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项羽的评价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6篇)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6篇)三人行,必有我师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下面是小编为大伙儿收集的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6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对项羽的评价(精篇一项羽是一个英雄。
他是一个武艺高强的人,可以冲锋陷阵,转瞬间就能杀敌百人,他用兵大胆,敢于“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佩服他的胆略和勇猛。
观看秦始皇出行时,他竟敢说自己可以取而代之。
千古英雄,谁敢如他一般出此豪言?从这点看,项羽的确是英雄。
但项羽更是一位失败的英雄。
首先,我认为他不注重文化学习,只崇尚武力。
他甚至认为读书无用,只要会写自己的名字就已经足够了。
可他没想到,不学习,有些方面就会无知,无论带兵打仗,还是治理国家,无知都会成为绊脚石。
其次,我觉得他不善于用人,不能把握好时机,无知使他不知人,更不善用人。
张良、韩信都曾经投奔于他,可他竟不能知人善任,使这两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为刘邦所用,较后把自己打得一败涂地,总算有个谋士范增的才智也给浪费了。
要么不执行范增的计划,“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绝好的机会呀,可项羽偏偏痛失良机,要么中人家的计策,不能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致使范增离开他,在忧愤和疾病中去世,使自己彻底失去谋士。
项羽还是一位不善于总结自己失败的英雄。
项羽在临死前曾说:“天要亡我。
”而不从自身找原因。
项羽英雄盖世,却只会逞匹夫之勇,不能驾驭天下英雄,到死都认识不到自身的弱点,只是自欺欺人地把失败的原因归之于天,真是可悲呀!项羽的.个人评价篇二楚军主力北上击齐,汉军趁机东进伐楚!也就是说,项羽为了平乱齐国,把所有的精力和兵力都用在齐国,而不是刘邦身上,也就间接的给了刘邦发展壮大的机会。
田荣不断的在齐国搞事情,项羽派人去剿灭,田荣就给他玩起游击战,远远躲起来。
楚国大军一走,田荣率领的军队又冒出来,到处斩杀楚国的军士。
这样反反复复搞了很多次,让楚国的大军深陷在齐国的沼泽里不能自拔。
齐国跟楚国是世仇,为了联合齐国抵御汉军,双方暂时合作,楚军二十万被韩信一场水给淹了,大将龙苴战死,齐国成为汉土。
后人评价项羽的诗句

后人评价项羽的诗句
1. “项羽真乃豪杰也,力能扛鼎谁可挡!就如同那猛虎下山,威风凛凛。
” (回想一下,那在战场上力拔山兮的气势,不就是如此吗?)
2. “西楚霸王太厉害,霸气侧漏震四方!恰似那狂风席卷,无人可敌。
” (难道不是吗,他的威名谁人不知?)
3. “后人皆叹项羽勇,破釜沉舟创奇迹!犹如那璀璨星辰,光芒万丈。
” (大家想想,这般英勇怎能不让人惊叹?)
4. “项羽之威传千古,英雄气概永不朽!像那屹立不倒的山峰,令人敬仰。
” (这流传下来的威名,可不是假的呀!)
5. “霸王之名响当当,虽败犹荣显豪情!仿佛那燃烧的烈火,炽热无比。
” (他的豪情,即便是失败也遮盖不住啊!)
6. “后人称赞项羽义,重情重义令人佩!好比那温暖的阳光,驱散阴霾。
” (这样的义举,谁能不竖起大拇指呢?)
7. “项羽魄力无人及,气吞山河震古今!好似那汹涌澎湃的海浪,气势磅礴。
” (历史上又有几人能有他这样的魄力呢?)
8. “西楚霸王留传奇,后人敬仰情满怀!就像是一部精彩的史诗,动人心弦。
” (难道不是我们心中永远的传奇吗?)
9. “项羽啊项羽,你真是一个让后人又爱又怜的英雄!你的故事让无数人感慨万分,你就是那历史夜空中最耀眼的那颗星!” (我们无法忘记他,不
是吗?)。
如何评价西楚霸王项羽

如何评价西楚霸王项羽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秦末汉初时期领导了反抗秦朝暴政的起义,并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展现出了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领导能力。
然而,最终他的英勇事业和壮丽人生却以悲剧告终。
以下是对项羽的评价:一、历史背景项羽出生于一个武将世家,自幼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练就了一身好武艺。
在秦朝暴政的统治下,他目睹了百姓的苦难和不公,这激发了他反抗的决心。
他与叔父项梁一起举兵起义,最终推翻了秦朝的统治。
二、军事成就项羽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他具备出色的战略眼光和战斗指挥能力。
在战争中,他身先士卒,勇猛冲锋,展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和战斗精神。
他领导的楚军在彭城之战、巨鹿之战、垓下之战等战役中屡获大胜,使得秦朝军队节节败退,最终夺取了天下。
三、政治失误然而,项羽在政治上却表现出了一些失误。
首先,他没有正确地处理好与刘邦的关系,导致最终两人反目成仇。
其次,他在夺取天下后,没有制定出合理的政治制度和发展战略,使得国家混乱不堪。
此外,他还缺乏对下属的信任和理解,导致人才流失和民心尽失。
四、个人品质项羽是一位英勇无畏、豪情万丈的英雄人物。
他热爱家乡、热爱部下、热爱人民,具有强烈的正义感和民族自豪感。
他的豪迈和勇气深深地感染了身边的人,使得他在民间拥有广泛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然而,他的骄傲和固执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他不肯听从别人的建议,一意孤行地推进自己的计划,最终导致了他的失败。
五、影响与评价尽管项羽最终失败了,但他在中国历史上仍然被人们广泛传颂和赞扬。
他的英勇事迹和伟大精神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和象征。
他的形象和事迹被广泛地融入到文学作品、戏剧表演和电影电视剧中,使得他的形象在中国文化中得以传承和发扬。
综上所述,项羽是一位伟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反抗秦朝暴政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然而,他在政治上的失误和个人品质上的不足也导致了他的失败。
尽管如此,他的英勇事迹和精神仍然被人们广泛传颂和赞扬,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不可磨灭的文化符号和象征。
褒贬不一的英雄人物项羽

