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自刎乌江的心理学方式分析初步探讨历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模式
千古之悲说项羽——心理的缺憾与英雄的陨落
两千多年前的西楚霸王项羽,始终是存活于浩繁的文化典籍、众多的文学作品和色彩纷呈的戏剧舞台的一个历史人物。
人们无法忘记他,是因为项羽的性格与命运极富传奇色彩,以至于千百年来史家学者、文人墨客乃至寻常百姓,对其感觉与评价莫衷一是。
喜爱者有之,赞美其"力拔山兮气盖世"的伟力;尊崇者有之,颂扬其"不肯过江东"的骨气;怜惜者有之,为"霸王别姬"洒一掬同情的眼泪;贬低者有之,为"乌江自刎"发一番由衷的感慨。
无论是喜怒爱憎,读过《史记·高祖本纪》的人,谁都可以蔑视和嘲弄小人得志的流氓皇帝刘邦;而读过《史记·项羽本纪》的人却谁也不能漠视和淡忘这位失败了的英雄,都会产生自己的体味和品评。
对于在推翻暴秦中贡献卓著、却在楚汉相争中身死东城的项羽,人们无法简单地使用"成者王侯败者贼"的成句来界定他的历史地位,更无法用命运与机遇来解释他的败亡原因。
笔者希望在借鉴历史遗存材料的基础上,避免概念化的思维模式和纯然客观的简单结论,尝试从心理描述的角度,通过历史定位的静态解剖和时空绵延的动态分析,力求对项羽人格力量和文化心理有所把握,以就正于学界方家。
关于项羽的身世生平及历史作为,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曾在《史记》中予以详实叙写和高度评价。
具有杰出"史德"、"史胆"、"史识"与"史才"的司马氏,把未受帝王封号的项羽写入《本纪》与历代皇帝并列,此举本身就昭示了一个无从否定的历史事实:虽然项羽并未建立统一的封建王朝,但他所领导的秦未农民起义的主力军,动摇并摧毁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其历史功绩是不可磨灭的。
众所周知,秦二世元年七月,陈胜、吴广首先在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而起,点燃了反抗暴秦的烈火。
两个月后,在会稽斩郡守殷通高举义旗,聚起八千之众,成为项羽一生中的革命起点。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5篇
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5篇第一篇:英雄最完美的落幕《项羽之死》说课稿各位评委: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项羽之死》。
(板书)一、教材简析:1、《项羽之死》选自人教版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四单元“散文之部”自主赏析的内容。
单元的主题是“创造形象,诗文有别”。
刘熙载《艺概》云:“太史公文,精神气血,无所不具。
”《项羽之死》这篇文章就刻画出了项羽的“精神气血”。
整篇文章记叙的了项羽这位悲剧英雄最完美的落幕,表现他失败时的英雄气概。
既有霸王别姬的铁骨柔情,又有东城快战的骁勇善战,又有乌江自刎的知耻重义。
整篇文字读来荡气回肠,令人不免对这段传奇历史感慨万千,对项羽这个悲剧英雄悲之叹之,爱之怜之。
2、作为自主赏析的《项羽之死》,本文的语言、文字难度不大,故事性强,因此在学生自主掌握字词、疏通语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深入理解和把握文章所他们的艺术形象,获得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1、知识目标:分析人物形象,培养阅读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能力目标:通过对人物语言、动作分析,感知人物性格特点,概括人物形象。
3、情感目标:感知项羽的悲剧英雄形象,用历史的眼光评价项羽的性格与命运。
三、说教法与学法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
”在“诵读”感性认识,“讨论”策略把握——“探究”能力训练的方法指导下,我采用的教法有:诵读法、讨论法、问题探究法和小组合作法。
以学生为主的自主合作为主,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展理性的、智慧的、策略的讨论,让学生通过一堂课的学习,提高对历史人物的品读能力。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过程:1、导入项羽是司马迁笔下最成功的悲剧英雄,他犹如一条巨龙,翻江倒海、叱咤风云;钜鹿之战,27岁的项羽破釜沉舟,勇冠三军,成为天下瞩目的英雄;鸿门宴上,项羽刚愎自用,坐失良机埋下了悲剧的种子;四面楚歌声中,31岁的西楚霸王,又将怎样演绎自己的人生呢?我们来学习项羽之死。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精选8篇)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精选8篇)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精选8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项羽之死优秀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塑造人物的“多维透视”法,培养学生立足“多维透视”法解读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借助“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文本,师生共同研读、探究司马迁如何运用多维透视法塑造项羽这一英雄人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读司马迁笔下项人物魅力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史记的魅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立足“多维透视”法,自由品读司马迁笔下的项羽。
2、难点:体味司马迁“多维透视”法的情感内涵。
三、教学思路(一)以史入文:引项羽郑板桥曾言:“《史记》百三十篇中,以《项羽本纪》为最,而《项羽本纪》中,又以巨鹿之战、鸿门宴、垓下之围为最,反复诵观,可欣可泣,有此数段耳。
”垓下之围记述了西楚霸王人生最后的历程,也是《项羽本纪》中最具悲剧性的一幕。
今天,就让我们一同在司马迁的文字中走近项羽。
(板书课题)古人读书很讲究,曾有这样的说法:“花前赏《红楼》,月下品《聊斋》,风中诵楚辞,雨中吟唐诗;《汉书》伴茶,《史记》下酒。
”可见,《史记》是必须用酒来读的。
宋代名士苏舜钦,读至《史记留侯世家》中张良在博浪沙用大铁锤暗杀秦始皇,误中副车,猛击案道“惜乎,不中!”于是便浮一大白,就是执杯痛饮一口;读至《史记项羽本纪》巨鹿之战,于是又浮一大白,大呼“ 壮哉,英雄!”。
(以小事例说明读《史记》要与史事同呼吸,与古人相沟通,用真心去感知,以情感去共鸣,人物才会鲜活呈现于眼前。
)(二)多维透视:品项羽清代“桐城三祖”之一的刘大櫆曾说:“天下可告人者,唯法也。
