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合集下载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1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

本课主要内容有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医学、文学、史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水平,认识科技和文化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历史事件和文化成就有一定的认识。

但学生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水平的认识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进一步拓展和加深。

此外,学生对历史事件的了解多以故事性为主,对科技和文化成就的了解相对较少,因此需要引导学生关注科技和文化方面的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医学、文学、史学、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认识科技和文化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尊重文化、勇于探索的精神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难点:科技和文化成就对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合作学习法:分组讨论,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4.讲解法:教师对重点知识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七年级上册》2.课件: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等3.学具:笔记本、笔4.教室环境:座位分组,便于合作学习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引导学生关注本课内容。

2.呈现(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医学、文学、史学、艺术等方面的内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学设计:2024秋季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一、教学目标(核心素养)1.知识与技能:1.学生能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文化特点。

2.学生能够掌握两汉科技和文化对后世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史料、观看视频,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实证意识。

2.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珍视科技文化遗产的态度。

2.引导学生认识两汉科技和文化对中华民族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

•两汉文化的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两汉科技和文化在当时和后世的历史地位。

•如何培养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两汉科技和文化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多媒体教学设备。

•两汉科技和文化的相关史料、图片、视频。

•小组讨论任务卡、角色扮演剧本。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用于介绍两汉科技和文化的基本史实。

•史料分析法:引导学生阅读史料,分析两汉科技和文化的特点。

•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围绕两汉科技和文化的影响进行讨论。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扮演两汉时期的科学家或文化名人,进行角色扮演活动。

六、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文物图片或相关历史场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文物是哪个历史时期的吗?它们代表了什么?”引出新课主题。

2.新课教学•两汉的科技成就•讲授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造纸术、地动仪等。

•引导学生阅读史料,了解这些科技成就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围绕“两汉科技成就对后世的影响”进行讨论,并分享观点。

•结构图示:两汉科技(造纸术→地动仪→其他科技→影响)。

•两汉的文化特点•讲授两汉文化的特点,如儒家思想的传播、史学的兴盛等。

•引导学生分析两汉文化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两汉时期的儒家学者或史学家,进行角色扮演活动,体验当时的文化氛围。

•结构图示:两汉文化(儒家思想→史学兴盛→其他文化→影响)。

新课标历史《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新课标历史《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②点拨:《史记》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四、宗教
1.道教的兴起
①师:道教兴起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和派别?
提示:东汉末年,极度苦难的人民需要寻找精神上的寄托
②道教与道家是一样的吗?
点拨:道家是哲学流派,道教是宗教流派。 道家创始人是老子,道教创始人是张道陵。 道教是以道家思想为基础,都讲究无为而治、顺其自然。
二、医学的发展
1.张仲景
师:张仲景的医学成就是什么,后世尊称他为什么?
讲述:《伤寒杂病论》把霍乱、痢疾、流行性感冒等急性传染病称为伤寒诸症,然后辨别病情,找出病源,提出治疗方案和相应的药方。《金匮要略》汇集了各种杂病药方,记录了内科、 外科和妇产科等数百个药方。《伤寒杂病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辩证施治的原则,奠定了后世中医临床学的理论基础,被后世医学家誉为“万世宝典”。
学生思考
学生:《伤寒杂病论》、“医圣”
学生阅读课本
学生提前查找资料,讲故事
学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学生阅读课本:张角创立太平道
张陵创立五斗米道
学生: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
学生阅读课本: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学生合作讨论,分析归纳
提高学习趣味性
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史料中寻找有效历史信息。得出历史结论的能力。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蔡伦改进造纸术》短片。
2.师: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有哪些突出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中华文明的发展有什么作用?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明进步(教案)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明进步(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明进步(教案)教学目标本课将通过讲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明进步,使学生了解该时期的重要发明和进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教学内容1. 两汉时期的科技进步- 丝绸的发明和丝绸之路的建立- 指南针的发明和对航海和陆地交通的重要作用- 造纸术的发明和对文化传播的贡献- 水力铁矿开采技术的发展和对冶铁业的推动2. 两汉时期的文明进步- 文化艺术的繁荣:诗词、音乐、舞蹈、绘画等各种艺术形式的发展- 学术思想的兴起:儒家、道家和墨家等思想流派的兴盛- 社会制度的改革:推行考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他们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明进步的好奇心。

2. 讲解:逐一介绍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明进步,向学生展示相关的图片和视频,使他们更加直观地了解。

