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项羽刘邦的评价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古代历史学名著之一。
其中包含大量关于历史人物的记载,这些人物的评价多种多样,有赞扬的,也有批评的。
本文将以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为主题,通过对一些著名历史人物的评价进行分析,来探讨他们在历史上的地位。
一、项羽:豪气干云,初入史册而赢得众人赞誉史记中,项羽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
他被赞誉为“东方之虎”,豪气干云,英勇无敌。
在史书中,项羽不仅以其卓越的军事才能而闻名,而且他还充满了热血、豪迈和英雄主义的形象,深受人们的喜爱。
然而,项羽也被批评为好大喜功,抱着“困兽犹斗”的心态,最终导致了刘邦取代他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王者。
项羽犹如一颗烟花,绚烂而短暂,他的故事成为世人津津乐道的历史佳话,同时也是一个警示,不要被一时的豪情蒙蔽了双眼。
二、刘邦:智勇双全,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中对刘邦的评价一直非常高。
他是刘家军人中的佼佼者,精于用兵,善于安邦定国。
在战争和政治斗争的漩涡中,刘邦展现了他出色的智慧和勇气,最终建立起了汉朝,成为历史上的一代英雄。
刘邦的成功不仅在于他的战争策略,更在于他对人民的政策。
他采取了许多温和的措施,减轻了农民的税负,并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
他正直、宽厚、豁达和勇敢的个性,深受人们的尊敬和爱戴。
三、曹操:谋略过人,善于运筹帷幄史记中对曹操的评价也有争议。
曹操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之一。
他善于运筹帷幄,在混乱的时代中展现出了强大的统治能力。
他推动了一系列农业、经济、军事等各个方面的改革,并制订了一些有益于国家的政策。
然而,曹操的手段并不十分光明磊落。
他采用各种手段来保持自己的权力,甚至不择手段地对待政敌和百姓。
因此,他在民众中并不被广泛认同,被许多人视为妖魔鬼怪。
结语史记是我国古代历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其中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千变万化。
通过对史记中的历史人物评价进行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这些人物在历史上的地位和所扮演的角色。
刘邦的品德

刘邦的品德:1、项羽是刘邦的主公,背主弃义,是为不忠;2、项羽以烹煮刘太公为威胁,刘邦竟敛不知耻,要项羽分一杯羹,实为不孝;3、刘邦被楚军追杀,数次要把两个女儿推下车,好加快逃跑速度,是为不仁;4、项羽与刘季约定以鸿沟为界,平分天下,等项羽归还其父母妻子后,马上毁约进攻项羽,是为不信;5、杀掉为大汉江山立下汗马功劳的韩信、英布、彭越,是为不义;6、多次抛下太公、妻儿、部下,匹马逃跑,是为不勇;7、刘邦未消灭项羽前,每有儒生戴儒帽来拜见的,往往把对方的儒帽脱下,往里面洒尿!是为不礼;如此不忠不孝,不仁不义不信不勇不礼之辈,何以称之英雄??英雄的定义:英雄,原来指品质优秀,武勇超群,无私忘我而令人敬佩的人。
后来英雄指才能勇武过人的人,指具有英雄品质的人。
无私忘我,不辞艰险,为人民利益而英勇奋斗,令人敬佩的人。
英雄者,拥有藐视一切之能力,傲视群雄之气势,世人对其不但敬畏;刘邦无一条具备!所以我方认为刘邦完全没有符合人类对英雄的定义,所以根本不能称之为英雄!然而,项羽毕竟是一个悲剧式的历史人物。
他的悲剧,不仅是历史的悲剧,也是性格的悲剧,而他的悲剧性格,无疑张扬了他的人格魅力。
项羽性格的最大魅力在于他的“义”,而这个“义”也恰恰演绎了他的个人悲剧。
古人云:“义者,宜也。
”又云:“行而宜者谓之义”。
可想而知,只要行之得当,言而得体,便可称其“义”。
然而,“义”是没有一个绝对标准的。
项伯为报救命之恩,向张良通风报信,可称得上“义”,可此举客观上却帮助了刘邦,使得沛公在鸿门宴中能化险为夷,此举又谓之不“义”。
两军对垒,项羽却不忍弑杀刘邦,纵虎归山,最后成就了刘邦的霸业,实乃对敌人的“义”,而对自己不“义”。
项羽的“妇人之仁”与“义”的本质是背道而驰的。
可以说,项羽重义而轻理是他的性格的最大悲剧。
项羽的性格悲剧还表现在他的刚愎自用。
韩信始在项羽麾下,“言不听,话不用,故倍楚而归汉”;陈平效力于项王,“累谏不受,乃封其金与印,仗剑亡,归汉于武”。
我评项羽刘邦_初中作文

我评项羽刘邦本文是关于初中作文的我评项羽刘邦,感谢您的阅读!“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刘邦的大风歌早被我所了解而又传诵着。
然而,刘邦这个人,大家是否了解呢?一个默默无名的泗水亭长,一个大肚并能任人唯贤的帝王,一个为了成就霸业而无所回避的人。
是的,他就是刘邦。
出生平庸,似乎没有什么一技之长,却便是这样一个时常耍着无赖的青年,开创了汉室王朝,终结了秦朝的昏庸统治。
事实上,我对刘邦并没有多少的好感。
因为他逃命的时候竟将自己的儿子、女儿踢下马车。
这样一个人,究竟何德何能?乌江边,项羽灭。
铮铮铁骨的男儿,光明磊落的英雄落幕了。
为什么?力大无穷,几乎没有战败过的项羽就此成为历史?司马迁给予的评价是“自矜功伐”。
我很欣赏项羽,欣赏他的光明磊落,欣赏他的霸气冲天,更欣赏的、是他那不肯过江东的英雄气概。
楚汉相争早已成为了一个定居。
刘邦胜、项羽败。
历史无法被改变,也无需改变。
因为,战争早在鸿门宴上便分出了高下。
范增也早明言,灭项羽者必沛公也。
刘邦赢得了天下,而项羽赢得的的却是后人的心。
虽然,我不喜欢刘邦。
但不得不说的是他的心胸。
他战胜了项羽,但他不是靠自己的力量,而是靠一颗能包容他人的心。
张良、韩信、萧何。
