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脉针灸笔记整理
民间中医脉诊绝技_笔记
![民间中医脉诊绝技_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8d20c09dd4bbfd0a79563c1ec5da50e2534dd115.png)
《民间中医脉诊绝技》读书记录1. 1 脉诊基础理论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起源于古代中华医学。
它通过对人体动脉搏动的观察和感受,结合经络理论、气血运行规律等,来推断人体的健康状态和疾病情况。
在脉诊的基础理论中,最为核心的是对脉象的理解。
脉象是脉动应指的形象,包括频率、节律、粗细、流利度、紧张度等方面。
常见的脉象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细脉、滑脉、涩脉等。
每一种脉象都有其特定的含义和临床意义。
浮脉多见于表证,表示疾病的根源在体表或疾病的初期;沉脉则多见于里证,表示疾病的根源在体内或疾病的后期。
迟脉多见于寒证,表示体内的阳气不足;数脉则多见于热证,表示体内的阳气过盛。
细脉多见于阴虚或血虚证,表示体内阴液不足;滑脉多见于痰湿或食积证,表示体内有痰湿或食积。
除了脉象之外,脉诊还涉及到经络学说、气血运行理论等内容。
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通道,不同的经络循行路线和气血分布情况,会影响人体的不同部位和功能。
气血运行则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条件,气血充足并畅通无阻,则人体健康;反之则会出现各种疾病症状。
脉诊是中医诊断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学习和掌握脉诊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巧,对于提高中医诊断水平和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1.1 1 脉象的概念与分类作为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自古以来便为医家所重视。
在中医理论中,脉象是人体内脏和经络功能状态的外在表现,与气血、阴阳、脏腑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通过对脉象的细致观察和准确把握,中医医师能够洞察患者的内在病情,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脉象的种类繁多,常见的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等。
每种脉象都有其独特的形态、力度、节律等特点,这些特点又与中医的五行学说、脏腑理论等紧密相连,共同构成了中医诊断的独特体系。
浮脉主要表现为脉搏显现于浅层,轻按即可感觉到。
这种脉象通常与外感风寒、阳气不足等症状相关联。
沉脉则是指脉搏显现于深层,需用力才能感觉到。
它往往与里证、阳虚水泛等病状有关。
中医脉诊全方位总结!看真正中医师如何切脉!(附病脉表)
![中医脉诊全方位总结!看真正中医师如何切脉!(附病脉表)](https://img.taocdn.com/s3/m/8a1412e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68.png)
中医脉诊全方位总结!看真正中医师如何切脉!(附病脉表)中医传统脉诊是通过按触人体不同部位的脉搏,以体察脉象变化的切诊方法。
又称切脉、诊脉、按脉、持脉。
脉象的形成与脏腑气血密切相关,若脏腑气血发生病变,血脉运行就会受到影响,脉象就有变化。
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於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於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我国古代医学在诊断疾病方面采用的脉诊,是一项独特诊法脉,是中医“四诊”(望、闻、问、切)之一,也是辨证论治的一种不可少的客观依据。
正常的脉象是什么样子?正常人脉象,又称平脉,常脉。
常脉为三部有脉,一息四至(每分钟脉搏早70-80次),不浮不沉,不大不小,节律均匀,从容和缓,流利有力,尺脉沉取不绝。
称为有胃,神,根。
其中有胃,就是有胃气,脉搏表现和缓,从容,流利,有神;有神,是指脉搏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
主要表现为尺脉沉取不绝。
但正常脉象常随季节、年龄、性别、体质等会有差异。
1)如春、夏、秋季的脉大多偏浮,而且搏动有力;冬季的脉多沉伏于里。
2)年龄越小脉搏越快,青壮年脉多强而有力,老年人的脉较弱;3)身材高大的人脉多长,矮小的人脉较短,瘦人脉多浮,胖人脉多沉;4)饱食后及情绪激动时脉多快而有力,饥饿时脉多软弱。
病脉的特征与意义?由于对脉象感觉与体会的差异,历代医家对常见病脉的分类和命名亦存在着差别。
《黄帝内经》记载有21种脉象,《伤寒杂病论》中记载26种,《脉经》总结分为24种,《景岳全书》只分为16种脉,《濒湖脉学》、《三指禅》则分为27种,《诊家正眼》增疾脉而为28脉,《脉理求真》增至30种,《辨证录》则更有38脉之多。
脉诊笔记(七)
![脉诊笔记(七)](https://img.taocdn.com/s3/m/a2a48f79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fb.png)
脉诊笔记(七)
李闻言老师写的《四言举要》,是对脉诊的一个总结:
脉乃血派,气血之先,血之隧道,气息应焉。
其象法地,血之府也,心之合也,皮之部也。
资始于肾,资生于胃,阳中之阴,本乎营卫。
营者阴血,卫者阳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
脉不自行,随气而至,气动脉应,阴阳之义。
气如橐龠,血如波澜,血脉气息,上下循环。
正常脉象:古人将正常脉象的特点概括为三点,即“有胃”“有神”“有根”。
一、脉要有胃气:指下感觉从容,徐和,软滑,不浮不沉,不快不慢。
