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政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171
(总分:66.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4,分数:28.00)
1.单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分数:
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2.由于社会历史是由有意识有目的活动着的人创造的,因此
(分数:2.00)
A.社会规律是由人所创造的
B.人们可以改造或者消灭社会规律
C.社会发展规律只能通过人的自觉活动起作用√
D.人的活动都符合社会规律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的自觉活动的关系。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的,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客观规律性、必然性和因果制约性。

A项的错误在于社会规律不是由人所创造的,它否认了社会规律的客观性。

B项的错误在于人不能改造或者消灭规律。

D项的错误在于并非所有人的活动都符合社会规律。

正确答案是C选项。

3.“理在事先”这一观点属于
(分数:2.00)
A.辩证唯物主义
B.历史唯物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
D.客观唯心主义√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人之外的某种神秘莫测的精神力量,其常用“理”“理念”和“绝对精神”来表述。

本题中的“理”便属于客观精神。

所以选项D正确。

4.一些地方的人们掠夺性地滥挖草原上的甘草,以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却破坏了草原植被,造成土地荒漠化,一遇到大风,沙尘暴铺天盖地,给人们带来巨大灾难。

这些挖甘草的人们
(分数:2.00)
A.只看到事物的客观性,没有看到人们的主观能动性
B.只看到事物的绝对运动,没有看到事物的相对静止
C.只看到眼前的直接联系,没有看到长远的间接联系√
D.只看到物与物之间的联系,没有看到人与人之间的联系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多样性。

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这要求我们必须从事物固有的联系出发,对多种联系进行具体分析,坚持用联系的观点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材料中人们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掠夺性的滥挖甘草,忽视了自然环境,没有看到长远。

说明人们只看到了眼前的直接联系,忽视了长远的间接联系,所以正确答案是选项C。

A选项不符合题干所阐述的事实情况,人们不是没有看到主观能动性,而是违背了规律,错误的发挥了主观能动性。

选项B、D均和题目无关,都不符合题意。

5.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这种思想观念属于
(分数:2.00)
A.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C.认为人的思想是特殊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D.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的区别。

题干指的是主观唯心主义对意识能动作用的夸大。

所以A选项正确。

6.真理的相对性应该理解为
(分数:2.00)
A.真理和谬误没有严格界限
B.真理中包含着谬误
C.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真理标准
D.真理有待于扩展和深化√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真理的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限性和有条件性,这不仅表现在特定真理的反映对象的范围上,也表现在其正确程度上,所以真理性的认识有待扩展和深化。

选项A、B否认了真理和谬误的严格界限,选项C属于主观真理论,都是错误的观点。

正确答案为D选项。

7.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需要经过两次飞跃。

下列选项中属于第二次飞跃的是
(分数:2.00)
A.调查研究,了解情况
B.深入思考,形成理论
C.占有丰富真实的资料
D.执行计划,付诸实践√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

由实践到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能动飞跃,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认识世界,即“物质变精神”。

由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飞跃,解决的主要问题是改造世界,即“精神变物质”。

选项A、B、C都属于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正确答案为D选项。

8.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谁是历史创造者的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
(分数:2.00)
A.是否承认历史人物的作用
B.是否承认杰出人物的作用
C.是否承认个人的作用
D.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由于对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谁决定谁问题的不同回答,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形成了群众史观和英雄史观的对立。

两种历史观都承认个人,包括历史人物、杰出人物的作用,区别在于是否夸大个人的作用,把历史说成是少数英雄人物创造的。

换言之,是否承认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作用。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D选项。

9.有人说,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因此人性自私。

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分数:2.00)
A.违背人与一般动物的共性
B.违背人有追求自由、平等、幸福的天性
C.违背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
D.违背人的自然属性是人的根本属性的观点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人的本质。

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

题干把人的自然属性当作人的本质,违背了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

故正确答案是C选项。

其他选项本身说法有问题。

10.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是
(分数:2.00)
A.资本家无偿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
B.劳资双方既对立又统一
C.雇佣工人丝毫不占有自己的劳动价值
D.劳资双方既排斥又依靠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在等价交换原则的掩盖下,雇佣工人从事劳动,占有雇佣工人的剩余价值,这就是资本主义所有制的实质。

故A选项为正确答案。

1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分数:2.00)
A.生产过快的危机
B.生产不足的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
D.生产绝对过剩的危机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

生产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但这种过剩是相对过剩,即相对于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社会生产的产品显得过剩,而不是与劳动人民的实际需要相比的绝对过剩。

故正确答案是C选项。

12.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分数:2.00)
A.超额m √
B.绝对m
C.相对m
D.m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超额剩余价值的理解。

超额剩余价值是指企业由于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的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从而获得超额m。

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资本家之间进行着激烈的竞争。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3.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实现其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