”读《史记》品人物,亦须有法,司马迁写人物,不止把笔下的人物作为历史的人,也把他们作为人性的人来看,为了展示他们的丰富性、复杂性,司马迁采用多维透视之法(板书),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人物精神风貌,“不虚美,不隐恶”,使人物显露多方面的性格特征,血肉俱全,丰满立体。
真情 细部 深度 《项羽之死》的教学重构课例与点评
2、细部探究:引导学生作品中的细节描绘,如项羽的性格、命运及死亡的 原因。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演讲等形式,让学生深入探讨这些细节背后的深意。
3、深度分析:借助背景资料和相关评论,让学生了解《项羽之死》在文学 史上的地位和影响,并深入剖析项羽这一形象的现实意义。
参考内容
引言
在文学批评中,真情、细部和深度是三个关键要素。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对文 学作品的赏析能力,领悟作品中的真情实感、细致入微的描绘以及深入剖析作品 背后的深层含义,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点。本次演示以《项羽之死》为例,探讨 教学重构课例如何实现这三个要素的融合,并通过反思和点评,提出对未来教学 的期望和展望。
教学重构课例
《项羽之死》是一篇经典的文学作品,讲述了西楚霸王项羽的生死离别和他 的人生最后一战。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篇作品,我们设计了一个教学重构课 例,以真情、细部和深度为指导思想,分为以下三个环节:
1、真情演绎:让学生扮演项羽、刘邦等角色,通过演绎的方式感受作品中 的情感。同学们在表演中能够深刻体会到项羽与刘邦之间的恩怨情仇,以及项羽 在最后时刻的悲壮情感。
谢谢观看
参考内容三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司马迁的《项羽之死》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精读课文。本段节选自 《史记项羽本纪》,是项羽衰败过程中的一次重要战役——垓下之战。这段课文 从多个角度生动地刻画了一个悲情英雄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描绘了项羽兵败垓下 的惨不忍睹、悲壮沉雄的历史画面。
2、教学目标
3、积累字词,掌握文中重要的 字音、字形、字义。
真情 细部 深度 《项羽之死》的 教学重构课例与点评
01 引言
03 参考内容
目录
02 教学重构课例
引言
在文学批评中,真情、细部和深度是三个关键要素。如何帮助学生提高对文 学作品的赏析能力,领悟作品中的真情实感、细致入微的描绘以及深入剖析作品 背后的深层含义,是文学作品教学的重点。本次演示以《项羽之死》为例,探讨 教学重构课例如何实现这三个要素的融合,并通过反思和点评,提出对未来教学 的期望和展望。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尽管在历史上项羽乌江自刎已经曾发生了多次,但它仍是一个神圣而充满感染力的事件,反映了人们对英勇去除自身生命的信念和勇气。
项羽乌江自刎是一次民族传统的解决方案,这充分显示了古代中国的苦难,也体现了
个人的责任感。
项羽乌江自刎的背后有来自不同文化的不同思想,反映出不同时代文化的
变迁。
项羽乌江自刎的仪式有着极具文化性的特点,因此它并不是一件生硬的空间化的事件。
与其他形式的死亡相比,它有充分的历史意义,也有许多象征性的和宗教性的元素。
与此同时,项羽乌江自刎也有被歧视的嫌疑,因为它有时会被传播为一种残忍无情、
不公正和歧视的行为。
有些人甚至建议这种自刎仪式应该被动摇,因为它并不总能够表达
它所象征的英雄气概。
无论如何,项羽乌江自刎仍然是一个古老而又令人钦佩的传统,它的意义深远,代表
了一种简单重要的行为表达方式,但也代表了被歧视的嫌疑。
项羽之死教案实用
项羽之死教案实用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让学生了解项羽生平和垓下之战的背景。
(2)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3)引导学生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讨项羽之死的原因。
(2)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从项羽的生平事迹中总结经验教训。
(3)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尊重历史、客观评价历史人物的态度。
(2)引导学生从项羽的一生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项羽的生平和垓下之战。
(2)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2. 教学难点:(1)项羽在垓下之战中的决策失误。
(2)如何从项羽的一生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项羽的生平背景,引导学生关注项羽之死这一历史事件。
2. 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垓下之战的经过,总结项羽在战争中的决策失误。
3. 课堂讨论:(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组探讨项羽之死的原因,从政治、军事、性格等方面进行分析。
(2)小组汇报: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补充发言。
4. 案例分析:分析项羽的生平事迹,引导学生从中总结经验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6. 课后作业:四、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进行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五、教学评价1. 学生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等方面的积极性。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在课后作业中的表现,关注其对课堂内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价值观树立: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案例分析等方面是否能够从项羽的一生中汲取教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六、教学内容与方法1. 教学内容:(1)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命运的影响。
(2)探讨垓下之战中项羽的决策失误。
