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指南解读-魏非

合集下载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精选全文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精选全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可编辑修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标准解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标准水平标准为中小学老师信息技术应用确定了水平标尺。

从两个方面、五个维度描述了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

这两个方面分别是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

五个维度,分别是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

五个维度也是标准的主体结构。

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包括一些基本要求,主要是注重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实行讲解、启发、示范、指导、练习与反馈等教学活动所应具有的水平;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包括了一些发展性的要求,主要是注重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学生展开交流合作、探究建构、自主学习与个性发展等学习活动所应具有的水平。

水平标准有三个特点:面向差异、面向应用、聚焦专项。

首先看我国的教师所在的信息化环境:它主要分为四类:第一类是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

由计算机+电视机、多媒体计算机+实物展示台、多媒体计算机+投影仪等形式组成,主要是用来表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

第二类是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

主要由多媒体计算机、交互式电子白板、触摸电视等构成,在支持数字化教学资源表现的同时还能实现连接交互,比如说,教师在上课时能够实行点击屏幕操作,也能够邀请学生实行操作。

第三类为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

在网络教学环境中,学生们或者用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上网本、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IPAD,或者是平板电脑都能够实行上课。

实际上全能的网络机房,也能够做为多媒体网络教学环境使用。

第四类环境是移动教学环境,通过情况下是由无线网络+学生的移动设备,把学生的学习空间扩展到课内课外或者是校内校外,它是移动的,甚至能够支持泛在学习。

那么信息化教学环境是与要求相对应的,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这个基本要求,它与第一类和第二类教学环境相对应;而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习方式,它与第三类和第四类教学环境相对应。

两者虽然有交叉或模糊,但两者之间的界限很明显,也就是能上网的和不能上网的。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实施细则 (1)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实施细则 (1)

附件:宁夏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实施细则(试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有效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测评工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提升广大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测评指南》的要求,结合我区实际,特制订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开展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和规范全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和训后测评工作,切实提高全区中小学幼儿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提供师资保障。

第三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要坚持从教育信息化和教师教学实际出发,以课堂为主、全员测评、以评促学、以评促用。

在具体测评中要做到理论与实践应用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诊断性、过程性、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教师自评、互评、他评等多元评价和诚信测评相结合。

第二章实施主体第四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要建立健全自治区教育厅领导下的市、县(区)教育局、中小学校、培训机构、一线教师、专家团队等多元一体的测评实施主体。

第五条自治区教育厅负责统筹规划全区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的规划、指导和测评管理。

重点对市、县(区)测评工作进行监督管理。

第六条市、县(区)级教育局负责组织管理本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测评工作,地级市教育局负责本地县(区)测评工作监管工作;县(区)教育局重点对本地中小学校实施测评监管。

第七条培训机构负责教师培训与测评服务及组织工作,重点做好诊断测评与培训课程的衔接,完善网络研修平台功能,做好教师线上学习测评。

第八条中小学校负责组织实施本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测评工作,重点做好教师校本研修和线下实践成效的管理。

第九条教师要及时参加各项测评。

专家团队要做好测评的辅导、测评数据的搜集和测评的评估工作。

第三章内容和方式第十条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教师在整体教学流程中合理利用信息技术通用软件、学科软件、数字教育资源等技术资源,有效开展讲解、启发、示范、指导、评价等教学活动,优化课堂教学的能力;有效开展自主、合作、探究等学习活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发展综合素质的能力;有效参与信息技术支持下的校本及区域研修,实现专业自主发展的能力。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微能力诊断指引》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微能力诊断指引》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微能力诊断指引
本诊断指引是为了满足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中的需求,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微能力,提升教学质量而制定的。