3. 讨论:组织学生讨论发明和进步对中国历史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4. 总结:对本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探讨。

5.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阅读和写作任务,要求学生进一步了解和探究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明进步。

教学资源- 图片和视频展示设备- 相关的教材和参考书籍教学评估- 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 学生在讨论和写作任务中的表现- 学生对于科技和文明进步的理解程度扩展活动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制作相关的模型,加强对科技进步的理解。

也可以通过观看相关的电影和纪录片来拓宽学生的视野。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批判思维能力,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并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同时,教师应定期进行评估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是本册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主要介绍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方面。

教材通过具体的史实,展示了两汉时期我国科技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使学生了解这一时期我国在科技和文化领域的辉煌成就。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我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认识可能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加深对两汉时期科技文化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掌握这一时期的重要历史人物和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教学难点: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历史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增强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具体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为例,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深入研究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搜集相关资料,制作课件。

2.学生准备:预习教材,了解两汉时期的基本情况,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设置历史情境,如播放一段古代农业生产的视频,引导学生思考:在我国古代,农业是如何发展的?进而引出本课的主题——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包括农学、医学、天文历法、文学、艺术等方面的史实。

在呈现过程中,教师简要讲解相关知识点,引导学生关注重要人物和事件。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五篇范文]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五篇范文]

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五篇范文]第一篇: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课时)【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课文,了解西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医学成就和文化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佛教和道教。

2.通过引导学会阅读历史校本教材、观察汉代造纸示意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

3.通过学习西汉时期的科技文化,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学习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学习难点】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情景导入生成问题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本、所用的练习本、阅读的各种报刊、杂志等都离不开“纸”。

“纸”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自学互研生成新知知识模块一造纸术的发明自主阅读课本P67~68内容,完成第1~2题。

1.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是什么时期的什么纸?谁在什么时候改进了造纸术?这种纸有什么特点?造纸术改进的意义是什么?西汉早期的麻纸。

东汉,蔡伦,特点:原料容易找到,又很便宜,质量也提高了。

意义:是我国人民对世界文化的巨大贡献。

2.纸发明之前,中国人写字曾经用过哪些书写材料?和纸相比这些书写材料有哪些不足之处?书写材料:龟甲或兽骨、青铜器、竹木简、帛等。

成本高、贵重不方便携带、不易推广等缺点;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纸的出现大大便利了人们的书写,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

知识模块二张仲景与华佗自主阅读课本P69内容,完成第3题。

3.华佗和张仲景有哪些主要的医学成就?华佗:擅长外科手术,制成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编创“五禽戏”。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知识模块三历史巨著《史记》自主阅读课本P70内容,完成第4~5题。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掌握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的发明;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

2.能力目标:通过上课、讨论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感受古人智慧的卓越,尊重劳动,希望学习古人的为人处世的高尚品德。

二、教学材料•《中国古代科技史》•《汉书》•网络相关资料三、教学过程1. 教师引入•通过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教师讲解•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的背景,让学生了解到两汉时期是中国科技和文化发展中的一个重要时期。

•讲述两汉时期的科技成果,包括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重点讲述其发明的历史背景和作用。

•讲述两汉时期的文化成果,包括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引导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化特点和传承。

3. 学生探究•学生自主探究,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果。

•学生小组合作,通过分析讨论科技和文化成果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加深对两汉时期的各方面发展的了解。

4. 教师总结•教师总结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强调其对中国和世界的影响。

•教师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所学到的知识和感悟,让学生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有更全面细致的认识。

四、教学评价通过本课教学,学生应该能够:•认识到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重要性;•掌握造纸、火药、指南针等传统科技的发明方法和作用;•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学、艺术和教育成就;•培养观察能力、分析思考能力和沟通表达能力;•强化尊重劳动、有爱国情怀的教育。

五、学情分析本课内容涉及较多的历史文化知识,需要学生进行较多的探究和讨论。

学生需要具有较高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同时,本课对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和国家情怀有一定的要求,需要教师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多方面的思维和能力。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5篇最好的一种教学,牢牢记住学校教材和实际经验二者相互联系的必要性,使学生养成一种态度,习惯于寻找这两方面的接触点和相互的关系。

今天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一份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供大家阅读参考。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优秀范文一课程内容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

2.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3.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教学目标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比较蔡侯纸和以前的书写材料,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

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收集整理汉墓的考古成果,了解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教材分析从单元内容上看,前面学习了两汉时期的政治与经济,本节课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