人有胃气则生,少胃气则病,无胃气则死
二、脉要有神气:柔和有力,节律整齐。
心主血脉,同时心又藏神,所以,神藏于血脉之中,血脉充足是有神的必要条件之一。
三、脉要有根:迟脉有力,沉取不绝。
根脉实际指的是肾脉。
肾为先天之本,元阴、元阳之所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脉象与四季的关系: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脉象与情志的关系:喜则脉缓,怒则脉急,惊则脉动,。
中医把脉知识点总结
![中医把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92ce51ea29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05.png)
中医把脉知识点总结
一、把脉的基本方法和常用脉象
1. 把脉的方法
(1)取脉的位置:中医把脉主要取脉位包括两脉三关十二经主脉等等,最常用的是两脉(尺、搏动动脉)、三关(尺、关、尚)和十二经脉。
(2)取脉的方法:中医取脉的方法主要包括直接取脉、间接取脉、双手并用取脉等方法。
2. 常用脉象
(1)脉象的分类:中医脉象分为浮脉、沉脉、缓脉、数脉、结脉、滑脉、长脉、短脉等
多种类型。
(2)脉象的诊断:通过观察脉象的频率、强度、和谐度、均匀度等来诊断疾病的性质、
部位和进展趋势。
如脉浮为表、脉沉为里等。
二、把脉的注意事项
1. 环境要安静:把脉时要求患者保持安静,避免干扰。
2. 时间要充分:把脉时应该足够时间,才能观察脉搏的形态和变化。
3. 力度要均匀:取脉时用力度要轻缓均匀,避免引起患者的不适。
4. 饮食要控制:把脉之前患者应该避免饮食刺激,如饮酒、饮浓茶等。
三、把脉的临床应用
1. 疾病辨证:把脉是中医辨证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观察脉象来辨别疾病的性质和归类。
2. 病情判断:把脉可以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
3. 药物选择:把脉可以根据脉象的不同来选择对应的药物,提高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4. 观察疗效:治疗后通过把脉可以观察病情的变化,判断治疗效果。
以上就是中医把脉的一些知识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当然,把脉是一门高深的医
学技术,需要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系统的中医知识来进行准确诊断。
希望大家能够多加
练习,掌握把脉的技术,为患者的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医切脉知识点总结
![中医切脉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08dbaf6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ba.png)
中医切脉知识点总结一、中医脉诊的基本知识1.脉象的基本概念脉象是通过触摸患者的动脉来判断患者身体状况的诊断方法。
脉象在中医理论中被称为“脉”,它包括了脉搏的位置、频率、节律、形态、力度等方面的信息。
2.脉象的测量方法脉象的测量需要患者放松,坐在椅子上,双手自然垂下,医生可以使用三指按压患者的动脉,以了解患者的脉搏情况。
脉象的测量需要医生的经验和技巧,需要通过多次触摸才能正确判断患者的脉象。
3.脉象的诊断内容脉象可以反映人体的脏腑功能状态、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疾病的性质和病位。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情况、疾病的发展阶段以及病情的轻重缓急。
4.脉象的诊断意义脉象是中医诊断的重要依据之一,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可以提供重要的诊断信息,有助于中医医生准确判断患者疾病的性质和位置,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二、脉象的分类1.按位置分类脉象按位置可分为远脉和近脉。
远脉是指远离心脏的动脉,如手腕部的尺动脉和搏动脉,近脉是指靠近心脏的动脉,如颈动脉和股动脉。
2.按频率分类脉象按频率可分为迟脉、数脉、濡脉、弦脉、结脉、涩脉等。
迟脉是指脉搏慢而稳,数脉是指脉搏快而稳,濡脉是指脉搏软而缓,弦脉是指脉搏紧而有力,结脉是指脉搏紧而有力,涩脉是指脉搏紧而无力。
3.按节律分类脉象按节律可分为洪脉、虚脉、实脉、驳脉、弦脉等。
洪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虚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实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驳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弦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
4.按形态分类脉象按形态可分为浮脉、沉脉、细脉、宽脉、长脉、短脉等。
浮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沉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细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宽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长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短脉是指脉搏有力而无力。
三、脉诊的应用1.辨证施治中医脉诊可以帮助中医医生辨别疾病的性质和病位,为后续的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象,可以了解患者疾病的轻重缓急,有助于中医医生进行辨证施治。