每一个都是鼎鼎有名的才人,全为刘邦所用,不胜?谈何容易?项羽,从小到大,我第一个喜欢的英雄,他的结局是悲惨的“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他的悲哀溢于言表。
虽然,我喜欢他。
但是,有一点不得不说。
他太自傲了。
如果,稍有谦逊,韩信不会走,他也就不会败。
事实上,没有如果。
所以,项羽输了,甚至,尸骨无存。
项羽是英雄,他相信,强者生存。
刘邦是一个粗人,但是,他明白,适者生存。
最后,用李清照的一首《夏日绝句》,表达一下我对项羽的敬佩“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
评论项羽刘邦的作文600字

评论项羽刘邦的作文600字评论项羽: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出色的军事统帅,他在战场上表现出的无畏勇气令人赞叹。
他在楚汉战争中展现出超凡的军事才能,使汉军屡次陷入危机之中。
尤其是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巧妙地利用地形,以少胜多,瓦解了刘邦的进攻。
他的战斗意志和领导能力使他成为那个时代最著名的将领之一。
然而,除了他的英勇之外,项羽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他被自己的野心所蒙蔽,心高气傲,缺乏对情势的正确判断。
在垓下之战中,项羽明知道自己的力量处于劣势,但他还是执意决战,最终导致了惨败。
此外,他对自己手下的将士缺乏管理和指导,导致了军队的混乱和战绩的下滑。
这些短板最终也成为他在战争中失败的原因之一。
综上所述,项羽是一位非凡的军事统帅,他的勇猛和领导能力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备受称赞的将领。
然而,他的骄傲和管理不善也是他失败的原因之一。
无论如何,他的传奇故事仍然在人们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成就将永远被称赞。
评论刘邦: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杰出的政治家和统帅。
他在楚汉战争中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能和政治谋略,最终成功击败了项羽,建立了汉朝。
他的才智和谋略帮助他在政治舞台上赢得了大局,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统治者之一。
刘邦善于利用各种资源和结交朋友。
他很清楚自己的实力和局限性,因此他找到了一些忠诚和能干的官员来帮助他实现自己的目标。
他能够与各种势力建立联盟,使自己的影响力得到扩大,最终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然而,刘邦也有一些缺点。
他有时会被个人的情感和利益所困扰,导致了一些政治决策的偏差。
他治理国家时也缺乏一些创新和改革的思维,使得汉朝在后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困难。
尽管如此,刘邦的杰出政治家形象和统治成就仍然为后世所称道。
总的来说,刘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统帅,他的才智和谋略使他能够在政治舞台上取得胜利。
尽管他也有一些缺陷,但他的政治成就和影响力使得他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的贡献将永远被人们所铭记。
评论项羽和刘邦:项羽和刘邦是中国历史上楚汉战争中最具影响力的两位军事统帅。
刘邦小人项羽君子辩论稿

刘邦小人项羽君子辩论稿刘邦小人项羽君子,这是一个历史上备受争议的话题。
刘邦和项羽都是战国末年的重要人物,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的传世之作。
然而,对于他们的评价却始终存在着分歧。
有人认为刘邦是小人,而项羽则是君子;也有人持相反的观点。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以人类的视角,客观公正地探讨这个问题。
我们需要明确刘邦和项羽的历史背景。
刘邦出身贫寒,曾经是一个小小的农民,而项羽则是楚国的将领,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
刘邦在起义军中崭露头角,最终建立了汉朝;而项羽则是楚汉战争的主要将领,但最终败给了刘邦。
从这个角度来看,刘邦的成就显然更加辉煌,也更加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发展。
然而,我们不能仅仅以成就来评判一个人的品德。
刘邦在执政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包括废除分封制度、推行中央集权等。
虽然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也给人民带来了一定的压迫和负担。
而项羽则是个性豪放、豪情万丈的人物,他不拘小节,豪气干云。
他在楚汉战争中表现出了无比的勇猛和决心,但最终败给了刘邦。
这也让人们对他的评价产生了分歧。
在我看来,刘邦和项羽都有他们的优点和缺点。
刘邦虽然采取了一些手段来巩固自己的统治,但他也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民的利益。
他是一个有远见的统治者,他的决策有利于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项羽则是个性豪放、勇猛无比的人物,他的壮举令人赞叹。
他的失败并不完全是他个人的原因,而是战争的结果。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刘邦称为小人,项羽称为君子。
在历史上,人们往往倾向于以胜利者为英雄,而对失败者持有负面评价。
然而,对于刘邦和项羽的评价,我们应该更加客观公正。
他们都是历史的见证者,都为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做出了贡献。