两汉政治统一、经济繁荣为两汉科技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而两汉的科技文化是两汉政治经济繁荣的反映,因此,本节课与前面所学内容起到相呼应的作用。

学情分析本课学习者是由小学刚步入初中的学生,他们对历史知识中的古代文化史尤其感兴趣,通过对前两个单元的学习,具备一定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对历史的理性认识明显增强,但他们对一些复杂的历史史实理解上有困难,需要教师加以引导,因此在学习本课时,以激趣入手,以形象直观教学为主,通过图片、视频等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完成本课学习。

重点1.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

2.司马迁和《史记》。

3.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4.张仲景和华佗及其成就。

难点。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含反思)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含反思)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课标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知识线索:一、造纸术的发明1.在纸张出现以前,人民用什么作为书写的载体?(甲骨、青铜器、丝帛、竹简)2.用竹木简或帛作为书写材料有什么缺点?(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钱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3.什么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西汉)4.东汉时,谁总结前人经验,改进造纸工艺,纸的质量大大提高?(宦官蔡伦)5.造纸术发明的伟大意义:造纸术由我国传遍世界,有利于人类文化的传播,这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

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民族:汉族生活时代:东汉末年(今河南人)职业:医学家成就: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写成了《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提出辩证分析病情对症治疗和“治未病”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为中医药学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被后世称为“医圣”。

2.华佗:民族:汉族生活时代:东汉末年职业:医学家成就:擅长针灸和外科手术。

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他还创制一套医疗体操“五禽戏”,以强健身体。

历史巨著《史记》作者:司马迁民族:汉族生活时代:西汉汉武帝时期家乡: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职业:史学家成就:编写了《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从传说中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鲁迅先生评价《史记》一书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道教和佛教1.道教:东汉末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

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张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2.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代印度。

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

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得到解脱。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华佗的生平和成就。

2.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

1.引导学生观察造纸工艺流程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华佗的生平和成就;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司马迁和《史记》。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汉代造纸图;“麻沸散”和“五禽戏”相关资料;张仲景图像;《史记》相关资料;道教和佛教的相关资料;PPT课件。

一、新课导入(课件出示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图中两个人抬着的一捆捆竹简,就是东方朔的奏本。

这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为了轻便,人们又用帛写字,但帛价钱很贵,不能大量使用。

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怎么办呢?古埃及人将字写在纸草上,古代欧洲人将字写在羊皮纸上。

那么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二、感知理解(一)造纸术的发明1.纸的发明。

(1)甲骨文是刻写在什么上面的?(龟甲、兽骨)(2)“金文”是刻写在什么上面的?(青铜器)(3)战国时期又出现了什么书写材料?(竹简、丝帛)(4)课件演示:兽骨、龟甲→青铜器→竹、帛→纸讲解:纸普遍使用之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就把竹木简当作书写材料。

现在我们还把书按“册”计算,这个“册”字就是个象形字,很多竹木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册”了。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汉代科技和文化。

2.掌握汉代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

二、教学重点1.两汉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

2.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作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由教师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并预告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观察与思考(15分钟)1.分组观察图片,介绍两汉时期出现的科技发明和文化成就,要求介绍一下具体的内容,如出现的时间、发明者和使用领域等。

(举例:走马灯、铁铸鱼、汉武帝的铸兵法等)2.设计问题,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相互作用是什么?”(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想到汉代时期两者的关系,再引导学生思考:在中国古代的发展进程中,科技和文化如何相互影响?)3. 总结概括(25分钟)1.小组代表发言,介绍讨论的结果。

2.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汉代时期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和进步,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3.教师向学生介绍汉代科技和文化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与地位。

4. 练习巩固(10分钟)根据所讲内容,让学生再次小组讨论,呈现出两汉时期的文化和科技,并对此进行评价。

5. 总结回顾(5分钟)由教师带领全班进行总结回顾,并指出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设计比较简单,采用了观察与思考、总结概括和练习巩固三个环节。

在第一个环节中,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到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的成就和发展。

在第二个环节中,学生必须进一步探讨科技和文化在中国古代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提高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

在练习巩固环节中,学生能够在自主性的小组讨论中,表现出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整个课程的内容易于组织,但希望能丰富一些,增加更多的学生参与和课堂活动。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部编版)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部编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课标要求】通过了解西汉末到东汉的政治、社会动荡,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产生的背景;知道这一时期的重要文化和科技成就,如司马迁与《史记》、蔡伦与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华佗的故事等。