脉诊笔记精华,千万不要错过!
![脉诊笔记精华,千万不要错过!](https://img.taocdn.com/s3/m/bd398b41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c1.png)
脉诊笔记精华,千万不要错过!1有力无力——辨阳气足不足2脉体大小——辨阴血足不足3脉位浮沉——辨阳气在表在里脉浮:为阳气在表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夏天阳气行表;周六福利:适合一个人看的小说,心怦怦跳的感觉!脉沉:为阳气在里攻邪(有力),或者阳气不足(无力),或者冬天阳气行里。
脉浮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收敛,发散在外;脉沉而阳气不足(无力)者,气不外散,能归本位。
辨证要点,其实就是:1 能量的多少(足不足);2 能量的方向(升或降)。
上为总论以下分论之分者分部以论:左手侯阴血右手侯阳气或谓:左手侯能量的储存右手侯能量的制造左手【寸】心【关】肝【尺】肾阴心运血肝藏血血之精华入肾阴右手【寸】肺【关】脾【肾】肾阳肺运气脾生气肾之阳化精为气男为阳气盛故右手脉盛于左手脉女为阴血盛故左手脉盛于右手脉——此为男女之常脉阳之要在于能降寸脉位于上【表】阳位当以收敛沉降为顺中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敛尺脉位于下【里】阴位当以收敛固密为顺重取可得阳之要在于能运关脉位于中【中】中位当以鼓荡滑畅为顺轻取可得简言之两头小中间大——现代社会最佳之财富【能量】结构谓之:橄榄形脉位之浮沉可以四季【本质就是温度的变化】以简述之:夏【轻触即得浮脉:热则阳气升散热证表证或夏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大洪秋【稍重可得气渐降敛热渐退秋季常脉】脉体稍小濡春【再重可得气渐升散热渐盛春季常脉】脉体再小弦冬【沉按始得沉脉:寒则阳气降敛寒症里证或冬季常脉之位】脉体最小细夏见秋冬春脉为不及热病见秋冬春脉为渐愈冬见春秋夏脉为太过寒病见春秋夏脉为渐愈脉气运行简述饮食之入,始于右关【脾胃】,主运化,可理解为赚钱部门,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
运化之物化为血液储藏——土养木,肝主藏血,存钱部门,右关之脉【肝】,当最强【有力,脉位秋】为好。
血之精华为精,下输于肾阴——精血同源,主藏精,脉当最沉【有力,脉位冬】肾阴若水【能源】,肾阳若热【能量】,水热合为一体共存——阴阳互根互用。
脉诊笔记(四)
![脉诊笔记(四)](https://img.taocdn.com/s3/m/69470617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d1.png)
脉诊笔记(四)中医的脉诊,就是诊动脉血管跳动的动力的力度,所反应出来的就是五脏六腑气血流动的真实情况,以此来诊断人体的身体健康与否。
一息四至是正常人的脉象,一息六至或七至,这就是阳气过剩,邪气侵犯人体,这就提示人得了病,如果一息三至,就提示阳气低微。
感冒的时候,病邪还在体表,没有深入到里层,正邪相搏,产生的是“浮脉”,有的人的脉跳动远远的超过了90次,这就叫“数脉”,如果病人的脉很不好摸,可以用力往里压,到达肌肉深处,这就是“沉脉”,脉的跳动一呼一吸,不能达到四次,这就叫“迟脉”,跳动特别有力这叫“实脉”,跳动无力叫“虚脉”脉诊共28种脉象,要结合望,闻,问,四诊合参,才能了解病人的真实情况。
现代摸脉与古代摸脉不一样,古代摸脉,是在人体的上中下上三个部分,每个部分找三个动脉点,这是对全身进行诊断的一种方法,主要就是在头部,上肢部和下肢部三部,称为三部九候。
头部:主要就是摸颊动脉,耳前动脉和额动脉。
上肢部:手太阴肺经动脉寸口脉,手少阴心经动脉神门穴这个位置,还有一个就是,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合谷穴这个位置的动脉。
主要就是诊断肺,心和胸中的毛病。
下肢:足厥阴肝经动脉足五里、妇女取太沖,足太阴脾经动脉箕门这个位置,足阳明胃经动脉沖阳穴这个位置,足少阴肾经动脉太谿。
主要就是诊断肝,脾,胃和肾的毛病三部九候的诊脉法,在中医界运用了几千年,后来,张仲景在伤寒论中改写了历史,“三部”脉是指“人迎”脉,结喉旁颈总动脉,“寸口”脉,腕部桡动脉,和“趺阳脉”,足背部胫前动脉。
根据临床实践,简化遍诊法,一般只侯寸口脉,称为“独取寸口”独取寸口的理论,肺朝百脉,脉会太渊,我们人体的各个经脉都会集于肺。
寸口脉分寸、关、尺三部,每部各以轻、中、重的指力相应分为浮、中、沉三侯,共为九候。
现在的脉诊法很方便,手一伸,三个指头一搭,就可以诊断出五脏六腑的动态情况,当然,这需要长期的临床实践,短期内是不可能掌握得了的。
中医脉诊~学习笔记
![中医脉诊~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905e17c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c8.png)
中医脉诊~学习笔记脉诊分为脉象与辩脉2部分,脉象从古到今很多,最著名的是《濒湖脉诀》的27脉。
但是关于脉象的描写大多是用比喻、体会来描述。
让人难以掌握。
而实际分析大多数脉象不过是九大物理指标的组合。
无非是快慢、脉位(浮沉)幅度、长短、粗细、力度、幅度、节律、开合九大物理指标。
把脉先掌握和指下感受到这九大指标,自然什么27、34、什么怪脉、什么绝脉都能很快的掌握和获得。
而明白了方法,练习一个月脉象也就能准确掌握与获得。
而后运用脉象分析的一气阴阳三焦六部10纲法,来分析自然获得疾病的判断,与用药的分寸。
脉诊时下之难难在脉象不明,分析乱扯。
方法不对。
所以难以速成。
个人通过3个月掌握脉诊的流程是:1、自身上练习明白九大物理指标并在指下感受而真实体验到(1周)—-2、运用9大指标快速掌握并指下获得28、34脉(2周)——3、学会分析脉象掌握一气阴阳三焦六部10纲法(4周)——4、脉诊对应药性做方法(2周)——5、临床练习一、九大指标分析与练一、浮沉:指手指感知脉的位置深浅。
古人把从肌肤到筋骨的位置分为9份,每三分为一部位。
分别叫做浮中沉。
以6分来分则3分为浮,三分为沉。
指标分析:正常脉,为天气气温变化,或者饮食改变,比如气温升高比如春夏,比如吃了辛辣食物以及喝酒,或者热性药物而阳气生发或者叫体温升高,而出现脉浮。