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去追求更好的未来。
总结起来,刘邦小人项羽君子,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刘邦和项羽都有他们的优点和缺点,他们的故事也成为了后世的传世之作。
评判一个人的品德,不能仅仅以成就来衡量,还需要考虑他的行为和对人民的影响。
霸王项羽和高祖刘邦谁是英雄

[键入文字]霸王项羽和高祖刘邦谁是英雄项羽刘邦谁是英雄,这是中国几千年来不变的最大的争端之一。
很多人喜欢项羽的重信重义,反感刘邦的小人嘴脸;但很多人却认为刘邦忍辱负重,项羽刚愎自用。
这样截然相反的意见,一直都是历史上争执的主要观点。
项羽是西楚霸王,一生骁勇善战,他最大的败笔就是没有在鸿门宴杀了刘邦,最后反被刘邦逼得自刎。
而刘邦曾被项羽封为汉王,出身市井,身份低微,但其知人善用,能屈能伸,所以最后成为起义军中最大的赢家,建立了汉王朝。
那么项羽刘邦谁是英雄呢?认为项羽是英雄的人,喜欢他的气节。
最著名的应该就是宋朝的女诗人李清照。
她的“夏日绝句”成为多少支持项羽的人引经据典的语句。
项羽身上不止是自身的英雄气概吸引人,他与虞姬的故事为他吸引了许多女性的支持者。
支持刘邦的人,喜欢他能屈能伸,忍辱负重的胸襟。
他能仅在几人保护下前去项羽的地盘赴鸿门宴的勇气用感染了多少人。
他从小市民走到了汉高祖这一路的历程又为他吸引了多少和他一样有着出人头地梦想的青年。
项羽刘邦谁是英雄这个话题被中国历史上多少人争执过,虽然历史功过会被时间证明,但是几千年下来,他们两人的人物形象至今还是没有一个定论。
因为两派的意见完全相反,不能和解。
而支持两派的人都很多,所以也不存在哪方胜哪方败的可能。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是楚国的人吗刘项楚汉之争时,一方是西楚霸王,而大家对刘邦的国籍却一直存在疑虑,是否真如有的学者所说刘邦是楚国人吗,如若不是那么刘邦到底是哪国人呢?历史上有记载,刘邦也叫刘季,是沛丰中阳里人,也就是如今的江苏徐州人,然而在当时的刘邦家乡是属于哪一国的呢?然而史书上对于刘备家乡的描述有这样一段解释,刘邦家中祖上原来是春秋时期的复姓士会,后来遇到三国分晋,他们便跟随魏国1。
关于项羽和刘邦的评价1000字

关于项羽和刘邦的评价1000字篇一:对项羽刘邦的评价十对项羽刘邦的评价十霸王别姬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项羽之兴起迅猛,项羽之灭亡倏忽。
司马迁感叹:项羽或许是舜的后裔吧!能在短短三年之间,灭亡秦国,统率诸侯,虽然其势位未能终久,但自古以来,未尝有如此人物。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史官,面对刘邦的后代,身处刑罪之境,竟敢为项氏之兴亡惊叹不已,可见项羽实非等闲之辈。
后来人谈项羽,犹如痴人说梦,用凡人的成败荣辱来讨论英雄的是非功过,似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纵观项羽短短的一生,他对于或兴或亡的结果,似乎从未特别留意过。
楚汉争霸的历史评价

楚汉争霸的历史评价1.战争评价楚汉战争历时3年多,战地之辽阔,规模之巨大,用兵韬略之丰富,前所未有,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楚汉战争最终实现了西汉王朝的统一,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
2.对项羽的评价项羽摒弃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实行分封制,恢复战国时期的封建割据,疆土分裂,天下不能真正统一,埋藏战争隐患。
刘邦与项羽争天下,为什么项羽失败了?项羽不会知人善任,不信任手下,不爱听意见,又吝于封赐,不会识别和笼络人才,以致韩信、陈平、英布等先后归汉,不善于团结利用反汉同盟,致使魏王豹、代相夏说、赵王歇与楚各自为战,魏、代、赵国相继灭亡。
且刚愎自用、优柔寡断,不会抓准时机,像一个小孩子一样好哄。
他嗜杀残暴,坑杀20万秦兵、屠掠咸阳、弑杀义帝,大失人心。
时有人谏言建都关中,他不听而烹杀谏者,误中陈平离间计,致使谋士范增愤而告退。
平定齐国叛乱后,杀戮过重以致齐地复叛。
不都关中,放弃形胜之地。
他分封不公,导致诸侯叛乱,疲于应付。
又封秦朝三个降将于关中,因曾坑杀20万秦兵,三秦王在关中很难立足,以至汉军得以轻松平定三秦。
时刘邦先入关中,派兵守住函谷关,抗拒诸侯。
本来项羽已经准备灭掉刘邦,就因为项伯说情就放了他。
鸿门宴上,形势有利,只要他一声令下,刘邦就必死无疑,可他优柔寡断,迟迟不发令。
所以项羽失去了所有有利的时机,“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因此,项羽败给了刘邦。
3.对刘邦的评价刘邦则是海纳百川,只要说得有道理,他都会听。
他善于笼络利用诸侯以及手下将领,大家乐为其效命,韩信为齐王时,楚使说齐而韩信不反可略见一斑。
4.对韩信的评价名将韩信在战争中显示了其卓越的统帅才能。
先还定三秦之战、再破代、攻赵、降燕、伐齐,最后在垓下全歼楚军,其还定三秦之战暗渡陈仓;井陉之战拔帜易帜、背水一战;潍水之战以水冲敌、半渡而击;垓下之战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韬略之丰富,用兵之灵活,在中国战争史上写下的光辉的篇章,亦为历代兵家所推敬借荐。
项羽与刘邦的评价

性格决定命运 “楚汉相争”实为 项羽与刘邦的性格之争
1.项羽在优势下恃勇骄横,毫无远虑。 刘邦则在劣势下忍辱负重,善于保全自己。 2.项羽刚愎自用,粗疏麻痹,拙于应变。 刘邦则善于采纳意见,虚心细致,随机应变。 3.项羽用人唯亲,致使谋臣不能施其谋,将士不 能效其力。 刘邦则知人善任,谋臣能从容定计,将士能见 危受命。 4.项羽养奸遗患,又自绝敌营内应, 刘邦则有奸必除,又能收敌为其所用。
无数,放言此天亡我,非战之罪。其豪迈之气,善战之 能激荡天地。 不忍宝马同行毅然赠于忠诚之士,实重情重义之人.在人 民需要的时候奋不顾身驰骋于铁血纷飞的战场,扫荡秦军.