褒贬不一的英雄人物项羽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影响力的英雄人物之一。
他是楚汉战争的
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汉朝建立前的一个时期的重要人物。
然而,
对他的评价是褒贬不一的。
褒评:
1. 勇猛果敢:项羽在战场上表现出了极强的勇气和果敢的决断,这也是他能够在短时间内成为楚汉战争的主要领导人的原因之一。
2. 爱民如子:在他领导下的楚军中,普遍流传着“兵不厌诈,
以无敌于天下”的口号,而项羽也是深受士兵们喜爱的将领之一,
被称作“将军爷”。
3. 文武双全:项羽不仅在军事才能上出众,在文化素养方面也
有所涉猎,甚至有人称他是“雄才大略”。
他曾经撰写过《项羽本纪》等文献,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武将兼才文学家的人物。
贬评:
1. 轻信谗言:项羽在楚汉战争中对周勃等人信任过度,一度被
其所制,最终导致了楚汉战争的失败。
他的轻信谗言的行为也让人
质疑他的军事智慧。
2. 暴虐无道:在项羽称霸天下后,他的治下不断发生暴力和恶行,例如他将襄城的居民全部屠杀。
这些行为也让人怀疑他是否真
的爱民如子。
3. 奢华浪费:项羽在称霸天下后放纵奢华、造作,酿成了诸多
社会问题。
例如,他曾经铸了“燕华铜雀台”,象征其权力和荣誉,但其奢侈行为也被后人所指责。
总的来说,项羽是一个光彩夺目的人物,但也有其负面的历史遗产。
对于这样的历史人物,我们应该以公正和客观的态度进行评价和分析。
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西楚霸王项羽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记得项羽给我的第一印象来自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那时对项羽充满崇敬,认为他是一个绝对的英雄。
对刘邦的痛恨与鄙视达到咬牙切齿的地步。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项羽个人评价范文1历史上从来没有记载过一个杀人如麻的魔王能够长久的,项羽亦是如此。
因为他的超强的个人能力所以他霸气,因为霸气又少年成名所以他霸道,因为霸道所以他听不进别人的建议。
这些连锁反应是他失去了策划和管理的团队,而他自身的政治短板,让他在统领天下后却因一个个错误的判断最终走向灭亡。
鸿门宴上的妇人之仁让他放走了一个永远不可战胜的对手,而杀掉义帝更让他失去了天下民心,此两点决定了他的灭亡。
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项羽最终兵败而逃。
当项羽组织二十八人的团队从两千人的汉军包围圈中又一次突围出来的时候,只有两人阵亡,这足以说明项羽的强悍和用兵如神。
此时项羽大发感慨:我的能力大家都看到了,我一辈子打了七十多场仗从来没有败过,我不服啊!这是老天爷不公平妒忌我的才能,这是天要亡我。
读到这里不觉有些好笑,死到临头却怨天尤人,这是一个男子汉的作为吗?总结项羽的一生可以毫不客气的评价:死有余辜。
可为何后世却对他如此痛惜呢?认为他是英雄落幕!小编分析:1.项羽曾经是一个少年英雄,征战无数从无败绩。
年纪轻轻就能如此成功,往往让人敬仰和羡慕。
2.霸王别姬,一个女人的柔情衬托出了他男人的气概。
3.乌江渡口的眼泪,项羽逃到乌江渡口本可以坐船逃走,可是他却留下了成年以后的第一次眼泪,悲凉的说:当年我起兵抗秦,江东八千子弟随我而去,可如今他们一个都没有回来,这叫我如何有脸去见他们的亲人,最终自杀而死!项羽个人评价范文2项羽,当之无愧的英雄,“西楚霸王”名副其实。
正如他自己所说;“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
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
”豪无疑问他军事才能勿庸质疑。
名人对项羽个人评价

名人对项羽个人评价
项羽是秦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杰出军事家,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从古至今人们对项羽的评价都是“霸王”,那除了霸王,人们对项羽还有哪些评价呢?
人们对项羽的评价
郦食其: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于人之功无所记,于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
故天下之士归于汉王,可坐而策也。
[44] 高起、王陵: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
”
刘邦:“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韩信:请言项王之为人也。
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
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李清照:对于项羽的评价,其中最著名的恐怕要数南宋著名的女词人李清照,她曾有诗作:“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在李清照看来,项羽活着的时候,是人中之龙凤,就算是死了,他也是鬼中的大英雄,这是对项羽评价中非常高的。
陈平:项王为人,恭敬爱人,士之廉节好礼者多归之。
至于行功爵邑,重之,士亦以此不附·,项王不能信人,其所任爱,非诸项即妻之昆弟,虽有奇士不能用,平乃去楚。
苏轼: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
朱元璋:项羽南面称孤,仁义不施,而自矜功伐。
高祖知其然,承以柔逊,济以宽仁,卒以胜之。
总结人们对项羽的评价

总结人们对项羽的评价第一篇:总结人们对项羽的评价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
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客观上为汉高祖进入咸阳,推翻秦朝创造了条件。
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
所以,古人称他「有百战百胜之才」然而,项羽又是一位悲剧式的人物。
秦朝灭亡后,他自称霸王,忙于分封诸侯,扶持六国贵族的残余势力,违背了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造成了混乱割据的局面。
他行为残暴,坑杀秦降卒二十万余。
入关后,火烧秦宫,大火三月不息。
他烧杀虏掠的暴行,违背了人民的意志,是他战败的根本原因。
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
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
军事上,他缺少战略家的眼光,刚愎自用,不纳良言。
以致屡失战机,没有巩固的后方基地,没有充足的粮饷和兵源,虽然屡战屡胜,反而由盛而衰。
所以,虽然项羽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最终也难以避免失败.项羽是我国历史上极富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风云西楚霸王项羽。
楚国名将项燕之孙。
楚亡后他随叔父项梁流亡吴中立志要学「万人敌」於是从叔父学兵法。
项羽身高八尺力能扛鼎年青时志向远大。
秦二世元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振臂一呼揭竿而起项羽随项梁在吴中举兵响应。
二十四岁的项羽被人民起义的急风暴雨推上了历史舞台项羽是一位超群的军事统帅。
他能征善战战场上豪气盖世叱吒风云。
巨鹿之战项羽破釜沉舟以寡击众全歼秦军主力。
楚汉战争中破田荣救彭成救荥阳夺成皋一生大战数十次多获胜利。
所以古人称他「有百战百胜之才」。
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利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无知人之明。
项羽自恃武功以威慑诸侯缺乏远见不争取同盟坑杀战俘放弃关中怀念楚国放逐义帝又妒贤嫉能不能用人招致众叛亲离军心涣散自立为王却失尽人心。
刘邦手下萧何、张良、韩信、彭越、英布出身各不相同却可以尽发挥其所长而项羽却连一个范增都不能用项羽与刘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历史人物项羽的个人评价