或者气温降低,或者寒凉食物,以及凉性药物,则阳气收敛下沉,而现脉沉。
病脉:疾病造成的内热而气血外浮,或者表层肌肤感邪气而人体气血外浮则现脉浮,或者不通畅而气血难以下降也现脉浮,反之则现沉脉。
虚实判断,不管是脉沉还是脉浮,以中沉取力度判断虚实,无力为正虚,有力为邪实。
练习方法:以手指搭在六部任何部位,从轻到重,感受脉跳。
1到三分力能感知脉跳,为得到脉浮的感觉,而后逐渐加力到9分到了筋骨,还能感受跳动力度,为脉沉。
一般来说冬天脉尺部为沉脉中下有,浮部不明显,而寸脉,一般中上明显,特别是夏天,脉浮最为明显。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点总结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897f1f4c67da26925c52cc58bd63186bceb92cd.png)
中医把脉初步知识点总结一、脉诊基本概念和原理1、脉诊的基本概念脉搏是人体循环系统的反映,也是人体生理和病理情况的重要标志之一。
通过触摸患者的脉搏,中医医生可以了解患者的脏腑功能,血气状况和阳气阴气的盛衰。
因此,脉诊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手段之一。
2、脉诊的基本原理中医把脉的基本原理是"望、闻、问、切"中的"切",即通过手指轻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象的速度、强弱、滑利和有无力等情况,推断患者的脏腑功能和病理情况。
同时,也需要结合临床表现和病史进行综合分析,确定疾病的类型和病因。
二、常见脉象的判读1、脉象的触诊方法脉搏的触诊方法主要有三种:徐缓步细法、弦、滑等脉象和细软、蜷缠等脉象。
其中,徐缓步细法是通过轻轻触诊患者的脉搏,了解脉搏的速度和节律。
弦、滑等脉象主要是通过手指触摸患者的脉搏,了解脉搏的强弱和滑利程度。
细软、蜷缠等脉象主要是通过手指轻压患者的脉搏,观察脉象的力度和滑利情况。
2、脉象的判读(1)浮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明显,而且触诊起来比较顺滑和有力时,就属于浮脉。
浮脉常见于阳气亢盛,阴气不足,表病初起,中气虚弱等情况。
(2)沉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隐约或者触不明显时,就属于沉脉。
沉脉常见于阴气亢盛,阳气不足,表病发展,中气不足等情况。
(3)缓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缓慢而且触诊起来比较柔和时,就属于缓脉。
缓脉常见于气血亏虚,阳气不足,阳气内陷,阴虚等情况。
(4)虚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弱小、柔软而且触诊起来比较滑利时,就属于虚脉。
虚脉常见于气血不足,阴虚阳亢,脾胃虚弱等情况。
(5)实脉当患者的脉搏比较强硬而且触诊起来比较紧实时,就属于实脉。
实脉常见于气血亢盛,痰浊内生,阴阳失调等情况。
三、脉象的分析与诊断1、脉象的分析通过触诊患者的脉象,可以初步分析患者的脉象特点、脏腑功能情况和病理情况。
例如,如果患者的脉象比较浮大,有力且触诊起来比较顺滑,就说明患者的阳气亢盛,阴气不足,适合温补、滋阴的治疗方法。
脉诊笔记(二二)
![脉诊笔记(二二)](https://img.taocdn.com/s3/m/1c62d830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90.png)
脉诊笔记(二二)虚脉举之迟大按之松,脉状无涯类谷空;莫把芤虚为一例,芤不浮大似慈葱。
脉象: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
为脉紧张度减弱,脉管充盈度不足。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
脉理:气不足以运其血,血不足以充其脉,气虚失于鼓动则无力,血虚失于充盈则空豁。
虚脉是无力脉的总称。
迟而无力多阳虚,数而无力多阴虚。
实脉浮沉皆得大而长,应指无虚愊愊强;热蕴三焦成壮火,通肠发汗始安康。
脉象:三部脉充实有力,来去俱盛,应指愊愊,举按皆然。
实脉是有力脉的总称。
脉管宽大,脉搏力强。
主病:实证。
亦见于正常人。
脉理:正盛邪实,正邪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坚满紧张,故脉来充实有力。
数而有力为阳热亢盛之实热证,迟而有力为阴寒偏盛之实寒证。
久病见实,为孤阳外越之征,多预后不良。
生理变异:六阳脉,必实而和缓,是气血旺盛之象。
洪脉脉来洪盛去还衰,满指滔滔应夏时;若在春秋冬月分,升阳散火莫狐疑。
洪脉来时拍拍然,去衰来盛似波澜;欲知实脉参差处,举按弦长愊愊坚。
脉象:脉体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滔滔满指。
状若波涛汹涌。
其脉位浅显(浮),脉体宽大(大),搏动有力(强)。
脉来汹涌盛满,去较势缓力弱。
主病:热盛,多见于阳明气分热证。
脉理:邪热亢盛,充斥内外,正盛邪实,正邪相争,气盛血涌,脉道扩张,故脉轻取即应,宽大搏指。
生理变异:洪为夏令之平脉。
(阳气亢盛,腠理开泄,气血向外。
)相类脉:1、大脉:脉体宽大。
三部脉皆大而从容和缓。
多见于健康人;病中脉大,则示病进,大而数实者为邪实,大而无力者为正虚。
2、长脉:脉长超过本位,即脉搏动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
主阳、热、实证,亦见于正常人。
正气充足,阳热亢盛,则气血壅盛。
脉道充实;正常人气血充盛,精气盛满,脉气充盈有余,脉长而柔和。
老年人两尺脉长而滑实者大多长寿。
针灸笔记(二)
![针灸笔记(二)](https://img.taocdn.com/s3/m/0aba8d01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5e.png)