一、能力诊断
1、技术理论能力:
(1)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基本理论,如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趋势、信息化教育教学实施策略、信息化教育教学评价理论等;
(2)熟悉信息化教育教学所涉及的知识领域,如信息技术的基本原理、计算机应用和网络技术等;
(3)深入了解信息化教育教学的基本过程,如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学习资源的搜集、教学评价等;
2、技术操作能力:
(1)能够熟练使用教学软件、多媒体软件、网络技术应用软件等;
(2)能够有效利用相关信息技术工具,如虚拟实验室、虚拟教室、虚拟实践环境等;
(3)能够熟练操作文献检索、数据库检索、信息技术的软件操作等;
3、教学实施能力:
(1)能够利用信息技术实现多媒体教学,有效发挥多媒体教学的功能;
(2)能够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能够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有效地调整教学活动,达到有效的教学效果;
4、信息化管理能力:
(1)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工具,如教学管理系统、学生信息系统、课程设计系统等;
(2)能够有效利用信息技术,完成教学管理、教学评价、学习资源的搜集等工作;
(3)能够熟练使用网络资源,完成教学活动中所需的信息搜集、交流和分享等工作;
二、能力评估
根据上述能力诊断,教师可以对自身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微能力进行评估,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有针对性的提升计划,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微能力,提升教学质量。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解析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解析
• 对板面上图片、文字的进行移动、翻转 、聚焦、放大……﹔
• 应用交互白板课件制作系统提供的模板 、图标和多媒体资源方便地创建、修改 和完善电子课件﹔
• 快速又无缝地回放课件和批注。 ……
22
交互式电子白板这一新兴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它具有以 下的教学功能特点:两重整合(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 信息技术本身的深度整合、电子交互白板和课堂教学的 有机整合)、多重交互(包括人-机交互,人-人交互,
计划与 准备
合理应用技术手段提升学情分析的科学性;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特征设计学习目标,合理确定信息技术融合的切入点;根据学习目 标设计评价方案,并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加以优化; 选择适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设计信息技术融入的学习资源与学习体验,帮助 学生掌握核心内容、提升综合能力;保证绿色、安全、平等的信息技术应用环境。
为目标的建设全方位的数字化学校的实验,努力探
自主索、革新合型作学校、的发探展模究式。
教学实结现构了数发字生化资变源化应用的常态化,正在探索应用信 信息息 班技技 通术术 ”促 的完进 教全人 育才 实融培 践入养 创模 新日式 ;常改 实革 施教, 启育基 发本 式教实 、学现 探“ 究过学 式程科 、班 讨 实现论“学式、科参班与式班教通学。”方5% 案 以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为主
学习与发 展
能够利用信息化手段诊断教学中的问题和进行教学反思;能够根据自身专业发展需要获取适应的学习资源和开展持久学习;能够利 用信息化手段进行协同教研和创新
课程标准1(四类共27门)
9
应用技术优化课堂教学
应用技术转变学习方 式
技术 素养 课程
10门
T1 信息技术引发的教育教学变革 T2 多媒体教学环境认知与常用设备使 用 T3 学科资源检索与获取 T4 素材的处理与加工 T5 多媒体课件制作 T6 学科软件的使用 T7 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会召开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会召开

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会召开作者:来源:《广东教学·教育综合》2018年第78期本报讯9月26日上午,为总结近年来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提升工程”)的实施经验,部署新一周期“提升工程”工作,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省教育厅在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召开2018年广东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推进会。

国家“提升工程”项目办秘书处主任魏非、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王创出席会议并讲话。

魏非充分肯定了我省第一阶段“提升工程”取得的成绩,并希望我省在新一周期“提升工程2.0”实施过程中要兼顾效率与创新,做到示范引领,在全国产生影响,作出广东经验。

王创在讲话中指出,我省要在全面总结前面四年“提升工程”经验和成果的基础上,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的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各项任务上来。

要深入开展“大学习、深调研、真落实”行动,扎实做好新一周期“提升工程”的各项筹备工作。

王创提出四点工作要求:一是要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新一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二是要以应用为导向,积极推进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向纵深方向发展;三是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为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创造良好环境;四是要完善机制,加大投入,为推进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提供條件保障。

会上,王创副厅长、广东第二师范学院马骏副校长为“提升工程”示范区、示范校授牌,为优秀个人颁发证书。

全省各地市教育局有关负责同志,各地市“提升工程”项目承担单位负责人约180人参加了会议。

(来源:厅继续教育指导中心)。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评分细则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评分细则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评分细则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评分细则本评分细则的基本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及《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

本评分细则的计分项目分为教师的个人空间建设、教学资源(包括课堂实录、教学设计、教学课件、课后反思四个小项)、教师工作坊研修等三大部分,总分100分。

一级指标包括个人空间建设和教学资源,其中个人空间建设包括规范性、创意性和空间布局合理性。

教学资源包括资源种类齐全、资源建设和教学三维目标与学科课程标准的一致性。

二级指标包括具体的内容,如学科资源检索与获取、素材处理与加工、网络研究管理、信息道德与信息安全等。

三级指标则是具体的评分标准,如空间内容与标题相符、超链接有效畅通、资源数量等。

个人空间建设方面,要求至少四个栏目中有两项合格为良,三项合格为优,其中规范性、创意性和空间布局合理性分别占6分、3分和6分。

教学资源方面,要求资源种类齐全,资源建设和教学三维目标与学科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等,其中资源建设分数为6分,资源数量分数为15分。

资源种类齐全包括视频、文档、动画、音频、图片等,资源数量要求超过50个为优,30-50个为良,10-30个为及格,少于10个为不及格。

教师工作坊研修方面,要求参加网络研究和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学科教学资源支持下的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等。

评分细则的目的是为了评估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帮助教师提升自身能力水平,更好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服务。

师研修活动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其中,教师工作坊是一种常见的研修形式。

教师工作坊通常由一位或多位教师组织,旨在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和教学水平。

在工作坊中,教师们可以分享教学经验、交流教学方法和策略,并进行教学案例分析和教学设计。

同时,教师工作坊也可以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和互动,提高教师的职业满意度和自我效能感。