高中语文_《项羽之死》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项羽之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细节描写,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2、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3、正确认识自身性格,扬长避短。
重点与难点通过细节描写,分析项羽性格特点,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方法:讨论分析法,讲授法、诵读法、微课授课等教学教程一、用音乐《霸王别姬》创设情境二、导入看图猜成语这些成语都和项羽有关。
有人把《史记》誉为悲剧英雄画廊,而西楚霸王项羽是其中的典型,“项羽之死”这个片段则是这部旷世悲剧的最后一幕,今天,让我们跟随司马迁的文字走近项羽的悲情结局。
三、展示目标同学们齐读目标1、通过细节描写,分析项羽性格特点。
2、学会客观评价历史人物。
3、正确认识自身性格,扬长避短。
四、文本探究(一)教师设问:虞姬自刎足见其对项王的感情,那么项羽是不是一个值得虞姬和江东子弟誓死追随的人呢?让我们通过文中的细节描写探究这一问题。
(二)由于很多同学对细节描写的认识存在偏差,所以我们先通过微课明确什么是细节描写。
展示微课(三)小组合作探究探究问题:项羽是否值得虞姬和江东子弟誓死追随,请从文中找到相关细节阐明理由。
讨论时间5分钟。
(四)学生分观点展示理由观点一:项羽值得虞姬和江东子弟誓死追随1、歌明确:《垓下歌》表现了项羽对虞姬和宝马的不舍和分别的无可奈何,体现了“情”。
2、泣明确:体现了英雄末路的悲凉。
3、瞋目而叱之明确:表现项羽的勇武神威。
4、言(籍独不愧于心乎)明确:表现项羽的知耻重义。
深入探究在楚汉战争中,说起项羽就不得不提刘邦,让我们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刘邦如果面临这样的绝境,他会不会选择独自渡乌江?预设材料:刘邦对其父亲和儿女的态度。
目的是加深对项羽义的精神的理解。
小结:同学们还记得李清照的《咏项羽》吗?自古胜者为王败者为寇,项羽失败了,但李清照仍评价他为人杰,是鬼雄,足见其性格中的闪光点。
作为普通人,项羽的长情值得虞姬追随,他的勇猛和知耻重义值得将士们追随。
观点二:项羽不值得虞姬和江东子弟誓死追随1、天之亡我明确:极端自负,不自醒2、田夫绐,左明确:失民心拓展探究你还知道作为政治家的项羽还有哪些不足之处?1、《鸿门宴》优柔寡断2、刘邦的评价不善用人3、韩信的评价妇人之仁、失民心4、杜牧《题乌江亭》缺少包羞忍耻之心小结:可见项羽性格中的自负、不善笼络人心、优柔寡断、不善用人都可能导致了他在政治上的失败。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对项羽乌江自刎的看法
在中国历史上,项羽的名字还算比较有名气的。
这个枭雄在“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预言下带领楚军将士推翻了大秦帝国。
但是这个英雄人物最后的下场却是乌江自刎。
对他的自刎,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
书上说项羽自言无颜面见江东父老,李清照也有言“江东儿女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但是对于项羽之死我们或许还有其他的看待方法。
项羽这个人很自负,打仗向来所向披靡,输得少也不服输,在乌江岸边他或许也有回去的想法,但是自知民心尽失,回去也难以挽回局面所以自刎。
我们看可以回头看看项羽活埋秦军四十万将士,单就这件事看,项羽心中没有百姓,那么自然就不能爱民如子,从而民心尽失。
毛主席说过得民心者得天下,我想项羽可能到最后时刻才意识到这一点,但无力回天,所以只能一死而谢天地。
我怀疑项羽即使回江东,得天下的机会也不会太大。
对于刘邦这个人,既然是汉朝开国皇帝,那么自然有过人之处。
刘邦身边有萧何,张良,韩信等,可见他的笼络人心之术不错。
很多人或许崇拜项羽,为项羽的不幸而感到惋惜,都不会想到刘邦这个地痞无赖级的人可以称帝,我开始也这么想,但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我好像渐渐明白刘邦为什么可以称帝,也渐渐的开始崇拜。
当然,项羽可以说是一个战神,我们也不能忘记。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范文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记忆《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能够分析并欣赏项羽的性格特点和英雄气概。
(3)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成语和典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项羽之死》。
(2)通过分析、讨论,提高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通过写作、演讲等方式,锻炼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敬仰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对英雄精神的认同,激发学生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
(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兴趣,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项羽的性格特点和英雄气概。
3. 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理解运用。
三、教学难点:1. 对《项羽之死》的深入理解和鉴赏。
2. 项羽英雄精神的内涵和价值。
3. 成语和典故的正确运用。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项羽的历史背景和人物简介。
(2)引发学生对项羽的印象和思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中的难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和英雄气概。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深入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表达方式。
(2)解析文中的成语和典故的来源和含义。
5. 练习与拓展:(1)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描述项羽的形象和英雄气概。
(2)让学生进行演讲练习,表达对项羽的敬仰之情。
五、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巩固对《项羽之死》的理解和记忆。
2. 收集与项羽相关的成语和典故,进行理解和运用。
3. 选择一个历史人物,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报告。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 知识掌握: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和成语典故的掌握程度。