历史人物项羽的个人评价项羽历史上著名西楚英雄,历史上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褒贬不一,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项羽评价范文1项羽,历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
每每谈到项羽,人们总想到他身披铠甲,胯下乌骓马,手持霸王枪的英雄气魄;也能想到他优柔寡断,猜忌将领,最终乌江自刎悲壮场景。
项羽透露出大丈夫的气概,也诠释了人无完人的哲理早在他年少时,偶遇秦始皇的车骑,便誓言将来必定取而代之,从小抱有大志,将来必成大器。
长大后练得一身武艺,率领楚国将士奋勇杀敌,身先士卒,反抗秦朝统治,恢复楚国大业。
昏庸的君主让他义愤填膺,率兵起义,赢得民心,斩杀昏君,独揽大权,自称西楚霸王。
有人说他之所以能当上楚霸王,是因为他的出身高贵,乃项燕之后,依靠祖父才得以上位,可我却不这么认为,在渡江攻秦之际,项羽下令让军兵破釜沉舟,誓言不推翻秦朝决不渡江,一时间激发了数万将士的斗志,使得他们可以以一敌百,勇猛异常,项羽将士威震四方,足以说明他的才华与谋略,可见登上王位,并不是因为其出身显贵,而是靠的真才实学。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这是南宋著名诗人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由此看来,项羽不愧为当世英雄。
可就在这看似完美的人物背后,却有着无法弥补的性格缺陷。
《鸿门宴》中,范增多次提醒项羽尽早杀沛公,以除后患。
项羽却故作不知,多次浪费良好的机会,放走刘邦入虎归山,为之后楚汉相争留下极大的隐患,这件事中项羽优柔寡断的性格暴露无遗,同时也体现出他对于谋士的不信任,于是就有了之后刘邦巧用反间计,使得范增不得不离开军营,半路病死。
毛主席曾评价项羽“以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可见项羽之猜忌,是其最大毙命矣。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这就是项羽在虞姬逝去最后之绝唱,实在令人悲痛不已。
项羽,勇猛善战,有勇有谋,实乃大丈夫也。
但猜忌用人,优柔寡断,狂妄自大,最终无奈乌江自刎。
比起神话中完美无缺的人物,我更喜欢这样有优有劣的西楚霸王。
褒贬不一的英雄人物项羽

褒贬不一的英雄人物项羽项羽,是一位具有鼎鼎大名的历史人物,对于他评价有很多。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项羽个人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项羽个人评价1也许有人会问,项羽在人格上比刘邦更为健康,为什么他会失败?这本不是我要回答的问题,不过我可以做少许评论:一是我们不应当以成败论英雄。
虽然他失败了,但他依旧是英雄。
二是从项羽本身来说,虽然他有优秀的精神,但是也有他的不足,比如缺少管理经验,不大听得进别人的意见。
这些缺点致使他失败,但是不足以掩盖他人性的光芒。
三是在当时,项羽所代表的君子精神已经没落,不讲廉耻的纵横家早已经胜过了讲廉耻的儒家,当然刘邦也比较容易胜过项羽。
我们可以说刘邦和中国当时的“时代精神”更为符合。
所以我们或者可以说,在项羽死前很久,甚至在项羽出生之前,“项羽精神”就已经在死亡过程中,这就是当时的时代精神。
但是,时代精神未必是美的,未必是更健康的文化。
以我看来,那种功利主义的时代精神是对人性发展有害无益的。
秦始皇统一中国,就是这种时代精神的产物。
项羽个人评价2项羽的重新分封,是旧文化的回光返照,而刘邦的胜利则是秦始皇所代表的功利精神的新生。
项羽死了,这本无关紧要。
但是项羽所代表的精神死了,我觉得是值得惋惜的。
这是中华民族刚勇血性丧失过程的开始。
是的,随后的中国也曾经强大过,但是那是独裁者的强大,不是民族人性的强大。
春秋时期,我们随处可以见到的自尊而勇敢的“士”,到了强大的汉唐,这样的“士”我们所能见到的也很少了。
现在我们中国人津津乐道于秦皇汉武、唐宗宋祖的文治武功,这不过是一种可怜的对帝王的“偶像崇拜”而已。
这种对帝王的崇拜恰恰是士人自己缺少自尊和骄傲的补偿心理表现。
项羽死了,而对项羽的最好的挽歌是一个女子写的。
在男人们嘲笑项羽不懂政治的时候,反而是一个女子知道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在表面上柔弱的词人李清照胸中,有着多少男人都没有的干云豪气。
这也许并非偶然,因为精神上久已被阉割的中国男性心中,有项羽的男儿豪气者寥寥可数,而在中国女性心中,这种对男子豪气的期望反而绵绵不绝,历千万年而不息。
名人对项羽的评价

