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植树的牧羊人》

合集下载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课《植树的牧羊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教案3课《植树的牧羊人》
-文章的起承转合:分析课文的布局,理解每个部分的过渡与衔接。
-主题思想:强调牧羊人植树行为背后的环保意识、责任感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2)人物形象分析:深入剖析牧羊人的形象,理解其性格特点及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3)语言表达学习:学习作者如何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景物、塑造人物,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难点解析:如何从牧羊人的行为、语言和内心活动中提炼出其品质特点。
-解决方法: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具体事例分析牧羊人的品质,如无私奉献、坚持不懈等,以便更好地理解其象征意义。
(3)语言表达技巧的掌握:学生可能难以掌握作者运用的各种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难点解析:如何识别并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具体细节描绘景物和人物。
最后,对于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梳理知识点方面做得还不够。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课堂总结,通过提问、复述等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记忆效果。
-解决方法:教师可挑选典型的句子或段落进行讲解,让学生模仿和练习,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植树的牧羊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坚持不懈、为他人着想的情况?”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牧羊人植树行为的奥秘。
其次,人物形象分析方面,我发现学生们对牧羊人这一角色象征意义的理解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可以尝试引入更多现实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们更好地将抽象的人物形象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此外,关于语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表达技巧的掌握,虽然学生们在写作练习中尝试运用了所学知识,但效果并不理想。我意识到,在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操作,给予他们更多的指导和鼓励。可以通过组织课堂内的写作交流,让学生们互相借鉴、学习,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 口头与书面表达:培养学生能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流畅的口头表达,并能撰写一篇有思考深度的作文。
举例解释:
- 在讲解生字词时,通过例句展示词语的用法,如“他的顽强精神感染了我们”,让学生在实际语境中理解词语含义。
- 在分析文章结构时,以课文为例,指出作者在叙述中的转折点,如何通过环境的对比凸显牧羊人的作用。
4. 培养学生文化意识,了解植树造林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
5. 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提升学生运用语言文字传递思想、情感的能力。
6.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提高对自然和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 教学重点
二、核心素养目标
《植树的牧羊人》一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 提升学生阅读理解能力,通过分析课文内容,掌握文章结构,提高对文本的解读和赏析能力。
2. 培养学生文学素养,感受作者通过寓言故事传达的环保意识和人文关怀,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
3. 增强学生思维品质,通过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 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植树造林的基本概念。植树造林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种植树木,以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等。它是环保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具体的案例。课文中的牧羊人通过植树,改变了一片荒凉的土地,带来了绿洲。这个案例展示了植树造林在实际中的应用,以及它如何帮助我们改善环境。
在课堂氛围方面,我觉得整体上还是比较融洽的,学生们在讨论和分享环节表现得积极主动。但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发言时显得紧张,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自己的表达能力不够自信。为了帮助学生克服这种心理,我会在课堂上更多地给予鼓励和肯定,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进步和成长。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23张PPT)

拓展延伸
示例1:抗震英雄武文斌:在军校学习就 要毕业的他本不在领导考虑的救灾人员名 单内,他坚决请缨,与战友共赴灾区救灾。 34天内别人休息他不休息,其中3天的轮休 日他也放弃了。最终劳累过度,他不幸因肺 血管破裂失血过多而牺牲。他2008年初刚 结婚,本打算救灾回去后选日子补拍婚纱照, 最后新婚妻子只能怀抱他的遗像拍照,完成 英雄最后的遗愿。
他是一个不图回报的人,无论对劳作, 还是对生活。从他并不在意土地是谁的,只 是一心一意地把橡子种下去的细节可以看出 ,他种橡树的目的是改变恶劣的环境,而不 是为了从政府或个人那里获得什么报酬;从 “现在,他不再放羊。他说,羊吃树苗,就 不养羊了,只留下了四只母羊 。他添置了 一百来个蜂箱,改养蜜蜂了” 等描写中, 可以看出他改变生活方式,是为了保护环境 ,而不是想从别人那里得到回报。
预习诊断
慷慨 溜达
废墟 bó
微薄
tān 坍塌 呼啸
刨根问底 沉默寡言
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说说这篇文章的大致内容。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时间 3、从全文内容看,牧羊人种了多少年
35年,从1910年到1945 的树?