针灸笔记(二)下文均为观看倪海厦先生人纪针灸视频后的分类整理笔记(视频可在B站观看,搜索关键字即可,大概36个小时吧),红色文字为本人的疑问,是重新看了一遍后记录的,之前发的针灸笔记(一)是自己记忆里的东西,自己脑子笨记的好少,每看一遍都会发现一些之前没注意到的东西~~~该视频教材为针灸大成,由倪海厦先生结合自身临床经验予以讲解,大概200页文字的讲解内容,我笔记摘录了大概15页,分次发来看看吧~~~是非自辩~~~一、针灸火罐的使用时机、禁忌:针:针为用针刺入,气至后方有效(以针引气)。
气血大虚、重病、失血过多、没有元气时、房事后、时机不好、运动后、大汗后、酒后、体力不足,均不针。
灸:灸为点燃艾绒熏,艾性向下找水(水在身体内的状态是气化状态,是否也可以理解为灸也是引气,用热性引气,气走六寸,血开始走,针灸是否就是行气导引气血?这也间接说明了气功的功效)。
针力不足可用灸,寒时灸比针好。
灸只灸单数。
灸为阳,取阳数。
一般热证不用灸法。
汗多、津液多的地方不可灸。
灸的目的多半是寒症。
灸的种类:隔盐灸、隔姜灸、米粒灸(原则:痛灸到不痛、不痛灸到痛)、隔蒜灸(肺病)。
火罐:吸脓、吸淤血,活血化瘀,放血由黑变淡。
乳中、多汗的地方、头部不上火罐。
孕妇怀孕时不针下腹部。
孕妇关元下针、落胎。
石门禁针,犯之绝子,石门下半寸为奇穴:绝孕穴---犯之绝子。
神阙禁针。
孕妇禁针合谷、三阴交、肩井,孕期合谷可泄不可补,补之落胎;三阴交可补不可泄,孕妇昆仑禁针,落胎,可用在产后胎盘不出。
鸠尾禁灸、不可重击。
檀中禁针。
脊中禁灸。
灵台禁针。
风府、哑门禁灸。
脉附近的穴位,要切脉下针。
脉上禁灸。
五里禁针。
巨骨禁针。
头围禁灸。
乳中禁针禁灸。
漏谷禁灸。
吐血不下本穴---例如胃出血不下足三里。
风池下针方向,对着对侧颧骨的方向下针。
针肩井后一定要在对侧足三里下针,导引。
针的禁忌:不可喝酒、辣椒不可以、辛辣的不要吃、麻油不要用。
针结束后72小时后可以。
切脉针灸跟诊笔记之俞云教授黄帝内经针法
![切脉针灸跟诊笔记之俞云教授黄帝内经针法](https://img.taocdn.com/s3/m/3cd2e674001ca300a6c30c22590102020740f2ac.png)
切脉针灸跟诊笔记之俞云教授黄帝内经针法展开全文《黄帝内经》中脉诊法多种多样,包括:十二经脉遍诊法、三部九候法、人迎寸口对比诊法、独取寸口法、尺肤诊法、虚里诊法等,而每一诊法各具特色。
俞云教授根据多年经验总结、心得体会,结合《内经》,提出了四部脉诊法这一创新性的切脉手段,在临床的诊断和治疗上有很大优势。
四部脉诊法主要通过候人迎、寸口、冲阳、太溪四个部位的脉象,从而判断人体阴阳虚实、表里寒热,以观察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
本文主要想谈谈在《灵枢.终始篇第九》里,俞老的四部脉诊法所涉及的内容及要点。
一、平人脉象及四诊脉法的临床应用原文提到:“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也。
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
”所谓平人,是指没有得病的人。
那么健康人的脉象应该是与四季的阴阳盛衰相适应的,如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平人的脉气是上下呼应、往来顺畅不停息的。
手足六经的脉搏,没有出现结涩不足或动数有余的病象。
内在脏器和外在肌肤,都寒温相适,形体肌肉和内在气血都均衡相称。
这样的人就被称为平人。
脉象会受到季节、性别年龄差异、体质差异、饮食运动后的各方面影响,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临床上需要有思辨过程,切忌把病脉当平脉或者平脉当病脉。
而诊脉过程,需要上下左右对比四部脉象,如果出现哪侧脉象上下左右不相应,或者不流畅,那就说明这侧脉象出现了问题,需要针对病因治疗。
同时六经脉象没有出现结、涩、动、数等病脉。
简单理解就是,把脉时候记住三要素:胃神根。
同时上下对比辨阴阳,左右对比辨血气,快慢辨寒热,浮沉辨表里,强弱辨虚实(神),脉体是否柔和辨胃气有无(胃),尺脉、太溪脉辨发展的趋势(根)。
在切脉针灸过程,依据脉搏变化,判断针刺部位及评估施针效果,做到心中有数,可以克服施针的盲目性。
每次治疗可以根据脉搏变化调整针刺选穴部位,也极大程度保证了疗效。
二、人迎及寸口脉的病证及治疗方案原文提出:“人迎一盛,病在足少阳......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日溢阳,溢阳为外格。
针灸学重点笔记(个人总结)
![针灸学重点笔记(个人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85003106b5daa58da0116c175f0e7cd18425181d.png)
针灸学重点笔记(个人总结)针灸学重点笔记(个人总结)经络:经脉和络脉的统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通路。
经络系统:经络的主要内容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既是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临床的刺激点。
一夫法:又称横指同身寸。
是以食、中、环、小指四指相并,以中指中节近端横纹为标准,四指横度为3寸量取穴位的方法 .得气:进行针刺时,患者所产生的酸、麻、重、胀、疼痛或触电样反应等针感以及医者刺手手下的沉紧等感觉。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手足阳经为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
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上8寸以下为厥阴,太阴,少阴,至内踝上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
十二经脉的气血循环流注顺序:肺大胃脾心小肠,膀肾包交胆肝续。
奇经八脉的功能: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寤寐。
四海:髓海,脑(百会,风府);血海冲脉(大杼,上下巨虚);气海膻中(大椎,人迎);水谷之海胃(气冲,足三里)。
腧穴的主治特点:1近治作用,睛明治眼疾;2.远治作用,合谷治本经所过出头面疾病;3特殊作用,大椎退热。
募穴:位于胸腹部,为脏腑之气结聚之处的特定穴。