【教材分析】本课是部编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最后一课,主要介绍两汉的科技和文化,包括的内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道教和佛教。

两汉的科技成就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同时这些科技成就运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又对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因此,学习本课有助于理解我国统一国家政权建立的历史意义。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课外知识面较广,对历史学习有较大的兴趣,且他们好奇心强,尤其对生动、形象的知识感兴趣,会比较关注课程的趣味性。

但由于他们刚接触历史这一科目不久,历史时空观念、历史思维能力会比较欠缺。

因此,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采用视频、图文等方式来激发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储备,在讲课过程对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思维引导,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爱表达的习惯,在教学中逐步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

【教学目标】1.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通过比较“蔡侯纸”和以前的书写材料,了解造纸术对文化传播的作用。

2.知道张仲景和华佗的主要成就。

3.知道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4.知道司马迁和《史记》。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教学难点:科技与文化的兴盛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的基础上的。

【教学方法】:五步六学,同桌互助【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导学)视频导入播放观看视频《螺丝历史-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片段,教师引导:西汉时有一个叫东方朔的大文学家,此人真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奏本,说起来还真是吓人一跳,这个奏本足足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汉武帝足足看了一个多月…“纸”今天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活,那么大家知道纸是怎样发明的吗?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相信学完后同学们就能找到答案了。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为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主要内容涵盖了东汉时期的科技进步和文化繁荣。

教材通过举例介绍了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地动仪的发明,以及文化发展,如司马迁的《史记》和蔡伦改进的造纸术等。

此外,还涉及到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以及两汉时期的著名文化人物。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具体实例和详细介绍来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生可能对宗教和文化的传入和发展感兴趣,教师可抓住这一点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如地动仪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

2.掌握两汉时期的文化发展,如《史记》的撰写和道教、佛教的传入。

3.通过对两汉科技和文化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的历史文化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动仪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

2.道教的兴起和佛教的传入。

3.司马迁的《史记》和两汉时期的著名文化人物。

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索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2.使用案例分析法,详细介绍地动仪、造纸术等具体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3.运用比较法,让学生了解道教和佛教的传入和发展的异同。

六. 教学准备1.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如地动仪、造纸术的图片和介绍。

2.准备《史记》的相关篇章,让学生阅读和了解。

3.准备关于道教和佛教传入的资料,进行比较和分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介绍东汉时期的科技成就,重点介绍地动仪的发明和造纸术的改进。

展示相关图片和资料,让学生了解这些科技成就的具体内容和意义。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阅读《史记》的相关篇章,了解司马迁的史学成就。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得到解脱。张骞通西域后,佛教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东汉__明帝__时,西
域僧人运载佛经到洛阳,得到上层统治阶级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会上传播开来,
在社会、思想、文学以及建筑、雕刻、绘画等方面产生了深远影响。
四、学生先讨论,后讲解。
1.两汉科技文化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①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进步是两汉文化发展的物质基础,促进社会经济发
⑤民族交流的增多也有利于文化的进步。外来文明的传入也促进了两汉文化
的发展。
五、课堂小结
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1.造纸术的发明
2.张仲景和华佗
3.历史巨著《史记》
4.道教和佛教
完成本课相关习题,高效课时通P45-47页。
本课的内容不多。但逻辑性不太强,如何呈现给学生一个符合他们认知水平
的具有逻辑性的课堂,就必须寻找一个线索将课本重新编排,所以我用华佗的故
4.道教和佛教
道教:东汉末年,__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黄帝,也吸收了流行
在社会上的一些神仙方术。当时在汉中、巴蜀地区还有__张陵_创立的五斗米道,
人们只要出五斗米,就可以入道或治病。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世纪的古_印度__。创始人是乔达摩·悉达多,又称
释迦牟尼。佛教认为人生如苦海,人只有熄灭各种欲望和烦恼,修行为善,才能
3.科技教育,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们科技文化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
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历史巨著《史记》的地位及影响。
两汉时期科技文化发展的原因。
两汉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为科技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人们在许多领域
取得了突出成就。这一时期科技文化有哪些突出的成就?这些成就对中华民族的
治疗和“_治未病_”理论,是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圣”。