叙写“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 人,看到老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 、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变成了绿洲,给当 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初遇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 最后一次相见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变化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变化
初遇牧羊 人
(2——12)
以放羊为生,在休息时 到处是荒地,村庄变 挑选一百颗饱满的橡子, 成废墟,泉水干涸, 在放羊群时将一百颗橡 风猛烈而干燥 子种在高原上
再见牧羊 人
(13—17)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36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2016部编版)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共36张PPT)

总结
我们所处的社会,也有许多默默“种树”的人,如勤恳 的铁路工人、守卫边疆的战士、奔赴在灾难之地的消防员和 武警、救人于危难之间的医生护士、伏案工作默默陪伴着我 们的老师等等,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地耕耘,种植着未来 的希望和幸福。让我们也做一个“牧羊人”,脚踏实地、坚 持不懈,无私奉献,让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美好。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 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 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 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 记。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 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 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 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 补丁。
写法探究
1.采用第一人称叙事。 “我”在本文中仅仅是个旅人,一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
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了森林、村庄。在 文中,“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 实性。由此,种树人的故事才显得真实可靠,才产生了打动人 心的力量。另外,由于“我”不是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因此, 对种树人的生活实际上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 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因此,种树人的生活就具有 了神秘感和神圣感。
5.三年以来,他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已经种 下了十万颗橡子。在这十万颗橡子中,有两万颗发了 芽。而这两万棵树苗中,有将近一半,可能会被动物 咬坏,或是因为什么想不到的原因死掉。剩下的一万 棵树苗,会在这光秃秃的土地上扎根,长成大树。
虽然种下十万颗橡子,最终只有一万棵树苗长成大树, 但牧羊人始终坚持种树,表现他坚守信念,坚持不懈 的性格特点。
2.第②段中,作者细致地描写山地环境,这对表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一. 教材分析《植树的牧羊人》是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个牧羊人在沙漠中植树的故事,通过他的努力,沙漠变成了绿洲。

课文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有毅力和坚持,就能创造奇迹。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对于故事类的课文有一定的兴趣。

但是,对于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可能还不够理解,需要通过老师的引导和讲解来领悟。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和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思考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坚持不懈,努力创造美好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领会牧羊人植树的意义。

2.难点:对于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进行理解和讨论。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讨论,通过阅读和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2.与课文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课文内容,引起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牧羊人植树的过程和意义。

在此过程中,老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对于牧羊人的毅力和坚持进行思考和讨论。

4.巩固(10分钟)老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点评,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让学生明白,只要有毅力和坚持,就能创造奇迹。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如果是自己,会怎么样去改变自己的环境,让学生对于自己的生活和环境有更深的思考。

6.小结(5分钟)老师对课文内容进行小结,让学生明确牧羊人植树的意义和自己的学习目标。

7.家庭作业(5分钟)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如何改变环境的作文,加深学生对于课文的理解。

8.板书(5分钟)板书课文标题和重点内容,方便学生复习和记忆。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优秀8篇】在现实生活或工作学习中,大家都接触过作文吧,根据写作命题的特点,作文可以分为命题作文和非命题作文。

你知道作文怎样才能写的好吗?下面是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的8篇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希望能够满足亲的需求。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文原文及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运用第一人称,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性。

2、运用对比的写法来突出主题。

3、培养热爱大自然,以及充满自信并持之以恒的做事精神。

重点:首尾呼应,结构严谨难点: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精妙的比喻,使文章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美结合。

知识链接:描写人物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环境描写的作用:①表现时代风貌,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或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近及远或由远及近。

教学过程:【检查预习】一、音形识记。

戳( ) tān( )塌山毛榉( ) 废xū( )Chóu( )劳水qú( ) 缝隙( )干涸( ) Kāngkǎi( )二、词语解释。

1、坍塌:2、废墟:3、干涸:4、刨根问底:5、不毛之地:三、作者作品。

《植树的牧羊人》作者( ),( )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

代表作《人世之歌》《庞神三部曲》《屋顶上的轻骑兵》和《一个郁郁寡欢的国王》。

【初读课文】1、标段序,画词句。

2、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研读课文】一、文题解说:课文以“植树的牧羊人”为题,有什么好处?二、读课文,感悟作者的写作情感,把握朗读情感。