名人对项羽的评价名人对项羽的评价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 ... 对项羽的看法《人民 ... 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5、易中天评项羽:当项羽来到乌江边时,有一条船在那里等他。
驾船的乌江亭长大约是一位崇拜项羽的人,因此早早等在那里,一心要救项羽过江。
他对项羽说,现在整个乌江之上,只有臣这一只小船,请大王立即上船,汉军无论如何追不过江的。
江东虽小,地方千里,数十万人,完全可以在那里再成就霸业。
然而项羽却谢绝了亭长的好意。
他只是请亭长把他心爱的战马带过江去,自己却和随扈亲兵全都下马步行,冲入重围,同前来追 ... 的汉军短兵相接。
这无疑是一场寡不敌众的战斗,也是一场无济于事的战斗。
然而,如果因此就放弃战斗,举手投降,束手就擒,那就不是项羽了。
史记项羽人物评价800字

史记项羽人物评价800字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和政治家,他在秦末乱世中崭露头角,成为了一代英雄。
下面我将从多个角度对项羽进行评价。
首先,从军事角度来看,项羽是一位出色的将领。
他具有出色的战略眼光和勇猛的战斗力,战胜了许多敌人。
在楚汉战争中,他率领楚军屡次击败秦军,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军事智慧。
他善于利用地形和兵力优势,采取灵活多变的战术,使敌人难以捉摸。
他在巨鹿之战中击败了秦军主帅张良,显示了他的军事才能和胆识。
其次,从政治角度来看,项羽是一位富有魅力和号召力的领袖。
他能够吸引和团结大批士兵和民众,形成强大的力量。
他提出了“封号制度”,激励了将士们的战斗热情,并给予他们相应的封号和奖励,增强了军队的凝聚力。
他还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废除苛捐杂税、减轻百姓负担,受到了广大人民的拥护和支持。
此外,项羽还展现出了一定的文化修养和胸怀。
他是一位善于诗词和音乐的人,他的才华使他在军队中备受欢迎。
他还非常重视人才,广纳贤士,如韩信、范增等,使自己的势力更加壮大。
他的胸怀和开明态度也使得他能够容纳不同的意见和建议,为他的军队和政权带来了更多的智慧和创新。
然而,项羽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他有时候过于自信和骄傲,导致在军事行动中犯下了一些错误。
他在汉王刘邦的围困下,因为轻敌而被困于垓下,最终导致了楚汉相争的失败。
此外,项羽在处理政治问题时也有一些偏激和冲动的一面,缺乏稳定性和长远的考虑。
综上所述,项羽作为一位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的贡献和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他在军事上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和勇猛的战斗力,在政治上表现出了魅力和号召力。
然而,他也有一些不足之处,如过于自信和冲动。
总的来说,项羽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他是一个复杂而值得研究的人物。
对于项羽的评价有哪些可值得肯定的

对于项羽的评价有哪些可值得肯定的记得项羽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霸王举鼎,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那时对项羽充满崇敬,认为他是一个绝对的英雄。
古人的对项羽的看法是这样的,那现在的人对项羽又是什么看法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项羽个人评价范文1在《史记》记述的众多风云人物中,毛泽东瞩目较多、评论较多的,要算秦末争天下的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了。
毛泽东在经过一番对比后,评价说:“项王非政治家。
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姓名: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项氏,芈姓,名籍,字羽,楚国下相(今江苏宿迁)人。
出身:楚国名将项燕之孙,他是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代表人物(兵家四势:兵形势、兵权谋、兵阴阳、兵技巧) 的军事家,也是以个人武力出众而闻名的武将。
李晚芳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评价。
简介:项羽早年跟随叔父项梁在吴中(今江苏苏州)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
秦亡后称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实行分封制,封灭秦功臣及六国贵族为王。
而后汉王刘邦从汉中出兵进攻项羽,项羽与其展开了历时四年的楚汉战争,期间虽然屡屡大破刘邦,但项羽始终无法有固定的后方补给,粮草殆尽,又猜疑亚父范增,最后反被刘邦所灭。
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垓下(今安徽灵璧县南),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边自刎而死。
生平:项羽少年时,项梁教他读书,但他学了没多久就不学了,项梁又教他学剑,没多久又不学了,项梁因此特别生气。
项羽说:“读书识字只能记住个人名,学剑只能和一个人对敌,要学就学万人敌。
”项梁于是又教项羽学习兵法,项羽非常高兴,但是只学个大概,不肯深加研究。
项羽见到秦始皇的时候,就说出了秦始皇是可以被取代的这种话。
在陈胜,吴广揭竿而起的时候,项羽趁机起事。
巨鹿之战后,项羽灭了秦军主力,将二十万秦军坑杀。
项羽消灭了秦军主力后,即率诸侯军向关中挺进,行至函谷关,发现有兵守关,项羽军无法通过,又听说刘邦已经攻破咸阳,项羽大怒,派当阳君攻破函谷关,四十万大军驻扎于新丰鸿门,刘邦军十万驻扎灞上。
历史人物项羽的个人评价