2024年度第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2024年度第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教案
文化创新的需求
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人们需要新的科技手段来支持和实现创新,如两 汉时期的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创新,推动了乐器制造、舞台设计等 相关科技的发展。
15
05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202内容
汉朝时期的科技成就
重点介绍了汉朝在农业、手工业、交通和通讯等方面的科技成就, 如铁制农具的广泛使用、丝织技术的提高、造纸术的发明等。
第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 》教案
2024/2/3
1
目录
• 课程引入 • 两汉时期科技概述 • 两汉时期文化特色 • 科技与文化互动关系探讨 • 课堂小结与作业布置
2024/2/3
2
01
课程引入
2024/2/3
3
回顾前课内容
复习上一课《秦始皇统一六国 》的主要内容和重点知识点。
2024/2/3
5
明确学习目标
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包 括农业、手工业、医学、天文历法等 方面的进步。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 ,使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两汉时 期的科技与文化。
2024/2/3
让学生了解两汉时期的文化特色,包 括文学、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成就。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历史 与现实之间的联系,以及学习历史对 于认识和理解现实社会的重要性。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 学生回忆秦朝的政治、经济、 文化等方面的成就。
指出秦朝的统一为两汉时期的 科技与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导入新课主题
通过展示两汉时期的文物、图片或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对两汉科技与文化的兴趣。
引导学生思考两汉时期科技与文化发展的原因和背景。
2024/2/3
简要介绍本课的主题和重点内容,即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文化特色和历史意义。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与文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⑴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比较系统地了解两汉时期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

⑵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生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主要内容。

2、过程与方法⑴辩证分析: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⑵根据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及学生的知识、心理特点等方面的分析,本课采用常规课与生本课堂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活动采用学生自主学习与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⑵认识到两汉时期文化的繁荣昌盛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科学家的聪明才智和非凡的创造力。

⑶培养求真求实学风: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卓越成就,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实求真的学风,注重学习和实践的结合。

【教学重难点】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以《史记》为代表的史学成就。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和对我国古代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教学过程】㈠、创设情景、激情导入教师展示材料两汉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如:中华民族的主体汉族名称的由来,汉族的传统服饰汉服以及今天的版图等等。

除此以外,两汉在科技和文化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就。

㈡、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科技篇——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1、自主学习、建构知识①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的基本方法。

②东汉时,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等植物纤维为原料造纸,改进了造纸术。

2、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教师质疑:你知道在造纸术发明之前世界各地各有哪些书写材料吗?它们各有哪些不足?学生小组探究并展示探究成果,教师点评并播放视频《中国早期书写材料》。

师生共同归纳造纸术的发明: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特点;(2)掌握两汉时期的代表性科技和文化成就;(3)学会分析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2)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探讨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兴趣和热爱;(2)培养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和文化的自豪感;(3)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分析历史问题的态度。

二、教学重点:1. 两汉时期的代表性科技成就;2. 两汉时期的文化特点;3. 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

三、教学难点:1. 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2. 两汉时期代表性科技成就和文化特点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准备:1. 教材:《中国古代科技史》、《中国古代文化史》;2. 参考资料:相关论文、书籍、网络资源;3. 教学工具:投影仪、电脑、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要介绍两汉时期的背景;(2)引导学生关注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发展。

2. 教学内容:(1)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农业、医学、天文历法、数学等方面的进展;(2)两汉时期的文化特点:儒家思想、道教、佛教的兴起,文学、艺术、历史等方面的成就;(3)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的作用,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两汉时期的科技成就和文化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分析两汉时期代表性科技成就的实例;(2)分析两汉时期文化特点的实例。

5. 总结与反思:(1)总结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原因和影响;(2)反思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发展对后世的影响。

6. 作业布置:(1)编写一篇关于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发展的短文;(2)推荐相关阅读资料,进行深入研究。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优质教案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优质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1 教学分析【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张仲景和华佗、历史巨著《史记》教学难点:道教和佛教2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东方朔是西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

汉武帝即位,征四方士人。

东方朔上书自荐,诏拜为郎。

后任常侍郎、太中大夫等职。

他学富五车,才高八斗。

据说有一次,他向汉武帝上一个奏本,这个奏本就用了三千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汉武帝看得那真是累啊!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一问题又该如何解决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二、新课讲授目标导学一:造纸术的发明(一)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和缺点1.【材料研读】材料一吾非与之并世同时,亲闻其声,见其色也;以其所书于竹帛,镂于金石,琢于盘盂,遗传后世子孙者知之。

——《墨子·兼爱下》材料二先王寄理于竹帛。

——《韩非子·安危》材料三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范晔《后汉书》2.教师设问:阅读教材并结合材料说说纸发明以前的书写材料有什么特点?提示:(1)书写材料:甲骨、简帛、青铜器等。

