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鉴赏 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诗与人生的关系略谈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和杜甫的《登岳阳楼》之情与景的关系

摘要: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与杜甫的《登岳阳楼》两首五律,都是吟咏洞庭湖

的千古名篇。两诗都借写洞庭湖的浩淼,来抒发感情,但由于诗人个人的人生经历不同,虽对着同样壮观的洞庭湖却表现出不同的感情。本文主要围绕诗歌与人生的关系来赏析这两首诗是如何歌咏洞庭湖以此来抒发感情的。

关键词:孟浩然、杜甫、诗歌、人生、借景抒情

在我国,早在《尚书·尧典》就出现了“诗言志”之说,其广义就是诗歌能表现思想感情,而“志”可以理解为人生决心、理想和志趣怀抱。往往许多胸有大志、怀才不遇的读书人,在人生不能得意时更是每每以创作诗歌为寄托,为补偿。也就是说,其实诗歌是人类情感的自然宣泄,诗人有什么样的人生经历对其诗是有影响的。

一、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对此诗后人理解上颇有争议,有的说这是一首某政诗,是一份非常高明的举荐书,而有的说这是一首真正的隐者之诗。关于此种种说法,我从孟浩然的人生经历来以及对此诗文本的分析来探讨孟浩然到底是如何写洞庭湖来表现他的感情,表现的到底是什么样的情感。

首先,孟浩然是唐代一位不甘隐沦却以隐沦终老的诗人。他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壮年时曾往吴越漫游,后又赴长安谋求官职,但以当路无人,只好还归故园。由于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其实他一生徘徊于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他的诗句“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可以看出他表达那种怀才不遇、世态炎凉的复杂感情。虽然隐居也写了大量的山水田园诗,但他并没有失去求士之心,他与当时的达官显宦如张九龄、韩朝宗都有往来。而此诗《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是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秋,张九龄被贬荆州,诗人陪其游岳阳时所作的。

其次,从分析诗的文本看,此诗前两句着力描绘洞庭湖汪洋浩荡、气势雄伟的场面,形象鲜明表现了诗人广阔的胸襟。颔联描写湖水声势。一个“蒸”一个“撼”读之使人备感大气磅礴,心胸激荡。颈联“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先说自己本想渡过洞庭湖,却缺少舟和桨,诗人以“无舟楫”喻指自己向往入仕从政而无人接引赏识。后一句中一个“耻”字,道出躬逢盛世却隐居无为、实在感到羞愧的心情,其实是委婉的说明自己非常希望自己被荐举出仕。尾联化用典故来“卒章显志”。喻指自己空有出仕从政之心,却无从实现这一愿望。表达了诗人既慕清高又想求仕而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进一步深化诗人那种有志难酬的苦闷。

因此,孟浩然是通过通过对洞庭藏阔大浩瀚的描写,重在洞庭水的“气势”, 感情上的共鸣,以此抒发作者欲积极用世而天人引荐,欲碌禄无为又感到愧于圣明时代,在歌颂升平的同时又自责自怨。抒发了诗人自己失望之余的愤慨之情。

二、杜甫、《登岳阳楼》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是一位忧国忧民、朴实谦和的长者,人格高尚,诗艺精湛,被后世尊称为“诗圣”。他的生活经历中,相对于孟浩然的仕途而言。杜甫要好一些,他曾被肃宗重视,任左拾遗,但是好景不长后有当了检校工部员外郎,他的一生还是颠沛流离的,但不管怎样,他始终忠君爱国,“每饭不忘君”之说。关爱人民,心怀天下的圣人。缘于这样的一些经历,他的

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

《岳阳楼》此诗写于大历三年(768)冬十二月,杜甫由江陵、公安一路又漂泊到岳阳,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阳楼。面对烟波浩渺、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由衷的礼赞。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在描写洞庭湖的“气势”,而杜甫的《岳阳楼》侧重于形容洞庭湖的“壮阔”。首联借“昔”、“今”

二字展开思路,拉开时间的帷幕,为全诗浩大的气势奠定了基础。颔联写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其中"坼"和"浮“运用夸张的手法,写洞庭湖把东南大地划为两部分,天地万物沉浮其间,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颈联突转入感情的抒发,由自身老年老多病,以舟为家,远离亲友,流落在外,来抒发凄凉之境、哀痛之心、愤怨之情。尾联还为我们呈现出诗人站在岳阳楼上,遥望关山以北,但想到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不禁涕泪交流。诗人把个人命运和国家前途联系在一起,,胸怀家国,意境深远,余韵无穷。

总之,杜诗的“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尽了洞庭湖的气势,气象极大。与孟浩然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两者都是咏洞庭的名句。两首诗中诗人都借写洞庭湖之壮观、浩瀚来抒发自己的独特感情,不过,从全篇看,孟诗后半部分是以个人求仕,显得比较弱,而杜诗则把个人与国家命运结合,以乐写悲的手法,意境浑厚深远,感情曲折真挚,发飘零孤寂之悲哀,感战事乱离之不停,一唱三叹,令人扼腕。

同为借洞庭湖来抒己之情,但造成这样两人歌咏方式的不同与诗人的人生经历不同是有关的。

参考书目:

1、陈向春:【国古典诗歌主体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丁启阵:【诗歌与人生】东方出版社

3、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二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