仅因为它们比‘出租汽车’、‘公共汽车’音节少,而且作为构词成分,本无意义的‘的’、‘巴’在语素化的过程中(作为‘的士’、‘巴士’的代称))反而更适合构造新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