阴经郄穴多治血证,阳经郄穴多治急性疼痛。
十二经原\络穴:胆经——丘墟、光明;肝经——太冲、蠡沟;小肠经——腕谷、支正;心经——神门、通里;胃经——冲阳、丰隆;脾经——太白、公孙;大肠经——合谷、偏历;肺经——太渊、列缺;膀胱经——京骨、飞扬;肾经——太溪、大钟;三焦经——阳池、外关;心包络——大陵、内关。
疾病诊断方法中医切诊学习笔记
![疾病诊断方法中医切诊学习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5adba195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5d80651.png)
我学习了疾病诊断方法之中医切诊,收获颇丰。
感觉在专业上及常识上均有明显提高,特意整理笔记30个知识点如下:1 . 寸口脉按寸关尺分候脏腑,左关当候肝胆。
2. 切脉时医生用较轻的力量触按至皮肤,称为举。
3. 诊脉手法中用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称为按。
4. 寸口脉位于腕后桡动脉处。
5. 右手寸关尺分别对应的脏腑是肺脾命门。
6. 脉象具有位、数、形、势四要素,其中数是指脉动的频率和节律。
7. 脉象有根的表现是尺脉沉取有力,按之不绝。
8. 脉象“有神”指的是柔和有力。
9. 平脉在秋天可以是微浮。
10. 属于脉象要素的是:位,形,数,势。
11. 滑脉的表现为往来流利。
12. 病理性缓脉见于脾虚湿困。
13.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为沉脉。
14. 迟脉的主病是寒证。
15. 脉体宽大,来盛去衰的脉象是洪脉。
16. 王某,女,55岁,右胁部疼痛喜按,按之胁下空虚无力,为肝虚。
17. 王某,女,55岁,右侧乳房外上象限可扪及直径3厘米肿块,质地坚硬,形状不规则,高低不平,边界不清,同侧腋窝及锁骨下可扪及肿块,可能为乳癌。
18. 王某,男,60岁,前胸高起,叩之如鼓音清,肺下界下移,诊断为气胸。
19. 停于胸胁的是悬饮。
20. 王某,女,35岁,左侧乳房肿块大小不一,边界不清,质地不硬,活动度良好,诊断为乳腺增生。
21. 按诊中,腹部胀满,按之无波动感,叩之如击鼓为气鼓。
22. 按诊中,腹部胀满,按之有波动感,如囊裹水为水鼓。
23. 王某,男,45岁,按诊腹部有肿块,推之不移,痛有定处,诊断为癥积。
24. 王某,女,50岁,腹部有肿块,推之可移,时聚时散,痛无定处,诊断为瘕聚。
25. 王某,男,35岁,胃脘部按之有形而胀痛,推之漉漉有声,提示水饮内停。
26. 王某,男,50岁,足背部肌肤按之凹陷,举手即起,诊断为气肿。
27. 王某,女,50岁,按诊皮肤枯涩,肌肤甲错,伴舌紫暗有瘀点,为瘀血内阻。
28. 王某,女,40岁,慢性肺结核久病,按诊肌肤枯涩,属于气血不足。
2024年手写中医针灸笔记总结和归纳
![2024年手写中医针灸笔记总结和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be963e9b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af.png)
2024年手写中医针灸笔记总结和归纳
以下是一份关于2024年手写中医针灸笔记的总结和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1. 针灸基础:介绍了针灸的基本概念、历史背景和作用机制,重点讲述了针灸的治疗原则和操作规范。
2. 穴位分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将穴位分为经穴、奇穴、阿是穴等,并详细介绍了每个分类的特点和作用。
3. 针灸手法:介绍了针刺的角度、深度、方向和刺激强度等要素,以及常用的补泻手法,如提插法、捻转法等。
4. 常见病症的治疗:针对一些常见病症,如头痛、失眠、胃痛等,介绍了针灸的治疗方法和原理,并给出了一些实际案例。
5. 注意事项:提醒患者在接受针灸治疗时需要注意的事项,如饮食禁忌、避免过度劳累等,以及针灸医师的资质和道德规范。
总之,这份手写中医针灸笔记总结和归纳了针灸的基本知识和常见病症的治疗方法,可以帮助初学者更好地了解和学习针灸技术,同时也可以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和借鉴。
脉诊笔记(四零)
![脉诊笔记(四零)](https://img.taocdn.com/s3/m/f2027be6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2.png)
脉诊笔记(四零)
芤脉浮大,按之边实中空,感觉就按葱管一样。
芤脉与虚脉都是浮大无力,但是,虚脉的无力甚于芤脉,中取芤脉两边实,但无力之感甚于虚脉。
革脉为弦芤相合之脉,浮大有力,胜于脉,而且有挺急之大吃一惊,按之陡然空豁。
芤脉的形成,是由于亡血,失精,阴液耗伤,脉道失充而按之中空。
气失依恋而外越,所以,脉浮大无力犹如葱管一样。
《伤寒论》第246条:“脉浮而芤,浮为阳,芤为阴。
”浮为阳的意思就是指芤脉浮大,由于耗阴厉害,阳无所附而外越,芤为阴的意思就是芤脉中空,由于阴液耗损,例如亡血失精,伤津耗液。
《金匮》虚劳篇:“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
清谷,亡血,失精,都是指阴精血的耗伤。
所以,芤脉都是以亡血为多见,亡血的原因有很多,热盛迫血妄行,情志所伤,气逆血逆,肝血不藏,瘀血阻塞经脉,血不循经,阳虚不报阴血,气虚不能固摄,阴虚火旺,外伤出血等。
热盛耗伤津液,脉道失充,阳失依附,可出现芤脉、《金匮》中蝎篇:“太阳中蝎,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
”,这都是暑热伤津耗气,津气两伤,导致脉芤而兼弦细迟。
《脉廖》首先提出芤主瘀血,“寸芤积血在胸中,关内逢芤肠里痈”。
但是很多医家对芤主瘀血持否定态度。
但是在《濒湖脉学》里说“寸芤积血在于胸”。
《医学入门》里也说“芤主瘀血不通”。
《诊家枢要》里说“右寸芤,胸中积血”。
根据这些,芤主瘀血应该是成立的。
脉诊笔记(五)
![脉诊笔记(五)](https://img.taocdn.com/s3/m/2d558203640e52ea551810a6f524ccbff121ca63.png)