(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先在组内展示,推举优秀组员班内展读。

)1、作者用什么顺序记述故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2、对比的写法在文中找出描写种树前后普罗旺斯地区变化的句子,并体会对比的好处。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PPT教学课件

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PPT教学课件

同学们,假如你面对这样荒凉的土地,你会做些什么?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 人是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作者介绍
TREE FARMER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 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 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 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 龚古尔学院成员。
将白桦比喻成少年的用意是什么?
比喻:把白桦树比喻成少年,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白桦树的活力、有生 命力,表明了牧羊人的不懈追求初显回报。
初见牧羊人
TREE FARMER
“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议论:点明文章不仅仅是关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 象征,尤其令人震撼。
荒凉,贫瘠,干燥,人烟稀少
初见牧羊人
TREE FARMER
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过,他显得自 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为什 么将牧羊人比喻成“泉水”?
比喻:写出了了“我”在干涸的高原上喝了“甜丝丝的井水”后的 特别感受,也暗示了他将给这个荒凉的地方带来灌溉滋润和富饶丰 美。
充满生气,富饶,幸福,舒适
最后一次相见
TREE FARMER
牧羊人
1945年六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
每当我想到这位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
TREE FARMER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主讲教师:当图网班级:七年级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经典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经典课件
植树的牧羊人
新课导入
有这样一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 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 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这部动画片感动了观众,仅一年时 间,就使加拿大魁北克省多了150万棵树。这部作品就是 《植树的男人》,选入课本改名为“植树的牧羊人”。今 天我们一起走进荒凉的阿尔卑斯山地,见证一位牧羊人是 怎样把这里变成洋溢着幸福的绿洲。
4.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 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
环境描写。第一句烘托牧羊人严谨、勤劳的性格,为 下文写牧羊人种树作了铺垫。第二句渲染了高原荒凉 的气氛。与原文高原的变化形成了对比。
5.我们沿着山路,又向上爬了大约两百米。他停了下 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他轻轻地往坑里 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
⑤牧羊人让大狗看着羊群,然后爬到我站的地方。我以 为他要来说我,嫌我一直跟着他。可是,他没有。这本 来就是他要走的路。他还说,如果我没事,可以和他一 起去。
体现了牧羊人平易近人的性格特点。
⑥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 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目标远大而高尚
身体硬朗、不再牧羊、养 蜂,性格没有变化,依然 心无旁骛地种树
已经87岁了,初衷不动摇 ,继续种树。
荒原、光秃秃的山,狂 风怒吼、没有溪水
树木成林、挺拔茂盛, 有了溪水
一片沃土、生机勃勃、 微风飘香、泉水流淌、 重建新村、人民幸福
植树35年
荒漠
绿洲
无私奉献 执著坚毅
勤勤恳恳
3.分析牧羊人人物形象。
③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这样。不 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 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13《植树的牧羊人》 课件