生命美学视阈下的《项羽之死》解读
生命美学视阈下的《项羽之死》解读作者:彭建来源:《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2017年第11期司马迁的《史记》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他笔下的英雄人物“项羽”极其生动形象,准确传神,已经成为历史英雄谱上的特定形象。
所谓“王不过霸”指的就是西楚霸王项羽。
据《史记》记载“项羽”的性格是复杂的,多面的,是充满矛盾与缺陷的。
纵览《项羽本纪》可以看出,项羽性格的是多么的暴戾、凶残与自矜功伐。
他是屠城的鼻祖,“坑秦卒二十馀万人新安城南”,“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
”[1]在《鸿门宴》中,他的性格是如此的愚蠢,多疑自傲,无远见,优柔寡断,妇人之仁,以致错失良机。
在《项羽之死》中,项羽性格里既有不知自省的“天将亡我”,也有多愁善感的“泣数行下”,既有匹夫之勇与豪爽善战的“东城快战”,也有知耻知愧的“乌江拒渡”。
概言之,他的性格中少有仁厚的一面,更多残忍、血腥的一面,最喜欢用的刑罚就是“烹之”和“坑之”。
不仅对别人如此,对待自己也是视生命如草芥。
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项羽”。
笔者认为项羽形象之所以在历史英雄谱上传唱至今,主要有三点:英雄气、儿女情以及悲剧性的命运。
本文以人教版选修(一)《项羽之死》为切入点,以生命美学切入历史情境,抓住三个关键字“泣”“快”“笑”,品味司马迁谱写的一曲回肠荡气的英雄悲歌。
一、柔情之美:真男儿的有情人生“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一个“泣”字,霸王别姬演绎千古悲情,英雄之泪,方显男儿情怀。
项羽二十四岁起兵,八年征战七十余场,二十七岁跻身于十五路诸侯之列,以勇猛无敌成为西楚霸王。
一路征战可谓是所向披靡,几无败绩,尤其以“巨鹿之战”一战成名,“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成为千古绝唱。
但是自“鸿门宴”之后,项羽的霸王之业埋下了祸根,随之楚汉局势发生变化,项羽之局势逐渐由优势转向劣势。
公元前202年,项羽垓下被围,演绎了末路英雄的最后一场谢幕。
文章开篇呈现出两幕经典历史画面:“四面楚歌”和“霸王别姬”。
《项羽之死》教案
《项羽之死》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背景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古代历史的兴趣和认识。
3. 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4. 培养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二、教学内容:1. 故事背景介绍:楚汉争霸时期,项羽与刘邦的斗争。
2. 故事情节讲解:项羽在乌江自刎的过程和他的心情。
3. 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英勇善战、固执己见、自尊心强。
4. 探讨项羽之死的历史意义和影响。
三、教学重点:1. 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和背景。
2. 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四、教学难点:1. 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
2. 对项羽之死的深入分析和思考。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故事背景、情节和项羽的性格特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对项羽之死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
3.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文言文,提高阅读能力。
教案示例:一、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对项羽之死的兴趣。
二、讲解故事背景(10分钟)教师讲解楚汉争霸时期的历史背景,重点介绍项羽与刘邦的斗争。
三、讲解故事情节(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项羽在乌江自刎的过程和他的心情,引导学生理解项羽的性格特点。
四、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如英勇善战、固执己见、自尊心强等。
五、探讨项羽之死的历史意义和影响(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对项羽之死的历史意义和影响进行讨论,引发学生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崇拜之情。
六、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七、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阅读《项羽之死》的文言文版本,并写一篇读后感。
八、课堂反思(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效果,并提出改进措施。
九、课后拓展(5分钟)教师推荐与项羽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十、教学评价(5分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方面的进步。
试述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应用——以心理学视角探项羽的失败
”T h i s i s a w e 1 1 - - k n o w n s t o r y ,i t c a r r i e S W i h t i t a d u s t y h i s t o r y, C a . r r yi n g h t e K i n g 0 f C h U/ S c a F e e r a n d l o v e. W e c a n b,出 自西汉史学 家司马 迁毕 生所著 史记・ 项羽本 纪 。这是是 一个有名的
典故 ,它承载 着一段 风 尘仆 仆的历 史 ,承 载着楚霸 王的事业与爱情 。我们可 以以心理学的 角度 ,从人格 结构、 爱情、及社会视 角找 出他 失败 的原 因,借此也 能看 出一个人 的情商对其事业和人生的影响 。 关键 词 :四 面楚歌 ; 心理 学 ; 人格 结构 ; 爱情 ; 情商
J i a ng W e nx i
G u i z h o u N o 锄a i U n i v e r S l '  ̄ ' .G u l y a n g 5 5 0 0 0 1