脉诊笔记(五)关于脉像到底有多少种脉像,也就是说可能会出现多少种脉象,说法不一,有的说21种,有的说是22种,有的说是24种,有的说是28种,有的为了后人好记,简化到了16种,有的是10种,还有最少的8种,但是,平常我们常见的是12种。
要精通脉象,还是以28种为好,越详细越能准确辩证,简化了的只能是一个大概,假如说只分成四种,浮、沉、迟、数,也可以诊断出一个大概,“浮”为表,“沉”为里,“迟”为寒,“数”为热,仅此而已,要分虚实,还得分有力无力,所以,要真正学好脉象,个人认为还是以28种脉象为好,当然,先可以由浅入深,先学8种,再学16种,再学24种,最后28种,循序渐进,我想,一定能把所有的脉象都能掌握。
基本脉象:浮脉、沉脉、数脉、迟脉、虚脉、实脉、长脉、短脉临床中,长脉和短脉,尤其是长脉很普遍,在诊断的意义上,有特殊的意义,为了便于记忆,把基本脉象写成了歌诀:浮脉皮上求,沉脉肉里头。
数脉跳得快,迟脉慢悠悠。
虚脉应无力,实脉力弹手。
长脉超尺寸,短脉关中凑。
基本脉象的含义:浮脉皮上求:食指、中指、无名指轻按在寸、关、尺三部脉上,就能感觉得到脉的跳动。
轻取即得为浮脉,重取即得为沉脉,再加劲到骨边即得为伏脉,关于这个力度的把握,每个医生可能都不一样,所以,很难用一个标准来衡量。
身强力壮的医生与一个瘦小的医生,在把脉的过程当中,所用的力度肯定不一样,而且感觉也不一样,这就是要临床实践中自己去感受和体会。
王叔和在《脉经》里他用豆子的重量来描述取脉的轻重,初持脉如三颗豆子的重量,那就是在皮毛上都能取得的脉,主肺,因为肺主皮毛。
如六颗豆子的重量取得,那就与血脉有关,属于心部,心主血脉。
如果是九颗豆子的重量取得,与肌肉有关,属于脾部,脾主肌肉。
如果十二颗豆子的重量,与筋有关,属于肝部,肝主筋。
按到骨边取得的脉,属于肾部,肾主骨。
关于王叔和的这个种诊脉法,一般人是掌握不了,也不好掌握,现在诊脉法,都是独取寸口,至于什么三颗豆,六颗豆,纯粹是自己的经验总结,我想王叔和,他只是用这种方法告诉我们用力的大小,并不真正意义上的三颗豆,六颗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整体辩证针灸配方:2、经验穴:止泻穴切脉针灸讲座俞云教授2014.10.29[主持人]今天这课堂主要讲切脉针灸对吃、睡眠及二便问题的治疗切脉针灸是对人迎、太渊、太溪、冲阳四个脉的比较。
人迎、冲阳两个阳,一上一下;太渊、太溪两个阴,一上一下。
哪个旺那就是阳旺或者阴旺,哪个弱那就是阳虚或者阴虚,这样上下左右的阴阳虚实都知道了,大方向正确,扎针时你就知道我是泻阳经还是补阳经,泻阴经还是补阴经,再配上切脉针灸的全身调整的针灸处方,这套处方掌握得好,根据阴阳虚实再去应用的话,你就可以治病了嘛。
号脉也可以指挥中药的运用,不单单指挥针灸啊,我举个例子,右脉是主气,右脉弱的话就用四君子汤打底;左主血,左脉(指寸口脉)虚就血虚,用四物汤打底,怎么调整呢,那就是今天的内容。
切脉针灸加上中药,疗效则如虎添翼,以下将切脉针灸及中药的治疗方法分别进行讲解。
注2:①以下所讲的穴位,都是指特效穴,可随症增加其他穴;②对穴以分号隔开;③补泻手法分别以上标“+”、“-”表示。
一、吃(一)切脉针灸脉不柔和(胃气↓ )右关脉(管脾胃)↓人迎、冲阳也差,①胃纳欠佳→开胃:调理脾胃肝肾。
为何调理肝,因肝木克土,肝病引起脾胃不好,特别是肝癌的病人。
还有大部分的慢性病人和肿瘤病人肾都是亏的,内经有句话:肾为胃之官,很多开胃的时候不是在脾胃,关键在肾。
)若为全身调理:胃五穴、足三里四穴、腹四穴、阴陵三穴。
对症:食积→邪在胃:璇玑、建里;食不化:胃五穴、腹四穴、足三里四穴;小孩:四缝,点刺即可。
嗳气:脾经+(大都、阴陵泉),胃经+(足三里、解溪);饥不能食→脾好,胃不好:少商(点刺出血)、中极、然谷;嘈杂:内庭反酸:公孙、内关;手三里、内庭;脘痞满→肝胃不和,胃部摸上去有气块,时间长了后会变硬,形成痞块,甚至变肿瘤:胃五穴,其中最主要的是中脘穴(深刺);肝胃气滞:胃腑浊气不降:上脘、太冲;丰隆;胃热→表现为口臭或牙痛:鱼际、内关、足三里;胃寒:灸(中脘、足三里);呃逆:轻症:内关、攒竹;膻中、上脘;鱼际、阴都;(中国针灸2014,P746,针刺天突+按揉膻中治疗癌性呃逆)胃气逆:鱼际、阴都干呕:灵道(内关边上手少阴心经);冷气上(打冷呃):灸膻中;反胃吐食(如贲门癌、食道癌、胃癌患者):灸中魁(屈指时中指中节的尖端)胃炎呕吐:大陵、足三里,疗效可达95%有痰(也可以是食道里的粘液等不正常的粘液):膈俞;吐逆:胃俞、三焦俞、大陵(灸)胃胀且泻→胃寒肠热:胃俞+(或灸)、上巨虚-、下巨虚-、胃五穴+(或灸);腹寒:阴陵泉(灸)腹皮寒:下脘;胃十二指肠出血,引起胃口不好:阳陵泉(内脏止血特效穴)、膈俞、肝俞、脾俞;二、胃痛:脉弦紧●胃痛→胃五穴、内关、三里(上脘、中脘)不可按→巨阙●腹鸣→ 魂门●胃痛→①胃五穴、内关、三里;●②至阳、中枢对症加减:胃痛腹胀:膈俞、三里、胆俞;胃痛虚痛:巨阙、下脘、不容、天枢;胃痛吐痰涎:巨阙;胃痛反胃热:劳宫;寒:少泽、章门、三里、下脘;胃痛脐痛(脾):上脘、下脘;暴痛:芒针中脘;肝脾经血络刺血胃痛恶风:巨阙(灸)胃腹卒痛:石门(脐下二寸)气滞胃痛→脉不通畅:上脘、太冲腹皮痛:鸠尾;呕血:阳陵、灸巨阙、曲泽;腹痛:天枢(灸);上气:神门心膈下呕血:上脘唾血:膻中(灸);虚劳吐血:中脘(灸);肩胁痛、口干心痛、咳引肾痛:不容;(二)中药●中药整体调整●人迎脉↓冲阳脉↓→阳虚:阳和汤●人迎脉↓冲阳脉↓、脉迟→寒:四逆汤●四个脉均↓ →中气不足:补中益气汤补气升阳:十全大补汤●太渊脉↓太溪脉↓→阴虚:六味地黄汤+百合●四个脉均盛→热:小柴胡汤●脉盛弦洪→火:龙胆泻肝汤●脉涩、舌瘀、手术、外伤→瘀:血府逐瘀汤●脉滑→痰:二陈汤→温胆汤●人迎脉↑冲阳脉↓ →上热下寒胃热肠寒●人迎脉↑发热:外感、脉浮紧→麻黄汤脉浮缓→桂枝汤脉浮盛→银翘散、桑菊饮1、胃纳差:(1)胃→开胃进食:特效方:六君子汤,加藿香、佩兰、木香、厚朴、砂仁、公丁香、神曲、谷麦芽;(2)脾→健脾消食:平胃散(陈皮、苍术、厚朴、甘草)、盐、川(目?)椒、麦芽、山楂、白蒺藜;(3)吐酸苦水→胆:陈皮、黄连、苏叶、竹茹、半夏;2、脘腹胀满不思食→胃肠道积聚:平胃散(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干姜、红枣;(1)振奋阳气加木香、砂仁;(2)兼外感加藿香、半夏(不换金正气散);(3)浅表性胃炎→胃舒满:薏苡仁30g,滑石20g,厚朴、半夏、谷麦芽各15g,杏仁、竹叶、佛手、苏梗、通草各10g。