所谓“参与制”是指金融寡头
(分数:2.00)
A.直接参与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和管理
B.直接参与银行的经营和管理
C.通过购买一定数量的股票层层控制众多企业和银行机构√
D.通过购买所属公司全部股票直接掌握企业和银行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金融寡头对社会经济生活的控制。

在金融资本形成的基础上,产生了金融寡头。

金融寡头是指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或垄断资本家集团。

金融寡头在经济领域中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参与制”实现的。

所谓“参与制”,即金融寡头通过掌握一定数量的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的制度。

因此,正确答案为C选项。

14.由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的、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奠定了坚实理论基础的是
(分数:2.00)
A.德国古典哲学
B.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
C.德国空想社会主义
D.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两大理论基础,属识记性试题,难度较小。

恩格斯说,唯物主义历史观和通过剩余价值揭露资本主义生产的秘密这两大发现,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了科学。

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和英国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三大理论来源,而并非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飞跃的理论基础。

因此,D选项正确。

二、多项选择题(总题数:19,分数:38.00)
15.多项选择题。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分数:2.00)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6.下列选项属于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的是
(分数:2.00)
A.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割√
B.时间和空间是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D.时间和空间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的统一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它们与物质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这种不可分割性,决定了时间和空间既是无限的,又是有限的,既有
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所以A、B、C选项正确。

时空具有客观性,不具有主观性。

因此,D选项表述错误。

17.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
(分数:2.00)
A.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B.斗争性不需要任何条件,不处在任何具体条件下
C.矛盾的斗争性存在于具体条件之中,又能打破这些条件的限制√
D.斗争性可以离开同一性而存在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

斗争性是同一性的基础,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同时,两者又是相互区别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而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这里强调的是,斗争性的无条件不是指不需要任何条件,不处在一定条件下。

所以B、D选项是错误的,选项A、C正确。

18.下列体现事物之间联系的说法有
(分数:2.00)
A.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
B.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
C.鱼儿离不开水,瓜儿离不开秧√
D.牵一发而动全身√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联系的观点。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

联系具有四个特点,即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

A、B、C、D选项从不同侧面体现了联系的含义和特点,都是正确的。

19.根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原理,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应该
(分数:2.00)
A.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
B.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
C.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D.坚持一点论与均衡论的统一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矛盾分析法是根本的认识方法。

根据主次矛盾和矛盾主次方面的原理(矛盾发展不平衡原理),我们在分析和处理问题时,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所谓“两点论”,即全面地看问题,在分析矛盾体系时,要看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及其关系;在分析每一个矛盾时,要看到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及其关系。

如果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片面地看问题,就会陷入“一点论”。

所谓“重点论”,就是在分析矛盾体系和每一个矛盾时,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上。

如果不分主次,平均对待,等量齐观,就会陷入“均衡论”。

唯物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中内在地包含“重点论”。

“重点论”是以“两点论”为前提的,两者相互包含、辩证统一。

因此,本题的正确答案为A、B、C选项。

20.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有
(分数:2.00)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社会规律的理解。

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社会生活过程诸现象间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由于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B),并且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人们的实践活动中(D),所以说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

但是历史的发展方向不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而是有其自身的规律。

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B、D选项。

21.客体和物质形态的区别是
(分数:2.00)
A.一切客体都是物质的,一切物质形态都是客体
B.物质形态是无限多样的,客体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是有限的√
C.物质形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客体与人的实践密切联系√
D.物质形态是客观存在的,客体还包括精神现象√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科学的实践观。

实践客体是指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客体与客观存在的事物不完全等同,客观事物只有在被纳入主体实践活动的范围之内,为主体实践活动所指向并与主体相互作用时才成为现实的实践客体。

因此,A选项是错误的,不能说一切物质形态都是客体。

B、C选项正确,客体是与人的实践活动相联系的,因而在一定条件下是有限的。

客体有不同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可划分为:天然客体与人工客体、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物质性客体和精神性客体等。

因此,D选项也是正确的。

22.价值评价是一种关于价值现象的认识活动。

评价性认识与知识性认识不同,评价性认识是
(分数:2.00)
A.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内容的√
B.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的
C.以获得关于客体“真”的认识为目的
D.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的第一个特点就是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性认识与知识性认识不同:知识性认识的对象是客体,以客体本身的状态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真”的认识为目的;而评价性认识则以客体和主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为反映内容,以获得关于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即“善”“美”的认识为目的。

B、C选项属于知识性认识,不符合题意。

A、D选项属于评价性认识,符合题意,是正确答案。

23.列宁说:“人不能完全地把握——反映——描绘整个自然界、它的‘直接的总体’,人只能通过创立抽象、概念、规律、科学的世界图景等等永远地接近于这一点。

”这句话说明真理具有
(分数:2.00)
A.相对性√
B.绝对性
C.客观性
D.有限性√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对真理相对性的理解。