• 值被围垓下四面楚歌之际,“别姬”时“泣下数行”的
• 以数十击数千,当者披靡,斩将刈旗。身处绝地,杀人
• 乌江岸边,生死存亡之时无颜见江东父老而慨然赴死,
克 服 缺 陷 , 务 必 修 身 养 性
天 天 向上
发 扬 优 点 , 须 知 过 犹 不 及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谈人生启示
古人说: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 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 可以明得失。 项羽死了,他以大无畏的死完 成了他在历史舞台上既辉煌、又无 比缺憾的人生表演。 鲁迅先生说:“悲剧是将人生 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项羽的悲剧警醒我们: 要能够在人生的转折关头,特别是带历史性的 关头,头脑清醒,把握契机,多谋善断,培养理 想 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否 则,决不可能在人生转折的大舞台上演出威武雄 壮的话剧来,而只能像项羽那样仰天长啸“此天 之 亡我,非战之罪也”。为自己。给历史留下一个 个 遗憾……
项羽,他是一个卓越的战将,但他不懂政治。 武力、剽悍和血腥只能换得表面的震慑。项羽个 人的英勇终究没能挡住群起的诸侯,没能挡住民 心的向背。生存以人为本,无论一个民族、一个 企业、一个领域、一个项目。 项羽他可以去攻城掠池、啸傲疆场,但他 不适合去经营天下。他不知道用人,本来能人就 不多,有一个厉害的范增却不好好任用,依靠个 人的英勇只能营造一个短暂的传奇。而刘邦则不 同,他文武都不突出,但善于用人,他任用张良、 萧何、韩信各挡一面,依靠群体的力量最终成就 了一个王朝的霸业。
评价刘邦或者项羽的作文100字

评价刘邦或者项羽的作文100字篇一:项羽刘邦人物评价南宋词人李清照曾写过一首《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无疑,这是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不肯过江东一事的高度评价。
项羽,他高傲、他霸气,这是一个热血男儿的英雄情怀,这是一代叱咤风云的雄主的豪迈气概,同时这也是他不肯过乌江的性格原因,曾有人悲哀的说,或许项羽少那么一点霸气,少那么一点高傲,就能渡过乌江,待他日东山再起,正所谓“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是的,项羽渡淮后单独领兵作战攻战襄城,虽襄城百姓拼死抵抗,但项羽依然在军事上大获全胜,后赵地义军陷入秦军重围之中濒临绝境,众人率军前往却因害怕秦军而滞留46日不进,唯有项羽率军渡河,破釜沉舟,一举解了巨鹿之围。
在后来的楚汉相争之际,项羽更是显示了自己的卓越军事才能,刘邦曾趁项羽在齐地苦战彭城空虚之时,纠合五诸候军共56万人马,迅速攻占彭城,项羽得知这一消息后,临危不乱,命令其部将继续平定齐地而亲率3万精兵星夜回城。
当时刘邦正陶醉于胜利的喜悦之中,饮酒宴会根本无暇顾及项羽反攻,结果56万大军在楚军的猛攻下一败涂地,刘邦仅率少数亲信侥幸逃走,他的父亲太公及妻子吕雉全部作了楚的俘虏。
如果项羽只是单纯地作为一名战将,无疑是当时最杰出的人才,他临危不乱,行事果断,可是他却具有不善于用人,轻信多疑的致命弱点,而又不幸地带着这个致命伤坐上了楚军统率宝座。
自古君王将相多疑,像秦始皇、李斯、曹操、朱由检,一个个都整天疑神鬼担心别人夺取他的皇位、他的地位、他的兵权,项羽当然也如此,因为轻信多疑,盲目听信谣言,范增因平白无故地受到项羽猜忌而悲愤出走,因为不善用人,难得的良将像韩信、陈平、还有英布纷纷从项羽的麾下转而投向刘邦。
刘邦曾说:“试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性、运饷至军,源源不绝,我不如萧何,统百万兵士,战必胜,攻必取,我不如韩信。
这三人系当今豪杰,我能委心任用,故得天下。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

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分析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我国文化传统中一部重要的史书。
它以纪传体的形式,全面而生动地记述了从夏朝到西汉末年的历史,塑造了许多丰富多样的历史人物形象。
本文将对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进行分析,以探索其塑造的目的和特点。
一、刘邦:平凡中的伟大刘邦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也是史记中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史记对刘邦的形象塑造着重描绘了他的平凡、机智和领导力。
在《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中,史书中记载:“刘子母者,邑中之微田宅也,无所逃其赋役”,这一细节生动地表达了刘邦出身卑微、与百姓有着紧密联系的形象。
另外,史记也详细描述了他在起义军中的狡黠和决策能力,显示了他作为领袖的才华和魅力。
这样的形象塑造让读者看到了一个平凡人通过自身努力和机智,最终成为帝国创立者的伟大历程。
二、项羽:豪情与悲剧项羽是刘邦的对手,也是史书中的重要人物之一。
史记对项羽的形象进行了多方面的描绘,展现了他的英勇豪迈和人性悲剧。
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史书描述了项羽英勇善战,颇有豪情壮志的形象,如“项羽江东称王,号曰西楚霸王”,这一描述让读者能够感受到他的雄心壮志和决心。