历史人物项羽的个人评价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义(也有史书上写作仲皇),字羽,虞人,西汉末年的重要军事家、政治家。
项羽是草根出身,出生在虞地(今安徽宿州),是虞人的首领。
项羽年轻时的生活并不富裕,但他身材魁梧,勇武过人,使他成为了当地人民的脱贫致富的希望。
项羽长得英俊,十分有魅力,擅长骑马射箭,具备统率军队的头脑和勇气。
项羽在军事上才能出众,他曾在战斗中屡立战功,深受刘邦(汉高祖)赏识。
公元前206年,刘邦在项羽的协助下,击败秦国的官军,赢得了咸阳之战,并从势力范围非常广泛的赵国一举夺下了整个关中地区。
然而,随着刘邦的崛起,项羽渐渐感到自己的势力受到了威胁。
公元前202年,刘邦派遣韩信出使虞地,以打击项羽在汉中地区的势力。
项羽在战场上受到神秘力量“神女”的指引,被告知自己在汉中战败并被俘的命运。
因此,项羽在没有等到刘邦和项羽的大决战开始就选择了自裁,以免自己身败名裂。
在历史上,项羽的评价一直较为复杂。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评价项羽和他的才能。
首先,从军事战略角度来看,项羽是一位卓越的军事指挥官。
他在战场上脑子灵活,善于制订战略和战术,能够正确地分析和判断敌方和自己的形势。
他领导的反秦军队在多个战役中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如咸阳之战,巨鹿之战等。
他也擅长使用火攻、转守为攻等战术手段,反秦战争的胜利与其密不可分。
其次,项羽是一位勇敢无畏的将领。
他在战斗中亲自冲锋陷阵,身先士卒,会顾及士兵的生命安全。
面对强大的秦军,他毫不畏惧,率领军队积极地对抗秦国的统治。
然而,项羽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他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和神女的预言,对战局的演变和外部情况缺乏全面和准确的判断,作出了一些不理智的军事决策。
例如,他在项籍城下逗留过长时间,给刘邦趁机集结力量提供了机会。
其次,他缺乏统一和纪律,过于相信民众的声音,导致他的军队存在纷争和内部冲突。
另外,项羽的统治能力也存在不足。
他在政治上并不擅长,缺乏良好的管理和组织能力。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范文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范文项羽历史上著名的西楚霸王,历史上很多人对他的评价都褒贬不一,那他究竟是个怎么样的人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项羽评价范文1“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项羽一名一直被称为是千古英雄。
巨鹿之战,大敌当前,项羽却临危不惧,镇定自若。
当所有人都觉得此战必败无疑时,他破釜沉舟,披着银光铠甲,听着汗马嘶鸣,踏着遍地骸骨,登巨鹿之战场,剑指咸阳,一身荣光,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击败秦军。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奠定了当时项羽在诸侯间的领导地位,已胜过千万英豪。
一个名留青史的英雄,有时候不需要用艳丽的笔墨来刻意凸显出他的伟大,因为英雄的荣耀光芒是无法在历史的硝烟中磨灭的。
一战之后,闻名诸侯,豪气冲天,中原逐鹿谁又能阻。
项羽不仅是一代英雄,更是一介普通人,有着一样的爱恨情仇。
他与虞姬共同谱写下了一曲垓下之围。
在虞姬面前,他不再是那个戎马一生,人人畏惧的将军,也只有在她面前,他可以脱下沉重的战甲,沉甸甸的包袱,与她并肩坐在山顶看日落西山,傍晚赏群星璀璨,这一刻那个铁血无情,叱咤风云的战士,已不见踪影,时光已成了永恒的柔情。
人道世事难料,美好的东西总是转瞬即逝的。
在战火蔓延,群雄逐鹿的年代,垓下之战,似乎奠定了他的结局。
项羽自刎于乌江岸边,当锋利的剑刃不再指向敌军,而是怀着无尽的凄凉,轻抹自己的喉咙时,鲜血染红了天边的云朵,血溶于乌江岸边的江水,终是留下一世英名与悲壮。
富贵不忘衣锦还乡,有愧之时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宁可死也不苟且偷生。
牺牲无数多的战士,却落得身死他乡的结局,而自己再次带兵作战,对先前的失败置若罔闻,怎么能够做到。
以一己之死,换取江东百姓平安,不愿战火蔓延,燃尽乌江之水。
项羽乌江自刎,悲壮凄凉,热血豪气,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一笔抉择和忠贞。
项羽评价范文2项羽的一生不是成功的,但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历史人物对项羽的评价

历史人物对项羽的评价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将领和政治家,对于他的评价也因时代、文化、政治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以下是一些历史人物对项羽的评价:
1. 司马迁:司马迁在《史记》中对项羽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他是一个勇敢、坚毅、有魄力的将领,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为推翻秦朝的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 贾谊:贾谊在《过秦论》中对项羽进行了赞扬,认为他是一个有远见卓识的将领,能够正确地认识历史的发展趋势,采取正确的策略,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3. 班固:班固在《汉书》中对项羽进行了批评,认为他是一个骄傲自大、刚愎自用的将领,在战争中不听劝告,一意孤行,最终导致了失败。
4. 曹操:曹操在《让县自明本志令》中对项羽进行了赞扬,认为他是一个有勇气、有魄力的将领,在战争中表现出色,为推翻秦朝的统治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 李世民:李世民在《贞观政要》中对项羽进行了批评,认为他是一个残暴、自私的将领,在战争中采取了一些不道德的手段,对人民造成了巨大的伤害。
总的来说,项羽的评价因时代、文化、政治等因素而有所不同。
但他作为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一点是得到广泛认可的。
项羽的评价6篇