真理既有绝对性,又有相对性。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和有限性。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抓住中心词“不能完全地把握”和“永远地接近”,就是说明真理具有相对性(A)和有限性(D),需要进一步扩展和深化,选项B、C与题意不符,正确答案为A、D选项。

24.著名经济学家威廉姆森早年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主攻营销学,后来,他学习了萨缪尔森的《经济学》之后,就对经济学理论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广泛选修了诸如肯尼斯.阿罗等人的经济学理论课程。

1960年获得斯坦福大学MBA学位后,在新兴趣的驱动下,前往卡耐基大学继续攻读经济学博士,期间先后与许多著名经济学名家共事,不断开拓理论视野,注重实践,最终成为当今国际经济学界著名的学者之一。

以上事实反映了
(分数:2.00)
A.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能力和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的作用√
B.理论的发现都是一个联想、顿悟和灵感的过程
C.饱满的热情和坚忍的意志往往能够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
D.在认识的过程中,非理性因素总是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非理性因素对认识的作用。

本题中,威廉姆森通过偶然的事件激发了他对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兴趣,兴趣不断地驱动他进一步对经济学领域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最终成为著名的经济学家。

这些都明显地说明了情感、意志等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能力和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的作用,饱满的热情和坚忍的意志往往能够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

但是非理性因素也有自己的局限性和消极作用的一面,认识活动是理性和非理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B、D选项本身错误,正确答案为A、C选项。

25.上层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是
(分数:2.00)
A.政治上层建筑√
B.观念上层建筑√
C.自然科学
D.社会意识形式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上层建筑及其构成。

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自原始社会解体以来,上层建筑由意识形态以及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政治组织两部分构成。

前者被称为观念上层建筑,后者被称为政治上层建筑。

选项C属于生产力范畴;选项D也不正确,因为社会意识形式中有非意识形态的内容。

正确答案为A、B选项。

26.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法国在哲学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分数:2.00)
A.社会意识并不决定于社会存在
B.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C.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D.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于社会经济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在依赖于社会存在的同时,又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发展规律,这就是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在发展水平上具有不平衡性。

因此,正确答案为B、C选项。

27.党的十八大提出“更加注重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其哲学依据是
(分数:2.00)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C.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
D.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社会发展的动力。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题干强调的是上层建筑中的改革,A选项是正确说法,但不是题干所表达的意思,D选项是错误说法。

选项B、C是符合题干要求的正确说法,为正确答案。

28.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
(分数:2.00)
A.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B.商品交换以商品的价值量为基础√
C.商品交换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D.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价值规律的内容。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客观要求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

选项D,商品的价格围绕价值自发波动是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

故正确答案是A、B、C选项。

29.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其中的权力包括
(分数:2.00)
A.立法权√
B.管理权
C.行政权√
D.司法权√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资本主义国家政权采取的是分权制衡的组织形式,即国家的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别由三个权力主体独立行使,形成各主体之间的“制衡”。

故A、
C、D选项是正确答案。

30.下列例子中货币充当支付手段的有
(分数:2.00)
A.在某商店一台电冰箱标价300元
B.消费者得到工资和资金√
C.消费者花200元在商场买一件衣服
D.房客在每月底用现金交房租√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货币的职能。

货币作为支付手段,表现为事先或事后支付商品的价值,如选项B、D。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则表现为当场支付,货款两清,如选项C。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体现为通过标价来反映商品的价值,如选项A。

因此,正确答案为选项B、D。

31.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三种形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
(分数:2.00)
A.借贷资本输出√
B.国家资本输出
C.商品资本输出
D.生产资本输出√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占主导地位的资本输出形式。

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的三种形式中占主导地位的是:第一,借贷资本输出;第二,生产资本输出。

故正确答案是A、D选项。

32.马克思、恩格斯在揭示资本主义发展趋势和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对未来社会的发展过程、发展方向和一般特征做出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对无产阶级政党领导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推进社会主义事业提出了基本原则和要求。

除必须以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和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外,还包括
(分数:2.00)
A.要在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基础上组织生产,要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生产的根本目
的√
B.要通过无产阶级专政和社会主义高度发展,最终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
C.要对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指导和调节,实行按劳分配的原则√
D.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是一道识记性试题,难度较小。

A、B、C、D选项均正确。

33.马克思、恩格斯预见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主要体现在
(分数:2.00)
A.在揭示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基础上指明社会发展的方向√
B.在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旧世界中阐发未来新世界的特点√
C.立足于揭示未来社会的一般特征,而不作详尽的细节描绘√
D.不但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且指出了具体情形
解析:解析:本题考查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展望未来社会的科学立场和方法,是一道识记为主、理解为辅的试题,难度适中。

A、B、C选项正确。

D选项的错误在于,其违背了C选项的内容,同时,马克思在展望未来社会时,总是只限于指出未来社会发展的方向、原则和基本特征,而把具体情形留给后来的实践去回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