(2)竹木简太笨重,携带不方便;帛的价格昂贵,不能大量使用。

(二)造纸术的发明1.图片展示最早的纸此为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纸。

纸面平整、光滑、结构紧密,表面有细纤维渣,可见造纸技术比较原始。

其原料为大麻纸上用墨线绘有山、川、崖,路,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

2.设问:我国造纸术是何时发明的?到东汉,造纸术有何变化?提示:(1)西汉时期,人们已经懂得了造纸术的基本方法。

缺点:这种麻纸质地粗糙,使用不便。

由于麻纸不太适合书写;东汉经济繁荣,文化教育发达,对纸张需求强烈。

(三)蔡伦改进造纸术——方法、原料、优点1.材料研读:“蔡伦,字敬仲,桂阳人也。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

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范晔的《后汉书》2.教师设问:(1)从记载中,蔡伦用什么原料造纸?提示: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第15课 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体会我国历史上科学技术成就和医学成就;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基本史实,了解司马迁的生平及《史记》的简要内容,逐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和概括能力,提高学生辩证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和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教师以学生的讨论与自主探究为基础。

通过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从教科书提供的材料中,有针对性地提取有效信息。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汉代造纸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对《史记》的内容和历史地位一目,可以通过简要介绍其内容和其中所体现的司马迁的史学思想,使学生体会《史记》在中国史学发展所产生的重大影响。

对佛教传入一目,引导学生回忆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开辟的有关知识,使学生对佛教传入有明确的时间和空间概念。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两汉时期辉煌的科技、文化成就,使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

通过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培养学生勇于追求真理的精神,引导学生形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教学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和华佗;司马迁和《史记》。

【教学难点】通过本课教学,在激发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使学生认识到文化的繁荣是建立在国家统一、经济发展的基础上的。

【教学方法】采用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二者的有机结合。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古人常用“学富五车”来形容学问渊博,但这也反映出书写工具的落后。

在中国古代,读书人不用学习五大车的竹简也可达到“学富五车”的程度,这种现象最早可能出现在什么朝代,你知道吗?带着这个问题,我们来学习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新课学习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突出成就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造纸术的发明二、张仲景和华佗三、历史巨著《史记》四、道教和佛教一、造纸术的发明教师:请同学们看课本P67第一段思考:在纸发明以前,中国古人用什么作书写材料?这些材料有什么特点?学生:甲骨、青铜器、竹简、帛。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

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2016年新编)《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本课是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的第十五课,主要讲述了我国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教材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两汉时期的农业技术发展,如耕作工具的改进、农田水利工程的兴修等。

2.手工业技术的进步,如铁器的广泛使用、纺织技术的提高等。

3.两汉时期的医学成就,如黄帝内经的编纂、华佗的麻沸散等。

4.文学艺术的发展,如汉赋、唐诗等。

5.科学技术的传播和交流,如丝绸之路的作用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我国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了解。

但他们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的具体内容可能较为陌生,需要通过本课的学习来深化理解。

同时,学生对于历史事件和人物的学习兴趣浓厚,可以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展示历史图片等方式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认识其在我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2.难点:对两汉时期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理解和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引导学生理解。

2.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教材,总结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3.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分析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六. 教学准备1.教材:历史人教七年级上册。

2.课件:制作课件,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相关图片、图表等。

3.资料:收集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相关资料,如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讲述两汉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呈现(10分钟)展示两汉时期的科技和文化成就的相关图片、图表等,让学生初步感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知识与技能1.了解秦汉时期的科学技术和医学成就,包括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华佗的生平和成就。

2.了解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的简要史实、司马迁的生平事迹及其撰写的《史记》的简要内容。

1.引导学生观察造纸工艺流程图,了解造纸的工序。

2.通过对佛教和道教在我国得以传播的原因及所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培养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有关社会意识理论分析历史文化现象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学习秦汉时期的科技,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科技教育,帮助学生认识到当时我国科技在世界的领先地位和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巨大贡献,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了解司马迁撰写《史记》的经历和《史记》的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求真求实的学风,注重学习与实践的结合。

重点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张仲景、华佗的生平和成就;佛教和道教在秦汉时期的发展情况;司马迁和《史记》。