而在项羽最终失败的过程中,史记揭示了他内心的挣扎和痛苦,展示出他作为一个历史人物的悲剧性格。
这种丰富的形象塑造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思考项羽的历史地位和人性。
三、孙子:智谋非凡孙子是古代中国军事思想的集大成者,也是史记中的历史人物之一。
史记对孙子形象的塑造主要体现在对他智慧和军事才能的赞扬上。
在《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史书描绘了孙子善于用兵、智谋非凡的形象,如“孙武毌丘子者,号吴起,吴人也”,“孙子明贵,师旷独贱”。
这样的描述向读者展示了孙子高超的智慧和对战争的深刻理解,凸显了他在军事领域的卓越才华。
这种形象的描绘,突出了孙子作为一位杰出军事家的历史地位。
综上所述,史记中的历史人物形象塑造相当丰富多样,既包括了平凡中的伟大,也有豪情与悲剧,还有智谋非凡。
对鸿门宴中刘邦的评价600字的作文

对鸿门宴中刘邦的评价600字的作文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对鸿门宴中刘邦的评价600字的作文篇1西楚霸王项羽所向披靡,被世人称为“百战百胜将军”。
但是刘灿为什么要打败项羽呢?看了司马迁的《鸿门宴》,突然意识到刘邦用了自己的智慧,利用了项羽的弱点,最终打败了项羽。
刘邦的军队和项羽相差甚远,不能相提并论。
两军交战,刘邦必死于此。
刘邦这个聪明人,开始知道自己实力弱了,和项羽比起来,就像鸡蛋碰石头一样。
努力没用,软来。
他先低下头,表示诚意。
时机成熟,他会杀了项羽。
项羽傲慢,优柔寡断,有勇无谋。
刘邦很了解项羽的性格,在去鸿门宴前制定了一个完美的计划。
项伯是项羽身边的人。
刘邦先奉承他,向他敬酒,待他如兄弟,还答应他要和儿女亲家结婚。
然后让他捎个口信给项羽,说他入关后,不敢为己所用。
他之所以派兵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闯入和意外事故。
他日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不敢反抗。
项伯回去后,把刘邦的话给了项羽,并趁机插了一句好话,说:“刘邦又不是第一个攻破关中的,怎么能入关呢?”现在人家成绩很大,就攻击他。
这是不道德的。
还不如趁他见面好好对他。
”项羽同意了。
这时,项羽放松了对刘邦的警惕,洋洋得意,心想:我还没称王,你敢称王吗?刘邦也是冒着生命危险去参加鸿门宴的勇者。
为了表示诚意,只带了一百多人,在项羽面前自称大臣。
刘邦放低身份,向项羽鞠躬。
这不是懦夫,是英气,是东山再起。
刘邦没办法,只能忍着。
如果你不能忍受,你就会大闹天宫。
刘邦善于用人,口才好,有韧性.他从被动中求主动,化劣势为优势,化危险为危险。
低头不是妥协,而是对克服困难的理性包容;低头不是倒下,而是站得更好更稳。
到了该低头、调整目标、改变思维的时候,就可以熟练地穿越人生的荆棘,发现另一个村庄的无限风光。
对鸿门宴中刘邦的评价600字的作文篇2标题:勇敢豁达的刘邦叔叔大家好,我是小明。
今天老师布置了一个作文题目,就是让我们评价一下古代名人刘邦在鸿门宴上的表现。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

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对比分析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的编年史书,以记史为主,同时夹杂了一些评传的内容。
其中,项羽和刘邦是史记中两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对立双雄。
本文将对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
首先,项羽和刘邦在出身背景上存在明显的对比。
项羽来自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出身卑微,但他勇猛无畏,年少时就以勇猛善战著称,被称为“项籍将军”。
刘邦则是出身于王侯子弟之家,虽然因为贫穷没能接受正统的教育,但他聪明伶俐,乐于向人请教,受过一些教育。
这种出身背景的差别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和行动方式。
其次,在为人处世方面,项羽和刘邦也存在明显的不同。
项羽性格豪放,行事鲁莽,不拘小节,对待部下虽然礼遇有余,但对待敌人则极为残忍,常常妄自菲薄,目中无人。
刘邦则与项羽恰恰相反,他稳重而深思熟虑,善于计划,对待敌人处事圆滑,能够屈伸自如,不会过分贬低敌人。
在刘邦与项羽相争的过程中,刘邦能够化解内外矛盾,争取到更多的支持和帮助。
另外,两人在对待功名利禄的态度上也有很大不同。
项羽一向野心勃勃,妄图称霸天下,追求个人的权势和荣耀。
然而,由于过分自负和缺乏谋略,他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显得力不从心。
相反,刘邦不仅注重个人的成就,更加重视天下苍生的疾苦。
他提出了“化民为主”的理念,鼓励民众自立自强,少征求压榨,倾听民意,以此赢得民心。
最后,在智慧和战略上,刘邦远胜于项羽。
刘邦审时度势,在关键时刻能够抓住机会,制定出恰当的战略,以战胜敌人。
他先后采取诱敌深入、守势为攻等战术,最终取得了汉朝的建立。
相比之下,项羽虽然勇猛善战,但缺乏深思熟虑,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显得手足无措。
综上所述,史记中项羽和刘邦的人物形象存在明显的对比。
他们的背景差异决定了他们的性格和为人处世方式。
项羽勇猛豪放,追求个人的权势和荣耀;而刘邦稳重而深思熟虑,注重天下苍生的疾苦。
刘邦的智慧和战略胜过项羽,使他最终取得了汉朝的建立。
刘邦项羽分析对比

由此可见,两个人都抱有远大旳志向。