3、痛、恶心、呕吐、泛酸、嘈杂、胀闷→胃肠炎溃疡:乳香、没药、苏木、肉桂、木香、陈皮、青皮、枳壳、血竭、红花;4、久病胃气大伤(调养胃气)(1)补中益气→四君子汤、参苓白术散,四君子汤加山药、陈皮、扁豆、莲子、砂仁、薏苡仁、桔梗;(2)益胃生津→沙参麦冬汤:沙参、麦冬、玉竹、甘草、天花粉、白扁豆、桑叶;益胃汤:生地、沙参、玉竹、麦冬、冰糖;养胃汤:太子参、石斛、玄参、乌梅、五味子。
(3)理气畅中→枳术消痞汤(肝癌病打底汤):(四君子汤、枳实、厚朴、半夏、黄连、麦芽、干姜)、陈皮、木香、佛手、八月楂、蔻仁、枳壳、香附、??(4)消食导滞→平胃散加鸡内金、炒谷麦芽、山楂、神曲、莱菔子;(5)胃寒→理中丸(为四君子汤茯苓换干姜,人参、干姜、白术、甘草)(6)热病后不食:胃阳虚→养胃益气汤:茯苓、茜草各20g、白术15、干姜、藿香、佩兰、甘草各10g;(7)湿热→保和丸(山楂、神曲、连翘、陈皮、半夏、茯苓、莱菔子;(8)通幽汤:桃仁、红花、生地、熟地、当归、甘草、升麻;●胃气衰亡虚脱方→ ①山萸肉、熟地、山药、茯苓、附子、白芍、牡蛎、龙骨②吐、衄:白术、代赭石、半夏、白芍、山药、厚朴、干姜、生姜●气结中脘汤:当归、陈皮、柴胡、炙甘草、半夏、姜、红花5、中药方加减:口味淡:加陈皮、蔻仁;口味甜:加佩兰、陈皮;口苦:加黄芩口腻:加苍术、厚朴、藿香、佩兰;谷伤:神曲、麦芽;面伤:半夏、莱菔子;肉伤:山楂;其他肉:鸡内金;三、便秘(一)针灸疗法:1、热秘:天枢、长强、三里、照海、脉数:内庭、上巨虚-;便干腹中切痛:肓俞、中注2、冷秘:天枢、大横、腹结;脉迟:照海、三阴交,可用灸法;足寒:太冲;3、虚秘:中脘+、气海+、足三里+、三阴交+;脾虚:脾俞、股四针、大横、阴陵三穴;肾虚:脐小四针、股四针、阴陵三穴;4、头痛有热:内关-、合谷-、承山-、内庭-;5、二便不通:灸中脘、水道、利尿穴(位于石门和关元之间);腰痛:加太白6、顽固性便秘:下腹部阳性反应:①丰隆、归来、水道;②长强、会阴;7、胃肠津少(厌食症也会导致此病):腹四针、关元、气穴、阴陵三穴;血虚:腹四针、膈俞、血海、内关;8、气滞便秘:腹四穴、合谷、阳陵、支沟、足三里;(二)中药热秘冷秘脾虚肾虚习惯性便秘老人瘀脉细数→生脉细弱→归脉滑→瓜蒌补血活血痔血腹痛腹胀胁满肛门痛肛门灼热泄泻急性泄泻:水分、天枢、阴陵;暴泻:隐白(灸)、天枢、大肠俞、足三里;水泻→八髎、大肠俞;救里;灸天枢、气海、三里解表:大杼-、合谷-、外关-、曲池-;泻不止:①神阙;②长强、会阴;泻不觉:中脘、脾俞、会阳、阳纲、久泻:①灸石门、气海、关元;②止泻穴;肿胀:脾俞、中脘、天枢、公孙;五更泻:神阙、中极、三阴交、涌泉、天枢、命门;(气泻)溏泻:神阙、三阴交、太冲;寒泻:脉沉、腰脊竣痛、脘痞,奇经、任督:灸百会、命门、脐、脐四针;食泻:①上廉、下廉;②灸脾俞、中脘+、天枢;肠鸣而泻:①神阙、水分、三间;②下髎;血痔泻:①久痔:二白、承山、长强;②腹痛:承山、复溜、太冲、太白;便脓血(痢):灸小肠俞;滑泻→大泻饮水多:利尿穴;霍乱→吐泻:①神阙;②灸天枢;③巨阙、上中下脘;婴儿吐泻:①四缝;②承浆、长强;③灸太白、上丰隆;妇:阴陵泉;腹胀:八髎;里急后重:内关、公孙、带脉、承山;大便下重:承山、带脉、?太白;腹痛腹脐痛:太冲、天枢;小腹痛:下廉;切痛:三间、?膺窗、四满;急痛绞刺:委中;腹皮痛:鸠尾;腹肌痉挛;天枢-、梁门、三里-;矢气:三里;脱肛:灸百会、尾闾、脐;寒热:阴陵;过敏:合谷、三里;尿难:关元、公孙。
泄泻中药方剂腹泻可先用:四陈丸成药,主调肾,卤(乳?)酸菌素片(1)急性泄泻:胃苓汤(平胃散+五苓散,即苍术,厚朴,陈皮,甘草,干姜,大枣+猪苓,茯苓,桂枝,石薢?,白术)(2)暑泻:玉露散(寒水石、石膏、甘草)(进一步发展到三焦气分,舌苔黄)→三石汤(玉露散+滑石,通草)(3)火泻:脉洪、大、实,黄连香薷饮(黄连、香薷、干姜、厚朴)进一步发展→白头翁汤(白头翁、黄柏、黄连、秦皮)(4)寒热泻:泻白散(生麦皮?、地骨皮、甘草、粳米、黄芩、阿胶、)(5)水泻:五苓散(肝失疏引起,猪苓,茯苓,桂枝,石薢?,白术)(6)肾:常见尺脉无神,肾泻汤(五味子、肉苁蓉,当归,白芍,党参,干姜,甘草)(7)气泻:大便不自觉,真人养脏汤(党参,白术,甘草,当归,芍药,豆蔻,木香,诃子,罂粟壳);长期气虚,真阳耗散:四柱散(木香,茯苓,党参,附子)回阳升陷汤(黄芪,知母,当归,桂枝,柴胡,乳香,没药)(7)泻不止:调中益气汤(黄芪,炙甘草,党参,陈皮,升麻,柴胡,木香,苍术)泻久肿胀(腿肿):真武汤(补肾阳,茯苓,白术,芍药,附子,生姜)久泻:早凉暮热,同时腹部胀痛,喘汗烦躁,→肺热汤(阿胶,天冬,白蜜,或加桑叶)食泻:一吃就拉,完谷不化。
胃风汤(党参,茯苓,白术,当归,芍药,川芎,肉桂,罂粟壳(少量))溏泻:脾虚,桂附理中汤(桂枝,附子,党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夜泻:消胀汤(川乌,白术,茯苓,木香,厚朴,陈皮,均10-12)肠鸣而泻:温通汤(白茅根,白术,附子,厚朴,陈皮,炙甘草,大黄)寒泻:①脉沉、脐脊酸痛、脘痞(有气):奇经的问题→奇经寒泻汤(鹿角霜,菟丝子,杜仲,当归,肉苁蓉,茯苓,白蒺藜,小茴香)②寒直中三阴,阳衰:六君子汤+肉桂、附子、干姜、五味子;暴泻→浆水散;五苓散血痔泻→痛泻要方晨泻:①烦心、目痛、流泪:六君子汤②腹鸣、头眩、脘痹、脉小弦:四神丸、异功散加减高龄久咳痛泻:一般脉细形衰,建中汤加减(黄芪,芍药,党参,当归,茯苓,大枣)中医的痢(脓血,也包括西医的痢疾)治疗方法80%属热,20%属寒1.初起:里急后重、发热头痛:黄连、黄芩、芍药、山楂、枳壳、槟榔、青皮、当归、地榆、甘草、红花、桃仁、木香。
2.10天以上:酒炒:黄连、黄芩、芍药,加山楂、桃仁、当归、橘红、青皮、槟榔、地榆、甘草、红花、木香。
3.30天以上:加强扶脾胃,酒炒:黄连、黄芩、芍药,加陈皮,白芍,当归,党参,甘草现代胃肠病特效中药方(1)急性单纯性胃炎:①脉弦:柴胡疏肝散(陈皮、柴胡、川芎、香附、枳壳、芍药、甘草)②脉滑紧:保和丸(山楂、神曲、连翘、陈皮、半夏、茯苓、莱菔子)③脉滑数:藿香正气片(2)慢性浅表性胃炎:脉多弦数,胃平汤(薏仁30,滑石20,厚朴15,半夏15,谷芽15,杏仁10,竹叶10,佛手10,苏梗10,通草10);(3)胆汁反流性胃炎:幽门括约肌功能失调:四逆散+旋覆代赭石汤(甘草、赭石?、柴胡、芍药、+旋覆花、代赭石、半夏、党参、生姜、大枣、甘草);(4)反流性食管炎:因胃及12指肠内溶物流入食管引起,半夏泻心汤(半夏、黄芩、干姜、党参、甘草、黄连、大枣);(5)消化性溃疡:包括胃溃疡及十二指肠溃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