近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网络研修社区也成为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新途径。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微能力诊断指引》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微能力诊断指引》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微能力诊断指引》现代的中小学教师以及学校面临着更加复杂的信息化教育教学环境,必须处理更多更琐碎的事物,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必须开发他们的微能力,以应对新技术、新社会变革以及社会化学习环境带来的挑战。

为了帮助教师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培养教师的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必要出台《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微能力诊断指引》来指导教师实施微能力诊断。

首先,《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微能力诊断指引》的主要内容有四。

第一是综合能力诊断、第二是技能能力诊断、第三是职业素养诊断和第四个是发展性能力诊断。

综合能力诊断根据教师实际工作情况,让教师在不同环境中融入其他任务,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建立智慧教育立场,激发学习兴趣,突出优势。

技能能力诊断,让教师掌握软件的懂和使用,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技术,及其他技能。

职业素养诊断,让教师能够在微能力发展过程中,建立了正确的职业观,提高职业技能,培养职业道德,提高工作效能。

最后,发展能力诊断由一系列有效手段和措施实施,以提高教师技能,提升教师素质,提高教师的自我发展潜力,促进教师教育文化的持续发展。

其次,实施微能力诊断的方式有三:第一是行为考核,即通过检查教师的实际行为,来诊断他们的微能力水平;第二是经验考核,即从教师的教学实践经验来诊断;第三是调研考核,即通过采访方式,进行调查性调研,进行诊断评估。

最后,微能力诊断的效果评价主要从教学技术、教育社会性、学习组织性和科学素养四个方面进行。

教学技术方面,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信息化应用技能;教育社会性方面,评价教师在新媒体环境中发挥社会化学习作用;学习组织性方面,评价教师学习组织诊断能力;科学素养方面,评价教师在信息化教育教学中发挥的科学素养作用。

总的来说,《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微能力诊断指引》的出台,可以有效指导教师实施微能力诊断,进而提高中小学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效率,提高教学质量,赋能中小学教师。

另外,我们还需要加强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微能力诊断指引》的监督,建议教育部门采取有效的措施,确保教师微能力诊断能够得到有效的实施和落实。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30项微能力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30项微能力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30项微能力本文介绍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其中包括30项微能力,分为三种不同环境中四个维度的能力维度。

这三种环境分别是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研究环境和智慧环境。

四个维度分别是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

在学情分析维度下,有A1和B1两个微能力点,分别是技术支持下的学情分析和测验与练。

在教学设计维度下,有A2、A3、A4、B2、B3、C1和C2七个微能力点,分别是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数字教育资源管理、微课程设计与制作、探究型研究活动设计、跨学科研究活动设计和创造真实研究情境。

在学法指导维度下,有A5到A10和B4到B8、C3和C4共十一个微能力点,分别是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课堂讲授、总结提升、方法指导、学生信息道德培养、学生信息安全培养、发现与解决问题、研究小组组织与管理、展示交流、家校交流与合作、公平管理技术资源、创新解决问题的方法、支持学生创造研究与表达和基于数据的个别化指导。

在学业评价维度下,有A11到A13和B9、B10、C6和C7共七个微能力点,分别是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档案袋评价、应用数据分析模型、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此外,文章还提供了微能力点对应技术平台分类整理表,包括新增课件制作、输入存储、学科工具、软件处理加工、图片音乐视频加工、其他新技术和通信交流等七个方面。

其中,新增课件制作可以使用PowerPoint、WPS、互动试题、超链接、音乐、图片和视频、WORD、动画效果、希沃白板5、一起备课助手、101教育PPT、鸿合白板等平台;输入存储可以使用扫描、拍摄、录入、云笔记、网盘、录屏、百度网盘等平台;学科工具包括思维导图、n概念图、几何画板、英语类APP等平台;软件处理加工可以使用希沃白板5、一起备课助手、Zoho、有道云笔记、文档协同编、ACD/6APP等平台;图片音乐视频加工可以使用助手中的思维导图等平台;其他新技术包括机器人、月球虚拟社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综合分析、3D建模、3D打印、数据、区块链等平台;通信交流可以使用QQ、微信、钉钉、一起智慧课堂、班级优化大师、希沃信鸽等平台。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指南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指南

一、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指南1第一部分使用说明本指南主要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用)》研制,包括多媒体教学环境、混合学习环境、智慧学习环境下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和学业评价等30项微能力,用于指导各地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考核,推动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

1、制定的基本思路:⚫能力导向:以教师在真实教育教学情境中的行为表现为考核依据,重在提升和发展教师实践能力。

⚫面向实践:以采集和提交教学实践证据的方式,推动教师基于课堂教学开展自主学习、实践应用和自我反思。

⚫精准测评: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分解为若干具体、明确且相对独立的微能力,促进教师准确理解、精准提升和快速发展。

⚫关注差异:能力区分了不同学校环境和教学环节的信息技术应用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校实情和个人需求自主选择参与,体现学校发展和个体发展的差异。