要比较他们旳不同,就要看他们在对天 下占据主导权旳时候所采用旳措施。项羽 在灭秦后,采用分封制,大封十八路诸侯。 能够看出,他想效仿齐桓公、晋文公,采 用分封制,称霸一方,成就霸业。所以, 只要对他臣服,他允许其他旳政治军事势 力旳存在,这也就是项羽在刚灭秦后放过 刘邦旳根本原因。
反观刘邦,其帐下,人尽其才,各位所用,韩 信、陈平在刘邦帐下均居于要职,大有用武之地, 更有萧何等文武重臣辅佐,是以能克项羽而王天 下。《史记》载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 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 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 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 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觉得 我擒也。”对比之下,项羽最多是个将兵之才, 而刘邦却是将将之才,远胜于刘邦,王天下就是 情理之中旳事情了。
由此观之,刘邦项羽两人旳政治水平高下一分。
第四,项羽赏罚不明,吝啬财物官职,将士多 有不满。而刘邦赏功罚过,将士甘效死命。项羽定 鼎关中后,分封天下诸侯,不以功绩大小分封,而 是以亲疏论功封王,诸侯多有怨气,《史记》载, 正月,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王梁、楚地九郡,都 彭城。负约,更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汉中, 都南郑。三分关中,立秦三将:章邯为雍王,都废 丘;司马欣为塞王,都栎阳;董翳为翟王,都高奴。 这就是为何刘邦反项王后为何一时间有那么多诸侯 相应。项羽封人官职,将官印在手中把玩,棱角都 磨掉了还舍不得给人家,由此观之,以“妇人之仁” 评之,不为过啊。反观刘邦,帐下大将各得其所, 功过赏罚分明,并不吝啬财物官职,立功便财务官 职加封,有过则贬斥,进军过程中将士士气高昂。
分析人物形象(刘邦和项羽)

项羽失败的原因
下面我们看看刘邦在夺取天 下后如何论述自己成功及项羽失 败的原因的——
项羽失败的原因
• 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 不如子房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 不绝粮道,吾不如 萧何。连百万之军, 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 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 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 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改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咏项羽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项羽失败的原因
项羽本人对自己的失败又有 何高见呢?我们从下面的《垓下 歌》可见一斑——
项羽失败的原因
垓下歌
项羽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评价项羽
下面我们先看看司马迁在 《史记》中对项羽的评价——
评价项羽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 并争,不可胜数。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 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 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 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作业
同学们又如何评价项羽呢? 以《我眼中的项羽》为题写一篇 随笔。
再见
片断三
• 彭越数反梁地,绝楚粮食,项王 患之。为高俎,置太公其上,告 汉王曰:“今不急下,吾烹太 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 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 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 杯羹。”
项羽失败的原因
历史趣谈后世之人怎样评价刘邦和项羽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后世之人怎样评价刘邦和项羽的
导语:后世之人怎样评价刘邦和项羽的刘邦和项羽曾经争夺过天下,在历史上,对这两个人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刘邦和项羽,都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
后世之人怎样评价刘邦和项羽的
刘邦和项羽曾经争夺过天下,在历史上,对这两个人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刘邦和项羽,都是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这两个人一起打定了灭秦的基础,对历史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只不过后来是刘邦打败了项羽,从而统一了整个中国,成为了历史上汉朝的开国皇帝。
那么历史上是怎么评价刘邦项羽的呢?