项羽的评价6篇项羽的评价(一):自古以来人们对楚霸王项羽褒贬不一,有人称他为“人杰,鬼雄”,也有人称他为“只知用武不谙机谋的匹夫”。
我则称他为“‘近古以来未尝有’的武夫”。
项羽力拔山、气盖世、古今未有,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显赫一时,在击败秦军,推翻秦王朝的过程中建立了伟大的功绩,这样一个英雄豪杰在政治上却极为幼稚,在推翻秦朝统治以后,他目光短浅,策略错误,企图恢复春秋、战国时代的封建贵族政治,烧杀破坏,以至丧失民心,终军败身亡。
在刘邦和项羽的形象比较之下,我们能够看出,项羽从小就有雄心大志,而刘邦年轻时是好吃懒做的酒色之徒;起义以后,项羽英勇善战,身先士卒,对自我的生死置之度外,更有破釜沉舟的'勇气,而刘邦表现为一个胆小鬼,极端个人主义者,为自我逃生,六亲不认,把子女三次推堕车下。
项羽最主要的性格特点是坦然直率,而刘邦的性格特点是狡猾诬赖。
从另一方面看,项羽骄傲、刚愎自用,听不进别人的意见,而刘邦比较虚心、豁达,善于采纳别人意见;在政治斗争上项羽十分幼稚,异常在鸿门宴上更是如此,对于一个敌将的放肆行为视而不见,更呼其为“壮士”且“赐之卮酒,赐之彘肩”相比之下,刘邦在政治斗争中老练,在宴会上不动声色,全力取得项羽的谅解;项羽不会用人,刘邦善于用人;项羽比较残暴,刘邦比他仁慈;项羽是军事人才,善斗力,彭城大战,带三万人把刘邦打败,而刘邦善斗智。
是的,霸王项羽确实让人怀念。
他英雄一世,敢作敢为,这是真正的男子汉,铮铮铁骨,豪气冲天。
“力拔山兮气盖世”,这是何等的豪迈!真乃盖世英雄,震古烁今,光照日月。
英雄末路,他没有选择逃生,而是从容自刎。
他演绎的那首《霸王别姬》成了千古绝唱,使得多少之后者扼腕叹息,唏嘘不止。
同众多卑微的灵魂相比,他虽败犹荣,虽死犹生!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项羽的评价(二):项羽这个人一生虽然短暂,但算得上是一个轰轰烈烈的英雄人物。
多年来,一向被人们关注和研究着,各种各样的评价都有。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三篇)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项羽的一生不是成功的,但却是一个失败的英雄。
他的心思过于单纯,尚武,理想主义,但是项羽是个人,他可以有那些不足的缺点,可这无法证明项羽只要改变了缺点,就一定会成功的因素。
可若他真的改变了它们,项羽还是项羽吗。
如今岁月变迁,千百年来乌江岸边的树枝绿了又绿,清风吹尽波涛,诉说一遍又一遍的往事,一身银甲,无上荣光,一匹乌骓,嘶鸣战场,一曲绝歌,终是留下了英雄的影子。
关于项羽个人的评价(二)“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项羽一名一直被称为是千古英雄。
巨鹿之战,大敌当前,项羽却临危不惧,镇定自若。
当所有人都觉得此战必败无疑时,他破釜沉舟,披着银光铠甲,听着汗马嘶鸣,踏着遍地骸骨,登巨鹿之战场,剑指咸阳,一身荣光,以大无畏精神在各诸侯军畏缩不进时,率先猛攻秦军,带动诸侯义军一起击败秦军。
这是中国历史上一场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奠定了当时项羽在诸侯间的领导地位,已胜过千万英豪。
一个名留青史的英雄,有时候不需要用艳丽的笔墨来刻意凸显出他的伟大,因为英雄的荣耀光芒是无法在历史的硝烟中磨灭的。
一战之后,闻名诸侯,豪气冲天,中原逐鹿谁又能阻。
项羽不仅是一代英雄,更是一介普通人,有着一样的爱恨情仇。
他与虞姬共同谱写下了一曲垓下之围。
在虞姬面前,他不再是那个戎马一生,人人畏惧的将军,也只有在她面前,他可以脱下沉重的战甲,沉甸甸的包袱,与她并肩坐在山顶看日落西山,傍晚赏群星璀璨,这一刻那个铁血无情,叱咤风云的战士,已不见踪影,时光已成了永恒的柔情。
人道世事难料,美好的东西总是转瞬即逝的。
在战火蔓延,群雄逐鹿的年代,垓下之战,似乎奠定了他的结局。
项羽自刎于乌江岸边,当锋利的剑刃不再指向敌军,而是怀着无尽的凄凉,轻抹自己的喉咙时,鲜血染红了天边的云朵,血溶于乌江岸边的江水,终是留下一世英名与悲壮。
富贵不忘衣锦还乡,有愧之时无颜面对江东父老,宁可死也不苟且偷生。
牺牲无数多的战士,却落得身死他乡的结局,而自己再次带兵作战,对先前的失败置若罔闻,怎么能够做到。
项羽在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对他的评价又有哪些

项羽在历史中是什么样的人对他的评价又有哪些项羽给我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勇者无可匹敌,大部分人对项羽的印象是这样的,对于项羽又还有其他什么看法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搜集的对于项羽的评价,欢迎大家参考借鉴!项羽个人评价1他能够封赏自己最讨厌的人,也能够放弃自己最喜欢的人,理性是他灵魂里的中坚力量,这是韩信明知项羽更加“勇悍仁强”仍然跟着他的缘故。
韩信用八个字评价项羽:“妇人之仁,匹夫之勇”。
匹夫之勇好理解。
妇人之仁,韩信这样解释:“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但等到要给有功者封爵时,项羽又极其小气,印章在手里都快磨出包浆了,也舍不得给人家。
加了定语“仁”和“勇”已经失去本意。
项羽愿意对眼前人示好,但怀王与韩信都说他“所过无不残灭者”;刘邦不太照顾别人的面子,却尊重别人的利益,更不做无谓的滥杀。
刘邦之于项羽的胜利,是理性之于非理性的胜利,智慧之于反智的胜利。
反智的光芒能够辉耀于一时,爆发惊人的能量,但终究只是一时胜利,经不起天长日久的检验。
在一个个关键节点上,项羽落入刘邦的话语陷阱;垓下之战,他主动接受来自于韩信的暗示;最后一场打斗,项羽未尝不神勇,但又有何用?他心里已经认了输,以一当百,也不过是一场精彩的谢幕表演。
他兵败如山倒,迅速崛起,又迅速陨灭。
这世上,拼到最后,还是拼脑子。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对项羽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英雄气概做出高度评价和赞扬;一种是以晚唐诗人杜牧为代表,他在《题乌江亭》中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认为项羽缺乏坚忍不拔的毅力和决心,对他自刎乌江的决定作出了惋惜和失望的评价。
几千年来这两种不同的观念一直在不停地延伸着,那么项羽当年为什么选择了自刎,而不是过江呢?根据最早的记录,项羽是因为无脸面见江东父老而自杀。
据《史记·项羽本纪》记载,楚汉战争中项羽被刘邦打败后,项羽带领八百人马突出重围,来到乌江江畔,这时乌江亭长劝项羽赶快渡江,以图东山再起、报仇雪恨,可是项羽却笑着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于是拔剑自刎而死。
评价项羽