Ab s t r a c t :” b e S i e g e d”i s a p h r a s e, f r o m t h e W e s t e r I 1 n a n D y n a s t y h i s o t r i a n S i n a Q J a n l i f e l o n g b o o k”S h i J i X i a n g Y U J i
P s y c h ol o g i c a 1 p e r s p e c t i r e, f r o m t he p e r s o r l a l i t y s t r u C 1 1 1 r e,l o v e , a n d S O C i a 1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t O i d e n t i t he r e a S O I l S I o r h i s f ai l u r e
【心理学】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运用1️⃣ 引言:心理学与困境管理的融合在古老的典故“四面楚歌”中,项羽被敌军围困,四面传来楚地的歌声,导致其军心涣散,最终陷入绝望。
这一故事不仅展现了军事策略的精妙,也隐含了深刻的心理学原理。
在现代社会,无论是个人面对生活挑战,还是企业应对市场危机,心理学都是一项不可或缺的管理工具。
本文将探讨心理学在困境管理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借鉴“四面楚歌”的教训,运用心理学原理有效应对挑战。
2️⃣ 心理学策略一:认知重构与情绪管理在“四面楚歌”的情境中,项羽及其军队的士气低落,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现状的悲观认知。
心理学中的认知重构技术,强调通过调整思维方式,改变对事件的负面解释,从而改善情绪和行为反应。
对于个人或团队而言,面对困境时,首要任务是识别并挑战消极的自我对话,转而采取积极、建设性的视角看待问题。
此外,情绪管理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等,有助于缓解焦虑和压力,保持冷静和理性,为制定有效应对策略提供心理基础。
3️⃣ 心理学策略二:社会支持与团队协作“四面楚歌”中的孤立无援感,凸显了社会支持的重要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能够显著提升个体的应对能力和心理韧性。
在困境中,建立和维护积极的团队关系,鼓励开放沟通,分享挑战与解决方案,可以显著增强团队的凝聚力和抗压能力。
同时,通过角色分工、责任明确,以及相互激励,形成协同作战的氛围,有助于共同克服难关。
4️⃣ 心理学策略三:目标设定与适应性规划面对如“四面楚歌”般的复杂环境,灵活适应和及时调整策略至关重要。
心理学中的目标设定理论强调,明确、具体且可实现的短期和长期目标,能够激发个体的动力和方向感。
在困境中,应迅速评估当前形势,设定实际可行的阶段性目标,并制定适应性计划。
这包括资源重新分配、策略调整、以及必要时的撤退或重组,以确保在变化莫测的环境中保持竞争力。
5️⃣ 结语:心理学的智慧与困境中的成长“四面楚歌”不仅是历史的教训,更是心理学在困境管理中应用的生动案例。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背景和历史意义;(2)能够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3)能够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和其对历史的影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课文;(2)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项羽之死的必然性与偶然性;(3)学会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尊重和敬意;(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3)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项羽之死》的阅读与理解;(2)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历史的影响;(3)项羽之死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分析。
2. 教学难点:(1)项羽性格特点的深入剖析;(2)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项羽的历史背景;(2)引发学生对项羽之死的思考,导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项羽之死》;(2)要求学生做好笔记,理解课文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文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2)剖析项羽的性格特点及其对历史的影响。
5. 案例分析:(1)运用比较分析法,探讨项羽之死的必然性与偶然性;(2)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事件。
6. 情感教育:(1)引导学生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培养坚定的意志力;(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的情感。
7.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四、课后作业:1. 复习课文《项羽之死》,整理笔记;3. 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如何正确面对失败与挫折。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总结优点与不足,为下一步教学提供改进方向。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
《项羽之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历史文化背景。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
(2)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将文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提升创新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
(2)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认识到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在于如何面对挫折。