2、所属环境分别为:⚫多媒体教学环境:包括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与交互多媒体教学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教师实施集体教学。

⚫混合学习环境:包括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网络教学环境、移动学习环境等类型,重点支持开展集体学习。

⚫智慧学习环境:有智能教育设备支持的学习环境,能够支持学生实现个性化学习与差异化学习。

3、实践任务重在说明教师参与该项微能力考核时需要完成的应用探索任务、要求以及需要提交的证据形式。

⚫根据微能力差异,证据形式可能是教学设计、实施计划、课堂实录片段、教学资源、案例描述、教学反思、学生体会等。

⚫证据的评价等级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

⚫每项微能力的考核结果都分为优秀、合格和不合格三个等级,所有证据的评价等级均为优秀,则该项微能力的考核测评等级结果才为优秀;若证据中有任何一项不合格,则最终考核测评结果为不合格。

第二部分微能力体系第三部分微能力测评规范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A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A8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A9学生信息道德培养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A12 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A13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B1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B2 微课程设计与制作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B7家校交流与合作B8 公平管理技术资源B9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实践建议自评与互评是有益的学习体验,是学会学习的重要内容,可以帮助学习者不断调整学习过程与学习策略,提高学习能力,也是落实过程性评价理念的重要载体。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框架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框架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发展框架为落实《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教师〔2019〕1号)要求,指导各地规范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2.0)校本应用考核工作,特制定本指南一、目标任务遵循应用驱动、精准测评、以评促用的原则,通过实施校本应用考核,诊断和评价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评估学校能力提升工程2.0实施成效。

(一)建立管理机制。

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有效推动校本应用考核工作的组织、协调与管理,确保考核工作有序实施。

(二)制定评价体系。

制定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诊断发展体系,重点关注教师在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学法指导、学业评价等方面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与创新。

(三)实施综合测评。

通过过程评价与成果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实施。

(四)推动持续发展。

保障以校为本、基于课堂、应用驱动、精准测评的教师信息素养发展新机制形成闭环,促进教师终身发展。

二、考核内容从过程与成果两方面进行。

包括学校“整校推进"实施成效考核和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考核。

有条件的地区可面向区域、学校,试点开展教师信息素养监测评价,持续跟踪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综合发展水平。

学校“整校推进"实施成效的过程考核,重点关注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校本研修计划,以及校本研修的过程性数据等;成果考核重点关注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的实施情况,包括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成果及应用转化等。

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的过程考核,重点关注教师个人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提升计划、课程学习记录,以及校本研修与实践应用情况;成果考核重点关注教师与本校信息化环境相适应的信息化教育教学应用成果。

三、考核实施(一)建立校本应用考核工作机制。

建立省级统筹、区县负责、学校实施一全员参与,以评促用、工学结合、分层发展的考核工作机制。

(二)把准“整校推进”考核重点与方式。

重点考核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的科学性与达成度、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目标选择的合理性与发展性,以及校本研修助推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创新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解读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普及,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日益受到关注。

为此,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旨在规范和提升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本文将对该标准进行解读,并分析其对教师和教育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标准内容概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共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应用能力指标和应用能力水平划分。

其中,应用能力培养目标包括技能目标、知识目标和素质目标;应用能力指标包括基本能力指标和拓展能力指标;应用能力水平划分分为三个层级,分别是基本层级、进阶层级和专家层级。

二、应用能力培养目标1. 技能目标技能目标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所具备的操作技能和实践能力。

包括熟练掌握办公软件的使用、熟悉网络资源的检索与利用、能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等。

这些技能目标旨在培养教师能够熟练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效果。

2. 知识目标知识目标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方面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

教师应了解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和原则,熟悉信息技术的最新发展动态,同时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意识和法律法规知识,以便在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应用信息技术。

3. 素质目标素质目标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所具备的职业道德、创新思维、协作能力等方面的素质。

教师应具备正确的信息伦理观和法律意识,注重信息技术应用的安全和合理性;同时,应积极创新,不断探索运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此外,教师还应具备团队合作意识,能够与其他教师、家长和学生积极合作,共同推动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三、应用能力指标1. 基本能力指标基本能力指标是指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所应具备的基本能力要求。

主要包括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信息安全与法规观念、教学设计与资源开发、多媒体教学能力等。

通过培养和提高这些基本能力,教师可以更好地利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一、总则第一条为规范指导各地组织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教师〔2013〕13号)要求,特制定本指南。

组织实施幼儿园、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工作可参照执行。

第二条各地要按照“以评促学、以评促用”的基本原则,认真做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诊断测评、培训测评,探索实施发展测评工作。

要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测评方式方法,明确责任分工,完善测评体系。

要依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科学确定测评内容,开发测评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建立测评系统,确保测评结果客观有效。

第三条各地要以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为抓手,帮助教师合理选学,保证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不断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确保能力提升工程实施成效。