一、后人对项羽的评价: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太史公曰:吾闻之周生曰:“舜目盖重瞳子。
”又闻项羽亦重瞳子。
羽岂其苗裔邪?何兴之暴也!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
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翻译:太史公(司马迁)说:我听周先生说:“舜的眼睛好象是双瞳孔。
”又听说项羽也是双瞳孔。
项羽难道是苗族(舜)的后裔吗?(要不)怎么兴起得这么快呢!秦王朝政治失策,陈胜首先发难,(之后各路)豪杰蜂拥起义,一起争夺(天下),不可胜数。
而项羽没有一尺一寸土地,乘着这形势(也)在田野中(乡间)起义,三年后,就率领五路诸侯(齐、赵、韩、魏、燕)消灭了秦王朝,把天下分封给各路王侯,(所有)政令(都)从项羽那发出,(他)号称为“霸王”。
(他的帝)位虽然没有最终的结论,(他也是)近古以来未曾有过的(人物)啊。
等到项羽怀念楚国离弃关中(回到楚国),放逐了楚怀王而立自己为王,(却要)怨恨王侯们背叛自己,难啦。
(他)自己炫耀自己功勋,张显他自己的能力却不效法古人,称其为霸王的伟业,想用武力征伐管理天下,五年(内)最终亡了他的国家,自己死在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这都是)过错啊。
竟然说“天亡我(啊),不是(我)用兵的罪过啊”,这岂不是谬误啊!核心评价:项羽自矜功伐。
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刘邦被困荥阳,用陈平计离间楚君臣关系,范增被项羽猜忌,辞归故里,途中病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对项羽的评价篇一:对项羽的评价对项羽的评价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2.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题乌江亭杜牧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乌江亭王安石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李清照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刘邦论成败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背景材料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入关,降秦王子婴,还军霸上;12月项羽破关而入,刘、项在鸿门会面,双方斗争开始。
不久,项羽以盟主身份召开戏下(今陕西临潼东)之会,封18人为诸侯王。
自封为西楚霸王,都彭城(今江苏徐州),刘邦为汉王,都南郑(今陕西省南境)。
刘邦到南郑后,积极准备反攻。
先夺取关中三秦之地作为根据地,然后出兵东向,进攻项羽,曾多次被项羽打败。
到公元前203年秋,得到韩信的帮助,才形成足以跟项羽抗衡的力量;项羽乃与刘邦约定:“中分天下,割鸿沟以西为汉,以东为楚。
”定约后,项羽东归,刘邦也准备西归。
这时张良、陈平向刘邦提出建议,趁此时机消灭项羽。
后在韩信、彭越帮助下,围项羽于垓下(今安徽灵壁南)。
项羽突围,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自刎。
篇二:对项羽的评价李清照有诗云:“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从古至今,人们对项羽有着各种各样的看法。
如说他有勇无谋,没有政治头脑和眼光,妇人之仁。
也有说他重情重义,光明磊落,君子之度。
在我的眼里,项羽是一位英雄。
纵观这位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英雄人物一生,抛开他的英雄气概不谈,我们也无不为他的魅力人格所赞叹,在当时那个人人谋富贵,人人谋利益的历史环境下,项羽便是一颗璀璨的明星。
他是那么的光彩夺目,那么的鹤立鸡群。
他的英雄和君子形象。
恰恰烘托了刘邦的无赖和小人模样。
在我的眼里,项羽他重情重义,光明磊落。
鸿门宴上,项庄舞剑时,只要他阻止项伯“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只要他一个手势,甚至是一个动作,就能杀刘邦于宴上。
但是他没有,这不是因为他不知道放虎归山的危害,而是他想与刘邦光明正大的决一雌雄罢了。
这不是妇人之仁,而是君子之度。
在我的眼里,项羽最终虽然是失败了,但他并不是败给刘邦这种小人,败给这种无赖。
而是败给了他自己的性格,败给了像张良、韩信、陈平这样的谋士。
在我的眼里,项羽并非是一个帝国的开创者或守业者。
他残暴,但没有刘邦的阴险狡诈来的实用;他强悍,但没有刘邦手下多员虎将合起来、的力量强大;他出身高贵,也就少了市井之徒的谦卑和忍耐。
在我的眼里,项羽泪别虞姬,演绎这缠绵排侧的儿女情长。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虞姬为了不拖累你而选择了自刎。
当锋利的剑划过她雪白的脖子,项羽的你的眼里只有她散落的微笑,依旧倾国倾城。
项羽的一生贵在“情义”二字,起兵抗秦,心怀的是救黎民于水火之中的大义;善待士卒,洋溢的是江湖人士的豪情;而那一段霸王别姬的佳话,则是催人泪下的儿女情长。
篇三:浅析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浅析杜牧、王安石与李清照对项羽乌江自刎的评价摘要: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的悲情英雄,关于他的传说一直在民间流传,这其中又以他乌江自刎最为慷慨悲壮,成为历代文人墨客反复咏叹的历史题材。
然而不同人对他的乌江自刎一事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本文主要从咏史诗的特点、作者本人的人生经历、人物性格、身份等角度来分析比较李清照、杜牧、王安石对乌江自刎之评价。
关键词:乌江自刎、杜牧、王安石、李清照、评价项羽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悲剧色彩的英雄人物,他的一生悲剧集中表现在乌江自刎这一历史事件上。
人们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的看法各有千秋,杜牧的《题乌江亭》和李清照的《夏日绝句》、王安石的《乌江亭》,这三首诗可以说基本上代表了三种不同的观点,他们对乌江自刎一事的评价,褒贬不一。
悠悠五千年的中国历史遗迹,人物风流,一直为文学艺术的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