刘邦和项羽之间,打过大大小小无数场战役,其中都是项羽赢的多,但是最后,项羽却还是被刘邦逼的在乌江自杀了。
刘邦最终统一了天下。
如果真的要评价刘邦项羽的话,项羽不是没有能力,只是项羽在对自己的控制,还有对事物的执行能力方面相对就差了一点。
这也是项羽最后失败了的最大原因了。
刘邦能够很好的分清一件事情的轻重缓急,他知道什么时候是现在必须做的,什么事情是可以等会再做的,对于不同的意见的采纳,刘邦也比较能分的清楚对错。
在做什么事情之前,刘邦都会问一下别人的意见,比如说张良这些人,当然了,张良这个人见风使舵的本领也不是一般的强,这也是他能坐拥天下的一大原因。
而项羽在历史上就是非常耿直的一个人了,项羽这个人浑身上下都透露着一股高贵的气息,这也是为什么在鸿门宴上,项羽没有杀掉刘邦的一个很大的原因了,项羽是个出了名的军事家,有着一身的好武艺,但是在执行能力,和对事物的控制能力方面,相对来说就会差一些。
这也是他会失败的最终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霸王别姬1.司马迁对项羽的评价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之,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遂亡其国,自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战之罪也”,岂不谬哉!选自《史记?项羽本纪》2.刘邦对项羽的评价夫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即张良)。
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
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
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选自《史记?高祖本纪》3.杜牧、王安石、李清照对项羽的评价杜牧《题乌江亭》: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王安石《乌江亭》:百战疲劳壮士哀,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与君王卷土来。
李清照《咏项羽》: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4.毛泽东对项羽的看法《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4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项羽之兴起迅猛,项羽之灭亡倏忽。
司马迁感叹:项羽或许是舜的后裔吧!能在短短三年之间,灭亡秦国,统率诸侯,虽然其势位未能终久,但自古以来,未尝有如此人物。
司马迁是汉武帝时代的史官,面对刘邦的后代,身处刑罪之境,竟敢为项氏之兴亡惊叹不已,可见项羽实非等闲之辈。
后来人谈项羽,犹如痴人说梦,用凡人的成败荣辱来讨论英雄的是非功过,似有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嫌疑。
纵观项羽短短的一生,他对于或兴或亡的结果,似乎从未特别留意过。
事实上,项羽自始至终对于结局怎样确实是毫不关心的。
看重结果的不是项羽,重过程轻结果的英雄才是项羽。
项羽灭亡秦国,做诸侯统帅完全是顺势而为、率性而为,无意而得之,这与刘邦刻意先入关破秦抢王形成鲜明对照。
如果说项羽有做王的念头,凭他的能力完全可以抢在刘邦之前入关,他之所以北上与秦军主力决战,根本不关心“ 谁先入关谁做关中王”的约定,就因为他本是一个只重过程而不重结局的绝世之雄,这个率性而为的英雄,至今也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人生本是一台戏,这台戏被项羽表演得淋漓尽致、精彩至极。
项羽把人生这出戏演得自然真纯、酣畅淋漓,看不见丝毫是非功过、成败得失的瞻前顾后,达到了随“ 心”随“ 势”的最高境界。
“ 心”,即项氏之个性,说白了就是他的表演欲望;“ 势”,可以概括为表演氛围。
为了满足表演欲望,他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或营造最佳表演氛围:破釜沉舟、鸿门宴、割地封王、霸王别姬……这些精彩表演之所以历久弥新、余味悠长,正是因为他那超功利、超世俗的意气足以使常人在无法理喻的同时惊叹不已。
楚霸王无颜东渡,自刎乌江,精彩的演出在高潮到来时嘎然而止,何其悲壮!何其得时!何其得体!这是天衣无缝的完美艺术。
“ 是天要亡我,不是用兵之罪。
”知霸王者莫如项羽。
“ 天”灭亡了项羽,“ 天”是何物!或许是上苍、天神,或许是运数,项羽当时究竟指的是什么,现在已不重要,而更有意义的是从史实中找出:这个“ 天” 究竟应该是什么。
唐代诗人杜牧说过:“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 天”灭亡了项羽,不是刘邦灭亡了项羽。
那么,这个“ 天”便是项羽自己了。
项羽以什么为“ 天” 呢! 项羽以表演为天”,以过程为“ 天”,以曾经为“ 天”;而不以成功为“ 天”,不以得到为“ 天”,不以永远为“ 天”。
这种独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决定了他的表演如何开场和如何收场。
只要他觉得表演效果好,成功与失败以及其他一切都可以忽略不计。
以江山为舞台,以历史为观众,项羽的一生是倾情表演的一生。
历史证明,他的表演是出色的:一时的轰烈,永久的回响,给历史留下永恒的震撼。
这种重过程轻结果的项氏表演,其实也未必不是最理想的结果:使历代惯常思维的人们唏嘘不已、惊叹不已。
项羽三放刘邦,把个范增气得要命,至今也令人不可思议。
一、在鸿门宴上,如果项羽要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如厕之便而脱身!二、项羽封王时,范增曾与之商议,疑刘邦有取天下之心,而项羽明知有患而不除,封刘邦为汉中王。
三、项羽收复彭城,追杀汉兵,楚兵将刘邦重重围困,如项羽真要杀刘邦,刘邦岂能因大风忽作而脱身!"在此,司马迁有“ 为王者讳”的嫌疑#。
说他沽名钓誉,说他义重如山,其实不如说表演需要来得直接。
杀了刘邦既不够朋友,有损霸王形象,更重要的是这场对手戏就无法演下去,过程也就完结了。