二、测评内容第四条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的内容主要包括: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能力、应用信息技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能力、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能力。

第五条诊断测评应涵盖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各项指标,帮助教师找准能力发展短板,确定学习目标,为教师有效选学提供依据;帮助各地把握教师培训需求,有针对性地建设课程资源。

第六条培训测评重在衡量教师参训成效,包括网络研修与现场实践成效。

要根据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确定测评内容,包括教师线上课程学习成效、线下实践任务完成情况和信息技术应用成果等。

第七条发展测评重在通过测评系统,注重利用案例开展情境测评,为教师提供便捷有效的测评服务,帮助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程度,科学评价能力发展水平。

测评内容须密切联系教师一线教学和专业发展实际,反映教师应用信息技术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自身专业发展的程度。

三、测评方式第八条各地要根据测评工作需要采取切合的测评方式。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发展测评操作指导手册教师版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发展测评操作指导手册教师版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发展测评操作指导手册(教师版)目录一、登录平台.............................................................................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发展测评概述...................................................................... 错误!未定义书签。

1、发展测评分为三个阶段 ......................................................................................................... 错误!未定义书签。

2、每个阶段的截止日期 ............................................................................................................. 错误!未定义书签。

3、三个阶段细化为九个步骤 .....................................................................................................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三、操作详解............................................................................. 错误!未定义书签。

1、诚信承诺书............................................................................................................................. 错误!未定义书签。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体系(微能力点)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体系(微能力点)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体系(微能力点)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体系(微能力点)的主要目的是根据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能力,全面评估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

以下是一份可能的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体系的微能力点示例:1. 电脑操作能力:教师是否能熟练操作电脑,包括熟悉基本的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浏览等,能够快速寻找和利用教学资源。

2. 多媒体教学能力:教师是否能独立制作和使用多媒体教学材料,包括图片、音频、视频等,能够灵活运用多媒体资源提高教学效果。

3. 教学设计能力:教师是否能根据课程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设计符合信息化教学要求的教学方案,能够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内容和评估方式。

4. 信息检索与评估能力: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利用互联网和电子资源,进行信息检索和筛选,并能对所使用的资源进行评估,确保教学资源的质量和适用性。

5. 课堂管理与时效性能力:教师是否能有效管理课堂,包括准时开课、布置作业、检查作业等,并能及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师是否能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需求,设计和提供个性化教学资源和活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和发展。

7. 学习平台管理能力:教师是否能够熟练操作学习平台,包括创建班级、发布作业、在线交流等,能够利用学习平台组织和管理学生的学习活动。

8. 网络安全与信息素养能力:教师是否具备网络安全意识和知识,能够保护自身和学生的隐私和信息安全,并能够教育学生正确使用互联网和信息化技术。

通过对教师在以上微能力点的评估,可以全面了解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能力水平,并有针对性地提供培训和支持,以提高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促进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同时,教育行政部门也可以根据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指导意见,推动信息化教学在全国范围的普及和进步。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体系(微能力点)的目的是为了全面评估教师在信息化教学方面的专业水平,推动中小学教育的信息化发展。

接下来,我将继续探讨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体系的相关内容,具体介绍每个微能力点的具体要求和重要性。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评价标准

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评价标准

附件一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评价标准(试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是信息化社会教师必备的专业能力。

为全面提升我省中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特制定《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评价标准(试行)》(以下简称《评价标准》)。

一、制定依据依据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课程标准》和《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测评指南》等文件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构建安徽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评价体系,以评促学、以评促用。

二、基本内容本标准对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应用信息技术提出了基本要求和发展性等级要求。

测评标准的内容涵盖技术素养类、综合类、专题类和教师专业发展类等四个方面。

立足应用、突出专题,将信息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依据等级标准,实行分级测评。

初级测评以教师能够初步应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环节为主;中级测评以教师能够应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片段为主;高级测评以教师能够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支持课堂教学和掌握一种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方法为主。

三个等级评价标准详见下表:表一初级标准...表二中级标准.....表三高级标准....三、实施要求1.《评价标准》是规范与引领我省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教学和专业发展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的准则,是各地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培训和测评等工作的基本依据。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参照执行。

.2.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评价标准》作为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充分发挥《评价标准》的引领和导向作用,将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纳入教师全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发展测评,建立并完善推动教师主动应用信息技术的机制,为实现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有关高等学校和教师培训机构要将《评价标准》作为教师培养培训工作的重要依据,加强相关学科专业建设,完善培养培训方案,科学设置培养培训课程,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和课程资源建设,开展相关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估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估标准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估标准简介本评估标准旨在衡量中小学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能力水平。

通过评估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可以帮助学校和教育机构确定教师的培训需求,并提供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计划。

评估标准评估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标准如下:1. 基础知识教师是否具备基本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知识,包括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网络等。

2. 教学应用技能教师是否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包括使用多媒体教具、编制教学课件、利用互联网资源等。