难点宗教得以传播的原因及其影响,树立正确的宗教观。

汉代造纸图;“麻沸散”和“五禽戏”相关资料;张仲景图像;《史记》相关资料;道教和佛教的相关资料;PPT课件。

一、新课导入(课件出示西汉文学家东方朔向汉武帝上奏本的情景)图中两个人抬着的一捆捆竹简,就是东方朔的奏本。

这个奏本用了3000片竹简,需要两个人才能抬动。

为了轻便,人们又用帛写字,但帛价钱很贵,不能大量使用。

随着文化的发展,读书、写字对书写材料的需求量越来越大,怎么办呢?古埃及人将字写在纸草上,古代欧洲人将字写在羊皮纸上。

那么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二、感知理解(一)造纸术的发明1.纸的发明。

(1)甲骨文是刻写在什么上面的?(龟甲、兽骨)(2)“金文”是刻写在什么上面的?(青铜器)(3)战国时期又出现了什么书写材料?(竹简、丝帛)(4)课件演示:兽骨、龟甲→青铜器→竹、帛→纸讲解:纸普遍使用之前,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人就把竹木简当作书写材料。

现在我们还把书按“册”计算,这个“册”字就是个象形字,很多竹木简用绳子串在一起,就成“册”了。

但竹木简太重了,据史料记载,秦始皇一天要看120斤重的文书。

而帛又很贵,不能大量使用。

随着文化的发展,需要有一种既便宜又方便的书写材料,这就推动了人们对造纸术的研究。

2.蔡伦改进造纸术。

引导:在蔡伦之前,我国劳动人民虽已发明了造纸的方法,但纸的质量比较差,产量也不高。

东汉时,宦官蔡伦负责管理为朝廷造纸的作坊,他总结了劳动人民的经验,于105年改进了造纸术。

学生阅读教材,找出蔡伦用于造纸的原料。

提问:当时蔡伦用哪些原料来造纸?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等。

(用课件展示造纸原料)讲解:这些原料容易得到,又很便宜,既扩大了原料来源,又降低了制造成本,造出纸的质量比以前要好得多,不仅提高了纸的质量,还提高了纸的产量,纸的使用也逐渐普遍起来了。

为了纪念蔡伦的功绩,人们把这种纸叫作“蔡侯纸”。

3.造纸术的传播及其意义。

纸最初传入朝鲜、日本,后来又向西传入阿拉伯,并通过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和非洲。

与竹木简和帛相比,纸的主要长处是什么?竹木简太笨重,帛的价格昂贵,纸不仅携带方便,而且造价低廉。

纸的发明,大大方便了人们的书写和人类文化的传播。

(二)张仲景和华佗1.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课件演示:张仲景像、《伤寒杂病论》书影)张仲景是东汉末年的名医。

当时连年战乱,疾病流行,为了帮助人民解除病痛,挽救病人的生命,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并结合自己的医疗实践,写成了举世闻名的《伤寒杂病论》。

这是我国第一部中医临床诊断治疗的专著,奠定了我国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张仲景以其卓越的成就受到后人的尊敬,被称为“医圣”。

2.“神医”华佗。

(课件演示:华佗像、“五禽戏”)华佗是东汉末年的民间“神医”,他勤奋好学,精通内、外、妇、儿、针灸科,尤其擅长外科手术。

他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麻醉剂做手术的外科医生,欧洲则是在华佗死后1700年才学会使用麻醉药的。

他还创制了一套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的动作、姿态来锻炼人身体各部位的医疗体操,即“五禽戏”,至今仍有许多人学习它,受益较多。

(三)历史巨著《史记》1.司马迁编写《史记》的原因。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相关内容,说说司马迁能编成《史记》的原因。

司马迁的父亲是史官,司马迁受到家庭的熏陶,从小就爱好文史;司马迁年轻时到各地寻访了许多名胜古迹,开阔了视野;父亲死后,他继承父业做了史官,利用国家藏书处,阅读了大量的书籍;他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撰写《史记》。

过了五年,他的好友李陵由于作战失利投降了匈奴,司马迁为李陵辩护,触怒了汉武帝,被处以宫刑。

在狱中,他怀着悲愤的心情写作。

后虽被赦,但仍著史不缀,终于完成了《史记》一书。

2.《史记》的内容及影响。

(1)提问:《史记》一书的上下年限是什么?《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3000年的史事。

(2)提问:《史记》的写作体裁是什么?纪传体通史。

(3)引导:什么是纪传体呢?“纪”指帝王的传记,按年编写;“传”指将相或名人的传记。

按这种体裁写的历史书叫纪传体史书。

那么,《史记》一书中一共有多少纪,多少传呢?《史记》上起黄帝,下迄汉武帝,包括上下3000年的历史。

其中战国、秦汉记载较详细。

全书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八书、十表,共130篇。

全书以人物传记为主,辅之以编年和纪事,体例严整,内容丰富,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汉书》中“司马迁传”评论《史记》的文笔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即秉笔直书,不曲笔回护,记事简洁明了,评价实事求是。