所以,杀刘邦者非项羽,是项羽则不杀刘邦。
项羽放弃关中而都彭城,以为“ 富贵而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
”又一次证明项羽表演欲望之强烈。
即使被人骂为“ 沐猴而冠”,也动摇不了项羽的表演意志,为了一时的演出效果,成败得失的最后结果是不屑一顾的。
倘若项羽听人之劝定都关中,刘邦焉能回定三秦!刘邦不能回定三秦,也就无法与楚相争。
“ 天”使项羽放弃了地利,是因为这地利有碍“ 天性”的表达。
最后项羽被汉兵追到乌江之滨,并非定处绝境,倘使潜回江东,集聚人马,也不是完全没有了重振的希望。
当时,项王带了骑士,退到乌江西岸,正好渡江东归;乌江亭长把船靠好等待项王上船,并对项王说:“ 大王,江东虽小,地方也足有千里,民众数万,足以为王,请大王快上船渡江,且这里只有臣有船,汉军追到也无法渡江。
” 项王:“ 天要亡我,我渡江过去有什么用!当初我率(’’’ 江东子弟渡江西进,如今江东子弟没有一人能回去,只有我一人渡江而归,即使江东父老兄弟爱我!我,仍旧拥我为王,我有何脸面再见江东父老!” 项王将马送与亭长,命骑士都下马步行,持短兵器接战。
汉军这时已追到,双方冲杀,项王最勇,独杀汉军数百人,身受十余创。
在奋战之间,项王回顾发现汉骑兵司马吕马童。
项王说:“ 你不是我的老朋友吕马童吗!” 吕马童因项王是老相识,不好意思面对而视,只得指项王对王翳说:“ 这就是项王)”项王说:“ 我知道汉悬赏买我的头,值千金封万户。
吕马童,我们既然是老朋友,我送给你这一点好处吧)”项王于是挥剑自刎而死。
“ 天”决定了项羽结束生命的时间、地点和方式,“ 天”在此提示:人生舞台的落幕之机已到,或早或晚都将有损演出效果。
不过江东,结束演出,自我了结,余味悠长,给人留下永久的惊叹与震撼。
项羽式的悲壮,空前绝后,相形之下,吕马童之流则渺如烟尘。
成功与失败,短暂与长久,本来就是相对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刘邦胜利了,项羽失败了;而在另一种意义上,也可说是项羽胜利了,刘邦失败了。
定要做上皇帝,传位多少代以后才算胜利者,这是世俗之见。
人的价值观决定人的价值判断,项羽的价值取向不在乎最后的王者是谁,不在乎时间上的长与短;项羽以气概为最高价值:宛如横空出世,在人世间闯荡一遭,创造极致境界,使之空前绝后。
事实上,古往今来出现过不少刘邦式的英雄,而项羽却是绝无仅有,他的勇谋,他的敢作敢为,他的气贯长虹,他的决绝,真可谓惊诧千古,叹服万代,就连南宋女词人李清照也不禁为之感叹:“ 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可见,项羽称霸王时间虽短,但他的英雄气概却震撼千古,远远超出刘邦数百年家天下的轰轰烈烈,我们能说项羽的价值判断错误吗! 有人把项羽的败亡归咎于他的有勇无谋,这实在是见树不见林。
项羽能够完成杀宋义、降章邯、坑降卒、封王侯、徙义帝等大手笔文章,只有勇没有谋是很难办得到的。
至于说项羽吝啬封赏,以致于叛离不附,这对于项羽来说,则并非失误,他是顺“ 天”而为之。
凭项羽的声威,若要韩信、彭越、英布、田荣之辈归附,也许只需略施小计而已;他之所以不为,便是任性而为。
性,即其霸王之气,虞姬所唱“ 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的霸王气。
其实,霸王气到了自刎时已到达高峰,发挥到极致。
固然,杀宋义、破釜沉舟是霸王气,坑降卒、裂土而封是霸王气,但到了霸王别姬、自刎乌江时,霸王气的主体性才得以充分显现,作为一种天性,即天赋的理念,它在项羽作自我否定时获得了永恒。
以成败论英雄和不以成败论英雄,本是两种境界;而成与败的相对性,又使人们对成败本身有不同的理解。
因此,在表演和过程的层面,项王没有失败,项王也没有死。
作为惊天动地的英雄,他活在历代人们心中;作为霸王气概的极致境界,他至今仍然是历史纪录的保持者。
说到我的观点,小时候,我对项羽真是倾慕之至。
他的神武,可谓气吞山河;他的爱情,可谓缱绻动人。
从多数赞美的文人笔下,我体味着一个英雄的气概和情怀。
但是,结局究竟是悲凉的。
几番番入我梦来的“重瞳子”项英雄最终自刎乌江,美丽的虞姬亦是随风而逝……带给人的,是无尽的惆怅和悲凉。
那个时候,我为项羽惋惜万分,我对刘邦嫌恶之至。
近日,仔细看过了司马迁《史记》之项羽·本纪及汉高祖·本纪。
我觉得不能不说点自己的新感觉了。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
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
其志向博大高远。
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
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
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
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
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
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
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
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
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
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
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不信吗?我们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新安。
章邯率部归降。
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
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
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