3. 研究与创新能力教师是否具备研究和创新的能力,能够积极研究和掌握新的信息技术应用方式,并能灵活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4. 教育教学管理能力教师是否能够运用信息技术辅助管理教学,包括管理学生信息、制定在线作业和考试等。

5. 教育伦理和安全意识教师是否具备教育伦理和信息安全意识,能够正确引导学生使用信息技术,防范网络安全问题和不良信息。

评估流程确定评估标准后,学校或教育机构可按照以下流程进行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评估:1. 设定评估目标和评估时间。

2. 选择评估方法和工具,例如问卷调查、观察记录等。

3. 对教师进行评估,并记录评估结果。

4. 分析评估结果,确定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水平。

5. 根据评估结果,制定有针对性的教师培训计划和措施。

6. 实施教师培训计划,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总结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评估标准是一项有助于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工具。

通过评估教师的能力,学校和教育机构可以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以提高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水平。

这将对学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影响。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估标准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估标准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估标准信息化教学是指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手段来促进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和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然而,不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水平存在差异,因此,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行评估显得十分必要。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估标准。

一、教师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能力教师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能力是评估一个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能否有效整合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重要指标。

评估标准:1. 能够准确理解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的融合要求,并能将其应用于教学实践中;2. 具备丰富的学科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并能巧妙地将二者结合,以提升教学效果;3. 能够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辅助学科知识的讲解和展示。

二、教师教学设计与资源利用能力教师教学设计与资源利用能力是评估一个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是否能够根据学科知识和学生需求,设计合理的教学方案,并能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教学的重要指标。

1. 能够根据学科内容和学生特点,设计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教学方案;2. 能够充分利用电子教案、多媒体资源等信息技术工具,提升教学效果;3. 能够合理选择和评估网络资源,为教学提供有益支持。

三、教师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教师信息素养和自主学习能力是评估一个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是否具备不断探索和学习的能力,以适应信息技术发展的重要指标。

评估标准:1. 具备高水平的信息素养,能够熟练运用各类信息技术工具和软件;2. 能够从不同渠道获取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动态,并深入学习和应用;3. 具备独立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利用网络资源主动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四、教师信息化教学评估与反思能力教师信息化教学评估与反思能力是评估一个教师是否能够客观地评估自己在信息化教学中的表现,并能够及时进行反思和改进的重要指标。

1. 能够对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并做出准确的反思;2. 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信息化教学中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3. 能够积极参与教学研究和交流,不断提高信息化教学能力。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方案-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教育领域也逐渐与信息化紧密结合。

教师作为教育教学的主体,其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旨在探讨并设计一套科学、全面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方案。

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方案的设计和实践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评价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可以准确了解教师在信息技术应用、教育教学方法与策略、学生学习辅导等方面的能力水平,为学校制定相关的教师培训计划和支持政策提供依据。

本文主要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

引言部分主要对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方案的背景和意义进行了介绍。

正文部分将详细阐述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方案的具体评价指标,包括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教学设计和实施能力、学习辅导和个性化教学能力等。

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本文所提出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方案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实践,旨在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为教师专业发展和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

我们相信,通过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方案的应用与完善,将能够更好地适应信息化时代的教育需求,进一步提升教学水平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根据给出的目录进行编写,内容如下:文章结构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论述: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介绍本文的背景和意义。

首先概述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方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然后简要介绍了整篇文章的结构,方便读者了解全文组织和内容安排。

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建立一套完善的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方案,促进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详细介绍了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评价方案的评价指标。

其中,评价指标1主要关注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学设计能力,包括教学目标的明确性、教学内容的合理性以及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等。

评价指标2重点考察教师在信息化教学中的教学实施能力,包括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展示、教学资源的利用与整合以及学生参与度的提升等。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未修改的)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未修改的)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课后反思2014年10月04日 08:28 作者:梁永红通过认真学习《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解读》课程让我对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有了新的认识,当今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技术正飞速的发展,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和对教育对象的教育方式。

对现代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

同时对我们教育各方面的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信息技术的综合运用能力,现在已不仅仅停留在教学课件的制作上。

使我们认识到作为一名现代教育环境的教师应积极主动吸纳当今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在本次学习中我收获颇多。

在本次培中希望自己要提高的与教学相关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总结为以下两个方面:一、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提高信息技术与学科进行有效整合的能力通过聆听专家教授对“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标准解读”、“信息化教学环境”专题与案例分析的学习,使我充认识到作为信息技术老师,首先要具备基本的信息素养,掌握信息操作的基本能力和获取信息的能力,除此之外还应具备信息收集处理以及表达的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

深刻的认识到教育信息的重要性,明白什么是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情况,真正理解了信息化教学环境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掌握了几种常用的教学模式和软件的基本应用,在我今后的工作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我一定扎实工作,努力学习,把用所学到的教育技术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现代化的教育教学中,做一名具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教师。