《史记》肯定了陈胜、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了暴君、酷吏的罪恶,大胆地评论了汉武帝的功过,成为后世纪传体史书的典范。

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被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四)道教和佛教1.佛教的传入。

(1)学生自主阅读课本相关内容,找出佛教的地位、起源、传入我国中原地区的时间、基本教义等。

(2)提问:佛教在世界宗教中的地位如何?佛教是当今世界上三大宗教之一。

(3)提问:当今世界三大宗教是什么?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

(4)提问:佛教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兴起?又在什么时候传入我国中原地区?佛教起源于古印度,时间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在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5)提问:佛教的基本教义有哪些?按照佛教的说法,人死后能够转生来世。

人的今生如果能忍受苦难,虔诚地信佛,来世就可以得到幸福。

(6)佛教在公元前3世纪开始外传,东汉明帝时派人到天竺求经,用白马驮回佛经42卷和释迦牟尼的画像。

明帝令在洛阳建白马寺。

佛教开始大范围传入中国,并且发展很快。

佛教传入后,最先接受的是统治阶级上层,到了东汉后期,有相当多的下层劳动人民也接受了佛教,请想一想,这又是为什么呢?东汉后期,宦官和外戚交替专权,政治黑暗,吏治腐败,人民生活艰辛,佛教所宣扬的灵魂不灭、来世投胎等观点就成了他们的精神寄托。

佛教宣扬的忍受苦难、寄希望于来世,客观上有安定社会秩序的作用。

(7)引导:佛教传入我国后,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见闻,列举一些例子。

讲解:佛教的传入对我国各方面的影响都很大。

在哲学方面,佛教对人的心理活动和认知过程有极为细致深入的研究,将差别、对立、矛盾等沟通起来,恢复了世界的整体性和普遍联系等,这一切,都弥补了我国哲学的不足。

在文学方面,大量佛经翻译过来,受到了历代文人的喜爱。

佛教还为中国文学带来了新意境、文体、词语等。

特别是后来形成的禅宗思想,对王维、白居易、苏轼等人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例如:世界、无常、现行、刹那、大千世界、清规戒律、一针见血等。

在艺术方面:寺塔、佛像、石窟等,至今保存的大都成了风景名胜。

此外,像舞蹈、音乐、壁画等,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另外,在医学方面影响也较大。

过渡:在佛教传入的同时,道教也在中国兴起。

《西游记》里的元始天尊、太上老君都是道教尊奉的人物。

道教是如何兴起的?它的教义有哪些?对我国文化有哪些影响?我们现在来学习这些问题。

2.道教的兴起。

(1)提问:东汉时期兴起的道教与佛教有哪些不同之处?佛教是由国外传入;道教则是土生土长,在民间兴起。

佛教主张今生忍受苦难、虔诚信佛,来世得到幸福;道教主张修身养性、炼制丹药,以求得道成仙,追求今生的成功。

(2)引导:它们之间又有哪些相同之处呢?都得到了统治阶级的扶持;都为统治阶级所利用;作为统治人民的工具,都对我国文化有深远的影响。

讲解:道教是中国的本土宗教,形成于秦汉时期,道教奉先秦道家创始人老子为教祖,以《道德经》为首要经典,以“道”为基本信仰。

(3)引导:请同学们思考、讨论道教的兴起对我国有哪些影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看到的哪些事物与道教有关。

讲解:道教和佛教一样,诞生以后对中国文化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后期,中国文化随处可见道教影响的印迹。

哲学方面:比如陈传老祖创无极图;文学方面:我国几部有名的古典小说里面的内容都反映出道教的影响。

例如《西游记》里的如来佛为佛教的最高首领,玉皇大帝为道教最高神。

李白诗中那浪漫的想象力,就同他对神仙世界的向往有很大关系。

毛泽东主席就曾说过李白道士气太重;艺术方面:建筑、道教官观等大大丰富了中国的园林艺术;科技方面:道教的炼丹促进了化学的发展。

道教的气功丰富了医学的内容,也对中国人体科学作出了贡献。

三、本课小结以表格形式,分类总结本节所学内容,并交流学习这节课最大的感受。

四、布置作业请学生完成《探究在线·高效课堂》本课作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