(3)培养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理解《项羽之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和历史文化背景。
(3)提高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难点(1)对文本中的历史事件和文化背景的理解。
(2)对项羽形象的深入分析,理解其性格特点。
(3)如何将文本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项羽之死》的历史背景和作者司马迁。
(2)引导学生关注项羽这个历史人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文本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3.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深入分析项羽的性格特点。
(2)组织学生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3.4 文本解析(1)分析项羽之死的原因,引导学生理解胜败乃兵家常事,关键在于如何面对挫折。
(2)解读文本中的象征意义和寓意,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课堂小结(2)强调正确的价值观,鼓励学生勇敢面对困难,勇于担当。
五、课后作业(2)推荐学生阅读其他关于项羽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加深对项羽的了解。
六、教学拓展6.1 比较阅读(1)引导学生阅读其他关于项羽的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如《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与刘邦》等。
(2)组织学生进行比较阅读,探讨不同文献中对项羽形象的描述和评价。
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运用
心理学在四面楚歌中的运用【摘要】项羽从哪个方面较之刘邦,都处于绝对优势,结果竟是刘邦战胜了项羽,胜利还乡,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他的致命伤。
刘邦。
他天生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
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
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关键词】楚汉之争性格分析性格比较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纷起,逐鹿中原,其中最主要的有两雄,即项羽和刘邦。
本来,项羽从哪个方面较之刘邦,都处于绝对优势,结果竟是刘邦战胜了项羽,胜利还乡,高唱《大风歌》,而项羽则兵败乌江,被围垓下,至死不知自己为什么死?还大吹什么,“力拔山兮气盖世。
”更说:“此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那末,本来是项强刘弱,最后是刘胜项败,究竟项强刘弱转化为刘胜项败最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很简单:刘邦有自知之明,知人之明,而项羽则既无自知之明,更无知人之明。
在公元前202年的十月,刘邦追上了项羽,但到了固陵(现在河南太康西)时,韩信和彭越的军队还没有到达。
项羽向汉军猛烈反击,将汉军击溃。
刘邦只得坚守不出,问谋士张良有什么良策。
张良说如果能封给韩信齐地,封给彭越梁地,那他们两个肯定会火速进兵的。
刘邦马上派人许诺韩信和彭越,在击败项羽后立即封他们为齐王和梁王,韩信和彭越也很快有了回音:立即进兵。
同时,楚的大司马周殷也被刘邦派人劝降,淮南王英布领兵也赶来会师。
汉军会合各路援军共三十万,和项羽决战垓下。
夜里,围困项羽的汉军唱起了楚国苍凉的歌,使项羽以为汉军已占有全部楚地。
走投无路的项羽在大帐中和心爱的虞姬饮酒,乘着酒力慷慨而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虞姬唱道:“汉兵已略地,四放楚歌声。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虞姬当着项羽的面含泪自刎,项羽擦去眼泪,跃马率领八百骑兵趁夜突围。
项羽思维方式解析
项羽思维方式解析作者彭庆涛从历史的角度看,西周至春秋战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奠基时代,经历了八百年以“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所谓“大道”弘扬,“亲亲尊尊”的等级制度不仅成为思想道德的正统观念,而且成为了形而下的具体的法律制度,同时也造就了中国人的基本性格。
特别是在当时的贵族阶层,他们曾得益于这种政治制度的优渥,以血统高贵为纽带,以世代显贵为骄傲,以正人君子为体面,高高在上,视奴隶为粪土,普遍形成了一种比较固定的思维模式。
当社会的发展出现新的大变革时,旧的制度被打破,新兴地主阶级走上历史舞台,特别到战国时期,社会向着大一统的方向迈进,旧贵族在传统的思维模式下,显得无可奈何,最终不得不让位于秦始皇的天下一统。
秦朝的杀戮、徭役、苛政,以及文化毁灭导致了秦统治模式尝试的彻底失败,其主要原因不是社会发展方向的错误,而是治国方略的失误。
在“天下反秦人皆知”的关键时刻,刘邦和项羽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两支反秦义军,而更重要的是代表了两种思想观念。
因此可以说,项羽和刘邦之争,是两种思想指导下的两股势力的竞争,同时也是两种思维方式的较量。
思维方式是人们大脑活动的内在程式,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
思维方式的形成主要有后天的文化、教育影响所致,也就是说,人的生活环境是决定人们思维方式类型的关键。
由于人的思维方式对自身言行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说,人的理想追求、成功与否、地位高下,乃至人生结局,都是由自身思维方式决定的。
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将决定什么样的人生结局,项羽的人生结局是由项羽自身的思维方式决定的。
垓下之战一、项羽思维方式形成的客观因素“项氏世世为楚将,封於项。
”①一说是项羽家族乃楚宗室,项氏来源于楚国王室芈姓,后被封于项地,所以为项氏。
另一说项羽家族原本乃鲁国贵族,世代为楚国将领,后被封于项地。
项羽出身于贵族名门却是不争的事实。
第一,大凡贵族世家,均以家族文化相传承,更何况楚国在六国当中是最强盛的国家,贵族豪门更为显赫。
【课外阅读】项羽自刎乌江问题探研基于秦汉亭制的解读
【课外阅读】项羽自刎乌江问题探研——基于秦汉亭制的解读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这一悲剧,是家喻户晓的千古佳话,已凝结成中国文化不可少的一部分,更是国外认知中国的典型元素之一。
这首先得益于西汉史家司马迁饱富情感的精彩文笔,千百年来文人墨客无不为之感叹动容。