二、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技术的专业素养随着信息化快速发展,作为一名现代信息化教育的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是终生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的需要。

并且应具有现代化的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熟练运用信息工具(网络、电脑等)对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加工、组织、运用;这些素质的养成就要求信息技术教师不断地学习,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信息素养成了终生学习的必备素质之一,如果教师没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就不能成为一名满足现代教学需要的高素质的人民教师。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指南解读-魏非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指南解读-魏非

精准测评
分解为若干项具 体、明确且相对独立 的微能力,促进教师 准确理解、精准提升 和快速发展。
关注差异
区分环境与教学 应用情境,满足教师 个体和学校个性化发 展需求。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基本结构与内容 应用模式与策略 应用成效评价
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与整校推进
教师信息 化教学能 力测评
就由1名督导综ⅹ合评对分学。量生表 是直接使用标准规不定。
综发展合评和分学校发
暂展无
D
学校组织观课测评与 评级,县市区级抽样 测评
够 通 识 培 训 +
+课堂应用
实践


培训考核+训后考核。学校、 县(区)组织测评,地级课堂抽 查测评结果
合格、良好、优秀 优 秀 不 超 过 15%。 校本研修结业证
信息技术应用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B7家校交流与合作 B8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B10档案袋评价
智慧学习环境
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C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依据教学改革与教 学模式创新需要, 精准推动各维度能 力发展
基本监测:微能力达成度情况
40
35
30
30
29
34 32
关注微能力短版, 有针对性的开展研
25
20 20
17
23 18
修活动与指导
18 17
15
13
13
12
10
8
5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测评指南开发
• 实践问题 • 能力描述 • 任务证据 • 评价标准
相关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文献
迭代修正
用户&专家论证 • 用户审读 (一线教师) • 专家论证
应用实践优化
• 试点应用 • 优化改进 • 效果验证 • 实施策略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体系
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多媒体教学环境
学生应用实录:请用视频方式记录2-3名 学生应用该工具开展自评或互评的过 程,或由学生描述应用的过程。
数据分析视频:提交一份学生数据及数 据可视化呈现结果,并进行解读分析。
微能力测评的特点
能力导向
在真实情境中观 测教师知识、技能应 用情况以及态度表 现,重在提升和发展 教师的实践能力。
面向实践
以采集和提交 教 学实践证据的方 式, 推动教师基于 课堂教 学开展自主 学习、实 践应用和 自我反思。
各种挂钩

教师专业发展评价的新趋势
面向实践能力 精准化的、数据化的 基于真实情境中的证据
中小学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指南(30项微能力)
维度 学情分析 教学设计
学法指导 学业评价
多媒体教学环境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A2数字教育资源获取与评价 A3演示文稿设计与制作 A4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技术支持的课堂讲授 A7技术支持的总结提升 A8技术支持的方法指导 A9学生信息道德培养 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A13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年龄大的教师如何安排较好? 与青年教师结对、选择难度低一些的微能力、适当降低要求(例如合格即可)
各方职责
教师
学校
区县
省市
• 制定个人信息化教 • 基于学校环境与发 • 区域统筹,鼓励学 • 制定考核实施细则
学能力提升计划
展目标做实系统规 校做发展性探索 • 提供微能力考核的

• 建立专家团队,指 平台支持
实践 问题
能力 描述
实践 任务
应用信息技术可以了解哪些学情? 呈现学情分析结果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辅助分析学情,从而 从多个方面分析学情,包括学生经验、知识储备、学习能力
学习风格以及学习条件等
精准确定教学的适切目标 为教学重难点的突破、教学策略的选择和教学活动的设计提
供科学依据
为教学中动态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提供参考 1. 学情分析方案:提交一份针对某一教学主题的学情分析方案, 包括学情分析目的、内容(教学主题、教学对象、教学重点、学 习难点等)、学情分析方法和工具。 2.学情分析报告:提交一份针对上述方案的学情分析报告解读视 频,说明分析对象、工具应用过程与方法、结果呈现与分析等报 告主要内容,视频时间不超过5分钟。
以校为本、整校推进: • 基于学校需求、助力学校发展 • 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发展规划
评估“整校推进”带来的实施成效: • 培训和实践给学校带来的变化
教师信息化能力测评应用于整校推进
第一步
学校明确环 境与现状
第二步
学校确定愿 景和目标
第三步
学校确定微 能力选择范 围和要求
第四步
教师选择参 加
教师信息化能力测评应用于整校推进(案例)
选择
• 建立合理机制,尊 导学校的发展规划 • 组建专家团队,加
分享
学习
重教师差异,引导 与微能力评价工作
创新发展
• 创设环境与资源
强过程性指导
• 与校本研修活动做 (优秀案例)支持
提交
实践收集
统筹设计,开展自 教师的教学实践与
评与互评活动
教研
微能力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优秀
工具设计合理,契合学习目标;