七年级上册语文人教版 13《植树的牧羊人》 课件
温馨提示:请师友们从知识、学法、互助方面进行总结, 师傅尽可能帮助学友总结全面。
第五步 总结提高
【环节2:教师总结】
运用议论,点明主旨 细节描写,丰富人物
课堂小结
本文讲述了一个孤独的牧羊人凭一己之力和数十 年的坚持,种植大片树林,把废墟变成绿洲的故事, 抒发了对牧羊人这一壮举的崇敬和赞美之情,同时表 达了希望人们积极行动起来,保护环境,共建绿色地 球的美好愿望。
第一步 交流感知
【环节1:师友检查】
1、朗读课后读读写写,识记字音字形。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勾画出标志故事情 节发展的语句,并填写课后表格。体会故事 情节的进展,进一步认识牧羊人的形象。
温馨提示:请学友说给师傅听,师傅补充讲解。
第一步 交流感知
【环节2:教师指导】
栋 dòng
拣 jiǎn
戳 chuō
【环节2:教师点拨②】
首先,他是一个普通人,创造了伟大的事业,以一己 之力把不毛之地变成富裕的村庄,这是人类精神与肉体力 量的表现。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运用这种力量,经过长 期不懈的努力,就能改造恶劣的环境,为人类造福。这是 作者的信念,通过老人这个形象表现出来。
其次,牧羊人始终默默无闻,不求名利和回报,人们 受到了他的赐予,却没有感觉到他的存在。牧羊人象征了 现实生活中有具有奉献精神的人。
【环节1:师友巩固】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种树” 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辛勤耕耘,种植 着希望和幸福。你认识或听说过这样的人吗?
【环节2:教师归纳】
如:国防事业的“种树人”钱学森
......
身边的“种树”人
一个人、一匹马、一条路和一颗 温暖的心。
在绵延数百里的木里县雪域高原 上,一个人牵着一匹马驮着邮包默默 行走的场景,成为了当地老百姓心中 最温暖的形象。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38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2018部编版)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38张
让·乔诺
几千公顷的荒山,几十年的时间,历经两次世界大 战,一个人,一棵一棵,一块一块,一片一片全部种上 了树,用自己的双手和坚毅将荒芜的大地变成了人们可 以安居乐业的幸福家园。这部震撼人心的故事1987年被 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佛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 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自 然生态和精神生态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 所描绘的“一个平凡的人热爱大地”的精神,给读者以 更多的启示。
——合作与探究 (二)、深层探究
他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非凡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的人。 他是一个不计名利、不图回报、毫无私心的人。 他是一个勤劳的人。 他是一个有着心灵的伟大节操的人。 他是一个值得敬佩的人。 他是一个单纯的人。
——合作与探究 (二)、深层探究
3、作者是怎样来表现牧羊人这个人物形象的?
第1段作者直接表明自己的看法:“想真正了 解一个人,要长期观察他所做的事。”作者观察 了牧羊人数十年;“如果他慷慨无私,不图回报 ,还给这世界留下了许多,那就可以肯定地说, 这是一个难得的好人。”这里直接点明了题旨, 概括地说明了人物形象。
——合作与探究 (二)、深层探究
下文就通过故事的叙述,进一步丰富这一形象。有直 接明确的评价:通过一系列主观情感倾向明确的语句, 直接表达作者对牧羊人的赞美。更多的则是通过具体的 细节描写来丰富人物形象:例如从牧羊人拣选橡子时, 一颗一颗选择,并且拒绝“我”的帮忙,独自完成的细节 描写,可以看出他一丝不苟、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又 例如作者询问土地的归属时,牧羊人不知道,更不关心 ,这样的叙述让我们看到他一心种树,毫无私心。
让•乔诺的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 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 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件

●穿插于故事内容之间的这些议论,恰好起 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文章不仅仅是关 于植树的故事,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尤其 令人震撼。
记叙中议论作用分析法
叙事中的议论根据其位置不同大体有三种作用:
1.在文章开头做精要议论,起到提示全文中心并引 起下文的作用。
2.在文章中间做精要议论,这种议论一般用于事情 发展的转换衔接处,也称作夹叙夹议,主要起到 穿针引线、承上启下的作用。
“看得出,他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 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外貌描写,表现了他是一个热爱生活、干净利落、做 事一丝不苟的人。
“那是谁的地?是公家的,还是私人的?他说不知道。 看起来他并不在意。” 语言描写写出他种树纯粹是为了拯救大地,而不是为 了增加自己的财富,体现他默默付出,不求回报。
(4)最后一段,“每当我想到这位种树的老 人,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 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 是想到要做成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 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 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 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
议论句,抒发了对牧羊老人的敬佩之情,赞美了牧 羊人的毅力和无私奉献的品质。在内容上突出了本 文的中心,在结构上照应开头段。
议论,牧羊人凭借他的勤劳和毅力使这片荒地蔚然 成林,他就是伟大的“上帝”。表现了作者对牧羊人 的崇敬、赞美之情。
(3)第18段中,“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 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 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写出了牧羊人顽强的毅力、执着的信念、 无私的付出,“几乎”一词表现出“我” 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在文章结尾作精要议论,一般起到总结全文、揭 示主题,或意在言外、发人深思等作用。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