当然,史迁著文造诣得能如此还基于其所写并非杜撰而是鲜活的史实,而这些均来自于长期、广泛、艰苦的秘档整理、旧迹探求与见闻收集,再加之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卓越的史识,故而才会有后世“实录”的褒扬。
按理说,项羽自刎乌江一事记述清楚,自西汉以来就鲜有异议,不过,随着近年史学研究的深入,一些学者开始对史迁的记述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一度引起学界的热议。
笔者不揣浅陋,试结合对秦汉亭制的一点基本认识,也来谈一谈我个人的看法。
不当之处,还望方家指正。
一自新中国建立以来,有关项羽的研究成果可以说是相当丰富了。
当然,不同的时期,学界的研究侧重点有所不同。
改革开发以前,基于人物评价及定性的研究比较突出,尤其是刘邦与项羽的对比研究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如张传玺先生《项羽论评》(载《文史哲》1954年第十期)、朱诚如先生《试论项羽》(载《辽宁师院学报》1978年第二期)等。
此后,相关的讨论有了多元化的发展。
比如,杨春吉《略论项羽之败的观念、性格因素》(载《社会科学战线》1998年第二期)、陈光田《从楚汉战争的失败论项羽的性格弱点》(载《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六期)等文立足于人物性格心理的分析,韦一所著《西楚九郡考》(载《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98年第一期)则以精细考证为特点,吴雄《对项羽乌江自刎的一种解读——小议“项王乃欲东渡乌江”》(载《龙岩师专学报》2000年第四期)则力图打开一个依托文艺理论的全新分析视角,与此同时,也有多部项羽传记问世。
正是在这种多元化的研究格局中,关于项羽自刎乌江的史实考订也渐渐成为了学界突破的一个方向。
最初就此发论的是安徽定远县一名中学教师计正山。
项羽自刎心态初探
项羽自刎心态初探
季剑
【期刊名称】《中学历史教学研究》
【年(卷),期】2006(000)001
【摘要】讲授《鸿门宴》这篇课文,很有必要细读史记·《项羽本记》全文,把握项羽的人生轨迹,认识项羽性格的复杂性,才能深刻理解他在鸿门宴上为何不听范增力劝,坐失良机,纵虎归山埋下最后覆灭的祸根。
【总页数】1页(P94)
【作者】季剑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泰兴校区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33
【相关文献】
1.《史记》《汉书》项羽本传对读记——以项羽自刎地点考释为中心
2.“项羽自刎乌江”文化论
3.项羽垓下溃围至乌江自刎谜团解析
4.项羽垓下溃围至乌江自刎谜团解析
5.如何增强议论文的说服力
——项羽乌江自刎作文解读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羽自刎乌江的心理学方式分析初步探讨历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模式摘要:历史学主要是人行为的论述,而人行为则是在一定心理因素作用下产生的结果,主要是包含固有心理因素和即时心理因素。
本文通过对于项羽自刎乌江进行心理方式的分析,通过心理方式的分析来看历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必要性,并从中来发现历史学研究中所需要的心理因素。
关键词:历史学心理学项羽心理学因素一、历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必要性。
历史主要是人活动迹象的论述,因此人在历史中起着支配作用。
人的行为则是在心理作用下行动的结果,这种心理作用主要分为固有心理因素和即时心理因素,因此可以说,历史产生就是在这两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比如战争决策者,一瞬间的决定就会影响整个战争的结局,而其所作出的决策则是一种心理因素影响下的行为。
因此,在研究历史时必须充分考虑到心理作用的结果,从当时行为者所处环境下的心理状态进行研究才能真正发现历史产生的根源。
历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历来史学界都有不同的论述,例如1899年德国穆斯特伯格的《心理学与历史学》,1938年法国历史年鉴学派创始人费弗尔的《历史与心理学—一个总的看法》都阐述了历史学与心理学结合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二、通过心理学的方式分析项羽自刎乌江的原因。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一生悲情谢幕,一代霸王,最终自刎乌江,留给后人凄凉之美,正如李清照所写: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才能杰祝,虽垓下大败,然尚有众多领土,但其为何自刎乌江而死,其自刎乌江是其形势所迫还是自身对于自己一生凄凉的定义?项羽是秦末农民起义过程中崛起的领袖,其本身是故楚国贵族后裔,《项羽本纪》记载: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
初起时,年二十四。
其继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
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而这种特殊的身份决定了项羽今后思维模式,也为其自身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在战国时代的战国七雄之中,楚国由于一直沿袭,整个统治集团内部固有思想严重,在其他各国新的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之时,原为大国的楚国却依然固步自封,其在楚悼王在位时期也任用吴起进行了短时间内的变法,但是变法却因楚悼王的逝世而终止,至此楚国因为疆域的广阔表现了表面上的强大,但是这种强大没有重要的支撑,最终被秦国灭亡。
可以说楚国灭亡是因为当时楚国固有思维模式下不改变自身传统模式的结果。
而项羽作为楚国贵族后代其内心也是这种思维模式的产物,贵族分封制。
正是因为项羽受楚国传统政治模式的影响下所进行的分封最终导致了自己自刎乌江的结局。
对于项羽的记述主要是出于《史记•项羽本纪》和《汉书•项羽传》,这两篇岁都是对项羽做了一生的概述,但是从本纪与传的政治色彩上我们可以看出《史记》对于项羽的描述更加客观,并且《汉书》中对于项羽的描述主要是借鉴《史记》,因此《史记》可以说是我们了解项羽自身性格主要的工具。
因此我们将着重通过对《史记》中对项羽记述对项羽自身进行分析,找出其自刎乌江的原因。
一般认为项羽自刎是因为其垓下战败,项羽失去了大部分疆域,认为是上天亡之,并且无言面对江东父老所致,《项羽本纪》记载: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
愿大王急渡。
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但是在《项羽本纪》中有这段记载:项王已死,楚地皆降汉,独鲁不下。