网络空间网址+教案/ 课件/课堂实录/反思 头工作坊表现
县区组织专家网评。个人网 优秀、良好、合格
络 空 间 15%+ 教 学 资 源 包 不 合 格 。 比 赛 获 奖
80%+自主研修5%
可直接认定
省名师(优秀 市名师、带 人(良好)
个人网络空间+教学资 培训结业证+个人往 单位初审,县ⅹ区复反审应,按技学 优术应秀、用良优好、势合比格 特较级局教限师
依据教学改革与教 学模式创新需要, 精准推动各维度能 力发展
基本监测:微能力达成度情况
40
35
30
30
29
34 32
关注微能力短版, 有针对性的开展研
25
20 20
17
23 18
修活动与指导
18 17
15
13
13
12
10
8
5
3
1
0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4 2 1
5
3
3
2
0
数字教育资源管理 评价量规的设计与应用 微课的设计与制作 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学习小组的组织与管理
目录页
CONTENTS PAGE
基本结构与内容 应用模式与策略 应用成效评价
评价内容及方面
提升计划 课程学习 实践情况
过程 考核
成果 考核
参与率 合格率 优秀率 教学创新
基本监测:微能力选择的合理性
合理性 判断
信息化 环境
学校发 展规划
教学模 式
依据学校规划指导和调整教师微能力选择
基本监测:微能力各维度达成度
就由1名督导综ⅹ合评对分学。量生表 是直接使用标准规不定。
综发展合评和分学校发
暂展无
D
学校组织观课测评与 评级,县市区级抽样 测评
够 通 识 培 训 +
+课堂应用
实践


培训考核+训后考核。学校、 县(区)组织测评,地级课堂抽 查测评结果
合格、良好、优秀 优 秀 不 超 过 15%。 校本研修结业证
学校目标
学校要求
教研组要求
教师选择
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 能力(翻转课堂)
• 英语教研组:微课程设计 与制作为必选,同时需要 提前说课,作为教研活动 常规项目
• B1 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 B2 微课程的设计与制作 • B3 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 B5 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 B6 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 B9 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 A11 评价量规的设计与应用
B 源、省包,实录15分钟以 来空间地址+教学设 科,三位省级ⅹ专家测综评合评颗定 不粒度合格较。大,教 级师名和师学
名校长上
计/课堂实录/反思 差异大由第四位专家评审
须优秀。
校的差异化发展引导不足
C
观课点评、录制上传 评定建议
1个说课+1个课例+3 个技术视频片段,可
选关环注境和课型
3名教师(互评),意见不一致
规模指数
基本监测:微能力达标情况的区域比较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92% 85%
74%
通过率
35% 24%
14%
优秀率 学校A 学校B
注重 创新
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测评
结果: 个人与组织产生的绩效变化
行为: 新知和新技能的运用情况
学习: 新知和新技能的收获情况
反应: 对经历和条件的满意程度
柯氏四层次评估模型
2.0? 1.0
1.0期间各地开展的发展测评情况
省别
测评过程
证据形式
认定机制
认定结果
结果应用
A
案提) 例交+指工定作的坊真表现实
信息技术应用环境
混合学习环境
B1技术支持的测验与练习 B2微课程设计与制作 B3探究型学习活动设计
B4技术支持的发现与解决问题 B5学习小组组织与管理 B6技术支持的展示交流 B7家校交流与合作 B8公平管理技术资源
B9自评与互评活动的组织 B10档案袋评价
智慧学习环境
C1跨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C2创造真实学习情境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AA23多数 演媒示字体文教教稿育设资计学与源环制获境作取:与评价 A4支数持字“教集育体资源教管”理
A5技术支持的课堂导入
A6简技易术多支媒持体的课教堂学讲环授境与交 A7互技多术媒支体持教的总学结环提境
升 A8技术支持的方法 指导 A9学生信息道德 培养 A10学生信息安全意识培养 A11评价量规设计与应用 A12评价数据的伴随性采集 A13数据可视化呈现与解读
智慧学习环境
CC12智跨 创慧造学学真科实学习习学活环习动境情设:境计 支持“个体学”
C3智创能新教解决育问设题备的支方持法的, CC54能基支够于持支数学据生持创的造实个性现别学个化习性指与化导表学达
习与差异化学习
C6应用数据分析模型 C7创建数据分析微模型
微能力测评指南的基本结构和容
A1技术支持的学情分析
评价工具原创性高、操作性强,或应用方式新 颖、可迁移可借鉴。
合格
工具设计合理,符合学习目标,并与学 习过程相适应;
工具使用方法明确,规则清晰,符合学 生特点;
工具有助于学生对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 的理解;
• 依据标准改进实践行为
• 依据标准做出结果评价
• 学校管理者、培训团队以
工具操作便捷及。 教师建议仔细阅读
认证项目数(T)
通过的认证项目数(M)/通过率
结果为优秀的项目数(E)
可作为评估师的项目数(A)
基本监测:微能力达标情况的教师比较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