3.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
当我想到,眼前的一切,不是靠什么先进的技术, 而是靠一个人的双手和毅力造就的,我才明白,人类除 了毁灭,还可以像上天一样创造。
这句话告诉我们,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
的努力去做,就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环境,人类的可
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重点解读
1.文章结尾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慨无私、坚持不懈的形象。
2.根据要求,赏析下面句子中画横线的词。
(1)他停了下来,用铁棍在地上戳了一个坑。然后, 他轻轻地往坑里放一颗橡子,再仔细盖上泥土。(句子中 画横线的词可不可以删去?说说你的看法。)
不可以删去,“轻轻”一词写出了牧羊人对橡子的
爱惜,“仔细”一词写出了牧羊人盖泥土的认真劲;如果
洁、心无旁骛,有毅力、有爱心、身体力行、慷慨无私的
人。
品味语言
1.下面是文中两处描写环境的句子,请进行赏析。
(1)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 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 锅热腾腾的汤。
写室内的环境,突出其洁净,侧面衬托牧羊人勤
劳能干、做事认真仔细、干净利落的性格特征。
荒野无际,泉眼干 涸,房屋倒坍
橡树、山毛榉树、 白桦树成林,看到 了溪水。
建起干净的农舍、 泉水源源不断,一 万多口人幸福生活。
87岁,年事已高;凭 自己一己之力建成的 乡间
文中的牧羊人给作者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从文中找 出相关语句,并进行概括。
作者评价牧羊人的句子有: (1)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 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2)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他的胡子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我国植树造林的文化传统,增强民族自豪感,树立环保意识。
5.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他人、勇于担当的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阅读理解:理解《植树的章分析:探讨文章的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写作手法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口头表达:通过复述故事、讨论问题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6.写作训练:结合课文内容,进行相关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7.思想教育: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培养热爱大自然、关爱他人的品质。
8.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植树的牧羊人》的故事情节、主题思想、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环保意识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积极践行环保。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植树的牧羊人》这一课时,我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活动,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牧羊人的精神品质。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反思,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通过提问导入新课,我发现学生们对环保问题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中的环保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责任感。
其次,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对文章的重点句子和写作手法掌握程度不一。针对这一点,我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通过举例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难点。在以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ppt课件PPT24页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树的牧羊人》ppt课件PPT24页
就越加自命不凡。——邓拓 12、越是无能的人,越喜欢挑剔别人的错儿。——爱尔兰 1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14、意志坚强的人能把世界放在手中像泥块一样任意揉捏。——歌德 15、最具挑战性的挑战莫过于提升自我。——迈克尔·F·斯特利
新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14课《植 树的牧羊人》ppt课件
51、没有哪个社会可以制订一部永远 适用的 宪法, 甚至一 条永远 适用的 法律。 ——杰 斐逊 52、法律源于人的自卫本能。——英 格索尔
53、人们通常会发现,法律就是这样 一种的 网,触 犯法律 的人, 小的可 以穿网 而过, 大的可 以破网 而出, 只有中 等的才 会坠入 网中。 ——申 斯通 54、法律就是法律它是一座雄伟的大 夏,庇 护着我 们大家 ;它的 每一块 砖石都 垒在另 一块砖 石上。 ——高 尔斯华 绥 55、今天的法律未必明天仍是法律。 ——罗·伯顿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

人教版七上语文第13课《植树的牧羊人》课堂笔记以下是《植树的牧羊人》的课堂笔记:一、生字词1. 字形①手铲铁锨(chān yuān) ��ids壤(rǎng) 筛(shāi)②长条形涟漪(lián yī) 潺(chán) 婀娜(ē nuó)③橡栗(xiàng lì) 慷慨(kāng kǎi) 帐篷(zhàng pen) 贮(zhù) 存④废墟(fèi xū) 坍塌(tān tā) 惊惶(huáng)⑤缝(féng) 溜(liū) 脏腑(zàng fǔ)2. 字音①慷慨(kāng kǎi) 慷慨大方②驿路(yì lù) 古道西风瘦马③废墟(fèi xū) 故宫博物院④坍塌(tān tā) 倒坍⑤缝(féng) 缝合 (fèng) 缝隙⑥溜(liū) 溜冰 (liù) 一溜烟⑦惊惶(huáng) 惊惶失措⑧贮(zhù) 贮存 (chǔ) 贮藏二、文章思路1. 第一部分(1):描述“我”和牧羊人第一次见面的情形。

2. 第二部分(2-4):讲述“我”和牧羊人见面的原因。

3. 第三部分(5-7):详细描写了牧羊人的植树过程。

4. 第四部分(8):表达“我”对牧羊人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三、语句理解1. “在普罗旺斯高原,大片大片的空地上还留着大风吹送的沙子,让人眼看着那丰饶的土地变成那荒凉的景象,真让人心碎。