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为其守礼义,为主死节,乃持项王头视鲁,鲁父兄乃降。
可见垓下之战项羽可以说是大败,但是此时项羽所掌控的区域依然辽阔,尤其是鲁地和江东地区依然因其存在而坚守,在这么辽阔的土地依然可以称王,但是项羽为何不渡乌江?这与其自身性格和思维有关。
项羽第一个性格特点可以说是傲。
项羽之傲可以在其小时候所言所行中看出,正是这种傲让其在失败之时丧失斗志,认为一切皆天定,成为典型的宿命主义者。
《项羽本纪》记载: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
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
”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
籍曰:“彼可取而代也。
”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项羽的傲气从其意欲成为万人敌之时可见一斑,尤其是其对秦始皇的看法,则认为其是可以被取而代之的,这种当时社会下可被族灭的,此时可以说是一种童言,但也表现其自身傲气下的志向远大。
正是因为这种傲气的存在使得其做事胆大,诛杀宋义,破釜沉舟,成为霸王,诛杀义帝,这种傲气的存在使其在战争时期生而不败,《项羽本纪》记载项羽所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馀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正是因傲气的存在使其在其一生七十多场战役中没有败亡之时,因此一旦遇到垓下这种大规模惨败现象使其内心受到重大打击,这种打击可以说使其心灰意冷,认为自这次战役之后自己不可能再东山再起,是一种天要亡自己的现象,因此其想通过斩将、刈旗的方式让天下知道是天要亡之,而不是自己的原因,这种心态表明了其对今后的对抗彻底失去信心,垓下战役将其自身的信心彻底击垮,但是其自身傲气却让其自认为应壮烈结束自己生命,而不是狼狈逃回江东,正如其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此处一个怜表明项羽说明项羽自身由于自身傲气使得其不能正视自己的失败,一次重大失败让其感觉自己不能再重整旗鼓,只能选择自己体面结束自己生命。
项羽第二个性格特点是残忍、寡仁。
项羽对于自己部将的约束可以说是凭借自己的勇猛和残忍。
《项羽本纪》记载:居数日,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
人或说项王曰:“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
”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
”项王闻之,烹说者。
此时项羽虽胜但是其自己却表现了自身残暴一面,这就使得其在与刘邦争天下之时处于了劣势,这种劣势可以说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就是因为其自身残暴。
并且其在败亡之时所说自身败亡是天注定的,不是战争原因。
可见此时项羽在其统治上简单的依靠武力,毕竟武力带来大规模死伤,是一种不必要的手段。
正《孙子兵法•谋攻篇》:“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由此可见项羽其性格的残暴。
项羽性格残暴的另一个表现则是对于义帝的暗杀。
义帝是反秦战争中起义军的领袖,更确切的说是精神领袖,但是因为义帝的存在使得各路诸侯在名义上有了统一的领导,这就使得反秦战争进展较为顺利。
因此,义帝在秦亡后必然被尊崇,但是此时项羽不容许有人挑战其权威,采取了弑主的方式,《项羽本纪》记载:汉之元年四月,诸侯罢戏下,各就国。
项王出之国,使人徙义帝,曰:“古之帝者地方千里,必居上游。
”乃使使徙义帝长沙郴县。
趣义帝行,其群臣稍背叛之,乃阴令衡山、临江王击杀之江中。
项羽这种残暴行为也为刘邦对其讨伐取得了借口,并且这也使得项羽失去诸侯之心,《高祖本纪》记载:遂为义帝发丧,临三日。
发使者告诸侯曰:“天下共立义帝,北面事之。
今项羽放杀义帝於江南,大逆无道。
寡人亲为发丧,诸侯皆缟素。
悉发关内兵,收三河士,南浮江汉以下,愿从诸侯王击楚之杀义帝者。
”正是因为项羽的残暴使得其只能在短时间内对诸侯进行军事威慑,但是不能长时期保持这种军事优势,最终导致诸侯的背叛。
《淮阴侯列传》也记载:有背义帝之约,而以亲爱王,诸侯不平。
诸侯之见项王迁逐义帝置江南,亦皆归逐其主而自王善地。
项王所过无不残灭者,天下多怨,百姓不亲附,特劫于威强耳。
名虽为霸,实失天下心。
故曰其强易弱。
项羽第三个缺点点妇人之仁。
《淮阴侯列传》记载: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项羽的妇人之仁最终断送了自己命运,项羽妇人之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秦朝灭亡,最直接对项羽构成威胁的当属刘邦,此形势,项羽谋士范增可谓清醒的认清,因此鸿门宴的就是为除刘邦而设。
但是鸿门宴上项羽最终没杀刘邦,痛失良机。
2 彭城之战俘虏刘邦父亲太公和妻子吕雉后又作为人质要挟但不杀。
3 包围荥阳,几乎刘邦全军败亡,但是又相信了刘的诈降。
4 在己方优势条件下同意刘邦的议和条件:送还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以鸿沟为界,西属汉,东归楚,平分天下。
而这些妇人之仁使得自己最终惨败。
可以说正是因为项羽的妇人之仁为其敲响了诸侯叛变,自刎乌江的丧钟。
项羽第四个缺点以亲爱人。
在秦末农民起义的过程中,楚怀王虽是首领,但仅仅是名义之上,自从诛杀宋义之后项羽成为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项羽本纪》记载:项羽已杀卿子冠军,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项羽掌握大权之后,楚怀王成为了名义上的领袖,而项羽则成为实际统治者,这就决定了秦朝灭亡后政治形势的走向是由项羽决定的。
秦朝灭亡后项羽采取的分封的政治模式,在分封的政治模式下对于诸侯的分封主要分为四种:一种是与自己并肩,自己的部将,一种是项羽记恨之人,刘邦为首,一种是旧有贵族集团,一种是秦朝降将。
在对待这些人中项羽采取了因亲而王的政策,对自己部将和投降于自己的人采取分封善地的政策,而对自己记恨和旧有贵族则采取了分封恶地制约的方式,尤其是刘邦,这就引起了各集团之间的不满,最终造成统治集团的反抗,《项羽本纪》记载:陈馀阴使张同、夏说说齐王田荣曰:“项羽为天下宰,不平。
今尽王故王于丑地,而王其群臣诸将善地,逐其故主。
项羽的这种不公,或者说其意图通过分封新的贵族打压旧有贵族势力和刘邦的政策最终破产,其直接原因就是项羽因亲而王政策的造成诸侯的不满,而这种不满使得项羽精力分散,最终出现垓下惨败的结局。
项羽第五个缺点是为疑心。
与谋士众多的刘邦比较而言,项羽手下仅仅有范增一谋士,然而项羽却不能真正相信范增,。
范增两大主要计策:一是立楚怀王,使得起义有了领袖,二是劝项羽鸿门宴除掉刘邦,但是项羽未能执行。
正是因为范增的忠心才使得项羽能够在其缺少政治素养的条件下能够成为霸王,但是项羽却不能好好利用范增,《高祖本纪》记载: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餽馕,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