而不同身份的人他们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处理却是各说纷纭。
艺术家直面现实人生,从对历史事实的思考中生或发出许多感喟许多讽慨,或发出许多联想许多假设。
政治家表现出客观冷峻、诗人则多以其丰富的感情,对历史的研究思考带有更多的情感,即使是同为诗人身份,但受个人性格等的影响,所以在对史实的处理上混入了鲜明的个人色彩,同一史实却受到褒贬不同的评价。
正所谓诗中的“历史‘不必如史书中的’历史”那么确切”、“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的原因。
一代英雄的末路,引起了许多诗人的论争。
项羽应不应该过江东?他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的看法各有千秋,到底能不能卷土重来?这些问题一直萦绕在后世诗人的心头。
杜牧在《题乌江亭》中认为“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他从兵家的角度,议论战争成败之理,提出自己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的假设性推想。
假想未然之机会,强调兵家须有远见卓识和不屈不挠的意志。
要注重人事。
此诗的首句言胜败乃兵家常事。
次句批评项羽胸襟不够宽广,缺乏大将气度。
三四句设想项羽假如回江东重整旗鼓,说不定就可以卷土重来。
这句有对项羽负气自刎的惋惜,但主要的意思却是批评他不善于把握机遇,不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不善于得人、用人。
总之杜牧的《题乌江亭》中,对项羽自刎是持否定态度的。
在他看来,胜败是兵家常事,大丈夫“包羞忍耻”能屈能伸,才算得上是个“男儿”。
如果项羽当初包羞忍耻回到江东、像越王勾践那样卧薪尝胆,凭借“多才俊”的江东子弟,重整旗鼓,他日率江东子弟再次“渡江而西”,与刘邦逐鹿中原,那么,他最后的结局不一定就是失败。
而王安石在《乌江亭》中则写到“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这首诗开篇以史实扣题,指出项羽的失败实在是历史的必然。
项羽的霸业以“鸿门宴”为转折,此后逐渐从顶峰走向下坡,到了“垓下一战”,已经陷入了众叛亲离的境地,彻底失败的命运已经无可挽回了。
项羽失败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最根本的就是他刚愎自用,一意孤行,倒行逆施,表尽人心。
更为可悲的是,他毫无自知之明,至死不悟,“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他临死前的这番话,可为“壮士衰”作注脚,也可为“势难回”作证明。
所以,三、四句诗人进一步深入剖析:“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以辛辣的反问指出:即使项羽真的能重返江东,但对这么一个失尽人心而执迷不悟的人,江东子弟还肯为他拼死卖力吗?“卷土重来”实在是痴人说梦而已。
此诗,十分辛辣冷峻,但却抓住了人心向背是胜败的关键这个根本,可以说是一针见血。
好的咏史诗,最突出的特点之一是既是议论而不用议论。
这需要诗人很好地掌握。
对于“史”与“诗”之间的矛盾,作恰到好处的处理。
因为仅将史实重复一启遍,不成为咏史;纯是议论,则变成一篇史论,不成为诗作,这首咏史诗,是王安石对楚霸王项羽躺世的感叹。
诗人在这首七绝之中,既有咏史,又有议论,将“史”、“诗”二者很好地统一起来。
杜诗和王诗的不同,主要是因为他们各自的出发点和立场不同:杜牧着眼于宣扬不怕失败的精神,是借题发挥,诗人咏史;王安石则审时度势,指出项羽败局已定,势难挽回,反驳了杜牧的观点,是政治家的咏史。
杜牧作为诗人他对历史提出质疑和假设,假如项羽能够回到江东,能否卷土重来也未可知的事。
杜牧的咏史诗常用翻案笔法,强调历史事件中的偶然因素和个人因素,而这些与杜牧具有诗人的浪漫气质和强烈情感有关。
诗体现了唐代诗人的浪漫与激情,而王安石则显示出宋代士大夫的冷峻与沉矜。
政治家的客观冷静,从军事得失、人心向背等方面分析出项羽失败是历史发展之“势”决定的,非人力所能挽回。
一个是诗人的咏史诗,不能用历史真实来评断;另一个则是政治家的咏史诗,不能用艺术成就来裁决。
也就是所谓的“咏史诗不必凿凿指事实”。
由于身份。
个人性格的影响,造成差异是无可厚非的。
杜牧凭着一种诗人的激情对项羽自刎的结局表达了自己的失望和不满,放言“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而王安石则以政治家的客观冷峻给杜牧泼上一盆冷水,反诘“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为君王卷土来?”杜诗和王诗的虽然观点截然不同,却都体现了咏史诗———尤其是翻案诗的怀疑旧论、大胆创新、独树一帜、引人深思的诗歌品质都成为了咏史诗中的名篇,为后世称道。
而对于这一历史。
我国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则又有新的独到之处,她在《夏日绝句》中写到“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她对用西楚霸王项羽失败后不肯苟且偷生一事给了极高的评价。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些慷慨激昂的高度气节的诗句出自婉约派的代表李清照的笔中,也许这有悖于常人的理解,但是从她的性格以及此诗的写作背景不难看出,这确实是李清照的一个转折。
写此诗的一个导火索是当时丈夫赵明诚被任命为京城建康的知府。
一天深夜,城里发生叛乱,身为知府的赵明诚没有恪尽职守指挥戡乱,而是悄悄地用绳子缒城逃跑了。
清照深为丈夫的临阵脱逃感到羞愧。
当京城已陷,他和丈夫往江西方向逃亡。
行致乌江,站在西楚霸王项羽兵败自刎的地方,李清照不禁浮想联翩,心潮激荡。
面对浩浩江水,随口吟就了这首诗。
同时,她也借此诗鞭挞南宋当权派的无耻行径。
她的性格多愁善感却刚强正直、勇于追求。
在她的很多诗词里,流露出她在离别、家亡、国破后的感伤,让人感觉到一个“人比黄花瘦”的才女在乱世中的消沉。
她始终爱国关心政治。
对时局的思考和分析远远地超过了当时一介妇人所能企图的深度。
看到山河破碎,朝庭不思收复中原,她忧心如焚。
北宋末年,当她还是一个阅世未深的青年女子时,就对国家的日趋衰败表示了忧虑,提出了警告。
也可以说她借古讽今,指责了宋朝皇帝的荒淫奢侈,抨击了权奸们的腐败误国,表现了清醒的政治眼光。
不同时代背景,不同的社会环境,不同的人生道路,也就有了作者不同的思想观点,丛杜诗和李诗可以看出。
杜牧出身名门,是宰相杜佑之孙,少有大志,文武兼备,尤其善读兵书,且处在军阀割据的晚唐,他很想重整河山,在他看来,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以建功立业为重,所以他对项羽的自刻乌江不赞同,甚至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