”表达了作者对荒凉景象的担忧与悲伤之情。

“丰饶”与“荒凉”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治理荒漠的紧迫性。

同时为后面写牧羊人的植树做了铺垫。

2. “牧羊人让我喝他的水,我吃了一片面包,他拿出一块干酪,我们便一起享用起来。

”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牧羊人的热情和友好。

同时表现了“我”对荒漠环境的忧虑和对绿洲的渴盼。

3. “这天夜里,刮起了暴风,这位慷慨的老人被暴风卷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来。

七年级上册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原文

七年级上册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原文

七年级上册课文《植树的牧羊人》原文植树的牧羊人才不过八年的时光,整个高地便焕然一新,散发出健康富裕的光芒。

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

我很幸运地认识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大约四十年前,我长途跋涉来到阿尔卑斯山下的普洛旺斯高原。

当时这个高原一片黄土,光秃秃的,一棵树也没有。

我走了三天,来到一个破落村庄的废墟附近。

这个村庄的房子早已在风吹雨淋之下,失去了它们的屋顶。

一座尖塔倾圮的教堂,显示这里曾经有人居住,但是现在却毫无生命的迹象。

由于我的水在两天前就喝光了,所以急需找到饮用水。

我原本以为村子里应该有水井,找到它时才发现,它早已干涸。

其实,我对这一带相当熟悉。

高地上稀疏地错落着四五个村庄,其中大部分居民因为忍受不了干旱的气候搬走了,剩下几家烧炭工人,生活十分艰辛。

我继续向前走,心想:要找到水,恐怕是没指望了。

就在我爬上一个山坡时,忽然看见远处山谷似乎有人影,我朝那人大声叫道:“给我一点儿水好吗?”那是一个牧羊人,在石屋前还有一群绵羊。

牧羊人默默地从井里汲水给我,水质清洌可口。

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志果断的人,因为他在这个荒凉的高地砌起一栋石头房子。

这栋房子到处都有他建造的痕迹,也有他抵达高地后修复废墟的血汗。

屋顶很牢,风吹过屋顶的瓦片,发出仿佛海啸冲到岸边的声音。

尽管生活并不富裕,但牧羊人的外表却很整洁。

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牧羊人带着我进房间,倒了一碗汤给我。

我递上烟草袋,他说他不抽烟。

不一会儿,他拿出一个小袋子,倒出一堆橡实,然后一颗一颗仔细地拣着。

我好奇地问:“你在做什么?”牧羊人回答:“我要选一百颗种子,明天种。

”牧羊人名叫艾尔则阿·布非耶,今年五十五岁。

他以前在平地有一个农庄,可是当他的妻子和独生子去世后,他决定搬到高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阅读《植树的牧羊人》,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激发他们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2.增强学生的思维品质: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探究,主动提出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植树的牧羊人》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注意过身边的环境变化?”比如,家乡的小河是否变得更清澈?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环保的重要性。
其次,我注意到在语法知识讲解部分,部分学生掌握情况并不理想。针对这一情况,我计划在下一节课中增加一些实际操作环节,如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模拟文章中的场景,运用所学语法知识进行对话。这样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他们更好地消化和吸收语法知识。
此外,课堂讨论环节也让我有一些思考。在小组讨论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参与度不高,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讨论主题不够感兴趣或者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观点。为了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我打算在下次课堂中提前给出一些讨论话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准备。同时,我还会在讨论过程中适时给予学生引导和鼓励,帮助他们更好地表达自己。
4.写作技巧:学习文章中的描写方法,如环境描写、人物、小组讨论等形式,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6.情感教育:引导学生从故事中体会环保的重要性,培养他们的责任感和爱心。
7.课后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3课《植树的牧羊人》教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志果断的人。
自信,果断
3.他的胡子刮得干干净净,衣服也一针一线地仔细缝
过,看不出任何补丁。
积极生活,爱整洁
4.他说,这块高原因为没有树,正走向死亡。反正他
没事业的压力,正好可以担负起拯救大地的任务。
目标远大而高尚
5.或许正因为布非耶拥有无私的心灵,加上住在有益
健康的山林,过着俭朴的生活,上帝才赐予他如此强健
拓展延伸
我们所处的社会中也有很多默默的“种树”的人,他们以非凡的毅力, 辛勤耕耘,种植着希望和幸福。你知道这样的人吗?试为他写一段文字,记 录下他的事迹,并写出你的评价和感受。
示例1:黎族教师李桂林、陆建芬夫妇:十九年的坚持,悬崖绝壁一道 狭窄天梯上几千次的来来回回,为一个十几年没有学校的小山村的孩子们 搭建通往美好生活的知识桥梁。
文题背景
【创作背景】
本文是作者于1953年应美国一本杂志专题“你曾经见 过的最非凡、难忘的人是谁?”的约稿而写的。编辑收到这 篇让人震撼的故事后,调查得知在普罗旺斯山区的小镇巴农 的养老院没有死过名叫布菲的人,稿子就被退了回来。第二 年在美国《Vogue》杂志上发表,之后在十多个国家翻译发 表。虽然是虚构的故事,但主人公的精神鼓舞了很多人,为世 界各地的森林再生做出了贡献。
最后一次相见 已经87岁了,
荒原、光秃秃的山, 狂风怒吼、没有溪水
树木成林、挺拔茂 盛,有了溪水
一片沃土、生机勃勃、 微风飘香、泉水流淌、 重建新村、人民幸福
记叙顺序 时间 写作手法 对比 (新、旧高原)
(战争的残酷与高原的祥和
对比手法的作用?
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 ,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 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或:叙述“我”三次造访艾力泽·布菲老人,看到老人
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着选种、种树的工作,使得荒山
变成了绿洲,给当地人们的生活环境带来了勃勃生机。
三见牧羊人
牧羊人的情况 高原的情况
初遇牧羊人
独居、50几岁,牧 羊、种树,沉默寡 言、充满自信

再见牧羊人
身体硬朗、不再牧 羊、养蜂,性格没 有变化,依然心无 旁骛地种树
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 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 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 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 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 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多数作品都是以他的家 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植树的牧羊人
让.乔诺
预习诊断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干涸( hé )
坍塌( tān )
戳( chuō )
酬劳( chóu )
山毛榉( jǔ ) 白桦树( huà )
薰衣草( xūn ) 废墟( xū )
流淌( tǎng ) 缝隙 ( xì )
琢( zuó )磨
预习诊断
2.解释下列词语。 (1)干涸: 干枯,没有水。 (2)酬劳: 用钱物酬报答谢出过力的人。 (3)坍塌: 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4)不毛之地: 不长草木的地方。 (5)刨根问底: 比喻追究底细。形容钻研的精神。 (6)沉默寡言: 形容性情沉静,不声不响,很少说话。 (7)连锁反应: 比喻相关的事物发生相应的变化。 (8)转悠: 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示例2:抗震英雄武文斌:在军校学习就要毕业的他本不在领导考虑 的救灾人员名单内,他坚决请缨,与战友共赴灾区救灾。34天内别人休息 他不休息,其中3天的轮休日他也放弃了。最终劳累过度,他不幸因肺血管 破裂失血过多而牺牲。他2008年初刚结婚,本打算救灾回去后选日子补 拍婚纱照,最后新婚妻子只能怀抱他的遗像拍照,完成英雄最后的遗愿。
标题告诉了我们些什么 ?
人物(牧羊人)+事件(种树)
题目中的“牧羊人”是主体,其主要行 为是“植树”,所以题目既告知读者文章主人 公的身份,又告知我们他所做的主要事情。
概括文章内容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 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 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 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 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 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
艾力泽·布菲老人是一个
的人?
(请用词或短语概括人物品质,并从课文 中找到你判断的依据)
1.假如你想了解谁是真正品行出众的人,恐怕得花好
几年观察:看看他的行为是否无私;动机是否慷慨;同
时他还必须在大地上留下明显的印记。我很幸运地认识
一位“种树的男人”,他正好符合以上所说的条件。
无私、慷慨
2、他很少说话,但可以感觉得出是一个充满自信、意
的体魄。
无私,俭朴
本文通过“牧羊人”坚持种树改变环境的故事, 表达了这样一个主旨:
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的 努力去做,人一定可以改变恶劣的生存 环境,大自然也一定会给与丰厚的回馈, 人类的可悲命运会被最终改变。
环境描写作用:
环境描写的作用: ①表现时代风貌, 展现风土人情。 ②衬托人物心理,表现人物性格。 ③深化主题。 ④交代背景,渲染气氛。 ⑤感染读者。 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⑦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